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松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2024-11-16

抚松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精选8篇)

1.抚松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篇一

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记

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票获得通过。

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到“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推动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已经制定。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怎样编制的,有什么样新的特点?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采访。

实现人民意愿和国家战略的统一

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极不平凡的“十一五”,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我们迎来了“十二五”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他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成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的重要指导原则。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蓝图。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未来5年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这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编制的。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凝聚了各地区、各部门、社会各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根据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他指出,要充分认识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背景特点,深入研究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发扬民主,提高规划编制开放度。改进规划编制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扩大社会参与,广泛听取意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成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过程,实现人民意愿与国家战略的统一。

编制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离不开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准确评估。“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从2008年6月份开始,12月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在评估“十一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的同时,对“十二五”时期可能面临的一些重点问题提出了建议。

编制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离不开对“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2008年11月6日,“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向国内外选聘研究单位,涉及国内外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八大领域、41个重点课题。70多家研究机构参与,最后形成了5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其中既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有外国研究机构,外资公司也首次参加。

编制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离不开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深刻把握。规划纲要编制人员围绕结构调整、农民工、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重点调研;就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问题,多次召开了长期从事规划工作的同志和专家座 1

谈会。

2010年初,“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5月份规划纲要框架初稿形成。让人民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后,“十二五”规划纲要进入编制阶段。

胡锦涛十分关心“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先后到北京、河北等地考察,深入工厂、农村、社区调研,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他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研究“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给予有力指导。

2010年12月28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着眼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要任务、重大举措。全党同志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

2010年12月29日,胡锦涛来到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小区、供热企业、蔬菜生产基地,深入困难群众家庭,详细了解民生工作落实情况。帮助低收入群众解决住房困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胡锦涛一直放在心上。他特意来到朝阳区管庄路保障性住房常营项目建设区考察。一路上,总书记听取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总体情况汇报。他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用地供应,确保工程质量,建好配套设施,搞好管理服务,向低收入群众提供更多实用价廉的住房。2011年2月1日至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胡锦涛在河北省保定市同干部群众共度新春佳节。他深入社区、农村,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在保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茗畅园社区中心广场上,居民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一派其乐融融景象。胡锦涛笑容满面地同群众握手、攀谈,他说:“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已经为„十二五‟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一定会建设得更加富强,广大群众生活也一定会更加红红火火。”

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指出,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总书记的一系列指示,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温家宝多次听取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汇报。他说,在“十二五”期间,要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发展进步,进一步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让人民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要把改善民生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李克强先后主持召开中西部地区、东部和东北地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座谈会,听取各地区意见建议,提出要求。

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成立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起草组。起草组由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等12个部门有关同志组成。从2010年11月起,发展改革委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建言献策活动。广大人民群众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信件、热线电话等方式,共提出了64709份建议,超过了“十一五”规划和“十五”计划编制时征集的建议总和。

80多岁的石元春是两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他在建言献策活动中写信建议,发展可再生能源应当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导。根据他的建议,规划纲要在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能源等几处都加强了生物质能源的内容。

机械科技研究总院77岁的退休老人张鸿博,身患癌症,刚刚经过6次化疗,专门写了4万字的关于收入分配建议,交给规划纲要编制者。

“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经过了专家反复咨询和论证。由50多位经济、科技、企业、政府部门专家组成的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对“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进行了3次咨询论证,形成了专家论证报告,随规划纲要草案稿一起上报送审,为增强科学性提供强有力支撑。研究、讨论、修改……规划纲要草案稿一步步完善。

2011年1月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规划纲要稿草案讨论稿进行了审议。

1月13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规划纲要草案稿进行了审议。

1月18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意见修改后的规划纲要草案稿,并决定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往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

1月20日至27日,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5次座谈会,听取对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他还深入社区和农村主持召开座谈会,直接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各地区各部门、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以及5次座谈会共提出意见1175条。起草组进行研究,直接采纳了366条。

1月24日,规划纲要草案稿提交全国人大财经委初步审查。

2月21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稿。会议对纲要草案提出的“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重点、重大举措等进行了讨论研究。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会议提出,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讨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以利于切实把规划纲要制定好、实施好。

2月27日,规划纲要草案报送全国人大。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历时超过两年半。从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到拿出规划纲要基本思路,从搭起基本框架到最终定稿,经历了反复的基层调研、各界各地座谈会、专家咨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征求各地区各部门意见等。规划纲要框架初稿形成后,仅正式印刷报送的文稿先后大改了20个版本,全文修改不下160道。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规划纲要草案放在了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列席会议的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的面前……

掀开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两会期间,“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受到代表和委员高度肯定,引起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代表和委员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突出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这是一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规划纲要草案。体现了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的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又着眼于到2020

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措施。

这是一个贯穿扩大内需导向的规划纲要草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就是调整需求结构,推动经济发展转向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注重建立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这是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规划纲要草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措施最具体,特别是提出了一个包含10条具体措施的改善民生行动计划。

“„十二五‟规划纲要用大量的篇幅谈到了增加最低工资、提高养老金标准、减轻所得税税负、扩大医保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普通老百姓真切地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前景。”农民工代表杨晓霞说。

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文章评论说,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旨是将发展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中国政府要将人民生活和生活质量置于经济快速增长之上。

这是一个推动改革开放的规划纲要草案。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将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扩大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拓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鲜明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又力求更实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纲要草案采用了专栏、图表等一目了然的表现形式,特别是用彩图展示空间布局,鲜明形象。对主要指标实现的考核评价机制也作了明确规定。最后一篇专门安排规划的实施,明确提出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的综合评价考核,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一些外国媒体注意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24个主要指标,除经济增长速度以外,其他都集中在结构调整、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信号。

两会期间,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赴各个代表团、各界别,认真听取代表和委员们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

3月5日下午,胡锦涛参加他所在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扣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在大会闭幕前夕,根据代表和委员在审议讨论中提出的意见,起草组对规划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共修改了38处。把“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修改为“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在“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后增写“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后增写“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在“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孤残儿童教育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等问题”中增写“艾滋病孤儿”……

现在,我国未来5年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已经制定。经过今后5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项目标,我国综合国力将有更大提升,人民生活将有更大改善,国家面貌将发生更大变化。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2.抚松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篇二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对我区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深入调查和系统研究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规划纲要草案共十一章, 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围绕布局优化、转型升级, 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人才战略、制度建设、文化氛围的创造、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保证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 是一个系统、细致、客观的规划报告。

