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分式 教学设计 教案(共9篇)
1.15.1 分式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一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15.1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摩擦起电的现象。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电荷的概念和单位。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课前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丝绸、验电器、水、矿泉水瓶、梳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课题:15.1两种电荷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观察:水
189123539.doc
第 1 页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流方向发生了变化)
师:摩擦以后梳子能吸引水流?因为摩擦起电,梳子带了电荷,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摩擦后的梳子等能吸引小纸屑)
师: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①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③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师: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带电的物体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
(1)演示实验: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②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并对照课本回答。学生:玻璃棒与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
师:自然界中只有2种电荷。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2)师:根据刚才的实验,同学们说说2种电荷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学生回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练习: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什么电,C带什么电。
(3)师: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4)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A、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B、检验方法:检验时,把物体与金属板接触,如果物体带电,就有一部分电荷传到两片金箔上,金属箔由于带了同种电荷,彼此排斥而张开,所带的电荷越多,张开的角度越大。
C、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原子及其结构
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电?(学生看书思考)师: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束缚电子本领弱因为摩擦会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4、导体与绝缘体
189123539.doc
第 2 页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1)、演示实验: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金属箔片没有变化。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三)学习小结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
4、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四)课堂练习
1.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A.库仑
B.伏特
C.欧姆
D.瓦特
2.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A.相互吸引
B.相互排斥
C.无相互作用
D.无法判断 3.通草小球在带正电的物体附近被排斥,则小球()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带负电
D.一定不带电 4.两个悬挂着的通草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2所示,那么A球一定是()
A.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C.不带电D.带与B球相同的电荷 5.三只轻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三球都带电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C.只有一球带电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6如右图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都放在绝缘支架上.A带大量负电荷,B带大量正电荷,用铜导线C连接两球,则()
A.电子从B流向A,电流方向从A到B B.电子从A流向B,电流方向从B到A C.正电荷从B流向A,电流方向从A到B D.正电荷从A流向B,电流方向从B到A
189123539.doc
第 3 页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7.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转动过程中带上了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8.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9.如右图所示,在开关和小灯泡之间连接两个金属夹A和B,在两个金属夹之间分别接入硬币、塑料尺、铅笔芯、橡皮,闭合开关后,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A.硬币和橡皮
B.硬币和铅笔芯 C.橡皮和塑料尺
D.铅笔芯和塑料尺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P35 1-3题 2.补充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
4、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教学反思】
189123539.doc
第 4 页
2.15.1 分式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二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2.会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利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2.2 教学难点
列分式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生:(1)(4)是一元一次方程 师:引言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 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 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师:由这个引言问题我们得到了方程
=。
仔细观察这个方程,未知数的位置有什特点 ? 师:追问1方程
与上面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分母中含有未知数。
师: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师追问:你能再写出几个分式方程吗? 生举例:。。
师:注意: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它们的未知数不在分母中. 练习下列式子中,属于分式方程的是(2)(3),属于整式方程的是(1)号).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填序 问题2 你能试着解分式方程
吗?
师:你认为这个方程应该先怎么做? 生:去分母 学生尝试解答。师生共同总结:
解答这类方程的共同特点是先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再解整式方程. 师:思考:
(1)如何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呢?(2)怎样去分母?
(3)在方程两边乘以什么样的式子才能把每一个分母都约去呢?(4)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
(1)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通过去分母就化为整式方程了.
(2)利用等式的性质2可以在方程两边都乘同一个式子——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 师追问: 你得到的解
是分式方程
的解吗?
(3)步骤:
1、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成1 该怎么验证呢?
生:带入原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问题3
解分式方程: 追问1 你得到的解
是分式方程
的解吗?该如何验证呢?
能直接带入原方程么?
追问2上面两个分式方程的求解过程中,同样是去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整式方程 整式方程
生:将 的解
的解
却不是分式方程
是分式方程
的解?
的解,而带入两个分母中,分母都是0,无意义。
师:原因:在去分母的过程中,对原分式方程进行了变形,而这种变形是否引起分式方程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所乘的最简公分母是否为0.
师: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原分式方程,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2)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看是否为0. 师:问题5 回顾上面解这两个分式方程的过程,你能概括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步骤吗?解分式方程应该注意什么?
