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2024-06-30

滨州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9篇)

1.滨州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篇一

关于贯彻执行《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

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食药监市[2005]3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执行《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国食药监市〔2005〕160号,以下简称《意见》),加强对药品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保证药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规范药品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促进药品物流业健康发展,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意见》,现就药品委托储存、配送以及第三方药品物流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药品批发企业从事委托、被委托存储、配送药品问题委托药品储存、配送的药品批发企业,应与被委托的药品批发企业一并向被委托企业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委托、被委托药品储存、配送业务申请书》(见附件1)。

被委托企业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被委托企业实施现场检查,在确认其具备《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6号令)和《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验收实施标准(试行)》(国食药监市〔2004〕76号)规定的,能够保证药品质量的现代物流系统的装置和设备后,方可允许其从事被委托业务。属跨省(区、市)委托的,应将确认结果及申报资料一并送交委托企业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二、关于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问题

为了保证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的正常开展,我局在征求了部分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从事药品物流业务有关要求》(见附件2,以下简称《有关要求》)。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的企业应符合《意见》中“仓储、运输条件要优于《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验收实施标准(试行)》中相关条件的要求”和《有关要求》规定的条件,并向注册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申请书》(见附件3),现场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跨省(区、市)设置的物流设施,可由注册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所跨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检查。

通过检查可以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在接受药品物流委托时,应与委托方一并,向本企业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委托、被委托药品储存、配送业务申请书》(见附件1)。属跨省(区、市)委托的,在申请被确认后,需将申请书、确认结果以及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申报资料等,一并送交委托方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三、关于试点工作

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意见》和《有关要求》的规定,进行药品现代物流试点工作。对开展被委托药品储存、配送或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的试点企业,在严格

有关条件的前提下,原则上各省控制在1至2家。试点工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以促进药品现代物流活动健康、顺利地进行。

附件:1.委托、被委托药品储存、配送业务申请书

2.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从事药品物流业务有关要求

3.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申请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2.滨州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篇二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 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 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从国家层面上看, 目前, 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 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8.5%, 日本为8.7%, 德国最低, 为8.3%,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每下降0.1个百分点, 相当于新增经济效益500多亿元;物流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 大约创造50万个就业岗位。汪洋副总理曾经指出, 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工业、农业, 但不能没有物流业。物流业越发达, 市场越繁荣, 经济社会发展就越有活力。温州市处于长三角物流区域和东南沿海物流区域连接处, 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长三角经济区、海西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1.1 物流业规模

“十二五”以来, 温州市物流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 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温州市目前有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多种物流形式, 公路物流在物流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 2013年完成公路货运量7989万吨, 占社会货运总量的64.6%。温州市近几年物流业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2013年温州市统计公报。

1.2 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平台方面, 温州市目前已建成运营, 并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平台有10个, 占地面积约1920亩, 物流平台规模小、数量少。从平台类型看, 主要为公路站场、铁路站场, 缺乏航空、港口物流园区。2014年8月温州市召开了全市物流业发展大会, 出台了《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 明确了温州市“4+16+N”物流平台建设, “4”指四大物流园区:潘桥物流园区、瑞安物流园区、乐清物流园区和瓯江口物流园区, “16”指16个物流园区, “N”指N个配送节点。截止2014年底, 四大物流园区有十余个项目开工建设, 如潘桥物流园区一期已进入开发建设阶段, 占地185亩的当家物流园已投入使用, 20家物流企业入驻。

物流交通设施方面, 温州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T2航站楼工程等航空设施建设逐步推进, 温州至台北、首尔、济州、曼谷等航线陆续开通。温州口岸扩大开放获得国家正式批准, 新增开放岸线码头3966米。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顺利推进。甬台温复线、绕城高速西南线、诸永高速延伸段等项目进展顺利, 一批干线公路和重点市政道路有效推进。但总体来说还是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

1.3 物流企业发展情况

目前, 温州市物流企业以道路运输企业为主, 普遍规模较小、服务模式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 物流企业经营困难, 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2000多家, 减少到2014年末的1300家左右。物流需求与服务脱节, 首先, 由于缺乏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现有物流能力不能充分利用, 车辆空驶率和仓储设施空置率等高居不下, 其次, 由于温州物流企业普遍较小、各自为战的特点, 制造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物流提供商, 造成了目前第三方物流使用率不高、现代物流技术效益与规模效益难以体现;再次, 在选择物流提供商的时候缺少一整套评价体系, 选择物流提供商缺少判断依据, 有较大的盲目性;最后, 物流企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物流企业之间同质竞争严重, 物流企业之间缺少协同运作机制。

2 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物流用地指标匮乏

从国土资源局数据显示2014年温州市共安排物流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17亩, 其中市区共安排物流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82亩。这与《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4-2016年) 》中提到2016年底前完成物流用地建设5263亩的目标相去甚远, 而且93.2%的物流新增物流用地指标都集中在市区, 极大的制约了温州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其中, 规划建设的四大物流园区物流用地计划指标严重不足, 后续项目用地难以保证, 影响招商进度和配套项目建设。现有企业由于物流用地的制约, 也难以发展壮大, 如鹿城物流有限公司规模和设施标准达到国家3A级企业标准, 因其用地为临时用地, 无法被评为国家3A级企业。

2.2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温州市规划打造“4+16+N”物流三级节点网络体系, 但总体建设情况并不理想。一是开工建设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不到一半, 一些物流中心目前还处于规划阶段。二是物流园区用地功能转变, 使得本就紧张的物流用地更加匮乏。三是终端配送网点建设严重滞后, 大型超市、商场等都采用自有配送模式, 缺乏公共型配送网点, 不能有效整合配送资源, 使得城市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四是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较少考虑物流需求, 导致城市配送车辆“通行难”、“停靠难”, 进一步制约了城市配送企业的发展壮大。

2.3 物流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一是温州尚未建立统一的温州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现有的基于企业建立的信息平台比较原始, 各个企业的标准不统一, 数据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 很难整合物流服务供需双方。二是温州市物流企业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 大量的中小物流企业仍然采用人工作业, 企业物流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三是物流企业现有的物流信息系统使用效率不高, 如市交运集团委托开发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因与客户企业未建立信息互通, 客户无法实时掌握仓储管理动态情况, 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2.4 物流人才匮乏

