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2024-07-19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共12篇)

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一

谈物理新课程中教育新理念

青县职教中心苏炳辉

1高中物理新课标认为: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单纯科学知识的教育转向全面的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科学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等三维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终身发展,为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如何在现阶段下对课堂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改进、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走进创造性教学的新天地,便成为我们一线高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更新教学理念,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以“升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强调“应考能力”。物理教师恨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科学知识的拔尖人才,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本位,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角色,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师生和谐互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在生活中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在思考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2、全方位多渠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过程中的科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高中物理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的探究的 1

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共同交流探究的过程。这种交流、启发和补充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努力促进学生与多种教学资源的直接联系,丰富和发展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分类递进,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基础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本身只是水平。课题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正如费思曼所说:“我们的责任是给未来的人们一双没有束缚的自由的手。”

为实现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就物理教学而言,这点尤为突出,更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试验让学生来完成;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举办科技讲座;进行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调查;以能源、污染、节约为主题的演讲等。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

3、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

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关注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把学生看成是

具有鲜明个性和不断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当充满信心。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人。在一定的意义上,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 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4、指导学生了解物理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献身精神

物理发展的历史进程阐明了物理科学体系形成过程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物理学家奇特而伟大的构思和重大发现,无疑浸透了他们失败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学术争论的针锋相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介绍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每一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面对新课改的实施,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针对自己的实际特点,合理改进、取长补短,创造性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尽可能的少走弯路,避免进入这样那样的误区,真正体现课改的针对性、实效性、选择性、前瞻性。

2.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二

一、发挥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初中物理教师要实现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充分结合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效果, 充分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并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 提升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升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要充分解决学生想学习、会学习、学会学习的问题, 学生想不想学习是由教师的教学艺术决定的, 学生会不会学习是由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的,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是由教师的教学方式掌握决定。因此, 物理教师要让教材成为本质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有生命力的、有思想的、有感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并追求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设计, 并研究创设物理情境, 确定教学方法, 选择好的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目标, 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充分体现物理教学的多种因素的有机统一,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全面进行并优化教学设计。

二、突出重点讲究策略全面优化教学设计

1. 创设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要充分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渗入社会气息, 在物理教学中充分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联系, 并实现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可能地实现科学和社会实际情况的联系, 重视学科知识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促进作用, 全面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活气息。例如, 粤教泸科版教材教学中, 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撒一些水, 靠着水分的蒸发就能够实现降温的效果;冰冷的冬天学习怎样保暖, 汽车发动机靠着水来散发热量, 保护秧苗不被冻坏, 因此选择在夜里向稻田里灌水, 这些都充分利用了水的比热很大的特点;水稻生长在夏天, 因为水稻是喜欢高温的植物, 各种机械轴承、火车轮箍的制造都是充分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的道理, 这些热学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而充分的应用。将生活中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物理课堂学习中, 学生就能够充分掌握物理知识, 并改进人们的生存方式。教师要让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充分结合, 增加生活色彩, 并让学习生活更加富有情趣。教师也要在物理教学中充分融入想象的气息, 教师可以和学生开展充分的对话, 创造教学情境, 在对物理学科美的赏析中创设情境, 教育学生学会应用, 实现和学生的交流, 并创设教学情境, 张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想象, 积极表现, 充分实现创造性学习。

2. 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多边互动的教学过程,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思维活动和思维碰撞,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发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并学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揭示矛盾、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会提出隐性问题, 不提显性问题, 抓住矛盾的实质解决问题, 抓住问题的形式和本质, 注重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行为, 不断改进教学过程。教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积极启发学生, 要把握学生积极思维的爆发点, 充分全面地启发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注重启发学生,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突出教学重点, 重视解决问题, 教师要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容易出错的疑难之处, 理解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 并举例解决问题。重要的地方有重要影响的部分, 解决难点问题, 对产生疑问的地方要思考解决, 对盲点要想办法辨别和解决, 并积极拓展其功能的地方, 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制作和调查研究, 重视科学地解决问题, 产生克服困难的愉悦。例如:停止沸腾的水, 用冷水浇上以后会怎样? (八年级上P92图4-16) 用放大镜看指纹, 再看窗外的物体。 (八年级上P71图3-60)

