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2024-08-24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心得体会(通用14篇)

1.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篇一

初中数学学习心得体会

一、主动才能得到收获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要有“道”可传,有“业”可授,时能解“惑”,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而研修就是非常好的途径。课程团队给我们组织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唯有主动才能抢占先机,唯有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研修成果。这种主动包括主动学习课程视频和文本资料,主动参与在线研讨、班级研讨,主动学习、收集、整理平台上每日发表上传的好资料,同时主动做出自己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主动接受专家的引领,主动与同行交流等等。

二、交流才能常进步

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关起门来用心钻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还要尝试走出去和引进来,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就是交流的过程。而交流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催化剂,很多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因为对方的一句点拨就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但我觉得我们很可能不单单因为交流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多种思想,所以这远非一个“一换一”、“一换二”的交流,而是“一换多”的交流。所以,交流非常有必要。

在研修中这种交流就包括很多种,比如你读文本资料,从文本资料中获得知识和思想,你将写出的文章发表出去,别人读你的文章

而与你的思想交流有了他自己的收获;又比如我们给别人评论,会吸引来作者或其他学员回复,然后再回复下去,或者参与班级研讨和在线研讨,这种交流就是一种非常及时的交流;甚至我们还可能由此而结交些许好友,大家相约着面对面交流。总之,交流让我们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思想,也让我们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当然,在主动学习和主动交流之后我们还要学会主动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程标准是统帅

我认为对课标的正确落实源于对课标的准确理解。但反观现状,我们对课标在教学中本应有的地位已经忽视很久了。对课标的重视不够,首先体现在驻守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身上,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很久没有(甚至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过课标了,更遑论研究解读课标。很多老师平时教学往往就看两本书:教材、教参;新老师可能再加几本优秀教案之类的书;熟悉教材的老教师可能连教参都不翻了。其次,正如吴老师文中所言,课改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专家对“课标”做过许多的解读,但是进入到操作(教学实践)层面或环节时,可能很快就脱钩了。课标的实施出现了专家解读热后的断层器和真空期。其实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是我们教学设计对照的标杆、教学评价依托的依据。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制都是源于课标的,课标才是最高统帅,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甚至对教参中“对应的课程标准”也不大在意,只有在做说课评比、优质课准备等比较“重要”的事时才想起翻翻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是怎么要求的。

四、吃透教材

我认真学习拷贝的视频和文本资料,张开思维的触角,学人所长,取其精华的同时我也在对比思考,在对比中,我发觉我对教材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的肤浅,这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往往薄弱的地方,但是没通过对比,自己往往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我觉得如果对《数学生活》不熟悉的话,参加这样的研修就会困难重重,难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就好比去听一堂自己根本没有看过、没有备过、没有讲过的课,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所以在研修的第二天,我就开始给自己多安排了一项任务:回归教材,认真研读。通过认真研读,再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与研修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后来的学习也证明我的这个反思是对的。

所以,在沉浸于研修资料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块主阵地,这块阵地要守住,还要守好,研究它,吃透它。

五、研修之路是鼓励之路,温情之路

在此次研修中,我认识了很多学员,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专家,他们都给了我诚挚的鼓励,非常感谢他们!这次研修跟以往相比作业量、评论数大大减少,任务安排比以前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特别值得记住的是,在我们的研修平台上,课程团队、班主任、学员之间也相互通过“公告”、“花絮”、“评论”留言等方式传递着防风防雨的温暖提醒:“集中研修可以临时采取分散上网的方式进行”、老师考虑到大家研修时长期坐在电脑旁边,找了些在电脑前就坐的小贴士和大家分享等等。我们在研修中知识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升华,头脑得到充实的同时,情感也时时受到关爱暖流的滋润。这次研修,很值!

