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2024-09-26

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共8篇)

1.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篇一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更新时间:2017-3-21 11:13:00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试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同)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等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至六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2]曹祺,姚锦祥.关注史料证据价值的试题设计和教学要求——以上海卷“丝绸之路”题为例[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3]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2.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篇二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着眼于“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思路践行高效课堂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实际与学习化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当然,这种联系千万不能理解为简单地列举一些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物质,而应精心选择学生比较熟悉、蕴含相应知识现象或物质作为“生活原型”;同时,大胆地从“生活原型”出发,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教学案例1:我在执教“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先用芝麻和玉米混合的实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逐步引导学生围绕“分子间究竟有没有间隔?”这一问题展开探究,以利学生直观性感知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并诱发学生深层次地探究构成物质的原因;接着,我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列举出如何理解分子与原子关系以及构成物质的原因。其中,有一个男生如此举例:假如把物质比作一幢学生的宿舍楼,那么分子就是构筑宿舍楼构成大楼的砖头,原子就是水泥和黄沙。类似用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物质的构成,诱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案例2:我在执教“氢氧化钙”一课时,先提出疑问:“大家都喜欢吃草鸡蛋的,不晓得你家的父母如何保鲜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数双下手举起来了,有的说放冰箱里的,有的说鸡蛋可以吊放于水井里的,还有的说用稻草覆盖保鲜的……此时,我简要介绍了用石灰水保鲜鸡蛋的新方法,并要求学生讨论其中的奥秘,结果总结出如下结论:由于鲜鸡蛋呼出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堵往了鸡蛋表面的微孔,从而有效遏制了氧化而变质的现象,达到了保鲜的效果。

二、重视实验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首先,教师要做好演示性实验,并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逐步了解相应的化学知识。诸如引导学生学习氢气、酸碱盐、氧气性质以及催化剂概念时,绝对离不开教师的演示性实验。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时,一般都是兴高采烈的积极参与,但发现学生进行盲目操作时,每一个教师务必高度重视,采取因势利导的办法,及时指出、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现象,并指导这些学生慎密分析实验现象,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三、加强师生互动,陶冶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沸腾之时,丰富的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我们一定要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充分理解学生的情感。但是,不少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心理隔阂,甚至畏惧教师。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自身的安全感,即使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是错误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该耐心的予以引导、鼓励,一旦发现闪光点就要及时予以表扬。在平时,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情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旦遇到一些偶发事件时,也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急躁、不发火,切忌使用惩罚、训斥等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手段,不仅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纠正错误方向,而且要尊重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为学生的合理要求创造各种机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就要及时表扬;当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徘徊不前或者大退步时,也要主动找他们促膝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走出学习过程中的“围城”。

3.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篇三

关键词:核心素养;部编教材;学习指导;思辨读写;课程整合

2016年秋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明确了我国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在“人”上,学科教学是关键的一环。以语文课程为基点,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部分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各项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上获得较大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不懈追求。

时值教育部推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教材教学,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任务。分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着眼当前的教学现状,“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至少应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根据新教材编写体系,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二是怎样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三是如何使学生能在开放的语文课程学习中获得综合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聚焦“学习指导”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获得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教学来讲,现实仍然大量存在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必须尽快转向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独立自主式学习和合作探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质疑问难、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等学习行为,指导并促进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探索。在这由“学”取代“教”的中心位置以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确立,“学会学习”也就成为可能。当然,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并非让教师完全放手,而是要突出教师在学生开展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地位。

因此,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指导”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任何学科,学科知识都是学习指导的切入口。然而,近十几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执行,语文学科知识都被淡化处理。实践表明,漠视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就掉进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看似合理实则空洞的论调中,且无力自拔。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并落实到各个单元。其中还特别凸显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方面的知识及能力训练,这明显是为了矫正传统、低效的阅读技能训练观。应该说,这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巨大进步。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师就如同获得了语文教学的“阿基米德支点”,“学习指导”也就能由此得以展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陷入语文教学“知识本位”的泥淖。我们注重语文知识的教学及其能力点的训练,并非纯粹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不能重蹈反复操练以巩固知识的覆辙。语文知识是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学生需要借助这些资源和养料形成语文能力。可以这样说,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路径,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目标。

