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化

2024-09-11

政治制度化(8篇)

1.政治制度化 篇一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虽然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两者在内容、地位、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为了便于同学们的理解与掌握,下面就两者之间的区别简单加以介绍。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它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又一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政治制度化 篇二

一、大学生对思政理论学习作用的认识误区

大学生对思政理论学习作用的认识误区, 最集中且最核心的一点, 就是认为思政理论学习是无用的, 学生对此有不同程度上的误解, 有的认为思政理论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前景、职业生涯以及自身实际的社会竞争力的提高毫无帮助, 进行思政理论学习不但浪费时间, 跟影响了自己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有的大学生认为思政理论教学完全是意识形态上的说教, 进行思政理论学习就是进行假、大、空洞、无用的政治学习, 对学生自身技能的提高没有实际上的意义, 而专业的课程学习才是学生本身最需要的;有的学生认为思政理论都是高深抽象并且难解的道理, 应当是那些更高层次的人才或者专业人士学习的内容, 是一门培养完人、圣人的课程, 而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做不了完人、圣人, 只能做一个有能力的普通人, 因此没有学习思政理论的必要和意义;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思想理论的教学内容总是毫无新意地千篇一律地重复着中学思想政治课学过的内容, 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 内容老旧, 对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毫无帮助。大学生一旦产生对思政理论学习的作用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学习思政理论无用, 就会先入为主, 对思政理论的学习产生排斥的思想, 引发学习动力上的障碍。

二、大学生思政理论学习上的思维

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大多苦涩艰深, 且其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年代较为久远, 与现今的大学生所成长的年代相差甚远, 且教学的内容跟不上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脚步, 没有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特点及要求进行传授, 难以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大学生在学习中极易感到话语之间的疏离感, 产生理解及接受上的思维障碍以及思想情绪障碍。此时, 若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没有架设起有效沟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知识传递灌输与世界观方法论建构教育之间的桥梁, 大学生在学习中容易由于理解及接受上的思维障碍以及思想情绪障碍对思政理论学习失去兴趣及信心。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养成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成了思政理论学习中的重要思维障碍。应试教育背景下, 学生在标准化的教育方式下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固化思维, 认定各类问题应当而且必须只有唯一的一个正确的答案, 他们认定每一门课程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是不可更改的准确唯一的基础。

三、探讨大学生思政理论学习的意义

作为高等教育的范畴之一, 高等教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树立起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 明确的理想信念, 正确的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的重任。我们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 不仅要看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要看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大学生有着独立的思想, 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及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 但其整体素质较为参差不齐, 道德修养、公德意识有待提高, 有的学生由于社会给予大学生所贴的各种标签, 对自身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以至于心灰意冷、目光短浅、胸无大志, 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对待教与学, 更谈不上高校学生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也有的学生对变化发展的社会感到无所适从, 缺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还未踏足社会的大学生尚未形成坚定的思想认识及理想信念, 其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等特点, 在主流方面,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表现为积极且健康的, 但难免存在思想上的诸多问题, 例如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法律与道德意识弱化等等, 加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东西方文化得以频繁地碰撞,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信念及精神上的不断侵蚀, 各种消极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极易被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及其各种消极现象所歪曲, 造成学生的信仰危机, 甚至是道德利益价值取向混乱等难以估计的不良后果。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在这样的形式下显得尤为重要。思政理论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 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政治正义观、政治的常识、政治辨别力, 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复兴乃至学校、学生本身的发展, 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及人民幸福的需要, 更是大学生在打牢人生思想基础的关键阶段获得先进、正确理论指导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自警、自强的良好情操及其党、为国、为民的宝贵精神, 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 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及合格建设者的基础。高等院校的管理者、组织者、教育者应树立其成才与成人并重的教育理念, 不但重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还应加强对思政理论的教育, 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加强大学生对思政理论学习作用的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高水平的政治素质是现代中国高等院校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 加强思政理论的学习与修养,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全的理论思维能力, 是学生得以学好其他专业技能的重要条件, 参与思政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自己专业的学习和思考, 并不像学生所想的那样纯属浪费时间, 思政理论并非高深莫测的学问, 也不少简单枯燥的重复, 而是真真切切贴近地生活, 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门学科, 只有使大学生认识到思政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不断提升其思想政治道德素养, 以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摘要: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 更应肩负起提升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的任务, 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及建设者。本文研究了大学生思政理论学习中的误区与障碍, 并探讨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期为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略尽绵力。

3.政治制度化 篇三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2.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A.绝对的

B.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

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D.方国联盟的基础

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4.下列关于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①对后世没有任何影响

