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2024-07-20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通用8篇)

1.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篇一

提倡民族团结和保护民族文化宗教经济对于国家稳定有重要性

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国土面积有71%就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土地,而汉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的国土分为3个阶梯,其中青藏高原和新疆盘地属于中国最高的那个阶梯。第二个阶梯是从内蒙古到广西这个阶梯,包括云贵高原,这个是中国第二高阶梯,第三阶梯是东北到广东海南岛这个阶梯,这个阶梯,仅仅占中国1/3的土地,却要养活10亿以上的人口。

进来来,中国屡屡发生民族冲突事件,说明了,少数民族对于自身权益的重视越来越关心,而汉族作为大民族,在政治和经济属于垄断的这个地位上,对少数民族重视程度不够,很多职位都是限制少数民族上升的,这么一来,导致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严重不稳。

而现今的执政者往往只能通过一种军事和驻军来调和这种关系,按照国际和历史对于稳定的看法,这种效果得到的后果是受到抵制和反抗,尽管这种东西是温水煮青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不过是将问题越来越大,越来越隐蔽。

那么,该怎么办呢?下面这一条是解决办法:

2提高少数民族的权益,废除不公平的民族政策。

藏族、维族、回族、蒙古族、壮族、满族等民族,都是属于人口极度少的民族,相对于汉族来说,汉族拥有10亿以上的人口,对于这些民族是不公平的。因为很多人站在民族立场来说话。

比如壮族同汉族一样要实行计划生育,壮族只有1800万人口,汉族有12亿人口,这样根本不公平!要求废除对壮族的民族歧视和人口限制,现在壮族很多人偷着生,明里暗里对抗汉族的计划生育,这样子,很好吗?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满族。满族对于汉族来说,也是严重不公平,一个不到2000万的民族,竟然要同12亿人口汉族共同计划生育,就像一个收入1万元的穷人与一个年收入达到几个亿的富翁要求共同捐同样的钱,这是严重不公平的,当然也是一种压迫和歧视。

至于藏族维族的宗教信仰,汉族是无神论者,这种无神论者公开歧视贬低,说了解宗教,不是逆天笑话吗?对于少数民族,应该保护他们的宗教和民族习惯。

55个民族可以取消高考加分制度,但是必须取消不公平的计划生育和宗教限制,必须取消那种歧视政策,如果不取消,苏联就是中国的老路,而且中国正在走着这条老路。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一意孤行,千古罪人。

苏联够强大吗?核武器世界第一,军队世界数一数二,结果还不是分崩离析?中国现在就在走苏联老路,后果可想而知。

2.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篇二

一、旅游业发展对丽江古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旅游业在为一个地方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扩大城市影响的同时, 也给城市带来一些消极的, 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利的影响因素。

1.积极影响

(1) 旅游业为丽江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会, 成为宣传, 传播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有效的宣传和传播也促进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识, 使其更具群众性。

(2) 有利于促进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 增强了丽江人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

(3)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丽江人更了解祖国各地, 甚至是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 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 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2.消极影响

(1) 外来文化会同化和变异丽江民族传统文化, 当外来文化随着游客进入丽江时, 旅游者所表现出的可能是不受约束和放纵精神等的“客源地文化”, 而这种文化的负面影响可能会使保存了几千年的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发展的短短几年内发生不好的变迁。

(2) 文化的商品化和庸俗化使丽江民族文传统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那些没有真正体现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 仅凭个人喜好任意拼凑, 编造, 虚构的伪文化, 反而破坏了传统文化的背景, 阻碍了丽江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今, 丽江旅游地随处可见的大同小异的民俗表演脱离了真实的文化背景, 明显带有迁就游客的表演成分, 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害无利。

(3) 旅游对丽江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旅游业的快速不健康发展对当地人原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丽江的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出现了退化遗失的现象, 给人以民风日下的恶劣印象。

二、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变迁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文化的良性变迁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丽江旅游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丽江人亲自见证和感受了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实惠。民族文化认同得到了强化, 使丽江人增强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的意识, 使他们自愿站到爱护,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了, 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2.制约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 在现代文化冲击下, 民族传统文化在变迁的过程中, 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 呈现被同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着装的同化和纳西语面临失传的危险。

(2)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使丽江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游客数量逐年增加, 外来人口的流动, 转换给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

(3) 由于旅游业的开发, 现在丽江不仅是一个古城, 而且还是一个弥漫着浓厚商业气息的现代小城。民族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削弱了本土特色, 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下丽江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措施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促进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 也可能会导致恶性的变迁。面对旅游业给民族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想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只有通过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

1.政府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当地政府应意识到保护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主要用于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及当地文化机构和团体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及抢救。防止旅游业的过渡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过分商业化。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大多被年纪很高的老东巴掌握, 随着老东巴们年龄增长和去世, 导致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成立研究纳西文化等的单位和组织, 培养专门的研究和传承纳西文化的人才。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这样关系民族发展的庞大工程必须要有国家的财政保证。

2.要加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开发旅游产品时, 要充分利用丽江丰富的资源, 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要能体现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要能体现出民族文化内涵, 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交流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及从业人才。

4.从实际出发, 制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条例、法令等

把环境与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 以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 加强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强制命令, 才能从根基上保证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 打击各种不文明的破坏行为。制定和完善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 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法规和法律政策来调控和管理各种旅游经济活动, 使整个旅游业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旅游是人们为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而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追求, 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丽江发展旅游业应该加强利用“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优秀民族资源, 协调民族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贯彻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

摘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丽江古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本文简要阐述了丽江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李瑞, 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2]宗晓莲.旅游开发与社会变迁——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文化为例[D].博士论文, 2002.

[3]刘瑾, 纳西文化空心化旅游商业化如何保护传统[M].昆明:云南出版社, 2003.

[4]欧阳正宇.旅游业的发展对西北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篇三

【摘 要】阐述壮族嘹歌的起源与特点,分析壮族嘹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提出拓展传承和保护壮族嘹歌文化途径的设想。

【关键词】壮族嘹歌文化 传承 保护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165-02

壮族嘹歌内容丰富,以五言四句的山歌形式形成体系,成为右江一带壮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发展至今得到群众的不断补充完善。2008年壮族嘹歌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保护,并广泛传播。但是,喜欢嘹歌的年轻人较少,长此下去,嘹歌将有失传的可能。本文提出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开设壮族嘹歌课程,使中职学生成为传承和保护壮族嘹歌的生力军,使嘹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一、壮族嘹歌的起源与特点

(一)壮族嘹歌的起源及发展。壮族嘹歌是壮族古代民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说苑》记载的《越人歌》以及晋代《交州记》记载壮族先民的“辽辽之歌”,这里的“嘹”、“辽”是壮语“玩乐”之意。

明代,随着治所在今广西平果县境内的思恩府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兼通壮汉文化的壮族文人,他们用古壮字把流传在民间的壮族嘹歌进行记录和整理,并进行一定的删改、加工和规范,使之得以以口头和书写两种方式传播。

(二)壮族嘹歌的创作背景及内涵曲调特点。壮族嘹歌以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为背景,缘事而发,有感而歌,众口传唱,以五言四句的山歌形式形成体系。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民间又适时地增补新鲜内容,使之不断充实提高,日臻完善,成为右江一带壮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其以叠韵相合的对唱形式演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和谐相衬的双声曲调展现其浓烈的感情色彩,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二、壮族嘹歌的传承和保护现状

