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谨饬》翻译

2024-08-17

文言文《谨饬》翻译(共9篇)

1.文言文《谨饬》翻译 篇一

一.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翻译文言词、句, 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 然后才能正确释译。如:“狐鸣呼曰‘大楚兴, 陈胜王’” (《陈涉世家》) , 光看这一句, 似乎可以译成“狐狸叫喊道……”但联系上下文“ (陈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可知“呼曰”者不是“狐”而是“吴广”。“狐鸣”即“像狐狸嗥叫那样”, 用来修饰“呼”的。翻译古文先应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然后依据“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精神作详译。

二.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 是依照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例如, 原文:此殆天以资将军, 直译: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原文:将军岂有意乎?直译:将军大概有些意思吧?

上面的译文基本上和原文的词语一一对应。除个别词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示某种语气而不能译出外, 直译要求基本上做到逐词落实。如果把第一个例句译成“这是天帮助将军”, 大意是对的, 但“殆”、“以”这些词语没有译出, 不能准确表达原句的语气。如果只满足于此, 提高精确地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直译, 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将军岂有意乎?”用的是疑问句式, 表达的是询问、估测的语气。前面的译文较好的体现了原意。如果译作“将军难道对它有意图吗?”那就成了反问句式, 意思恰恰相反;译作“将军对它是有意图的”, 又成了肯定性的陈述句, 舍弃了原句的估测性、委婉语气, 语意也有出入。后两种译法都不能采用。

一篇文言文的翻译, 主要应采用直译, 但有时, 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显豁, 甚至十分拗口, 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 , 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 含义仍嫌不明确。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 则使人一清二楚了。意译的好处在于灵活性大, 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它仅译大意, 不及直译严密, 对正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推广。

留、释、换、补、删这五个字概括了直译时的五种手段:1、留: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 都可照原文留下。此外, 古今词义一致, 人们熟知的词, 如“虎”、“星”、“车”、“大”、“开”等, 也无需翻译;2、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 运用现代汉语的语词来解释文言文中的语词。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 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 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选准它的确切的解释;3、换, 即是替换。有很多文言词, 在翻译时既不能“留”、“补”, 又不属于“删”, 此时就要“换”。“换”有两种情况:其一, 不少文言词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 可是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来的词表示, 而用另外的词表示;其二, 同一个词, 在文言和现代汉语里都常用, 但表示的内容有差别, 不能以今度古, 造成误解;4、“补”: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补充必要的内容, 使译文通顺、明确;5、“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 可删去不译。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自编口诀, 熟能生巧

古诗文翻译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只要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引导他们编录一些翻译口诀, 就能事半功倍。比如有人编成了如下口诀, 很适合学生实践运用。

2.文言文翻译训练 篇二

总结起来,文言文句子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留 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替 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 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 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移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换 古义换成今义,主要包括:①通假字换成本字;②单音词换成双音词;③词类活用的换成活用后的词。

【模拟练习】

一、翻译下列各段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

1.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①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①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下列文言片段。

7.谢公与人围棋,俄而淮上谢玄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齐田氏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鸟鱼,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列子•说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宋史•欧阳修外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韩诗外传•卷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③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2.①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

②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3.①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

②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4.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5.①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罄,尽,完全显现;类,像)

②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6.①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译时应注意下文“人莫与言”)

②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还,通“环”;去,离开;顾,回头看)

7.谢公与他人下棋,一会儿淮水谢玄的信使到了。谢公看完信,沉默不说话。(注意“信”、“书”的古今异义)

8.齐国田氏就叹息说:“老天对老百姓是够宽厚仁慈的了!使各种谷物生长,使鸟兽虫鱼繁殖,作为老百姓的生活用度。”各位客人象回音一样纷纷附和。19、欧阳修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曾经给他说:“你的父亲做官,经常在夜里挑灯处理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该判死刑的案件,我想让他活着却不能够。’我说‘能让他活着吗?’他说:‘想让他活如果做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了。’”(翻译点:“夜”、“烛”活用,“治”、“废”的语境义,“狱”、“恨”的古今异义)

10.国人捧着酒杯拜了两拜说:“让我的国君长寿,把金玉当作贱的东西,把人民当作宝。”桓公说:“您的祝愿太好了!我知道了。”……让我们的国君好学并且不耻下问。……

【作者简介】

陶西华,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3.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浅谈 篇三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原则,翻译方法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枝繁叶茂, 博大精深;经史子集, 浩如烟海, 异彩纷呈, 蔚为大观。古文是传统文化的根, 传统文化滋养了我们的人生。古人寒窗十年, 甚至穷其一生研究文化典籍, 于是大师辈出。曾几何时, 古文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社会的悲哀?弘扬古代文化, 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热爱文言文, 消除他们对文言文的距离感、陌生感、排斥感, 使之拥有一定的古文积淀, 具备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 是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不敢侈谈学习古代文化的重大意义, 仅就如何指导高中生突破文言文翻译谈几点体会, 与各位同仁分享。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命题人独具慧眼, 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让考生翻译, 并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常常设为采分点。那怎样让学生正确翻译这些文言文呢?

