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2024-10-25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精选7篇)

1.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篇一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文件 苏科计〔2012〕32号

省科技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 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

各省辖市、县(市)科技局(科委),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2012年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围绕《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推进科技创新工程行动计划,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主线,实施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突出重点,创新管理,为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提供有力支撑。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科技服务机构建设

1、产业技术研究院

以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为目标,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聚焦各类创新型园区特色化发展,整合国内外资源,支持新建1-2个集“创新、创业、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开展技术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

申报条件:在创新要素比较集中、产业特色鲜明的区域,依托地方独立法人运行实体为主体进行申报;实行多元化投入,建立面向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完成用地规划审批和基本建设启动,前期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今后5年内地方有持续投入的规划和措施;具有较高水平的院长和研发、运营团队;研发场所独立集中。不支持仅以科教单位为运行主体建设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2、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点支持省创新型县(市区)、创新型乡镇、创新型园区等新建20个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等区域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基层科技创业、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科技信息服务等骨干科技服务机构特色业务建设;重点支持1-2个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试点;与主管部门按1:1经费配套,重点支持省属公益院所特色业务建设,提高公益科研和民生服务能力。

申报条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单位应有较强科技服务能力,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服务队伍和一定业务规模;新增投入(不含转移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研发服务场所独立集中,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科技服务收入年增长率原则上不低于40%。

创新型县(市区)、创新型乡镇申报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应是地方政府围绕科技园区和主导产业发展、依托骨干服务机构组建的重大科技服务平台。

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试点以及基层科技创业、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科技信息服务等特色业务的具体要求参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试点由地方政府提出规划方案。

3、重点实验室

突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学科和生命健康领域,依托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教单位,开展重大科学技术前沿研究和原创性应用基础研究,新建5个左右重点实验室,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优先支持引进海外一流创新团队组建的重点实验室。

申报领域及方向:药物发现与设计、现代医疗装备、器官移植、重大疾病防治技术、战略性新材料、绿色工业催化技术、海洋装备设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应拥有该领域发明专利等核心技术,有高水平的领军人才、专职岗位研发团队和明显创新优势,鼓励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新增投入(不含转移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有专门的研发场所,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独立集中。

4、科技创新平台提升

瞄准“国内一流、国际有名”的目标,依托已建的省级重点实

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明确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国际门槛性资质的目标任务,遴选5家左右创新平台予以滚动支持,进一步凝炼创新任务,集聚和稳定高层次创新团队,着力打造具有国内一流科研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实施方式:申报平台应符合国家级平台建设总体规划,设施条件、创新规模、人才团队、同行竞争力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经主管部门组织推荐,指导制定3-5年发展规划,并组织专家对战略目标、创新任务、支撑措施等进行同行论证后,由省科技厅组织综合答辩、择优支持。

二、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以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为目标,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行动计划。由各省辖市科技局(科委)根据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分解任务,以大中型工业企业2011年度统计报表数据为基数,会同县(市)科技部门、统计部门组织制定各省辖市推进方案,针对每一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具体情况,提出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建设进度、责任人、推进措施和考核指标。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各地推进方案综合评审,参照2012年度上半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统计调查数据等进行实施进度检查后,向各地具体组织单位下达专项资金,市县予以配套,用于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推进工作后补助。具体要求依照《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行动计划》。

2012年省企业研究院、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纳入各省辖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总体方案,重点支持创新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具体申报参照2011年度要求,由各省辖市统筹协调、项目主管部门推荐。

申报企业应建有企业研发机构,原则上必须近三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科技优惠政策(含研发项目已备案的企业),并附相关凭证;无法享受相关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须出具相关情况说明。优先支持近年有发明专利的企业申报,优先支持由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等高端人才或团队牵头申报。

三、申报要求

1、加强组织。各省辖市、县(市)科技局(科委),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等项目主管部门要根据本通知要求,围绕全省科技工作、厅市会商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积极督促和推动已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提升创新能力和支撑作用;突出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荐申报一批具有竞争优势、能有效支撑区域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项目。

2、限额申报。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的新建项目,各省辖市科技局(科委)限报4项,各县(市)科技局限报2项,有国家高新区的市、县可增报2项;省科技计划单列的单位各限报1项。创新平台提升项目,各省辖市科技局(科委)、省有关部门限报

2项,省科技计划单列的单位各限报1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常年申报、集中评审。已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单位,不得重复申报同一技术领域省级同类科技创新平台新建项目。

3、加强会商。各项目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项目牵头单位在省科技创新平台网站(网址:)。本通知及相关表格均可在省科技厅网站下载。

5、《项目预申报简表》受理截止日期为2012年3月2日;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方案、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试点规划方案和项目正式申报材料受理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6日,逾期不予受理。