经由语文知识的“路径”而达成语文素养的“目标”,教师的“学习指导”是“魔杖”。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三位一体,不同课型,学生从学习知识、策略、方法到将其应用于实践,体现的正是由教师引导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教师“学习指导”的强力支撑,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愿望必定不能实现。可见,“学习指导”的基础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学习指导”的目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然而,语文知识只是形成语文素养的载体,它不能直接转化成语文素养,由“知识”转化为“素养”必须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活动。

处于“学习指导”核心环节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它直接指向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才能消化并吸收相关的语文知识,从而内化、升华为语文素养。经由语文知识切入的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有效开展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侧重程序性知识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相对于陈述性知识的概念或观点,程序性知识更注重过程和步骤,更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步骤引导,以习得的方式达成学习效果。在这方面“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设计时就特别关注,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读课文《窃读记》的“阅读提示”就是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首先是对课文整体写法知识的介绍,为学生的阅读作准备;然后根据单元默读要求,引导学生完成全文阅读,其中包括如何“一气读完”并在文中作记号;还启发学生针对课文作哪些关于写法方面的鉴赏与思考,以及如何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这些写法;等等。这种注重“学习指导”的意识,无形地以过程性知识渗透在教材编写中,学生据此可以根据指导步骤有序地完成学习。自然,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这样具体的指导,比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将朗读重音和停连的知识有机融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设计有效的语文活动,有秩序、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研究文本。

第二,讲究知识体系,引导有序落实。多年来,我们已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中不注重语文知识,学生语文学习就没有着落;教学中不构建教学性知识系统,语文教学就显得零碎、无序、盲目以致低效,学生最终无法形成整体语文素养。所谓的教学性知识系统,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按学习梯度来设计的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用力甚多,比如关于阅读方式的教学,将朗读、默读、快读、精读、浏览等有序列地落实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同时将这些阅读方式转化成可以具体把握的要素点,渗透在各个单元学习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阅读方式的教学性知识系统。学教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阅读方式的比较,学生在实践和反思中领会知识、形成素养。当然,我们强调的教学性知识系统,是潜在于语文教学中的,其教学的核心思想是随文学习,学习语文知识最终是为了达成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三,坚持学生立场,引导“真实”学习。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根本地位,确保学生“真实”地开展学习,“学习指导”也才能落到实处、发挥效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思路,其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理解探究”“积累拓展”组成,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这些板块根据学习规律、内容范畴、思维层次等来体现“学习指导”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由课内而课外的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浙江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语文作业本》则完全按照“课前预学”“课堂导学”“课后拓展”的体系来体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基于学情、探索学生真实学习的实践,都给我们教师的教学以深刻的启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考虑以传递信息为形式的“怎样教”的问题,更要在“怎样学会”方面对学生施以援手,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目前被广泛关注的“导学案”或“学历案”,就是体现基于学情、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建构的一种学习设计,其主要理念就是贯彻“学习指导”的精神。

根据以上分析,从语文学科的学习方面我们形成了一条“起于语文知识,达于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线索:从语文知识切入,通过学习载体和语文活动,在教师精心的“学习指导”设计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深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语文实践和学习方式的改进,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得到实质性地提升。

二、导向“思辨读写”

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透过具体资料展开分析发现,优秀的学生,“在完成那些熟悉的、常规的、知识获得性的任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完成那些陌生的、灵活的、需要创造性的任务方面”,其表现就显得较弱。[1]这就说明我国学生整体欠缺思维能力的训练,其综合发展前景将会受到制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明确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置于重要地位,其中包含尊重事实和证据、逻辑清晰、具备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主要内容。这些素养内容反映在语文学科上,主要表现为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反思与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按维果茨基的观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离的,“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2]。“实现”一词清晰地表明了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教学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有思考、有评判、有创造地思辨性阅读和写作,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方向。

思辨读写要求学生有独立的阅读姿态,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与当前一般的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有人分别称之为“站立的读写”和“跪着的读写”。自然,“跪着的读写”意味着学生被动接受,阅读的主导方是“作品”;“站立的读写”则反映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阅读的主导方是学生自身。目前名著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推崇的“赏析式”读法和“读后感”写作,常常受人诟病,学生在读写过程中扮演的被动角色确实值得反思;于是教师中一些有识之士,摒弃了“赏析式”读法,改“读后感”写作为“书评”创作,概念的变换反映的是读写主体的易位,更是教师读写教学理念的更新。