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③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④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6.《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要求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8.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D.枢密院和宣政院

9.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

C.实行行省制度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10.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扩大了中央的权力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11.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2.从明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1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4.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到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御史不敢弹劾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5.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是()

A.奠定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基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6.在宋代的官员中,有1/3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了()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7.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8.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思想观念不同

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

19.从目的上看,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建设都是为了()

A.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B.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D.确立文明的典范

20.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她”指的是()

A.古中国

B.古希腊

C.古印度

D.古埃及

21.把雅典民主政治带入“黄金时代”的政治家是()

A.德拉古

B.梭伦

C.克利斯提尼

D.伯利克里

22.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墓碑上刻着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性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23.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文章(书籍)的标题,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24.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作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5.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

A.都极力维护奴隶制

B.都注重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

C.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

D.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6.下列关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只有前三等级的公民才能入选

C.所有人都可成为公民

D.外邦人在雅典可获得平等的公民权

2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决定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所左右

28.《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它()

A.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B.内容广泛且条文清晰

C.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D.审判和量刑皆有法可依

29.雅典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演说家,其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影响

B.公民大会的推动

C.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D.雅典人天生擅长思考

30.下列机构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是()

①五百人议事会

②四百人议事会

③公民陪审法庭

④十将军委员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1.下列属于克利斯提尼改革中打破血缘关系,削弱氏族贵族势力的关键举措是()

A.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

B.用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C.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D.多数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32.在雅典,主要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是()

A.推荐

B.选举

C.继承

D.考试

33.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

D.传播基督教教义

34.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等许多方面内容,史称《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A.是贵族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

B.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是广大奴隶积极斗争的结果

D.是外来文化渗透的结果

35.雅典由贵族制走向共和制,而罗马却由共和制走向帝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两国统治阶级的意愿

B.两国的地域大小

C.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两国民族传统的差异

36.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这反映了罗马人()

A.法律意识浓厚

B.喜欢打官司

C.经常犯法

D.维护私有财产

37.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②主张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8.罗马法之所以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最主要的原因是()

A.帝国疆域辽阔

B.法律程序完备

C.由皇帝查士丁尼颁布

D.更多地体现了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9.“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公民意识

B.权力至上

C.法律至上

D.平民统治

40.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的发布

B.公民法的出现

C.万民法的产生

D.《民法大全》编纂完成

二、非选择题

41.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而且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二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和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上,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显示皇帝的威严,有震慑天下之感。

(1)材料一、二中所体现的两国政治制度有何显著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两国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2.雅典民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地区部落轮流执政,议员名额依据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材料二(我们雅典)让一个人担任公职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而是他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包括他自己的事务,还包括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以进行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

——摘编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说法?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利克里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某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材料二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材料三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对英法政治、文化中的精华进行了综合。这种综合完成得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荣耀的公职”包括哪些。你如何理解“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2)材料二中苏格拉底批评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什么做法?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美国现代民主与雅典古典民主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盎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二法律是化解社会危机的“稳压器”,罗马法正是在一波波社会矛盾斗争中逐渐走向完善的。正如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所说,罗马法制文明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罗马法对罗马国家发展和强盛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结合材料一和你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制文明建设是怎样“循序渐进”的。对罗马法具有的“推动作用”和“永恒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

1.B2.B3.A4.D 5.B 6.D7.C8.B9.B10.A 11.C 12.A13.D14.C15.B16.D17.C18.B19.C20.B21.D22.A

23.D24.B25.A26.A 27.A28.D29.A30.B31.B32.B33.C

34.B35.C36.A37.C38.D39.A40.A

41.(1)不同:材料一体现出古希腊政治制度民主、开放的特点;材料二体现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专制、等级森严的特点。

希腊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海上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小国寡民,城邦长期自治;有先哲的民主思想。中国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陆环境相对封闭;儒家思想的影响。

(2)古代希腊:提供了民主的政治运作方式。

古代中国:提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运作方式。

42.(1)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或轮流执政),只有少数人真正享有民主。

(2)有利于选拔人才;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能避免盲目决策。

(3)最狭隘: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最充实: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43.(1)荣耀的公职:公民大会轮值主席; 五百人会议成员;陪审法庭法官;等等。

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注重公民素质,抹杀了奴隶制民主的阶级性。

(2)抽签选举法。

(3)代议制度;政党政治;分权制衡。

44.(1)法律:《十二铜表法》。

看法:它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它限制贵族的特权,打破了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平民并不能真正享有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2)说明:从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民法大全》,最终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4.政治制度化 篇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教版第 2 册第 7.2 节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对于民族关系有了基本了解也为下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做了一定的铺垫,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国家处理民族关系政策的理解所以这一节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确的知道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意识的去关心国家民族方面 的大政方针。但是呢因为教授的学生多为汉族所以对于此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那么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估计有难度。