一是物流企业现有物流人才缺乏, 如温州市物流行业龙头企业温州顺衡速运和德邦速运的物流管理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比率均不足15%。二是物流人才教育总体规模偏小, 本科、大专的物流专业每年专业毕业生不足200人, 其中留在温州从事物流工作的不足50人, 与现代物流业大发展格局严重不符。三是尚未建立物流智库, 现有的物流高级人才散落在政府、高校、企业中, 未能形成合力为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出谋划策。四是校企合作不到位、信息不对称, 目前很多物流企业还不清楚本地高校物流教育情况, 高校对物流企业情况也不熟悉, 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能完全吻合。

2.5 城市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一是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难”, 温州市城市道路日益拥堵, 货运车辆成了交通警察的重点管理对象, 这种“一刀切”的模式, 严格限制货运车辆进城, 出现了很多的“客改货”现象, 经测算一辆载货量为2吨的城市配送车辆能完成的运输量, 至少需要3辆轻型客车才能完成, 治堵变成了“添堵”。二是城市配送车辆“通行难”, 一方面城区主要道路在上下班高峰期对货运车辆限时限行, 另一方面货运车辆违法进城可以随时被开罚单, 配送车辆进城罚款也成为配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三是城市配送车辆“停靠”难, 城市规划时较少考虑物流需求, 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农副产品市场以及商业圈都是配送的高需求地, 而这些地方的配送配套缺乏, 缺少专门的卸货平台和临时停靠点, 很多货车需要排队等待几个小时才能卸完一车货物。四是缺乏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来整合城市配送资源, 目前大型超市等多采用自营配送模式, 公共型配送中心过少, 配送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使得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3 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物流用地保障

增加物流业用地指标, 从现有用地指标中增加物流项目用地, 完成《温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4-2016年) 》中物流用地建设的目标。积极落实《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试行) 》等文件精神, 充分利用产业落后、企业经营困难需要退出的产业用地、列入“三改一拆”范围的空置土地、用途不合理的存量建设用地以及工业企业闲置厂房等土地资源要素, 用于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持相邻区域的村“三产”留地整合开发, 用于发展现代物流业。

3.2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提高现有资源的整合和设施的利用, 积极尝试加强各种物流资源的整合、实施运输与仓储的一体化经营等方式, 探索集疏运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能力。二是以“4+16+N”物流三级节点网络体系建设为目标, 通过重点项目引进和培育, 推进4大物流园区和16个物流中心的建设。三是在物流平台的建设过程中, 注重统筹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 园区内各项目协调配合、服务性设施的统一布局等, 园区与园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信息互通。四是做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物流节点的整体协调。

3.3 加大智慧物流建设力度

一是依托浙江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统一接口标准, 整合现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资源, 建立基于云服务的联通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口岸联检单位等各方共享的温州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二是加快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引导物流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三是加大推进社区电商服务网点建设力度, 以市辖区的社区、大专院校和商务楼宇等为重点, 大力建设社区电商服务网点, 切实解决电子商务终端配送“最后100米”问题。

3.4 加强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一是政府加大投入, 优化物流人才就业环境。政府可以从住房、子女入学等角度切入, 解决物流人才留温的后顾之忧。二是企业应该摒弃到处挖高层次物流人才、天天招基层物流人员的人才政策, 大胆培养本专科物流专业人才, 可以将人才招聘前移, 多给学生寒暑假实习锻炼的机会, 逐步培养, 这样企业培养出的高层次物流人才可以避免“空降兵”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同时企业人才建设更有延续性。三是加强校企合作, 从调研情况看一半以上学生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留在温州从事物流工作, 建立由政府部门牵头, 行业协会组织的温州市物流业服务平台, 加强校企深入合作, 增强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验室建设、互派人员交流和人才共同培养等深层次合作。建立专门的校企人才对接模块, 企业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实时更新, 保证校企人才对接。四是多渠道培养物流人才, 现代物流业既需要高层次物流人才, 也需要基层操作人员, 既需要学历教育, 也需要非学历教育。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产业、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人才。

3.5 加快城市配送良性发展

一是按照国家七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城市配送运输与车辆通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 尽快制定出台《温州市城市配送运输与车辆通行管理办法》, 开放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限制。二是加大对“客改货”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正确引导城市配送良性发展。三是增加城市配送物流基础设施, 建设专业的物流装卸作业平台, 提高装卸效率, 开放城市低效用地作为城市配送车辆的零时停靠点, 在大型商超等装卸点边上设置专门的货车装卸位、停车点。四是尽快建立温州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将城市建设公共信息平台作为其中一部分, 连接城市配送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五是理顺城市配送多头管理, 明确由市发改委牵头, 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的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邓金水.东莞市现代物流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12.

[2]戴晓震.温州市物流交易与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江苏商论, 2011, (04) .

3.滨州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篇三

关键词:新经济;现代物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04-01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业企业和生产企业都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与此同时,企业进行产品营销和获取生产资料的范围和途径都在日趋扩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是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方式,综合了包装、仓储、搬运、运输、装卸、库存、信息等多种物流活动。现代物流业已经被广泛认为是继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耗、节约原材料之后的利润增长点。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必要性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在不久的将来,服务业就会在地位上和规模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而最终取代第一、二产业。而现代物流业又是构成服务业的主要部分,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体现了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现代物流业涉及到生活、生产、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缓解资源短缺、加快经济增长、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应该加快物流业发展,制定出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现代物流实质上就是运用供应链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来一体化运作信息处理、配送、流通加工、装卸、储存、运输、包装、搬运等,优化理念,整合系统,以达到优化服务、降低耗费、提高效率、加快周转、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新经济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充分利用加快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用好政府对于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政府推进、政策引导、龙头带动、整合发展”的原则,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剥离非核心业务,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体系;加快全县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对现有物流业的培育和引导,鼓励、引导和促进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走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路子;优化发展环境,公安、交通、行政执法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重点物流企业给予倾斜和支持,建立便捷的物流通道。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物流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套牌、恶性竞争等违法行为,严禁对物流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评比,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如山东省黄岛区成立前湾新港城建设指挥部,助推港口升级,建立起区领导联系企业长效机制和“周联系、月走访”对接机制,突出企业服务,对在建拟建项目和物流企业建设及生产经营中遇到的30余项问题进行协调解决。组织20余家区内重点港航物流企业座谈会,听取航运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对企业反映问题进行了集中督查办理,取得了较好成效。进一步修改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实施细则》,对落户港航物流项目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扶持。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011年为鲁海丰冷链物流库等3个项目争取到中央投资扶持资金760万元,今年上半年已到位430万元,有力的促进了项目建设。联合市口岸办、青岛市物流协会、船东协会等开展调研,初步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港航物流产业专项扶持政策草案,尽快形成政策洼地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

