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资料:本文省略的内容

2024-08-02

《扁鹊见蔡桓公》资料:本文省略的内容(精选4篇)

1.《扁鹊见蔡桓公》资料:本文省略的内容 篇一

扁鹊见蔡桓公 课堂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例如:扁、桓、腠、应、还、汤、齐、索、是以等。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弄懂每句话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3.弄懂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背诵课文。

5.写一篇读后感。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反感,毫无治病之意。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

3.课文怎样描写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还走”,远远一望,转身就跑,断定桓公的病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救药,即使桓公此时让他医治,也已无法可施,只好赶快离开。后是对桓公派去问他的人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不但说明了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自己所以“还走”、不再警告医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的道理。

桓侯的反应:虽然“故使人问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鹊为什么“还走”,而派人去问;而在派去的人回报扁鹊的答话(课文此处虚写派去的人的回报)以后,却毫无反应。他仍然没有动心,始终没有醒悟。

4.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全文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分析:扁鹊在桓公病发、派人寻找他时,“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进见桓公“还走”后,就逃出了蔡国,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经没法医治的病,还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现出他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药,浑身剧烈疼痛起来,才派人寻找扁鹊,终致丧命。全文表现出他讳疾忌医,终致丧命。

5.本文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

分析: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这都是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也正是本文表现出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它就出自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题解。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指名学生读一遍。教师作如下补充:1.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韩非为人口吃,不善言辞,但善于著书立说,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文章逻辑严密,说理清楚,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很有说服力,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2.“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的。3.“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生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彩。如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等。4.扁鹊为什么又叫秦越人?扁鹊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名医,而战国时代秦越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扁鹊称呼他。(余见课文后黑框内“古人的名、字、号”)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句中的“还”,念xuán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tàng当“用热水悟”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jì,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四)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开头译至第二句“桓侯又不应”。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又)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至末尾。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悟,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五)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1.请两名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其余学生对讲的有讹错或疏漏的词句加以纠正或补充,教师注意及时肯定或指正。)

2.提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找出有关的词句来说明。是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安排故事情节的。如: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3.从课题看,本文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扁鹊和蔡桓公。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扁鹊见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为哪几个层次?本文写人叙事为阐明什么道理?(学生深入读课文,整理答案,教师请2~3名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答案,然后归纳分析: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一共写了扁鹊四次见桓公的情形。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指出不治的后果。而桓侯答曰“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是对医生的反唇相讥。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可是桓侯仍然“不应”,“不悦”,冷冰冰的拒医生于千里之外。可见桓公讳疾忌医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由于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所以桓公的

2.评《扁鹊见蔡桓公》有感 篇二

孔宪辉

关于《扁鹊见蔡桓公》主旨的把握,官方的解释为讳疾忌医,我想这种解释至少驰骋了六、七十年。近年来,许多教师和学者都发出了质疑。何为“讳疾忌医”,它常用来比喻那些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害怕批评而不愿改正的行为。可问题是,蔡桓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也没有觉得不适呀!况且,最后身体每况愈下,他也“使人索扁鹊”了呀!这种解释完全不符合文意呀!我倒认为,“看人不能有偏见”“要善于接受劝谏”“我们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则更符合文意。

为什么一个有强烈争议的话题会持续反复出现呢?而且还公然出现在教师用书中呢?这让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于是,我进行了两手准备:在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纷呈,只要说得有理,我都加以肯定;末了,我不忘告诉学生,如果写到试卷上答案一定是“我们不能讳疾忌医,我们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这样做,本身就是不伦不类。我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从何而来。这种教学我已经持续了两届,请问,我还要持续多久?