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含义及其基本内容以及自治权。

依据:1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含义及内容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不会太难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掌握关系到学生对于国家的民族政策的理解并且这是本节的中枢是教材的重点内容。2自治权的内容要着重讲因为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难点: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要加以突出因为绝大数学生是汉族对于民族的一些政策不是有太深的感触所以是个难点。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以问题带动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集体讨论法。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讲授法。通过叙述、描绘、解释等来传授知识、讲解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5)读书指导法。通过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出知识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6)练习法。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资源:PPT课件 ;视频《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国的繁荣发展》;课堂习题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在开始之前呢请大家看一则材料并且思考问题(PPT展示材料与问题)

在民族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世界,为什么中国各民族能够长期团结和睦繁荣发展?

生:1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国家民族团结中起了重要作用。

2平等共同繁荣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师: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大家的思想非常的敏锐。今天我们要接触的呢就是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框题。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国的繁荣发展》。大家看了以后呢请同学来谈谈感想。

生:看了视频后觉得国家是日益的繁荣与发展了而中国的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定保障作用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的保障。

师:非常好,同学们对于国家的发展有自己的很好的见解。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具体的分析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为中国的发展与繁荣提供重要的作用。

师: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主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对于含义我们要从内部了解适当的分解加以分析抓住关键词:国家的统一领导 自治机关 自治权通过对这3个词 的把握进而更加深刻的了解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民族区域自治的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前提下进行,没有国家的统一领导民族区域自治无从谈起。其次自治机关含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特点:自治机关作为统一国家中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具有二重性特点:既是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政权机关,即行使同级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机关,又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自主管理、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利的机关。

既是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权力机关,又是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的行政机关。

最后自治权含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力。同学们现在有没有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有了了解啊!

生:有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再具体的来了解一下自治权的内容。大家看到书上相关的地方或者看PPT看看我们的自治权包括哪些?

生:看书或者看PPT

师:看了上述的内容那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有哪些自治权呢?

生:内容:1、制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地方性自治法规

自主地安排和管理本地方的经济建设事业

3、变通执行权

4、自主地管理和发展本地区的教科文事业

师:很好,那接下来我们再一一对上面的权力进行分析。首先是经济自治权,这个怎么理解能,上数民族地区是怎样来实现的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就你知道的了解到的来谈谈

5.政治制度化 篇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复习导入

老师: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

学生: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并由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老师:简言之,人民是通过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那么,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中,全国人大居于最高地位。

学生:人大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老师:那么,同学们知道人大是如何决定全国和地方重大事务的吗?其他国家机关为什么要由人大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课件展示板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推进新课

一、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

问题情景1: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哪些国家机关?它们的关系怎样?

师生互动

老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反映我国部分国家机关活动情况的图片和材料。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9、60页“专家点评、名词点击”材料,同时思考:国家机构一般由哪些国家机关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的组成情况是怎样的?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材料,认真思考。

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过程评价

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并增强对国家机关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为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学习内容作好铺垫。

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所提问题后教师概括知识内容。

老师:国家机构一般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组成,不同国家在具体设置上有所不同,这里要注意:国家元首不是个人权力的体现,而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亿库教育网http://

如我国的国家主席。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并同其他国家机关共同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

二、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问题情景2:我国的国家机构之间是什么关系?又是如何行使各自权力的?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这一组镜头反映了我国国家机构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是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建国家机关、开展管理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的。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和材料,积极思考问题。

合作学习

学生讨论、交流。

过程评价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知道我国人民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建国家机关、开展管理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的,进而知道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合作探究

老师:什么是政体?

学生:政体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

1.政体的含义

老师:顾名思义,也就是指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那么,我国的政体是什么?

学生: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的政体

老师: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那么,我国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政体呢?

学生: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老师: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本质,也就是说我国的政体是由我国的国体决定的,是与我国的国体相适应的。实际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也是由他们资本主义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3.我国的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老师: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呢?这可

以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特点上得以说明。那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民主集中制。

老师:那么,什么是民主集中制?

