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案例

2024-10-25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案例(精选10篇)

1.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案例 篇一

光医字[2012]65号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办法

1、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科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责任人。

2、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的合理性由医政科负责组织专家进行点评,并将结果报给药事管理委员会,对确认存在不合理用药或超常规用药行为的个人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口头警告、通报批评、扣除医师当月奖金、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等处理,对于严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医师,给予延缓技术职称晋升。

3、临床用药量化数据由信息科负责监控,每月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医政科,每月对全院医师个人使用药品的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医院下达给科室的控制指标的进行通报。

4、对严重违反规定的,给予相关处理:

(1)、对超过抗占比的临床医师进行全院通报;对于违反规定超抗占比用药的前3名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并扣除该医师的当月奖金;(2)、临床医师每年用药一般缺陷超过六次(含六次)或严重缺陷超过三次(含三次),降低该医师的技术职称半年至一年。(3)、对于违反规定一年内三次以上的前3名人员,给予降低技术职称1~3月聘用或暂缓该医师职称的次年晋升资格。

5、临床科室科主任对控制抗菌药物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不达标的,其科主任负管理责任,科主任及科室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对于违反规定受经济处罚的医师,个人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工作。

6、信息科必须加强临床用药信息管理,严防数据失密和“统方”发生,如发生“统方”行为,一经查实,将对当事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直至给予开除。

7、因临床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及事故的,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

8、临床科室全年抗菌药物应用各项指标达标者,奖励科室2000元。医师全年使用抗菌药物指标达标者奖励个人500元。

9、临床医师的用药缺陷分为一般缺陷和严重缺陷,一般缺陷为违背药物使用原则、管理规定,尚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用药缺陷。严重缺陷为下列情况之一者:A、严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诊断为单纯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B、不合理用药引起医疗事故的;C、不合理用药引起严重并发症的;D、不合理用药引起医疗纠纷导致赔偿的;E、不合理用药导致医保拒付费用的;F、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者。

光山县人民医院

2012年12月14日

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案例 篇二

抗菌药物应用是否正确、合理, 基于两方面:有无指佂应用, 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①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有指佂应用;②尽早查明感染病原, 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③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用药物: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和人体药动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 特点不同, 各有不同的适应证;④抗菌药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制订治疗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选用;②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③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 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者初始治疗应给予静脉给药, 以确保药效,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不可局部耳滴;④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 杀灭感染灶病原菌, 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⑤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 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 h, 对特殊情况, 应妥善处理;⑥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佂:单一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效治疗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由于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 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

2药物的选择

2.1 明确诊断

确定是否需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选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 但病毒感染时选用抗菌药物就没有必要。咽炎、喉痛及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为病毒引起, 应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可是普通感冒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比比皆是。

2.2 明确治病菌

同一种细菌可引起几种疾病, 如葡萄球菌可引起阑尾炎、蜂窝组织炎、气管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而同一种疾病也可由几种细菌引起,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由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因此, 有抗葡萄球菌作用的青霉素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和明确的致病菌, 选用药物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2.3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选择药物时应将用药的安全性放在首位, 选择具有合适抗菌谱的药物的同时应了解该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癫痫患者或有癫痫史者应慎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因可能诱发癫痫) , 孕妇禁用有胎毒性药物。

3用药的疗程

应用抗菌药物时疗程要足, 以免感染复发。一般认为, 抗菌药物最短疗程是5~7 d, 对一般急性感染, 在体温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3 d。

4联合用药原则

4.1 没有明确的指佂不宜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伤寒或副伤寒单独选用氯霉素, 肺炎双球菌感染单用青霉素G等都会收到好的疗效。

4.2 协同药物的选用 联合用药时要符合用药适应证, 选用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 一般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即可,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没有必要。治疗细菌感染,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最普遍, 该联合具有最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 可提高疗效。

5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符合利大于弊的基本原则, 应有明确的指佂。应用时, 应选用杀菌药物且疗程要短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慢性病例除外) 。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针对所要预防的感染菌而选择药物, 做到有的放矢;最佳预防给药时机是在麻醉诱导期或作切口前半小时 (静脉给药) , 使在组织受细菌感染时, 患者血中及组织内药物浓度已达高峰。因此最适当的给药方法是手术切口前30 min静脉给药。预防性用药一般≤24 h。预防性用药一般只需一种药物, 多数不需联合用药。

6合理用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1 氨基糖苷类的给药方案

氨基糖苷类1日1次用药已日益被广泛采用, 其依据为: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与药物在肾组织中的积聚量成正比, 每日给药剂量同时, 1次给予较大剂量者其肾组织和内耳组织内药物浓度较分次给药者低, 提示减少给药次数适当加大单次给药量可能减少药物在上述组织内的积聚量, 从而减低耳、肾毒性。②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 (PAE) , 故可延长给药间期。③细菌对该类药物的适应性耐药。

6.2 β-内酰胺类给药方案

β-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其抗菌原则是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时间, 而不必增大每次剂量, 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每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

6.3 氟喹诺酮类在儿童中的合理应用

本类药物在幼龄动物中引起的软骨损害限制了儿童患者使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类药物不宜用于18岁以下骨骼生长发育尚未完全的患儿。

