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浪潮观后感

2024-11-25

互联网时代:浪潮观后感(共16篇)

1.互联网时代:浪潮观后感 篇一

互联网时代 观后感

观看《互联网时代》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谢谢老师,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愧疚。说实话,其实我一直不知道互联网的起源由来,只知道互联网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我也不知道如何去笼统的去表述我观看《互联网时代》的总体感觉,只能分点叙述我在每一集当中感觉到的点点滴滴。或许其中有许多很片面的,不正确的观点与看法,这些只是从我个人的的角度下看的问题,正所谓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如有不对之处,敬请谅解和教导。谢谢

第一集《时代》

这集中我看到了互联网的萌发,由来。它是如何被人们所架构出来的,又是多少人为之倾注了多少的心血。或许在我们看来,互联网在现在只是一个产品,可是,在观看过程中,深深的被研发人员对互联网的那种情感所震撼,联想到当时冷战时代,出现这一成果的震撼性。在感慨前人聪明的同时,激励自己好好尚待“互联网”。

第二集《浪潮》

了解到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之恐怖,以及硅谷著名之地的形成,更是对风投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对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有了基础概念。

第三集《能量》

互联网的力量可以说是由紧密相连的两个维度来体现的——在技术超越时空限制的前提下,一方面极大促进了不同个体的独立性与个性化,另一方面极大促进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性与联合性。这或许就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与自由联合体的自由人”的一个前兆。

第四集《再构》

其实这一集和上一集是相关的。应该说是上一集的具体应用。SNS、慈善公益如最近火爆全球的“冰桶挑战”、在线教育如“TED”“可汗学院”在中国也是如火如荼。但是像其他自组织活动如占领华尔街,韩国抗议进口牛肉运动,当然还有未提到的HK的占领中环和TW的服贸抗议和洪仲丘事件,在大陆完全不可想象。

第五集《崛起》

新的时代背景下,群体通过智慧创造、新闻传播和自我价值实现等途径,实现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崛起。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每一个我都使你变得更强大,每一个你都能够变得更有效。这是最好的解释,互联网的特色和内涵与所有电子通讯不一样的就在于每一个人都是创造者。这么伟大的一个时代,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全世界一起进入了这个时代,这是每个人,每个参与者,中国6亿网民,全世界共同创造的时代。

第六集《迁徙》

科技是把双刃剑,看如何运用高科技的成就。这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第七集《控制》

政府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会消失的(还有可能加强),而且是必要的存在。政府应该是既民主又法治,既透明又高效,是价值正义和能力有效的统一体,即戴着脚镣又能跳出曼妙舞姿的舞者。但是历史和现实却在不停的警醒着我们:政府,这个戴着脚镣跳舞的利维坦——拥有正义合法旗号的各种暴力机器——有极大可能会挣脱锁链,无论是对社会群体组织或是对社会个体而言。

第八集《忧虑》

有些国家在争论的是寻求安全性和隐私权之间的平衡,而在有些国家这些问题是不存在的。上级来了几乎是全部现实问题的解决答案。但在中国政治系统里面最失败的就是没有把所谓上级管住。所以对产权进行明确、对最大的权力执行者能有效的监督,是这是我们获得基本人权之一权利——隐私权——亟需有效推进的两件大事。

第九集《世界》

前面讲述了许多与中国历史较相似的典型例子,但是到中国自己本身,一反上述之思路,先甩出千年持久不断的文明,话锋一转再把落后之源撂给清政府,之后如何如何,巴拉巴拉巴拉的,自然而然地把所谓复兴之路上伟光正的领路人给带出来了,最后轻描淡写的问题(只谈到了技术问题)蜻蜓点水,成了光辉岁月的附庸。看来自身终究是个问题——集合论碰到自身就崩塌了,罗素悖论依然未彻底解决;人呢,看自己容易只看到优点,而忽略缺点,对别人却严苛多于宽容,偏见多于理解。不知道这是造物者造物时的bug,还是人类自己的不争气。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并承认问题的存在,即使是难以承受之真相。

第十集《眺望》 终于更完了。眺望未来是美好的,也是令人担忧的(貌似纪录片没有深入探讨这个方面)。对于技术,我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即使对一些技术可能造成的问题存在担忧,但也是为了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而要给予技术以框架和范围,悲观是为了认识到问题,是为了让自身有一个反思和冷静,毕竟技术的进化是无法阻挡的,终究还是乐观的。

这个纪录片虽然是诸多瑕疵,起码前面的几集看的我满腔热血,后面几集看的我义愤填膺,却也至少可以让我们一下子了解了不少科技大咖,了解了几本好书啊。

2.互联网时代:浪潮观后感 篇二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因为有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 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 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等的各类成本大幅降低。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等都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 市场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满足了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或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融资需求, 从而对传统金融形成巨大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及其表现形式

互联网金融近来在我国快速崛起, 并日益彰显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格局, 主要是指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以P2P为代表的借贷平台, 和以众筹为代表的股权投资平台等三个模式。

(一) 阿里金融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典型是阿里金融。阿里进入金融领域可以概括为“四部曲”:1.阿里巴巴与中国平安、腾讯合作, 跨届金融业与IT业, 共同组建保险公司。2.阿里巴巴筹建小微金融集团, 业务范围涵盖支付、小贷、担保以及保险业务。3.阿里推出余额宝, 打造余额增值服务。4.阿里推出“聚宝盆”业务, 为区域性银行提供云计算资源与网络环境。

和传统的信贷模式不同, 阿里金融通过互联网数据化运营模式, 为阿里巴巴、淘宝网、天猫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可持续性的、普惠制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其所开发的新型微贷技术的核心是数据和互联网。

阿里金融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 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 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 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 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 向这些通常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批量发放“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小额贷款。

同时, 阿里金融微贷技术也极为重视网络。其中, 小微企业大量数据的运算即依赖互联网的云计算技术, 不仅保证其安全、效率, 也降低了阿里金融的运营成本;另外, 对于网络的利用, 也简化了小微企业融资的环节, 更能向小微企业提供365×24的全天候金融服务, 并使得同时向大批量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现实。这也符合国内小微企业数量庞大, 且融资需求旺盛的特点。

阿里金融已经开发出订单贷款、信用贷款等微贷产品。从其微贷产品的运作方式看, 带有强烈的互联网特征。类似淘宝信用贷款, 客户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审批、获贷、支用以及还贷, 整个环节完全在线上完成, 零人工参与。

(二) P2P平台 (Peer to Peer)

P2P平台最早发端于英美国家, P2P平台作为网络中介, 负责制定交易规则和提供交易平台。现在逐步演变出了债权转让、线上+线下、提供“类担保”等业务模式。国内的P2P网贷在2007年开始兴起, 至今已经有6年时间。P2P网贷自去年下半年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业内数据显示, 网贷平台目前已经突破400家, 平均每天都有一两家平台上线;预计到2014年, 整个P2P网贷平台将出现1000家以上。目前, 一些成立较早的平台开始谋求转型, 从单一的借贷信息发布平台, 到开始介入风险调查、信用评估、贷后管理、股权投资等领域。P2P网贷整合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人等各种资源, 并提供从信息收集、贷前调查、风险评估和后期管理等一条龙服务。P2P网贷公司瞄准小微企业客户。有些P2P网贷公司已经在线下成立营业厅正式开业。在实体营业厅内, 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投资人都可以入驻, 为了方便对接银行, 营业厅选在了两家银行之间, 做名副其实的“金融超市”。

