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分析论文

2024-07-09

金融数据分析论文(共8篇)

1.金融数据分析论文 篇一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功能比较分析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与通常所说的二级市场炒作或以换手率来衡量的流动性不同。单纯的市场炒作仅仅将财富在投资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任何价值,也无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除了给国家创造税收和给公司增加手续费收入,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分析,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在下述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为股东提供一种监控股份公司的方式,即“用脚投票”。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有两种监控方式,或者是被动型监控的“以脚投票”,或者是主动型监控的“以手投票”,后者我们在下文论及。如果公司业绩差,股东可以卖出股票,一走了之。这种被动型的监控对公司管理层形成的约束力与股东的身份和特点有关。如果股东是散户,管理层并不在乎其买卖;如果股东是大的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就不敢掉以轻心了,因为大的卖单会使公司的股价急剧下降,既会影响管理层与股票挂钩的收入,也容易导致外部接管。二是加快信息的流通。证券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有赖于价格信息的准确性。只有当股份公司的股票价格如实反映了所有关于该公司基本面的信息,比如公司的业绩、业务增长情况、市场前景等,证券市场才是有效率的,它对资金的配置才是有效率的(Fama,1965)。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证券市场的本质是信息市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可以使得信息尽快地反应到价格中去,提高市场的效率。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与金融中介机构在资产转换(时态中介与规模中介的综合)中的流动性保险功能类似,但前者远胜于后者。就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而言,它源于从大量分散的储蓄者手中吸收资金,然后用以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在这一转换过程中,金融中介机构以牺牲其资产的流动性为代价来为储蓄者提供流动性便利。这在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其负债主要是短期性的活期存款,而资产主要由长期性的贷款构成。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来自于大数法则的运用:由于储蓄者的存款行为是大量而分散的,机构可以根据大数法则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根据这一预测,机构在保留一定的流动性准备后,将其余资金用于贷款或投资。由此可以看出,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受制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是否准确,或者说大数法则是否适用。在社会安定、经济环境稳定的条件下,人们对未来收支的预期是稳定的,对金融中介机构也是有信心的,因而他们到机构的存款和取款行为也不会出现突变。但一旦出现社会动荡、经济环境急剧变动,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就会变得不确定起来,其现时的收支行为也会出现变异,从而影响到机构流动性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会同时涌向机构提款,出现恐慌性挤兑,甚至引发“骨牌效应”,酿成金融危机,中断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转换链条。二是金融中介机构能否顺利回收其贷款或投资。一般而言,机构的贷款或投资是长期性的,期限越长,发生坏账的风险越大。如果机构经营不慎,累积了大量的坏账,也会中断其流动性转换的链条。

二、汇集资本和分割股份

所谓汇集资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筹集资金。资本积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无法从事所需资本巨大的事业,如铁路、钢铁、石油等行业,但通过在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来成立公司则可完成这一任务。股票市场所能达到的筹资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或通过金融中介融资所无法比拟的。汇集资本实际上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类似于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转换功能。

证券市场不仅提供了汇集资本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分割股份的方式,并由此派生出界定产权的功能。比方说,一项投资需100万元,但发起投资者(即筹资者)手中只有10万元,那么,他可以另找9个每人出资10万元的投资者,这样,10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且各人在总的资本中占10%的比例;或者发起投资者为了保持在投资中的控制地位,也可以找更多的投资者,比如说90个每人出资1万元的投资者,这样,91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其中发起投资者占10%的股份,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而其他投资者只占1%的股份,处于被控股地位。在上述汇集资本和分割股份的过程中,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没有也不需要任何超越经济关系的联系,但通过股份的代表物股票,他们就可以将新成立企业的不可分割的物质财产进行细分,形成明晰的产权,所以,通过证券市场能够对产权进行初始界定;同时,通过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买卖,可以将附着在物质财产上的各种权利分离出来单独进行交易,使得产权能够行使和执行。在这方面,证券市场较之金融中介融资有着明显的优势。

三、风险管理

快速流动、高度分散的证券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功能:一是风险定价。证券市场在现代金融理论中又称为公开市场,其中交易的标的主要是一些标准化的媒介物,如股票、债券等基础金融产品以及其他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标准化衍生产品,如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由于这些标的是一些标准化的媒介物,我们就可以运用各种定价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风险定价。正因为如此,定价理论才得以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一,因对期权定价理论作出巨大贡献的美国经济学家Merton和scholes还因此荣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公开市场相对应的是金融中介机构发放贷款的议商市场,在这一市场上,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融资活动是通过直接议商完成的,故有议商市场一名。由于公开市场上交易标的的标准化,其风险定价功能远胜于金融中介机构在议商市场中的一事一议式的风险定价功能。二是分散风险。由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好,变现性强,投资者可以方便地构造风险最小的最优风险组合,并可根据市场及时作出调整,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同样,以降低风险为目标的资产组合理论也在现代金融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马柯维茨、米勒和夏普因此还成为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共同获得者,米勒甚至将马柯维茨于1952年在《金融学刊》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视为现代金融学的开端。

金融中介机构有两种分散风险的方法。一是通过向众多客户发放大量贷款构造风险分散的资产组合;二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无论从构造组合的成本还是从组合本身的收益――风险比来看,前者要远逊于直接通过证券市场构造的资产组合;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由基础证券派生出来的,所以后者与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