4.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表现

学生: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老师: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主,就不能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集中;同时,集中是民主的保障,没有集中,就不能反映大多数的意志,也就体现不了民主。民主和集中必须相结合,离开民主的集中和离开集中的民主,会导致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那么,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学生1: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上。

学生2:还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上。

学生3:还体现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老师:对。具体来说,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法予以罢免。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第二,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各国家机关分工各司其职,国家机关之间存在着权力制约和监督,既有利于权力机关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统一行使权力,又有利于其他国家机关在集中指导下依法行使民主职权。

第三,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表明我国中央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分工实施。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老师:根据上面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

学生:讨论、总结、发言。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内容及地位

学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老师:(过渡)在这里,特别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把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等同起来。

请大家结合教材第61页“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系统简表”,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并发言。

规律总结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二者性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实现。可见,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老师:结合上述几个材料的分析,想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老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问题情景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合作学习

师生互动:把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集中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认真思考。

学生按要求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过程评价

此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按照分组要求,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又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又不可能一起开会来讨论决定国家大事,因此,必须要有一种制度既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能克服和消除因人民直接决定国家大事所造成的困难和浪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它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可以说,没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就很难切实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就难以完成,我国也

就不能称其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就会改变。

第二,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老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哪些方面的优越性?请举例证明。

学生:(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民主选举出代表组成的,人大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要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并反映群众意见,人民有权对代表进行监督并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不称职的代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它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因为其他国家机关都是由人大产生的,它们要在人大的领导和监督下各司其职。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因为各族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都能享有当家作主的地位,其意见和利益都能得到体现和维护。

老师:(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规律总结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体只能是采用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拓展探究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当代西方主要国家的政体形式,并说说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不同。(留给学生课后完成)

课堂小结

6.政治制度化 篇六

明开国初,承元朝制。但洪武帝朱元璋觉得宰相权力过大,废掉了宰相,一个人既做主席,又做总理,大臣奏章事无巨细都一一亲自处理,堪称劳模皇帝。

但劳模皇帝几千年也没几个,后世的皇帝还是需要一位助手去承担部分责任,去协助处理一些日常政务。而分担责任其实就是分担权力,因此这个助手,必然是宰相。

但是太祖皇帝明文规定不准立宰相,而唐、宋时期已经设立“群相”制度,即有好几个人共同分担宰相权力,这样这几位大臣相互制衡,就不必担心相权威胁皇权了。

因此明成祖朱棣就设立了内阁(削弱的政治局常委会),内阁的人数一到七人不等,其排序一般按照阁员们入阁的时间论资排辈,最高者为首辅(总理),当然中后期也有弯道超车的情况。不过请注意,为了防止内阁做大威胁皇权,朱棣留了两个心眼:其一,内阁在明代自始至终都是正式机构,更像现在的各领导小组;其二,内阁大学士本身只有五品,只有兼任其他职务而提升职级,一般都会兼任一品、二品的虚职,而因为明代的一品其实都是虚职,没有具体分管,只有声望较高(含权量较高)的大臣才能获得,因此明代的一品官实际上就是正国级,正二品就是实际的副国级,这样才能与现行体制对的上号。

因此,六部尚书与督察院御史(中纪委书记)、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长)都相当于政治局委员,副国级干部。这八位加上通政司使(国务院秘书长兼信访总局局长)就是明代的“九卿”,但通政司使地位略低于前八位,是正三品,这个状况与现行体制也是相符的。

督察院其实更像是即将成立的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正式的国家监察机构,左都御史(国监委主任)统领各路言官;而锦衣卫更像是中纪委与国安部部分职能的整合。很多人谈起明朝就会想起赫赫有名的“东厂”,这种特务机构自然不是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了,因此这个机构无从类比。

为何六部尚书类比为政治局委员需要再说明一下,因为目前国务院下设26个组成部门与20余个直属机构,都是正部级建制;明代只有六部,平均每个部实际承担现代3-4个部的职能,因此类比为副总理更为合理。

“六部”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六部之首是吏部(中组部),负责官吏的考核、升迁,正二品吏部尚书(中组部长)历来有“天官”之称。因为人事大权都是重中之重,所以明代除了极少数时期,都遵循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吏部尚书不得入阁”(中组部长不入常),为的就是防止吏部尚书大权独揽,成为事实上的一人宰相。

接下来是户部(分管财政+农业+税务的副总理),下设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全国各地的钱粮税收;礼部(分管文化、教育、外交、编制的副总理),很多人认为礼部就是教育部加外交部,首先外交在明代的重要性远远不如如今,而且礼部管科举,科举更像是高级公务员选拔制度,通过考试的人最高可直接做到七品翰林,在这个角度上,礼部其实是在发挥中央编办的作用;兵部(国防部),兵部尚书(防长兼军委副主席)管日常军务;刑部(政法委);工部(住建部+三峡办+黄委会的分管副总理)。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为两京制,不仅北京有六部督察院,南京也有一套同样的班子。因为明朝最初的首都为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后,就在南京保留了一套班子名义上总领长江以南政务,但实际上除了户部与兵部有实权外,其他各部都是虚职,一般都是打发养老的去处(人大政协)。