(三) 众筹

大众筹资简称众筹, 是以大众借款方式为项目筹集资金。众筹将社交网络与天使基金、风险投资融合在一起, 为资金需求方和供应方提供了一个新的桥梁。其运作模式是, 需要集资的项目提交到众筹平台后, 平台会对项目进行审核。美国已于2012年4月签署法案, 明确了网上股权投资的合法地位。2011年全球范围内大约有452个众筹平台, 总共筹集了近15亿美元的资金, 2012年达到了28亿美元。众筹汇聚大众智慧, 利用互联网平台展开了金融创新, 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典范。

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变革正对传统金融形成冲击

比尔·盖茨曾说, 传统商业银行将会成为21世纪的恐龙, 银行将灭亡。此话虽危言耸听,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金融业若不主动创新和变革, 必将会受到巨大冲击。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 我们就改变银行。”拥有8亿注册用户的支付宝, 将其账户体系向第三方应用进行开放, 这对于整个移动互联网震动巨大。支付宝目前已经变成国内最大的支付平台, 它是由4万台服务器组成的大集群, 高峰数据交易量在一周内超过一亿笔。数据的急剧膨胀与觉醒, 迅速冲击着传统银行业。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已经让传统银行业汗颜, 其最新推出的余额宝又在基金界引发地震。余额宝上线18天累计转入的资金规模超过了66亿元。据统计,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 阿里小微信贷的贷款不良率为0.87%, 低于我国银行业0.96%的水平。

大数据让银行的门槛降低, 这正是阿里巴巴的优势。阿里做的不是传统的商业银行, 而是迈向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一个重要的转型方向——基于大数据的资产管理平台。阿里金融目前主要运作的产品微贷和信用支付, 实质都是数据的挖掘与应用。

“互联网金融”成为前不久举办的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廖理在论坛上直言, 互联网金融让金融生态环境更加民主化, 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 使得一般老百姓都能方便地参与到金融中去。“这种金融的民主化通过例如众筹、P2P、余额宝等互联网手段来实现。新金融形态的诞生冲击了传统金融概念, 让金融的参与人数、参与方式都出现了新的可能。”

作为传统金融界的代表, 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更是提醒同行, 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 甚至在不久的将来, 广为密布的银行营业网点可能会缩减, 营业网点将不再有现金柜台。牛锡明坦言, 银行业单纯靠传统的利差赚取利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大潮, 传统银行业必须转型。

招商银行前任行长马蔚华认为, 基于IT的大数据时代的全面来临, 已经和正在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构成深刻影响。

三、金融企业正加速拥抱互联网的步伐

当前的金融业已进入数字化金融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移动互联、移动终端的出现, 及其带动形成的大数据、云计算所搭建起的平台已经成为金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面对这场变革, 不少金融机构都在积极行动。根据《中国企业报》记者统计, 传统的网上银行自不必说, 几乎8成以上的商业银行都已经推出了手机银行, 建行、工商、平安和中信等4家商业银行推出了金融商城。同时, 建设银行、招行银行从去年底开始打造电商平台, 建设银行推出“善融商务”平台, 招商银行“出行易”。面对“余额宝”的凌厉攻势, 广发银行宣布推出“智能金账户”, 许多功能接近余额宝并有更多理财产品可选择。目标为“再造一个网上中信”的中信银行, 推出全新POS网络商户贷款业务。民生银行更致力于筹建电子商务银行。

微信作为新的交流、通讯工具, 也已成为金融机构拥抱移动互联的平台。今年上半年, 不少银行开始推出微信公众账号。如, 中信银行宣布该行信用卡官方微信服务平台“包打听”正式上线, 招商银行更在近日推出了全新概念的微信银行, 通过微信银行不仅可以实现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积分查询等卡类业务, 更可以实现招行网点查询, 贷款申请、办卡申请、手机充值、生活缴费等多种便捷服务, 还有在线智能客服服务。

同时, 银行也在积极跟进活期存款新业务。面对“余额宝”、“活期宝”等的高调, 银行利用客户资源的优势, 积极投入竞争。交通银行于7月3日正式推出“自扣账户自动申购货币基金服务”, 持卡人自由设置借记卡留存金额。广发银行与易方达基金合作也推出了与交行类似的智能金账户。工商银行理财产品‘灵通快线’通过网上银行将余额资金转入, 使闲散资金随时“钱生钱”, 顾客无需预约。

四、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融合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与驾驭大数据的能力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的核心, 而兼收并蓄、合作共赢, 勇于创新将会是金融业未来成长的关键。

利用并有效分析客户平时生活的数据, 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如阿里金融, 除通过对自身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外, 还寻求并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分享其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与金融业共享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红利。

面对滚滚而至的互联浪潮, 有远见、有实力的金融企业早已未雨绸缪。据统计, 实名设立淘宝店铺的有富国、大成、广发、兴业全球等十余家基金公司。积极推进淘宝开店已经成为今年基金公司电商部门的重要工作。同时, 用支付宝进行官网支付的基金公司达44家之多。

借力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都在不断开拓、创新。交通银行与阿里小贷合作, 以阿里平台大数据生成的用户信用等级为授信依据, 以平台作为担保, 由银行发放贷款;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携手慧聪网推出民生慧聪新e贷白金信用卡, 针对企业法人发放最高50万元的大额信用卡, 而且循环授信、随借随还、收费灵活;光大银行与乐视网共同推出具有“瞬时贷”功能的“乐迷卡”, 其独特之处在于, 客户可以直接在乐视网消费过程中申请, 快速获得授信之后直接再用于消费。

交通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侯维栋指出:互联网所带来的“创新基因”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创新的动力, 引发了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

3.互联网时代:浪潮观后感 篇三

在传统的工业时代,工厂按照自己设想中的需求大批量生产商品,然后卖给消费者,消费者看似在购买时有许多型号的商品可以选择,但是最终买到的商品却并不一定最适合他,而且很难预测消费者需求变化,很容易供应过剩。在C2B模式中,企业可以实时了解消费需求,可以按照需求进行规模采购或生产,按需定制,降低甚至消除库存和相应的成本。

在很多传统产业中,都面临利用互联网的C2B定制模式的变革,一些先知先觉者已经开始利用这个模式进行创新,例如在手机、家电、服装等行业。手机行业C2B定制模式的典型例子是青橙手机。

事实上,今天中国的手机市场已经完全是红海。苹果、三星、HTC等第一阵营品牌在领跑,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四大传统品牌在不断追赶,小米、魅族、步步高、OPPO、金立等品牌也都在成长,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山寨智能手机品牌,在三四线城市异常活跃。青橙作为新品牌,要想取得市场地位,如果不选择缝隙市场,创新商业模式,要想突破重围,难度很大。

青橙手机采取了C2B模式。近日,青橙发布了号称全球首款用户深度定制的智能手机青橙N1。青橙N1的定制针对每一位消费者,消费者自由搭配的选择非常广,涵盖手机外观如图案、色彩、签名,硬件配置如CPU、内存、显示屏分辨率、前后摄像头,软件如用户界面、专属APP及售后服务等,这样一来,用户搭配出来的就完全是一款专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

6月25日,阿里手机对外公布将与青橙定制手机合作,推出搭载阿里手机系统的青橙智能手机青云1,提供了4种颜色供消费者选择,分别以“黑客”“企鹅”“百合”“小雪”来定义不同风格的消费人群。截至目前,青云1的收藏量已经达到1.5万人左右,受到不少消费者追捧,而聚划算页面开团提醒数量也已达到近1万人,足见其火爆程度,新品首发1299的价格也让其更占优势。

另外一个例子是小家电领域的小狗电器。小狗电器于1999年成立,是第一个进驻国美电器的吸尘器品牌,然而最终却没办法承受传统渠道的费用成本,最终选择转向互联网。2005年,小狗电器全面撤出国美,随后的两年里,小狗电器陆续退出了苏宁、永乐、大中,跟线下渠道彻底说再见。

