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精选8篇)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篇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院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要: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被世界上公认为是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本文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出发,探讨我院教学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通识的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共同追寻的目标。为此作者远赴德国EBG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学习,对我院今后的教育改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德国职业教育
目前,德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支撑德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力量主要归功于德国人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素质和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公认为是最核心的秘密武器,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
所谓的双元制,就是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共同协作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以“为未来工作而学习”为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首先职业教育机构将某一工种所需的职业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的规律划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长能力三个递进的层次,在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按照模块化实施教学。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实施都是以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为基本培训场所。职业学校承担的是学生为形成某种职业素质、具备某项专业技能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通过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解决“为什么这么做”这个问题。企业主要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怎么做和怎么做会更好”的问题。所有的培训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变成了职业活动的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主动获取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成功实施,归纳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根本目标就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紧跟社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了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接触。
(二)企业积极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各种企业通力合作,不仅专门为学生的培训提供技能训练场所,也提供出实际的工作岗位使学生真正参与职业活动,这让学生与企业技术发展有了亲密的接触和交流。
(三)不管是在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这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不断提升。大批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的培养,为德国的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我院目前的现状及借鉴点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德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院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进行借鉴。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紧跟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确定行业的实际需求,开发出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紧跟技术发展的高职教材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教学设计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设计简单的提炼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案的内容基本是抄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特别的大。借鉴德国的教学实施方案,我们应该要详细设计规定时间内要讲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来确定教学内容,从咨询到评估,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指导作用。使每一次课都让学生感到学会了“为什么这么做”或“怎么做”。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听到的,我忘记了;我看到的,我理解了;我做过的,我记住了。”因此,德国的老师和学生都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强调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专业理论课教学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专业实践课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我们学院在目前的现有条件下,不能完全照搬德国的小班教学,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并实施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项目法等等教学方法;教师也应该充分重视各种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课堂中除了黑板、讲台、课桌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演示设备和实物教具等,以加强直观教学,做到通俗易懂,提高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的培养。德国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是具有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三高教师队伍,教师一般都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在目前,我院的许多教师来自于各种高等院校,从学校进入学校的经历使得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工程实践经验方面和教育教学方法方面有所欠缺。学校可以通过引进行业企业专家、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等措施来加以改善目前的师资结构问题,构建一支力量雄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
通过这次学习,对德国职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将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认真研究德国职教特点,积极地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优秀的成果,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走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之路。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篇二
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分析
现代学徒制是对德国双元制的传承与创新。下面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进行系统分析。
1.1 学徒制