联 系 人:省科技计划项目受理服务中心

周勤

徐欣

025—85485921、85485928(均可传真)省科技厅条件处

凌家俭

李克贵

025—57715340、86637560、57712955(均可传真)

附件:

1.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项目预申报简表 2.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方案(编写提纲)3.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申报书(编写提纲)

4.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试点规划方案(编写提纲)5.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及特色业务申报书(编写提纲)6.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申报书(编写提纲)7.江苏省企业研究院申报书(编写提纲)8.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申报书(编写提纲)9.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书(编写提纲)

10.江苏省科技创新平台提升项目建设规划方案(编写提纲)11.申报项目审查意见表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主题词:科技

计划 申报 通知

抄送:省科技项目受理中心,省科技条件管理服务中心。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12年2月10日印发

共印250份

2.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篇二

1 加强西部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紧迫性

科技基础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和使用能力,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保障和基础条件。通过加强西部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提升科技基础能力,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阶段,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首先,是发展西部产业尤其是优势主导产业和提升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提高西部自身内在的增长力作为新的目标,必须将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强化西部的“造血功能”即产业发展上来。目前西部产业包括主导优势产业仍然是以要素驱动为主,资本要素投入、价格和自然垄断的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产业附加值和提升产业结构。但一方面,由于受地区、部门条块分割和观念限制,区域内科技资源尤其是国家(军工)科技资源和科技基础设施等基本科技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受阻,不能共享致使区域内国家科技资源溢出效益较差本地产业发展不能从中直接受益;另一方面,支撑本地产业包括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严重缺乏地方资源投入,历史欠帐太多,导致地方属科技研发机构仅能维持人头费,无力添置科技创新必须的设备设施,科技支撑本地产业发展乏力。如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的设备90%仍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时购置的,已超过寿命期不能正常使用。尽管这几年该中心新添液相色谱仪等一些急需要的小型设备,并对部分器件升级改造,但设备不成体系,不能提供系统、多学科的研发测试服务。

其次,是完成国家重大创新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西部地区科技在全国具有呈整体劣势局部优势的特征。西部的川、陕、渝、甘等局部地区,作为我国内陆战略要地,从“一五”、“二五”到“三线建设”,得到了国家长期的重点支持,国家在此布局了众多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科技企业,积淀着丰裕的科技资源,承担着大量国家重要的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开发及具有西部特色的基础研发任务,是我国三大科技中心———“内陆科技圈”的主要省份。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生活条件较差,物质待遇较低,加之东部地区高度灵活的人才吸引政策,到处挖人才,致使西部国家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的优秀科技人才甚至团队成批“东南飞”,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创新能力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在目前国家重大创新项目、基地和基金项目主要采取竞争方式,以科技创新团队课题制申请下拨科技研发经费的管理体制下,西部地区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优秀人才匮乏明显处于劣势;加之原部委直属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改制和重点高校省部共建后,地方专项配套资金不能落实,与东部如广东从2001年至2007年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所获得的32亿投资中,中央仅11亿,广东省投入就多达21亿元形成明显反差[1]。西部地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在近年来国家R&D经费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提升反而相对下降,这严重影响着国家重要创新任务的完成。

其三,是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实现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表明,区域科技与经济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两者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的关系。科技发展固然需要经济支撑,但不能等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发展科技,因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先导作用,科技滞后往往是经济滞后的主因,只有“国兴科教”才能“科教兴国”。西部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东西部区域科技差距远远大于经济差距的现实,已成为制约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在西部原来科技基础条件较好、科技相对先进的川、陕、渝等省市,由于相对东部发达地区科技投入相对下滑,2007年其科技发展指数由前10年的在全国排前10位都落到23位以后。因此,随着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国家和西部地区必须从科技发展的最基本、最基础环节入手,切实加强西部地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为西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支撑。

2 加强西部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措施

解决西部地区科技基础能力支撑不足的问题,需要在发展思路和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当前迫切需要从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把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加大对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财政投入的同时,逐步引导形成市场化投入和运行机制,提高本地化、特色化的区域创新能力。

首先,把政府支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要在切实加大国家对西部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投入的政策倾斜力度的同时,逐步引入市场化的投融资和运行机制。具体来说:一是中央应从深化西部大开发的高度,制定相关倾斜政策。要从国家财政增设或从支持西部大开发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中,辟出一部分作为改善西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专项资金,确保其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运行。二是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整体布局的角度,在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创新基地和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科研机构、高校和重点龙头企业以倾斜支持:既要支持承担国家使命的国家属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又要支持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重点学科和科技产业化发展,更要重点建设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的区域性公共研发平台和公益性科技转移及科技创新检测服务机构,以提高本地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做好对接国家科技、充分利用其科技基础条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三是按照分类指导和东西部地区差异化评价的原则,制定指导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的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高新区发展战略和评价标准,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已有较好发展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区等科技园区,及时将西部地区发展较好的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升格为国家级,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里关键是要克服一种认识误区,即认为西部发展高新技术既不可能、也不经济的观念。事实上,实证研究表明,由于高新技术具有产业基础依赖性较弱的特性,受原有产业基础的制约较少,所以,加大西部落后地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投入,不仅必要,而且合算[2]。同时,引导社会资本、风险投资和社会中介组织机构及科技中小企业等通过市场机制投入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并且通过环境成本企业内部化逐步放开稀缺性资源要素开发、使用价格等市场力量的“倒逼机制”,迫使西部一些大型企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型转变,加大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和投入力度。