2008年10月,小狗电器第一批为网络量身定制的产品—吸附力极强的车载吸尘器上线。随后在2012年5月的销售淡季,推出了聚划算全球首发万人定制团购活动,通过全民投票,定制机型,团购阶梯定价,采用团购越多价格越划算的形式,3天热卖29416件,创造了淘宝家电业有史以来最高的单日销售记录。

2013年5月,小狗电器在天猫商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定制化活动,众多网友献策献计,其颜色、功能、名称均为网友定制,最后这款定制机正式命名为“蓝盾”,并于5月13日至5月15日在天猫商城开始发售,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卖出了近2万台。定制化呈现出巨大潜力。

在大家电领域,包括海尔在内的多个家电厂商正在成立新品牌,率先提出定制模式产品专供互联网市场。例如,统帅是海尔集团继海尔、卡萨帝之后的第三个子品牌,是海尔集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出的定制家电品牌。统帅的模式是典型的C2B模式,整个操作流程为:收集用户碎片化需求—定制模块化解决方案—用户定制投票—根据需求提供产品—网上预订—满足需求(服务和安装)。

当然,定制化有完全个性化和规模化模式,例如青橙手机除了完全定制化选择模式,也为那些不在意手机细节体验的人提供了可以选择的推荐定制模式。小狗电器也是有限范围内的定制,这样的C2B已经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模式。

在线C2B定制模式,可以及时捕获消费者反馈,并随时调整产品策略,而在传统的规模化生产模式下,市场需求以及用户反馈要经过层层经销商、门店才能勉强收集到供应商手中,信息较为滞后,很难抓住消费趋势。

然而,C2B的定制需要企业改变原有的制造和生产流程,要求有柔性的快速反应,定制模式也面临生产、成本和供应链整合等一系列挑战。如何打通从理念到实践的通路,把定制化模式推进到规模化的水平?如何放大用户需求,以规模的用户资源实现成本最低化?这些都值得思考。

我们的时代正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快速转移,整个商品经济社会正由B2C向C2B转移,每个行业都需要思考,如何反向从消费者需求链开始,借助互联网技术,提供面向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

4.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篇四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一)

最近一部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热播,同时49岁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凭借218亿美元的个人资产被彭博亿万富翁指数评为中国富翁【9月19日马云亲自赴美为阿里巴巴集团融资,寻求通过IPO筹集约210亿美元,引起了震动】,而排名前三的另两个人分别是腾讯和百度的CEO马化腾和李彦宏。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都是中国互联网中的佼佼者,马云则是中国互联网的大佬。

中国人知道互联网是在1994年。那年的 4月20日,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而那一年,英国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已有;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只能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报道中了解刚刚动工的三峡工程和南非新当选的黑人总统;超市进入中国,带来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多数中国人才开始接触个人计算机;而阿里巴巴帝国的缔造者马云正在浙江经营一家翻译社,勉强收支平衡。

过去了,以“追随者”姿态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今天已是互联网巨浪中的弄潮儿。6亿的中国网民和腾讯、百度等中国网络公司正在重划世界互联网版图。中国创造的4G网络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之一;全球最大的15个社交网络中,6个来自中国,其中包括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微博和不到3岁就拥有4亿多用户的微信。

完全可以说,互联网影响、改变着全世界民众的生活,或者说,全世界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

互联网将所说的地球村更早地实现了!地理位置上的距离对互联网来说都不是问题。互联网引发的`问题是,两个人相隔最远的不是千山万水,而是各拿着智能手机忘情相向而坐的人。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二):社群思维

最近热播的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说了一段话:“20世纪的合作模式是企业模式,企业雇佣雇员,人们在同一个屋檐下,为了某个大目标而工作。21世纪的合作模式就没那么正式了,它是关于社群的,有些创意永远不会成为产品,有些社群永远也不会成为公司,但是关键在于,我们现在有了20世纪合作创新模式的替代”.

社群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新型生产关系。安德森勾画的未来一定是“中心化”被边缘,“自由组织”取代“结构化”.那影响这种关系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精神,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所覆盖的“人性”使然。

脱不花妹妹上周在百度世界CBG(用户消费业务群组)论坛中,()谈到罗振宇曾跟她说的一席话:“你看不惯现在90后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你会死的呀。” 张朝阳也曾在互联网大会上提到:“当今的互联网形态是一帮50多岁的CEO领导着40多岁的高管,指挥着30多岁的员工,给十几岁的孩子做产品。”是啊,网络世界俨然已经被他们占据了,与其说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不如说是他们的。

从脸萌到节操精选,再到一茬茬崛起的90后CEO,70、80后这些“老年”人是该抬头看天了,90后们已经产生了一种破坏式的创新驱动力。百度副总裁王湛同样是在百度世界CBG论坛上对90后的喜好提炼了五个字:“呆萌贱坏怪”,概括总结了这样一些调调的东西非常容易在90后群体中流行,受到他们的追捧和欢迎。所以,王湛提出现在做的产品和服务,要想着怎么能够和90后、00后一起愉快的玩耍。怎么样才能和90后一起愉快的玩耍呢?首先要了解他们。于是,在百度世界上,CBG联合百度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百度90后洞察报告》。加之笔者钻研社群经济以来,发现90后的一些群体特性和社群经济的模式很切合,姑且从社群和大数据的角度谈一谈90后这个群体。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三)

前两天看完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二十来年,中国进入互联网社会也有十几年了,回想高中时代,还因为去网吧被父母说是玩物丧志,可如今已经退休的父母却开始习惯于上网游戏、上微博、看新闻,父亲还用互联网联系上了当年下乡的战友,互联网时代早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

可真正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人却很少,如今的时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和文艺复兴、大航海、工业革命这些鼎鼎大名的时代比肩,互联网从心灵上拉近了全人类的距离,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改变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

1.一个事物的发明总是在众多人努力之后,从1945年设想电脑互联,到1991年每个人都可以连上互联网,这其中经过很漫长的曲折过程,而他的发明却是苏美冷战的产物。

2. 互联网和蒸汽机相提并论的划时代意义,让我相信未来它的巨大威力将逐步显示出来。

3.希望我家峰哥可以在电动汽车上有创造和发明,成为改变人类文明的人,实现他的梦想。马云会不会代表中国为互联网做出划时代的贡献。而我这一生又准备做什么来改变世界。

4.看了互联网发明史,才知道80后的我们是跟互联网一起出生成长的人,以前一直以为互联网早就有了,原来1994年中国才加入网络,那年我8岁。大学四年都是学计算机的,至今也没能形象的说明计算机和互联网到底是怎么运作。

5.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篇五

开篇描述互联网的一句话,我印象个性深刻:“每一个你都使我更强大,每一个我又使你更高效”,或许这就是互联网的精髓。该片镜头对准了互联网领域的14个国家和地区,涉及50多家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采访了国内外近200多名互联网专家和杰出学者。透过这部纪录片你会看到不一样国家以及不一样公司的发展变化。应对全球化这一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这部纪录片帮你打开一扇窗,让你能领略到不一样国家中各个学者间的思维模式以及创新方式的颠覆性改变。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深入,身处其中的我们会发现,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各类创业的浪潮。这天各类家喻户晓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很多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发展。同样互联网也带给我们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及娱乐方式的新体验。

向前数十年,刚好是马云、刘强东电子商务梦想的起点。淘宝、京东因改变了大家的消费理念,创立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生活而立稳脚跟;与此同时,互联网还改变了我们的娱乐模式,电影、电视剧、综艺都能够从网上观赏;在社交领域,微信、微博一度成为话题核心,社会各阶层网民都能够在各自平台上发表观点,随着微信崛起,目前已成为手机用户最核心的社交载体,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些企业大头们万万没有想到带给他们利润冲击的竟然是一个交友软件!一项搞笑的调查发现,90年代人们大多害怕失去的东西是食物以及物质方面。但最新数据发现此刻主流