2.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篇二

1. 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要学习理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 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教育工作者以这一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的过程中,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认可和青睐, 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起来.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合作探究知识, 在具体实行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合作探究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转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教师通过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由教学的操作者转变成了教学的指导者、评价者, 由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挚友.师生角色的这种良性转变在没有新课程标准指导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

2. 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实现了师生的角色转变, 新的角色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单向传授知识, 缺乏师生互动的情形被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和谐的氛围下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合作探究的互动情形所取代.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师生互动也就得以实现.

3. 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三维目标的要求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并进而发展他们的个人情感, 促进初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教师就应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业务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如此一来, 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同时, 教师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与策略

1. 按照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 按照新课程标准所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三维目标是新课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和指导.可以这么说, 如果三目标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实施或体现, 那么新课程标准也就不在教学过程得到实施或体现.因此, 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实践中应主动的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学活动, 切实做到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 发展情感, 这样, 新课程标准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切实的推行.

2. 在教学中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高度融合

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的高度融合是初中数学学科的学科特征, 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的载体, 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灵魂.初中数学学科的这种特征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 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高度融合来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3.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初中课堂教学中.众所周知,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初中数学复杂、抽象的学科特征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正好可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解决.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于推动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 推广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 不如授人与渔.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 能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探索上少走弯路.学生通过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掌握知识后会大大增强自信心, 会产生深入探究的动力, 学习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为了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 他们会主动与教师和同学探讨.这样,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就能得到实施.如, 提醒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笔者解决了心中存在了许久的疑惑, 进一步理清了初中数学的具体思路, 认识到了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与策略.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究和总结经验, 新课改目标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把新课程标准用于指导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 是广大教师所热心探讨的话题.本文是笔者的学习心得体会.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数学,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曾利芳.基于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9) .

[2]毕丽丽.关注数学教学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1) .

3.初中数学学习方法与教学心得探讨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教学心得

一、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使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数学学习的常用方法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笔者结合“数轴”一课的内容,在班上讲述笛卡尔在病床上发现数轴,最终开创了用数轴表示有理数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了要获得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方法才是关键。在班级中,笔者多次召开数学学习方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经验,开辟黑板报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

2.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方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基础。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烈,但学习的持久性不长,如果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一课中,教学引入时,笔者根据学生喜欢玩扑克牌的爱好,对他们讲扑克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锻炼学习数学的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笔者认为应该以练习为主,在初中数学练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若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的学生习惯“闷”题目,盲目地以为多做题就是学好数学的方法。对这个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纠正。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1)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时侯笔者会给学生编顺口溜,选取生动、有趣的记忆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有利于突破知识的难点。

(2)随机点拨。无论是在授课阶段还是在学生练习阶段,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3)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笔者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后都让学生养成自己总结的习惯,使单元重点系统化,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4)迁移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三、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第一,这个段的学生比较天真,表现欲望也很强,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第二,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大于理性认识,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第三,虽然新教材倡导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但在讨论中有部分学生往往滥竽充数,不爱动脑思考,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四,学生大都挺聪明,但惰性也较强,在解题时往往只重结果,忽略过程,因此要多给学生写解题过程的机会。

第五,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主要差别就是阅历浅,两者在学习中往往形成很大的反差,因此要多给农村学生学习的机会。

第六,初中数学新教材就是对小学知识的综合与提高,对基础知识差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应多给学生复习归纳的机会。。

第七,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不高,要加强计算的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多给学生练习计算的机会。

例如:教“利息”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在课上进行利息的计算,而是先让学生在课前到银行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利息方面的知识,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切感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期利息的计算比较简单,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对延后支取和提前支取这两种复杂的情况,则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辩论、探索,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充分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形成了一种数学思想。

四、总结

初中时期是学生知识奠定的根基时期,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及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日后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4.初中数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一、教材编排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思想性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编排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删除了许多被认为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有某些内容减少了概念的阐述,这样反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代数部分,删除了能对含有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图形与几何部分,删除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等内容。统计与概念部分删除了会计算极差,会画频数折线图等,大大的降低了难度要求。整套教材修改了章引言、章小结,重点修改各章知识结构图、小结中的推理与方法。

