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

2024-07-28

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精选8篇)

1.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 篇一

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现状与祖国统一的思考

内容提要: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势越来越好了,但海峡两岸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共同努力解决。虽然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我想那一天也不是很遥远了。

关键词:两岸关系

发展现状

统一趋势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国、共内战和美国的介入,1949年以后两岸一直处分离状态,两岸治权统一成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一件大事。50多年的两岸关系有两大重要变化,一是两岸人民由老死不相往来发展到相对自由的交往,二是台湾当局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转变为否认“一个中国”原则。21世纪的今天,两岸人民往来十分频繁,两岸经济与文化趋向融合,虽突破了诸多政治僵局,但很多政治难题仍然存在,但是我们坚信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将归于祖**亲的怀抱。

一、两岸关系现状观察

现状由历史发展而来,解读现状必须从历史开始。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据台湾媒体报道,岛内有关方面最近曾就两岸关系进行了108项民调,主张两岸维持现状的占64.9%,肯定两岸关系目前缓和趋向的占52.2%。两者,一是对两岸维持现状的肯定,一是对当前缓和趋向的认可。

从目前看,各方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至少表面上是比较一致的。中国政府是最坚定的,不会有任何退让;美国政府也一再重申坚守“一个中国”政策;现台湾当局,既承认“九二共识”,也坚持说它是“一中宪法”,两者本质上都是认同“一个中国”的。但实质上要求确实不同的。台湾方面要求的现状,是“不统、不独、不武”;美国方面要求的是“不统、不独、不战”; 两者基本上一致。而中国大陆方面要求的,则必须是 “一个中国”。因为,两岸虽然还未统一,但“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并无任何改变。还有,两岸实行的也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因而,“一国两制”实际上也是两岸的现状。尽管民进党千方百计把“一国两制”污名化、妖魔化,但就是无法驳倒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总之一句话,我的两岸“现状观”,就是要把两岸“客观存在”的现状,也就是“一国两制”,转化为“主观认同”,即通过两岸平等协商,使之共识化,合法化,完善化,正常化,从而使两岸关系持续的和平发展和共创两岸人民的永久福祉。

三、两岸关系未来展望

20多年来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强,随着两岸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往来,两岸人民更加的相亲相爱,两岸关系趋向融合。

在一个有关海峡两岸问题的学术会议上,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辛旗,就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与他进行了交谈。

海峡两岸的对话不仅仅是学术对话,更是历史的对话、民心的对话、未来的对话”。辛旗先生做专题发言“登高望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所谓“历史的对话”就是两岸在中华民族近代史悲情方面要有设身处地的体谅;所谓“民心的对话”就是相互理解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以民为本,遂民所愿;所谓“未来的对话”就是根据两岸现状,寻找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统一的交集点,保证稳健、和平地推进这一进程。

辛旗先生说,“天下太平”是中国历代追求的政治理想,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和平统一,和平是根本,和平是百年大计,和平统一应当成为两岸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而维护统一首先要推心置腹地理解中国这一丰厚的历史、现实、文化、政治多面向的观念,承认各地中国人取得的正面成就,无论政治观念的差异有多大,祖国大陆和台湾取得的成就都是中国人的成就,都是中国人的经验。

最后,我坚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只要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两岸关系终将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台湾问题一定能够早日解决。

2.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 篇二

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侧重于考查主干知识, 注重使用材料创设新情境引出问题。重点复习主干知识与时政热点联系紧密的地方,因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往往是时政热点与主干知识的契合点。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异同,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台湾问题等。同时也要重视材料解析题,侧重于提高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阐释能力,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中各组织结构的内在关系,对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横向比较。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年北京卷文综第19题) 图1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1234 B.2314

C.3124 D.4231

【答案与解析】C注意分析图片中的文字,1中的事件始于1958年;2最初见于1965年;3中的法律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4中的事件发生于1997年。

变式练习图2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纪念品或宣传画。按这一系列作品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1234 B.1243

C.2134 D.4123

【答案与解析】A 1中的事件发生于1949年,2中的事件发生于1965年,3中的事件发生于1999年,4中的事件发生于2008年。

示例2 (2015年安徽卷文综第17题)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与解析】C通过研读史料中的关键词“凝聚”“反复”,可直接排除B、D两项;A项只是国共两党协商的结果。

