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共8篇)
1.中央组织工作会议精神 篇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全面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讨论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会议提出了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六项重点任务。
一.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会议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中央政策意图,将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作为比较效益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既要保障农产品供给、释放与吸纳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还要担负扩大市场贡献份额、维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农业多功能性和基础作用的日益彰显,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投入,改变其弱势地位,强化其基础地位。农业基础问题绝不仅仅是农业本身、农村内部和农民自己的小事,而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强化基础,增加投入,不是对农民的“恩惠”,也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下大决心,花真功夫,更多地用“真金白银”说话。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从长远讲,还要加快农业投入立法进程,制定约束力和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确保“三农”投入机制走向法制化轨道。
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中央出台了许多“含金量高”的惠农政策,深受农民欢迎,调动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已经实行的政策不仅不能变,还要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种粮也好,养猪也罢,总得让农民有钱赚。如今指导农业生产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用政策措施引导、靠经济杠杆调节。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政策,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是我们应该长期实行的基本政策,要完善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各地不仅要将中央的政策落实好,还要出台一些使当地农民受益的激励政策。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我们既要看到近年农民增收取得的显著成效,也要看到农民增收难度在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未缩小。我们要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让农民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降低生产成本、农产品精深加工增收,让农民通过发展企业、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增收,让农民从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和劳动报酬中增收,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强化中增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轮驱动”、良性互动。
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加快破除歧视农民、剥夺农村的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要切实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等方面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都应恪守的价值观和执政理念。各地还要在城乡统一的户籍、产权、价格、社保、福利、财税、金融等制度层面大胆探索创新,赋予或归还农民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与市民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使农民获得国民待遇,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二.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部署2011 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农产品有效供给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薄弱环节在农业,关键和难点在农产品有效供给。我们要切实做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稳定增长,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
2010 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因此,要完成确保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历史使命,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工作重点,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重要基石。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能够认清当前农产品供求新形势,在能力上能够适应并应对国内外市场新变化,在工作中能够正确处理好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的关系、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在管理上能够正确分析各类农产品供求的不同状况,能够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就是要一年又一年地取得“好收成”,就是要一年又一年地实现“增产、增收、增效”。我国粮食连续4 年丰收之后,今年粮食生产起点增高,难度增大,要实现“在今后几年内确保粮食继续稳定增长”的难度更大。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当前,必须确保粮食面积的稳定。对此,没有哪一个地方可以例外,切实稳定粮食自给水平是粮食省长负责制的基本要求。“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其市场化程度更高,对于产业的政策扶持、生产服务、质量监管、产业化经营都需要更高水平的统筹规划,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需要有科学的安排和稳定的财政支持。而如何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则是实现目标最根本的出发点。三.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改革开放近30 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逐步发展,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长期以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体制强化了二元结构,并由此造成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使城乡差别制度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全面推进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迈出了重要一步。以此为起点,还需要进一步对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足标准,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鼓励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国家补助标准,适当增加农民个人缴费,规范基金管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督,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方面,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建立、标准较低的实际情况,国家将着力建设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书屋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适当提高农村扶贫标准,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此外,还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进度,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切实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以乡镇政府改革为重点,优化基层公共资源配置。长期以来,支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不是公共财政,而是农民自己。这就需要以保障基层财政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强化基层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保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以乡镇政府改革为重点,优化基层公共资源配置,使乡镇政府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以较低的行政成本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服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样需要统筹解决。
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特别是针对农村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公共服务匮乏的贫困地区,制定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尤显紧迫。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着眼于解决农村民生问 四.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
自党的十七大确立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以来,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两番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民生课题便为社会上下普遍关注。而在十几亿中国人稳步走向这一小康远景的过程中,7 亿多农民能否顺利走上小康之路便成为问题的要害所在。显然,没有农村民生的改善,就谈不上全国民生的改善,就不可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全局来看,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需要关注的群体是农民。
近年来,党和政府为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空前加大了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农村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公益事业全面建立、加强。这一系统措施的实行,对农村民生的改善已开始产生明显效果。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在2010 年物价水平涨幅较大的条件下,农民对生活的满足度依然比往年显著提高。虽然改善农村民生的成效喜人,但是,必须看到广大农民在教育机会、就业机会、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诸方面,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城乡差距。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要求,扎实有效地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才能打开农村民生持续改善的道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不是要把农村都变为城市,也不是追求城乡什么都一样,而是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我国现代化建设双轮驱动的格局。换言之,作为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替代,应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城市的发展非但不排斥农村的发展,而且农村的现代化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和条件。从我国来看,全国有2.5 亿农户,这是世界上没有的,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足半公顷,也是世界上少见的。这样,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很高,仍将会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收入仍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农村的发展不仅为缩小眼前的城乡差距所必需,而且在城乡社会的长远发展中,仍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应注重保持乡村特色、民族特点、地域特征,保护秀美的田园风光和优秀的乡土文化,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大报告对改善民生的战略部署作出了系统的阐述,这也是在农村中改善民生的工作所必须遵循的要求。