规划比较重视新项目的建设。在实施新项目投资拉动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新建项目对已建项目的升级带动作用, 加强提升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解决节能减排等问题, 实现新项目带动现有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需要增强自治区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对主要产业发展相关技术的引进吸收能力与再创新能力, 真正建立与我区产业发展实质相关的产学研基地、中心, 扶持科技中介产业的发展, 避免创新的口号化与泡沫化。在重视技术的同时, 重视流程、职能、制度等管理创新, 提高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能力。增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与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相匹配性, 教育内容、方法改革实现常态经常化, 有效提升自治区的内生成长动力。要重视对地方与领导的绩效评价, 建立简单有效的多维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除此之外, 对已建的大型项目、重点园区, 自治区应建立与加强监控评价与后评价机制, 防范未来的发展风险, 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径。

规划方案对于推动我区科学发展, 实现以人为先的转型轨道优化有前瞻性指导价值, 体现了民生优先、创新发展、促进绿色发展、开放共赢发展的先进发展理念, 这为自治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基础性和全面性的框架。整体而言, 规划是统筹的和切实可行的。

3.抚松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篇三

提出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越发明显。互联网、新兴媒体、三网融合、数字出版等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并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革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确201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包括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要基本完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基本建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明确要完成的具体要求等。

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法制保障政策等,在政策扶持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尤其是,明确将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称,除了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之外,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我国将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还表示,将推动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国有、民营企业上市。

将加大已有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拓展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鼓励支持国有资本进入新兴媒体,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与三网融合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

三网融合则成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十二五”期间将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

4.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 篇四

【发布日期】: 2011年

05月05日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字体:【大】【中】【小】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税收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税收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举措。

5.兵团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 篇五

序 言

2011-20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是兵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在西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重要时期,为统筹安排兵团国土资源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特编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兵团国土资源工作的行动纲领。

《规划纲要》以2010年为基准年,2011年至2015年为规划期。

一、“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成就及当前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工作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兵团国土资源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五年来,兵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为主线,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为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资源保障平台,全面完成了兵团赋予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为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积极主动服务,国土资源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年来,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重大决策,坚持有保有压、保障资源供给,努力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土地管理方面:“十一五”期间共提供各类建设用地5.93千公顷,其中出让土地3.72千公顷,土地出让合同价款40.62亿元,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面积2.95千公顷,合同价款36.44亿元,占总出让面积79.3%,占出让价款的89.7%。加快土地储备制度与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建立土地交易中心1个,储备中心7个,应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严格土地使用标准,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鼓励使用未利用地,节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矿产资源方面:积极指导各师及矿山企业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多途径扩大资源储量。根据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数据统计,目前兵团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近有二十种,主要的矿产资源储量煤近8亿吨,铁190万吨,云母722万吨,膨润土1320万吨,石灰石4500万吨。积极争取资源,推进准东煤炭基地建设,努 力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近2亿元,对47个矿产资源项目进行治理,恢复治理土地1.71万亩,矿山地质与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严格保护耕地,兵团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质量明显提高。五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目标考核办法》,制订了《兵团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分解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将耕地保护列入师、团主要领导离任审计内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群众的保护耕地意识不断增强。“十一五”末兵团耕地保有量1243.28千公顷,比“十一五”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增加了9.95千公顷。建立了63.18千公顷的耕地“占补平衡”储备库。全兵团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358.83万亩,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块51851个,建立保护标志16038个,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3个,争取国家投资13.01亿元,增加耕地8.45千公顷,促进了职工增收、团场增效。

加强制度建设,兵团国土资源依法行政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五年来,认真实施国土资源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和“五五”普法规划,国土资源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升。主动参与自治区立法调研活动,积极争取领导和部门的支持,2009年11月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监督检查条例》中,再次明确了兵团国土资源监督检查职能。加强兵团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兵团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报兵团批准的建设用地审查办法》、《关于做好重点建设项目先行用地报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建设项目预申请制度加快建设项目用地审查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20余份。严格落实集体会审制度,严格执行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阳光行政”。进一步加大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办力度,五年共查处794起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涉及土地面积1.89万亩,罚没款1496万元,遏制了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了“4〃22”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及“12〃4”法制宣传日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和业务咨询。国土资源法制教育进入了兵、师党校,持续加大对师、团领导干部的普法宣传力度。积极采取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土资源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注重夯实基础,兵团国土资源基础业务工作得到加强。五年来,兵团国土资源部门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并重,认真组织开展了兵团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兵团矿产资源规划修编工作,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更加有序。完成了兵团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建立了兵、师、团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摸清了土地资源家底,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完成了团场部和大部分连队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扎实推进,有效地维护了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稳步推进土地确权勘界工作,及时化解土地草场纠纷。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金土工程”一期建设如期完成,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加大了基础测绘工作,为兵团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兵团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对全系统干部进行了全员培训,特别是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等活动和“创先争优”、“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两整治一改革”等活动,国土资源系统干部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明显提高。充分发挥兵团土地学会团结和联系土地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科技联谊,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为兵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兵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期和资源利益诉求的高发期。找准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规划期内着力加以解决。

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十二五”期间,兵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城镇化率提高十个百分点,达到60%。随着对口援建的全面启动,民生、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项目将陆续启动,建设用地需求将出现“井喷”式增长,土地供需矛盾、建设用地需求与新增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够彻底。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农用地和耕地,补充的耕地质量亟待提高,兵团耕地保护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偏低。节约集约意识不强,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粗放利用,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土地收益较低。矿山规模、布局和结构 不够合理,资源禀赋性差且矿山企业较小,综合利用水平低。

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突出。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依法、依规用地意识不强,未批先用、边报边用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突出,违法违规案件“查处难、执行也难”,遏制土地违规违法问题的形势依然严峻。

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低。兵团三化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兵团自身拥有的资源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现有的矿山企业拥有的资源储量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国土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国土资源机构、职能尚不完善,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及干整体素质还有不小的差距。

上述这些制约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待在“十二五”期间或今后更长的时期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兵团党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为主题,积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全面实现总量控制,资源节约优先战略,注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服务,规范管理,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可持续、科学发展。