其次,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契机,稳定和吸引培养一批创新人才,为提升西部科技基础能力提供人才保障。西部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水平人才匮乏是制约其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瓶颈约束因素。当前,西部地区除依靠自身力量加大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外,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创新基地重新布局和建设的契机,以创新基地建设为平台,快速聚集、配置一批西部地区用得上、用得好的人才。人才配置领域要关注西部急需和西部特色两个方面:西部急需即实现地区和谐发展所必需的领域;西部特色即西部生态环境等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领域。其途径可通过在西部科研机构和创新基地探索流动工作制、设立短期工作岗位和科研任务以及鼓励全国优秀人才以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方式到创新基地开展科研工作等,逐步培养西部人才梯队。同时,加强中央财政投入,引导地方增加科技财政投入,提高西部领军人才的待遇,使一部分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才能够长期安心留在当地。

其三,科学统筹配置科技资源。对西部川、陕、渝等国家科技资源丰裕地区,要以国务院不久前批准实施的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统筹科技资源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基地为示范和引导,重点抓好区域国家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提高其合理流动和合作共享效率。中央政府及相关部委要按照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通过“省部会商”等途径引导所属科研机构、高校和军工科技企业,在确保国家创新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打破科技资源部门条块限制最大限度开放科技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省市地方政府则要更加主动,坚持统一领导,科学统筹。具体来说:一是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与国家科研机构、高校、军工企业通过签定合作协议、沟通协调会议制度等途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做到科学决策,消除统筹各方的观念差异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二是制定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制度,明确科技资源的归属权,将其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畴,明确依托单位的责、权、利,提高合作共享各方的积极性,又保护其各自的利益,规范其合作共享行为;三是提供良好服务,做到精细管理,切实解决统筹科技资源过程中如基地平台建设、资源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的具体困难。对西部其它科技资源匮乏的地区,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则要通过省部共建、省部科技会商、东部科技转移等途径和国家科研院所、重点高校与这些落后地区的地方科研机构、高校一对一结对子帮扶等方式,推动科技资源向这些欠发达地区流动,逐步提高科技基础能力。要特别注意,这些地区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不能只投入于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更要关注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科技工作者日常工作的需要,改善他们基本的工作条件,如实验材料、电脑设备等

摘要:加强西部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不仅是发展西部产业尤其是优势主导产业和提升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完成国家重大创新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实现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要从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把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加大对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财政投入的同时,逐步引导形成市场化投入和运行机制,提高西部地区本地化、特色化的区域创新能力。

关键词:西部地区,科技基础能力,统筹科技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景华.省部产学研:创新企业,反哺高校[N].北京:光明日报,2008-10-07.

3.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篇三

郑州市提出了“大枢纽、大产业、大都市和建设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围绕这一发展目标,郑州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外部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经济结构化矛盾凸显,将对郑州经济发展产生持续影响。二是郑州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仍然是资源主导型,外延增长、粗放发展、投资拉动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重,大批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工业中很大一部分是耗能较高的资源原材料工业,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的压力很大,与郑州高水平都市区的建设不相匹配。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郑州城市发展迅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道路交通比较拥堵。四是郑州的科技创新不足,缺乏核心技术,还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支撑、服务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还很长。

为积极应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郑州亟需打好科技基础,加大研发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支撑、服务作用,推进高水平都市区建设。

一、大力引进汇聚科技领军人物,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发展

近几年来,郑州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科技领军人物的支撑作用,在高层次人才建设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切实发挥了科技领军人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快推进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进程中,郑州更需要引进科技领军人物,以高层次人才推动发展。一要把科技领军人物引进战略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长期规划来谋划、来实施。二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突破身份、区域、年龄等界限,并进一步优化薪酬待遇,加强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三要出台优惠政策,根据郑州市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加大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并鼓励支持高校、企业围绕郑州市重大建设项目,以“校企联姻”模式,联合开展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四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研究团队、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不断汇聚高层次领军人才,进一步促使郑州市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技能提升促进发展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特长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知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郑州在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都市区建设进程中,更加需要加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劳动者实践技能的不断提升促进发展。一是鼓励支持高校围绕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修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改革,强化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育5~6所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二是鼓励支持高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中心,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对口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三是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等人才培养单位,组织各种技能培训和竞赛,不断提升社会劳动者的实践技能和水平。