四、信息生产

无论是通过市场还是通过中介进行的资金配置方式,要确保资金配置效率,必须让资金流向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而要确保资金流向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地方,必须保证影响各备选项目的风险收益所有因素都得以充分的披露,所以充分的信息是确保资金配置效率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证券市场具有良好的信息生产功能。证券市场上存在一种信息驱动交易者(information-motivatedtraders),他们相信(有意或无意)自己拥有关于某种证券的尚未被他人知悉或理解的信息,因此该证券被市场错误定价,他们可以通过买入或卖出该证券来获利。由于信息驱动交易者的存在,公司的价值总能被挖掘出来,并反映到其股价中。道和戈登(Dow&n

bsp;andGorton,)认为,证券市场可以传递前瞻信息(prospeetiveinformation)和后顾信息(retrospectiveinformation),前者是尚未实施的投资的信息,它可以帮助公司对当前的投资决策做出判断,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提高未来的公司价值;后者是证券市场的交易者对公司已经作出的决策的事后判断,它为公司经理的经营绩效提供了间接定价机制。这两种信息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证券市场提供或传递信息是以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的。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法马(Fama.1965)的定义,完全有效率的市场就是市场上每个公司股票的价格都反映了所有关于该公司基本面的信息,如公司的盈亏状况、公司产品的质量与市场前景、管理层的能力等。另一个恒等的定义是,在一个完全有效率的市场上,证券的价格总是与其投资价值相等。如果有A、B两家公司,A公司上述基本面的情况比B公司好,或者说A公司的投资价值高于B公司,但A公司的股价却比B公司低,那么资金自然优先流向B公司,这样的市场就不是有效的,因为公司股价没能反映A公司比B公司好的信息。所以,在一个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上,股价已经包含了所有关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这就是现代金融理论中有名的效率市场假说。换言之,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上,投资者只要观察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就可以推断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这样一来,通过市场融资的信息成本大大低于金融中介机构融资时花费在事前调查、事中审查、事后检查等方面的信息费用。当然,效率市场只是一理论中的假说,一个理想的参照系,证券市场实际运行的效率程度就各不相同了。在一个效率不高,比如说像我国连弱式效率是否达到都存在争议的证券市场上,价格还未包含所有关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投资者当然不能仅凭股票价格变动就进行投资决策,而必须对公司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这些活动必然花费大量的信息费用。那么,效率程度不高的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之间,究竟通过哪种方式融资的信息成本更低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根据利兰和派尔(LelandandPyle,1977)提出的L-P模型以及其他几位经济学家提出的类似的信息生产模型,金融中介作为一种投资者、项目或经纪人的联盟,可以降低投资的信息生产成本。拉马克里什兰和塔克(RamakrishnanandThakor,1984)认为,如果同一企业不是通过金融中介而直接从多个投资者中筹集资本,每个投资者都要对企业进行调查和监督,造成信息生产的重复。如果指定某个信息生产者作为信息经纪人对企业状况进行调查和监督,这些重复的信息生产成本就可节省。当单个的信息经纪人结成联盟,信息生产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结成联盟的经纪人就是某种经纪类金融中介,如证券经纪商、交易商、投资银行等。

除了信息生产的成本外,信息生产过程中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了信息的供给不足;二是信息质量不易辨别,导致信息市场上好信息不足,坏信息充斥。利兰和派尔认为,金融中介根据收集和处理的信息买入和持有贷款或证券类型的资产,可以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因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是“私有产品”,不能随意出售,金融中介机构在信息生产过程中不用担心信息的外溢;通过对资产的合理定价,也间接解决了信息的质量和可信性问题,因为信息的质量已经体现在资产的价格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中介具有充当信息生产者的天然优势。

从以上分析看,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在信息生产上各有优势,不能简单地定论哪一种资金配置方式更好。在理想的强式效率市场上,股价已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投资者没有必要再费时费力去从事有关证券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所以证券市场的信息生产成本要远低于金融中介。然而,即便是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有关实证研究表明也只达到弱式效率(Fama,1965,1970;Alexsander,1964)。若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强式效率,则需要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关公司的信息,在这方面,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

五、为投资者提供监控和激励手段

确保资金配置效率的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有效的监控和激励机制。信息生产主要解决事前的非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问题;而监控与激励主要解决事后的非对称信息,即道德风险问题。监控(monitor)是指外部核实或约束。对于道德风险中的隐藏行动问题,委托人必须对代理人施以适当的监控,防止代理人作出不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如欺诈行为。激励(incentive)是指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代理人在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的同时,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防止偷懒(shirking)行为。为了防止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委托人常常是监控与激励并举。

证券市场为投资者监控公司提供了两种机制。第一,股东直接对公司进行干预。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有两种监控公司的方式:一是主动型监控,即股东“以手投票”。股东可以参加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成员,或就其他公司有关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投票表决,对管理层构成直接约束;二是被动型监控,即股东“以脚投票”。如果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经营管理行为不满意,可以卖出股票;如果出现大量股票抛售,公司股价急剧下跌,既会影响公司在市场上的再次融资,也会给管理层带来第二种监控机制的压力,这就是证券市场上的外部接管。当一上市公司管理层经营不善,业绩不佳,盈利下降时,在有效的市场上,这些信息就体现为其股价的下跌。当股价下跌至某一价位,专事外部接管的袭击者认为通过改组管理层可以提高公司业绩,提升公司价值,他们就会大量买入该公司股票以达到控股目的,然后以控股股东身份改组公司管理层。在外部接管的潜在威胁下,管理层不得不努力工作,以提高公司业绩,防止股价下跌。证券市场上的袭击者还可以产生一种“鲶鱼效应”,他们就像生物链中的鲶鱼一样,在弱肉强食的同时,也迫使“弱肉”强壮起来。

证券市场还提供了一种激励公司管理层的有效手段,这就是与公司股票价格挂钩的管理合同,或称经理人持股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收入中,只有少部分的现金,大部分收入是股票或股票认购证(warranty)、股票期权等与股票挂钩的权证。这种管理合同形式在发达国家越来越流行。比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前总裁亚柯卡在任期间,其账面工资超过500万美元,其中现金只有100万美元,其余都是股票或与股票挂钩的权证。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股票挂钩的好处是,如果公司经营管理完善,业绩提高,公司股价上升,管理人员的股票收入也会增加;否则,管理层收入有限。当然,这种激励机制也是以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的。如果公司业绩不能在股价中反映出来,即使管理层收入与股票挂钩,也不能激发他们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相反,还可能引诱他们的短期投机行为,甚至直接参与本公司股价的炒作,正所谓“经营再好不如庄家炒”。

在金融中介机构与借款企业之间,除了借贷关系外,双方还在资金结算、股权控制、人员交流等多方面有联系,金融中介对借款企业进行监控具有

得天独厚的优势。戴蒙德(Diamond,1984)的受托监控模型证明,由于金融中介作为众多投资者的代理人对企业进行监控,避免了由各投资者分别进行监控的重复,金融中介在受托监控时的监控成本与代理成本之和比由各投资者分别监控时的监控成本之和要小,因而具有监控的成本优势,但金融中介的监控成本优势受制于其客户的多样化。对比金融中介与证券市场在监控方面的作用,二者各有其优势,同时也各有其限制;但在激励机制方面,证券市场可以提供与股票挂钩的管理合同,而金融中介却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

[1] Fama,E.,1965.“TheBehaviorofStockMarketPrices”[J],JournalofBusiness,January.

