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2024-07-01

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11篇)

1.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一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探索

摘要: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很多学者专家认为城市滨水区域建设不仅注重视觉效果,更要重视城市滨水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作 者:陈小锋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期 刊:科协论坛(下半月) Journal: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年,卷(期):2010,“”(4)分类号:X22关键词:问题 原则 内容

2.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二

1城市滨水岸线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驳岸类型单调:一种是斜坡式护砌, 一种是垂直式护岸, 目的主要是考虑其防洪功能, 不具备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亲水功能, 更不具备城市滨水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的功能与视觉审美上的景观功能。

(2) 景观设计单调:许多驳岸设计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 硬质护坡、高筑河堤等, 使河道失去了原本的自然风光与亲切感。

(3) 物种单调:典型的“U”字型与“V”字型硬质河道, 改变了原本滨水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 破坏了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使得滨水区域内的水生植物、两栖类动物、昆虫种类单调。

(4) 绿化单调:目前大多数滨水驳岸的绿地面积很小, 结构单一, 不能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 而且也不能满足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

2城市滨水驳岸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

2.1生态驳岸的概念

生态驳岸, 指恢复为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 采用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方法, 来减少对河流自然环境的破坏。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2]。

2.2生态驳岸的基本功能

生态驳岸需要兼具传统工程驳岸的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和生态驳岸的渗透调节功能。主要有以下5个功能。

(1) 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 (2) 改善滨水区景观、恢复生态平衡; (3) 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 形成一个水陆复合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4) 调节水位。可渗透性界面, 丰水期, 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枯水期, 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 起着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增强水体自净作用。 (5) 生态河堤上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 可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水的紊流, 使空气中的氧气融入水中, 而且植被和其他生物可吸收分解河水中大量的污染物, 从而适度净化水体[4]。

2.3生态驳岸的类型

(1) 自然原型驳岸。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 可以考虑保持其原本的自然状态, 同时配合植物种植, 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这一类的驳岸由于更加接近水面, 容易使人群在此聚集, 在设计时应采用接近自然的材料, 充分考虑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活区域。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揍树以及芦苇、芭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 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 加之其枝叶柔韧, 顺应水流, 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2) 自然型驳岸。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 在种植植被的同时, 还通过天然石料、木材的护底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 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 斜坡种植植被, 实行乔灌草结合, 固堤护岸。

(3) 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 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 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 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 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 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 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2.4城市滨水驳岸生态景观的设计理论

(1) 构建生态合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滨水驳岸模式。环境改造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城市生命的纽带主要由城市水体维系。所以城市水体的整个功能必然带动滨水区驳岸生态化空间的构建, 可以保证城市整体环境的生态稳定。

(2) 完善滨水驳岸生态景观设计要素。城市滨水驳岸景观的完善与改造, 使人们对城市滨水驳岸景观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设计生态护岸时, 要以自然、生活、空间、历史和文化为线索, 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进行彻底的了解与认识, 以便将生态护岸与当地的景观文化融为一体[5]。

(3) 实现滨水驳岸公共活动场所人性化和科学化。城市滨水驳岸景观在设计中应研究人活动的规律, 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融入到设计中, 使城市滨水驳岸空间更人性化。同时, 在后期的使用和维护上应采样科学的管理方法, 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2.5城市滨水驳岸生态景观的设计原则

(1) 生态性原则。营造驳岸的生态化, 就要考虑对整个滨水空间的水、植物、动物、土壤等资源的保护。如果不注重驳岸的生态化建设, 就很可能导致其生态化系统失衡。因此在设计中应加强自然景观的恢复, 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促进驳岸生态化的和谐发展。

(2) 地域性原则。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特色, 在城市滨水驳岸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尊重历史, 对城市文化历史遗产进行保护, 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展示出来。所以在设计中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水边园林工程建设, 而应当结合城市地势、地理等创建和谐特色的城市驳岸。

(3) 安全性原则。驳岸的修建基本目的就是满足防洪、抗洪功能。城市滨失去的防洪设施对人们的安全财产问题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驳岸的安全性原则也是驳岸建设中的基本核心。

(4) 亲水性原则。滨水驳岸在设计中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思想, 从人的行为、心理、健康及文化等特征及需求出发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从而营造出个体与群体的观水、亲水、触水等更多的亲水空间。

(5) 美观性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 如今人们对城市滨水驳岸生态化的设计有着很高的要求, 即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 更追求其景观的视觉效果。根据视觉审美的要求, 创造出线条流畅优美的驳岸可以给人通透的视觉效果。

3结语

城市滨水岸线作为现代城市中景观特色最为突出、自然生态因素密集、生态变化和平衡过程丰富的地带, 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滨水岸线的设计, 我们应该融入“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的思想, 使城市滨水驳岸空间更人性化。在保证驳岸结构稳定和满足生态平衡要求的基础上, 建造更加适宜人群活动的生态驳岸, 来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们向往的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晓刚, 汪豫成.城镇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模式研究[J].山西科技, 2014 (6) :87-89.

3.城市滨水生态景观带规划设计研究 篇三

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城市滨水景观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滨水空间正式被人们拉入规划的范围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具体真正的开发意义则是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1980年前后,滨水空间的研究规划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相关的专业杂志和设计专著也不断产生:如美国的麦克·哈格在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约翰·欧·西蒙兹所著《景观设计学一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以及“Park and site Planning”一书,系统的分析了美国如金科隆等滨水岸公园的设计案例,说明了亲水理念在其设计手法上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滨水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属于一个较新的课题研究领域。从国内城市看,滨水区景观从80年代才开始关注研究。如张庭伟等编著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是国内比较早的系统介绍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的书。王建国教授著的《城市设计》,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了城市滨水区的有关概念等,并研究和分析了芝加哥河滨水区城市设计和宜兴滨水区城市设计案例。对于城市滨水景观带的框架设计规划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渭河咸阳段滨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城市滨水生态休闲景观带规划设计出发,构建了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基础。

渭河咸阳段生态景观带总体规划构思

渭河干流在陕境内,流长502.4公里,流域面积67108平方公里。本文研究区域为溜河咸阳段的区域包括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导向,结合资源优势,围绕“一脉两翼三区”的整体构想,以渭河为文脉,两翼分别是“生态渭河”、“人文渭河”,三区分别是“湿地公园景观区、农家民俗景观带、渭阳温泉养生带”。

一脉。以渭河为文脉,创造亲水环境,宜人的亲水环境可以给人一种视觉的愉悦感和舒适感。我们采用单一树种(主要选择垂柳、水杉、杨树等)进行绿化,旨在形成植物的群体效果。亲水区供人们亲水戏水,并结合观水曲桥,使人们轻松自然地接近水,放松紧张地城市生活精神节奏。

