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路遥作品人生(精选5篇)
1.赏析路遥作品人生 篇一
理想人生,无奈现实
————路遥《人生》赏析
我是在大学才接触到《人生》这本书的,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用优雅的句子叙述,吸引我的是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现实的社会意义。我一口气将它读完了,《人生》带给了我深刻的反思,给了我对人生,对现实一定的解读。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当多看看这类书,也许在现实不公面前,在现实残酷面前,得到一丝心灵慰藉,获得更多的启发。
人的一生总是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矛盾,面对一个又一个选择,正如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一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大队支书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而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做了农民,在那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刘珍走进他的生活。他的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然而不久以后,因为叔叔的调回,一些人的见风使舵使他返回城里。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同原来同学亚萍相处后,两人暧昧起来,亚萍与男朋友克南毅然分手而不顾一切选择了加林,加林也最终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但一切皆有因果报应,加林走后门被克南的妈妈揭发又不得不回到农村,而此时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加林希望自己鲤鱼跳龙门,走出农村,可是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农村,也失去了爱他的巧珍。现实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矛盾中,一次次选择中总会有得有失,总会有些东西和我们的理想背道而驰,把握好了,你就可能会有理想的生活,把握不好,也许你就走进了那个无奈的现实社会。面对高加林这个人物,我没有恨,没有厌恶,更多的是同情。加林这人有满身的才气,既能写,又能画,又能唱,又能干,在工作上,他都干的那么的出色,受到了领导的赞许,可是有些东西往往是自己无法掌握,比如特权,比如矛盾,第一次回农村,高加林的教师职业让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因为高明楼是大队书记,不能违背的特权,你高加林又能怎样呢?他第二次回村,是他走后门被人揭发了,有一句话说纸里总是包不住火的。他的无奈人生,总是让人感到悲剧。即使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觉得这类人大有人在。所以,为什么我会同情?我觉得同情他就是同情即将进入社会的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的我们一无所有,很多来自农村,在城市里面读书,没有特权,没有关系,没有人脉,有的只是自己满身的朝气,和那颗年轻的不谙世事的心,我们也像高加林一样,面对一个又一个选择矛盾着,是留在长沙还是回去,是考编还是选择其他事业,也许我们现在社会不像《人生》中的那样,就业方面有国家分配等等,我们现在就业比较自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其中同意包含着许多特权,“关系户”“走后门”种种情况都要,所以,我们做的这些选择很重要,一不小心错了,也许影响的就是你的一生。正如路遥在开篇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所以,年轻的我们应当走好那几步。
至于加林和巧珍的爱情结局,我似乎早就猜想到了,两个没有共同话题的人,而加林有有着一颗悸动的心,他们怎么会能白头到老呢?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心痛,但也无奈,徒生感慨而已。巧珍没有文化,而高加林是村里的才子,也许正是巧珍没有文化,从小在村里山野长大的她,对于世事无常的得意失意没有过多的计较与苛求,往往是如高加林那样自命不凡,自命清
高的文化人才对生活百般挑剔。他去追求理想生活,追求他的共同语言,选择了亚萍而放弃了巧珍,很多人会对他谴责,我想高加林也是痛苦的,谈也是矛盾着选择。如果拿到今天,我想很多人也是会选择现实一点的爱情,不然那么多相亲节目涌现,仅仅是为了炒作,还是现实的反映呢?我觉得爱情并不只是简单的相濡以沫,还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两个人必须要相配。这样,是不是才会社会和谐一点?
20岁的我,进入大学,进入一个小小的社会,看到周遭的许多,减少了很多幻想,增添了许多现实,虽然我不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但是面对一切,我还是会保留心底那一份现实。或许在别人眼中看来,一个学文学的女孩子,应当是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期待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很多理想人生会和无奈现实背道而驰,所以,面对那么多条路,我们得勇敢而仔细的选择。可能那么多条路,我们总会错几步,但我们得记住德顺爷爷说的,“...不怕跌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了...”
《人生》这个故事没有时空局限性,他仅仅是纷繁复杂的人生游戏在某个人某个地方的缩影,可能就是你的身边的人和事,可能就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我想,我们应当在此之中获得启发,人生路上风大浪急,总有伤害潜伏如猛兽窥伺,总有机会让你蹲在角落,但你不是一只鸵鸟,不管选择那条路,不管选择的陆正确与否,理应坚强面对人生。
2.路遥作品悲剧美学特征论 篇二
关键词:路遥作品;悲剧美学;艺术解读;对比手法;反讽艺术;圆形结构
中图分类号:I01;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31
路遥以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才华,创造了一座供人景仰的艺术高峰。他用生命所绘制的现实主义文学珍品,蕴含着一种厚重而隽永的悲剧美学,凸显出一股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一、对比手法——展现生活环境的无限悲苦
路遥的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刻写了二元世界的巨大反差,描绘了两样人生的不同作为,凸显出生活环境的无限悲苦。