在教育方面,强调教育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要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就业方面,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求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在收入分配方面,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求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社会保障方面,强调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卫生方面,强调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卫生事业以农村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给保障体系。在农村工作中,应全面按照这些新目标新要求,切实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努力使包括农民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目前,农民群众对于改善农村民生的愿望非常迫切。因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逐渐突出。因此,有必要迅速加大农村中改善民生的力度,尤其要确保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实到位。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制定“三农”政策、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国家将把财政收入增量的更大份额用于农村,从而将为农村民生的改善提供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切实改善,不仅将有效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的积极性,而且将有助于吸引人才从事农业生产,而大批新型农民的培育将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因此,长期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对于农村农业的持续发展影响深远。五.依法保证农民的平等权利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保障农民权益,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来,坚持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让农民分享到了改革成果。但受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农民的基本权利在许多领域还没有得到落实,忽视农民利益,漠视农民权利的现象依然存在。切实在各个方面落实农民的平等权利、体现农民的平等地位,还需付出不懈的努力。
要依法保证农民享有平等的经济权利,而经济权利的平等首先体现在财产权利的平等。农民最大的财产就是土地,法律虽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农地侵权现象屡禁不止,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重要的财产权,依然难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甚至有相当数量农民被推入失地失业的困境,由此扩大了社会不公。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从大局出发,从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大原则出发,规范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违法占地批地的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此外,要保证农民平等经济权益,还应形成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环境,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保证农民公平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创造更多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要依法保障农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应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对保障农村居民的平等选举权、扩大人民民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尊重农民平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不仅仅是落实宪法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所面临诸多困难的迫切需要。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使农民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依法行使自己的神圣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依法保证农民享有平等的文化权利,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农村文化设施缺乏、农民文化程度低下、农民文化权利贫乏,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更是十分匮乏。农民文化权利的缺失,极大地制约了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因此,关心农民的文化需求,充分保障和实现农民的平等文化权利,不仅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亦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应有之义。应大力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要依法保障农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把教育公平放在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特殊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教育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人事业发展、收入高低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巨大差距,使广大农民难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为此,要重视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实施力度,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要加大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保障,确保每一个想上学、应上学的孩子都能上学。
总之,坚定不疑地依法保障广大农民的平等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也是亿万农民充分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要依法保证农民的平等权利,必须树立公平对待农民的理念,完善保证农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政策法规,营造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氛围。六.谋划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问题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站在改革发展新的历史起点,用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统筹方法,着眼全球农业发展变化,立足基本国情和阶段特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研究谋划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问题。这是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必然要求,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任务,也是牢牢把握“三农”工作主动权的战略之策。
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谋划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准确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深刻把握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密切跟踪农业农村正在经历的广泛而复杂的变革,清醒认识农业农村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当前,虽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虽然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但供给压力加大,结构性偏紧矛盾突出;虽然粮食稳定发展,但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够健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虽然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但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后劲不足;虽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断完善,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业服务体系弱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虽然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面临的国际风险明显增大;虽然国家对“三农”投入总量不断增长,但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仍然不足;虽然“三农”问题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关注,有些问题正在破解,但目前我国城乡分割的格局尚未打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虽然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但农村居民利益多样化也使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乡村治理的难度加大。
谋划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问题,必须系统研究,重点突出,抓住薄弱环节,按照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稳定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扶持核心产区、建设后备基地;要系统研究并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红线,稳定粮食面积,加大科技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要系统研究如何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种粮积极性;要系统研究如何统筹兼顾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保护并发展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自给水平。在农业竞争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确立主要农产品的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不断加快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一些大宗农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快速上升,特别是国际粮食和石油价格联动趋势日益明显,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复杂多变,需要我们系统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在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系统研究如何从我国人口众多、农产品消费需求巨大的实际出发,完成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首要任务;必须系统研究如何从农业劳动力数量多、农民收入对农业依赖强的状况出发,抓住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必须系统研究如何从我国耕地紧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出发,坚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根本出路;必须系统研究如何从农户众多、经营规模小的特点出发,坚持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重要基石;必须系统研究如何从我国生态脆弱、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的情况出发,探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上,要系统研究如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效衔接、良性互促和双轮驱动。
谋划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问题,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奋发有为的气魄和周密扎实的举措,从宏观着眼,从具体入手,以战略思维布局谋篇,努力做好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这篇大文章。
2.中央组织工作会议精神 篇二
会议对实现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提出“三五”要求:一要抓住五个关键突出重点, 二要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 三要实现五个重点任务。“三五”要求有哪些新提法值得我们关注?
一、五个突出重点
会议要求, 贯彻落实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必须抓住五个关键、突出重点:一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二是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三是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四是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五是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要结合扩内需和调结构。