六部除了政务人员外,还有专门监察六部的六科(中纪委派驻纪检组),六科的一把手给事中虽然官只有七品,但是对六部办事不利、贪污腐化的情况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甚至如果六科认为皇帝的旨意有不妥的地方,可以“封还”,拒绝执行。当然这种情况出现的很少。从这点可以看出,明代的纪检组长比如今的监察力度要强,不过在十八大纪委落实“监督责任”后,各纪检组落实“三转”,监察力度有了很大的进步。

督察院(国监委)、刑部(政法委)、大理寺(最高法)统称为三法司,可类比公检法+国监委。

再简单说一下地方。

布政司使类比为省长,各巡抚最初类似中央巡视组组长,是中央的三品官员挂职临时担任的,但是这组长好任命不好免职,临时机构逐渐的成为了常设机构,各巡抚实际上成为了地方行政长官,巡抚之上设总督,一位总督可督数省(建国初期的五大局)。

我国在建国初期分设了东北、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五局,一局统领数省党政军大权,后毛主席一声令下,“五马进京”,地方才逐渐分散为30余个省级行政单位。

地方力量过强,有可能威胁中央权威。明嘉靖年间东南总督胡宗宪暗通内阁阁员严嵩,对外打击倭寇等黑暗势力,对内整顿吏治,深得民心,一时风光无两。而后遭到几乎其他所有势力的共同打压。严嵩本人结党营私,贪腐严重;胡宗宪作风霸道,儿子在外勾结商人全国知名(被海瑞整过),因此最终二人双双入狱,下场令人唏嘘。

明朝官吏的选任制度

明朝官制,即明朝官吏的选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官制分两部分,选官制度和任官制度。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首创的内阁则成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地方官制,明朝共设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军事官制,明朝设锦衣卫,武官第一次掌有监察百官万民之权。明朝官制在汉、唐旧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官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明朝的皇帝大多不亲理朝政,使得后人容易过低地评价明朝的各个方面。而对比一下自秦至清,会发现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延续时间超过260年,且没发生过分代(如西汉、东汉)的只有唐、明、清三朝。再比较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明朝也都名列前茅。这不能不让人疑惑,就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慨叹:“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明朝的官制。官制是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织制度。它关系到这个政权的盛衰,关系到当时社会的安定或动荡,关系到当时人民的生活。而且清承明制,所以可以说明朝官制在中国延续了近五百年,支撑、维护了中国明朝和清朝的统治。

明朝除宗室外,文武官的封爵分为公、侯、伯三级,封爵上各加地名为封号,只有岁禄,并非实际的封邑。

7.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篇七

综合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发现本专题在高考试题的命制中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1.命题方式多样化

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既有文字型试题也有图片型试题,其中以史论型文字试题为主,图片型试题是亮点,材料解析题偶有考查。

2.主干知识重点考查

主干知识如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科举制、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宋代制度、行省制、明朝内阁制、清代军机处、雅典民主制、罗马法等内容,几乎每年都有涉及。

3.命题比重稳中有变

近两年的高考试题都对这一专题进行了考查;2015年“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雅典的民主制度”比重总体下降,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罗马法”的比重有所上升。

4.命题思路呈现新趋势

一是深挖概念的内涵或者拓展概念的外延;二是知识的综合性在加强;三是加大了对古今中外文明纵横对比的考查,或加大了对同一时期阶段史实区分度的考查;四是试题的开放性、学术性在增强;五是全国卷的难度有所调整,如2015年全国Ⅰ卷难度下降,而全国Ⅱ卷则反之;六是2015年试题的文字越来越精炼、 阅读量有所减少。

基于上述试题特点,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复习本专题。

1.抓基础,落实主干知识

一是要依托教材,把主干知识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细化、落实;二是要宏观认识,既要从教材某一章节上抓住主干,也要整合教材主干知识;三是通过查阅原始史料或者借助网络资源,进一步深化对主干知识的认识。

2.建立典型例题集,重视变式训练

考生在高考中做错的试题,正是平常把握不够的试题。因此考生在复习时,遇到常错的、 命题角度新颖的试题,要把它抄摘或剪辑到专门的典型例集中去,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思路,总结自己做错的原因。等积累一段时间后,用领悟到的新理论指导变式训练,或自己变换史料、 更换情景,或由老师改编设问角度,也或者师生共同努力变换选项、答案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自身薄弱的主干知识,尽管这样会花费不少功夫,但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深挖薄弱的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年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的榜样