要大力改造现有运输企业,逐步完善货物运输、运输代理、仓储、咨询等各项功能;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进驻;同时要改造商贸批发业。现有的生产资料、消费品、农副产品等各类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建立标准化交易平台,依托物流中心与商品集散地,形成有区域性影响、专业化经营的交易中心和配送中心。

(三)强化物流产业发展政策

一是强化政府导向政策。要建立政府引导和宏观调控为主的政策平台,加大物流产业的管理力度,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优良、运作规范、竞争公平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是强化财政税收政策。通过制定出台相应的财政和税收政策,采用经济手段,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

三是建立物流行业协会。鼓励发展社会物流中介专业队伍,组建县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引导下,由行业协会制订行业管理规范,通过行业协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行业监管和服务。

四是强化人才培养政策。通过多种形式聚集、培养一批物流人才,解决现代物流领域运筹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物流人才加盟现代物流行业。

(四)加快物流园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集约、集群化发展

从政府角度来分析,要把物流业发展看成是事关全县经济大局、调整三产结构、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加快编制物流业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和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为例,物流园区建设是做大该县现代物流业的载体与平台,委托高水平专业机构,组织编制全县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按专业化和集约化要求,明确物流园区的服务功能定位,明确物流园区的经营方向,科学指导全县物流业发展。通过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形成规模效应,有效地形成“价格洼地”和“平台高地”的综合效应,推动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加快垦利县油品化工物流园区、装备制造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西郊现代服务区城郊型仓储物流中心、黄河口镇农产品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全力打造全省重要、全国知名的物流业强县。

参考文献:

[1]李少洪.物流要发展企业培育是关键[J].广东交通,2003,3:112-116

[2]买又红,贾大山.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方向[J].中国水运,2010,3:154-158

[3]高宏伟.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北方交通,2011,4:133-136

[4]李作敏.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发展[J].交通标准化,2009,14:144-147

[5]江永贝.我是谁?——现代物流浪潮中道路货运企业的角色审视[J].运输经理世界,2009,11:180-184

4.滨州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篇四

全文如下: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贯彻落实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

一、对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缴存职工家庭,执行最低首付款比例30%的规定,贷款利率为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基准利率。

二、对拥有1套住房但无住房贷款记录或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缴存职工家庭,执行最低首付款比例30%的规定,贷款利率为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基准利率的1.1倍。

三、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缴存职工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70%,贷款利率为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基准利率的1.1倍。

四、继续暂停发放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五、自20xx年10月6日(含)起录入广州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系统的贷款申请执行以上政策。20xx年10月6日前已录入广州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系统的贷款申请仍按原贷款政策执行。

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5.新经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篇五

提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国即将加入WT0之际;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的浪潮之下;在欧美物流强国纷纷瞄准我国市场之时,面对早已成熟的知名跨国物流企业的竞争,我国刚刚起步,但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现代物流业应该勇敢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激活了物流业,而物流业的发展又会为新经济的大踏步前进铺就一条高速通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获取生产资料的途径与产品营销的范围日趋扩大;再加之现代企业竞争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也变得非常透明。此外,当前的网络经济虽然处于寒冬时节,但无论如何也不可逆转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对其的瓶颈作用也日益突出。这种种因素都呼唤一种新的模式来变革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

现代物流业则与此相适应,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地认为是继企业节约原材料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利润增长点。进入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商品的经济圈越来越大,加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客户服务要求提高,以及在物流管理和技术中大量高科技的.引入,使得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复杂;同时,整个国际物流业刚开始兼并重组,大企业强强联手进军国际市场,物流行业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如在欧洲分布着60%的美国物流配送中心和50%的日本物流配送中心。一国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不仅为本国企业服务,而且为本地区的其他国家服务。各国都争取使自己成为本地区的物流中心,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如荷兰政府努力使鹿特丹港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而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则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电子商务,是指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早在20世纪70年代因特网技术大量采用之前,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资金传送(EFT)已经成为企业间电子商务的雏形和起源。多年来,大量的银行、航空公司、连锁店及海关和跨国公司已建立了供需之间业务的电子通信和处理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从原有的封闭、小规模演变为开放、公用的全球化网络。尤其是自1992年起,互联网进入丁商业化阶段,Internet的用户在全球呈几何级数、爆炸型增长,以每月15%的速度递增,平均每10分钟就出现一个新的web站点,而这些站点中90%左右是公司或商业站点。运用因特网开展的电子商务提供了企业虚拟的全球性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其广大的消费用户群体、新型的商务通信通道、低廉的营销费用、高效率的营销方式等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带来的不仅是商机和利润,更多的是商务观念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是一种创新活动。电子商务是面向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管理,旨在降低交易成本,缩短订货周期,改善信息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从质量、成本和速度三个方面改进经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都高度重视对电子商务的投入和发展,以达到增强竞争优势的目的。全球性电子商务必将是21世纪商务的主流模式。

电子商务贸易无国界,互联网可以在转瞬间使处于全球任何角落的双

[1] [2]

6.滨州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篇六

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意见

林科发〔2012〕2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总体要求

1.充分认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加快林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撑,是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增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迫切要求,是加快林业建设、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增长的强大动力,是深化林业改革、实现兴林富民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提高对林业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2.把握林业科技创新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强化创新,重点突破,优化配置,支撑发展”的方针,遵循林业科技规律,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

—1— 建设紧密结合,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技术集成配套、改善林业科技创新条件为重点,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发展

3.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围绕林业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强化应用技术配套集成,提升生态建设质量效益。着力突破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荒漠生态系统改善与治理、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与发展、林业增汇减排、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等关键技术,促进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提升林业生态服务功能,减少林业灾害损失,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4.引领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林业主导产业,研究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加强林业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提高林业产业素质。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发,加强产业技术关联,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突破高效分子育种、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基产品先进加工制造、林业生物质能源转化利用、竹藤花卉开发、现代林业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林业产业向着优质、节能、低碳和高效、高值、高端方向发展。

