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论文

2024-11-17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论文(通用8篇)

1.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论文 篇一

近日,我好友给我一份省考评分标准,里面说,申论应以论为主,以理服人,要体现良好的逻辑性和辩证统一思想。

对策性文章中,除了说明具体怎么办外,还要说对策提出的依据、原因,对策的积极意义,这么做用什么好处,不这么做有什么坏处,展现良好的论证说理能力。仅是罗列干巴巴对策的文章,即为筋条文章,归为假大空,列入三类文以下。

那么如何提好对策,可以这样:对策执行者+对策的依据+几个具体方法+积极意义。如:有关劳动部门应根据经济增长的新形势,增加劳动性工资占比,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指导线,严厉惩处拖欠工薪、克扣工资的行为,确保劳动群众劳有所得、老有所值。

小题的评分标准还是沿袭采分点+结构分,结构分的分值挺高的20分的题,有一些达到了6分,这里结构分不局限于总分总、总分这样的结构,也没有强制要求有总分总、总分这样的结构,更多的体现在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顺畅性,比如有语病,读起来拗口就要扣分。阅卷老师阅卷速度很快,用总分总这样的结构可以更条理清晰。

大题的评分标准,分为总则和细则,我前面说的那些就是总则、纲领性的东西。细则的话,要看文章是否切合主题,政治上是否有硬伤,字迹上是否清楚,语言上是否通顺,分为五个档次。每个档次又分为上下两档。细节的东西,我觉得真的没有什么可谈性,而纲领性的东西非常值得研究。

申论的功能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它的功能是考才,而非考傻,所以申论阅卷反培训意识很强,公考的评分标准三年一改革。很多培训机构的内容已经过时。

如何提高申论?

我提倡,要读好普通逻辑,读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悉国家战略方针,把握国家战略部署,了解国家战略任务,多看人民网、新华网、学习时报等官方理论。

从我手中的评分标准看,这样的申论复习方法才是正确的,符合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这是我拿到评分标准后的一点思考,发上来给各位同学参考借鉴下,互助互勉。

小题趋于务实——向机关日常工作靠拢,大题趋于务虚——政论文倾向变大

申论试题内容改革趋向已经日益明朗了,小题趋于务实——向机关日常工作靠拢,大题趋于务虚——政论文倾向变大

小题:

对策题型分析

假设身份提出对策类:

假设为某一部门公务员身份对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对策。(01——04年、10年国考地市以下)

11年考的是分析原因 + 提出对策,分析原因这部分还是为概括题型,但揉在一起考察面更宽也更有深度。以后说不定变换下考问题 + 对策、影响 + 对策等。

分析对策类:

1、对材料中反应出的对策按要求进行归纳并进行评析。(05、07、08国考)

2、对题目中给定的对策进行判断并评析。(09国考)

非典型类:

写一个包含对策的宣传纲要、内容要点、倡议书、汇报材料、报告要点、写信等,这类题型就不单是提对策了,而是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材料,但材料中必须要体现出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对策。(10、11年国考),我觉得这类题型是今后考察的重点,因为在机关工作就是要弄这些材料,单提出对策是不符合机关工作材料的要求的,这只能叫点子。机关工作实务的情况是这样的:社会上出现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后,机关的几个领导就是坐下来开会,会上领导们各抒己见,有些说原因有些说影响有些说解决办法,开完会你就要把领导说的东西整理成规范的材料,经领导审核后下发学习、执行。所以我觉得,以后的分析概括类题目的考察会与机关实务工作越来越接近,从这两年的题型也可以感觉到。比如10年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备的报告》的内容要点、11年宣传手册及写信都偏向实务。

大题:

浙江11省考材料主要讲民生问题,本次考试的题目与去年考试试题形式相同,依旧是“三题模拟”,既有“传统题型”,又有“新题型”。“传统题型”指的是第一题、第三题,分别要求考生“概括主要内容、谈谈如何看待问题”,以及写一篇命题议论文。而第二题要求考生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方面,为领导拟一份发言提纲,这是往年考试中极少出现的试题形式。是一种大题套小题的出题思路,把考生的大作文引导向论述“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方面。(本人就是论述“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是一篇政论文,申论71分多)

424联考材料主要讲人口普查问题,大作文是以“家底”为题写一篇文章,很多人都就人口普查说人口普查,分数不太理想,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一句话(做好人口普查工作,不仅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制定人口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社会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如果能抓住这个主旨,展开论述摸清家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摸清家底是客观规律、国际潮流(结合美国、印度等国人口普查的案例)

2摸清家底是排查民生问题的重大契机(结合材料中的住房难、养老难、入学难等民生难题),3摸清家底是制定正确人口政策的事实根据(这点无须多言)

4摸清家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从摸清劳动力结构、公民文化结构等方面结合产业的结构讲,如发展第三产业、制定就业政策等方面)

5摸清家底对于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意义重大而深远(结合材料中的稳定问题讲)

这样展开论述,我觉得立意会比较高,文章也容易出彩,不失为一篇好的政论文。

我手中的评分标准是今年的,且不止一份。哪个省份、具体细节,因为签订保密协议,没有人敢随意透露,这些标准曝之公众,就要马上改定,避免培训机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针对性培训。所以阅卷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有严格的保密措施,在保密期内,没人敢随意大范围发布评分标准,就算再好的朋友,我也只是让他在我电脑上观阅一下,绝不让他复制带走。省考评分标准相对比较容易得悉,但国考评分标准基本上不是一般人能够触摸的。

我只能说,小题变化不大,还是沿袭采分点+结构分的打分标准。大作文有评分总则和细则,我这里谈的是总则、纲领性的东西。

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信不信由你,大家可以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要向我要评分标准,作为体制内人士,我不能发,更不敢发。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13446323.html

这是我没有阅读评分标准之前的帖子,作为一个考生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之谈,更申论评分标准上的要求吻合度还是比较高的。可以略作借鉴。