6.4 药理拮抗

头孢唑啉纳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罗红霉素片, 两者合用疗效可能下降。原因是前者是针对微生物繁殖期的杀菌药, 后者是速效抑菌药, 两者合用罗红霉素可降低头孢唑啉的效价产生拮抗作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口服克林霉素胶囊, 作用机制相试, 均竞争细菌同一靶位, 而拮抗同类药物。

6.5 注意特殊病理, 生理状况患者的应用

①肾功能减退患者,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②肝功能减退者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

3.浅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篇三

【关键词】抗菌药;不合理应用;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66-02

抗菌藥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一类药物,分为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其中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性和盲目性,部分品种的应用缺乏合理性,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药。

1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1.1 合理用药 本人在锦林医院的门诊中经常看到,在临床治疗和预防的过程中,用药者未合并细菌感染,无应用抗菌药物的必要,如普通感冒、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发病系病毒感染所致,并未合并细菌感染,无应用抗菌药的必要症候。盲目使用抗菌药物非但不能控制病毒感染,反而会影响或加重某些病症患者的病情,如使病毒性肝炎患者增加肝脏负担,不利于肝功能恢复。另外,很多疾病如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等未合并感染的情况下,预防用药可能引起耐药菌感染和不良反应。

1.2 用药不合理 特殊人群用药不合理,比如给老年人、小儿、孕妇、哺乳期妇女用抗生素品种、剂量不准确。

1.3 用药起点高 频繁更换抗生素,不断升级,能用第一或第二代抗生素的,用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抗生素,发现疗效不明显很快更换级别高的抗生素。

1.4 联合用药不当 抑菌剂如红霉素和杀菌剂头孢霉素联合应用。

2 合理应用抗生素

2.1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每一种感染性疾病可能由不同致病菌引起,所以应根据具体的疾病,取血、尿、痰、脓液、脑脊液等检查病原菌并做药敏测定,每一种细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如在对18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中,万古霉素100%敏感,未发现耐药;其中耐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青霉素、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均100%耐药。在临床中如不能及时检出病原菌和进行药敏试验的,也可以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和感染部位先选用抗菌药物,对严重或混合感染应首选广谱杀菌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然后再根据疗效、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2 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选择药物 耐酶青霉素类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可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等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而氨苄西林对肠球菌的作用则比青霉素强。再如头孢菌素,第1代头孢菌素由于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差,一般不作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经验用药:第1代和第2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优于第3代头孢菌素,但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不及第3代头孢菌素。第2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而第3代头孢菌素则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在第3代头孢菌素中又以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最强。第4代头孢菌素对绝大多数的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均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包括产β一内酰胺酶耐药菌株及铜绿假单胞菌。

2.3 根据抗菌药物的体内分布特点选择抗菌药 在血液供应丰富的组织,抗菌药物一般浓度较高.这些组织的感染一般较易控制:而在血供差的组织如骨、前列腺和脑脊液中则较低,不易达到杀菌或抑菌浓度。因此在选用的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敏感的前提下,应结合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选择药物,如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等在骨骼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故在治疗骨感染时可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情况,选用上述在骨中浓度高的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红霉素及四环素等在前列腺中可达较高浓度,故细菌性前列腺炎可根据病原菌选用上述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甲硝唑、替硝唑、氟康唑、氟胞嘧啶等较易透过正常血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中,在脑炎发生时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青霉素等也可透过血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因此上述药物可作为颅内感染的选用药物。

2.4 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合理给药 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给药期间在体内保持有效血药浓度.发挥最大的抗菌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应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间隔。对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如β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克林霉素等应一日内多次给药;对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多为一日剂量一次给药;对时间依赖性弱且半衰期较长或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尼西钠和阿奇霉素等可选择一日一次给药。

2.5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正确的预防用药可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还可避免术后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可能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和二重感染 需要预防用药的手术包括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到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术、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者。不合理的手术预防用药主要表现在手术前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不符合《抗生素应用指南》的“分类选用,短程用药”原则。一般情况下,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适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手术后无需长期用药。

2.6特殊情况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2.6.1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肾功能减退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抗菌药物对肾脏毒性的大小,肾功能损害对抗菌药物动力学的影响,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及腹膜透析对药物清除的影响等。

2.6.2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给药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2.6.3肝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肝功能不全对该类药物动力学的影响等,尽量选用主要经肾脏排泄且毒性低的品种。

2.6.4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新生儿患者選用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新生儿迅速变化的病理生理状态、新生儿抗菌药物动力学特点如肝脏代谢功能、肾脏排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表观分布容积与成人的差异,以及抗菌药物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等,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

2.6.5妊娠期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妊娠期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期妇女药物动力学变化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2.6.6哺乳期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必须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选择安全、在乳汁中浓度低的药物,如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注意调整用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可使婴儿可能接触药物的量降至最低。

2.6.7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程度、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等具体情况,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合理使用,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杀菌剂,并依据肾功能指标(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目的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并完善各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章制度,从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合理使用抗生素是目前无论医院管理者还是临床医务人员都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它关系到人类是否会回到“无抗生素时代”,关系到我们每个人身心健康是否有保障的问题。追其过度使用的原因很多,我们应尽反思,积极参与到“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这项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工程中。减少因不规范的使用或滥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更好的发挥每一种抗生素的作用,保证每个感染患者的救治疗效。

参考文献

[1]唐荣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J].医药导报,2006, 25 (1):76-78.