5.夯实林业发展的科学基础。围绕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林业灾害防控、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木花卉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荒漠化形成机理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林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增强林业原始创新能力。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目标和世界林业发展趋势,系统开展林业发展改革的理论、战略、模式和政策研究,构建完备的林业发展理论导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决策支持体系。

三、加快成果转化,推进兴林富民

—2— 6.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任务,重点推广林木花卉新品种繁育及高效栽培、重要经济林和原料林高效经营、珍贵和乡土树种培育、森林抚育经营、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木竹材料及林特产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林业灾害防治、野生动物繁育利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提高良种良法使用率。林业重点工程必须与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和同步验收,建立考核通报机制,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科技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林业信息化综合服务,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

7.抓好林业科技示范样板。加大科技示范样板建设力度,组织实施好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实施林业科技示范工程,提高林业科技示范县、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点建设水平和效益,为林业生产提供科技示范,让广大林农“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做到实施一个推广项目,促进一片基地发展,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继续开展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林业科技园区、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8.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强化乡镇林业工作站科技推广职能。改善科技推广工作设施设备条件,开展林业科技推广站标准化建设,建立林业科技推广员资格制度,不断提升各级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充分发挥科研教学机构、乡镇林业工作站、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企业等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构建以国家公益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开展林业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广泛动员和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活动,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3— 9.普及林业科学技术知识。落实全国科学技术普及规划,强化林业科普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普基地建设,逐步建立林业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体系,努力构建科研机构、高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等共同参与、机动灵活的工作机制,全面普及林业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林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

四、加强标准建设,提高质量效益

10.加快林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林业标准制修订步伐,建立健全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核心,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涵盖林业建设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加大标准执行情况跟踪评估力度,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实现林业标准化与科学技术、林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强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与管理。积极参与制(修)订影响我国林业发展的国际标准,稳步推进林业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

11.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林业标准化宣传,引导林业从业人员了解、掌握和应用标准。开展林业标准化生产企业示范工作,引导企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力开展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各级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推进林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提高林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

12.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建立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快林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建设。加强生态建设质量技术监督,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安全。强化林产品质量监督,实施林产品质量监测制度,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建立质量状况评估分析制度,推行质量标志管理,加大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林产品质量监督力度,保障林产品安全。

五、拓展发展领域,增强持续动力

—4— 13.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应用。进一步完善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林业植物新品种创制、准入、审查、授权、保护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林业植物新品种转化应用,提升林业植物新品种社会贡献率。建立行政执法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查处林业植物新品种侵权和假冒案件。

14.强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完善林业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健全林业生物安全监测、检测、评估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强林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行政许可,积极开展林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测,加快林业转基因试验进程,促进转基因林木的利用和商品化步伐,严格管控和监测外来物种引进,确保林业生物和生态安全。

15.强化林业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加强林业生物遗传资源调查、收集、保护、鉴定和评价,加快开展重点林木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强化林业遗传资源保护,研究建立林业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推动遗传资源共享与创新,促进遗传资源开发利用。

16.加快推进森林认证。加强认证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我国森林认证体系,加快森林认证体系的推广应用,推进森林认证国际互认。积极开展认证试点,努力拓展认证范围,逐步推进竹林、非木质林产品、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和生产经营性珍贵稀有物种等认证,推动森林认证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强对认证机构及其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森林认证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六、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17.改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实施林业条件平台建设专项,加强林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检中心、新品种测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林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增强开放运行效能。建立分区域、分类型集科学研究、试验示范与科技推广为一体的永久性国家级和省

—5— 级林业综合实验基地,加强林业生物基因资源保存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建成一批林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强林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林业科技信息化建设,优化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林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稳步发展林业技术交易。

18.加快生态定位站网建设。围绕国家和地区开展生态效益监测、服务功能评估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等需求,构建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拓展生态定位站监测研究内容,提高观测研究能力。完善生态定位站点布局,加快完成规划新建站点的建设。加强现有站点升级改造,提升站网设施水平。

七、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

19.增强国际(区域)科技合作能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拓宽林业科技国际(区域)合作交流的渠道和领域,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格局。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加大国际先进林业技术引进力度,开展合作研究,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推荐林业专家在国际组织中任职,扩大我国林业国际影响力。

20.积极履行林业相关国际公约。认真履行《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生物安全议定书》、《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国际公约。进一步做好履约基础性研究工作,制定更加完善的国际履约战略和国别政策,积极为涉林公约的重大国际谈判和讨论提供科技支撑。

八、培养创新人才,提高队伍素质

21.培育创新型人才与团队。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林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造就一批林业科技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

—6— 才和基层林业科技骨干。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领域和重大科技计划等平台,培育优秀创新团队。利用国家“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平台,吸引海外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回国工作。积极发挥林业科技社团的作用,搭建促进科技交流和人才成长的活跃平台。

22.强化林业从业人员培训。以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加强高等院校涉林学科专业建设,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培训场所,加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强林业标准化技术培训,逐步建立专业技术岗位从业资格制度,提高基层林业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加强基层林业人员、林农及其他林业经营者实用技能培训,充实林业产业重点乡村技术骨干力量,带动从业者职业技能全面提高。

九、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23.推进林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根据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稳妥推进林业科研院所改革,逐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林业科研院所创新活力。优化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配置,明确定位与分工,协同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市地级涉林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

24.深化科技立项机制改革。探索完善林业科技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一次立项和长期滚动相结合、国家项目和地方项目相结合,推行重大科技课题公开招投标制度。着眼长远发展和生产实践,强化行业和市场需求,完善协商与选题建库机制,突出项目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林业科技项目实施。完善科技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优化评估方法与程序,保障立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7— 25.完善林业科技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科技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林业科技进步水平动态监测评价与定期通报机制,健全项目绩效管理、信用管理和成果管理制度。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的办法,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加强林业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有效机制。强化各类科研活动主体责任,开展项目负责人和专家的信用评价,建立科技诚信评比与奖惩机制,引导形成正确的科技价值取向。