思辨读写教学关注学习主体及其对阅读的主动介入,表现的是深度思维和自我意识。根据新修订的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属于低阶认知能力,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认知能力。若学生一直处于低阶认知能力中,是不可能立足于社会并获得发展的;为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应该使学生立足于基础能力,获得高阶认知能力,以此建构并运用知识。“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高度重视指向高阶认知能力的练习设计,比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部分,题目几乎都指向高阶思维,其中关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如何连接起来的”这一问题,涉及清晰的逻辑能力;“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依据”这一问题,以及探讨“美女蛇的故事是否为赘笔”,涉及观点表达与证据支持;评价课文中的教书先生,则涉及欣赏与评价能力;至于要求学生探究“‘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朝花夕拾》的”这一问题,则关乎联系与综合、实证与推理、评价与创造等多种高层思维。

为培养学生面向复杂社会的高层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应努力提倡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在“三位一体”编写理念下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强调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可以着力将思辨读写策略运用其中。开展思辨读写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充分的作品阅读,教师可以设计基于整部作品但较为浅层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去了解作品内容或推想作者意图,如关于《西游记》,可以要求学生梳理出一个能统摄各个故事情节的基本模式;关于《骆驼祥子》,可以要求学生以祥子的名义写一份控告书。这个阅读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沉浸到作品中,遨游在作品的人物间、情景里、细节中,触发学生展开思考并不断深入。这以后,阅读活动就自然过渡到关键的第二阶段:深度的思辨阅读。这一环节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创造性地阅读,推动对整部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思考。而为了促进阅读能力并非很强的初中学生达成这一目的,教师要开发出较第一阶段有更高要求的导向性阅读任务,这一任务必须集综合性、生发性和思辨性于一体。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探讨是否认同“《西游记》是一部有关成长的故事”的论题,学生在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中,要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论据支撑,要能在比较中综合分析、鉴别和评断,最终能结合多方面材料从逻辑上加以验证。显然,这一学习活动体现的就是思辨的过程,集中指向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中,学生就可以根据相关论题,在整理和反思中运用语言文字书面表达自己的思考。可见,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读”与“写”有机融合是基本手段;教师导向性的学习任务设计是关键;充溢其中的“思辨性”是灵魂。

思辨读写,是理性的阅读和写作,也是一种建构性的阅读写作。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思辨读写活动中,可以促进自身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精神成长和文化发育,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思辨读写,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敢于质疑的品质,这是一种面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多元融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从我们追求的教育结果来看,学生要培养的不仅是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有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正确收集和运用信息、进行有效工作的能力等等。以此来考察语文教学,将学生封闭在少量的语文课文、狭小的语文课堂以及有限的几部作品中,万难达成“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虽然教育不是某一门学科的事情,但如果作为开放性特征显著的语文学科都只把学生“囚禁”在“学科象牙塔”里,那学生“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的窘境就可以想见了。由此,语文课程教学要加强多元融合,包括内容上课内外融通、能力上多方面融合、领域间多学科整合等,以形成学生的综合性素养,从而成为能适应未来复杂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的人。