【答案与解析】A本题考查汉代官制,破题点在于对材料中“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的解读,题意即是说一个优良的郡守是皇帝治理好天下的关键,由此可见汉宣帝强调地方吏治对国家安定的重要性。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不符合事实,并且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变式训练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僚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冲突往往集中在皇帝是否应该守法这一焦点上。汉代就有“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的说法。这表明

A.中央与地方长期对立

B.汉代的法律高于皇权

C.官僚集团对皇权有所制约

D.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

【答案与解析】C本题同样考查汉代官制,破题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归纳,题意是说皇帝与官僚集团的冲突反映了皇权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A项与题意不符;B项有悖史实;材料中没有说到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

示例2 (2014年北京卷文综第14题)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 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D.实行将兵法

【答案与解析】A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破题点在于对材料“为扭转这一局面”的解读,题意是说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根据所学,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初设三司使、枢密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与材料的要求不符;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中实行将兵法,不符合材料中 “宋初”的要求。

变式训练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针对这一弊端,继任王朝所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B.设二府三司

C.派文官、设通判等D.实行行省制

【答案与解析】C本题同样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破题点在于材料中的“方镇相望于内地”及“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代藩镇割据的情况,再从“继任的王朝”可知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D两项分别是汉初、元朝的地方制度;B项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示例3 (2015年全国Ⅰ卷文综第32题)图1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答案与解析】C本题考查罗马法,破题点在于材料中的“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裁量公平”“法律的强制力”,由此可见材料强调罗马法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的强制力。其他三项与材料强调的“公平正义”要求不符。

变式训练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即使国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该规定

A.限制了公权的滥用

B.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C.较好地理顺了与外邦人的利益关系

D.强调法律至高无上

【答案与解析】A本题同样考查罗马法, 破题点在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从而知道罗马法强调对公民主体的尊重,强调保护私权和限制公权的滥用。B项是《十二铜表法》的意义, C项是万民法的意义,D项是自然法的内容。

【重点突破】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穿点引线、宏观认知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历程,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

线索1中央官制与中央机构的演变

针对皇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中央官制与中央机构经历了秦朝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 汉代内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制、元朝中书省、明代废丞相与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的演变历程。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最终丞相制被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线索2地方官制与地方机构的演变

针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这一对矛盾,地方官制与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推广郡县制、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宋朝进行制度创新(如收精兵、派文臣、设转运使和通判)、元朝设行省的演变历程。其演变趋势是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线索3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针对如何加强君主专制这一主线,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的演变历程;监察制度主要有秦设御史大夫、汉设刺史、北宋设通判、明设提刑按察使司等。选官制度的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于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专制制度本质决定了监察制度实际的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二)突破重点、提升能力

1.西周的政治制度

据上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根源。1经济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 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因此,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2思想根源:韩非子总结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主要内容。1皇帝制: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 “皇帝”。其最大特点是皇权至上、世袭。2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自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分管中央的具体事务。3郡县制: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西周的分封制,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出现,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

(3)固有矛盾。1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必然使地方丧失自由度和主动性;而如果中央放任不管地方,又会让地方做大,危及中央集权。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皇帝个人专制为表现形式的中央集权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皇帝个人不可能总揽政事,必然要通过以宰相为首的中央官员控制庞大的国家机器,如果皇帝不让权给宰相,宰相就会无权办事,并由此加重皇帝的工作负担;而给宰相一定的权力,其又可能结党营私,危及皇权。

(4)发展历程。萌芽于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实践于商鞅变法,确立于秦朝,汉到元发展成熟,明清走向衰落。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郡国并行制的兴衰。1兴起: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曾封韩信、英布等为“异姓王”。汉立国后不久,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同姓王”。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个,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 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由此, 史称汉初的地方制度为 “郡国并行制”。2衰落: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王国地位降格, 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领域缩小。武帝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 酎金夺爵、盐铁官营等措施削弱王国的实力,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设刺史监督郡国。 3评价: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汉中期后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1不同点:三权分立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了防止专制、 实现权力相互制衡而采取的一种政权形式;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国家为使专制皇权下的决策、 审议、执行权分离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创新。 2相同点:都是通过权力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各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的目的。3评价:三权分立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而三省六部制维护封建统治。4结局:三省六部制到元朝演变为一省制(中书省),1380年被明朝废除,权分六部;三权分立体制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3)宋代的政治制度。1中央机构的变化: 宋朝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 武二柄,号为二府”,其主要特点是文、武分权。 另设立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其长官为三司使, 称为“计相”,其权位仅次于二府,在六部之上, 用来削弱宰相的财权。2地方机构的变化: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制取代了先前的郡、 县两级制;唐设道、州、县三级制;宋初设路,各路皆置转运使,史称“漕司”,由于诸多原因,实际上地方还是州、县两级制。宋代地方官由中央派科举出身的文士担任,并设通判一人,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目的是牵掣知州的权力。