众所周知,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重要基础是丰厚的古文积淀。利用好教材, 适当拓展, 夯实学生的古文积累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扎实的古文积累, 任何答题方法和技巧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高中文言文翻译必须遵循“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合乎情理, 语言简洁”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在译文中找到对应, 即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若直译无法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就要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使句意尽量达到准确、完美。

首先, 要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或者明确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 做到心中有数;其次, 不能孤立地理解要求翻译的句子, 一定要把相关句子放到原文中理解, 遇到疑难词句, 结合上下文, 进行推敲;再次, 要用好草稿纸, 先打草稿, 译完后, 再修改检查, 看文意是否表达清楚, 前后是否对应, 上下文是否一致, 语意是否符合语境, 然后誊上答题纸, 做到字迹清晰工整, 不写错别字。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阅卷原则是按点赋分, 因此必须注意: (1) 译准实词 (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词, 修辞语句等) ; (2) 译准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 ; (3) 译准句式 (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 (4) 译准句子语气 (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和句间关系 (并列、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复句关系) 。

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可以意译。在忠实于原文意思的前提下, 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文字可增可减, 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 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 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 比较通顺、流畅、易懂。其不足之处是译文和原文不能字字落实。如“衡下车, 治威严”“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 (《张衡传》) , 如果直译成“张衡走下车子, 就树立威信”“视察事情三年之后, 就给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读起来很别扭, 让人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意译, 将“下车”译为“到任”, “视事”译为“任职”或“到任办公”, “乞骸骨”译为“请求退休”。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意。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等, 翻译时都可保留不变, 而有些特定名称在文中较难辨别, 就要注意让学生积累, 结合文意、句意, 辨别清楚。“删”就是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助词、倒装句中的标志词、表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补”就是增补, 文言文中多单音词、省略句, 要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主语、宾语、介词等) 或补出省略的语句。补出的省略的成分或语句, 要加括号。“换”就是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翻译时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意”就是意译,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灵活翻译有关文字。

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注意联想迁移。

一是联想课文。考试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 应先联想到相关的课文内容。如“入嵩山, 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 师事之” (2010山东卷) , 句中“乞”的意思, 联想《张衡传》中“上书乞骸骨”和《陈情表》中“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可推知是“请求”之意。

二是联想成语。试卷中要求翻译的文言词语较难理解时, 联想一些熟悉的成语即可做出正确的解释。如“出令不改, 则民正矣” (2011山东卷) , 句中“正”字联想成语“改邪归正”, 可推断出是“正道、正轨”之意。

第二, 注意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 也是高考命题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认真把握, 仔细辨别, 正确推断其意义。如“入嵩山, 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 师事之” (2010山东卷) , 句中的“师”系名词用作状语, 意为“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第三, 注意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人看重。要想准确翻译此类句子, 必须译出其句式特征。如“勿惧以罪, 勿止以力” (2011山东卷) , 该句既是省略句, 又是状语后置句, 翻译时既要补充出主语, 又要调整语序,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序, 结合语境译为“ (治理百姓的人) , 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 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第四, 注意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非常普遍, 这正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最大障碍。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古今异义词, 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不可以今译古。如“无论弟不能樵, 纵或能之, 且犹不可” (2008山东卷) , 句中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 在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第五, 注意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有相对固定的意义, 翻译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 不能擅自意译。如“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全国卷) , 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 应译为“说的是……吧”。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更何况文言文翻译这个老生常谈、小生常聊的话题呢?让我们集思广益, 狠抓落实, 细化考点指导, 强化满分意识, 共同做好高三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祝珺.高中文言文翻译浅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 (24) .