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体现出的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表明这一学习方式有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阅读专题探究类是语文学科特性鲜明的研究性学习类型。阅读专题探究类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与名著阅读相结合。近几年来,尽管多数语文教师认识到名著阅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阅读指导上仍陷于识记名著表层琐碎信息和采用大量试题训练的困境之中。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遵循了阅读的规律,能发掘作品的真正价值。阅读专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注重开发一个(或几个)较为复杂而又开放的研究性任务,这些任务可表现出适当的学科整合要求(如信息学等),学生在独立阅读和合作探究后,以作品(小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多处渗透这类研究性学习,比如七年级教材在推荐《朝花夕拾》后,设置了几个探究专题,其中之一是要求学生将书中相关作品联系起来考察“鲁迅的童年”,以全面地认识鲁迅的成长经历;另外一个是要求研读书中几篇涉及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章,思考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些什么体验和看法,并联系实际,看看鲁迅的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这些专题探究任务都具有综合研究的特性,如果整合各种媒体技术等,还可能为研究学习带来便利,同时因为具有开放研究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多种资源来推进研究的深入。这类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常为人采用,并且已由名著阅读专题研究走向生活阅读探究,如有教师要求学生搜集并研究关于“邻里关系”的各种阅读材料(其中包括非连续性的图例、数据报告等),通过合作讨论后,选择特定对象(如家长、社区负责人等)写一封信,阐述对“邻里关系”的思考和建议。其过程中需要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合作意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充分展现,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语文学科中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另外一种类型是综合实践活动类。这类研究性学习关注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的结合,教师根据现实情境设置较为复杂并开放的研究性、表现性任务,研究过程注重多学科介入并整合,强调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成果呈现的形态也多种多样,既有报告、论文等传统形式,也有戏剧、演讲等新形式。“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用力颇多,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的“文学部落”专题,设置了三项活动,第一项活动“读书写作交流会”就有多方面的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选择赛诗会、编演课本剧等合适的形式进行读书交流;邀请老师作特约指导;要用拍照、录像、录音等形式记录活动情况;向其他小组展示活动成果;等等。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既展现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更包含统筹协调交流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创意表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责任意识。这种综合实践活动类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丰富、更灵动,长此以往,学生在应对现实社会复杂问题时也肯定会因其具备的综合素养而更为自信。“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还设置了多个单元的“活动·探究”单元,立足于语文学习,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着眼于现实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展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我们要认真研究不同于纸笔测试的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不仅要关注其研究结果,更要注重其研究的过程。

丰富语文形态,凸显课程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核心素养不是通过学科知识体系建立的,它是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素养不是单靠语文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通过多个学科、多样知识、多种能力的相互融合共同达成的。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学科教学,从学习能力的角度,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努力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学习策略的角度,应该倡导“思辨读写”的语文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主动参与式的深度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应该整合其他学科,兼顾多方面能力,结合真实情境,构建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的语文课程。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有一条“变革学习方式”的线索贯穿以上三个维度。因此,要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黄浩.批判性思维: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N].中国教师报,2016-06-22(1).

[2][俄]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4.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篇四

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英语学科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课堂内容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应当加强学生英语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教育。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努力,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打破传统教学,引导学生思维转变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应当调整和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的是一对多、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的做到“授之以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不利于学生自身英语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升。教师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应当敢于打破传统,在制定课堂教学任务和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制定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完成教师教学任务相契合的教学计划,提高了学生对课堂英语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和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转变教学观念,塑造核心素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责任,相比于教书,育人更加重要。由于受到国家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教学的重点依然是在学生的分数上,课堂教学的目标依然是课堂知识内容的教授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初中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能力和核心素养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上,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体验英语、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语言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教学文本中的思想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养成的载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初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阅读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阅读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课堂学习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的方式去完成课堂学习,在扮演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文化和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特点,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力和表达能力,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英语的语境和语感,更好的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英语小游戏或者一些精选的英语歌曲等,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等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四、结语

5.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篇五

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目标设计

――以冀教版九年级Unit2 Great People为例

单元目标设计是以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相互结合为基础的。可由师生共同设计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具有指导性、概括性、科学性。

1.语言知识目标:

(1)重要词汇:life、meaning、dialogue、successful、survey、neighbour、mind、century、lifetime、solve、anyone、death等。

(2)掌握重要短语:think of、be different from、succeed in、have success in、write down、be famous for、be famous as、make a mistake、give up、come up with、in the 1960s、It is said that等。

(3)功能句型:What’s the meaning of life?Why are great people so successful? I’m not sure how to answer them,but I think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live a good and happy life.What makes us happy?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It is said that Professor Yuan is one of the richest people in China.(4)核心?Z法:时间状语从句、定语从句。

(5)恰当运用听、说、读、写、看等技巧,学习文章所包含的基本信息、内涵及文化。

2.学习能力目标:

(1)通过任务型教学、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学会描述名人的生平及其所做出的贡献,并制作小组展示材料包及PPT。

(3)学会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学习,用英语描述伟人的生平。

3.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目标:

(1)通过对爱因斯坦、袁隆平、海伦?凯勒、白求恩等人的学习,了解中国、世界上的伟人及他(她)们的伟大事迹,学习他(她)们的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3)通过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探索中美文化差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4)培养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激发学生自立、顽强、拼搏的进取心,增强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Lesson 9 The Most Famous“farmer”in the world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学生从巩固双基-解决问题-学习能力-形成学科思维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具体目标,设计时应该具体化,分层化、可操作化。

1.语言知识目标:

(1)能准确发音并运用的重要词汇和短语:farmer、research、honor、technology、graduate from、come up with、in one’s spare time、It is said that等;

记住功能句型,并会运用:The grain of this rice would be as big as a peanut so that farmers could rest in the cool shadows of big rice plants.Since then,he has devoted himself to research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varieties.It is said that Professor Yuan is one of the richest people in China.He cares about nothing but his research.(2)能依据录音听懂文章大意,回答问题。

(3)熟读课文,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与技巧处理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4)能简单用所学英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2.学习能力目标:

通过多媒体课件,依次展开对不同职业的讨论,从科学家Einstein到China’s most famous“farmer”-Yuan Long-ping,从国外到国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继而通过任务型教学,以小组合作方式对successful man这个话题进行交流、讨论。

3.文化意识与思维目标品质:

(1)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通过初步感知、积极获取、认真分析、仔细概括、层级创新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袁隆平为世界农业及中国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树立爱国意识,学习袁隆平在科学领域不断探索的精神及其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3)注意观察生活和媒体中使用的英语,积极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矫正与强化。因此,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我对于个别学生的达成目标进行了微调,如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描述successful man/great man。经过课堂教学及工具检测评估,本单元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实现,隐性的目标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观察与验证,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英语学科素养。

6.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篇六

摘要:初中阶段是人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这一综合科目,是催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引擎。教学中注重突破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价值,在倡导合作与自主的教学理念里,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理念;思维互动;核心素养

一、引言

教学改革是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而且推进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下一代。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但是科技文化的继承,更是实现行为能力上的创新。科学的教学理念、思维互动是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习发展方向导航。

科学教学是通过教材系统化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实现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平台,而不是单纯的知识?_列。教学中实现学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一线教师急需探讨的问题。实现“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必须在教学中深刻地体现出来,不要为了追求知识的表象而忽略了知识的来源与可以继续创新的潜在因素。特别是初中科学教材,是人生启迪智慧丰富能力的基础科目,突破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契合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理念与能力目标的统一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如果仍然停留在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思想里,就无法摆脱陈旧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方式滞留在讲授模式上,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课堂里,依然无法放飞自由的想象,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将是一片荒芜。思想决定了行动,教学中只有老师认识到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深远意义,教学方法上才会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适合人生发展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转变学习观念,从老师要我学的观念中转变为我要主动学的学习态度上来,使教与学的思想形成统一,为核心素养的提高奠定了理想的思想基础。

三、教与学之间的思维互动

初中科学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综合。教材安排的章节错落有致,既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遵循了知识在积累过程中难度的递增。初中七年上册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明确了发现知识的方向“科学在我们身边”,这不仅是知识内容的导入,更是学习方向的指引。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动态,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鼓励学生会学、学会、引导学生爱学、乐于探究。

1.发现身边知识

纵观初中科学教材,无论知识具备可视性特点还是不可视特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切实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这一基本规律。教学中的思想引导可以提示学生发散思维,把运用到生活的知识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是教学中教育学生具备发现能力的关键。如教学《物质的构成和特性》中“汽化与液化”“凝华与升华”的知识内容,就可以运用学生再次认真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对这一物理现象产生认识。最简单的自主探究方法就是让学生“认真”地吃一次雪糕。在学生有目标的“吃”中,认识到雪糕上面“粉”一样白花花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冰,是凝华;雪糕刚拿到手里时有“白烟”是空气中的水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是液化,而玻璃杯里装满热水遇冷时,外壁的“汗”,是空气中的水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是液化。这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中,以科学的角度进行的物理现象的认知,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主动探究熟悉事物中蕴含更多科学道理的探究欲望。

2.开发学生思维

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思维的开发。亚里士多德曾说:“所有的创新思维都是由疑问和新奇开始的。”

(1)制造悬念,开发思维。有意制造悬念,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老师可以设计问题作为对学生思维的开发。问题的提出就是实现学生思维扩展的促进,老师的问,是学生产生方向的思维目标:大家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吗?实验证明物体振动速度与音调是怎样的关系?声音是学生的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根据问题的悬念,动脑回忆声音的相关情况,动手操作验证声音的由来,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却在老师设计的层层深入的悬念问题中得以剖析,形成思维深处科学的验证,在豁然开朗的探究过程里,加强了主动探究更多关于声音知识的欲望