(4)元代的行省制。行省制是继郡县制之后的又一制度创新,它打破了郡县制以山、河等自然条件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确立了以地方经济、政治需要分立地方机构的新标准。 它是中央的派设机构,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元代行省制的出现,引起了13、 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大变动,对元、 明、清以及近现代中国的地方制度影响至深。

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内阁首辅。

明中期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的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其批复是否算数,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因此,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根本不可能真正地约束皇权。

(2)清代内阁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军机处四者的关系。清初沿袭明朝内阁制,并沿用有着浓厚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色彩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设立南书房;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 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自此,南书房的官员不再参与机务;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变成了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地,或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内阁也变成了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

二、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一)以点带面、整体把握

古希腊的民主制,推动着古希腊的进步,对近代代议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罗马法则是构成古罗马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对罗马的发展和后世影响深远。

(二)突破重点、落实主干

1.雅典的民主制

(1)地理环境与雅典的民主制。山多、地少、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使古雅典的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达,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雅典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自由平等的理念,这为雅典民主制的成长提供了“肥料”;而小国寡民的城邦,又为雅典的民主制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地理环境说成是决定雅典民主制出现的根本动力。因为与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世界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等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可见,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即便有,这种影响也是间接的、非决定性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是其经济、政治、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公民的概念。最初雅典的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但随着雅典的发展,公民范围在扩大。如梭伦为发展工商业,允许外邦人(工匠)获得公民权;又如大敌当前,雅典允许流放海外的将领重新获得公民权、提前回国,从而为国立功等。但是,不管雅典公民的范围扩大了多少,城邦内占据多数的始终是奴隶、妇女、 儿童,享受民主的范围终究是少数人。

(3)陶片放逐法。1优点: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2弊病:判决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煽动而波动不定,成为野心政治家排除异己的工具。

2.罗马法

三、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国秦朝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古希腊形成了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

两种制度的历史作用有相似之处。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希腊和罗马,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们的政治制度为后代沿袭和仿效。 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农业,还是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都十分发达,在文化艺术方面也非常繁荣, 这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两种政体各有利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就成为束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以雅典民主政体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使公民有了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产生;但它把权力交给素质不一的公民,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这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1周天子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统治秩序2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诸侯之间的关系3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4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与义务的差异

A.12 B.23 C.14 D.34

2.有学者认为,“作爰(援)田”“制辕田”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重要的土地制度,它是新形势下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规模大、涉及人数较多的田地赏赐制度。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该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小农经济

3.“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圣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宗族的团结与和睦

B.促进了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

C.形成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

D.培养了族人管理家族的责任感

4.图2是中国早期昭穆之制的简表,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该图反映了

A.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

B.王权与神权紧密相连

C.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

D.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

5.《史记 》载:“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内外服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礼乐制

6.宋人戴埴在 《鼠璞》中说道:“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据此推断,以下属于“右迁”的是

A.秦朝,陇西郡守调任桂林郡守

B.西汉,东海郡守调任徐州刺史

C.唐朝,中书省长官转任门下省

D.宋朝,三司使调任福州转运使

7.有学者指出:“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从而在理论上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这里的“它”指的是

A.儒家思想B.分封制

C.宗法制D.君主专制

8.“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该材料主要陈述

A.商业与农业的关系

B.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皇帝与宰相的关系

D.大国与小国的关系

9.“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古代中国,最符合这种近代国家政治生活特点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制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内阁制D.清代军机处

10.《新唐书·百官志四》记载:“市令一人, 从九品上。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由此可见,当时设置“通判”的实质是

A.监督知州B.通判州事

C.监管市场D.公正裁决

11.某一时期,“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该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2.有学者提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创新角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B.决策程序规范化

C.加快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13.学者程钜夫认为:“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羡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行省制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了中央,导致地方做大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4.《史记·范雎列传》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这就是古代中国选官的“保任”原则。“保任”原则不论在察举制时代还是在科举制时代,在选官中都被广泛运用。以下对该原则认识有误的是

A.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B.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选拔的质量

C.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选官的公正廉洁

D.比较有效地防止了滥举现象的发生

15.历史课上,讨论古代中国的官制演变, 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其中涉及宋代政治体制的史料是