变式练习 《共同纲领》起草后,经过了7次反复的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广泛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将草案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基本通过,才提交政协全体会议讨论。这说明 《共同纲领》的通过

A.经历了异常艰难的过程

B.是不同阶级利益博弈的结果

C.广泛听取了代表的意见

D.反映了代表们的办事效率低下

【答案与解析】C从材料看出,《共同纲领》由起草到通过经过了充分的讨论,体现了 《共同纲领》是代表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示例3 (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第8题)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答案与解析】A D项是从1984年才全面展开;B项是在1993年11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才初步建立;C项至今还没有普遍实行。

变式练习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为乡镇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确立了法律依据。乡、民族乡、镇成为县以下唯一的一级政权组织。而这唯一的基层政权组织机构在1958年开始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人民公社运动的快速发展

C.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D.1954年宪法的修订

【答案与解析】B抓住关键词“1958年”, 只有B项中的事件是在这一时间开始的。

示例4 (2015年上海卷历史第27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答案与解析】C依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关键词就可直接排除A、B两项; 而D项是有关中美关系的,不涉及我国的国体。

变式练习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从“人民民主国家”转变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与解析】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政权的性质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重点突破】

1.强调一个主题(目标)

实施依法治国,实现政治的现代化。

2.了解两个重要机构和两部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把握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法制得到初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1954年宪法的颁布为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2)“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公民权利不被保障、民主政治遭到破坏、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健全了法律体系、 完善了三大制度、建立了基层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迅速恢复和发展,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方略更成为民主政治进程的里程碑。

4.记住四个异同

(1)《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2)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

(3)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

(4)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

5.理解五大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民主制度。

(5)“一国两制”。

6.掌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六个特点

(1)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党的指导思想都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

(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6)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三大制度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7.记住七个重要的历史瞬间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表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4)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

(5)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6)1997年9月,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

(7)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依法治国方针以根本大法的方式确定下来。

8.强化八个认识

(1)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始终坚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理念,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必须保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必须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巩固、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主张的能力。

(4)只有始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才会彰显生命力。

(5)只有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才会保持旺盛的活力。

(6)只有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才会充满希望。

(7)只有始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才能保障人民依法、直接地行使民主权利。

(8)只有坚持“一国两制”,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民主”在中文里的传统意义,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君主专制统治;当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被介绍到中国后,“民主”演变成带有民选元首和人民统治的含义;经历了共和政治的兴衰, “民主”又被用于指称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提出的原因是

A.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

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中共即将取得全国的政权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2.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的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协商制定“一五”计划

3.“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其中的“发展”是指

A.明确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4.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材料中的论述主要是出于

A.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B.“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C.第一届全国人大即将召开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5.2015年3月,习近平在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讲话的主旨体现了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 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 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B.体现了少年们的反抗精神

C.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D.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7.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革”中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8.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最主要在于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防止教条主义的个人崇拜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

9.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都

A.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原则

C.体现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D.表明了民族独立是民主政治的前提

10.新华网北京2015年3月10日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网民与政府之间有机互动,打通官方、民间两个舆论场……线上和线下互动,官方和民间互动,激发了网民参政问政的积极性,形成了两会报道的正能量场。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B.强调人们只有掌握了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现象的实质在于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

11.2015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图3是中国必须要建立的五个相互作用的法治体系,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2.成思危曾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大合唱”主要是指

A.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的管理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13.据统计,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14.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 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官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5.有外国记者亲历了以下场面后,对外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 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上述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6.“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力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A.村民自治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D.人民代表大会

17.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俞可平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中国采取民主增量的办法,来推进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增量”是指

A.“中国模式”具有世界影响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模式”是最佳模式

D.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独创的

18.2014年12月19日,习近平在访问澳门时发表讲话指出:“澳门回归祖国1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一个生机勃勃、安定祥和的澳门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祖国的南海之滨。”澳门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的政治性因素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独立自主的外交

D.“一国两制”

19.1958年,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自治地区自治的权力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20.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不可能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B.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C.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D.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21.1959年,台湾当局“外交部”称:“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 ‘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种说法的改变表明台湾当局

A.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C.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D.响应“一国两制”

22.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 民自己来 解决这个 问题。”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了“一国两制”

B.“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C.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D.毛泽东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23.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 ‘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