两翼。人文渭河景区,主要以渭水渊源的神话和史料题材为意境,进行重要景观节点营造,以沧桑野趣绿地环境烘托历史的久远氛围。主要包括以下景观节点:溯古烟柳、夸父追日、渭滨猿祖。

生态溜河景区,主要以石材和花木等自然材料进行生态景观营造。主要包括以下景观节点:即景滨石、洛岸桃花、浮芦雁荡。

三区。湿地公园景观区:根据区段内的自然地貌、水文地理環境、现有的植被和景观条件,通过环境治理和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美化,创建一个与自然接触,感受自然奥妙的场所。景观带以表现自然环境之美为目的,并提供湿地生态教育的场地,集观赏、休憩、教育、旅游功能于一身。塑造三大自然景观区:湿地教育公园、苇荡游园和自然垂钓公园。湿地教育公园包含三个主题分区,包括湿地游览区、生态教育区及花卉活动区,分别提供花卉展览、户外观鸟以及湿地生态教育等活动场所。

农家民俗景观带:该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关中农家庭院建筑结构的景观群,结合距离河滨较近的柳林等自然村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将村庄引入景观区域内,整体参与经营。其功能主要为服务接待,景观特征以富有关中风情的元素进行组织;二是生产观光,将富有武功及关中特色的农家手工生产项目如织绣、锣鼓、雕刻、陶艺等引入园中,一方面生产,形成特色产品,另一方面作为旅游观光项目,表演给游人欣赏,个别项目还可以供游人体验。

渭阳温泉养生带:该区主要打造城市温泉旅游带,以城区温泉养生项目为示范,带动城郊温泉旅游的开发,依托中国地热城的优势和城市休闲氛围,借鉴日本和台湾温泉发展模式,在城郊积极发展温泉小镇集群,打造体验温泉休闲健康生活的特色旅游带。主要开发思路是以城区海泉湾温泉世界等温泉养生项目为示范,以西宝高速为交通快线,串联城郊秦都马跑泉、兴平贵妃温泉、武功田园温泉等溜阳温泉小镇的发展。

渭河流域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特征和人文价值。通过溜河生态景观带的规划,改善渭河的生态环境,延续渭河的历史文脉,为现代人提供一个干净、舒适、优美的滨水环境。提出“一脉两翼三区”的整体构想,将历史文化、风土民俗融入到溜河景观规划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渭河自身魅力的生态景观环境。

[项目基金]2016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16X32),城市带状休闲空间与动态景观的创意研究——以大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带的休闲旅游研究为例。

4.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四

河道滨水空间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本文以漓江滨水景观空间营造为研究背景,以景观设计学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从自然与乡土特色角度来阐述其景观营造,为进一步开发滨水的景观价值和生态经济旅游价值阐明设计思路。

1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原则

保护第一自然:原生植被、动物及自然堤岸、滨水形态等。采用乡土乔木类树桩护坎使其有利于鱼类生物的生存;创建更多水域、浅滩及水生植物圈,增加土地与水域关系多样性变化形式,使更多的乡土植物、鸟类及昆虫拥有适合居住及繁衍生存的栖息地;种植类似芦苇、菖蒲等乡土水生植物,不仅增加景观植物多样性,更能够为净化水体起到积极作用;利用第二自然:经过修缮的鱼塘、水田、荷塘与当地居民饲养的家禽构成农渔业自然形态,体现渔耕文化及休闲乡土田园风情;尊重第三自然:利用滨水周边现有的散落而具有乡土气息的村落及道路布局。扩大滨水外围景观延伸。通过群组分散原则,形成各水系与地块聚散布置,充分利用原有景观元素,重构滨水固有水本风情。顺应地形、因势利导;减少建设过程中的耗土量,以降低建设所需能源消耗量,认真实施生态化设计的原则。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在不改变基础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空间异质性,并满足生物多样性的生境需求的模式。

2乡土特色景观设计细则

2.1乡土自然景观元素的应用

自然景观元素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乡土环境要素融合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区域景观特有的基质纹理,是乡土景观的核心要素。漓江滨水空间既有的地形地貌、植被、河道水体、动物及气候成为滨水乡土自然景观的有机组成要素。

(1)漓江滨水空间水环境设计。首先,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其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并保持区域水面面积。严格控制任意填塘堵道,保持顺畅的滨水内外生态环境能量流的良好交互。其次,在竖向设计方面,依据变化的地形高度差异性,及边坡河道原有的生态过滤系统,进行水净化处理,并保证循环水源的安全性。同时设置河道渗水边坡,使外延水系逐步渗透到土壤中,加强滨水土壤含水量,促进河道与边坡小尺度能量交流。再次,加强水系能量流交换频率,并进一步沟通河水断道区域,联络并启动死水区域。对于居民生活较密集的局部河段进行重点整治,清除河道及小池塘的淤泥流沙,并加强水系的内外交流。最终,提高与水系网络中心和周围水源的联系,并沟通网络内的滨水水体循环,依据复杂的线性河道,进一步形成绿色植物生长的高密度多层次生态系统。(2)乡土植物的应用。乡土植物主要指起源于当地或主产地在当地,展现自然生境并把成本的维护和水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的植物。这类植物在当地经过长期的生长演化,最能够适应当地的地质及土壤条件,自身结构与生理特征适应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滨水景观空间营造用地内应有人工栽植或自然形成一些植物群落而形成的绿色环境基础设施。漓江滨水空间的植物,以沉水型组成的群落最为众多,面积分布最大的几乎遍布滨水水道的则是亚洲苦草群落。挺水型植被带主要分布在滨水河道边坡水位线以下,主要有水蓼、喜旱莲子草、芦苇等面积较小群落并呈线状分布,基本没有形成大尺度生态斑块。漓江滨水空间常年水位稳定,水流缓慢,植物的选择主要以本地现存滨水植物系统为基底进行建设,人工种植的其他花卉、树木等植被与公园四周的既有树木相连,并且与滨水的`植物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隔离带。沿湖特色的滨水展示空间则通过树林与滨水植物的围合形成。

2.2乡土硬质景观元素的应用

乡土硬质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底上塑造和建设的可视化人工景观元素。分为村镇聚落、交通道路、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农作物及养殖等等。白话的景观元素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经人为加工后,并作为形成该地区的具体生活场景的景观元素。

(1)直接借用。由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有一定艺术价值的设施,为滨水景观空间营造景观所用,常见的水、石、桥梁、水坝,不需要太多装饰装修则可以形成一个浓郁的乡土风味的景观小品展示区。(2)改造利用。保护滨水用地范围内的典型地方特色的结构、服务设施或站点,并进一步使用传统工艺的方式,形成和当地自然材料的有机转变。(3)借鉴。天然建筑材料,可直接用于滨水景观空间营造的主体景观建设中,常用的景观构筑物和硬质景观,如墙壁、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场地铺装、绿化设施和道路展示。人工乡土景观元素在特定区域内为基础模型,通过组合旧和新材料,结合传统和现代技术,使创造得景观艺术作品中含有独特的乡土韵味。使用本地石材、木材和其他硬质表面材料作为场地面层铺装,就地取材,减少造价。通过艺术手法使本地建筑材料形成强烈的地域性特色景观,实体性的景观小品,容易得到强烈的乡土认同意识。

