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课程理论试题库

2024-08-11

田径课程理论试题库(共8篇)

1.田径课程理论试题库 篇一

2008年广州体育学院田径二级裁判员等级培训考试

系 级 班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接力比赛时,把运动员引导到相应的接力区,并把运动员和检录单交接力区检查裁判员的工作应由:。

A第二次检录裁判员 B第一次检录裁判员 C 检查裁判员 D 助理发令员

2.在塑胶跑道上举行的比赛,鞋钉在鞋掌或鞋跟外突出的部分,其长度不得超过____毫米。

A 8 B 9 C 10 D 11 3.径赛运动员的小号码布应贴置在运动员的。

A 髋外侧 B有摄像的髋外侧 C 大腿前外侧 D胸前 4.鞋掌和鞋跟的构造至多可安装 枚鞋钉。

A 9 B 10 C 11 D 12 5.对全能比赛的进程具有裁判权。他还对全能中各单项比赛的进程具有裁判权。

A 检录裁判长 B 径赛裁判长 C 田赛裁判长 D 全能裁判长

6.如抗议涉及某项目比赛的成绩和进程。则应在正式宣告该项目成绩后的 内提出。

A 30分钟 B 40分钟 C 50分钟 D 60分钟

7.径赛项目的比赛,是在径赛裁判长统一领导下,由_______等裁判小组密切配合和共同协作完成的。

A 发令,计时,终点,检查,B 计圈员,高跳裁判,宣传,远跳裁判,风速.C 检录,径赛,计时,终点,田赛,D 风速,发令,计时,终点,编排记录,8.弯道起跑时,应将起跑器安装在。

A 跑道左侧 B 跑道右侧 C 跑道中间 D 任意位置

9.4×400米接力跑的第3、4棒运动员,应在指定裁判员的指挥下,按照同队传棒运动员的先后顺序()排列各自的接棒位置。A 跑完至200米起点 B 距终点50米 C 进入最后一个弯道D 进入最后直道 10.运动员跑至最后一圈是,应以铃声作为信号通知()

A 领先运动员 B 每位运动员 C 脱圈运动员 D未脱圈运动员 11.以下哪种标志线宽度不在田径场使用的()

A 1厘米 B 3厘米 C 5厘米 D 7厘米 12.接力比赛时运动员在自己分道内可用何物品做标志物?()

A 粉笔 B 鞋子 C 大会提供标志物 D胶布 13.全能运动员在一项比赛结束后到下一项比赛开始至少应有()分钟。

A 30分钟 B 45分钟 C 60分钟 D 90分钟

14.200米及200米以下的各项径赛,各赛次之间比赛的最短间隔时间为 分钟。

A.35 B.40 C.45 D.50 15.铅球落地区标志线的宽度为。

A、5厘米 B、3厘米 C、4厘米 D、6厘米 16.发令的最佳位置是:()

A、能够清楚地看到运动员、计时员的活动; B、能使自己的活动被计时员看到; C、声音能均等地传至运动员。D、包括A、B和C 17.检查裁判员发现违反规则时的工作步骤:()

A、(1)看准道和号;(2)作标记;(3)摇旗;(4)填写报告表。B、(1)摇旗;(2)作标记;(3)看准道和号;(4)填写报告表。

学号 姓名: 成绩: C、(1)作标记;(2)摇旗;(3)看准道和号;(4)填写报告表。

18.跑道上举行的各项径赛的手计时成绩,应判读到 秒,然后进位换算成 秒。

A、1/100 ;1/10 B、1/1000 ;1/100 C、1/10 ;1/10 D 1/1000;1/10 19.3.大型田径比赛中,男子100米预赛有32名运动员参加,通常应有几个赛次。()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5.全能项目的100米、200米、400米、100米栏和110米栏比赛,每组最好为(),但不得少于()。

A.5人或5人以上;4人 B.5人或5人以上;3人 C.6人或6人以上;5人 D.6人或6人以上;4人

二、判断题:(对的填“A”,错的填“B”,每题1分,共20分)

1.()田径裁判工作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谦虚谨慎,团结协作。2.()检录裁判组是在径赛裁判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3.()赛后控制中心裁判组是在检查主裁判的领导下进行工作。4.()对未能按时接受检录的运动员应取消比赛资格。

5.()参加全能比赛的运动员,必须参加全部项目的比赛,如其中一个项目没得分,就不能计算总成绩。

6.()全能运动员的跳远及投掷项目,每名运动员只能试跳试掷3次。

7.()全能比赛在径赛项目中,一名运动员起跑时两次犯规,取消其该项目的比赛资格。8.()全能运动田赛的各项比赛均在赛前由运动员抽签决定。9.()全能运动的800米和1500米跑,应分别把前六项或前九项累积分较多的运动员编排在同一组。

10.()在全能跳高项目的比赛中,横杆每轮提升的高度不少于10厘米。11.()掷铁饼项目的器械落地区标志线的角度为34.92度。

12.()推铅球比赛时,运动员开始滑步后,可中止比赛,从前半圈走出,重新开始比赛。13.()第三分道外侧分道线属于第四分道。

14.()女子100米栏比赛时,测量风速的时间为10秒。15.()跳高比赛中,运动员在某高度第一次试跳时提出免跳,其后不得在该高度上试跳。16.()三级跳远时,运动员第三跳后单脚落地,不应判其犯规,成绩有效。17.()推铅球比赛时,运动员在其手腕上缠绕皮条或布带,可以参加比赛。

18.()在链球比赛时,某运动员试掷的链球挂在挡网上,主裁判可判其重新试掷一次。19.()投掷比赛开始后,运动员可在助跑道上进行徒手练习。20.()投掷项目的器械落地区标志线不算在落地区范围内。

三、问答题:(共60分)

1.请列出男子十项全能和女子七项全能比赛的项目顺序?(5分)2.请举出跳远比赛中判为失败的例子?举出7-9例。(10分)3.在接力比赛中常见犯规有哪些?试举8-10例说明。(10分)4.在田径运动会中,秩序册都包括哪些内容?(10分)

5.在田赛比赛中,如何根据运动成绩来判定运动员的名次?以跳高为例。(10分)6.在田径竞赛编排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原则?(15分)

标准答案 一、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A 11 AB 2 B 12 D 3 C 13 A C 14 C D 15 A A 16 D A 17 A B 18 A A 19 C A 20 C 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A 11 A 2 A 12 B 3 B 13 B A 14 A A 15 A A 16 B A 17 A B 18 B A 19 B B 20 A

三、问答题

1.请列出男子十项全能和女子七项全能比赛的项目顺序?(5分)答:男子十项全能比赛项目顺序

第一天:100米、跳远、铅球、跳高、400米

第二天:110米栏、铁饼、撑竿跳高、标枪、1500米 女子七项全能比赛项目顺序

第一天:100米栏、跳高、铅球、200米 第二天:跳远、标枪、800米

2.请举出跳远比赛中判为失败的例子?举出7-9例。(10分)答:

1)超过比赛时限; 2)有空翻动作;

3)完成比赛后,向后走出落地区;

4)从起跳板两端之外的起跳线的延长线前面或者后面起跳;

5)在助跑或者跳跃过程中,身体任何部位触及起跳线以外的地面;

6)在落地过程中出去几落地区以外地面,且触地点比落地区内的落点更靠近起跳线; 7)在沙台或者橡皮泥台上留下痕迹;

3.在接力比赛中常见犯规有哪些?试举8-10例说明。(10分)答: 常见犯规有:

1)未能在接力区内完成传、接棒; 2)抛、接棒

3)有意阻碍他人

4)掉棒之后阻碍他人(队);

5)有推动助跑或者其他方法受到帮助的行为; 6)起跑犯规; 7)踏上或越过左侧分道线 8)发生串道

9)中途离开跑道

10)未通过抢道线直接进入里道

4.在田径运动会中,秩序册都包括哪些内容?(10分)答:秩序册的内容的顺序

1)竞赛规程

2)开闭幕式程序

3)组委会(主席团)名单 4)大会筹委会和组委会名单 5)大会工作人员名单 6)仲裁委员会名单 7)裁判员名单

8)各代表队运动员号码对照表

9)各代表队运动员,工作人员统计表 10)竞赛日程表

11)各项竞赛分组表 12)大会作息时间 13)大会工作日程表 14)大会各项须知 15)田径运动纪录表 16)竞赛场地平面图

5.在田赛比赛中,如何根据运动成绩来判定运动员的名次?以跳高为例。(10分)答:田赛高度项目的名次判定与成绩相等时的处理方法:

a.每名运动员应以其最好的一次试跳成绩,包括因第一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跳成绩,作为其最后的决定成绩,然后以个人最好成绩排列名次。b.按下列规定解决成绩相等:

a)在出现成绩相等的高度上,试跳次数较少者名次列前; b)如成绩仍然相等,则在包括最后跳过的高度在内的全赛中,试跳失败次数较少者名次列前; c)如成绩仍相等,涉及第一名时,则在造成其成绩相等失去了继续试跳权利的最低失败高度上,每人再试跳一次。如有关运动员都跳过或都未跳过而仍不能判定名次,则横杆应提升或降低:跳高为2厘米,撑杆跳高为5厘米。其应在每个高度上只试跳一次,直到分出名次为止。有关运动员必须参加决定名次的每次试跳。

如成绩相等而不涉及第一名时,则运动员的比赛名次并列。

6.在田径竞赛编排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原则?(15分)答:需要注意:

(1)按照规则规定,全能项目以及径赛各赛次之间,要保证有最短间隔休息时间。

比赛的最短间隔时间为:

200米及200米以下各项为45分钟; 200米以上至1000米各项为90分钟; 1000米以上各项目不在同一天;

全能各单项间休息30分钟(最后一人结束比赛到下项比赛第一人开始)。

(2)按兼项的一般规律,尽量把相关项目分开编排,以减少兼项冲突。性质相近的项目要注意先后顺序:一般先100米,后200米;先5000米,后10000米;先跳远,后三级跳远等。

(3)在时间允许情况下,尽量照顾到兼项之间的时间间隔。及格赛后间隔一天再进行正式比赛。

(4)不同组别的同一田赛项目,一般不连续安排在同一单元内进行。

(5)不同组别的同一径赛项目,最好衔接进行,如男子100米和女子100米等。短距离径赛项目赛次如果少,最好安排在一天结束。

(6)跨栏项目一般都安排在各单元的第—项,还可排在长距离竞走、跑之后进行。(7)决赛时预计能破纪录的项目,可分配到各个比赛单元,尽量排在下午,并留出发奖时间。

(8)同一时间不要排两个田赛长投项目。

(9)在进行竞走、长跑时,最好不安捧标枪等长投项目。

(10)撑竿跳高要考虑阳光的照射方向和比赛时间较长,最好安排在上午早些时候进行。(11)接力比赛项目最好安排在单元最后或下午最后一项进行,以便保证兼项运动员参赛。

(12)在可能的情况下,把较精彩的决赛项目捧在开、闭幕式或节假日里,以满足观众的热情。

(13)田赛项目应防止场地的一端过分集中,另一端空场而冷落观众。

(14)最后一个单元临近结束之前,可考虑安排一项长距离项目或适当减少项目,以便闭幕式宜布团体成绩与发奖。

(15)每单元的比赛,尽量安排得使径赛和田赛同时结束。

2.田径课程理论试题库 篇二

1.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1)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任务。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任务:使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学习和初步掌握技术动作。主要采用的方法:通过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教师的讲解和示范, 使学生基本了解动作的过程、方法和技术要领。通过练习, 使学生体会并初步掌握技术动作。

(2) 此规律的特点。

学习和初步掌握阶段的特点是:由于在大脑皮层, 运动中枢内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现象, 条件反射的联系, 暂时还不稳定, 从而出现泛化现象。表现为动作生硬、紧张、不协调, 容易出现一些多余动作。

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1) 任务与采用方法。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 使学生改进和逐渐掌握技术动作。方法:提高练习的难度, 通过分解或完整的练习, 逐步地克服动作不协调和动作僵硬, 去掉多余的动作, 完善技术动作;通过反复的完整练习, 使学生体会和加强各技术环节之间的联系, 逐步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

(2) 此阶段特点。

改进和完善阶段的特点是:动作逐渐趋于协调、连贯, 多余动作逐渐消除, 大部分错误动作得以纠正。但动力定型尚不巩固, 在遇到新异刺激时, 由于精神紧张, 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仍可能出现。

3.巩固和提高动作阶段

(1) 任务与方法。

主要任务:根据个人特点, 通过反复练习, 进一步完善技术, 达到熟练地掌握技术并能运用自如的程度。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重点的讲解、示范, 使学生深人地了解技术动作的作用, 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体会;反复地进行完整技术的练习, 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 结合技术评定, 提出进一步完善技术动作的要求和方法;通过改变练习的条件, 增加练习的难度, 组织教学比赛或测验等, 不断地提高运用技术动作的能力。

(2) 特点分析。

巩固提高阶段的特点是:动作熟练、准确、轻松、省力、协调, 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并能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三个阶段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结合项目特点和学生实际, 合理安排教学, 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 还需要培养大学生认识事物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相关规律参与田径运动。

二、田径运动教学认识

1.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顺序

在各类体育运动中, 田径运动的项目最多。虽然各类项目的技术结构、场地器材和比赛规则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相互之间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 根据各项技术的难易程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合理、正确地安排技术动作的教学顺序, 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田径运动技术各类项目的教学, 一般是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的。走:竞走。跑:中跑、长跑、短跑、接力跑、障碍跑、跨栏跑。跳: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投掷:推铅球、投手榴弹、掷标枪、掷铁饼。

2.田径运动教学方法

在大学田径运动的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就是指在田运动教学过程中, 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和手段。主要有讲解教学法与示范教学法、分解教学法与完整教学法。

三、在大学田径运动中善用教学方法

1.讲解教学法与示范教学法分析

(1) 讲解教学法。

讲解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要领、作用、练习方法及其要求, 指导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一种方法。在田径运动教学中, 运用讲解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三点:讲解要精炼、准确, 突出教学重点;讲解要循序渐进, 深入浅出;讲解要生动形象、口诀化。

(2) 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是指教师 (或指定的学生) 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 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 以指导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练习。

在田径运动教学中, 运用示范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明确示范目的;选择正确的示范位置和方向;运用不同性质的示范, 强化正确动作和抑制错误动作。

2.分解教学法与完整教学法

(1) 分解教学法。

分解教学法, 就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 逐段进行教学的方法。它的优点是可以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时间, 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去掌握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缺点是容易破坏技术动作的结构和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影响动作技能的形成。

在运用分解教学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划分动作的部分时, 要考虑到动作内在的联系, 不要改变动作的结构或破坏动作的完整性;要使学生明确动作分解后的各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完整的动作分解后, 各部分教学的先后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既可以顺进练习, 也可以逆进练习。如跳远技术的教学, 可以从助跑开始, 也可以从起跳或空中动作开始;运用分解法练习的最终目我是为了掌握完整的动作, 所以分解的时间不宜过长, 同时应与完事法结合运用。

(2) 完整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 就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 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练习的方法。它的优点是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 不会破坏技术动作的结构和技术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它的缺点是不易使学生很快地掌握技术动作中的难点和关键。

中学体育课中的田径运动教学, 应以完整教学法为主, 在运用完整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教授简单、容易掌握的技术动作时,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后, 就可以让学生完整地练习整个动作;在学习动作结构复杂、较难的完整技术过程中, 可先突出动作的重点, 掌握动作的基础部分, 再要求掌握动作细节部分;降低练习的难度和强度。如降低跑的速度, 缩短栏间距离, 降低横杆的高度, 减轻投掷器材的重量等;采用各种辅助性、诱导性练习, 使学生体会动作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逐步引导和过渡到掌握完整的动作。

3.完善教学方法

基于上述四种教学方法, 还有条件教学法等适用于大学田径运动教学。在教学中, 我们需要学生清楚认识教学方法:条件教学法的运作程序;条件教学法的运用实例等, 让学生得到实际应用。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田径运动对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然而, 当前田径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给田径课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关键词: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郭艳.竞技运动教材化中大学女生的期待视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3.田径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篇三

摘 要 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缩短这个差距,必须重视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鉴于此,本文从我国田径训练中现存的问题以及田径训练的基本内容两个方面对田径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个简单的建议,以期能对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的提升有所助益。

关键词 田径训练 理论 方法 问题 建议

一、田径训练中现存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在田径运动员的选材方面与其它国家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却仍与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在运动员的训练环节仍需加强。我国现在的田径运动训练方法多数均为根据训练中的表面现象而形成并调整的,但却缺少对田径训练理性、科学、系统的分析,以致经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训练方式,所以,田径训练的认知模式急需改变。

另外,在田径训练过程中,急于求成也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在训练中急于求成,不顾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一味加大训练负荷,会导致极限力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身体因自保功能而产生抗拒,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升。

二、田径训练的基本内容

(一)身体训练

田径训练中的身体训练指的是针对发展运动员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性以及柔韧性素质而进行的训练。一般来说身体训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此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提升运动员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提高运动员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进而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成绩。

(二)技术训练

田径训练中的技术训练指的是运用专门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来对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的训练方式。技术训练也通常分为两个主要的类别,即:分解技术训练和完整技术训练。通过训练让运动员掌握合理的、科学的、符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专项技术动作是进行技术训练的主要目的。

(三)战术训练

在田径训练中,所谓战术训练指的是为能让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训练水平和比赛双方的实力,以及对对手的分析判断而采取科学的比赛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田径中的战术训练一般分为:中长跑的比赛战术训练、短跑的比赛战术训练以及田赛的比赛战术训练三类。通过战术训练可以让运动员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并能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战术。

(四)恢复训练

所谓恢复训练是指在田径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在训练或比赛结束时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生理和心理疲劳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解除运动员因训练、比赛产生的身心疲劳,并同时进一步巩固训练效果,进而达到超量恢复,让运动员的成绩得以大幅提升。在恢复训练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教育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

(五)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指的是在对田径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让运动员拥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保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的面对比赛。一般来说心理训练的内容通常包括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励性训练等几个方面。

(六)训练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与教育

训练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与教育,指的是在训练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或教练员通过安排田径理论知识讲授、专题报告、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等方式,让运动员了解并掌握与田径运动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并通过理论学习与教育的过程亲自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训练过程的组织,让训练的安排更加科学,更具执行性。

三、有关田径训练的几点建议

(一)身体训练要全面

在田径训练的过程中,要以运动员能够得到全面的身体训练作为基本要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它部分运动能力的提升和完善。而田径运动各项目之间也具有天然的关联性和相互促进作用,运动员在接受全面训练的同时,不仅能掌握多种运动技能,让自身的运动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还能有效的挖掘自身的技术潜力,所以在进行训练内容的组织时,教师或教练员一定要注意所组织内容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以便使运动员身体各部位的机能和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要合理