嘹歌以其久远性、民族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历代盛传不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流传于以平果县为中心的右江中游地区多个县份,上到右江上游田东、田阳、百色、靖西、德保,田林、凌云、乐业等,下到武鸣,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巴马也有传唱。在这些县的很多乡镇,都保留着传统的歌圩。2008年,壮族嘹歌被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族嘹歌得到这么好的传承和保护,政府、社会团体在嘹歌传承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广西文联、广西电台、广西音乐家协会、广西电台、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都已经为平果嘹歌的传承和保护搭建了平台。2010年中国音乐学院已经在平果建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基地,担当起保护和发展壮族民族音乐的使命。

当今,以录音磁带、DVD、光盘等媒介,嘹歌更便于传承和保护,各地市面上很容易买到这些音像制品,在大街小巷、村屯田间,随处可听到嘹歌悠扬的歌声。壮族地区各地政府在传统节日举办嘹歌比赛,并在重大活动中以嘹歌作为表演节目,深受群众欢迎。

近年来,平果嘹歌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和全国众多大型文艺活动的舞台,两次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出。2011年12月,《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使得壮族嘹歌可以传唱到海外,受到很多外国人的喜爱。

尽管如此,现在喜爱壮族嘹歌的多是上了年纪的长者,“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对壮族嘹歌感兴趣的人数有限,长此以往,壮族嘹歌将会消失。想办法将它传承和保护,并将它发展得更加丰满和茂盛,就成了壮族人民和全社会的责任。

三、拓展传承和保护壮族嘹歌文化途径的设想

(一)以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作为传承和保护壮族嘹歌的基地。中职学校承担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职责,为了促进中职学生的就业,如果学校能使学生多掌握一项才艺,就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壮族嘹歌这一项民族文化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才艺之一。

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各种社团活动,有机会丰富自身的才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壮族嘹歌,就是学习才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式之一。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广泛,不仅有来自少数民族聚居的本地区,也有来自更远的外地区,其民族成分更多,所以中职学校成为多民族学生的集散地。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开设壮族嘹歌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可以发挥中职学校的功能,使学校作为传承和保护壮族嘹歌的基地。

平果县2006年就把嘹歌引进中小学校的课堂,作为一门地方民族音乐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中职学校可以借鉴平果县的成功经验。

(二)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导向,助推中职学校开展壮族嘹歌的传承和保护。中职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把相关专业教学放在首位。为了更好地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壮族嘹歌的传承和保护,学校可以向上级申请,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得到社会团体的引导和帮助。在壮族聚居的地区,都有众多的壮族嘹歌歌师,相关部门可调配这些民间资源,有计划地抽调这些民间歌师到中职学校给学生宣传壮族嘹歌,传授嘹歌曲调特点,传授嘹歌创作方法。这样,既能保证教师充足,又能让学生有机会与有名的歌师亲密接触,感受到原创嘹歌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壮族嘹歌的兴趣。

(三)培训本校专职教师,增强学生传承和保护壮族嘹歌的信心。为了体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对传承和保护壮族嘹歌的重视,更好地传授嘹歌知识,增强学生传承和保护的信心,学校还要配备有掌握嘹歌的专任教师队伍。可选派本校的音乐教师或有爱好嘹歌的教师去参加培训,以便能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任务。

《壮族民歌文化丛书·平果嘹歌》是壮族民歌的百科全书,包括《长歌集》《散歌集》《恋歌集》《客歌集》《新歌集》五卷,搜集到6万多首、20万余句壮族嘹歌。该书以古壮字、壮文、汉三种文字整理对应出版,演绎了壮族人民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壮族人民浓烈的感情色彩。学校可以从这些丛书中节选通俗易懂的章节作为选修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钻研。

(四)在校内营造壮族嘹歌文化氛围,激发学生传承和保护嘹歌的兴趣。利用校园广播,定期播放嘹歌音乐,营造嘹歌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观看各地嘹歌歌圩录像,激发学生对传承和保护嘹歌的兴趣。青少年学生喜欢舞蹈,每学期在校内举办班级嘹歌演唱比赛和以嘹歌音乐为舞曲的舞蹈表演,使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增加嘹歌文化的亮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大嘹歌文化在师生中的影响力。组建学校嘹歌表演队,由上级部门组织,在中职学校之间举办各种形式的嘹歌表演赛,提高参赛表演队的知名度,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嘹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五)组织学生参加公众活动,促进学生认识传承和保护嘹歌文化的重要性。壮族聚居地区,各地都有歌圩,有群众自发的,有政府组织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歌圩现场参加活动,去感受原汁原味的壮族嘹歌文化,领略歌手们演绎嘹歌艺术,见识歌手即兴创作歌词的才智,激发学生向前辈学习创作嘹歌的动力。同时也让前辈歌手看到年轻一代对嘹歌的兴趣,从而产生把嘹歌代代相传的愿望。

除了歌圩文化节,在当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时,学校也可组织嘹歌队参加,既能向社会宣传中职学生学习嘹歌、演唱嘹歌的情况,又能让群众了解中职学校对传承和保护嘹歌文化所做出的努力,促进群众对学生传承和保护嘹歌文化的关注,从而让这部分学生有自豪感和成就感,继而产生责任感,成为传承和保护壮族嘹歌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覃乃昌.壮族《嘹歌》的传承与传播研究——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七[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2]李岚.专家学者讨论平果嘹歌抢救与传承[EB/OL].中国民俗学网,2010-12-09

[3]武迁.广西《壮族嘹歌》有了英文版[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2012-01-10

[4]何珊.嘹歌也可以用英文唱[N].当代生活报,2012-10-25

4.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协会申请书 篇四

成立的必要性分析报告

目录

一、前言

二、民族同化问题

三、民族文化传承

四、民族经济问题

五、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六、基金会成立所具备的条件

七、基金会的职能及作用

七、结论

前言

中国以东方巨人的身份矗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个巨人拥有着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而这些文化是由56个民族文化集合而成,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东方巨人的文化被湮没在经济大潮之中,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将来的东方文明也将随着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而远离历史长河。

放眼望去,今日的台湾、香港甚至于日本、韩国,中华文化似乎在那里更有发扬光大的可能,民族文化不应仅仅是狭义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应该是包括汉族的56个民族的综合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等等理论,使我们的国民正在一步一步丧失着我们固有的文化,以文字和语言而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还能认识祖先留下的字迹--繁体字,我们还有多少孩童能够举起毛笔奋笔疾书,我们的唐装汉服只有在巴黎的时装会上屡屡出现,我们的春节习俗甚至于快被圣诞节所替代,这些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殆尽,这不是文化的进步,而是有可能使我们民族亡族,甚至于亡国的。

我们在了解一下我们的少数民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他们必须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在城市里与那些不曾熟识的人们混居,说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语言,做着自己不曾想象过的事情,慢慢的他们也成为钢筋水泥中的一员。再也想不起那远古的呼唤,再也想不起大山的豪迈,更想不起祖先的文字、教诲和传承。他们脱去了几千年的民族服装,他们忘却了祖辈传唱的歌曲,他们忘却了世代相传的手艺,他们只会在钢筋水泥里为了金钱的诱惑而去打拼,但这不是他们的责任,而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未能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及保护的必然产物。

我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思考,汉族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已经消失殆尽,那么汉化的少数民族又能有多少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一个民族大同的国家,一个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只能走向历史深渊。

二、民族同化问题

汉族做为56个民族之首,做为文化的主导,做为经济的先行者,决定了他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随着推动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高的目标,只能一步步的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融入到汉族文化及生活方式中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受着汉文化的熏陶,慢慢的将自己迷失在这经济社会中。