(二)原则

“十二五”期间是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围绕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兵团国土资源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严格保护,节约集约。落实耕地保护国策,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从严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准入条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人为本,服务大局。各项重大项目的决策与实施,以服务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把握重点,突出特色。紧密围绕兵团宏观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发 展目标,积极探索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新机制和新路子,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保障作用。

(三)目标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矿产资源利用市场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收益大幅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资源保护与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土地管理方面: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引导非农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鼓励利用未利用地。农用地面积保持5548.32万亩,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541.61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1358.83万亩。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401.93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54万亩,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面积控制在23.03万亩,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22.17万亩。积极推进土地整治,整治面积86.71万亩,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矿产资源方面:争取矿产资源,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加快矿业发展步伐,争取足量的矿产资源,为兵团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坚持矿山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争取获得国家投资20—30个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以现在的兵团大中国有企业为依托,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争取与部签订1-2个基地建设的协议。大力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支持重点矿山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为生态建设搭建环境资源保障平台。

土地利用节约集约。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合理利用未利用地,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扎实开展团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工作,力争将土地节约集约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力争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用地消耗下降30%。加强和改进土地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规划与计划的管控作用。到2015年,全兵团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7.8千公顷(417万亩),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由2010年的人均350平方米调整到2015年的328平方米。

国土资源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夯实。加强土地产权管理,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加强兵团城镇和连队部地籍调查工作,逐步实现兵、师、团三级地籍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平台。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推进土地确权勘界工作,土地纠纷案件得到有效调处。认真实施国土资源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和“六五” 普法规划,持续推进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升。按照统一标准,大力整合土地、矿产、地质环境等多种信息,构建兵团国土资源“一张图”,满足兵团国土资源监管、宏观调控和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全面推进国土资源领导班子和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国土资源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进一步完善。继续开展星级分局创建活动,至2015年末,20%的国土资源分局要达到五星级分局建设标准。深入开展文明部局创建工作,美化工作环境,积极营造和谐的内外关系。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兵团“三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为重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依据规划和产业政策及用地计划指标,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严控增量”的原则,优先保障民生项目用地;优先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优先保障对口支援兵团建设项目用地。严格规划调整条件、范围和程序,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规划批地用地和违法修改规划行为的查处力度。

保障建设用地合理供给。严格划定城镇和工矿用地的扩展边界,严防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合理供给城乡建设用地,支持石河子市等四个城市发展。加强师部驻地的城镇建设,积极实施“金边工程”,重视边境58个团场城镇的建设,注重重要节点城镇的发展,支持发展产业聚集园区项目用地。

(二)严格保护耕地

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探索占用耕地补偿机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或资金补贴制度,提高基层单位和职工保护基本农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基本农田管理和建设水平,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集 中。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用途管制的要求核定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确保与占用耕地的数量质量相当。

加强土地整治。按照“因地制宜、以水定地”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农用地整治和连队居民点整治为重点的国土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落实国家支持兵团开展土地整治政策,积极向国家申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加大现有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1团、123团、148团三个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力争将12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国家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促进团场城镇化建设,兵团本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连队居民点整治,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全兵团预计可新增耕地86.72万亩。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建立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团场建设用地效率为重点,制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合理安排增量,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通过腾、要、拓等手段开展空间置换。建立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制定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全面落实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划拨用地目录、限制和禁止供地目录,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

加强土地节约利用控制。严格供地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按规划、计划和定额标准供地,严格执行规定的用地建筑密度、容积率和投资强度等控制指标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强化供地全程监管。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用地的调控,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禁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全兵团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摸底,对城市、开发区用地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考核,逐步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基础数据库和评价信息系统。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规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严格核定、统筹安排。制定兵团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和配套实施意见,在全兵团开展土地储备工作,增强兵、师对土地市场的 调控能力,开展连队建设用地复垦,挖掘现有连队建设用地潜力。积极推进集约节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开展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与建设用地消耗的调研与评价工作,提高兵团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四)鼓励开发利用未利用地资源

调查评价兵团未利用地资源,摸清可利用的未利用地资源数量、分布和条件,科学规划利用。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未利用地优惠政策,加强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通过对未利用地进行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五)矿产资源工作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进一步理顺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充实矿产资源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兵团地质勘查机构,为兵团参与矿产资源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提供服务。建立和完善兵团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完善考核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建立与矿山企业的沟通联系,加强监督管理。

多措并举争取资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兵团发展的各项矿产资源政策,发挥好新疆地质找矿“358”项目成员单位的作用,参与到地质找矿中去,在地质中有新突破。积极争取自治区对兵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支持,争取一定的勘查区域。组织申报项目,为企业争取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通过参与市场竞争,以招拍挂等形式取得矿产资源。为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提供资源保障。

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对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管,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纳入矿山企业年检内容,规划期内对1.75万平方公里矿山土地实施地质环境治理,降低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认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明显改善。

(六)强化基础性工作

加强地籍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最新遥感数据,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全面查清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掌握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及基本农田等动态变化情况;全面完成兵团连队部地籍调查工作,建立连队部地籍调查数据库,及时更新兵团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更新。开展兵团城镇地籍调查汇总,及时掌握城镇和连队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大力推进土地登记代理人制度,健全和完善土地登记制度,扩大土地登记覆盖面;加快土地确权勘界工作进度,建立兵团土地确权勘界资料库,为兵团新建城市申报提供基础支撑;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加快兵 团GPS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建设步伐,大力推行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项目(LSCORS)建设,开展重点区域地形图测制、基础航空摄影和重点工程测绘工作。

加强土地出让管理。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严格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规定;积极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拓宽土地价值的实现方式。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逐步扩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缩小划拨用地范围;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行为。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适应完善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土地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全面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资产收益和资本增值功能。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主要城镇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开展兵团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和危险性评估。抓好兵团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为减灾防灾提供依据。积极向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申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补助,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部署开展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治理和搬迁避让,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经济损失,维护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制定《兵团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突出基层一线紧缺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国土资源人员素质,加强复合型国土资源管理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培养,积极推进国土资源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地勘行业人才培训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兵团国土资源法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建设。积极做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细则》的修订工作,加快构建以国土资源市场建设与监管、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职能与体制、执法监督、应急与纠纷调处等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加强行政执法程序性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和处罚等自由裁量权,推进兵团国土资源依法行政。