3. 教师要实现知识的优化组合, 变换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 引导学生眼、耳、手和脑并用, 积极运用讲解和议论, 看和练的形式, 实现整体知识的编排, 并根据知识的逻辑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讲解知识内容, 深入研究教材, 获得物理知识。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成长, 实现知识掌握, 并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地认识规律, 例如,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二到三周换学一章新的内容, 让初学者感受到学习的新鲜感, 并深入把握各个知识的关系, 形成知识结构, 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总之, 初中物理教学要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教学规律, 总结教学方法, 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习思维, 充分实现高效课堂。

摘要:高效课堂充分实现学生为本, 以学定教,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实现学生合作探究, 形成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现状, 充分提升教学思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实践研究, 并充分优化课堂, 提高教学工作的效果。物理教师要让物理课堂生活化, 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并创造开放、平等、实效的课堂, 引发教师思考, 并提升自身素质, 优化教学设计, 全面提升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物理高效课堂,效率,和谐

参考文献

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高中生 物理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43-02

在高中理科的各科目中,高中物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要想学好高中物理不能仅依靠死记硬背,还要不断的进行物理实验和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形成与物理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分不开的,物理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去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为学生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使高中生将物理学习作为学习的重点对待。但是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问题,阻碍物理课堂的开展,比如高中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是做题时就不知道怎么做;学生参与度低,不能与物理教师进行有效互动;部分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高中生对物理教师过于依赖,遇到问题不主动的去解决等。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将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形成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需要物理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身心愉悦。我在教学中会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改善课堂氛围,使高中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能够发挥主动性和想象力。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为了让高中生知道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在引入新课前我会带领高中生复习开普勒三定律,然后引入新课并提问:如果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受的引力大小与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吗。为了体现物理知识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我会提前在网上找到教学资料,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把枯燥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现代化技术还有很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去使用,经常用到的还有音像设备、录像等,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与生活的结合,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的存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物理现象,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实施,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和改变。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师必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创设具有生活化和趣味化的课堂情境,从高中生的基础出发,真正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物理教师不要将讲课的重点直接抛出,而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会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反应速度是多少吗?你们觉得你们的反应速度够快吗?然后我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教师把黑板擦抛下,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去接。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不仅满足了高中生的好奇心,还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三、有效的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物理教学不能忽视课堂提问的作用,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还会调节课堂枯燥的氛围,促进新旧知识有效衔接。物理课堂练习也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高中生得到长远的发展。比如讲《圆周运动》一节,在给出“离心运动”时,高中生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不能及时理解什么是离心运动,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运用一些小例子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同学们,你们家里使用的洗衣机是根据什么原理达到衣服脱水的效果?学生可能给出很多种答案,但是肯定会有学生提到离心运动。然后物理教师再向学生讲解洗衣脱水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离心运动的含义。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高中生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作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作答的情况进行辅导,尤其是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高中生要想使物理成绩提高,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学生找到了学习物理的方法以后,才会积极的进行研究和探索,才会发现物理中蕴含的奥妙。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高中生学习物理没有方法,感兴趣的题就多做点,不感兴趣的题或者难度大的题就放到一边;想学物理的时候就抓紧时间,不想学的时候就置之不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错误的,学习高中物理要持之以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尤其是高中物理知识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将物理学好的。我在教学时会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还会找一些上等生与其他学生分享学习物理的经验,这样学生们坐在一起交流,学习的信心会极大的提高。

五、锻炼高中生独立解题的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经常依赖同学或者教师的帮助,遇到问题不善于独立思考。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现象,我在教学时严格执行课程改革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即使是小组互助学习时也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发挥作用。高效物理课堂的形成需要每一个高中生的努力。比如讲到《力的合成》时,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考点,我会教学生运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合力概念,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查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徐进娟.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2年第10期.