[2] Diamond,D.W.1984.“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DelegatedMonitoring”.ReviewofEconomicStudies.LI:393-414.

[3] Dow,J.andGrayGorton,1997.“StockMarketEfficiencyandEconomicEfficiency:IsThereaConnection?”JournalofFinance,52(3).

[4] Leland,H.E.andPyle,D.H.,1977.“InformationalAsymmetries,FinancialStructureandFinanciall.Intermediation.”TheJournalofFinance.Vol32,May:372-387.

[5] Ramakrishnan,R.andThakor,A.V.,1984.“InformationReliabilityandaTheory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ReviewofEeonomicStudies.LI:415-432.

[6] 秦国楼.现代金融中介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

2.金融数据分析论文 篇二

1 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的有关概念

金融审计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业形式, 也是金融监视的重要手段。通常, 金融审计以国家机关为主体, 其面对着的是各种金融机构的财务情况与运营状况, 对金融机构各种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效益性加以监视。除此之外, 其还是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活动。

金融风险是针对金融机构在各种经营活动中, 其资金与财产所承受损失可能性。导致这些损失出现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具有很大的变动性。

2 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轨迹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行业的各项改革工作也稳步推进。在此过程中, 金融审计得以不断完善。

2.1 财务收支审计时期

审计署组建于1983年, 在1994年之前, 我国金融审计主要针对国有专业银行而进行的, 重点内容在于有无违法乱纪与乱收费等行为。在这一时期里, 维护国家财政稳定和提高财政收入是金融审计的主要目标, 然而该时期的金融审计也有不大的不足, 其仅仅是财政审计的延伸, 并非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审计。这是由于其未涉及到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方面。

2.2 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时期

在1995-2001年间, 亚洲金融风暴的出现给了很多国家当头一棒, 其纷纷开始担忧本国的金融风险。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审计法》, 这标志着金融审计开始步入法制化的道路。在这一时期下, 审计的重点内容在于金融机构的各种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资产状况及内控制度等。很多重大的违法案件都在这一时期被曝光, 金融市场秩序得有有效的整治, 起到了一定的金融防范作用。

2.3 风险审计时期

在2002-2008年间, 风险防范、效益提升与管理提高都是金融审计的重要目标。针对金融机构的内控状况展开研究, 对各项业务的真实性进行考察, 从而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在这一时期其重点内容在于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效率上。

2.4 安全审计时期

2008年, 金融危机爆发, 我国审计开始以促进改革与发展、提升安全度、关注金融市场问题为主要的目标。其重点在于及时发现金融方面的各种问题, 不断完善金融监管, 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3 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优势

3.1 金融审计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和审计机构相比, 金融监管部门不但要做好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 还要积极促进金融行业的平稳发展。这样一来, 金融监管部门难以保持职能上的独立性, 很有可能出现内在性的矛盾, 对审计成效产生影响。然而审计机关是独立性非常高的机构, 其在行使职权的时候拥有非常强的独立性, 最终出具的审计结果也具有权威性, 能够被社会所认可。这在解决内在性矛盾时, 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金融审计具有更为明显的综合性

金融审计自身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 在揭露各种不良问题时, 能够从宏观角度来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 从而从根本上提出优化与应对措施, 这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审计对象, 还是审计内容, 金融审计都更加全面, 具有广泛性。在现实中, 金融审计不但会针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性的审计工作, 还会对金融机构进行一定的监视。其不但会对资产、损益与负债等方面进行审计, 还会各种业务展开合规性等多方面的审计, 从而使得审计工作能够尽可能地全面覆盖到金融机构的各个方面。

3.3 金融审计更为灵活

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 金融审计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为了能够灵活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金融审计的组织模式非常高效, 采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类方法, 从而使得金融审计能够应对不同的工作需要, 特别是那些具有交叉性的复杂内容。这样一来, 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也能够更加突出。

4 提升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中成效的路径

4.1 做好内部监管监督工作, 杜绝金融违规行为出现

金融审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多个时期, 不同的时期下其工作的目标与重点内容均不同。在对金融机构进行内部制度等方面的审查后, 借助研究与分析出现的违规行为, 一方面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金融机构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金融机构制度的有效意见, 另一方面能够对内控制度的最终成效进行审查, 从而明确出那些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环节, 并出具相应的改良意见, 使得金融机构在整改过程中目的性更加。通过金融审计, 金融机构的各项制度更加科学, 并且能够更好的落实到位, 很多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金融风险得以降低。

4.2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水平, 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 越来越多新的技术出现, 金融审计的具体工作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互联网的作用下, 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 这要求金融审计应不断创新, 从而适应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受到以往工作内容的影响, 金融审计可能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新兴金融事物的各项审计工作。金融审计单位应积极创新审计手段, 不到那改进工作方法。现有的工作人员一个积极学习该方面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从而能够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只有这样, 金融审计才始终具备揭示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4.3 实现动态监控金融机构的各项活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 很多新的方法与技术开始被引入到金融审计中, 以往的“事后性审计”状况开始改变, “事中性审计”与“事先性审计”力度开始加强, 审计工作呈现出跟踪性的特点, 在预防与警示方面变得更为主动。以当前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为例, 贷款被多用的情况等都能够被有效的追踪审计到。在实际工作中, 审计机构通过对多家银行的动态监控, 强化各种数据的监控, 运用综合对比对分散核查等多种方式, 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确知这笔贷款被挪用到何处, 从而明确其合规性。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违反国家政策和违法行为都能够被及时监察到, 从而得到有效遏制。这一点对于我国预防金融风险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4.4 及时发现重大违法行为, 加强打击力度