[2]孙捷文, 陈丽平. 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8):158-159.

[3]谷君英.浅谈如何使用抗菌药[J].医药世界,2006,8;10.

4.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管理试题 篇四

单选题50题(每题2分,共100分)1.下列哪项不是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A.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 B.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 C.价格相对较低

D.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 E.A+B+C 2.下列哪项不属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A.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B.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C.新上市不足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 D.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E.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B.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C.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D.门诊医师可以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E.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4.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天用量。A.1 B.2 C.3 D.4 E.5 5.具有适应证的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小时。A.24 B.48 C.72 D.96 E.1周

6.医疗机构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A.20% B.30% C.40% D.50% E.60% 7.医疗机构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A.未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织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混乱的

B.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管理,未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

C.将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情况与个人或者科室经济利益或者奖金分配挂钩的,或者在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D.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E.以上均是 8.小儿用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环素类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B.喹诺酮类可用于8岁以上小儿 C.小儿应尽量避免应用磺胺类药物 D.氯霉素用于新生儿可导致灰婴综合症

E.儿童肾脏处于发育阶段,其血药半衰期延长,因此应监测血药浓度 9.医师出现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A.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B.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C.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D.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E.以上均是

10.医疗机构应当对哪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A.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B.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C.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D.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E.以上均是

11.医疗机构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四十八条的规定,一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000 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A.使用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B.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从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生产、经营企业购入抗菌药物的 C.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一十四条和第二十三的规定,非药学部门从事抗菌药物购销、调剂活动的

D.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适宜性审核,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 E.以上均是

12.医师出现以下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 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B.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C.使用未经批准的抗菌药物;

D.索取、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E.以上均是

13.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与()合用可预防 A.维生素B B.维生素C C.维生素A D.维生素K E.维生素D 14.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患者的症状、体征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若考虑有病毒感染,也可应用抗菌药物。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E.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15.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考虑()。A.病原菌种类

B.感染部位与感染严重程度 C.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 D.抗菌药物特点 E.以上都是

16.轻症感染的患者应首选()给药途径。A.口服 B.皮下注射 C.肌肉注射 D.静脉推注 E.静脉滴注

17.下列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A.眼科感染 B.皮肤表层感染

C.口腔、阴道等粘膜表面的感染 D.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给药 E.重要脏器感染

18.关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下列哪项说法正确()A.青霉素可用于鞘内注射 B.青霉素钾盐可快速静脉内注射 C.青霉素在酸性溶液中易失活

D.大剂量可引起腱反射亢进,肌肉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E.用青霉素类药物无需皮试

19.抗菌药物需使用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的情况不包括()。A.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B.感染性心内膜炎 C.急性支气管炎 D.肺脓肿 E.骨髓炎

20.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据其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原则,应一日多次给药的是(A.庆大霉素。)B.莫西沙星 C.青霉素 D.依替米星 E.头孢曲松

2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指征不包括()。A.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B.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C.明确的单一敏感致病菌引起的轻度感染。

D.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脓毒症等重症感染。

E.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22.关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B.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以上药物联合仅用于个别情况。C.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D.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经验用药,但不宜联合用药。

E.单一药物治疗有效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23.关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表述,错误的是()。A.用于防止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B.预防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C.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应尽量采用预防性用药。D.普通感冒者、病毒性疾病患者不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E.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24.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不包括()A.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B.对所有病人使用抗生素 C.标准化和规范性的操作 D.严格管理与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 E.加强手卫生管理

25.下列不属于清洁手术需考虑预防用药的情况是()。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B.上、下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手术。C.异物植入手术。

D.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

E.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如头颅手术、眼内手术等。26.下列不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是()A.氨基糖苷类 B.喹诺酮类 C.林可霉素 D.替考拉宁 E.两性霉素B 27.关于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洁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可考虑预防用药。B.清洁-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C.I类即清洁切口大多需使用抗生素。

D.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接受清洁手术时需预防用药。

E.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28.接受清洁手术者,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时给药。A.术前48小时 B.术前24小时 C.术前16小时 D.术前6小时

E.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 29.厌氧菌感染不可以选用()

A.亚胺培南 B.氨基糖苷类 C.甲硝唑 D.克林霉素 E.替硝唑 30.外科清洁手术需预防用药时,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A.整个手术过程。

B.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2小时。C.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D.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6小时。E.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8小时。

31.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不包括()。

A.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B.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C.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及抗菌药物在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与方法。

D.主要通过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必须减量。E.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32.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表述错误的是()。

A.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B.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药物。

C.肝功能减退患者使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时不需要监测肝功能。D.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

E.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33.严重肝病时可按原治疗量使用的抗菌药物是()。A.克林霉素 B.头孢曲松 C.左氧氟沙星 D.伊曲康唑 E.磺胺药

34.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不宜使用的抗菌药物是()。A.庆大霉素 B.氟康唑 C.吡嗪酰胺 D.青霉素 E.甲硝唑