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四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作者:葛春艳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9期

[摘要]生物新教材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应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实施新课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词] 生物新教材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生物新教材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这是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以至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

一、培养学生创造创新意识,激发兴趣是前提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二、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高中生物教材的作业系统应由实验、演示实验、课内思考、课后练习、课外活动几部分构成,它是能力培养结构的直接反映,作业的形式应多种多样。现行教材的课后练习仅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这些形式仅能反映出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一层次。而第二、第三层次的能力培养则需要叙述型的练习,包括论述题、分析题、讨论题。作业的内容还要具有思维性与层次性。作业内容应有概念问答题,设计实验过程或方法,解释生物现象与机理,运用理论于实验的问题,归纳知识体系与总结知识特征,阐述个人对有关生物问题的看法与态度。

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五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一.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向试管中滴入水,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滴入装有4 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家庭小实验就是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实验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例如,采取何种方法可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制作橘子电池;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用草酸洗墨渍;用小苏打或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很快铝锅表面又变暗;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课余家庭小实验的完成,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如带领学生到玻璃厂、燃气公司、自来水厂、环保局等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追求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负面作用的实验。绿色化学实验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实验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使它们不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除去?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就用酸液来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硫化氢可通入硫酸铜溶液中,转化为硫化铜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有些如氯化氢、氨气再经一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解实验过程,放大实验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只能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替代化学实验。但是课堂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作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鉴于该内容的理解难度大,可增设“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转化的影响”实验课件,运用制作的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现象层次差别,同时在课件中压强对浓度、气体分子数影响的两个动画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平衡移动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使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刺激和启发,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起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法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6.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六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推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教师按课程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在新的理念下究竟如何展开课堂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谈几点认识。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传统课堂设计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在这样教学下,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师生缺乏主动对话、沟通、交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二、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代科学的发展已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单凭个人的力量无法胜任科学研究工作。据统计,诺贝尔奖金有60%是集体获得。美国女科学家哈里特·朱克曼在《科学的精神》一书中说:荣获诺贝尔奖金的研究成果大都是通过合作获得的。

为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教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这样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与讨论中,能够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体会分工协作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大大增加了数学建模内容,也就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重要和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着力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并将之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设计富有情趣、联系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自觉地联系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全过程,并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在学习必修五第一章《数列》最后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先去调查亲戚、朋友购房时所选择的付款方式;学习《解三解形》最后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设计恰当的方式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由此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学生日常生活来展开,由学生身边的事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关系,可以让他们真正应用数学,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事。

四、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后,还要给他一定的空间,让他突破自己。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让他在学习某些内容时,自己有一些新的发现,获得一些相对他自己而言的新结论。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如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的教学设计中,一般先复习《平面向量》,然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大多数同学类比平面向量的研究方法,能总结出空间向量的计算和应用。这一方法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应该看成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从多个角度来认识,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必十分在乎学生初级创造的结果,而要重视学生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人格的建立、能力的发展、学科素养的成长。

7.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七

如何迅速地走进新课程, 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实效, 创设开放平等的课堂呢?本人在近几年的物理教学中, 以学生为本, 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重视学生有效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终有所收获。

一、提倡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 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主—探究”式课堂物理教学, 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 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 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来启发、诱导学生, 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物理的奥秘, 遇到问题勤于分析和思考, 不断深化学生的物理知识。

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 主动去发现概念和规律。这样, 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使物理教学更加有效。

二、注重物理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物理实验最基本的能力。观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先决条件。

如教“平抛物体运动”时, 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 (如飞机丢掷炸弹的视频) , 最后画面定格在飞机下方几枚炮弹的画面, 让学生据此提出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物理问题。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提出:“飞机作什么运动?投下的炸弹作的什么运动?左边的三颗炸弹在同一竖直线上, 右边的三颗为何不在同一竖直线上?炸弹的运动轨迹是什么?”等等问题, 从而引入新课教学。

