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四大名著——《红楼梦》

2024-11-10

赏析四大名著——《红楼梦》(通用15篇)

1.赏析四大名著——《红楼梦》 篇一

红楼梦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们家有一套繁体字的红楼梦,是我爸爸买的,那时我小,读小学五年级吧,很多繁体字都不认识,所以我总是反复的读,读的遍数多了,对里面的人物,故事情节大的有所了解,当然只是皮毛而已。我特别欣赏林黛玉的文才和薛宝钗的为人处事。当读到黛玉葬花这段的时候,感觉甚似凄凉。特别是两句话“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虽然黛玉葬花在书上的描写也只用了这么一小段文字,但是足以让看的人为之叹息。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封建的牺牲品晴雯不可否认,颦儿才是女一号,无论宝钗的地位怎么怎么重,颦儿才是宝玉的另一半,但是晴雯,同样是宝玉身边非常重要的任务,不隐瞒的说,我对晴雯有偏爱,因为她的美丽。因为她的直率,因为她的可爱,因为她的倔强,因为她的不容污浊,因为她的洁身自好,更因为她那个悲惨的结局。同样,雪芹先生也是偏爱晴雯的,她让晴雯在贾府最鼎盛的时候死去,而不用遭受贾府落魄后的种.种不幸,晴雯,是一个既幸运,又不幸的人物。曹雪芹先生给晴雯的判词中写道:“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曹雪芹先生的判词将晴雯的各方面特点都写在了其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这句是说晴雯这样的人十分难得,因此也难以为污浊的社会所容纳,第一句就直接指出晴雯的结局是悲惨的。晴雯的优点有很多首先,晴雯的漂亮是公认的,连王夫人都觉得“颇有点你林妹妹的样子”,而记得是脂评中也有“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评注(忘记是书中还是脂评中了)。

晴雯的可爱,晴雯是个不到20的小姑娘,自然有她的淘气,很多地方都显现了晴雯的可爱,难道在你看到晴雯撕扇子那回合,你不觉得晴雯是个可爱淘气的小姑娘么?晴雯的直率,不容污浊。在发现那个小丫鬟偷东西后,不顾自己病着,直接要把那丫鬟赶出去,晴雯的洁身自好,晴雯不象袭人,麝月那样找机会和宝玉亲近,不愿意被污浊的社会所玷污。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俩句中写到,晴雯从来不肯低三下四的讨好主人,尽管她是下人的下人,是奴才的奴才,是贾府奴才赖大家的买来的当奴才,送给贾母的。后俩句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就是说明晴雯的悲惨结局,就是因为她太优秀,太漂亮,也从侧面体现出晴雯的优秀。晴雯的优秀,也一直被宝玉所欣赏,宝玉在所有的丫鬟里,也是和晴雯最贴心,袭人是个好丫鬟,是的只是个好丫鬟,可能也是个好的妾,但是宝玉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个,宝玉需要个交心的人,能和颦儿传达感情的人,这样,袭人就不可能胜任了,而晴雯就是最佳人选,还记得宝玉挨打,是谁替宝玉给颦儿送帕子了么?是的,是晴雯,而且是宝玉故意支开袭人后,叫晴雯送的帕子,还记得是谁一次次跑到萧湘馆传宝玉的话么,是的,还是晴雯。是谁让宝玉想了半天办法,哄她开心不生气?更是晴雯,在宝玉眼里,晴雯不是丫鬟,是朋友,更是颦儿的影子。这么漂亮,开朗,活泼,可爱的晴雯,宝玉能不喜欢么?你能不喜欢么?但是,晴雯的这个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况且因为颦儿的结局是悲惨的,做为“晴有林风”的晴雯,结局自然也是悲惨的,由于晴雯的不容污浊,又不向主子谄媚,她得罪的人也颇多,更因为她的漂亮,使王夫人眼里不能容下她,晴雯就在大病的时候被赶出了贾府,从而送了命。

其实我真的不想看到晴雯的死,但是命运安排,在那个社会,晴雯必然不会活的很长久,因为那个社会是不能容纳芙蓉一样纯洁的晴雯的。不过换个角度,晴雯也是幸运的,被送到贾母这,得到贾母的喜爱,服侍宝玉,又被宝玉当做亲信。晴雯得以生存那么长时间,试想下,如果在赖大家,晴雯估计早被卖掉,或者打死了。还有,能在贾府轰然倒塌前死去,也是幸运的,雪芹先生不愿意看到这么纯洁的晴雯遭受贾府倒塌时的浩劫,安排她提早的离开了这个污浊的社会。因为她的美丽。因为她的直率,因为她的可爱,因为她的倔强,因为她的一切都那么的纯洁,不愿意沾染一点污浊。她是红楼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有了她宝玉和颦儿的爱情可以走的更远。因为这些,我喜欢晴雯。红楼梦真的是很不错的一部书,有时间大家一定要看看,真的,说实话,第一遍我什么感觉没有,前面我也说了那时才读小学五年级,看了很多遍后才感到曹雪芹先生的伟大,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一部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

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有时间一定要好好读读,真的很好的一部书。我是趁现在比较闲重新回味这部著作,写点感想。

2.赏析四大名著——《红楼梦》 篇二

近些年来名著翻拍蔚然成风,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本文以87及新版《红楼梦》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了名著改编类电视剧成功的必备因素。

一、文化呈现要以原著为蓝图

真实感是电视剧的必备因素,名著中的情节和人物早已为大家熟识。所以在改编时,只有尊重原著文化,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

(一)场景布置要体现时代特色

87版《红楼梦》以央视为发起中心,以弘扬中国文化为目的,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原著文化的还原,增强观众的代入感。相比较而言,新版红楼虽然在场景布置上更为精美,但片面强调梦幻的场景,以此作为噱头,却忽视了文化意义。画面纵然唯美,却缺少真实性。

(二)道具的整体格调要与原著文化相符

87版《红楼梦》,在道具的选择上追求同名著时代气息相吻合,同具体情节相呼应。元妃省亲中,一排华丽的拉花代表她雍容华贵的气质犹如拉花般绚烂夺目;王夫人屋中红色的地毯庄重美丽,映衬她的端庄;老太太作为一家之主,她房间布局更加精致,蓝色的桌布清新高雅,房间的蜡烛把屋子照得犹如白昼。

(三)服饰的选择同人物性格相匹配

87版《红楼梦》的服饰以明清风格为主,依照角色性格做了不同处理。在四位姑娘比诗词歌赋时,探春的大红撒花衣服;惜春绣着玉兰的淡紫色长衣;黛玉绣着红花的白衣;宝钗的黄色长衣,与她们精明、孤僻、傲岸、机智的性格一一对应。

而新版《红楼梦》服饰虽然精美,却同人物性格不匹配。宝钗的白色服饰现代气息太浓,白色蕴含的与世隔绝、标新立异的寓意也同宝钗安分守己的性格不相符。

二、角色塑造要符合原有人物形象

电视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用个人命运的发展推动故事情节。因此,改编名著时,荧屏形象的塑造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演员的形态要同作品中人物相符

在选角上,87版红楼以“古典美”为标准,在全国各行各业寻找演员。由身材清瘦,形象清丽脱俗的陈晓旭扮演沉静忧郁的黛玉,由端庄秀丽的张莉扮演宝钗,由精明能干的邓婕饰演个性火辣的王熙凤等,在选角上做到了恰到好处。

