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运用

2024-07-15

小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运用(精选9篇)

1.小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运用 篇一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声情并茂。

二、信息技术促进思维的羽翼翱翔。

三、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四、信息技术改变师生关系。

五、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大家提供一种视角,请同行指出不足之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三角形

教学

运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恰当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在一起,为教学服务呢?本文谈一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促推思维的羽翼翱翔。

在班级人数多达五十人的今天,谈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或许只是理想的追求。但信息技术的介人,却使得这一理想很快成为现实。

例如:在“在三角形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设制“起跑线”、“加油站”,这些极具挑战性的“冲浪”,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对话。计算机充满人性化的即时判断,让每个孩子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了然于胸,以便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调节:或一路闯关,满面怀信心接受新的挑战;或寻求来自教师、电脑等的帮助,扫除障碍,继续前进。在这种新型的人机交互环境下,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传统的大班教学中全班整齐划一地练习,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一切都得听从老师的摆布,一切都得服从大局。在课堂上,单靠一个人的力量,面对五十双渴求得到不同发展的眼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信息技术所独具的交互特性,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开拓思路和学习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按不同方式与屏幕显示内容进行沟通,提供反馈。

二、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声情并茂。

在上“三角形”一课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呢?随即播放教师制作的演示文稿,画面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徐徐展现:蓝天中展翅翱翔的双翼飞机,暮色中的埃菲尔铁塔,灯火通明、川流不息的杨浦大桥……孩子们屏息凝视,感受着三角形稳定性的广泛应用,陶醉在这个色与声交织、音与形交融的世界里……

“三角形的认识”所展示的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上网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制成幻灯片进行交流。这使得远在天涯的美妙景象近在咫尺,一幕幕生动形象的画面在眼前展现,既看得见,又听得到。三角形,不再是老师口中念叨的一个抽象的图形,而是演变成为一个个生动的、立体的、眼光可触及的活生生的事物,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下,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三角形的世界是美丽的,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劳动竟然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奇迹!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一切,都是来自活生生的三角形世界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薄薄的教科书就是学生的唯一世界,黑板加粉笔主宰了一切,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受“教师——课本”这种单一传递模式的限制,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只能处于较低的水平。空洞的说教,乏力的语言,学生的体验是浅层次的,感悟是不深刻的。

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广袤的世界成为了学生多彩的书本,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手段呈现,教学内容以其无穷的张力,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态度、价值观伴随知识得以同生、共长。

三、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提倡的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观,光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显然已经远远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而借助信息技术屏幕切换、及时反馈等功能却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就使得这一操作较之常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时效性。因为它缩短了“学生练习——教师批改——集体订正”的周期时间,使得反馈更及时,也更具人文性。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兴趣盎然,也更好更快地掌握了本堂课的重点内容。

四、信息技术改变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师生关系由原来的不平等趋向平等,然而这种平等极易引发新的不平等——生强于师。就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教学相长。信息技术,创造了一种平等和谐不断发展的师生新关系。

五、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果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回归,我们不难想像这种场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漫无目的地漫游而一无所获,在讨论区中自由地发言而不围绕主题。这样放任自流导致的后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连规定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因此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在学生自由快乐地冲浪的同时,教师积极地旁观,加强了指导与调控,辅导、点拨,让学生走好每一步。

当然,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一步步展开深刻思考,则信息技术整合就失去了灵魂。信息技术为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和表演道具。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这句话在信息技术整合的今天,我们仍应积极地倡导主导作用并且身体力行。