4.文言文翻译得分技巧 篇四

【关键词】宏观跳读法;聚焦揣摩法

纵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得分,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众多考生该题的得分普遍较低。笔者从教多年,得出“宏观跳读法、聚焦揣摩法”的应用能提高考生文言文翻译题的得分率,现将该技巧的内容要点介绍如下:

1.先按“宏观跳读法”把握全文大意和情感倾向性,审视句子特点,按照“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直译‘留(保留,古今同义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等)‘删(无须译出文言虚词,如句首的“夫”、“盖”等发语词;句中结构助词“之”、表停顿的“者”、“也”及表并列和顺承的“以”;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之”等)‘换(替换,现代词汇换古代词汇),意译‘调(调整句式,主要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补(增补,补出省略成分和省略语句)‘变(变通,主要指文言文中的修辞)。”从而做好翻译的前期工作。

2.再按“聚焦揣摩法”精准翻译。此法就是要明晰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关键得分点。此法具体做法如下:

①抓关键词。

a.古今异义词。如“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全国卷Ⅰ),“及/其享受爵禄”(四川卷)等。

b.一词多义(包括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如“发吾粟振之(‘振通‘赈)民?于征发(通‘疲)”、“非所以事天地(用来……的方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等。

c.词类活用。如“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动词用作名词:引发含欲的事)(全国卷)、“怒万乘之主”(使动用法)(四川卷)、“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使动用法)(安徽卷)、“槐起衣冠而坐”(名词用动词)(天津卷)、“光武难其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与交友者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5.文言文翻译“三重视” 篇五

曳尾于涂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一、重语境,瞻前顾后

瞻前顾后是做好文言翻译的第一步。考生应牢固树立“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意识,可用阅读翻译句子前后句的办法扩大语境,有必要时可扩大语境至整个段落。如要翻译上例中“愿以境内累矣”这一句,如缺乏应有的语境意识,考生是很难明白“累”字的意思的。考生应具有整体观和全局观,从宏观上把握故事的梗概才行。文章讲述的是楚王派大夫二人请庄子辅佐其治理国家的故事,而庄子是适性自然,不愿做官之人。只有明白了这点,才能明白这里的“累”是“使……劳累”之意。

二、重虚词,提纲挈领

虚词是文言句子中最重要的词语,其作用相当于人之骨架,只有高度重视虚词,明白了虚词的意思,才能理清句子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以上文“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为例,这个句子翻译难度很大,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明白句中虚词“以”的意思。根据句子结构应不难判断“以”在这里作连词。“以”作连词时可表并列、表修饰、表承接、表转折、表递进、表因果、表假设。由“藏”字的动词词性可知,在这里“以”表承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以”表承接时,前面应该还有一个动词。寻找后不难发现前面的动词应为“中”,为“放入”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把神龟放入笥中并藏在庙堂的上面”。

三、重句式,按图索骥

在文言翻译中,从句式角度看,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是两个考查重点。诸如“无乃……乎”、“得无……乎”“孰与”“所以”等固定句式的特定含义考生都应烂熟于心。在上文中,“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一句中“宁其……宁其……”即是特殊句式的考查,是“宁可……宁可”的意思。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等。考生应总结归纳文言特殊句式的规律。特殊句式一般都有标志,如能抓住标志词,根据标志词按图索骥地展开分析,定能练就发现特殊句式的火眼金睛。如句中有“者”字,可能为判断句和定语后置句;句中有“于”字,可能为状语后置句或被动句;句中有“何、胡、曷、盍、奚、焉、乌、安”等疑问代词或“莫、未、不”等否定词,多为宾语前置句;而“之”字,既可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也可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是如此。在上文中,看到“庄子钓于濮水”“吾将曳尾于涂中”等句,一看到“于”字即能发现,句子为状语后置句。

6.七种武器——文言文翻译方法解析 篇六

一、“落实”剑

剑在兵器谱上排名第一,会使用剑,用起其他兵器就会游刃有余。“落实”是文言翻译中最基础的方法,此方法容易掌握,它就是对句子中各个词语进行翻译,以直译为主,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踏实地做到不增不减。一招一式在于心态与基础的完美结合,剑人合一会收到翻译最佳效果。

如,“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落实步骤,“方”,是方才,刚刚的意思。“罢”,罢官,不做什么。“巡抚”官名不译。“家”名词做状语,在家里。“居”是动词居住。“独”是单独、唯独的意思。“而”表并列,“闻”后面省略“之”,“闻”就是听到这件事,根据“而”字表并列可推断出“异”是动词,但“异”后面不能跟宾语,现在却跟有“之”字,所以“异”只能用作“意动”或是“使动”,根据文义是“意动”。这样句子就出来了,“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情而感到惊奇”。当然“落实”方法,我们要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如此句你必须了解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