在金融审计中, 对不合法行为与违规现象的查处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针对完善我国金融体制具有深刻的意义。在此过程中, 我国金融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够被一一揭示, 从而被妥善解决。在整个工作中, 应始终保持高压状况,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在追查违法犯罪行为时, 应彻查到底, 并将相关责任人及材料转交给相应部门, 做好进一步的处理工作。审计机构对金融领域中存在的违规与不合法行为加以审计, 一方面能够严惩犯罪行为人, 维护社会法纪, 另一方面能够捍卫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对审计工作有着长远影响。

4.5 落实审计整改, 突出审计建设作用

金融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方面之一为落实审计整改。只有做好整改工作, 才能够避免审完就走的情况出现, 才能够将审计成果有效延续, 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整个的过程中, 审计机构可以采用多种工作模式。最常见的方式是将审计工作汇总, 总结出违规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并形成深刻的书面材料, 转交给上级部门或金融机构。这些资料将成为金融机构改革的重要依据, 也是相关部门作出决策的可靠依据。

5 结语

随着金融行业各项改革工作的深入, 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应积极引入新的审计手段, 对金融机构的各种经营活动加强监视, 及时发现各种违法乱纪行为, 并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 形成整改资料, 从而促使我国金融体制不断完善, 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升。

摘要:我们都知道, 对于会计行业, 审计行业发挥着重要的风险防范作用。在金融行业中, 金融审计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为此, 从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的有关概念入手, 阐述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轨迹, 总结了金融审计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重要作用, 并就如何提高金融审计的实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审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王莹瑞.金融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3) :254.

[2]董维明, 冯根福.国家审计在防范区域金融风险中的作用研究[J].审计研究, 2015, (06) :13-18.

3.金融数据分析论文 篇三

摘要 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一向是各国金融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中美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我国可以借鉴的基本结论。

关键词 金融体制 金融市场 中美比较

一、相关概念

金融体制,也即是使用分业制还是混业制的问题。分业制,又称职能分工型金融体制,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基本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采取分业制经营模式的国家以英国、日本为代表。混业制,又称混合经营型或全能型金融体制,是指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金融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种类的存款、贷款,以及全面的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等等。采取全能型金融体制的国家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为代表。

二、中美金融体制的比较

金融体制既是各国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对此我们进行如下对比:

1.美国

美国采用的是全能型金融体制。在1985 年通过的《银行控股公司法案》即1970 年的修正案中,美国允许银行控股公司存在,此后一些法案也逐步放松了对银行经营业务的限制。但是在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分业问题上意见仍难统一,以至于分业壁垒延续下来。1998 年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的重组兼并案引发了对金融体制做出根本性改革的强烈呼声。1999年11 月12 日,由克林顿总统签署的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生效。它标志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结束和美国正式走上金融体系全能化道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美国金融经营体制终于走上了全能化的道路。

2.中国

70 年代末中国进行了一次金融体制改革。为了改变我国金融业机构单一、业务范围狭窄、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高的状况,改革后的80 年代以及90 年代初,我国逐步探索、形成了全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1986 年重新组建的交通银行基本上是一个全能银行。从1985 年开始,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较快,其中主要是信托投资公司有了较快发展。1986 年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专业银行将其信托业务转移给信托投资公司。而在实际上,这些信托投资公司往往都靠挂在某一国有专业银行之下,或者与那些银行有密切关系。1992 年全国经济气氛再度高涨,融资热再度升温,各家专业银行,甚至人民银行地方分行均开始介入股票、房地产、保险等非银行业务,形成了全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

三、中美金融市场的比较

比较中美金融市场,我们可以发现一下几点:

第一,两类金融模式的市场信息透明度截然不同。在美国的市场主导型模式中,以极为严格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为依托的市场透明度是确保参与者信心和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在中国的银行主导的模式中,更多地为了限制市场竞争、确保其垄断地位,当有关联的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来监督企业经理层决策时,它们不会把企业的真实情况和决策过程明示给公众,进而大量的信息是机构或企业的“私有信息”,金融体系的透明度极低。

第二,两类金融模式的企业融资渠道不同。鉴于信息透明度的巨大差异,在中国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中,资本主要是在一系列有关联的企业和机构之间周转,而在美国以市场体系为主的国家,企业通常是从外部人那里筹集资金并提供相应的回报。

第三,两类金融模式的信贷定价理念不同。在美国的市场主导型模式中,借贷双方的资本成本主要由市场决定,或者说与风险直接对应,但在中国的银行主导型模式中,资金成本的决定就非常复杂,一般并不是单个项目的风险所决定,而是由借貸双方基于一种信贷关系长期“锁定”之后的跨期权衡。

第四,对于贷款人而言,两类金融模式的收益担保机制不同。在美国的市场型模式中,收益担保依赖于法律以及法官公正、迅速执行,而在中国的银行主导型模式中,贷款人或通过企业所有权,或通过垄断地位来确保可以获得足够的投资回报。

四、结语

我国金融经营体制必须走全能化道路。而要由分业制顺利过渡到混业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不能盲目求变。应该根据具体形势,寻求适当时机,在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主体经济行为逐步规范化、金融安全网络比较健全的情况下转轨;其次是要循序渐进。要注意改革的力度,符合我国国情和金融市场可以接受的程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和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要想做到循序渐进,可以通过选择试点、逐步推广或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使银行逐步介入证券业等方法。

从中美金融市场的比较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功能理论角度还是现实经济效应着眼,美国金融市场都应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熟和有效的金融模式之一,但美国这种模式的演变却带有极为浓重的美国色彩,很难为其他国家所复制。同时,鉴于两者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未来的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可能与美国完全一致,中国未来的金融市场结构必定表现出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吴燕.美国银行体制的基本特点.广东金融.1999(5).