(一)二元世界构成生存的苦难背景
路遥的作品前后跨越30年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初一90年代初)。不管是前十多年的困难和动荡,还是后十多年的改革与开放,都构成了作品展现人物生活的深厚背景。在这起伏不定、变幻殊异的生活岁月里,作者总是营造出对比鲜明的二元世界:幸与痛、喜与悲、乐与苦、顺与逆,而作品又往往是将它的主人公置于负面的境遇即苦难之中,让他们经受煎熬和磨砺。
人们曾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来概括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农”问题。实际上,“三农”问题在改革开放前已普遍严重地存在着,路遥在他作品中就用如椽史笔记录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凋敝惨状,书写出广大农民的悲苦生活。
1.生存的艰辛。改革开放前的亿万农民,最现实也最迫切的是吃饭穿衣的生计问题。路遥将切身之痛融注于作品的人物形象之中,勾勒出人物生存的悲苦图景。
在《在困难的日子里》,作者将其主人公马建强置于县立中学一个贫富悬殊的班集体里,马建强是这个所谓尖子班的唯一农村学生,其他都是来自县城干部家庭。在这里,作者对比鲜明地突出了马建强这个农村学生生活的极度贫困:他家里穷得“烂包”,他是带着一点“百家粮”来求的学。马建强的穿着和食物在这群衣食无忧的同学眼中简直就是一个“异类”。一次“鼠盗玉米馍”事件和“国庆节会餐”,使马建强倍受屈辱。作品逐层深入地刻写了马建强在学校里所遭遇的多重磨难,既有充饥御寒的生存困扰,又有其他同学的眼光刺激,还有他本人的内心煎熬。更令人心痛的是,女同学吴亚玲两次暗中送他钱票,好心相助异化为无情伤害,给他造成的痛苦决不轻于饥饿袭身的折磨。作者这种对比性的写实之笔,渲染了主要人物生存环境的极度苦难,为他们日后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生活基础。
2.奋斗的艰难。在作者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有发展空间的种种桎梏。实际上,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毅品格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
《人生》中的高加林就经历了迥异的两种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其一是繁重艰苦的农村劳动,其二是优越体面的县委宣传干事;又面临两种不同的婚姻选择,一是农村姑娘刘巧珍,二是县城同学黄亚萍。作为农村出身的一个追求知识、富有抱负的青年,自然选择了后者而舍弃前者。但是,他生不逢时,在履新职后刚显身手,采访报道初战告捷,就遭遇被人告发(是靠走后门而转干)的沉重打击,政治的、爱情的美景竟是昙花一现。高加林出外奔前程的夭折反映了当年农村青年圆梦的困惑和艰难。
《平凡的世界》安排孙家兄弟俩齐头并进又相互映衬,其兄孙少安13岁就辍学回家务农,后办砖厂起家致富;其弟孙少平求学、教书,后出外打工、挖煤。通过他们两条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际遇,其重点又是突出孙少平外出谋生的艰难。
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不仅是有马建强所经历的种种衣食窘迫,更有出外当揽工汉的超常辛酸,以及成为煤炭工人后的重重磨难。这个人物应该是综合了马建强与高加林两个人物命运的痛苦和坎坷而又有新时代因素的崭新形象。孙少平在县立高中的生活困境,是马建强中学生活的继续和发展,后来他离乡背井的遭遇就比高加林更为惨苦。作者一改高加林靠关系走后门的悲剧,让他的主人公孙少平凭着自身胆识独自闯荡江湖。孙少平首先来到黄原市,成为当时农民出外最易就业也是最为艰苦的揽工汉,每天超负荷的苦脏累活不仅不是痛苦,而且是求之不得的第一需求,经常是干了今天,又担心明天,一遇没人请去干苦脏累活,就不成其为揽工汉,就面临肚皮之虞,生存堪忧,甚至是惶惶不可终日。此时的孙少平,就是一个地道的漂泊异乡的流浪汉。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进城农民工生存境遇的一个生动写照。
孙少平告别揽工汉生涯,虔心争当“煤黑子”之举令人咀嚼。市郊阳沟大队曹书记帮助转出来的户口,由于其女儿瞧不上孙少平,而失去任何价值。孙少平到黄铜矿务局大牙湾煤矿当挖煤工,实现他人生的战略大转移,此事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按世俗计,在黄原市有田润叶和田晓霞两姐妹的鼎力相助,孙少平满可以在这座城市立稳足根。尤其是田晓霞,与孙少平之间已明确了恋爱关系,作为黄原市的第一“公主”,完全有能力为孙少平谋得一份更好的工作。作者可以让曹书记利用便利条件为孙少平领来一份当煤矿工人的表,也可以让田晓霞出面找有关部门成全孙少平当煤矿工人的心愿,就是不让田晓霞直接帮忙,在黄原市解决孙少平的工作问题;而且还把孙少平在黄原市团委组织暑期夏令营的突出功绩也漠然处之。当然这里有高加林的前车之鉴,孙少平不能再步其后尘走裙带关系的老路,只能另辟蹊径。同时,作者主观上是坚决反对靠关系谋职业的,他曾对他的一些亲戚找上门来要求他给“安排工作”很是不满和大发牢骚。另外,作者占有煤矿工人一定的生活素材,他弟弟王天乐就当过五年的煤矿工人,这对作者安排孙少平去煤矿当“挖煤工”,无疑提供了活生生的启示和借鉴。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对劳动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尊重劳动人民,热爱艰苦的劳动,把劳动视为砥砺意志、打造精骨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式,越是艰苦越是推崇。孙少平作为他理想的实践者,就势必要终身与劳动为伴,而且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艰苦地劳动,这是路遥自身信念的外现,所以孙少平要离开黄原市的揽工汉生活,选择挖煤工就合乎作者的理论逻辑。有所遗憾的是,孙少平不是不可以去当挖煤工人,而是作者把孙少平在黄原市的地位,也就是把他在这里的社会关系铺排得太厚重了,使得他在工作出路上有着多样性的选择,去煤矿就不是唯一的去向,而变成了一种低劣的选择,因为这种选择的社会成本太高;而且作品对孙少平作出这种选择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心理分析和说明。
大牙湾煤矿的客观条件不能与黄原市相比,
挖煤工人的生活与揽工汉的境遇相比也无优势,甚至可以说,孙少平是脱离了“虎口”,又掉进了“狼窝”,一个地方更比一个地方艰苦。作品也藉此逐层深入地凸显了主人公的奋斗精神。
作者通过孙少平的滞重足迹,步履出中国农村嬗变的艰难历程;通过与他兄长孙少安留守家乡创业起家的映照,突出了一代青年农民在那个社会大变革年代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两样人生折射出现实的严酷
作者以爱憎分明的炽烈感情,歌颂了正面形象的可贵品质,鞭笞了反面人物的丑恶嘴脸。
1.于政治冲突中抑恶扬善。“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动乱岁月,又是一个考验人性品格的大舞台,作者以此为背景,塑造出两类不同的人物形象,一是忧国忧民、大公无私的忠诚干部,一是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跳梁小丑。
