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关系

2024-10-13

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关系(精选8篇)

1.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关系 篇一

聊城工务段开展主题谈心和创先争优活动汇报

(2012.8.15)

按照路局党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全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措施安排>通知》(济铁委宣【2012】25号)、《关于做好创先争优活动总结工作建立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通知》(济铁委组【2012】46号)和路局宣传部《关于开展“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活动的实施要点》(宣发【2012】9号)部署安排,我段相应制定了贯彻措施。“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活动开展以来,按照与职工平等谈心、真诚交流,分层开展了谈心活动,紧密结合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消除思想疑虑。及时总结和巩固创先争优成果,发挥组织优势,立足岗位保安全,凝聚起确保运输安全稳定的强大合力。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活动开展情况

1、加强舆论宣传,形成思想共识。

一是段党委紧密围绕“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召开专题党委会,从“谈认识、查问题、明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深度思考,理解谈心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努力方向,理清工作思路,寻找

最佳结合点,形成了严爱结合的高度共识。

二是充分利用段网、宣传栏和板报等宣传阵地,早点名、班组党支部会等多种形式将活动的内容、谈心的要求、目的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为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是突出重点内容。谈心前,开展职工思想调查,准确把握职工思想动态,增强谈心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谈心,强化三个理念的认识。一是强化严格管理的理念。让干部职工认识到,严格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对铁路行业来说,严格管理更有其特殊意义,是确保运输安全和大联动机有序运转的基本保证。因此,对单位来说必须坚决实行严格管理,对个人来说必须自觉维护严格管理。二是强化尊重和依靠职工群众的理念。严格管理是以关爱职工、依靠职工为前提,以人为本,把依靠职工和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激励职工群众自觉遵章守纪作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把管理行为与思想启迪相结合,既克服蛮横和以罚代管,又坚决维护管理的严肃性,维护铁的纪律不受损害。三是千方百计解决职工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积极回应职工诉求,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对职工群众遇到的困难,能够解决的立即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做好

说服解释工作,做到件件有答复,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职工思想问题的解决。

2、注重“大谈心”活动的实效性,明确谈心重点。一是明确谈心方式,我们以段、车间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为骨干,一般干部为主体,面向一线职工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谈心活动,明确包保责任,把谈心任务落实到人头,对职工谈心实现全覆盖。

二是我们坚持大谈心活动不走过场,不走形式,让职工谈真话、讲实情。结合思想工作实际,坚持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既谈自身问题,也谈对方不足;既谈工作问题,也谈生活问题;同时在谈心中注重侧重点,如在干部之间重点围绕交流思想,促进工作来谈;职工之间加强协作、搞好协作来谈;上下级之间围绕提出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默契来谈。

三是抓好重点人员的谈心。职工重复违章是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也是安全管理中亟需破解的一个课题。我们对近年来全段各种惯性违章、典型违章进行了分类梳理。发现去年以来全段共查处各类违章389件,其中,严重违章17件,一类违章34件,二类违章51件,三类违章287件。重复违章89件,占到全部违

章的23%。对这些违章,段虽然都做出了严肃处理,但整改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顽疾,从教育违章职工认清违章根源、理顺情绪、明确整改方向出发,我们开展了“实施跟踪帮促,杜绝重复违章”的“六个一“活动。根据职工违章性质和级别,分段和车间两级对违章职工采取谈好一次话、开好一次分析会、搞好一次警示教育、让违章者吸取一个教训、写出一份表态书、组织一次专题培训等“六个一”帮促活动,让违章职工切实感受违章的危害,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账、服气,从行动上知责、明标,达到“处置一事、教育一生”的目的。把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结合起来,消除职工的抵触情绪和后顾之忧。同时我们建立了跟踪、消号和回访制度,开展一对一帮促,确保跟踪帮促闭环管理。跟踪帮促整改期限为三个月,在此期间违章者认真整改,如果个人与身边无各类违章现象的发生,该事件进行销号处理。每名帮促人员都填写跟踪帮促情况写实,对每次的帮促情况作出详细记录,并对帮促对象的整改情况、整改效果、个人表现进行阶段评价,作为能否按时销号的重要依据。销号后三个月为回访期,跟踪帮促小组每月要回访1—2次,看当事人思想认识是否真正提高了,是否真正吸取了教训,是否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是否没有再次出

现违章违纪现象。从而实现了从安全科下发一类及以上违章报告单,到帮促小组集中帮促活动记录,培训记录,再到每件事的回访销号单,完全实现一次闭环管理。

3、畅通问题渠道,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畅通问题渠道,面对面听取职工意见。我们按照谈心活动布置和段实际情况,段班子成员和科室干部,对所包保车间和工区班组面对面、一对一开展谈心,对职工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全部原汁原味地纳入问题库。

二是对现场能够答复和解决的问题,立即答复解决。在菏泽桥梁车间谈心时,职工提出夏季配发薄的防灰尘口罩和非封闭式护目镜后,立即安排段材料科进行市场调研,按职工实际要求配发。段长王红军在新兖车间谈心时,职工对集中修夜间施工提出很多问题,并要求能否增加夜班补助,就这一问题,段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得到了解决。工会主席祁宝才在综合机修车间菏泽班组了解到,职工无法收看有线电视,立即安排专人给予解决。总会计师贺长平在了解到大部分车间、班组办公室座椅老化问题后,及时想办法进行解决。特别是集中修期间,职工大部分都在现场,我们利用施工监控和送凉爽等机会,与职工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干群关系,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掌握了职工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三是紧紧抓住职工群体倾向性思想问题、安全隐患和队伍稳定等当前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注重实效。一是思想反映抓苗头,突出方向引导。在大谈心中,注重干部职工思想反映、动向、矛盾和问题的掌握、研究和整改,班子成员在开展谈心时把干部职工思想问题作为首问内容,通过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交流,让每名谈心对象都说出心中想法、盼望、忧虑、怨恨,并分轻重缓急逐条梳理、归类、汇总形成书面材料,由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措施。段班子成员结合包保车间实际进行形势任务宣讲,强化思想正向引导,使干部职工走出思想误区。二是困难问题盯整改,狠抓效果跟踪。在大谈心中,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职工所忧、所虑、所急、所盼,重点盯住职工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和实际困难,认真倾听职工群众发自内心的心声,每名班子成员都认真收集、登记,形成职工谈心反映问题库。对每类问题,交领导班子专题会议逐个分析,研究制订解决整改和跟踪措施,责任到人。