训练负荷是指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一般来说要衡量训练负荷通常通过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来表示。负荷量反映的是运动负荷对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的是训练负荷对人体刺激的深度。人体各部分机能和运动水平的提升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实现,但是如果运动负荷过大,超出运动员所能承受的实际范围,不仅不能有效的提升运动成绩,反而容易造成运动伤害事故的出现,长远看来,反而会对成绩的提升起到阻碍作用。如果训练负荷过小,人体就无法得到足够的刺激,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一定要合理,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并随着训练的进行,及时的做出调整,以免训练负荷长期不变,使人体产生适应,影响训练效果的提升。

(三)训练安排要科学

4.新课程理论试题(最后汇总) 篇四

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A、必修 3 3

B、必修 1 1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9.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4、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5、“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2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27、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28、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需要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需要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的需要 D、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9、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焦点()。A、是行政部门组织、发动

B、是协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C、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是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30、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A、六项 B、五项 C、四项 D、三项

31、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综合性、选择性、完整性 B、整体性、均衡性、完整性 C、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D、均衡性、完整性、综合性

32、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A、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

B、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C、自主、合作、探究等 D、做(操作)、考察、实验等

3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A、新课程所规定的课程观 B、新课程所体现的开放观 C、新课程所要求的民主观 D、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34、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这充分体现了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下列内容中确切地表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是()。A、一切为了学生 B、为了学生的一切 C、为了一切学生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5、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

A、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B、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之中的 C、学生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有着巨大的差异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有学习的权利又有学习的责任

36、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A、终身学习、促进发展

B、提高人文素养,增强人文精神 C、形成“学习共同体” D、成长、发展、完善

37、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A、学习、创新、总结 B、关注、尊重、理解 C、学习与充实知识结构

D、提高现代教育理论与人文修养

38、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是指()。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C、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9、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 为主要目的。()。

A、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D、把学习过程变为发现、探究、研究活动

40、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这就是说()。A、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B、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素质 C、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D、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41、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A、责任 B、权利 C、方式 D、作用

42、在课程评价的问题上,会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施、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的是()。

A、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方面

B、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结构等方面 C、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资源等方面 D、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评价的方式方法等方面

43、倡导 的发展性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A、“成长记录袋” B、“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C、“立足过程” D、“情景测试”

44、关于教学活动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B、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宏观层次部分 D、教学活动的资源是一种非网络化资源

45、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B、国家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课标中规定的基本素质

46、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等,这说明()。A、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的突破 B、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的突破 C、新课程标准具有的主要特点

D、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方式

47、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A、特点的体现 B、主要任务的体现 C、显著的体现 D、标志性的体现

4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的()。...A、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B、强化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C、促成学习方式的改善 D、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9、对师生互动型教学的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迅速彻底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很快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B、互动型教学进行过程中,师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C、对学生而言,交往有利于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D、对教师而言,交往有利于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50、“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就可以得到提高与深化,就可以防止陷在旧经验、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B、一线老师工作繁忙,较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他们的研究往往只能是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C、教师的研究属于“实践性研究”,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研究的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研究问题,积累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51、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分为____三个阶段。()A、备课前、备课中、备课后 B、讲解前、讲解中、讲解后 C、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 D、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52、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是新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选出有关理解中错误..的一项:().A、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B、传统的重视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从而不能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C、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加强对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指导并最终完成学生的发展。

D、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作用,不可偏一废一,当前要做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53、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54、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选出对利用网络资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格局。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55、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中的首要环节,选出以下教育教学观念中错误的一项。...()

A、突出一个“人”字,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把学生的学业发展放在首位,树立“知识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B、敢说一个“不”字,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

C、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理顺一个“管”字,民主的同时也别忘了集中,奖励也要和惩罚(但不是体罚)相结合。

56、“正确的学生观”就是:()。

A、让每一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 B、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 C、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爱好 D、让每一个学生都文理全能

57、“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B、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如何学习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58、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改革的目的是()。

A以评价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B、以评价促进考试成绩提高C、以评价增加学校招生数量 D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9、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就是使学生()。A、尊重老师、同学 B、正确对待知识、学习、他人和社会 C、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 D、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0.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A.重视发展B.重综合评价,C.强调质性评 6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2、()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6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为主。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6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6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6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6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次。A、7 B、4 C、5 D、8、以评69、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一级放到地方一级和(),让地方一级,让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课程决策。

A、学校一级 B、家庭一级 C、社区一级 70、()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A、1988 B、1990 C、1986 D、1987 71、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班戈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探索中()观念的引入,大大的深化了人们对课程机制变革的认识,为突破中央集权课程机制一统天下的认识局限。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校本

72、我们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责任 D、权利和义务 73、()的课程管理主要体现为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从中央到地方

74、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A、国务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教育部 75、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C、学校

76、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的合理开发。

A、校本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77、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A、政府行为 B、地方行为 C、社会行为 D、民间行为

7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

A、社区 B、学校 C、家庭

79、从小学()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A、一 B、二 C、三 D、四 80、推进课程改革,()起着关键作用。A、学生 B、教师 C、领导 D、官员 81、《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小学阶段以()为主。A、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 82、《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初中设置()相结合的课程。A、分科与综合 B、必修与选修 C、学科与经验 83、《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高中()为主。A、经验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84、设置()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A、选修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8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A、1 B、2 C、3 D、4 86、()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A、研究性学习B、信息技术教育 C、劳动与技术教育 87、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可是安排原则是()。

A、集中使用 B、分散使用 C、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88、()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学习习惯的转变 B、学习方式的转变 C、教学内容的转变

89、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的是()。A、训练技能 B、发展智力 C、交往互动 D、陶冶品德

90、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为本位。A、人的发展 B、人格养成 C、情感体验 D、道德生活 91、()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A、兴趣 B、差异 C、爱好 D、动机

92、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加强师德建设 D、师生个性全面交往 9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A、促进者 B、合作者 C、主导者 D、开发者 94、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A、反思 B、帮助 C、尊重 D、合作

9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纬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A、客体性 B、能动性 C、主体性 D、主动性

96、新课程评价体现出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的转化。A、评价功能 B、评价指标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97、新课程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A、教为主导 B、以学论教 C、学为主导 D、教为主体

98、新课程考试改革,在内容方面,应加强社会实际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学生生活经验 B、学生知识获得 C、学生家庭生活 D、学生社会实践 99、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选拔人才 B、培养尖子 C、促进发展 D、甄别人才

100、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的评价方式。A、教育主管部门评价B、学校进行评价C、学生进行评价D、教师自评 101、()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教育观念更新 B、学习方式转变 C、管理制度重建 D、教学方式转变

102、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资源课程 D、体验课程

103、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A、主体性学习B、能动性学习C、研究性学习D、综合性学习

104、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的重建将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A、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B、学校教学评价制度C、教学研究制度D、教师考评制度 105、()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A、提高法制意识 B、民主平等 C、加强师德建设 D、提高教师修养 106、()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A、独特性 B、主动性 C、体验性 D、独立性 107、()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A、独特性 B、体验性 C、独立性 D、问题性 108、()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A、主体意识 B、能动意识 C、体验意识 D、问题意识

109、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的开放的教师。

A、社区型 B、专业型 C、学校型 D、民主型

110、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A、建设者 B、研究者 C、开发者 D、管理者 111、()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2、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原来的“教书匠”转变为()。A、研究者 B、管理者 C、评价者 113、()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4、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

A、学生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5、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

A、教育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6、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A、教学观 B、教育观 C、智力观 D、学生观 117、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不应包括的内容是()。

A、学校领导班子 B、制度与管理 C、升学率 D、教学研究制度

118、我们一定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应用观。

A、教学方法 B、教学技术 C、教育观念 D、教学方式

119、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

A、普及性 B、科学性 C、综合性 D、发展性

120、均衡性、综合性和()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A、理论性 B、选择性 C、发展性 D、科学性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两基”目标后,进一步落实()战略的又一大决策。

A、邓小平

B、胡锦涛

C、江泽民

D、科教兴国

E、以法治国 122、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中产生。

A、研究

B、实践

C、理论 123、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

A、科学文化素质

B、身体素质

C、思想政治素质 124、()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A、以人为本

B、发展素质

C、提高能力 125、学校应当特别强调:()是最高的学位。A、优异的学习成绩

B、高尚的思想品格

126、()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丰富的知识

B、适应社会的能力

C、终身学习127、()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A、教育

B、家长

C、社会 128、“学”贵于(),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A、思

B、说

C、读

D、问 129、()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A、创新

B、思考

C、记忆 130、()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A、高中阶段

B、基础教育阶段

C、大学时期 131、读书是学习,()是更重要的学习。

A、向人请教

B、搜集资料

C、实践 132、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A、学生

B、每一个学生

C、后进生

133、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发展。A、进一步

B、和谐

C、长足 134、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

A、教师教育艺术的创新

B、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C、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35、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

A、学习方式

B、学习态度

C、学习兴趣

136、失败是成功之母,()更是成功之母。A、努力

B、表扬

C、成功

137、()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A、评价

B、考试

C、检测

138、考试应当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力求让学生找回失落的()。A、知识

B、能力

C、自信

139、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A、创造者

B、传承者

C、发起者 140、()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A、老师

B、学校

C、家长

D、家庭

E、社会

141、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A、老师

B、朋友

142、作为未来文明的创造者,青少年学生还应当努力养成()的能力。A、积极思考

B、思考

C、理性思考 143、全社会都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A、学校

B、社会

C、家庭

144、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以()为目的。A、促进人的成长

B、促进人的发展

145、只有树立()的思想,才有可能正确对待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

A、学生发展为本

B、教师创新

C、为祖国培养人才 146、对(),是学校最大的资源浪费。

A、教师时间的浪费

B、学生时间的浪费

C、学校财产的浪费 147、孩子将来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148、现代的孩子和其父辈们的()在增大,两代人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A、差异