三、切实推动协同创新,以技术进步带动发展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郑州在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都市区建设进程中,更加需要切实推动协同创新,以高新技术带动发展。一是围绕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市政府要牵头或委托某一创新主体建立一批由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以郑州市周边大学集中区域为依托,建设大学科技园区。二是要鼓励支持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立足服务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立协同创新服务联盟。通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协同创新服务联盟,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统筹安排科研设施建设和研发投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要实现高水平的都市区建设,就必须有开放性的视野、面向世界求发展,就必须培养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找位置。只有着力打好科技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才能加快推进郑州“三大一中”战略步伐的实施,真正实现高水平都市区建设发展目标。

4.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篇四

2016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一、计划定位与要求

基础研究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一)自然科学基金

瞄准国际学术主流和学科前沿的探索性研究,鼓励科研人员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重点支持我省优势学科、行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人才小高地”科技创新团队。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人必须是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年项目申请人必须是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博士,且未曾获得过我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创新团队必须是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或其它科技创新团队。

(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瞄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方向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支持我省优势学科和重点领域,对我省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原始创新成果。

(三)软科学研究计划

围绕青海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科技经济结合等方面,运用全国智力资源,重点开展青海省创新体系建设和青海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政策和理论问题研究,为我省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二、支持方向

(一)自然科学基金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1、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

(1)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土壤营养、土壤微生物和地面植被对放牧方式的响应机制。

(2)退化草地退化过程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研究高寒草地退化和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土壤营养、矿物质元素蓄积和植被对其的响应机制;筛选适宜恢复的物种搭配和肥料配比研究。毒杂草入侵机制及防除理论基础研究。

(3)碳/氮/水循环及其耦合对典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过程与互作机制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碳汇方法学研究和碳汇的定量评估;高寒农田碳和氮形态和数量研究,固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培肥措施对土壤碳、氮及其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4)不同生态系统植物名录、图谱编撰。开展青海典型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的植物调查,植物图谱制定和照片采集、整理;研究统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外来入侵植物名录等。

(5)养殖场粪肥储存期间氮素特征及粪肥资源化利用方面应用基础研究。

(6)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研究。干热岩体原始地应力分布;井壁周围裂隙特征、模拟干热岩体三维裂隙展布特征;自然应力场深部花岗岩裂隙形成机理。

(7)青海南部火山岩锂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成矿前景评价。火山岩锂的地球化学背景、水体中锂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律;地质环境与背景对锂迁移富集的影响及其成矿前景预测。

(8)柴北缘铜铅锌多金属矿石电性参数研究。典型矿石物性参数分析;探讨矿石化学组分、环境温度等因素对电性参数影响,总结不同矿石类型电性参数规律指导地质找矿。

(9)青海东昆仑中东段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开展成矿背景、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特征等分析;探讨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

(10)青海拉脊山地区混杂带构造事件与成矿响应。开展构造混杂带构造型式时间和空间规律;构造混杂带变质变形年代,探讨构造带及岩块就位的时-空关系。

(11)青藏高原东北部浅层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开展黄土和盐渍土分布区域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以及防治措施和方法研究。

(12)青海省盐田数据综合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盐田性质差异分布特征和规律量化研究,建立盐田性质的数学预测模型,开展盐类资源评价及其形成条件和成矿远景预测应用研究。(13)盐卤低浓度组分高效分离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盐湖卤水中含有Li、Rb、Cs、Sr、U、I、Br等低浓度组分高盐度条件下分离与提取过程工艺机理研究。

(14)盐卤资源有效利用过程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基础研究。K、Li、B、Na等盐卤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高效、绿色新技术、新工艺探索。

2、能源与材料科学领域

(1)新型轻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新型镁合金设计和制备、机械性能改善、热力学与动力学仿真及其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可冲压镁合金等制备方法研究和纳米增强镁基材料等复合方法和工艺研究。

(2)高品质特殊钢的加工与组织结构构效关系的研究。(3)表面强化材料的优化设计与强化机制研究。(4)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性能设计与开发的基础研究;复合相变调温储能建筑材料相关应用基础研究。

(5)金属氧化物功能陶瓷的制备、工艺与物化性能改善、纯度与品质改良、新功能以及与结构组成相关性的应用基础研究。

(6)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高效转换、利用、储存、运行与维护等方面应用基础研究。输变电设备优化与传输机理等研究。(7)高电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及电解质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着重开展新型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电化学性能、循环以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3、生物与农业科学领域

(1)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的创新利用与育种研究。开展优质小麦、油菜、青稞、燕麦等高原特色农作物、禾本科和豆科优良牧草、沙棘、菊芋、芫根、黑果枸杞等特色植物以及高原畜、禽、鱼类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核心种质构建、优异性状的选择、种质鉴定与新种质创制,种间杂交亲和性鉴定及染色体与分子育种体系的构建,以及天然草地牧草优质品种辐射选育等。