35.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A.3/4-2/3 B.3/4-1/2 C.2/3-1/2 D.2/3-1/3 E.1/2-1/3 36.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岁以下。A.8 B.10 C.12 D.14 E.16 37.下列关于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新生儿肝酶不足,氯霉素结合减少,肾排泄功能差,使血游离氯霉素浓度增高,导致灰婴综合症。B.新生儿可调整剂量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C.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使用磺胺药及呋喃类可导致溶血性贫血。D.磺胺药可替代胆红素与蛋白的结合位置,导致脑性核黄疸。E.四环素类与钙络合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中,导致发育不良,牙齿黄染。38.下列关于万古霉素说法错误的是()A.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B.与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C.与呋塞米等利尿剂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肾毒性 D.与考来烯胺同时口服,可使药效增加

E.与麻醉药同用时可增加与输液有关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39.以下不属于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如PAE)较长的抗菌药物的是()A.头孢哌酮 B.亚胺培南 C.万古霉素 D.两性霉素B E.伏立康唑

40.以下哪种情况不宜使用万古霉素()A.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感染

B.经甲硝唑治疗无效的艰难梭菌所致假膜性肠炎 C.MRSA带菌者

D.粒细胞缺乏症高度怀疑革兰阳性菌感染 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感染

41.以下抗菌药物中乳汁中分泌量较低的药物是()。A.四环素类 B.喹诺酮类 C.大环内酯类 D.甲硝唑 E.青霉素类

42.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A.青霉素 B.头孢拉定 C.头孢哌酮

D.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E.头孢曲松

43.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不包括()A.肠道感染

B.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 C.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D.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

E.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44.以下哪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无作用()。A.链霉素 B.庆大霉素 C.妥布霉素 D.阿米卡星 E.依替米星 45.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以与以下哪一类药物同时使用()。A.肾毒性药物 B.耳毒性药物 C.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D.强利尿剂 E.神经肌肉阻滞剂

46.以下哪种病人可考虑使用氯霉素()A.骨髓抑制 B.肝功能减退者 C.伤寒 D.早产儿 E.新生儿

47.以下关于抗菌药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虽有肾毒性,但与注射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合用可减少不良反应 B.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不可用于眼内或结膜下给药,因可能会引起黄斑坏死 C.妊娠期和8岁以下患者可以使用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D.四环素类用药不会加重氮质血症 E.妊娠期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氯霉素

48.以下关于林可霉素类药物哪些是正确的()A.应注意假膜性肠炎发生 B.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C.静脉制剂不可推注 D.以上均正确 E.以上都不正确

49.利福平用药注意事项不包括()A.与乙胺丁醇合用有加强视力损害的可能 B.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减量 C.胆道阻塞者禁用 D.3个月以内的孕妇禁用

E.本药可增加卡马西平血药浓度水平

50.克林霉素与林可霉素哪个体外抗菌活性强()

5.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案例 篇五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A 疝修补术 B 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C 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 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2、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 类抗生素。()A 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3、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属于()A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B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C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D 以上都不是

4、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 革兰阳性菌 B 革兰阴性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5、接受清洁手术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在()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A.术前0.5-2小时 B.术前一天 C.术后立即 D.术后一天

6、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以下哪项说法 不正确()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应使用抗菌药物

7、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

A 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B 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C 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D 以上都是

8、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的治疗应选用()A 青霉素 B 头孢拉啶 C 头孢哌酮 D 万古霉素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20分)

1、抗菌药物分哪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A 非限制使用 B 限制使用 C 特殊使用 D 随意使用 E 经验使用

2、属于“特殊使用”类别抗菌药物的有()A.头孢哌酮 B.头孢吡肟 C.万古霉素 D.卡泊芬净

3、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

A.肠道感染B.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D.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A 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B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

C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D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三、填空题:(每空4分,共20分)

1、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____。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____。

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____DDD以下。

4、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____。

5、二级以上医院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不低于____。

五、简答题(36分)

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分级原则?

2、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3、“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程序及方法?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DAABA, DDD

二、1.ABC 2.BCD 3.ABD 4.ABCD

三、1.60% 2.20% 3.40 4.30% 5.30%

四、简答题:

1、抗菌药物的分级原则

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2、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临床医生应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病情危急需在药敏实验前用药者,可先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待获知药敏实验结果后再依据治疗效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给药方案;按照病人的免疫状态与脏器功能,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6.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案例 篇六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县卫生局《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方案。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院长是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责任人,医院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层层落实责任制。同时成立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具体工作。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组

长:李广琦

副组长:于成林

巩志伟

杨建华

王芳红曹仲华 组

员:杨喜会

巨红霞

张德琦

王宏玉白积科

王利军 毛长兴 曹继红

韩得和 王郁姣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三)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7.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调查分析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患者1030例,其中男721例,女309例;年龄(43.5±13.5)岁,住院时间(9.95±7.7)d。

1.2 方法

采用WHO规定的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法[2],各种药物的DDD值数据来源以《新编药物学》[3]16版为准,部分药物的DDD值参照药品说明书及临床用药习惯。以药物利用指数(DUI)大小来评价医师用药合理性,DUI≤1即为合理[4]、其中用药频度(DDDs)=药物总量/药物DDD值,DUI=DDDs/实际用药总天数。并观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 结 果

2.1 抗生素DUI排序

1030例病例中,抗生素DUI排名前9位见表1。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030例病例中,单药使用768例(74.56%),二联用药223例(21.65%),三联用药39例(3.79%)。不合理用药类型中选药不当14例(1.36%),药理拮抗18例(1.75%),溶媒不当33例(3.20%)。