2.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论文 篇二

一、我国药学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1. 药学行业的新挑战。

作为“朝阳产业”, 药学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 世界前25个大的制药企业已有4/5以上进入中国。我国正在成为国际制药行业转移的重点, 是药学产品的生产和分销基地。医药产业竞争越来越大, 新药研发使命迫在眉睫。虽说医药卫生体制正在不断推新, 不断改革, 但是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 只能依靠昂贵的进口药, 一般的家庭都难以负担。此外, 药品的安全问题也值得重视。现在市面上流通的药品种类繁多, 很多药品还存在大大小小的安全隐患。我国医药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药物质量等等方面亟待改进。

2. 新世纪药学人才的要求。

新药的研发和改进需要所有药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而培养专业药学人才是根本。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 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所谓专业人才, 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技术技能, 而且还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思维, 顽强、锐意进取的意志品格及全面发展的法制道德观念;既具有做事的本领, 又具有做人的修养。只有如此, 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其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显然,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传统的药学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药学人才素质的需求。因此, 有必要对我国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药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1. 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性。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药学工作人员, 拥有专业的药学知识是最为基础的要求。而该学科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又要求药学人才具有覆盖面广的技术和强大的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 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模式都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特点, 仍然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中广泛进行, 导致学生缺乏应用实践能力。而在教学内容方面, 各个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渗透, 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而无法将讲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药学教育应该淡化各课程间的界限, 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联系与合作, 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科研广度能更加开阔。这对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避免类似“医不动药, 药不懂医”的现象出现。

2.“药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药德”是药学道德的简称, 指药学人员在药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的关系, 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及药学人员同仁关系的根本原则和行为规范。药品在维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过程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科学的角度讲, 药品与毒品可谓一步之遥, 药品质量是保证人类身心健康的关键, 而药品的研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使用与管理是否能在实践过程中保证科学合理安全, 药学人员的道德素质是重中之重。药学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日形成, 而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在药学大学生中开展医药伦理学教育, 是培养药学人才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现实的无数事实证明, 放松对药学人员的道德教育, 会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受金钱利益驱动而懈怠了自己的责任。从学生时代开始加强“药德”培养, 可以使药学人员能够在进入专业大门的入口处就清楚一个合格药学人才的基本素质, 并且在今后严格自律。这将对我国的药学事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真正实现药学人才是人类健康天使的荣誉。

3.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培养意识。

时代在不断进步, 科技在不断更新, 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助其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 才能提高专业知识的水平。而药学这类需要逐步累积知识的学科, 更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认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药学教育应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 明确教育的重要性, 不仅在专业知识技能上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也要重视自主学习和工作岗位上的继续学习。药学行业只有靠药学工作者的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有更加快速的发展。

4. 创新能力是药学人才的本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药学行业而言, 要研制出更加经济高效安全的新药品, 就更加要求药学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高等药学教育教学要在实践中提高水平就必须坚持创新观念, 切实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内容,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一般以传授式与启发式学习为主, 一味地接受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致学生往往以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 这决定了其创新能力的不足。现代药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应该像英美许多大学院系一样, 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 结合实验和实践课程, 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使授课以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从而达到独立学习、发挥个性、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变革和改革是永远的旋律, 创新和发展是前进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巨大进步及行业的快速发展, 高等医药院校亦应准确定位、保证质量, 改革高等药学教育方式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药学专业人才。

摘要:传统的药学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药学人才素质的要求, 亟待改革和完善。本文通过当今药学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对所需药学人才的要求方面的分析, 浅析药学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药学教育,改革,药德,创新

参考文献

[1]刘飞, 赵雪梅, 王桂玲, 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完善药学教育满足社会需要[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7) :139-140.

[2]王玉琨, 王萌, 卢宝华, 等.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3) :6-7.

[3]黄林清, 黄婧.对我国药学教育模式的再认识与思考[J].中国药业, 2011, 20 (10) :10.

[4]黎小丽, 杨帆, 陈璇, 梁润成.推进高等药学教育改革, 探索新形势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1 (02) :13-14.

[5]章登飞, 马凤余, 彭代银.药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探讨[J].安徽医药, 2007, 11 (3) :276-277.

3.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改教育方向 篇三

关键词:思维、主体、教学方式

中国分类号:G623.5

在當前教育形势下,数学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教学方法和手段必然要有所更新外,小学数学教学在学校中的实际进行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意识,对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不足,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不足等等 。

一、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开发学生思维为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意识,多的是对老师的依赖。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这三点中,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自身的创造个性受到扼制。因此,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开发小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主动的去思考,成为他们内心深处想成为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综合各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的问题,教学内容虽然没有初中的那个层次,也没有高中的难度,但是,对于问题的判断,还是需要一些逻辑思维的。尤其针对于中、高年级这个时期,正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贯彻这一理念,我们必须倡导新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有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也使教学双方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尤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智力因素尚不健全, 意志不够稳定等因素, 在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的引导应是积极有效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莫过于改变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以此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 从而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为。教师必须由“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转变为“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由“ 重结果” 转变为“ 重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小学们自己进行思考、动手实践。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小学生们一定会获得一个最丰富的教育,无论是在智商上还是数学知识上,都将会有一定的收获。

三、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

针对于现在的社会,一切的发展都是那么的迅速。那么,我们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不能在像以前那样“俗套”,让人感觉特别压抑。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不单单要把我们的电脑以及一些电子设备请入教学的课堂,我们还可以把课下的游戏带入课堂。简单的来说就是“电子教学”和“游戏教学”。

对于“电子教学”,我认为我们可以这样做,一道数学题,我们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们不但对问题感兴趣,更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感兴趣。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将会主动的思考。我相信,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他们都有一颗我能行的心。而他们往往不主动去解决去思考的原因一般是环境影响。例如:老师不鼓励他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其他的学生觉得他不行,等等的原因。所以,如果想让一个学生主动的去解决问题,我们不仅仅要做到让他主动去思考,还要做到让他主动去说。

对于“游戏教学”,我认为是这样的。小学生的年龄小,都很喜欢游戏,所以,我们为什么不把游戏请到教学的课堂,把一个问题游戏化,这样,每一个小学生都会参与游戏,也就是都会参与数学。