生:基本思路 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一般步骤:(1)去分母;(2)解整式方程;(3)检验. 师: 注意:
由于去分母后解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所以需要检验. 例1 解下列方程:
解:无解。
检验:。。(2)经检验,不是原方程的根,原方程练习解下列方程:
解:(1)(2)检验是检验
原方程的根
不是原方程的根,原方程无解。
课堂小结
师:(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步骤是什么?解
分式方程应该注意什么? 生: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成1
5、检验
板书
15.3 分式方程
1、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成1
3.15.1 分式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三
《分式》教案
设计说明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第一中学
李晓琴 2008年9月26日
教案设计说明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
李晓琴
一﹑授课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本课题选自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分式》第一课时.分式是表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模型.教案通过北京奥运会的帆船比赛门票﹑土地沙化问题引入分式概念.教案的设计力求使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增进分式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所以教案的设计注重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方法的使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结论,在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这样设计,既渗透了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核心理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整式等内容,学生完全可以类比学习分式;一个是分数到分式的类比;另一个是整式求值到分式求值的类比.由于采用类比的思想引入分式的概念,又考虑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考虑到定义的纯粹性,因此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原则;再者考虑到分式是一种数学模型,是一种数学符号,所以让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鉴于以上原因,确立了教案的三维教学目标.二﹑“分式”知识的地位作用
分数和整式的有关知识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学生学习分数只是建立在对“数”的认识上,而学习分式是建立在对“式子”的认识上,因此学生的认识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实现由“数”到“式”的过渡,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建立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学习分式既是对分数知识和整式知识的再认识,再拓展,又是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性质及运算,分式方程及应用做好了铺垫;通过对分数﹑分解因式﹑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的学习,丰富了分式知识内容,又为物理﹑化学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教学诊断分析
学生由分数类比到分式这一过渡并不难,思维上没有很大的障碍.但是分式的意义学生可能抽象不出来,教学力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它与整式的区别,然后再观察讨论列举的式子中分子有什么共性,分母有什么共性.通过次次逼近,让学生得出分式的定义;其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回忆除数不为零,分数的分母不为零,真正实现由数到式的过渡;另外,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学生容易得到分子为零即可,但保证分母也不为零容易丢掉.纵观整个教案的设计,笔者在上述几个方面做了精心的研究,为学生的思维铺平了道路.四﹑教法特点和预期效果
4.分式方程教案1 篇四
----田桂娟
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2.能够区分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3.会求简单的分式方程;4.知道增根并会验证.(二)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认识到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找到解分式方程的途径.(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2.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教学重点
1.能够区分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
2.简单分式方程的求解
教学难点
知道增根并会检验
教学方法
探索发现法
讲授法
练习法
演示法
教学对象
西藏班(藏族来内地学习的学生)
教具手段
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我们在前面学过那些方程?这些方程统称为哪一类方程?
(2)分式的概念?举例
21,都是分式,若这两个分式用等号连接就x13x21变成了方程,象这样=的方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分式
x13x方程
Ⅱ.讲解新课, 1.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2.区别:整式方程的未知数不在分母上 分式方程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
巩固概念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2x35 是分式方程()①234②是分式方程()44xx3x21 是分式方程()③ x④11 是分式方程()x1y1(学生自己动手做,做完老师统一讲解)(2)下列方程,那些是分式方程?那些是整式方程? ① ⑤x2x13x(x1)43 ② 7 ③ ④ 1 23x2xxxy3x(学生自己动手做,做完老师统一讲解)3.例题讲解
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 xx112x110 ⑦x2 ⑧3x1
⑥2x25xxx11这个方程呢?(师生共同分析)思考怎么样才能解
x12我们来一同回忆一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解这个方程,能不能也像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去分母呢?(学生讨论)如果可以的话,方程两边同乘以什么样的整式(或数),可以去掉分母呢?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时,方程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比较简单.解分式方程时,我认为方程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去分母比较简单.解:方程的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2(x1),x11·2(x1), 得
2(x1)·
x12 化简,得整式方程2(x1)x1 解整式方程,得
检验:把
x3
x3代入最简公分母得
2(x1)2(31)80
所以x3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总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解整式方程检验(一化二解三检验)
4.强化练习,巩固提高 ①解分式方程③解分式方程
2312 ②解分式方程
2xx3x3xxx113 ④解分式方程 1x3x1x1(x1)(x2)
(由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完成,找几个学生上黑板上做,然后再共同解答)
5.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三个内容:(1)分式方程的概念
(2)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
(3)解分式方程一般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三大步骤:
①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否为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应舍去.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的根才是原方程的根.6.布置作业
第一个作业:课本31页第一题
课本32页第一题
第二个作业:
5.2023分式方程教案 篇五
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变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验证分式的基本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
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变形。
教学流程
活动1 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活动2 类比探究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
从分数的变形着手,为类比学习新知做铺垫。
猜想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
学习例1和例2,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通过一组练习题,巩固并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归纳、梳理本节的知识和方法。
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问题情境】
(1)如果将一个面积为1的圆对折,每一份面积是多少?( )
(2)你还能举出与 相等的分数吗?