200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双防”、“一保一控”到“保增长”。一年来,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中央对经济全球化作出正确判断, 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 从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 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 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种转变还基于通货膨胀因素考虑, 随着去年年底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大幅下降, 以及今年上半年的翘尾因素影响, 通货膨胀风险基本消除, 因此保增长成为首要任务。
扩大内需时机成熟。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机遇。扩大内需成为保增长的必由之路,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虽然我国面临严峻挑战, 但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扩大内需潜力巨大。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居民消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 扩大内需大有作为。随着围绕扩大内需具体政策的推进, 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保增长谋求又好又快。保增长目标不仅着力当前, 而且着眼长远。在提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 重视提高发展质量, 重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努力实现既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又加快转型升级的双重目标, 为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五个重大问题
会议要求, 在实现保增长目标的努力中, 要把握好五个重大问题:一是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 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二是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 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坚持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 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和吸纳就业能力;四是坚持推进金融创新和提高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 进一步发挥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五是坚持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促进, 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重之重:扩大内需为主结合稳定外需, 调整内需外需结构、投资消费结构。
重视内需不忽视外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0月份《全球经济展望》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从3%调低为2.2%, 世界各大工业国经济下降0.3%,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集体衰退;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从7.7%调低为7.1%。世界银行2008年12月9日发内投资为主要渠道扩大内需, 是我国现阶段应对世界经济下滑的最佳选择, 中央四万亿财政投资已经启动, 其积极效应将在短期内显现, 为下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奠定良好基础。投资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中间需求, 需要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来支撑。搞活流通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国家扩消费的举措重在创造便利的消费环境和消费网络, 以挖掘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
三、五大重点任务
布的报告再次调低预期, 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0.9%, 世界贸易缩减2.1%。外需趋紧, 以扩大内需为主, 方能夯实经济地基, 在当前启动国内消费难以迅速见效的阶段, 还要想方设法稳定外需。内需和外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外需增加, 会带动与出口行业相关的投资与就业, 从而转化为内需。而内需水平提升, 会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投入, 会创造更便利低成本的流通网络, 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也有利于扩大外需。去年底, 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 向全社会吹响拉动内需的冲锋号, 更强有力的政策还将被采取, 以促进我国在本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中, 逐步形成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扩大内需短期以投资为主, 长期依靠消费支撑。由于政府投资可以直接地拉动固定资产投资, 其直接效应比较明显。而对于消费, 政府所能调控的, 短期能见效果的空间比较狭窄, 手段也要贫乏很多, 政策效应相对比较弱。当前以国
会议要求, 今年经济工作的要实现五个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是深化改革开放, 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看点: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由确定总体基调转为具体部署和落实。
财政政策由稳健调整为积极, 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积极财政政策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曾被采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尽管目前与当时的经济环境大相径庭, 但此政策的采用表明了中央对经济的信心和调控经济的积极态度。货币政策的大幅度调整变化主要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去年9月以来, 为保增长, 央行多次降息并调低存款准备金率, 并放弃对商业银行扩贷规模控制。通货膨胀威胁消除, 增加市场流动性已成为全球央行刺激经济的主要工具。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利于中国对外出口和资本市场稳定, 因此我国需要一个稳定和合理的汇率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有力地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为资本市场带来适度的流动性。
调结构任务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三是改善城乡结构;四是调整地区结构。四个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这不仅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也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细分最终消费需求和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指全社会的消费者对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或消费;中间需求指生产者和商家为了转售、进一步加工或制造而进行的购买需求。社会生产现代化程度越高, 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消费需求的乘数越大, 从而带动的就业人口也越多。当前投资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中间需求, 中长期要依靠扩大最终消费需求, 才能有效带动投资需求增长。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 带动中间需求, 将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 形成发展新优势。
首次提出结构性减税。既有别于全面减税, 又不同于以往的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结构性减税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 更强调有选择的减税。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 意味着税收的基数和总量基本不变;而结构性减税则着眼于减税, 税负总体水平是减少的。今年起全国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 就是一种结构性减税。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企业用于设备购置等投入可抵扣增值税, 有利于鼓励企业投资, 加快技术改造和优化结构, 提高市场竞争力。结构性减税强调税制结构内部的优化, 强调贴近现实经济的步伐, 相对更为科学。
改善民生打出组合拳。五大工作任务中, 有关通过提升民生水平扩大内需的政策贯穿其中。今年, 我国将以民生工程为重点加大投入, 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把提高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 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 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应。我国人口众多, 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善民生大有可为, 未来推出的措施将更加注重实效。
3.如何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篇三
在对当前形势和问题的判断上,对于国际经济,中央认为情况很不好,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形势十分严峻复杂。对于中国经济,中央认为也存在突出问题: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可以认为,中央是带着高度的风险意识在看明年的中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环境。
在策略重点上,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强调了四点:一是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二是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并提出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其他两点是加快改革创新以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办好民生。在我们看来,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明显体现了“办好自己的事”的思路,所有重点都是围绕解决国内问题而安排的。在我们看来,上述政策意味着两点:一是明年的经济资源和政策资源将大量投向国内经济,而不是对外经济。二是中央高度关注实业的重要性,投资和政策都可能会向实业倾斜。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
在市场关注的宏观政策上,政策基调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明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明年宏观政策的最大目标就是“稳”,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则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在我们看来,维持明年的经济稳健和社会稳定,这是要为明年十八大创造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没有变,但此政策非彼政策,明年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上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将不再体现在投资重大项目上,在资源投向上将会转变,在民生领域、经济结构调整领域将会加大投入,对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则会从严。同时,财政政策还会在结构性减税政策上有较大体现。
货币政策虽然仍然定调“稳健”,但与2011年名“稳”实“紧”的政策操作相比,2012年的货币政策将会明显宽松一些。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提出,“明年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从今年新增人民币信贷7.5万亿的规模来看,明年新增信贷极有可能达到或超过8万亿。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中央提出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这是值得市场高度关注的内容。如何才能算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类似2011年这样经济增速不慢但股市狂跌的局面,肯定不是发挥了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而正好相反,资本市场对国内经济、市场信心甚至社会稳定,都起到了不小的负面冲击。如果明年要使资本市场的影响变得积极,政策上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从当前形势来看,我们建议中央应该准备让“国家队”上场了(详细分析见安邦《每日金融》简报)。
整体而言,明年中国宏观政策的重点是“经济维稳”,保持经济增长已成为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为此,宏观政策将会适当“放松”,缓解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为明年的十八大营造出稳定的环境。