2.小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运用 篇二

一、哪些内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1) 多媒体是目前主要的信息技术工具, 它能呈现出大量的信息, 如图片、声音、数据, 所以教学到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全等、相似等内容时, 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大量的图片信息, 让学生有很好的视觉感受, 而且也能很快体会到各种图形的特征, 这是纸质学案所不能达到的, 有时多媒体充当幻灯片的功能也是挺好的。以往课本中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设计大多是让学生用铅笔绘画,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 为什么不可以用电脑设计呢?几何画板是很好的软件, 学生用几何画板设计对称图形的热情很高, 而且也达到了会设计的教学目的。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积极性远比铅笔绘画高很多的, 而且用铅笔绘画不能画出的, 用电脑都可以做到, 既丰富又美观 (如图1) 。学生在用电脑绘制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 图形的性质基本上在绘制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所感悟, 这比教师对着黑板讲十遍的效果都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知识的链接,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像黄金分割、勾股定理这些涉及较多知识面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搜索了解黄金分割涉及的领域很多, 有音乐、美术、建筑、人体、摄影、饮食等, 学生觉得特别有趣, 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我制作了黄金分割和勾股定理的专题学习网页 (如图2) , 让学生得到专门的学习。勾股定理是一个古老的定理, 它的历史富有魅力, 它的证明方法多种多样, 有我国的赵爽、西方的毕达哥拉斯、美国总统等都证明过它, 我认为让学生更多了解它的历史和证法, 使学生体会到这个定理的重要性, 这是传统教学经常被忽视的。学生常常对数学是有畏惧心理的, 主要原因是数学没有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言:“造成数学难懂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实际”。那我们何不将它变得有趣而又贴近生活呢?

(3) 几何画板对函数的绘制也是相当有用的, 所以当我们在教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时候, 用几何画板进行图像性质的研究, 可让函数变得不再抽象。如一次函数y=kx+b中, k的变化图像会怎样, b的变化图像又如何, 自变量x的变化函数y的值会怎样, 几何画板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自己演示, 也可以学生自己操作, 当然让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但可能要花费较多时间。如果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几何画板的用法, 多花些时间也是值得的。

(4) Z+Z智能教育平台的超级画板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动画功能, 学生可以运用其动画和追踪功能制作很复杂的电脑图案, 可以用它来制作七巧板, 并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各种图案。电脑拼七巧板要比用塑料或木头制品的实物要困难, 但学生可以了解七巧板的制作。学生用它也可以亲手制作一棵勾股数, 但需要一定的软件操作能力。

二、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1. 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 教师要对电脑软件有所掌握, 比如自如地运用Word、Express、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 只有自己掌握, 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

其次, 教师要制作好脚本, 安排好整节课的程序。

最后, 教师要驾驭好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2. 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也要学习一些软件知识, 如果在数学课上再学习软件的操作方法, 时间不够, 所以, 需要学科之间的渗透。

其次, 学生间的合作, 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要让教学顺利进行。

3. 对硬件的要求

我们学校没有每个教室都安装多媒体, 只有几个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 这需要和其他教师和班级协调进行, 以免发生冲突。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优势

(1) 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数学实验室”, 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 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 让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 来做“数学实验”。如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24点游戏”, 在游戏中, 电脑自动出示4张牌, 学生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 电脑除了能作出评判外, 还会列出所有的解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再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 但由于其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 点击度量, 就可以显示出每个角的度数, 再点击计算, 求出三个内角和, 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 发现无论怎么变, 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 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动感方面的不足, 增强了学生的直观印象, 为降低教学难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几何画板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时, 先绘制一幅二次函数的图像, 然后在图上任取一点显示它的坐标, 当随着点在图像上移动时, 学生可以观察到纵横坐标的变化, 从而轻松得出y随x的变化情况。如果学生每个坐标都要通过笔算, 实在浪费时间。

由于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还是学案式教学, 所以, 适当运用信息技术也不会给教师带来太多的负担。传统教学经历了这么多年, 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 学案式教学在一片争议声中慢慢成长, 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 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对数学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 2003, (2) .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教育研究, 2002, (7) .

3.小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教学;运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新课程改革,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尤其是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如何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适时选择教学时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生物课程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新课标改革一个紧迫的命题。

1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必要性

1.1多媒体丰富内容,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需要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丰富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甚至三维虚拟动画等用于课堂教学,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把活生生的生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使吸引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可优化课堂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借助电脑、数码投影机和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工具,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精彩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生物个体与系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微观上探究生物内部的结构和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1.3可创新教学情境,展示复杂的生命过程。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可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的效率。生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视频、图片、文字等结合起来,就可以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表象化,还可以利用动画将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吸水的原理和过程、植物矿质营养的吸收和利用等过程,都可通过多媒体技术适时展示给学生。把生命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真谛,感知生命的历程。

2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教育原则

2.1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一切以学生利益为主,积极为学生服务,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能够创设生动、丰富、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还要多方面构建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2.2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生物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充分体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多角度创造条件诱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或主动学习的媒体。