3 讨 论

3.1 药物利用情况分析

结果显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广泛,其中β-内酰胺类最多,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次之。DDDs排序前5位分别为克林霉素、依诺沙星、甲硝唑、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因不良反应少而深受众医师的青睐。甲硝唑是目前抗厌氧菌不可缺少的药物,在妇产、口腔、腹部外科中常作为首选药物,使用频度较高;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大剂量应用于临床,其对沙门菌有独特疗效,但有国内报道,其耐药率达34.7%~82.9%,故应引起注意。

3.2 不合理用药分析

3.2.1 给药方法不妥:

大部分静脉给药的抗菌药物为大剂量或1日量加入一定量液体中一次静脉滴入,这是剂量效应关系的僵化应用。抗菌药物依照药物效应动力学特征可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2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是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效果与总剂量有关,给药方案重点在提高血药浓度;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临床药效关键是维持、延长有效血药浓度时间,当药物浓度超过抗生素抑菌的有效浓度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有效地增强药物抗菌活性[5],所以应间歇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即可杀死细菌,这类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

3.2.2 部分药品DUI偏高:

表1中显示,头孢噻肟的DUI为1.44,略高于正常值,这种偏高是否合理尚不确定。

3.2.3 联合用药指征不明确: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和原则,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5]。

参考文献

[1]杨素萍,徐显.118例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费用及疗效分析[J].中国药房,2002,13(5):281-282.

[2]胡静,李艳华.2008年下半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09,18(19):60-61.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140.

[4]胡立荣,江慧星,文晓柯.630例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2):39-41.

8.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的合理应用 篇八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创伤骨科 感染 应用

创伤骨科感染的现状和特點

感染风险加大:严重开放性骨折脱位和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伤口内往往携带大量微生物和污垢,局部血供差,常伴有休克、严重失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全身情况不良。

感染菌株分布发生显著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前,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菌种以G+细菌为主,而目前则以G-细菌占大多数。多数学者认为,正常G+菌群被药物抑制后易发生G-菌的内源性感染,所以G-菌感染上升与盲目的模式化使用抗菌药物有关[1,2]。张氏等对126例创伤骨科感染病人的伤口分泌物或脓液的细菌进行培养,结果显示,G-杆菌占大多数(60.32%),其中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占首位(17.46%),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4.29%);G+球菌感染发生率(39.68%)少于G-杆菌,其中金葡菌占首位(22.22%),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9.52%)[3]。

耐药菌株有增无减:抗菌药物对抗感染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今我国抗菌药物的滥用甚至是错用却常常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厌氧菌感染和混合细菌感染发生率亦大大增加。

内置物的大量运用对感染率的影响:随着材料科学及医疗水平的发展,创伤骨科病人使用各种材料的内置物进行手术的比例迅速增加。内置物在为病人带来更好疗效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其中最复杂的就是感染,有效防治感染已成为创伤骨科手术的关键。

患者对治疗效果期望值增高,更加突出了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围手术期合理有效地运用抗菌药物能大大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截肢率,保证手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和病人痛苦,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节

约患者治疗经费。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感染防治中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应用现状:目前国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预防用药比例高、范围过大、用药时间延长、无指征联合用药、越线应用高值抗菌药物等。

抗菌药物在当今创伤骨科感染中预防性应用原则:近年较一致的看法是,正确和合理地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包括:①术前给药时间和途径;②如手术时间超过3~4小时,超过抗菌药物的半衰期,或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术后可能继发感染,还应在术中追加1次;③除了用于治疗已确认的感染以外,择期手术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并无价值。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感染治疗中的经验性使用:创伤骨科的感染病例大多是外源性感染和院内感染,很少有血源性感染。如是急性感染,多数情况下,宜选择广谱抗菌药物,可用头孢三代;或根据革兰染色结果,初步指导经验用药。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感染治疗中的目标性使用:必须尽早、尽可能地收集临床标本(包括脓液、穿刺液、渗出液或坏死组织等)做涂片染色、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进行针对性抗菌治疗。

抗菌药物缓释系统在创伤骨科的应用:抗菌药物缓释系统是近年来在一系列新的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无机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局部给药方式,在创伤骨科感染的防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主,轻者皮疹,重者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用药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病人主诉症状,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张德立,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2):147-148.

2 王化芬,王晓军,于茜,等.骨科感染病原菌谱与抗菌谱3年报告.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7,15(4):313-315.