4.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篇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求平衡。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
对外开放深入发展,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会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会议指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引导和稳定预期,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要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
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扩大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会议确定,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
会议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8项重点工作。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二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保持合理的职业结构,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好雄安新区规划。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
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高城市群质量,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五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有效引导支持对外投资。
六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解决好性别歧视、身份歧视问题。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继续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问题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找准突出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周密谋划、用心操作。
七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
八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深入实施“水十条”,全面实施“土十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会议强调,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力有序做好经济工作。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健全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良好环境,深化国企国资、财政金融等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确保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务求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要完善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令行禁止。要加强学习和实践,培养专业能力,弘扬专业精神。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找准短板弱项,解决实际问题。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为干部大胆创新探索撑腰鼓劲。要确保换届工作稳妥有序、风清气正,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会议号召,全党全国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经济工作明年开好局、起好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院领导同志,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5.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 篇五
各位好,欢迎各位能够准时守在屏幕前关注今天的节目。就在上个月,2009年6月份,中央召开林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意义非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这次林业工作会议可以说是谋划林业改革发展的大计,并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其实,从侧面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是党和国家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山区、林区民生的高度关怀,甚至对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现代林业等等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15:32:08)[主持人] 关于这次林业工作会议和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信各界朋友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很多细节也想了解。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来了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张蕾司长作客演播室,和观众朋友、网友们互动,解答网友们的问题。
张司长您好!(15:33:24)[张蕾] 您好。(15:33:48)[主持人] 张司长,第一个问题可能问得宏观一点,因为节目刚刚开始,大家比较关注。这次的林业制度改革到底有怎样的非凡意义,我们经常讲它的意义重大,意义非凡,具体而言包括哪些?(15:34:18)[张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义确实非常重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首先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跟当年的耕地改革承包到户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老百姓都称之为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民心工程、德政工作。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动力,对应对金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15:41:25)[主持人] 谢谢张司长,您说得高屋建瓴。很多朋友也很关注这次集体林权改革具体的范围,因为这可能涉及到千千万万林农的个人利益。我想问这次林权制度改革和我们每个人有关系吗?(15:43:36)[张蕾] 你说得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民息息相关,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涉及到我国分布在各省区市的25.48亿亩集体林地,涉及到7亿多农民。(15:46:04)[主持人] 这个改革的范围非常的庞大。(15:46:54)[张蕾] 改革的范围是比较大的,全国基本上都覆盖了,包括西藏都有100多万亩的集体林地。(15:48:23)[主持人] 这确实是一个声势比较浩大、规模空前的一次变革。我们在进行一系列变革后,碰到了一些难点,除了范围广、数字大以外,还有什么难点?(15:49:21)[张蕾] 这个改革本身是用益物权的承包经营权,也是用益物权的财产权的落实过程。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让农民平等的享有承包经营权,也就是让农民平等的获得财产权。这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也是经营体制和机制变革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矛盾、问题,也有一些风险。在这个过程当中,尤其现在土地的价值在不断的得到体现,土地是稀缺资源,在不断的增长价值。另外林产品的市场前景也非常的广阔,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能源,我们国家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增加,林产品价值也是不断的在增加,潜力非常的大。大家都觉察到潜在的巨大利益,利益的博弈或者利益之争是空前的。并且在承包经营过程当中,是不是都完全能够按照中央10号文件的要求,让农民完全享受到自己的权益,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获得林地的承包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很复杂的过程。(16:00:31)[主持人] 我们提到利益的问题,首先意味着要保护平等的利益,把握好利益之间的关系,这是浩大的工程。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刚才像您提到公平和平等两个词,很多人想问这次进
行的林权制度改革要遵循哪些原则?我们怎样按部就班按照这些原则走?(16:02:18)[张蕾]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两个,一是尊重农民的意愿,二是依法办事,这是两个基本的原则。首先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让农民自己来作主,自己来决策,作为改革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这是基本的原则。温总理也说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首先是农民的创造、基层的经验,是农民自己开始创造出经验来,然后把它推广到全国去,和耕地改革是一样的,这是农民的事情,这是第一个原则。(16:04:47)[张蕾] 第二是依法办事。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政策我国法律规定得很清楚,包括《森林法》,这方面是很民主的,要依法操作,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国村民组织法,规定农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所有的改革方案要经过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来投票同意,要经过三分之二的村民举手投票才能实施,这就是依法办事的原则,不能够随便搞,要规范、有序、稳定的来推进改革。(16:12:27)[主持人] 相信遵循以上两个大原则的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按部就班、稳健的向前推进。刚才说到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原则,那么林权制度改革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操作的,希望张司长能够谈一下。(16:15:26)[张蕾] 简单来说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产权明晰的过程。产权明晰包括从一开始调查清楚山林的权属情况,根据勘界的情况制定改革方案,产权在本村、集体内怎样承包到户。勘界确权以后要发林权证,发完林权证以后,应该说第一个阶段就算是完成了。(16:21:28)[张蕾] 产权明晰以后,第二阶段是配套的改革。产权明晰只是第一步,产权明晰不是目的,产权明晰是为了使产权更好的发挥作用。现在我国出台的《物权法》有两大制度,第一是所有权归属明确,第二是要物尽其用。物尽其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益物权要搞好,二是担保物权要搞好。在产权基本明晰后,接下来就是放活经营权,要让农民从经营山林上获得收益,让农民有创业致富的平台,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林业发展给农民带来效益,为社会增加财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后面的改革包括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资金扶持、科技扶持;管理体制的改革,原来的采伐管理按照计划经济,产权到户、承包经营到户以后,带来了一系列管理上、机制上的转变,整个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根据经营模式的变化,改革整个管理体制。所以,产权明晰是林权改革走完的第一步,紧跟着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土地可以变现,可以实现资本化的属性,另一方面土地要有效益,要发展,让农民得到实惠。(16:23:14)[主持人] 张司长刚才您说到产权明晰只是牛鼻子,其实万里长征刚刚走完了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人会想,我们这样庞大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没有一个时间表,这么庞大,一步一步地实施,什么时候能够切身地惠及到林农自己身上?有这样一个时间安排吗?(16:24:30)[张蕾] 有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明确对此进行了部署,要求在五年左右完成产权明晰的改革任务。当然,后续的改革要紧跟上去。因为改革工作,全国不是一刀切的,条件比较成熟了,或者各方面力量比较集中的一些省区市推进比较早,像全国已经有5个省(福建、江西、辽宁、云南、浙江)完成了主体改革,剩下的就是配套改革,如林权投融资的改革、林权抵押贷款、保险、生态效益补偿、采伐管理改革、还有一些补贴政策、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等等一系列改革都在积极的推进,而且非常有成效。还有14个省区市刚刚在去年全省推开明晰产权的改革,在原来一些试点县的基础上总结一些符合本地的经验做法,再推进全省的产权明晰改革。其他的省份正在抓试点,因为每个省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必须根据本省的实际和本省政策的变化情况来制定改