2.3乡土软质景观元素的提炼与应用

非物质意象形态的乡土景观元素涉及范围广泛,不易把握,主要表现为乡土的环境观念、生活观念、道德观念、生产观念、行为方式、风土民情等乡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此类景观元素不如乡土自然环境和硬质景观直观具象且难以把握,但乡土民风民情依附自然环境与硬质景观而相互并存。它使乡土具有人文气息,具有一方水土的灵性,且必须通过人为二次艺术形式加工提炼后才能在景观中具体表现出来。(1)生产及生活观念视觉固化。提炼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田园种植模式和生活场景,加以雕塑化,固化场景,产生视觉美感。(2)风土民情的保护。漓江滨水空间内的山、水、农田、河塘、村落相结合,体现出人们生活劳动而展现出的区别于城市的山水滨水风情画卷。在保护好当地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设计构思,使滨水更具有乡土田野风情。例如,漓江滨水空间的河渠泛舟、村落集市、社戏家宴等等,使乡土民俗民情的生活形态得以展现。

3结语

5.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五

项目研究进展报告

一、任务书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现状调查

第二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进行项目的潜力分析

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方案的确定

二、项目完成情况

1、完成蘑引渠相关调查

1.1 蘑引渠概况调查

蘑引渠建于1976年,是石河子市的一条输配水动脉,流经市区。上游起点位于玛纳斯河河口,下游到蘑菇湖水库,全长18公里。石蘑引水渠的主要功能是向蘑菇湖水库引水,为石河子水库分洪和石河子灌区削峰错峰平稳流量,承接城市东南区域融雪春洪和暴雨形成的洪水等。

1.2蘑引渠现状调查

玛纳斯河至蘑菇湖引水渠石河子城区段(蘑引渠)全长约2.7公里,起于北五路,纵穿北四路、北三路、北二路、北一路至天山路。

第一段北五路—北四路

绿带:454m*123m的带状绿地以及490m*136m的楔形绿地

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状

植物:白蜡和榆树

周边环境:西面为石河子大学北区,东面为居住区

第二段北四路—北三路

绿带:470m*123m

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

植物:钻天杨、白榆、圆冠榆、长枝榆、夏橡、火炬、黄檗、山桃、复叶槭、茶条槭、海棠、山楂、榆叶梅、珍珠梅、樟子松、油松等40余种。

周边环境:绿带东面为石河子东公园,西面为石河子大学中区。

第三段 北三路—北二路

绿带:500m*123m

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

植物:白蜡、榆树

周边环境: 绿带东面为马踏飞燕和居住区,西面为石河子大学南

区,在此段的平行段有石河子军垦博物馆。

第四段北二路—北一路

绿带:500m*123m

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

植物:白蜡、榆树

周边环境:绿带东西两面都为居住区

第五段北一路—天山路

绿带:515m*123m

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

植物:白蜡、榆树

周边环境:绿带东面为居住区,西面为郊区工厂。

而对于整个区段中的水体,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11 ×108 m3(红山嘴断面)。其中,夏季(6-8月)为洪水期,水量充沛,最大洪峰流量达1110立方米/秒,冬季(12-3月)水量较小,历年最小流量4.83立方米/秒。河水进入山前平原后由于强烈蒸发、下渗、引灌,河道已全部被人工灌渠所代替。

2、完成蘑引渠潜力分析

2.1 水体潜力分析

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麓的中段, 由玛河及东侧的塔西河、西侧的金沟河、宁家河、巴音沟河、大小南沟河、沙湾河等组成,大致成SSE-NNW方向流经山前绿洲,最后注入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玛纳斯湖(已干枯),流域总面积1.98 ×104 km2。总灌溉面积26 ×104 hm2 ,流域内总人口68 万人,是全国特大型综合灌区之一,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中心地区。经过近50年的快速发展,本流域现已成为新疆重要的工业基地及棉花生产基地,是新疆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对新疆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蘑引水渠位于石河子市中心城区的东部,早期城东人员稀少。由于石河子市地势南高北低,坡降较大,造成石蘑引水渠水流湍急,最大流速达6米/秒。

但由于近年来蘑菇湖的引水通道改变,改由大泉沟引洪渠承担,蘑引水渠就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河道,只在每年的春天有少量融雪水流通过,而引水渠的下游则变成了城市污水通道了。引水渠分成东西两块区域,引水渠靠近石河子大学的地段修建了一座带状公园,由于磨引渠不再作为主要引水和泄洪渠道,因此可以由上游引水渠提供水源,在保证下游水量的前提下,专门为石河子市的滨河景观,提供观赏水源。使得石河子市磨引渠这条穿城渠道重新焕发生机。

若整治改造蘑引渠,使其不再仅作为引水渠或者泄洪渠道存在于城市中,把湿地绿洲、城市文化等主题思想与水融合在一起,它将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还有效的治理了水体环境,提高防尘防噪能力。

2.2环境潜力分析

本规划认识到城市之水既是自然的、又是人工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因此,濯缨河绿色走廊的改造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不停留于单体的物质空间形态安排。她作为“城市的倒影”,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反映着城市的今天,预示着城市的未来。基于此,“城市中的绿廊”立足于区域特点,综合考虑了开发中涉及的经济及社会问题,最终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生活、居住、工作与游憩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结构上各阶层之间的整体和谐。由于下述的因素,我们更应重视周围的环境:

(1)随着石河子市经济实力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加,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发现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所被忽视的,城市空间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游憩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以此重塑城市的景观和生活。

(2)人类天生就喜欢水,愿意和水亲近,久居城市中的人更是如此。石河子市的水域多为面状且处于城郊,因此,有效利用石河子穿城而过的滨河区域开敞空间、优美环境、以及多样化的水边活动场地,使其成为石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身心再生的最好场所。

(3)就其自身条件而言,滨河区处于水陆交接地带,具有曲折多变的岸线,多样的景观,濯缨河穿城而过,丰富的历史文化,使滨河空间具有更重要的游憩价值,能够营造良好的景观和游憩环境。

(4)城市滨河空间所潜在的巨大价值,因此,此河可以作为石河子的一条穿城河,使石河子市的滨河空间应得到充分的挖掘。它应该更多的融入石城人民的生活,属于每个市民。因此,重新发现城市的水畔生活,对滨河空间的再开发