D.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式形成

24.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了返乡运动,印发了《我们已经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炷香。”这一趋势促成了

A.海峡两岸的“三通”

B.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九二共识”的达成

25.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在接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说:“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A.不同的国情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D.不同的生活习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6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2分)

材料三早请示,晚汇报。(一种向毛泽东表示忠心的全国性活动)当时单位、家庭、个人都必须在毛主席像前或“忠字堂”(专门给毛主席表红心、献忠心的地方)每天早上向他老人家请示,每天晚上则要汇报自己一天的思想、工作。《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家家必备,人人必备,家家必学,人人必读,也称“红宝书”。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一种不正常的政治现象,这一现象有何影响?(3分)

材料四图4、5和6摄于“文革”时期。

(4)概括回答材料五中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并总结其经验教训。(1分)

材料五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3分)概述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2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并列的是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左右中西方君权的区别。(3分)

材料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 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2分)

材料三

图7古代雅典政治结构图8美国政体结构

(3)根据图7和图8,概括指出古代雅典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建设带来的影响。(2分)

材料四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根据图7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的形式、范围、性质三个方面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所体现的两种民主的主要不同之处。(3分)

(5)根据图8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的本质区别。(2分)

材料五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6)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是如何印证材料五的观点的。(4分)

28.(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 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 《告台湾同胞书 》 (1979年1月1日)

(1)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国际、国内背景。(2分)

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 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也有7000多人次。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三1992年12月3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进行事务性商谈。当时, 大陆海协会的表述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的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台湾海基会的表述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含义,认知各有不同。”台湾称之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简称“一中各表”。

(3)你对材料三中“事务性商谈”的结果是如何理解的?(2分)

材料四2010年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分别签署了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和 《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而后互换文本。热烈的掌声、炫目的闪光灯,再一次见证了两岸历史性的时刻———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从此开启了新篇章,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4)从两岸关系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EC- FA的看法。(4分)

材料五2015年5月4日,习近平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说:“第一,坚持‘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 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第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 不断增进政治互信。……第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5)根据材料五,概括说明新形势下大陆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A 5.D 6.D 7.A8.D 9.C 10.D 11.C 12.D 13.C 14.B 15.A 16.A 17.B 18.D 19.C 20.B21.C 22.D 23.A 24.B 25.B

二、非选择题

26.(18分)(1)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1分)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3分)

(2)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自由。(2分)

(3)导致权力过于集中,逐步损害中共的民主集中制,影响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致使一系列政治斗争以及“左”倾运动频发,最终导致“文革”的发生。(3分)

(4)原因:当时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夸大了修正主义与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个人崇拜现象严重,致使权力过于集中;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了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的意见分歧;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经验教训: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分)

(5)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民主制度得到恢复和完善;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分)关系: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2分)

27.(16分)(1)西方的教权与君权并列,中国的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的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的君主拥有一切权力;西方的法律来自社会,中国的法律出于君权。(3分)

(2)学习美国,确立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为维护民主、防止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2分)

(3)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法,为近代的民主政治提供了蓝本。(2分)

(4)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是间接民主;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1分)范围:人民代表大会体现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即民主的广泛性;公民大会体现的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1分)性质:人民代表大会体现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公民大会体现的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专政。(1分)

(5)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的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2分)

(6)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制,都未真正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参照了古代中国政治的集中,又参照了近代中国、西方的民主、法治,在传承文明、学习西方、立足国情、有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4分)

28.(16分)(1)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分)国际: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1分)

(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分)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努力等。(2分)

(3)双方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了共识。 (1分)但对于“一个中国”的内涵,双方存在分歧,但把分歧搁置了下来。(1分)

(4)促进两岸经济的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的合作机制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针对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所作的安排,是两岸经贸交流的必然结果。(4分,言之成理即可)

3.心系桑梓 心系祖国统一 篇三

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程思远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我与他认识、交往近40年,相互间建立了较真挚的情谊。他那坦荡襟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两岸统一的赤诚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

程思远先生不忘故土,为家乡的建设牵肠挂肚,这是他留给我一个最深刻的印象。

我于1966年2月底开始认识程思远先生,他当时陪国民党政府原代总统李宗仁夫妇回广西观光。我作为南宁市市长,曾与自治区党政领导人到机场迎接他们,也曾陪他们参观南宁市的厂矿、公园等。晚宴又与程老同坐一桌。在交谈中,他盛赞南宁市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说新建的邕江大桥桥面比长江大桥还宽敞,说市里道路的清洁卫生和绿化也搞得好。他还以称赞的口气对我说:“我最近陪李宗仁先生走了很多省市,你可说是一位最年轻的市长!”