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就是要在新课改数学的课堂上,希望每一个小学生参与到数学中,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数学课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针对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我们提出了要开发学生思维的思想,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以及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意见。我们今天所探讨的都是为了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中,可以给小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课改的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让他们真真正正的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

[2] 周艳峰,新课标形势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榆中县周前学校,百度文库

4.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论文 篇四

杨 毅 杂谈

笔者本博文收录文章三篇。一是美国人是这样教育小学生的。读后获益大。二是国人三个月在加拿大学校的体会。读后体会深。最后是英国小学教育特点。读后有特色。

这是一篇转帖。有人可能看过,有的人还未看过。笔者觉得看了之后很有益处,对于我们认识国外教育帮助极大,同时,又给我们一个对照国内教育现状,深刻反思的机会。那么,面对对比出来的问题和差距,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的老师,家长,校长以及所有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人们是不是需要认真冷静地思考,找寻教育改革的方向,出路,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国内教育问题的现状如何?造成问题的症结在哪儿?是教育体制的保守老套,教育理念的陈旧落后,还是什么问题?

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是到了必须改革更新的时候了。墨守陈规,死搬教条,不行!心血来潮,急功近利,不行!别出心裁,孤芳自赏,也不行!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解决我们目前教育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直接地讲,它包括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诸多内容。间接地讲,它关联到一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思想渊源,人文背景,国民素质等等因素。因此,提到教育问题就不能单单地看成学校的事情。归学校教育部门管理。不管我们的事。首先,要大家树立教育是社会问题,是事关国家的生死兴衰的大问题。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从全社会国民素质教育的提高抓起。要提高每个国民的教育水平。国民教育是基础。是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保障。如果能使每个家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的话,那么,这个家庭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就会适合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孩子就能在宽松的,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这点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孩子能否成人,成才,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如果,我们把上述提到的这些都做好了,那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成功的。等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升入小学,中学,家庭教育打下的良好基础就会带到学校。再加上学校科学合理的教育,学生的素质就会提高。

因此,中国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加强全社会对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尽快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

美国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建立在六个方面即: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公德。——信赖: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忠于家庭等。

——敬重: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语言文明,用和平的方式处理愤怒与争执。

——责任:干好本职工作,自控自律,谨慎可靠。

——公平:照章办事,不存偏见,不推委过失,倾听别人意见。

——关怀:善良,热情,宽恕,助人。

——公德:合作,参与,和睦,遵纪守法,尊重年长,保护环境。

日本一直倡导“宽松教育”,反对知识技能的“灌输式”教育。要在宽松的,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美国

美国人是这样教育小学生的

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加拿大 加拿大是孩子的乐园

回味近三个月来的所见所闻,感受最深的是,加拿大的确是孩子的乐园。

生活环境安全。加拿大法律规定,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不允许独自活动。所以,家长不可以把十二岁以下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中,也不可让孩子独自外出,必须时刻都有监护人。在每一条马路旁边都有人行横道,如果想过马路就按一下路边电线杆上的按扭,过往车辆立马就远远地停下来,等行人过去后才开动。上下学时间段还有专门负责行人过马路的协管员,当你要过马路时,他会早早地高举一个写着“停”的牌子站在马路中间。我看到过往车辆也都不着急,一遇到路口或拐弯着自觉慢行。

生活环境舒适而富有童趣。学校有一个很大的操场,全是绿地,上面长着厚厚的草,孩子们一下课被老师全赶到草坪上玩耍。在草坪的一侧是运动器材,有滑滑梯、秋千等。学校的操场是开放式的,孩子们不管是放假还是上学时都可以在操场上玩耍。而我去的几个友好家庭,每家的花园里都有游玩设施,各家的地下室里都是为孩子准备的玩具室,里面摆放了孩子喜欢的各种玩具。那些玩具真是琳琅满目,不亚于一个玩具商店。

身体条件好.因为加拿大的饮食条件和活动时间都优于国内,所以六年级的女生已发育很好,就像国内初二、三的学生。我们的中国学生来到后,课业负担减轻了,活动时间增加很多,身体也长得快而壮。经常可以看到在蓝天下,绿地上,一群群可爱的孩子沐浴着阳光在快乐嬉戏奔跑。在学校里,体育好比学习成绩好更让同学佩服。

课业很轻松。小学课业没有国内那么苦。我个人认为, 这里的教育理念更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 更人性化。小学的课程由班主任来定,学生也没有发课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由老师发讲义。每天早上九点到校后,先唱国歌,听一段音乐,然后学生就自觉读书,教室里摆满了图书。读后就内容提问,然后大家一起展开讨论。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很轻闲,随意,只要不大声说话影响别人就行,也可以走动、喝水。

在学校里发现有一些移民的中国小学生。我猜想:这些移民的中国父母能克服语言障碍留下来的最大动力也许就是对孩子的教育着想吧。

英国 英国小学教育的三个特点

为从事一项中英教育合作课题研究,我曾赴英国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研和考察。在考察中深感英国中小学的教学颇具特色。其中英国中小学校高度重视个别教育的作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国家之一。然而他们在发挥这一现代教育制度长处和优势的同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其在个别教育方面的不足。为此,英国中小学的教学组织始终保持着课程教学和个别辅导两个系统。课程教学系统以教研组(按学科划分组成)为纽带,由任课教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面向全班学生系统授课。个别辅导系统以年级组(按年级划分组成)为纽带,由辅导教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本年级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这种双轨并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发扬了班组授课制系统讲授、成批培养、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优势,又克服了其在因材施教上的不足,充分照顾到了每个儿童的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

英国中小学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充分体现对个别教育的重视。通常学校对每个年级和每个班级订有整体性教学计划,整体计划规定了儿童必修课程的门类、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和辅导教师还要负责为每位儿童制订个体教学计划。除此而外,英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还十分发达。几乎每一个郡都有比较齐全完备的聋、盲、哑、弱智、精神残疾、肢体残疾等特殊学校。与此同时,每一所普通中小学又都设有特殊教育教研组。特教组的主要职责是对全校那些经过国家标准检测已注册的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这种特殊教育的高度普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对个别教育的重视。