[2]张长弓,李庆文.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看全球银行体制的变迁.南方金融.2000(4).

4.金融数据分析师的职责 篇四

1. 负责金融市场行情进行分析

2. 预判未来行情的走势,通过各种渠道给予前端部门操作建议。

3. 有效解决前端部门提出的各类关于金融专业的问题。

任职要求:

1、形象整洁,口齿清晰,普通话流利,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思维敏捷,语音富有感染力,性格外向开朗

2.具有语言沟通能力及业务谈判技巧,具有团队合作、爱岗敬业精神;

3、性格坚韧,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和钻研精神,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

5.金融分析 篇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是指:上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或者,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按此标准,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

此外,为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扩大消费等作用,下调其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金融数据分析论文 篇六

在金融开放方面,发达国家也与之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它具有正反两方的效应,是一个动态的加速过程。结合中国现实,认为中国金融开放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放松实际经济领域的资本流动管制、货币市场资本流动的放开及利率的浮动、放松长期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管制。通过对金融开放的时机、次序和开放效果的比较分析,得出了我国金融开放要以经济发展和稳定为基石、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做支持、遵守一定的开放顺序以及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的结论。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系统的论述了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状况,以及金融开放对金融监管的不利因素,并且在借鉴外国金融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金融业监管的设想,重点解决了我国监管体制的选择以及过渡步骤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动东亚区域性监管合作的观点。

2 金融开放的定义和金融监管的相关内容

2.1 金融开放的定义

金融开放是各国或地区金融活动的主体(居民、企业单位、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跨越国界或行政区划参与到金融活动中相互交流和联系的过程和状态。也是一国或地区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别国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逐渐交融的过程。

2.2 金融监管的内容

金融监管是指一国政府以稳定金融体系、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实现有序的金融竞争和提高效率为目标,由中央银行或其他监管当局依据法律准则和程序对金融活动主体和金融市场进行现场或非现场的监督管理活动,以达到约束债务人的行为,稳定经济秩序,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效果。

金融监管又分为狭义的金融监管和广义的金融监管。狭义的金融监管是监管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除了上述所说的监管外,还包括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查、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本文的金融监管主要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论述的。

金融监管是一个全面的体系,它有三道防线,也是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归纳包括预防性监管、存款保险体制、市场退出三方面的内容。

3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和现存问题

3.1 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1 金融压抑下的金融监管(1948-1978)

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履行金融监管的职能。1950年,人民银行内设立了检查处,由检查处负责监查金融业。但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所有物资都是按需生产,也是按需消费,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按计划来实施的。而金融相当于计划部门的辅助工具、财政部门的出纳,所以也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管制。只有上级银行对下级银行实行统一的现金计划、信贷计划管理,虽然也要对计划执行情况例行检查,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真正的金融监管。

3.1.2 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1978-1992)

1978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代,金融监管由人民银行统一执行。人民银行内设置了金融机构管理司,之后又分设出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司、条法司和保险司,原来的金融机构管理司改名为银行司。另外,又成立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这一时期的金融监管措施采取汇报制度、评级制度、年检制度等方式,并使用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结合的制度。

3.1.3 金融分业监管时期(1992年至今)

1992年,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成立,负责对股票的发行和上市进行监督管理,这标志着我国的金融分业监管模式的开始。

1998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正式并入证监会,而人民银行的证券监管权全部移交到了中国证监会。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我国分业监管体制初步确立。

2003年,银监会正式成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格局正式形成。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框架由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组成,而主要还是政府监管中的专业监管机构发挥作用,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承担总监管、总调度的责任,“三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督管理,“三会”彼此独立、相互约束、相互协调。

虽然我国目前依然维持“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但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交叉性产品和业务、工具,混业经营的趋势不可逆转。

3.2 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2.1 分业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

分业监管会限制金融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展规模以及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我国的商业银行只能在存贷领域开展主要业务,中间业务大多数只处于探索阶段,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利率市场化程度低,网络金融发展较快,但风险较大。实际上,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例如中信集团、平安集团等。证券业务的营业收入已是它们的重要利润来源,但分业监管体制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监管值得我们去探讨。

3.2.2 监管机构之间缺乏协调机制

随着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机构交叉业务的增多,“三会”之间和“三会”与中央银行之间缺乏协调机制、监管界限不明确的问题更突出。甚至出现了真空监管和重复监管的现象。一方面,在监管权力和范围方面出现重复,例如:保监会允许证券公司入股保险公司,但是证监会迟迟未通过此项议案,导致“证券公司可以入股保险公司”的决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通过。另一方面,在监管范围的明确、追究责任或如何处理监管问题方面出现真空。

3.2.3 监管效率低下

我国的金融监管首要依靠行政手段,向金融机构实施行政干预,缺少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导致监管的效率低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金融立法步伐落后于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使得某些方面金融监管无法可依,使得监管的效率低下。例如:电子银行、支付宝等金融创新产品已经快速发展,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出台,导致对网络交易的监管缺少法律依据。

4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4.1“三步”过渡到统一的功能性监管

(1)可以先在中央银行设监管处,由监管处负责检查和监督“三会”之间的协调工作和信息沟通,“三会”需及时向监管处上报监管工作,使“三会”加强监管合作,避免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的真空,逐步形成依据金融业务分类进行的功能性监管。

(2)建立独立于央行的统一的金融监管总局。因此,可以等到监管处与“三会”之间的监管工作逐步完善,国内金融形势较好,混业金融集团发展成熟的时候,把监管处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改名为中国金融监管总局,撤销“三会”,由金融监管总局对证券业、银行业和保险业进行统一的功能性监管。金融监管局下设金融情报处,负责反洗钱。中央银行首要负责执行货币政策和稳定物价,央行与监管局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对存款机构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3)完善监管体系。首先把金融监管总局中促进金融发展的职能分离出来,另外成立中国金融发展总局,由发展总局制定和执行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这样监管局才能从监管目标出发,更好的发挥监管职责,而成立发展总局又避免出现因过渡监管阻碍金融业发展的状况。其次,在央行下设金融政策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监管。最后,在央行、中国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金融发展总局之间建立三方委员会,央行行长任主席,协调整个金融体系,全方位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发展。