1977年底,程老与夫人从北京回到阔别31年的宾阳县探亲和观光时,他参观了清平水库、桃源水库、县城轻工业展览及大桥乡和茶村的果园等地后,高兴地称赞说:“变了,家乡变得认不出来了!”他回京后写了长篇游记《重游广西睹巨变》一文,称赞“今日宾阳分外娇”。

1983年,我担任自治区主席后,与程老接触更多。他几次回广西观光、视察工作,或每年我到京开会,我们都相互热情接待、开怀畅谈。1985年8月,我与自治区党委书记陈辉光等上京参加全国党代会期间,在京召开了广西籍和曾在广西工作的老同志座谈会。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程老应邀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会议由我主持,我代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恳请到会同志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会上,程老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个老广西了。广西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金木水火土’样样齐全。金,就是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木,就是广西山多林木多;水,就是有红水河、西江等大河流和沿海独特资源;火,就是水力发电资源丰富;土,就是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合粮食、经济作物、水果的种植,建议你们利用这金木水火土的优势来加速发展广西的经济,广西大有希望。”他在发言中充分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期望,我和陈辉光书记听后都表示接受和感谢。后来,程老还反复多次对我说:“我不懂经济,但我总认为,广西除了发展粮食生产、推广杂优水稻外,应多种桐油、茶油、剑麻等经济作物,还要发展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他的意见很中肯,对我的工作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1988年12月,程老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代表团成员到南宁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时,我到西园饭店程老的房间去看望他。他关切地询问广西改革开放的情况,并从北京带来一幅亲笔条幅送给我。条幅写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涵百川,有容乃大”。他还给覃应机(时任自治区政协主席)和甘苦(时任自治区人大主任)两位同志送了条幅。这也可说是对家乡“父母官”的关爱和鞭策。

1995年5月底至6月初,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程老到广西视察工作。当他回到家乡看到刚修复好的程村旧居时,心情颇为兴奋,对县党政部门深表谢意。同时,他还视察了黎塘金龙开发区、宾阳商贸城、新桥东昌制革厂、金玉造纸厂等。高度赞扬了家乡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宾阳人的聪明,并为黎塘开发区亲笔题词:“开发黎塘,建设家乡”。他还拿出自己的1万元稿费捐给家乡的扶贫工程。

1999年10月1日,“壮乡第一条高速路”——桂林至柳州高速公路段建成通车。已91岁高龄的程老,高兴地应邀从京回广西参加该高速公路通车典礼。同年11月12日至16日,程老又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宋平及王光英副委员长到广西参加“99南宁国际民歌节”等活动,活动结束后,他驱车回家乡视察。当他看到县城新建起雄伟壮观,规模、设备居广西第一流的体育馆时,他激动地说:“我作为宾阳一份子,家乡的建设和变化都时刻牵动我的心。”当天,他高兴地在该馆与宾阳县党政领导同志一起观看南宁地区第六届体育运动会男子篮球赛。同时,程老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很关心,致信宾阳县委和县政府,表示愿意将自己积累多年的30万元稿费捐给家乡建设一所小学,接着汇来了捐资款。县委、县政府对此建议很重视,决定在程老家乡——宾阳县大桥镇大程村筹建思远育才学校。

2001年11月中上旬,年已93岁高龄的程老到南宁参加国际民歌节活动后,第八次回宾阳视察工作,这也是他从香港回大陆定居后的最后一次回乡。其重点是了解家乡的教育工作情况。当他听到县党政部门已接受其倡议,开始筹建育才小学的消息时,甚为高兴,他深有体会地说:“搞经济建设,要敢下本钱,以超前的和更高的标准抓好教育事业建设。”乡亲们以浓重的乡音表示感谢程老解囊捐款建校,他回答:“党和人民给我很高的荣誉和关怀,我应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家乡人民。”在程老的倡议和捐助下,加上南宁市、宾阳县、大桥镇各级政府的投入资金共154万元,于今年8月建成了一座拥有1020㎡教学楼、720㎡教工宿舍楼和宽阔运动场的“宾阳思远育才学校”。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为该校题写校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发来贺信。