重视个别教育的客观结果是儿童的个性发展十分鲜明,充满朝气和创造活力。这一点我们在对案例学校的实地考察中深有感触。例如,当陌生人走进教室时,只要教师许可,学生们会主动围上来打招呼攀谈。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的发言极为踊跃,在实验课中学生们表现出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各种自选的活动课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兴趣爱好和独特的技能。当我们问及学校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个别教育时,莱斯特市的一位中学校长对我们这样说:“每一个儿童都有其内在的潜力和特点,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其固有的基础和素质上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

老师围着学生转

英国的中小学生每天上六节课,一节课程50分钟(上午9时到校,下午4时放学)。在课堂上,教师极少搞满堂灌,一言堂。通常教师只讲授15—20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学生自己钻研教材或独立做作业与练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纲挈领地讲透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巡回解答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五花八门。走进教室,你会看到有的在研读课本,有的在相互讨论,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师询问。尽管教学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静整齐,可是学生们的学习神情都很专注、很投入,而且课堂气氛富有生机,十分活跃。这种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积极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习获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英国教学的又一显著特色。英国中小学的教室里,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教具和玩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活动相当一部分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这些教具、玩具。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的教学伴随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英语、历史、地理、社会、外语等课程的教学则大量借助现代化视听教学手段。与此同时,学校还常结合教学内容举行各种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例如,讲生物课会带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讲历史课会带学生到历史展览馆参观,讲天文知识会把学生带进天文馆,讲宗教知识会把学生带进教堂。在北桑朴顿市的一所案例学校,我曾亲历了该校为结合历史课和地理课教学而举办的“中国周”活动。在这一周里,学校里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标志和特征,整个校园里弥漫着中国文化的氛围。不仅如此,学校还把全部四年级的学生带到约100英里外的伦敦市“中国城”(华人居住区)和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参观。这种教学形式,比起抽象讲授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除此之外,英国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突出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教学。有一门课叫作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技能,如电工、水工、木工技能,家电操作和简单维修技能,汽车原理和驾驶技术等。为配合这门课程教学,普通中学都设有实习车间。实习车间拥有各种常规工具和普通车床。由于高度重视教学实践环节,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中

英国是一个倡导“绅士风度”的国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文明素养较高。然而,纵观英国的教育,却很难找出专门的德育课程。过去,中小学以宗教课程为主渠道来渗透道德教育。可是进入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英国青少年已开始不信奉宗教,这样宗教课的德育功能也就日渐萎缩。现在除少部分教会创办的学校外,大部分中小学已取消了宗教课程。那么德育是如何来实施的呢?

5.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论文 篇五

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某一位儿童作家或某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 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研究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素质培养 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小学拼音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识字教学的人文教育研究

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小学阅读教学中涉及的汉语语法知识及其教学问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的逻辑知识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小学高年学生作文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小学作文常见病句类型成因及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生作文的发展脉络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中外优秀小学作文教学模式之比较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途径的研究 小学作文训练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常见的拼音错误调查分析 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状况的研究 语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评价研究 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小学生语文知识构成的研究 小学生语文作业批改的艺术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的合作学习研究 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作文评语的研究

6.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论文 篇六

2007-04-24 19:00:2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论文 中国 行政区划 日记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浅谈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现状与改革方向作者:风动天下 来源:本站原创[内容摘要]

传说黄帝时已有州制,从秦朝起,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制度的优点和特色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有历史遗留问题等四大方面,我们正是要针对以上的问题和不足来加以改革和完善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行政区划

副省级

派出机关

开发区

行政区划就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具体地讲,就是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1]

一、中国行政区划简史

(一)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

传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改为九州。[2] 夏朝时,国家是诸侯与方国的一种国家联盟。商朝时,商王直接统治区域称内服,诸侯统治区域叫外服,势力强大的外服诸侯称方伯。西周实行分封制,各政区之间缺乏明确的分界线,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初创时期。

从秦朝起,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前221年-583年)

秦朝行政区划为郡、县两级,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到秦末增加到40多个郡,县共有1000多个。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武帝时规定一国只能管一郡,王国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和国已没有了区别。汉武帝又把全国分为13个州,州只是一种监察区域。

黄巾起义后,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这种格局到三国时固定下来,维持了大约400年的时间。后来州的辖区逐步缩小,南北朝末期州增加到300多个,郡增加到600多个,平均一个州只管2个郡,每个郡只管2、3个县,州郡县三级制的意义已经完全丧失了,隋文帝在583年撤销了郡,只剩下州和县。

2、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583年-1276年)

隋文帝废郡后,由于中央直接管辖近200个州非常困难。到了隋炀帝时又将州改称郡,模仿汉武帝时的制度,设置了若干监察吏治的官员。

唐初又将郡改为州,共有300多个州,627年又将全国分为十个道,也是监察性的,开元年间改为15道。玄宗以后还将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称为府,至唐末共有十几个府。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了以节度使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一个节度使管几个州,其辖区也叫道。

北宋取消了节度使的实权,州直属中央。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置了路。宋朝时的路不归一个机构管辖,而是分属好几个机构。宋朝时一些重要的州也升为了府,北宋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到了南宋时,加上金朝的府共有50多个,是当时州的总数的1/7强。此外,还有军、监两种地位低于州的州级行政区划。

辽朝分为5道,州一级的有府、州、军、城四种。金朝分为20多路,州一级的初期有府、州、军三种,后来把军都升为了州,只剩下府和州。

3、元明清和中华民国时期(1276年-1949年)

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开始只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长年战争使得行省干预地方政务,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全国共有1个中书省直辖区和10个行中书省。

明朝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又将中书省直辖的地区改称为直隶。明成祖以后,北京周围的直辖区称为北直隶,南京周围的直辖区称为南直隶。宣德以后,全国分为两直隶,十三布政使司。但是民间一般还是将直隶或布政使司称为省。