(2)开放学习空间,突破传统思维。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科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不该仅局限在教室里完成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把课堂教学转移到适合学生观察体验的其他地点,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态空间里给学生更多自我发现的惊喜。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整个校园就是学生的课堂,校园里五彩纷呈的绿化就是学生最好的学具。学生带着科学的学习任务,在校园的绿化的花草树木中再一次审视它们时,许多的惊奇发现是课堂里无法实现的。

(3)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是创新思维的基础,熟知已知的学习内容,是为知识的进一步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那么夸什么是使其正确发展的关键。老师对学生学会知识的认可、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对有难度问题的解决,都是值得夸奖的学习表现。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要求学生在课本知识以外更多的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这种超越教材的探究能力培养,过于牵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对知识温故能知新的思维培养,也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观念从学生被动学习的灌输,转换到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汲取。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教学的核心思想出发,坚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能够自由探究,主动发现,是科学教学新视角下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1]钱耀清.开放式教学在初中科学实验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S5).[2]鲍明娟.初中科学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4).[3]周智健.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2).作者简介:

7.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意志等。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多维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就要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但受多年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重知识学习,轻视能力培养,轻语文知识的运用,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渗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对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怕苦畏难心理。根据调查,现在的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一半的人不喜欢背书,该背的课文很长时间都背不出来,对文言文中的字词不愿意去写和默写。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学顽强的意志。

在初中的主要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往往比别的学科更有兴趣,更有学习的热情。但学习的态度可能远远不如理科知识的学习,在学生看来,语文学习主要是靠自己的语文天赋,靠的是学习兴趣,不需要功夫。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大量引进新颖有趣的课外读物作为课堂语文教学的补充教材,深爱学生欢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便是加大语文教学难度取得成功的例证。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学习中,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使他们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乐趣。

结合学科知识的发展,适当增添新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作为语文教师,应有广博的课外知识,应通过多渠道接触和发掘各方面的信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广大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要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认识学习中的困难,引导他们主动去克服困难,养成热爱学习,敢于克服困难的学习勇气和学习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直接决定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许多学生的语文学习都是出于考试的需要,而不是认识到语文知识和运用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所以,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很多都是被动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不能主动学习和学好写作。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从学生的主观愿望来看,大多数学生希望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应当加强语文教学的即时反馈,注重各种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日常要坚持随时检测,给予恰当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史记》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司马迁发愤写作的顽强精神和意志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司马迁发愤写作,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大雨倾盆,他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写《史记》中;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把满载着心血的毛笔紧紧握在手心……他也曾犹豫过,也曾多次陷入深深的沉思,但是他想到了父亲临终时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想到自己受到的耻辱,便一次次重新燃起希望,他想到了黄河边的父老,想到已经过世的父亲,想到孙膑受刑写出《孙子兵法》、吕不韦贫困之余写出传奇之作《吕氏春秋》。他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辉煌巨著《史记》的写作,给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学习中,应该利用司马迁写作的精神和毅力,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的奋发上进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意志

学习意志是学生的基本素养,语文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自觉性的培养

自觉性指一个人的意志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的行动目的及其社会意义有明晰的认识,而且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正确的目的性。例如,接到一个新班,让学生首先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1.我为什么要学习语文?2.我平时是怎样学语文的?3.我本学期语文水平拟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在学生明确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再向全班提出总体要求。

(二)果断性的培养

果断性是学习意志的重要内容,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但许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果断性,学习上缺乏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缺乏敢于挑战困难的信心。例如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不敢去面对困难。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注重学生果断性的培养。例如在作业设计中,可以设计分层次的作业,每个学生通过一定的主观努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有受挫感,又有愉悦感,这正是一种自我潜力的发挥、实现,从而促使其果断处理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三)自制性的培养

自制性指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要培养意志品质的自制性,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入手,坚持预习的习惯,翻检工具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端正写字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为了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自制性,可以借助作文修改这一手段,鼓励学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四)坚韧性的培养

坚韧性指一个人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品质,语文学科的学习则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坚韧性的有效途径。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用来比喻语文教学过程是再形象不过了。第一步是培养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意义,“望尽天涯路”;第二步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毅力,“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步是培养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成就,“蓦然回首”!这样学生就会自觉抵制各种主观诱惑,坚持对目标紧追不舍。

提倡主体性教育正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体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都要求我们认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