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在以前我们认为自然地民族同化是一种进步,其实不然。文化不应有先进、落后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历史发展的依据,我们不能评说哪种文化更先进,就像我们不能评说是西方文化更先进还是东方文化更先进一样,中国四大发明造福了全世界,而恰恰是我们的火药被西方世界发扬光大后炸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们的印刷术早欧洲几个世纪,但是现在我们要花费高昂的费用去采购欧洲的印刷机;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并不是欧洲人的文化比我们好,更不是欧洲人把我们同化了,而是他们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了。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时间、空间和作用,都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受到所有人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所谓的同化在现在看来无论是什么形式,其实都应该是一种退步,是人类文明的退步,是人类忽视历史,不尊重历史的突出表现。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赤裸裸的精神入侵,他们主要是借助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人口数量等优势,对处于劣势群体的民族从肉体到经济,再到精神进行着摧残,通过差别化慢慢的将弱势民族同化殆尽,使其不再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体系,使其丧失自我文化传承的能力,从而达到世界大同。这种做法就像现在的自然界,人类在过渡的开发,过渡的使用,过度的杀戮后造成了很多的物种的灭绝,当人类发现生物链的尽头每一个物种都是相关联的,这些物种的消失就将意味着人类慢慢消失,此时人类想再进行物种保护已经为时晚矣!那些消失的物种无法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民族文化大同,多民族文化灭亡,那时剩下的就会是部分民族的强大,从而直接导致社会动荡甚至灭亡。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中国人5000年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家庭,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大家是兄弟姐妹,民族融合生活才能和谐,民族同化那就只能是貌合神离,每一个民族的包容性不同,有的民族同化后仅仅是民族的消失,但因为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而成为顺民。而有的民族表面被同化,可是为了自身的文化传承,往往会选择背道而驰,借着保护民族文化的幌子聚集为伍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因为世界经济的大环境造成我国以经济强人的身份站在了世界的前端,所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里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文化,还有汉族文化的传承。随着外来文化、舶来品的侵入,中华文化正在无形的退出世界舞台。

在2011年人口普查中,汉族人口未增反降,10年间在人口的减少中,计划生育是人口减少的一个方面,而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无力使民族的凝聚力降低,移民增加我想也是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吧!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美国共有华裔居民430万人,其中约一半出生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2011年居住在美国的外国出生移民总数为4037.8万人,其中出生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中国移民为223.1万人,占全部移民总数的5.5%,是美国最大的亚裔群体。中国成为仅次于墨西哥的美国第二大海外移民来源国。这仅仅是美国的移民数据,整个欧洲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为什么移民已经成为了潮流,80、90年代的移民是为了经济发展,去挣更多的钱,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把大量的美元背回了国内,支援了国家建设。现在呢?移民是把更多的人民币带往国外,究其原因既是经济的强大,同时更是民族文化的流失,没有了文化也就失去了传承,那就丧失了信心和理念。

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也汲取了其他多民族的文化精髓,才形成了5000年的中华文化。可是当前随着民族文化的流失,再加上民族的同化,造成了很多人的信仰丧失,远离故土。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保护、传承,而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同。如果民族文化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长补短,教育传承,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孤掌难鸣了!

三、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传承在现今社会被狭义的理解了,局限于形式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我们目前的传承基本是沿着物质文化而延续,忽略了真正的精神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不是几件衣服、几件工艺品所能简单代替的。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反应历史的首要是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是文字还是口头文学,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精神所至。

民族文化不是几位传承人所能代表的,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有系统的进行培训、培养、教育,最后使其既可以传承,又可以转化为生产力。首要,我们要解决民族文化传承和现实经济的问题。社会在飞速发展,经济在高速的腾飞,生活水平在极速的提高,那么民族文化是否应该适应潮流将民族文化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由专业的策划团队根据语言、文字、技能以及环境等等方面对这些区域进行职业策划。使民族文化转变成经济效益,使民族传承人可以守住自己的故土。其次,在民族文化得到有效转化后,所面临的就是传承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是关键,是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延续传承的命脉。教育应该汉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相结合,汉文化是作为外交的手段,民族文化作为经济的来源。例如:书法,很多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字,也同样拥有自己的书法,只是因为他的普遍性不够,而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雕刻,每个民族都有和本民族所处区域相关联的技法,但是在历史上由于他们地处偏远而让这些文化无法展现,从而渐渐远离历史舞台,只能以文物的形式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都可以作为民族的专业课和传承文化深入挖掘,因材施教。最后就是对少数民族的起源和文化进行专业的研究,深入的挖掘。例如彝族的文化,彝族文化的形成按照人类起源来推断,最少早中原文化也就是汉文化几千年,按照出土的文物来判断,彝文化中冶炼技术早已炉火纯青。为什么最后彝文化未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之一,我想和所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它地处高原以古代社会的运输能力,即使走出大山也很难再返回去,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无法吸取更多的先进经验使民族文化未能得到更多的营养。那这些文化有可能在深入研究后,可以给予现代人类对很多历史问题的解释。

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作为博众家之长的汉文化更应该进行系统的教育、传承,目前的教育机制只强调了世界的,而丧失了民族的。我们的汉文化从伦理到人文,从社会到自然等等方面都早已为后人指明了方向,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知识的涌入,我们丧失了自我,丧失了方向,当美国人在学孙子兵法时,我们却在忙着移民、忙着出国深造,这就是典型的文化流失的代表,他已经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所谓的丧失信仰,有文化才能有信仰,无论佛道教,还是孔孟儒,甚至于耶稣基督,都是文化造就的信仰,而并不是信仰产生的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是当今社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一个民族的存在,他更会是一个国家的兴亡之所在。

四、民族经济问题

民族经济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一民族社会经济的总称,如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经济活动;在目前社会现有的经济条件下,经济直接决定民族文化的延续、传承。

民族经济的特点(1)民族性。从根本上说,民族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每个民族的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或从事牧业、或经营农业、或擅长渔牧业等。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生产模式。(2)地域性。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相对固定的居住区域,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该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方式、范围等特性。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巨大差别,直接来自于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差异性。(3)相对落后性。在大多数国家,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落后于本国境内的主体民族。尽管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直到今日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与汉族地区还有着较大的差距。(4)复杂性。民族地区的经济一般比较复杂。不仅有一般地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有其特殊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和宗教问题相交织,就使得民族问题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5)国际性。在许多国家有相当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有的民族甚至是跨境而居。我国大约有30多个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这些民族经济的模式、发展范围和程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民族经济的严重影响。

2、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使民族文化实现现代化,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使民族经济实现现代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切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脱离了文化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导致“文化决定论”的错误。任何一个民族,在一定的时期,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每一种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是基础,文化由经济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在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对社会形态的发展又具有强烈的能动作用。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关系是冲突亦或是契合?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冲突论,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相互冲突的。另一种是一致论,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之间是一致的。

我们更倾向于一致论,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是由文化决定的,而是由科技决定的,科技越发达,所替代的人工就越多,那么富裕的人工就进入了第三产业--服务业,随着科技的发达,手工艺术品也越来越具有自身独到的价值,那么民族的手工艺则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我们反而认为即将经济现代化越高,人类对自然回归的意愿更强烈,那么民族文化的魅力就更有展示的空间。其中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进行保护、恢复,围绕着原始文化做文章,还是进行拆旧建新给予人们假象,让人们无法体验到原始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生产力高速提高,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会更强烈。民族文化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反而会成为新经济形势下的道德约束,成为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辅助动力。

