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得体会

2024-10-14

高考心得体会(12篇)

1.高考心得体会 篇一

我用别人为未来规划的时间来写这些,是对自己不负责还是真无所谓,我也说不清。

今天我被说服了,我决定走了,想了无数次,我觉得我有那想法但没那勇气,爸爸的同事建议我去大学再发展,我挣扎了好久,最终这样决定了,可心里还是不舒服。问了班长报啥,他说北航,我好艳羡。我开玩笑说让他替我完成愿望听好多人都报以前自己向往的学校,我安慰自己,我同样会有好的发展。

有人说过,向高三说再见,其实是希望再也别见,高三很美好,但过完之后再也不想重来。我找不到足够的精神支柱,我怕自己一年之后更后悔。毕竟看着其他人飞走了,会很难受。花了所有的精力经营高三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更有压力。

谁是谁的风景,是谁装点了谁的世界,我为我关心的人的成功高兴,尽管自己有点落破。

昨晚朋友在安慰我,我说我感觉很幸福,因为我在最需要倾诉的时候有人倾听,还记得高三的许多时候,会拿出手机,从电话本的第一个人名一直翻到最后一个,似乎形成了习惯,只要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这样!

我不知道我做的决定究竟正确与否,毕竟前面的路是未知的。

第一次为自己作主,竟是这样痛苦。爸爸忙的喊累,我也徘徊的难受。

梦破灭之后只能现实点,现实现实!

2.高考心得体会 篇二

一、把握新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再经历是复习, 我们要立足重点和难点,把教材中新的内涵点挖掘出来;更要注重方式方法,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复习时的做法是:把握新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例如:在复习细胞基本结构时,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再讲一遍,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导致上课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为三个小专题,分别给它们设立不同情境进行再现和运用。把膜的结构和功能同细胞综合实验说明更具有流动性, 通过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情况说明其具有选择透过性, 把发现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重新构建阐释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情境; 我们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呈现出来,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达到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因此,我在复习时总是把教材内容分割成若干小专题, 每个小专题不是设计实验验证就是设计新颖的练习加以巩固, 最后我们总结归纳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并再一次把它转化为题目, 这样既能达到复习的效果又能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对教材重新梳理打乱原有结构,突出重点和难点,深化考点,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二、引导和训练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知识网络结构复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 但是如何将它落到实处却是个难题。知识网络结构,就是把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内容罗列出来,并且要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知识结构的内容可多可少,可以是一章、一节,也可以是几章、几节,最终将整个教材所有知识点都包括在内。知识结构的表现形式分为多种,较常见的有表格式、图表式,大括号式;其中较简单常用的方法,是将教材的目录当做一个大括号,每章每节都是这个大括号的一个环节, 而章节里的知识点就是这个结构框架上一个支点。但是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其中最难的一个环节,这些就是老师要引导和训练学生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先检验学生是否形成了知识结构, 我们主要看他对某一知识框架的内容是否在脑海中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例如减数分裂,能够清楚染色体复制的时期,联会和四分体的特点,第一次减数分裂的结果和特点,第二次减数分裂的结果和特点及分裂具体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DNA等核内物质的变化内容,并且能将这些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就说明他已经形成了知识结构,否则就没有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联系扩展而形成的。比如我们上面说到的减数分裂这一知识结构,再将它同有丝分裂进行区别与联系,并且能运用这些区别与联系解答具体的问题,那么就说明他已经构建了知识网络例如:有丝分裂中、后期图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后期图的区别,以及由有丝分裂图推测减数分裂情况或由减数分裂图推测有丝分裂情况等, 并能用它解释遗传的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我们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是要督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通过知识测验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熟练, 最终促成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三、发散学生思维,提高自学能力

终生的再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最终的目的就是构建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学生,但我们的作用又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前面两年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大都已定型,当然包含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首先要备好学生的功课,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使他们取长弃短,纠正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从依赖老师到脱离对老师的依赖, 达到独立自主学习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师生都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受益。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发散思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参与交流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达到较高的自学水平这种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一旦养成,那么他们将终生受益,复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四、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提高解题能力

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是当今高考的新趋势,因此每个高考题目,我们都可把它看做是一个研究性的课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不是走老路,大搞题海战术,课改形势下的新高考题目灵活多变,题海战术是行不通的。面对这种新情况,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这里核心是思维方式学生解题能力不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相应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二是在具备一定基础知识条件下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高三最后阶段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习题的选择、训练和讲解的过程中,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更要使他们掌握知识与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够遵循一定的思维方式,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和答案。如:2008年全国理综卷的第30题Ⅰ小题考查的是植物矿质代谢,此题关键是读懂题图中的两条曲线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对根的某一部分来说,其矿质营养的积累量=吸收量-输出量,矿质营养的积累量不等于吸收量;Ⅱ小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内容,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对兴奋的传递与传导的概念不能正确区分不知道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时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其次是没有读懂题目中给定的信息,如“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结果出现了错误。类似的题目在近年来的复习材料中多有体现,相信学生都有做过类似的训练,但依然失分严重,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最后阶段我们必须加强锻炼学生思维方式,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题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就题论题。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意识地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学生做了这一题目之后,不仅懂得这一问题的解答,还能拓展思维方向,能从多种角度思考,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从而在高考中获得胜利。

3.高考备考心得 篇三

关键词:心得;高考;计划

今年的高考我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我也在高考备考中有了一些心得,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一、加强教学研究,把准高考脉搏

1.认真研究高考,把握高考动向。研究《考纲》《考试说明》,研究近年的政治高考试题,特别是对比新旧《考纲》,找出新增考点和新调整的内容,在复习过程中我大胆地选取了新教材,摒弃了旧教材,可以说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并且从一开始的复习就严格按照考点进行复习,给学生备考提供理论依据。