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能,努力培养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学习型国土资源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卫片执法检查在执法监察工作中的作用,继续推行动态巡查责任制,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着力提高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保障能力。

加强国土资源行政监督。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系统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拓宽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司法、舆论媒体、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全面实施“金土工程”二期,建立完善土地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复垦、地籍和规划等地政管理数据库,建设兵团土地资源管理一张图。推进兵、师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国土资源网络系统,建立统一的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全面实现网上数据交换和共享。完善电子政务流程和运行体系,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备、安全稳定、覆盖全面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促进高效管理、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三)加强国土资源干部队伍建设

6.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篇六

通辽市旅游局

《通辽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一章 通辽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通辽市、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推出9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通辽旅游品牌,树立通辽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6年的142.4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7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6年的16.2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亿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立了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努力打造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草原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精品项目”;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通辽市旅游管理条例》。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年,通辽市旅游协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旅游饭店分会、旅游景区分会。2007年,市委、市政府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和谐通辽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的龙头产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远景规划中都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确立了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标志着全市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

2007年,对通辽旅游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1月2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文件,命名通辽市等31个城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孝庄故里、草原名城”通辽夺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金名片”。2008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的总体部署,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09年经“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项目组专家委员会的科学测评和审核,我市被评为“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及“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全面提高产品档次,以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大旅游思路,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全面提升旅游产品档次,重点发展文化品位高、参与性强、社会效益好的旅游产品。形成了“招商一批、在建一批、开业一批、提升一批”的良性循环。一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市内外企业、社会各界多方投资,鼓励、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精心筛选招商引资项目。为适应旅游市场的新形势,编制制定《通辽市旅游招商项目册》,并多次完善与提高。二是创新旅游业招商办法,采取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推介招商和专业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快旅游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主动参与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寻求投资客商,建立投资关系,并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投资洽谈会。四是理性引资,重点建设项目要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5年来,全市新增加的旅游项目46个,旅游业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现已形成了以原始草原、沙漠风光、民俗风情、宗教探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骨架的旅游格局。目前,全市旅游景区景点已发展到40余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1个,3A景区10个,2A级景区4个。共有旅游星级饭店25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社会旅馆200多家。共有旅行社28家,其中具有出境资格旅行社2家;旅游购物商店50余家,全市持证导游员249名。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

--以规划为先导,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好旅游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了《通辽市旅游总体

-2-

规划》的编制工作。各旗县市区也都把编制旅游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聘请国内专家,用发展的眼光,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各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扎鲁特旗的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人大审议,奈曼旗、科左后旗编制的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开鲁县旅游总体规划已完成资源普查和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编制规划,使各地旅游业发展思路逐渐明晰,在调整旅游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实施精品战略,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共识。

--突出地方特色,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培育国内一流旅游精品线路。2006年通辽市党代会、人代会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遗产,挖掘自然资源,建造人文景观,外联带外宣,外宣促外销”的旅游发展思路,实现规模化旅游、开放式旅游,使旅游业真正成为通辽市的重要产业。按照把通辽市“建成草原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北方旅游热点地区”的奋斗目标,全市整合旅游资源,实施精品战略。按照旅游资源及地理分布,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主题,以“科尔沁文化旅游名城”为品牌,围绕一条旅游中心线(即国道304线),以大青沟、科尔沁区、珠日河和扎、霍草原四个核心区域的特色旅游产品构建“一线四区”的旅游开发布局。突出“科尔沁赛马”,开发建设具有通辽特色的“科尔沁草原文化之旅”、“孝庄故里游”和“中国马王故乡游”等专线旅游热线。一条旅游中心线,即国道304线作为通辽市旅游开发中心主线,旅游开发首先围绕该中心线进行,渐次向周围地区辐射。四大旅游区域。第一区,以大青沟自然保护区、4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旅游线路包括库伦旗三大寺、阿古拉民俗文化区、努古斯台原始草原区、僧格林沁博物馆等景区;第二区,以科尔沁区为中心,旅游线路涵盖森林公园、毛主席像章珍藏馆、莫力庙水库、吐尔基山水库、吉祥密乘大乐林寺、科尔沁博物馆、古榆园、麦新纪念馆等景区;第三区,以历史名人为主题,旅游热点项目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孝庄园、嘎达梅林纪念馆、胡力斯台水库旅游区;第四区,以原始草原风光为内容,旅游线路上分布有山地草原、霍林河原始草原、静湖度假村、怪山旅游区、誉龙泉旅游区及霍林河露天煤矿工业旅游区等具有原始草原风光、蒙古族民俗风情、工业观光的旅游度假区域。目前,通辽市紧紧围绕“孝庄故里·魅力通辽”这一旅游主题,精心打造出六条旅游精品线路:一是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扎旗山地草原旅游区——霍林郭勒辉特扎哈诺尔草原旅游区;二是孝庄园旅游区——吉祥密乘大乐林寺——科尔沁博物馆——莫力庙民俗度假区——古榆园——奈曼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僧格林沁王府——大青沟国家级

-3-

自然保护区——库伦三大寺——塔敏查干沙漠探险观光区;四是麦新纪念馆——毛泽东像章珍藏馆——通辽市革命烈士事迹展;五是阿古拉——莫力庙羊场——珠日河“农家乐”、“牧家乐”民俗旅游;六是科尔沁蒙牛生产线、霍林河露天煤矿生产线工业旅游。通辽市按照旅游精品线路景区分布,与沈阳、长春构建沈——通——长金三角旅游圈、与秦皇岛与承德构成秦——通——承旅游经济圈、与辽西蒙东七城市则构建联合体旅游圈。通辽市在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同时,融入到更广阔的互补共盈的旅游合作领域,正在成为中国北方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地区。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通辽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十一五”期间,通辽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方式日趋成熟完善。在市场营销方面,依托我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名片为支撑,积极实施“背靠黑吉辽,面向京津唐,拉动日韩朝,延伸宁沪杭”的市场开发战略,组织了一系列旅游宣传活动,推动了旅游事业的新进步。我们一直把“游孝庄故里—品中国马都”、“科尔沁草原明珠—通辽”这两个口号作为我市新的旅游发展牵动战略进行全面规划部署和有效实施,目前已叫响全国。5年来,在《中国旅游报》、《内蒙古日报》、《通辽日报》等报刊上开辟专版,出版了《神奇科尔沁》、《科尔沁文化史》等系列丛书、印制了《通辽旅游风光》画册及《通辽旅游指南》,制作了《科尔沁草原之旅》、《魅力科尔沁》光盘。多角度、深层次宣传介绍通辽旅游。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等媒体先后对通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做专题报道,使通辽的旅游特色品牌得到彰显。5年来,积极参加国内各类旅游交易会、联谊会及博览会,与主要的客源市场旅行商们共同商讨旅游资源共享、线路联结、加强区域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促销活动,以此来不断提升通辽的旅游知名度。2006年,我市荣登由世界著名品牌大会主办机构世界著名企业联盟、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世界品牌组织、全球华人名牌网联合推选的2006《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排行榜。2007年我市以强大阵容参加2007·中国北方十省旅游交易会北交会并获最佳展台奖。