(2)重要基因的发掘与代谢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高原作物青稞和蚕豆、沙生植物沙棘和梭梭等耐盐碱抗旱基因、高原鱼类耐低氧、耐低温和耐高盐基因、藏羊抗病免疫基因和油菜发育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相关代谢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3)高原特色生物产品新型高效的分离、纯化方法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黑果枸杞、茶藨子、青稞、枸杞、牦牛骨胶等产品中功效成分的检测、分离与提取、加工贮藏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4)动植物病虫害有机防控相关基础研究。高原鼠害和动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机制、预测预报与安全防控技术,生物农药、兽药开发等应用基础研究。(5)特色农产品农残重金属污染防控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6)青藏高原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增养殖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研究,挖掘和筛选与经济性状和环境抗逆的优异基因研究,培育高原特色水产品种。

(7)名优水产品种多倍体育种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引进名优水产品种受精卵多倍体诱导方法探索,适用于生产、便于操作的多倍体检测方法研究;名优水产品种的发育生物学、营养代谢和调控机制研究。

4、信息、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

(1)网络信息安全及网络数据存储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协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于少数民族用户的网络行为分析以及存储和新型介质数据管理应用基础研究。

(2)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手写藏文字符识别研究、藏语语音识别与合成应用基础研究;藏文舆情分析与预警数据构建方法研究。

(3)图论与组合数学、微分方程研究。结构图论和代数图论及其组合数学研究;利用数学手段研究网络安全和网络可靠性,以及化学分子图的结构性质,探讨化学图论中与结构相关的拓扑指标;利用微分方程研究新的图像分割技术和有效算法。(4)先进装备制造应用基础研究。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特种制造、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微机械及超精密加工应用基础研究。

(5)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岩土和工程基础研究。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分幅和全幅路基热效应机理研究;盐渍土地区土壤盐分、水分动态监测及变化规律研究;黄土非饱和土水特征曲面与潜蚀湿陷特性研究。

5、健康与医药科学领域

(1)高原低氧适应、缺氧耐受和高原运动生理研究。高原低氧适应及长期习服机制,高原低氧对机体生理、代谢、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影响研究;肺水肿、脑水肿、高原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常见高原病易感血浆标志物、易感基因及早期诊断手段研究;低氧损伤机制和防治,急慢性高原病发病的分子机制、易感因素、药物等干预措施研究、缺氧损伤成像分析机制研究;高原运动生理及耐受训练研究。

(2)青海地区多发病、常见病及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干预应用基础研究。包虫病发病及其他人畜共患病免疫逃避、侵移机制及综合防治研究,以及防治包虫病传统中藏药组方的筛选与效果评价;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老年常见病和其他常见地方病发病分子机制和综合治疗研究;不同民族孕产妇胎膜早破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临床微创技术应用、创新前期机制研究。

(3)中藏药应用基础研究。青海道地中藏药药效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藏药对青海地区多发病、常见病、重大疾病、高原低氧适应、低氧损伤及高原病的干预和防治机制研究;藏药材对照品制备及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化研究;特色高原生物资源医用保健作用研究;道地中藏药生物学功能、指纹图谱特征、药理毒理学研究。

(二)软科学研究计划

1、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相关问题研究。

2、“互联网+” 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关问题研究。

3、科技监督评估体系研究。

4、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重大问题研究。

5、青海省重点领域专利发展战略研究。

6、创业投资激励及风险补偿机制研究。

7、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8、青海省农业标准化体系研究。

9、新常态下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10、“一带一路”机遇助推我省优势产能发展研究。

11、青海省环境污染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12、创新集群的若干问题研究。

13、镁产业、锂产业、盐湖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技术难题。

三、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一)自然科技基金、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项管理处室: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 俞成 赵长建

联系电话:0971-8244525

(二)软科学计划

项管理处室: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 吴玲娜 赵以莲

5.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篇五

2013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国家新领导班子履职的第一年,中国经济将稳中求进,加大铁路、公路和内河的投资建设力度。交通运输网络加速布局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华北地区

北京市

北京计划续建和新开工的交通设施项目55个,包括北京新机场、丰台火车站扩建、长安街西延、广渠路二期、上庄路南延、京台京石二通道等。此外,京包高速五环路至六环路段于2013年竣工。

天津市

天津市市政交通建设投资1400亿元,着力打造好地铁、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交通战役。包括7条新建高速、2条改造高速和5条快速路。

河北省

河北省投资928亿元推进公路、港口、民航、铁路发展和路网改造。高速公路建设投资达520亿元,2013年底,全省高速公路达到5587km,到“十二五”末有望突破7000km大关。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1300km实现全省100%建制村通油(水泥)路。