革措施,从而有序推进。(16:27:43)[主持人] 各省、区、市,现在都是一步一步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在推进这次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像您所说都在积极的进行。所以,在这里要跟关注我们节目的网友朋友、观众朋友们讲,日子不会太久。(16:28:12)[张蕾] 是的。现在很多省,尤其这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以后,准备两三年、三四年或者四五年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工作任务。现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以后,很多省把进程都往前提了,要加大领导的力度,加大组织力度,要尽快完成。当然,中央的部署是正确的,不能搞一刀切,还是要有质量保证,这是最重要的。一要确保勘界质量。草草勘界发证,往往留下很多隐患,将来容易引起林权争议。二要确保档案管理质量,特别是现在的林权可以流转,可以抵押变现,林权档案要像房地产档案保管一样,要归好,作为财产保证的管理系统要逐步的形成。所有后续的工作都紧密相连,基础性的工作绝不能够草草的来做,一定要扎扎实实的、稳步的、积极的推进。(16:30:27)[主持人] 没错。老话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能够感觉出来,整个我们国家也是在一步一步按计划快速地进行。另外我们也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观众朋友,很多工作人员会做非常细致的工作,大家可以放心,具体细节工作没有问题,大家以后也不会产生很多纠纷。(16:31:34)[主持人] 像张司长所说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非常的庞大,有一系列的步骤,有没有重点呢?在未来我们的重点是什么?有没有这样一系列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变化?(16:32:28)[张蕾] 当前的重点还是明晰产权,这是一个改革的方向。这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两位重要领导都讲到这个问题,要让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最重要就是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在产权改革的推进当中,初始产权的分配上要让农民真正的、平等的获得承包经营权,这是最重要的。同时,在一些已经全面完成了产权明晰改革的任务省份,他们的重点就是配套改革,配套改革包括公共财政的支持、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减轻农民税费负担、还有生态补偿等等,这些方面必须跟上。不跟上的话,改革就很可能会因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出现各种问题。所以,这次温总理讲到了这个问题,温总理讲到产权到户就是要放活经营权,要采取各种政策来支持农民经营林业。接下来就是要强化林业服务体系建设,给农民提供多方面的,包括科技的“三防”体系,防火、防盗、防病害,要引导农民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道路,引导农民从分散到市场调节为主的、有机结合的规模经营制度。(16:34:36)[主持人] 非常感谢张司长。刚才说到林权制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重点已经明晰了,内容和原则刚才也讲到了,可能观众朋友已经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我注意到一个词形容得特别好,形容这次改革叫“兴林富民绿山川”,非常非常恰当,概括了整个这次变革的目的和初衷。像在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这次林权制度改革可以和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媲美,重要性是相同的。很多人会讲,如此庞大的一个计划,如此庞大的一个改革,我们怎么样稳步的推进整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6:36:56)[张蕾] “兴林富民绿山川”,刚才你说得太好了,实际上改革的目的或者它的初衷是为了兴林富民,这是有道理的。目前,我们国家林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林业特别是在林地的利用上,这一个指标就可以看得出来。芬兰每一年的林地每公顷的生长量是14立方米,而我们国家只有3点多,跟人家差5倍,每一亩林地的产出率差据很大。本来地就不多,效率又低,林业没有真正所谓绿水青山,没有把它变成金山、银山,没有给当地的农民、给老百姓带来利益,所以要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最活跃的还是人的问题,要解决人的积极性,所以通过林权制度改革,调动最主要的生力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来发展林业,通过他的努力来发展林业,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森林资源,增加了多种经济利用的资源,不光是林木的资源,还包括林副产品,比如像笋等,浙江的安吉县,一个农民2亩多的竹山,这两年每亩收
入差不多达到了2.5万左右。(16:39:12)[主持人] 这样来看它的效率还是很高的。(16:39:44)[张蕾] 原来是一季挖冬笋,现在变成三季挖冬笋。还有像一些农民不砍林子,把自己的林子搞得很漂亮,变成旅游的地方,不砍树也能致富,一家一户搞农家乐,在自己房子上搭上一些床铺,让城里人到那里休闲渡假,每年收入几十万,不砍树也致富。所以兴林的目的是要跟农民得利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来促进林业的发展,林业的发展又给农民带来致富的源泉。(16:40:41)[主持人] 这等于是一个良性循环。(16:40:51)[张蕾] 对,是的。(16:41:06)[主持人] 像刚才张司长您说的,包括每亩土地的产出率,我们和芬兰比还会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能够感觉出来,我们国家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前景也是非常乐观的。我们的节目正在网络上直播,广大观众朋友和网友朋友们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张司长提问,回答您所关心的一些问题。(16:42:26)[主持人] 比如刚刚张司长提到一句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现在有一个网友叫“采芹人”,他发来这样一个留言,他说“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当中,正如张司长所说,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是林改始终要坚持的一个准则,但是协调二者的关系,有时候就面临一些矛盾”,这种情况下怎样解决?(16:43:00)[张蕾] 这个问题很关键,也是林业长期以来改革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怎样处理好获利和保护生态两者的关系,是不太好把握的,关键是要把握度。核心要明确我们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只是保护生态,不是为了解决林农利益,不是为了以人为本,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做的话,往往只见森林不见人,结果是林业不见得发展好,农民也穷在那儿,老百姓经常说“守着金山银山讨饭吃”。通过改革,让农民占有生产资料,让他更好的利用生产资料来发展林业生产,这样资源丰富了,生态良好了,农民也获利了,两者的目的也就都达到了,这是国家林业局贾局长最强调的一个思想,也是整个林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16:46:42)[张蕾]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放松对生态的保护和森林资源的管理。不是说一放就都不管了,放的同时要有序的推进改革发展。管理要跟上去,一定要吸取80年代初改革的经验教训。一是加大宣传,引导农民依法采伐,不能乱砍滥伐,要保护好生态,要经营好林业,让林子丰富起来,让资源丰富起来,然后从中获利,而不是注重短期效益。这次依法赋予农民70年的承包经营权,又有独立的排他性的用益物权,可以流转、抵押贷款、可以变现。这样的林权,一定要保护好资源,而不是随意破坏它,要加大宣传,要让农民懂得政策,懂得国家的法律,来很好的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16:49:59)[张蕾] 二是要依法加大对那些故意破坏森林资源,特别是要加大打击借改革之机来乱砍滥伐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按照中央的要求,正在推进采伐管理制度改革,我们也要主动引导农民,帮助他来制定森林经营方案,按照森林经营方案来进行采伐,特别是采伐管理要公开、透明,要引导农民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来采伐,保护好生态,也就是保护好他自己的利益。(16:52:36)[主持人] 不错,等于把生态产业建设和每一个林农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是非常综合性、全面性的改革。过去我们很多林农会讲如果我想致富,我只要把我的林子砍掉就发财了,这是非常短视的行为,不能以牺牲自己长远的利益为代价,从这个角度来讲,整个林权制度改革还是非常完善的。(16:54:57)[主持人] 还有一个问题,刚刚张司长也谈过了,关于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等问题,但是林权到户后,林地实行了分散经营,怎么解决“三防”问题呢?(16:55:35)
[张蕾] 你说得太对了。实际上产权到位后,农民很快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包括他要获取发展资金,防虫、防火,林产品和市场的对接,信息的获取,技术的获取等,单家有很多事情是解决不了的。我国对这方面政策非常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出来,就是要引导农民在新的大体制下走新的合作。在这种形势下,林业的发展比其他的农业经营生产更需要谨慎,更需要合作。国际上,像日本的森林组合,芬兰的林组协会,美国德国的森林协会等,他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16:57:33)[张蕾] 各级政府、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引导这方面的专业合作。目前来看,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还是不错的,现在已有3.5万个左右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当然,这里有的是专业合作社,有的是分散或者相对松散一些的合作组织,这是一个历史阶段。政府除了有法律的引导、政策的引导、工作的引导,有的国家还有一些资金的支持,来支持林农专业合作。(16:58:58)[主持人] 其实专业合作社就像一个纽带,把各个分散经营的林农有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对抗风险的时候有更大的力量。如果所有林农都参加专业合作社的话,对防虫、防火、防盗就有非常大的作用。在此我们也是希望专业合作社能够越走越好。(16:59:27)[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再关注一个网友给我们发来的留言,他说“林农如果分到林子后,能否随意买卖?林业部门如何帮助林农流转林权?其实第一个问题刚才已经解答,可能就需要张司长为这位网友,他叫“关注林业”,解答到底应该怎么帮助林农流转林权,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吗?(17:01:22)[张蕾] 这要看具体流转形式。如果流转对农民经营土地有利,通过合作、经营,扩大森林经营的规模,提高土地的效益,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短期内我们主张农民不要尽快把自己的林地流转出去,造成失山失地。由于有的林农自己不会经营或者没有能力经营,我们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建立交易平台。我们全国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林权交易平台,包括交易的价格,以及买卖双方的信息都能够直接到一些村。这样可以使农民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流转价格过低,利益受到损失。(17:03:15)[张蕾] 另外,林权可以抵押贷款,也算是一种流转形式,抵押给银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之前,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国家林业局共同出台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专门指导金融怎么支持林改的文件,非常好的一个文件。文件明确规定,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可以比信用贷款的利息低,而且贷款的期限从1年放宽到10年,像这样的条件,解决了农村一个大问题,农民要发展生产的时候,没有抵押物,它的资本进不来,现在给他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17:05:01)[张蕾] 总体来说,农民拿自己的林地去抵押贷款,发展生产,然后还了再接着发展。林子长在山上跟别的不一样,它可以天然增加你的财富。我们引导农民采取一些市场化的方法租给别人或者跟别人合作、合伙、入股的方式,承包经营权自己一定要拿着。通过这种合作,既扩大了规模,有利于资本的介入、科技的进入、人才的进入,提高林业的发展效益,同时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17:07:46)[主持人] 就像我们常说的,山和林子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这些财产是我们自己的,而且在不断地在保值增值,就像我们在银行拿利息一样。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也非常关注,林农拿到属于自己的这片林子之后,如果受到蛊惑,乱砍滥伐,这种情况应该怎样避免呢?(17:08:29)[张蕾] 首先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让农民得利,偷砍是另外一种说法。作为农民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让他经营这个林地得到效益,让他保护好这个林子,不要随便乱砍乱伐,这是最关键的。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宣传政策、宣传法律,让他懂得依法采伐,不要随便违法采伐。另外,各级林业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要在这个问题上加大管理的力度,加大打击违法犯罪行为。(17:10:21)
[主持人] 这次林权制度改革,各个方面都以提供林农得实惠为出发点,林农从这次改革当中得到了实惠和好处,乱砍滥伐是否减少了?(17:10:47)[张蕾] 对。我这次下去调查,非常的明显,原来永安的交易市场改革初期交易量比较大,现在明显就在往下降。(17:11:05)[主持人] 为什么呢?(17:11:14)[张蕾] 因为农民知道了这个地对自己来说非常的珍贵。其实农民对于土地是看得非常的重,是他的命根子一样,土地叫财富之母,一点也不错。我到江西铜鼓去调查,现在不仅不卖地,还到别的地方租地来种,农民确实体会到了林地带来效益后才这样。(17:12:49)[主持人] 还是让每个人切身感受到政策的温暖。(17:12:57)[张蕾] 没错。就像这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领导所讲的一样,要么干,要么保护,要变成我要保护、我要干。(17:13:08)[主持人] 从被动到主动。(17:13:22)[张蕾] 对,这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是林权制度改革重要的目标之一。实践也证明林权制度改革达到了这个目的,减少了乱砍滥伐。(17:13:56)[主持人] 其实还是那句老话,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于让林农有十八般武艺,用什么方式能致富、用什么方式能赚钱,你就用什么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将,乱砍滥伐,从个人利益来讲就不会再这样进行了,这是一个不错的政策。