如今年高考中考期间,通过谈心,我们考虑到部分职工有子

女参加高考中考的职工,容易在工作期间分心,存在安全隐患,我们从关爱职工的角度要求对这部分职工及时安排了调休,既解决了职工有思想疙瘩影响工作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阳谷车间石佛工区有个职工叫刘庆福,今年对于分房子问题反应特别强烈,特别是有职工给他打电话,鼓励他一起去上访,阳谷车间得知情况后,车间主任、书记一起连续三次到工区、到职工家里去谈心走访,和职工以心换心,及时帮助职工解开了思想疙瘩。还有菏泽桥梁车间我们有一个职工,孩子三年当兵都没能走成,家属唠叨,孩子埋怨,车间干部了解情况后,及时靠上去做工作,并说服其家人让孩子学习一技之长,稳定了情绪,化解了矛盾。新兖线路车间有两名职工,因为职工家属不了解铁路工作性质,对职工加班、防洪值班意见很大,我们的职工又不善于交流,搞的家庭关系非常紧张,一度要闹离婚,职工在家时不心静,上班不安心。在这次谈心中,车间党总支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进行了家访,并邀请职工家属到工区参观,让家属了解和掌握了职工的工作情况,家庭关系得到了很大的缓解。通过谈心,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了严格管理与确保安全、严格管理与关心关爱职工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进一步激发

了岗位保安全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我段干部谈心1840余人次,覆盖面达到了100%。反映问题187件次,解决134件,52件正在解决,1件上报路局研究解决。其中9名领导班子与职工群众谈心381人次,梳理归纳各类问题103个,其中,安全生产方面34条,占总数33.2%。后勤保障方面55条,占总数53.3%。其他问题16条,占总数的15.5%。通过谈心,理顺了职工情绪,解决了一批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化解了矛盾,确保了安全和职工队伍稳定。

4、“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活动存在的不足。①、谈心活动中一些职工反映问题还有疑虑,存在顾面子、讲人情的思想。

②、谈心活动深入性不够,只注意已经发生和显露出苗头性的人和事,主动挖掘职工内心的所思所想须进一步改进。

③、谈心活动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各级干部做思想工作方式方法还有待提高。

5、下一步工作打算。

①、继续深化“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活动,坚持常抓不懈,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力戒形式主义,建立健全工作

责任制,加强督查指导。

②、及时总结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把成熟做法和经验上升为制度规定,不断丰富长效机制。

③、大力宣传各级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防控风险、服务职工的做法、成效和经验,充分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

④、继续完善各项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优化各种活动载体,创新工作方法,按照季节性、阶段性工作重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让职工切实感受到铁路发展的美好前景,增强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

⑤、注重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把多教育变为多关心,把说教变成严管理,多解决职工实际困难,让职工群众对企业、对单位有亲切感,形成共保安全的强大合力。

二、创先争优工作情况 1.在总结创先争优活动方面

结合近两年工作情况,段党委着重从创先争优载体设计入手,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党内保安全、服务职工和加强一线班组党支部建设作为重点,以灵活、有效的活动为抓手,把组织创先进、职工(党员)争优秀融入到段安全、质量、稳定、廉政、职工生活和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中心工作中。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进一步规范和强化车间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凝聚力量,段建立职工思想沟通制度、职工思想分析制度、职工思想教育制度、职工思想问题化解制度、职工关爱激励制度,将上述制度融入到一岗双责中,坚持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同研究部署、同融入落实、同检查考核。

在职工思想教育方面,段每次举办培训班,党群部门都要去做思想政治工作专题讲座,对职工关注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读,近两年,段党委组织有关业务部门宣讲劳资、保险、住房政策30余次。在聚合力方面,深入开展大宣讲、大谈心活动,分管领导包车间、干部包工区,及时将部、局精神面对面传达到全体职工,每次大型施工前,段包保领导都要做动员,提要求,用“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要求凝聚队伍。

党内保安全方面。段党委注重党内活动载体设计和优化,近两年,在路局党委开展的“练硬功、灭两违、保安全、当先锋”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段开展的“三无”竞赛活动我们开展了关于深入开展“强技能、筑堡垒、抓落实、保安全”主题实践活动。

把抓学习、提素质、抓基础、强管理、建制度、优机制作为重点,筑牢党内安全屏障,实现党员“自身无两违,党员身边无事故”的目标。具体做法主要是在提升党员技能方面,党员练功比武活动形成常态化,段党委根据季节性工作,开展防洪、防断、防胀应急演练,每月一小练,每季度一大练,党员职工在应急处置上发挥作用明显。党员骨干包建设备45处。党委、党总支组织断轨应急处置能力演练35次。深入开展党员示范设备、示范岗创建活动,上半年共创建党员示范线路46处计55公里,示范曲线19条,计18公里,示范道岔65组,优质桥涵6座,党员示范岗239人;

在服务职工方面。围绕关心关爱职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服务一线、服务职工创先争优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三不让”救助帮扶工作。慰问走访救济困难职工36人次,办理住院救助46人次,重困职工补助19人次,职工家属大病补助1人次,看望住院职工235人次。段工会及时下拨送凉爽资金到各车间,为一线职工购买了防暑降温药品、配发了凉席、保温桶,被褥等,改造了13个工区的旱厕。

在加强基层组织方面,段党委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把加强

基层组织建设聚焦在班组党支部建设上,近两年,我们围绕优化班组党支部设置、加强班组党支部建设、强化党支部思想工作职能、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改进加强发展党员工作做了一些工作。选好配强班组党支部书记。目前,全段49个班组党支部,其中有46个党支部书记由工长兼任;强化班组党支部书记培训。段党委购买了党务实务知识培训教材和党务业务书籍,配发到车间党总支、班组党支部。同时采用集中和“一对一”方式,对班组党支部书记党务知识技能培训。上半年,对全段49名兼职党支部书记培训了一遍;合理界定班组党支部职责。为切实减轻班组党支部负担,对车间党总支、班组党支部的职责范围进行了调整界定,强化车间党总支的指导、服务保障、安全风险控制作用,班组党支部突出抓好现场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党员教育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工作制度落实三项重点工作。

上述四项重点,也是我们在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方面的重点和着力点。

2.在党组织保安全方面

我们建立了三级党内安全分析制度。段党委在段安委会通报党内安全情况,车间总支、班组党支部把党内安全分析列为支委

会重要内容;在分析方面,体现突出党组织作用发挥、职工两违和卡控措施,突出职工防止“两违“的典型案例分析。在考核方面,我们采用月度验收和日常抽查、月度通报为主考核机制,严重问题即时通报。2012年3月23日,王红军段长例行到工区检查发现,其中有一名党员参与打麻将,针对党员违纪问题,段党委专门到车间组织了扩大分析,车间总支书记、主任作检查发言,违纪党员进行了检查和反思。3月28日,段党群部门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爱新同志带队,到聊城北二工区进行了帮促,与违纪职工进行了面对面恳谈,让职工放下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取得良好效果。