学徒制或称“手工学徒制”, 指的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 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 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和技能的传艺活动, 这种活动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 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作, 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 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 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
1.2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把职业技能和工艺知识教育同专业理论与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 根据企业的需求量身打造未来工人必备技能。它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元素的一种职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由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不断深化拓展出的一种新的形式。
1.3 双元制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 所谓双元, 是指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是指职业学校, 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二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双元制是一种承接了传统学徒制历史, 并较好地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徒制制度。但德国双元制“分离式”特征:企业和学校按照不同法律管理, 以及地方政府自主性不足等问题, 成为德国职教制度的重要体制性缺陷。
1.4“现代”的含义
自2014年6月,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后, 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了一系列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方面的文件有《江苏省高水平 (示范性) 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现代职教专业群建设》等。
从“传统”与“现代”的职业教育区别来看, 笔者认为有设备设施的现代化、办学形式的现代化、职教理念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就业导向、系统培养、产教融合、全面发展。这也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容。
2 该校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实践
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呈现出勃勃生机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现代学徒制改革与实践时机成熟。
2.1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2014年6月23~24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召开前,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9月9日, 教育部面向全国发布《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4年12月12日, 教育部在唐山专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会上表示, 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各地要系统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 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随着全国职教会议的召开, 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召开专门会议予以推进并提出统一要求, 这是史无前例。这是将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由民间倡议变为政府指导意见, 由专家研究变为国家发展战略, 其质变过程蕴含着国家对多年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总结反思和对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构画, 是集实事求是与科学发展为一体的重大决策。
2.2 学校宝马双元制教育的经验积累
经过多年的实践, 该校宝马培训基地的双元制运作模式逐渐趋于成熟。该项目在学生的选拔、企业的双向招聘、工学结合双向培养、第三方考核鉴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为该校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2.3 德国工商总会 (IHK) 的考核认证
职业技能资格证认证体系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重要支撑。该校通过深入调研和多方沟通, 已与德国工商总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合作包括教师的培训、德国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引进, 学生最终通过德国工商总会 (IHK) 的考核, 获得相应的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2.4 企业 (汽车集团) 发展的内在需求
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基础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无锡东方新纪元汽车集团由无锡商业大厦集团东方汽车有限公司、无锡市新纪元汽贸集团有限公司组成, 成立迄今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该校与东方新纪元汽车集团已进行了多年的校企合作, 并于2012年11月27日举行了校企紧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目前, 东方汽车集团和该校共同启动了东方汽车集团“人才精英崛起计划”, 校企合作引进德国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培育岗位精英, 以此提升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3 成熟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可以借鉴
3.1 张家港中专“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请
张家港职业中专在机电、数控、化工专业, 引入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四位一体”是指是指政府、学校、企业、外教合成一体。政府主导, 学校、企业、德国职教深度合作, 实行“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 也得到了众多企业的欢迎, 所有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 毕业后由保税区管委会推荐进入扬子江国际化工园的优秀企业就业, 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这种模式对学生本人、对企业、对学校来讲是一种共赢。
3.2 江苏太仓苏州健雄“定岗双元”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所实施的“定岗双元”就是学生被学校录取后, 学校引导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 根据校企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 按“三站互动、4-6轮换”方式交替培养, 以学生身份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以学徒身份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模块化技能培训, 以员工身份在企业接受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与企业之间实现了“零距离”, 学生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工作不再有适应期, 能够更快地为企业创造效益。
现代学徒制正在重返国家法制管理范畴, 成为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更需要全面的系统总结。在现代学徒制改革的过程中, 需认真贯彻落实校企合作义务和精神, 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企业才是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根本基础, 没有这些企业的大力合作, 就谈不上学徒制, 也需要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改革相适应, 探索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发展的途径。