正由于程老对桑梓有笃深情愫,家乡人民称他为“宾阳之子”。每逢程老华诞或春节,大程村村委会都会代表全村父老乡亲向远在京城的程老发去贺电或节日问候。程老接电后,也至感盛情,给予复电致谢。

程思远同志一生同海内外的赤子一样,满腔热血,热爱祖国,关爱祖国的前途、命运,尤其是其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立场和所作出的贡献,令人敬佩。

他定居香港时,为促成李宗仁先生回国,曾冒着生命危险,五上北京,两赴欧洲,最终在周恩来的关怀、指导下,推动了李宗仁夫妇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大陆定居。程老陪李宗仁夫妇回大陆后,曾担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全国政协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第一届名誉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等职。他设法和台湾各界友好人士联系,并经常自费接待台湾来的客人,向他们宣传大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穿针引线。

2003年3月11日,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图为胡锦涛(右一)和程思远(左一)亲切握手

有一年年底,程老到广西视察工作,我曾在桂林对他说起这么两件事:一是桂林市为扩大榕湖饭店,想要拆掉白崇禧的故居,征求我的意见,我坚决不同意;二是讲我有一位在美国的桂林籍学生,他与蒋经国有交往,有一年回广西探亲告诉我,蒋经国对大陆不承认国民党抗战功绩有意见,若中共承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功绩,蒋经国表示台湾今后对大陆的政策会起根本性变化。程老听后很高兴。为了改善两岸的关系,他回京后,即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议于1987年举行纪念“七・七”事变50周年活动。恰逢当时周恩来建议广西电影制片厂筹拍反映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捷的故事片《血战台儿庄》,程老很高兴,两次参加该剧本编写座谈会,在拍制过程中还提供不少宝贵资料和意见。1986年秋,该片拍成送审,电影局邀请了几位中央有关领导观看,一位领导看完后说:“我们对当时的抗战历史事实不太清楚,难以发表意见。”其他领导同志也沉默下来,该片未获中央批准。程老找我商量,并作了分工:广西方面的工作由我负责做,北京方面的工作主要由程老做,我也给予协助。恰逢同年11月中旬,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到广西参加国家重点项目——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截流成功庆典,我便趁此机会,晚上请他们观看新拍成的故事片《血战台儿庄》。看后征求他们的意见,问是否可以公开放映,国务院一位主要领导同志表态说:“历史事实是这样,就可以放。但还要拍一些反映一些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影片。”我即把此话转告在北京的程老,后北京的有关部门终于批准该片公开放映。

该片在海内外放映后,引起巨大反响。它可说是国内第一部反映正面战场国民党抗日事迹的影片。该片被带到香港后,程老托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同志把它交给台湾中央通讯社的负责人。后据程老说:蒋经国看完此片后说了三句话:第一,共产党肯定了国民党的抗日功绩;第二,没有丑化、歪曲我父亲;第三,我父亲在影片中成为正面人物。蒋经国把此影片推荐给国民党中常会委员观看,宋美龄等要人也观看了此片。不久,国民党政府决定局部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接着,又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这些关系的改善,是与程老的铺路搭桥工作和《血战台儿庄》的公开放映分不开的。

1993年4月,大陆在山东台儿庄隆重举行“纪念台儿庄大战55周年”活动,86岁高龄的程副委员长应邀前往参加纪念活动,并在纪念会上发表有关实现两岸统一的讲话。

同年下半年,为纪念我国抗战胜利50周年,广西电影制片厂筹拍反映国民党军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指挥的广西昆仑关大捷的影片《铁血昆仑关》,他和我、韦瑞霖三位同志担任此片顾问。他非常关心该片的摄制,多次为该片题词。如“魂绕昆仑”、“昆仑关战役大捷是攻坚战和运动战密切结合的结果”、“拍好《铁血昆仑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1995年,该片拍成后送审,因种种原因,只获海外发行,未获在大陆公映。至今年,在纪念我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该片才获准在国内公映(片名改为《铁血》),可惜程老在该片国内公映前一个月谢世,甚为遗憾。