4.2 加强金融监管立法和执法

(1)增加现有法规的可操作性。细化现有的法律法规,从大致方向到执行步骤都予以细化,使监管部门执行起来更有效率。对于难于细化的法律法规,监管部门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完善立法。对于一些与金融监管相关的经济指标,应该在法律上进行量化,增强可操作性,有效处理目前金融监管中有法难依的问题。

(2)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体系。监管部门可以从实践中发现现有法律对金融机构监管的缺少部门,不断地提出新规定,设立新的法律。另外,法律的设立步伐要跟上金融市场的创新步伐,市场出现的新产品、新工具,相关部门要尽快设立有关法律法规,使得有法可依。例如,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网络银行和支付宝等新兴业务监管的明确的法律法规。

4.3 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合理的内控组织机构。各金融机构都应建立自身专门的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或稽核部门,来对金融机构内部风险进行审查和监测,降低内部风险。具体可以实行稽核处罚制与稽核告诫制,处罚和告诫违规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要制定具体的内控制度执行方案以及相关监督标准,保证内控制度的全面贯彻执行。

(2)丰富内控设施。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控制的监测硬件和系统,运用网络系统来监测各机构的资产、负债等业务指标改变情况,及时防止违规事件的发生。

4.4 加快推进东亚区域性金融监管合作

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还不够成熟,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管水平与发达国家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国际监管协作上我国可以先加快推动建立东亚区域性金融监管合作。然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已经开始设立区域性金融合作组织,目的是推动东亚地区的金融稳定发展。

5 结束语

我国现阶段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金融监管主要存在分业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监管机构之间缺乏协调机制、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不断涌入,促进了国内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为:监管对象增多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监管当局维护金融稳定运行的压力增大、挑战了分业监管体制等。然而,金融业监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究活动,各国的监管经验都是在本国的监管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时候应当从实践出发,发现其中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卜微微.中国金融开放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2011.

7.金融数据分析论文 篇七

传统营销已死,大数据将抹掉一切中间链条

孟玉龙在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表示:“客观的讲营销是大工业化生产时代的产物,最早提出“营销管理”理论的是菲利普·科特勒先生,他是基于4P、4C等营销理论提炼整合而成的产物。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垂直营销体系早已解体,原来从产品-渠道-促销-用户的链条彻底瓦解。

营销链条将进一步缩短,只剩下产品和投资者或者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渠道为王”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将成为历史,或者渠道这个话题将变成另外一个概念。渠道和促销以及我们这种广告公司、营销公司所处的角色已经被除掉了。所以,互联网和大数据这场革命革掉的第一个行业就是广告行业,大数据时代将抹掉一切冗长的营销中间环节,包括广告公司在内,以后将是数据的时代;而互联网依托云计算、云存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技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各项成本。”

大数据将颠覆传统的金融营销

在谈到大数据会为金融营销带来什么好处时,孟玉龙说:“大数据时代下,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都将变成一个新的门类——大数据金融。通过大数据对投资者的分析、对投资品的分析以及对融资者信用的分析,都将通过网络及相应技术瞬间完成,用网络和大数据为融资者进行授信、放款;为投资者精准的推荐一个理财的产品;为理财产品提供精准的客户群而不需要漫天打广告。这个过程不再需要很冗长的营销了,这就是大数据金融,而这些将通过我们和堂自有的金融大数据的网络管理平台来解决,这已经颠覆了原来传统营销的概念。”

营销驱动品牌的痛与伤

目前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急于扩大市场规模,增加用户基数,针对品牌的思考和布局不够成熟,企图通过大规模的营销活动为品牌增信。

孟玉龙表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做金融品牌就是增加信用的过程。品牌开始布局增信体系,随着信用的累计,品牌的曝光也同样会增加,从而形成正向品牌循环,口碑的良性传播,将带来曝光的自然增长。没有增信的品牌,品牌只会随着曝光增加而信任度到达临界点后降低。”

“信用成交,风险定价”。信用够大,融资成本越低,优质标的选择越多。信用不足,融资成本增加,只能选择劣质标的,风险也就越大。

和堂FDMP互联网金融强数据营销体系

对于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金融营销公司来说,拥有金融大数据是基础、拥有传统金融营销到互联网金融营销的丰富经验将如虎添翼,也是做好互联网大数据金融营销的必备条件,而孟玉龙表示:和堂金融是唯一占尽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公司。

“和堂在2015年初推出了独有的FDMP金融强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整合运营商数据、第三方支付数据、金融交易数据、以及其它SSP媒体资源数据,构建基于金融维度的消费者金融投资理财行为画像系统。依托金融大数据为客户提供从品牌到营销、到销售的全案效果营销体系,并为结果负责。

在FDM金融数据系统为客户的用户绘制特有的F Supper ID金融画像,分析个位化的金融特征,以此为基础在海量的和堂金融大数据系统中进行相似性比对,找出客户的精准用户群。通过多维度海量媒体合围,提升效果,最终达到从PV-CPC-CPA-CPS的优化。”

和堂用自有的数据为金融客户在其自建平台上积累数据和用户,宣传他们的品牌,而不是单纯的产品代售。这种模式不同于原来的广告公司,也不同于现有的直接产品代销平台,而是用和堂的数据在客户的平台上做产品的营销和销售,这样,客户不仅可以卖掉产品,还可以累计用户和品牌。

和堂有15年的金融营销经验,同时拥有独有的金融大数据平台,并且和堂将为客户的营销结果负责,未能达成承诺的效果将返还相应的营销费用。

依靠大数据做金融产品反向定制

孟玉龙对《广告主》杂志说:“目前和堂依靠自建的独有FDMP金融强数据全案营销系统,基于金融垂直领域的金融大数据管理平台,这个管理平台将对接多方数据资源,管理数亿金融投资者数据,并为他们的投资维度画像分类,包括他们的资产结构、投资经验、风险偏好等上百个标签。有了这个数据就会产生比如说:三亿的投资者,这里面有500万或者1000万投资者希望去买股票型基金,那我们会和基金公司反向去定制一款产品卖给投资者,这就是基于大数据完成的金融产品反向定制产品。”