--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管理力度,健全机制,提高旅游服务满意率。一是广泛开展了星级饭店评定、旅游服务推荐单位评定、A级景区评定和创建文明景区(点)等活动;严格实行旅行社年审制度和导游人员IC卡管理制度,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规范了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制定了《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成立

-4-

了工作领导机构,协调配合相关部门,采取集中整治和经常性执法检查相结合、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与旅行社年检、星级饭店复核、旅行社门市部清理、投保责任险、投诉受理等常规工作相结合,加大了查处力度,通过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游客满意率极大提高。三是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举办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尤其是加强了每个“黄金周”的旅游安全检查和督促指导,落实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四是在旅游行业广泛开展了行风评议和创优争先活动,表彰了一批旅游先进旗县市区、先进旅游企业和个人,促进了行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和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发展速度仍显缓慢,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充分。目前除科左后旗大青沟、奈曼旗的柏盛园已形成一定规模外,我市的沙漠、草原、水面、森林等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已开发的阿古拉旅游景区总体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很多景区资金投入少,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主要的旅游产品为观光旅游,具有浅层次、粗放经营的特征,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互动性、参与性项目少。

二是旅游经费不足。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局存在办公经费不足、宣传经费严重短缺的现象。如科尔沁区只有人头费,没有专门的宣传促销经费,严重地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三是旅游景区的详细规划滞后,缺乏指导性。多数景区没有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景区建设随意性较大,个别景点虽有规划,但自成体系,产业链条短,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问题。如库伦旗五星水库景区等。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很艰巨。近年来我市道路交通、通信等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虽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市域广阔,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仍有待完善,部分景区的游览指示图版、服务标识牌、告示牌等游览信息服务设施等方面需进一步规范。还有部分景区因周边环境差、道路状况不佳,可进入性较差,住宿等设施档次低,在规模、品位上均未能达到规划的目标。

-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以将旅游产业打造成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的总体部署,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托生态资源和气候特点,发挥两大优势(交通、区位),积极实施“背靠黑吉辽,面向京津唐,拉动日韩朝,延伸宁沪杭”的市场开发战略,实现向旅游强市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大旅游观念。加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部门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发展旅游大产业。

(二)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全市旅游业要坚持以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基础,突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民俗风情及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全力打造旅游“精品”,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全力塑造通辽旅游品牌和总体形象。

(三)坚持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我市地处东北、华北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和全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在线路设计、资源开发和市场培育上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四)坚持综合配套,推动联动开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成为配套,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链,以精品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推动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工艺品、农畜产品加工的配套发展和开发,才能形成产业优势。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应立足在追求经济、-6-

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从2011至2015年,以交通干线为重点,全面推进沿304国道主干线和高速公路的旅游产品组合,串联旅游区,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到2015年,基本形成中部、北部、西部、西北、南部五大旅游板块。力争在2015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4A级以上景区10个,其中5A级景区力争达到3家。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方面,形成完善的服务设施配套,星级酒店达到5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20家以上,五星级酒店1-2家。

客源层次上到新水平,在东北周边市场得到拓展的同时,争取远程游客(东北地区以外的游客)占游客总数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力争将通辽市建成我国东北地区黄金旅游线之一,东北地区的旅游强市,内蒙古东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2011年到2015年,游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8.5%,分别达到500万人次和120亿元人民币。基本形成旅游业发达、设施完善、产品丰富、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旅游经济大市的发展格局。

第三章 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

一、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将孝庄园旅游区、库伦“三大寺”景区、奈曼王府、银砂九岛旅游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等5-10个旅游景区打造成高A级景区。二是在努古斯台开发建设科尔沁马城,建成集繁育、交易、赛马、科研为一体的大型马产业城。三是霍林郭勒市建立蒙元文化中心和鲜卑博物馆。四是在塔敏查干沙漠开发极限挑战运动项目,建设成T3、U2汽车越野基地。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冰雪旅游、红色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哈萨尔圣地、九通绿都生态园、莫力庙集宁寺、蒙古礼品城综合楼、麦新烈士陵园等一批AA、AAA级的旅游景区。力争使我市的景区规模和对外影响都有一个大的飞跃,旅游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得以凸显。

二、精品线路

-7-

我市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围绕国道304线,继续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按照重点突出的原则,实施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升综合环境质量,完善旅游要素市场,打造和推广优质的线路产品,“孝庄故里〃魅力通辽,科尔沁文化旅游名城”的旅游总体形象已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认可。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七条精品线路:

线路

一、沙漠峡谷、牧民家园精品游 线路

二、山地草原风情游 线路

三、原始草原生态游 线路

四、农家乐、渔家乐体验游 线路

五、科尔沁宗教文化探秘游 线路

六、科尔沁红色经典游 线路

七、沙漠探险、体育健身游

精品线路的成熟,标志着我市大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步入正轨的我市旅游业如今已变成了一列快速向前开进的列车,以一种势不可挡形式向前开进。

第四章 市场形象定位和营销战略

一、城市总体旅游形象

“孝庄故里、魅力通辽”

“美丽科尔沁:牧马人的伊甸园”

二、总体营销战略

继续巩固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促进高端客源增长。构建以国内市场为重点,以草原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促销体系,实现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和营销网络“三个突破”。

三、主要营销措施:

1、重点营销。加强与主要周边地区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客源地区的旅游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我市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份额,使来我市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得到提升。以黑吉辽、京津冀地区为高端客源市场和营销重点,营销推介通辽的民族特色及快速发展的城市风貌;以长江三角洲周边的大中城市为目标,营销推介通辽集民族与沙漠为重点的旅游产品。