2.认真研究教材。在熟悉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基本思想、教材的结构进行彻底分析,掌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大胆整合教材,依据考纲重新编写学案,让学生从宏观、微观角度准确驾驭教材。

3.细心了解学生。我们学校是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在备考时要充分了解学情,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走进学生心里进行教学,可以把高考复习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学法指导,既崇尚汗水精神,更呼吁科学精神。与学生一起探讨有效的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应试能力。

二、制订和实施有效的复习计划,轻松应对高考

这是我第五次参加高考的备考工作,有了前几次的备考实践经验以及十多年来对高考的关注,这一次的备考我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以往我们备考是三步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轮复习,针对我们政治科目就是第一轮走一遍教材,第二轮知识体系整理,第三轮时政热点。我个人认为第一轮的复习重新走教材,学优生吃不饱,慢慢会懈怠,学困生感觉不会的好像会了,转眼复习下一课,上一课又忘了,而且一轮复习拖的时间很长,第四册教材复习完了,前三册的知识点基本又都忘光了,二轮复习知识体系的整理效果可想而知,三轮的时政热点对于我们从不关心时政的学生来说就是天书,教师费时费力地整理成学案,学生对这些新知识只能死记硬背,马上要高考了,还要背新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以往的备考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效果都不理想。

今年的备考我大胆地舍弃第三轮复习,把它融入第一二轮复习中,并在第一二轮复习中重新做出调整。

第一轮复习,我严格按照考纲要求从框题、课、单元、整本书的顺序边过知识点边进行习题训练。在知识点考核环节,我每天安排15至20分钟,所有知识点先按顺序考核,个个过关,然后打乱知识点顺序随便考核,先是一两个知识点考核,后来就是好几个知识点考核。时间一久,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考核质量大大提高,到后来很多学生基本上被训练成“活字典”,一提起某个知识点便滔滔不绝,我故意挑选出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进行提问,用他们流利的作答给同水平的学生做榜样,激发学生的斗志,也给作答的学生以足够的信心。

接下来是伴随着考点考核下的以课为单位的教材再一轮习题训练,以单元为单位的教材又一轮习题训练,以每册书为单位的换一轮习题训练,以四册书为基础的又几轮习题训练。习题训练中不断掺杂着时政热点,对于热点,教师由现象到本质分析,可能出题的方向点到即止。

到了学生熟记知识点,会用知识点,自信心小有膨胀的时候,我开始了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不是我讲,每册书我只给学生几个词,或者只给学生一两个问题让他们自己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掌握教材。比如,《经济生活》这本书,第一天我给学生的板书是大经济、小经济,小经济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我说这册书我们复习完了,学生马上就明白这册书的内在结构;第二天还是这册书,我的板书是国内经济、国际经济,提高了一个层次看这册书。第三天还是这册书,我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如何振兴中国经济?学生就能从国际背景、国内形势出发,从多个主体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归纳好相关术语。第四天,我着重点出几个主语,政府、企业、劳动者、企业经营者、消费者,让学生进一步提炼出适用这些主语的相关术语。我把与经济生活有关的时政热点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谁能通过哪些手段解决,大大提升了学生应考的自信心。

尽管是老生常谈,我还是又把不同类型的选择题重新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收集20道左右的练习题,当堂训练,当堂同学间互相批改,由学生自己讲述解题的各环节,教师只做补充。这种做法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互评环节让学生有了竞争意识,做题更加认真,速度也有所提高,基本上是又好又快,由学生讲解不仅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同学之间也良性互动,听课效率大大提升。

主观题部分是两天一种类型题,先强调解题方法,然后典型题示范,课后一道类型题,教师全批全改,然后课堂上示范讲解。这个时期选择的全是高考题,增强训练的针对性。

知识能力上的充分准备很重要,健康积极的心态同样重要。每堂课都想尽办法减轻学生思想负担,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这是所有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我同样不例外。给学生憧憬,让学生展望未来,会给学习加油添彩。

其实,我们为这个高考做了好多好多,但是我们又觉得这还做得不够,甚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切好的经验留到以后进一步实践,遗憾作为我们进步的动力,马上改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希望呈现给学生更加精美的课堂,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注定我们爱学生、爱课堂,与学生一起成长进步。同学们上大学了,老师继续在高中开始新的学习。

参考文献:

李南亮.借你一双慧眼,为你高考加分:2009年高考冲刺复习迎考的几点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

4.高考心得体会 篇四

而今想起,真是: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说实话,当时我对高考并非像如今的孩子们那么在意,也没有现今家长们的深情!

只是一个人从郊区来到县城的小旅馆,参加一次可能再也不用考试的考试。

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从进校的30多名一直努力到高三,最好的成绩是班级23名。所以填报志愿时,首选清华北大,第三志愿才填了一个可以调配的师范学院。

但人总是不甘心的。同样的在校学习,凭什么别人能自信满满,我就应该:

也许他们会轻易地忘了我,我不难过,至少我赶上了他们的过往,只因我不是他们等待的季节!

所以高考我特别地放松,就像是完成一次人生的盛典,而后就是深情地谢幕,再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或者远走他乡,做一个打工的游子,在机器轰鸣中,像包身工一样,积淀生命的财富,在考试没结束前,一切都不得而知。

三天的时间,我像做了个梦,梦醒是炎热的夏季。

回到家就开始农忙。收完玉米,紧接着收稻子。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我怀疑作者写错了。应该是农历七月人倍忙才对。五月只是割麦插禾,至少天气是配合的:花香鸟语,杏李桃熟。而七月流火,忙得人只想泡在小河里,随波流去。

有人说: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胜之不武。

而我想说:在劳动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明天会更好!

父亲看着我厚厚的眼镜及被扁担磨破皮的肩膀说:“考不上大学,就要和我们一样啰!”是心疼也是鼓励,因为父亲知道,要是考上了,他老人家还得砸锅卖铁,不断辛苦!