26.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组织实施林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围绕国家和行业的重大战略目标,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多学科、多层次联合攻关的顶层设计,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组建优势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引领现代林业发展。按照产业链布局科技链,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继续开展省院合作、院校合作、省校合作等科技合作形式,探索形成更加有效的中央与地方联动创新模式。

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27.加强林业科技工作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坚持“一把手”抓科技工作机制,强化林业科技进步指标考核,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科技机构,充实人员力量,提升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各级领导要统筹协调科技资源,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要关心爱护科技人才,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要加大林业科技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8.加大林业科技投入。要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加大林业科技投入,确保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中央林业支出增长幅度。

—8— 要加大对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标准化以及科技条件平台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林业科技创新资金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资金。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设立林业科技专项,加大林业科技投入。要引导社会资金向林业科技流动,鼓励涉林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要不断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有效模式,拓展林业科技融资渠道,建立稳定增长的多元化林业科技投入长效机制。

29.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完善林业重大问题科学决策机制,建立相关制度和议事规则,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林业生产、科研和管理部门要加强协商,建立林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等重大事项科技会商制度,实行事前咨询论证、事中全程介入、事后验收评估,把科技工作落实到林业生产建设的关键环节,贯穿到林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发挥各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组织的决策咨询作用,把专家的意见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现代林业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着力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开创现代林业发展新局面。

国家林业局

2012年9月21日

7.兰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七

1兰州市物流基础设施状况

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可以很好的反映某一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状况。经过分析,我们从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及物流信息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来说明兰州的物流基础设施状况。

1.1 交通基础设施状况

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兰州在各种运输方式的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干线铁路和公路国道主干线为骨架,其它国道和省道为脉络,民航运输为辅助的运输格局。交通基础设施越完善,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就更有利,两者成正相关关系,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发展为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兰州交通基础设施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统计年鉴》(2008、2009)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兰州的交通运输方式中,运输方式的发展情况与兰州市的基本情况相适应。在内河运输方面,由于兰州地处西北干渴地区,水运资源缺乏,水运设施建设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影响,虽然2006年实施了黄河白银段一期航运工程、黄河兰州段航道延伸整治工程项目,但内河航运设施总体较弱;航空运输方面,兰州市通航里程较短,不能成为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兰州市客流和物流主要选择公路或铁路等方式。从表1可以看出兰州2007年、2008年公路的里程总和分别达到1948公里和1952公里,说明在各种主要的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仍占据着主要地位,公路运输仍是兰州最主要的运输方式。2008年,兰州市铁路和公路营运里程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14.6%和1.8%,都低于兰州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27.23%,说明兰州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些滞后。一方面受“两山夹一河”的自然条件影响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配送道路建设滞后,影响了整体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随着兰渝铁路等铁路建设项目、农村公路和绕城高速公路等公路建设目的规划和实施,这一现象将得到极大的改观。

1.2 运输工具状况

运输工具是物流活动的主要载体,运输工具的发展水平可以很好的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通常来讲,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兰州的运输工具主要为公路运输工具,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截止2008年底兰州的公路运输汽车总量达到23.20万辆,占甘肃运输汽车总量的45.87%。其中,载客汽车13.92万辆,占甘肃总量的45.06%;载货汽车7.42万辆,占甘肃省的45.35%。另外,兰州虽然拥有若干数量的船舶,但数量很小,每年完成的运输量也很小,不是兰州市的主要运输方式。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兰州运输工具发展水平在全省来说较为先进,与经济总量占甘肃的比重相比,兰州的交通工具拥有量占甘肃的比重要高于经济总量占甘肃的比重,说明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运输工具的发展是超前的。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统计年鉴》(2009)整理。

1.3 物流信息设施状况

物流信息设施方面,互联网和邮政通信业是重要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对区域物流效率的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成本的降低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有赖于互联网和邮政通信业的发展水平。

表3反映了2008年兰州电信基础设施与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其中,兰州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6.58亿元,占甘肃的9.59%,互联网上网人数29.69万户,占甘肃的33.57%,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63.9万户,占甘肃总水平的26.42%,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7万户,占甘肃的12.90%。以上数据说明,兰州电信基础设施与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基本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兰州物流信息的发展现状,也反映了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统计年鉴》(2009)整理。

2兰州物流需求现状

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物流需求直接相关,物流需求总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物流产业的规模,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物流产业的需求规模可以从全社会货运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三个方面得到反映。

2.1 全社会货运量

货运量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数量,它可以反映运输业生产的总成果,也可以直接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货运量越高,物流产业的规模就越大,物流产业的发展就有更好的现实基础。

2008年兰州全社会货运量如表4所示。2008年,兰州市全社会货运量为0.72万吨,占甘肃省的30.37%,充分体现了兰州市在甘肃省的物流业龙头地位。但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兰州市的货运量绝对值偏小,水平较低。以具体的运输方式来看,兰州市铁路的货运量为0.13亿吨,占全省的23.63%,公路的货运量占全省总水平的31.86%,公路货运量高于货运量占全省的比重;水运的货运量占全省的67.85%,但货运量绝对值很小,不能构成兰州市的主要运输方式。这表明在兰州市内,铁路和公路运输发展水平较高。在货运结构方面,说明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是甘肃省的主要运输方式,公路运输货运量达到0.58亿吨,占货运总量的80%,是兰州市最主要的中短途运输方式。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甘肃统计年鉴》(2009)整理。总之,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是兰州市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这与兰州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情况吻合。货运量同全国同类城市相比水平较低,反映了兰州市物流需求规模较小,进一步反映出兰州市物流产业总体发展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水平较低。

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商业的影响巨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反映商业繁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反映某一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越多,对物流的要求也就越高,对物流产业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

兰州2007~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2007年兰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7.57亿元,占甘肃的40.51%;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5.04亿元,占甘肃的比重为39.89%,比2007年增长17.02%,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说明消费需求的潜力很大,为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基础。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构成来看,2007年兰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为270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55.60亿元,其他行业零售总额11.97亿元, 2008年兰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总额为320.85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2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65.27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17%,其他行业零售总额22.4亿元,说明兰州不同行业的零售总额的绝对值虽然在增长,但是零售总额结构相对来说较为稳定;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最大。