传统金融转型之思考

提到传统金融企业要如何转型做互联网金融营销,孟玉龙先生也提出了建议:

“对于做大众投资理财产品的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如果不走互联网金融的道路,那将无路可走。金融牌照放开之后,这些机构没有积累下C端的用户,那将非常被动。

如果要转型,建议他找像我们这样有数据、有营销能力、对结果负责的第三方机构,自己去建一个高效的、有金融营销能力和经验的团队成本很高,周期很长,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

8.金融行业swot分析 篇八

一、自我分析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真正了解自己之所长,之所好,就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决策,那么这只是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当做了一场赌博,也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初衷。

为了探寻真实的自我,我对自己的人格、能力、价值观和职业观念进行了分析。

1.人格分析

为了帮助自己认识自己的人格,我进行了MBTI性格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属于INTJ型的人。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我发现 INTJ型的人有以下特征:

第一、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强烈地要求个人自由和能力,同时在他们独创的思想中,不可动摇的信仰促使他们达到目标。

第二、他们思维严谨、有逻辑性、足智多谋,他们能够看到新计划实行后的结果和生活中转变为真实物质的理论体系。

第三、他们对自己和别人都很苛求,往往几乎同样强硬地逼迫别人和自己。他们并不十分受冷漠与批评的干扰,作为所有性格类型中最独立的,INTJ型的人更喜欢以自己的方式行事。面对相反意见,他们通常持怀疑态度,十分坚定和坚决。

这些特征也比较符合现实中的我,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INTJ型的人适合的职业领域有:科研、科技应用、技术咨询、管理咨询、金融、投资领域和具有创造性行业。

上述的职业多数是符合我的职业兴趣,特别是金融领域正好是和我现在所学的知识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我把这一职业领域作为了自己今后的大致发展方向。

2.能力分析

经过对自身的思考,我把自己的现状与能力分类进行了对比,很快我发现了自己到底擅长什么,有在什么地方比较薄弱。

首先,我较为明显的能力长处是察觉细节的能力。平时,在我观察一件事物时,我总是能在同样的时间里比别人发现更多的细节,这大概是因为我属于 INTJ型的人,喜欢吹毛求疵。另外,我在兴起之时会写写七言律诗,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创新能力,可是,往往当我在写论文、报告之类的文章时,我的文字又会变得异常的生硬。

再者,我的能力弱项是交际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我常常觉得与人沟通,和陌生人交际是一件十分头痛的事情,我不知道怎么营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不清楚怎样在交际中创造有趣的话题等等,另外,我常常对自己定下过与远大的计划,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的,但是又在计划无法按时有效地实现时自责,我想这是因为我不太善于自我管理吧。

在其他能力上,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比较偏向于中性。

3.价值观分析

通过斯普朗格对于价值观的分类和自身的对比,我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偏向于经济型和理论型,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我还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幻想的人,正是因为对生活充满着幻想,所以我有着对完美的追求。

对于物质、完美的过分追求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失去平衡,所以,在今后我还应注意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要走向这种极端。人生当中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去追求的,对于爱、家庭和人际关系的追求能让我们的内心与外界形成联系,从而达到一种内外的均衡,毕竟有爱,有美满家庭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人生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源泉;对于健康的追求是人生一切活动的原始资本,失去了这一资本也就别谈什么职业生涯规划了;对于欢乐的追求是让我们的内心达到一种内部均衡,无论拥有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没有一种好心态,内心最终还是会失衡的;对于道德的追求是完成一个人对于社会的回报,我们的财富虽然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但是这些财富中还有社会资源的成分,这些是我们要回报社会的,如果我们无法回报社会,那么我们至少要做到不危害社会。

总之,价值观应该建立在身体健康之上,再从各方面平衡地发展。

4.职业观念分析

职业观念的认识对生涯规划也十分的重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做好生涯规划是正相关的。我认为正确的职业观念是建立较高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绝对不是一种赚钱、维持生活的手段,而是将我们的人生价值储存在我们的职业之中,通过自己的敬业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提高,这就是成功,而这种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对于自己职业成果的满足感,还取决于社会对我们职业成果的评价,也就是我们为社会做了什么。所以,我觉得自己要从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两方面入手,建立一种较高的职业价值观,从而树立一种较为正确的职业观念。

以上关于自我分析的所有内容,在其中,我对适合自身人格和兴趣的职业领域做出了初步选择,就是往金融和投资这领域发展,我还阐述了对于自身能力的认识,多元价值观的平衡发展,以及正确职业观念的建立。

二、SWOT分析

在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有怎样的兴趣和自己适合怎样的职业之后,正确地解析目前自身的处境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样我才能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值得付出努力去争取,自己又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和付出多少的努力来是自己能够胜任金融行业的工作,来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1.自身优势

关于自身的优势,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自己除了现在还年轻,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还有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用边际产出正处于顶峰的时间来一点一滴地换取自己在专业知识、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优势。

2.自身劣势

关于自身的劣势,我可以列出一长串,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自卑,而是对于自身的正确认识。

第一、从事金融行业需要很好的数学基础,这体现在金融中涉及各种资产的定价、风险的计算等等,从异物交易,到货币贸易,到股票市场,债券经营,直至如今的基金运作,每一个过程都充斥着数学的身影,没有很好的数学素养,就不能就很难在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世界中提取抽象的概括,把握它的运行规律。面对金融行业的数学高要求和自己薄弱的数学功底,这就形成了我的劣势之一。

第二、随着电子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推广,我想在不久后的将来,金融行业将面临一场数字化的风潮,也就是说,在未来,从事金融行业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要与时俱进,掌握各种分析软件的运用方法,而在进入大学以来,我只学过vb基础编程的皮毛而已,这样如何去应对数字化的风潮呢?