而新版红楼中,身材精瘦、下巴尖长、眼睛细窄的于小彤身上缺乏宝玉那富贵闲人的圆润气质,蒋梦婕身材健硕丰美,脸肥若婴儿,也与黛玉“病态”的身姿不符。

(二)演员的妆容要同人物性格相匹配

在妆容上,87版红楼更符合人物性格。黛玉的妆容十分素雅,重在呈现她的柔弱,再用橄榄色修正略显丰满的脸颊,使得整个人更显消瘦,呈现出清雅秀丽的状态。

新版红楼引入了戏曲中的“额妆”,但它将“铜钱贴片”作为所有人的主要造型,忽略了其他五官,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无法体现原著中“金陵十二钗”个性各异的气质。

(三)注重对演员的训练,增强他们对角色的把握程度

87版《红楼梦》在拍摄前对演员进行封闭性训练,让他们同吃同住,彼此磨合。并有“红学大师”对演员的习惯、礼节、文学等进行专业培训,诚邀沈从文、曹禺、周汝昌等文学大师,对演员的每个动作进行具体指点。

而新版很多演员都是边拍摄边培训,在演绎过程中寻求人物感觉。在87版中,黛玉哭时都用手帕掩面,而新版则直接用袖口拭泪,显然前者更符合黛玉大家闺秀的身份。

三、叙事方式的调整要以原著为基础

文本和电视剧一个依靠文字寄托情感,一个则以画面为主要表现方式。因此应将名著改编成适合视频的表现方式。

(一)恰当运用剪辑技巧和旁白,将小说中伏笔转化成画面语言

在原著中曹雪芹大量运用伏笔手法,人物的命运在前面的章节叙事中已有体现。电视剧可以借助剪辑和旁白来变现出伏笔。

旧版《红楼梦》共35集,后6集的内容则根据伏笔,结合红学研究进行合理改编,并在后6集中插入之前的场景,来体现伏笔。

而新版则运用了旁白,借助甄士隐的口吻将伏笔直接讲出来。但旁白过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

(二)将人物语言进行口语化改编,使其符合现代语言风格

语言和画面是电视剧叙事的两大手段,当语言和画面相结合时,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因此其言语需要更贴近现实生活。

原著中写到贾瑞同凤姐的一段对话:

贾瑞上下打量着家常打扮的凤姐,饧了眼问:“二哥哥怎么还不回来?”

凤姐:“不知什么缘故。”

贾瑞笑嘻嘻地:“别是路上有人绊住了脚了,舍不得回来了。”

在87版中,贾瑞说的是“别是路上有人绊住了脚了,舍不得回来了”。新版的则是“别是路上有人绊住了脚了,舍不得回来也未可知”。

两个版本虽然都对语言做了口语化处理,旧版是在保留原著语言特征的基础上,使其更加通俗化,而新版则过多保留了古代言语形式,使台词有些生硬。

四、结语

新版《红楼梦》尽管在制作经费和技术上都更有优势,但从观众反响上看,87版却更受欢迎。其中大多数观众表示,喜欢它是因为它更忠于原著。

如今,名著改编类电视剧已成为一项重要题材,不“忠于原著”的做法,使剧中展现出的效果同受众熟知的名著人物形象相差甚远,无法引发受众的心理共鸣。

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为制作者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空间,但是改编不同于戏说,名著电视剧题材的创作只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发展。

摘要:在名著改编逐渐发展为一种电视剧题材时,《红楼梦》作为艺术经典之一也成为热门素材。本文以《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呈现、人物塑造、叙事结构改编几个方面,分析名著改编电视剧成功的必备因素。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名著改编

参考文献

[1]周蕾.论小说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20-29.

[2]崔玉炜.对红楼梦翻拍电视剧的若干思考——由1987版和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对比所做的管窥[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16-22.

3.名著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 篇三

2.读懂《红楼梦》开篇神话传说的象征性,了解《红楼梦》别名的由来。

3.明确《红楼梦》主要人物的谱系关系。

学习重点:结合作者的家庭背景了解《红楼梦》开篇故事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重点梳理并记忆《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喜欢读的书提问,引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常识,最后总结点题:我们今天从艺术价值最高的《红楼梦》开始讲起。(展示课件第一页并板书《红楼梦》)

二、知人论世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和高鹗。(课件展示)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帝玄烨的保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帝的伴读之一。雍正初年,由于受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后来,曹雪芹随家人迁到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

高鹗: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

高鹗去世之后,学生对他的评价:兰墅夫子,铁岭汉军人也。由乙卯进士,历官给谏誊满京华。而家贫官冷,两袖清风。故著如林,未遑问世,竟赍志以终……

三、学习讲解第一回合(板书标题)

女娲补天舍弃顽石(课件展示)

凡心大动敷衍红楼

1.有关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来源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2.作者假托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给这块石头一个显赫的身世: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三万六千五百另一块。

注意这些数字,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对照关系: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正册12个,副册又副册相加刚好24个。而相对整齐的三万六千五百又多出来的一块,可见是无用至极呀!

3.动了凡心的石头,听见一僧一道说那人世间的繁华,再三央求两人带它去历练,于是这僧道把它变成宝物的模样,几经轮回,最终到了那:昌盛明德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之地,富贵温柔乡。当它再回到天上的时候,石头上已经写满了故事,石头后还附诗一首:

【石上偈】(课件展示)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说明】

作者虚构空空道人见青埂峰下有一块顽石,上面叙着它被携入红尘后的经历见闻,后面又有一偈,就是这首七言绝句。偈(ji记),佛经中的唱词,也泛指佛家的诗歌。本是音译佛教梵语“偈陀”的略称,意译是“颂”。

这就是《石头记》的由来。

4.这《石头记》后来传到了曹雪芹手里,他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为此曹雪芹还题写了一首绝句:

【自题一绝】(课件展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说明】

在小说的缘起中,作者假托这部份的底稿是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来的后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并题了这首绝句。所以这首诗是小说中作者以自己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

5.下面我们开始读石头上的故事了,也就是石頭兄历经的前世今生,引出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神话传说。

一天,神瑛侍者无意看见了快被枯死的绛珠仙草,于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灌溉它,终于让它重又存活,后来绛珠仙草得了仙水的灵气,投胎转世为一女子,就是林黛玉。而这神瑛侍者降临到金陵贾家(因他出生时便口含宝玉而得名贾宝玉,而这块宝玉就是那位石头兄)。

6.贾家在金陵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富贵之地了,下面我们来梳理贾家的关系谱。(课件展示)

小结: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一环扣一环,语速随着故事情节快慢而张弛有度,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本节课旨在拨开《红楼梦》开篇的层层迷雾,为学生更好的往下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红楼梦》

曹雪芹名沾 高鹗字兰墅

第一回合:女娲补天舍弃顽石 凡心大动敷衍红楼

《石头记》

4.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四

《红楼梦》,一部面带笑容的悲剧。《红楼梦》不但描画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子由草木开花走向凌夷的夏商周生存,并且还胆量大地指控了封建权贵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它们的种种做假、诈骗、贪得无厌、腐朽和罪恶。