程老生前特别关心两岸关系的改善,当他病重在床上听到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的消息时,感到非常高兴。可惜他未能看到祖国河山一统、两岸统一,这可说是程老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程老坚持与中国共产党保持“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友好关系,积极、真诚、坦率地向党和政府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或批评意见,他可说是中共难得的诤友。

1966年2月,程老陪李宗仁夫妇到南宁观光时,他及时地向我们反映李宗仁先生的观感,有的是他们私下叙说的知心话。如李宗仁观看了广西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西津水电站后,曾激动地对程老说:“过去,我们长期视中共为匪,杀了他们很多人,现在,百闻不如一见,我服罪了,服输了,中共是真正为民造福祉的政党!”程老听后立即把李宗仁先生说的心里话和自己的观感,坦率地向我讲述、反映。此后对党中央一些重大决策和自己一些不理解的重大问题,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程老对当时发生的一切,很不理解。尤其是全国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时,他的思想更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听说他在全国政协直属学习组上首先“放炮”,提出了几个不解的问题和为什么:“党内思想斗争是否一下子上升到纂改党的路线、复辟资本主义、成为敌我矛盾、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敌人?我的小孩从外面大字报中抄回《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一百例’》,说它是反革命修正主义纲领,我反复看不懂、不理解,何以说它是反革命纲领?外面大字报又点了邓小平的名,要把他揪出来,他的‘三项指示为纲’有什么错?”他坚决支持邓小平出来工作,充分表现了一个无党派人士的凛然正气,还讲述苏联斯大林搞肃反扩大化的深刻教训。幸得主持会议的人设法为程老解脱、保护,才使程老免遭厄运。

1999年3月上旬,我到北京参加全国地方志会议期间,曾抽空到程老家里看望其夫妇俩,恰逢他夫人石泓患重病住院,他为家里无法招待我吃饭而感到歉意和难过(因他不要国家配给服务人员,故过去都是石泓亲自给我们做饭菜招待)。我同他谈起影片《铁血昆仑关》的史实问题,他说,该片反映的内容与历史事实不大符合,只写中央军第五军,没有写到桂军的配合,他对此很有意见。我对该片存在的缺点也有同感。我说,影片应反映桂军对昆仑关战役的配合和群众的支援,也不应过多描写战场的恋情,但该片基本内容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桂军在抗战中的确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昆仑关战役中,只是在外围起了很大的配合作用。我还唱起当年流传的歌谣:“中国分省二十八,广西子弟最刚强,天生会打仗,个个勇敢上战场。”我还给他念了自己1995年在桂林写的诗句:“八桂英雄舒国恨,壮乡何处不同仇。”他听到此,心里才开始高兴起来,向我介绍其养生之道:一是有适当、经常的运动;二是要有开朗、坦荡的心胸;三是要有节制、规律的生活方式。告别前,我们高兴地合了照。分别时,我要他保重身体,祝他健康长寿,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竟成永别!

4.12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篇四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的河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英勇斗争。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和宰割,中国局部地区处于分离状态。各族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魂牵梦萦的执著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中华民族解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起点,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捍卫民族尊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带领中国人民为之英勇奋斗。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 和确立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决反对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不仅台湾、香港、澳门同胞现有各种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而且他们希望获得的其他权益也将得到充分实现,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夙愿,充分行使选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更加广泛、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大事。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社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期繁荣稳定,也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就需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台独”活动与国际反华力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台独”将使台湾沦为外国附庸。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搞好。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和平共处是处理国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一国两制”构想将这一准则应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以解决祖国的和平统一问题。邓小平说:“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个国家内一般只能有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新话,是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既不是传统的单一制,又不是通常的复合制,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结构组织形式,即不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所谓原则坚定性,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中国国家主权的统一与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坚持国家主体即祖国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所谓策略灵活性,就是在一个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允许非主体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存在及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只有实行“一国两制”,在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身边,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局势可以长期稳定,有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同时,也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一国两制”确实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不仅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证实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也为国际社会解决世界争端,稳定世界局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香港、澳门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表明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卓越能力。台湾与香港、澳门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实行不同于大陆的社会制度。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表明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完全能够满足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香港、澳门的稳定繁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必将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5.《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 篇五

柳城县民族中学 何勇联 设计理念:“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现,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伟略,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祖国在不断加强,我们用实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喝采,组我们炎黄子孙应用之国耻,放眼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历史意义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两半,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教学重点:

1、香港、澳门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2、难点:“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方法:

1、先学后教;

2、情景教学 课前导入

播放歌曲一多先生《七子之歌》—澳门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歌名是什么?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远离母亲的孩子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

师:有哪位母亲不思念自己的孩子,当母亲强大后,激离在外的孩子,归来吧!导入新课。展子课题: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学生课内预习4分钟)多媒体现出问题:

1、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构想?