在《惊心动魄的一幕》里,展现了1967年造反武斗的历史画面。就在广大人民群众被少数别有用心的造反派头头们挑动起来,即将进行一场严重武斗的危急时刻,县委书记马延雄置个人安危生死于不顾,正义凛然地跋涉到剑拔弩张的造反大厅,挺立于正要“捉拿”他的造反派面前。在这惊心动魄的一幕里,作者刻画了县委书记马延雄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而宁死不屈的高大形象,鞭笞了如县委副书记李维光见风使舵、毫无党性人民性的败类以及如金国龙等一群自私自利、心怀叵测的投机野蛮之徒的无耻嘴脸。
透过这特殊的一幕场景,我们深感社会对人性的严酷挤压,因此也愈益钦佩正面形象的坚强品格,鄙视一批势利小人的龌龊行径。
2.在人生抉择中贬丑颂美。在人生旅途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扑朔迷离的十字路口,如作者笔下:大学毕业分配的何去何从,爱情婚姻的忠贞与否。对这类关键问题的选择和回答,可以披沥出人物品质的高下优劣。
在《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的男女主人公,本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一起同学到大学毕业,但在分配去向问题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作者深情地赞美了女主人公郑小芳信守初衷,毕业后坚决回到家乡那个艰苦、贫瘠、单调的沙漠农场去工作的献身精神,贬斥了男主人公薛峰食言不专、逃避艰苦、贪图舒逸的个人享乐主义。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设置了两对鲜明的对比,其一是两个女性:卢若琴与刘丽英,前者善良、清纯如水地关爱高广厚父子,后者势利、贪图虚荣而抛夫弃子;其二是两个男性:高广厚与卢若华,前者厚道、忍辱负重地尽职爱家,后者自私、心理阴暗地追名逐利。
作者在这对比的文字中,鲜明表达了他的人生审美观:爱人民、谋他人之利就是大善大美,图私欲、求一己之得就是大恶大丑。
然而透过这些正反形象,我们也痛感社会现实的残酷无情及其对人性的刚性挤兑:使优者刚强伟岸,使劣者扭曲变形。
二、反讽艺术——凸显人物性格的严重扭曲
李建军先生指出:“反讽是作者由于洞察表现对象在内容、形式、现象与本质等方面复杂因素的悖立状态,为了维持这种复杂的对立因素的平衡,而选择的一种暗含嘲讽、否定意味和揭蔽性质的委婉幽隐的修辞策略。”路遥作品中运用的反讽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权势异化的反讽
1.权势对小人物的愚弄。高加林的民办教师位置,被大队支书的儿子靠权势顶替了下来;而后来他又靠其叔父的权势成了县委宣传干事。这里面就包含着一种让主人公十分尴尬的二律背反,高加林既遭祸于权势,又得益于权势;更有讽刺意味的是,高加林最终又被一种更大的“权势”终止了他的人生美梦,他在县城的情敌之母利用了人民政府的权威,逼使他又无可奈何地回到了家乡。
这里,作者通过高加林的祸福转化,针砭了权势对小人物命运的摆布和捉弄。
2.权势对平民的挤兑。《卖猪》中,刘婶子卖猪的辛酸是对那个“大革命”年代所谓“公家人”荒唐行径的控诉。一个穷乡僻壤的孤老太婆,对“公家”一片虔诚,卖猪途中,捡到一头“公家人(副食公司的收购员)”丢失的一头大肥猪,她义正词严地斥责了一个图谋趁火打劫的肥私者,“天经地义”地交给了来寻猪的“公家人”。然而她辛辛苦苦喂养了半年的“小黑子”猪却被“带红袖标”的“公家人”以低于她半年前买猪钱2角的价格(7元8角)“统购统销”了去,以至于害得刘婶子后来于苦痛之中竟丢失了那点血汗本钱。刘婶子卖猪的苦痛遭遇,无情地披露出她所心仪神往的“公家人”无异于明火执仗的“抢劫犯”。
作品表层写刘婶子的愚忠,实质却痛击了世事的乖张,揭露了那个时代一些人的邪恶。
3.势利小人的劣行。“文革”中的跳梁小丑在那是非颠倒的岁月里,演绎着滑稽的闹剧。在《惊心动魄的一幕》里,金国龙这个“曾是县百货公司的采购员,因贪污和盗窃商品物质被判刑五年,前年才刑满释放”的小人,文革中摇身一变成了造反派组织“红总(孙大圣)”战斗队队长,他以革命者的姿态泄私愤、图报复,审问、毒打当年判他刑罚而今被关押的县委书记马延雄。还有所谓的“段司令”、“侯政委”之流,又借机扇阴风、点鬼火地挑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准备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武斗。给予这群小丑们以无情嘲讽的却是,他们下“通缉令”要捉拿归案的“畏罪潜逃”的“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三反分子,原县委书记马延雄”竟神奇地出现在他们誓师大会的现场,使得这伙“革命者”手足失措之中以草菅人命而收场,这群小丑们的劣德败行也就赤裸裸地毕现于大庭广众之下。
4.落伍者的愚钝。《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里的五叔和《平凡的世界》里的田福堂、孙玉亭,他们是作为旧时代的象征型人物进入作品而成为揶揄对象的。
作者在《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这部短篇小说里,浓缩了五叔这个人物大半生的生命历程。五叔是“我”姑父的弟弟,是“我”亲眼目睹了他大半辈子的为人处事。五叔由在村里说人的人变成一个被人说的人,一个堂堂的村支书却成了一个被拘留所拘留的羁押者。五叔的前后变化是对他本人,也是对他那一类人的讽刺和嘲笑。他们抱残守缺,固持教条,不理解新时代、新政策和新生活,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新步伐,自然就受到历史的唾弃。但作者没有局限于“五叔”一个人,而是写出了一个典型,正如作品所说:
我无法同情他,但我怜悯他。直到现在,他还不明白他的悲剧。是的,这不仅是他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造成了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个五叔一样的人物啊!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时代结束了,但那些悲剧性的人物并没有结束自己的悲剧。
这里作者揭示出一个悲剧时代与悲剧人物之间的关系问题,悲剧人物不会随着悲剧时代的结束而结束,这是更为沉痛的悲剧。而且作者的立意还在于,他要探讨如何结束这种悲剧人物给社会造成进一步的悲剧。五叔是一位村支书,由这么一个满脑子旧思想的人把持着农村基层政权,怎么能够带领农民实行党的农村政策,他将会给
我国的改革开放造成多大的阻力。所以作者忧心忡忡地说:
不正常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种不正常的人,而且还是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的领导干部。这样的人本应该早被撤换下来了,可他们仍然占据着领导地位。我们的改革首先正是应该针对这样一些人的,而不幸的是,眼下有些地方往往正是这样一些人在领导着我们的改革。比如说F市吧,前几年正是由几个对抗中央政策的人在领导着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地区。这些人当然要比五叔高明多了,他们采取的是在口头上拥护新政策,而在实际工作中顽固对抗的办法……我们新时期社会改革的最大困难就在这里。