它不仅指出这一亲族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同时也暗中示意了这一亲族隶属的阶级和社会形态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曹雪芹笔触下所发明和热烈地爱的主人翁是那一些有决心反判那一个接近死亡的封建权贵阶级的贰臣忤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决的是封建社会形态的做假道德和不符合理的社会形态制度。一边儿是木石前盟,一边儿又是珍宝姻缘。一边儿是封建社会形态下务必寻求的功名光环,一边儿是心驰心里向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出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稀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所有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临封建礼教下的种种压迫使受害和冷漠,甚至于以性命的支付为代价,质本洁的寻求始末不弃。我们兴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刻,看见了导致悲剧的一个关紧因素:林黛玉的纯洁高尚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初的世俗格格不入,没有办法与社会形态合成一体,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表现出来,也是她悲剧的着手。

5.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阅读感悟 篇五

“书是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你喜欢书吗?我来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名《金陵12钗》、《情憎录》、《金玉缘》。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荣国府,渐渐与性情多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因王夫人等阻拦,最后王熙凤使用掉包计,贾宝玉娶薛宝钗,林黛玉吐血身亡,从此贾宝玉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红楼梦》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虽得荣府二奶奶的名称,但是却没得到真正的爱情。

宝玉和众人结社赋诗,恣意畅快。黛玉葬花凄美缠绵。湘云醉卧芍药丛,娇憨烂漫……在《红楼梦》里既有儿女情长风花雪月,也有盛衰变幻,人情冷暖。让我感觉伤感的故事是《黛玉焚稿》,讲述了黛玉在得知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后一病不起,最终在临死前,她将宝玉送的旧帕和诗稿烧毁。黛玉一生与诗为伴,那些用身心所写的诗篇,是她的生命,青春和爱情的象征,此时他心已死,人也只想着死去,所以想到了焚烧诗稿。那么你喜欢的书是什么呢?

6.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阅读感悟 篇六

《红楼梦》,众所周知,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讲术了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又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的故事。

这本书中塑造了复杂多面且鲜明的人物,其中我最喜欢爱读书的香菱。香菱虽是大户人家,但自幼与父母失散,令人惋惜。但她并没有向生活低头,为改变命运苦读诗书,拜黛玉为师父,曾经为了学好诗书,半夜三更睡不着觉想诗呢!这就体现了香菱的积极和努力。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中这一句话像是这一整部书的主题。在大观园中的各色青春美好的孩子们,就如身在春天中的美丽花儿,尽情的绽放着自己的人生。然而她们的“春天”很快就过去了。贾府很快就开始衰亡,大观园中的儿女都流散的流散,念佛的念佛,就如花在过春后的凋零一样,大观园变得毫无生气。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也应该像贾宝玉大气,不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困扰,遇事积极乐观一点,不要垂头丧气。

7.赏析四大名著——《红楼梦》 篇七

1) 比喻

宝玉初见黛玉时对她的印象:“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里的两个喻体“弱柳扶风”与“姣花照水”相对应, 形容黛玉行动时婀娜多姿的体态, “弱”字突出了她的柔弱之美。

霍译:In stillness she made one think of a graceful flower refl ected in the water;

In motion she called to mind tender willow shoots caressed by the wind.

杨译:In repose she was like a lovely fl ower mirrored in the water;in motion, a pliant willow swaying in the wind.

霍克斯将其中的“弱柳”用英语恰到好处得还原成"tender willow shoots", 使读者自然地联想到刚出芽的嫩柳, 进而与林黛玉走路时的姿态, 甚至她的柔弱之美联系起来。相比之下, 杨译的“pliant willow”则稍显逊色, 未能对喻体做创造性的重塑。

原文在形容宝玉的外貌时有这样几句话:“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瞋视而有情。”

其中的“面若中秋之月”霍译为“a face like the moon of Mid-Autumn”, 杨译为“His face was as radiant as the mid-autumn moon”。“中秋之月”的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是又圆又亮的, “满月之面”使人想到慈祥、端正、福气等吉祥含义, 而在西方人眼中"a great moon of a face" (大圆脸) 常使人想到愚蠢的形象。这里两位译者都直译为“mid-autumn moon”, 但杨补充了“radiant”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是一张容光焕发、朝气蓬勃的脸庞。而霍并未对“mid-autumn moon”做任何解释或加注说明, 这容易使读者误解成愚蠢的"a great moon of a face"。另一处值得商榷的地方是“面如桃瓣”的译法, 霍译为:“a shapely nose”, 杨译为:“his cheeks as red as peach-blossom”。笔者认为两者都欠妥, 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原作者所形容的“面如桃瓣”联想成“shapely nose”, 符合译语语言和文化习惯, 却有些偏离原意。杨译虽保持了忠实性原则, 但在西方读者看来, 一个人脸红意味着他很害羞, 而不是容貌俊美的意思。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所引起的人们的联想不尽相同, 英汉两种语言在对同一本体设喻时, 采用的喻体有同有异, 喻体与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不同, 这势必会影响对比喻的理解和翻译效果。

2) 反讽

《红楼梦》中典型的反讽手法体现在对贾宝玉这一主角的塑造与刻画上, 看似贬斥这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 实则褒奖这个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仍然敢于反抗, “不识时务”, “外浊内清”的人, 进而对当时抑制人性的残酷社会进行了极大地讽刺。《红楼梦》第三回中最显著的反讽修辞的莫过于批宝玉的《西江月》二词:

无故寻仇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 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用看似讥讽的语气和贬义词语暗示了他对宝玉的称赞。而这对翻译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挑战。这二词是作为某人的评价而出现在原文中的, 很可能出自一位封建的长辈。这首先从词的语气反映出来, 例如, 第一句给读者的印象就是父亲对儿子的谴责, 而且是以坦率而严厉的态度。杨译本中“Absurdly he courts care and melancholy”是这种语气与态度的完美的重现, 给读者留下与原文相同的印象。的确, 只有像贾政那样的封建家长才会这样责骂他的晚辈“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 杨在处理这两句时用两个“too…to…”结构不仅忠实表达了原意, 而且用地道的译语鲜明得刻画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贾宝玉。词作者的身份在最后几句中有更明显的的例证:他表示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劝诫那些“纨绔与膏粱”, 这两个词是中国古代用来形容纨绔子弟和花花公子的, 给翻译增加了一定难度, 但杨用两个对应的词“fops and lordlings”成功地译出来。至此, 宝玉的形象—封建家长眼中的无用之子被再现于杨译本之中, 同时他勇敢的革命精神也间接地体现出来。

结语

杨宪益夫妇更偏向于尊重和再现原语文化, 采用了异化的方法;而霍克斯在策略的选择上倾向于本国的文化, 使用的多为归化策略, 但是却反映了对原语文化和原作尊重不足。而造成这些不同之处的深层原因在于两位译者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 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相对的读者群体, 杨译本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而霍为了追求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摘要:本文对《红楼梦》第三回节选的两种译本中比喻和反讽修辞的处理对比分析, 因两位译者因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不同而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 霍译为了方便西方读者阅读理解而采取异化的策略;杨译为了传递中国文化而采取了归化的策略。

关键词:比喻,反讽,归化,异化

参考文献

[1]、"Chinese Style Name."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2 Mar.2010<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nese_style_name>.

[2]、边立红, 傅煊翔.“月亮”隐喻翻译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10) .

[3]、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248-262

[4]、乐金声.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安徽大学学报, 2000, (9) .