和利用,是提高石河子市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2.3分析总结

有效利用石河子市的穿城渠道,建设城市滨河区,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不仅实现了人们重返城市边界的愿望,同时在对城市环境以及城市整体意象和功能的发挥上起到重要作用。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完成方案的确定

3.1取名来源

石河子是以“诗城”的特色闻名海内外,可是在石河子建设过程忽略了“诗城”的美誉。因此,濯缨河中“濯缨”取自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南朝,宋,殷景仁 《文殊师利赞》:“体绝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迹。” 唐,白居易 《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巖下,来作濯缨翁。”

前蜀,韦庄 《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 尧 秊事,犹被封人劝濯缨。”清,魏源 《武夷九曲诗》之五:“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

以期望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人们都可以以豁达高洁的姿态,来面对世俗,超脱世俗。

3.2 方案的功能分区

根据上面对蘑引渠的调查以及潜力分析,综合其优缺点,我们对其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五段。

第一段 北五路—北四路生态观赏区该区段为蘑引渠流经石河子市的起

点,打造为生态观赏区,增加游玩的服务设施,设置自然观察、生态

教育、散步等活动的专用场地,使生态景观更具人文性。

水系:狭长的丝带状水系,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观赏性强。

第二段 北四路—北三路运动休闲区与东公园和大学相连,此处地理位

置独特,市民和大学生方便到达。大学生运动、积极、充满活力,提

供一些舞台、轮滑等场地,展现大学生运动健康的风采。同时,设置

相应的服务设施,方便其开展多项活动。

水系:不规则状水系,打造水上娱乐、滑冰的运动休闲场所。

第三段 北三路—北二路军垦文化区北三路为石河子景观大道,此处平

行地段为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故将此处打造为军垦文化区。此处人流密集,这里拥有商业、大学及马踏飞燕等景点,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滨河处增设林下休闲空间,形成一个重要的市民集散的场所。

水系:带状沙滩水系,饮水思源,记载石河子军垦历程。

第四段 北二路—北一路休闲娱乐区将公园内水系与河道连通,设置连

续的滨河绿化带和漫步道,使其成为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的活动场

所。

水系:不规则水系,提供服务设施,供游人垂钓休息的最佳场所。

第五段 北一路—天山路湿地保护区此处位于石河子市郊区,人流量相

对较少,故将其设计为湿地保护区。合理种植湿地植物,并安排一些露营、郊游等场地,在打造独特的景致同时,增加游人可亲近性。

水系:生态湿地水系,种植有大量水生植物,供游人欣赏。

三、下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进行方案补充和分析,利用photoshop、3dmaxs等软件绘制出一

套完整的设计图纸方案图,包括整体规划图、鸟瞰图、景点效果

图等。

6.渭河流域陕西段的生态安全分析 篇六

渭河流域陕西段的生态安全分析

流域生态安全的研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重要,而水资源的安全则是实现流域生态安全的基本途径.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流域以河川径流显著减少,河流水质急剧恶化及下游洪水频发,泥沙淤积为主要表现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废污水的无序排放以及潼关高程不断抬升,行洪能力降低等是诱发生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以流域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入手点,提出了解决渭河流域生态安全问题的可能对策.

作 者:刘燕 李佩成 LIU Yan LI Pei-cheng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54 刊 名:安全与环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6 6(5) 分类号:X820.3 关键词:水文学及水资源   水资源   生态安全   对策   渭河  

7.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七

关键词:滨水空间改造,整治,生态,规划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全国建设风起云涌。曾经人们重视经济建设, 牺牲了部分的生态环境, 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域仍然遭受着占据和污染, 得不到良好的整治与改善。所以, 改善水域条件、维护生态环境的水体循环是滨水景观的整治恢复与生态恢复的关键。城市滨水景观位置特殊, 有益于展现出城市的良好风貌, 理应得到重视。

1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

1.1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概念

滨水区是指“城镇生态环境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作为城镇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 它既是陆地的边缘, 也是水的边缘。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1]。它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 人类的活动密集, 将人类活动和动植物体系融合是关键。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所共同构成的景观”[2]。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 就是融合自然和人文环境, 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调节环境, 形成合理、生态的格局。

1.2 城市滨水空间概述

城市滨水区域日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滨水景观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吸引了不少城市积极响应。但是这种整治热潮存在着一些问题:滨水景观建设的资料不全, 研究不彻底, 基本上停留在研究最浅显的地方, 多为单方面地模仿国外景观, 缺乏本地文化性特征。对于我国现存水滨景观而言, 很容易塑造不能满足当地需要的景观, 缺乏地域性特征, 造成城市景观缺乏辨识度。

2 滨水绿地整治恢复和生态规划

2.1 滨水绿地概念

城市滨水绿地既属于城市公共绿地的范畴, 具有城市公共绿地的形态特征 (如开放性、系统性、生态性等) , 它同时又属于滨水区, 是城镇范围内水域 (河、湖、海等) 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带状绿地空间, 是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3]。滨水绿地具有防洪、供人们娱乐休闲、改善景观环境的功能, 能增强人与水的亲切感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城市生态学认为城市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者的复合系统[4]。

最近这几年, 丹麦和荷兰为了维护河流的生态秩序和建设生态河流, 提出了河流修复的计划, 还有不少国家也在积极改造滨水景观, 维护景观周边植物。我国应该随国际化进程开展河流修复工作, 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2.2 滨水绿地的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 很多城市滨水, 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各城市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使设计师们重视滨水区绿地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立志打造滨水区成标志性的景观。

近年, 国内一些城市都开始对河流内部水质进行了治理, 对滨水绿地改造。如几年前, 合肥、沈阳、济南等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结合当地情况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进行了环城公园建设, 成都市在滨河绿化规划设计中, 从当地的现场情况和当地的地域性特征出发, 建成了环城三十四景。

2.3 滨水绿地整治恢复和生态规划

(1) 明确生态景观的目标, 细化过程中需完成工作。 (2) 进行景观分类的划分, 在完成功能要求基础上, 详细划分景观功能分区, 提出优化方案。 (3) 营造绿色园林, 不可缺少的元素就是植物, 且树种的规划以及选择是绿地规划必须考虑的, 对设计能否实现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城市河岸线整治恢复和生态规划

3.1 城市河岸线现状 城市岸线经过这些年发展, 空间规划利用存在一些问题:

(1) 没有确切规章制度, 无人管理维护。在岸线附近经常看到停放着居民渔船或者已经建好的违规设施、大量生活垃圾和废弃物。 (2) 中、下游利用开放不当。无序开发河流资源会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小水电站的无序开发使河流及水库过度淤积, 瘫痪河流泄洪功能而造成水患, 也会使河床河岸侵蚀程度增加[5]。 (3) 河流的具体管理和划分空间不完善。河流的开发管理应该根据性能进行合理分配。 (4) 亲水空间的失落。现成河堤大多数是以高耸围墙形式存在, 割断了人们和水流的视觉联系, 水质也受到了污染, 动植物无法存活, 城市的居民无法在其中嬉戏, 造成市民心理上的阴影。 (5) 河流与城市关系薄弱。没有认真研究当地的本土文化和风俗特色, 造成规划设计与人文景观无法融合。目前岸线空间多以人文为主体的资源利用规划, 忽视了河流自然生态间平衡、相融的关系, 常将河岸塑造成单调、人工化的岸线景观[6]。

3.2 城市河流岸线的整治恢复的治理办法

(1) 整治不完善的规划模式。除去不恰当的设施, 将有价值的景观整修, 融合岸线和岸边空间环境。保存传统城市建筑文化, 将人文景观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文化观光资源。 (2) 整体体系的规划是建立健全的水生态循环系统, 并配合相关整治工作的进行, 改善水质量和人工参与水体循环工作。 (3) 营造出具有亲水性的城镇岸线的环境。联系岸线与外围环境, 增强人们的亲水性, 设计时考虑到人们的亲水性, 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4) 创建本地独树一帜的岸线空间的风格。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创建独有的地域性风格特色。 (5) 将岸线景观进行合理维护和改建。尊重沿岸自然与历史环境的个性, 增强绿色植物的投入, 创造岸线环境的质量与特色。 (6) 将河岸的水量控制和人们的交通考虑在规划内, 结合当地独有的人文文化和景观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带来最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4 国外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改造案例

4.1 史丹利公园鲑鱼溪流

史丹利公园是拥有400hm2的大面积绿化和滨水区域的公园, 鲑鱼溪流是2002年建立。尽管公园中已有景观, 但是溪流是以浑然天成的状态在其中。

史丹利公园用人行桥的方式将公园内各个设计联系起来。运用人造堰区分咸水和淡水。运用圆木乔木遮盖住人工堰。区分出来的淡水可以养护溪流中的鲑鱼。观景台可以给予人们适宜角度观赏鲑鱼。公园中营造了不同的溪岸和河床环境是为创造出水中物种的自然生长环境。

史丹利鲑鱼公园以美观性和生态性作为建设和设计过程中的原则, 以其真实案例证明能将水族馆融入景观设计可行。

4.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Kallang河道修复

公园内部需要改造和公园外部的渠道也需要更新, 这2项工程联系在一起, 共同完成公园的改造。另外, 遭遇大暴雨、洪涝灾害的时候, 还可以兼做排水通道来使用, 将水流排出。碧山公园是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利用植物、天然材料和工程技术的方式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被侵蚀的工程, 实现了将混凝土排水道改造成天然河流的重大突破, 展示了公园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洪水的综合治理、多种物种得到保护、娱乐休闲的功能。规划设计中还考虑到了公园的安全隐患方面, 安装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设施。

5 国外生态滨水案例借鉴

5.1 鉴赏鲑鱼溪流公园 鲑鱼溪流公园对现代设计有着特殊意义, 给后代以启迪。

(1) 可以步行进入景观中心, 史丹利公园改造后仍然是自然状态, 改造的设计与原有环境融合。 (2) 将原有的管道水循环系统进行改造, 形成新的生态循环系统, 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 增加了物种种类和数量。

5.2 鉴赏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Kallang河道修复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Kallang河道修复采用的是生态工法技术, 指的是将工艺材料和植物作为原始材料, 防止水土流失的产生和保护河岸线旁边的水土稳定。最显著的特点是植物的作用被显著提高了, 且能通过其自身的特性来进行自我修复, 不需要人工参与。

该项目改造成自然景观河道的同时, 加入了收集雨水、管理雨水设施, 这给城市的地下水管理和雨水治理创造先例。

6 滨水景观空间整治恢复和生态规划的改进措施

(1) 借鉴国外改造滨水景观案例, 设计中与生态平衡联系, 营造生态景观循环。 (2) 规范设计规章制度, 做切实合理设计, 尽可能采用乡土树种和绿色生态材料。 (3) 营造滨水景观时, 技术方面与国际接轨, 采用先进的技术, 降低成本, 创造可持续性和长期经济效益。

7 总结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改善对于水土关系、城市空间环境都有良好作用。城市的发展造成滨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正等着我们去解决, 建立健全合理的规划体制、发展适合当地景观特色的生态系统刻不容缓, 值得我们后代设计师去思考, 这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鹏.漯河市沙澧河城区段滨水景观形态演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苏青.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蓝兰.广西城镇河道岸线空间控制利用规划的探讨[D].广西水利水电, 2006.

8.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篇八

关键词: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功能性;美观性;生态性

1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对于城市有着独特和重要的意义。水的动感令人兴奋,水的柔滑另人平和,水是人与自然之间情结的纽带,也是城市中富于生机的体现。水的亲和与城市中人工建筑的硬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具有高品质游憩、旅游资源潜质。同时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

2 城市滨水景观经典案例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由于城市化发展、雨水径流排放增加,需要改造升级。项目改造将加冷河从笔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为蜿蜒的天然河流。这是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术的组合)来巩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还为动植物创造了栖息地。新的河流孕育了很多生物。同时公园和河流的动态整合,为碧山公园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标识。美丽的生态河岸培养了人们对河流的归属感,人们对河流不再有障碍,恐惧和距离,他们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水体、河流,他们开始享受和保护河流。此外,在遇到特大暴雨时,紧挨公园的陆地,可以兼作输送通道,将水排到下游。

碧山公园是一个启发性的案例,它展示了如何将城市滨水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利用巧妙融合在一起,起到洪水管理、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供娱乐空间等多重功用,同时让人们和水亲密接触,提高了公民对于环境的责任心。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濱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是人类向往的居住胜境。人类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是每个景观片断的简单的叠加,而是景观在时空多维交叉状态下的连续展现。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征,使其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滨水边界的连续性和可观性十分关键,令人过目不忘。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

3.1、规划指导设计,局部服从总体

充分认识项目在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项目的建设标准与总体规划的关系,保证项目服务功能和整体效益,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分析远期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构建景观布局,避免功能区进入生态控制线。

3.2、美观与生态并重,坚持可持续的设计方式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破坏为目标,以创建生态绿化项目为核心,规划功能设施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景观优美、与自然和谐的滨水空间,不破坏自然滨水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滨水空间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使之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道景观。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同时,在水土保护、景观、节能、材料等设计上,全面体现环保、节能、绿化的设计思想。

3.3、体现场地休闲性和亲水性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给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在设计中精心设置了园路,休息观景亭、台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同时人类对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沿水岸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又可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