拿高考成绩那天,是大哥的孩子满百天的日子,或许是个好兆头。揣着母亲昨天从大伯那里借来的路费,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出发了。

到了学校门口,学生们都已放假,校园一片寂静。在操场走了走,眼前满是在这里生活六年的身影,那石阶上的大树还是那么苍劲,骄阳下还是那么挺拔!

我好像没有勇气到班主任家里去拿成绩单,万一没上线呢,家里亲戚朋友都在等着……

我只好继续在校园里转悠……

知了的叫声凭添了许多哀愁,感觉有些饿,来到以往进城的三叉口,花五毛钱啃了个馒头,似乎有了些信心,毕竟终究得去见班主任。

班主任见到我,眼睛眯成一条缝,碎花格子衬衣上的花朵在阳光下跳跃:“不错,上线了!看来你的努力上天是不会错过的。”

我只记得当时我啥也没说,只是给老师鞠了一躬,就一阵风似的跑了,跑到操场石阶大树下坐着,风吹着,树叶响着,知了唱着……

坐了十多分钟,我才想起家里亲戚朋友还在等着。回家的路就变得轻松而愉悦,毕竟我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后来才知道,我们班考上了十三个,难怪班主任见到我会笑得那么洒脱,因为我本不在她的视线里,却有了她意想不到的结果!

人生可能有很多种如果,但最让人心动的可能就是问心无愧地去做,才会有天道酬勤的果!

5.高考心得体会 篇五

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高中生,一直以来,英语都是我的一个大问题,平时考试,也就在及格与不及之前打转,听力更不用说了。选择题全是蒙的,填空题就不说了,交了白卷。试卷发下来什么样,收上去就那样。其实我其它科目的成绩都还不错,就是该死的英语把我的综合成拖下一大截,那时多想,要是高考的时候不考英语该多好啊。平时英语测验,能上个90分也就烧高香了,英语口语方面完全等于零,基本没有哪个英语单词的发音能发得准。

就因为英语成绩不好,每次测验回家,都是挨骂的份。为此父母也给我找过几个英语家教,但英语成绩就是上去,考试时发挥得好,及格,不好当然也就名列前茅,不过得倒首数了。眼看高二了,再不好好补补英语,估计高考时,就会因为英语成绩不好,而败下阵来。后来父母拖朋友给我找了个叫成都洋话连篇的英语学校,在那试听了几节课过后,感觉很好,和听英语磁带完全不同,老师的发音很地道,并且随时纠正我在英语发音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于是就报了英语学习班,成都洋话的英语老师帮我做了一个免费的英语测试,给我推荐了一个适合我学习的英语小班,上了一个月左右的课,几次测验英语成绩也有所提高,英语听力方面,填空题一般的都能填上了。在成都洋话外语学校那英语教学气氛浓厚,老师就像是我们的朋友一样,上课十分轻松,在跟外教老师交流的时候,好几次脱口而出的英文单词,我都没有刻意去记忆过,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很多平时需要死记硬背的英语单词。在以前请家教的时候,为什么会收不到这么好的英语学习效果呢?仔细一想,因为洋话英语是全面系统的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前一直不敢开口说英语,现在可以放心大胆的说英语了,连父母都说当初,朋友当时推荐的英语培训学校很好。我还特别喜欢他们的英语沙龙和英语角,大家可以用英语相互交流,还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现在和外教老师日常交流完全没问题,英语成绩好考得很不错,学了四个月左右吧,居然考了137分,这下可把我乐坏了,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英语成绩,成都英语学习真正让我掌握了英语实用能力,开拓自己的眼界。

父母看到我的英语成绩现在每月的月考,英语都在130分以上,别提有多高兴了,经常打电话给我在成都洋话的老师,询问我的英语学习情况。英语成绩上去了,总分在全年级里排到20名以前完全没问题了,当然离自己心目中的大学也就越来越近了,在这边成都洋话外语学校这里学习英语,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希望能把快乐带给大家。

2012年成都高考英语学习心得,高考英语学习心得体会

6.异地高考心得体会 篇六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落实好这一重要报告精神,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异地高考”的问题。

我是来自河南的学生。众所周知,由于一系列原因,河南考生的高考压力在全国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因此,我比普通同学更关注高考改革,更懂得高考压力大的地区的民众对教育公平的期盼,继而也就对近期的热点—异地高考的改革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在本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方案中,我选取的是“异地高考”这一课题。我同时也希望通过全面、细致的探究,探索我国异地高考的改革道路,为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选好课题后,我经过比较权衡后,最终从大学生论坛、调研、电子课件等三种实践教学活动方式中选择了“调研”,并决定采用较为常见的“问卷调查”方法来完成本次调研。

在一系列准备工作都做好后,我开始了“问卷调查”的第一步—制作调查问卷。我通过查阅资料、看相关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掌握了大家关心的中国高考及异地高考的实质性问题,即:“当前高考制度的问题”,“大家对异地高考的态度”,“异地高考是否应设置门槛以及设置什么门槛”。为全面覆盖以上三大方面,并使调查更具有针对性,我精心设计了16道选择题。

制作好调查问卷后,我共复印了250份问卷。考虑到大学生的观点可能会和普通民众的不太一样,为使调查结果更全面、更可靠,我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直接将全部的问卷在校内发放,而是将大部分问卷发放至校外。其中天津工业大学50份,滨江道100份,天津之眼附近50份,水上公园50份。

而问卷的发放却出乎我的意料,在校内发放的时候,大家都能明白我的目的,因此都相当配合,发放的相当顺利。而在校外的时候,我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大家都很排斥,似乎都不太愿意相信一个陌生人拿着一张问卷调查表是没有其他目的的,因此,发放的很是困难。