[5]、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8.《红楼梦》诗词赏析 篇八

《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除了小说主体文字外,还有诗、词、曲、赋、歌、偈、谚、赞文、诔文、对联、匾额、灯谜、酒令、骈文等等,应有尽有。就诗而言,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体的,有应制体、联句体、仿古体等等,可谓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曹雪芹既是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伟大的诗人。

《红楼梦》诗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是按头制帽,二是谶语性质。

按头制帽

“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是《红楼梦》诗词最主要的特征。

如果把《红楼梦》中的诗词抽出来单独看,或者把《红楼梦》诗词看作是《曹雪芹诗集》,都不免低看了曹雪芹的诗歌水平。因为《红楼梦》中大部分的诗歌,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哪怕是一首并不高雅的诗,甚至是一支酒令,也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这样的诗歌创作起来更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曹雪芹的诗歌直逼李杜,不为妄言。

周汝昌先生曾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即在其他小说里,诗词只是装饰品,而在《红楼梦》中,诗词成为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

在贾探春的倡议之下,贾宝玉和姐妹们成立了“海棠诗社”,一时间大观园里花团锦簇诗意盎然,成就了《红楼梦》中难得的盛事和少有的欢乐。大家都写《咏白海棠》,虽然同题限韵,但也各有不同。

贾探春写道:“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是对她的肖像“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诗意再现,也是对她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形象阐述。

薛宝钗写道:“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她是典型的封建淑女,自然是矜持内敛“珍重芳姿”;她寡语罕言安分随时,她朴素淡雅洁净无华,博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称赞,自然是“淡极始知花更艳”。

林黛玉写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仙子,在清冷的月宫,静静地缝缀白色的绢衣,仿佛看到一个孤女,在深秋的闺阁,默默地擦拭伤心的眼泪,这不就是林黛玉吗?

杜甫笔下的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毛泽东笔下的秋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而林黛玉笔下的秋则只能是“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诗如其人”,然也。

不仅如此,就连谜语、酒令、花签也是“按头制帽”

贾政的谜语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底是“砚台”。贾政不就是一块四四方方、硬硬帮帮的砚台吗?

宝钗的花签是“牡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的花签是“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这不正是两人的性格特征吗?

这就是“按头制帽,诗如其人”。

谶语性质

《红楼梦》中的很多诗词(甚至包括酒令、谜语)带有谶语的性质,即作者往往在诗中暗示人物的命运。

第五回被称为全书的总纲,就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巧妙而明确地指出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作者给贾探春的判词。探春爽利果断,聪明能干,并且志向高远,想有一番作为,不幸的是生于末世,家族败落,又是姨娘所生,以庶出为耻,最终远嫁异乡,生离做了死别。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贾惜春的判词。她看尽了“三春”(三个姐姐)的悲剧,经历了黛玉的惨死,虽是贵族千金,最终出家为尼。

《红楼梦》中最有名的画面、最美丽的场景、最诗意的行为、最悲伤的意境,莫过于“黛玉葬花”。而《葬花词》则是《红楼梦》诗词中最著名的作品,最含悲剧意味,最富文学色彩,最具谶语性质。

林黛玉去怡红院,正碰上两个小丫头拌嘴,不给她开门。第二天,黛玉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吟出一首《葬花词》。

字字含泪,句句泣血,既是黛玉形象的诗化,又是黛玉命运的谶语,成为横绝古今的“黛玉咏叹调”。

黛玉的形象,被缤纷落英映照得更有韵致;黛玉的命运,被落花残红衬托得更为凄惨。

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体弱多病,敏感多思,有爱而不得倾诉,爱的不确定与难以预料,使得黛玉愁绪满怀,终日以泪洗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落英缤纷,黛玉不禁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环境之严酷,人情之冷漠,使她寒冷不胜,哀动于衷。

《葬花词》不但抒发个人的哀愁,而且写出了生命的感伤。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人生的无常、无奈、悲伤、悲凉,无限无边,拥塞心头,“愁杀葬花人”。

更为深刻的是,由花及人,借花喻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葬人,花落人亡,我们已经分不清这是悼花还是自悼,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陪着黛玉流下酸楚的泪水。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诗,真的成了她命运的谶语。她如娇嫩的花朵,在“风刀霜剑”之夜,凄惨地凋落了。

不仅如此,《葬花词》也成为《红楼梦》中众多女子凄惨命运的谶语,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就连谜语也具有谶语性质。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第二十二回众人猜谜语,元春的谜语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炮竹”。这首谜语诗就是贾府命运泰极否来、由盛转衰的谶语。

《红楼梦》的诗歌,除了服务人物塑造性格、谶语性质暗示命运,当然还有其他作用,如陈述本旨、深化主题、烘托氛围、托物言志、反映时代、推动情节等等。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红楼梦》诗歌有别于其他诗歌,《红楼梦》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

9.读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九

盛时,贾府荣华富贵令人无比向往。不论招待远客的宴席,还是丫鬟婆子的穿着打扮。那都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当初,海棠社成员共同作诗,众多有才的女子与偏爱诗词歌赋的宝玉一起吟诗作赋,尽情挥发他们的才华。他们写的诗都蕴含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后来,大家又同进家宴,一起吃螃蟹,一起喝酒,乐哉!只可惜好景不长,那些读来着实让人佩服和惊叹的诗词与海棠社的辉煌和快乐是那么的短暂,紧接着一个一个的厄运便降临到他们头上了。

贾元春嫁到宫中成了贵妃娘娘,享尽了荣华富贵,却可惜死的过早。从此以后,贾府变得衰败了。贾政、贾赦的家产被查,贾氏府邸被封。府中的女子家人一个个离去,贾府也渐渐冷清了。黛玉病死,宝玉、宝钗成婚。宝玉再次发起狂风病来,最终出家。贾母、凤姐病死,迎春嫁至孙绍祖,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活活折磨死了。探春远嫁,惜春当了尼姑。最终,宝钗、湘云守了寡。

可惜,可怜。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属;无辜之人也会被受牵连。终究逃不出的厄运,叹贾府如此悲惨的命运与结局。这是一场悲剧,悲伤凄惨的爱情,悲惨的命运。贾府终为充满了忧郁感与悲悯的存在。

让我们一起品红楼,读盛衰。

10.赏析四大名著——《红楼梦》 篇十

它《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11.赏析四大名著——《红楼梦》 篇十一

一、文题解读

《宝玉出家》选自《红楼梦》第一二〇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节选文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贾宝玉拜别贾政及贾府中的人对宝玉出家的反应。第二部分:写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对话,交待相关后事及空空道人归结红楼梦。

二、理清文章思路

选文第一部分讲了贾政遇见宝玉,宝玉与父亲的告别以及贾政回府后与王夫人、宝钗等人的叙谈。宝玉与父亲的告别是这一部分的重点,主要通过描绘一个场景来写父子的惨别。贾政回府后的描写主要是王夫人以及宝钗的表现:王夫人痛哭不已,自己的半生心血、后半生的希望顷刻之间化为泡影。宝钗作为宝玉的妻子,也是极度悲痛的,但宝钗还是延续了其一贯的做法——完全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本段描写继续完善了他的含而不露、深沉内敛的性格。然后写贾政对王夫人嘱咐的话:“……我们在外把持家事,你们在内相助,断不可仍是从前这样的傲慢……”暗示了贾家复兴的可能。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写贾雨村与甄士隐的谈话,交待宝玉的后世“前经茫茫大士渺渺镇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从此形质归一”,然后交待了《红楼梦》一书的来历。说这是一部“作者不知、抄者不知、阅者也不知”的奇书,它将“真事隐去”而保留了“假语村言”。这一部分用了浪漫主义的结尾方式,呼应了开头。