第三、金融还是一个需要无限想象力的行业,需要人们去不断运用想象力去创新,把各种资产组合配对,分散风险,提高收益,这点是我在这学期选修了金融工程这门课程之后体会到的,同时我也深深地察觉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四、我是XXXXX的学生,可能缺乏金融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对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的敏锐思维和反应能力,而当初选择XXXXXX专业的原因是我觉得在我们学校学了金融也没什么用,还不如现在学一门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将来再另寻深造。

以上我对于自身主要劣势的分析,写到此处,我发现我面临的压力不小啊!

3.机会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信贷业的发展必然有长期利好的趋势,所以金融行业的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在不断的提高,在满足消费之余,人们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有专家介绍,按照1个理财顾问服务100人估算,我国理才顾问的缺口至少10万人。旺盛的需求在将来会为中国金融业的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于是,金融人才也会成为新世纪的宠儿。

第二、中国目前处于产业转型时期,在未来,中国的产业光靠单一的国企是难于发挥活力的,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会不断地涌现,国家也会对它们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不敢为中小企业提过信贷,但是现在企业的发展是不能离开信贷的,所以发展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是强势所趋,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去创新,去制定完善的制度。

第三、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中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就需要通过研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开发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年金服务、基本生活必需品贷款、基本生活金融服务等,来为今后的老人解决生活保障问题,缓解社会保障基金的压力,为人们的养老提供第二道保障。

第四、“三农”问题始终是盘旋在中国社会上空的一个难题,要改善农民的生活,建造富裕的农村,打造现代化农业,农村金融的发展是解决这个难题的要点之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能够帮助农业提供资本支持,从而解决农业发展的硬件问题。然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仍然需要金融人才。

第五、中国实现国际化步伐的前进,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将会进入我国的市场,这将为中国的金融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但是全球化使得各国的金融体系变得异常的暧昧,一国金融体系的一个喷嚏可能会是外部的金融体系变得异常的神经质,也就是说,全球化为世界各国提供“杠杆”,实现繁荣的同时又似乎也放大了发展的风险,这样,在未来中国需要很多的金融人才来为规避全球化的金融流感打预防针,并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开药治病。

4.威胁

从事金融行业的威胁来自于国内的教育深化,也就是国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还有世界扁平化后,来自全球各个角落金融人才对于稀缺金融岗位的激烈角逐。

第一、在我国,随着教育深化问题的加剧,从事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高端职业的学历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硕士学历;而低级职位人员在金融危机以后,薪酬缩水还算其次,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公司人员过剩,因此,新的职位空缺是非常难得的。

第二、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曾供职于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资深人士也开始到中国来寻找就业机会,其中包括外国华侨、华人、海外留学生和欧美人士,2008年我国银行招聘中,应聘人数直线上升,应聘人员简历中,出现不少海归派,特别是一些曾在国外金融领域任职的金融人才,甚至还有欧美资深银行家。

所以如何在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金融行业为自己占下一席之地的问题成为了悬挂在我们这些准职场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后,市场只会留下最精英的人才。

三、最终规划

通过SWOT分析,我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做出了定性的分析,又通过对金融行业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我清楚地了解了从事金融领域职业的前景和挑战,接下来就能做出未来5年的具体职业生涯规划了。

1.未来两年的规划

未来两年的规划是对自己所剩无几的大学时光的规划,为了把自己的劣势一项项的化解,我为自己做出了如下的规划:

第一、(2010年11月到2010年12月)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这个证书虽然有点水,但是也算是刚刚推开金融门缝的敲门砖。

第二、(2010年11月到2012年9月)从现在开始复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的数学知识,为自己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在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思维之后,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在涉足随机序列和控制论等比较高深的领域。

第三、(2010年11月到2012年3月)打好经济学的功底,如今在大学里学习的经济学知识是帮助我们养成一种经济思维,并不是偏向于某一领域的专业应用的,在今后,经济思维对于全球宏观经济起落的把握很有作用,而这种对于全局把握的能力是高级金融人才不可或缺的。其实,在暑假里,我就开始重读大一时学习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时隔一年,回味经典让我感触良多,也深深的体会到了任重而道远。另外,在这段时间里,我还要开始学习金融基础理论知识。

第四、(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从这学期寒假开始,我将开始准备考研,由于我在今后想要在上海发展,所以我打算报考XXXXX的研究生,虽然XXXXX管理学院的金融学硕士点虽然在国内排不上前列,但是考虑到报考热门大学竞争激烈,而考研的志愿只有一个,所以风险巨大,而我不是个风险偏好者。

以上是我对剩余大学生活的规划,虽然看上去只是简单的三点,但是实际展开还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事情,特别是考研,据说我们学院已经面临了连续7年的考外校研究生的大萧条,这对我的打击不小,但是使我对考研艰苦有了心理准备。

2.未来两年后的规划

我对未来两年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不是十分的明确,毕竟,未来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不过定下大致的努力方向还是能让自己有所准备的,避免自己与未来迎面相撞时措手不及。两年后,我的考研结果已经确定,规划可以分为两种可能:

第一、先说不好的可能,如果考研失败,那么我将选择直接就业,毕竟在那时,考研不能作为我全部的出路所在,考不上研我绝对不会尝试第二次,因为读不上研究生并不代表失去了一种更好的选择,就像我在规划的开头表达的那样,对于没有尝试过得选择不能全然的否决,说不定考研不适合我,而直接就业能把我引入一片新天地。由于没有金融专业的背景,我估计自己只能从一些最基础的岗位做起,比如推销金融产品之类的营销服务。

第二、这条路是我朝思暮想的,也是我在几个月后开始为之拼搏的-----考研成功,考研的成功意味着我能接受更深层次的金融学教育,在这三年中,我当然会努力扎根于金融学的土壤,贪婪地吸取养分,同时还可以开始去像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之类的金融机构实习,积累实践经验,不要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上,就像培根所说“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总之,研究生阶段将是我对未来就业最后冲刺!

四、结束语

上一篇:三年级读后感:野天鹅读后感言下一篇:小班学期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