人群最害怕的竟是没有手机,担心没有食物的人数比重降到第二位;还有目前比较时髦的`词语是“失联”以及“在线”,以前能够取得直接联系的方式就是传呼机或者E-MAIL,并不能24小时无缝隙的联系到一个人,此刻大家基本上都是手机以及微信端持续着24小时“在线状态”,若你不在线,你的朋友圈都会以搞笑的“失联”一词来形容你的状态。

除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未来的工作资料及工作形式也在随着互联网的推进而发生改变。《互联网时代》告诉我们,以前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供需关系已经被打破了,此刻需求者的主角定位正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需求者与供给者的关系能够三种模式存在,一种为客户模式,一种为用户模式,另一种为粉丝模式。客户与商家之间最初的关系就是商家生产什么,客户就理解什么,有些商家甚至也会欺骗客户;而用户模式最重要的就是提升用户的体验,比如很多商家会给自家的用户带给增值服务就是此类模式;在互联网模式的冲击下,最聪明的供需关系实际上是把客户变成你的粉丝,商家的粉丝会主动参与商家的产品制作或发行,与商家会有极强的互动性及关联性,粉丝会时时刻刻追随及拥护此商家的产品及品牌,粉丝模式这也是供需关系中稳定性、效益性最强的一种关系模式。我相信粉丝模式也是我们未来要一向追求及努力的方向。

6.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篇六

在如渔网般的互联网中,每台电脑都是重要的,又都是不重要的。它们每一台都在贡献数据和连接。然而,即使有一台电脑失效,也不会影响网络的运作。

如同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网络中,每台电脑也都是平等的,它们都可以连接网络。

在当初的阿帕网中,路由器就像一个大铁柜,比电冰箱还大。现在,连接4G网络的移动路由器已经变得非常小巧。另外,苹果的iPhone 5s手机,其运算速度更是阿帕网中最快电脑的7000倍。

还有,我们平时浏览的网页,其实是叫万维网。关于发明万维网的故事,推荐阅读蒂姆・伯纳斯―李所著的《编织万维网》一书。

CCTV的主创人员曾夸耀说,这部片子超越BBC的《虚拟革命》(同样是关于互联网的)。当时我还觉得,CCTV是否有点太自信了?不过看了片子之后,疑虑已彻底消除。

更多观后感文章推荐:

1.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2.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3.今天明天观后感500字

4.今日说法观后感2015

5.美丽心灵观后感500字

7.互联网二次浪潮 篇七

这个月,长三角地区CIO将集聚上海,探讨微信企业号的应用,企业的热情之高超出我的想象,这仅仅是微信企业号推出后的第一个月,广大CIO已经对拥抱移动互联网迫不及待了。不难发现:互联网经历的正弦曲线第一个高峰主要是个人互联网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即将到来的第二个高峰将是企业互联网化给我们的产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企业互联网化对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实现”:一是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无缝信息交互,这种交互很早就开始探索。以往是依托专门的信息系统,比如OA、CRM等,开发移动端应用,但受制于网络和用户体验,往往推进缓慢;但依托高普及度的社交类互联网平台的广泛的用户群,在其后端开发或对接企业信息系统,往往普及很快,且用户体验良好,这也是微信企业号有可能颠覆传统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关键所在;此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已经成为制造业服务化最为普遍的商业模式,无论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无一不是依托于互联网创造的商业模式。二是实现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协同,最近中国工程院正在开展云制造的专项研究,云制造的实质就是通过研发资源、制造资源、市场资源的高度协同,实现制造业的资源最优配置,用最少的能耗、原材料、劳动力满足全球对工业品的需求。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云制造一定是方向。这种协同最关键的就是信息协同,互联网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无缝对接提供了可能。目前部分龙头企业已经在搭建围绕产业链的企业间信息协同平台,这就是云制造的一个基本单元。

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既是树立我国在全球互联网发展和治理中重要地位的一次盛会,更是加速推进互联网融合产业、促进我国经济实现新跨越的一次盛会,相信中国在全球“互联网+”的浪潮中能够勇立潮头,依托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以及日趋完善的互联网环境,实现互联网大国、强国梦。

8.互联网时代读后感 观后感 篇八

《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甚至乃至于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全片共十集,分别为《时代》、《浪潮》、《能量》、《再构》、《崛起》、《迁徙》、《控制》、《忧虑》、《世界》、《眺望》,每集50分钟,这是一部反映互联网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纪录片。

《时代》这一集讲诉了互联网技术的诞生过程和历史,它在其他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互联网是在曲折和艰辛中发展的。《浪潮》这一集讲了许多关于成功或失败的故事,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的成长和经验,如Google、Yahoo、硅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

《能量》这一集讲了互联网在经济领域引发各产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建构。互联网的力量对企业的成长,新时代,新技术。时代性的困境都是一样的,机遇则各有各的不同。马云说:“互联网的机遇就在于对传统行业的完善和改变”,指出互联网将从唤醒到参与,再到繁荣。有了互联网,于是我们可以品尝着星巴克的咖啡,仰望着昆仑山的冰川。本集指出我们这个世界,还缺乏准备,新时代不仅提供新能量,新可能,也同时提出新的课题。

《再构》这一集给予我的感动最多,对于现代生活在高信息化的人有着启示作用。29岁的王璐,发出百多字的试探性号召的微信,被转发万次,赶来首都机场的车辆来接来自各地的兄弟姐妹回家,这些温情的记忆成为永恒。“人类社会从不缺善良的愿望,只不过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难以因具体的动机而汇聚”,当信息突破了时空和空间的阻隔,它所携带的信息的力量,化成神奇的力量和感情。本集还举例了余姚发生洪水的事件,“碎片般散落的点滴美好,瞬间汇聚成灼热的社会能量,雨过天晴,太阳升起,但深夜闪烁的车灯,依旧持久照耀着这座城市,从盛夏一直到深秋,都没有消散它的温度,也没有退去它那抚慰人心的力量”,我被它的语言所吸引。在这里面,我不仅看到了互联网的好处,还有一种人文情怀。

《崛起》这一集让我们意识到“你”的时代的到来,实现虚拟的大合唱,成为世界之眼。《迁徙》这一集讲诉了我们逐渐转向数字化、互联网的时代。《控制》这一集讲诉了网络安全,《忧虑》这一集讲诉了关于隐私的问题。《世界》这一集讲诉了机遇和挑战,文化和意识形态,国家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是又一次开始。《眺望》这一集讲诉了互联网的未来,“未来,连接将成为普遍”,预测成为可能。

从本片的解说词来看,我觉得它深刻而值得人思考。一句简单的词句,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或者深厚的情感。领英网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说:“在硅谷,我们崇尚创造力,我们不会问别人,你的父亲是谁,不会问你银行存款有多少,除非你用这个钱资助资金创业。你只需要关心的`事情是,我能做什么,我能创造什么以及我在这方面有多擅长。如果我擅长某样东西,你就会想要了解我,然后和我一起工作”,“在北京,在班加罗尔,在伦敦,在巴黎在首尔,在悉尼,在世界任何一个连接互联网的角落,无数拥有梦想的人都在不断尝试。创造,不再属于系统经验,创造,不再属于成熟和阅历,创造属于随时随地,属于人生的每一刻。你所不习惯的奇思妙想,可能正是人类智慧山颠上的黄金”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意义和启示作用。看似平凡的字句,却能发挥无限的力量,使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互联网之间更好地相处。