三、片断赏读

原文:贾政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归彼大荒。(选文第二节)

赏析:这里为宝玉出家设计了一个最美好、清静、富有诗意的去处——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时间:天寒乍雪。皑皑白雪掩盖了世界上的一切肮脏与丑恶,而宝玉就是在这样一个纯净的时刻回归了自己的本源。情景:贾政在写家信,写到宝玉处,抬头忽见宝玉的形象: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动作:倒身下拜,拜了四拜。主要看他的神情:似喜似悲。喜从何来?悲又从何来?喜的是终于脱离了尘世的污浊,悲的是父子惨别。宝玉在雪地拜别父亲,虽有神秘之味,却是至情之文,和宝玉赴考前拜别母亲时给母亲跪下磕头一样,读着令人潸然泪下。看来,贾宝玉在出走前思想还是很矛盾的,对与他成长相伴的贾府以及父母恋恋不舍,藕断丝相连;他正想和父亲多说几句话,“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个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飘然登岸而去。看来,宝玉选择出家,实在是在情与理之间作了无数次的思想斗争的。当然,也有和尚道士“夹住宝玉”的缘故。因为宝玉本来就是一块无用的石头,来世间走一遭也终要回到自己的归宿。结尾他是和那一僧一道到那“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就是说,他经历过做人的漫长一生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下。那块“宝玉”的归宿也在那里,又合二为一了。他在未经女娲锻炼之前,是一块愚顽不化的顽石,没有灵性,没有欲望,没有爱的追求。但他经过娲王的玉手,灵性通了。他盼着娲王对自己的青睐,要为她的补天事业出力。谁知这只是一厢情愿,女王对他冷漠,她炼就的三万余块石头俱得补天,却独独把他这一块遗弃不用。怀才不遇,怀爱不遇,使他产生了无限的悲哀。于是,他想到“人间的温柔乡”里去享受一番,以此来弥补失爱于娲王的不幸,便求助那一僧一道带他下凡。他在一生之中,虽然在女儿国的温柔乡里也享尽了艳福,但更受尽了种种磨难。如今又恢复了他那愚顽痴蠢的本性——这,才是一种彻底的解脱啊!

四、问题探讨

1. 宝玉出家的原因

一是爱黛玉心切,宝黛二人青梅竹马,情意绵绵。黛玉已死,自己也就没有在尘世中生活的意义了。二是自身思想的乖僻与人世的无常。贾家被抄家后,宝玉经历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两者合起来,使宝玉感到人生的无趣。此时的他,除了出家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2. 高鹗写宝玉结局有何好处?

明确:一是为宝玉的消失设计了一个美好、清净、富有诗意的去处;二是宝玉的消失有朦胧感,很美;三是让贾政在遥远的江南遇到他,使他入考场时同母亲告了别,在此,又与父亲告了别,有浓郁的人情味,也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和人类父母子女之间的血肉天性。

12.赏析四大名著——《红楼梦》 篇十二

1 章回目翻译

笔者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上文提到的三位翻译大家的英文译本中第一章回目的翻译。其实每位用心欣赏的读者在《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每一章回中看到的, 不单单是荡气回肠的众多故事情节, 给人难忘印象的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 而且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老庄哲学、佛学、诗学、戏剧、书法、绘画、园林、医药、饮食等百科知识, 气势恢宏洋洋大观, 处处闪耀着炎黄子孙力求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芒。徜徉这样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文学大观园”中, 回目标题作为每一章回的文眼和预告, 其得体准确的翻译就显得十分重要。若回目标题的翻译精妙得当, 文采措辞斐然, 加上回味深长隽永, 或简或繁或省, 自然为这部宏伟的文学巨著增添非凡的艺术魅力, 为英文读者带来无穷的精神享受。章回目的英文翻译用词表达如果像原著那样简洁优雅、精辟到位、生动感人, 那绝对可以增加这部巨著在英文读者群中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一般情况下章回目文字语义表达含蓄典雅, 寓意隽永深刻, 与特定的章节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章节的故事重点和情节演变和人物出场, 它蕴涵着丰富的情节信息, 是每一个章节故事的精彩缩影。三个英译本的译者大家面对曹雪芹相同的回目标题, 虽然有许多相似理解接受之处, 但具有各自鲜明的个人特征, 这与译者各自忠实原则的审美体验、各自的翻译目的息息相关, 因此也给回目标题的语义理解和语言转换带来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同时也带来不小的语言文化方面翻译转换的困难。

2 功能翻译理论中几个需要熟悉的术语

2.1 威密尔提出的目的论 (skopos theory)

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密尔 (Hans J.Vermeer) 经过潜心研究在1978年发表了一本翻译专著《普通翻译理论框架》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 她在书中首次创新使用了翻译“目的论” (即skopos theory) 这个术语。这位翻译家 (1996) 阐述了她的独到观点, 认为译者翻译文本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语码相互转换的过程, 而是人类交往交流过程中一种互动行为方式。假定了人类的每一次行为都有其特定的目的, 译者的文本翻译行为也应当受到目的的支配和约束。所以译者在准备任何一项翻译行为活动的开始之前, 就必须弄清楚此次翻译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不然译者无法进行自己特定的翻译行为。威密尔这种站得高望得远的翻译观, 在目的理论支配下把翻译行为的立足点放在特定的目标语读者身上以及特定的文本翻译任务的委托者身上, 其中尤其是译者把目的语所在的文本放在目的语读者群所属文化中的功能上, 换句话说, 就是译者在目的语文本翻译产生过程中起支配决定作用的重点不是原文, 也不是原文语言在目标语读者群身上产生的特定效果或原作者赋予原文文本的各种功能, 而是目的语所在的文本散射的功能, 这个功能就是威密尔创新捏造的目的, 此目的是根据翻译发起者的要求决定和支配的。依照威密尔提出的目的论, 翻译行为就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宏观法则 (周觉知, 2006) :

1) 翻译是一种互动行为, 它基于源语言文本, 是有意图倾向的、人际间互动的、有一部分是通过语言媒介传播的、属于跨文化的互动行为。作为一种有目的意图的人际互动行为, 翻译自有其目的意图性 (intentionality) 。翻译的目的意图性不一定要体现了原作原意和原文作者的目的意图, 而是着力体现由翻译活动的委托者和参与者所要表达的目的意图。

2) 译文目的法则 (skopos rule) , 这可是威密尔目的论的首要核心法则。译者参与的整个翻译行为过程, 包括其对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策略的斟酌和选择, 都是由译者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和支配的。威密尔的目的论将译者的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意图概括为三种:译者自己主观的目的意图、译文本身存在的相对客观的交际目的和使用借用某种特殊手段所要达到的特殊的目的意图。