2.3师生交流与协作。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活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开展交流与协作更加充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更多条件,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一起参与讨论和交流,师生之间要互相信任和尊重,力争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3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

3.1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应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生物学内容涵盖大丰富抽象,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了难度。并且有些生物现象实在不是一些简单的标本或挂图所能展示清楚的,也不是教师用语言所能描述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处理上具有高强的能力,利用这个特有的强大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微观场面处理,对于瞬间变化过程作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极大地消除了学生的“学习障碍”。课件能够形象地展示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特别是能够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微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制作界面美观、导航清晰、操作方便,且可进行重放、慢放和快放的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主动学习的过程。实行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制作出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不应流于形式化和粗糙化,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真正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功效。

3.2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能开阔学生视野和学习兴趣。教师按照新课标要求建立学习内容的框架和程序,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在校园网、局域网或教师主页上搜索,查询、归纳、整理信息源和理顺知识关系,在教学中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增加了信息量,为学生积累信息开阔了视野空间。然后再通过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研讨互助,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教师设计疑问,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理解、探究新知。同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识逐步得到理解消化,进而得到新的发现,新的感悟。然后让同学阅读教材相应部分,由差、中、优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次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学生解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提高。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时空跨度相当大,仅仅依靠标本、挂图、或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多媒体课件能将上述类似场景用动画模拟的手段再现。例如:“种子的结构”中,胚的四部分发育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不易观察,学生又缺少感性认识,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看多媒体胚的发育,建立关于植物个体发育的动态变化的概念,这样不仅节约了教师的评述时间,而且学生也为其形式的新颖,画面之精彩而耳目一新,轻轻松松地就把知识记牢了。在现实条件或虚拟情境中,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在交流中发展能力。

4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要避免两个问题

4.1要避免生物教学中所有内容都需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任务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在适宜的教学内容和环境下使用,一些直观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可以不用课件。一些使用实物、挂图、模型可以学会的内容,应尽量使用实物、挂图、模型。只有对那些复杂、抽象、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到达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可以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渐建立理性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目的。

4.2要避免用信息技术来代替实验和实践。在生物学教学中,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弱化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探索活动,实验和实践是不能被信息技术替代的。在实验中,使用模拟和录象可以起到先行预习的作用,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做实验。相反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我们应该把实验做得更加完整和漂亮。

5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教学环境,都应该积极开展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抽象、宏观、微观的世界统一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在有限的空间中达到无限的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郭东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2012;104-109.

4.小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运用 篇四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媒体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改革,而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因此教学也已不再是局限于校园内部的、师生之间的活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依依赖教师的传授和阅读课本。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传统的知识获得模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互动学习软件自主进行探究、利用网络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利用互联网搜索更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得数学知识的平台,从而使数学学习由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补充,学生还可以根据各自的能力和爱好,在网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满足学生个体对学习的不同需求,以求获得不同的发展,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有支持。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获得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知识和拓展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学习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也培养了学生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正是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

2、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传播媒体也从单一的粉笔加黑板向多媒体转化。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原来一些比较难以表达的分析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密度,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了支持。

多媒体互动学习软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观看的演示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学习软件,在实际操作开展探究性学习。

实时监控系统可以使教师同时了解多个学生操作情况,与传统的课堂巡视相比,教师的监控效率和效果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并可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或实时显示学生的操作情况。

3、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来源

传统的纸质教材由于受篇幅、编写周期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知识的容量和对最新知识的及时更新,所以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支持,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搜索相关的信息,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

4、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利用互联网可以快速搜寻更多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片等),还可以搜索和下载合适的教学课件,使单纯的自制教学课件发展为自制教学课件和通过网络搜索和下载适用的教学课件互为补充,从而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纸化教案设计不仅可以方便地进行教案的实时修改,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教学之中,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可能性

1、学生具备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国家通过加强对教育的支持和投入,目前在大多数地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已列入中学和小学的教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已见成效,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就基本具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的提高,多数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初步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这些条件都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就可以比较熟练地操作互动学习软件和运用网络搜索相关的信息。