B、年龄

C、距离

149、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忽视里(),不能以此作为对学生优劣的判断。

A、学生能力

B、学生的个别差异

150、对学生来说,()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A、反思自己

B、自我评价

151、()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A、家长

B、自我C、教师

152、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

A、尊重和信赖

B、理解

C、信任 153、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

A、知识

B、慈祥和宽容

C、微笑 154、“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A、人才

B、天才

155、()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

A、教育

B、教学

C、谈心

156、在当今信息时代,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仍是教育工作者的财富。

A、因材施教

B、兴趣入手

C、教学相长 157、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师爱的基础条件是()。A、平等

B、友情

C、亲情

158、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A、严格

B、宽松愉悦

159、学习只有发挥()效应,才能提高学习的成效。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

160、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A、家长地关心程度

B、教师的能力

C、学习者自身 161、教育工作者应该记取: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A、成功

B、升学

C、奉献

D、报酬 162、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

A、个性化

B、创新

C、稳定

D、常规化 163、()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A、教师

B、校长

C、教育行政官员

D、教导主任 164、()是学校的主人。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校长 165、()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A、改革高考制度

B、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

C、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D、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166、()是教育改革起点和依据。

A、真正实现教育观念上的变革

B、社会人才观的改变

C、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

D、考试选拔制度的变革 167、()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德育

D、智育 168、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A、让每一个学生考上大学

B、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智者

C、让每一个学生成材

D、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169、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应该是()的变革和创新

A、教育模式

B、教学模式

C、评价模式

D、办学模式 170、办好学校的关键是()

A、校长

B、教师

C、学生

D、教育主管部门 171、素质教育应把()放在首要位置。A、智育

B、美育

C、德育

D、体育 172、()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A、教师之间的关系

B、学生之间的关系 C、师生关系

D、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 173、(),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

A、好的教育就是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B、升学就是成才,成才就要升学

C、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74、()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终身学习

B、学校学习

C、交流学习

D、探究学习175、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A、身体的B、个性的C、心理的D、行为的 176、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

A、生活方式

B、交流方式

C、思考方式

D、学习方式 177、素质教育把()作为重点,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

A、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178、()使教师职业超越了单一的工匠式技能特征,并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核心指标。A、教学能力

B、教科研能力

C、创造力

D、终身学习179、()应成为新世纪教师工作的出发点。

A、热爱学生

B、尊重学生

C、关心学生

D、关注学生的成长 180、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当前这场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就是()

A、创新精神

B、实践能力

C、人的发展

D、素质教育 18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理论,把(),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A、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182、(),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观念和显著特征。

A、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终身学习

C、人的可持续发展

D、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 183、()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

A、综合化B、信息化 C、知识化

D、创新化 184、(),正在使大批教师成了教学的机械重复者,复杂的脑力劳动退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

A、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B、教学评价的单一化

C、教学目的简单化

D、选拔制度的唯一性 185、()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

A、教育目的 B、学习目标

C、教育理想

D、生活目标 186、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是()

A、改变学校管理模式

B、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C、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和谐统一

D、将促进教师成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 187、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首先表现在()。

A、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B、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C、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D、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

188、我国教育的改革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关键问题取决于()。

A、学校负责人教育思想的转变

B、整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C、教师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

D、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89、让教育科研成为素质教育的先导,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作用是我们将教学由经验型转化为()的主导思想。

A、科研型

B、探究型

C、自主型

D、合作型 190、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

A、教育活动中

B、教学活动中

C、教育和教学的一切方面

D、师生交流中 191、变经验型为科研型,是指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继承教育传统

B、教育科学研究

C、在学生身上多花时间

D、多次重复加深记忆 192、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

A、提高学生成绩

B、走向素质教育

C、改变教师教育思想

D、加大教育投入 193、()是学习的主体。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教师、学生与家长 194、素质教育,学生学习的压力主要是()。

A、学习内部的压力

B、分数的压力

C、升学的压力

D、教师、家长的压力 195、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是()。

A、学生的个性发展

B、学习成绩的提高

C、升学

D、终身学习的能力 196、()是教育创新的先导。

A、教学模式的创新

B、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

C、教育观念的创新

D、教育手段的创新

197、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

A、以升学为最终目的B、升学是为了就业

C、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 D、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98、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A、学生

B、教材

C、学法

199、创新教育是以()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A、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C、培养人的完善人格和健康体魄 200、()是进一步挖掘时间资源效益的根本出路。

A、删减教学内容

B、降低教学要求

C、填鸭式教学

D、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8.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9.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0.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1.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12.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4.“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

15.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6.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7.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8.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9.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20.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21.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2、____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A、综合性 B、研究性 C、选择性 D、均衡性

23、“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

A、关注每一位学生,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能满足于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D、当学科知识的增长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当调整方法以保证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

24、就教学关系问题,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引导是教的本质,引导的特点是:()A、含而不露 B、指而不明 C、开而不达 D、引而不发

2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结构,现代学习方式有五个重要特征。选出下列表述中概括不正确的项。()....A、主动性 B、理论性 C、体验性 D、合作性 E、问题性

26、考试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法,选出下列表述中理解正确的项。()A、传统的笔试式考试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B、课程改革中就考试所展开的争论反应了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

C、鉴于评价的复杂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多领域中还几乎不可能实行书面考试以外的评价方式。

D、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辩论、表演、论文撰写、动态开放的测评等等。

27、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请选出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项。()

A、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数理逻辑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六种智力构成的。

B、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C、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认为,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

D、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教育者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减少对弱势领域的投入,同时帮助学生展示和强化自己的优势领域。

28、就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说法,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几项:()

A、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B、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可以借助考试的“指挥棒”效应,抓好考试改革,有效地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C、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D、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29、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的几个方面是:()

A、社会竞争加剧导致家庭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B、对物质生活的过于追求导致家庭育人环境的恶化。C、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脱节。

D、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逆向反差,使亲子关系出现淡漠化倾向,代沟正在加深。3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3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33.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3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35、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36、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3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3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9、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40、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4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4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4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4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4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4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4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4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5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5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5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5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5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5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5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5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A整体性;B开放性C生成性:D自由性

58、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59、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6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D问题性 61、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62、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B以教为中心;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6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A、校外图书馆;B科技馆:

C博物馆: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64、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5、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66、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67、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68、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69、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7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1、《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A、国家 B、地方 C、社区 D、学校 E、家庭

7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A、国家教育方针 B、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 C、学校教育哲学 D、学生需求评估 73、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A、多本化 B、多样化 C、选择性 D、地方化 E、高质量

74、教材要经过()三步程序以后,才可以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A、编写立项和核准 B、初审和试验 C、教材评估 D、审定 75、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及乡土资源。

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学校图书室 E、网络资源 76、《纲要》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A、理论性 B、普及性 C、基础性 D、发展性 77、课程类型主要有()。

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78、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的问题是()

A、管理问题 B、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C、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D、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 79、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是()。

A、整体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生成性 E、自主性 80、倡导学生对课题的()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A、自主选择 B、统一要求 C、主动实践

8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对知识的认知,轻视育人过程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条件,其师生关系包括()。A、师生团结协作关系 B、师生伦理关系 C、师生情感关系 83、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应该是()。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84、本次课程改革提倡弘扬人的()为宗旨的自主学习。A、主体性 B、能动性 C、独立性 D、客观性

8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为在主要目的。A、思维方法 B、创新精神 C、实践能力

86、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A、评价内容 B、评价标准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E、评价重心 87、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的内容是()。A、道德品质 B、学习能力 C、学习习惯 D、交流与合作 E、个性与情感 88、对成长纪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

A、校评分者的选择 B、评分方式的选择 C、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89、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

A、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学生是完整的人 D、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90、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必须做到()。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D、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91、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方面。A、加强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C、增加活动课程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9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A、主动性 B、独立性 C、独特性 D、、体验性 E、问题性。93、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A、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B、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C、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D、通过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

9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A、信息技术教育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95、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大致包括()等部分。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实施建议E、附录 96、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主要特点有()。

A、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B、突破学科中心 C、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D、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E、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97、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A、学生是没有被赋予特性的人 B、学生是发展的人。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8、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自身是一张白纸。C、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99、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D、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什么差异。

100、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教师是主导。

B、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C、学生是学习的主体。D、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10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A、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10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A、教师是学生第一任老师 B、教师是学生的监护人。

C、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D、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10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C、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0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的学生? A、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B、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C、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D、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10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方面努力。A、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D、只能赞扬学生,不能批评学生

106、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

A、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B、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C、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D、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107、自主学习具有()特征。

A、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B、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C、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D、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108、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弊端? A、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B、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C、以“权”为本,权力至上。D、以“师”为本,师道尊严。

109、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A、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B、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C、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制度。

D、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1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A、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C、改变评价主体单一性。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111、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问题。A、评价要以赞赏和正面评价为主。

B、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C、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D、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112、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B、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D、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113、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A、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C、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D、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114、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工作环节? 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B、设计评价工具。

C、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D、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115、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