在很多人不能理解我的时候,也受到一些委屈后,也曾想过要放弃,甚至想不发调查表了,直接伪造统计数据。但转念一想:既然决定做了,再难也要试一试,尽全力把事情做好,轻易放弃可不是我的作风。再难的事情,只要你敢于坚持,一定能做好;再大的困难,只要你勇于迎难而上,一定能克服。

经过了两天的不懈努力,终于发放并回收了绝大多数调查问卷。在250份问卷中,回收了244份,有效回收率97.6%。回收了调查问卷后,我又开始着手准备问卷结果的统计工作。问卷结果的统计有相当大的工作量,在这个时候,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完成调查结果的统计后,就要开始问卷调查工作的重头戏了,那就是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调研报告。由于调研报告是实践教学活动的结晶,直接关系到本次问卷调查的成败。并且,上交给老师的只有调研报告,你实践活动搞的怎么样,老师只能通过调研报告看,因此,调研报告也是老师评价你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前期工作做的再好再完美,调研报告写的不好,得不到认可,那这次调研就算失败了。

为了使调研报告写的全面且有针对性,我特意去范老师的办公室打扰了老师,老师也很耐心的给我做了一些指导。回去后,我根据自己问卷统计的结果,并结合老师给的建议,对每道题背后隐藏的实质性问题都进行了挖掘,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给出自己的一些考虑和想法。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并没有局限于对自己调查结果的分析,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当前全国各地异地高考的相关政策,也使调研报告的写作视野更开阔、写作角度更全面。

在完成了调研报告后,为了在向老师作汇报时更方便、更直观的展示自己实践教学的成果,我又特意制作了一个PPT。我在PPT中,通过多个柱状图的展示,非常直观的说明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也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在这次调研中,通过亲身经历,我才真正明白实践的重要性,也完全没有了刚听到老师说有实践教学环节时的抵触心理。

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活动”。

我校也认真贯彻落实了这一重要文件精神,通过具有工大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其更好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使我们更容易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总之,在本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收获很多。个人认为,在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就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这样,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院:纺织学院

班级:纺织1102 姓名:熊毅

7.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篇七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的阅卷现场, 笔者时不时总会听到诸多这样的低声叹息。的确, 无需和其他阅卷老师交流, 笔者也早已审美疲劳:于高考前一天法网夺冠的李娜成了“拒绝平庸”的最大赢家!而2010年上海达人秀冠军也在无数次地“拒绝”着“平庸”!一如往年, 屈原、项羽、司马迁仍是高考作文的常客!于是, 任凭这几位今古名人再怎么努力, 这些文章最终还是无法拒绝“平庸”的分数 (三类卷或四类卷) !

众多考生为何会出现选材的集体撞车?他们平日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哪里去了?他们为何就不能在考场上信手拈来?对比一下阅卷中印象较深的几篇优秀作文, 也许会找到问题所在:

【例1】有一考生以人物评传的方式写张爱玲。写她的童年、求学、爱情, 写她在美国的生活, 写她的《倾城之恋》《半生缘》《小团圆》, 写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异数”, 写她传奇的一生。——如果没有读过张爱玲的诸多作品, 该考生是断然写不出张爱玲生命里的那份“苍凉”与“寂寞”的!这样的文章让人读罢除了怅然还是无限怅然!这样的女子特立独行, 是当之无愧的“拒绝平庸”的楷模!

【例2】有一考生记叙自己老爸的生活故事。写老爸爱唱《凡人歌》, 爱那句“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 平凡而不平庸”。去年老爸参加年终唱歌比赛得了三等奖, 这不, 今年又在备战, 想赢台电脑送给我。可是, 晚上“我”等来的却是喝醉酒的失败老爸, 我有点鄙视输不起的老爸。这时, 妈妈告诉我, 原来老爸每次参赛都是为了让我为他骄傲, 不再说他“没用”。我懂了, 一个爱孩子胜过一切的老爸, 怎会平庸?!——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 一直在默默努力地“拒绝平庸”的老爸让人肃然起敬!

像上面这两篇作文的选材就不可能与他人撞车。究其原因, 聪明的考生总会有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素材:可能别人也会读张爱玲, 可没有像例1的考生那样读得全、读得透, 而且也无法像他那样津津乐道;可能别人也会写自己的老爸, 可他的老爸除了高呼“拒绝平庸”的口号外, 无法像例2考生的老爸那样默默地用些微的实际行动“拒绝平庸”。如果能这样立体地掌握“一个人”的素材, 那么在“拒绝平庸”时就能得心应手地剪裁。

再比如, 阅卷中还发现, 像例1类似人物评传写作的, 还有考生写三毛的, 也有写史铁生的, 写西塞罗的, 写海明威的:他们都不是简单罗列人物事例, 而是夹叙夹议, 灵活地切割“这一个”人物的素材, 再巧妙联系他人他事, 从容不迫地表达着对“拒绝平庸”的独到之见。而像例2类似写凡人小事的, 还有考生写自己的老师——一个“有境界”的潇洒老先生, 也有写自己的爷爷——一个总是想法儿致富的忙碌老村长, 还有写“我”——一个崇尚自由、独立思考的青年学生等。这些凡人都不是在“混”日子, 更不是“笨”得做事做不好;相反, 他们都是“有心人”、“有时间感” (骆冬青教授对“拒绝平庸”的解读) , 所以他们都成功地“拒绝”了“平庸” (二类卷或一类卷) !

通过不同类次的作文对比会发现, 高考作文容易撞车的素材有:当下的大众都在追捧的明星 (除了李娜、刘伟, 还有姚明、刘翔、王宝强以及感动中国人物等) , 古代的知名度特高的名人 (除了屈原、项羽、司马迁, 还有刘备、岳飞、李白、杜甫等) 。而要避免高考作文选材的雷同, 须谨记何永康教授的教诲:一提笔能想到的素材千万不要写, 再想的也不要写, 三思而得的素材方可写。也许这样的要求有点苛刻, 但其中的要义是:写作不能人云亦云!