2、什么叫“一国两制”它的核心是什么?

3、实现祖国统一,有武力与和平两种方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呢?

4、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应归纳,并突出难点“一国两制”)

多媒体展示讨论题:为什么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付诸武力解决呢?(过渡)百年的沧桑,而今,妈妈呀,儿回来了!

多媒体展示港澳回归场面,香港、澳门特别行政正区旗。展示课题:港+澳回归(学生预习相关课文3分钟)展示问题:

1、香港是什么时候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被英国割占的?

2、葡萄牙文是怎样一步步侵占澳门的?

3、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政府为解决港澳问题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4、港澳回归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5、过去,港澳是英、葡两国的殖民地,而今,我们已成功收回,这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学习预习3分钟)

一、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多媒体展示:祖国宝岛图片播放歌曲《阿里山姑娘》

多媒体显示:

1、台湾问题的产生;

2、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

3、“江辜会谈”的主要内容; 4、1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

展示问题:

1、台湾历史上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你认为回归的动力是什么?

2、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做了哪些努力?

3、请列举说说海峡两岸交流的表现?

讨论:20世纪90年和21世纪初,以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势力公然挑战国家的统一,你认为他们会得逞吗?你认为怎样才能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讨论前多媒体显示,台独分子活动的相关资料)小结:

6.怎样维护祖国统一 篇六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民族团结的主要范围

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水浒传》读后感

读了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这一段好汉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 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说为了准备“ 农民革命” ?显然都不是。黄泥冈上,这一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金珠,而后大概经过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 晁家庄园,三阮则“ 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 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 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说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再看鸳鸯楼上那幕血案,武松连刃十数人后,一片血泊之中,从容地将桌上银酒器 踏扁,揣入怀里带走;而即使粗心卤莽至极的角色如李逵,沂岭之上杀了假李逵后,也 没忘进房中搜看,“ 搜得些散碎银两并几件钗环”,都拿了──李逵虽极端厌烦女色,但也知这些沾满了脂粉气的钗环可以换钱换酒,照拿不误。而后,还去李鬼身边,搜回 了那锭被骗去的小银子,在这种事儿上,黑旋风也足够细心。

7.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 篇七

一、立意的确定

根据课标要求, 本课的学习要点有两个方面, 一是简述“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二是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如果教学重点仅仅满足于教材表面内容的讲授, 本课的立意显然是较为浅显的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解释与罗列。 但要让学生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又离不开中国人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因此, 通过基本史实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是本课的主要目标。

二、立意的达成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这是本课的重点, 也是难点所在, 因此, 在课堂开始我就直奔主题, 以习近平主席的“ 中国梦”讲话导入。

PPT“: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我们称之为‘ 中国梦’, 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习近平

问: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生回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PPT:

1.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望兮, 永不能忘!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有国殇!

———《 望大陆》 ———于佑任

2.林肯总统说过“: 一个自相分裂的家庭是站立不住的。 ”我相信, 经历过南北战争的美国人民, 会充分理解中国人民反对台湾分裂、捍卫国家统一的决心。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的演讲

问: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 中国人民还面临怎样的困难?

学生回答: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以上导入使学生明白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待祖国统一大业, 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基础,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 要实现民族的振兴, 国家的富强, 国家的统一都是前提和基础。 拔高了本课的高度, 突出了本课立意之所在。

关于“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上, 我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 先抛出两个问题:

1.为实现祖国统一, 中央政府做出了那些努力? 最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2.这种方案是怎样付诸实践的? 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最后重点通过对香港澳门回归原因和意义的分析, 认识到港澳回归既使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也是中国在实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充分理解了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的关系, 突出了“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在实现住过统一大业方面的指导作用。

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方面, 我重点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 ( PPT)

1.我们应该登高望远, 看到时代发展、民族振兴大趋势, 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两党应该以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 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 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抚平历史创伤, 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崭新篇章。

———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时的谈话

2.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 历尽艰辛, 无数先烈前仆后继, 终于推翻帝制, 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 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 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 孙先生领导, 吾辈虽幼, 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 老先生主其事, 吾辈身在其中, 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 但纵观全局, 合则对国家有利, 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 三次合作, 大责难谢。评价历史, 展望未来, 应天下为公,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 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节选)

探究1:综合以上材料, 指出二者有何共同的政治愿望。

教师总结:

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 实现民族的复兴。

探究2:在两岸同胞的努力下, 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何发展?