二、“语气”翎

鸟翅和尾上的长而硬的羽毛是翎,“语气”翎是句尾丰富语气的表现,具体包括语气词和句尾符号,根据不同的句子内容和语气词可以翻译为不同的句式和语气。处理好句子结尾《孔雀东南飞》一诗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而成为今天的样子,文人“整容”与“美容”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已不能说它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之作,它的真实性已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太守家迎亲的情节就具有非现实主义色彩,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从文学作品自身出发进行有关的考古挖掘,并要从中找出言之凿凿的某种证据,恐怕前提和出发点就错了,这样是很难找出令人满意与信服的答案的。正如以上几种对刘兰芝被休原因的推论,即使言之成理,并且有某些方面的佐证,也只能是一种假设推理,没有必然的依据。所以,大可不必在被休原因上大做文章,而应看一看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从《孔雀东南飞》中不难看出,诗中多侧面地展现了刘兰芝的美德。如果她只是对婆母的无理指责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被休回家后,独守空房,老死闺中,则人物形象不完整,表现不出她独立清高的人格。借助太守家迎亲的非现实主义情节,一方面表明她虽被休,但其中没有任何不光彩的成分,另一方面表现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衬托出她是一块美玉,而焦母不识其金相玉质。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韧如蒲苇,使得一个内柔外刚的“大家子”,宁肯背上不孝之名而为之殉情,更加衬托出这一形象的巨大感就是处理好整个句子的感情色彩,所以不能忽视。

如,“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这个句子只要落实好,就一定会翻译得不错,但是一些同学会忽略句末“矣”字或者是翻译不准确,从文章中得知这是长官对下级的褒扬,翻译成“啊”不合适,只有翻译成“了”才符合当时语气。应该是“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翎可以作为武器就在于它的长而硬,加上内力的使用,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同样,注意一个句子的语气会使“翻译”具有“杀伤力”。

三、“踩点”刀

据《释名》:“刀,到也。以斩伐其所乃击之也。”目的明确,为了什么而做什么,刀凭“砍”“斩”、以勇猛狂放、敢为天下先见称,俗语“好钢用在刀刃上”,“刃”就是“点”,文言文翻译也讲究“好点用在得分上”,踩点即考虑阅卷时候给分的知识点。如果我们在翻译时能抓住得分点,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给分往往集中在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重要虚词、重要句式的点上。

如,“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这是个三分题,大概有三个得分点,我们注意三到五个点就可以了,“设备”古今异义词,翻译为“设置防备”,“悉”是都、全部的意思,“精锐”形容词活用名词译为“精锐部队”,“蔽”重要实词本意是遮住,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为“遍布”,“下”形容词活用动词译为“顺流而下”,这五个点都要注意,其余是容易的,句子可翻译为:“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再如,“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这里有个重要的句式肯定是得分点,其余找两个常考的,分别是“就”和“并”。“于江南”状语后置需前置,并且注意“江南”是古今异义词“长江南岸”,译为“到江的南岸”,“就”是“近,靠拢”的意思,“并”译为“合并”,整句是:“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四、“句式”环

环是一个圈,圈在于环环相扣,威力才能大增。句子与句召力。似乎在启示人们:宁要被休的品貌皆佳的少妇,也不娶有貌寡德的黄花闺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德问题远远大于贞节问题,更何况刘兰芝又以“举身赴清池”之举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呢?她简直就成了一个完人。她不是“白璧微瑕”,而是“白璧无瑕”。有人说,“历史上有过伟人,但不曾有过完人”。但《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则是一个完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只讲伦理道德高度完善,不讲在婚姻方面完美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通过刘兰芝这一形象宣扬了道德准则,为人们———特别是妇女们———树起了一座可供膜拜的金字牌坊。其次,对广大劳动人民而言,美好的爱情生活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只能把这一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寄托在理想世界中。他们通过刘兰芝这一形象领悟了爱的真谛,表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一点就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给人们的感受一样。再次,女子们感知到了可以仿效的“德才兼备”的具体形象。真可谓塑一人而成三物。几种来自不同方面的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的审美观,在同一人物身上找到了各自的结合点,也使得不同的认识与教育作用统一在一个整体上,从而使《孔雀东南飞》传颂千古,刘兰芝这一形象也像芝兰一样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这也许就是刘兰芝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所在。