改革开放30年后再回过头看过去的岁月,我们所走过的弯路和付出的代价,足以证明作者当时的远见卓识。
在《平凡的世界》里,田福堂和孙玉亭,具有五叔类似而又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成了作品漫画和讽刺的可悲人物。田福堂是双水村几十年来的党支书,可他的权威也屡遭新时代新生活的嘲弄。在家事上,他施用“阴谋”扼杀女儿的爱情,其结果是害得女儿田润叶在爱情婚姻上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挫折。他起初坚决反对儿子田润生与其同学郝红梅(寡妇)结婚,但后来还是抱着他们的孩子享受天伦之乐。在公事上,他为了加强个人威信,组织策划社员深夜开挖石圪节村库坝偷抢东拉河水,结果闹出一条人命,社员金俊斌被偷出的汹涌大水冲走。作品还特写了这个人物的老谋深算而又机关算尽。1977年,在《人民日报》社论的“激励”下,他头脑发热,想大干一场,像陈永贵一样出人头地。他构思出了一条妙计:用炸药把村前的神仙山和庙坪山分别炸下半个,拦成一个大坝,把足有五华里长的哭咽河改造成一条米粮川。为了实现这一宏愿,搬迁房屋闹得全村鸡飞狗跳,人怨天怒。其结果又是事与愿违,不仅开山炸死了“半脑袋”田二,而且后来洪水还冲毁了大坝,把“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的标语冲得只留下“高峡”和“无恙”四个字,作为历史的见证和对他这位决策者的嘲讽。
孙玉亭出现在读者眼前时是村支委、农田基建队队长、学校贫管会主任。这是一个典型的“开会迷”、“运动迷”,他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满门心思地“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可他不会劳动,老婆贺风英也不会过光景,家里寒碜得“烂包”透顶。在作品里他自始至终都穿着一双麻绳子捆绑的烂鞋四处“革命”奔波,总是从他哥孙玉厚烟锅里挖点烟叶抽,这幅寒酸相就是对他这个“革命者”的尖刻嘲笑和讽刺。他与寡妇王彩娥偷鸡摸狗,成双结对地被锁在王彩娥家,闹出王姓与金姓两个家族的械斗,出尽了这位“农民革命家”的洋相,也更是对他“革命意志”的否定。他的一系列革命举止,让人啼笑皆非、五味杂陈,活现出一个可憎可恨、可怜可嫌的那个时代的革命家形象。
所不同的是,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对他在《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里所表达的忧虑进行了化解,他让代表旧时代的人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让新人物日益成长、强大,以孙少安、金俊武为代表的新生代到后来完全取代了田福堂和孙玉亭这些“遗老遗少”,成了双水村的带头人。不仅结束了一个悲剧时代,也让那些悲剧人物寿终正寝。
(二)对爱情婚姻变味的反讽
路遥还对一些变味的爱情和婚姻给予了贬斥,构成了一种反讽艺术意境。
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是他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他违背人生准则的一个必然结果。但我们也感到,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也像他的人生悲剧一样,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转型期一代青年的共同悲剧。在《你怎么也想不到》里,薛峰也是由于人生观发生了偏斜,使得他的爱情生活才出现了差错。他离弃郑小芳而又被贺敏所戏弄,生活常常就是这样无情,善恶有报,一报还一报。《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的刘丽英,由于她对爱情的不忠不专,在婚姻问题上,这山看着那山高,结果也是白吃苦果,不得不与她高攀的第二任丈夫离婚,一场婚姻美梦一场空。
爱情婚姻上的变味,不仅透示出当事者可鄙的灵魂,也折射出时代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拘囿和威逼。小丽自得地离开高大年,是因为她考上了省城大学。康庄不顾冯玉琴的真挚感情,竟然当起说客,其无耻的背后却是生活的威逼。郝红梅拒绝孙少平,一味地追求“白马王子”顾养民,结果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惩罚。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有深层的社会因素在左右着。
三、圆形结构——展示人物命运的深重灾难
圆形结构是文学作品刻写人物命运的一种惯用艺术手法,它能形象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固有属性,反映人物性格的局限和悲剧命运。路遥作品中也运用这种表现方法,有力地深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一)圆形结构反映现实生活的严峻
《人生》这部作品是一个典型的圆形结构,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县城)又回到农村,经历了一个圆周运动。它昭示出自身力量的有限,个人奋斗的艰难;同时它也揭示出生活现实的严酷和无情。在这一圆形运动中,高加林问心无愧,他并非人们所指责的忘了根、背叛了土地,而是社会不够昌明和有失公正的一个受害者。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所经历的圆形运动有其独特性:从土地上走出来,到黄原当一名揽工汉,最后来到铜城矿务局大牙湾煤矿(实际上又回到了土地之中),可简化为土地之上——城市——土地之中。孙少平属于高加林一个类型的人物,只是凭着一股不愿困守家乡的闯劲和胆识,才得以离开土地成为最初的农民工到外面闯世界。可是他在黄原市当揽工汉所遭受的艰难困苦,大大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后来他劳神苦心地当了煤矿工人,成为当时为农民们所羡慕的公家人,其“煤黑子”的种种艰难却是古往今来煤矿工人命运的一个缩影。孙少平出外闯荡的艰辛决不少于留守土地上的农民。这也是把他的生活之路归为圆形之一种的理由之一,从他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农民工出外谋生的艰难困苦和忍辱负重。
在作者笔下,还有王满银作为一个“逛鬼”离家出游又回归故乡的圆圈运动,有刘丽英离婚再婚又回到前夫与儿子身边的人生周折,有薛峰与郑小芳从小相恋到同读大学再到毕业分手,后来又有走到一起的可能趋势。
作者通过这种种的圆形艺术,表现了当事者的悲欢离合,更揭示出社会对人生的强行揉搓。在生活的固有磁场中,个人都难以摆脱圆周运动的制约,都要遭受各自命运轨迹的沉重羁绊。
(二)圆形结构勾画人生命运的坎坷
作者通过这种圆形结构形象地反映人物的生活图景,揭示人物命运的曲折走向,增强了作品的悲剧美学魅力。
孙少平的人生之圆,他从家乡来到黄原市当揽工汉,再到大牙湾煤矿成为“煤黑子”,这是当时农民离开家乡土地到外面闯荡世界的写意图。一个农民家庭的后生,劳动与艰苦是其天然的伴侣,他不会躲避,反而还生眷恋和喜爱之情。作者给他在黄原市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爱情世界,对于一个揽工汉来说,他有无上的幸福喜悦感,但他绝不会利用田晓霞和她父亲的权势,谋得一份体