增加的内容:一是必学内容、二是选学内容。代数部分增加了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等。图形与几何增加了会比较线段大小;了解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线段平行等。选学内容增加了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等。选学内容的设置,是希望为一些有兴趣,有能力、有愿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

二、初中数学“新教材”使课堂活跃起来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新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而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创造能力。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很喜欢“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议明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经常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满堂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辅助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学习活动,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并且学会学习。这次教材修改适当加强对“推理与推理”的要求,注意循序渐进,相关章节对证明的要求有所增加。数学技能和思维方法得到锻炼,意志力得到培养、自信心不断发展、科学精神逐渐形成。

5.初中数学学习心得 篇五

2011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连云港市教育局主办的连云港市中小学“青蓝课程”初中数学班学习,学习结束后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在开幕式上,我知道了“青蓝课程”被指定为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培训活动的选修课程;通过“青蓝课程”的建设,鼓励高层次人才潜心治学,建立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通过“青蓝课程”的实施,促进全市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上午的一、四节课中,我听了来自新海实验中学的姜晓刚老师、东海实验中学的丁广琳老师的七年级数学《3.1字母表示数》,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很透彻的讲解了本节内容;姜晓刚老师在自学质疑环节中讲解生动形象,在数学实验室中讲解直观、简洁、明了,在智力大比拼环节中的算“24”中的J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它更能生动形象的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丁广琳老师通过学案上的问题1和问题2巧妙的引入课题,其中例子日常用语中“你已经说了n遍”中的n是字母,但它能很好的表示数多的意思,这更能充分的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另外两位老师的思路都很清晰,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上午的第二节课中,来自海州实验中学的王立老师利用多媒体从自主探究、生活小测、自主合作、挑战自我等几个方面精彩的讲述了九年级数学《3.1二次根式》。

上午的第三节课中来自东辛农场中学的潘守忠老师利用分组比赛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自主总结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由学生自主发言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在讲解过程中潘守忠老师能充分利用模型进行形象直观的讲解,最后由师生一起总结出解决等腰梯形问题常见的辅助线。

下午的第一节课中,来自赣榆欢墩中学的李加官老师循序渐进的讲解了九年级数学《4.1一元二次方程》,在讲解过程中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所提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最后孙朝仁所长的评课更是精彩无比,他的观点使我感慨很深,具体如下:

一、体现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特点,不能象传统教学一样,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学案导学的一定要科学,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富有启发性,一定要体现“先学后教”的理念。

二、教师要读透课本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以课本为载体,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学透大纲、读透课本,通过认真研读课本,再将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能忘了课本,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一块主阵地,这块阵地不但要守住、还要守好,不但研究它,还要读透它。

三、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认识数学的本质;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不能进行纵向的深挖,而应进行横向的拓宽,更不能只注重知识的高难度,只要能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即可。

四、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白自己要讲什么;教学引入也一定要干脆、利落,直指教学本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总结同样也要围绕教学目标。

五、真正理解教学改革的精神

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一定要到位,不管是“三案六环节”还是“六模块”,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要的是内涵上的改变;学案不能只是课本的“搬家”,同时学案也不一定还是六个环节,要进行变通,要真正理解教学改革的精神。

上面就是我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我觉得这次学习很值!