从社会文化方面解析美国俚语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俚语是亚文化的语言载体,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在日常生活中被总结出来的一种简洁、诙谐、富有韵味等特点的非规范性地方性的语言。通过对它的了解,可以感受到其发明者和使用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本文从社会文化方面对美国俚语这一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和解析。

关键词:美国俚语社会文化社会特征社会功能美国文化

一、美国俚语的定义、起源与形成

(一)定义。

在了解美国俚语的起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俚语的定义。《韦伯斯特第三版新国际词典》对俚语做了如下概述:(1)俚语是吸毒者、囚犯、黑人、流浪汉等使用的语言,他们使用这种语言的原因是不希望让别人知道他们所说的内容的真实含义,现在被称为暗语;(2)僵语是高度口语化的极其不规范的语体,由新语和特定的修辞构成,具有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色彩丰富等特点。通过这两条详述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俚语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群体、行业领域、生活方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它的产生绝非历史的偶然。

(二)起源与形成。

1. 美国俚语是源于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言

俚语的产生与社会、历史、文化、种族等均有联系。美国俚语是来源于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言,美国社会丰富的亚文化为美国俚语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的创造者包括黑人、罪犯、士兵、水手、吸毒者、赌徒、牛仔、各层次的学生、爵士乐手、运动员、铁路及其他运输业员工、移民和少数民族等。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使他们不愿意别人听懂自己说的话的含义,所以他们的方言、行话、粗俗语等逐渐形成了这种特定的非规范性语言”。[1](P130)在十八九世纪开发美洲及后子之间的联系在于句式,句式决定一个句子流畅程度,决定一个句子艺术程度。2010年的江苏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到对句式的考查,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除了要知道外还要知道如何运用。

如,“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其中“见”表被动,它是个被动句,作为得分点,译为“到获得皇帝的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这个句子有三个句式,“于”表被动句,“非也”表判断句,还有“所以”固定句式。注意这些可以译为“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五、“文本”钩

习钩者,武林中并不多见。虽无过人之力,但内力深厚,精于气息吐纳,精通返生之道,屡屡成为扭转战局的定弦之音。而翻译时返回文本也会成为柳暗花明的定音之锤。文本主要指高中课本中的文本和考试时候的文章及平时积累的成语文本,遇到理解不了的实词虚词句式,要能想到回到文本中去理解,这些需要大家有深厚功力,复习时夯实课本中的基础才是关键。

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不少考生翻译成购

来西部的开发过程中,随着西部移民人口流动量不断增大,伴随产生的方言和行话由于贴近生活,比较容易传播,因此发展成为俚语。

2. 美国俚语是美国时代特征的缩影

据史料记载,美国俚语源于著名的“五月花号”船上。当时来自英国不同地方的清教徒乘此船来到美洲新大陆探险,途中各个地方的方言和不同社会阶层及行业的行话、黑话汇集在一起,人们相互交流,逐渐被广为流传,形成了美国俚语的雏形。到了二十世纪,美国俚语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美国经历的许多战争(如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冷战等)及伴随产生的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民权运动、同性恋等),促进了俚语的大量产生,因而俚语反映了美国社会及时代发展的方方面面,如baby boomer是二战后的二十年中由于政府鼓励生育,在人口激增时期出生的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俚语还有五十年代的beat-niks(垮掉的一代),六十年代末的hippies(嬉皮士),dink(丁克)等。社会不同职业群体也产生了很多俚语。如在美国历史上出现的scab表示不参加罢工的人或不参加工会组织的人;striker-breaker则表示破坏罢工者。

3. 美国俚语是美国人逆反心理的体现

美国人的逆反心理为俚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国人喜欢创新,崇尚自由,而且美国是一个尊崇个性发展的国家,所以美国人大多乐观、反叛并且有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即越是禁忌的东西他们就越是想去冲破、去超越。美国人这种逆反心理的价值取向为俚语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美国俚语也正好顺应了美国人这一心态。因此,美国俚语的产生是人们在正常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下思想冲破禁忌的反向推动作用的结果”。[2](P260)美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对一些社会敏感问题也常常借助俚语进行表达。如俚语在“死、毒品、同性恋”等方面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例如,AC-DC指既搞同性恋又搞异性恋的人,les(lez)指女同性恋,gayz指男同性恋者。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美国人通过创造这些俚语宣泄情感,表达内心世界,展示个性,因而美国俚语从最初产生,一直买,那是不准确的,在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中“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书上解释为重金收买、悬赏。“踪迹”也得带入原文中去理解,并且落实为“追踪觅迹”。“仰”和“通明”通过文本才知道它们都是人名,这样句子就没有难度了,可翻译为“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考生翻译时一定要有文本意识,效果会更佳。

