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2024-09-14

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精选15篇)

1.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篇一

如何进行农村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探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实验探究的开放性。《新教材》中很多知识的生成是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的,例如:物质的变化、酸碱的性质等。

我校推行的“十六字”教学模式为:创设情境、目标引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其中“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一个人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不但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反而会感到是一种乐趣。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边实验、边讨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步步深入,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根据我几年来的教学心得体会,农村中学的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

做化学实验,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给学生讲解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对学生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多方面并深入地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化学实验从设计、操作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围绕实验层层设疑问,需要教师不断深入的教学讲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比实验结论本身更为重要,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而思维的方法是有效的、长期受益。培根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例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提前两周让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准备好仪器和物品,并要求学生每天观察铁钉锈蚀的现象,连续观察一周,认真做好记录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试管可以用小玻璃瓶代替,教师只给予必要的指导。像这样的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我校和大多数农村学校一样,学校的硬件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没有专门实验教师,实验条件差,资金投入不够等原因使实验教学滞后,分组教学的困难很大,不做实验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够完成的实验,我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我采取的措施是:(1)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要学生课前做适当的准备,课中上台演示实验,以此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2)激励学生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应变能力。(3)鼓励学生在课下自行设计实验,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在课前我创设了问题情景: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如此激发学生猜想和假设,形成探究欲望。上课时,提供实验仪器、药品、锥形瓶、托盘天平、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小气球、酒精灯、烧杯、细沙、白磷等。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和实验操作步骤,并派代表到讲台上演示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结果有很多小组没有按课本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而是自己改进实验设计,关于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就出现了三种方案:(1)用玻璃棒引燃白磷;(2)用玻璃管系一个气球引燃白磷;(3)把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引燃白磷。实验探究后,学生评价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最终所有学生享受了最佳方案。学生在课堂中的成功演示,也使他们产生了无比的自豪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观看实验的学生受到了同龄人的感染,争取做好实验的情绪更加强烈了。这样的实验既避免了演示实验的一家之演和瞬间之作,又拓展了演示实验的教育时空,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自主活动的内驱力。

三、适当的增加实验

实验虽然很重要,但限于篇幅,教科书上不能编制太多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教学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可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出和掌握规律。又如,在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的教学中,除做好教科书上的实验外,还可增加用学生自制的指示剂来做酸、碱溶液与指示剂的反应,特别是现象明显的自制指示剂,如紫卷心菜的酒精浸出液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教学中。可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先用软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再用滴管加入大约3毫升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观察软塑料瓶发生的变化,然后,把软塑料瓶中的溶液倒入试管,滴加稀盐酸,观察产生的现象,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按要求闻气味。通过实验,既可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说明,虽然有的化学实验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些实验,恰当地提出一些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和深刻化,还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观看实验录像

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近几年发展很快,各个班级都可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那些危险性大、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实验难度较大的实验,例如:氢气的燃烧及氢气与氧气混合气的爆炸,一氧化碳的燃烧,灭火器的原理,粉尘爆炸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等实验,我从网络下载或制作相应的实验录像,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观看这些录像,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同样能体验亲历实验的过程和喜悦。但缺点是学生实验探究的激情得不到诱发。

另外,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家庭小实验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体验到更多实验的快乐。比如:1+1是否等于2。家里没有酒精,我们可以用花露水代替,因为花露水中含有较多的酒精,量筒可用大号注射器代替;黄豆和绿豆混合的现象不明显,用小米或大米代替绿豆效果会更好。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若能注重利用已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真正做到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各种能力包括科学探究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2.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对脑梗死的诊断。其中男50例, 女46例;年龄52~78 (56.2±10.7) 岁;梗死部位:多发梗死39例, 基底节区梗死24例, 小脑梗死18例, 脑干梗死9例, 其它部位6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在发病3h内给予溶栓治疗, B组在发病3~6h内给予治疗, C组在发病6h后给予治疗, 但治疗方法相同。首先控制和稳定患者的血压、血糖、脱水降颅内压, 给予营养脑细胞药物。给予尿激酶25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2], 30min内快速滴注, qd, 连续7d。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 一旦发现出血倾向, 要及时终止治疗。

1.3 疗效评定

基本痊愈:思维意识、语言能力恢复正常, 能够自主日常起居生活,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80%;有效:思维意识、语言能力基本恢复正常, 能够进行基本的劳动,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0%~80%;无效:思维意识模糊、语言表达不畅, 无法进行体力劳动,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 优于B组的84.4%和C组的75.0%,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血管再通率

血管再通率方面A组优于B组和C组,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2。

注:*:与B、C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与B、C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中老年人群多发常见的疾病之一, 因动脉硬化以及血栓的产生导致脑部血液的正常循环出现异常引起管腔狭窄和局部性的脑供血缺乏, 最终诱发本病。研究发现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给予溶栓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避免致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3], 但是对于治疗的时间窗选择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本次研究通过选择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治疗 (分别为发病3h内、发病后3~6h和发病6h后) , 发现在3h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溶栓治疗, 其可发挥最佳的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

摘要:选择2010年3月~2012年9月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6例, 随机将其分为A、B、C三组各32例, A组在发病3h内给予溶栓治疗, B组在发病3~6h内给予治疗, C组在发病6h后给予治疗, 对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管再通率。结果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方面A组优于B组和C组,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可比性。在3h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溶栓治疗能够起到显著的临床疗效, 同时血管再通率得到提高、增加患者安全可靠性。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德云.急性脑梗死早期影像学诊断及不同时间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100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 (2) :189-191.

[2]袁亮方, 张红.尿激酶治疗脑梗死的现状与未来地位[J].海南医学, 2008, 19 (7) :126-128.