1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2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3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4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A.123B.134

C.234D.12

16.某文献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某文献”应该为当朝史学家所著

B.士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C.“贡举法废”指的是察举制的废除

D.人为划分了不同的等级

17.明初的殿阁大学士,从高到低级别为: 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等。但这些学士之间权力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仅是资历、荣誉。由此可见殿阁大学士

A.与皇帝分理天下事务

B.体现了一种制度的创新

C.仅为皇帝侍从以备顾问

D.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18.赵翼《檐曝杂记》记载:“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处,保直(官吏值勤)者多, 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于此矣。”由此可知军机处

A.分权制衡中央机构

B.掌控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建议

19.吴宗国在《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的几个问题》中写道:“宋、元以后,由于六部决策和发令权的发展,宰相的权力开始和皇帝的权力重合。”该现象导致了

A.皇权专制被严重削弱

B.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

C.行政决策出现混乱

D.六部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20.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不论是宋代的包拯,还是明代的海瑞,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政绩斐然;一旦失去皇帝的支持,就受到排斥,甚至遭受牢狱之灾。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官能力有限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宰相制的废除

D.皇帝决策具有随意性

21.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文明”的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B.城邦政治

C.直接民主D.轮番执政

22.有学者评价某一改革时说:它彻底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整个历史过程最后完成。与这一改革有关的措施是

A.四百人会议B.五百人会议

C.陶片放逐法D.发放戏剧津贴

23.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的改革标志着雅典的民主政治进入了“黄金时代”。下面可以作为得出这一结论依据的是

A.从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B.从10个新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

C.所有公民都可以以抽签方式担任各级官职

D.三权分立的权力运行机制开始形成

24.《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协调邻里关系

B.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重视保护公民的财产

D.调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25.公元前5世纪左右,雅典通过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达到顶峰;而大约同时期的古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开始。这二者出现的直接动力是

A.民主政治的传统B.人文精神的推动

C.商品经济的要求D.社会现实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7分,第28小题17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西景德镇市古称浮梁,唐始设县,现存古衙建于道光年间,大门、仪门、大堂、 二堂和内宅居中轴南北,两厢有六部房。大门额书“浮梁县署”四字,东边立一鼓,告状的人有紧急案情时击鼓,知县闻声升堂。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即正堂,取名“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 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

———《浮梁古县衙解说词》

材料二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即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发展到万民法以后,由于罗马帝国境内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民事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十二铜表法》 的一些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 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 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程序的严格执行是为了保证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程序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罗马法注重程序是法律体系完备的表现。

———庄鹏《罗马法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罗马法的基本特点。 (6分)并分别指出古代中西法治的目的。(4分)

27.(1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8分)

(2)请对材料二“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进行解读,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证。(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中西方选择不同政制的认识。(4分)

28.(17分)制度改革或创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史记》

材料二任何城邦都有议事、行政、司法三种职能,或说三个因素,相应地应有三种机构。 三种机构齐全、三种职能健全,城邦的组织就完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管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 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 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段时期经历了“有序———无序———有序”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斯提尼改革制度创新的表现和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对钱穆的观点“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进行解读。(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C 5.C 6.B 7.D 8.B 9.A 10.D 11.C 12.B 13.C 14.A 15.A 16.B 17.C 18.C 19.B 20.D21.B 22.A 23.C 24.C 25.D

二、非选择题

26.(16分)(1)特征:外儒内法;政法一体; 遵从儒礼;存在等级歧视;封建专制和礼制法制化。(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特点:内容广泛;私法比公法完善;注重形式和法律程序;不断发展完善。(每点2分, 任答3点得6分)目的:中国维护君主专制;西方强调公民平等下的法治,维护民主制。(4分)

27.(17分)(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4分)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妥协的结果;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4分)

(2)解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分) 论证: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4分)

(3)认识:政体要符合国情;政体选择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4分)

28.(17分)(1)表现: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稳定了社会统治秩序;春秋战国时,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局面;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重建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6分)

(2)表现:建立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 实行陶片放逐法,完善国家权力的分立。(2分)意义: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2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目的: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 篇八

1.《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特征: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2.《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分封制度被破坏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3.《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这样的历史变化与什么制度实行最直接有关: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4.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根本动机是: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5.《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

①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②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③辅以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④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日:“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7.《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中央设置三司的目的: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8.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直接目的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9.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反映的是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 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10.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答案】1.D 2.A 3.A 4.B 5.A 6.B 7.C 8.B 9.B 10.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答案】(1)主要依据:血缘; 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上一篇:2017年田径运动会秩序册下一篇:在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奠基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