归纳总结: ( 略)

探究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本目内容通过三则材料的阅读探究, 理清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脉络, 使学生理解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海峡两岸关系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不断取得突破, 实现祖国统一的积极因素远大于消极因素, 增强了实现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教后反思

就本节课而言, 我们仅仅让学生理解“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就要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 为什么要实现祖国的统一, 实现祖国的统一到底有何意义, 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为实现祖国统一,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 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够早日实现。

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它的灵魂。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能够得到什么, 收获什么, 才是这节课最大的意义之所在。 我们一定要通过问题的探究, 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 每节课后, 让学生都能有所感悟, 都能学以致用, 得到一些东西, 解决一些问题。 每节课如何以高远的主题立意来统领课堂, 给课堂以生命和灵魂, 这才是我们每位走上讲台的老师应该真正思考的东西。

参考文献

8.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 篇八

【背景材料】

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13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造成直接财产损失超过3亿元。

事件发生后,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公安、武警,对在拉萨街头十分猖狂地进行打砸抢烧的不法分子依法打击,迅速平息了事态,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国家法制,维护了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一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

【知识链接】

1.唐与吐蕃的关系。

(1)贞观年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带去大批种子和多种生产技术及许多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2)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3)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表自称“外甥”,称唐朝皇帝为“舅”,与唐“和同为一家”。

2.元朝对西藏的管辖。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3.明朝与西藏的关系。

明朝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朝廷在乌思藏设立卫所,还建立僧官制度。

4.清朝对西藏的管辖。

(1)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入见。

(2)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

(3)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自此,达赖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

(4)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5.新中国成立后。

(1)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2)“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建成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3)西藏自治区的建立。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新中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已庄严地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经典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中,最值得称道的是()

A.平定分裂叛乱B.设置统治机构

C.实行和亲政策D.民族平等团结

2.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

A.解放南京B.西藏和平解放

C.解放海南D.香港回归

3.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盛京将军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D.驻藏大臣

4.清王朝授予“达赖喇嘛”“五世达赖”金印。这反映了()

A.规范了灵童转世程序 B.创立了驻藏大臣制度

C.废除了西藏的土司制度 D.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5.反映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求婚使节情景的名画是()

A.《清明上河图》B.《步辇图》

C.敦煌壁画D.《送子天王图》

6.2008年10月,是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

A.57年B.60年C.55年D.50年

7.祖国大陆最后和平解放的地区是()

A.新疆地区B.西藏地区C.青海地区D.云南地区

8.“班禅额尔德尼”是哪位皇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的封号()

A.唐太宗 B.顺治皇帝 C.明太祖 D.康熙皇帝

9.“达赖喇嘛”是哪位皇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的封号

()

A.唐太宗 B.顺治皇帝 C.明太祖 D.康熙皇帝

二、非选择题

10.2008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3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请回答:

(1)唐朝时在西藏地区建立的政权是什么?

(2)列举唐朝时两位为汉藏两族的联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3)西藏地区何时开始纳入中央政权的版图?当时中央管理西藏地区事务的机构是什么?

(4)清朝时,中央管理西藏地区事务的官员称什么?

(5)新中国成立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西藏是哪一年设立自治区的?

11.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13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造成直接财产损失超过3亿元。

事件发生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公安、武警,对在拉萨街头十分猖狂地进行打砸抢烧的不法分子依法打击,迅速平息了事态,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国家法制,维护了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请回答:

(1)请用所学史实证明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结合材料,说说不法分子制造暴力行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对此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3)面对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我们青少年该如何做?

参考答案:

一、1.C 2.B 3.D 4.D 5.B 6.A 7.B 8.D 9.B

二、10.(1)吐蕃。(2)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等。(3)元朝。宣政院。(4)驻藏大臣。(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65。

上一篇:寒假记事作文650字下一篇:春雨夏雨秋雨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