4 城市滨水景观工程设计

项目工程设计应注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加强生态环境的客观管理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标志,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格局的形成多数都是人类设计的(即所谓规划),但设计者们却并未曾经历过高度的城市化,因此所设计的“现代化”城市在格局上是不可能完善的,特别是与景观有关的环境问题。必须运用生态规律看待城市发展问题,既要考虑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

滨水工程设计配套堤岸、软基处理、景观、给排水、结构等诸多专业,工程内容复杂,为满足工程的功能和使用要求,需要众多的堤岸专业队伍与景观专业队伍,结构专业队伍协同作战,以解决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众多的配套专业系统需要综合协调和专业系统之间合理衔接。城市滨水景观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

4.1、遵循规程规范、合理运用技术指标

严格遵循设计规程规范,合理运用各项技术指标,建成环保、低投资、功能完善的精品工程。工程设计积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可靠性、体现技术的先进性,避免工程返工等不良现象,降低工程的造价,减少对沿线生态影响,响应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4.2、不断优化设计、贯彻动态设计思想

设计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细则、守则、程序执行,提高设计资料的准确性,提高质量意识,在设计中根据沿线地形、地质特点、不同设计阶段要求,不断完善优化设计,树立精益求精、动态优化设计的理念,确保设计质量。

4.3、注重投资控制、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结合本项目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特点,采用合理的技术标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工程投资规模。在设计中要树立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理念,既要充分认识本工程的重要意义,建设标准高、质量好的工程,又要合理使用技术标准,选择技术方案,注重投资控制,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通过对自然、人文、社会、城市等多方面文化挖掘和梳理,滨水空间可呈现“水源保护、生态保护、运动休闲、文化展示、经济交流”等多样化主题特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滨水景观元素的设计,合理营造公共亲水空间,务求细心体贴,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同时结合项目建设特点,综合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出最经济、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为城市建设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余昱主编 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 2008年 ISBN 978 -7-5381-4965-4。

[2]《园林工程》杨至德主编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ISBN 978-7-5609-4175-2

9.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篇九

关键词:滨水景观;以人为本;生态;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31

Discussion on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JIANG Ya-hua, ZHANG Ying, HUANG Dan

(Suqian College, Suqian, Jiangsu 223800, China)

Abstract: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is the focu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city,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and combined with the terrain, water a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of its design, fully embodies the cit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and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design principles for the future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Key words: waterfront landscape; people oriented;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design

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靠近河流、海洋湖泊的土地,代表着一个城市最接近水体的地方”[1]。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域孕育着一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文化,人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水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滨水景观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亮点,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保护。许多城市的闻名都是因为他们国家的河流,国家的不断发展都是由于河流的存在,它是城市的自然和人工景观[2]。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全面考虑这一地区,包括江河流域、海岸等,系统地将这些视为统一体再进行规划设计,确定了分区之后,才能进一步对滨水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布置绿化、园路、建筑、小品等元素,将滨水景观设计成一个集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一体的供市民休憩娱乐的场所。

1 城市滨水区环境现状

1.1 环境现状

1.1.1 水质的污染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建设出现失控的现象,工厂废气废水的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过度开发利用水体,生态系统也遭到了破坏,河流被堵,越来越多的水面变成干涸的洼地,大量的鱼虾死亡,水生生物再也没有优雅的环境可以生活,最终导致了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3]。

1.1.2 本地植物利用不合理 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草坪面积大,植物种类和数量稀少,配置的时候也不体现形式美原则,乡土树种极为罕见,令人感觉不和谐。

1.1.3 没有积极延续历史文化 大多数中小型城市,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的时候,都没有将该城市的文化历史添加到设计中去,了解城市历史不全面,对历史文脉的把握不正确,导致历史与设计相互分割,从而达不到设计的景观效果,还会造成资源和费用的浪费。

1.1.4 功利性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对滨水区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火车、飞机、汽车交通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不断取代了水运交通,使得城市昔日的繁荣景象烟消云散,人口的减少、建筑的老化、滨水资源逐渐衰竭。

2 城市滨水景观发展的必要性

2.1 生态价值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的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在提倡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和可持续发展的明天,设计时应协调好人与滨水环境景观之间的关系,来营造一个生物多样的城市,创造和谐的生态景观环境。生态绿地系统是有较多人工参与的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类绿地的结合,从生态方面着手进行规划设计,在倡导生物多样性和爱护生态环境的当代社会,为滨水区创造更大的生态价值尤为重要。

2.2 景观价值

城市中的水域以其特有的流动性和宁静性而成为了景观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之一。它不仅仅具有物质资源的利用,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弘扬了城市丰富的物质文明精神,展现城市的文化韵味[4]。从当今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城市来看,无不是以一条著名河流而闻名的滨水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塑造是人与水的相互结合,缺少其中一个都不完美,它同时凝结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吸引着全球的游客前来观赏。

2.3 历史人文价值

大多数的城市文明都起源于水,那么怎样塑造一个特有的城市景观的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抓住城市最有特色的元素去进行设计,要保护好当地的乡土树种和历史遗留的文化建筑古城,可以对滨水区保护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2.4 实用功能价值

一个城市的兴衰变化依附于滨水区的发展,它是一个城市的生命。滨水区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始源地就在于有着便捷的水运、灌溉和排洪等功能,对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京杭大运河对杭州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原因在于我国东部的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不光是因为一些其他的因素和条件,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在于便捷的港口运输,今后的社会发展也定当离不开水运系统[5]。

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规划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与人类的关系相当密切,它为市民提供了与水亲近的平台,让人们可以在疲惫之时有一个休闲、娱乐、健身、舒适的场所,使市民之间的感情更加浓厚,因此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维持生态的平衡,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亲水性原则

亲水性的设计主要表现在驳岸的处理和临水空间的营造,设计中应让人与水进行直接的沟通,让人们更进一步亲近水体。但常常会出现一些其他因素和限制阻碍整个设计过程,于是我们便可以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方面让人感觉到水是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亲水的设计不光要考虑水面与平台,同样要治理好水体的质量,使人与水更加亲近[6]。

3.3 时尚性和功能性原则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崇尚时尚与功能相结合,在设计理念上,不应该一味模仿古代的设计手法和风格,应与时俱进,注重时尚元素的表现,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推陈出新,向现代风格转变,建设时尚的都市化景观。此外,还需注重三大功能性原则,分别是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和旅游功能。

3.4 防洪原则

滨水景观是一块与水边相接壤的绿地,是水边特有的绿化风光带,兼具陆地和水体的功能,所以在满足休闲娱乐功能之外,还要具备防洪功能。水位的高低会影响水边的植物景观,堤坝的防护功能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所以防洪设计尤为重要。

3.5 历史文化性原则

每一座城市的滨水景观都从不同方面体现着该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痕迹甚是珍贵。我们在规划建设中,采用适当的手段对其进行展现,凸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要保留和运用历史价值较高的古典建筑和人文景观,这样有利于创造这个城市的文化感,从而增强居民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归属感[7]。

