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

2024-08-28

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精选8篇)

1.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 篇一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成效会对学生的整体语文成绩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立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合作意识的养成,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转变教学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变更阅读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基于新课改,转变课堂角色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阅读内容,特别是在阅读散文时,教师先通读一遍散文内容,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节奏和停顿,再进行朗读,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死板生硬,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易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主动阅读文章,之后由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促进学生进步。

二、基于新课改,创设教学情境

要想真正达到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学习春天的景象时,教师就可以选择课外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获得写作的灵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基于新课改,提高教学素养

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因此学校需要加强教师的教学素养,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和开展课外进修课程,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服务。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自信,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农克宁.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2]宋德兰.新课程改革呼唤“本色语文”的理性回归: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北卷[C],2013.编辑 鲁翠红

2.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 篇二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概念,过程教学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 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的学习是整个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 它在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 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 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很多老师在概念教学中走了很多误区, 那就是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 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新授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非常严重, 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 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 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 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捷径”。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是比较机械的, 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在感悟中“升华”。

一、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进行抽象归纳出的概念

由于质点是高中物理的入门知识, 因此不仅要求学生认识质点, 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质点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 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经历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质点这一物理模型的过程, 从而真正理解质点及其研究方法。通过举例在研究雄鹰的飞翔时, 要求学生想方设法描述雄鹰的运动, 让学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然后同学生一起找出“困难、麻烦”所在, 即雄鹰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造成了其各个部分运动情况不同。再引导学生想办法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入了质点的概念,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的误区之一, 物体能否看出质点与大小有关;误区之二, 这个物体被看成质点意味着在任何情况都可以看成质点。因此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如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火车过桥时间和由A城市到B城市的时间, 从而让学生归纳得到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的关键是相对研究问题的需要。

二、通过归纳总结用决定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

高一物理加速度的教学, 对于刚迈上高中门槛的初中学生来讲太抽象,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 多数情况下, 学生只涉及到运动多少路程、位移, 运动有多快, 很少碰到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现象, 可以说不学物理, 在头脑中是不会自发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 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 轻过程, 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 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在实践中如果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 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 那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 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三、通过定义式来定义的概念

电场强度教学可以运用迁移规律引进电场概念, 从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对比开始电场概念的教学。通过对定律表达形式及其研究对象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比较, 引起学生的注意, 启动学生对课题的思维。并将注意点集中到:质点间的引力作用, 或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 都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产生, 而质点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引力场发生的。从两定律的比较和归纳, 使学生从对引力场的注意, 联想电场, 为建立电场概念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础。在初步形成电场概念后, 使学生确立电场的物质性认识是教学中的第二个环节。库仑定律是揭示电场物质性、形成电场强度概念的出发点。从库仑定律所表征的电场力到电场强度是电场的力的本质属性, 该属性由形成电场的电荷、分布情况及空间位置所决定, 与电场中有无检验电荷无关。这一思维的跨越构成教与学的矛盾, 即所谓教学的难点。而这一难点的突破, 必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抽象的逻辑方法, 以逻辑推理获得的思维直观来克服直观思维所形成的观念惯性, 这就要求师生在认识活动中, 共同通过科学思维来驾驭认识过程, 从而建立电场强度的正确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电场的认识可以在类比、辨析过程中, 反馈信息, 强化知识信号, 发展认识能力。

四、注重矢量、标量概念的教学

矢量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动量、冲量、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许多物理量的共同特征, 学习好矢量的概念、矢量的运算法则等将十分重要。用矢量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是学生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要跨越的一大“障碍”。因此, 关于矢量的教学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大家都知道,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就是矢量”。这其实是不科学的概念, 矢量的关键特征是其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新教材必修一就注重了这一点, 传统教学中往往在学习力的基础上就引入了矢量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难以接受, 最后被动接受, 效果较差。而新教材的处理体现出了课改精神——注重过程、注重探究, 由一开始的路程与位移的比较, 到速度、加速度教学, 都是为了让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矢量观, 而在位移教学中的又渗透了矢量的加法——三角形法则, 更是为力的合成教学作好了铺垫, 而这些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在探究中完成。

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走出几个误区:

误区一:根据公式判定, 得出该物理量是标量还是矢量。如功的表达式是W=Fscosθ, 单纯从表达式得出功是矢量, 但实际是标量, 可以安排一个实例, 如一个物体放在一个粗糙的斜面上, 告诉其斜面夹角θ, 物体质量m, 动摩擦因数μ, 下滑的位移s, 把学生分成两组求解合力做的功, 一种是先求各个力做的功;另一种是先求合力再求功;比较一下结论自然就会得出功是标量。