清初只有15个省,到康熙六年,设为18个省,即所谓的“内地十八省”。在东北、新疆和外蒙古设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5个将军辖区,内蒙古采用盟、旗制度,西藏、青海设置办事大臣。1884年新疆建省,1885年台湾建省,1907年又把东北三将军的辖区改为省,清末共有22个省。

元朝时省下有路、府、州、。明朝省下设府、州、县。清朝省下设府、厅、州、县,宣统末年则开始废府。元明清也有道,但是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域。[3] 北洋政府时增设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4个特别区域。国民政府又将它们和宁夏、青海建为6个省,总计28个省,另外加上西藏、外蒙古。民国初年废掉了全部的府,所有不管县的州、厅全改为县。1928年国民政府将道改称专区行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1949年以前,中华民国共有35省、1地方、1特别行政区、12直辖市。[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

1、省级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1947年在中国*领导下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初期全国分为5大行政区和一个中央直属行政单位,下辖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1954年撤销6大行政委员会,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变为省。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7年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1967年天津市重新升为直辖市。1988设立海南省。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管辖原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2、地级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民国时期的专区行署,作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1950年建立第一个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4年将沈阳等11个直辖市改为省辖市。1970年专区全部改称为地区,1975年宪法规定地区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建制,1978年宪法又恢复地区行署作为省、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的法律地位。1983年推行地级行政区划改革以前,除了自治州和省辖市以外,地区、盟等主要“地级行政区”属于虚级。1983年地级行政区划改革,大规模推行地市合并和市领导县体制,省辖市也全部改称地级市,地级行政区由虚转实。1982—1983年地区从170个下降到了138个,地级市(省辖市)则从109个增加到了145个。到1986年,地级市达到166个,占324个地级行政区的51.2%,成为地级行政区的主体。[4]

3、县级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县级行政区划基本上沿用了民国时期的的地名和区域划分,不同的是增加了自治县和自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县改为市或区,还有就是近年来兴起了一股为了提高地方知名度的更名热,如云南省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陕西省吴旗县更名为吴起县。

4、县以下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1951-1952年主要是将大乡划小,乡总数由1951年的218,006个增加到1952年的27,5200个,共增加了6万多个乡建制。乡划小以后,平均一个县辖百余乡,县的管理任务加重,又在县和乡之间设立区公所,到1953年共设18,900多个区公所。1958年全面撤销了乡体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一直维持到1982年。1961年全国建制镇有4429个,1978年建制镇2173个。1983年开始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体制,到1985年全部结束。在撤社建乡过程中,经济条件好,特别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则撤社建镇。1983年乡85200多个,区公所8100多个。大多数乡规模偏小,于是从1985年很多地区开始“撤区并乡”,到1986年底乡总数85200多个减少到58400余个,撤并了32000多个。[4]

(三)2006-2007年的重大行政区划变更

1、地级行政区划变更。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准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翠云区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

2、县级行政区划变更。2006年2月8日甘肃省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辽宁省北宁市更名为北镇市。2006年6月5日撤销吉林省江源县,设立白山市江源区。2006年8月15日撤销撤销黑龙江省阿城市,设立哈尔滨市阿城区。2006年10月10日民政部同意沈阳市新城子区更名为沈北新区,沈北新区成为继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郑州市郑东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四个新区。2006年10月22日国务院同意重庆市撤销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和南川市,分别设立重庆市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和南川区。2007年3月13日,四川省广元市市中区更名为利州区。[4]

二、中国行政区划的现状、优点与不足

(一)中国行政区划现状

截止2007年3月底,中国共有省级行政单位34个: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地级行政单位333个:283个地级市,17个 地区,3个盟,30个自治州;县级行政单位2869个:369个县级市,1463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856个市辖区,4个地区辖区,两个特区,1个特别区,1个林区,3个行委;乡级行政单位41388个:10个区公所,19349个镇(含民族镇),15328个乡(含民族乡),166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6163个街道办。[4] 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非政权性的地区组织18个区:中西区、东区、九龙城区、观塘区、南区、深水埗区、黄大仙区、湾仔区、油尖旺区、离岛区、葵青区、北区、西贡区、沙田区、屯门区、大埔区、荃湾区、元朗区。[4] 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澳门半岛与凼仔、路环两个离岛,澳门半岛又分为5个区,各区以区内主要教堂命名:花地玛堂区、圣安多尼堂区(花王堂区)、望德堂区、大堂区、风顺堂区(圣老楞佐堂区)。[5]

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分“省”(“院辖市”)—县(省辖市)—县辖市(市辖区、镇、乡)三级。共辖台北、高雄两个“院辖市”,“台湾省”、“福建省”两个省。台北市下辖12个区,高雄市下辖11个区。“福建省”辖连江(马祖)、金门两县;两县共辖4镇6乡。“台湾省”辖5个省辖市和16个县;5个省辖市共有26个市辖区,16个县共有33个县辖市,58个镇,219个乡。[4]

(二)中国行政区划的优点与特色

1、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加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6] 早在1947年,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就宣告成立,到2003年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中国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7个自治县和3个自治旗;此外,在少数民族聚居人口和面积较小的地方建立了1094个民族乡、1个民族苏木、35个民族镇,民族乡镇和民族苏木可以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但不能构成一级民族自治地方;除了民族乡镇以外,中国还有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这样的市辖民族区以及35个民族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宪政框架内, 有效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问题,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加速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实践获得了巨大成功。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6]

2、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是我国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而设立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的建立构成了我国单一制的一大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我国具体情况下的创造性运用。

特别行政区相对于我国的其他地方行政区域(自治区)来说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我国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实行“一国两制”,即在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主体部分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特别行政区,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第二,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依照法律的规定享有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通用自己的货币,财政独立、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不上缴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第三,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7] 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8] 的第十二条均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实践证明,特别行政区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了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我们相信,有了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特别行政区制度必将更加成熟和完善,香港、澳门的成功经验也必将促进台湾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中国行政区划的问题与不足