3.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活动 篇三

关键词 化学;实验;实验器材

1 对新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类,保障实验开出率

1.1 能在家做的实验

这包括蜡烛熔化、冷却、凝固,把蛋浸入白醋里,灼烧葡萄糖、砂糖和面粉,燃烧条件的探究,金属传热导电的实验,铁钉锈蚀的实验,有机物燃烧实验,塑料的燃烧,污水净化装置的实验等。

1.2 家校均可做的实验

这包括在火焰上灼烧红亮铜的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实验,蒸发、过滤的实验,分子扩散实验,溶液的导电实验,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结晶实验,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某些物质溶液的pH实验,制作叶脉书签实验,蛋白质实验等。

1.3 必须在实验室做的实验

这包括镁带燃烧实验,烧不坏的手绢实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实验,水的组成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实验,常见酸的实验,常见碱的实验,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检验葡萄糖实验,硫的燃烧及其产物的污染实验等。

2 精讲多练,提高教学质量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学完碳这一章时,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一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30多种元素,70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另外,做作业是巩固新知识的极好机会,也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定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每一节后面习题和每章后的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3 从照搬走向设计

传统的实验是教师按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按着实验桌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缺乏足够的思维训练。针对上述现状,笔者把实验教学组织成让学生从照搬转变为实验设计的过程。

实验设计是根据学习的需要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或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独立完成比较复杂的观察、测量、验证和探究等实验任务的一种学习过程。实验设计要求学生能独立根据实验目标,设计出实验方案、解释实验原理、记录和处理数据、表达实验结果,能较全面地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在教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并使石蕊试液变红这个实验时,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红了呢?学生说是碳酸。笔者继续追问:你怎么确认是碳酸呢?说不定是二氧化碳本身或者是水呢,你们能不能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假设?

学生假设:1)二氧化碳本身使石蕊变红;2)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是一种酸,酸使石蕊变红。为什么不假设水能使石蕊变红?学生说石蕊试液中本身含有水,石蕊要变红早就变红了。学生的设计方案:1)验证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2)验证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结果:干燥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湿润的石蕊变红。说明是第二种假设是正确的。

4 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

4.1 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前提

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必须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有说服力了。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实验失败等不该发生的现象。

4.2 注重实验引导

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

4.3 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实验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

5 要有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都有体会: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出于好玩、有趣。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如选择仪器、检验物质和配制溶液等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练习”达到“初步学会”,但学生往往只对仪器和实验中新奇的现象的观察产生好奇而忘记实验的目的,使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因此,对这些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上,指导学生严格操作,在学生的操作中要提出一个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掌握,使学生初步、逐步“学会”。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第三中学)

4.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篇四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环保问题中涉及许多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使每位同学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作 者:刘秀荣 作者单位:安徽能源技术学校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2)分类号:G64关键词:环境 化学 教育 环保意识

5.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篇五

建议: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观点教育。

在初中化学中进行原子分子论教学和在高中化学中进行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从客观方面看,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有着气象万千的无数天体,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太阳系只是银河系家庭中的一员,银河系以外还是河外星系,这些星系构成为总星系,这些都是宇宙空间中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而且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从微观讲,我们周围的各种实物都是由分子构成,比分子更小的微粒是原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氧原子构成等等,这些构成微观世界的各种成分,尽管微乎其微,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基本粒子,没有一个是不运动的。

二、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树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溶解平衡等教学,在高中化学中进行平衡、电离平衡等教学时,指出这些平衡都是动态平衡,从表面看,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在可逆反应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种成份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在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中,自由离子浓度不再变化,好象各种变化都停止了,但实际上这些变化的两种相反过程都从未停止过,只是溶解和结晶的速度,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度,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重新结俣成分子的速度相等罢了,在这一定条件下保持平衡,若条件改变,平衡破坏,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这说明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三、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且矛盾的双方又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金属原子有失电子的还原性和氧化性,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但它们又互相依存,没有还原性,何谈氧化性。当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后,就具有氧化性,非金属原子得电子成为阴离子后,就具有还原性。这说明氧化、还原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既对立又相互统一在同一个微粒中。

四、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教育。例如,人们在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而递变的规律后,可指导科学工作者去预测周期表中未填满的第七周期中未发现的元素的性质,对发现新元素的指导作用。

6.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篇六

3.1 行为强化带来安全科研

安全心理学就要利用人对安全需要的正效应心理,做好激励措施,强化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确保实现期望的安全。在一定条件下,虽然惩罚和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要刺激和鼓励人们的上进心,正面表扬或奖励更容易调动积极性。充分运用正向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依靠自身力量对自己的安全行为和意识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控制、自我实现提高安全积极性和安全“兴趣”。在科研实验中,要使安全操作行为得到巩固,或使安全规程能够贯彻到每个科研人员的实际实验过程中,就必须有个长期不断强化的过程。在一些高校或科研单位,安全科研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的“自然”强化现象,即违章违规操作成为习惯性行为模式,变得很巩固,这需要结合人的心理学特点有技巧地采取一些措施。笔者所在单位运用激励手段,将本单位实验室安全检查评分结果、良好典范、存在隐患等情况图文并茂进行公示。对优秀团队每人发放健康安全用品,以资鼓励,并附上管理部门精心设计制作的安全提示卡,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原来严肃紧张的安全工作还可以如此温馨,这种体验在每个人心里留有特殊的印记,在往后一段时期内,个体会觉得自己的安全行为不仅是在为自己、为他人,还会得到组织的认可,便会发自内心将安全行为变为自觉行动。检查评分排名靠后的团队,有难为情的心理反应,整改积极性和决心大,不用管理者批评也自然转化为自觉行为了。这种方式对于促进每个人的安全意识效果较为明显。

3.2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任何措施均不可能尽善尽美,任何设施和方法的改进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操作者的要求,所以,还必须有一套针对违章违规的`检查、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加强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核查和监护,一旦发现违章违规行为立即采取措施补救,对造成事故的,要追究个人责任,对由于有意违章违规而导致事故者要严肃处理,迫使有违章违规倾向者正确估计自己行为的风险,使一向遵章者更有自我约束的动力。上述各项管理措施基础上的监督,不是简单地管、卡、压,而是符合安全心理学的纪律教育和警示效应。