(3)刚才分数变形过程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得较好;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是否有浓厚的兴趣。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段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在这个活动中,首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自己生成的过程。
【探究与思考一】
问题
如何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
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这特别质叫做分式的基本性质。用式子表示为:
其中A,B,C是整式。
学生归纳以下要点:
①分子、分母应同时做乘、除法中的同一种变换;
②所乘(或除以)的必须是同一个整式;
③所乘(或除以)的整式应该不等于零。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新知识;
学生对“性质”的运用注意事项是否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是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以做到的。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类比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活动3初步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例2填空: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
教师参与并知道学生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灵活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让学生总结出解题经验:
对于第(1)题,看分母如何变化,想分子如何变化;对于第(2)题,看分子如何变化,想分母如何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学生能否紧扣“性质”进行分析思考;
学生能否逐步领会分式的恒等变形依据
学生是否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例2是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让学生研究每一题的特点,紧扣“性质”进行分析,以期达到理解并掌握性质的目的。
活动4练习巩固拓展知识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式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①
②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① ②
③ ④
你能从中发现规律吗?
教师出示问题训练单。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安排三名同学板演。
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问题(2),学生思考、归纳后,在小组进行交流,并综合各小组中同学的不同见解得出结论。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大部分学生能否准确、熟练地完成任务;
学生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
学生在运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是否积极。
通过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指明了分式的变号法则。这一法则在分式的变形中经常用到,学生对此又极易出现错误,所以要予以足够重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
活动5小结评价布置作业
问题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运用分式基本性质时的注意事项;
经历分式基本性质得出的过程,从中学到了什么方法?受到什么启发?
布置课后作业:
第11页第4题、第12页第12题。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知识、理顺思维。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否理解;
学生能否从获取新知的中领悟到其中的数学方法。
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活动涉及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过程和语言表述进行反思;等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感受,积累学习经验。
类比联想以旧引新世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练习反馈巩固应用
引导小结
布置作业
优点:
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重难点适当。
缺点:
上传的教学活动例题不明确。
6.教案《分式方程的应用》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的过程,体验分式方程模型的思想,会用分式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1、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行节约用水、用电、环保和森林防火等方面的教育。并对学生进行“心系灾区,大爱无疆”的情感教育。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1、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找相等关系正确列分式方程,教法和学法:启发引导,提出问题,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领悟规律
观看火灾视频,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火灾导出的森林保护法)
二、实际应用,建立模型
1、实际问题与应用
今年,我国云南普林因为一支香烟头引发了特大森林火灾,火势平均达到5.0亩/分钟,立即报119,消防队接到消息立即出发到12千米的普林灭火,消防车装载着所需材料先出发10分钟后,组织人员乘吉普车从同一地点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普林,已知吉普车速度是消防车速度的1.5倍,最终经过6小时扑灭大火。
2、老师提出问题:
(1)因为一支香烟头引发了特大森林火灾,你们会想到什么后果吗?(2)同学们!根据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上述情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3、学习森林保护法(出示)
4、学生提出问题(未知)
5、根据学习提出的问题来解决(板书)
方法总结:方程应用题的解决关键是确定等量关系,两个等量关系中牵扯的未知量可以作为提问的问题,解决分式方程应用题的步骤:审、找、设、列、解、验、答)
三、拓展知识,灵活应用
(结合“节能环保”的主题引出今天的问题情景)
(2009中考题)我县为了治理污水,需要铺设一条全长550米的污水排放管道,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城市交通所造成的影响,实际施工时,每天的功效比原计划增加10℅,结果提前5天完成这一任务,原计划每天铺设多少米管道?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分析寻找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找出等量关系,再独立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决)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根据我国的绿化要求,某甲、乙两村参加退耕还林植树活动,已知甲村每天比乙村多植树100棵,甲村植1000棵树所用的天数与乙村植800棵所用的天数相等,试求甲、乙两村每天各植树多少颗?
五、学习小结,提高认识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分析题意,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及数量关系; 2.设:选择恰当的未知量设未知数(注意单位); 3.列:根据数量和相等关系,正确列出分式方程; 4.解:解分式方程;
5.验:检验(是否是分式方程的根,是否符合题意); 6.答:注意单位和语言完整。
7.15.1 分式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七
只要老师心中真正装着学生,课堂设计就自然会赢得学生的赞成票,课堂必然会生成许多精彩。蒲老师的课堂设计理念新,方法活,最后的反思全面且有效。值得商榷的是,本节课是否应该把解决学生自身面临的诱惑作为一个重要课堂资源?