1、历史遗留问题

第一,兵团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个担负屯垦戍边使命,兼具党、政、军、企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半军事化经济组织,行政级别是副省级。兵团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兵团和地方的矛盾如何解决。师市合一只是权宜之计还是将来的改革方向?新疆地方能不能插手兵团管理的县市?二是兵团百姓和地方百姓的待遇差别如何取消?如农三师的图木舒克市集体所有制的少数民族和全民所有制的兵团汉族兵团人都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业),但兵团人有工资,少数民族农民靠微薄的种地收入。同样是农民不同的待遇容易引起不和谐,对图木舒克市稳定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第二,特殊行政区问题。说它们特殊是因为它们不属于正式的行政区,但在法规文件中经常出现,在统计资料单列,事实上真的存在。主要类型有三种:一是开发区。开发区不是正式行政区,但有自己的区划范围,与其它正式行政区没有区别,或者行政级别高于正式行政区,比如天津市滨海新区还管理汉沽区和塘沽区两个市辖区。二是西藏那曲地区的双湖特别区。双湖特别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那曲地区西北部,其前身是双湖办事处,它是为开发藏北“无人区”于1976年新建的行政区域,是一个地域辽阔,居住极度分散的县级特别区。三是贵州的六枝特区和万山特区。这两个特区原来都是矿区,后来慢慢的都和县一样了。

第三,大兴安岭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政企合一、地区辖区和飞地。一是政企合一问题。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和国有企业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样很容易导致垄断和腐败。二是地区辖区问题。大兴安岭地区辖有4个区: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它们既不属于市辖区也不属于县辖区,法律上根本没有出现地区辖区这个名称,但是在民政部的行政区划代码里面却有它们的代码(但写明了不属于正式行政区划)。三是飞地问题。大兴安岭地区面积8.46万平方公里,其中位于黑龙江省内6.66万平方公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内1.8万平方公里,加格达奇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但它确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所在地,一个位于内蒙古地区却要管理黑龙江省的县,制定的政策难免会脱离当地实际,也不容易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同。

2、行政管理体制的不足

第一,行政管理层次较多。据150个国家和地区的初步统计,地方行政区划层次以二、三级居多,最多不超过三级。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3级。但事实上,中国的行政区划是省、地、县、乡、村5级。此外,还有副省级行政单位16个(伊犁州和青岛等15个副省级城市),副地级行政单位3个(青海的3个行委),副县级行政单位11个(11个县辖区),此外还有满洲里等准地级市(满洲里下辖5个县级区)。光是市就有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准地级市、县级市、乡级市(台湾)6个级别。另外还有管理区等非正式行政区划,如广州市南沙区下面还设有珠江管理区,常熟市虞山镇下面还有方塔管理区等,此外,派出所等派出机关下面还有片区等派出机关。

第二,各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比较多。建国初期的政务院曾经有过派出机构:六大行政区的行政委员会,1954年就全部撤消了。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地区(盟)行署,现在共有17个地区和3个盟,全部分布在西部地区。地级派出机构是行委,目前只有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3个行委:冷湖行委、大柴旦行委和茫崖行委。县的派出机构主要是区公所,目前共有10个,县级市、市辖区和一部分县的派出机构是街道办事处,目前一共有6163个,随着许多县城所在镇改设街道,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中。

3、区划地名存在的问题

第一,区域划分不太合理。主要表现有。一是有县无城。据民政部统计,中国现有河北省沧县(县政府在沧州市新华区)等11个县有县无城。二是市区同城。例如山西省运城市现在只有盐湖区1个市辖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只有兴宾区1个市辖区,像这样只有1个市辖区的地级市共有94个。三是飞地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省廊坊市在北京市和天津市中间还辖有3个县市的飞地。

第二,行政区域名称较乱。主要表现有:一是县市同名。据民政部统计,中国现在共有(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等42对同名县市(大陆36对,台湾6对)。二是异字同音或近音,如河北阜平县与陕西富平县。三是用字生僻、难认、难写。如河北蠡县、山西隰县。四是行政单位名和地方专用名重叠。如河南省辉县市。五是行政区域名称和驻地名称不符:如安徽黄山市不驻黄山区而驻屯溪区。六是行政单位名称跨越两个以上层次,例如吉林省和吉林市、河南省和青海省河南县。地名的混乱给经济发展、行政管理和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第三,管理幅度大小比较悬殊。从上级行政区管辖的下级行政区数量来看,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均1个地级市管辖4.2个县市区,河北省平均一个市管辖15.6个县市区,后者是前者的近三倍。从单个行政区的管辖面积和人口来看,中国省级行政区面积平均309,677平方公里,人口为3,700万人。平均面积、人口分别相当于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均规模的0.48倍和2.13倍,每个省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9]

4、民族区域自治的不足

第一,民族乡和民族区的法律地位。根据宪法第30条规定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三级。同时,宪法第30条还规定:“县、自治县可分为乡、民族乡、镇。”因此,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而是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域。但是民族乡又不同于一般的乡,宪法第九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因此,民族乡不是一级民族自治地方,但却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一种重要补充。[10]除此之外,中国现在共有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开封市顺河回族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5个市辖民族区,它们的地位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第二,民族市镇该不该设立?1992年7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止审批民族镇的通知》,认为设置民族镇违反了宪法而停止了对民族镇的审批,那么,现存的民族镇又何去何从呢?[11] 此外,现在中国还没有设立民族市,自治县达到了设市标准的全部都改为普通的县级市或者直接升格为地级市,当然原来的民族自治方面的特殊政策也得取消,这样势必导致许多达到设市标准的自治县抵制设市,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已经设市的地方由于取消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也可能引发局部的民族问题。