3.3 科学用人安排工作

合适的人才可以做好适合他的工作。利用安全心理学理论来甄选实验人员和安排工作。根据从业人员的爱好、气质、动机、心理素质、动作协调性、智力等方面,选拔心理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事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人员。要尽量提高人与岗位的相互适应性,工作越特殊、工艺越复杂,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高。有些人心理素质差,容易走神或紧张; 有的人心理抵抗能力差,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适应当天的工作; 有些人责任心不强,就不适于让其独自负责重要工作。这些都应被安全管理者或团队负责人重视,合理安排研究任务和强度,以免对实验室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3.4 必要的心理训练

管理者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知识,做好科研人员的安全心理训练,用一个人对安全的积极性来带动一大批人对安全的积极性。尤其要把加强人的心理素质锻炼作为培养科研职工安全心理的切入点,提高安全管理者及全体员工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注意力、耐受力等心理品质,这点十分重要。通过心理训练提高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其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挖掘身体潜力,保持最佳安全状态。通过自我调节,避免精神状态的高潮期或低潮期两个情绪不稳定期对工作的影响,调整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处于精神稳定期的中间状态,使能力发挥最稳定,工作有条不紊。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员工做好安全工作的心理欲望、积极性和安全“兴趣”,让其在行动上自觉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真正保证安全能控、可控、在控。同时对一些经常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实验人员,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在生产活动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得亲身经历一场事故后才去注意改变不良性格,而应该把别人的事故当作一面镜子,检讨自己在性格等方面是否与肇事者有相似的不良特点,引以为戒,克服缺点。避免实验过程中的急躁、烦躁情绪,加强责任感、自制性等。

3.5 尽可能采用防错容错措施

“不注意”是人的心理缺陷,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防止不注意产生差错的措施: 譬如仪器设备建立冗余系统以实现多重保护; 为防止下意识状态的失误,在重要操作之前,对操作内容确认后再动作; 改进仪器仪表的设计,使其对人产生非单调刺激或悦耳、多样的信号,避免误解等。譬如笔者所在单位实验室中央供气系统就有多重防错容错措施来确保实验安全。首先,各种气体钢瓶被放置在工作区外的一个安全区域( 中央供气室) ,该区域装有防爆墙、防爆门、防爆灯、监控摄像头等安全硬件设施; 第二,中央供气室内部气体钢瓶储存区的合理布置可以保持可燃性容器和助燃性容器间的安全间距,工作场所附件不再有高压设备,有毒或可燃气体泄露的潜在危险也得以避免; 第三,除了气体钢瓶自身的减压装置、过滤装置、气体管路的防泄漏防腐蚀管材等安全保护外,各终端用气实验室和中央供气室均安装气体泄漏报警装置,实验人员可以通过配备的远程切断系统在紧急状况下切断气体供应; 第四,气体钢瓶的操作必须由培训合格的专门人员来操作以减少重大事故发生的机率。

3.6 安全培训弥补遗忘缺陷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对事故信息的遗忘会在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时间上得以体现。因为一个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形成一个包含大量内容的事故信息,这种信息在事故发生初期,对大脑形成强烈的刺激,此时信息量也最大,人的大脑就会根据原有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对外来刺激做出反应,就会在后续生产工作中形成安全意识和预防事故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故信息量的保持逐渐减低,也就是遗忘。当信息保持量处于越低的水平,人对危险的警惕性越低,安全意识越弱。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定期对科研职工、研究生、实习生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来强化其安全警惕性和防御性。使实验操作人员建立安全的基本概念,树立风险意识。有了风险意识,就能理解违章违规可能是零事故,但决不是零风险。不能让违章违规成为一种习惯。还要使实验操作人员了解人的基本心理特性,人性的弱点,了解人为什么会失误。通过管理者的反复教育,使得其安全意识以及对于事故的记忆重新活化,以达到降低事故率的目的。

3.7 安全文化宣传

安全宣传工作的重点在于从心理学角度激活人们的安全需要,增强其安全动机和自觉性,善于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从实际出发,通过结合以往典型事故案例,进行信息量和思想上的双管齐下,一并灌输,通过加强记忆,提高对事故的警惕性,从而提高并满足个人及社会的安全需要。另外需培育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虽然实验室违章违规发生在个人身上,但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如果周围的人都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把违章违规视为绝对不可容忍的行为,都有良好的按操作规程操作的习惯,那么违章违规操作就没有生存的土壤。所以,必须培育安全文化氛围,加强和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这是一项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和长期工程,最终使违章违规的风险趋于零。

4 结语

7.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篇七

其次, 重视形成探究式实验教学常规, 鼓励学生大胆探究。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全神贯注, 饶有兴趣的探索研究, 推理、归纳、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教学重在教师的引导。例如:在讲“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教材上是先把广口瓶的容积分成五等份, 然后再做实验。最后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气体积的1/5的结论。为此我引导同学们提出异议:“既然我们要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但我们并不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 而为什么做实验时我们一定要先把广口瓶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呢?分成八等份、十等份不行吗?”同时我也号召同学们先做实验, 然后再测量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占整个广口瓶的几分之几。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 我又适时的对学生加以点拔, 设置了如下问题:红磷为什么要过量?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约是1/5?剩余的气体有哪些性质?请同学们相互讨论,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同, , 同学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在这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和在这样问题的设置下, 学生得以放松, 思维得以激活, 个性得以张扬, 探究力得以有效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 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课的教学常规:预习→思考→做实验→观察 (看、闻、摸等) 现象→提出问题→讨论→师生评判。实验课时学生会自觉的按常规进行, 学起来也轻松。