A、职业道德 B、了解学生,尊重学生C、教学设计与实施 D、交流与反思。116、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A、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B、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C、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D、评价结果要与教师工资挂钩。

E、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117、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A、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B、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C、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D、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118、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A、改变了学校办学模式。

B、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C、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D、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119、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条件。A、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B、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

C、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D、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

E、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120、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是()。A、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 B、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C、地方特色 D、社会需求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A、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

B、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 C、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

122、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的思想为指导。A、面向世界

B、面向现代化

C、面向未来

D、面向学生 123、()的问题,是如今教育领域中常讲常新的重要话题,是我国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始终抓好的一项任务。

A、提高教育认识

B、转变教育思想

C、更新教育观念 124、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A、升华

B、转变

C、完善

125、公民从业上岗的普遍要求是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

A、较强的沟通能力

B、较强的动手能力

C、灵活的思维方式

126、()等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A、学会做人

B、学会做事

C、学会合作

D、学会学习

127、()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新思路,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A、新形势

B、新教师

C、新情况 128、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

A、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29、要高标准完成德育工作,必须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全员参与性。A、针对性

B、实效性

C、个别性

130、只有(),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A、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B、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C、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131、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升学率,而是()。

A、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B、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C、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体验

132、培养()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A、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

B、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有鲜明个性、善于合作 D、有丰富的知识

133、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A、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B、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C、减轻教师负担 134、现有的考试成绩无法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情况,()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受益终身。A、掌握新概念

B、做出新选择

C、研究新情况

D、适应新环境

135、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出发实施教学。

A、个性特点

B、认知特点

C、特殊教育需求

D、年龄特点 136、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A、知识、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37()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A、教材

B、教师

C、学校

D、家庭 138、培养学生的(),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不是个性发展的全部内容。A、爱心

B、爱好

C、特长

139、传统教育中()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A、“注入式”

B、“填鸭式”

C、“启发式”

140、传统教育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A、倾听

B、思维

C、选择

D、尝试

141、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并且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更强,所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A、全面发展

B、学有所长

C、业有所专

142、教师备课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A、认知基础

B、认知水平

C、认知特点

143、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A、提高学生

B、理解学生

C、尊重学生 14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45、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A、主动地

B、接受地

C有见地

146、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的基础。

A、知识创新

B、学会学习

C、学会生活

147、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不仅要改造我们的教法,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

A、习惯

B、方法

C、态度

D、精神 148、实施素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创新精神

B、合作能力

C、实践能力

149、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关键是()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

A、保护

B、限制

C、发展

150、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全员参与。

A、结果

B、过程与方法

C、交流与合作

D、体验与应用

151、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A、合作意识

B、合作能力

C、记忆能力

152、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A、讲授式

B、对话式

C、交互式

153、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搭建舞台。A、合作意识

B、发展协作能力

C、谈话习惯 154、教师的才干表现在()。

A、会管理学生

B、渊博的知识

C、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155、学校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管理过程,评定结果,才能使他们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

A、自我教育

B、自我管理

C、鉴赏 156、没有(),就没有自信和希望。

A、赏识

B、失败

C、成功

157、感受强烈的挫折感和深深的绝望,很容易让人失去()。A、思维的灵性

B、行动的主动性

C、创造性 158、()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A、以知识传递知识

B、以心灵感受心灵

C、以情感赢得情感 159、爱是一种()的教育过程。

A、信任

B、尊重

C、鞭策 160、大人们的责任应该是科学地关爱孩子、鼓励孩子,()。A、教育孩子

B、支持孩子

C、引导孩子 161、教师应当努力成为()

A、教育目的是实现者 B、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C、教学方法的探索者 D、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162、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实现的几个根本性转化主要包括()A、人才素质观的现代化转化

B、教育结构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转化

C、学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的现代化转化 D、办学力量的多元化转化 163、专家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和最终追求。专家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A、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B、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C、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D、教学成绩优异

16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教育是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B、教育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

C、教育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

D、教育是教师赖以生存的职业活动 165、教师要树立()的人才观。A、“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

B、只有升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 C、终身学习的人才观

D、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

166、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强调树立的教育观念包括()A、应试教育的教育观

B、系统工程的教育观

C、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

D、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167、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

A、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

B、准确鉴别信息

C、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

D、利用信息技术娱乐 168、一名好的教师应当积极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成为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B、具有较多的应试教学经验

C、具有传统的教育 意识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69、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题,中国的教育改革应确立新的教育()。

A、价值观

B、人生观

C、人才观

D、质量观 1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B、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C、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D、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171、素质,就是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称道的各种基本品质,是()。A、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 B、一种自尊、自信、自谦、自持的精神

C、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是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 D、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172、我们正在经历的科技革命正带来一场知识革命。这场知识革命对于教育的影响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个方面()。

A、改变知识结构体系,即扩大了传统知识结构的内涵。B、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总量急剧增加。C、传统的教育思想被推翻,新的教育理念要确立

D、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周期缩短,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173、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又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新的教育需要有新的教育观念知道,新的教育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等的改变来实现。

A、教育过程

B、教学过程

C、师生关系

D、办学模式

174、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关注以下进修内容的开发:()。

A、桥梁课程

B、综合课程

C、中介技术

D、案例培训 175、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有(),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

A、开阔的视野

B、理性的思维

C、开拓的精神

D、实事求是的作风 176、引导创造,首先应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包括()。A、尊重学生的所有兴趣爱好

B、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

C、尊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

D、尊重学生的需求 177、20世纪80年点以后我国制定了多部对教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法律。其中有()等。

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师 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178、教育思想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看法,包括对教育的()等等的认识。

A、本质

B、功能

C、目的 D、原则

179、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创新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基础,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等方面。

A、知识

B、能力

C、非智力因素

D、态度 180、“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是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D、创新思维 18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A、自尊心和自信心

B、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C、掌握学习方法

D、懂得怎样进行学习182、教学的根本意义,是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能力

A、分析问题

B、总结规律

C、预见未来事物

D、科学研究 183、教育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要兼顾()。

A、经济效益

B、学科体系

C、学生发展

D、社会需要 184、所谓学生发展,就要兼顾教育对学生的()功能。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学习评价

D、陶冶品德

185、学习江总书记重要谈话,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A、推行教育改革

B、更新教育思想

C、转变教育观念

D、改变教育的社会功能 186、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应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A、有创新精神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C、有实践能力

D、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87、学习化社会对基础教育提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推进()的整体改革。A、教育理念

B、培养目标

C、课程体系

D、教学组织与模式

188、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A、兴趣爱好B、生理特点

C、心理特质

189、我国的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也同样不能偏废。

A、脑力与体力

B、做人与做事

C、继承与创新

D、学习与实践

190、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应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A、认知

B、身体

C、情感

D、意志 191、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正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A、信息化专业素养

B、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探究问题的环境氛围

C、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D、对教学资源的再创造能力

19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学校的管理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这种遵守应当建立在()的基础之上。

A、积极参与

B、自觉自愿

C、教师管理

D、纪律约束 193、在学生心目中,(),是“好老师”最重要特征。

A、亦师亦友

B、知识渊博

C、民主平等

D、幽默风趣 194、热爱学生,永远当以()的方式对待学生。A、平和

B、愉快

C、友好

D、鼓励 195、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使学生实际的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A、自我认知 的倾向性

B、自主行为的调空力

C、认知动机

D、风格和技能 196、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A、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B、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

C、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

197、素质教育要全面评价学生的()。A、认知

B、能力

C、态度

D、情感

198、教育行政部门转变管理职能的关键,是教育研究与()结合起来。A、对教师的评价

B、对学校的评价

C、教育决策

D、教育实践 199、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200、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

A、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

B、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C、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 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1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14、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16.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17.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18、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19.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20.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21.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22.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23、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5、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26、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8、《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9、《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30、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3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32、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33、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考试制度要充分发挥甄别选拔人才的功能。()

34、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5、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到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后,就可以适时取消“研究性学习”课程。()

36、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

()

37、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38、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且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

39、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就是重会学、轻学会。()

40、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1、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学习方法相对稳定,学习方法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式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42、课改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新理念逐渐取代了“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传统倾向。()

43、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44、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将试行学分制管理。()

45、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质上是科技类活动课程。()

46、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47、这次课程改革保留了原有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

48、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49、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50、评价改革不等同于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51、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52、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校本课程。()

5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中,从学习方式上说,就是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内容上,就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重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54、综合实践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

55、课程资源的多少及开发只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教育资源可开发,主要原因是我们这里条件太差。()

56、教学观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7、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只是改变了名称,而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变化。()

58、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59、教学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论。()60、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6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62、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63、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

64、教育改革的出路不在于教育创新。()65、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居面,可以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

66、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6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取决于 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

68、学校要先教会学生学知识、学科学,再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

69、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70、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71、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72、“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

()7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是教育的本意和真谛。()74、现有的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75、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篮。()76、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得多。()77、学以致用并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78、“听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并不是真理。()79、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80、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81、校长应当成为更新教育观念的先行者。()82、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83、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不一定是切实关怀到每一个学生。()

84、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85、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86、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87、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是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向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88、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89、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90、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91、校长应当永远是一位好老师。()92、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为了学生的升学。()

93、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保证学校教育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94、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95、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96、教育改革既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还要研究考法。()97、素质教育必须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98、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99、教育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且应实行“鼓励冒尖、保护弱者”等原则。(100、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青少年成长的保障,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简答题

1.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是什么?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4.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环节是什么?