第三,民族地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新疆的“乌昌一体化”为例。在成立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前,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原是一体。昌吉市距乌鲁木齐市中心仅32公里,米泉市和乌鲁木齐的东山区仅隔216国道,城区完全连成一片。尽管两地地域相连、人文相通、优势互补,但是却不能越过行政区划这个障碍。自治州是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的一个行政级别,乌昌合并首先要遭遇这个法律天花板。2004年12月,在不涉及乌鲁木齐、昌吉州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成立了乌昌党委。2005年4月米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宣布成立,管辖原昌吉州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的行政区域。[12] 2005年8月8昌河新区成立,管辖原昌吉市和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的行政区域。[13] 但是这样做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乌昌党委的问题。乌昌党委是不是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的最高决策机构?党委能不能直接干涉地方行政?二是两个新区的问题。米泉市、昌吉市都是县级市,自主权相当大,东山区和头屯河区都是市辖区,自主权相当有限,它们之间如何协调?昌吉市和米泉市的建制是不是要撤消?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的改革方向

(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1、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第一,兵团问题的解决。一种是兵团逐步脱离地方行政,兵团管理的县市逐步移交给地方,兵团逐渐向专门的企业转变,如农二师管理的库尔勒市后来移交给了巴州地方。另一种是兵团和地方合二为一,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农八师和石河子市。第二,特殊行政区问题的解决。一是开发区列入正式行政区划,比较成功的例子如2005年4月,在广州开发区基础上,整合周边农村地区,设立广州市萝岗区。二是双湖特别区和六枝特区、万山特区全部改为县。

第三,大兴安岭问题的解决。撤消大兴安岭地区,设立大兴安岭市,原来的四个地区辖区直接成为市辖区;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林区划归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市,解决困扰多年的飞地问题;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脱离地方行政,成为单纯的国有企业,重新成立地方政府接管地方行政。

2、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派出机构由虚变实。修改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盟和地区行署改为地区政府,行委改为县市或者市辖区。

第二,减少行政管理层次。一是要完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将基层自治落到实处。二是要撤消只有一个市辖区的地级市的市辖区,由地级市直接管辖乡镇,中国现在仅有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海南省三亚市、甘肃省嘉峪关市、广东省中山市和东莞市,浙江省湖州市以前也没有后来又设立了一个吴兴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行政区划改革的一次倒退。三是地区、自治州管理县市,地级市不管辖县市,只设市辖区,因为市辖区只是市的一部分,并不是独立的行政单位,所以市辖区行政级别全部是副县级。四是要逐步撤消区公所、管理区等县和乡中间的行政区,副省级城市、准地级市全部改为地级市。

(二)加强地名管理,合理划分边界

1、加强地名管理。

第一,县市同名、异字同音或近音的必须有一个改名,如原来吉林省有延吉市和延吉县,后来延吉县撤县改设龙井市,辽宁省原来有营口市和营口县,后来营口县也撤县改设大石桥市。但是现在仍然还有42对同名县市,市辖区里叫的城区、郊区、矿区、市中区的也相当的普遍,更名工作还相当艰巨。

第二,用字生僻、难认、难写的地名根据当地习惯改名或者更改用字。1956-1964年,全国就有35个县更改了生僻的地名用字,这项工作还应继续进行下去。

第三,行政单位名和地方专用名重叠的更改地方专用名。如河南省辉县市可以改为辉州市或辉城市,但是由于辉州市和广东省惠州市异字同音所以只能改为辉城市。

第四,行政区域名称和驻地名称不符的可以迁移驻地,如2003年玉门市政府迁往玉门镇,但是这次搬迁工作不是太彻底,还遗留了一个问题:老城区的称呼,老城区原来叫老君庙镇,现在则分属南坪、北坪、新市区三个街道办事处,在地图上不太容易标注,这个问题值得关注,以后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要做好前期准备和后续配套工作。[14] 第五,行政单位名称跨越两个以上层次,上下两级行政区必须有一个更改地方专用名或者撤消行政建制。如安徽黄山市可以撤消黄山区;吉林省吉林市可以改为永吉市,同时撤消永吉县建制,并入邻近的市辖区。

第六,修改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将“设区的市”“较大的市”“副省级城市”“准地级市”等不同的称谓全部改称为地级市。

第七,定期进行全国地名普查,不定期进行地名抽查和调查研究。

第八,严格审核地名变更,尽量减少地名更换的次数,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比如像云南省思茅市这样因为有普洱茶就更名为普洱市,并且还将原来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翠云区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这样一下子涉及超过三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变更的就应该慎之又慎。还有,我不同意某些学者将中国的行政区划名称改为道、路、府、州等古称的做法,这样即不符合群众的习惯也容易出现杭州州这样新的地名混乱的问题,还会无谓地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2、合理划分边界。

第一,合理控制管理幅度。按照人口密度、自然地理、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将面积较大的行政区划小,将面积较小的行政区合并、撤消或者由上级政府直辖,成功的例子如2004年宁夏撤消陶乐县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石嘴山市平罗县和银川市兴庆区;面积特别小(如宁夏、海南)或者经济特别发达的省区可以试行省直接管辖县市,目前只有海南的县市全部由省直辖,另外,新疆有4个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湖北省直辖3个县级市和神农架林区、河南省直辖济源市1个县级市。

第二,取消飞地。将飞地划入周边行政区,例如河北廊坊市在北京市和天津市之间的飞地可以划入北京市和天津市。第三,有县无城的县并入县政府所在的市,条件允许也可以另建县城,成功搬迁新县城的例子如绍兴县政府由绍兴市迁往该县的柯桥镇。第四,组织完成京冀、冀晋、冀豫、蒙陕、苏鲁、浙闽、皖鄂、赣鄂、赣粤、湘粤、川滇、川青、陕甘、甘新等14条、长约12900公里省界联检任务,指导各地完成800多条县级界线联检工作,妥善解决好联检中发现的问题,巩固勘界成果。根据职能分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协调处理行政区域界线实地位置认定不一致引发的纠纷,协助处理界线附近地区的资源纠纷,维护界线附近地区的长期和谐稳定。[15]

(三)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1、确认民族市、区、乡、镇的法律地位。第一,修改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将民族乡、民族镇、和城市所辖的民族区作为民族自治地方,赋予其相应的自治权,给予不同程度的民族优惠政策。这样,已经存在的民族镇和城市所辖的民族区可以得到法律的承认,新的民族镇和民族区可以继续设立。民族乡也不再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补充,可以明确作为民族自治地方而。