凌兵

6.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书本”到“书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没有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缺乏应用意识,缺乏体验性的学习。通过课题研究学习深刻清楚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平移的内容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 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几何中旋转的性质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思维 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对话构建师生关系,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7.初中数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篇七

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却忽视知识形成过程听数学思想方法的现象非常普遍, 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 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 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 更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 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更好地理解数学, 掌握数学, 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事实上, 单纯的知识教学, 只显见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是会遗忘甚至于消失的, 而方法的掌握, 思想的形成, 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和工作, 数学思想方法, 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都将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发挥作用。

二、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内容

初中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 最基本最主要的有:转化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等。

1. 对应的思想和方法:

在初一代数入门教学中, 有代数式求值的计算值, 通过计算发现: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所决定的, 字母的不同取值可得不同的计算结果。这里字母的取值与代数式的值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 再如实数与数轴上的点, 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都存在对应关系……在进行此类教学设计时, 应注意渗透对应的思想, 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函数观念。

2. 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将数 (量) 与 (图) 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 怎能分作两边飞, 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这充分说明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1) 由数思形, 数形结合, 用形解决数的问题。

例如在《有理数及其运算》这一章教学中利用“数轴”这一图形, 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 了解相反数, 绝对值的概念, 掌握有理数大小的道理, 理解有理数加法、乘法的意义, 掌握运算法则等。实际上, 对学生来说, 也只有通过数形结合, 才能较好地完成本章的学习任务。另外,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画示意图, 常常会给解决问题带来思路。第九章《生活中的数据》“统计图的选择”及“复习形统计图”, 利用图形来展示数据, 很直观明了。

(2) 由形思数, 数形结合, 用形解决数的问题。

例如第四章的《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 用数量表示线段的长度, 用数量表示角的度数, 利用数量的比较来进行线段的比较、角的比较等。

3. 整体的思想和方法

整体思想就是考虑数学问题时, 不是着眼于它的局部特征, 而是把注意和和着眼点放在问题的整体结构上, 通过对其全面深刻的观察, 从宏观整体上认识问题的实质, 把一些彼此独立但实质上又相互紧密联系着的量作为整体来处理的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在处理数学问题时, 有广泛的应用。

4. 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教材中进行分类的实例比较多, 如有理数、实数、三角形、四边形等分类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分类的重要性:一是使有关的概念系统化、完整化;二是使被分概念的外延更清楚、更深刻、更具体, 并且还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要点方法: (1) 分类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分类的标准不同, 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2) 要注意分类的结果既无遗漏, 也不能交叉重复; (3) 分类要逐级逐次地进行, 不能越级化分, 如不能把实数分为整数、分数和无理数。

5. 类比联想的思想和方法

数学教学设计在考虑某些问题时常根据事物间的相似点提出假设和猜想, 从而把已知事物的属性类比推广到类似的新事物中去, 促进发现新结论。如分式的各种运算法则就是与小学学过的分数的运算法则类比联想到的;再如由天平的平衡条件比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这种方法体现了“法故而知新”和“以旧引新”的教学设计原则, 这样的设计起点低, 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接受。教学中由于提供了思维发生的背景材料,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有利于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6. 逆向思维的方法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把问题倒过来或从问题的反面思考或逆用某些数学公式、法则解决问题。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使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得到有效的迁移, 如绝对值等于2的数有几个, 平方得4的数是什么, 立方得6的数是什么, 是学习绝对值、有理数的乘方后的逆去用, 还有分配律的逆用等。

7. 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化归意识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问题进行转化, 使之成为简单、熟知问题的基本解题模式, 它是使一种数学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数学对象的思想和方法。如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利用了相反数的概念转化为加法;学习方程和方程组时, 通过逐步“消元”或“降次”的方法使“多元”转化为“一元”、“高次”转化为“低次”方程进行求解;将多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研究等问题都是化归思想的运用, 它们均采用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陌生”转化“熟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的解题方法, 其核心就是将有等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有明确解决程序的问题, 以便利用已有的理论、技术来加以处理, 从而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问题。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上述几种, 这里不可能全面阐述。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数学思想和方法反复渗透, 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两个迁移:一是要抓住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共性进行类比, 实现知识上的迁移;二是要不断研究运用知识、方法的共性, 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实现能力上的迁移。最终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实验教学中的“度”就是一种教学尺度, 讲究的是适中, 追求的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把握教学。教学中“度”的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铺垫应具有“高效度”

每次实验之前,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 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 而是要在课始几分钟内平中见奇, 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 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 先帮助学生复习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天平平衡知识、物体浮沉条件等, 然后让学生组织讨论, 设计实验的方案。这样学生对所要进行的实验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 以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二、实验教学的导入要有“磁力度”

实验伊始, 教师可巧设导语, “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浪花, 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大氛围。如探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方法的实验, 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

1.酒精灯为何用灯帽可以盖灭?