误区二:根据定义来判定, 例如, 电流强度, 既有大小, 又有方向, 为什么还是标量?可以举例如下:长江有很多支流, 既有多个进水支流, 又有多个出水支流, 那么进水支流进的水和出水支流出的水是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实践自然会想到是相等的, 而电流在流动过程中也是如此。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 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础, 正确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必须明确概念教学应达到的目的;重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和背景, 避免断头去尾, 取其表而略其质;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把概念孤立起来;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在实践中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与规律, 让学生不再畏惧物理。

参考文献

[1]黄恕伯.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物理教学探讨, 2004, (7) .

3.小议新课改下的探索式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本文谈淡我对“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尝试及体会。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问学生:(1)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是什么?(2)电阻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3)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猜想电流跟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么猜想?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猜想记下。通过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3.1 研究方法。提问学生:第七章第一节“研究电阻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回忆:“同材料、同粗细的两条导线,电阻与长度有关”;“同材料、同长度的两条导线,电阻与粗细有关”;“同长短、同粗细的两条导线,电阻与材料有关”。所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教师接着问学生:“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能采用“控制变量法”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

3.2 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的电路设计及实验步骤。问:如何应用“探制变量法”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学生展开讨论后得出方法:固定电阻不变,改变电,观察电流如何变化。我又乘胜追击:那么如何设计电路图?我按

以下程序适时地引导探究的方向。(分小组活动每个小组3-4人)(1)学生动手独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确定小组最佳设计方案,将电路图用水彩笔画

在大白纸上。(课前作好材料准备)(3)指名三个完成设计的小组把设计电路图贴在黑板上,并请各小组代表讲述本缉的设计思路。(4)师生共同探讨各组设计的优缺点,补充整合,确定最佳电路图,作为实验探究的电路图。(5)学生按组,合作拟订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电路是本节的难点,因此我采用开展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教师点拨下逐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3.3 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电路设计及实验步骤。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学生不难得出研究方法:固定电压不变,改变电阻,观察电流如何变化。

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及收集证据

4.1 模拟连接电路:我将元件实物图贴在黑板上。问:哪位同学能依据电路图用笔画线连接电路?待学生演示后,集体评议,然后补充实验注意事项。

4.2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

5 分析与论证

5.1 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提出以下问题让各小组展开讨论:

(1)分析实验数据表,可得出什么结论?

(2)你是怎样分析得出的?

(3)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保持哪个量不变?

想一想,这个结论应怎样叙述?

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并且让学生知道对于物理问题,首先大胆猜想,然后通过实验研究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5.2 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有了以上的分析归纳基础,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析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规律。

6 评估与交流

(1)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是否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还存在什么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实验中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时有误差.但从大家的数据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结果应该

是可靠的。这样,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开学生的疑点,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各小组小结本节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课后进行交流。

(3)提出:除了本节我们设计的电路图外。你还能再设计一个电路图来研究今天的这个物理问题吗?通过设计这个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间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通过学生主动地探索获得知识.注重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

4.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篇四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1、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2、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5.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篇五

初中地理自课程改革以来,我通过那么久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1、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无论七年级还是八年级的地理,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这就避免了像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些图。这就让一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

2、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断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新教材还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地理教学教法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与生活联系起来。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如,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内容,要联系当地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张开教学活动,吸引学生。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在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不能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东西,学生过分依赖导学案,容易远离课本。

2、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教学活动展开困难。

6.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篇六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是围绕教师设计的内容、形式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甚至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按教学参考书或预先设定好的去进行,学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没有品味、消化、吸收的机会,繁琐机械的重复练习占去了学生大部分时间。一种封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统治着语文课堂教学,严重禁锢了教师、学生的思想,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因此课程改革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只是如何改还需要一个思考过程。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广大的语文教师来说是一次大考验。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面对着21世纪的挑战,老师应该知道,这必须改变。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学习内容提出了不断更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彻底打破“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陈旧的教学观念,要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实现转换,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平等交往、平等对话。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读书、自己体会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忽然间觉得自己把书读懂了,但没觉得是老师在帮助自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从谁,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这就叫和谐发展。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去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二、确立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

教师心中必须有整体、全体意识,应该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培养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教学要面对每一个个体,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备课时要多花些功夫,考虑到每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学生的预期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计。

