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

2024-07-10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精选5篇)

1.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 篇一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许昌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心理状况、生存现状、教育状况等,通过调查来使等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留守儿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查时间:2010年 7月23日到8月1日

调查人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法学院“法苑之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全体队员

调查对象:村干部、乡村教师、留守儿童家长、留守儿童

调查方式:深入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地点: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颖阳镇下属村庄

正文: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有 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燃眉之急。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法苑之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举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襄城行”这次短短的十三天的调查活动,使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查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我们团队通过对周围几个村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2.4%,有66.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4.2%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2、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其中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39.8%。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4、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5、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谭姓村民时我们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吃水的大水缸中溺水身亡,孩子的奶奶由于伤心过度农药自杀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1、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孩子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着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老师一学期做家访的比例仅为5.13%。

3、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三)、就这些问题我们解决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有条件的话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孩子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水利水电学院“法苑之星”暑期实践团队

8月9日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2.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 篇二

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指在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 被迫留在家里, 处在学龄阶段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从地域范围来看, 特指农村贫困地区;从打工主体来看, 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从年龄结构来看, 处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 调查内容

1.县级层面。包括“两免一补”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以及其对当地教育的影响;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部门所采取的措施等;留守儿童对家庭、社会、社区的影响以及致使他们留守的原因分析等。

2.学校层面。学校教育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比例、在校表现 (学习、行为、生活、人际关系、性格、兴趣等) ;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看法与采取的措施;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所带来的影响等。

3.留守儿童层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如何;留守儿童自己如何看待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如何看待监护人对自己的监护;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现状;讲述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己的生活故事;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带来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等。

4.监护人层面。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 包括衣食住行的现状, 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以及原因和解决的途径;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 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监护人与学校的沟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作用发挥得如何等;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 包括监护人是否与留守儿童谈心、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相处得怎样、父母在与不在留守儿童的表现有何不同等。

(二) 调查研究方法

本调查基本上主要采取质性研究, 因此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方法, 辅之以问卷调查研究, 具体操作的方法是访谈 (个案访谈和集体访谈) 、观察、集体活动、作品收集与分析等, 具体方法如下:

1.个别访谈。本次调查研究共访谈30位相关知情人, 其中教育部门管理者5人 (县教育局领导2人、校长2人、教导主任1人) , 教师7人, 监护人8人, 儿童个案10人。

2.集体访谈。本次调查研究共进行了七场集体访谈, 集体访谈对象为所选取样本学校的在校生, 访谈人数为200余人。集体访谈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你怎么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父母外出打工对家庭和自己带来了哪些影响 (正面、负面) ?你认为现在照顾你的人 (即监护人) 对你照顾得如何?

3.典型个案追踪。个案的选取过程中, 我们本着典型性、代表性的原则, 通过与班主任的谈话、观察留守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查看留守学生的调查问卷与作文等多种方式进行筛选, 最后对筛选出的10余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典型个案追踪走访。为了全面了解个案的情况, 我们对其班主任老师、同学、家长及社区相关知情人士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访谈, 并收集了其相关的作品 (如作文、日记、绘画作品等) 。

4.课堂课外观察。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表现, 我们在调查研究的过程还采取了到班级听课、进行课外活动观察等方法。

5.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三所样本学校的480名同学, 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12~16岁之间, 班级辐射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二年级。共发放问卷480份, 实际回收474份, 回收率为98.8%。

(三) 样本学校的选择

选择所处积石山县不同区域和经济水平的三所学校, 其中一所初中, 两所小学。覆盖四个乡镇, 20余个村庄, 1200余名学生。个案选择方面, 管理者和老师的访谈随机选取, 学生的访谈先通过作问卷和向老师了解情况, 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个案进行访谈以及开展相关活动, 并进行家访。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生活方面

1.留守儿童缺少应有关注, 处境孤独。当地教育部门和大多数学校对什么是“留守儿童”并不清楚, 他们所理解的“留守儿童”则为流动转学儿童, 有关部门也没有做过相关统计。2.基本生活缺乏保障。留守儿童不能按时保质吃饭, 营养状况不良, 影响儿童的精神状态和上学读书的情绪。