2、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十五”教师职务培训中,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培训内容之一,通过培训和考核,教师都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了一种或多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网络搜索合适的资料,包括备课资料、优秀教案、多媒体课件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十一五”教师职务培训中,信息技术也是教师培训的课程之一,每一位教师进一步接受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通过各类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能力,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基础和有效的保证。

3、硬件的配备和软件的开发

在上海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各学校都按标准配备了班级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专用教室,建立了校园网并与局域网相联结,宽带网联结到每一个办公室和每一个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开发为课件制作提供了方便,二期课改教材还设计了配套的教学光盘。这些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提供了支持,为顺利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教师教学理念更新

随着各类学习和培训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已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师认识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感受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上各要素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可能,二期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又促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三、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或是图形的教学,都需要教师通过一定数量的板书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采用当堂板书则会占用相当的教学时间。在练习中也会出现大量的书写,如填空、计算题和应用题的解答等,都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如果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前预制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密度,使有限的教学时间产生更高的教学效益。

2、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直观地演示分析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习题的分析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是比较困难的,例如传统的媒体就很难实现相向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同时行动的演示,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一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加明显。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下载的Flash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演示了四种车轮的行驶情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概念。在同一课件中,还直观演示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同一圆中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知识以及直观演示了利用各种工具绘制圆的方法。

3、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来源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课堂的传授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去搜索相关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扩展。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与年月日有关的信息,了解二月是28或29天的来历,了解了闰年产生的原因等知识。

4、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在二期课改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大都是通过操作实现的。

传统的教学中也有学生的操作,但由于受学具可操作性的限制,影响了学生的操作速度和操作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克服这一缺陷。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几时和几时半》时,我校的教师就通过互联网下载了一个互动学习软件,该互动学习软件既可以自动显示几时和几时半,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表示几时和几时半。学生通过操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理解并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有效地突破了表示几时半时如何正确确定时针位置这一难点,在以后的练习中可以发现,学生在画几时半时,错误明显减少。虽然这一操作也可以利用学具进行,但操作的速度明显慢于互动学习软件,而且也不如互动学习软件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

又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知识时,学生通过互动学习软件的操作,每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就会实时出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等的相关数据,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辅以教师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自己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较传统的学具操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也明显提高。

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探讨

1、改变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同于以前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教师个体的操作,是教师在课前事先制作课件,然后在课堂上按教师事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操作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则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操作,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除了教师的教学之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学习软件开展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对教材加以补充和拓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还没有突破原来的模式,表现在数学教学中仍旧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没有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解决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和网络信息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互动转变,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在数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硬件配套数量的矛盾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必须有硬件的支持。虽然目前各校都按标准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但也只能满足部分班级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需要,如果在全校范围内都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目前还不具备条件,何况除数学学科外还有其他学科也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解决方法:在目前还不可能大量增加计算机的情况下,根据学校中现有的硬件设备,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也为以后大面积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积累经验。

3、在数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互动课件配套的问题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数学教学课件配套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互动式的教学课件更是缺乏,大都课件还停留在供教师操作的多媒体课件阶段,而一般的教师由于受技术和时间的限制,只能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学课件,不具备自己制作互动软件的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停留在原来的多媒体课堂教学阶段。

解决方法:在互动课件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一方面发动教师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应的互动课件,通过校园网在教师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通过有关部门的培训,帮助教师在Powerpoint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的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方法,如Flash、Authorware等,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互动课件。根据我的实践,Authorware就是一个比较实用的课件制作软件,利用它的交互模式和判断模式等就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互动课件。

4、课件与积件的问题

通过互联网下载的都是课件,而且大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二期课改教材配套的课件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这些课件,就只能根据课件的内容设计教案。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的发挥,不利于形成形式多样的教学风格。

解决方法:在课件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积件设计,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案设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积件,通过优化组合,形成适合的课件。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节约教师自己制作课件所耗费的大量时间,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缺乏制作课件的技术能力问题,使互动课件大量进入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可能,而且制作的课件能符合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同时这些积件还可以用于不同年级和不同教学内容的课件制作,使积件发挥更大的效益。

5、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运用

目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时,很少把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运用结合于数学教学之中,即使有也大都只是学生在教师预先准备的信息范围内开展运用,没有体现对学生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运用方面的能力培养。