3) 译文连贯性法则 (coherence rule) 和译文忠实性法则 (fidelity rule) 。译者的译文内容和词句必须符合语内连贯 (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宏观翻译标准。此处的语内连贯是指译者创作的译文必须能让译文读者群理解, 同时译文内容的语内连贯在目标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 (fidelity rule) 是指原著原文间应该存在某种语际连贯 (intertextual coherence) 一致的评判标准。语际连贯类似于翻译家们通常所言的忠实于原文原意即“最大限度地对源语文本的忠实模仿” (Nord, 2001:32) , 不过译者的译文与原文的忠实程度和形式取决译者译文的目的和译者主体对原文原意的接受和理解, 所以译者译本实现其或者委托者预期目的的充分性必然成为译文的重要评判标准。

威密尔的观点是, 原文原意在翻译中所占的地位应由译者自己主观决定, 而这一决策过程中的关键性核心因素是译者译文特定情景中的交际目的意图, 而不是原文原意本身的地位。由于原文是原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每一种文化又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 译者如果只依靠变换语符并不能产生令自己和目的语读者群满意的译品。因此, 译者翻译过程不再是文本语言形式的简单转换, 而是为了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实现译者或者其委托者所需要的特定功能的目的语文本的生产行动。

2.2 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功能翻译观

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非常重要的一位倡导者, 其1997年所著《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在翻译界影响较大。这本书将看似非常纷繁复杂的功能翻译理论各流派的观点用极其浅显易懂的生动语言全面地横向归纳和纵向串联, 她认为 (Nord, 1997) :

译者的翻译行为主要是一种有目的意图或为某个团体服务的行为, Nord的功能翻译观突出强调翻译要求 (translation brief) 和翻译行为发起者 (initiator) 的决定性支配作用。译者的目的语文本只有达到了翻译发起人的翻译要求才能被公认为是真正完完全全地实现了功能翻译。众所周知, 翻译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交流行为,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绝对会涉及一些当事人 (agents) 有翻译发起者 (initiator) 、译者 (translator) 、原语文本的制造者即原著作者 (source-text producer) 、目的语接收者即译文读者 (target-text receiver) 等。这些当事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都会对译者的翻译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翻译无可厚非是一种交际交流行为, 因为交际沟通必须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符号的支配使用来实现, 而译者在翻译中使用的转换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翻译当然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为语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两种语言的相遇碰撞就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相遇碰撞。翻译是一种对原语文本和译文文本进行处理的行为。翻译是基于某种文本即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行为, 不过原语文本只是译者可以利用的多个来源信息中的一个, 聪明的译者只选取原语中他们认为对自己译文或者对翻译发起人有用的或适合的翻译目的信息。

3 杨译本、乔译本和霍译本的回目翻译

正如上文所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家威密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都认为在翻译行为中, 译者应根据自己或者翻译委托人等各自的翻译目的 (translation goal) 和翻译要求 (translation brief) , 对原文原著采取相应的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 以便达到译者或者翻译委托人等特定翻译目的所要求的翻译效果。

3.1 回目翻译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小说回目设置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叙事, 它的基本套路是人名、地名和事件几个要素的相加组合, 即用最精练生动的语言概括某章回的主要故事梗概, 呈现给读者欣赏的是一种令人赞叹的朴素的精美。小说中章回目除了体现表现小说所要传递的实用性 (概括故事内容) 之外, 还必须具备其他一些要素比如:艺术性、趣味性, 在抒情、状景、诙谐、讽刺、哲理等各个方面情况加以不遗余力的不同程度的渲染, 使读者在未欣赏小说正文之前, 一看小说章回目标题就能产生非常浓厚的抵挡不住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冲动。这就是向读者表明小说的回目标题功能, 它不仅能体现书中各色人物或作者本人的阅读时的主观感情, 而且还能将书中各色人物或者作者本人这种主观感情与所叙之事所评之理紧密相连, 宛如艺术家们抒情之色彩状景之文笔特别浓厚的画中诗句, 能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沉醉其中的化境之界。因此, 小说回目标题本身就是一件难得一见的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应该成为读者心中能够体验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美文”。

世上存在数千种语言, 由于它们之间或多或少缺乏共同的文化语境, 各种语言表情达意的方式又各不相同, 有时译者在译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回目标题的表达方式和途径, 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顾此失彼, 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必然会存在文化信息的流失。本文笔者在杨译本、乔译本和霍译本中根据研究需要特意选取一些回目标题作为此次研究的实例语料, 借助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家威密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翻译观对《红楼梦》前两个回目翻译进行探讨对比和研究分析。

3.2 杨氏夫妇对《红楼梦》前两个回目的翻译分析

杨氏夫妇的翻译行为预设的翻译目的是大力传播瑰丽宏伟的中国文化, 在他们的译文中多数是尽量着力体现曹雪芹呕心沥血的巨著《红楼梦》这部文化百科全书可歌可泣的清代丰实的历史、清代社会风俗人情和清代的诸多文化内涵, 力图保留和传播一些珍贵的中国清代传统文化与风土人情, 唤起激发异国的译文读者对中国清代灿烂文化的无限联想。且看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标题,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杨译:Chapter 1 Zhen Shiyin in a Dream Sees the Jade of Spiritual Understanding, Jia Yucun in His Obscurity Is Charmed by a Maid.直译是“甄士隐梦中领会了补天无门的玉石的心灵, 贾雨村名不见传时迷上了一位女仆”。看过红楼梦的读者知道该回目概括了本回的主要情节:甄士隐梦中听到了一僧一道泄露石头要投胎的天机, 甄士隐夫人封氏的女仆娇杏在窗外花园摘花, 无意之中回眸一笑, 打动了窗内碰巧在甄府串门的贾雨村。

再看第二回标题,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杨译:Chapter 2 Lady Jia Dies in the City of Yangzhou, Leng Zixing Describes the Rong Mansion.直译是“贾女士死于扬州城, 冷子兴描述荣国府”。此回讲述林黛玉的母亲去世, 贾雨村被其父聘为黛玉的家庭教师, 因黛玉哀痛过伤, 本自怯弱多病的, 触犯旧症, 遂连日不曾上学。雨村闲居无聊, 每当风日晴和, 饭后便出来闲步, 村肆中沽饮三杯, 以助野趣, 偶遇都中在古董行中贸易的旧相识冷子兴, 此人消息灵通对贾雨村大肆渲染黛玉外公家荣国府的富贵和豪华以及它的根脉今生。杨译的语内连贯 (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翻译标准, 和语际连贯 (intertextual coherence) 一致的忠实性法则 (fidelity rule) 践行得非常到位, 人名和地名都采用了汉语拼音, 达到了保留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风土人情、唤起异国的译文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联想的目的。