3.6 整体性与多样性原则

景观构造中的复杂性指标是用来描述景观多样性的,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功能是从植物群落来表现的,因此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兼顾植物群落的种类多样性,避免结构简略和物种单一的状况,创造出多样的滨水广场、建筑小品、桥梁等景观。生态性改造应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加以整体性规划设计,全方位考虑,整体协调多方面的功能,以满足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7 生态性和协调性原则

滨水景观的设计要在保持生物的多样性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原则,保证滨水空间的生态型发展和可持续性的利用。滨水设计的风格也要将建筑风貌融入到环境艺术景观中去,协调于周围的环境和建筑群体,并非需要完全一致,可与周边的建筑群体有所差异。

3.8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个城市的河流是这个城市的“绿肺”“蓝道”,对整个城市的生态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水的生态循环作用来改善城市环境小气候,营造舒适的小环境[8]。

4 结  语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与设计对于世界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主流,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人们更加注重滨水的发展。虽然滨水城市不断取得成就,但也出现了滨水区域设计模式缺乏特色,导致千篇一律的结果,甚至还带来了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城市的滨水发展应该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采取科学手法,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到设计中去,来体现滨水区的景观特色和鲜明的场所性,提升整个城市的景观质量。

参考文献:

[1] 刁文燕.城市滨水风景区园林景观的规划[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3:4-7.

[2] 谢永顺.城市滨水区亲水景观规划设计[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4:11-12.

[3] 郭红雨,蔡云楠.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再开发[J].热带地理,2010,30(2):121-125.

[4] 张春华.城市滨水区开发功能与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2010(3):14-15.

[5] 赵时珊,李科.浅析中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13:128-129.

[6] HELPHAND,KENNETH.Hortus Ludens,The Cornerstone Garden Festival brings Chaumont to northern California[J].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5(2):94-105.

[7] 杨怡萌.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11-14.

[8] 陈六汀.滨水景观设计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5.

10.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十

目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以下问题:过于强调绿化的园艺技术和工程技术,贪快求简,仅仅形成简单的所谓“乔、灌、草”结构,生态过程被忽视,植物中间竞争激烈,正常生长形态遭抑制,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受阻,病虫害猖獗,养护成本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只有将生态园林设计概念运用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去,从“自然的”和以生态为中心着手,用环境保护的最新成果去指导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2]。

1 生态园林的概念及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3]。

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生态园林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运用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结合城市滨水区空间结构特点,给生物提供更多和谐有序而稳定的栖息地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建立复合层次的优美季相色彩的植物群落,降低人工管理成本,使得水景观资源和园林景观可持续维持和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生态园林应考虑以下原则:

2.1 生态园林的景观配置

生态园林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植物景观配置中,应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基本原则,其原则指明了植物配置的艺术要领。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同时注意植物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

2.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园林物种的生态位特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合理配置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和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2.3 城市滨水景观系统

城市滨水景观系统作为城市外部人类重要的活动空间,规划设计不应仅从景观本身系统出发,还应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人对自然的亲近、依赖等要求,一方面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如适宜的温度、湿度、洁净的空气等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人对自然界的眷恋的心理需要。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园林植物选择的标准。

2.4 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园林

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园林建设不仅从植物系统本身出发,还应考虑人类可亲近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如鸟类等。在新品种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为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依据。在与本土化植物互惠共生的前提下,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生态园林运用效益分析

生态园林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丰富了景观设计内容,美化并增加景观设计的艺术效果,使城市水域与城市建筑成为“立体化”城市景观。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3.1 景观效益分析

水体用水生植物、岸边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与水体本身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岸边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更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以草坪为背景和基调营造的植物群落能够丰富草坪的层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扩大了绿量,提高了透视率,创造了优美的林冠线和自然的林缘线,比零星点缀的植物个体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地理位置,营造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的渴求,调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过多的建筑、道路、广场、桥梁等生硬的人工景观对人产生的心理压抑。

3.2 生态效益分析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考虑到园林系统完善与否对这个城市的环境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完善的生态园林系统,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例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4]。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3 社会效益分析

生态园林的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发挥“城市绿肺”功能,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有益的休憩场所,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建设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则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抑,及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公益观念。

3.4 经济效益分析

现在植物的养护管理手段,浪费财务、时间和人力,又会污染环境。稳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护和调节能力,可以将树叶转变为植物营养的原料,变废为宝,减少不必要的养护管理工作。建立阳性与中、阴性,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混交类型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止病虫害。

4 结语

生态园林以丰富的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将其运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提高了景观设计艺术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的体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使园林、城市、水3者之间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成为一幅生动的立体“图画”。通过生态园林建设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应用,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立生态城市提供保证。

摘要:城市滨水景观具有特殊性,而园林设计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美学角度的“风景如画”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城市滨水景观园林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生态园林强调发挥生态、社会、美化等综合功能,注重生态效益,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从“自然的”和以生态为中心着手,用环境保护的最新成果去指导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园林,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志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张耐红.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J].安徽建筑,2009(5)

[3]取仲湘.植物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黄肇义,扬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

11.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 篇十一

1 滨水生态景观功能定位

1.1 生态功能

直立式护岸生态景观的构建需要重视景观边界的生态学意义, 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的同时, 选择长势旺盛、观赏效果好的乡土化特色植物, 利用滨水景观水岸生态系统中通道和廊道作用、过滤和障碍作用、生境作用等, 最大限度地进行植物群落空间配置, 有效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底泥团体结构肥力、削减污染物负荷、发挥水生植物强净化能力、增强边缘效应、改善湖泊生态系统, 并且提供水生动物及鸟类等生物觅食、繁衍的生存空间, 缓和直立式护岸对湖滨带的破坏, 增强滨水沿岸生态廊道功能, 从而改善水质, 优化群落空间结构, 恢复和稳定水岸生态系统, 提升滨水景观环境与生态水平。

1.2 景观功能

滨水景观是一种独特的线型景观, 具有开敞的视野、新鲜的空气、愉悦的鸟鸣, 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通过配置滨水空间植物群落、构建生态景观, 强化水系的个性和特色, 使滨水空间绿化面积增加, 滨水景观自然古朴, 硬质护岸软化, 生物多样性增加, 景观生态格局优化, 滨水景观效果明显, 创造出符合人类行为心理和精神活动的滨水空间。

2 滨水景观构建技术难点、挑战和目标

某滨水景观主要由直立式护岸组成, 水域、陆域分界线明显, 水位变化大, 水生植物已基本消失。该区域滨水景观生态构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风浪大, 植物难扎根

水体底泥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浪大, 松软泥沙难以停留堆积, 水生植物难扎根, 移栽存活难度大。底质为褐色或灰褐色冲击性粘土。