(二) 学习方面

1.留守儿童潜在辍学率较高。据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该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不到1%, 这与国家实施“两基”攻坚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有很大关系。尽管如此, 但研究者从学校有关方面了解到, 某初中二年级某班前五名同学有三名被父母强行辍学, 去学做拉面和保姆, 留守儿童的辍学率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2.家务与学习的冲突。父母外出, 有些家务势必落在儿童身上, 家务与学习发生冲突。“我回到家里, 有很多家务事要干, 而我的学习也不太好, 回到家里, 想学一会儿, 都没有空。”3.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另外, 由于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娇惯儿童, 加之自身文化水平有限, 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关注大于学习方面的帮助, 学习介入不够。

(三) 情感、心理方面

1.亲情的淡化和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表现得比较焦虑, 并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以及研究者所收集的部分作品中, 得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家庭经济表现出忧虑的情绪, 他们从心底里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2.监护人难以理解儿童的心理, 有时甚至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研究者在调查中设置了一项“你有心里话一般会给谁说?”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首选的是母亲、好朋友和老师, 而不是爷爷奶奶。同时, 爷爷奶奶的某些失当教育行为更加激发了儿童的逆反心理, 使得双方的矛盾有所加剧。

(四) 学校、家庭以及社区教育方面

1.学校与家长失去了必要的联络。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动机, 但父母在外, 学校不能取得及时有效的沟通和联系, 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动向、情感变化以及突发事件等, 父母难以及时知情, 所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2.母亲的管教作用大打折扣。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贫困地区女性的文化程度远低于男性, 母亲在家庭中的威望很低, 儿童一般不听从母亲的管教, 有时甚至会发生口角和摩擦, 母亲的管教作用不能很好地得以发挥。

3.在社区内部, 由于群众的文化程度是参差不齐的, 不同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会削弱学校的教育成果。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 爷爷奶奶管不住, 因此会出现模仿诸如吸烟、喝酒、打架之类的不良行为和嗜好。

(五) 性格方面

留守儿童父母在外, 缺少正确的引导和长期的督促,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显现的更自由、更随意一些。”【注文1】有留守儿童在谈自己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看法时说:“有的同学父母去外地打工, 觉得自己没人管了很容易会走上邪路, 比如抽烟、喝酒等。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使得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甚至悲观。正如某个受访老师所言:“留守儿童心理上比较孤僻, 缺少父爱和母爱, (虽然) 也有个别比较自立、自强。” 【注文2】

(六) 思想方面

1.求学动力下降, 思想压力过大。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对文化的认识有所加深,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直接或间接地告知留守儿童, 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但是, “这种教育是比较肤浅的、简单的, 只是停留在好好念书, 将来在外面容易坐车、好找厕所、不容易上当受骗”等这种浅层次的多识几个字就能解决问题的层面。另外, 有些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表示“理解”, 从而认为“他们在外面受很多苦, 我多想让我自己去 (打工) , 而不让父亲去 (打工) 。”因此, 儿童的求学动力将会不断下降。

2.父母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 对儿童的过低期望, 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左右着儿童的上学与否, 儿童对自己的前途比较渺茫。

3.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波及到中国偏远的农村, 在西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好多大专毕业生国家分配不了, 当地没有其他出路, 一直处于待业的状态。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不仅影响到父母供给儿童上学的决心和信心, 更影响到儿童进一步求学的动力。

(七) 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出现偏差。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的工作大多数为体力活, 技术含量和文化程度要求并不高, 只要加班加点, 多出力气就基本上能拿到比较“可观”的工钱。因此, 有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 持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甚至粗暴, 对儿童的期望值也不高。再加上社区部分外出打工青年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以及国家就业难问题, 导致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认为读书无用, 有些留守儿童则为了对父母外出打工很辛苦表示“理解”, 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也定位为外出打工挣钱, 如此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三、对策和建议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从全民教育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以及从留守儿童完成社会化的角度来看, 面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问题, 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 显得尤为重要。

(一) 政府层面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政府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 要给予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设立一定的专门管理、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机构, 借鉴和推广河南省留守儿童与父母定期或不定期免费电话联系制度, 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上整合社会资源, 调动社会力量, 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职能, 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