9.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案例 篇九

1、有病原学诊断(采集标本如血、痰、尿、脑 4 脊液、涂片镜检等)

2、感染症状者须有药敏结果 4 选药评价

3、有用药指征 5(25分)

4、药物选择恰当 7

5、遵循局部用药原则 2

6、价格合理 3

1、给药剂量 2

2、给药间隔适宜5 药动学 指标 3、开始、停止用药时间适宜 5(20分)

4、给药途径恰当 3

5、静脉滴注药物溶媒、浓度、速度适宜 5

1、联合用药指征明确 6 联合用药 评价 2、遵循联合用药应用原则 6(15分)

3、没有配伍禁忌 3

1、感染控制确切8 药效学指标(15分)

3、没有二重感染 7 3

1、有预防不良反应措施 药物不良 反应 2

2、没有或轻微不良反应(10分)5

3、正确处置并上报 7

1、用药符合分线管理规定 分线管理(10分)3

2、换药有指征 1.5

1、药物名称、剂型、规格书写规范 书写规范 1.5

2、需做皮试的药物有注明(5分)2

3、修改有签字 评价标准 不合理(<70分)基本合理(70~90分)合理(>90分)合计 评价结论 点 评 者 审 核 者 1

病 历 摘 要

病 程 概 述

药 疗

简 况

用 药 点 评 注:每月每病区抽查出院病历各5份 2

医院合理用药评价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表2(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病历或处方 号: 科室: 医师: 年 月 日 考评项目 合理

不合理 分值 实际评分 备注 1.适应证 有 无 10 2.病原学检测 有 无 +5 3.药敏试验 有 无 +5 4.药物选择 正确 太高/过低 10 5.术前(初次)术前>2h或不用术后术前2h内 5 给药时间 用 6.术中追加 手术时间≥3h即追加 手术时间>3h未追加 5 Ⅰ类切口:24h内 Ⅰ类切口:时间>24h 7.术后用药 Ⅱ类切口:48h内 Ⅱ类切口:时间>48h 5 Ⅲ类切口:3~7天 Ⅲ类切口:时间>7天 品种多/有拮抗/无指有指征,二种有协同作8.联合用药 10

征/增加毒性/理论上用 无协同/重复/其它 正确 9.用药途经 不正确 5 正确 10.治疗用药疗程 过长/过短 +10 用药频度/用量过大/正确 11.用法用量 5 用量过小 12.溶媒种类及 5 正确 不正确 体积 13.按规定权限 10 正确 越级使用 使用抗菌药物 14.病例中的记无记录、分析/记录记 10 有记录、分析/记录完整 录、分析 录、分析不完整 5 15.书写规范 正确 使用抗菌药物商品名 16.发生ADR未报告/未处置/处置 5 正确处置并上报 的处置 不当 5 17.更换药品 无 频繁更换/无临床依据 18.禁忌证 无 有 5 评价标准 Ⅰ、Ⅱ类手术切口:不合理(<70分)基本合理(70~90分)合理(>90分)合计 评价结论 点 评 者 审 核 者 *Ⅰ类切口为清洁手术,通常无须预防用抗菌药物,须预防用抗菌药物病历可参考此表评价 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请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病人的临床情况评价。Ⅰ、Ⅱ类手术切口不填写2、3、10项;Ⅲ、Ⅳ类手术切口须填写2、3、10项;Ⅲ、Ⅳ类手术切口满分为120分,84分为警告分;108分以上为奖励分。3

病 历 摘 要

10.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案例 篇十

杨旭 王少华 孙福生

摘 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的干预性研究,为临床抗菌药的应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09年3月298份出院病历(干预前)及2009年9月284份出院病历(干预后),进行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对照研究。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超权限应用抗菌药物、溶媒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给药时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禁忌证方面均明显提高(P<0.05);住院药品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46.38%降至34.89%,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11.97%降至8.79%;人均预防用时间和人均住院天数分别下降了2.15 d和3.87 d。结论:在医院内制定规范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使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为临床药师走向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

临床药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和医院药学的发展及工作模式的改变,临床药学学科应运而生,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工作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实施方式。以药物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合理用药,对医、药、患任何一方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也是医药学发展和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现象较突出

[1,2]

*

#

(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 266011),由此带来了细菌耐药、真菌感染和患者经济负担增加等问题。作为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成员单位之一,我院也一直积极参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监测。特别是加强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遏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对增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提高预防感染水平,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临床药师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38号令”)要求,针对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了干预。现将干预前、后的用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我院2009年3月(干预前)298例及2009年9月(干预后)284例外科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病例,涉及普外科、骨外科、妇科、产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8个科室。1.2 病例入选条件

入选的手术病例要求为非恶性肿瘤、无合并感染者。1.3 合理性评价标准

调查前设计好调查表及评价表,其中调查表包括住院号、科室、住院时间、年龄、性别、[3]

药物过敏史、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类型、所用抗菌药物通用名称、用法用量、用药时间、住院总费用、药品总费用和抗菌药物总费用。外科手术切口按国际外科手术与种类标准进行分类,参考《指导原则》和“38号令”制定评价标准(具体见表1),对比干预前后的合理性变化。

表1 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标准

标准 适应证 药物选择 合理 有 正确 正确

不用或术前2 h内 手术时间≥3 h即追加 Ⅰ类切口:24 h内 Ⅱ类切口:48 h内 有指征,联合有协调作用 正确 正确 正确处理 无

不合理 无 不正确 不正确

>2 h或术前未用术后用 手术时间≥3 h未追加 Ⅰ类切口:>24 h Ⅱ类切口:>48 h 无指征或联合应用不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处理不当,病情加重 有 用法用量 术前给药时间 术中用药 术后用药* 联合用药 用药途径 溶媒体积 发生ADR 禁忌症 1.4 干预措施

1.4.1 组织医院医务部、门诊部、药学部、普外科、呼吸科、小儿科等科室专家成立“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每月随机抽取出院患者病历进行点评和讨论,对抗菌药物应用中存在问题的科室及个人提出反馈意见,要求临床科室负责人签字存档,并在下一个月对其进行追踪,如仍存在问题通报医务部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