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先进职教模式, 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借鉴以校企合作为典型特征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 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9月9日, 教育部面向全国发布《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标志着改革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汽车专业,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 (德) 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国发[2014]19号,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9-09.
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篇三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7-01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较长的历史,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代表,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双元制”这一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制的实施使得德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闻名于世。世界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和借鉴。1992年劳动部下发《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通知》,提出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徒培训模式。2013年我国开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多所高职院校开始了试点工作,但是在试行过程存在许多的问题。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典范。研究当前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制可以为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行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但总体来说,可以用四个词语表达,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1]目前有约520所高职院校参与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企业参与度不高、师资力量不足。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培养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发展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世界其他各国所借鉴,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
“双元制”又称“双重职业训练体系”,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德国现代职业教育双元制结构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及时运用于工作实践并转化为专业技能,形成创造生产价值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了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2]德国“双元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我管理、重在成长”的教育理念。”[3]德国社会并不鄙夷职业教育,反而崇尚技艺。
(二)各相关主体定位明确,权责分明。企业在“双元制”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企业既是投资者和参与者,也是教育成果的受益者。企业同时还要为学生选定学校和专业,与学生签订合约。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和文化课的学习。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
(三)先企业后学校的招生录取过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过程是学生先与企业签订合同,然后根据学生特点选择职业,最后再选择学校进行学习。它避免了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情况,也考虑了企业人才需求。
(四)德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招聘和培训制度,在教师的学历、资历、教师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他们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特点。他们的职业教师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4]
(五)校企联合密切,企业积极参与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从招生到培养、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学校都与企业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十分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大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实践与培养基地,并且主动参与投资。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一) 转变“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在我国,社会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这种观念严重妨碍了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首先就要打破传统观念,尊重职业教育。
(二) 明确各方职责、权利与义务。试行现代学徒制,其最直接的利益主体就是学生、学校和企业。在试行过程中要明确各方职责,可以签订协议作为保障。学生(或监护人)与学校、企业签订协议。学生在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培养后,要履行协议要求。
(三)提供专业选择指导,完善招生制度。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都是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在确定专业后,再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想学习哪些技能、擅长什么都不是很清楚,因而盲目选择专业,结果出现对专业不感兴趣等问题。学校在招生时可以先按招生计划招收学生,在学生进校后对学生选择专业进行指导,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优势,可适当进行专业调整。
(四)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学徒制的试行要求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教师招聘时严格考核,包括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掌握行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试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是主要参与者之一,没有企业的参与,现代学徒制就不可能实施。在我国,许多企业顾虑自身利益,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企业是实施实践学习的基地。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成熟,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依靠政府的力量,在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和行业的协同努力下,开展好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提供经验和指导。同时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为更好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进 主编.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申文缙,周志刚.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5。
[3]徐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职的启示[J],2014。
4.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篇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02-0039-02
5.现代学徒制的一些问题 篇五