五、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基金会的成立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性质,那就是公益事业,但公益事业不仅仅是用钱来改造社会,而应该是用爱心和精神来唤醒民众的意识,让保护、传承成为常态意识,那么就不需要大家总是来捐款进行某种事情的维持。

云南仁德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1、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让我们看看简单的传媒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我们现在各大电视台除了频繁的广告、卖假药的,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公益广告,我们的公益广告宣传什么?养老、赡老等等社会问题。这就证明这些问题正在成为被大众日益关注的问题,我们5000年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怎么突然把为人的本分都要拿出来一再的提点,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的缺失。自古以来教育幼儿的启蒙是三字经,其中有孝于亲,所当执,早就告诉我们从小要孝顺父母,而我们天天在喊有多么文明,有多么进步,可现实是那样的残酷,儿时的启蒙要用来提醒所有的成年人,这就是文化的缺失。那么为了挽救我们的文化保护、传承,我们必须要成立基金会,来支持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我们的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2、信仰需求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所谓的信仰危机,以中国基督教徒(没有评判之意,只是因为基督教属于舶来品而例举)为例,1997年官方文件称中国基督教徒有1000万人,2004年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曾圣洁在《瞭望时代周刊》上称中国基督教徒有1600万,2010年《宗教蓝皮书》宣布中国大陆基督徒共有2305万,2305万就是基督徒占全中国人口的1.8%。我们不品评基督教的好与坏,我们只是需要这些数据来支持,支持什么?支持我们的文化缺失,基督教再次兴起不是什么人在做动作,而是我们的老百姓找不到了方向。“文革后”很多人失去了文化的支撑,不再有孔孟之道,不再有佛道儒教,大家充满活力冲向共产主义,那时的人们有一点私心都不好出门见人,孩子们从小学习雷锋、赖宁,唱着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大人们学习邱少云、焦裕禄、孔繁森。在这种文化氛围里造就了中国的中流砥柱们。随后经济大潮席卷全国,这时不再有文化的传递,拥有的是“金融弄潮儿”、“海归”等等,百姓不再比谁更敬业,谁更爱国,而转而变成了金钱崇拜,谁有钱谁就是大家崇拜的对象。文化在金钱面前处于了下风,然而当百姓的日子过得安逸之时,突然发现无所事事了,空虚了,金钱把人们压的无法喘息,又无法找到释放之地,教会在这时适时的进行了宣传,用教会的大家庭把人们越聚越多。教会通过什么方式,那就是上千年的教会文化来将我们的思想进行了统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这是可怕的事情,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国将不国!

3、历史责任

我们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有责任来传承我们的千年文化,来保住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称号,让后人能够真正的了解历史,了解民族文化,了解作为一名中国人有多么的自豪。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内涵,从四大发明到哥德巴赫猜想,从儒家治国到社会主义,从四大名著到诺贝尔文学奖,从孙子兵法到伊拉克战争,从丝绸之路到WTO,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国人渐渐远离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孩子从课本里不再能够看到属于中国的文学,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我们的成人已经开始毫无道德底限的去挖掘金钱,我们的官员家属、子女移民率高达百万。中国文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整个亚洲甚至于世界,而现在当日本人篡改历史教育国民时,我们却让鲁迅走出了国民教育的舞台。当韩国人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我们中国人的幼儿正在学习A、B、C。当世界人民都在游长江参观中国的第一长河学习中国文化时,我们的国人正在美国大型商场血拼。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民族的文化,失去了民族的信仰。作为一个良知尚存的中国人是时候站起来了,保护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

4、同化严重

中国共拥有56个民族,汉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严重开采,土地的过分开发,贫富的严重分化,造成了很多的少数民族走出大山,进入城市,他们被城市的奢靡生活所迷惑,为了能留在这些纸醉金迷的大城市,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甚至于自己的祖辈。渐渐的,他们只拥有户口簿上民族一栏的区别,实际上他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汉族了。

多民族文化,多民族融合,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对历史、对自然的贡献,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存在的原因。例如: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粮食,水稻最早的种植和培育就是南方的少数民族。隋代著名建筑师宇文恺是鲜卑族,辽代针灸家耶律达里特是契丹族,写作《农桑撮要》的鲁明善是维吾尔族等等实例不胜枚举。为了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我们必须要站出来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六、基金会成立所将具备的条件

本基金会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研究后,已经感觉到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本基金会为了能尽快的投入到民族文化拯救当中去,已经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资金方面

本基金会发起人为北京泉鑫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该公司涉及金融、旅游、租赁、广告、农业和景区开发等多个领域,资金实力雄厚,交游广泛,具备投资和融资的实力,同时更具有将民族文化转化成民族经济的优势及经验。该公司目前正在云南进行相关的民族村落保护、修缮、开发。现有项目为泸西县城子古村(彝族)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因该公司将陆续在云南境内进行民族文化、建筑等保护、修缮和开发,特成立该基金为了能够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保护、传承。该公司前期准备捐助200万元做为基金会的启动资金,后期会随着项目的增多对基金会加大捐赠金额。

二、开发研究

本基金会目前已经联络了清华美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美术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多所大学院校、出版社及协会,准备聘请了部分民族文化的专家、教授做为基金的顾问,为基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出谋划策,指导工作。

三、仁德阁注解

仁德: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的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心安理得地行仁道。有智慧的人则是利用仁德,当做处事的规范准则。

2、“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3、“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4、仁德阁就是要将民族文化发展下去,传承下去。

四、项目规划

目前,本基金会经过一年多的考察,第一个项目已经确定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的城子古村进行,城子古村是彝族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我会将通过对其保护、研究,把这里做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基地。

四、会址

我会已选定会址在昆明市高新科技园区和成国际大厦1703室,总面积320平方米,分为办公区、研究区、展示区;培训区将设立在各大学院校,主要由本基金会联合各院校的教授进行培训及文化传播。

五、人员

我会聘请了多名大学的民族学家作为我会的咨询顾问,同时联络了部分大学的学生会,很多学生愿意投身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事业中来,已经有了很多的志愿者支持我们的民族保护传承大业。

七、基金会的职能和作用

我会下设多个部门对基金进行管理,分别为基金公关部、基金核准部、基金策划部、基金管理部、基金教育部五大部门。

基金公关部的职能和作用

公关部的职能是负责对外宣传、融资两大功能。公关部的作用(1)、协调基金会与外部连接的关系,能够让社会重视基金会所作的工作,能够让社会大众对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2)、在对基金会对外的宣传同时,邀请更多的热爱民族文化的公司、集体、人群加入到我们当中来,使大家一起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为民族文化传承出一份力。

基金核准部的职能和作用

核准部的职能是对所使用的资金进行前期核实,中期调研,细致核查,准确应用。

核准部的作用是(1)、要对上报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建立档案,对于每一笔资金申请都要有详细的调研报告。(2)、对申请的项目按照缓急进行资金的使用排序,使资金能够及时的有效的发挥作用,保证文化能够准确传承。(3)、保证每一笔基金都应用在所对应的项目之中,保证每一笔基金的使用都落到实处,保证每一笔基金都产生效力。

基金策划部的职能和作用

基金策划部的职能对外进行立体宣传策划、对申请资金的项目进行整体策划。

基金策划部的作用(1)、要策划宣传方案,让国人、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引起重视,让国人找回自己的文化,学习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文化。(2)、基金的使用仅仅是启动的资金,策划部要根据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所在区域,民族人数等为他们设计出中长期的自我修复和保护计划,最终形成文化转变为经济,使民族文化可以真正延续、传承。