所以, 笔者认为, 个性化素材成就高分作文。在几十万考生进行同题作文时, 主题思想的表达难免沦为相同的声音, 而唯有个性化的素材才能成为万紫千红中那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而留住阅卷老师慢慢欣赏的眼光。

那么, 个性化素材源何而来?真的是考场上灵光一闪吗?非也!优秀的高考作文都源自考生平日的丰厚积累 (像上文的张爱玲、爷爷等素材) :笔者任教的2011届考生中有三名语文高分的同学, 他们自估作文应该超过60分, 都说写的是平时作文中写过的好作文。而笔者任教的2010届考生中有两篇满分作文, 一篇写小河的, 该生曾在练笔本中写过三遍了;另一篇写外婆的, 该生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作文中写了不止三遍了。这些曾写过的好作文之所以能在考场上大放异彩, 绝不是这些考生的侥幸, 而是源自他们对自己佳作中的素材熟悉得能游刃有余地“一材多用”。由此可见, 高分作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要善于积累个性化素材, 而且还要是能“一材多用”的个性化素材。

个性化素材不是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一篇美文等, 而是“我”特别熟悉、精于研究、“寓万于一”的某“一”方面的素材。例如:独特的这一个“我”、我欣赏 (或熟悉) 的一个人、我常读的一本书、我喜欢的一部电影 (电视剧) 、我爱好的一项活动、我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等。把这六个“一”材料积累丰厚, 就能够灵活运用于多个文题的写作。具体如下:

(一) 独特的“这一个”“我”。

作文就是要“我手写我心”, “我”是唯一的“这一个”。“我”的生活是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所以, 整合素材的首要任务是梳理这十多年来“我”的生活, 诸如“我”经历的喜怒哀乐, “我”的亲情、友情故事等, 由此剪辑、编写成“我”的人生小传。

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像“我能”“我生活的世界”“我与故事”“找回童年”“我的时间”等所涉及的素材都和“我”息息相关。

(二) “我”欣赏 (熟悉) 的一个人。

拿出粉丝对偶像的热情去关注“我”欣赏 (熟悉) 的人, 能“爱屋及乌”地搜集和他 (她) 有关的素材, 亦能在作文中和他 (她) 畅所欲言。这个人可以是当红的明星, 可以是彪炳史册的古人, 可以是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 也可以是身边平凡的小人物。诸如诸葛亮、简爱、觉慧、周杰伦、谭嗣同、傅雷、季羡林、温总理、我的家人、同学、老师等等。

像这样一些或伟大或平凡的人物, 他们身上的“金子”都能在作文中熠熠生辉。

(三) “我”常读的一本书。

阅读是作文最直接和最丰富的素材源, 但不能一味沉溺于时文的快餐, 那只是浮光掠影;应该享用的是文化“大餐”——至少要熟读一本经典 (名著、传记、作品专集等) 并能做到“刻骨铭心”。高三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阅读一本新书的, 即使读也短时间难以读透, 所以最好是把以前常读的一本书拿来重读。

像《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热爱生命》《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集》《白鹿原》《周国平散文》《围城》《野性的呼唤》《狼图腾》《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花田半亩》等, 这样一些学生特别爱读的书, 信息量大、蕴涵深厚, 再三、再四读之都会有新的发现, 作文时则可以依托书中人物、作者思想表达自我的新认识。

(四) “我”喜欢的一部电影

生活需要娱乐, 欣赏电影、电视剧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学生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有《亮剑》《潜伏》《暖春》《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美丽心灵》《大兵小将》《唐山大地震》《南京南京》《乱世佳人》《阿凡达》《孔子》等,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都是有着多层意蕴的典型素材。

(五) “我”爱好的一项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个人独特的兴趣爱好等, 更应该写进作文, 像种地、养花、篮球、乐器、读书、聊天、旅游、跑步、游泳等活动, 既可以锻炼能力增长见识, 又可以加深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而这正是让写作生活化的最有效途径。

(六) “我”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生存还是死亡, 这是一个问题。”除此, 还常思考什么问题?是人性的美丑、生活的意义、环境保护还是世界的和平等问题?因为困惑, 所以才会努力探究这些问题。高考作文若能呈现对某一个问题长期思考的过程或结果, 理性的光芒一定会得以投射, 从而赢得阅卷者的思想共振。

8.谈谈高考备考的实践与体会 篇八

一、高考备考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教学管理要有系统观;教学内容要有基础观;复习备考要有学生观。

教学管理要有系统观,是指要有系统的优化重于要素的优化的系统意识。坚持集体优先和总分优先原则,正确处理好提高单科成绩与提高总分的关系,处理好备考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赢才算真的赢。一定要引导班科任老师协调好对学生的时间分配,不要出现某个学科占用过多时间,虽然单科成绩上去了,可其他科成绩大受影响的情况,百花齐放一定比一花盛开更重要。

复习备考要有学生观,是指备考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要有考虑学生长远发展的意识。备考是为了学生,备考要研究学生,备考的主体是学生,备考的效果也要看学生的收获。

二、高考备考必须谨记以下注意事项

1.研究考纲,注意导向性

试题的总体趋势是注重基础,提升能力,稳中有变,变中出新。因此,在复习中对考纲中的知识点,对试题涵盖的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通过对考试说明的钻研,从中把握高考命题的规律。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培养学生应该有的理解应用能力。

2.回归教材,注意基础性

高考基础题型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简单运用。

3.专题复习,注意系统性

通过专题复习,指导学生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知识树”,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