2010年6月,新余市委、市政府拟投资60亿元规划建设江西职业教育园区,拟把职教园区打造成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的综合园区,新余乃至江西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新能源科技城项目研发基地,新余市现代学徒制实验基地。目前园区已经入驻3所高职院校。今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教育部的两个会议,即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和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这两个会牵动着千里之外的江西省新余市市长魏旋君,她被特邀北上,作为唯一的设区市代表在会上发言。
在新余市教育局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的材料上称:魏市长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思考”的发言,“得到了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和人社部王晓初副部长的充分肯定”。会上,鲁昕副部长表态:新余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上升为国际水准、世界水准的范例。
自此,从职业教育“新余现象”之后,现代学徒制的“新余试点”再次引起全国职教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中国青年报记者实地探访新余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新余试点”,“看上去很美”。
“新余现象”面对新产业无能为力
自2005年后,新余职业教育被外界称为“新余现象”。这一年,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新余召开,让这个全市只有110万人口的赣东北小城因“职业教育”而名声大噪。
新余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1所,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达到9.34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8%。而新余市中职与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比例为59∶41。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一度成为新余市的一张“名片”。
2007年,随着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塞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新余,很快聚集了一批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传统“一钢独大”的经济结构被扭转,钢铁行业占据财政收入75%的经济状况被终结。新余被外界誉为“世界光伏城”、“中国新能源之都”。
产业的更新换代,让新兴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尤其强烈。塞维公司的用工缺口一度达到3万余人,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却苦于用工荒。当时新余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动用全市力量,由政府各部门组成12个招工小分队,奔赴全国各地为企业招聘技术工人。
这种奇特景象背后,却招致很多人的质疑:新余的职业教育不是被称为“新余现象”吗?这么多职业院校,怎么就不能为新余企业提供用人保障呢?
让新余人引以为傲的职业教育在新兴产业面前,显得如此无能为力。“2005年前,新余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都采用基础教育的模式,课堂上基本全上理论课。有的学校会添置一些实训设备,但远远满足不了产业更新换代的需求;2005年后,新余职业教育的招生量因为各地生源封锁而大量减少,导致职业教育发展滞缓。”新余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廖春荣向本报记者分析个中原因。
此外,新余职业教育长期“两头在外”,即招生在外、就业在外,95%以上的生源都来自外地和毕业去了外地,也使得学校和当地企业用人对接困难。
还有很多农民工,因为没有相应技能得不到相应培训而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新余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新余那么多职业院校面对企业用人需求却显得无能为力,只有干着急,更有大量农民工只能眼巴巴看着企业大门而望“门”兴叹。
由此,被誉为“新余现象”的职业教育,面对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拷问。
产业升级呼唤“学徒制”职业教育
“新余市是新能源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没有战略性人才,没有战略性培养模式,也就不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天津的会议上说。
而这种战略性培养模式,在鲁昕眼中,就是现代学徒制。
在即将赴任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之时,在新余分管教科文卫已经8年的副市长万筱明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她说,新余职业教育在2008年遭遇新产业的拷问之后,新余在思考,怎样处理这些新兴企业的用人问题,职业教育如何与企业对接。
万筱明认为,这不仅仅是新余职业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整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的员工。只不过新余的特殊情况,使得新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
新余的职业院校被形势所“逼”,开始进行一些适应当地企业用工需求的探索和实践。
新余学院设置了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国内高等院校第一个太阳能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太阳能学院;创办了江西太阳能高级职业学校,定位在为新能源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学校主动找到当地企业,寻求校企深度合作。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在更名前数次与塞维沟通,双方签订了共同创办“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的协议,还与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人才培养协议。在协议中,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企业为“订单”班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还要根据学院教学计划,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和培训专业教师,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师傅”,给予他们技术指导,优先接收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则承担企业部分员工的培训。
学院还在大二就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企业还有学生之间签订三方协议,以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稳定;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与新余新概念餐饮公司合作,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就去公司属下的酒店学徒实习。
这些探索和实践,在鲁昕眼中,就是“现代学徒制”的雏形,“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创造的中国特色的学徒制”。
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鲁昕反复强调这一点。
什么是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万筱明这样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
“其实,现代学徒制很简单,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这4个问题都是企业和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企业用工稳定的问题;劳动者收入的问题;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鲁昕对“现代学徒制” 理解更加具体而形象。
现代学徒制和之前职业教育已经探索出来的订单式培养、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模式有何不同?新余市教育局廖春荣解释,现代学徒制,包含了这些,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半工半读,工学结合。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集团办学。学校可以收购企业,也可以承包企业车间,企业也可以承包学校专业。
廖春荣认为,现代学徒制,只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案例和实践都可以尝试。
“现代学徒制”的美好画面
当职业教育的新探索和实践得到教育部的大力肯定之后,新余决定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
2010年,新余出台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探索建立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实现国家案例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将新余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示范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区。