基金管理部

基金管理部的职能进行财务审核,资金审批,定期公告,资金透明。

基金管理部的作用(1)、对内进行资金的严格审核,在接到核准部的通知后,对资金使用再次进行审核,按照资金的使用计划合理安排资金。(2)、对外定期做出资金的使用报告,做到资金内部监管,外部监督,透明使用,多重监督。

基金教育部 基金教育部职能是联系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民族教育家,共同编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

基金教育部的作用(1)、联系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民族教育家,协助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编制民族历史文化材料。(2)、根据这些民族历史文化、所在区域有针对性的编制教材,既要保证文化的有效传承,也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

八、基金会的成立的目的及业务范围

本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中华民众的民族意识,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使民族文化得到合理的传承。

本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资助少数民族边穷地方教育,资助民族文化历史材料的编制、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传播,唤醒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唤醒中华民众的民族意识。

九、基金会的工作思路

基金会的工作思路将围绕着唤醒、保护、传承、透明、循环五大要点展开工作。

唤醒:主要是要加强宣传的力度,使中华民众了解自身的历史,学习民族的历史,尊重民族的历史,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使后人在教育中通过民族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保护:对现有的古籍、古建筑、古文化进行保护、修缮,使其得以在后人的面前真实展示,通过保存下来的实物文化立体的展示在后人面前,使后人可以直观的学习、体会文化的历史。

传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根据各民族特色制定特色的传承教育方案,既保证各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又保证民族文化的立体展示,还要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透明:基金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位有责任的中华民众捐款所来,在资金的使用上基金会一定做到每一笔资金都使用到位,做到透明清晰,做到帐实相符。让每一笔资金使用都受到监管,做到专款专用,物尽其用。

循环:基金会的资金是有限的,我们要让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快速的恢复起来,就要做到循环。循环就是通过对文化的深入解读,根据各民族文化特点开发特色的文化产品,将文化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产业链,使其可以有效循环,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有力的支持,是民族文化传承拥有动能。

5.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 篇五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遭遇到了一定的威胁,如何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夫子庙的“伪文化”;评事街的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阐述。关键词:城镇化;文化遗产;伪文化;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文化遗产保护 前言: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有历史价值文化内蕴的古城镇、老街区、旧建筑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城市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盲目改建扩建,导致有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被拆除,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缺乏体制的规范与约束,往往缺乏“群言堂”而成为“一言堂”,既缺乏前期周密的调查,又缺少专家科学的论证;文化名城的历史街区、古老建筑,常常成为缺乏文化意识历史精神的城市规划建设的障碍,甚至认为这些残破的城镇、街区、建筑有碍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的改建复建中,往往形成了城市建设难以恢复的败笔,甚至出现将真文物拆除建造假文物的境况;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诸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坏,不仅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古城古镇难以得到保护,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危机与困境。

正文: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的大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如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极大的改变着城市的面貌。然而,城市的建设会忽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就显得迫在眉睫。

针对我们调查,分四个方面,主要探讨夫子庙的伪文化现象以及老城南评事街在各种利益博弈下的文化传承保护问题。

一、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业化道路,也揭开了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将推进城市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予以实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我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化率每年增长幅度约1%,2011年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1%。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化遗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组团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北京及周边、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西南地区四大板块,这些遗产分布地区多为自古以来适宜人口居住的地区,甚至是现如今的人口密集区。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遗存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民

族精神的象征。这就把文化遗产与城镇化的协调问题摆上历史的舞台,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占有大量的土地,且因为保护问题导致的商业和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但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商业服务能够跟上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加剧了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给文化遗产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现状南京老城南是位于明城墙以内部分,北至秦淮河中支,以门东、门西、夫子庙、南捕厅地区为核心,总面积约5.56平方公里。区内有多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夫子庙等会、秦淮河八绝、花鸟虫市场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之一,是南京的“城市之根”,历史上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为发达的地区。先进综合来看,由于老城能够提供更加完善搞笑的服务体系,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市民则聚的心理惯性,老城仍然是南京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虽然历史给了老城区极其大的吸引力,但是老城越来越多的问题让人难以忽视。人口和密度方面,南京老城城墙范围内居住半年以上的总人口占主城人口的一半,是人口和建筑高度密集的地区。老城的各项人均用地指标不仅远远低于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而且也低于现今主城的平均水平。交通方面,老城人口、功能和建设的集聚,使得交通需求不断增长,老城面临日趋严重的交通压力,一是随着新区建设加快,老城、新区通道上高峰小时交通量增长幅度较大,老城与外围片区高峰期潮汐式交通逐渐加剧,二是老城内部道路和停车设施不能满足要求,而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建设,老城的主次干道已经基本形成,且大部分地区已经实施改造,地面交通设施的增长空间已经有限。传统民居的改造方面,从住区更新的角度来看,虽然南京老城的大部分主区已经经过了一轮改造,但是由于老城改造和更新并未采用整体规划建设的方式,从而使得剩下的尚未改造的主区目前基本都是十分难啃的“骨头”。同时,这些改造难度大的地区,大部分又涉及传统居民区的保护问题,如门东、门西、南捕厅地区,他们的规模虽然在老城中有限,但却是南京老城传统民居仅剩的代表。如何在改善这些地区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同时,保护、延续或者再现传统民居的特色是必须妥善区里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使得老城的保护与更新能够运作成功,更是面临的难题。

三、文化保护中的“伪文化”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伪文化”的存在。所谓“伪文化”即借“弘扬文化遗产”之名,大搞假冒伪劣文物,实质反映了一种以“政绩”和“金钱”开道的虚伪文化现象。例如南京的夫子庙。之所以称南京夫子庙为“伪文化”,主要是因为从外观上看,夫子庙的建筑很有古代的江南气息,但走进去就会发现里面全是现代的东西。现在的夫子庙早已被各种广告牌、酒楼等包围,到处都泛着浓浓的商业气息。而那些例如大成殿、瞻园、江南贡院、李香君故居、王谢故居等最能反映秦淮历史文化遗存的景点早已被周围的商业气氛所淹没。故称其为“伪文化”。

在一次调查中,问及夫子庙给人的第一印象时,15人中有6人选择了“孔庙”,选择商业小吃、综合的分别是6人、3人。在年纪大些的人印象里,夫子庙是文化,它本来是以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命名的,其中又有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贡院,徜徉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但是在年轻人的印象里,夫子庙就是小吃街,是卖衣服的地方。由此可见,有很多游客不知道夫子庙是“孔庙”,是历史上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庙宇,其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又因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夫子”,故俗称“夫子庙”。现在的夫子庙的文化已被商业气息所掩盖,这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贬低。

在全国十大最名副其实,十大最名不副实的经典的评选中,据说南京夫子庙成为后者中的第一名。的确南京夫子庙在外地游人中知名度很大,已成为南京的名片与代表性景点,成为外地游人必游之处。游客们对夫子庙的期望很大,但实际游过它时失望也很大,主要原因是没有达到心目中的夫子庙、秦淮河的标准,而他们心目中的夫子庙、秦淮河的美好印象又是从数目繁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得来的。之前人们从古代文学作品里感受到的夫子庙、秦淮河,是给予他们极大文化冲击与期待的景点,而游过后他们最感到失望的也是因为这里的文化并没有达到他们心目中的标准,甚至差得还很多!那又是什么造成了今日夫子庙、秦淮河的文化景观让人如此失望的呢?那就是过份的商业化!现在的夫子庙只是一条商业街,毫无特色可言。