6.中央组织工作会议精神 篇六
袁纯清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面总结了今年的经济工作,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使我们对经济形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搞好明年经济工作有了更坚定的信心。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科学把握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科学把握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科学把握明年的政策取向,科学把握工作重点和目标,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袁纯清指出,明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 “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加快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重要一年。特别是明年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做好经济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要增强责任、坚定信心,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机遇意识,以积极主动的精神,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稳的基础上求进,在进的前提下保稳,该稳的切实稳住,该进的加快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发挥煤炭产业的基础作用、投资的拉动作用、转型项目的带动作用、综改试验区的引领作用、城镇化的承载作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二要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转型步伐。牢固树立无项目不发展,少项目、小项目小发展,多项目、大项目大发展的意识,善于用政策生项目、用优势引项目、用精力找项目、用实干落实项目,每个市、每个县都要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重点抓好中博会等签约项目的落地,重点抓好转型项目的建设,重点抓好改革创新和节能减排,重点抓好发展环境的优化,为企业发展搞好服务,为项目早落地、快建设搞好服务。三要围绕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装备、科技等先进要素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实施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化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在抓好“大水网”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农村 “小水网”工程。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四要加快推进城镇化,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五要促进民生持续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加快推进农村新的 “五个全覆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加强工矿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建设好 “米袋子”和 “菜篮子”,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巩固和发展我省来之不易的安全生产良好局面,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7.中央组织工作会议精神 篇七
一、关于2009年以来的发展改革工作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强化形势的跟踪分析。鼓励和扩大消费需求。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强经济运行调节, 确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和迎峰度夏等重要时段的稳定供应。甲型H1N1流感爆发以来, 会同有关部门, 统筹协调医疗物资储备、疫苗生产供应及重要防控物资调运, 补充物资储备和收储。
着力加强“三农”工作, 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明显,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扶贫开发和移民安置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价格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取得新进展。
与此同时, 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 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的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积极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准备工作。
二、关于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和2 0 1 0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作了深入分析和判断。从国际环境看, 世界经济逐步趋稳, 步入了复苏进程, 主要经济体出现了好转迹象, 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加快。如不发生大的意外, 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会好于2009年, 经济增速有望由负转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 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主要表现在:全球需求依然不足, 实体经济回升面临较多困难;金融领域风险尚未消除, 银行慎贷惜贷状况仍难以根本改观;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不断攀升, 威胁着世界经济复苏的社会基础;保护主义不断升级, 国际贸易稳定增长将会受到严重制约;新增流动性大量涌入虚拟经济, 国际社会通胀预期增强。此外, 各种突发性不利因素呈集聚多发态势, 各类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 这又会强化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从国内形势看, 通过实施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我们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 各方面信心明显增强, 以内需增长弥补外需不足还有一定空间, 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具有较好的基础。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积极推进,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 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经济发展的活力继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但必须看到,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 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依然很多。一是外部需求恢复艰难,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减弱,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三是发展方式转变依然滞后, 结构调整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反弹压力加大, 推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五是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不牢固,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
上述情况充分表明,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严峻, 面临的国内问题依然十分复杂, 面临的调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认识上切不可有半点的偏差, 工作上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 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更加充分地考虑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和风险, 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三、关于2010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做好发展改革各项工作, 对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党中央要求, 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 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 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 切实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
(1) 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抓紧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 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落实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政策。 (2) 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会同有关部门, 继续完善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政策, 继续实施鼓励家电、汽车、农机、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完善住房消费和调控政策, 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 抑制投机性购房。积极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老年护理等服务消费,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文化产业, 加快家政、社区、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3) 继续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信贷, 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涉农、涉企、能源、交通、教育、医药等领域价格收费的监督检查, 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 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 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 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
(1) 切实管好用好政府投资。2010年, 中央投资安排要继续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 向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继续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了集中力量保重点, 提高投资效益, 要把在建和收尾项目安排好, 打足资金, 严格控制铺新摊子。 (2) 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3) 积极扩大民间投资。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消除限制民间投资进入的不合理障碍, 支持民间投资投向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4) 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建立健全部门联动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 研究进一步把好用地、环评、节能、信贷、产业政策审核等关口的办法。严格控制“两高”、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 (5) 加大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继续开展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联合检查, 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专项稽察和专项审计, 严肃查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违规问题, 确保资金安全和项目工程质量。
三是搞好经济运行调节。
强化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 准确研判经济运行态势。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的作用, 做好重点时段及重点地区的保障供应工作。加强煤电衔接, 鼓励和支持煤电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 稳定电煤供应。统筹电力电量平衡, 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搞好成品油和天然气总量平衡, 确保居民生活用气。加强综合协调, 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充实应急物资储备, 完善应急机制。
(二) 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抓住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只手”的作用, 力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上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