再如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前, 教师可用电路作演示, E1为新电池, E2为用久了的旧电池, L为2.5V的小电灯泡, 先将开关S合到E1时灯很亮, 再将开关合到E2, 由于思维定势此时许多学生根据初中知识得到L将被烧掉, 但结果却是小灯泡非但没有被烧掉, 其亮度反而比接E1时还要暗, 大家都很惊奇, 提出为什么电压高了灯反而变暗了呢等问题, 最后大家经充分地讨论分析总结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规律。

物理实验教学, 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 体验实验现象, 验证实验结论, 不断探索新知识, 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鼓励有效提问,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的提问, 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更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引导学生敢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最终把学生引往创造之路。

鼓励学生积极而大胆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 更能驱使学生求知的欲望, 让他们主动展开思维, 从而在物理课堂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如学生在学习二力平衡后, 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当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1.匀速提起;2.静止于空中;3.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 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是为多少?”有些学生迷惑于物体的“上升”和“下降”, 会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 而匀速下降时拉力则小于重力。教师适时提问:“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 它将如何运动?”让学生分组参与讨论,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敢于另僻蹊径, 不人云亦云。

鼓励有效提问,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精神, 调动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调整教学思路, 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普通中职学校的教师常有这样的一个感受:一个班几十个学生, 想学习的, 占1/3;学也可, 不学也可的, 占1/3;完全不想学习的, 占1/3。学生如此厌学, 上课违纪也就在所难免了, 睡觉的、讲话的、搞小动作的比比皆是, 屡禁不止, “按下葫芦浮起瓢”。不少教师感觉上课没有成就感, 逐渐对上课丧失兴趣, 甚至厌倦。上课变得机械而麻木。教师的这种情况影响着学生, 使学生更加不想学习, 这样就导致恶性循环, 使教师经常感到疲惫不堪, 心情郁闷, 健康状况下降。

要走出这种困境, 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品味、审视、分析, “思所得, 思不足”, 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反刍”, 唯有这样, 才能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轻松自如驾驭课程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要理解学生, 关心尊重学生, 真诚对待他们, 适时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教育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克服厌学情绪, 变被动学习为自觉主动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拨动他们情感的弦, 引起感情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才会生机盎然, 才会春风化雨润人心。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把自己每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过程的闪光点记录下来, 尤其要及时捕捉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 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寻找教学的新思路, 制定教学的新策略、新方案, 并精心准备, 大胆实践, 及时反馈,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8.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49-1

一、树立“整体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和谐

整体意识的形成,突破点在于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必须把物理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绝不是人为简单地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我们把教学设计看做整体,意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即“课堂教学中有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学结构)。每种结构又有各自的规律(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同步、有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做到三序合。

比如在《磁感应强度》的引课中,我们不妨一起回归一个问题的发生过程,在讲台上放了几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磁性物质,请同学们猜想:“哪一个磁性最强?”并用实验检验:“看哪一个能把带有铁架的椅子吸起来?”(实验现象完全出乎学生的预料,体积最小的磁性最强)引出“如何来定量地描述磁性的强弱”的问题,为全课作了一个成功的铺垫。这比单纯依靠老师自顾自述说或通过放映有关视频,学生被动观看效果要好得多。

从目前新课程实施来看,教学设计的整体意义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三个维度上,即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和过程设计三个方面。就教学目标设计而言在达到清晰具休要求的同时,更应有弹性、衔接性、发展性、递进性四性。就教学内容设计而言,整体意识耍求教师在将教学内容优化的同时,将原先各自分离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整体意识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教学设计系统自身内涵的集中体现。当然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可能在整体上活起来,真正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教学规律,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相吻合。就教学过程设计而言,关键在于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具有合理的相关性。