首先,教师要改变单向式传播知识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课堂教学模式,改讲堂为学堂,变主讲为主导:导趣、导思、导法、导做、导行,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界定和选择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全面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像陶行知先生提倡的那样,让学生多想一想,多做一做,多说一说,多看一看,多动一动。另外,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8.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G633.3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语言标志,展现了古人生活的智慧,对文言文的研究是沟通古今文化的重要桥梁。初中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建立在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上,对古代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既是对语言的学习,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风俗的了解过程。感受民族文化和传统经典的魅力,初中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会有新的建构。文言文阅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和语言功底,是一个在不断言语积累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过程。培养初中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及敏感性,需要在教學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文言文阅读过程中自然会碰到很多困难,阻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的积极性。在接触文言文的初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的生动,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对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针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文言文阅读教学工作有客观理性的分析评价,这是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教学目的上存有模糊,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针对中考的范围要求安排教学计划,重视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初中生在文言文阅读上的真正目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围绕语言文字学习进行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是通过文言文阅读教学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言文学习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背诵、默写、译文上,这些基本的文言文学习任务不是教学真正的目的,同时也会使文言文教学失去意义。文言文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延伸到对文言文的情感价值和历史智慧的理解,单方面学习文言文的读写译文技巧,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对文言文阅读的认识停留在文本理解的表层,缺乏了深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于串讲,知识上学生接受得生硬,没有系统的进行消化吸收,缺乏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被动地成为教学的附属,这种教学方式看似对知识有很深入的总结,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会利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备课很充分,但缺少对学生方面的跟进,在教学方法上却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是不利的,老师将知识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没有给学生留探究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阅读本身会有许多的知识需要拓展,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查阅的资料也有很多,这对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利的。一直以来在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都有一些顽疾,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阻碍,语言上的困难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影响文言文教学的进行。[1]

文言文教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的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初中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较短,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也不稳定。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的学习态度也会存在,这和教学上的问题有关,文言文教学在翻译、重难点字词理解上用的时间较多,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是枯燥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被动的。因此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兴趣,局限了学生的自我理解。初中生对学习和兴趣的认识还处于相对模糊的阶段,没有系统认识的情况下,意志薄弱的学习态度会使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大打折扣。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微探

语文教学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更为全面,语文学科知识积累需要的时间和学习能力都是渐进的过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要求,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对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和理解程度的表现。在语文学科中,理解能力是基础,学习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作用,同时也是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过程。初中语文学科的阅读量开始增加,在难度上也会增加,古今中外的文学都会有所涉猎。阅读能力建立在不断增长的知识积累上,语文学科的阅读是最基本的内容,多元形式的文本阅读在初中生的成长中还会有更多,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2]

文言文阅读的意义首先是对语言知识的强化、记忆。学生在通过现代汉语的学习积累中,通过白话文的形式逐步建立了对语文阅读的积累,文言文阅读在初中阶段开始,结合了初中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在文言文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先选取较易懂的文章来学并逐步增加文言文学习的难度。文言文是古典语言的智慧结晶,在学习中也会对语言掌握有更深的理解,这是一种强化作用,在文言文阅读中,有大量的古典作品可以作为学习的资源,对语言知识的强化记忆是一种极为有利的文言文阅读方式。

文言文阅读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形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所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现代白话文本的阅读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这对学习文言文,可以提供一些语言上的基础,但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现代汉语的影响,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一些误区和偏差。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和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特征,在现代文化中相去甚远。这种文化差异是可以通过研究学习克服的,在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教师给出一定的指导和技巧引导,同时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文言文阅读中的方法和乐趣。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差异和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注意学生参与和思考的实践,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文言文译文在教学中都依赖于教参,学生坐享其成的学习习惯会逐渐形成,严重影响语文学科的学习。语文阅读中的主观性较强,对自身的素养是一种考验。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对长期应试教育中的标准答案的认识根深蒂固,缺乏对阅读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识。文言文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同时在原有的思维方式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

三、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随着时代发展需要适时而变化,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也是在时代要求下适合学生发展的,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新的知识,同时也形成一定的语言基础。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教学目的的模糊和误区认识都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初中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对文言文的接触还很陌生,没有语感、文字生疏等问题都是初期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阅读”中文言文的学习在“阅”的基础上更强调读的重要性,在寻找语感的同时,形成一定的阅读基础。[3]