(二) 社会层面

社会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1.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 加强宣传力度, 使得教育主管部门人员、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社区、村委会等树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意识, 引起社会重视和广泛关注, 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要从根本上重视起来。2.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督体系, 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功能。4.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某些民间组织的高度重视, 为了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措施, 有关部门和组织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便对当地政府提出更具体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三) 学校层面

学校在儿童教育方面发挥着独具特色的作用, 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可以改变儿童的错误认识, 使得他们形成新的认知结构。1.做好每学期农村留守儿童的统计工作,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教育, 以免出现极端案例的发生。2.充分发挥班主任与学生更容易沟通的优势, 可适当增加对班主任的资金投入, 全面发挥班主任充当“代理家长”的作用, 使其在更多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沟通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以此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3.建立家长与留守儿童联系热线, 学校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及时反馈留守儿童的动向和问题, 使问题在萌芽阶段就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4.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5.打破原有一学期只开一次家长会的模式, 充分利用留守儿童父母在家的机会, 随时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 与家长进行直面对话, 增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6.学校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沟通, 以便了解其思想和行为动态, 也利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与其父母沟通。7.设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 配置专门的人员进行运作, 对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管理和解决。

(四) 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1.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亲, 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 他们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长要转变观念, 彻底消除“读书无用论”的荒谬观点, 让儿童顺利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条件许可的话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2.父母在外出之前对留守儿童要进行妥善的安排, 尤其要选择适当的监护人, 选择监护人不能仅仅局限在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 还要与邻居、有关亲戚、留守儿童的同伴, 特别是要与儿童所在学校的老师进行协商和沟通。交流沟通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生活和学习上, 而是要对其包括心理、身体、情感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沟通。3.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亲戚充当监护人, 则应该尽心尽力, 认真负责, 不应该让留守儿童产生一种寄人篱下之感。爷爷奶奶充当监护人, 要转变观念, 不能一概否定儿童的某些正常举动, 同时对留守儿童不能过分溺爱和娇惯, 在照顾好他们生活的同时, 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以及心理和情感沟通。

(五) 儿童自身层面

对于处在正接受基础教育学龄阶段的儿童来说, 社会、学校、家庭、政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给予其特殊的关注和关照, 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 留守儿童自己如何充分利用来自社会、学校、政府以及家庭所创造的条件, 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 留守儿童应该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要科学合理的理解父母在外面打工的艰辛与不易, 并以此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各方面追求上进的动力, 培养自立、自强、自爱的精神。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 主动向老师或邻居或亲戚或周围的同学寻求帮助, 及时化解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减少父母在外打工对自己的过多担忧, 使得自己真正的健康成长、成才。

四、结束语

3.留守儿童生存现状与教育现状研究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活和教育;解决办法

R17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都走进了城市务工。于是农村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要么是父母双方有一方留在农村照顾孩子生活、学习,要么夫妻双双进城而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由此,学校里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这类学生不但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社会关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他们常期没有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的爱,让他们变得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甚至有的学生厌学,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再加上同学们有意无意地冷言冷语的旁敲侧击,使这些留守孩子变得敏感、冷漠、自卑,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鉴于此,我经过研究,总结,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现状

1.缺少父母的关爱。由于在外务工的家长他们为了生活白天忙忙碌碌,晚上回到住所累得也很少和孩子联系,即使是联系了,也只是习惯性地问问学习情况,很少从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比如,问问他们和学生的相处得怎么样,有没有淘气,今天吃了什么,穿得暖不暖等等这样的生活琐事。这样的亲情,不但孩子觉得遥远,而且冰冷冷的。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变得没有爱心,也不懂得爱心,或者他们常常会感到被像父母遗弃了一样,失望落漠,孤单无助。这对孩子的情感认识、情感体验,以及身体健康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2.学习无人督促,散漫无束。

人的精力总是有现的,由于留守儿的父母一方出外打工,留在家里的一方要照顾老人、小孩,要干繁重的农活,这致使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督促孩子的学习。还有的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学习的好坏也是学校的事,跟家长根本没关系。所以,他们从来不过问孩子作业,孩子如果非要签字,也只是履行义务似地签上自己的大名。再者说,有的孩子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孩子在爷爷奶奶跟前生活,爷爷奶奶由于水平的有限,根本没精力也没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这就让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上不去,长此以往,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把学习赶上的信心。在这毫无家庭约束和监督的学习环境中,孩子自由散漫贯了,作业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反正大不了批评,罚站。这样的状况要是得不到及时的改变,小则影响孩子升学,大则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使孩子对生活缺少基本自信和认识。