-8-

2、联合营销。与大连、青岛等海滨度假城市进行密切合作,积极推动“中国黄金海岸线”联合营销;积极推动草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联合营销;与区外旅游城市互结友好城市关系,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通辽观光度假。

3、特色营销。集中宣传通辽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沙漠绿洲、草原的形象,大力培育和宣传促销特色度假旅游产品和草原旅游产品,重点打包推介

4、近郊旅游营销。积极组织适合市民消费需求的市郊旅游线路和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做好宣传、咨询和管理,完善交通和基础设施,方便家庭和散客旅游。

5、国内合作营销。适应国际旅游区域化发展方向,推动与全国重点旅游地区及相关旅游协作区在对外宣传促销方面的协作和一体化发展。重点与周边盟市及外省市的联系,实现联合促销、优势互补、客源共享、互利共赢。

6、企业参与营销。调动旅游景区点、旅行社和大企业参与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积极性,扩大我市在主要客源国的影响和市场份额;拓展外联销售渠道,鼓励国内有实力和有市场优势的旅行社在通辽发展服务合作网络,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开发客源市场。

7、网络营销。利用国际互联网,发展旅游目的地境外营销预订系统,多语种、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市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发展网上预订和服务体系,加大远程市场的开发力度。

8.媒体营销。发挥媒体的宣传效应。邀请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主流媒体来通辽拍摄旅游专题片;制作通辽市旅游宣传片、旅游指南、旅游地图、画册等宣传品;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我市旅游宣传片;在我市电视台开辟旅游栏目;与海内外旅游城市合作进行旅游形象片置换播放;继续实行宣传报道奖励政策。

9.宣传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制作内容实用、文字简洁、便于携带的旅游指南、旅游宣传小册子、小折页、小地图等;制作大批量、多语种、内容丰富翔实的通辽旅游宣传品,摆放在机场、车站、公共交通工具及宾馆饭店等处供游客查阅,在航班上作为免费读物。

第五章 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建设

(一)旅游交通

实施公路、铁路、航空交通多方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多层次旅游交通网络体

-9-

系。民航,重点开通至国内主要客源地中心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的航班,加大航空公司与旅行社的合作,扩大包机业务;公路,主要抓好市区通往市内各主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增开通往大青沟、阿古拉、莫力庙、珠日河等重点景区的通辽一日游旅游专线;铁路,在京通高铁开通的基础上,继续增加通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客运列车。

(二)旅游饭店

坚持结构合理、档次提高、配套完善、服务细微的原则,使全市旅游饭店在档次、规模、综合接待能力等方面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到“十二五”末,全市星级饭店由现在的25家达到50家,住宿设施供给总量与旅游市场需求相对平衡。适应度假和商务旅游发展的需求,引导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旅游饭店。适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等散客市场需求,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和经济型饭店。加强高星级饭店建设,力争吸引国际知名饭店品牌落户通辽,建成1-2家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的五星级饭店。

(三)旅行社

支持大型旅行社依托资金、品牌、规模等优势,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建立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的销售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形成3-5家对旅游发展起重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型旅行社立足特定旅游消费群体,面向专门旅游市场,走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适当控制旅行社数量,优化旅行社结构,推动旅行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四)旅游餐饮

大力开发以地方特色为主体,兼有其它菜系的风味饮食。充分展示通辽地方餐饮特色和多元特色,努力开发制作独具通辽风味的特色佳肴,丰富通辽饮食文化。全市要评定一批“旅游餐饮示范点”和重点建设“美食一条街”,推出美味可口的通辽地方特色餐饮

(五)旅游商品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挖掘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商品档次,加强包装宣传、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政策措施,把旅游商品业培育成为旅游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牛肉干、奶制品、版画、皮画、蒙古族服饰、蒙古族乐器、科尔沁有机食品、蒙药、旅游宣传品等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名牌旅游商品超市,引进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商品连锁店,形成特色购物旅游。到2015年,旅游购物比重争取达到30%

-10-

以上。

(六)旅游信息

实施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行业管理业务网、公众信息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工程,建立以优秀旅游城市和黄金周信息预报点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以及旅游统计卫星账户,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支持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切实把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密切协作,配套联动,形成发展旅游产业的合力。充分发挥市旅游产业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旅游、投资旅游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自治区的实施意见》,我市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强化政府扶持资金在旅游促销、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力度,特别是落实好对星级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价格政策;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工商、公安、物价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扶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争取在政策上给旅游业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大限度的放宽、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大限度的简化、最大限度的变通,形成全方位开发建设、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新局面。

(三)大力推进旅游企业改革

加快企业改组改制步伐,推动旅游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旅游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旅游经济。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项目建设,推广旅游市场化运作的典型。加快旅游招商引资步伐,提高项目的策划、包装水平,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吸引力。鼓励各行各业、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支持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投资旅游产业。

(四)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大力推进依法治旅,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提高旅游执法水平,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全面推进旅游

-11-

行业标准化建设,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落实行业标准和国际通行标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通辽市旅游协会和各类旅游专业性委员会,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共同树立和维护我市良好的对外旅游形象。抓好旅游细微服务活动,营造方便游客、尊重游客、爱护游客的良好旅游氛围。加快构建全市旅游信息网,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并与全国各省市、世界主要客源地市场联网。

(五)加快旅游人才开发

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推进导游的社会化进程,鼓励大学教师等专业人才兼职导游,加强景区讲解员和外语导游的培养,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每年举办全市导游员风采大赛,培育一批金牌导游人员。“十二五”末,全市导游人员增加到800人。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六)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把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力求实现资源环境贡献与消耗比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7.抚松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篇七

为促进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商务部会同33个部门历时两年, 制订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简称《规划》) , 对此,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周柳军司长对《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如下解读:

《规划》出台背景

(一)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 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左右, 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达到50%。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1980-2010年, 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从3673亿美元扩大到36639亿美元, 30年间增长了9倍, 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七分之一增长到近五分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服务贸易在结构性调整中爆发新的增长力, 显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发展速度。2000年以来, 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9.3%, 超过货物贸易8.8%的发展速度。目前, 服务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约五分之一。

第二,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发达经济体。2000年以来,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迅速增长, 发展速度超过占国际服务贸易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2000-2008年间, 印度、俄罗斯、中国、巴西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7%、23%、22%、16%, 高于北美洲地区8%、欧洲地区13%的年均增速。金融危机之后,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恢复速度也快于发达经济体。