互联网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观察一个时代。总制片人张政在发言中介绍说,该片创作历时近三年,有十个摄制组,足迹遍布全球十四个国家,深入数十家大型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与近200位互联网等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如世界公认的互联网之父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蒂姆-伯纳斯·李、温顿·瑟夫、罗伯特·卡恩等,全球着名学者和业内人士曼纽尔·卡斯特尔、凯文·凯利、克莱·舍基、维克托·迈耶尔-舍恩伯格、马克·扎克伯格、杨致远、埃隆·马斯克等近二百人,共采集三万分钟的高清素材,而后经创作团队精心剪辑完成该片。她表示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脱离了狭隘的自我意识、地域观念,没有时空条框的束缚,创作团队得以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精神,去解读描绘互联网。全片以宏观的视角、全景式的描绘,呈现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互联网引动的变革是时代性的,该片以历史情怀、时代意识探寻种种改变背后的本质,探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可能和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从创作角度来看,近三年的创作时间,3万多分钟的拍摄素材,最后凝结成十集的结晶。在每集的最前面都会引用其他的东西来引入正题,在里面有历史、现在、未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历史资料,和现在拍摄的素材,以及对未来的构想。其中,还有许多学者和专家,亦或者是与之相关的企业和人物的访谈,也有平凡的故事,但却给我们带来不平凡的感动和感受。此片气势磅礴,大气而宏观。我们很容易看出来,拍摄这么大部纪录片,是花费了很大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的。当然,里面的专业技巧,也是需要我们继续学习的。

9.互联网时代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九

今年暑假,我来到了每集的大理。前往南诏风情岛时,我乘着渡轮,横跨洱海,那里的风景美极了。洱海的水清澈见底,倒印出天空的样子。而蔚蓝的空中朵朵云彩中,透出了阳光。水空之间,有了山的间隔,才分出哪里是山,哪里是水。

可在看看船上的游客,个个都抱着手机,有的以风景为背景自拍,然后就开始加滤镜,p图。有的人抱着手机,和别人一起打游戏。我正替他们感到惋惜,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来到这里,却一直在玩手机。那还不如在家里里玩呢!还没有高原反应,何必来这里受苦呢!哪里还不能玩手机呀!

每次去坐地铁,看看车厢,哪怕是小孩子,也在抱着手机,看小说;看电视;聊天等等。乐此不疲的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导致了坐过站,早下车的现象。

虽然说互联网有这样多的坏处,但也有利。就是能够快速的传播信息。以前传递信息,主要靠口口相传,而现在一个消息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全世界的人都会知道。

举一个例子,在十年前,有一首火遍中国的歌,叫《认真的雪》。火遍大江南北,而歌手却不红,只能靠着副业,支撑着音乐梦。然而在十年后,互联网发达了,他利用互联网,重回到人们眼前,名声大噪。

这人能取得这番成就,不可否认他的才华。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互联网,我们可以用互联网找到他,并进行传播,只要动一动手,消息就能传出去,最终成就了他。

10.浪潮 定制化模式发力互联网市场 篇十

日前,浪潮服务器在京举行了主题为“存之有道 储‘值’得法”的存储服务器新品发布会,专程从美国赶到的英特尔全球服务器平台事业部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Jason Waxman与浪潮一起,共同发布了采用最新英特尔至强5500处理器的存储服务器—SA5212L和SA5212S。

据王虹莉介绍,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浪潮继政府市场之后,第二个可与国际品牌相媲美、承载关键应用的行业市场,也是浪潮所涉足的各个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此次发布的SA5212L和SA5212S是浪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生力军”,能极大地缓解了互联网用户大规模部署带来的运维管理难题。

作为首家针对互联网应用,提出并倡导“定制化”发展思路的厂商,浪潮引发了整个产业市场模式的改变。早在2002年,浪潮就通过“网游A计划”,一举树立了在网游领域的绝对优势,占有率超过40%; 2005年~2007年,伴随Web2.0概念的兴起,浪潮进一步强调成本领先的产品定制化,为此浪潮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先后推出一系列定制的产品,同时将服务定制化向软件二次开发、资产管理、软件灌装等一系列方向发展; 2008年,浪潮正式进入互联网全面定制化阶段,从产品定制上升到应用定制和方案定制,旨在为互联网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一体化软硬件解决方案。

11.互联网时代:浪潮观后感 篇十一

说到互联网,对我来说最直接的就是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了。说手机好,也不好;说手机坏,也不坏。手机的好是大家交流更方便了,以前连个电话也没有,如果要打电话,还要跑大老远打公共电话,不巧时,还要排长队。现在有了手机,直接可以说话,而且发出的速度快,不用像送信那样,一送出去要等好几个星期,有时还会石沉大海。这是手机的优点。但缺点是,让人成为手机的奴隶,自从有了手机后,更多的孩子戴上了眼镜,而且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以前的朋友聚会是大家一起玩,而现在的朋友聚会是大家一起玩手机。还有些人会走火入魔,之前的新闻大家应该听说过,有位男孩因为手机被父亲没收而跳楼,在医院醒过来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手机呢?”这件事情值得大家深思。

在我身上就发生过与手机相关的事。以前我这不怎么看手机,所以眼睛的视力很好,但后来我用了手机,方便查询学习资料,方便和同学联系,有时候也会打打游戏,慢慢的我的眼睛就像生了病,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不清,之后妈妈带我到五官科医院检查,医生说我近视了,给我配了副眼镜,刚开始戴眼镜,我很好奇,但后来,我有点厌恶了,因为我什么时候都要戴着它,而且它使我的眼睛无神,不像以前那样水汪汪的了。所以从现在起,我要控制自己,不再伤害我的眼睛,希望大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少用手机。

12.《互联网时代》读后感 篇十二

我对互联网的认知是滞后的,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并不发达的科技细胞,另一方面则源于某些文科生特有的怀旧的偏执,将刻意疏远新事物作为坚守传统的一种象征,就像我此前坚持不使用kindle,以此作为对实体书店的支持。但是,当我有一天无意接触到kindle这一高度普及的互联网产品后,却发现它所提供的全新阅读体验及其内含的价值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互联网的确让阅读趋于碎片化,但它同时提供了相应的设备和资源储备,帮助人们收集零散时间以应对碎片化。这让我看到了互联网的自我弥合和修复能力,是互联网自身保有的生命力,即使我们像鸵鸟一样将头埋进沙堆,互联网也依旧旺盛生长。因此,本着自我反省的态度,我选择阅读《互联网时代》。

这部书追索互联网滥觞、发展、蓬勃的轨迹,通过全球范围内数百位互联网从业者的叙述,描绘了一个时代的崛起。书中引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近两百年前发出的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样的喟叹在互联网时代依旧是适用的,这里的“适用”并不是价值判断,而是指向一种态度,即直面时代,并尽力用客观全面的立场去看待和分析它。我想,《互联网时代》所做的就是这样一次努力。以此为基点,我试图撷取几组关键词,管中窥豹般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呈现出来。

1个人与集体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疑裹挟着浓郁的“后现代”味道,当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成为时代的趋势,个人的力量得到了最充分的释放,草根肆意生长,民间高手层出不穷。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消解了获取知识的障碍,一个中国山区的孩子只要拥有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便能获取大洋彼岸美国高校的公开课程;互联网同时将远距离传播的成本压缩到极致,一个人只要愿意便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到任何遥远的角落。于是,互联网时代的认同感不再被动发生于权威的压迫之下,而是源自个体间真实观点的相互吸引,个人言论的星星之火,在传播过程中,终可扩展而成燎原之势,正如书中所指出的,“个人第一次拥有了与庞大组织平等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时代只有个人。相反,个人的崛起重构了一个个新的集体,它们是微信群集体抢红包的热闹、是豆瓣小组中留言的兴奋、是百度贴吧讨论的激烈。互联网的自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以群分,借用《人民日报》的评论,我们开始进入平等自由的“新集体生活”。众声喧哗中有着创造的思想火花,也有着肆无忌惮的混乱,面对一个个充满个人印记的集体,如何提高其媒介素养、法律素养和历史感,显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互联网使个人在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发生位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开始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