六、“整洁”枪

俗语说:“枪扎一条线。”针对的是整体,翻译也讲究卷面的整洁,整洁就是整齐而清洁,包含两个内容,分别是卷面的干净和句子的流畅,整体要求考生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整齐清洁。翻译时要有认真踏实的态度和及时检查的习惯。只有这样“整洁”枪才能为翻译裁出美丽的外衣。

七、没有武器就是有武器

没有武器就是有武器,没有方法就是有方法。翻译亦如此,不能把得分寄托于方法,只要有深厚的功力,扎实的文言基础,翻译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七种武器重现翻译江湖,必将给高考迎考带来“血雨腥风”,不论你使用是“落实”剑,还是“踩点”刀,打下扎实的文言基础才是最厉害的武器。

摘要:本文与古龙小说《七种武器》相结合,提炼出文言文翻译的七种方法,把文言文翻译的注意点与武器结合,让学生更形象地记住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特别是做到注意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文言句式翻译的得分点,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有效得分。

7.文言文《谨饬》翻译 篇七

1.文言文翻译的题型仍然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把句意理解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

2.翻译的文句取自文言文阅读文段, 许多省市的翻译题有变长变难的趋势, 一般要求翻译2~3句;分值也有加大、加重的趋势。

3.命题时往往选择那些含有中学学过的文言语法知识的句子, 如有词类活用和句式特点的句子, 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可看出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已成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必考内容, 也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 而且翻译的分值已经超过了客观题。因而, 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 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 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

通常文言文翻译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 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 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所谓“意译”, 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 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 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 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 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而翻译的两个标准主要是“信、达”。古人认为翻译有三个标准, 即“信、达、雅”。“信”就是要字字落实, “达”就是要文从句顺, “雅”就是要生动形象。而高考翻译要求“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所以, 翻译的标准主要是两个字:“信、达”。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信”就是要字字落实。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首先要忠实原文, 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 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 降低身份, 委屈自己, 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2.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 其中的 (另一只) 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3. 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1)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 (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 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2)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 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 (《陈情表》) 。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 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 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 让她嫁给了别人。

5. 注意并提句的翻译, 要分开表述。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译: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的人, 应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应得的处罚;对尽忠行善的人, 评定应得的奖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达”就是要文从句顺。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 准确翻译外, 还在语言表达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做到表意明白易懂, 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 衔接紧密自然。

总结起来说, 文言文翻译大致可从下面入手:

1. 要注意在文言文句子中可能出现的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倒装句。翻译时, 一定要按照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翻译。

(1) 判断句翻译时加上“是”“就是”。 (2) 被动句翻译时在谓语前加上“被”。 (3) 省略句判断时, 需要把整个句子的成分分析得基本差不多才能够判断。基本都是省略宾语和介词, 以及语境中省略主语。

(4) 倒装句。包含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考纲中特别指出的是宾语前置。

(5) 固定句式 (结构) , 不能硬译, 要靠平时积累。

2. 注意了句子的整体结构后, 对词语的处理就是直译。

这里的“直译”就是根据平时的掌握和积累, 以及对文段的简略分析, 把句子中的所有词 (不包括明显的常见虚词) 都直译出来。每个词译时如意思不明确也可以把本义、基本引申义和常见义都译出来。从频率上看, 120个常用实词及次常用实词 (以课本出现的居多) 。

3. 注意特殊实词, 如通假字, 古今异

义, 还要注意各个词的词性在文中是否合理, 有没有活用的情况。尤其是要注意谓语、宾语和状语位置的词。从特殊性看, 与现代同形的词语 (如“妻子”、“亲信”) 可能是常考点;用其本义实在讲不通的字可能是通假字;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 (如两个名词连用, 主谓之间的名词, 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 要留心。

4. 在翻译过程中, 不要把一些专用名

词拆开来进行翻译,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古代文化仪式和礼制, 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惯用语。

例:“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 “巴陵郡”是地名, 都应保留。

5. 最后是收尾的工作。

当把所有应该注意的问题都解决了之后, 要做的就是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将句意串联在一起翻译出来。

8.文言文翻译“三步法” 篇八

一、读

首先,通读原文,整体把握。把要翻译的文句放到原文中去,正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然后读几遍,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例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11题(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句中关键词语“其”,或虚或实。若不“回归”原文,观其大略,则很难翻译准确;反之,结合本段大意“妻子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善于相夫教子”,则很容易联想到“而余亦悔其随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的典型例句。“其”译为“我(自己)”。整句