在这个方案中,新余勾画了一幅美好的“现代学徒制”画面:
招生即招工,凡是有职业培训意愿的,都可以进入新余职业院校就读学习。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进入企业带薪学徒。
招工即招生,企业新招收的熟练工人,在进入企业上岗之前,全部安排进入职业院校接受企业文化等岗前培训;招收的非熟练员工,须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并根据员工意愿,选择职业院校就读,修满学分后职业院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上课即上岗,学校实行灵活学分制,进入职业院校的企业员工,不固定学习时间和期限,随到随学,修满学分为合格。学历教育学生,也可以根据企业订单要求,灵活安排学习,传统的寒暑假和双休日作息制度被打破;建立课堂、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毕业即就业,学生在学徒期间,如果学徒和企业双方满意,即可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学徒毕业后即可正式录用为企业员工。
为实现这些美好目标,方案中要求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和平台建设。在今年6月天津召开的会上,新余市长魏旋君向全体与会代表介绍,新余将为此作出如下举措,比如设立处级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制定多种方案,拟分3期投资60亿元建立全省职教园区,还将建立3个关键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就业准入机制,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优先录用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无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考试考核机制;激励补偿机制,市政府将每年安排2500多万元奖励现代学徒制成效突出的企业,各项奖励和优惠政策向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倾斜。并对学徒每人每年补助2800元,学生在企业每月还能领到500~800元学徒工资。
“新余试点”看上去很美
而当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进新余时,却发现“新余试点”同样遭遇“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
在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洪友群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怎么配合,不愿意招收学徒工。
之前与塞维签订的合作协议已经变成一纸空文,公司承诺的办订单班、设立“塞维奖助学金”、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共同建立“太阳能光伏产业应用研究所”等等合作均没有兑现;而今年,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一个学生都没招。
企业也不愿意花钱培训员工。一家新能源企业与学院签订了3年员工培训协议,只在第一年派出100多名员工接受培训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黄胜告诉记者,从自己2010年5月到岗后,先后从新余的各职业院校招收了1000多名毕业生。这些学生在企业学徒期间,与正式员工同岗同酬,企业需要花更多的人力、财力去一对一地帮助这些学徒生。
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学徒工?黄胜并没有正面回应,他说“现代学徒制”需要企业、学生、政府、企业4个方面共同努力,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点,就能很好地推行“现代学徒制”了。
对这些企业而言,政府承诺的“现代学徒制”各项奖励没有到位,学徒工的薪酬基本都是企业支付。
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办主任邓志勇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了3点原因:首先是部分学生的就业心态有问题,到企业学到技能本领后,一旦就业不如意就跑了,企业花了钱培养人才,却发现是替别人培养孩子,当然不愿意招收学徒工;其次是招收学徒工,员工管理难度加大,企业成本也大大增加,而政府方面的补偿和补助没有到位;第三个原因是,企业完全利益导向,缺乏人才培养规划,有订单的时候,什么人都要,没有订单的时候,就不愿意接受学徒工了。
邓志勇建议,政府要筹措资金,给接纳学徒工的企业必要的补偿,例如奖励和税收优惠;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政府也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和职教经费扶持;职业院校方面,加强对学徒工的过程管理,在学生学徒期间也要跟进管理,有专门老师带队、及时调整学徒生就业心态,避免学徒工流动性太快,尽量减少企业的用工损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余市承诺“按平均每生每年1300元的标准补助学生学费,中职生补助两年,高职生补助1年”,仅仅针对新余籍的学生。“新余试点”被宣传出去的一些成绩,例如“有10所职业院校到企业承包生产线,提供了1万个实训岗位”,也被同行笑话。一位职业院校的负责人称“这怎么可能,有哪家企业会把自己的生产线承包给学校?”而众多职业院校期盼的就业准入机制,目前还在纸上谈兵,停留在“美好的愿望”上。
6.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篇六
【摘要】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有效推进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阐述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顶岗实习的改革情况,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的新思路。为构建长效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顶岗实习机制 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TH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4-01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而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学徒制在东西方国家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为推进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国家高度重视学徒制培训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使之成为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现代学徒制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一、原有的顶岗实习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
传统的实习评价考核方式一般为:在学生下企业实习时,每人按要求发放一本实习手册,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按日或周填写日记或周记(甚至月记),记录实习感受;实习期间,带队指导教师或管理教师会定时或不定时记录学生的考勤及日常表现;顶岗实习企业会在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前为学生做一个实习鉴定;实习结束时,每个实习生个人再写一份实习总结;最后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以上诸项内容依据比例给学生的实习情况写出评语或评定一个等级。也有一些院校将毕业论文及答辩环节一起纳入学生顶岗实习综合成绩。
这种模式下,承接顶岗实习单位的安全任务较重,同时因学生人数较多,大多数学生是跟着队伍走,在实习单位几乎是只动眼不动手,较难实现“顶岗”实习;学生利用家庭或社会关系联系到的企业,以个人名义去单位的实习很难得到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学生本人也会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放松自我约束,实习效果较差。另外,在原人才培养方案中,顶岗实习设置时间较短,一般只有两到三周,学生到单位又因人多而采用轮岗实习,实际实习时间很少,实习效果普遍不好。
二、我校现代学徒制的顶岗实习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解决企业招工难等难题,近年来,现代学徒制颇受到欧洲等地一些老牌制造业国家重视,其中英国已制定了复兴学徒制计划,德国、瑞士等国家也在强化完善现代学徒制体系。
推进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推进“双证融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从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实习模式的创新、实习内容的调整和实习管理与考核办法改革等方面对该专业新的顶岗实习进行了较全面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我校推行现代学徒制,合作单位多是实力较强的国企和央企。学生们会钦佩企业领导体现出来的远见卓识,也会感叹合作公司的发展奇迹与辉煌业绩,心灵上受到强烈震撼,思想上受到深刻启迪,从这里不仅能找到思想和方向,而且还能找到方法和力量,信心更是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对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会充满期望,对自己的前途满怀希望,对“现代学徒制”实习充满信心,学生也会愿意报名应聘“现代学徒制”实习岗位。