3.22、《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三

22、《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韩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反复朗读,了解作者作品,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反复的探究和研讨,理解作品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法学法】:查找资料、朗读法、合作探究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要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战国时,有一次扁鹊来到虢国行医,听说虢国太子早上染急病身亡,于是请求进宫察看。扁鹊来到太子床前,仔细的检查了一遍,发现太子大腿内侧还有微温,耳朵里还有鸣音,于是说:“太子只是严重昏迷,还可以救活!”扁鹊用针灸的方法使太子回过气来,又在太子身上热敷一会儿,终于使他苏醒过来。扁鹊又开了药方,太子服了二十天药后,便完全康复了。虢国国君再三向扁鹊道谢,扁鹊说:“我不是能起死回生,只是太子未曾真死,我才能救活他。”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叫做“起死回生”

形容医术高超,也比喻能力挽狂澜,把失败的局面挽救过来。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扁鹊。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与他有关的另一个故事——“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有间jiàn腠còu理好 hào 治不病桓侯不应yìng

还 xuán走火齐 jì汤tàng 熨wèi之所及骨髓suǐ遂 suì

2、向同学们介绍你所知道的韩非和他的作品以及神医扁鹊的相关知识。

韩非(约前280─前233),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末年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善于用寓言说明问题,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有较高的文学成就。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韩非原系韩国贵族。《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见韩国之势日益削弱,曾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未被采纳。后奋力著书(《孤愤》、《五蠹(dù)》、《说难》),传到秦国,受到秦始皇赏识。秦国发兵攻韩,索取韩非。韩王遣韩非使秦,被留秦国。

韩非和李斯同出于荀况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尚未见用,遭李斯、姚贾的嫉妒谗毁,下吏治罪,死于狱中。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huán)公:蔡国(现在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

“喻老”: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干大事,要着手于它微细的时候。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开始于微细。)

三、新课讲授

(一)感知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小组自由朗读(小组解决重点词语读音)

(2)推荐学生朗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停顿及人物说话语气)

(3)教师配乐范读

(4)学生配乐齐读

2、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二)疏通文意

1、小组讨论:翻译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小组提出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3、教师通过大屏幕出示重点文言词语、句子,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见:拜见有间:一会儿疾:小病深:加重,严重

出:离开,出去以:把居:停,过病:大病

望:远远的看还:同“旋”,回转走:小步快跑

故:特意汤:同“烫”,用热水捂熨:用药物热敷针石:针灸齐:同“剂”属:掌管

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四、五、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学生说一说这一节课自己所学所得,鼓励学生多说)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对于文中古文字词的掌握情况,随机抽查每个学习小组。

2、朗读课文。

二、了解扁鹊与蔡桓公人物形象

1、活动1:小组合作,填写一份“桓侯诊断记录”(大屏幕出示诊断记录表,学生填写)

2、活动2: 小组表演扁鹊见蔡桓公的经过,注意补充上扁鹊与蔡桓公的神情、动作、语言描写

3、活动3:品味文章结尾

思考: 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索”“逃”体现了当时桓侯与扁鹊什么心理? 明确:“索”,桓侯病危,急于让扁鹊救命;“逃”桓侯无药可救,扁鹊以求保命

4、归纳扁鹊与蔡桓公的人物形象(大屏幕出示人物形象)

明确:扁鹊:医术高明、有高度的责任心、果断机警

蔡桓公:固执己见、讳疾忌医

三、理解文章寓意

1、思考:桓侯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明确:讳疾忌医(①“寡人无疾”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不应又不悦”)

2、谈谈从这篇文章中得到的启示?

屏幕出示文章寓意: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固执己见;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提防。

四、拓展练习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你想对蔡桓公说点什么?

4.《扁鹊见蔡桓公》阅读答案 篇四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治将恐深深:加重

B.桓侯不应 应:理睬

C.火齐之所及也 齐:现写作“剂”,汤药

D.使人索扁鹊索:捆绑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治将益深 香远益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去使契丹 战则请从

C.司命之所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臣是以无请也战则请从

3.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的`这篇寓言,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见蔡桓公,主动为蔡桓公诊病,蔡桓公因不信任他而最终造成身亡的故事。

B.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将益深”的严重警告。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本文表现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xxxxxxxxxxxxx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xxxxxxxxxxxxx

参考答案:

1.B

2.A

3.B

4.(1)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或: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资料:本文省略的内容】推荐阅读: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名人故事07-07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06-16

扁鹊治病读后感600字07-02

扁鹊说病读后感10-10

上一篇:校园艺术节安全应急预案下一篇:马路上的鞭炮声400字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