话译为:“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其次,细读文句。通过细读文句来了解句子的成分,分清主谓宾,判断有无特殊的文言句式,并且根据分值推测文句中有哪些关键词。

例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11题中(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句子成分为“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结构后置),甚矣吾贫(主谓倒装)+可知也”。整句话译为:“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二、译

把文言词语及句式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词汇和句式。采用“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直译方法,要达到原文中每一文言词都有“着落”,答案中每一现代词都有“来历”的要求。采用常规的“六字法”来翻译。

1换

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相应的古文中的单音节词,包括虚词也要有着落,千万不可随意丢掉。如上题中“殓”译为“入棺”,“嫁”译为“出嫁”,“穷”译为“贫穷”等。

2留

古文中的人名、地名、朝代官名、礼俗习惯等专有名词要留下。如2010年全国卷(Ⅰ)11题(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脱脱”、“王”、“祎”就是人名,不要翻译。

3补

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省略句式要“补”。“补”就是要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宾短语等。翻译中,要用括号注明省略成分,显示专业性。如2010年广东卷翻译题(2),“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中“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居庸关”并且用括号注明。参考答案为:“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4调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把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如2010年江苏卷11题(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中“以嫁时之衣”为介宾结构后置,“甚矣吾贫”为主谓倒装,翻译时均要调整语序。

5删

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或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虚词,通常是句首语气词、音节助词、结构助词和个别连词等。如2010年湖北卷翻译题(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句中“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应删去不译。整句话译为:“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6变

在无法直译的情况可以适当变通,尤其是存在修辞现象的词句。如果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方式,一般不宜直译,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如2010年全国卷(Ⅰ)11题(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中“爝火馀烬”、“日月”就是使用比喻修辞,分别翻译为“就像微火残灰一样的(元朝)、“像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

三、连

连即连缀成文。在把文言词句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词句后,要把这些词语连缀成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就是把实词、虚词和句意揣摩的结果,再回归到相关语段,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整体贯通,连缀成句。这当中不可忽略特殊句式。

例如2010年江苏卷11题(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一一对应为:“君(您)所交(所交往的)皆(都是)一时(当今)贤隽(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今(现在)与是人(这种人)饮而欢(取乐)耶(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最后连缀成文为:“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9.文言翻译应注意辞例 篇九

一.对文例

对文是指句与句之间或词语与词语之间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其相对应的语词语法功能相同, 而词汇意义基本相同或相反的语言现象。如《愚公移山》:“遂率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石垦壤”这个结构即是对文, 叩、垦相对, 都是动词, 其义相同;石、壤相对, 都是名词, 意义也相近。《三峡》:“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重岩叠嶂”重、叠词性一致, 意思相同, 岩嶂同样也是相对, 即重叠岩嶂之意, 课文对此没有注解, 笔者认为是可惜的。

再如《桃花源记》:“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交通”、“相闻”是对文, 都属偏正结构。“相闻”的“相”是修饰“闻”的状语, 依例可推, “交通”的“交”也应该是修饰“通”的状语, 所以应解释为“交相”的意思。课文注释为“交错相同”是有问题的。再细想一下啊, 田地应该都是矩形的, 横平竖直, 田间小路相同那是正常的, 若像犬牙一般交错就很奇怪了。

二.倒文例

辞例的倒文与语法的倒装有着本质的区别。语法的倒装是语言现象, 而辞例的倒文则是临时性质的修辞现象, 它是出于某种修辞的需要, 可以超越语法规律的限制, 所以在语法上是无条件的, 同时也是临时性质的。一般来说, 古人使用倒文例都要么出于修辞效果的需要, 要么是出于韵文音律的需要。

如《醉翁亭记》:“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泉水为什么会香?让人无法理解。其实这句话本应作“酒香而泉洌”, 作者故意错位倒文, 意在追求用语之新奇。这是一般人往往容易忽略之处, 课本没有给出注释, 是有些遗憾的。朱东润《中国历代作品选》标注为“泉洌而酒香”, [1]这是正确的。