5.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哪三个统一? 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7.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8.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9.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0.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11.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12.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13.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

1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1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论述题: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5.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理论试题(答案)

单选答案.A2.A 3.B 4.A5.C 6.B7.B 8.D 9.C.10.D 11.D12.A13.A14.B15.C 16.B 17.B 18.B 19.A 20.B 21.C 22..C 23.B 24.A 25.C 26.A 27.B 28.D 29.D 30.A 31.C32.B 33.D 34.D 35.A 36.A 37.D 38.B 39.B 40.A 41.D 42.D43.C 44.B 45.B 46.C 47.D 48.B 49.A 50.B51.D52.D 53.C 54.B 55.A 56.B 57.A 58.D 59.D 61.D 62.A 63.B 64.B 65.C 66.D 67.A 68.D 69、A 70、C 71、C 72、C 73、B 74、D 75、B 76、A 77、A 78、B 79、C 80、B 81、C 82、A 83、D 84、C 85、C 86、A 87、C 88、B 89、C 90、A 91、B 92、D 93、A 94、D 95、C 96、A 97、B 98、A 99、C 100、D 101、B 102、D 103、C 104、A 105、B 106、B 107、C 108、D

9、A

110、B 111、B 112、A 113、C 114、B 115、A 116、D 117、C 118、B 119、C 120、B 121、C(第一空)、D(第二空)122、B 123、C 124、A 125、B 126、C 127、A 128、D 129、A 130、B 131、C 132、B 133、B 134、C 135、A 136、C 137、A 138、C 139、A 140、D、C 141、B 142、C 143、C 144、B 145、A 146、B 147、B 148、A 149、B 150、B 151、C 152、A 153、B 154、A 155、A 156、C 157、B、A 158、B 159、C 160、C 161、C 162、B 163、B 164、C 165、C 166、A 167A 168、D 169、A 170、B 171、C 172、C 173、C 174、A 175、B 176、D 177、C 178、C 179、B 180、C 181、D 182、D 183、A 184、A 185、C 186、D 187、D 188、C 189、A 190、C 191、B 192、B 193、B 194、A 195、A 196、C 197、C 198、C 199、A 200、D 多选答案

1、ABCD

2、ABCD

3、ABD

4、ABCD

5、ACD

6、ABCD

7、ABCD

8、ABC

9、ABCD10、BCD

11、ABCD

12、AC

13、ABC

14、ABCD

15、BCD

16、ABCD

17、ABC

18、BCD

19、BCD 20、BCD

21、BCD

22、ACD 23、ABC

24、ABCD

25、AC

26、ABCD

27、BCD

28、ABD

29、ABCD 30、ABD

31、ABC

32、B

33、BC

34、BC

35、ABC

36、ABCD 37、C

38、AD

39、AD 40、AB

41、ABCD42、ACD

43、ABC44、CD45、ABD46、AC47、ABC48、ABCD49、BCD50、ABCD51、ABD52、ABD53、ABC54、ABC55、ABCD56、CD57、ABC58、ABD59、ABCD60、ABCD61、CD62、ACD63、ABCD64、ABD65、ABCD66、ABCD67、ACD68、ABD69、ACD70、ABCD 71、ABD72、ABCD 73、BCE 74、ABD 75、ABCE 76、BCD 77、ABCD 78、ABC 79、ABCDE 80、AC 81、ABD 82、BC 83、ABCD 84、ABC 85、BC 86、ABCDE 87、ABDE 88、ABC 89、ACD 90、ABD 91、ABD 92、ABCDE 93、ABC 94、ABCD 95、ABCDE 96、ABCDE 97、BCD 98、ACD 99、ABC 100、BCD 101、ABCD 102、CD 103、ABCD 104、ABD105、ABC 106ABCD 107、ABCD 108、ABC 109、ABD

110、AD111、BCD 112、ABCD 113、ABC 114、ABCD 115、ABCD 116、ABCE 117、ABCD 118、BCD 119、ABCDE 120、AB121、A、B 122、A、B、C 123、B、C 124、A、C 125、A、B、C126、A、B、C、D 127、A、C 128、A、B、C 129、A、B 130、A、B、C131、A、B、C 132、A、B、C 133、A、B 134、A、B、C、D 135、A、B、C 136、A、C 137、A、B、C 138、B、C 139、A、B 140、B、C、D 141、B、C 142、A、B、C 143、B、C 144、A、B 145、A、C 146、A、B 147、A、B、C、D 148、A、C 149、A、C 150、B、C、D 151、A、B152、B、C 153、A、B 154、B、C 155、A、B 156、A、C 157、A、B 158、B、C 159、A、B、C 160、B、C 161、ABCD 162、ABC 163、ABC 164、ABC165、ACD 166、BCD 167、ABC 168、AD 169、ACD 170、ABCD171、ABCD172、ABD 173、ABC174、ACD 175、ABCD 176、BCD 177、ABCD 178ABCD 179、ABCD 180、ABC 181、ABCD 182、ABC183、BCD 184、ABD 185、BC 186、BD 187、ABCD188、ABC 189、ABCD 190、ACD 191、BC 192、AB193、AC 194ABCD195、ABCD 196ABC 197、ABCD 198、CD 199、ABC 200、ABC 判断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51、×

52、×53√、54、√ 55 ×、56、√ 57 ×、58、√

59、×60、√61、√ 62、√ 63、√ 64、× 65、× 66、√ 67、√ 68、×69、√ 70、√ 71、×72、√ 73、√ 74、× 75、√ 76、√77、×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89、√90、√91、√92、×93、√94、√95、×96、√97、×98、√ 99、√ 100、√ 简答题答案

1.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⑵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⑶课堂教学的自主化,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立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做;⑷课堂教学的情感化,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到教学民主,师生情感共振。4.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环节是什么?

经常采用“问题情境——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等五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

5.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哪三个统一?

⑴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⑵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激励性、自主性、探究性);⑶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协调统一。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7.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 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8.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9.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10.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P125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11.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P141 答: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12.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3.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 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论述题答案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案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5、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 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有: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教管理;第二,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重建。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5.新课程改革理论试题2 篇五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把原大纲中的七个部分缩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并分学段进行说明;删去了原大纲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课程实施建议,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三部分,并分学段加以阐述。风格上的差异。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在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减少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改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从程观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主以下几个方面:

1、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案例中赵老师对学生关注不当,他仅仅关注考试学科的成绩,表现了教育关注的狭隘性。对考试学科以外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也应给予关注,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案例中的赵老师仅仅关注学生“考试关”的通过,对学生近期发展不能全面关注,对学生的中远期发展就更难以顾及。

3、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刘勇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诗,这种需求是合理的,应当允许,也应当得到满足。而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合理的应当的学习需求不被认可,不被接受。这样不但使学生的成长受到挫伤,也使学校适应学生发展的功能大大降低。

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习被看作是统一的共性的活动。对学习的指导,也采取一种灌输的方式。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

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任教师灌输。学生的尊严,是在受尊重的人际环境中形成的,教师要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让学生永远带着希望和信心。教师关注不同,所引发的后继活动和教育后果也不同。它的影响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关注不同― 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 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结论不同― 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 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 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 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 学生在成长中的反应和表现不同― 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事实说明,许多教育效果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可以看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世界。请举例说明你所教学课的课程标准:

例如,对科学探究的目标规定,第一个目标是知道科学探究实际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目标是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见这些规定,都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对过程,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 以较大的灵活性。

(2部分)

1、新课改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其

一、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其

二、思品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其

三、课程结构单一,封闭;其

四、课程内容陈旧;其

五、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其

六、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其七,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3、先进国家课改的启示:1)课改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也重视价值观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发展。3)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关注学生经验。4)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

4、针对课改弊端提出六项具体目标:

一、改变课改过程过于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快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谈谈你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理解: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的部分的分量保持相对平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社会需求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而社会需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6、新课程如何克服过去教学内容上的“难、繁、偏、旧”的弊端:

第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二,新课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1)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流合作的能力

7、教师的关注:1)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2)关注学生长期发展;3)关注学生不同的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

8、教师关注的升华: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

9、教师的关注不同——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态度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映和表现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

10、新课改与传统课程环境有什么不同?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变学生为中心;变单方向发展为多方面发展;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变被动反映为有计划的行动;变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为具有选择性的内容变孤立的人工背景为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

11、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那些变化?⑴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①、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⑶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12、什么是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1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体验性4)独特性5)问题性

14、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从现状看,我国目前教与学的方式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从理论上看,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15、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合作学习: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成而言的。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6、如何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①要明确教师的职责②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③确立新的教学

17、教师教学职责: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评价:是评定的简称,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只在系统调查

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18、综合能力的测试目标:①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②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③体现基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9、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1)接受和储存信息2)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0、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①评价的目光应面对个性②评价内容应指向个性③评价方法应展示个性④评价结果应激励个性

21、新课改所提倡的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观”: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建立促进课改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2、评定:坐在某人的旁边帮助他,咨询性评价。

23、“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内涵: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浅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

24、“发展性评价观”遵循的理念: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5、“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特点:

①评价内容多元化—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②评价结果的效益化—从注重鉴定与选拔转向注重激励③评价方式的动态化—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转化。④评价模式的质性化—从单项性转向多元性和交互性。

26、评价的五个功能:1)反馈调节2)展示激励3)反思总结4)记录成长5)积极导向

27、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1)学生观2)发展观3)知识观4)课程观

2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上的人

6.新课程理论测试题及答案11 篇六

2、结合本学科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推理能力、抽象能力、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

4、数学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5、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8、二、单选题:

1、B

2、B

3、D

三、简答题:

1、(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2、(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面向全体的原则。

(4)知情并重原则。

(5)开放性原则。

3、(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4、略。

四、论述题:

1、(一)坚持“一个为本”

坚持“一个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指:(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二)搞好“四个调整”

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一是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要在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

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重新“定位”:一是师生关系的定位,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主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共享、共进。二是教师的定位,教师定位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这个定位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如下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4)由封闭向开放转变;(5)由信息的单身交流向信息的综合交流转变。三是学生的定位,学生定位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或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

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方式,在动用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3)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4)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5)要尊重学生的人格;(6)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7)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8)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10)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以及上述学习方式的交互使用和整合的。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和传统的电子教学媒体(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要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促进各种教学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2、略。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的学习态度,使获得()与()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和课时比例,并设置()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和()。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和江泽民同志的()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教育。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和(),使数学教育(),实现(),()()。

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个部分,分别是()、()、()、()。

7、《标准》指出:“()、()与()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判断题:

1、教师即课程。()

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裨是交往。()

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5、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6、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

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

8、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9、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三、简答题:

1、怎么认识数学?