网络。

4.模拟训练,注意实战性

通过实战演练,在知识、能力和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测,对于试题形式、能力要求,教师的讲解要瞄准高考,明确复习的着

力点。

5.解析试题,注意规范性

高考网上阅卷,对考生答题有明确的要求,要利用每次模拟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尽可能减少由于解题不规范造成的丢分。

当然,除上述几点之外,还包括:查缺补漏,注意针对性;分层教学,注意差异性;调整心态,注意人文性等,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介绍。但這些都是高考备考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高考备考的根本出路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强化基础,突出主干

基础是能力形成的源泉,是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各科教学一定要坚持“低起点,严要求,稳步走,高效率”的原则,重视基础,回归教材。“三基”是立足点,复习时要高度到顶,宽度到边,深度到底。要抓点、理线、构网,加强知识的归类,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构成。

2.善于归纳,注重应用

归纳就是将看似分离、零碎的知识梳理成知识块或知识链,构建知识网络或框架。如:整理系统,概括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比较异同,归纳特征等。应用,则一是要重视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二是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

3.精讲精练,提高能力

力争做到“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解得规范”。具体要求是:书写工整,格式合理,科学规范,准确全面,语言简洁,层次分明。真正地落实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析异点,激发疑点,联系热点,体现特点,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互动的新教学理念。

四、高考备课的基本策略很重要

1.回归基础

复习备考。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知识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记住:基础,还是基础。题在教材外,理在教材中。拉开高考成绩差距的不是高难度题,而是中档题。对相当多的高三学生来说,提高高考成绩的途径既要注意增加得分点,更要注意减少失分点。多做基础性难题。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是最为重要的。

2.扬长补短

扬长补短,扬长与补短两种策略都可以。不同的科目可以这样,学科内也可以这样。关键看学生,重点线的临界生适宜扬长;本科线的临界生适宜补短。

“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强科有弱项,弱科有强项。”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学生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学生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高考是“团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是顾此失彼。

3.个性复习

要进一步明确后阶段复习的形式与要求:第一轮复习,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考点;第二轮特别留意不时出现在考题中的重点。二模前:着眼于提高,主要任务是形成能力。内容应突出重点(主干知识、重点题型、主要方法),兼顾全面。二模后:复习形式主要是综合训练,目的是帮助学生适应高考。特别注意两种题,一是意外题,二是创新题;注意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一、二模之间,自查找漏洞,查找“不懂”的。二模之后,查“懂”了哪些,保证拿到手。

4.有效训练

第一,精选训练内容。加强对重点内容的训练(选择题争取不丢分;非选择题争取多拿分)教师的讲授应重在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总结规律、点拨疑难。第二,保证必要的训练量。第三,课内限时训练。第四,要及时反馈,及时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

9.高考复习心得体会 篇九

至今,我仍然保存着我当年的准考证,甚至当年的一些考试题目,我都能记着。虽然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作为我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一个新的起点,我永远都不能忘记。

作为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我始终认为,参与高考就像一次炼狱的洗礼,你才能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大人。因为你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你自己的命运,甚至有父母的企盼,家庭的希望。对于以前的孩子来说,只要你考上了大学,就相当于你一辈子进了保险箱,不仅你以后的生活有了着落,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他们的命运可能因此而改变。所以有人说:高考不仅仅是一次考试,也不仅仅是考孩子,同样是在考父母。

当然,我不是无限制的拔高高考的作用,但是由于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太大,你不能孤立的、简单的把它看作仅仅只是一次考试。

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现在上大学已经不再包分配工作了,但是它在人们的心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今年高考结束的时候,我还饶有兴趣的买了份高考试题和答案,不过说实话,现在试题的灵活性和难度与以前的确不可同日而语,好多题我都不会做了,即便看着答案也很吃力。我明白,作为我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时代,高考从我的人生中无可挽回的逝去了,即便现在让我重新回到课堂,重新学习那些已经忘记的差不多的知识,我已不可能静下心来。我明白,我的高考时代已经结束、无可挽回了。

但是,我觉得,其实人生的每一次重大选择都是一次高考,就看你能不能做对题目,选择正确答案,能否走正确的路。

10.高考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没有好心态,绝对考不出好成绩。可好心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一点一点的修炼积累。”

“并不是说就读的学校决定成绩的好坏,而是由自己来主宰,只要有信心、用心读,哪都一样。”

刘海燕高考后没有如大部分同学一样选择去放松旅游,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和增加社会经验,开始了打暑期工的“旅程”。面对自己取得的高考成绩,刘海燕说有点不甘,应该还有提升的空间。

开朗、阳光、自信、大方,这是刘海燕留给老师和同学们的印象,班主任黄丽梅是这样评价这个18岁的女孩:“灵活,自信,自制力强,实力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时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重基础,不断训练熟练度,善于归纳总结是刘海燕的制胜法宝。因此,刘海燕每科都有两本以上的纠错本。“纠错本不是简单将错题写上去,还要进行分类,再而归纳总结,到底错在哪,正确的思路应该如何,要经常反复查看巩固。”

高三放弃清中回连中

在清远,可能大家存在无形的竞争,每个人基本都将自己封闭,同学间极少交流。因此她选择回连州读高三。

刘海燕不是一直都是“学霸”,初二前她都是中等成绩,突然在初二的一次考试拿到了人生的首个第一,她就觉得自己是可以的!从此她的成绩就一直“开挂”了。

中考时,刘海燕以781分的高分被清远一中录取,在高二时更是在多次综合考试成绩后,以年级前50名的综合排名,被选进了文科创新班。

本来以为就按照这个轨道一直前进,可在高二第二学期,刘海燕对学校以及班级的氛围备感反感,突然增加了很多无形的压力。“因为被选进创新班的学生都是当时文科的佼佼者,他们成绩都是很棒的,但可能大家存在无形的竞争,每个人基本都将自己封闭,同学间极少交流。”刘海燕说,在这种氛围里,她无法放松学习,“迷茫,非常迷茫!”最终,她选择回连州读高三。