2小时代与大数据

当一个时代可以用数据进行分析和描述时,它似乎变小了。互联网使得采集数据变得容易,大量数据的沉淀让我们有理由用更清晰的方式描述这个世界。同样,公共管理也因大数据的出现而变得更具可操作性,电子办公平台和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更新对每一个公务人员而言都显得别具意义,而大数据造成的思维变革则更加重要。大数据落脚于数据体量的巨大,暗示我们应将留下痕迹的数据全部收入囊中,接受数据的混杂,而不是偏好性的筛选或排除,这是对传统抽样调查逻辑的冲击。同时,大数据提醒我们将注意力由单一的因果关系转移到更为丰富的相关关系上,很多时候,两件看似无甚因果的事物,却有着某种不易察觉的深层关联。大数据要求我们保持对数据的敏感,坚守理性与客观,并努力打开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

3信任与隐忧

我们信任互联网的力量,它为城市管理精细化提供了可能,为万众创新、全民创业提供了可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变革提供了可能,在当下浦东二次创业的机遇期,互联网不仅应作为一个行业被发展,更应作为一种思维被发扬。但互联网时代这一提法又让我感到了一丝隐忧。这隐忧包括了书中提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伦理问题,但更多则源自这一提法本身――它太过热闹了。一个“宏大概念”突然流行起来,人人对其津津乐道,但如果缺乏反思,很可能也沦为表层的炒作。从一篇文章我看到了德国人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他们同样推崇,却不似我们这般热衷,因为“并不是实体经济要以互联网为标志,而是互联网必须深入实体经济内部”。换言之,互联网并非标签一般的外在之物,当某些所谓擅长互联网思维的专家指责实体产业不懂互联网时,应该首先反省的是专家自身是否懂得实体经济的需要,互联网从业者在推广概念的同时,应该主动为服务产业和经济做出努力。最新确立的“互联网+”发展方向以及对“工业4.0”的憧憬,某种程度也是在提醒我们防止互联网概念的滥用,将目光务实地聚焦在互联网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价值上。

一个时代已经到来,这“到来”意味着互联网的日常化,它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凯文凯利用“失控”为这时代命名,这绝不是一个贬义词,失控意味着多元可能性,这时代最终走向何方,实际上取决于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当一个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更多优秀读后感推荐:

13.互联网浪潮中需保持理性 篇十三

大众习惯了跟风似的崇拜,从而丧失了独立的思考,这是最可怕的。互联网思维有一个提法,做产品一定要做到单品海量,这个说法本身不错,但是太片面了。单品海量实际上就是规模经济效应,没有什么新东西。规模经济效应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成本结构决定的,固定成本占的比重越大,规模经济效应就越高。互联网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因为一个网站一旦建成了,维护成本极低,在这个平台上新加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所以它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在这个强规模经济效应下,确实是需要做海量,但是这不是唯一的商业模式。

如果企业认为除了单品海量以外就不能做了,那就是大错特错,因为还有另外一种商业模式叫多品微量。规模放大之后,必须牺牲需求的多样化,所以,并不是量越大就越好,而是你要在批量和需求的多样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是只有单品海量才是成功的商业模式,机器大批量生产之后,人类面临一个选择,就是规模经济在成本和多样化之间要做出一个权衡。

互联网思维还有一条叫羊毛出在猪身上,这是有效的商业模式,但不要把它神化,不要认为只有互联网出现之后才有这样的现象和商业模式。羊毛出在猪身上,零售业的沃尔玛早就已经这样做了,沃尔玛卖商品的时候,对外宣称商品价格是最低的,同类商品中,如果顾客在外面找到一个比沃尔玛价钱更便宜的,沃尔玛马上就把价格降下来。这样的一种销售策略受益的是消费者,那沃尔玛在什么地方赚钱呢?羊毛出在谁身上?供应商身上,它用这样的方法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因此它的采购订单是世界上最大的。所有的供应商对沃尔玛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订单量,没有任何一个销售商能够下这么大的订单量;恨的是沃尔玛的霸道,一口价,如果不接受最低价格就免谈。所以它赚的是供应商的钱,羊毛出在猪身上,这种模式是早就存在的,没有必要神化,更没有必要非跟互联网捆绑在一起。

关于互联网,真正的课题是什么?不是跟风,不是追随这些看上去非常吸引人的口号。而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发新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效率。大家都在鼓动一个热潮,这个热潮就是“互联网+”,而“+互联网”,也是很重要的。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我们不能忽视它。但是如何去利用这样的新技术?是让互联网公司从线上到线下来,还是传统行业从线下走到线上去?前一种模式互联网公司从线上到线下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从线下走到线上叫“+互联网”。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没有一定之规,到底怎么去做,取决于哪一种方式效率更高。

互联网公司可以落地,京东的落地做得很成功。同样,传统行业也可以像沃尔玛那样做+互联网,由传统零售业上到线上做电商,两条路都可以走通。所以,并不一定是亚马逊打败沃尔玛,亚马逊作为电商公司虽然是来势凶猛,但它最近的趋势却是离开电商,转投于云计算了。

沃尔玛看到互联网给它带来的是销售渠道的简化以及信息传播的迅速,沃尔玛一直在加大投资,就投资电商。利用自己遍布各地的线下实体店,沃尔玛可以很方便地提货送货,这个优势是亚马逊等电商无法跟它竞争的。什么样的商品适合线上销售?简单的商品,标准的商品,不大需要客户体验的商品。而比较复杂、品质难以判断的商品,需要客户体验,没有办法上线。所以听到别人说将来亚马逊会吃掉沃尔玛,这其实非常可笑。

不要被互联网+这股浪潮压倒,运用你自己的思维来分析问题,找到你自己的转型创新之道。如果理性不足,则会在互联网创新当中走很多弯路。针对于什么叫启蒙,康德讲过一句话:“启蒙就是有勇气去运用你自己的理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理性分析的能力,但是我们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去了运用自己理性的勇气,因此需要启蒙。

14.互联网时代:浪潮观后感 篇十四

苹果ipad高调问世。

延续之前亚马逊Kingdle掀起的潮涌,电子阅读的全盛时代,似乎无限迫近。

毫无疑问,从人类历史长河看去,ipad、Kingdle的诞生,成就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变革——这是蔡伦发明造纸术2000年以来、毕发明活字印刷术1000年以来、约翰·古腾堡用现代活字印刷术批量印刷圣经500年以来的一个伟大变革。这一变革将改革人类数千年来文明承载、传播的方式,也将持久、深远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谷歌、索尼等国际巨头早已涉足电子阅读,中国的电子书厂商也在探索中喊出了“十年内取代纸质书”的豪言,硬件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甚至是移动运营商,都争先恐后地挤进这个行业。

同时,电子书的诞生和扩展也将给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重构或变革,尤其是传统的出版社、实体书店和配送系统。

硝烟弥漫中,这片充满荷尔蒙的土地正等待着征服者的到来。

电子书催生阅读革命

有人坚信阅读习惯没那么容易改变,他们说传统纸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不过,想一想人们从用笔写作转向电脑写作时的情形吧,谁又敢肯定阅读不会步写作后尘、发生同样快速的变化呢?当然前提是:电子书要做到足够好

苹果新推出的平板电脑iPad成了美国各大媒体的“宠儿”。《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CNBC等纷纷重头报道,唯恐落于人后。

iPad不仅叫好,目前看起来还叫座。根据苹果公司公布的数字,4月3日iPad开售第一天就卖出了30多万部。

为了预热这款新产品,苹果花了大力气。2月1日格莱美颁奖典礼上,美国喜剧演员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上台颁奖,假装翻遍口袋找不到获奖名单,忽地从西装中掏出一部iPad,从上面调出获奖名单,不无得意地宣布“歌曲”大奖。