再次, 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策略, 引导学生有效探究。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中, 有效的课堂管理和学生自主探究有机结合, 相辅相成, 是组织指导好学生实验探究的关键。针对应付、马虎的学生 (特别是女生) 教师一定要严格督促其认真按实验常规预习、思考、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及结论。针对部分学生“胆大妄为”“盲目行事”的实验态度, 教师应进行耐心细致的纪律、安全教育, 用生动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险性, 从而自觉地加以克制。既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创造空间, 又要使探究内容具有一定的框架, 使学生领会探究的核心内容。同时, 教师不能有意无意夸大化学药品的毒性, 腐蚀性, 易燃易爆性等等。要加强鼓励和引导, 消除恐惧心理。告诉学生只要弄清楚药品性状, 按正确操作是不会有危险的。

8.如何进行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研究 篇八

中期报告

张俊芹

《如何进行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 已经研究取得的成效。

在前一段的化学用语教学研究过程中,为了使教学获得好的效果,一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化学用语的涵义,做到“名”与“实”结合。化学用语是代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一系列符号或图式,化学用语不仅代表化学事物,且表达特定化学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涵义则是化学用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习化学用语,记忆负担是较重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的涵义,把符号、图式与物质的特征、化学反应发生和现象结合起来,丰富联想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加理解记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二是要分散难点,合理安排。化学用语由于数量多,枯燥乏味,成了教学难点,如在教学中把难点分散,则可让学生感觉不难。所以在讲绪言课开始就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当作代表某种物质的普通符号陆续出现,让学生多见多写,通过反复出现,使记忆自然形成,到讲这些化学用语时,再揭示它们的内涵,学生就较易掌握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作阶段性的归纳小结。三是加强练习,达到写、读、用三会。使用化学用语是一种智力技能,不能强求学生一次到位,而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而且要由浅及深,从易到难,从而使学生达到会写、会读、会用化学用语。在教学中,要注意他们取得的成绩,对于他们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学生在不断得到认可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切忌开始就做难度很大的练习,这样只会增大学习难

二.存在问题。

学生初学化学用语时,常会感到困难。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过关,导致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兴趣下降,学习遇到障碍,甚至失去学习化学的动力。

三,下一步计划

(一)提早渗透,分散难点,熟记知识点。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不好化学或不愿意学化学往往是从记不住元素符号开始的,元素符号学不好,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就难以学好,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解决这一困难,我进行化学用语教学时采取了分散难点、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当作代表某种物质的普通符号陆续出现,学生多看多写,通过反复出现,使记忆自然形成,到讲这些化学用语时,再揭示它们的内涵,学生就较易掌握了。

(二)师生互动、查找内在联系、狠抓书写落实。

学习了元素符号之后,化学式的书写就又摆在了教师和学生的面前。在这里学生主要是化学式的角码容易写错。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找内在联系,抓书写落实的方法。在学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后,要求学生画出1~20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对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加以比较、归类,学生总结出了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该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优化配平方法,强化训练。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是化学用语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其关键是配平学生易犯错误。我在教学时采取了以下方法。

在学生熟练地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最优方法。对于一些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设“1”配平法进行配平。所谓设“1”配平法中的“1”是指先让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组成最复杂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为1,通过在其它化学式前添加适当的数字来配平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配平之后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画等号,并注明相应的反应条件,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四)注意检查督促,提高记忆与书写效果。

9.如何进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篇九

龙山县湾塘乡初级中学 李湘军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教材中有很多探究性活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探究学习组织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是我们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做好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上册第一个探究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变量和初中阶段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在教学中个人认为,教师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是可以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为使实验设计更加完善,教师及时给予点拨:(1)需要做对照实验吗?需要探究几个变量?这么多变量需要设计几组对照实验?要几个实验装置?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探究实验重点在于控制变量法,每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其余条件都相同。这次活动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教师要有耐心,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这样,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引导学生熟悉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

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七个步骤的记忆,而忽略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不能只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忽略各步骤的独立性。所以在教学中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比对课本示例,完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中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有意识地设计了针对思维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子设计出完整的探究性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分散教学难点,而且可以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实际教学中,实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而明确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也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

我们可以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不同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总结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

方法一:直接从实验目的获取。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什么?(光)

方法二:分析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推出。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首先演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别泡在浓糖水和清水中的萝卜条所呈现的不同现象。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浸在不同溶液中的萝卜条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如果将已经皱缩变软的萝卜条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浓糖水和清水有何区别?萝卜条的细胞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实验原理是细胞吸水或细胞失水,找出实验变量——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主要在实验设计中理解“什么是对照”、“什么是干扰因素”、“如何巧妙地设置对照组”、“如何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等关于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掌握了实验设计的关键,一举突破了实验设计的难点,所以对紧接其后的探究性实验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不能形成能力。真正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

1.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实验中增加将天竺葵的叶片与银边天竺葵叶片直接进行对比实验,用淀粉的产生部位同时也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以试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训练,从理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围绕学生探究能力训练的试题不少,选择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为背景的探究试题效果更好,也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事实和材料为背景编制训练题。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无疑是对生物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

10.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篇十

但是学生回到家里, 没有相应的实验仪器药品配合家庭的学习, 使化学探究只能停留在学校和学校的实验室中, 离开了学校就无所进行。如何解决学校和家庭的无缝对接, 做到学校实验, 家庭小实验相结合, 强化化学的实用性, 就不能不说到微型化学实验。开展微型化学实验, 为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或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载体。

那么在化学教学实际中, 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微型化学实验呢?