面的工作。但煤矿又确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地方,不仅有繁重的劳动,而且还有生死的考验,小的有煤矿井下劳动过程中的突发事故,大的更有矿难的爆发。作品只是描写了几次小事故,就已经惊心动魄,孙少平的师傅王世才为救徒弟安锁子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孙少平为救自己班上的兄弟,身负重伤,虽然得到及时救治,但脸上却留下了一道刺人的疤痕。
孙少平的爱情生活也是一个圆形:现实——浪漫——现实。他与郝红梅之间,尽管在县立中学里有着共同的生活境况,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郝红梅要摆脱她地主家庭的阴影,就不可能与孙少平相爱。孙少平与田晓霞之间,尽管孙少平个人素质(坚毅、顽强、拼搏、永不屈服的性格)令田晓霞真心相爱,尽管田晓霞具有超凡脱俗的个性特征和情感世界,但两人之间,从个人条件到生活环境,可谓是天壤之别,一个是地委书记(后来还是省委副书记、省城书记)的女儿、省报记者,一个是地道农民的儿子、揽工汉、煤黑子,他们两人之间简直就是现代的“林妹妹与焦大”,他们的浪漫爱情成了现实的天方夜谭,所以田晓霞就只能被作者安排在一场突发洪水中献身,悲壮地结束他们的爱情之旅。最后孙少平在大牙湾煤矿与惠英嫂之间,一步步地走到一起,在那个特殊的生存环境里,他们的结合符合生活的逻辑。
孙少安的生活也画出了两道圆弧线,由穷得烂包到自办砖厂逐步富裕到破产倒闭,再到重办砖厂再度富裕辉煌,捐资建校又遇妻子癌症突发倒地,再次面临命运的挫折和考验。他的经历反映了农民生存窘迫的真实图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孙少安,敢于承包,自办砖厂,先行富裕起来,但是又极其脆弱,稍有不慎,就遭毁灭性的打击,即使再次站起来,还有生老病死等种种灾难的袭击,所以他们在前行的路上,就必然地会站起,跌倒,再站起,再跌倒,处在一种不尽的破残缺损的圆形运动之中。
再就田润叶来说,她的爱情婚姻之圆,也书写出其命运的辛酸。她与孙少安之间,虽然两小无猜,情深意笃,但由于家庭背景和后来生活道路的差异,又由于孙少安与贺秀莲的快速结婚,使她吞下了一颗爱情异化的苦果。后又由于她的善良,加之叔父的岳父徐大伯劝导所造成的压力,她只得委曲求全,违心地与她根本就不爱的李向前结婚,一个充满现代意识的现代女性演绎了一曲现代爱情婚姻悲剧。又由于她本身的道德涵养,在丈夫李向前因苦恼而驾车出事身残后,又主动地回到李向前身边,承担起一个妻子的义务和责任,悲痛中获得一种精神的平衡和道德的救赎。她与丈夫由分到合的悲喜剧,既印证了生活中亦分亦合的相互转化,也突出了主人公在生活现实中的无奈和隐痛。路遥作品中的这一幅幅圆形图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人物所处生存环境的苦涩,人物生活道路的艰难。
综上所述,路遥运用对比、反讽和圆形等艺术手法,突出了生活环境的苦难色彩,彰显了人物命运的悲痛特征,深化了整个作品的悲剧美学意蕴。
3.路遥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三
有一种责任叫孙少安,孙少安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年年过去,他们家越来穷,他父亲只好不让孙少安再读书了,尽管在双水村小学时他年年都在班上考第一名,尽管在全县初中统一考试时他名列第三名被录取了。但这没能改变他当农民这条路,孙少安的学习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就这样终结了。从那以后他必须要和父亲一起劳动,他的身上担负着养活家的责任。
有一种不屈叫孙少平。孙少平是孙少安的弟弟,他不想像哥哥一样,当一辈子农民,他渴望知识,渴望学习,但家中的情况是不可能供他上大学,他能读到高中已是万幸。可他不想命运屈服,他要到城市去打拼,在他不断的努力和田晓霞的支持与帮助下,他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尽管累,也辛苦,但他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一路走来他经历的太多。
有一种刻苦叫孙兰香。孙兰香是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妹妹。贫困的家庭出身和艰难的生活磨炼使兰香很早就开始直面艰辛的人生。她知道自己读到高中是多么不容易!她现在明白,她一生不能再回到农村去,他一定要考上大学,因为她要是没学什么名堂回去,她就对不起含辛茹苦的一家人。正因为这样,学习对她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近三年来,她不仅在班上,而且在整个年级都保持前三名的位置。在九门功课上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和生物,考试几乎都是满分。孙兰香的刻苦没有白费,她顺利的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北方工业大学而且学的还是天体物理。
有一种勇敢叫田晓霞。田晓霞高中时和孙少平在一个学校上的,两个人还一起去黄原表演节目。但毕业以后少平当了双水村初中的老师,晓霞上了荒原师专,师专毕业后,她又顺利的当了记者,虽然记者是个苦职,但晓霞不怕苦,这是她梦寐以求的理想职业。当南部城市被淹没时,她不怕危险的到达了第一线,坚持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不行滴是他为了救一个小女孩,不惜失去了自己的性命,这么一个勇敢的记者就这样被洪水吞没了。
有一种帮助叫金波。金波家庭状况比孙少平要好一些,生活方面在班里算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少平和这位“富翁”的关系到特别好,在公社上初中时,离村十来里路,为了省粮省钱,都是每天来回二十里路,金波和大队书记田福堂的儿子润生都有自行车,但唯有少平没有,只有他是两条腿走路。金波就和他共骑一辆车。两年下来润生的自行车还是新的,金波的车子已经破烂不堪了。他父亲只好又给他买了一辆新的。现在到了县城,离家六七十里,每星期六回家,少平更是离不开金波的车了。另外,金波还好几次塞给少平白面票,不过,少平推着没有要——因为这年头谁的白面票也不宽裕。
有一种友善叫田润叶。当孙少安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尽管少安年年都在班上考第一名,但也是全校穿戴最破烂的一个,有时候家里的饭不够吃时,他就饿着肚子来到学校,润叶几乎每天都要从自己家里拿干粮给少安吃。然而长大以后,只要润叶回村来,都要给少安的祖母拿吃的,到少安家来看望他们。润叶总是友善的帮助少安。
有一本小说叫《平凡的世界》。正是《平凡的世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我相信要是孙少安和孙少平能继续读书,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就的。是啊,我们多么幸运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能坐在教室里学习,还不用怕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应该把握机会,好好学习。
相信自己吧!人生虽然很长,但关键就那几步!