在接下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苹果CEO乔布斯携iPad亮相,不失时机地再出一次风头。

平板电脑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iPad不一样。这是一款被认为“将对上网本、电子书阅读器市场都造成巨大冲击”的新产品。

不过,iPad在形态上更接近于电子书而非上网本。《今日美国》预言:“大多数人用iPad,只是为了来消费、观看内容,而不是创建内容。”

当然,iPad不仅仅是一个电子书,它还能提供彩屏和游戏。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在近日的声明中也声称:“在入手这款产品后不久,平均每个用户下载了超过3个应用程序和近1部电子书。”

无论是iPad,还是亚马逊此前发布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都让人们对电子书刮目相看。

它们正在改变美国的传统传媒出版行业,还有无数读者的阅读方式。这正是美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着眼点所在。

错以为真书

“我现在也还买书,但只买带有彩图、印刷精美、不买不足以平民愤的那种。一般文字类的实体书,我基本不会买了——我更愿意去看电子版。”

虽然亚马逊推出的Kindle还没有正式在中国销售,但王佩却用自己的办法搞到了一个,最初使用的感觉让他惊喜。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此后一年时间里,自己的读书方式被这个中文意思为“点燃”的电子阅读器改变了。

Kindle 2的外形跟一本32开的书大小差不多,重量只有200多克,拿在手里既有书的重量感,又不至于太沉。王佩还特地买了原装皮套,两翼展开后,更像一本书,便于捧读。

“我经常会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拿的就是一本真实的书,还会下意识地去翻页。我把Kindle放到枕边,也带入厕所,发现完全可以与传统书相媲美。”

他的这一感觉与许多Kindle使用者一样。这其中的关键,在于Kindle采用了一种被称作“电子墨水”(E-ink)的技术。

以往可以看电子书的数码产品,包括PDA、手机、PSP、iPhone等等,使用的都是液晶屏,带有背光。看久了,视觉疲劳。用亚马逊老总贝佐斯的话说就是,“感觉有人拿着手电筒在你眼前晃来晃去”。

但电子墨水完全不同,这是一种真正革命性的显示方式。

它没有背光,却能显示出白底黑字的效果。因为它依靠屏幕上的粒子排列,来反射自然光,落入人眼里就是文字和图案。这在原理上与传统印刷品一样,当然也就不会伤害人的眼睛,它甚至在阳光直射下也能阅读。

“对于长期看电脑屏幕的人来说,如果你不想晚年抱一把二胡成为“瞎子阿炳”的话,E-ink是你的不二之选。”王佩这样向朋友推荐。

下一代电子书

“你会在地铁里或者海滩上抱着大厚本的《剑桥中国史》读吗?更何况,《剑桥中国史》你即便能买到,它在12年前的定价就已经近千元,有多少人会买?但在网上你却可以轻松找到PDF电子版。”

自从入手Kindle,王佩每天晚上都会阅读一段后再入睡,电子书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人人都会像他这样,爱上这种掌上阅读器吗?

经营咖啡豆贸易的上海人朱怡对这个问题说了“不”。

朱怡是一名狂热的数码爱好者,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基本上他不太可能购买这种功能单一的电子阅读器,在他心目中,一款理想的电子书阅读器应该是Kindle、iPad和手机的“三位一体”。它的屏幕是彩色的,但视觉效果跟印刷品一样,看久了也不伤眼;它可以插上数码相机的存储卡,浏览刚刚拍摄的照片;它还可以随时用来打电话,无线上网。

王佩在使用Kindle一年之后,对于未来的电子书也有了一些更新的想法。

“我喜欢随手乱翻书,双手一掀就是随意的一页。但这种感觉在现在的电子书上还找不到,你只能从目录第一页看起。”王佩说,他理想中的电子书,最好可以随时打开其中一页,然后用手指在触控屏上快速无缝地翻页。翻到哪一页感兴趣,定住这一页,开始阅读。

当然,这些设想并非不可实现。技术进步之快,迅速将一些概念变为现实。不久后出现的电子书,可能比人们现在想象到的还要出色。

台湾元太是全球生产“电子墨水”显示屏的巨头,其老总曾对媒体透露,在2010年底之前,元太在技术研发上将有令市场惊艳的产品推出——柔性、彩色及具有触控功能的电子显示屏。据说这种柔性电子书可弯曲成U字形,却不会对显示文字产生任何影响。

一个这样的产品浮现在人们脑海中:可卷曲的电子纸更便携,也不会那么容易碎裂。度假时,你可以把这样一本电子书卷起来,塞进随身携带的小包。到了度假海滩,再拿出来阅读,不用担心被周围飞来飞去的飞碟或者排球撞碎屏幕。

《时代》杂志如此描绘拥有电子书的未来一天:

一对夫妻周末早晨起床,妻子坐在沙发上点了一下电子书,最新的报纸立刻出现;想看重要新闻,再点一下字体立刻放大。累了,摆在桌上,它还会自动读报。而坐在一旁的丈夫读着小说,戴上耳机,小说里描写的悠扬乐曲立刻传进耳朵。

接着,丈夫看到文章里描述到的国家或地区,点一下,地图与历史简介立刻透过网络跃然纸上。

午饭后,丈夫出门经过书店,看见架上几本艺术类书籍,用电子书对着书背条形码“刷”

几下,一分钟不到,全部内容就下载到电子书里。

最后,两人决定坐火车到郊外散心,车厢内丈夫顺手拿笔在电子书上处理公事;快到目的地时,电子书还会贴心传来附近好吃好玩的旅游信息。

什么被改变?

电子阅读对教育、出版、传媒等行业未来的影响,实在是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师不必把时间浪费在黑板上写讲义抄题目,而是直接将作业的电子文档,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书上。学生完成作业后,直接以电子邮件发送给教师。

学生们从此可以拎着时髦、超薄的电子书阅读器去上学,不必再理会沉重的书包。他们可以花30%或者更低的价格,购买教材电子版一学期的使用权,到期后拷贝会自动删除。在电子书中,可以嵌入视频,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互动功能和自我测验。

一些专家预言,很可能在接下来的10年内,美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甚至包括很多中小学生——都会通过某种电子设备阅读教材,而不是使用纸质书籍。那将会对师生产生深远影响,更不用说给市值99亿美元的教材出版业带去冲击了.美国一名专家预计,用不了多久,“一些勇于创新的大学”就会要求大学新生配备苹果的iPad,并督促教授们用iPad来备课。“变革是无法回避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电子书甚至被称作传统媒体的救星。人们可以订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然后无线接收到自己的kindle上。也许以后许许多多的报纸都得靠电子书活着。

Kindle最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是一种阅读器,更在于它背靠着的亚马逊无线网络服务。在线下载30万种书籍,这在中国目前没有一家可以做到。

Kindle还有一个盈利模式,是对网上本来免费的东西(比如新闻和博客)提供方便的下载,以E-ink悦目的显示为诱饵,让大家付费购买。

继学校、书房之后,下一个被改变的将是办公室。

开会时,所有人都拿着电子书到会议室,秘书在电脑上按下enter键传输,同事们的电子书立刻出现报告文件。总经理说到哪儿,你眼前的电子书自动翻页。会议结束后,你在上面写下追踪事项,一按就传回总经理的E-mail;寄出前,窗口还跳出来问你:“要不要印出来?”