3.在经营创效方面

我们主要围绕节支降耗来开展工作。一是强化形势任务宣传,增强干部职工的成本意识;二是从小事抓起,立足一滴水、一度电、一个配件,把节约养成为习惯。自去年以来,段领导检查发现,在施工现场,胶垫随处乱仍,没有回收再利用。针对车间、班组施工现场用料任意丢弃现象,段材料科出台了的考核办法,其中一项就是针对胶垫随意丢弃这一问题,凡施工作业现场发生一个胶垫,责任车间、班组10倍价格罚款,通过这一办法 的实施,有效遏制了路料浪费现象。

4.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车间党总支、班组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及时将部、局、段有关要求传达到职工。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定期组织党员上党课,班组党支部建立后,“三会一课”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

党支部“三会一课”运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会议内容单一,特别是以学习文件、领导讲话要求居多,部署任务,超前谋划工作的少。

车间党总支、班组党支部会议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上级文件、领导讲话精神、职工思想分析、党内安全分析,车间(班组)综合治理、廉政建设以及工作总结和重点工作部署等。

在七月份验收检查中,阳谷线路车间把党员卡控“两违”作为典型深入宣传,阳谷线路车间2012年6月25日,付楼工区党员郑建军,在上行K444+500施工时,老百姓破坏栅栏穿越线路,被郑建军同志及时制止,对老百姓进行了铁路安全教育,并把老百姓安全通过桥涵送达目的地,同时把损坏栅栏修好,防止了一起人身不安全因素,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得到了发挥,取得了良好

效果。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2.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关系 篇二

关键词:HSE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关系

早在1997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就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型石油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推行HSE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业绩。200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在全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企业已经建立了HSE管理体系,还要再做一套安全生产标准化吗?二者有什么异同?针对此问题,很有必要对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1HSE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

1.1HSE管理体系

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简称“HSE管理体系”)是总的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便于组织对与其业务相关的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的管理[1]。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可有效的提升石油石化企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管理业绩,同时也是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

1.2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2]。

2二者的不同点

1)管理范围不同。

HSE管理体系不仅包括安全和健康管理,还包括环境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只包括安全和健康管理。

2)采用原则不同。

HSE管理体系是企业为控制生产经营中健康、安全、环境风险的自主行为,属自愿原则;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政府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控制生产经营中的健康、安全风险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属强制原则(极少数行业可能要求在建立HSE的基础上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此时推行HSE就带有强制色彩)。

3)前置条件不同。

HSE管理体系没有前置条件要求,不同业绩水平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化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前置条件要求,提出了硬性的安全业绩指标。如果企业在1年内发生了死亡等事故,就不能满足申请考核评级条件,满足前一个条件后,考核分达不到规定的分值也不能达标。

4)文件要求不同。

HSE管理体系必须建立一套体系文件,主要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三个层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强调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不要求建立一套体系文件。

5)属性不同。

HSE管理体系属于管理方法,是一套企业管理的做法和程序,主要强调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安全生产标准化属于管理标准,在《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各行业又制定了对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对每一项管理活动的评价都有明确的量值规定,以此来判定企业是否达到安全生产标准。

6)级别设置不同。

HSE管理体系不分级别;安全生产标准化分为三级、二级、一级三个等级,一级为最高级。

7)监督机制不同。

在HSE管理体系中,企业为实施主体,中介机构进行监督,三年有效期内每年进行一次监督审核;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中,企业为实施主体,安监部门和考核机构进行监管,三年有效期内采用抽查方式。

3二者的相同点

1)目标一致,都是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预防事故、规范管理、持续改进安全生产为目的。

2)理念一致,都是以过程风险控制为主线,通过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管理,实现安全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简单地说就是按照“海恩法则”事前发现并控制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

3)动态循环模式一致,都是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PDCA循环,即“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环节,使体系功能不断加强和完善,如图1所示。

4)提高推动力的意愿一致,就是特别强调企业高层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希望高层以自己的行动表明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工作的推动力。

5)遵守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方面一致,是以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为基本要求。

6)与企业现行安全管理体制的关系一致,它不是取代企业现有的行之有效的、健全的管理体制,而是对现有安全管理的补充和完善,达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4二者的内在联系

HSE管理体系为企业提出了健康、安全与环境工作系统化的管理方法,重点为管理过程要求,企业通过有效实施HSE管理体系可以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而安全生产标准化通过对照《考核评价标准》量化打分,成为现阶段衡量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一把标尺,对于已经建立HSE管理体系的企业,也是检验体系运行效果的工具。

5结语

综上所述,HSE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都是安全管理方法研究的产物,理念相同,目标一致,有异曲同工之效。

1)企业必须清楚HSE管理体系是国际石油界普遍自主推行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方法,而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不管企业采用哪种先进安全管理方法,最终都要限期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

2)对于已经建立HSE管理体系的企业,应以HSE管理体系为系统化的方法,以《考核评价标准》为衡量体系运行效果的工具,坚持落实管理体系不走样,坚持标准不放松。在原有管理体系文件的基础上,对照相应专业评定标准等,进行查漏补缺,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HSE管理体系有效融合,互为促进,成为一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系统。

3)对于未建立HSE管理体系的企业,要视本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具体要求确定。如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可以直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也可以自主选择建立HSE管理体系,以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

4)企业在同时建立HSE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时,应尽可能将上述两种体系与ISO9000管理体系合为一体化管理,这样既可避免增加认证的工作量和减少内外部审核的重复性,又利于基层单位文件、资料填写的简化和增加可操作性,克服管理程序过于繁琐的弊端。

5)鉴于目前企业要建立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计量等多个专业管理体系,建议将体系管理部门归口于企业综合管理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各个专业部门承担本专业体系建立、运行的业务指导职责,从而便于多个体系的一体化整合。

参考文献

[1]SY/T6276—2010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S].2011.