二、树立“兴趣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热情

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引起学生兴趣的规律有两条:当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时,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涵义时。在进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人手,紧密纳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便他们惑受到身边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增大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应用物理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一节时,笔者设计了“水流星实验,当水桶旋转到倒悬在空中时,桶中的水并没流出来,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争着来做这个实验。这一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不一样,因而产生了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潜在意识来投入学习研究。

三、树立“互动式教学”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氛围

物理教学中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的物理学学习的促进者,由物理学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实现“思维互动”常见的策略有:①趣味引“动”。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②问题激“动”。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可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问题应该由师生双方交替提出,若问题仅由教师;提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互动”。③实验带“动”。实施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无论是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步骤的设计,还是实验结果得出,都应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四、树立“提出问题”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既关注问题解决,又关注课堂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标准的一大亮点。实际上,创新想于提问,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物理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一方面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留出时空;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反对人云亦云。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教材写的、教师说的、名人提的问题敢于质疑,还要注意教给学生提山问题的方法,如归纳推侧、类比联想、改变属性、逆向思考、物理实验、追溯过程等,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9.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篇九

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有些教师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这种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对于课堂教学的这种尴尬处境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有几棵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教,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确实很守纪律,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甚至连教师让他们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甚少。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跳着、喊着、抢着回答,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6”的。

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会算9+6=15,所以8+6=14。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切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防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教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我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白球 5 0 3 9 黄球 4 9 6 0 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①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②为什么第四组摸的全是白球?③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个,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质的变化。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两极分化”。有这样一道题:3盒彩色笔,每盒12支,求一共有多少支?你会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反馈时有:算法一,(摆学具);算法二,(口算法)12×3=36。算法三,(连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数法)8×3=24,4×3=12,24+12=36。算法五,(数的分解组成法)10×3=30,2×3=6,30+6=36。这样教学,一部分学生只会用

一、两种算法,而一部分学生每一种算法都能理解。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四、注重课堂机智的运用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有一次,在上《时、分、秒》一课时,突然听到“啪”的一声,一个闹钟掉到水泥地面上,玻璃碎了。“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在这个学生的身上。接着许多学生叫了起来:“赔!要赔给阳阳同学!”于是,我接过学生的话茬,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来赔,因为这个闹钟是我要求带来的。”说完,我微笑着对她说:“现在,老师把班级的这个挂钟借给你。”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打碎,还是老师赔!”闻听此言,大家安静下来了,自信回到了女孩的脸上。这个片断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一瞬间,那个学生的神情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知道,学生无心打破闹钟,自责已经让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探究的天性和热情,也许就这样会被压抑、被泯灭,她将无法继续安心上完这节课,甚至会影响她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所以当时我最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让这个学生从惧怕中走出来。

也许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娇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儿。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10.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十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尝试

李宏高

(福建省清流县实验中学)

摘 要: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立足校本实际,总结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初中历史教学尝试,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素质教育区别于过时的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这个要求对于点多面广,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却又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初中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校本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重要尝试。

一、在活动中教学,融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为一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列出了13种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口头表达式

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笔者即将讲述相关内容时,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资料,推举一人或两人登台讲一个故事,每学期全班学生各轮流一遍;小故事资料必须整理成文,字数可限制在800字以内,学期结束时,将全年级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全体同学传阅。

2.阅读与书面表达类

开办历史图书角活动。配合教材内容,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可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带到学校,书皮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然后将各班书籍收齐后,打乱班级顺序,发给每人两本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至少读完一本,且每本书均要制作一张读书长卡,注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读后感。两周后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报告会,每组推选一两名读书最有收获的学生介绍读书心得。

编辑历史小报。小报以历史知识为内容,尽量图文并茂。

3.学生观察类

组织识读甲骨文活动,以字证史。例如,笔者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将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的甲骨文,“田、囿、禾、籍、猪、羊、牧、鼓、磬”等字分别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猜认。结果多数学生能够依照甲骨文的形状猜出文字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与今天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经济的繁荣情况。