《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把“讲堂”变成“学堂”、把“课堂”变成“舞台”、把“学生”变成“主角”、把“创新”变成“常态”
二、、课堂亮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并能始终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活动探究、分组讨论、谈话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贯彻竞争、监督的机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学生学法
自主朗读、合作探究、生教生、抓住关键词背诵
五、教学思路:
(1)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贯彻竞争、监督的机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2)将学生分为4个大组,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斗志,提升学生的参与的广度、深度、目标的达成度。
六、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个组,给每个组命名:北大班,清华班,哈佛班,剑桥班。每组找一个记分员。要求组员为荣誉而战,举手抢答问题,最后看哪个组得分最高。
七、目标达成(关于教材分析暂不赘述)
(1)两个重点:理解熟记:不良诱惑的危害?怎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2)两个能力:区分诱惑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3)两个目标:学生能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参与及表达能力的提高.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三言两语,1分钟)
从学生感兴趣的歌曲《潘多拉》FLASH导入,问学生你知道潘多拉魔盒的故事吗? 引出本节课,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二)出示目标(2分钟)
通过整合本课知识,我设计了情景活动: 几个人物(找几个学生扮演,与其他同学对话)
设计了一条主线(小明的困惑):一个初二的同学小明,小明结交了不少朋友,各种诱惑纷纷而来,小明很困惑,他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帮帮他?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不良诱惑的危害?怎样抵制不良诱惑?
(三)学生先学与老师后教(老师巡视,与学生沟通)(25分钟)小明的困惑一:帮小明区分生活中的不同诱惑 P38观察生活说一说: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诱惑? 哪些属于不良诱惑?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讨论。1分钟时间。讨论结束后抢答。记录得分。
得出结论:生活中不同诱惑的影响不同。
小明的困惑二:
小明结交了4个朋友,请大家来分析“他们”是好朋友还是坏朋友?经受不住“他们”的诱惑会有什么危害?
列举漫画和真实案例来谈一下各自的危害? 用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认识。总结:不良诱惑的危害?
注意:学法指导:分条理,明角度,抓关键词。学生活动:3分钟强化记忆。
按组竞赛,看哪个组记忆的又快又准。齐背,学生监督。检查单个学生。关于重点知识的突破,可以用事例和练习题来突破。
小明的作业:他住的社区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准备举办“拒绝不良诱惑”的宣传活动。为社区设计宣传标语。
小明的困惑三:
小明懂得不良诱惑的危害了,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时会抵制不住不良诱惑?(举例说明弟陷入吸毒泥潭)
学生整合知识,学生补充,老师总结。(1)认识能力低
(2)受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的驱使。
小明的困惑四:
有时会抵制不住不良诱惑的原因也找到了,怎么落实行动呢? 小明应该怎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呢? 学生讨论、简单表演
情境设计:如果遇到下列情况,自己会怎样拒绝? 学生讨论实践后后得出结论: 老师总结:三个方面。
(四)课堂练习(10分钟)题型包括选择题和主观题。学生自己解答。
在这里特别注意让学生上讲台讲解。
(五)本课小结(构建知识体系)(2分钟)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
P41,弟
(1)为在自己所住社区举办“拒绝不良诱惑”的宣传活动做宣传海报。(2)在学校举办一个“远离不良诱惑”为主题的宣誓签名活动。
谈谈反思:
(1)针对现在依然存在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过多,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我努力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变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听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2)注意用情境教学,利用体验型教学设计尽可能的将理论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3)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斗志,提升学生的参与的广度、深度、目标的达成度.(4)注重了宏观设计,努力体现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多种能力的训练。(4)注意微观教学设计,注重学法指导,注意三维目标的达成。
(5)注意三贴近,从学生身边出发,学生更有兴趣,更易于接受。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变成学生的自主行为,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6)注重了导入设计,生动有趣,设疑把学生调动起来。注重了结尾设计,条理清楚;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本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设计时对学情研究还是不够,以后要多研究学生接受能力,学生已有知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等等,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2)组织学生讨论时,要认真设计,该设计讨论时设计,不该设计时坚觉不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讨论的问题设计要“深”,防止学生讨论时一盘散沙。
(3)在设计时,要注意紧扣教学的需要,设计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智力价值或活动价值,更加有实效,追求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8.《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分式方程的“建模”思想,掌握实际应用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经历探索建立分式方程的模型,领会它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并且求得结论。
教学难点:
寻求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建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演练:
1、分式方程 的最简公分母是______。
2、如果 有增根,那么增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 的解是X=1/2,则a=______。
4、若分式方程 有增根X=2,则a=______。
5、解分式方程:(1) (2)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一)例题讲解 【例1】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分析:甲队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1/3,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一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1/x,那么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_____,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____,两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__________. 用式子表示上述的量之后,在考虑如何列出方程 解: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一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1/x 记总工程量为1,根据题意,得 解之得 x=1 经检验知 x = 1 是原方程的解. 由上可知,乙队单独工作一个月就可以完成全部任务, 所以乙队施工速度快.