一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继续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 安排好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的政府投资。优化技术攻关组织形式, 推动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 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 力争形成一批“以我为主”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快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新支线飞机、核电等重大专项建设。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 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扩大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 组织实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继续开展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 推进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
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 选择具备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 制定相应的支持办法。健全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制, 通过贷款、债券、股市、创业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 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设立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基地建设。
三是继续推进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
认真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实施细则。支持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在船舶、石化、有色、环保、新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 组织实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彩电产业战略转型。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建设, 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兼并重组步伐。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完善服务业税收制度, 落实鼓励类服务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的政策。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着力推动国家或区域服务业中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制定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支持现代物流重点项目建设。
(三) 着力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
2010年要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保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 适当安排新灌区建设。加强新疆优质棉和黄淮海、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 稳定棉花生产。完善油料生产补贴和奖励政策, 着力建设长江流域油菜籽、东北及内蒙古大豆生产基地, 鼓励花生种植。加强糖料生产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 支持生猪、奶牛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继续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和植保工程, 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支持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
二是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 提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 健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重点农产品收储机制, 综合运用收储、投放和进出口等手段调节市场供求, 促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农资供应, 稳定农资价格, 增加涉农补贴规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优化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环境。
三是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农村水电路气房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 推进农村水电建设和电网改造。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住房改造。
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化。
坚持规划先行, 加强政府资金引导, 多渠道筹集资金, 推进重点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会同有关部门, 积极研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 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 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四) 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重点是实施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抓好各类区域规划和政策的落实, 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一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再新开工一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完善退牧还草政策,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开展西部城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试点。会同有关部门, 组织好西部大开发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继续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是加快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大力推进东北地区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推动东北地区新增粮食战略基地建设。落实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加强沿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编制好大小兴安岭天然林保护规划。
三是扎实推进中部地区崛起。
落实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研究提出规划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 协调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编制“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为重点的专项规划, 落实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意见。加快编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等区域规划。
四是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落实好已出台的重点区域规划和政策措施, 抓紧做好长三角、京津冀都市圈、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规划的编报工作, 研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鼓励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 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五是加强区域合作和扶贫开发。
制定区域合作指导意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 改善基本公共服务, 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工作。
(五) 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 务必要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力度上进一步加大, 切实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
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地区实行责任追究, 对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有困难的地区加强督导, 确保节能减排设施有效运行, 加强节能工作督察和指导, 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
抓紧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制定和修订一批终端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强制回收产品的技术标准。健全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落实节能产品和节能改造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 完善鼓励余热余压发电上网的经济政策。
三是加快重点节能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全面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在做好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的基础上, 制定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燃气热水器、电机等产品的财政补贴推广实施细则, 再推广1.5亿只节能灯, 并向农村倾斜。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节能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和企业能效水平对标工作。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金融支持政策,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启动城市矿产示范工程, 制定再制造企业发展意见, 建立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和统计制度。
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稳步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抓紧开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 加快实施三江源、石羊河石漠化等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加大城镇污水及配套管网建设力度。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重点推进湘江流域金属污染治理。继续实施尾矿库综合整治。
六是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继续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和宣传教育, 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 努力增加森林面积。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做好政策指导和试点示范, 继续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有关工作。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 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
(六)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
国内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要围绕消除制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 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 (1) 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 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 抓紧制定《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 (2) 加快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3)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 指定代建制管理办法, 健全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加快完善创业投资机制, 进一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4) 切实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加快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 落实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进一步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 (1)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落实和完善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 努力促进出口稳定增长, 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健全贸易摩擦坚持预警和应对机制。 (2)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用好国外贷款, 完善全口径外债管理。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 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继续优化外商投资结构。 (3) 促进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