三.连类而及例

连类而及的辞例, 前人或称“兼言”“并及”“并言”等, 甚者或称“复语”“连语”“复用”等。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话丛稿》中指出:“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现象……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 因而易造成对同义复词的误解。”[2]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 对同义复词的确有不少人仅从单个语素的角度去理解, 因而往往不得其义而发生误释, 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连类而及可分为同义复指和偏义复指两类。如《桃花源记》中“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远近”是复词偏义, 只有“远”的意思。再如《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存亡”是复词偏义, 只有“亡”的意思, 而“存”字无意义。这类注解课本没有标注也是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和“殂”同义, 都是指皇帝的死。“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是同义, 都是选拔的意思。“咨诹善道”课文注释为:“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这里的“咨”“诹”也是同义复指, 都是询问的意思。再如“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 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这里的“试用”二字课文没有注释, 学生很容易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以为历史上的将军也跟现代企业招聘似的有个试用期。其实这里的“试”意为“用, 任用”, [3]此义项《古代汉语词典》收入为第一项, 是“试”在古文中的常用意, “试用”二字是同义复指。

又《鱼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胜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课文注释“如使”为“如果, 假使。”注解不能说错, 却容易让初学者误会, 以为“如使”是一个固定词, 其实“如”和“使”是同一个意思, 都是“如果, 假使”的意思, 是典型的同义复指。

《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如果在朝廷议论, 那就是相当于当面说齐王的过失了, 所以这里的市朝只有“市”的意思。同样的用法有《史记·孟尝君列传》:“日暮之后, 过市朝者, 掉臂而不顾。”《索引》“谓市之行位, 有如朝列, 因言市朝耳”。泷川资言引中井积德说:“‘市朝’之‘朝’, 只是带说, 犹言‘缓急’、‘长短’之类。”[4]课文注释为“公共场合”是对的。

《两小儿辩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课文对“盘盂”二字并未作注释。人教版则注为:“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 方者为盂。”

有人对该注解提出了疑问:盘自然是圆的, 盂怎么成了方的了呢?经过作者的考证, 最后认定:两小儿所辩的是日如盘盂, 日是圆的, 盂自然也应是圆的。[5]

笔者认为古代常将铭言或功绩刻于盘盂之上, 盘、盂同为盛水或食物的器皿, 故常连用。“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句, “车盖”与“盘盂”对举, 侧重点在于面积的大小, 并不是在形状上的比喻。

盘盂在这里应该是个偏义复词。“如盘盂”完全可以理解为“如盘” (盘是圆的, 似乎没有争议) , “盂”只是陪衬而已。

《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课文注释为:“挑担子的三个人。荷, 挑。”北师大版此条注释为:“ (能) 挑担的三个人。荷, 负荷, 挑。”“初看好像没什么问题, 但仔细想想, “荷担”是什么结构, 动宾还是并列?按苏教版注释似乎应理解为动宾结构, “担”是名词, 担子的意思。北师大版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 也可以理解为并列结构。“荷”字作动词用, 解释为“挑”没有问题, 重点是“担”字。《左传·召公七年》:“古人有言曰, 其父析薪, 其子弗克负荷。”杜注:“荷, 担也。”说明“荷”“担”二字同义。“荷”“担”二字连文, 是并列关系。

四.互文例

互文, 是指古书里所述的两种事物, 在意境或上下文中互相体现, 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这种辞例在古诗中用得尤其多, 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将军与壮士, 百战与十年分别为互文, 如果理解成战死的都是将军, 回来的都是壮士, 那就成笑话了。又如“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黄花”中“当窗”“对镜”为互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都护”互文。

在古代散文中, 互文也是比较常见的。《岳阳楼记》:“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课文注释“岸芷汀兰”为“岸上的小草, 小洲上的兰花。”“芷”解释为“小草”, “汀”解释为“小洲”都没有问题, 问题是为什么岸上长的都是小草, 小洲上长的都是兰花呢?显然, 这里应该是互文。意思是岸边和小洲上的小草、兰花。又, 对“芷”和“兰”也不宜理解得过于拘泥, 不见得岳阳楼旁、洞庭湖边只长小草和兰花, 这里用的是借代, 以“小草”和“兰花”泛指各种芳草和鲜花。

《陋室铭》:“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谈笑”“往来”是互文。《三峡》“重岩叠嶂”是“重叠岩嶂”的意思。“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林”“涧”“寒”“肃”分别是互文, 是说山林涧谷都寒冷肃杀。《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叫嚣”“隳突”是互文, “东西”“南北”互文。

互文, 在古书辞例中属于比较简单的一种, 但初学者还是不容易一下子识别出来的, 以上所举例子教科书中都没有注释, 笔者在此作一补注, 以供教学中参考。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郭在贻.训话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3]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上一篇:开发区扩区情况汇报下一篇:高盛实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