兰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甘肃的比重较高,这与兰州市在甘肃处于省会地位,商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有关,也可以反映出兰州现代物流产业在甘肃来说发展水平较高。纵向地来看,兰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的增幅较大,因此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产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对物流产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统计年鉴》(2008、2009)整理。

2.3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可以从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总数、营业面积、销售额、零售额、资产总额、主营业务利润等角度反映兰州市甘肃省的需求规模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数越多、营业面积越大、销售额和零售额越多、资产总额越大,物流需求规模也就越大,物流产业的规模也就越大,从而有利于物流产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连锁零售企业的成本大部分来自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越高,利润率就越低,因此,如果连锁零售企业的利润总额较高,则说明物流活动的成本较低,物流产业的运营效率则高。

2008年兰州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基本情况如表6所示。截止2008年底,兰州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总数为1090个,营业面积250.71万平方米,销售总额90.39亿元,零售总额89.51亿元,分别占甘肃的39.88%,15.18%,38.61%,38.60%,零售总额占总销售额的9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零售总额占总销售额的99%,这一数据反映了兰州连锁零售企业的零售总额占有很高的比重。由于商品零售物流的典型特点是以顾客为中心,整个过程商品品种多、流通频率高、复杂程度高,所以可以认为虽然兰州的物流需求规模不大,但对物流的要求却比较高。从资产和利润方面来看,2008年兰州连锁零售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为8.1亿元,占到甘肃的35.95%,与资产总额占全省的40.79%、销售总额占全省的38.61%相比,利润水平略低,说明甘肃省连锁零售企业的运营成本较全省来说相对较高,要提高它们的利润率水平,就应该积极寻求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统计年鉴》(2009)整理。

3兰州物流发展成效

物流发展成效可以用交通、仓储及通信业产值这个指标来衡量,也就是物流产值指标。物流产值的大小反映了区域物流行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以货币表现的最终服务成果,也可以反映区域物流的总体发展成效。表7给出了2006~2008年兰州的物流产值情况。

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08年,兰州物流产值占甘肃的比重均在30%以上,物流产值占甘肃的比重很高,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例,说明物流业发展在全省来说卓有成效。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产值占甘肃省国民经济的比重几年来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30.23%到2008年的31.41%,表明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贡献呈强化趋势,说明兰州物流产业发展成效在甘肃走在前列。

4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兰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可以概括如下:

4.1 兰州市发展现代物流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物流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兰州市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兰州公路主枢纽为中心,市、州区域性枢纽为依托,县、乡、村三级站场为基础的点线相连、辐射到面的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省外货运网络已覆盖到全国各地;二是物流市场需求逐年增长,物流发展成效较为显著;三是第三方物流数量不断增长;四是功能型物流企业向综合性转变。

4.2 兰州市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①物流需求不足,物流规模较小。

虽然兰州市物流需求总量在甘肃省居于前列,但与全国其它城市相比,兰州市的物流需求总量总体上来说占全国的比重较小,反映出兰州市的物流需求总量小,培育和挖掘物流需求是兰州市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任务。

②物流资源整合不够,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尚未形成。

物流企业整体上处于小、少、散、弱的状态,规模较小,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尽管有些企业和行业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从总体上看,兰州市物流资源整合不够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③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尚存在瓶颈,技术装备仍显落后。

表现在铁路干线通过能力不足,公路网密度不足,等级结构不合理,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差;民航客货吞吐量小,机场等级低,基础设施不完善;邮政电信服务水平与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仓储设施比较陈旧落后;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速度比较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较少,运输车辆现代化程度低,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程度低。

④物流服务方式和手段原始单一,物流效率低。

目前从事服务的物流企业大多数仅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及仓储,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资源整合等物流增值服务以及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较为欠缺,网络化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是造成企业库存水平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⑤物流发展环境有待改善,需要系统规划。

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融资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制度等亟待进一步完善,为适应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发[2009]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Z].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2]张文杰.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3]卢仁山,赵海峰.现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J].北方经贸,2006,(3).

8.滨州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篇八

综合运输体系规模显现

湖北省交通运输部门立足交通职能,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积极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织密路网。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公路里程超过21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3340公里,内河通航里程8988公里,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88条。全省正在形成以京珠、沪蓉高速等国道为构架的“四纵四横一环”公路网,以京广、京九、武合铁路等为依托的“三纵二横”铁路网,以长江、汉江港口等为主要节点的内河航运网,以武汉、宜昌、襄阳等机场为支撑的“1+3”航空运输网。

“一港双园”联动发展。物流园区是当前交通运输部门物流工作的核心和运输市场整合的基础,特别是财政性交通资金支持的园区,其发展模式是关系到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为此,湖北围绕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依托重点港区,形成了港口开发、临港产业园和物流园一体化发展的“一港双园”联动发展模式。 该模式将港口布局与综合运输通道相互衔接,在项目建设上将路网衔接、园区配套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提,密切港口建设与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公路、铁路等建设的配合,优先建设港区公路、铁路集疏运条件具备和后方与工业园、物流园、货运站场联为一体的港口项目。按照这种模式,区港联动,拓展港口功能,延伸航运服务产业链,进一步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进鄂投资,50多个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配套的港口项目日渐成型。

多式联运为湖北物流再提速。连点成线,结线成网,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只有无缝衔接,才能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据介绍,为降低物流成本,湖北省交通部门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每年投资20亿元物流项目,为货运提速。江海直达目前有长江公司、泛亚公司、浦海公司共投入9艘船舶开展武汉至洋山直航,每周进出口舱位供给量4200TEU。

据武汉铁路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后,由交通运输部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政策和规划,有利于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不同的运输方式,实现合理布局,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效能。湖北着力推进铁水联运,努力实现长江、汉水“黄金水道”与铁路的无缝衔接。目前,湖北境内公有铁水联运的铁路或铁路专用线有9条,形成了武汉新港林四房港区、宜昌枝城港区、襄阳余家湖港区和荆州港江陵港区“一主三辅”的分布格局。据统计,2012年,管内主要港口里通过铁路运输的货运量近1000万吨,占港口吞吐量的5%。