路遥文学作品读后感2因为生活琐碎的事情,断断续续,历时近一个月,终于真正读完了《人生》这本书。首先感谢一位朋友把这本书借给我读。
七月的第一天,读完最后一行字的时候,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是因为故事中那个叫巧珍的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她热烈而纯粹的爱情,以及像土地一般宽厚包容的品格,是金子一样闪亮的心。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有些漫不经心。上学时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由于感到前半部分的枯燥而放弃继续阅读。拿到《人生》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八零年代,与现实的物质充裕的生活似乎相隔甚远。不过,还是一有时间就坚持阅读。也正是那份坚持,才有了后半部分的吸引和震撼。
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出生在陕北农民家庭的有梦想青年,做为庄稼人的父母含辛茹苦供他到县城上学直到高中毕业,成为那个时期少有的文化人。后没考上大学回乡教书,日子本过得舒适惬意,不料被村干部高明楼的儿子挤掉了饭碗,落地当了农民,成为像村庄里所有男女一样的庄稼汉,必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跟着集体劳作。
内心苦闷,情绪低迷的时期,村里的旺户人家刘立本的二女儿刘巧珍挽救了他。不顾全村人指点非议,义无反顾地选择和高加林在一起约会,对他一往情深,全心全意的付出。两个人沉浸在初恋的幸福当中,暂时掩藏了高加林心中渴望远走高飞的大城市梦想。
后来,高加林的军人叔叔复员转业调回县城,马屁精马占胜通过暗地疏通关系,使高加林重新脱离农村生活,成为县城一名记者。心中激昂的梦想再次燃起,凭借才华和热情,在“外面世界”体味着自我价值实现的美好。
与此同时,与高中才女黄亚萍的再次相遇,激起了两人对彼此的爱的渴望。于是高加林放弃淳朴善良的刘巧珍,黄亚萍抛弃相恋多年的张克南,在全县议论声中开始张扬地出双入对,享受所谓的罗曼蒂克爱情。绝望悲恸的刘巧珍很快另嫁他人,前男友张克南的妈妈存心报复,揭发了高加林靠走后门得职位的事实,使得高加林又被打回到农村。
认清形势的高加林与黄亚萍断绝关系,沮丧痛苦地回到曾经生活的家乡。与巧珍相恋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适时她已为人妇。家人与村民的宽容和语重心长代替了唾骂和奚落,巧珍一如既往的善良宽恕,依然不求回报的为他能够回乡执教而奔走,使他深深醒悟到做人品格的缺失,已错失了人生最珍贵的人。
小说读到结尾,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使我感受到文学大家留下来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现世的我们传阅为经典,因为他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将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人性的光辉非常精妙的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小说,只道你浓我浓。
路遥使我感受到,真挚的爱情与人的品格是分不开的。小说读到一大半时,我对刘巧珍这个人物依旧没有太多好感,只觉得她没文化,傻乎乎的执着,怎么样也跳不出农村,和高加林不般配。直到她失去了爱情,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更没有死缠烂打不放手,而是勇敢坚强地继续下地干活,通过在土地上挥洒汗水来释放心中的痛苦,向所有人证明了她的倔强不屈和无悔。不仅如此,高加林因被人告发再次回到他认为的梦想破灭的农村时,她没有恨他报复他,而是选择说服家人原谅自己一直以来深爱的人,继续支持他。
读到此时此刻,我深深震撼于路遥先生写这本书的用意,这是对中国最大群体——农民品格的讴歌!同时,通过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起伏,戏剧性地向读者说明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刘巧珍的爱情如同她的品格一样闪亮,这正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所拥有的。在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善良朴素,热情真挚,勇敢顽强,以及无怨无悔的执着,是当下许多年轻男女所没有的,也是值得敬畏的。
小说中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女二号,就是官二代美女黄亚萍。她与巧珍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想到她,就想起她在县广播电台播音的声音,高加林每每听到就热血沸腾的声音!也想起她的智慧,可以与高加林谈古论今,她的远见卓识总能使高加林热情洋溢地憧憬美好未来,沉浸在梦想成真的欢乐中。也会想起她的任性,大小姐脾气。她的爱情比起巧珍,更加势不可挡,更加自我,也可以说是自私。她的爱是有条件,霸道的。“我爱你,你必须满足我的一切要求”!
张克南更适合她。同样在张克南身上体现了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
最后,依然对巧珍妹妹那番话感慨万分,希望以此勉励自己:
“以往的事,不要过分想。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路遥文学作品读后感3《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和《平凡的世界》一样,是讲青年的生活、爱情、理想的。路遥是一位可敬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立足于现实,不拘泥于现实,反映现实,认清现实,反抗现实、勇于面对现实。路遥是现实的。
小说以高加林为中心讲了很多人某个阶段的“人生”,个人际遇不同,选择不同。我宁愿用“选择”而不是“命运”来说这些人的故事,因为有很多时候他们是可以选择的,正如王小波在《革命时期的爱情》里说的那样“在任何时期,任何时代,我想唱什么都自由。”
现实中有太多“高加林”,太多“黄亚萍”,太少巧珍。
像巧珍那样的女孩大概也是路遥心中向往的样子吧,像巧珍那样的女孩过去有很多。单纯、善良、清醒、深沉地爱着一个人。她从一开始她就明白高加林的处境,也明白他与自己的处境——高加林是一个“文化人”,她是一个农民,他看不上她。她只能默默看着,默默爱着。然而也许是神看她可怜,给了她一个接触男神的机会,她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高加林落魄归来的时候,她勇敢的表白了。
内心悲怆的高加林被最为真挚淳朴的美丽治愈了,她给他的安慰,比他给她的爱情多,然而她是快乐的。
快乐的事情总是不能长久。王菲有一首叫做《宽恕》的歌,里面有一句说“难道爱比恨更难宽恕”,说的是爱情的纠结,但却忽略了爱的无私,真正不利己的情感总是恕,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无论孩子犯过多少错总还是父母的孩子。
当高加林为了自己的“远大前程”、为了自己的“诗与远方”选择黄亚萍的时候,他是不后悔的,人往高处走,他想要的东西不在故乡。我想高加林后悔、最后悔的时候是被善良宽恕的时候。很多人承受得了生活的苦痛,承受得了理想破灭的打击,因为这些都能重头来过,最受不了的是雪中送炭,苦楚中的温柔。
当她已经嫁做人妇,他被恋人和理想同时抛弃,他们已无可能。然而面对落魄归来的“负心汉”,她的恕大概正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现在太少像巧珍这样的女孩了,因为最后“高加林”总是会和“黄亚萍”在一起,最后他们也许还要生活的和和美美,在漫长的时间里培养出互相依恋的感情,那个曾经爱他、想他、为他痴、为他梦的女孩子便什么也不算了。大都如此。
所以我们感动却不敢动。我们本来应该爱的很单纯,到最后却不敢爱得太单纯,然而一旦爱了又怎去想到底单纯不单纯。
只希望所有感情都能事过无悔,尚可宽恕。
路遥文学作品读后感4读完了《平凡的世界》我有很多感触。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的作品,这部书激励了无数青年,让无数人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它主要讲了孙少平一家艰苦奋斗的经历,其中的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例如永不服输的少平少安两兄弟、善解人意的润叶、爱议论别人的侯玉英等等等等。
这部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情节的跌宕起伏,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牵动着我们的心,读到最后更是令人感动,从书中不难看出作者路遥为此书做下了许多的生活积累,此书最令人振奋的便是两兄弟的奋斗历程,两人家境并不富裕,甚至是出奇的贫困,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而是与生命做起了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生活。
另外,还有他们的爱情,少安因为家境贫寒又要供弟弟妹妹上学,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同时也放弃了和润叶的爱情,当润叶再次向少安说明自己的心意是,少安明明喜欢着润叶,可是为了润叶的生活,他放弃了这份爱,这是多么伟大的品质,多么让人感动。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道理:比如坚持、努力、适当的放弃、忍耐。
我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这本书,它会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压力,面对困难。
路遥文学作品读后感5《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我真正意义上肯静下心来细细地去阅读的名著了。而我也慢慢的发现,我已经成为岳老师说的那种已经对这本书达到爱不释手的那种境界的人了。在这本书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优美的语句,更重要的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
孙少安和孙少平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尽管他们的结局不同,但他们却都时时刻刻为家里人着想:孙少安放弃了辉煌的中学生活而回家下地干农活是为了帮助年龄大的父亲分担劳苦;孙少平来到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也是为了帮经济贫困的家庭变得富裕起来。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人物就是孙少平了。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有过失落,也有过辉煌。从他第一次“失恋”起开始他就变得越发的成熟,他开始逐渐地分担家庭的困难,而同学田晓霞的帮助更让他找到了人生追逐的目标,他开始有了自己的理想:他不想顺承当一个农民的命运,他要打破这种世俗,到大城市里去谋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虽然他在这条道路上受过艰辛,磨难,但他从来没有过怨言。相反,他常常用自己的目标来激励自己,迫使着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正是他这种顽强的毅力何不怕苦的精神,让他从一个到处找工作且吃苦卖力的揽工匠成为了吃“公家饭”的煤矿班长。
孙少安虽然没有闯出农村,但他也凭借自己的勤恳在农村里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文中还描写了:从追求自己的幸福到最后屈服于生活的田润叶;与孙少平志同道合且又互相深爱着对方的田晓霞;渴望自由爱情却被家庭无情拆散的金波······这每一个凄美的爱情和感人的故事都会吸引着你继续去阅读。这本书值得大家去阅读!