“并不是说就读的学校决定成绩的好坏,而是由自己来主宰,只要有信心,用心读,哪都一样。”就凭这份自信和坚持,刘海燕回到连州中学就读高三,开始了一年紧张的学习。

高考分数出来后,她与之前在清远就读的同学联系,发现有好些同学因为过于紧张,失手了。

妈妈辞职照顾

当见到妈妈几乎浑身湿透站在门口,将饭盒紧紧抱在自己的怀抱,瞬间泪崩。

刘海燕的父母文化不高,父亲在城南一家玩具厂做维修工,母亲在靠近城南的慧光塔附近一家饭店做服务员。

高三下学期的紧张学习,让刘海燕争分夺秒,但由于家住城西,中午来回一趟实在是浪费时间。于是刘海燕的妈妈利用每天中午休息的两个小时,将做好的饭菜从城西家中送到连州中学,紧接着赶回上班的饭店。

“记得有一天下着大暴雨,我想着妈妈应该过不来了,谁知接到电话说已经到了门口。当见到妈妈几乎浑身湿透站在门口,将饭盒紧紧抱在自己的怀抱,瞬间泪崩。”刘海燕回想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她坚定一个信念:绝不能让父母失望。

高考前一个月,刘海燕的母亲毅然辞职,专心陪考,生活上给予刘海燕无微不至的关心,尽量营造轻松的氛围。

11.评阅高考作文后的一点体会 篇十一

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年年開展,除了作文题目和考生的变化,评阅流程恐怕大同小异。但于我而言,从教几近20年,参加高考阅卷,而且评阅作文,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因此,从到达西南大学驻地的第一天起,我就坚持日记,对此次高考作文评阅之旅做全景式的记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积累高考满分、高分作文,我是忙里偷闲、瞒天过海,与邻座的一位美女老师通力协作,抄了两篇高考作文指导委员会定下的满分作文。20天以后,还在窃喜的我,居然在网络上查到了包括我偷抄的两篇在内的所有十篇标杆作文,的确让人困惑,人家是用的什么手段呢?干脆乐得拣个现成,所有作文,悉数下载。

另外是我校高三语文教研组组长唐华生老师,在对一篇叫《大爱无言》的作文试评发言时,不惧权威,不随大流,敢于亮剑,公然叫板指导委员会审定的高分作文。对他那种勇气和治学态度,我是打心眼里佩服。尽管他的观点,我确实不认同。

高考作文评阅的经历,一言以蔽之——苦并快乐着。对自己今后的语文作文教学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高中生必须重视汉字的书写,标点符号的规范

虽然字写得好,不一定高分满分,但高分满分作文的字一定写得好。毫无疑问,在评卷场的特殊氛围里,当人们遇到一篇书写清晰、工整,甚至美观,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书写规范、没有错别字的文章时,往往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震,甚至击节赞叹,呼唤周边同仁欣赏,大家亦趁机舒腰展筋,围观评论,阅卷场往往掀起微澜,观摩者无不心生羡慕。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如此幸运,我也仅仅遇上两篇。这样的文章,即使内容差一些,也往往不由自主地获得较好的分数。

特别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捍卫汉字的书写艺术,高考作文评阅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导向。

二、高中生必须拓宽自己的阅读面,积淀文化底蕴

作文题目虽然总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甚至抹上政治的色彩。但作者演绎时,却极富主观意味。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作文选材源泉。考生作文如果能较为集中地选取这些经典著作、文化名人、历史掌故,他的文章就往往会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这些素材就成了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标志,文化作文为什么能频频得高分,个中奥妙,不言而喻。作文的选材应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广博的知识,让人能从你的作文中领略你的丰识博学。能从作文中看出你读了许多书,也是你作文高分的一个“潜规则”。我给的一篇满分作文,考生对《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中外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至今记忆犹新。

三、高中生作文必须坚持自己的个性,打造亮点

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平时批阅学生作文时带着放大镜找缺点,考场作文分数始终在45分左右徘徊。而重庆高考作文是在扣题的基础上数亮点给分,也敢于给学生作文高分、甚至满分。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观念,让平时的作文教学更好的与高考对接。高考作文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就是要让阅卷老师青睐自己的作文,给一个高分。阅卷场上,我们阅卷教师看一篇作文,时间长的一两分钟,时间短的只有几十秒,怎样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让阅卷老师给一个高分,文章就必须要有亮点。平淡无奇的文章,只能得一个平淡无奇的分数。所以,面对高考作文,重庆璧山中学的一位特级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没有太阳(比喻高考作文各方面都有亮点),你要给我一个月亮(比喻高考作文有很多亮点),没有月亮,你要给我一个星星(比喻高考作文有几个亮点),没有星星,你要给我一个萤火虫(比喻高考作文有一个亮点)。你给我亮点,我就给你高分。从中,可以看出高考阅卷教师对高考作文亮点的渴求。一个聪明的考生应该知道,高考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炫示自己的智慧、才情、知识、语言魅力、人格魅力。

四、高考作文评阅是个良心活

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400份左右的工作任务,让我们是怨声载道。有人发誓,今后再也不参与这项工作了,但只要一坐到电脑前,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又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今年重庆市的高考作文评阅,我们先后被抽走50名同仁去支援语文阅读题的评阅,结果作文评阅组晚上加班几个小时,最后居然没有拖整个阅卷工作的后腿,受到相关领导的好评。

五、高中语文教师不要为了应考而短视

作文评阅过程中,屡屡发现一个怪现象,大概有的学校在指导备考的过程中强力训练了一些“模式”,这导致了某种意义上的宿构,比如指导委员会拿出来讨论的那篇作文。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这句话在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引起了阅卷老师和指导委员的注意,大家以为是某个学校的记号,最后通过电脑分析,用这个句子的学生并非出自同一所学校。