探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活动。学习汉代历史时,笔者将散见于教材各节的画像砖、石制做成幻灯片,并依画像砖、石反映的内容分为几组向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在理解每幅图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每组图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

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排疑解难的方法,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游刃之时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

1.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实践中采用学生阅读―自主提问―精选重组―构建知识板块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从旁点拨,适时总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大胆质疑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权威”,教师是“权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

其实,过去中学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错误,其中大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况且,随着历史学科新成就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念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证明是错误的,而教师由于个人知识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其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不盲从的思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笔者不回避,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来获得“真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殊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励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数学的“集合”概念,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途径。

而在章节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笔者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

四、民主平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教师需要更新观念

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权至上”的思想,破除教师中心论,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承认错误,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和威信,可笔者以为教师的作用和威信恰恰来自学生的成功。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的师生双方才能进入“谐振”的状态,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教师需要建立民主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践中真诚爱护,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倍加关心,并适时加以点拨,而不能动辄训斥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对表现不良者,不做简单的批评,而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注意理解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的浅薄探索,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本身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伟。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15)。

[2]李萍英。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

1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物理;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师要充分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并充分优化课堂,提高教学工作的效果。下面笔者通过在物理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实施进行反思,总结经验。

一、新课程下开展高校课堂势在必行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材、课程内容、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变化,重新整合了物理的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概念。教材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也增加了一些新知识,总体看来,更多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教材很多都是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很多时候学生探究的结果给我们的课堂能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面对的是新课程还是新时代下的学生,提高物理高效课堂都是当前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物理高效课堂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重要环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先做到完成每节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制定层次分明的的目标有利于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二)设置问题引领学生完成目标

高效课堂采用“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围绕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展开,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活动。这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互动,形成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

在自主合作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最重要的是问题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心中有疑问,激起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避免学生进入误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验,营造出浓郁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氛围。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接受起新知识来更容易,课堂效果好。

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中心问题教学引领教学,围绕物理知识构建起中心网络,通过不同角度、层次设问,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物理知识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合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中心问题要求逻辑性强、层次感明显、延伸性突出。把问题设计的起点定在学生现有的一些常识上,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注意在设计问题时千万别给议论文题目,别把范围给得太大,要紧紧抓住学生,要适合课堂教学,循序渐进。

3.要及时给学生总结、讲解。避免“满堂灌”还要避免“满堂问”。

(三)高效课堂下合理的讲授

1.无论是在新课程下的高效课堂还是老教法,都不能忽略了讲授的作用。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以其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好的讲授是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一定是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的,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注重语言的精练,这也是高效的方法之一。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幽默、知识积累是否深厚、内容能否吸引学生也直接影响教学。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学习,提高讲授才富有魅力,课堂才会具有广度和深度。

2.以细节激发兴趣。注重通过补充细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设计的细节场景,帮助学生主动进行联想和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有效的充满活力的物理课堂并不等于实验代替一切,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去做实验,要考虑到实验的可实施性。应以教师思考物理问题的角度和分析物理的深度在多大程度上能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关注与共鸣,从而激发其思索物理的兴趣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四)反思、检测教学

在新课程下的反思利于记录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最佳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积累课堂教学经验,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逐渐走向高效。

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上不懈努力,才能走出迷茫,走向希望的顶点。今后的教学,我会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去做,针对困惑探索出解决的对策,取得满意的高效物理课堂。

12.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十二

高中物理课堂有两种典型现象。其一:学生容易走神, 无法投入课堂。排除学习态度这一原因, 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想听而听不懂, 无法跟随老师的思维引导。其二:学生参与度极高, 学习热情高涨。有问必答, 但结论下得草率;看似课堂内容都能听懂, 然而课后自行分析解题时却是一团浆糊。这部分学生学习方式存在问题, 只愿意被动接受, 抓不住最重要的思路, 没能化被动为主动。因此, 寻找一些能让全体学生投入课堂的有效途径, 变得迫在眉睫。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更加有必要对高中物理课堂进行一系列改革。