3.3 乔利和霍克斯对《红楼梦》前两个回目的翻译分析

乔利、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则是译本应通顺、流畅、易于为读者接受。相比杨氏夫妇的翻译目的, 他们更强调的是异国的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且看乔利对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标题的演绎转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乔译:CHAPTER I.Chen Shih-yin, in a vision, apprehends perception and spirituality.Chia Yue-ts’un, in the (windy and dusty) world, cherishes fond thoughts of a beautiful maiden.直译是“甄士隐在神示中觉察到 (石头的) 悟性和灵性, 贾雨村在世俗风尘中怀念一位漂亮的女仆对其美好的情愫”。乔利的前半句译文, 特别是汉语的人名, 明显采取了异化的手段, 后半句基本忠实于原文。乔译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CHAPTER II.The spirit of Mrs.Chia Shih-yin departs from the town of Yang Chou.Leng Tzu-hsing dilates upon the Jung Kuo Mansion.直译为“贾夫人灵魂离开扬州城, 冷子兴大肆渲染荣国府”。乔利的第二回译文基本忠实于原文, 地名同样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霍译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CHAPTER 1 Zhen Shi-yin makes the Stone’s acquaintance in a dream, And Jia Yu-cun finds that poverty is not incompatible with romantic feeling.直译为“甄士隐梦中识得补天石, 贾雨村发觉贫困与浪漫的情感不是不相容”。霍译前半句非常忠实于原文, 但作为一位汉学家, 霍克斯对汉语的人名采取归化的翻译技巧, 对后半句的理解转换明显考虑到英文读者的接受程度。霍译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CHAP-TER 2 A daughter of the Jias ends her days in Yangchow city, And Leng Zi-xing discourses on the Jias of Rong-guo House.直译是“贾家一个女儿离世于扬州城, 冷子兴讲述荣国府的贾氏一族”。霍译对地名扬州Yangchow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手法, 整句回目言简意赅, 有效传达了曹雪芹的原旨原意, 大大减轻了英文读者的阅读困难。

4 结束语

如前所述, 威密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都认为在翻译行为中, 译者应根据自己或者翻译委托人等各自的翻译目的 (translation goal) 和翻译要求 (translation brief) , 对原文原著采取相应的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以便达到译者或者翻译委托人等特定翻译目的所要求的翻译效果。为了最大量地给英语读者群生动介绍、传播灿烂的中国清代文化, 对于《红楼梦》这部小说前两个回目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处理,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文译本大都采取了忠实原文的直译归化的翻译方法, 这与杨译本的翻译目的, 即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以及小说回目翻译的特殊性相吻合的。

乔利和霍克斯翻译的目标读者群瞄准的是各个说英语国家一般的英语读者, 其翻译目的是要消除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障碍, 同时把《红楼梦》源语即汉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各个说英语国家的精通了解英语文化的读者们, 最大限度地使源语即汉语文化所反映的对中国清代的认知世界接近译语即英语文化读者的认知世界, 让英语译文目标读者群同样感受到汉语原著读者群阅读《红楼梦》的畅快和愉悦, 所以他俩更看重更加着力渲染的是译文的可接受度。为了减轻英语译文读者群阅读《红楼梦》这部巨著的负担, 乔利和霍克斯对回目标题, 尤其是地名和人名, 采取了直译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言简意赅, 直截了当。

由于本研究选取的小说回目的语料非常有限, 研究中难免以偏概全难免存有疏漏之处, 笔者希冀在以后的研究中有所改进。

摘要:该文借助功能翻译理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三个英译本 (杨宪益, 戴乃迭译本、乔利译本和霍克斯译本) 中的回目翻译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杨译本、乔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回目所选择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 三位翻译家的翻译文本体现了功能翻译理论中翻译目的、忠诚原则对译者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红楼梦》,回目翻译

参考文献

[1]Cao X Q.A dream of red mansions:3rd.ed[M].X, Y, Yang, G, Yang.Tra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3.

[2]Cao X Q.The story of the stone[M].D Hawkes.Trans.Lon-don:Penguin Books, 1970-1973.

[3]Joly H.Bencroft.Hung lou meng:or, The Dream of the RedChamber:A Chinese Novel[M]trans, Hong Kong:Kelly andWalsh, 1892.

[4]周觉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J].求索, 2006 (1) :193-195.

[5]Vermeer Hans.J.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M]Heidelberg, TEXTcon TEXT, 1996.

[6]Nord 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 JeromePublishing, 1997.

13.赏析四大名著——《红楼梦》 篇十三

“黛玉”,人如其名,她总是淡施朱粉,一身青绿衣衫,更是显得她瘦骨如柴,一脸忧伤表露无遗。太多的时候,她是孤寂的。晚春时节,桃花凋零,这可人儿又触景伤情,为之抽泣起来,许是认定自己不久后亦会如此罢?她孤身一人,扛着花锄踏出闺房,悠悠地走到林中,将收集的残花瓣儿从囊中轻轻倒入挖好的坑中,把着锄头一点点将它们掩埋,泪珠顺着消瘦苍白的面庞滚落,滴入土中,连同忧伤一并带了出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初识红楼,我并不喜欢黛玉。她的争风吃醋令我厌恶。我曾将她比作玫瑰,身上带刺,总把好人伤,使得气氛尴尬至极,她却没事似的。后来我明白了,她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寄人篱下,势必要受人脸色,可她的自尊心令她坚强、孤傲,一味地在别人话里挑刺,也并非她所爱,只是她早已习惯于保护自己。

我欣赏黛玉对宝玉的万般痴情。前世,她是仙人悉心呵护的一株绛珠仙草;今生,为报恩来寻宝玉,一心为他牵肠挂肚,得来的却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每每读至些处,我便替她婉惜:黛玉的结局太过凄惨了。她一直恶疾缠身,饱受病痛的折磨。弥留之际,众人为她沐浴,还未完毕,只听得她断断续续的一句话:“宝……宝玉……你……你好……”便一丝不挂地躺在了桶里,停止了微弱的呼吸,当老祖宗闻讯赶到时,已剩下一具冰凉的尸体,惨白的脸上,眉头依旧紧缩着,即使魂魄归西,她的傲骨仍存,正应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黛玉在病榻前,含怨烧去了所有的诗稿和那块令她珍惜的手帕。空气中,那焚化成灰的诗稿已不成形,但淡然飘忽着黛玉曾用过的墨汁香味。

我钦佩黛玉的诗情才气。潇湘馆的陈设令我顿生敬意,当初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挨个儿地参观各个屋子,步入潇湘馆时,满屋书香气息,无锦罗帷幔之类装饰,只有文房四宝齐摆案台,不觉赞叹:“这许是哪位公子哥的书房吧?”只见老祖宗闻言笑答:“哪里的事!这是我那外孙女的闺房。只不过她好吟诗作赋,不兴女红罢了。”黛玉即兴作诗的能力可谓了得。贾元春从宫中回来探亲,临走时给众人出了题,黛玉提笔写下几篇妙文,得到好评,又为宝玉连作几篇,更是令我大开眼界。

其实黛玉何尝不是自由的象征,她不愿受那封建思想的压迫,语带讥消,表达着内心的不满。她虽多愁善感,却是体现出她内心的纯洁,她轻声哼唱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娇小柔弱的身影在风中微微颤抖着,一袭青衫盈盈前进的。

14.红楼梦为何会是四大名著之一 篇十四

一部小说开始后不久,便写主人公梦里被仙女带到天上一个所在,又有一些概括作品人物命运的诗词。这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非也,它是《金云翘传》第二回里的故事。当然,两书的具体描述有不少差别。《金云翘传》写的地方叫断肠会,那些诗词叫断肠词,其题目是《悲岐路》《嗟蹇遇》《苦零落》与《哭相思》之类,但都三字一题,与《红楼梦》的十二支曲相仿。两者构思基本相同,且都涉及全篇结构,这难道是巧合?