1.4.2 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根据卫生部相关法规及国内、外有关标准,制定Ⅰ、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实施细则,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1.4.3 临床药师在全院举行多次讲座,定期对外科医师进行《指导原则》和“38号令”等指南的培训,并把相关的实施细则发放到临床科室。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内部举办有针对性的小型讲座,以达到提高合理用药的目的。

1.4.4 将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纳入每月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的标准,对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科室给予扣除相应的质控分数,并把本科室抗菌药物应用合理与否纳入科主任年终考核目标之一。

1.4.5 通过查房、会诊、参与病例讨论,对外科围术期预防性用药进行干预,并定期把我院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销售情况及耐药情况上报给医院感染科和医务部,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1.4.6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协助医师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根据病情需要调整用药方案、用法用量和用药疗程等;严格控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特殊级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严把审批关,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4]

1.5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干预前、后临床数据计数资料采用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干预前、后患者基本信息统计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干预前组 干预后组

均无明显差异。2.2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2.2.1 用药适应证选择 干预前无适应证用药35例/次,无适应证用药者占总例数的11.75%;干预后无适应证用药15例/次,无适应证用药者占总例数的5.28%。比较干预前、2后2组数据=8.02,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病例数/n 298 284

Ⅰ、Ⅱ类切口比例

1:2.0 1:1.9

男女比例 1:2.2 1:2.0

平均年龄/岁 42.90 45.70 由表2可见,干预前、后2组的病例数、手术切口类型比例、男女性别比例及平均年龄2.2.2 各类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序 干预前、后入选患者不同类别抗菌药物应用品种数、每个品种使用频次及比例统计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频次统计

抗菌药物分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第1代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 第2代头孢菌素 第3代头孢菌素 第4代头孢菌素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加酶抑制剂+青霉素 加酶抑制剂+第3代头孢菌素 喹诺酮类 林可酰胺类 磷霉素 青霉素类 糖肽类 头霉素类 硝基咪唑类

干预前(n=440)

干预后(n=348)

品种数/种 使用频次 比例/%

0 1 3 2 3 0 1 1 0 4 1 1 2 1 1 3

0 66 78 43 24 0 10 3 0 6 1 16 39 1 7 54

0 18.97 22.41 12.36 6.90 0 2.87 0.86 0 1.72 0.29 4.60 11.21 0.29 2.01 15.52

品种数/种 使用频次 比例/% 1 2 2 5 0 1 3 1 1 1 1 2 2 3 3 2 40 28 76 0 1 21 3 2 43 2 39 4 25 151

0.67 0.67 12.42 8.39 0

25.84 2.35 7.05 1.01 0.67 14.43 0.67 13.09 1.34 8.39 50.67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明显下降的品种有硝基咪唑类(下降35.15%)、第3代头孢菌素类(下降18.94%)、林可酰胺类(下降14.14%),而抗菌药物使用频数明显上升的品种有大环内酯类(上升18.30%)、第1代头孢菌素类(上升9.99%)。氨基糖苷类、第3代头孢菌素+加酶抑制剂类、青霉素类和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数未发生明显改变。

2.2.3 各种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序 在干预前、后2组患者中,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频次排序前5位的品种统计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2组患者使用频次排序列前5位的药品统计

干预前(n=440)

排序 1 2 3 4 5 药品名称 奥硝唑 头孢噻肟 替硝唑 克林霉素 头孢硫脒

使用频次 102 68 46 42 38

比例/% 23.18 15.45 10.45 9.55 8.64

干预后(n=348)

药品名称 头孢硫脒 阿奇霉素 奥硝唑 阿洛西林 头孢替安

使用频次 72 66 33 32 25

比例/% 20.69 18.97 9.48 9.20 7.18 由表4可见,干预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类和第1、2代头孢菌素菌素类,且奥硝唑的使用频次明显下降(下降13.70%),但阿奇霉素的使用频次明显提高,居第2位。

2.2.4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干预前、后患者联合用药情况统计见表5。

表5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联用情况统计

一药单用 二联用药

显著。

2.2.5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非限制、限制及特殊级抗菌药物情况统计见表6。

表6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非限制、限制及特殊级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统计

干预前 干预后 非限制级

品种数/种 6

使用频次 30 48

限制级

品种数/种 16

使用频次 384 298

特殊级

品种数/种 2

使用频次 2

干预前(n=298)使用频次 123 153

比例/% 41.28 51.34

干预后(n=284)使用频次 205 68

比例/% 72.18 23.94 干预后入选病例联合用药的比例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下降27.40%,P<0.05),干预效果 由表6可见,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方面,干预后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应用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应用率明显下降。

2.2.6抗菌药物应用时间 干预前、后人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统计见表7。

表7 干预前、后人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统计

干预前 干预后

3.87天。2.3 住院费用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住院总药品费用及人均住院总费用统计见8。