教学目的是教学任务完成的结果,同时也是整个教学流程的指导,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明确的是读和写不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但作为一种阅读,在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能够通过阅读挖掘文言文的情感价值,在文言文阅读中体验到人生百态,对人生有更多的认识,这些是教育应该达到的培养目标。在文言文的诵读上,读法有很多,根据个人习惯可以选择的读法也有很多,默读、朗诵、集体读等,在教学中都是常见的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会有教师范读的环节,正音、掌握重难点字词等是教师范读的目的,文言文中的读音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在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上,很难通过一般的工具书查到,需要老师在正音时强调。《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的“要”是“邀”的通假字,在读音上也应是读“邀”的读音,這种读音上的不同还有很多例子。《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及《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节奏上都很易读错的;教师范读是必要的,同时也应强调语句之间的停顿和朗读时的节奏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齐读时纠正易错读音和语句,都是在阅读文言文中不能忽视的环节。[4]

文言文阅读在读音和理解上的无障碍是对文言文学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通过阅读和背景理解,对文言文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对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是有帮助的。文言文的创作大多需要从历史背景上追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历史背景进行回顾和联系,对文章的升华和情感价值有更深入的体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需要不断咀嚼消化,初中生在阅读经历上尚浅,潜心进行阅读需要时间的积累,同时坚持阅读的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起来是受益终生的经历。

2.正确引导学习,培养初中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不断更新的,同时对人类的发展要求也是在不断提升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具有反作用的,教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结合实际,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体会文言文中的意境美,这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逐渐培养起来的。文言文的翻译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内容,方法和技巧有很多,但在学生的运用中,还需要很长的实践过程。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的翻译,从字词的理解到句子翻译,借助工具书可以完成的工作应该让学生多去练习。对照注释直接翻译可以在大体上对文章有所理解,针对重难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需要积累,在不断积累常见字词的用法和差异释义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翻译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文言文理解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细读分析,因此教学环节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连贯性。文言文教学要注重举一反三的培养,触类旁通在文言文的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文言文中古今异词、一词多用、通假等问题是初中生在学习中易出错的地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都有“或”字出现。但两个字的词义却不同,前者指“有时”,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在其他词义中,“或”还有“有的人”等意思,在综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对字词进行整理,可以加深对类似词语的理解。相应地,遇到相同和相似的字词含义理解,可以举一反三,这些都是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的学习技巧。[5]

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积累一定的知识基础,才会有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正确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课堂的规划,都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对教学指导的正确认识都是长期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反思和坚持的,教师的工作是引路人,但不能替学生走这段路,因此,明确角色定位,及时调整状态,带学生进入学习的良好环境和状态,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主学习是有利的。克服学习中的阻碍,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学会去自主学习,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3.教学的多元化,培养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中有更多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手段、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等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些现代化教育手段提供的便捷,对文言文教学是一种创新。引入声音、视频等形式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在风景类的文言文作品中,插入实景欣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想象。《三峡》中对三峡风光的描写很精彩,但通过专题纪录片《三峡风光》对三峡进行近距离的了解,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领略三峡风光和四季景物,这些都是现代教学课堂可以实现的。生动的教学将抽象生硬的文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图像,在视觉上是一种冲击和享受,同时也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更多兴趣和遐想空间。同时将《与朱元思书》进行拓展性专题阅读,两文比较阅读,对山奇、水清急精心赏析,同时上学生试着仿写,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很好的发挥。利用微课告诉学生怎样比较阅读,用微视频展示严子陵钓台的风光及严子陵其人的资料。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寻找当地名人,搜寻有关富春江诗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活动形式多样,成果丰硕。

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本身,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利用可用的资源进行教学安排上,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几千年来古典智慧的魅力,并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升了涵养,促成内需,何愁学生不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的真正目的,认清教学现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不断出现的时代挑战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言语、审美素养。探讨教学发展,需要正视教学中的各方面问题,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会有比其他教学更多的问题出现,在未来发展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代代相传,需要借鉴吸收、批判继承式的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游刃于文言文的阅读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园园.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代军垒.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文言文导学策略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3]刘红智.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梅圆.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A]. 荆楚学术(第二辑)[C].2016.3.

[5]张诗棋.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渤海大学,2016.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全国学联26大下一篇:某企业文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