第三, 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超过传统服务贸易。全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占比逐步上升, 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占比逐步下降, 2006年首次低于50%。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该趋势。

第四, 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跨境服务贸易。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移。当前, 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已经超过全球的一半。

世界服务贸易呈现的新态势, 主要源于全球服务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一是制造业服务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转变为服务企业, 制造业呈现服务化新趋向。一方面, 企业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核心技术服务化。通过产业链重组, 企业的经营重心逐渐从加工制造转向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生产性服务, 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另一方面, 企业战略转型发展服务业, 主营业务多元化, 向管理咨询、医疗、金融等新兴高增长业务拓展。随着产品提供者向集成服务提供商转型, 制造业的服务投入、服务产出比重上升, 全球产业链延伸、价值空间拓展、服务市场扩大。二是服务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技术创新, 提高了服务业信息化程度, 服务交易更加便利, 服务的可贸易性进一步增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当前, 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 催生了新的服务业态, 提升了服务业的产业能级, 扩大了增值空间, 为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高附加值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三是服务业国际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共同推动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具有可预见性的自由贸易框架, 各国部分降低了服务市场的进入壁垒, 促进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跨国公司加快全球资源整合, 通过离岸服务外包、服务业跨国投资加快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服务业发达国家, 通过大力扶持服务贸易发展, 巩固和增强了本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通过大力扶持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抓住服务业跨国转移机遇, 创造了新的比较优势。四是消费结构优化。联合国认定, 2008年为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第一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需求结构升级, 服务消费成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经济发达国家, 服务消费已经是私人消费的主要形式, 服务消费支出迅速扩张,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发展中国家, 收入增长,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 也增强了服务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变革, 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全球产业结构没有改变,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以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为重要特征的世界贸易发展前景没有改变。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服务业国际化、消费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还将逐步强化,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将不断加速,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继续成为世界各国全面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二) “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为“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 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对外开放有序推进,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竞争优势初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 增幅达89%, 年均增长17.3%。其中, 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6.8%, 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从历史数据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1980年至今, 中国服务出口增长了67倍。其中, 从1991年到2003年, 突破1000亿美元用了12年。从2003年到2006年, 突破2000亿美元只用了3年。

二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从2006年的3.6%增长到2010年的5.1%, 世界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 其中, 服务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八位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服务进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七位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

三是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06-2010年, 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313.4亿美元上升到702.9亿美元, 增长约1.2倍,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3%上升到19.4%, 年均增长22.4%;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1184.6亿美元上升到2177.3亿美元,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1.8%下降到60.1%, 年均增长16.4%。

四是区域协调不断加强。东中西部依托各自优势, 实施错位发展, 初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以人力资本密集为特色的现代服务贸易聚集发展态势, 中西部依托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 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及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区域协调联动效应日益加强。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中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面临较严峻的挑战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 也要直面中国服务贸易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现实。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五个“不平衡”。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 (基本保持在20%) 的一半左右。例如, 2010年, 这一比重的世界水平为21%, 而中国只有9.7%。二是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发展不平衡。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逆差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旅游等领域。2011年前三季度, 运输、旅游和保险服务贸易逆差额分别达到329亿美元、193亿美元和122亿美元。三是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平衡。近年来, 尽管中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很快, 2006-2010年的年均增速达到22.4%, 但是它们在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 五年间仅从16.3%上升到19.4%。与此同时, 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中国服务贸易的主导。2006-2010年, 它们的增速为年均16.4%, 低于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但是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仍高达60%以上, 五年间仅从61.8%调整到60.1%。四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2010年, 75%的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91%的服务贸易集中在东部11个省份, 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占65%;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合计占比仅为9%。五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不平衡。中国服务进出口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 (地区) 。2010年, 我国与这五大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额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61%。其中, 香港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 双边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

(四)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 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 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未来五年,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形势复杂, 但总体看, 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上看,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体系加速改革和全球治理结构深度调整, 促使各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进程,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 为中国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国内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中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基础日益巩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为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要适应“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形势新变化, 继续抓住和用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科学合理规划服务贸易发展。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就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点领域等作了全面部署, 并提出了明确的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

(一) 五个发展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五十一章第三节就“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部署:要促进服务出口,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同时, 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 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 引进优质资源, 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规划》对这一宏远目标做了具体细化,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贸易规模要稳步扩大。2015年, 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 年均增速超过11%;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和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二是贸易结构要不断优化。2015年, 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5%;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要日益提升。逐步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 扩大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商业存在规模, 提升经营服务水平, 带动、培育和壮大国内产业。四是国际竞争力要不断增强。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运输、旅游、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分销、研发等行业服务出口规模显著扩大,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 打造“中国服务”。境外商业存在数量明显增加, 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和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 国际市场开拓能力逐步提升。五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东、中、西部各地比较优势, 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的具体部署, “十二五”时期, 中国将坚持服务贸易均衡协调发展, 即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以及服务进口与服务出口的均衡发展。过去10年, 国内消费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今后还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 服务进口也将随之增长。按照服务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的发展趋势, 今后五年, 内地进口服务累计将超过1.25万亿美元。未来五年, 服务贸易将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七项战略任务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了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七项战略任务。一是继续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益, 要在进一步巩固运输、旅游、建筑等行业的规模优势的同时, 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体育等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出口, 并重点培育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传媒、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二是继续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为确保“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全过程, 也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战略要求, 《规划》更加重视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工作, 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更加重视稳步扩大现代服务进口, 支持引进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加重视与重点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建立联系, 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 深化“两岸四地”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三是加快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步伐。为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服务”走向世界,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规划》就服务企业“走出去”进行了统筹规划,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国别投资环境报告制度;加强多边贸易谈判和自贸区谈判等, 以大力推动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 积极获取境外营销网络和品牌专利等。同时, 《规划》在推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更加注重聚焦重点, 充分体现重点国别与重点领域的有机结合, 重点推动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自身优势的服务贸易企业开拓不同的重点目标市场。四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 《规划》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企业运营模式,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 明确在运输、建筑、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以及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要逐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或跨国公司。五是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自主创新。为更好地发挥“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规划》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体制, 鼓励服务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积极拓展服务贸易领域投融资渠道, 发展创业投资。六是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规划》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特点与发展方向出发, 就各区域的重点行业、重点载体、重点区域等进行了统筹安排与布局, 同时强调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新模式,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全国服务贸易整体协调发展。七是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为更好地发挥服务贸易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 着力发展金融、设计、研发等领域的服务贸易, 进一步扩大咨询服务等前沿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 八项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法规体系。法制保障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 中国一直是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入世”以来, 为了切实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 中国加大服务贸易法制建设力度, 有效推进有关法律法规与国际规则逐步接轨。《规划》进一步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 制定和完善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明确激励措施, 加强服务贸易管理、促进、统计等工作。