2.扑灭森林火灾时往往开出一片隔离带?

3.怎样点煤炉?短短的几句话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他们做起实验就格外认真, 观察起来特别细致。

三、实验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这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 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 从装置的连接、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 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后, 教师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四、实验教学的分析及设问应“多角度”

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 又要有“量”的要求, 并且“疑”的设置应全方位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说理、讨论和操作, 以获得较多的技能。如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 在学生完成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后, 让学生进一步做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并要求学生分析为何反应后天平不再平衡?接着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对装置如何进行改进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最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蜂窝煤燃烧后留下的灰烬质量变轻了?2.铁生锈后质量为何会变大?

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 从而让学生知道要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 必须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实验。

五、实验教学的课后小结应“高浓度”

俗语:“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同样, 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小结, 因为小结, 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 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

三、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 又相对超脱于某一个具体化的数学知识之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困难得多, 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它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和用。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且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步骤, 可归纳如下:一查、二装、三连、四热、五收、六撤、七熄……又如在归纳电解水实验中两电极上得到的气体及体积关系时, 可这样说:父亲正想儿毕业 (取谐) 。

实验教学中的“导”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古语:“施教之法, 贵在启导。”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施“导”的操作下进行, 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导”的艺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学生出现“厌学”时, 应着手于“诱导”

有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 过程复杂多变, 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难度, 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要适时诱导。如“证明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制氧气反应的催化剂”的实验, 由于要称几次质量、过滤、烘干等操作步骤的烦琐, 再加上最后的实验结果不易成功,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因此, 教师应随时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 明确引导使学生掌握操作要点, 就会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实验的成功, 会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 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 进而提高实

二、当学生感到“难学”时, 应及时“疏导”

学生在做实验时, 会遇到思维受阻或偏差, 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 指点迷津, 化难为易, 使学生产生顿悟、顿解, 以获取成功的喜悦。如遇到“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如何证明它们之间已发生了反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中操作控制等难点时, 教师应着力做好“疏导”工作, 抓住要点变“难学”为“易学”, 促进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当学生“死学”时, 应给予“引导”

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 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 忙得不亦乐乎, 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详细, 对结果分析不透彻, 仍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对此, 教师应避虚就实, 依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 恰当地把实验进程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 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 总结规律, 从而获得真知, 变“死学”为“活学”。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验, 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可设计如下

1.什么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2.为何要将干燥的小花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

四、当学生认为“学会”后, 应适时“指导”

实验中, 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 或学会有关操作技能后, 应教育学生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能力, 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设想, 搞小发明、小创造。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活动中, 教师可在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上给予指导, 让学生真正从“学会”的乐园中走到“会学”的王国中去。

(姜堰市沈高初级中学)

观念,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这个年龄段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虽然初步具有了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教学规律。

8.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篇八

一、在互动式学习中,取长补短实现“互补”效应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堂课在组组互动中,让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组组互动合作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群策群力,虚心讨教,在学习上取长补短,共同切磋,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真正实现“互补”效应,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合作学习中的认知冲突,是智慧的碰撞,可促进学生再思索、再探讨。例如我在讲“求代数式的值”问题时,可出示这样一道题,已知:x2+x-1=0,求x3+2x2+1的值。我从不同途径引导学生思考,一、二小组用分离法,通过拆项,补项将原式分离出x2+x-1,代之以0;三、四小组用降次法,把已知条件变为x2=1-x,再用1-x代入x2;五、六小组用竖式除法,求出(x3+2x2+1)÷(x2+x-1)的商式和余式,这几种方法都比较简捷地求出代数式的值是2,从而避免了繁杂的计算。学生通过合作顺利地解答了求值问题。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增进友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和质疑的能力