我认为,教给学生一些固定的“模式”有必要,当他们刚刚学习作文,没有抓手的时候,学习别人的典范篇章、揣摩思路、仿写模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这些“模式”只是师生拿来进行文章写作教与学的手段、途径、过程,不是目的。否则,写作岂不成了“搭积木”,不仅把学生灵动的思维束缚住了,限制了他们的思考,而且也无法真正形成写作能力,对将来是有害的。但愿是这类考生临时抱佛脚,不得已而为之吧。

六、高考阅卷的准备和保密工作,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下面的《2012年高考语文重庆卷作文阅卷报告》仅凭自己的日记是不可能有这么完整的,很多资料来源于重庆璧山一位同样参与今年重庆高考作文评阅的巫老师。他在高考成绩揭晓后,就把今年重庆高考作文阅卷场前两天产生的很多信息稍加整理后挂在了网上,让人平生许多感慨。

12.高考数学复习的六点体会 篇十二

在一年一度的数学高考复习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十分重视“两考”和“一题”。所谓“两考”指的是《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考试大纲》是高考的纲领性文件,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它明确地界定了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 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解说。而《考试说明》则对《考试大纲》作了进一步的细化, 是高考的法定文件。所谓“一题”指的是高考试题, 它相对于《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来说, 是最为直观的具体化的解释。这“两考”不仅命题人员要研读, 教师和考生也必须更深入地研读。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一些原则问题, 必须深入研究, 透彻领会, 千万不可忽视它的指导作用。对于“一题”, 师生也必须精心研究, 从中获取与今年高考命题具有关联的信息, 牢牢把握命题的方向, 对于它的导向功能我们也绝对不能漠然视之。

二、挖掘教材例、习题

每年的备考时节, 大家很容易见到的一幕就是, 大多数的考生整天在各种数学复习资料中艰难地跋涉, 特别是那些模拟试卷, 以及通过旁门左道来的所谓的新颖的试题。而我们的教科书则被束之高阁或仅供参考。问之, 则曰:数学课本无有新内容, 且过于简单。殊不知, 在数学中, 任何数学题目的解法都有其赖以产生的基础, 而这个基础不是别的, 就是数学教科书中的知识、结论、思想方法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不能重视数学教科书的两个作用 (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 , 通过题海的训练, 学生也许能够记住不少的重要方法, 但是, 这些方法都是零散的、孤立的, 且常常只与某种单一类型的问题联系着, 它们之间很难建立起有机的、密切的关联。所以, 考生一旦碰到新的问题, 就会束手无策, 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了。这个问题在当前的考生中, 普遍存在且十分突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静下心来, 好好地把教科书中的例题和习题仔细地过一遍, 发挥它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 将其中所涉及的结论与事实、思想与方法, 用它们内在的规律进行纵横联系, 建构成一张经纬分明的知识系统网络。那么, 数学题目中的“是什么 (知识结论问题) 、为什么 (知识联系问题) 、怎么用 (能力表现问题) ”三个层次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形成能力重过程

在生活中, 数学是一种工具, 但是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 一种思想。因而近些年的高考命题,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便成了较为显著的特点。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分为三类:⑴譬如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迭代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特值法、待定系数法、同一法等, 这些是具体操作的方法。⑵譬如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类比法、探索法、解析法、归纳法等, 这是逻辑推理的方法。⑶譬如传统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等, 这些都是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思想方法。以上这三类重要的思想方法, 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具体到数学的复习过程中, 也就是说, 在复习时,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问题, 主动地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把它们渗透到每一章、每一节, 乃至每一堂课、每一套试题中, 并使之内化, 最终成为学生的能力。这样, 在高考的考场上, 学生的思维就能任意驰骋。

四、思维注重探究性

“多考一点想, 少考一点算”是近些年高考数学命题的意图, 它的意思就是试题的思维量要加大, 运算量经控制, 一言以蔽之, 突出考查学生对数学的“核心能力” (思维能力) 的考察。仔细审视近些年的高考试题, 我们会发现题型设计的变化——试题的设问方式更趋灵活, 情景更趋新颖, 题型结构更趋鲜见等。命题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照搬。因此, 学生在复习探究性的试题时, 一定要审慎处理两个环节——“阅读理解”“整体设计”。学生首先要做到读懂题目, 对题目提供的所有信息和题目提出的所有要求做到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其次对题目的整体结构做出进一步地分析, 找好找准解题的切入点;再次对解题的主要过程做出初步的设计;最后再落笔解题。在解题过程中, 我们思维一旦受阻, 千万不要慌乱, 我们需要的是沉着、冷静, 需要的是换一个角度进行思维, 需要的是重新调整解题方案, 最最忌讳一知半解就动手解题。

五、心中要有“图”意识

大凡数学教师都懂得“图是数学的生命线”这一真谛。能不能学好数学, 关键就看学生能不能用图支撑自己的思维活动。常言说“心中有数孰若心中有图”, 这话一点也不假, 在解题时, 代数或是几何, 学生只要拿到题, 首做的就是画图, 因为有些简单的题目, 只要将图作出来, 答案也就会跃然纸上, 至于那些难度较大的题目, 就更需要我们画图, 因为图能够清楚地呈现题目的已知条件, 如果有时间, 最好是一问画一个, 清晰的画图能清晰我们的解题思路。所以, 在解题时,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不仅要树立画图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养成用图的习惯, 要求将图画得干净、清晰、准确, 这样才会对我们的解题有所帮助, 才能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迅速提高。

六、建立两个试题集

上一篇:援建叔叔阿姨,我想对您说作文下一篇:我和她的友谊中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