2.2 水体再悬浮物含量高, 透明度低

风浪引起的底泥再悬浮, 加之大量浮游藻类生物, 导致水体透明度 (30~38cm) 低, 水下可见光能不足, 水生植物生长慢、繁殖能力低。直立式护岸现状既影响了水岸生态系统健康, 又降低了景观效益。因此, 如何在水位多变的直立式护岸型下, 构建一个植被葱郁的生态化水陆边缘, 水-生物相融共生, 同时, 又能体现生态景观功能的湖滨带廊道是面临的挑战和目标。

3 生态景观构建技术

3.1 阶梯型植物床技术

植物种植床是一种有效的水体原位修复技术, 具不改变护岸现状、低投入、低成本、易管理、美学价值等优点, 利用植物床可增加植物移栽品种, 提升植物移栽成活率, 通过植物根系吸收、过滤及共生生物的降解作用对水体进行净化。不同水生植物种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不同, 传统植物床多为单一植物床型, 固定水深深度, 植物品种选择较窄, 品种易单一。研究发现复合植物床根系泌氧性能和氮磷吸收性能均优于传统植物床, 能更有效地净化水体。为解决直立式护岸带来的水深较深、水位变化大等构建难点, 设计阶梯型组装式复合植物床模式, 充分发挥物种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景观生态学等原理。比较直立式护岸下设置传统植物床、阶梯型植物床和不设置植物床的空白对照, 发现阶梯型植物床在生态、景观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植物床。

在直立式护岸最高水位与湖底之间, 设置3~4级阶梯型复合植物床。植物床可通过不锈钢、镀锌铁、竹子等材质搭建, 同时在床下适当放置生态袋, 促进植物更好扎根、稳固。根据实际风浪强度及床上植物密度选择材质。本项目采用竹子进行搭建, 强度中等, 无二次污染。通过各台阶水位变化及水深情况, 选择不同生态位的乡土植物, 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阶梯型植物床随水位的变化在不同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没, 形成仿自然型岸坡的阶梯型种植台, 可加大移载植物种类, 增加生物多样性, 构建湖滨带生态景观廊道, 可有效去除水体中氮和磷, 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3.2 防浪、消浪技术

生物消浪是一种生态消浪模式, 与传统消浪方法相比, 具有增强护岸稳定、防蚀促淤、防风消浪、成本低、环境协调性好、维护方便等优点。淀山湖沿岸风浪侵蚀严重, 最大浪高可达0.5m以上, 为保证植物群落空间构建的有效性, 需在构建区域设置消浪效率高、水位变化适应性强、与外界水体交换畅通的消浪结构, 使风浪对湖滨带的冲刷和侵蚀降低, 并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移栽。结合地形、风浪强度和土壤条件, 选用耐淹性好、材质柔韧、树冠发达、生长速度快的物种, 待植物群落构建后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的生长有改良基底的作用, 增加底泥的有机物含量, 改善底泥结构, 增加底泥抗侵蚀的机械强度, 起到一定的护岸固底作用。

植物移栽前, 在种植区外设置毛竹桩 (图1) 和消浪浮体, 起到消浪、固沙作用, 提高植物移栽存活率;减少再悬浮, 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 促进植物生长, 形成良性循环, 更有利于植物群落空间的构建, 同时, 可逐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本技术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造价低等优点, 且待植物长势良好, 依次撤移防浪、消浪层, 不破坏水域的整体性和生态环境。

3.3 植物群落配置技术

直立式护岸规整, 自然植被破坏, 生境片断化严重。在植物景观配置中,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由“斑块-廊道-基质”组成的镶嵌体, 利用阶梯型复合植物床, 统一性原则, 同时考虑植被景观的形态美, 兼顾色彩、季相等, 选取不同挺水、浮叶和漂浮植物, 构建结构紧密、绚丽多彩、层次丰富的滨水植物群落景观带。

植被带的过滤功能可以明显滞留并减少氮、磷含量, 水生植物对N的吸收速率在0.134~0.187g/ (m2·d) 之间, 对P的吸收速率在0.0121~0.0167g/ (m2·d) 之间。不同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功效不同, 不同种类挺水植物移栽耐水水深也不同;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的生长适应湖滨带水位变化;沉水植物需提高水体透明度后种植。依据水位及透明度变化, 选择不同种类乡土植物, 形成生态景观带。

4 新型直立式护岸生态景观构建特征

4.1 水岸生态系统净化特征

将人工调控与自然调控相融合, 改良植物床生态修复技术, 充分发挥物种共生、生态位原理, 优化生物操纵, 采用抗污染能力强、观赏性高的湿生、水生植物, 养殖滤食性水生动物, 培养耐污性强、活性高的微生物, 促进水岸生态系统构成, 完善食物链网, 连通生物生态廊道, 保证水陆的沟通、连接以及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运动, 使其高效稳步地与所在环境体系自行建立相互联系, 进而加速水岸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生物流, 扩大适宜多种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栖息地, 提高生物多样性, 发挥水生态系统功能和自净作用, 恢复水系统的再生能力, 削减污染物, 改善水质。

4.2 水体生态景观特征

在特定时空尺度下, 水、陆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边缘景观。应用生态景观立体格局, 恢复大量被破坏的景观再生能力, 构建廊道生态景观。仿自然坡岸, 利用景观性植物营造生态水系生物群落要素, 美化湖岸;不同区域、不同景观群落有机结合, 提高生物多样性, 使景观富有时空和色彩的变化;水-生物相融共生, 边缘效应明显, 生态景观突出, 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特色景观。

5 结束语

生态景观构建涉及众多类型与学科, 通过实际调研, 就其生态景观构建做出探析, 为解决原有构建技术与模式存在的工程量大、景观效果不佳、经济效益较低等缺点, 改良现有生态景观构建技术, 探索出一种适合水位多变与抗风浪的直立式硬质护岸湖滨带生态构建与景观设计的新模式, 具有工程量最小化、外型缓坡化、内外透水化、表面生态化和成本经济化等特点, 且能有效实现直立式硬质护岸型滨水带水岸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水体净化及水体生态景观的有机结合, 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终实现水岸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以某滨水景观为对象, 运用现代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 提出了滨水生态系统构建、景观设计的新模式, 实现滨水水岸生态系统净化与水域生态景观的有机结合。同时, 为水位多变与风浪较大型湖滨带直立式护岸生态景观构建, 以及退化水岸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技术,构建,特征

参考文献

[1]吴健, 王敏, 吴建强, 等.滨岸缓冲带植物群落优化配置试验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8, 24

[2]戈锋, 叶春, 冯冠宇, 等.基于熵权综合健康指数法的太湖湖滨带水生态系统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39 (6)

上一篇:画画的经历作文下一篇:材料对区域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