学校制定了完善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行校企双重管理,学校设置有专门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员,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采用不定期检查和学生实习日报告制度,严格监控学生实习情况,制定有学生顶岗实习审批表、实习请假审批表、实习鉴定表等管理标准 ;企业根据单位的管理制度,以内部员工的标准进行安全生产和劳动纪律管理。在实习成绩考核中,制定有实习考勤记录表、实习业绩记录表、评分细则表、实习鉴定表等,在综合考核以上这些记录表和学生实习报告完成的情况下评定成绩,实行过程监控,形成综合的评定办法。
2014年,我院首先在 2011级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动车组技术专业三个专业近300名学生中进行试点,结果 85%以上学生自行找到了满意的实习单位,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则由学院就业专业教师帮助联系,涉及实习企业30多家。在实习生返校会时,80多位学生汇报了自己顶岗实习的深切感受,并提交了实习报告,充分展示了这次 “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的成功。今年,我院将推广这一模式到10个专业,争取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
三、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为了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我们主张与技术含量、产品层次处于高端的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结合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进程,借鉴国外职教先进理论,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重构。这样的专业教学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处在行业岗位群的上游,能更好地实现我院“服务先进制造业”的定位。
我院与中车集团唐车公司以及中冶赛迪北京公司进行产学合作关系,明确了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方案及考核细则内容教育。在学生进公司实习前,应使之明确意义,了解内容,熟悉评估方法,对于在顶岗实习期间发生违纪违规现象的学生,应及时坚决处理,并通过全院通报以维护考核的严肃性。
总之,采用企业师傅与院校实习指导(管理)教师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管理与考核。发了挥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作用,提高了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现代学徒制的顶岗实习是推行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有效途径,它强化了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训练,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综合素养,在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建国.电气自动化专业顶岗实习考评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8)
[2]陈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7.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篇七
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及时间界定
计划经济体制, 或称计划经济, 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有计划地发展经济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 国家用计划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 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 以及投资比例、投资方向、就业及工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等, 均由中央的指令性计划决定, 所以又称指令型经济。
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 一般认为是从1957年开始, 到1992年结束。1957年, 我国完成了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基本确立了公有制的绝对统治地位。1992年10月, 党的十四大召开, 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工教育的典型模式和特点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工教育的典型模式
招生由各生产单位 (车间) 根据生产岗位需求, 提出增人增编计划, 汇总到劳动人事科审核, 确定总的分工种的用人需求, 报政府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审批后, 组织统一考试 (企业内) , 根据考试成绩, 按需求计划人数的105%左右的比例由高到低顺次录取。
学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两年, 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
教学内容依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安排一般是以两个月为周期进行安排, 一个学期分成两个周期, 前两个月学习理论知识, 后两个月实习。第一个学期的实习一般安排在学校实习工厂 (也可以直接安排到车间) , 第二个学期以后的实习均安排在车间。二年学制的学生, 整个第四学期安排实习;三年学制的学生, 整个第六学期安排实习。
管理由企业人事部门和学校进行双重管理。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 以学校管理为主, 在车间实习期间, 以车间管理为主。
考试考核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进行考试考核, 考试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实习期间由所在车间进行考试考核, 考试考核方式为实际操作、制作零件。结合平时表现, 写出评语, 评定操行等级, 汇总到企业人事部门, 作为分配工作的重要依据。
分配若无特殊原因, 原则上第四学期或第六学期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就是未来分配的工作单位和岗位。大多数情况下, 实习单位和岗位从第二学期确定以后基本上不会改变。如果学习成绩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或学习期间存在严重违法违纪问题, 则不准毕业、不予分配或开除学籍。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工教育的特点
企业技工教育的典型模式与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实习时间长三年的学习时间里, 累计两个学期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 四个学期下到实习工厂或生产车间实习。理论教学时间短, 实习实训时间长, 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以系统地锻炼操作技能。
一位师傅同时带徒弟较少一般安排一位师傅带1~2名学生, 由于徒弟很少, 师傅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手把手地教, 学生有问题能及时得到师傅的指导。
教学与生产高度融合教学计划要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教学安排每两个月交替轮换;实习岗位在生产一线, 实习内容是加工生产企业产品, 将教学与生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资源共享充分学校无需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培训实习指导教师, 也无需花巨资购买所需的实习实训设备设施, 甚至无需建立实习场所, 这些都是企业现成的。因此, 学校教学投入小, 办学成本较低。
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学生的实习岗位就是未来的工作岗位。
教学质量好无须培训, 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上岗, 并可独当一面, 经过3~5年的锻炼、提高, 即可成为企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困惑与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 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 即使有国家强大的政策扶持, 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陷入了发展的低谷, 招生规模不断缩小, 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 原因很复杂。中等职业学校封闭办学, 得不到企业的支持与帮助, 并且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胜任岗位要求, 满足不了企业需要, 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早已意识到职业教育改革不能只局限和封闭于学校内部, 一定要与企业、政府联系起来。订单式教学、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改革模式, 无一不是力求在学生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寻求较佳的结合方式。但是, 校企合作目前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校企合作成了学校的“单相思”, 企业方缺乏合作的积极性。