铁水联运、公水联运的成功运行,助推武汉新港扬帆远航。2012年,武汉新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刷新至76.48万标箱,同比增长7.11%,继续位居中部第一。武汉至上海洋山江海直达,正逐步成为长江中上游通江达海优质航线;武汉至乌拉巴托国际集装箱班列成功开行,货运时间从过去的18天缩短到10天;“汉新欧”铁路专线横跨亚欧六国,直插欧洲“心脏”捷克,比以往海运出口提速1倍。

近年来,湖北省快递服务快速发展,2012年,快递业务量突破亿件大关(1.16亿件),连续七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递服务网络已通达国内县级以上城市和港澳台地区,连通世界大部分国家。今年4月2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与湖北省邮政管理局在武汉座谈调研全省快递业发展之策,商定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依托湖北及武汉综合运输体系优势,抢抓电子商贸物流发展机遇,重点理清湖北快递业发展战略和定位,明确发展思路及支持政策,力争把湖北武汉建成中国的“孟菲斯”。

多式联运为湖北、为武汉增添吸金砝码,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将总部设在武汉。TNT中国区总部、德邦物流华中区总部、国家邮政局华中区域物流集散中心、顺丰快递全国陆运集散中心等一批国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和项目落户武汉。截至2012年8月,武汉市在建或洽谈签约、投资额5亿元以上的重大物流项目有60个,投资规模达666.5亿元。

存在的问题和压力

当前湖北交通运输部门物流工作面临着三大压力:

物流成本“高”。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中,运输费用占53%,道路运输费用又占全部运输费用的60%。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在发展现代物流方面,交通运输行业,尤其是道路运输潜力巨大,同时压力也巨大。

运输车辆盈利“低”。据统计,载重货车交通事故中有60%以上是由于超限超载运输引起。但是,超限超载运输为什么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在于运输车辆盈利能力差。

运输市场“散”。据悉,我国道路货运经营业户有近600万户,个体业户超过88%,缺乏有效组织,技术落后,服务质量不高。货车平均实载率只有6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80~95%。

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企业引进培养等方面吸引力不够。

“物流业,特别是运输业,其发展的溢出负效益,已经不是市场和经营者自身、单个地区和城市所能解决的,应上升到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加以引导化解。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运输企业转型发展,如何发挥大型企业的龙头作用,整合运输市场,尽快改变延续几十年的粗放经营模式,已经刻不容缓。”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尤习贵厅长在座谈会上提出。

努力构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物流基地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湖北省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召开了全省交通物流工作推进会,并成立交通物流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突出规划、引导、服务三项职能,发挥湖北发展物流的区位优势和管理体制优势,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加强规划部署。加紧组织编制全省交通物流基地布局方案,组织主要大中城市开展交通物流基地布局方案编制工作,开展《湖北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办法》前期调研工作。

加强市场监管。探索物流企业诚信评价机制和方法,发挥物流协会作用。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交通物流基地布局,重点推进若干家临空、临港、临铁的大型交通物流园区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建成襄阳光彩汽车产业物流园、宜昌三峡物流园等2个公路货运枢纽项目,重点推进建设武汉集装箱转运中心、三峡茅坪货运(物流)配送中心等10个物流园区或配送中心。

加强龙头示范。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武汉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与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加强对接,探索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将武汉建成全国物流产业示范区。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加强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加紧培育具有示范效应的省级交通物流示范企业(园区)。

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物流信息服务需求为导向,探索构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

加强资金保障。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加快物流项目建设和物流企业引进,促进区域交通物流发展。

9.滨州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篇九

为贯彻县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一核两带、三城四县”发展战略主题,按照县委王敏书记关于实践“三思三创”活动的要求,为促进商贸物流业繁荣,针对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我们政协财贸组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的本质要求,相对传统服务业而言,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我县实现服务业增值40.88亿元,增长12.8%,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2010年,全县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12.15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保险业完成保费收入2.36亿元,年增31.4%,房地产建筑额29.70亿元,年增长20.5%,金融保险、房地产良好的发展势头,体现了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对全县经济贡献不断提高。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在起步,结构逐渐优化。我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以物流业的发展为代表性,且又分为生活性和生产性物流。物流业在我县现处于起步阶段,结构正在逐渐优化。目前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有邮政物流、烟草物流、食盐物流,这些主要是生活性物流,生产性物流主要表现在企业产成品自运,没有将物流管理从企业的核心业中剥离出来交给独立的物流企业运作,生产服务性物流成本较高,随着弘洲物流港作为第三方物流的界入,使我县生产性物流进入了发展时期。

三是传统的服务业不断提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传统的商贸流通业稳步提升,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总额33亿元,年增17.2%,城镇消费品总额23.57亿元,年增17.48%,农村消费品总额9.19亿元,年增16.4%,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92亿元,年增16.2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86亿元,年增27.86%。

服务业成为拉动内需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2010年,我县从事服务业单位工作的人数12.31万余人,占我县全社会从业人数的30.9%,服务业就业门路广,吸纳劳动力强的特点,成为解决就业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四是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有力,服务业投资不断增大。服务业招商引资效果明显,天集商业广场、弘洲物流、皇庭大酒店、新区农贸市场、胜利南路农贸市场等一大批三产项目入驻我县,投入使用和抓紧时间建设。

政策逐步完善,对服务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我县相继出台了《进贤县商业网点规划》、《进贤县低炭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进贤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进贤县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贤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概要》、《进贤县现代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有力推进了服务业发展。

二、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从现实情况看,我县的服务业比重仍然低,发展速度慢,产业档次不高,已严重制约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格局。

六大问题,显现我县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一是规模总量不大,比重仍然偏低。近年来,我县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GDP保持较高增长,但服务业经济总量还是偏小,现代服务业占三产服务业比重在全省排位较后,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差较大。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不够高。我县经济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不高。从现状看,服务业还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行业较少,现代服务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一些大中城市服务业正在向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为主的产业转移,而我县仍然以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创意产业、服务外包和会展会务等新兴服务业还处在萌芽状态,发展不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业发展结构的优化和层次的提升。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满足不了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偏低,目前有代表性的物流只能承担小量的全国各地整本、零担、专线直达、往返运输、中转运输等第三方物流,增值物流延伸服务,已接近竣工的弘洲农副产品物流港作为三方物流企业的界入,弥补了我县储存、分销、配送、信息服务等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功能,但我县物流行业发展水平偏低,是产业结构中的一条短腿,与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目前我县制造业还习惯于自营物流,传统物流未剥离,即增加了企业产品成本,又严重影响了物流外包的发展。四是服务业投入不足,招商引资仍待加强。在招商引资中,我县利用外资的项目仍然以一二产为主,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项目较少,相对于工业性投入,服务业投入明显不足,虽然我县服务业投入有所增长,但生产性的服务业投资及税收占比较低,房地产非生产性服务投资和税收占比较高。