3.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关系 篇三

时下,铁路部门推行“严格管理”和“关爱职工”管理理念,应该说很符合铁路实际情况,所以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拥护和支持。但一些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体现“人性化”管理,就降低安全作业标准,放松日常管理,甚至对个别职工的违章违纪“睁只眼闭只眼”。这些看似有情,实则无情。

铁路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时刻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容不得一丝马虎和松懈。任何时候,我们必须树牢职工安全意识,要让全体职工认识到安全生命线的属性,懂得“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大力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全面强化过程控制,严格落实标准化作业,对麻痹思想和不安全倾向早发现、早提醒,防微杜渐,消除盲区,堵住漏洞,不给事故苗头留下发芽、发酵的机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铁路各项规章制度是统一企业管理行为和干部职工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适用的,人人都必须遵守。铁路企业严格管理必须以遵章守纪作为前提,以从严考核作为保障,从根本上规范好职工作业行为,从而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确保职工自身生命安全。

如果一味追求管理“人性化”,对严格管理弱化,无原则地老好人,放松安全要求,就可能导致各类安全事故,就可能给国家财产和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就可能使职工丢掉饭碗,甚至进到班房。

铁路必须始终坚持严格管理。没有严格管理就难以做到政令畅通和令行禁止;没有强大的执行力,铁路企业的各项决策部署就不能及时有效地贯彻落实,就难以保证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

4.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关系 篇四

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督

申报系列:工程

申报专业:安全

工作岗位:安全管理

姓名:

单位:维修公司仪表三车间

单位领导审核签字:

正确处理安全监督与管理的关系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督

摘要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安全监督与安全管理各有侧重,健全监督体制,以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做到依法监督,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督,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关键词安全监督安全管理实施有效

正文

实践证明,安全生产工作永无止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企业安全生产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形势的发展对企业安全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如何确保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如何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如何将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一线,将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是当前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中间梗阻”的现象,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检查不落实,使各项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形同虚设。“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虽然早已家喻户晓,但实际上是喊得多、落实得少,叫得响、行动迟缓、制度的制定与行动执行脱节。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习惯性违章,规范和控制人的行为是安全工作的关键。只有加强生产过程监督,规范现场安全措施,加强对人员违章现场处罚,不断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推行标准化作业,将安全工作真正从事后分析转移到过程监督中,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才是扭转不安全局面的有效措施。

2安全监督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对安全生产的法制化建设和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督十分注重“以人为本,重在教育和预防”的原则,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广安全管理中的好做法,激发和保护班组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违章作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才能形成有效的生产流程安全监督机制。安全监督管理,应突出强调敢抓、敢管、敢考核。安全管理工作应以人为本,围绕人的行为,规范各项管理措施,采取“多层次、低重心”的管理手段,将工作的中心下移,放在生产一线的班组,开展从管理层到执行层多层次管理,才能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安全监督以监督为主,管理为辅,专门负责作业现场监督,指导基层落实执行各项HSE管理方案和措施;安全管理以管理为主,监督为辅,侧重于有关HSE管理方案和措施的制定,检查验证HSE管理方案和措施的有效与否。安全生产工

作是一项综合管理科学,有管理无监督或有监督无管理都不能达到目的,安全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这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只有根据生产不断发展的需求,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及时纠正和查处违章,实现安全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过程监督的转变,才能实现本质安全。深入贯彻“监管两条线”要求,坚持监管分离,分工协作,相辅相成的原则,做到安全监管分工不分家十分必要。

3如何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督

建立安全监督体制是中油集团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上长期以来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推动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没有监督的生产就会导致事故,无数次事故教训证明,管理的疏漏、人为的失误、设备的缺陷、安全技术的滞后,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安全生产的最大危害。而管理的疏漏是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追本溯源,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不尽如人意,并不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管理技巧和手段,而是因为缺少足够的动力和监督约束机制。如何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督,已成为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以下是就如何实施安全监督工作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3.1 增强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落实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安全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部分。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明确了生产、设计、施工等各相关单位所承担的安全责任。安全监督是采用异体监督,是第三方监督。HSE监督工作难度大,对监督人员的要求高,如果工作责任性不强,专业知识不精,就很难胜任安全监督工作; 为适应安全监督业务的需求,我们要对从事安全监督工作的人员进行安全监督业务培训,提高监督业务水平,并要求其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尽快进入角色,以适应安全监督岗位业务的需要。监督人员必须在自觉提高自身安全监督业务素质的同时,强化安全监督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使安全监督工作始终贯穿于生产作业的全过程。

3.2建立与完善配套的制度,完善体系,确保安全设施到位,规范HSE监督工作的健康开展

明确HSE监督职责,结合实际制定HSE监督管理办法,规定HSE监督的运作、行为规范和考核与奖惩。监督人员应检查和督促各二级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检查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执行情况,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督促安全投入及时到位。确保安全设施设备及防护用品及时到位并有效使用,对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防护设施和设备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的检修或工程项目,要限期落实整改,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3.3明确作业各阶段安全监督重心,落实过程控制,有效开展安全监督工作。

对于重点要害部位、关键设备、工程建设项目来说,安全监督各阶段工作重心有所不同。炼油化工装置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的生产特点,因此,要对装置进行认真的有效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制定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对工艺管理、要害部位、关键设备实行分级安全监督,领导干部承包关键装置、要害部位定期检查情况;安全监督总站重点通过专项检查、综合检查、节前检查、现场安全检查等方式,对落实“两书一表”的运行情况实施监督。对工程建设项目,应划分为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竣工验收等阶段的安全监督,各施工准备阶段应依据有关安全生产的法令、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明确项目安全监督人员的职责,制定安全监督程序,审查总承包单位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网络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核查已到达施工现场的材料、工具、机械设备的检验证明和安全状态等;施工阶段应严格按安全监督程序开展安全监督工作,根据施工作业的特点,对重点施工项目委派安全监督进行全天候现场监督,监督二级单位安全监督部门和监督人员履行监督责任情况,全方位的实施有效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施工项目安全施工、按期完工;竣工验收阶段应督促施工单位制订安全保卫、防火制度,防止建筑产品及设备损坏。对检维修及改造项目,结合检修实际制定化工装置检修改造现场检查表,重点是监督检查检修项目制定的消减和控制、防范措施是否到位。

3.4应用危险控制技术确保安全

控制事故隐患是安全监督的最终目的,系统危险的辨别预测、分析评价都是危险控制技术。危险控制技术分宏观控制技术和微观控制技术两大类。宏观控制技术以整个工程项目为对象,对危险进行控制。采用的技术手段有:法制手段(政策、法令、规章)、经济手段(奖、罚、惩)和教育手段(入厂安全教育、特殊工种教育),安全监督则以法律和教育手段为主。微观控制技术以具体的危险源为控制对象,以系统工程为原理,对危险进行控制。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安全监督则以管理措施为主,加强有关的安全检查和技术方案审核工作。安全监督随着研究对象不同,方法措施也完全不同,应做到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3.5充分发挥体系作用,加大查纠违章的力度

违章操作是发生事故的主要根源,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章行为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为使对违章行为的查纠工作制度化,首先要求全员必须要树立一个思想,即全员树立“违章作业等于自杀,违章指挥等于杀人,违章不纠等于帮凶,违章就是隐患,违章就是事故”的思想。同时,为了对违章行为的处

罚定量化,兰州石化公司制定了《兰州石化公司安全生产违章处罚和违章记分管理规定》,规定了对违章单位和个人的处罚标准,制定了违章记分管理办法,坚持原则,落实责任,加强管理,有效监督,加大纠正“三违”力度,杜绝麻痹思想,严格纠正违章行为,尤其是习惯性违章,提高安全意识,努力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最终实现“我会安全”。