实际上, 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学校、企业及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关系可以用图1清楚地加以表示: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学生为中心, 通过学生将政府、企业与学校联系起来,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在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 三者缺一不可, 具有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所谓现代学徒制, 依据笔者的理解, 其实质是政府介入、由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企深层密切合作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学校、企业及政府都要投入 (学生支出部分学费, 花费2~3年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学校提供必需的学习条件;企业承担学生实习的成本;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并给企业、学校、学生以适当补贴或资助) , 并且都要获得收益 (学生实现满意就业;学校从办学中获取合理的利润;企业获得政策上或经济上的支持, 无需投入培训费用就能招收胜任岗位要求的技术人才, 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政府通过减轻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其特点是实现了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 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 学生受益,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目前的问题是:学校、企业、政府在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各自的“角色”如何定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必须探索和解决的课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工教育对“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建立现代学徒制的重点和难点侧重在政府和企业。通过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工教育的分析, 对比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探讨调动和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途径, 形成企业自愿、主动参与校企深层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 是能否真正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关键。
要从法律层面明确企业对社会人才培养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企业具有社会属性,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我国可以借鉴德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 采用立法的形式, 从法律层面明确企业在社会人才培养中应承担的职责。例如, 可按企业规模的不同, 要求其承担一定比例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专业 (工种) 的人才培养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宏观统筹与指导工作 (1) 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地域人口分布、地域企业和产业特色, 宏观统筹职业学校的分布、数量和规模,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率。 (2) 政府有关部门应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要建立一个面向全国并连接大、中城市的国家劳动力信息的收集分析机构, 定期进行职业需求与预测分析, 在公共平台上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 为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招生规模提供宏观指导。
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由其经济属性所决定的。从微观上讲, 学生到企业实习, 一是因动手能力差, 可能直接影响师傅的生产效率及企业的生产进度, 从而影响师傅的收入和企业生产计划的完成;二是因技术水平差, 很容易将产品加工成废品, 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会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 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赔本的买卖企业肯定是不愿做的。因此, 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如按接纳实习学生的人数在税收上给予减免, 或采用现金补贴的方式, 使企业从中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 从而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联系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 实现校企双边的互利共赢。
要增加生产实习的时间学校要适当地缩短理论教学的时间, 相应地增加生产实习的时间, 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锻炼, 提高操作技能, 以胜任岗位工作, 实现就业时就能独当一面。
政府要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从取得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 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 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员工的企业给予处罚, 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要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高度, 认识和宣传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意义。
职业学校要开门办学, 促进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要实现校企深层密切合作, 职业学校必须做到开门办学。开门办学的涵义是: (1) 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依据企业生产需求确定。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确定开设的专业, 并根据企业的规模与发展需要确定专业招生人数。 (2)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有企业参与。可让企业生产或技术部门的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安排, 以保证能够针对企业的生产或服务项目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企业的生产或服务计划安排教学, 以保持教学计划与生产或服务计划同步, 教学内容与生产或服务内容同步。 (3) 教师可从企业中聘请。要聘请企业中的生产技术人员走进职业学校的课堂, 承担专业课的教学, 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可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教学, 教学针对性强,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 (4) 要把教室放到车间里, 在生产岗位或流水线上实施教学。这样做, 一方面, 可以减少职业学校添置教学设备设施的巨额支出, 降低办学成本;另一方面, 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生产, 熟悉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企业管理, 将来就业时可以直接顶岗, 缩短岗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魏旋君.建立现代学徒制探索职教新模式[OL]. (2011-06-09) .[2011-11-08].http://www.jxcn.cn/161/2011-6-10/30171@921161.htm.