路遥文学作品读后感6今天,怀着跌宕起伏的心情,读完了《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主要围绕老汉孙玉厚的贫困生活以及一家人的经济展开叙述。其中,还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贫穷的人,即使再怎么努力,也不如富家子弟走官路顺当、直接。
我最喜欢的还是孙少平的吃苦耐劳,他可以在工地给别人扛石头,空着手在煤矿井下赢得了班长的好名声,他的生活好似在冰天雪地之中,但小霞的出现温暖了他的内心,但很快,小霞这点光便消失了,给少平留下了无限悲痛,但少平还是从不幸中走了出来。虽说他活得艰苦,但这样的生活还是有价值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给自己拓一条向前的路。
但虽说如此,少安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依然比少平过得好,把砖厂办得红红火火的,利润滚滚来,还建起了房子,弄得漂漂亮亮的,也不用像少平那样过着几乎于牛马的生活。其实,若论财路的话,少平文化虽高,但较之少安却失败得多。
润叶与少平是一个悲剧,但悲剧的本身,还是出身。当时的社会从不去评定一个人的能力,素养知识,就像少平一样,明明凭自己便可在官场上混得如鱼得水,步步高升,但因不再官家出身,搞得如此落魄。田福堂,一个没眼光的人,使他的女儿带着不幸与悲痛,嫁给了一个并不爱的人——李向前。俗话说的好:强扭的瓜不甜。润叶的婚姻,没有一丝甜蜜,尽是苦涩。直到几年后的大事,她才和李向前完全融合,不再厌恶、排斥。
读完了《平凡的世界》,我更明白了世事的艰辛与苦痛。你不努力,将来定沦落为于厚那样的人,过着艰苦与不顺的人生,被生活排斥在外。当然,现在的社会较之以前还是挺安定的,没有旧社会的混乱与不公平,只要我努力,我相信,许多少平类的人,一定会脱颖而出的。
《平凡的世界》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使我懂得了一些人事艰辛,略懂了世事。
路遥文学作品读后感7《人生》这部小说中,摆在高加林面前有过无数个选择,而他也就是在这些选择中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收场。不只是高加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也正是对问题不同的选择塑造了我们一个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中的挣扎刻画的不够,这也许是为了让读者对高加林最后的决定不那么的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学问、有抱负,这在当时的少女们心中应该是典型的白马王子形象,这样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爱慕这并不奇怪。然而对于高加林巧珍对他的感情他却是在一无所有时才真真醒悟过来,他总是为巧珍与他之间的感情涂抹上名利与阶层的色彩,如果不是因为教师职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对刘立本和高明楼的报复,他是否会正眼瞧巧珍,是否会心甘情愿的与乡下没读过书的巧珍在一起,这些都是未知数;即使在热恋的时候,他也不忘划清学问的自己和没读过书的巧珍之间的界限,他对乡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黄亚萍出现时,他对巧珍彻底感到无话可谈。他总是把读书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划分的一干二净,标榜着所谓的读书人的清高,实际上却是他爱慕虚荣、自负浮躁的借口。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满足现状,一心进取,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乡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运的摆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却又绝不甘于接受命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贫穷,但他却极度贫穷;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极尽风光,但却总在人前丢尽颜面。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限痛苦。
然而事实上,这些痛苦的缔造者正是他自己,因为他自命清高,他爱慕虚荣,他躁动不安,他对生活百般挑剔,他过于倔强而少了对于未来未知的应变能力,他只愿过一种生活而无法接受和适应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现有生活中处理得当、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现状,任凭欲望无限度的膨胀,但却又少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勇于承担后果的决心。他智商虽高,可惜情商不足,一个不会应变、不负责任的人,他能有什么大本事呢?
而与高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他满心欢喜、对他无限依恋的巧珍,巧珍专一、勇敢、坚定,她善良、宽容、坚强、豁达,她从不曾用金钱和地位衡量过爱情,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特别是在高加林提出分手后,她承受着内心巨大的创伤却依旧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既没有因为高加林的抛弃而寻死觅活,也没有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对当初的选择有过任何迟疑,她甚至在高加林被撤职查办后依旧不改我心,为他做着利于他而又不逾规矩的事情,她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决定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负责,即便在高加林撤职后重回故土,她也不愿舍马拴而重回高加林怀抱,因为她知道既已作出决定,便覆水难收。
其实,人生的确是矛盾的,试想如果我们处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们敢保证我们会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确的选择吗?当我们作为乡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视时,我们就能保证自己仍能保持内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热的举动来吗?恐怕到时候我们也会感叹悔之晚矣吧。
人生的选择本就无关对错,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但是难的是我们对每个决定负责的勇气。有些道理总要跌过跟头才会真正记在心里,人生总要面对挫折、失败、无奈等种种不如意,可贵的是面对这些仍能保持内心的清亮,尽快调整心态,学会自省和思过,最重要的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勇气。《人生》不过是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游戏中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缩影,该作何种选择,该负责还是该逃避,我们就用我们的人生来回答吧!