面向全体,设计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变化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从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生存的能力,要在变化学习方式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变过去直线交流的教学结构,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建立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多向互动的网络式教学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如何变化学习方式呢?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庞维国先生将“自主学习”概括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汇总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新课程带给我们是有效的教学。它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出发点,宜采用朗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接触语言材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年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字典理解文章语句的意思。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式。低、中、高年级语文学习都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把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师自己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读好教材,深入到课文中。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书体会品味的自主权叫给学生。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所感悟,但不一定有多深刻的体会,也不一定要求他能立刻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让学生学会查工具书、查资料,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然后到文章。教师对教材要烂熟于心,要钻研教材,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教活,让学生把教材学活。

7.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 篇七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创造轻松、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并且人教版的教材也给教师创造了条件。比如,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活动建议等等, 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 教材本身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教材的生命力还在于教师的创新, 当然创新的基础必须是建立在围绕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以讲解为主, 不论你讲得多么生动形象, 时间一长, 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 为教之计是要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和手法, 以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始终充满新鲜感和希望, 这是保持思想品德课长盛不衰生命力的法宝之一。

二、更新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和行为, 原先在教学中师生授受的关系随之要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的关系,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情感, 都应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分享知识、智慧、情感, 共同构建人生意义。有的时候, 教师幽默、风趣、对学生充满爱意的情感语言, 还可以化解师生间的矛盾,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我曾经教过一个初三的学生, 许多老师都认为他是“双差生”, 即思想品德和学习都差的学生, 都不愿管他, 因此他也不听老师的话。可我把他和其他学生一样看待, 每次做的练习卷上我都专门给他写上几句话, 有时是“加油”两字, 也有时就一个“好”字, 他从来没有和我闹过别扭。有一次, 我在发考卷时不小心把纸角划到了他的眼角, 我立即向他表示道歉, 当时他显得很不好意思, 因为他从来都是被批评的。从那以后, 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他也更愿意上思想品德课了, 在最后的毕业考试中, 他的思想品德成绩是所有科目中考得最好的。

三、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进行整合

教师照本宣科, 教学枯燥乏味等等这些应试教育时代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已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 更与素质教育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 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多媒体给以往枯燥单一的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活力,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了。许多人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利用多媒体加讨论, 多媒体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多媒体的利用大大方便了课堂教学, 通过各种方式丰富了学习。通过录像、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相整合的方式, 图文并茂, 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强体验和感知,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8.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索 篇八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教师如何改进自身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呢?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高教学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前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上来。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形式多样,可以是生活体验导入,可以是错例导入,也可以是故事导入,还可以是实验导入,甚至可以是游戏导入,但无论是哪种方式一定不能失去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收获成功,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空气》这节课的时候,我就采用了游戏导入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效果出奇的好。首先,我选出几名学生代表参加游戏活动,让学生进行憋气比赛,看一看谁憋气时间最长,让其他学生谈谈比赛的感受,接着提出思考问题:“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呼吸呢?长时间屏住呼吸会有什么后果?”随后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都意识到与空气成分有关,这样一来,就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上来了,激发学生一探究竟、深入探索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二、设计层次化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难度太大,而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拔高的效果,否则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从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如果太难学生就会不敢回答,“忘题兴叹”。因此,问题层次化是十分重要的,是保护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问题一定要做到入手易,进题快,只有引入点容易,轻松入手,才能在此基础上层层递进,逐渐深入,通过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同时能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更广阔的层次之中。另外,问题层次化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主动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提问、乐于提问。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我首先准备了两个装有两支不同高度蜡烛的烧杯,并向这两个烧杯中加入二氧化碳气

体,然后向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三分之一的水并进行振荡,接着向学生提问:我们发现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这与二氧化碳什么性质有关?然后将时间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交流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学生便能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而且二氧化碳不是燃烧必须的条件同时本身也不能燃烧。然后接着提问:为什么塑料瓶加入水后会变“瘦”?经过思考,就会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思维活动也会异常频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然就能快而准确地回答出来,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溶于水这些基本性质也就能熟练掌握了。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在学生成就感十足时再次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再接再厉,积极思考:二氧化碳溶于水是与水发生反应了吗?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与同学探究交流,通过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结论。

三、通过课外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点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要反映在课外活动中。化学课外活动不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更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要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克服各种困难,为学生营造相应的课外活动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各种类型的小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操作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化学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做积极的探索尝试,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孙涛.微型化学实验与绿色化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8).

作者简介:吴健,男,1982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

Explor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Wu Jian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chemistry,chemistry teaching goal,the teachers need to constantly sum up experience in teaching,improve teaching methods,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new curriculum;teaching

上一篇:国庆节的诗词下一篇:酒店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