【例2】从2004年5月起某列车平均提速v千米/小时,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千米,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千米,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思路点拨:明确这里的字母V、S表示已知量,可以根据行驶时间不变直接设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是X千米/小时,列出方程。 解:设提速前着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提速前它行驶S千米所用的时间为S/X小时,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V)千米/时,提速后它运行(S+5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S+50)/(X+V)小时。 根据题意得 S/X=(S+50)/(X+V) 解之得 X=SV/50 经检验,X=SV/5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答: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SV/50千米/时
(二)师生共同总结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方法: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样,着眼于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进行“建模”。
步骤
(1)弄清题意;
(2)找相等关系,建立模型
(3)设元(列出方程)
(4)解方程并且验根
(5)写出答案。
三、课堂演练:
[小试牛刀]: 某车间有甲、乙两个小组,家族的工作效率比乙组的工作效率高25%,因此甲组加工200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比乙组加工180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少半小时,问甲、乙两组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零件? [巩固训练]: 某校学生进行急行军训练,预计行60千米的路程可在下午5点到达,后来由于把速度加快1/5,结果下午4点到达,求原计划行军的速度。 [拓展延伸]: 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一项工程,乙队单独做一天后,再由两队合作2天就完成了全部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是乙队单独完成所需天数的2/3,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各需多少天?
四、课时小结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应把握哪些主要问题?
9.《分式方程》教案 篇九
模块引领
学习
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步骤;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
2、能力目标: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过程
【教材研习·循序渐进·目标达成】
自主研习
7分钟
要求:静安静、肃静、内心平静
专专注、专心、不走神儿
思思考、思索、拓宽思维
主自觉、主动、克服依赖
板块一:理解与感知
认真自研本18-19页到例1上面那部分的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分式方程的定义及分式方程的解:
【小试牛刀】
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
板块二:观察与思考
认真自研本19页例1,思考:为什么要检验方程的根?
针对本对例题的处理,谈谈例题的处理步骤:
【学以致用】
解下列方程:
(1)
(2)
板块三:尝试与探究
自研本19页“观察与思考”
思考:(1)什么是增根?
(2)解有关增根问题的方法?
自主研习
【大显身手】
若方程有增根,则增根为
2、解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求的值
【目标达成】(90%以上学生能通过自研理解本时的内容)
合作交流
分钟
对子学习
2分钟
A对子互查
对子之间互相检查自研成果:导学案的自研笔记,用红笔互助纠错;
B对子释疑
对子之间解决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仍有疑惑,可留到小组学习解决。
小组学习
6分钟
A小组讨论
共同探讨对子学习中仍存在的疑难问题,难度较大的,可请教老师。
B分工预展
完善板书;美化板面;明确任务;组长抽签确定任务,做好分工预展。
【目标达成】(9%以上同学疑难得到解决;尽量所有同学分到任务,并做好准备)
展示提升
0分钟
【展示一】我的成果我展示:举例说明你对分式方程的理解?
展示建议:(1)对于重点内容可尝试脱案展示;
(2)展示时注意要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展示二】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归纳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展示建议:可采用多种形式借助板书进行展示,关注参与率,注意双色笔的使用。
【目标达成】(8%以上同学能够顺利展示,更深一步理解所学知识)
达标检测
分钟
解方程:⑴;
⑵
2已知关于的方程
有增根,求的值
感悟反思1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不小,哪位同学能跟大家交流一下你都有什么收获?
我的收获:
【15.1 分式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
数学:2.1分式和它的基本性质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下)07-17
分式方程一轮复习07-26
最简分式函数08-04
初中数学分式复习讲义07-02
八年级数学分式复习09-15
分式方程应用题一06-27
分式乘除法提高练习题10-03
3.3分式的加减法(二)(学案)07-16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10-11
《春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