二是完善统计体系。统计分析是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 统计监督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保障。2007年,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建立。2010年, 商务部、国家统统计局联合修订《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探索建立以以企业调查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升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工作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性, , 《规划》就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体系作出了具体体规定,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法规体系, 包括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协调的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计数据发布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 建设公共信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三是强化管理机制。当今, 世界各国的政府在服务务贸易管理和促进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或缺。中国服务贸易要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2006年, 商务部成立服务贸易司。2007年, 商务部等35个部门建立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搭建了一个各成员单位凝聚共识、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2011年5月, 商务部对部分司局进行机构更名和职能调整, 服贸司增加了部分服务业管理职能,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贸易管理职能, 《规划》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不断完善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 统筹宏观规划、调查统计、贸易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充分发挥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的统筹及引导作用, 建立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机制, 集成政策资源, 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 集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于一体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 建立服务贸易支持网络。

四是构建促进体系。服务贸易发达国家 (地区) 的民间促进体系往往都十分发达, 它们构成了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受中国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 中国的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还不够发达, 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 培育促进主体, 完善促进机制, 健全促进网络, 搭建促进平台。为此, 《规划》提出, 要研究推动建立专门的服务贸易促进机构, 为服务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海外推广等服务, 通过发展海外分支机构逐步构建境外服务贸易促进网络;加强与境外贸易促进机构特别是专业服务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沟通,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创造商机;加强服务贸易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金融、会计、评估、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规划》明确规定, 未来五年, 要为境内外企业搭建国际交易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目前, 这一项工作已经顺利开展。经国务院批准, 从2012年开始, 中国商务部将每年在北京举办中国 (北京) 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中文简称京交会, 英文简称CIFTIS) 。京交会定位于一个国际性、国家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促进平台, 主题是“服务贸易:新视野、新机遇、新发展”。今后, 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以“京交会”为龙头, 搭建一个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五是优化贸易环境。贸易便利化可以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是当前工作的一个难点,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改进和完善的重点。《规划》提出, 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综合运用驻外机构、公共信息平台、多双边合作机制等渠道, 为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服务出口创造良好环境, 具体包括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 对以实物载体形式出口的服务提供通关便利;为服务贸易商务签证、进出境审批提供便利;鼓励和帮助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所必需的资质认证, 推动学位、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等国家间互认, 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走出去”提供便利等。

六是创新扶持政策。不论是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 还是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 服务贸易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 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政府借鉴主要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做法, 在文化、技术、服务外包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有效地促进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今后一个时期, 为了进一步巩固扶持政策成果, 有效地扩大服务出口, 《规划》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要求, 包括制定和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程序, 开发适合服务贸易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等。

七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既有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为服务进口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又有利于提升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扩大服务出口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规划》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对今后五年内的工作作了总体安排, 包括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 完善与服务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形成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氛围等等。

八是培育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既是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的基础, 又是服务贸易行业自律体系的核心。2007年, 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服务贸易协会, 商务部会同各相关部门组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指导委员会。2008年、2009年,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分别成立了通信与信息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文化贸易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目前, 各地也在陆续建立当地服务贸易协会组织。但总的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行业协会发展都还比较有限, 行业协会在加强服务贸易行业自律、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规划》把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单独列为一项保障举措予以规定, 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 积极培育服务中介组织, 具体包括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 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参与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引导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维护国内产业利益, 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与国际相关行业协会建立合作机制, 指导和协调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开拓国际市场等等。

(四) 三十个重点领域

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世界贸易组织所界定的范围就包括12个大类、160多个分部门。《规划》立足国情, 着眼长远, 根据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按照“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安排”的原则, 选择30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力争有所突破。这些服务贸易领域首先涵盖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领域, 如旅游、建筑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巩固优势”;其次涵盖了一些符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 如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重点培育”。通过这些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率先突破, 可以带动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全面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是《规划》各项发展目标的具体指向, 也是各项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的聚焦之处。它们共包括旅游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贸易、对外劳务合作和承包工程、建筑服务、海洋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医疗和生物医药服务、教育服务、会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服务、保险服务、证券期货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电信服务、邮政和快递服务、环境及节能服务、律师服务、租赁服务、广告服务、会展服务、分销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体育服务、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服务等30个领域。针对各领域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 《规划》细化了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 大部分领域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量化指标,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的实施安排

《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早, 历时长, 在起草、完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两年多时间里, 其中提出的一些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已经在同步推进实施。特别是今年以来, 我们已经着力在服务贸易统计直报系统建设、完善重点服务领域管理机制和促进体系、打造以中国 (北京) 服务贸易交易会 (“京交会”) 为龙头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等方面开展工作, 为《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与实施打好了前站、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们提出了“大服务”发展理念, 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全球视野和全产业链概念之下, 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推动重点服务领域在贸易体量、新型业态、贸易效益、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做“大”服务贸易。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服务贸易“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二是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大”协调。要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服务出口与服务进口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领域“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各行业领域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服务外包离岸与在岸协调发展等。三是促进部门资源、社会力量和地方优势“大”联合。我们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 鼓励发达地区继续做大做强, 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促进中西部地区迎头赶上, 夯实服务业基础, 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有效推动区域化分工、差异化竞争、协调化发展。

8.财政“十二五”纲要 篇八

谢旭人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从多方面对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做好“十二五”时期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谢旭人强调,“十二五”时期,推进财政发展改革要着重把握好两点:一是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着力处理好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分配关系,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以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等重大财经问题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四个目标,即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收支结构进一步优化;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谢旭人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十二五”时期的形势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推进财政发展改革,促进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不断完善财税政策措施,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支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深化财税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要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健全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促进形成正确利益导向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保障。

上一篇: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下一篇:民族团结教育队会设计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