第二,设立民族市以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为例,该县2002就进入中国最发达100县市,是甘肃省唯一一个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进入百强县市的自治县,其经济实力已经如此发达却还只是个县,因此建议撤消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成立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市。

2、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以乌昌一体化为例,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区域经济合作必将进一步密切两地的联系,为两地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革做好前期准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市州合并,成立乌鲁木齐回族自治市,米泉市、昌吉市、五家渠市等邻近乌鲁木齐的县市全部改为乌鲁木齐市所辖的民族区,一些比较偏远的县可以暂时由乌鲁木齐回族自治市代为管辖,逐步改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的回族自治县,也可以减少行政管理的层次。

综上所述,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传说中的州——诸侯国——州(郡)县——行省制四个时期,新中国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沿用了元朝以来的行省制。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制度的主要特色和优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主要缺点和不足有历史遗留问题、行政管理问题、区划地名工作的不足、民族区域自治的不足四大方面。针对问题和不足我们要在坚持行政区划基本制度和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7.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方向 篇七

一、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不适应的地方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

早在1992年, 邓小平就在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还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 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阐述, 为户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 我国建立了一套包括户口登记制度、户口迁移政策、居民身份证制度、户口统计制度、常住人口管理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等内容的户籍制度体系。后经不断改革, 初步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但目前面临的改革创新任务仍然很艰巨,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需要相距甚远, 还存在不少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 户籍制度有碍城乡经济的发展, 表现为不能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僵化的人口管理体制机制导致出现大量人户分离, 难以保障人口的合法权益;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类别划分, 带来非农业人口在利益分配上的比较优势, 成为事实上的户口等级制度。以上这些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 需要人们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 而不仅仅是站在地区和部门的角度来分析考察, 需要人们带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二、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 正确把握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阐述。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的制定, 都应以此为依据。户籍制度改革原则的确定, 也应遵循这些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中国人口总数多, 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大,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巨, 是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中国生产力不够发达,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事实上还存在着城乡差别, 也存在着城乡人口之间的利益差别。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城乡经济高度繁荣, 但也使城乡隔绝的户口迁移矛盾空前显露。全国各地的人口大流动, 显现为一年一度引人瞩目的“民工潮”, 使原有封闭式的户籍管理体系受到强有力地冲击。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着如何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艰巨任务。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只有通过改革, 才能逐步完善户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户籍管理的僵化体制之间的矛盾, 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矛盾, 但这种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 可以通过改革逐步加以解决。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所决定, 户籍制度改革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 就要恢复户籍制度的本来功能, 使之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脱钩;就需要逐步建立自由迁移制度, 促进劳动力在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灵活有序地流动。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 稳定是前提。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就是消除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间的利益差别,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 促进城乡人口之间自由流动。这些任务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如果完成不好, 就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因此, 必须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 还要保持社会稳定, 这就要求人们在改革的步骤上, 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 不要造成管理失控, 不能形成社会动荡。在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时, 还要做好相关配套改革工作, 比如, 把户籍制度改革同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配套进行。

三、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文件精神,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要求, 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充裕, 但地区分布不平衡, 人口就业压力大。根据这些特点, 就需要按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要求, 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具体措施上, 就是要改革户口迁移制度, 改革“农转非”控制办法, 促进人口和劳动力在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 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方面的论述, 要转变政府职能, 精简政府机构, 加强宏观调控, 理顺人口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统一协调管理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机械变动和人口社会变动, 集中统一人口管理职能, 防止政出多门, 防止降低行政管理效率。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就不能由户籍管理部门包打天下。某些社会和企业能够管好的户籍管理职能, 应该交由社会和企业行使。理顺法律和政策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建立法律约束与政策调节相结合的户籍管理机制。法律约束的范围主要涉及户口登记制度、居民身份证件管理制度、户籍调查与人口统计制度、各类人口管理等业务较为固定的领域。政策调节的范围主要涉及人口自然变动 (比如出生和死亡) 、人口机械变动 (比如迁出与迁入) 、人口社会变动 (比如职业、住址等变动) 等业务变动较大的领域。当前, 要结合中国国情, 借鉴国外经验, 制定一部独立完整的《户籍法》。做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管理工作, 还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发扬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紧密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为户籍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8.浅谈数学教育的素质化方向 篇八

基础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能够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的学习,发展人的素质,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育要有明确的素质化方向,有俯瞰全局的制高点。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其潜力,使其具有数学观念、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等方面的数学素质,为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

一、要突出数学文化的教育性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都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通晓数学已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要实现数学文化这一教育目的,首先,从内容上要能够体现更多的数学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群体中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应当是每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并且能长期起作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头脑,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数学文化修养,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数学教育素质化,实际上是数学思维教育的素质化。数学思维教育,必须要以充分显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发展优秀思维品质为主题进行教学。要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育既体现出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又体现出思维能力的学习过程。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注意多方开辟思维的起点,正确把握问题关键、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要善于总结分析,及时发现自己的推理矛盾及错误所在,对谬误及时纠正,发展思维的批判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基础。教学活动要提供给学生具有可授性,有障碍性同时又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数学素养。

三、要注意把握好数学的心灵化教育方向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从事数学工作的专业人才,而是要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要关注如何将数学课程中最有用、最有价值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学生学习形成数学感、数学观念,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让这些非数学本身的形态进入学生的心田,实现教学效果心灵化。

数学的心灵化教育是通过数学活动的教学来实现的。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把客观世界中处在和谐与奇异矛盾中的数学材料,通过问题性、情节性、故事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逐步形成对数学的心灵感受,美化学生的心灵。

四、要加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信息时代,“高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因此,加强数学的应用教育,提高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废除“学以应考”的教学思想,教学应密切结合实际应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形成对数学价值的总体认识。

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教师讲授数学要立足于数学的应用,要用数学模型法指导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积极开展数学的建模活动。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育必须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2011届新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书下一篇: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