教学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运用、创造、传递等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时,应该强调通过学生收集、分析、判断、运用、创造、传递信息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探究学习。

5.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摘 要:数学是各科教学中相对较为困难的一门学科,其概念抽象,公式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公式推导过程展现出来,学生需要投入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全方位投入的精神状态很难长时间保持,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具有必要性,文章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应用

基础教育改革的快速实施,让信息技术在教育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活动的整合,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革,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积极去探索数学知识。[1]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科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对于这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少年儿童来说,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用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和直观具体的形象,造成一种强烈的有效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2]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作用,通过预设的教学软件,使学生看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慢慢地接近直到重叠,三角形右下的顶点不动,上面的三角形按逆时针的方向旋转180度,直到两个三角形的底成一条直线,右边的三角形沿左边三角形的右边向上平移,直到拼成平行四边形,这样直观的演示,学生容易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化静为动,促进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抽象概念的形成。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首先用计算机演示一幅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个怎样的运动是相对(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这样,学生轻而举地形成了相遇问题中的“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概念。

又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利用电脑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水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通过这样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突破知识难点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图形问题的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影响,加之农村学校设备不齐全的影响,往往是一套三角板,一个圆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图形是静态、呆板的,将丰富的图形世界简化为死板的几条线段,学生不能亲手经历测量、实验、操作,更谈不上空间图形的理解,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我深刻地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特别是图形问题更应该有机地与信息技术相整合,让学生主动探究,亲身经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很快得到解决。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将圆形平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并展开图像的动态变化,很容易得出结论:圆形朝两边展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其实是圆的周长的一半,高是圆的半径,整个过程直观、形象,容易理解,便于得出计算公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这一点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观察图像的变化,学生在相互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反馈中,得出自己的结论,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3]

四、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在唤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4]

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用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两个全等的任意三角形可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然后,我?⒎⒀?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了电脑演示的启发引导,学生纷纷动手,进行了多种推导的尝试。在学生充分尝试之后,我再通过电脑演示两个全等的梯形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快就得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时,有的学生便讲出自己的方法,即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予肯定。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可见,运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得到发现规律、创新的灵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了解规律,培养学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问题的习惯,迸发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结语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有机整合十分重要。每一位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更应该注意到既不能用的太滥,也不能唯课件是从,更不能“附丽趋美”,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情况,从数学学科的需求出发,结合技术的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精心的设计,适时的穿插,用它的“神来之笔”去点“画龙之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6.小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运用 篇六

王家小学

杜令平马玉娟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使得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在民族地方,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为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实验、动画模拟、练习设计、分层显示、控制模拟。[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巨大的优势,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 在汕尾,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严重脱节。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本文拟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

信息技术教学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形;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可以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多媒体技术提供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及一定范围内,数学的确不如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年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严重脱节,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有排斥心理,教师和信息技术之间仍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现象,使得学生主体素质的变化与落后的教学手段存在着巨大反差,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或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照顾个别差异等弊端。

四、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方式:

(一)演示实验

简洁明了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走的时间来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十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十分钟,有十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二)动画模拟

形象生动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可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辆车,后来又来了它的2倍,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动画表示的意义。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产生立体效应,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三)练习设计

方便快捷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四)分层显示

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多媒体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教学信息由媒体传递,媒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网络平台,创建学生个人空间和家校讨论版块,加强教师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并给学生提供辅助探究发现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分层指导下,学生借助媒体认识工具,来解决问题。

(五)、控制模拟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编写出较富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但我相信,教育以人为本,只要教师也以学生为本,信息技术在汕尾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总之,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王家小学

杜令平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简明快捷的优越性在教育教学中凸现出来,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作以梳理融和,将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趣溢横生,教学内容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使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与演化,了解得更加深刻。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巨大的优势,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民族地方,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为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实验、动画模拟、练习设计、分层显示、控制模拟。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更为明显,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方面的点滴管见。

一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

信息技术教学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中以幻灯片、投影仪、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形;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可以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打破齐步前进的传统教学窠臼,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及一定范围内,数学的确不如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年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严重脱节,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有排斥心理,教师和信息技术之间仍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现象,使得学生主体素质的变化与落后的教学手段存在着巨大反差,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或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照顾个别差异等弊端。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方式:

(一)简洁明了的演示实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走的时间来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十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十分钟,有十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特点,编写出富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将数学课程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动态形式充分的体现出来,将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二)形象生动的动画模拟

其简明快捷的优越性在教育教学中凸现出来,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本知识作以柔和与梳理,将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趣溢横生,教学内容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使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与演化,更加了解,更加深刻。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可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利用在杯子天平中注水的动画来演示平衡现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动画表示的意义。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产生立体效应,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的困扰,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三)方便快捷的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四)多样进行的分层显示

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多媒体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教学信息由媒体传递,媒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网络平台,创建学生个人空间和家校讨论版块,加强教师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并给学生提供辅助探究发现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分层指导下,学生借助媒体认识工具,来解决问题。

7.浅议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七

1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 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1.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 教师是主宰, 学生是配角, 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 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 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 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 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 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 从前置知识复习, 精选例题讲解, 到巩固练习作业, 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 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 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 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2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它既能看得见 (视觉) , 听得着 (听觉) , 还能用手操作 (触觉) , 这种多样性的刺激,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 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 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 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2.1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 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 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 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 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 比如, 初三几何“点的轨迹”, 学生最终会知识 “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 但学生对 “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 《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 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 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 清晰的, 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2化抽象为直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 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 初三代数“函数”, 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 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 分别显示解析式y=x+1, 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 天气昼夜变化图象, 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 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 时间设为x, 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 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 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2.3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 产生强烈的印象。 初中几何《圆》这一章, 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 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 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 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 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 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 鼠标一动, 结论立现, 效果相当好。 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 需要用 “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 都可用 《几何画板 》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些题目, 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 图形变化了, 结论仍然成立, 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2.4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三代数“频率分布”,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 找最大值, 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 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既繁琐又费时。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简洁明了, 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 排序, 最大值和最小值, 各组中的频数, 一目了然, 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 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 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 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 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3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 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 包括文字, 声音, 图片, 视频等, 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 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 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 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 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 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 在教师的启引下,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探究各种问题, 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 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 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 互相交流, 对比, 归纳。特别一提的是, 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 配上不同颜色, 鼓励学生设计一、 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 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学生经过设计, 复制、粘贴、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 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 很有创意。 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 开拓了视野, 激活了思维, 增强了想象,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8.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220-02

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科学地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智力、能力的开发,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去营造吸引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声、色、光、形等互动的氛围里,产生新奇的心理体验,进而生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励他们去学习新知,探求数学奥秘。

【案例1】

如:《数数》一课中,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 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2】

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决一课时,本来这节课的内容是相当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开始先播放一段视频动画(西游记主题曲)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去欣赏,看看里面提到了哪些数字,最后老师说明这些数字都和9有关,引出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熟悉美妙的音乐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积极的投入学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简单机械的背诵口诀,非常枯燥无味。这堂课中老师还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手指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效果非常好。练习中也用了小狗拉车的游戏和逛9元超市购物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口决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案例1】

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1、屏幕上首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 / 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

2、接下来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

3、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地数量关系并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力

【案例2】

如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初步认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充分认识1元、5角、1角、1分等小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又有纸币和硬币,纸币和硬币又都有新款和老款。如果老师只是拿着相关的币值在手里演示,那只能一张一张的拿,硬币又非常小,班上大部分学生是看不见的,零星的展示也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老师用多媒体放大人民币,先让学生逐一认识各种人民币,然后通过电脑投影显示所有人民币,让学生有个全面观察和认识,来区别不同币值和同种币值新旧款。多媒体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解决了很多老师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1】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案例2】

数学教学中一些几何体公式的推导,如果只凭老师准备的挂图和简单的教具很难讲清楚、讲透彻,学生往往学的莫名其妙,最后死记硬背公式去解题。这样只能让学生套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解决复杂题目,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如果用多媒体来演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求圆柱的体积这一课,多媒体形象具体地展示把圆柱体体积转化为长方体体积的过程:多媒体先演示把圆柱体沿底面圆心平均分成8块,重新组合的形体类似长方体;再这样沿圆柱底面圆心平均分成16块,重新组合后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再这样平均分成32块,组合后的图形几乎就是长方体。根据这样的演示过程,学生一下就能得出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V=SH。学生随着电脑的演示一步步去观察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思维得到了拓展,圆柱体积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案例】