[2]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11 (3) .
[3]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 2008 (2) .
[4]张可委.职业院校“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4) .
[5]刑晖.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理性思考[N].北京教育考试报, 2010-08-24: (3) .
[6]彭召军.创新职教教学模式培养现代技术工人[J].职教论坛, 2011 (33) .
8.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篇八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被人们称为第二次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色
1.与实践结合的密切性
同生产即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所谓密切结合,是指以技能培训的实用为本位的模式,突出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培训的过程中,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最新设备,掌握的是企业当下最新的技术。在培训的基本程序上,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学生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这样的培训,能够使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成为企业的合格技术人员。
2.训练目标的关键性
所谓训练目标的关键性是指训练中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而且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3.各类训练的互通性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形成了“H”型的结构网络,(两竖代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横表示相互沟通)。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这种互通式教育形式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4.企业参与的广泛性
德国的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等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企业之所以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是因为在培训过程中,虽然要支付学徒们的工资,却以较低廉的付出得到逐步熟练的技术工人,并有较大的选择新技术工人的便利;学徒(学员)们既能够在实践中逐步胜任企业的工作,又获得了知识、技能与一定的报酬。在此过程中,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
5.运行机制的法制性
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职教立法,将职业教育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双方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规定,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早在1969年8月,德国就颁布并实施《职业教育法》。此外,尚有若干法规涉及职业教育,如:《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法》《职业促进法》《劳动促进法》等。在联邦以及地区等层级上设置了科学而完备的管理机构。同时,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科学完备的教学内容与考核评定办法,这些共同构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部内容。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专业设置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市场导向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以政府举办的各种职业学校为主体,培养目标模糊,层次不清,在人才类型和层次上定位不准,部分专业目标模糊。学校往往注重从学科角度分析学生需求,而忽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造成人才培养脱节。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做好教育体制与就业体制的相互衔接,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所需要的岗位和岗位群,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的“零过渡”。
2.推进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制化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它的法制化。没有法律基础,“双元制”就失去了它健全和发展的环境。同样,为保证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法律基础。建议在《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由教育和劳动部门联合研制职业教育培训条例,对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的标准、培训的内容、培训大纲等做出原则性规定,以法规的形式规范职业教育培训。每隔几年,就要对各类职业培训标准和要求进行补充和修订,以保证职业教育培训适应社会需求的灵活性,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对社会的适应性。
3.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主体
在我国,职业院校把许多精力放在招生宣传,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和教学团队等能够增加学校知名度的申报上。而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致使教育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迅速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作用,鼓励国内外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参加职业教育集团,使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参与率进一步提高,努力建设一批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基本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局面。
4.严格实施职业资格制度
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发展目标,借鉴德国经验,要大力推广“双证书”制度,即职业学校的合格毕业生应具备两张毕业证书,一张为普通学校毕业证书,代表着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所达到的水平;一张为技术等级证书,代表着学生在相应职业岗位上的职业技能水平。技术等级证书应由社会所组织的技术等级鉴定机构考核、颁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证书才能上岗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这样,高职学校为了使学生能符合“双证书”的要求,必然会将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学生为了顺利就业,也将既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从而保证高职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5.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和技工待遇
我国由于长期偏重普通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有所不足,这是造成社会对职业教育低认同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正确地引导社会大众了解职业教育的价值,扭转长期以来对于职业教育的轻视和误解,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和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对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要想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除了加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以外,还应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提高技工的工资待遇和等级,并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继续深造提供学制保障,使他们也可以享受普通高等教育,甚至像德国那样,把职业教育经历作为一种加分。只有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地位,才能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推荐阅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10-19
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07-31
中德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比分析及启示10-15
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06-20
德国的教育改革07-01
德国名言名句07-06
德国法律制度07-19
德国签证资料07-22
德国交流体会10-04
德国物流园区案例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