山西省

山西省计划在公路建设方面完成投资3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230亿元,国省干线40亿元,农村公路30亿元。续建、新建公路2185km,其中高速公路建设规模达到685km,重点抓好7个续建项目的建设,力争采用BOT、BT等社会投资方式开工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国省干线公路500km,农村公路1000km,建成一、二级汽车客运站14个。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完成公路建设投资600亿元、力争650亿元;公路建设规模1.5万km,全面打通30条高速、一级公路出区通道,公路通车里程达16.5万km,高速公路突破4000km,一级公路突破5500km。加快推进呼准鄂快速铁路、呼张快速客运铁路等项目,铁路建设里程达到5500km,全年力争完成铁路建设投资400亿元。

东北地区

辽宁省

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385.2亿元;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4000km;实施干线公路改造630km,计划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103.6亿元,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4000km。全省新建村路3000km,维修改造干线公路630km、农村公路3000km。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60亿元。建抚高速公路建三江至前哨段完成24.8亿元的投资额,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40%;农村公路计划完成投资1亿元;为提高边防公路的通行保障能力,2013年还计划投资0.7亿元建设两条总长41.9km的边防公路。

吉林省

吉林要建设长春至双辽等10条高速公路。2012年10月已开工建设长春至四平(改扩建)、长春至双辽、通化至梅河口、长春经济圈环线高速公路九台至双阳高速公路项目。西北地区

陕西省

陕西省计划完成交通投资约260亿元,其中15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建规模达到1000km。年底前建成延安至志丹至吴起、铜川至黄陵(南段)、十天高速略阳至陕甘界、榆林至佳县和三星电子快速干道5个项目280km,通车总里程突破4300km。

甘肃省

甘肃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64亿元,年内建成高速公路400km,开工500km。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km。

青海省

青海交通建设力争完成180亿元以上。到2015年,青海省公路通车里程将力争突破7万km,打通与四川、西藏、新疆的高速公路通道,高等级公路突破9000km。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将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潮,确保完成投资43.9亿元。其中高速公路28亿元;农村公路12亿元,建设里程2000km;国省干线改造2.4亿元,建设里程80km;站场建设及安保工程投资1.5亿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计划完成公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50至400亿元,其中,计划新开工国省道改造、园区路、资源路、口岸路等一般干线公路项目21个,建成14条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

完成高速公路建设里程2635km,干线公路建设里程3118km。其中,高速公路均为续建项目,计划新开工国省道改造、园区路、资源路、口岸路等一般干线公路项目21个,建设里程963km。

华东地区

上海市

上海市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项目88项,投资超过1200亿元。新开工12项,基本建成11项。基本建成地铁11号线二期和12号线、16号线部分区段。继续梳理打通一批区与区的断头路。全年农村桥梁改造计划开工1000座、竣工500座,完成农村村内道路改造1000km。江苏省

江苏647亿元砸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有8条铁路开通开建续建。沿江城际铁路争取在年底开工。

浙江省

浙江交通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52亿元,其中路网建设约412亿元,公路站场建设约26亿元,水运建设约104亿元,民用机场建设10亿元。物流园区5个;力争建成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7个,新增三级航道25km。

江西省

江西全力抓好高速公路5000km项目组织实施,2013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15个共1081.3km。实施升级改造500km,路面改造等大中修工程1500km。

安徽省

安徽2013年全年计划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0亿元。在高速公路建设上,确保马鞍山长江大桥及接线、黄山至祁门高速、阜阳至新蔡高速、宣城至宁国高速、泗许高速泗县段、北沿江高速马巢段等6个项目建成通车,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500km,新增通车里程312km。

福建省

福建全省交通运输要完成投资650亿元目标,继续以厦门东南航运中心和连片开发为重点加快大港口建设。福建省2013年在建的京台建瓯至福州段、福州绕城路东南段等24个项目将近1000km,确保2015年前如期建成,通车里程超5000km。

山东省

山东省公路建设投资402亿元,在建高速公路465km,改建、大中修国省干线公路2298km,到2013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7万km。京沪高速公路济南至乐陵、德商高速公路聊城至范县段按计划完成进度;德州至夏津、夏津至聊城、济宁至鱼台等有望年内开工。华南地区

广东省

广东省投入720亿元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争取建成高速公路200km,实现大埔、南澳县通高速;新开工7个项目600km;先行工程已开工的项目要全线开工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13年计划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750亿元。力争建成兴安至桂林、河池至都安、靖西至那坡、防城至东兴及南宁外环5条高速公路,争取开工河池至百色、荔浦至玉林、资源至兴安、吴圩机场至大塘等高速公路。

海南省

海南交通运输系统计划投资119亿元,全力推进新建文昌至琼海、琼中至五指山100km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其中,公路项目80亿元,水路项目39亿元。