一、要明确实验中的仪器及药品的替代关系

明确微型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和药品与课本中正规仪器、化学试剂之间的替代关系, 特别是代用药品, 必须指明生活中替代品的主要成分和杂质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替代品的化学成分, 才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解析;引导他们从构造、性能和操作方法等方面与实验室的仪器进行比较, 从而合理选择。教师还应对替代实验经过多次验证, 确保安全、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易行, 没有副反应的干扰。这是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恰当使用微型实验器材药品并进行研究兴趣的前提。

二、要让学生亲身实践, 激发兴趣, 体验成功

兴趣是一切研究的前提, 也是微型实验立足的基础。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借助微型实验联系生活, 探索未知的原动力。学生在生活中自主选择微型实验仪器, 并进行相应的验证性实验训练, 达到改进教材实验方法和仪器, 验证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激发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主动承担下一个探究实验的任务的目的。

三、要在确保实验的适应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 让学生动手制作微型化学实验仪器

教师在帮助学生自制仪器时, 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 以提高学生自主动手自制仪器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只有容易携带、造价低、生活中易取得的器材, 才适合广大学生在家庭环境做实验。例如, 常用的试剂瓶可用盛装“安乃近”或各种片剂的药瓶代替, 试管可用装过中药片剂的瓶子代替, 滴瓶可用眼药水瓶和带胶盖的玻璃瓶组合而成, 还可以用注射器来代替滴液漏斗和分液漏斗, 酒精灯等加热仪器均可使用酒精炉或者电热杯等代替, 或用墨水瓶和棉线等来制作。

实验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操作, 任何不当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 微型化学实验离不开教师指导, 包括前瞻性问题的提出、实验课题设立、实验物质分析、实验的安全评估, 再进行实验设计和进行实验, 以避免学生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手段进行探究时发生妨碍社会家庭生活的情况, 如中毒、放射性危险、仪器爆炸等不良后果。

四、强化使用微型化学实验进行研究的目的性

没有目的的实验只是玩。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实验进行研究, 还要教会学生查阅科学文献确定实验目的的方法, 以及养成真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的科学习惯。这也是教师在微型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发挥的关键作用。教师要重视对实验中得不到正确现象的失败原因的分析。化学实验是失败的艺术, 微型化学实验也是, 帮助学生找到失败的原因。改进实验器材和方案才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型化学实验的作用的根本。

总之, 微型化学实验是对常规实验的补充, 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大有帮助, 对于扩展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也是大有帮助的!我们希望用微型化学实验,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安全地动手做实验, 清晰地观察实验现象,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从小培养学生的科研、实验能力。

11.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篇十一

传统的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自主探究。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强调学习过程,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下是本人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化学课的教学要增强趣味性。根据学生的情况,在第一节化学课上,我设计的几个小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吹气点火”,先让学生对无中生有、相互矛盾的现象产生疑问,再用化学知识作深入浅出的分析,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却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应及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设定目标要稍有难度,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感情。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现行教材有多种版本,而每种版本教材的编写各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多研究几套教材,理清编者意图,把握知识脉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结合各版本教材的内容,对知识体系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现代化学从过去单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发展为不仅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化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学科,还是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的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行合作式学习,使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转向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五、创设良好的思考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一些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主来完成。例如,教材中的“讨论”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在预习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把结论拿到课堂上来探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交流的学习习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

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科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在设计方案时要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水平相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始终考虑怎样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激发探究动机,并努力创设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

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实验

12.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篇十二

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队伍中来,大部分之前没有从事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不甚了解,同时乡镇安监站工作人员对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不熟悉,不知道到企业要检查什么东西。

本文就普通企业安全生产最基本要求进行了归纳整理,从企业的硬件设施、组织管理、资料记录等三个方面阐述安全生产检查的注意事项,希望对新进入安监系统人员和干部有所帮助。第一、企业的硬件设施情况。

1、检查企业是否存在“三合一”情况。“三合一”是指生产(车间)、储存(仓库)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建筑物内,如很多企业就存在一楼仓库、二楼车间三楼作为员工宿舍的情况,一旦一楼、二楼发生火灾事故,三楼宿舍的员工很难安全逃生,容易发送群死群伤事故。由于近年来工业用地日趋紧张,“三合一”情况普遍存在。为避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生产车间或仓库与员工宿舍不能设在同一建筑物内,员工宿舍必须单独设置,并且最好与厂房、仓库保持10米以上的距离。

2、检查企业厂房、员工宿舍有几条逃生通道。厂房也好、员工宿舍也好必须保证有两个以上出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发生事故时一条楼梯无法逃生的时候可以选择另一楼梯作为逃生出口,目前很多企业租用民房作为生产、经营的,因此这类企业基本上不符合消防的规定。发现类似情况,必须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如实在无法增设楼梯的,至少要求企业配备逃生软梯,在 1

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从软梯逃生。

3、检查企业消防器材。一般讲的消防器材主要是指灭火器、消防栓、消防沙、灭火毯等,对于普通企业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和设置消防栓就可以了,但加油站和部分危险化学品(如涉及钾、钠)从业单位除有以上两种消防器材外,还须配备灭火毯和消防沙。

对消防器材检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灭火器配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一般车间、仓库按50平米配置一个8公斤的B、C类(可以扑救大部分物质火灾)干粉灭火器,一个单元(车间或仓库)必须配备两个以上的灭火器。

(2)灭火器材是否定期维护。灭火器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压力降低会失去灭火效果,很多企业都存在这种情况,查看灭火器手柄附近的指针可以知道灭火器是否在有效范围内,发现此类情况要督促企业主或安全管理人员对灭火器定期进行维护。

(3)灭火器是否放在便于取用的地方。灭火器的主要作用是扑灭初发期火灾,因此必须要求灭火器能及时顺利的发挥作用。将灭火器悬挂的过高、放置在隐蔽及不易取用的场所都不是正确的做法,通常应将灭火器悬挂于顶端离地高度在1~1.5米左右且便于取用、显而易见的地方,放置灭火器材的正前方不应堆放任何货物,如不符合要求,应责令整改。

(4)配置消防沙应注意事项。扑救部分氧化物或有机物引起的火灾使用消防沙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适用于具有爆炸危险火灾。消防沙的配置应做到以下几个要求:消防沙必须保持

2干燥,要求不应露天放置;必须配备专用工具如铁锹、桶、或手推车。

4、检查企业应急设施。应急设施除了消防器材外一般还有应急灯、消防梯、应急逃生标志等,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明确的是车间、员工宿舍的楼梯必须装设应急灯和应急逃生标志。因为在发生火灾后,往往会将电力线路烧毁而导致停电,应急灯和应急逃生标志就是在断电情况下指引员工逃生的必要设备。在检查时可将应急灯插座拔下来看看应急灯是否有用。