表8 干预前、后围手术期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住院总药品费用

及人均住院总费用统计 干预前

人均费用类别 抗菌药物总费用 总药品费用 住院总费用 费用/元 1090.49 4223.76 9107.34

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 11.97 46.38 100.00

干预后

费用/元 767.76 3048.02 8736.23

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

8.79 34.89 100.00

人均预防用药时间/d

4.81 2.66

人均住院时间/d

13.57 9.70 对干预前、后2组数据的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和人均住院时间分别下降了2.15天和由表8可见,干预后较干预前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比例下降了3.18%,总药品费用占总住院费用比例下降了11.49%。2.4 术后情况

干预前、后2组病例均为甲级愈合,均无继发医院感染,均未发现与用药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2.5 具体干预点干预情况

根据表1评价标准,对干预前、后2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不合理用药的具体情况、例数及所占比例统计见表9。

表9 干预前、后合理用药例数及比例统计

标准 适应证 药物选择 用法用量

超权限应用抗菌药 溶媒选择 给药途径 联合用药

术前

给药时机 术中

术后

干预前(n=298)合理例数/n

263 100 252 262 262 263 216 92 262 151

比例/% 88.26 33.56 84.56 87.92 87.92 88.26 72.48 30.87 87.92 50.67

干预后(n=284)

比例/% 96.13 64.34 95.07 95.77 94.01 95.77 88.73 78.17 95.77 80.28

*******************

合理例数/n

273 183 270 272 267 272 252 222 272 228

χ 8.02 52.73 12.70 7.71 3.83 7.06 20.54 125.75 7.71 52.05

2发生ADR 禁忌证

263 261

88.26 87.58

273 273

96.13 95.77

**

**

8.02 9.41 与干预前比,*P<0.05,** P<0.01。

由表9可见,干预后较干预前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术前用药、术后用药方面(P<0.01)。3 讨论

3.1 预防用药指征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部位腔隙感染及术后可能的全身性感染。本次调查发现,干预前、后均存在无指征用药现象,例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35例(11.74%)和15例(5.28%),说明干预措施效果显著,与国内研究结果相近,但仍高于卫生部的要求。其主要原因为甲状腺全切术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均具有创伤性大、切口暴露时间较长、手术范围较大等特点,考虑到有感染的危险,一般于术前30 min预防用药1次;个别科室如神经外科,仍存在如头皮肿物切除术等Ⅰ类切口病例无适应证用药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应组织临床药师对其进行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指导,提高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这也是下一步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重点。3.2 药物选择

根据《指导原则》和“38号令”的要求,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应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应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统计表明,干预前、后2组药物选择的合理病例比例分别为33.56%和64.3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2.1 经比较发现,干预后较干预前第1、2代头孢菌素类药应用比例明显升高,而第3代头孢菌素应用比例明显下降,而应用3代头孢的病历主要集中在肝胆系统和妇科的手术病历,且大部分选药合理。

3.2.2 干预后较干预前大环内酯类药(阿奇霉素)的应用比例由0.67%上升至18.97%,主要是由于2009年5月有多起克林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我院为慎重起见,故停用了克林霉素。因此,我院产科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和夜间急症手术无法做皮试的患者行剖宫产术时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多数选用阿奇霉素,导致干预后较干预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应用率显著上升。

3.3 给药时机及用药疗程

根据《指导原则》规定,在本次调查中,我院临床药师通过广泛宣传,并同医务科和院感科联合加强围手术期预防给药时机的管理,由表10可见,干预后较干预前术前、术中和术后给药时机及用药疗程的合理性显著提高(P<0.01)。但干预后个别科室仍存在术前1天给药和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的现象,要求临床药师针对仍存在问题的科室加强干预力度,提高全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3.4 预防用药的用法用量

干预前用法用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给药剂量不合理。干预前有超出日规定最大给药剂量现象,如克林霉素单次给药剂量1.2 g,每日2次,;(2)给药频次不合理。主要表

[5]

现为头孢菌素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给药1次,不符合药代动力学要求,不能达到有效的抗菌作用,易引起细菌耐药。经临床药师干预,上述现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仍有5例给药频次不合理,表现为磷霉素每日给药1次。经过临床药师针对上述现象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用法用量合理性由干预前的84.56%提高到干预后的95.07%,P<0.01,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3.5 联合用药

清洁手术、清洁-污染手术的预防感染,一般单一用药即可。干预前个别科室出现联合用药抗菌谱叠加的现象,如剖宫产手术,患者有头孢类药物过敏史,选用克林霉素联合硝基咪唑类药如替硝唑或奥硝唑。临床药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给予药学干预,提高了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3.6 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的多中心调查表明,医院内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占药品费用>30.00%。经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实施干预后,住院药品总费用和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分别降低了11.49%和3.18%;总住院时间和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下降了3.87d和2.15d,这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表明规范化的给药方案,不仅有效地预防了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同时还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这对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卫生资源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本研究显示,我院制订的干预措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使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得到显著提高,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同时,也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与临床医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推动合理用药步伐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科室清洁手术无适应证用抗菌药物、术前给药时机不合理、术后用药过长等现象,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也是临床药师日后干预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虞德才,左改珍,等.1 13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84.[2] 周旭美,刘晓梅.我院142例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6):2 01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委委员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4591.[5] 智勇刚,张永军,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干预研究[J].中国药房,2010,21(22):2 034.[6] 第红兵.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71-74.[6]

上一篇:我的一次烦恼初中作文下一篇:高中秋季开学典礼教师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