3.6定期发布安全监督信息,督促隐患整改

对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定期以安全监督简报的形式发布,使各二级单位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进行整改,使安全生产总体处于受控状态。

结束语

5.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关系 篇五

关键词:纳税,评估,稽查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的分析与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形的真实性作出判断, 进而采取一定的征管措施的行为。税务稽查则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等情形进行检查和惩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纳税评估主要是通过预警督促服务来完善管理过程, 是在事前掌握被管理者的行为动向, 以人为本;而税务稽查则是通过监督管制来强化管理的执行力度, 硬性规范行业行为, 以法为本。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纳税评估具体是指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纳税人的信息做以考核, 分析其真实性, 依据考核结果对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 进而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起到规范行业准绳作用的综合性管理工作。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一种形式。具体包括日常稽查、专项稽查和专案稽查。纳税评估的出现, 大大减轻了税务稽查的工作重担, 我国目前的稽查局可以集中精力做查处要案工作, 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有一定的相同之处:首先, 两者的被执行对象相同, 都是根据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而采取相关的工作;其次, 两者依据相同, 都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律等明确文件开展实际工作, 制度规范在先, 工作管理在后,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最后, 两者目标一致, 都是为了维护健康的纳税环境, 落实税务有关的政策, 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 最终实现足额税款缴入我国国库的目的。

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首先, 两者的执行主体不同, 前者的评估主体是由基层从事税款征收且直接面对纳税人的一线税务部门负责, 而后者的稽查主体是税务稽查局出面查处, 较前者而言借助了较强的政府强制力量;其次, 两者的工作流程不同, 流程不同导致其在每个环节中处理的问题各不相同;最后, 两者的工作重心不同, 前者主要是督促纳税人进行依法纳税等工作, 辅助纳税人进行合法纳税过程的展开, 具有服务性质, 后者更加侧重针对违章违法纳税人进行惩处, 维护国家制度的规范性和强制性。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两项工作其实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纳税评估工作纠错环节的职能其本质就是为税务稽查工作提供案源, 令其在税务评估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查税延伸, 借助纳税评估取得的一手信息, 着手开展税务稽查工作, 与此同时, 也促进了纳税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两者相结合, 能够对税务相关工作的执行更有利, 彼此配合完成构建合规的税收监管平台。

二、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

针对税务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工作侧重点不同, 同时也为了维护一个共同的税收法律环境, 则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遂提出几点设想如下:

1、纳税评估在先、税务稽查在后。

当发现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两者出现交叉工作时, 应采取纳税评估在先、税务稽查在后的原则展开工作流程。因为纳税评估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能够通过比较软性的手段对纳税人征收应缴税款, 渗透国家法律法规制度, 从而转变纳税人的观念意识, 以便在以后的征税工作中做到积极主动纳税, 让执行主体和纳税人之间建立平稳和谐的征、收关系。另外, 如果在纳税评估工作进行搁置的情形下, 可以采取执行税务稽查工作, 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2、应赋予基层税务机关一定执行权力。

当基层有关部门实行纳税评估时, 难免会遇见执行力度差的情况, 这与基层税务机关缺少适当的税务行政处罚权是息息相关的。一项国家政策的实施仅靠文件规则和说教的形式往往是行不通的, 所以就要求在纳税评估过程除了做好取证工作的同时, 也能将其取得的证据作为税务行政惩处的有效法律依据。这就对纳税评估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有效的权力支撑, 为下一步进行税务稽查工作做好准备。

3、修正纳税评估移交税务稽查局查处税务违法案件的具体标准。

依据我国纳税评估工作的规定, 一旦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纳税问题, 则要移交稽查部门进行核查和处理, 这对纳税评估工作范围的界定较为模糊, 应及时修正其具体标准。试把执行标准调整为:凡是纳税评估环节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由基层税务机关处理并解决, 如果发现违法情节严重者, 也再移交至税务稽查部门处理。这能够让纳税评估部门通过人性化的手段平和的化解一部分不必要进行税务稽查的税收工作。

三、结束语

为了维持我国良好的税收环境, 仍须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落实。无论在征税过程中遇到怎样的阻碍,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工作都要密切配合执行, 正确处理两者间的关系, 并能够快速形成合力, 使税收工作无缝连接, 不给违法纳税人员以可趁之机。两者应共同为我国依法纳税工作建立起防止税款流失的两道重要防线, 构建一个公平、有序的税收管理平台, 让我国的基础建设有更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斌.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1 (10) :101-102.

[2]王俊江, 唐建国.全面推行纳税评估之我见[J].中国税务, 2010, 9 (06) :123-124.

[3]付占奎.完善我国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初探[J].税务研究, 2011, 5 (03) :189-190.

6.正确认识和处理转型与综改的关系 篇六

山西转型的背景与概念

山西转型的背景

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课题。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孕育重大变革, 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 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和转移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 转型刻不容缓, 谁能及时转型、成功转型, 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深刻认识和领会转型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对于山西积极推进综改区建设,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西必须紧紧抓住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

面对2008年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面对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 用斩钉截铁的声音说:“在经济困难面前,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而信心来自于思想的解放, 解放思想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束缚, 将先进的理念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中解放出来, 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革命性的转变。强调解放思想, 就是为综改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从而抓住了转型发展的关键。

据资料显示, 当今世界约有30个国家17亿人处于经济转型之中,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必然起到带头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的经济转型严重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而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基本完成转型。纵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进步, 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转型:英国依靠技术进步转向工业立国, 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世界级经济发展领头羊;20世纪80年代, 美国把信息技术转向民用领域, 一举成为信息时代最大赢家;拉美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实现了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的目标, 但由于未能及时转型, 经济社会畸形发展, 再加之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 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 一边是现代化, 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严峻现实, 从而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增长, 地区发展长期徘徊。这种情况被学术界称作“拉美陷阱”。

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今后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 同时也是山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山西省当前的产业结构来看, 煤炭年产量7亿t, 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占到工业增加值的90%, 而煤炭又占到其中的60%。山西省“一煤独大”“四柱擎天”的格局并未根本改变。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既是对过度负债消费发展方式的冲击, 又是对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增长模式的冲击。对于山西这样一个结构单一的资源大省, 付出的沉重代价不言而喻。

转型的概念、方向和内涵

“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 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 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所谓转型, 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由此可见, 转型不仅是事物结构、形态、运行模式上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 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转型的内涵非常之广泛, 笔者所提到的“转型”主要指思想大解放前提之下的“经济转型”。

这里重点要强调的是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型, 思想观念上的转型即是思想的大解放。解放思想的过程, 就是解放生产力的过程, 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 就是激发内在动力的过程, 就是释放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