《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一幅明明一天生活的情景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学几点,出去玩的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

小明爸爸去应聘工作,根据甲乙两家企业出示的某车间工资表做选择判断。多媒体出示的甲乙两家企业的工资表示:甲企业的平均工资比乙企业的高,但仔细观察表中工资数据,发现平均数不能代表工资的一般水平。从而引出要找一个合适的数——中位数。

学生对这个实际问题很感兴趣。简洁明了的电脑显示方便他们观察和思考,在矛盾、困惑中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支点—— 中位数。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这看来很难懂的数,而且有很大的成就感,方便快捷地拓展数学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9.小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运用 篇九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的将原生态的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需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见识、开发潜能。本文试图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三个方面探讨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 情境 善用 巧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语言、文字、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同时,我们又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各校都得到空前重视,目前有的学校规定:凡是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这就使得有些教师为了证明自己是在用现代信息技术,就用电脑展示几道口算题,感觉自己也是现代化教学。就连平时的日常教学,用多媒体觉得是一种时髦,以至于有的老师每节课都运用信息技术,造成老师们抢占多媒体教室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

一、教师要“会用”

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和教材文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教师应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适应不了目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延展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实现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能让数学知识无限延伸。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育人之妙,存乎一心。的确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活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必需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才能顺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比如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有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而且学校还创造条件让每位教师参加培训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学校每学期还要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比赛,多媒体教室对每一位教师都是开放的,随时都可以使用,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等等一切措施都为教师使用计算机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增加了筹码。

二、教师要“善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一)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抽象性与严谨性,数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科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限制,教师不能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多媒体进入了课堂,为原生态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能将有时难以表达甚至根本不能用语言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图形、图像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直观的原生态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比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我以“大雁南飞图”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大雁不断变换的队形中,放大大雁的“人”字形轮廊线,引入本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为学生认识“角”提供了生动的可感知的原生态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如,学习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等变换关系。用多媒体创设原生态的场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二)善用多媒体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的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再现于课堂,来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比如在教学“小明的一天”也就是学习24时计时法,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把班上一个学生一天的起居作息情况制成七组镜头:午夜12时,夜深人静,人们进入了梦乡;早上6时30分,天渐渐亮了,小学生起床洗脸;早上7时30分,小学生背上书包上学;上午11时30分,小学生放学;下午2时30分,学生背上书包上学;晚上7时,全家在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又是午夜12时,一天过去了。每组镜头,都配有钟面,看到时针、分针不停地转动。同学们边看边论,熟悉的人、熟悉的场面,普通计时法与抽象的24时计时法就在自己身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可是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生状态中去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善用网络交互,提高练习效果,延伸数学知识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如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下课后大部分学生说:这样的练习真有意思,能不能以后多上点这样的课。教师也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在数学课《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上网搜索“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利用这个功能把学生网上搜集到的“交通标志牌”、“家具图片”等许多资料,调到大屏幕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教师要“巧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

(一)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功能,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原生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把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化抽象为形象时用,让学生思维得到放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教学《线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竖琴中琴弦,然后引出线段;展示出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引出射线;展示火车的两条无限延伸的铁轨引出直线,从鲜活的实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又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轻松快乐。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简化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角器,但在教学时,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师到每个学生的桌前示范,课堂效率将大大降低。若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闪烁、变色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量角器及内外圈刻度的认识,以及如何使用内外圈刻度量角的过程进行演示,对量角、画角等掌握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在教学《温度》时利用电脑使温度计中水银能升降,让学生明白正负数。又例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的表面积求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可以用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填色、旋转等,非常直观地展示形成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知其所以然,又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难点不再难懂,重、难点部分得到分散。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交错表现动静两种状态,在教学中可直观设计、灵活操作。上述案例,灵活的运用了这些特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甚至能参与其中的原生态情境,把静止不动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

(一)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画面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搭配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潢“门面”,从而丢掉粉笔、黑板及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但是由于速度比较快,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是由传统的“人灌”改为披着现代化外衣的“机灌”[3]。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参考文献:

上一篇:分解立项落实情况总结下一篇:感恩可以让世界变得博爱-感恩节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