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身在课堂上的角色。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探究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问。因此, 强塞知识给学生, 剥夺学生思考权利的教学方式, 必须马上停止。教师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比如:在研究洛伦兹力的方向时, 当学生观察到现象后, 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加磁场后, 轨迹发生了什么变化?磁场反向后, 偏转方向怎么变了?……这样整个课堂就转变成一场由教师导演, 学生主演的示范教学片。教师很好地从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组织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在“参演”的过程中, 多了热情多了揣摩多了体验, 同时也多了收获。

其次,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转变课堂形式。传统的课堂模式以大纲和教材规定了的目标为目标, 千篇一律, 偏重知识点的掌握。课堂也比较程式化、机械化。而新课标的综合能力目标决定了课堂必须活跃起来。因此课堂形式多样化, 也有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探究式教学, 作为新课标重推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的成效显著。为了增强趣味性, 教师也可大胆尝试沙龙式的课堂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最后带着讨论成果走出课堂。虽然操作起来可掌控性不强, 但若师生用心准备, 成效会非常明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交流能力, 还能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 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为终生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传统的物理课堂会结合一些演示实验, 但由于器材本身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 一些实验并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假如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整合, 会更加充实物理课堂, 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首先, 可以用电脑模拟辅助教学, 比如“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 实验操作及原理都不浅显, 倘若在介绍完实物器材后, 加入动画演示, 效果会更好;其次, 选用内容丰富的课件, 在短暂的课堂中尽可能地增强课堂的可观性;也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搜索信息, 在课堂上陈述,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第三:合理地选用课堂语言。科学性和逻辑性是物理课堂语言的两大特点。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准确无误, 符合物理的学科特点。比如要用物理符号、概念、模型、公式、图标等表达物理对象;语言要准确, 尤其是一些关键字眼, 例如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 楞次定律中“阻碍”并非“阻止”等。物理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因此物理课堂语言的逻辑性, 必须顺应物理学科内容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对因果关系的表述, 比如牛顿运动定律、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电磁感应等物理规律中均包含因果关系。

然而这些语言特点, 仅仅是提升了物理课堂的严谨度。课堂的趣味性要求课堂语言还必须有一定的启发性。启发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产生疑问, 只有让知识在学生内心深处召唤他们, 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 启迪思维。因此, 课堂语言要生动, 还要注意语调、语速和节奏。只有合适的语言节奏, 才能匹配学生的心理感受, 从而减少因物理难而对学生造成的压迫感, 让他们都爱上物理课。

课堂语言的最高境界即能“深入浅出”, 尤其是物理学科。教师要尝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复杂深奥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容易接受消化。比如:静电场中“电势”这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 它是通过比值定义法提出的, 学生本来对“电势能”这一物理量就还没能消化透, 就要来理解用它所定义的“电势”, 只会更加糊涂。教师一旦换个思路, 用重力场中的高度来类比电势, 学生会感觉豁然开朗, 而且还会加深对“电势能”的理解。这样两个抽象深刻的物理量, 在浅显的对比语言中, 就显得很简单了。在讲解闭合回路欧姆定律时, 电势的升降也可以通过一个高度变化图来直观呈现, 简洁易消化。

最后, 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情感进入课堂。高中学生的思维已经逐步转向逻辑型思维, 在课堂中不像初中生那样活跃, 这就需要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时, 要富有感情,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也能感应到一些情感因素, 做到“以情动情”。情感的投入, 并非只是停留在课堂的语音语调上。对于课堂内容, 教师也要尽力去挖掘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崇敬和探索精神。教师要用心去上课, 用心去观察每个学生, 以便课后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以自身的素质和品德来影响学生, 用平时建立起来的亲近和信任感, 来打开学生的心扉, 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上一篇:东北财经大学“计算机活动月”外联策划书下一篇:电影策划案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