关于转型的方向和内涵,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2010年全省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精辟论述:“转型发展是更好更快的发展, 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 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 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 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山西的转型应该在实现传统产业循环化、装备制造高端化、煤炭运销物流信息化、高耗能产业清洁化、能源优势新型化、主导产业高新化、文化产业特色化和城乡一体化“八化”方面做足文章。

转型发展的实质, 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全面提升, 实现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 实现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供强大的动力。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1,2,3]。

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刻内涵

综合配套改革就是改革现行不适应转型的机制和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仍是改革之首, 政府自身的改革, 其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仍然是综改的重点。现阶段政府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等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弊病, 是制约实现转型的根本原因。

实施综改区试点, 是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战略部署。综合配套改革, 能够合理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 有利于建立健全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更加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 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综改区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 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而这些机制和体制的建立, 必须从政府自身的改革做起, 形成科学的、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深处内陆的山西之所以赢得这样的历史机遇绝不是偶然的, 这与山西多年资源负债的特点是分不开的。那么, 山西的综改到底改些什么?这是所有关心这项改革试验的人们都在关注的问题。一直以来, 无论是媒体还是官方, 转型谈得多, 综改谈得少。从全省的实际情况看, 综改还停留在口号阶段。

不同综改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空间区域位置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山西综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协调发展等方面, 应该是全国综改区共性的问题, 也是山西的综改的重点。

综改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改革的目标是明确和强化政府的核心职能, 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减少审批事项,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扩大市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 增强社会监督。转变职能, 就是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我国政府管理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质量差、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等弊病, 是制约改革发展的直接原因,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对政府的职能、职责以及体制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是我国在上世纪末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应对措施, 至今十几年过去了仍没有得到全面的、有效的实质性突破。因此, 2007年4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是改革之首。推进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综改要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队伍必须瘦身

有关专家指出, 我国政府部门的数量可以达到某些国家的2~3倍, 其中巨大的管理成本更是高出欧美国家的数十倍。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官、民”比例高达1∶26 (与之相比, 改革开放初期也仅为1∶67) 。如此的“官、民”比例, 比清末高出35倍, 比西汉高出306倍。也就是说, 西汉时期, 8 000个老百姓才养活1个官, 如今, 26个老百姓就要养活1个官。

山西的情况如何, 没有权威资料佐证, 但从历年公布的山西纪检部门查处的机关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看, 数量相当可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机关单位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部门职能重复交叉, 相互扯皮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处理几个干部无异于隔靴搔痒。因此, 精简机构, 定员定岗, 必须动真的见真的, 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再者, 就是有选择地将非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从公共财政支出中剥离出来逐步推向市场, 以此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综改就是要建立适应转型的体制和机制

体制和机制的建立, 同样涉及领域非常广泛, 它包含金融体制、科技体制、涉外经济体制、城乡体制等。围绕消除不利于转型、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的障碍展开改革, 重点包括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于地处内陆的山西来说, 改革的重心还必须涉及农村体制改革, 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

综改就是将一切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温家宝总理曾不止一次地讲:“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 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饱含深情地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亚洲开放银行2007年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其实质就是提供充足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并保证享受这些服务和设施的机会均等, 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获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对于我国而言, 不仅城乡之间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差距, 各个公共服务领域 (如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的投资仍然偏少, 这就使得只有少部分人 (甚至有一部分是通过“特权”的方式) 享受改革的成果, 而中低收入阶层, 包括农民阶层仍然难以获得普遍、均等的公共服务。

由此可见, 资源的公平分配, 是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近年来由于利益分配引发的诸多群体事件和社会矛盾再次提醒我们, 公平合理的制度才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改革分享权, 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是综改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综改必须引入多层次的治理手段

推行综合配套绝不单单是政府一家的事, 是全社会, 全体公民的一致行动。山西省各级政府必须恰当地向社会和市场领域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办法, 更加注重外部复杂网络关系的构建。在现代社会, 政府的能力严重依赖于社会其他主体的合作程度, 没有外部伙伴关系的支持, 就不可能推行有效的改革。如果说, 政府的角色主要是公共服务提供者, 那么, 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更应该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或者在某些领域充当起政府服务的竞争性替代者。而“政府要成为一个有效率的服务提供者, 就必须按商业方式进行组织, 并让管理者有权以他们认为恰当的方式使用资源。”可见, 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合理借力于市场和社会, 形成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治理秩序, 将社会各群体视为改革的推手, 从而扩大改革的社会基础。换言之, 全省各级政府更要重视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尤其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工商管理方法及信息技术, 更新管理方式。

综改必须重视改革创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综合配套改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制度创新过程, 不可避免地要突破原有的法律制度。因此, 必须明确改革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立法来引导、促进、保障和规范改革, 将综合配套改革纳入法治轨道。通过立法不仅可以减少随心所欲、朝令夕改, 还可以将综改的成果制度化。同时, 应扩大民主参与, 建立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 让市民或市民代表能够参与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政策制定过程, 增强决策制定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此外, 还应建立政府与专家、智囊团之间的工作机制, 发挥专家和智囊团的积极作用[4,5]。

综改与转型辩证统一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转型与综改的关系, 是事关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否顺利推进的大事。转型的要求决定着综改的方向和力度, 而综改是否到位反过来影响着转型的成败。二者既独立又关联。综改对于转型而言, 是前提和手段。转型能否成功, 关键看综合改革的程度。转型是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综改而言, 转型又是综改的目的、方向和着力点。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指出:“山西能不能实现跨越发展, 关键看能否做到转型发展, 关键看转型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跨越发展不是建立在产能扩张上, 而是建立在转型发展上。转型的文章做好了, 跨越发展也就实现了。”这一论述, 科学地阐明和揭示了转型与跨越的关系。同样, 综改和转型的关系与此一脉相承。要想实现跨越发展, 必须进行转型;要想成功转型, 必须有综改作为前提和手段。如果将实现跨越发展作为结果, 那么综改和转型都是前提和手段。说到底, 综改和转型都是为了实现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如上所述, 综改内涵非常之广泛, 它涵盖了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协调发展等方面。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转型无法推进。如果新的体制机制、新的秩序不能建立起来, 转型就没有保障, 实现跨越就是一句空话。

综改和转型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转型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政府的职能、经济结构、主导产业等都要转型, 而这一切均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如果说转型的过程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那么, 综改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和“共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因此, 综改和转型是一对孪生姊妹, 密不可分, 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两面。综改的内容就是转型的外在表现形式, 综改的过程本身就是转型, 没有综改的转型和综改不到位的转型都是不存在的, 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以赶超发展为战略, 以跨越发展为目标, 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山西省省长王君说:“我们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努力走出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的新路子, 实现主要指标翻一番。”这一切都为山西未来的发展勾画出蓝图, 但是这些宏伟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综改和转型。正确认识处理综合配套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关系,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与建设, 山西在“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转型初见成效。按照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 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如下:一要加强领导, 深入调研, 加大力度, 先行先试, 全力推进转型综改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二要解放思想, 先行先试, 加大力度, 加快推进, 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要转变作风, 进一步加强对综改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服务指导。山西必须抓住关键环节, 深化改革开放, 坚定转型不动摇、加快转型不松劲、戮力转型不懈怠,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本刊评论员.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J].前进, 2013 (5) :1.