《金云翘传》第十四、十五回或许会帮助消除疑问:束生在外偷娶了二房王翠翘,又不敢与妻子宦氏说明。已知晓事情首尾的宦氏佯作不知,等束生离家外出,便将王翠翘赚入府中,想方设法要将她置于死地。这一故事听来好生耳熟,原因就在于与《红楼梦》中尤二姐的遭遇极为相似。《金云翘传》与《红楼梦》间的联系当可断定,而青心才人撰写的前者刊行于清初,后者则问世于清中叶,其间联系应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将《金云翘传》的某些构思与情节融入了自己的作品。

从顺治初到康熙三十年,曾流行过三十余种才子佳人小说。这些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作品刚流行时颇受欢迎,后来它们络绎不绝地问世,使读者渐感厌烦,因为各书情节虽越编越奇,却都难脱落难公子中状元,私订终生后花园的窠臼,曹雪芹曾借贾母之口批评: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他在开篇处更归纳出它们的写作公式: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能发如此精辟之语,曹雪芹显然是看过许多才子佳人小说,甚至他笔下的主人公也在阅读。宝玉的书房里就藏了许多,后来黛玉见宝玉得了个麒麟就十分担心,因为史湘云也有一个,而小说里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正由于对先前弊病有清醒的认识,曹雪芹的创作跳出了先前的通共熟套,但同时他也受到了这些作品的影响,这并不止于上面所说的《金云翘传》。

人们讨论《红楼梦》时总要提到补天说,脂砚斋在无材可去补苍天之旁就有书之本旨的批语。曹雪芹从女娲补天的故事起笔,以此为全篇立意,但此构思并非原创,此前已有小说《五色石》行世。这本小说集用八个故事阐发了作者的补天思想,其序劈头就说:《五色石》何为而行也? 学女娲氏之补天而作也。继而又解释说:女娲所补之天,有形之天也, 吾今所补之天, 无形之天也。《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试图通过十二位女子的遭遇概括那个时代妇女命运的构思,其实也有所本。清初烟水散人在壮心灰冷, 谋食方艰的情形下检点金钗,品题罗袖,撰写了十二个才女的故事,其《自记》云:胆识和贤智兼收, 才色与情韵并列, 虽云十二, 天下美人尽在是编矣。再如凡山川日月之精秀, 只钟于女儿,这是《红楼梦》借宝玉之口宣传的.重要思想, 但它早在清初顺治年间的小说中即已出现。当时《玉娇梨》甚为流行,书中女主人公白红玉的才貌与聪慧被赞为山川所钟, 天地阴阳不爽;另一部小说《平山冷燕》里,女主人公山黛也被称为自是山川灵气所钟,燕白颔还为之感叹道:天地既以山川秀气尽付美人, 却又生我辈男子何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该书是显扬女子,颂其异能,又颇薄制艺而尚词华,重俊髦而嗤俗士,此语若移至《红楼梦》也颇为合适。

金陵十二钗

大家都熟悉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的情节:紫鹃为试探宝玉对黛玉是否真心,骗他说林姑娘要回苏州了。宝玉被吓呆了,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贾母、王夫人等都急忙赶来,叫来紫鹃问清原委,又请医吃药,宝玉才慢慢痊愈。可是这样的情节,在《红楼梦》百余年前的《定情人》中即已出现:双星与江蕊珠情投意合,蕊珠的贴身丫鬟若霞在花园里为试探双星的真情,便编了个两人不能成亲的假话。双星听了这些话,竟吓痴了, 坐在一片白石上, 走也走不动,竟自瞪着一双眼, 昏昏沉沉, 口也不开。事情惊动了江府,自然也是请医吃药,最后是蕊珠的另一贴身丫鬟彩云向双星讲清原委。不仅情节相似,连医生的诊语也雷同。一个说此亦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另一位则云惊忡之症,因着急上起的。而且,又都有贴身丫鬟事后向小姐的进谏。彩云说道:小姐须要自家拿出主意来, 若错过双公子这样的才郎, 再别求一个如双公子的才郎, 便难了。紫鹃的谏语则是: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除主题、结构与重要情节外,在一些枝节问题上也常可看到相似之处。《红楼梦》第二回里有个张如圭,脂砚斋的注解是盖言如鬼如蜮也,亦非正人正言。脂砚斋常对曹雪芹的人物命名方法作注并称赞,但这其实也是袭用于那些才子佳人小说。在《玉娇梨》里,那位拨乱其间的小人,名字就叫张轨如,含义与张如圭完全相同。又如贾芸的猥琐的舅舅被取名为卜世仁,谐音是不是人,其出处却是百余年前天花藏主人的《玉支玑小传》,书中的小人就被叫卜成仁。曹雪芹清醒地批判小说的弊病的同时,也从中汲取了有益养分。各类相似之处确可比对出不少,但两相比较,优劣立见。曹雪芹的描写不仅更生动、更丰满,人物性格更鲜明,情景更有隽永意蕴,而且它们已融为作品的不可割裂的有机成分。这种承袭前人却又有创造性改写的手法古已有之,借用宋代江西诗派的术语,这叫脱胎换骨与点铁成金。

脂砚斋常从各个角度将《红楼梦》与历来小说作比较,其中有两部作品甚受推崇。对第二十六回写贾芸进怡红院时所见,就称赞是《水浒》文法, 用的恰当。第十三回写到秦可卿之死,又批云写个个皆到, 全无安逸之笔, 深得《金瓶》壶奥。至于称王熙凤与贾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在王熙凤话后批曹操语等,都显示了对《三国演义》的肯定与借鉴。同时,脂砚斋又认为曹雪芹的一些描写胜于《水浒传》与《金瓶梅》,如将贾芸路遇倪二与杨志卖刀遇没毛大虫相较,就认为觉好看多矣;将宝玉、薛蟠等聚饮与西门庆、应伯爵在李桂姐家饮酒作比较,批语则是不知孰家生动活泼。至于《西游记》,则遭到一味无稽, 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的批评。脂砚斋的批语还提到了吕熊的《女仙外史》与李渔的作品,以及金圣叹对《水浒传》批注,曹雪芹对明末清初那一大批小说的熟悉程度,很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15.红楼梦名著摘抄 篇十五

【红楼梦】经典语录一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甄士隐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二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贾雨村名字由来

【红楼梦】经典语录三

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好---二仙师对石头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四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出自《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经典语录五

女儿是水作骨肉,男人是泥作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六

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甄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七

这女人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甄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八

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做甚?莫不是求姐妹去说情讨饶?你岂不愧些!’

他回答最妙。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甄宝玉语

【红楼梦】经典语录九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描述王熙凤容貌

【红楼梦】经典语录十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什么玩,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红楼梦】经典语录十一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描述贾宝玉容貌

【红楼梦】经典语录十二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出自《西江月》,评价贾宝玉

【红楼梦】经典语录十三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出自某大石牌坊

【红楼梦】经典语录十四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描述林黛玉容貌

【红楼梦】经典语录十五

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红楼梦】经典语录十六

宝玉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红楼梦】经典语录十七

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某仙姑对贾宝玉

【红楼梦】经典语录十八

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描述林黛玉和薛宝钗关系

【红楼梦】经典语录十九

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描述王熙凤容貌

【红楼梦】经典语录二十

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王熙凤对刘姥姥语

【相关阅读】《红楼梦》读书笔记

即将枯萎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泪水交换,换取他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上一篇:关于五四优秀演讲稿下一篇:伊宁市农村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