3.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农村的留守儿童,大多是0~14岁的儿童,正是他的思想品德,情感体验正在发展形成的阶段。可是由于父母常期不在身边,让这些孩子在缺失父母爱的环境下成长,缺少和父母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对是非,对错含混不清。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变得不愿意与人交流,把心事闷在心里,看似乎坚强的外表下面,藏着一颗极其脆弱的心。这就造成了孩子们性格、心理的缺陷,使他们变得自闭、自卑、敏感、多疑,缺少对学习起码的责任,更没有上进的信心。甚至有的孩子出现打架、抽烟、喝酒、偷窃等不良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小说对孩子的人生发展不利,往大说有可能也会对社会不利。

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教育问题不只是上面提到的这几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隔代教育的弊端,生活的艰辛,卫生状况差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社会和家庭的关注和投入,努力给祖国明天的希望,一个充满爱,充满希望的快乐童年。

二、如何改变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现状

1.社会各部门应该努力,改变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为了让留守儿童能有一个健康、快乐,正常的童年,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政府职能部门要采取严厉的整治措施,清除学校周边的小商小贩。强力联系学校教育部门,在学校附近设立治安执勤室或报警点,加强校园周边巡逻,并利用一些适合农村学生和家长了解到的媒体宣传,让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这个问题引起重视,加强关注,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如,一对一帮助、争当社会妈妈,组织志愿者服务等等,使留守儿和老师、同学之间健立起良好师生关系,同学之情。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变了,他们的性格、习惯、心理也就会相应地得到转变,慢慢走入正常,并正确认识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从而更加理解父母,努力学习,以减轻父母和老师的担忧,也好让自己考出好的成绩。

2.强化父母和学校的监管责任。

解决留守儿童的关键还是要强化父母与学校的监管责任。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不能常期陪伴在孩子身边,那么就要对第三方监管人给予管理孩子的责任,规范第三方监护人的法律义务,以便在父母不在身边时,对孩子实行全方位的监管,而不只是吃穿、用度,还有心理发展,学习情况,人格逆造等等。当然,学校也要对留守儿童多一份用心,比如,一,可以经常让老师去留守儿童家里去家访,了解孩子生活情况;二,让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也多一份关心,尽量督促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三,老师可以经常关爱和鼓励留守儿童,使他们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等等。只有这样,留守儿童的现在、明天才会不让人失望和担忧,他们也才能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是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仅仅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强化监管,还需要社会各界无论是從经济投入上,还是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上都要帮助,更需要对留守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引起重视。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和明天。

参考文献:

[1]栾殿飞 流动时代的留守儿童问题[J]兰州学刊 2012(10):146-150

4.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 篇四

摘要

留守儿童的问题事关一代人的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随着农村打工经济的兴起,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本文就法官乡留守儿童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从日常生活状况、学习情况、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再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村流动人口的增长,伴随而来的农民工子女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很多关于农民工子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里的农村流动儿童有多少?作为吸收农村流动儿童入学主要渠道之一的打工子弟学校们这样生存和发展?这些关注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非常有帮助,为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祈祷了积极的政策干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了那些跟随父母到城市的孩子,而另一个庞大的农村打工者子女群体,即那些被外出打工的父母遗留在家里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却被忽视了。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全国的、准确性很高的面向留守儿童的研究,基本都是局部的研究。来自南风网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1.2亿的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两千万的留守儿童。从局部或者某些地区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要远远超过跟随父母到城市的流动儿童的数量,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国内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已经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中国社会调查所周洋等人展开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思想状况调查,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吕邵清等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和中国青少年研究院关于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与社会综合支持措施的调查和分析等一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成因和人口特征。

目前国内研究留守儿童最权威的是叶敬忠,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在中西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他们的研究已经很深入和全面,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形成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留守生活对儿童成长、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参考。关于留守儿童成因的分析,吕邵清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分析视角:从个体层