[2]本刊评论员.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山西特色转型发展之路[J].前进, 2011 (3) :1.

[3]袁纯清.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要做到“四新”[J].领导决策信息, 2013 (17) :7.

[4]任刚军.关于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地方立法思考[J].品牌 (下半月) , 2012 (5) :11-14.

7.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关系 篇七

一、注重教材分析, 摆正横向数学化的位置

横向数学化一般需要教师创设能让学生感受到与相应数学知识和技能直接相关的情境, 但学生的个人经验千差万别, 适合甲生的情境不一定适合乙生, 因此不是每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是必需的。比如,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对于诸如4×5+3×5= (4+3) ×5这样的逆向表达式来说, 学生很可能会在课堂推进中无意识地去反向重建现实意义, 而小学数学中的很多问题是很难直接面对一个现实问题的, 它必定是忽略了一些生活中无法控制的因素, 而去服务于教学。而纵向数学化是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上位知识为支撑点, 是共有的经验,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迁移性。例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分配律”, 第79页第9题的相关练习从乘法意义上看就是在为分配律做铺垫;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中, “ (长+宽) ×2=长×2+宽×2”则很明显地已将乘法分配律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三年级开始接触到笔算乘法竖式时就已经在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了。基于这些共有的上位知识开展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例如, 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不必总想着要体现新意, 要跳出分苹果分饼的俗套框架, 从数学素材出发, 直接分圆片都是很好的, 课的精彩与否关键还在于包含在横向数学化之中的纵向数学化的展开和把握。所以不必在创设情境上大费脑筋或牵强联系, 只要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框架内, 指导学生进行纵向数学化即可。

二、关注数学本质, 迅速过渡到纵向数学化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情境创设各不相同 (见表1) 。人教版是基于“25个4人加上25个2人就是25个6人”的实际意义得出模型, 这一点与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老教材、浙教版新教材是相通的。而浙教版新教材第 (2) 个情境的设置与其他都不同, 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其他情境在不脱离具体情境的情况下, 算理是一致的, 如将15×5+20×5= (15+20) ×5解释为5个15元+5个20元=5个一套 (15+20) 元。但去情境后上述解释就说不通了, 因为相同加数是5, 即15个5加20个5等于35个5。任意写一个式子都是如此, 这就说明这些情境只是现实中的孤立的片段, 即横向数学化与纵向数学化是一种“多对一”的关系, 纵向数学化完全舍弃一切丰富的具体的现实意义, 这就是纵向数学化,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 教师不能过于依赖情境而要迅速过渡到 (a+b) ×c=a×c+b×c这一数学本质上, 从“几个几”这一乘法意义入手, 去研究、揭露隐藏在等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的特点———让课堂快速向纵向数学化铺开, 从而使学生在纵向数学化上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有效减少学生从形式出发进行简单模仿, 碰到变式就错误百出, 即使到五、六年级还有不得要领的现象发生。

再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师常常会出示类似于书本“儿童公园”的情境图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都不是老师想要的数学信息) 你还有什么新发现?除了这些, 还有别的发现吗?还发现了什么? (有些失望) ……10分钟过去了, 学生就是说不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这种现象在低年级是很普遍的。教师因为不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话题不断地被学生叉开, 这导致了教师不能很好地从横向数学化中过渡到纵向数学化上来。其实教师可以抛弃这么复杂的生活情境, 直接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展开教学, 从而达到创设情境为纵向数学化服务的本质目的。因此教师除了要明白横向数学化不只是创设实际情境, 通过对上位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数学经验也是横向数学化的材料之一, 还需要抛弃一些故弄玄虚的毫无数学价值的提问, 避免产生无用的导向和心理暗示, 迅速聚焦本课目标。

三、灵活运用变式, 拓展纵向数学化的内涵

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基于纵向数学化展开的, 学生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刚学或已学的数学自身的素材, 而习题不仅能巩固已有知识, 更是一种纵向数学化的再创造,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数学素材 (例题、习题) 的变式运用, 为学生的纵向数学化进程提供一个个阶梯, 让习题重复但不呆板, 既有创新意味, 又能夯实基础, 从而有效地拓展纵向数学化的内涵, 让教学效果从低下回归高效, 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合理的新知网络。例如, 对于人教版教材“众数”的教学, 教师一般从“选择学生参加舞蹈比赛”的情境图切入进行概念教学, 然后提供大量的实例来说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了解众数的特点, 用众数对生活现象作出解释。但也有教师在教授了概念后出示表2, 要求学生找出众数, 解决众数的有无和个数问题, 然后将五 (2) 班的数据拎出来形成表3, 让学生再接着找出中位数和平均数, 然后提问:我把120记成了162, 是不是刚才所做的工作都白做了?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巧妙地解决了三个统计量的对比问题, 在深入思考和对比中更进一步明确了众数的意义, 了解了三个统计量的特点。因此教师只要对数学素材进行灵活变式, 用足用好, 就能让学生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展现数学本质的内涵和魅力!

四、联系上位知识, 提升纵向数学化的效益

前面阐述中已经提到, 生活情境的创设具有局限性, 但它所指向的数学本质内涵则很丰富。因此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数学上位知识, 丰富彼此间的联系, 在对比中回忆旧知, 学习新知, 完善结构, 尽一切可能提高课堂效益, 让课堂丰富饱满。

例如, 人教版教材中对“梯形”概念的教学:新概念教学可以由现实生活典型事例抽象概括引入, 也可根据数学自身素材 (相关旧知, 原有概念———上位知识) 等引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水坝的横截面, 注意到是一个四边形, 且有一组对边平行, 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进而引出概念, 让学生明确内涵。但如果教师注重教材的前后联系, 就会发现下面的引入对于提高课堂效益更为有效:引导学生研究四边形, 根据一组对边是不是平行进行分类:

然后将其中的一类“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称为“梯形”。学生在明确梯形概念的同时, 也明确了梯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 大大拓宽了思维视野, 把纵向数学化发挥极致。

8.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关系 篇八

1.1 风景名胜区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1.1.1 资源

“资”就是“有用”、“有价值”的东西,即一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源”就是“来源”。在我国《辞海》中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也就是说,资源既包括一切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房屋、机器、消费性商品以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自然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意思的词汇,它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资源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可以将资源的概念归纳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1.1.2 风景名胜区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概念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其“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指导方针始终如一。2006年《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定义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2 风景名胜区的格局于发展演变