4.人生如风-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四
人生如风-路遥《人生》读后感
最近又翻开路遥全集细看,记得最初看路遥的书是上高中的时候。当姐姐把那本《路遥全集》递给我时,那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的文字,让我厌烦。可看了第一页就忍不住看第二页......一晚上没睡觉,一口气全部看完。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自己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波大折,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自己对人生理解的还不那么透彻,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自己还太单纯太理想...吸引我的是书中的情节,感叹的是人物的命运,却从没有把这一切跟自己的人生挂钩。十六七的年纪真的是太美好了,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没有那么重的压力,不用为生活所累,所有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没有那么多的迷茫;而今二十几岁的我再来翻阅这本《人生》,吸引我的不是单纯的情节,而是每个人物对人生的抉择、对人生的思索,我感叹的不再是人物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人生,我沉思的不是书中人物命运的不公,而是自己未来的人生。 本想写一篇读后感,恰巧在网上看到这篇,转载而来。 作者:文桑梓 出自:卡农的天空 人生如风,是可以穿越荆棘的! ――题记 毕业在即,寻找工作的事情如翻江倒海的浪潮肆意地扑打过来,在这个岌岌可危的关头,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我像浪尖上一只小船。一切,于我,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艰难。 在这个风雨如晦、步履维艰的人生旅途上,我翻开了路遥的《人生》。原来,我在揭开主人公人生扉页的同时,也揭开了我自己人生的另一页。 “一切毫无办法,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 《人生》的主角叫高加林。和我们一样,他二十出头,有一定的学识,有满腔的热情,有高远的理想。总觉得自己会像一只大鸟,扑腾着翅膀,在祖国的苍穹翱翔。 和很多农村青年一样,他出生于山窝窝,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苦命的父母含辛茹苦供养孩子到县城读书,为的就是孩子今后能吃上一碗“公家饭”,去除身上的牛粪味。 但生活偏偏要对高加林开玩笑,由于社会的黑暗,高加林被人从教师岗位上刷下来,重新变为农民。 为了生活,昔日为人师的他要提上篮子到集市上叫卖。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他的难堪。 有学识的人把尊严看得重于自己的生命,虽然做农民不是一件没有尊严的事,可是一个曾经被人捧上天的人,现在摔下来了,他一定会比其他人痛上一百倍。就像一个气球,吹得很大很大,终于炸得粉身碎骨。 而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旁人的冷嘲热讽。 这多么像现在的我们。四年前,我们考上大学,四里八乡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为我们戴上了“知识分子”的高帽。从那以后,我们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楷模,家长们总说:“看看隔壁家的×××,认真学习考上了大学,将来一定有出息。” 可是,四年后,我们回来了,没有加官进爵,没有衣锦还乡。我们难受的是旁人奇异的目光,更忌讳旁人无心的询问――在哪里工作?月薪多少? 一切毫无办法,残酷的现实把我们赶上了一条更现实的路,四年来无忧无虑的生活结束了。就如一场梦,现在被惊雷炸醒。 “生活的变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差别甚远!三年前这样的夜晚,他或者在明亮温馨的教室里读书;或者在电影院散场的人群里,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走向学校…… 现在,他却拉着茅粪桶,东避西躲,鬼鬼祟祟,像一个夜游鬼一样。” 生活的步伐往往不遵循经济学“等量代换”的原理。人生,常常都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生活对高加林是不公的,读书的时候,他比别人付出更多,他比别人天资聪颖,他比别人才华更甚。但不意味着,他比别人有更辉煌的事业。我想,让他更无奈的,是这个不公正的社会――很多人走后门,搞关系;是这些不平等的眼光――人们歧视他是农民出身,土包子。 于是他只能走回他父亲的路,用橛子在土地上书写人生的诗行。而昔日的同学,凭借着家里的关系,或是某某局的科员,或是某某单位的储备干部。 生活就是这样不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突然想起郭敬明曾写过的一句话:“十二岁之前的生命都像凝聚成那一个相同的点。而在十二岁那年,生命朝着两个方向,发出迅速的射线。” 的确,二十三岁的我们也一样。也许一年前,我们都坐在同一间教室里聆听同一个老师的同一种教诲。但是十年后,有的人或是飞黄腾达,加官进爵;有的人却要为三餐节衣缩食,奔波忙碌。 看惯这一切的高低错落吧,生活最真实的面貌就是这样。不想和别人的差距拉大,我们只有奋斗、奋斗、再奋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志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后来,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爱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究竟是生活开了他一个玩笑,还是他开了生活一个玩笑?”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保持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我们不仅要在创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 对生活应该永远保持热情!……” 这段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话,是我要对我自己以及更多即将走向社会的人要讲的话。 人生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5.读路遥《人生》有感 篇五
——读路遥《人生》有感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
你会感叹人生难免有挫折还是惋惜道路弯曲的无奈?路遥切入实际,以情圈住了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可世事多变,人生之路难免塌陷,一波三折。
高加林,一个有才气,有抱负的青年,从高中毕业到乡下教书。这个职业,他已经十分满足,每天都是如此。但是,好景不长,高三星顶替了他的位置。如今,他已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刘巧珍,大马河川最朴实最漂亮的姑娘,与他展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纵使家人反对,他们也依旧潇洒。当机会再次降临到高加林的身上,他牢牢的抓住了。他成了县里的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光无比的人物!他是真心爱巧珍的,但光明的前途摆在眼前,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他的中学同学黄亚萍;他被迷惑了,他抛弃了巧珍,抛弃了一份最纯真的爱情!张克南,当他最爱的亚萍抛弃了他,他最信任的加林背叛了他,他还是依旧祝福他们。每天砍树发泄。张克南是一个好人,他没有想要报复。但是,他的母亲告发了高加林。最终,高加林回到了乡下。但是巧珍已经和爱他的马栓结婚了。老光棍德顺爷爷,也为高加林感到叹惋。“一块金子啊,就这样让你给丢了。”“什么金子?”“巧珍啊,这一块大大的金子啊!”“我的亲人啊!”
我佩服高加林的才华,我理解他的理想与追求,我明白他选择的爱情,我叹惋他的人生!回到土地,离开土地,最终又回到了土地,一波三折,但是他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与才能!爱情使他艰难的选择,为了自己的前途,他选择了黄亚萍。可他不知道背后还有一个深深爱着她的朴实的姑娘。刘巧珍,她为了高加林,她肯付出,她做了一切的一切。“巧珍,我们分手吧。”大马河川,那条木桥,在孤独地流泪,曾经,这条桥见证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今天,无情地看见了巧珍那真心的泪。大马河川,这片土地,从此也谱写了一篇新的文章!虚伪,迷惑,前途,利益,该如何抉择?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最终,高加林回来了,他失去的比得到的多了十倍百倍,马栓,巧珍,已经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他又得到了什么,是冷酷无情的克男母亲告发了他?不,不是。是他自己,改变了这一切。怨天尤人,不如想想自己。“加林啊,一块金子,一块大大的金子啊,就这样让你给丢了啊!”高加林扑到了德顺爷爷的怀里,十分懊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已和七八十年代不同,那时候的原则,现在还有吗?现在也依然抛却,那些干事,村书记,都遵守老规矩,现在呢?改革开放了,社会模样已然不同。正确地选择,不后悔,不改变,那种朴实无华的爱,温暖了世界。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赏析路遥作品人生】推荐阅读:
路遥《人生》赏析10-13
读路遥人生有感09-12
路遥《人生》优秀读后感09-01
路遥《平凡世界》赏评08-21
路遥平凡的世界简介11-20
美文加作品赏析07-29
鲁迅在我心中 作品赏析11-15
湖心亭看雪作品赏析06-20
影视动画作品赏析教案 1 策划09-10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