那么夫子庙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定位呢?在南京人看来,夫子庙应该是个雅俗共赏之地。理由是自古以来,夫子庙就有“两面性”。以文德桥为界,一面是尚儒之地,一面是歌舞升平,这就是南京夫子庙的特色,所以现在也应朝着这方面发展。但是在外地游客的观念中,夫子庙应以文化为主。他们认为夫子庙作为南京有名的景点,来南京就是看夫子庙的古代文化,但是现在夫子庙的景点全淹没在衣服和吃饭之间,所以南京应把夫子庙打造成古代的风格,不管是商业还是小吃,都要融进历史的因素,走入其中,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古文化氛围。

四、评事街文化遗产保护 评事街,是古城南京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一条老街,曾是南京历史上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它位于南京城南,北至笪桥市,南至升州路,狭狭长长,与其说是街不如说是巷。无论是街是巷,评事街以其深厚的底蕴,在南京文化地理历史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评事街中多以二层老式木房为主,现在多数的一楼经过改造成了门面房,做起了小生意,门面虽小却样样俱全,卖着各式小玩艺小食品的小摊占着两侧路牙,老人与赋闲的人三三两两地在路边聊着天,来往于这样的小巷中,你很难感受得到外面都市里的繁华与喧嚣。老街两侧多是纵深的小巷,走进去,是相连着的过道与天井,交错着,将十几户人家连成了片。

在评事街靠近升州路的这头,有一条可能是南京目前最窄的巷子了:老坊巷,不足一米的通道仅容一个人通过,不知道的人是不敢进去的,怕是一条死胡同。巷内的门户,多是青石台阶上的老式木门,住户多喜欢在屋外种上一两种绿色植物,小巷极为幽静。评事街的南段万寿宫,是城南一座很有名的建筑,为祝贺西太后寿辰而兴建的。

上世纪30年代以后,评事街人气很旺,先后有几家晚报的报馆设在评事街一带,一些著名报人、学者常在此出没,抗战前有张恨水,胜利后有卢前、张慧剑等人。

综上所述,可见评事街的文化价值是很高的。然而城镇化使旧日评事街里的那种凝缩了明、清、民国时期的井市文化将不复存在;那种民族混居的和谐文化不复存在;那种寄予世外而不灭其志特殊街巷文化也不复存在了。这是对评事街文化价值的破坏。

目前对评事街的改造遇到的几个问题有如下几个应对政策:

4.1、原住民的去留

原住民的去留问题是针对历史街区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出的。对此,专家认为:“原住民是历史街区的一种文化,若完全迁出,历史街区就少了韵味,原住民是发展旅游和商业的根本”,所以应当适当保留。老城南旧城改造中规划混合多元的功能,结合老城南独特的传统风貌,发展特色商业、居住和旅游等,保留部分原住民,提高老城南活力。

4.2、肌理尺度的重构

所谓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

改造老城南,要让历史与现在融合,所以要重构肌理尺度。《名城保护机制保障》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应确立‘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方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

老城南更新改造中对传统街巷、历史建筑、名人故居以及非物质文化实行“全面保护、应保尽保”,放弃了资金“就地平衡”的旧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传统的尺度和肌理,对街巷体系进行保留、恢复,不满足需求的向地下要空间,已拆空的片区将按传统肌理恢复,以保护为主。民国建筑、五十年代的老厂房和八十年代的居民楼和谐共存,老城南的街巷尺 度和高度、院落边界不变,在置换功能过程中传承老城区的肌理和尺度,保护和展示城市格局。4.3、制度保障

为了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政府不断地健全与完善各种文化保护制度。先后制定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并 成 立 南 京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保 护专 家 委 员会。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的第三章就是“老城格局和城市风貌的保护”;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中指出“确需在重要建筑或者风貌区保护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应当依照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前款规定的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应当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原有建筑的空间格局、景观特征、周边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风貌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等相关内容都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此外,还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例如结合南京实际,探索制定《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暂行办法》;制定行动计划,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阶段性目标编制保护整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公众参与,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实行专家领衔制度,对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等。

五、结语

城市化的发展对旧城来说是个挑战,如若改造旧城就是采取“全部拆除,重新建设”的的方法,那么旧城所拥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被破坏、摧毁,使其失去自身独特的魅力。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保留其文化价值,不应该让商业气息掩盖其文化氛围,成为像夫子庙那种“外穿古装,内穿洋装”的“伪文化”。老城南作为南京有名的文化遗产,需要被保护和传承,为保护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我们应该汲取成功的经验,依照保护条例相关内容,科学地改造,让城市更美好。别让历史文化名城在我们的手中沦落与颓败,应该将我们祖宗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王丽丽·南京老城南旧城更新的博弈与启示

薛伟·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

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南京老城区原住民也是文化,应适量保留·城市在线新闻网

赵立孟·游客反映南京夫子庙景区文化气息不足·江苏新闻广播网

6.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篇六

史金波

①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负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②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道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至7月,共有53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处,世界自然遗产13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首都北京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

上拥有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

③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有反映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的遗产。如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建于两千多年前,后联成万里长城。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________A________。

④有的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如西藏的布达拉官,始建于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________B_______。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总面积约100万亩,是哈尼族人民一千三百多年来生生不息“雕刻”出的山水田园风光画,表现出哈尼族地区农田种植和管理的特点。

⑤中国非常重视文物古籍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评选和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截至,已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5批珍责古籍,其中既有大量汉文典籍,也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全部共评审出国家珍贵古籍12274种,先后由国务院公布,并以图录的形式分5次出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展示出中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

⑥中国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传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⑦自开始,中国已建立起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72项。其中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多姿,其中有表现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如京剧、昆曲、中国古琴艺术、______C______、安徽宣纸等;还有很多表现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____D____等。

⑨总之,中国近些年加大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更多的文物、文献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使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使文化遗产在当代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认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认知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传统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选自20《新华文摘》第23期,有删改)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B、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评选出了5批珍贵古籍,这些汉文典籍充分展示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

C、中国文化遗产丰富,其中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

D、山东的泰山、齐长城、济南皮影戏、诸城派古琴等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录》,它们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15、请将下面四个例子分别放到文中ABCD处。(4分)

①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②云南丽江古城,是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

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城

③贵州侗族大歌

④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成至今已近6,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

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

16、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17、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选文,谈谈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4分)

材料一:当地时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教堂拱顶等部分遭大面积损毀,塔尖坍塌。巴黎民众在火灾现场跪地祈祷,为圣母院被大火吞噬而落泪哭泣。

材料二:敦煌研究院成立75年来,因为有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一辈子的守护和研究,才成就了如今的敦煌传奇。

答案:

14、C

【解析】

A、选文第⑦段明确说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表述不正确。B、“截至目前”与原文第⑤段“截至20”的表述不符。D、泰山是自然文化遗产,齐长城是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错误

15、A.④ B.② C.① D.③

【解析】④“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体现多民族文化的特点,与第③段说明内容相符。②句句式与第④段举例部分的句式相符,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属汉族文化,与中国古琴术、安徽宣纸等并列。③的例子与第⑧段D空前“蒙古族长调民歌”相似,属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16、示例一:“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该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西藏布达拉宫的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有的文化遗产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这一论点。