1.2.1 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的数十年间,除一些城市风景区、名山和重要古迹由城市建设、园林、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外,全国大多数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还没有纳入国家级地方各级政府的保护和管理体系。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有许多珍贵灿烂的风景名胜资源所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科学、审美等价值逐步丧失,也一直未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1.2.2 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

1978年国务院在城市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强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的管理。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国家建委提出建立全国风景名胜区体系,实行国家、省、县(市)分级管理。1979年国务院发出国发[1979]70号文件,明确规定建设部门归于管理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于维护工作。1981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城建总局等单位《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同时,建设部门着手组织起草制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法规和申报建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工作。1982年国务院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国务院颁发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建设部颁发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经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申报,中国国务院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4年审定公布了3批共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各地也审定建立了一大批省级和县(市)级风景名胜区,基本形成了三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

1.2.3 风景名胜区发展阶段(1994年以后)

1994年以来至目前的十几年间,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公众旅游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直接影响,风景名胜区从规模到综合经济实力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我国的部分风景名胜区自然与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遗产价值得到国际的公认。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推动国家旅游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热点行业,许多重点风景名胜区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扩大国内外的文化的交流和往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同志在1999年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风景名胜区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把保护放在首位。风景名胜区不能仅仅考虑本地区的利益,要有全局和长远的眼光。要切实加强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领导,按照严格保护、建设和管理好。搞好风景名胜区工作,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2006年《风景名胜区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风景名胜区是也进入了另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 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重要意义

风景名胜资源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在目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各级风景名胜区工作者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切实把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这也是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筑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主要的抓手之一。我们对风景名胜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做好风景名胜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给自然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目前我国建立的18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中了大量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维护地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国乃至世界保存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本底和生物物种。风景名胜区要加强生态保护,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和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自然场所。

2.2 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

目前,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的主要场所,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特别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是广大游客的首选之地,游客人数占我国出游人数的80%左右。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崇尚山水、热爱自然、登高涉险的传统,现代社会的紧张生活使人们更乐于到风景名胜区来求得心态上的放松,同时锻炼体魄、访胜猎奇、增长学识、陶冶情操。任何一个风景名胜区的独特景观、灿烂文化、历史文物和民俗风情,都能够引起我们的骄傲、自信、自强和自豪,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2.3 有利于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

风景名胜区是研究地球变化、生物演替、生物保护等自然科学的天然实验室和博物馆,是开展科普教育的生动场所;风景名胜区内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是历史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对发展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在开展以弘扬民族文化、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风景名胜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风景名胜区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通过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交流、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人们素质的提高,并促进景区内外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提供就业,拉动宾馆餐饮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3 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措施

风景名胜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建设部在《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批复》中强调:“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自然资源,保护其自然生态环境,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重大职责”。根据国家法规、法令,我们提出了“积极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造福人类”的保护方针,并提出五项保护目标:(1)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地貌使其不受破坏;(2)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使之永续利用;(3)保护景区内物种资源(特别是濒危物种),使其不致减少或灭绝;(4)保护人文胜迹和景观资源,使之不受破坏或废弃;(5)在保护的前提下,立足于对自然资源保护和人类要求相协调、相统一,人为建筑与景物环境相融合、相辉映,进行合理开发,使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

3.1 法制管理

根据《中华人名共和国宪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制订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结合各个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再制订出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加强环境管理、公共秩序管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要求,也是严格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资源保护管理全部纳入法制的轨道。

3.2 规划管理

要把风景名胜区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就首先要规划好。当改革的春风在中国的大地吹起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关注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对当地的风景名胜资源进行组织考察、论证,提出一个比较符合当地风景名胜区对外开放的可实施方案。我们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提出分区保护的设想,建立自然保护区,外围资源保护带。而且还应该明确指出,游览区内不得进行开发建设,以保护其自然生态:规划中也可以实行分级保护的原则,并按照景观质量和环境评价进行分级开发。这样对保护风景名胜区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从而协调发展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规划中还应该考虑对生态环境、供水、排污等可实施性进行论证。

3.3 管理措施

3.3.1 森林防火管理

首先应该在风景名胜区设置防火规范,并配有防火指挥部和专业人员,实行火种管理,不论是在景区还是在室外都应该禁止吸烟。如果比较大的风景名胜区还应该分区设有公安森林派出所,以便好实行周边联防。

3.3.2 环境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应该纳入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建设的整天计划。并且还应有一套专门的制度、设备和专门人员来进行管理。

3.3.3 风景区场地管理

我们应该在风景区内严禁自行开石、掏沙、取土,里面建筑开挖的砂石土方要统一堆放在指定的地点,这样可以确保原有山体、地貌、河流及森林不受到破坏。

3.3.4 调整风景区内的燃料结构

在风景名胜区内仅指烧柴、烧煤,由传统的燃料转向到天然气、电器过渡,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气的污染,而且也降低了风景名胜区内的防火安全隐患。从而使风景区内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3.3.5 景区内部管理

我们在风景区内比较热的景点,应该进行限制游客的流量。一些过热的景点还可以采取分开开放的方法,让景点保存原来的风貌,不止人为的改变,关闭的景点可以让它恢复自然地小环境生态效果后再对外进行开放。还应该对景区内的建筑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规范化。对不符合管理规范的建筑应该进行拆除。

3.3.6 对人文古迹、古树名木管理

在风景区内原有遗留下来的人文古迹应该重点进行修复,让其人文精神得到永远的继承。还有就是景区内的古树名木应进行分株建立技术档案,记录生态环境、消长情况和落实植物保护等等措施。

3.3.7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风景名胜区为禁猎区,不准猎取、贩卖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对自然繁衍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应该进行严加保护,同时可对二级保护动物以下的级别进行驯化,供前来参观的游人观赏。

4 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利用

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利用方法各异,说明这种利用不是一成不变的。然而风景名胜区资源千差万别,若要总结出一种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方法,其出发点必须是遗产资源的一种共性,否则将众口难调。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的科学利用——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利用。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科技开创了工业文明新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性相对减弱,与此同时,掠夺性的开发、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日趋严重。但是也有成功的案例供我们参考。因此,无论是千年之前还是当今,风景名胜区资源是可利用与旅游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产生旅游吸引力的同时保护好我们风景名胜区内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但是从风景区遗产资源利用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还是从风景区遗产资源自身属性出发,风景区资源利用是可行的。但由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的存在,必须在遗产利用时遵循一系列原则,对资源破坏防患于未然。这些原则,也是风景区资源利用可行的前提。

5 结束语

上一篇:京广路街道2011年党务政务公开工作总结下一篇:内科实习带教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