敢于大胆提问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品质。在师生互动合作中,有着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消除学生“怕”的疑虑,让其大胆提出疑惑,求得帮助。我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中,经常鼓励他们把疑惑提出来,虽然在课堂上可能会暂时打断教学层序,但此时,我并不责怪,而是表现出对勤学好问学生的喜欢,让其大胆放心地提出问题,让他感到自己的提问是主动思考和有能耐的表现,从而提升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不盲目相信书本和他人,对书本上的错误,对老师讲课时出现的疏忽或同学学习上暴露的各种错误,都敢于提出,敢于质疑。

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故意漫不经心地举例:“由刚才的关系,方程3x2-5x+3=0的兩根之和就应为1。”当时,没有哪个学生看出破绽表示怀疑。于是,我有意停顿一下,提醒:“哦,刚才我是随便举例,你们觉得有问题吗?”马上,学生开始注意了,在下面嘀咕,“好像这个方程没有实数根。”

有学生拿笔在纸上划,有的心算,很快大家有了一致答案:这个举例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方程没有实数根,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两根之和。于是,我抓住教育契机,鼓励学生要敢于思索和怀疑,独立思考并通过寻求帮助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互动学习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互动学习中,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数据、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处理,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但巩固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完善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9.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务课程标准,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课改实验,为此,我市数学教研组也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新旧课标进行了认真的比对。这一次培训中的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数学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方面有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改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而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经验的特征是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近数学现实的部分。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学生操作的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基本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在代数中强调代数建模;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

10.《初中数学有效策略》学习心得 篇十

茅山中心校 唐荣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 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现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一问题作以下初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信心。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才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力。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

2、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伊始,教师能否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有意义的心向,对整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自学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问题:

1、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反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

2、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3、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自学讨论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他们初步的认知过程。学生自学时我要求他们做到“三动”,即动口、动脑、动手,让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让学生动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

2、思考讨论: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

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

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并作必要的讲授,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切实抓好五个环节: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变试训练,注重一题多解,以提高训练效率;

4、及时评价,实现多途径、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馈矫正;5总结归纳,深化目标,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方法,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在组织教学时,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充分利用教书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和B组题的作用,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学习才能。教学中可采取“低起点,多已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注重课堂中变式的训练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维过程,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问题的解答过程,问题的结论部分。如果把这三个部分作为作为变化的因素,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在进行变式题设计时,应主要依据教材的例题与习题,如“圆内接四边形”一节的例题是:⊙01与⊙02都经过A、B两点,经过A点的直线CD交⊙01于点C,与⊙0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P与⊙01交于点E,⊙02交于点F,求证CE∥DF(参

看教材上的图)在此题基础上,可得条件变式题:①已知CD∥EF,求证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②已知CD∥EF,求证CD=EF。经过如此分析,对培养学生识图、证明的能力是有益的,并且起到了巩固“双基”的作用。

在变式教学中应该强调变式题的设计与训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如深的原则,设计阶梯度清晰的各类变式题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注重精讲多练(变式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训练的主线作用。在实施变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复习课教学,就可以采用“定向—自学—点拨—自测—评讲—自结”程序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会起到理想的教学效益。

11.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65-01

其中数学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就目前来说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学习,而我们对于学生的培养也不仅仅是数学能力,而是一种更加综合的培养,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专业素质的培养,还有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充分的向学生展现数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但是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该如何有效的开展,充分锻炼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是每一个一线的初中数学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的、研究的。