示例二:第⑦段。该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之多,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解析】选文多处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举例子的作用的规范表述是:列举了……的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的作用的规范表述是: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17、示例:①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实保护责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使其在当代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②提高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认识,扩大保护文化遗产的覆盖面;③加强文化遗产研究工作,鼓励成立相关行业组织开展文化遗产研究;④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培养更多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专业人才;⑤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7.关心保护传承人发展民族文化遗产 篇七

1 目前非遗保护中的主要问题

非遗的保护中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社会命题, 就是只有很好的关心保护传承人, 才能发展民族文化遗产。但是, 目前的现状, 并不尽人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组织与开展传承和展示活动困难

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队日常疏于管理, 人员分散, 年龄小的不愿学, 年轻的外出务工, 年龄大的力不从心。目前, 长葛共有民间传统艺术团队上百支, 但一些优秀的文化项目, 如:“老虎舞”“铜器舞”“肘搁”“逮蝴蝶”等, 人员组织起来难度很大, 加上传承人已经年老体衰, 很难展示原来艺术的风茂。

1.2 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

有些传承人为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不惜倾其家中所有制作道具, 拖着老腿病体奔走呼号, 召集组织新老艺人参加活动, 传艺带徒, 其难度艰辛可想而知。他们凭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对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执着, 苦苦坚守, 无怨无悔。那些为传承这些艺术, 呕心沥血, 直至献出生命的传承人, 让人每每想起不由为之动容落泪。但一些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的年轻艺人出于生计的需要就往往考虑经济效益, 自然会提出一些生活补助等要求, 如不满足, 就不愿意传承这项活动。社团原有的新服装道具由于年代久大都破旧或破损遗失缺乏经费, 很难传承发展这些活动。还有其它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 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当然, 各地政府部门对非遗产保护工作都日渐重视, 积极组织节民间艺术大赛和展演, 从组织领导上大力支持, 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经费扶持, 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对项目支持不够, 致使传承人情绪低落, 热情减退。

1.3 名录项目和传承人保护缺乏长效机制

最近几年, 国家先后公布了几批重点保护项目, 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扶持, 这一定程度激起了“申遗热”。但是, 对于一些基层来说, 申报国家项目难, 在项目的挖掘整理上缺乏高专业的指导, 往往是盲目跟风, 浪费财力。各级政府应该履行的保护职责不能很好实施。对传承人重视不够, 支持关心不够。除国家级项目外, 其他级别的项目很少有经费扶持, 更别提传承人的待遇。长葛市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世莲花灯舞的唯一传承人张庭树, 为传承好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 自筹资金制作灯笼服装, 传教学生, 潜心研究, 深入挖掘, 其执着精神感动了许多人, 但是一涉及具体的传承和展示活动, 往往就会矛盾丛生, 举步维艰, 其传承的积极性一次次遭到冷遇。因此, 组织这些项目开展传承和展示活动十分棘手复杂, 困难多多, 阻力重重。如果是从上到下都予以应有的扶持, 保障其日常运行的基本经费, 相信这些项目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1.4 保护工作不平衡, 导致传承人被忽略遗忘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习俗、民间医药等, 这些项目着重的是社会效益和文化传承, 几乎很少产生经济收入, 不但不能吸引群众的参与, 而且还难以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它的一次活动一次展演都需要一定的消费支出。而在具体的保护中, 往往那些有实体的文化项目很受有关部门偏爱和扶持。对这些文化娱乐习俗等项目缺乏必需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即使被列为“非遗”项目, 其传承人也不被重视。因此, 目前许多地方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文化项目在政策引导扶持下是越来越红火, 如禹州钧瓷、洧川豆腐等几年间冲出国门, 走向世界。而一些民间艺术类等项目仍停留在原地, 得不到传承创新发展。如:“老虎舞”虽为河南独一无二的非遗项目, 表演又很有特色, 但却不被重视, 传承人被冷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1.5 非遗保护意识淡薄, 传承人不被重视

目前, 在非遗保护中, 存在着严重的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现象。许多地方在申报项目时踌躇满志, 大谈规划设想, 重项目不重视传承人, 不惜投入人力物力。但一旦申报成功, 就束之高阁, 完事大吉, 很少有采取持续可发展的保护传承措施。还有一些地方和个人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实施中有误区, 常常把它同文化旅游开发相提并论。调研挖掘项目、考虑思路同经济效益相挂钩, 强调的不是传承保护, 而是开发和效益。当然, 一些非遗项目如果有产业项目的加入, 会得到更加有力的保护。如建立“葛天氏乐舞团”, 把葛天氏乐舞、莲花灯舞、老虎舞、狮子舞、铜器舞等这些优秀的特色民间艺术揉搓进去, 通过举办培训班、建立传习所、展示馆, 利用传承人的辅导学习, 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保护和学习, 就不失为一种好的举措。但是, 不能主次颠倒, 急功近利, 要从发展的长远目标稳步推进。

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必须坚持抢救与保护并存, 保护与传承同步、传承与创新并举, 传承做主导, 主导带团队, 团队促传承, 充分利用传承人的作用, 实行优化循环。

2 非遗保护的具体措施

2.1 从基层抓起, 建立并落实优秀传承人的扶持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生生不息, 主要依靠那些身怀绝技、绝艺的传承人一代代传下来。因此, 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要。目前, 民间文化传承人每分钟都在消失, 民间文化项目每分都在消亡, 加强非遗保护时不我待。保护非遗项目说的就是保护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 传承人享受人民政府规定的补助经费, 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申请政府部门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应当从场所、经费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为此, 要从两方面进行支持, 积极落实国家扶持政策。一是维护其生存和发展;二是满足和提高其精神追求。尤其是对那些生活条件有困难的艺人, 就要采取给予他们生活补贴, 使他们衣食基本无忧;对有些没有经济负担的传承人, 可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荣誉嘉奖, 增强其传承记忆的责任感。不能只是国家级项目有扶持, 从县市级到省级项目都应有完善的保护机制, 将传承经费和项目补贴逐级予以落实, 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 为其传承研究工作提供坚实可靠保障, 避免因资金困难而半途而废, 使非遗项目日落月沉。

2.2 加强优秀文化遗产项目的新生代传承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 它是渗透在血脉中的文化, 是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 因人而生、因人而传。传承人的可培育性和可大量“复制”性, 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潜力和明显优势所在。当前, 不仅传承人的自然“减员”让人无奈, “非遗”后继乏人的局面更令人忧心忡忡。长葛市原来有6名省级传承人, 现在有1名已离世, 有两名年老多病, 几乎难以自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其他县市级传承人大多也不能有效开展传承工作。年龄问题、文化水平、业务能力, 都受到局限。所以, 积极培育文化传承新生力量, 制定传承人带徒传技计划和学艺者的激励政策, 加强与学校、科研单位、民间协会和社团组织等的密切协作, 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纳入到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的教育课程, 酌情开设特色专业班和培训班, 适当融入时代因素, 使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创新的起点上获得新的突破, 开展长期稳定的传承教学活动, 使非遗走进校园, 普及社会, 薪火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