面看,农村流动父母在城市中的职业特征和就业状态决定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很多子女的留守状态。流动农民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所接受的不平等的低素质的教育对留守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制度层面上来讲,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以及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对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产生和增长起着催生剂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一方面折射出流动农民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呼吁体制,特别是教育体制的改革。

一些研究数据为我们揭示了留守儿童生活的特殊形态。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必然导致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隔辈监护(达90%)、上辈监护(约5%)、同辈监护和监护缺失。甚至某些地方存在留守儿童的逆向监护,如一些留守儿童必须照顾爷爷奶奶等。

所进行的局部调查大多以问卷形式进行。主要面向在外打工的流动父母和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学龄儿童展开。同时结合一些定性的方法,其中个案访谈占了很大部分。吕绍清等研究者运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焦点小组讨论使调查对象之间、调查对象与调查者之间能够积极互动,讨论者思想观点得以充分表达,效果不错。

在社会工作者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中,河南青城社会工作者曾经开展社工进入农村义助留守儿童活动,主要开展了留守儿童校外学业辅导,留守儿童调研和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等活动,社工参与留守儿童生活,从专业的视角发现留守儿童社会化、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当地政策有了一定的干预作用。学校里以教师为主,一个老师负责几个孩子,临时监护,学校还为留守儿童与流动父母提供交流平台,有的地区利用节假日开家长会,培训监护人,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应该说以上的一些措施对减少留守儿童发生问题的机率有很大作用。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还需要体制上的配套改革,国外就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解决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而问题的解决在于他们完善的儿童福利体系和监护体系,我们可以借鉴但是条件受到了限制。现在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多种手段减少留守儿童的群体,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好的环境。

本次研究我将从学校和村委会入手,展开数据收集,另外我们将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发现问题并为监护人提供一定的教育技巧。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我设计了问卷,运用集体填答问卷的办法收集数据。我事先和学校取得联系,根据他们以前做过的调查了解到大概的留守儿童的数量,再根据一定的比例抽取样本。我采用的是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进行定性研究的同时,我进行入户个案访谈,从村干部,留守儿童监护人口中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在深入各个学校调查的同时,我与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谈话中

了解到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一些表现。

研究分析与发现:

一、基本资料

据农业部粗略统计,中国每年有9000万农民进城务工。2004年,实际务工的农民将超过1亿人,打工收入已经占据了农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打工经济形成。然而,伴随着大批青壮劳力背土离乡,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子女被留守在家,其中有大量的儿童因父母离开而被寄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远亲近邻,有的甚至独守门户,成为留守儿童。同样,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带也存在着不少的外出务工者。广大农民工兄弟在揣着求生梦想进入远离故乡故土另一个“外面的世界”的同时,也把牵挂和担忧留在了乡村:家中未成年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与日凸显。

(一)调查情况介绍

这次实地调查中,我获得了留守儿童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无效问卷2份。这些问卷经分析后得到的数据,在研究分析部分得到了大量的采用,为研究内容提供有利的数据。这次的实际调查样本包含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

除了对儿童的问卷调查外,还深入到学校,家庭,对一些留守儿童监护人,老师和村干部进行访谈,获得了不少定性资料。其中法官乡中心小学共有248名学生,其中有60名留守儿童,占所有学生的近四分之一,可以说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不小。

(二)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的展示将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学习表现,人际关系等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与分析,能够发现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一些应对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与办法。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基本情况

在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情况进行了解是,我着重关注了他们的父母的打工地点,务工时间的长短等方面。我认为,以上的情况回影响到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以及他们与外出父母间的联系情况,这将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分析有帮助。调查发

现孩子父母务工大部分在西安、河南矿山一带。

2、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监护人

留守儿童的方面在选在外出打工之时,由于无法把孩子带到打工地点一起生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把孩子托付给在家的一方,而这些被托付或委托照顾孩子日常生活的人,也就是所说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我们在调查中出现的留守儿童监护类型总结为以下四种:隔代(长辈)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哥哥或姐姐)或自我监护。在调查分析的类型中,其中母亲单亲监护与隔代监护为主。我在中心小学实地调查中,通过与学校老师交谈得知,学校中的大多数留守儿童主要与隔代长辈居住生活。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多少少会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他们的素质,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关心程度等都有可能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心理,学习等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有着负面的作用。