5、检查企业有关标志标识的设置。在企业内部设置有关标志标识可以提醒员工注意事项,如在禁火区设置“严禁烟火”,堆放原料、成品区划线加以明确区域等,是一种很好的警示措施,也便于企业管理。

6、检查消防通道是否畅通。部分企业由于管理不善以及员工贪图方便,常常将货物(往往是易燃、可燃物)堆放在消防通道内,一旦发生事故,消防通道成不了救命通道反而成了黄泉路。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保障消防通道的畅通。

第二、企业的组织管理情况。

1、检查企业是否设置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机构和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应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置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是否按要求设置可以通过查看企业相关文件和实际运行情况。

2、检查相关人员是否取得相关资格证书。企业负责人、安

3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作业,我市的企业负责人一般要经过安全主任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一般指电工、电焊工、锅炉工、厂内机动车驾驶人员、危险物品作业人员等,在检查时可以要求企业提供以上工种人员的资格证书。

3、检查企业是否按要求制定了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预案。企业高效运行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为保障,不成规矩就不成方圆。一般企业必须制定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危险化学品使用储存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急救援预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根据各自企业的情况形成完整的系统。

第三、企业的资料记录情况。

各种资料记录是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有效证明,通过查看企业的资料记录可以了解企业所作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检查:

1、检查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情况。当地镇街与企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与车间负责人、车间负责人和班组或员工之间必须按要求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在生产过程中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检查企业的时候可以要求企业提供签订过的责任书,注意责任书是每年都要签订的,而且不同岗位的责任书不同的,部分企业千篇一律的安全生产责任书是不符合要求,为完成任务而签的。

2、检查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记录。企业负责人或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定期对企业进行自查自纠式的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生产隐患和不安全行为应责令人员进行整改,并对隐患内容、整改责任人、检查人、完成整改时间等内容详细记录在案。

3、检查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安全教育培训一般包括“三级”安全教育和日常安全教育,“三级”安全教育是针对新入厂员工开展的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教育,各级教育的内容各不相同,厂级教育主要是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厂规厂纪的教育;车间级教育主要是对车间安全管理要求和危险因素进行教育;班组级安全教育主要对操作岗位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教育,任何员工上岗前都应开展“三级”安全教育。除对新入厂员工开展“三级”安全教育以外,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可以针对企业的特点,对企业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工艺流程、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事故经验教训、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等内容开展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必须包括以下内容:开展培训时间、地点、安全培训教育内容、培训教育人、受培训教育人及考核情况等。

4、检查危险化学品进出库记录。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危险化学品,由于危险化学品具有特殊的危险危害性,因此对危险化学品必须严格管理,设置专门的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的同时,应对危险化学品进出库进行详细的记录,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化学品名称,出入库数量、时间,出入库经手人,出入库前检查情况等。

5、检查应急救援演习记录。企业应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制定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并通过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来提高员工应急救援能力和自救水平。急救援演练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制定应急救援演练方案、演练时间、参与人员、观摩学习人员、经验总结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等。

13.高中化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篇十三

有效课堂之所以有效可以分为班有效、课有效、时有效。班有效,就是指教师能有效地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有效,就是指教师能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活动,让课与课彼此连续并完整;时有效,就是指教师将这些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控制在每一课所规定的统一的单位时间内进行。有效课堂最主要的是高效性,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学段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有效教学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认为想要进行有效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有效备课入手

1. 把握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

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新课改后,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计划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何种具体做法,使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最优化。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以便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

3. 备课时还应注意备课的形式、内容应和实际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一人或查阅资料或借鉴现成教案。新的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上课特点而不同。尤其是关注备课中的信息采集,要求有比较大的教学信息量,信息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追寻学科前沿。“把最能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教给学生,把教学引入学科领域的前沿”。

总之,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改革备课形式,丰富备课内容,多一些时效性,进行有效备课。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效果,构筑高中教育优质工程。

三、合理安排课堂的时间,做到游刃有余

明确课堂每个环节要完成的目标,是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高效是关键。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精心设计、妥善处理每个环节,合理分配时间。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情况及时调整预案,不提无效问题,避免重复讲解。

四、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材料的不同,可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不相同。如对实验现象进行现场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讲《原电池》一节时,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每组都有导线、电流表。分步探究使电流表发生偏转的条件。(1)菠萝、西红柿、桔子、铜—锌电极;(2)菠萝、西红柿、桔子、铜—铜电极;(3)稀硫酸、铜—锌电极;(4)稀硫酸、锌—锌电极;(5)稀硫酸、铁—铜电极;(6)氯化钠溶液、铁—铜电极;(7)氯化钠溶液、铁—石墨电极;(8)稀硫酸、镁—铝电极;(9)氢氧化钠溶液、镁—铝电极。在分步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清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闭合,再加氧化和还原”。

五、有效合理的提问

问题的设计及课堂提问的技巧很重要,有效合理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具有思维价值;(2)问题要具体,表述要清晰、准确;(3)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回答,不要急于评判;(4)提问要兼顾各类学生;(5)对学生的回答必须作出评价。

另外,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巧妙设疑:(1)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设计问题;(2)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处设计问题;(3)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处设计问题;(4)在学生所遇疑难之处设计问题。

六、灵活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重视多媒体的运用

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及实物投影等,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学具等,有效缩短学生理解的时间,给学生更直观的表象,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讲环境保护,我们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环境被破坏的图片,令人震撼,印象深刻。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除此之外,还要优化讲解,重视课堂讲授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倡导简洁、精炼、有效度的课堂讲授,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七、精心设计练习环节,布置作业要精心巧妙

课后作业设计要新颖,富有启发思考性,让同学们通过独立练习,增强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对于有难度题可在课堂上进行适当讲解,再让学生进行练习。