五是人才匮乏问题比较突出。我县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事服务业特别是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才缺乏,缺乏高档次人才引进中介机构,缺乏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国有商贸企业改制后名存实亡,商务主管部门门庭冷落,年龄老化,专业性人才少,动作水平不高,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六是发展认识不到位,体制仍需理顺。县委、县政府已认识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但基层部门及少数领导在认识上不到位,没有把发展服务业放到重要位置,在服务业发展问题上抓什么、发展什么不明确,有争议或顺其自然,对发展服务业没有对其他行业考核显得重要,缺少考核职能部门。虽然有商贸局,政策配套不够,职能不能完全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当今社会服务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一是制造业呈现服务化的趋势逐步扩大;二是服务业结构内部的升级趋势日益彰显;三是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四是服务业发展的创新能力日俱增加。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分析

进贤县系江西省会南昌市的市辖县,自古以来被誉为“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是长珠闽三个经济三角洲的共同腹地,拥有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基础,丰富的综合资源,以及高密度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我们要充分发挥地处长珠闽三个经济三角洲的共同腹地的特定区位优势,发展繁荣传统的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军山湖休闲旅游目的地,使服务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要把握发展思路。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县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实践“三思三创”为动力,以“一核两带,三城四县”发展战略为主题,以加快先进制造业建设为目标,以加快生产性服务建设为突破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充分拓展发展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繁荣商贸物流业,努力增强我县“三产”的核心竞争力和聚集吸引力,使“三产”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大幅提高。二要坚持发展原则。(1)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使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业在全县GDP的比重大幅提高;(2)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巩固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以新兴产业和市场化体系建设及发展为主线,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坚持产业联动的原则。要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一二产业,拉动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业发展;(4)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要做到商业布局合理,业态结构完整,经营行为规范,服务功能齐全,构建充满活力、竞争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全县商贸流通、物流服务发展格局。

三要明确发展目标。要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核两带,三城四县”发展总体目标,通过“提速、提质、提能级”,到十二五末,把进贤建设成全市乃至全省,辐射周边的商贸流通、物流服务强县,所谓“提速”就是提升物流服务业发展速度,到十二五末要确保服务业增加值每年增18%以上,服务业每年投资增长18%以上,力争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业占GDP总量的40%;所谓“提质”就是提升商贸流通发展质量,要打造商业品牌,要大力引进像华润苏果、国美电器、肯德基等大批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家企业入驻我县,要培育发展本地老字号企业。所谓“提能级”就是提升商贸、物流服务来发展能级,大商贸、大物流、金融、保险、休闲旅游要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对区域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要明显提升。

五、进一步加快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商贸物流业繁荣的对策思考和建议

随着十二五期间我县工业化、农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给全县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第一要务,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打造发展优势,全面提升进贤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规划引导发展,以招商推进发展,以政策支持发展,以人才推动发展,以联动促进发展,以责任落实保障发展。下面调研组就加快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县商贸物流业繁荣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是要更新发展观念。我们国家已经将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以经济和社会两个面层清晰地指出了在新的发展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意义。因此要充分认识加快现代服务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实践“三思三创”的具体表现。要充分发挥商贸,服务职能部门管理作用,承担现代商贸发展调查研究、重大项目组织实施、综合协调职能,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合力,为繁荣我县商贸物流服务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商贸运行机制。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商贸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建立以政府为引导,规范管理,营造环境,搭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依照市场经济原则规范运作,积极扩大商贸企业经营范围,提升服务质量,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社会投资为主渠道的商贸发展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城内大商贸、城外大物流”的发展格局,促进我县商贸物流服务业大发展。

三是要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我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重要“抓手”,启动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拓展信息发布、查询、对接等服务功能,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信息、物流状态查询、物流过程跟踪、物流要素信息记录、物流客户管理及公共信息服务支撑体系,为全县各类企业提供运力资源。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物流企业和个低运输户,积极引导全县现有个体物流服务通过转组成为规范性物流服务企业,扩大物流企业实力和规模,提高竞争意识,要鼓励企业物流外包,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物流业务剥离,将采购、仓储、包装、运输和产成品,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企业物流社会化,要综合考虑我县城乡布局,物流量分布和县城总体规划因素,以李渡、长山、文港、温圳及三大工业集聚点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制造服务业物流服务中心,以衙前、下埠、三阳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以军山湖河蟹水产业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水产品物流服务业,以前坊茶叶果业为载体,重点培育茶叶果业物流中心,以县城新城老区商贸经济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商贸物流服务。

四是大力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充分利用我县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更多资金、商品、人才,形成工贸一体,优势互补的县域商贸大格局,大力培育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挥重点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培育和提高商贸发展主体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整体宣传、整体促销,塑造独特的商贸文化和统一识别系统,打造商贸街区的整体品牌,提升商贸街区的知名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助,形成一批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模式先进、影响广泛的老字号品牌群体,促进知名商贸街、知名商品、知名老字号相互依存联动发展。

五是加快发展重点休闲旅游业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要充分利用我县自然资源优势,要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我县宾馆、酒店的服务档次,打造好服务平台,要创意设计军山湖河蟹品牌文化内涵,千年李渡酒品牌文化内涵,华厦笔都品牌文化内涵,前坊西湖李家新农村建设品牌文化内涵,白圩牛节品牌文化内涵,农民艺术节文化内涵等品牌文化,以节庆为依托,举办各类庆典节庆、会展活动,推介进贤,唱响进贤,促使其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六是要加强服务业的对外招商。要以拓商推进商贸物流业发展,瞄准国内外500强和国内200家企业,大力引进像华润苏果、国美电器、肯德基等重点企业入驻我县。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引进像弘洲物流港等重点企业入驻我县,发展物流服务业,在商贸、物流业发展领域里,着重引进一批基础好、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上一篇:房屋建筑学期末总结下一篇:秋天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