一、初中数学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了,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的,而此时对于他们进行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大程度上锻炼,培养一种更加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某一种程度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对于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对于他们除了数学能力以外的锻炼了,比方说,初中学生的被动的学习,随着探究性学习的逐渐开展,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他可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于知识的渴求度便会提升。同时探究性的学习在某一种程度上是一个集体的学习,不在仅仅是单一的老师教授、学生被动的学习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除了数学能力之外的各方面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可以说,在初中的数学课堂进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深入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需要,在初中的数学课堂进行探究式教学方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社会高质量要求的必然。

二、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数学应用措施

1、老师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随着课改的不断的深入,我们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是越来越重视,在探索什么样的方式适合学生的成长,释放学生的天性。而在开展探究式学习开展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完全的不需要老师,相反的,老师还将被放在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对于整堂课的进度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所以说,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时候,我们对于老师的要求会更加的严格。因为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老师首先要进行一个合理课题的选择,其次便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完成整个的教学目标。虽然说,在整个过程中,是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定性的,但是还是需要老师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引导,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多以学生为主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更加侧重学生一个自我获得的能力,学生是整个学习的探究者,而不再是老师知道了传授给学生,而更加在意的是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能力学习到知识,获得了成长。所以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中,我们需要的便是引导学生的兴趣点,转变教学方式,叫课堂给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成长。同时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的探讨,帮助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有效的解决问题。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是学生一种独立的探究,更是小组一种合作的探究。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三条高的探究学习中,老师便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于特殊的趸交三角形的高进行适当的探索,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给与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以及实际的动手操作,完美的完成探究性的任务。

3、老师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保证学生的成长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带有自身的特点,是别人无法模仿的,在数学的学习上也是如此,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上的差异,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方式的时候,我们应该注重的是每一个学生在各方面能力上的差异,根据每一个学生具体的特点在探究的过程中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长。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探究的乐趣,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于学生加以启迪,虽然是学生的主动探究,但并不是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是一个旁观者,在适当的时候还应该是个参与者。

4、老师多给学生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好习惯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就看老师怎么样去挖掘了,而老师在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时候,便是给与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老师的指挥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所以说在进行探究性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以课题为中心,创设一个叫为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去发掘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究中思考,在不断地思考中提问,最终得到一种成长,一种更加优秀的思维品质。在进行探究性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更多的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突破,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思维的活跃。

探究性教学方式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教学的改革,对于老师的质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水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选取适当的课题进行教学上的探究,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可操作,让学生在整个的探究教学活动中,思维能力、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能够得到一种进步。而在初中课堂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仅需要老师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同时还需要老师积极主动吸收外面的成功经验,探索是一条适合本班学生的探究之路。

参考文献:

[1] 童福华《构建数学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探》,《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8)

12.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篇十二

在新课标理念下, 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 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 不是程序化的机器, 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 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李老师的课例内容

(一) 教学过程

1. 复习回顾。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按照边, 角, 对角线, 对称性分类回忆)

2. 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观察:班级的门是什么形状?

是我们原来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吗?

跟原来接触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容易观察是平行四边形, 且是直角, 回忆并复述矩形的定义, 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

3. 教学体会。

在引入环节, 李老师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造了机会, 师生交往互动以教学活动为载体, 教学活动为师生互动搭起了平台, 由于本校学生基础较差, 李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改编。

如教材中矩形定义的引入部分的合作学习难度较大, 可能会比较费时费力, 也对学生本节课学习兴趣产生较大的影响,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李老师特意自己制作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教具, 利用这个教具进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变形演示, 同时又结合几何画板生动形象的演示。这些教学设计直观又具体,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 使学生对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自然引入了矩形的定义。

李老师还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改编, 问题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起点低、落点宽,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可以参与的机会,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课讲解

(一) 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也就是原来所说的长方形。

类比平行四边形的讲解过程, 在知道了矩形的定义之后, 接下来研究它的性质。

(二) 性质

1. 首先, 矩形作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边, 角, 对角线, 对称性) ;

2. 矩形不仅是中心对称图形, 而且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是对边中点的连线;

思考:矩形有没有独特的性质呢?