三、留守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

1、家务的自理状况

经常做家务的占到52.0%,偶尔做家务的占到44%而根本没有做的也占到了4.0%。这可能与监护人对孩子的管理方式有关。

2、课外生活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普遍性的选择是看电视,占到37.9%。这与现代化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以及留守学生对自己的娱乐范围可选取的能力不从心,看电视可谓是比较全面的信息,娱乐接收方式。看书占到27.5%,可见学习对他们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上网与玩耍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9.1%与17.8%。

3、与家人相处的状况

调查数据表明,67.7%的家人不会打骂孩子,而同时也还是有30.9%的会用打骂的方式来对待,而对被打骂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选择却是有点令人担忧的。数据显示,不说话,藏在心里的占到29.7%。和他人吵架的也占到了24.3%,选择发泄的如哭,不回家,摔东西之类的占到了41.8%,种种数据表明了,留守学生在缺乏完整家庭关爱的环境里,更倾向于形成内在的性格。

4、留守学生的日常生活照顾状况

家人在给予孩子照顾的大部分是吃穿住等物质方面的照顾,在这方面占到了49.6%,但留守学生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学习上的辅导监督却有不足,只占到了27.0%(多选)。

四、留守儿童学习表现状况

对留守儿童学习现状的分析主要着重:留守儿童的成绩分布、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自己学习成绩的归因、与老师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与分析。

1、留守儿童的成绩分布情况

调查发现,总体来说留守儿童的成绩中等偏差,成绩中等的占总体比例的41%,不好的占到21%,而成绩优秀的只有5%。同时发现在学习成绩上女生略好于男生。

2、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留守儿童上课发言的情况看,较多为偶尔发言,占55%,其次为经常发言,占21%,害怕老师提问的有16%,而从来没有发言的有8%。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占65%的儿童回答不经常复习,经常复习的有32%,从不复习的只有3%。

但总的来说,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强,我认为,与个人的自信心有关,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心理上得不到强有力的保护,长期下来,容易造成自信心不足的现象。

3、在与老师的关系上,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与班主任关系很好的。

由于缺乏督促与鼓励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 ,没有成就感 ,成绩一般;只有小部分自控能力较好的留守儿童能够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优异。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身体差和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四、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状况分析

父母外出打工,必然也会给儿童的交往世界带来诸多的影响。因为缺少语言交流,更缺乏情感的沟通,缺少亲情呵护,造成情绪消极,交往中怕受挫。监管不力时,极易形成小团体,易受小团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访谈中我们发现,流动父母最担心孩子的事情除了学习不好、吃不好,生病之类的事情外,最大的担心还包括:老人太娇惯孩子、孩子学坏了、孩子不听话等等。

五、建议与策略

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

发展。我认为:

(一)以乡镇为重点,对外出务工人员情况进行全面排查;以学校为重点,对在校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摸底;是以相关部门和教育专家、家长代表为重点,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成后,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老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寄宿制”学校的建成也为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们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大大地提高了他们打工致富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教育和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三)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主题教育。针对留守儿童易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组织开展 “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主题教育,引导留守儿童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和克服身上容易出现的不良嗜好。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 篇五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关键词:

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心理偏差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68%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住在一起,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调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60%,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

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做了一个专项调查。在XX村留守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了66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7人;中学35人,小学31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的测试对象。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33.4%,重度达到18.9%。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在对村小学近200名留守学生的智力测试和文化知识检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身心发育健康状况不良的人数占总数的80%。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较差。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如果留守儿童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很多。

(2)性格有明显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因此,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心理也会出现问题。从个性特征上看,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对留在家乡的子女要求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再加上多数农民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有的中小学对于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使得这些孩子缺乏教育和约束,他们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这些留守儿童道德准则下降,常常干出一些有悖于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来。如有的打群架、偷盗、虐待老人等等。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极大地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家庭,学校,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家庭教育方面。一是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督促其生活、学习、行为;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老师一道教育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三是监护人及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 的观念。

2.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降低城市学校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第二,加大对农民工学校的投资力度,完善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鼓励社会投资兴建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学习生活。第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第五,开展“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为专题的政策研究,目的是降低留守儿童在农民工子女中的比例。

3.学校。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4.社会。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总结

上一篇:平面构成学课件下一篇:致王浩同学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