华中地区

河南省

河南省用于交通建设的资金在850亿元以上,重点强化公路、铁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合,确保郑徐客运专线年内开工。河南省高速公路投资182亿元,力争2013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70km。

湖北省

湖北省投资650亿元兴建交通,其中高速公路“吃下”400亿元的大块蛋糕,剩余资金分别是普通公路180亿元、港航建设50亿元、站场物流20亿元。

湖南省

湖南交通建设总目标是投资750亿元,建成通车高速公路1000km,完成投资570亿元,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km。完成潭耒、耒宜、京港澳岳阳连接线、长潭西延长线4条209.9km高速公路提质改造,力争新开工428km高速公路。

西南地区

重庆市

重庆交通计划投资450亿元,用于全市公路水路建设,力争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00km。公路运输投资418亿元,包括高速公路220亿元,国省道改造及其他干线公路80亿元,农村公路98亿元,站场枢纽及其他20亿元。

四川省

四川省交通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80亿元。仅铁路投资方面,四川省就计划2013年新开工9个铁路项目,加上续建的10个铁路项目,19个铁路项目年计划投资285.8亿元,同比增长25%。四川全省高速公路项目计划投资494亿元,相对于2012年804亿元的计划投资额,降了300多亿元。

贵州省

贵州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651km,开工建设县乡公路改造项目600km;建设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项目333km,建设建制村通油(水泥)路1.2万km;建设6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项目和6个县级客运站,建成83个农村客运站。

云南省

昆明铁路局10个在建项目计划投资达217亿元,比2012年增加一倍以上,其中局管项目为115亿元。按照计划,2013年国内最长、风险等级最高的高黎贡山隧道等一大批长大隧道开工建设。

西藏自治区

6.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篇六

关键词: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现状及问题,对策分析,新疆兵团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针对我国科研设备条件共享程度低下而实行的重大科技举措。而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则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科技部会同几部委制定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 2005年科技部出台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 而科技平台建设政策的试点工作则早已展开。当前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有利形势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下简称兵团) 必须尽快的建立起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以促进兵团创新体系与经济的发展。

1 兵团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现状

兵团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主要依赖于兵团下辖的14个师, 近年来, 兵团各师科技创新的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 始终把科技进步工作放到突出地位, 确立实施了“科技兴师”战略, 各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稳定发展, 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1 投入逐年增多

各师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不断加大科技三项费用 (科普经费、R&D经费、科技事业单位科学事业费) 的投入力度 (见表1) , 极大地改善了科技创新的环境, 推动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成果 (见表2) 。

1.2 平台建设吸引和稳定了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

科技创新没有人才不行, 有了人才没有科研基地不行, 有了基地没有科研手段不行。为了让稀缺的科技人才有事干、有地方干, 以及有手段干, 兵团各师针对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的现状, 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 采取了许多办法或措施, 以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速度, 为引进和稳定人才奠定了基础。以农一师为例, 师农科所与塔河种业联合组建研发中心, 加快科研单位成果转化速度, 提高了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农一师三团建立棉花抗病育种专家工作站, 聘请了国内7家著名棉花研究所10余位研究员;十六团与自治区农科院建立水稻技术示范基地, 聘请区内外水稻专家指导研发和推广工作, 不仅起到了引进先进技术和成果的目的, 还为当地培养了科技人才。

1.3 平台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近年来, 兵团制定了《兵团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兵团“十一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使平台建设的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各师充分利用已有的平台资源, 实现了与国家共享网络的连通、互动、开放和共享, 引导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积极参与资源整合与建设, 为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制度保障。

2 兵团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投入不足且各师之间差距明显

总体上来说, 兵团各师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2007年, 大部分师科技投入经费都低于400万元, 即使投入最多的农八师也只有1745.11万元。此外, 各师之间科技投入呈现严重不均的局面, 2007年在科技三项费用上, 投入最少的师只有60.8万元。科技投入不足和各师之间投入不均严重阻碍了兵团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步伐。

2.2 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设备条件建设整体滞后且发展不平衡

科技部在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中提出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人均拥有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为8万元, 兵团2007年科研机构人均拥有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为3.6万元, 科技强师农八师科研机构人均拥有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为5.6万元, 并且科研机构的设备功能较低, 部分设备已经老化, 不能使用, 需要更新。

各师科研推广机构拥有科研仪器设备按购置价格分类, 主要集中于5万元以下科研仪器设备, 占各师科研推广机构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47.41% (见表3) , 不利于开展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 对科技的支撑作用不够。