(三) 探究

1. 出示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 当∠α变为90°时, 观察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

说明平行四边形和矩形有怎样的从属关系呢?矩形具有怎样独特的性质呢?

学生很容易观察出来, 平行四边形变成了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根据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很容易总结出矩形的一条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 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AC和BD用橡皮筋连接, 在平行四边行框架变化为矩形后, 观察AC和BD长度的关系, 并要求学生口述证明。

发现:矩形的另一条性质: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口述:∵四边形ABCD是矩形,

又∵BC为公共边

∴△ABC≌△DCB (SAS)

∴AC=BD.

(四)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提问:在变化过后的矩形里, OA、OB、OC、OD、AC、BD之间又是怎样的数量关系?OB是Rt△ABC的什么线?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三、教学体会

李老师在新课讲课环节, 通过适当的提问, 充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我们都知道“自己发现的东西更能让自己理解和记忆”。本节课李老师注重让学生自己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问题。如在引出矩形定义后, 通过提问:“你能找出矩形有哪些特殊性质吗?”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矩形的特殊性质。李老师在改编例题时设计了一道条件开放的问题。这些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我尝试和探索, 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索成功的快乐, 也丰富了数学探究的经验, 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影响。矩形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在应用矩形某个性质进行证明推理时, 教师应及时让学生说明理由, 特别是例题教学过程中, 教师板书解题步骤时, 应板书推理理由。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知识, 也规范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13.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12年9月14日参加了数学新课标解读,雒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收益很多,原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效率会是如此之高,课堂的氛围相当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如此的认真。课堂讲解中雒老师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串联的十分自然,每个环节都衔接自如,这是我现在很缺少的,今后我要加大对知识点的把握和渗透,提高课堂效率,做到每节课都能为下节课埋下伏笔,都能很好的承接上一堂课。

课堂讲解后,雒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数学新课标的解读。作为刚刚参与教育事业的我来说,能够接受这样的培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急需的。考试的内容、重点这都是我十分急需的,今天的培训可以很好的解决我的需要。我就我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我的看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师生应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14.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篇十四

通过学习了庄老师“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分析与案例评析专题讲座后,我深有体会,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感想:

一、空间观念的培养

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 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成为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传统的几何课程,内容差不多都是和演绎证明,到了初中后,几乎成了一门纯粹的关于证明的学问。表面上看是遵循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传统要求,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此过程中被无情地扼杀,数学应有的人文功能、应用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尤其是错过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时期。事实上,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为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作为设计者要先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根据设计图做出实物模型,再根据模型修改设计,直至最终完善成型。这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求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的思维不断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利用直观进行思考的过程,空间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生要的作用。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学习内容的原因。按照《标准》描述的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具体要求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较多,亲身体验较多,因此在充分挖掘图形的现实模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之外,还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为此在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而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

例如,在开展正方体表面展开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正方体,再想象它的展开图,并把脑子里所想的图形画出来,然后再来进行动手操作,这样能充分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

二、推理能力的培养

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演绎推理就是我们熟知的三段论,而合情推理则是指借助归纳、类比、统计等手段得出结论。在初中阶段它是我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我们第二次教学几何知识是在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这一章除了在探索图形性质、画图、拼摆图形、图案设计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外,还要了解一些关于图形的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角、角度、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和相关的一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换算以及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关系等等。其实这些内容小学里就已经学过,这里只是要求学生在小学学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在第五章中,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因此探索和掌握它的基本性质对学生以后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中,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现实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丰富的例子力求使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测量、拼图、折纸和设计图案等,给了学生充分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个性的发挥提供很好的机会。但我们在应用课本情境时,也要有一定的选择和变动。

三、应用意识的培养

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用数学的角度,运用知识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第七章是“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章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欣赏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增进学习数学兴趣。

上一篇:安全生产工作决心书下一篇:刘庄中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