无缝阅读

“看过带电子墨水的电子书,非常有质感,比电脑屏幕舒服多了,等价格降下来,肯定要流行大爆发,人手一本。到时地铁里都不抱着手机看了,全抱着板砖。”一名网友以调侃的方式预言。

互联网兴起后,人们的阅读变得快速、大量和肤浅,而电子书设备有可能让人们重新回到纸质书时代的专注、深入和遐思。当然,这不会是一种简单的回归。

你可以随时进入不同分类的在线读书会,在那里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们可以在线交流自己对每一本书的读后感,或者建立起兴趣小组。“如此说来,岂不都能开网上读书会了?立毙豆瓣!”有人发出这样的惊叹。

《财经》杂志原主编王烁近日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Kindle书读记》,记录掌上电子书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他没有使用Kindle阅读器,而是把Kindle书下载到自己的iphone上阅读。所谓Kindle书,是通过特定软件从亚马逊网站上购买的电子书。一般9.9美元一本,比美国的纸质书要便宜一半。

去年7月,王烁从亚马逊上购买了第一本Kindle书,到现在他在8个多月时间里买了20本书,并且读完了其中19本。同时,还可以读上百个Google Reader订阅项。而这些都是在工作之外完成的。

“如果不是Kindle书帮忙,实现随时随地的无缝阅读,我读不了这么些书。”王烁写道,“读书是一种奢侈。感谢 Kindle书,让我消受得起这种奢侈。”

毫无疑问,如果书迷们真正爱上了这种新的阅读,那将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商业价值。

15.互联网时代观后感600字 篇十五

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推动了各个领域的进步发展。还记得年少读书时案头厚厚的资料,而现在你只要打开电脑,在浏览器上输入想要查询的资料,立刻就会给你答案,效率之高是无法比较的,这是最直观的感受。网络购物、网络交易、网络交友等等各种平台的层出不群,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已经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甚至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没有了互联网就几乎无法生存,这是这个崭新时代送给每个人的一份厚礼。

新事物的到来必然有利有弊,《互联网时代》这部片子在赞扬新时代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没有忘记警醒人们学会“控制”。新时代涌现的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网络安全问题,使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迫切、重要且复杂。此外,个人隐私的外泄和信息安全问题是伴随网络发展将长久存在的挑战,我们亟需建构新的隐私观念和保护制度。

16.移动互联网浪潮压倒性地来了 篇十六

腾讯早年错失了电子商务与搜索业务,做得最早、最擅长的业务是即时通讯和网络社区,在这个领域迈入移动互联网化的时候,腾讯理所当然是最敏感的。但我们也感到万幸了,坦白说也惊出了一身冷汗——不管一个公司有多强,在移动互联网大潮面前,稍微疏忽就会翻船。很多公司好像很强大,其实都有不堪一击、很脆弱的地方,所以要抱着对行业演变的敬畏之心,战战兢兢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看到任何新的商机,能够从平台、商业化和我们合作伙伴如何共赢的角度去考虑,才有可能长期生存。

微信的成功是外界给腾讯的移动互联网船票,我们还是很担忧,因为现在仅仅是张站台票。我们能不能坐到终点不知道,是一个人上去,还是一个团队上去,不知道。而且很多人往上挤,是和睦相处,还是最后打起来了,也不知道。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未知,但是我们仍然很有激情,很有兴趣去探索。我觉得美好之处在于未知,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这个行业是蓬勃发展的,很多人都有机会一起上这条船。

今年是变化很大的一年。我们从去年就已经看到互联网服务完全被颠覆了,到今年第一季度更明显了。比如腾讯的核心产品QQ,活跃用户近8亿个,现在通过手机上QQ的用户有5.5亿个。腾讯的很多产品和服务,通过手机接入的比例达到50%?70%,完全不同于过去。移动互联网浪潮不但来了,而且是压倒性地来了。

目前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还在互联网上,这中间的鸿沟很大,但也蕴藏着很大商机,甚至是一次洗牌的机会。这值得今年所有的从业人员更加关注。我相信,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还有广告、电子商务、O2O,更多创新的商业模式会涌现出来。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里很多事情我们做不了、不该做、也不能做,要靠合作伙伴参与。我们过去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这一点。两年半前腾讯推出开放平台,那时候主要是在PC的QQ空间。早期我们做了QQ农场,使别人没有生意做,但之后很快就退潮了,接踵而来的是众多合作伙伴的产品和社交游戏的内容。原来我们内部团队想开发,近水楼台先得月,应该先做,但我们一视同仁,最终发现开发产品的时间成本和社会成本非常高,最终在我们平台上,前几名社交游戏全是外部合作伙伴开发的,没有一个是腾讯的。

在微信商业化方面,游戏娱乐仅仅是一部分,未来的重点更多,包括O2O、线下商家甚至个人都会成为内容和服务的制造商,通过微信接入。这些商业模式和生态的演变,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微信用户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开发者在第二位。如果把开发者的游戏产品放到平台上,发现损害了用户体验,怎么办?已经签了合同不能违约,但不违约就损害了用户体验,这让我们为难。所以我们不希望还没有摸清楚情况就开放平台,而是先内部测试再逐步开放。

腾讯创业十几年来,最大的机遇来源于跨界融合。二十年前,腾讯做的是通信行业,但那时是通信行业中比较懂互联网的,互联网中比较懂通信的,所以当时我们感觉有商机,但不知道是什么。当时叫互联网寻呼,后来才有移动电话和短信。所以当时QQ正式的中文名称叫“网络寻呼机”。

之后寻呼机这个产业消亡了,网络寻呼机变成了QQ。现在回到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浪潮又来了,我们发现微信又回到通信和网络,又一次融合。跨界融合有很多机遇,这也许是腾讯的独到之处,是值得挖掘的。

在互联网领域最早做开放平台的是Facebook,之后是苹果的APP Store实现了“软件+硬件+服务”的结合,再开放给开发商,这个体系非常成功,也很有生命力。这两个案例是全球的经典案例,让很多国家的本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都开始思考开放。但当时即时通讯全世界没有一家开放过,所以我们发现用即时通讯转向开放这条路难走,但也发觉一定要走,不走就没有前途。任何一个大的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思考开放的问题,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然的趋势。

2009年,我们就看到开放平台的趋势,腾讯内部开始讨论怎么做,但是难度很大。一是集中转向社交网络有一个跨度问题,二是用户隐私和用户的关系链。原来的即时通讯是紧缩的,就是看不到好友的好友,所以要做社交图谱会遇到困难,必须要很谨慎地去尝试这样的新生事物。另外技术开发难度其实相当大,当时我们还不具备这个实力,所以做了两年的准备,但是方向已经定了,我们在积极研发,到2011年才正式推出开放平台。

移动互联网给了腾讯和亚洲其他的互联网公司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第一次不仅可以和美国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还领先于美国的互联网巨头。这里不得不提到Facebook,他们现在遇到我们过去同样的问题,转向移动互联网时受到传统互联网资产的牵绊。

这次即时通讯的浪潮是在亚洲国家先兴起的。虽然美国也有,却是很小的公司。有一些公司非常成功,但是更偏向于通信。亚洲国家的互联网企业把通信、社交和平台化三者融为一体,第一次领先了全球的创新。将三者结合最早的就是微信,微信引入了朋友圈、公众账号和平台化的“类APP模式”,这是全球第一个,我们感到很兴奋。

我们甚至觉得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可以不需要域名,不需要注册网址,只需要有一个号码,用二维码一扫,所有的服务都可以提供。

难道这么好的创新机会就落在中国了吗?我们有时候会怀疑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前不久去广州跟微信团队的负责人张小龙畅谈的时候,谈到这一点我们都很兴奋,好像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发现了新元素,发现了新科技。但是又怀疑有没有这样的实力,有没有这样的技术水平承担这种可能性。但我觉得有梦想就是很好的开始,我们希望有机会在中国做领先世界的创新。

上一篇:体育教案之健美操教案下一篇:煤矿现场安全管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