2、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哪些变化?

3、一所学校期末考试二年、三年、五年、六年有如下题目。

(1)二年级:计算①438-175,②2573+824,③6632-2820,④10275-382

(2)三年级:读出下面各数:①3004000 ②130040000

(3)五年级:①125×32×25,②5330÷205,③

(4)六年级:一件工作,甲单独做10天完成,乙单独做15天完成,两人合作3天后,剩下的由乙单独做,需几天完成?

以上命题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请具体说明。

4、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积极主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综合课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党的教育、推进素质

4、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价值、目标、内容、教与学的方式

6、四、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7、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三、简答题:

1、《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标准》对数学没有采取简单定义的方法。因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社会与文化不仅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同时数学对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也起关键的作用;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从课堂教学的眼光看待数学:大众数学、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

2、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是说,数学课程的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再次明确这一点,意在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

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3、二年级命题中④题不符合《标准》要求,《标准》要求笔算加减法以三位数为主,一般不超过四位数。

三年级命题都不符合《标准》要求,《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五年级命题中②③不符合要求,《标准》要求②中除数不超过两位数,③中分数混合运算不包含带分数。

六年级命题不符合《标准》要求,《标准》要求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而此题超过三步。

4、(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简答:

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数学课程标准》?

一、联糸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数学意识

二、重创造性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应用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技能。

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两则

摩托加油与函数教学 福建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潘振南

2004年2月25日上午,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到一所农村初中校听“推门课”,进教室后我刚坐下,上课的铃声随即响起,但任课老师还没有进教室,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教师什么原因迟到呢?”、“今天他(她)要上什么内容的课呢?”,我开始琢磨着。过了大约两分钟,教师才匆忙进教室,他的开场白是:对不起,我迟到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我迟到的原因吧,那是因为从家里来学校的途中,发现我所骑的摩托车没有汽油了,于是就到路边的一个电脑加油站加油了,在加油过程中我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3.18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表示什么呢?(生答: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生答:因为进油时,油量会发生变化,油量变化了,金额就跟着改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华东师大版教材)“第17章的17.1变量与函数”,单价3.18元/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变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所以,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生答:y=3.18x)这个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我的摩托车油箱最多能装10升汽油,那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生答:0≤x≤10)

„„

我听课前的两个问题已无需再琢磨了,迟到原因的真假性也不重要了。“函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历来困扰着我们数学老师,而刘老师这节课所创设的引入问题情境给予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悟了。在传统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的引入都是采用“直接告诉式”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冗长、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而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迟到”——“加油”——“函数”的导入过程,引人入胜。

“学生迟到”与“图形旋转”

福建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潘振南

2004年9月7日上午,我们教研室的全体教研员到南安市霞溪中学听“常态课”。听课前,在教务处提供的课程表中,我随机挑选了第二节——初二年4班的数学课(华东师大版教材)。走进教室时,第二节课还未开始,但我注意到了任教的陈老师已来到教室,正与一些学生交谈着,其他学生也正陆陆续续地走进教室。上课铃响了,但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到场,陈老师边点名边等待着,我作为听课老师为他着急,并琢磨着:本节课要上什么内容呢?我翻开教材寻找着。约摸两分钟后,第一组第一排的小个男孩终于最后一个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我为这个小男孩担心着:“这个小男孩迟到了,会不会挨老师的批评,会不会受到处罚?”上课伊始,陈老师真的向这个小男孩发问了:“你迟到了,有什么感觉啊?”小男孩胆怯地回答:“害怕”。老师追问:“除了害怕,还有其它什么感觉吗?”小男孩无语了,不敢说话了。老师转向全班学生:“大家发现他除了害怕外,还有没有发现其它现象?”我纳闷着:上课时间已经拖延了,老师为什么还不赶快讲课,还要浪费时间与这个小男孩“纠缠不休”呢?是不是真的要来一场“暴风骤雨”?这时,有个学生回答道:“老师,我发现他满头大汗”。老师接过话题:“是啊,发生迟到现象在所难免,这时既要跑步又要爬楼梯(该班教室在楼上)会很辛苦的,所以满头大汗是很正常的现象,那就请把教室里的电风扇开大一点吧”。话音刚落,全班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本已慢慢转动的电风扇。老师趁机道:“大家看见电风扇时,发现了什么?”学生开始议论了,有一个学生答“电风扇在转动”。陈老师接着说:“对啦!电风扇在转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第十一章的第2节图形的旋转(教师板书)”。“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旋转的实例吗?”学生沉思片刻,接着不断有学生举例回答:钟表的秒针、玩具的陀螺、汽车的方向盘、池塘的水车、自行车的车轮、飞机上的螺旋桨„„。陈老师趁热打铁:“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两个数学问题:(1)这些旋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旋转是由那些要素决定的?大家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7.高校田径课程开展状况 篇七

1 高校田径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田径课程一直占据着非常主要的作用和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田径课程的开展受体育场地、体育设备和设施等影响较小,田径课程开展的随时性和机动性等,都为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纵观我国各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现状,其结果并不理想。

1.1 田径课程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田径课程是主要的内容。但由于不同高校对待田径课程的态度和积极性等不同等,使田径课程在我国普通高校中的整体情况并不理想。为了有效地调查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国内100所高校,着重调查了这些高校的田径课程的开展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5%的高校田径课程仍为传统的跑步训练等陈旧的课程,15%的高校田径课程为相对新颖的课程,在课程中安排了综合性的走、跑、投等项目,只有10%的高校田径课程为体育素质的综合性课程。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很多高校对于田径课程的理解与把握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很多高校对于田径课程的创新并不重视,田径课程的内容和训练方式比较陈旧,田径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这些田径课程开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都对高校田径课程的健康有序开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1.2 高校田径课程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

在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主导,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针对性地田径体育教学工作。但现阶段,在我国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中,教师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根据传统的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工作,这种相对呆板的教学工作,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田径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和顺利性,但长期以往,并不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田径综合素养。同时由于田径课程本身属于消耗身体耐力等体育活动,如果不注重创新教学形式,不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很容易降低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兴趣,最终降低田径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此外,在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中,特别是在学生评价环节,田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过分地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和体能上,无法通过体能拉练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忽略,这种过于片面化的评价方式,容易限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容易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1.3 高校田径课程的普及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在很多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田径课程的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高校都将体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通过这种教学形式的改革,学生对于田径课程多了很多自主性,但同时由于过于传统和落后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兴趣不高,学生往往较少选择田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倒降低了高校田径课程的普及情况,不利于高校田径课程的正常开展。在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选择了教学形式更加新颖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如跆拳道、健美操等,这使得很多高校的田径课程参与人数较少,在实践中不得不取消田径课程。

2 高校田径课程开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田径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对于优化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在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限制着高校田径课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中,限制其有效开展的因素非常多,既包括客观因素如:课程内容,考核制度,也包括一些主观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教师教学手段及方法等。当前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主要有:田径课运动量大,教学枯燥且手段单一,考核成绩过于量化而且还不易通过等。

2.1 田径课程内容繁重且缺乏趣味性

在高校田径课程中,由于田径课程属于高校体育课程中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项目,在田径课程中,很多内容限制的比较呆板,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兴趣。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走、跑、跳、投等教学内容为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基本的项目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身体耐力,以便能够有效地应付相对繁重的体育训练。此外,在田径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由于田径课程过分注重体育训练的技巧性,而技巧往往需要重复的训练才能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兴趣和注意力。可见,在田径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田径课程的这些基本性质或者说田径课程的这些基本因素等,都使得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兴趣不大。在当前时代下,由于信息爆炸的来临,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分散,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体育训练。总而言之,高校田径课程的性质及相对单调的体育训练课程等,都降低了高校大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兴趣,不利于田径课程的教学工作,更限制了田径课程的正常开展。

2.2 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

在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等都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质量,都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水平,都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田径课程的兴趣。但在现阶段的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由于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比较传统和陈旧,在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课本来进行对应性的教学,这种传统的单一性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保障教学的计划性,但不利于提升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兴趣,也不利于提升田径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新颖化的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信心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教师自身的素质限制,另外一方面也有教师对新生事物的把握能力不强有着直接的关联。总之,在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过于陈旧或传统的教学方式,单调重复的训练方式,都降低了学生对于高校田径课程的兴趣,限制了高校田径课程的正常开展。