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为解决矛盾, 应从备课、和谐师生关系、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实验中进行探究、有效合理提问、灵活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重视多媒体运用、精心设计各种练习环节, 布置作业精巧等方面进行有效教学。

14.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篇十四

德惠市第六小学 徐永丽

摘要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的教材中、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安全教育素材。我们教师应善于发掘、注意创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安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 “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等教育契机,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数学教学与安全教育两者处在一个非常融洽的统一体中,将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渗透 安全教育

安全是一个人生命存在的有力保障,拥有安全才能拥有生命。安全是我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安全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立。因而,安全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抓好安全工作,培养学生自卫、自救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适时地渗透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制定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安全”这一因素。

课堂教学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如果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同时,能考虑到学生活动等方面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就能提前对那些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方面进行避免和预防,并能使自己的教学安全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例如,在进行“认识角”一课时,我让学生做一个活动角带到学校来,第二天我检查时发现有几个学生做的钟表模型用了图钉,那针尖很长,容易划破手。于是我就告诉学生选用图钉不安全,我就选了用线穿过做的活动角让学生看看,并告诉孩子们,以后我们在做学具时,既要考虑到实用,还要注意安全。

二、结合教材适时渗透课堂安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非常注重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众多数学知识的引出均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这些主题图大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如果能适时抓住图中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时渗透安全教育。

例如:教学《找规律》中的“交通信号灯”,便可结合教材中的主题图向学生讲解骑车、走路都要靠右行,每种信号灯颜色的意义,在外出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及家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等。又如在教学“左右”的认识时,结合图教育学生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不能拥挤,平时在马路上行走也应该靠右走。

三、在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

课堂教学有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时,就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摆一摆、剪一剪等,如果组织不好,就容易出现不安全事故,教师在分组之前就要明确提出合作要求和安全注意事宜。当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密切参与其中,随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不规范活动,对学生的活动行为做最大限度的调控,以避免学生活动时因为无明确纪律约束而产生的无法预计和及时控制的危险行为。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需用到剪刀、裁纸刀等工具。剪刀、裁纸刀如使用不当,易造成伤害。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强调,不拿能这些用具玩耍,更不能拿剪刀、裁纸刀指着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渗透安全教育。

四、在数学活动课中进行安全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安全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这一课时,需要学生求出操场的长和宽长。如果我们只是在教室中给学生画一画,就让学生来认识千米,学生的体验就非常肤浅,真的很有必要让学生亲身到操场量一量,看一看,体验一下。这时老师就适时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到操场上去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五、解决数学生活化问题时,进行安全教育,达到双丰收。我们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要不失时机将学生安全教育渗透其中。例如数学问题:“天气渐渐热了,购买饮料的人越来越多。因此,甲、乙、丙三个小卖部都购进了相同的饮料;每大瓶8元,每小瓶4元。为了抢占市场,他们分别推出三种优惠措施:甲小卖部买大瓶送小瓶;乙小卖部一律打八五折;丙小卖部满20元打八折。该如何消费„„”通过此类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及常识,不购买“三无”食品,从而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

学校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而安全则是师生快乐成长、汲取知识的保障,所以无论何时都应敲响安全的警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课堂教学虽然只是一个空间有限的场所,课堂上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尤其应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安全,树立安全意识,学习安全知识,珍惜生命,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只有安全保障了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快乐成长!

总之,为了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所有的教师都应有一颗高度的责任心,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做好安全工作。参考文献

1、《都市家教月刊》

15.安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判据、熵的概念

2、利用能量判据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3、利用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重点】焓减与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教学过程】

【板 书】4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引言】化学反应原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能量判据和熵判据 【阅读】课本36页 学生举例:

1、生活中的自发过程:

(1)自然界中水由高处往低处流,而不会自动从低处往高处流;(2)铁器暴露在潮湿空气中会生锈;这些过程都是自发的,其逆过程就是非自发的。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将向何方发展,我们非常清楚,因为它们有明显的自发性——其中是否蕴藏了一定的科学原理?

2、化学反应中的自发过程(1)甲烷燃烧:

CH4(g)+2O2(g)=CO2(g)+2H2O(g)△H=-802.3 kJ/mol(2)铁生锈:

3Fe(s)+3/2O2(g)=Fe2O3(s)△H=-824 kJ/mol(3)氢气和氧气反应:

2H2(g)+O2(g)=2H2O(l);△H=-571.6 KJ/mol 共同点——放热反应 E反 >E生

一、自发过程与能量判据

1、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共同特点: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

2、能量判据:自发过程的体系取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这时体系会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这一经验规律就是能量判据,是判断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之一。有些过程也是自发的,这当中有的与物质的能量高低无关,有的虽与能量高低有关,但用能量判据却无法解释清楚,例如:

两种理想气体的混合可顺利自发进行,无须借助外力 N2O5分解: 2N2O5(g)===4NO2(g)+O2(g);

△H=+56.7kJ/mol 碳铵的分解:(NH4)2CO3(s)=NH4HCO3(s)+NH3(g);

△H=+74.9 kJ/mol

二、熵与熵判据

1.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由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这种推动体系变化的因素称作熵。

2、熵判据: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增大,这一经验规律叫做熵增原理,是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另一判据——熵判据。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

 物质由有序变得无序,即有序程度降低,混乱度增加。 熵:表示物质混乱度。熵越大混乱度越大。 熵变△S:生成物熵与反应物熵之差。

三、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的应用

能量判据中,自发过程取向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倾向 熵判据中,自发过程取向于最大混乱度的倾向

很多情况下,简单地只用其中一个判据判断同一个反应,可能会出现相反的判断结果,所以应两个判据兼顾。由能量判据(以焓变为基础)和熵判据组合成的复合判据将更适合于所有的过程。注意:

1.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和过程发生的速率。例如金刚石有向石墨转化的倾向,但是能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多快才能完成,就不是能量判据和熵判据能解决的问题了。