2.3 加强项目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基地建设, 为传承人提供发展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应区别对待。一是对那些侧重社会效益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项目应重点资金扶持, 并建设专门传承场所和基地。如:“莲花灯舞”“老虎舞”“陈实传说”“钟繇传说”等项目应扶持建立展示馆传习所或传承基地。对那些至今仍在批量生产的传统技艺有一定效益的项目可从原生态保护上予以扶持, 如“大周黄蜡”“南席小磨油”等, 应引导其向规范化、合作化发展, 提高文化内涵, 活态、规模经营。目前, 传承人在开展项目传承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除资金外就是场所问题。尤其是那些濒临消亡的项目几乎都没有可以传承或展示的场所。如“长葛绒生产技艺”由于被现代的机械化所代替, 缺乏必须的房屋场地, 为数不多的几名传承人长期以来难以进行实际保护活动, 处于遗忘状态。许多民间艺术如老虎舞等都在村头大街上进行排练, 道具服装堆放在艺人家里。因此,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非遗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 切实加强传承基地传习所等硬件建设, 一方面要发挥民间力量, 引导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项目活态传承工作, 促进创新发展。更要重视扶持传承人, 为其提供宽畅的活动空间

2.4 加强传承队伍培训, 提高其政治思想文化素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都明确规定了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某些传承人在具体工作中受市场经济和不良的价值观影响, 缺乏责任意识, 功利和金钱思想严重, 一提传承活动, 就讲价钱, 要报酬, 甚至把传承人当作谋生的一种手段。还有些人和地方把所掌握的文化项目当成私有财产, 极力排斥外传学习, 给传承工作造成了严重困难。因此, 必须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政策法规宣传, 举办传承人培训学习班, 引导其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民族传统, 踏踏实实做好传承工作。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交流, 进行技能比赛活动, 推广、发展、提高、创新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并在工作中促使其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2.5 强化工作队伍建设, 提升业务能力和政治素养

由于非遗保护工作是2006年新兴的一项文化工作, 是新的社会学科命题, 各级尤其是基层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盲目茫然, 效率不高, 事倍功半;当前许多基层文化部门缺乏必要的非遗保护机构, 或者有名无实 (许多地方是挂靠在文化馆, 无专门编制和经费、人员) , 对传承人队伍更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办法, 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矛盾问题丛生, 推诿扯皮现象不断。再加上一些许多工作人员业务不精, 缺乏抓铁有痕、蚂蚁啃骨头精神, 工作抓不到点上, 步子走不到鼓点上, 效率达不到标点上。因此, 要做好非遗保护工作, 关键时传承人的队伍建设。中央省市应出台相应的机构专门设立和经费保障政策方案, 坚持每年举办长短相结合的专业培训班, 及时不断地向基层灌入新知识, 开拓新思路, 培育新思维。并要经常开展各地之间的非遗工作现场交流学习活动, 做到有的放矢, 行知合一。角楼推广, 互相学习, 相互促进。同时还要建立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分包联系机制, 促进非遗保护工作责任化、制度化、常态化。

2.6 加强政府领导和部门合作

非遗保护是一项庞杂、全面系统化文化工程, 需要社会各层面关注去参与。目前, 非遗保护工作停留在文化部门牵头、文化馆孤军奋战、传承人自由活动不正规、不协调的层面。要加强与新闻媒体, 地方志办、文联等研究机构、学校、社团、企业等多部门多种社会力量合作, 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市志研究、教学科研、专家学者、文学艺术、民间文化等多方力量, 提高全社会共同保护非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重视关心传承人的队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美丽中国”, 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加强文化建设的热潮。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进入新一轮发展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这些事业息息相关, 互为渗透。因此, 在政府加大对非遗项目组织领导和财政扶持的基础上, 加强与这些部门和工作的协调合作, 发挥传承人带头兵的骨干作用, 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协调, 势必会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以发展和弘扬, 使我们优秀的文化艺术传承人得到更好的保护。

失去一个优秀的文化遗产老艺人?意味着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消亡, 也等于失去了一座博物馆。加强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老艺人的保护、扶持和支持是各级政府和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相信, 有了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鼎力支持, 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传承人的奋发作为下,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走得更远更好更辉煌。

摘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县级文化馆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长葛市地处中原腹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 有历史继承渊源, “莲花灯舞”“老虎舞”“陈实传说”“钟繇传说”“大周黄蜡”“南席小磨油”等“非遗”项目独具地方特色, 是珍贵的地方文化财富。长葛市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实践中深感受传统观念制约, 加之缺乏有效保护手段和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尤其对传承人的保护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了分析我市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究了其产生的根源, 提出了“非遗”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洪林, 姚伟钧.乡村文化精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9) :187-192.

[2]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管理困境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 2012 (4) :133-137.

8.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篇八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保护

引言: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能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变化和民族团结。鄂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体育文化中进行开展和实施,能够促进深厚的群体和广阔的发展形势。不仅能够实现少数民族体现文化保护的积极性,还能创造民族体育中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一、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生态

少数民族体育是各个少数民族在区域发展方式上实现的,是一种特色性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少数民族创建的体育文化是在文化生态形式上展现的。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与多元化的民族特征在文化发展中具有创新作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生态建设中具有较大依赖性,在自身发展中还不能体现一个独立系统。在历史发展形态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节日在发展中已经不能适应生态系统变化的文化形式,不仅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协调,在文化生物链发展上具有较大局限性。

二、在生态视野下,推进鄂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方案

(一)自然地理位置的发展方案

在交通形式上,便利的交通能促进良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鄂西经济已经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鄂西地区的交通形式比较复杂,经济基本还比较落后,所以相关政府就要积极支持创建交通设施[1]。在地形上看,在比较复杂的地形变化上建立体育活动比较困难,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财力,但鄂西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比较宽阔,能够建立多样的体育活动。所以在空间变化上,就要选择比较开阔的地带,建立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实现良好的利用效率,降低一定的建设成本,还能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案

科学技术主要在三方面来实现,首先,对于文化程度。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所以当地政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创建积极的精神文明,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他们能利用文化实现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然后,体育人才的改善。由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经济不充足,所以体育人才的引进也比较困难。所以,就要根据该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培养,学校可以掌握一定的技术要求和规则,实现订单式培养,为每个地区都要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还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发挥更多的人才创造。最后,对于科学技术[2]。它不仅能推动体育项目的良好发展,还能创建更好的文化形式。特别是体育器材的有效利用,无论在质量问题上、成本还是资源、效率上都要进行实现,掌握良好的产品工艺,创造出更优秀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推进体育项目的传统方式,还能实现更多的文化形式。

(三)民族体育文化业的发展方案

要实现民族体育的产业化发展,首先就要利用相关的优势条件,创建具有特色的品牌。无论在农业创造、工业制造还是商业发展上,都要开展更大的市场变化,实现经济产业链接,从而利用科学技术形式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较大需求,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方式,还要在形成产业发展后,创建特色的品牌发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力量,创建更深的文化形式[3]。还要挖掘非遗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为了使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上提供良好的保障形式,在生态环境发展下,还要在政策和资金形式上得到大量支持,开发并保护该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从而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国民族体育在推广形式上还存在较大问题,在校园中,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学校,根本没有相关的活动场地,体育设施也比较少。少数民族学生对相关的体育项目认识还不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就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敢于接受新鲜事物,还要开设相关的体育课堂,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形式,从而为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形势上,创造了体育文化与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变化以及社会价值具有紧密联系。当地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民族体育文化成为他们发展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经济力量的不断发展,鄂西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实现了丰富性的经济形式、农业生产以及多种条件的进程方式,也促进少数民族在体育文化中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石磊.湘鄂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吉首大学,2013

[2].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力度 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快速发展[J].世纪行,2009(11):10

[3]王平.论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30-134

上一篇:笔记本电脑如何网络下一篇:二年级写景作文:日出即景_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