(七) 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持把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大力气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 继续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积极推进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5) 加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指导协调并适时开展评估, 完善改革试验的推进方式。
更好地处理扩内需与稳外需、“引利益的现实问题, 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实施“211工程”三期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启动民族院校建设, 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育, 推进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
二是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
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改造建设一批县级医院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完成重点中医院建设任务, 启动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继续做好甲型H 1 N 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旅游业。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建设, 加大对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抢救性文物的保护力度。着力改善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
四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
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会同有关部门, 抓紧制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加强就业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五是加强住房保障工作。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支持城市棚户区、工矿区棚户区及国有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 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八) 着力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8.中央组织工作会议精神 篇八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深入贯彻会议精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包山到户、包林到户”既与“包田到户、包产到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经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承包到户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具有三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具有完整的用益物权。《物权法》明确规定,林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林地的原始承包经营权只能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依法享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在承包期内,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收回或调整农民承包的林地,赋予农民的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都要依法保护和落实。二是具有长期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林地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这是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最长期限,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让农民吃下了长效“定心丸”。《意见》发出的党的农村政策长久不变的强烈信号,使农民对林地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有利于促进现代林业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具有流转性。《意见》明确规定,在不改变林地用途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对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可依法进行转包、出租、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的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进行开发利用。这是农村土地经营的重大突破,也是农村金融的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林业生产周期长、农村发展融资难等问题,既盘活了林业资源,又搞活了农村金融,必将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山区林区流动。这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还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对我国农村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刻领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把这项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大力培育和宣传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推动改革。培育和宣传好典型,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经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各地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成功典型,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首创精神。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我们从各地的改革实践中挑选了一批典型,汇编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100例》。这些典型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改革情况,交流了改革经验,有的深刻反映了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有的全面介绍了改革的规范操作,有的生动反映了改革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有的全面介绍了改革后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有的生动反映了“一户承包、全家就业”,
“城里下岗、山上创业”,有的详细介绍了改革过程中如何发动和依靠群众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林权纠纷,等等。这些典型,是基层干部群众的伟大创造,是对中央林改政策的生动解读,是抓好林改工作的鲜活示范,也是这场重大改革的精彩缩影,对于全面推进林权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各级林业部门要借助新闻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要结合新的实践,精心培育新典型,用典型的示范引导改革,以榜样的力量推动改革,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康顺利发展。
深入推进配套改革,不断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只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要真正实现兴林富民、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还必须继续深化配套改革,创新林业运行机制,完善林业政策措施,真正建立起支持林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央对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对此给予大力支持,下发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了支持林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这次会议又专门就如何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林业金融制度、完善和规范各项林业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林业部门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操作办法,真正把这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主动性,尽快出台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木采伐管理的意见、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关于切实加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林业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
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林业的经济收益。大力发展和培育林业产业,是让农民充分利用林业生产资料、实现森林资源财产保值增值的主要途径,也是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积极性的根本手段。只有实现了林业生产发展,农民群众才能实现就业增收,森林资源才能实现持续增长,最终才能真正实现兴林富民的改革目标。国家林业局要抓紧制定林业产业振兴计划,各级林业部门要在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方引导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产业,尽快形成有区域特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近期,要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在森林经营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导农民精心经营森林,提高森林的质量和效益,用森林的高产出实现农民的高收益。二是在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作贡献。三是在林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着力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四是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开展立体经营,实现长短互补,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五是在森林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導农民充分开发森林的文化、游憩等功能,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生态疗养业,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总之,我们将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变成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变成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过程。
【中央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推荐阅读:
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10-23
在传达学习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领导讲话09-18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扶贫济困工作10-11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全文06-28
中央民族大学 赛组织工作总结10-28
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纪委十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会议的讲话07-16
在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讲话09-22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个人心得感悟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