2.在讨论过程的方向时,指的是没有外界干扰时体系的性质。如果允许外界对体系施加某种作用,就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例如石墨经高温高压还是可以变为金刚石的。【阅读】“科学视野” 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

 △H – T△S< 0 自发进行  △H – T△S= 0平衡状态  △H – T△S> 0 非自发进行 【小结】

一、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

1.能量判据:自发过程趋向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倾向。放热过程常常是容易进行的。2.熵判据:自发过程趋向最大混乱度的倾向。若干熵增的过程是自发的。

二、理解熵的含义和熵的变化

1、放热的自发过程可能是熵减小的过程,如铁生锈、氢气燃烧等;也可能是熵无明显变化或增加的过程,如金刚石和石墨的互变熵不变;活泼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熵增等„„

2、吸热的自发过程应为熵增加的过程,如冰的融化、硝酸铵溶于水等。

3、无热效应的自发过程是熵增加的过程,如两种理想气体的混合等。

4、由能量判据(以焓变为基础)和熵判据组合成的复合判据(△G)将更适合于所有的过程。

5、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期发生和过程发生 的速率。

如涂有防锈漆和未涂防锈漆的钢制器件,其发生腐蚀过程的自发性是相同的,但只有后者可以实现。

6、若一个变化的正向能自发进行,则逆向是非自发反应。

7、反应的自发性也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常温下石灰石分解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是非自发性的,但在1273K时,这一反应就是自发的反应。规律方法总结

自发反应中的焓变和熵变的关系

1、放热的自发过程可能是熵减小的过程,如铁生锈、氢气燃烧等;也可能是熵无明显变化或增加的过程,如甲烷燃烧、氢气和氯气化合等。

2、吸热的自发过程是熵增加的过程,如冰的融化、硝酸铵溶于水等。

3、无热效应的自发过程是熵增加的过程,如两种理想 气体的混合等。

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见附页。

练习

1、科学家根据体系存在着力图使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自然现象,提出了相互关联的________和_________,为最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根据。试分别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自发反应可用能量判据来解释的是()A、硝酸铵自发地溶于水

B、2N2O5(g)===4NO2(g)+O2(g); △H=+56.7kJ/mol C、(NH4)2CO3(s)=NH4HCO3(s)+NH3(g);△H=+74.9 kJ/mol D、2H2(g)+O2(g)=2H2O(l);△H=-571.6 kJ/mol

3、已知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① C(金刚石、s)+O2(g)==CO2(g)△H1=-395.41kJ/mol ② C(石墨、s)+O2(g)==CO2(g)△H2=-393.51kJ/mol 关于金刚石与石墨的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转化成石墨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B.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C.石墨比金刚石能量低 D.金刚石比石墨能量低

4、知道了某过程有自发性之后,则(A.可判断出过程的方向

B.可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 C.可预测过程发生完成的快慢 D.可判断过程的热效应

5、碳铵[(NH4)2CO3]在室温下就能自发地分解产生氨气,对其说法中正确的是(A、碳铵分解是因为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B、碳铵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了能量

C、碳铵分解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判据不能自发分解 D、碳酸盐都不稳定,都能自发分解。

6、下列反应中,在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的是(A.(NH4)2CO3(s)=NH4HCO3(s)+NH3(g)B.2N2O5(g)=4NO2(g)+O2(g)C.MgCO3(s)=MgO(s)+CO2(s)D.CO(g)=C(s)+1/2O2

7、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一个化学反应的原理,其中不属于这三个方面的是(A、反应进行的方向

B、反应的快慢 C、反应进行的限度

D、反应物的多少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H4NO3溶于水吸热,说明其溶于水不是自发过程

B、同一种物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而固态时熵值最小

C、借助于外力能自发进行的过程,其体系的能量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

D、由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更适合于所有的过程。

9、下列过程属于熵增加的是

()A、一定条件下,水由气态变液态。B、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C、2N2O5(g)=4NO2(g)+O2(g)D、散落的火柴的无序排列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系有序性越高,熵值就越低

B、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增大 C、吸热反应不可以自发进行

D、同种物质气态时熵值最大

11、以下自发进行反应可用能量判据来解释的是

(A、硝酸铵自发地溶于水

B、2N2O5(g)=4NO2(g)+O2(g)

△H=+56.7kJ·mol-C、(NH4)2CO3(s)=NH4HCO3(s)+NH3(g);△H=+74.9 kJ/mol D、2H2(g)+O2(g)=2H2O(l);△H=-571.6 KJ/mol

12、判断下列反应的熵值增加的是 A、2H2(g)+O2(g)=2H2O(l)B、H2(g)+Cl2(g)=2HCl(g)C、(NH4)2CO3(s)=NH4HCO3(s)+NH3(g)D、Cu(s)+Cl2(g)=CuCl2(s)

13、已知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为: △H-T△S<0反应能正向自发进行 △H-T△S=O 反应达平衡状态 △H-T△S 反应能逆向自发进行

(其中△H为焓变,△S为熵变,T为热力学温标,单位为K)设反应A(s)==D(g)+E(g)△H-T△S=(-4500+11T)J/mol 要防止反应发生,温度必须

A、高于400K

B、低于136K C、高于136K而且低于409K

D、低于409K 参考答案:

1、自身能量趋于最低

各有序变为无序

能量判据和熵判据 自然界中的水由高处往低处流,而不会自动从低处往高处流 碳酸铵的分解:(NH4)2CO3(s)=NH4HCO3(s)+NH3(g)

2、D △H为负放热,使体系能量降低。

3、由题意可推得C(石墨、s)= C(金刚石、s)△H=-1.90 kJ/mol故选A、C

4、A

5、A

6、A熵增 B熵增C熵增D熵减 故选D

7、D

8、A

9、CD

10、C

11、D

12、C

上一篇:国庆节的由来及意义下一篇:税务申请增值税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