2.3 学生自主性意识的不断提升

在当今时代下,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不断丰富。高校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的客体,而是希望通过自主的选择来突出自身的地位,来迎合自身的切实需求。而在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中,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主意识的提升是背道而驰的,学生自身因素对于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也容易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首先,在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中,由于高校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不断提升,学生在面对多样化的选择时,很难选择田径课程。其次,对于很多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很多高校大学生基本都属于亚健康的状态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强,大学生自身的耐力有待提高,大学生这些身体素质方面的因素,同样限制着高校田径课程的有序开展。特别是田径课程中的部分耐力训练项目,如3000米长跑训练等。部分学生因自身的身体素质因素而难以承受繁重的长跑项目,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高校田径课程容易产生排斥的情绪。

3 优化高校田径课程开展的具体措施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田径课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鉴于在现阶段高校田径课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因素等,因此为优化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情况,有效地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水平和质量,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3.1 充分利用教材,注重把握教学中的差异性

在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来。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不同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兴趣程度不同,不同学生对于高校田径课程的接受程度不同等,在田径课程的开展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因素,注重教学内容额差异化,体现教学内容的渐进性,有效地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在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效地把握教材内容,不断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在充分理解与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学会予以创新式的扩展。如在折返跑训练中,教师要尊重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折返跑的技巧和训练方法,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采用重复性的折返训练,那么很容易让学生在过度疲劳中对折返跑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在开展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创新教学方式,在充分尊重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基础上,给田径课程冠以创新式的教学方式。在折返跑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于热门节目《奔跑吧,兄弟》中的“撕名牌”游戏,增加折返跑训练中的趣味性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对于高校田径课程的兴趣。因此,在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拘一格的把田径教学的竞技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效的结合,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2 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主导性作用

在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将田径课程与学生比较关心、关注的热门事件联系起来,提升田径课程训练的接近性。同时,在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增加田径课程教学的整体趣味性。此外,在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导性和自主性。

3.3 优化课程设置减少学生自身的抵触情绪

在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优化课程设置。田径课程的训练强度大、技巧性较高,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在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将田径课程的训练由易到难,逐步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水平来有条不紊地安排合适的训练内容,树立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自信力。此外,在田径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来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切忌过分注重学生的田径技能和分数,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总结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田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在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中存在着若干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并不利于高校田径课程的有效开展。因此针对这些限制因素,为优化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不断提升高校田径课程的水平与质量,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课程设置,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欧阳榕.论田径课程教学在普通高校的开展[J].科技信息,2009(21).

8.田径课程理论试题库 篇八

【关键词】后奥运 田径运动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93-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1991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再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金5银,三破世界纪录,1996年第26届奥运会获得1金3银2铜,2004年雅典奥运会1金l银,2008北京奥运会0金0银2铜的现实,中国田径一步一个脚印地曲折之路向着胜利的巅峰攀登。但近几年,随着刘翔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使相对停滞和衰退的局面得以再展生机。为此,本文从多视角探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三、分析与讨论

1.加大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采取更加科学的训练手段,延长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激发现役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激情,充分挖掘其潜力,继续提高竞技能力,为培养优秀接班人赢得更多的时间。其次,加速培养新手,使之成为中国田径新一代的中坚力量。为了使中国田径顺利通过断层,取得新的突破,对后备力量的培养要做到科学性、计划性、梯次性。更快更好更多地培养田径后备人材,提高我国选手在比赛中夺金牌的保险系数。第三,要加大田径的普及工作,田径是一项成人运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打好雄厚的基础,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于要成绩,杜绝昙花一现,功亏一篑现象。加大田径运动的普及工作,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办少儿田径训练班,并建立网络体系,经常派有经验的专家下去讲学和指导训练;要建立激励机制,对青少年训练工作有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第四,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拨款已是杯水车薪,因此利用田径运动的社会影响,一方面是寻求社会赞助,增加比赛机会,提高竞技水平,拉动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有偿服务,培养田径人才实行有偿输送,拉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關系,激活体育人才市场化的竞争力。

2.建立以小学、中学为基础,大学为提高的台阶式培养方式。

田径运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在普及中发现人才。中、小学生占我国人口1/4,如果有1/3的中小学生喜爱田径运动,普及面就是在亿万人口中进行。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人才梯队培养网络,成立国家、省、地、县田径各级协会。以链环形式环环相扣,田径项目的竞赛活动、培训活动均由协会牵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田径活动。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使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级竞赛互为联系和促进,扩大田径基础,发现和培养田径后备人才。

3.多方共建田径人才培养基地,走“体教结合”之路。

中小学是基础阶段,应试教育体制形成的“重文轻武”思想严重地制约了体育运动的开展。因此,实行教育部门给政策、体育部门给组织、学校给人才的三家互助合作形式,走“体教结合”之路,有助于田径运动的积极开展。将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县(市)教育、体育评估内容,提高教育、体育部门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健全、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形成领导重视,大家关心,国家和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首先,开发市场潜力、改善输送渠道、建立田径有偿培训机制。市场经济制度将使各行各业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越来越浓,开发市场潜力将成为竞争人才的战场。田径项目的健身性使之在体育市场的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利用其商业价值,开发市场潜力,加强竞争力。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其次,改善运动员输送渠道,打破以往在竞技体校选拔运动员的狭窄格局。将田径选拔拓宽至中学、大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才资源;同时提高了田径运动员的文化层次,有利于退役后在社会上立足。

4.合理布局田径基地,大力挖掘后备人才。

国家和各省、市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布局,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田径运动项目。以免造成浪费。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平均每个省都有几千万人口,从“奥运争光”目标看,应该集中精力抓好传统项目优势好的省、市、自治区的各级田径训练,对于运动队水平高和后备力量强的田径基地,国家应在后备力量培养和场馆建设等方面重点投资,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运动员。

5.继续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全运与奥运协调发展,强化奥运战略意识。

中国田径运动要坚持走举国体制的道路,亟待解决的就是成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国家队,协调好省、市和国家的利益,解决全运会与奥运会之间的矛盾,让为国争光真正上升为头等大事。在建设队伍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启动高水平科研课题,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打造出一支能担负起为国争光任务的有实力的队伍。

全运会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历时40余年共举办了10届。现在的问题是,它作为竞技体育的盛会,怎样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和市场接轨,与奥运战略相协调。不能只顾了全运会而不顾奥运会。为了全运会拼尽了一切,到了奥运会再拼就拼不动了。要解决好这一难题,首先,国家要调整好利益的天平,进一步加重奥运会的砝码;其次,要在训练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再次,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从思想上自觉服从国家的利益,强化奥运战略意识。

6.摒弃“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

延续了多年的国家队“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其弊端是:训练小组分散在各省、市,各自为政,没有了国家队的权威;在人、财、物资源配置上也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国家队就是要集中全国最好的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并集中财力、物力,把国家队的尖子运动员训练好,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田径是一项以个体行为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的周期性很明显,又没有球类那样的联赛。所以,把全国最好的教练员、运动员集中到一起,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有利于运动科技项目的攻关,有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要不断改善训练、科研、食宿、医疗、学习的硬件设施,为国家队的科学训练提供优质服务。

7.走科学训练之路

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在我国合适的地方建立集科研、训练和教练员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组建包括运动生理、生化、心理、生物力学、训练学、营养学和生物工程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课题攻关组,深入训练现场,和教练员、运动员一起,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对世界田径前沿科技的跟踪研究,掌握最新动态进行分析处理,为教练员训练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减少盲目性;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将科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一定要将田径奥运备战建立在一个高科技的平台上,尽快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运动员特点的科学训练新路子。

8.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培养科研型教练队伍。

美国竞技体育的成功证明了教练员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他们进行科学训练的能力,也决定了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为使我国田径运动得以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重视教练员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田径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在逐步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练员不能让人满意。目前,我国田径教练员大多来源于退役的运动员,他们普遍存在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理论水平低,特别是科研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创新能力差、学习掌握新知识慢、科学训练能力低的通病。为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在培训的形式上可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国家应在继续办好和完善现有培训班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练员自学教材,供广大教练员自学使用,同时,应逐步建立教练员上岗制度,定期对教练员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及格的教练员,应暂停其担任的教练工作。此外,要在招纳人才方面出大手笔,不搞论资排辈,敢于启用年纪轻、学历高、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型的教练人才,把他们尽快充实到国家、省、市一级的运动队中去,使全国田径界形成科学训练的局面。同时,还要加强在岗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工程,不断更新知识,交流心得,进一步提高执教水平。

四、结 论

中国田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捷报频传,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夙愿;但是,自从广岛亚运会以后,中国田径运动开始出现不尽人意的滑坡状况。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能够培养一批与世界田径强国争金夺银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策略:必须采取加大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延长田径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建立以小学、中学为基础,大学提高的递进培训方式;实行教育、体育、学校共建田径人才培养基地,走“体教结合”之路;合理布局田径基地,大力挖掘后备人才;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奥运战略意识;摒弃“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加强科学训练;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培养科研型教练队伍等。目前,田径水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体育运动总体水平继续提高的一大薄弱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而引起和导致的。那么,如何保持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使之得到持续提高,使之与欧美田径运动员一样,保持较长时间的运动生涯?这就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并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田径发展和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出路和模式,是田径界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田径打好翻身仗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杨 洋.从第28届雅典奥运会试析我国田径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77

2 叶仲淼.我国田径运动现状剖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4(3):87~90

3 王跃新.限制田径运动比赛成绩的因素[J].体育科研,2003(5):39

4 谭政典等.从五届奥运会成绩看中国田径运动发展的成功与不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86~88~92

上一篇: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个人简历下一篇:银行员工微贷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