3 加强兵团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对策措施

3.1 优化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布局

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兵团南疆各师整体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比北疆各师更加滞后。兵团科技局应对南疆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具体措施包括: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区域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申报中, 向南疆各师申报的项目倾斜;围绕塔里木大学、重点实验室及其南疆各师农科所, 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加大对其资金支持的力度, 支持其承担国家、兵团重大科技项目, 开展基础性科研项目的研究;扶持青松建化、新农开发、冠农股份等兵团大型龙头企业, 依托南疆地区特有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从事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研究;北疆科技实力较强的师, 应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对南疆地区实施对口支援, 以科研工作为切入点, 在合作申报项目、新品种培育、试验示范和推广以及开展科技培训等方面对南疆地区各师给予支持, 逐步实现兵团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平衡发展。

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为科研平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各师要严格执行“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 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 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 在确保投入强度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增长机制。各师在财务预算中, 要把科技投入列入财政预算, 逐步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 明确每年的增长幅度和投入重点;科技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要相互通气, 密切配合, 统筹规划, 整合资源, 优化配置, 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的效果、效能和效率。要在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科技基础条件投入指标, 并实施考核;各师在增加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的同时, 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 鼓励社会、金融资本参与科技投入。

3.3 加大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设备经费投入和管理力度

各师要设立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专项资金, 用于科研机构建设和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维护保养与更新, 同时逐年加大科技经费支出中用于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的比重, 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行监督评估制度, 严格立项申报程序, 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估, 对项目实行过程和运行经费实行监控, 确保科研基础条件建设资金发挥最大作用或取得重大绩效。

3.4 建立兵团农业技术研究平台, 培育各师科技特色

建立农垦科学院、各师农科所、团场农业技术推广站、连队科技示范户四位一体、职能明确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定期召开兵团农业科技联席会议, 探讨区域内农业重大科研问题及解决方案, 共同申报、实施科研项目, 加强各师农科所之间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 扩大科技信息的传播和辐射面, 按照区域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共同探讨区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各师农科所应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 围绕当地的优势农作物品种开展科研和项目攻关, 选育适宜当地生产条件的优质农作物新品种, 并根据生产实际, 采用综合技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 带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长江, 傅为忠.安徽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6, (5) :15-19.

[2]魏淑艳, 娄成武.我国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 (9) :42-47.

[3]田笑明, 崔拓等.兵团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调研报告[R].新疆建设兵团科技局, 2009.

7.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篇七

要做好人口发展工作,首先要搞好计划生育。有关研究认为,相对于资源条件,我国最优人口规模在7—10亿之间,最大人口规模为15—16亿,而超过18亿经济社会系统将面临灾难。我国人口总量早已超过最优规模,正逐步向安全极限逼近。逼近的速度、程度如何,能否最终跨越安全极限,将取决于是否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国策,保持政策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特别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流动人口中问题仍很突出,人口形势不容乐观,任何盲目乐观和松懈麻痹的情绪,任何政策的偏差和工作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回升。因此,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充分认识计划生育工作在人口发展中的重要性。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工作具有完全公益性质,应该切实由政府承担起责任。

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能力建设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服务能力的建设,大体上涵盖三个方面:一是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必要的设备;二是人员队伍的建设、医疗技术的提高;三是相应的政策措施制定和落实,如“奖励扶助”制度等。近几年,我们着力建设了“流动服务站”。从2000年到2002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入4.2亿元,加上地方配套1.5亿元,共购置2400辆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基本覆盖全国县乡区域,已成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为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的群众提供便捷、安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建设“流动服务站”是不够的。为了使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还需要着力建设“固定服务站”,进一步加强县、中心乡技术服务站的建设。

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承担着全国70%以上的避孕节育手术量和其它占绝大比例的避孕节育工作,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技术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难以适应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机制转变的要求,难以满足群众计划生育服务的需求。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温总理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了进一步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战略目标,今年准备在加紧编制《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同时,安排2亿元国债资金启动计划生育服务站设施建设。今年的国债资金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部分县和中心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

县级服务站的建设要重点围绕完善功能去考虑建设规模,以保障县级服务站功能的发挥。建设内容主要是业务用房。中心乡服务站建设要结合西部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和难点,重点在确定乡镇计划生育服务功能定位、如何实现计划生育和卫生资源整合与共享、明确中心乡服务范围、规范服务站建设规模、编制和运行经费保障、加强管理等方面进行试点,探索可行的做法和经验。建设内容既要考虑业务用房,也要考虑必要的技术服务设备配置,业务用房建设由中央国债资金支持,设备配置由地方政府配套解决。

各地发展改革委和人口计生委要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搞好服务网络建设工作。但同时也要分清职责,各负其责。发展改革部门要在项目立项、编制建设方案、可研报告批复、资金下达等方面担负起责任,商人口计生部门做好各环节的工作,同时要树立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做好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要把保证项目效益的实现作为发展改革部门落实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人口计生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单位,应切实承担起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责任,要按照建设标准和规范,组织有关力量完善设计、精心施工,确保项目建设达到各项功能要求。同时,要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工作新机制,切实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方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下一篇: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