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印记随笔(共10篇)
1.童年的印记随笔 篇一
渐渐地,渐渐的。我从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婷婷玉立的小姑娘。回忆成长路上的脚印,有的深,有的浅,有的正,有的歪……
你看,这是一串整齐清晰的脚印。记得在四年级时,老师让我参加学校举办的英语竞赛。我担心自己进入不了决赛,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很犹豫。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比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二等奖。那一刻,我无比兴奋,我终于深深领悟到“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甘甜’’这句话的真正含意。
这是一串力重千斤的脚印,记录了我的失败和忧伤。那次期中考试,我提前复习,随时准备应考,但是因为粗心,我的考试成绩一塌糊涂。那时,在我眼中的蓝天不再那么蓝,在我眼中的绿草不再那么绿,在我眼中娇艳的花儿不再那么娇艳,当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时,妈妈问我考的怎么样?“不好”。声音跟蚊子嗡嗡似的连我自己也听不见。看得出妈妈很生气,但还是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妈妈相信,你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的。”在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关心下,我加倍用心,期末考试我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我体会到了“成功源自于鼓励”这句话的含意。
这是一串有曲到直的脚印,记得一次数学课,老师让我回答“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我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有回答出标准答案,我的脸顿时红到了脖子根,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老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师的话我虽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那满是期许的眼神已经给了我定力。从此,按时预习和复习已经成了我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童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可是这一串串清晰地脚印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中,我将永远珍藏。
2.印记的随笔 篇二
单车,奶茶,背包。一个人。
总是有绵绵的思绪伴着这个季节成长,心中也总有一种微妙情感的变化。又是一个秋季,轻盈的微风,和煦的阳光,穿着那件淡淡黄色的毛衣正合适。似乎没有了心情大起大落的变化,只是突然发现自己变的沉默了,变的低调了,变的对很多事情都失去兴趣了。那些励志的话语,此刻看起来是如此的平淡乏味。原来自己什么都不想去想,只愿这么一个人,在这么一个淡淡的秋季,安安静静。
只是又想起了那句歌词:让盛夏去贪玩,把残酷的未来,狂放到光年外。一直都很喜欢五月天的歌,那种青春,那种斗志。在这么一个秋季,却又偏偏爱上了轻音乐:Canon,MelodyOfLove,生命之名……这些浸透人内心的音乐,在某个悄悄的夜晚,熟睡的计量,只有我书桌上那盏灯光,伴着无名的泪水。又或许在学校的某一块不起眼的草地上,盘曲着腿坐着,任着任性的风吹乱头发,轻抚脸颊。偶尔又会有一种很有爱的想法:这里的景好美,真想有一架单反能记录这个瞬间,同时也记录这份心境。
印记。淡淡的情感。
大学这条路,既然认准了它,又何必在乎还需走多久。
挺欣赏这句话,远方真的不知道有多远。对于我们来说,难道三年之后真的就是大学的终点吗?
大学的印记。一年前的憧憬,一年后的茫然。
莫泊桑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这一种情怀似乎不是只言片语就可说清,经历了太多的东西,倦了,累了,懒惰了,也学会逃避了。骑着单车,沿着马路,可以走好远好远,沿途的没有重复的美景,让双眼静静聆听那一份真诚。喧嚣,吵闹,尘埃。落地。
能感受到只是那一种没有任何情感的情感。没有喜悦,没有忧愁,没有哀伤,没有失落,没有惊讶。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我的,又似乎都不是我的。是的,就是这样。
静静的也就这么接受着,也就这么感悟着。
3.歌颂长征精神的随笔:黑水印记 篇三
对长征一种敬畏的好奇心一直涌动,我怀揣一个梦想,如果在有生之年能沿着红军长征足迹走一走,领略长征精神,倾听更多与红军长征有关的故事,当把我的想法告诉同事,他惊诧的眼神,问我:“你是红二代”?我摇头否认。其实这与是否“红二代”没有关系。红军长征精神一直是我人生坐标,有些时候工作遇上沮丧的事情,被“小人”中枪,被人“误解”,抑郁情绪波动,静静的想想红军长征路上的艰辛历程,心情会慢慢恢复原状,小时候有耳熟能详的口号“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列宁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顿时,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5月20日去黑水县摆在日程,与此行有关的是黑水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对口帮扶点,去年,我去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色达县,带给他们的是中国棉纺城董事长韩良忠50万元的家纺,纯朴的藏族同胞大生龙成了朋友,上个月在微信问我,虫草下来了,有需要吗?我拒之。
十年前广州老板送一方盒虫草,数一数正好200个,我曾在中药房干过,知道是好东西。虫草是冬虫夏草的简称,属于虫草的一种,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其前沿的理论、独特的配方、专属的定位走在了前端。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青海省为主,四川和云南,韩国部分地区有此菌类。女婿的爸妈四川人,懂得虫草作用,要炖煮母鸡被老婆拒绝,却扔在立柜上,结果到了秋天,满屋飞蛾子,千万寻万找发现是虫草破茧成碟。
此是闲言,书归正传,当今年成都纺专要去黑水扶贫,勾起我的欲望,于是携带着上海喜宝产业链平台提供的千件风衣,我们冒雨行驶五个多小时,终于见到黑水路碑。黑水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在这里,红色基因到处可见,黑水县城距离不远有个著名的藏寨,是当年中芦花查尼察小头人泽旺的住宅,红军长征途中,在这里召开了意义重大的“芦花会议”。寨以事名,现在这个保存完好的藏寨,已经属于红色文物保护,它现在的主人,当年小头人的后代,对我们自豪地称为“红色守护人”。
1935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议题是“解决统一指挥和组织领导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朱德、洛甫(张闻天)、张国焘、周恩来、毛泽东、博古(秦邦宪)、王稼祥、凯丰、邓发共9人。会议作出决定:朱德仍兼红军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委。
7月21日至22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议题是“报告相讨论四方面军助工作”。出席会议的有:张国焘、陈昌浩、周恩来、朱德、洛甫、毛泽东、王稼祥、博古、凯丰、邓发、李富春、徐向前、刘伯承共13人。
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先后三次进出黑水,历时一年零两个多月,共约9万人次驻扎和过往,滞留时间150余天。为日常生活需要和过草地,红军依靠群众开展筹粮熬盐活动,在黑水共筹集粮食约710万斤,熬制食盐约5000余斤,借用宰食各类牲畜3万余头,各类畜油1万多斤,以及一大批牲畜皮毛等御寒物资。据当地人说,这些东西解放后贺龙元帅亲自挂帅,向老百姓索借条,全部还淸,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诚信。长征是红军军事失败后的一次转战,抛开政治的因素,在很多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黑水受到了藏民的拥护和帮助,红军经过藏区,对于当地藏民,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们心里,播下民族融合的种子。
我望着绿树掩映下的崇岭,详和的百姓悠闲幸福的生活,想想昔日红军长征的故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4.童年的印记随笔 篇四
一、“觉路宏开”寄托前辈期望
刁铺龙王庙大殿中原来有一块匾,匾文是四个大字:“觉路宏开”。字体端正,浑厚刚健,望之巍然大观,令人起敬。建国后,龙王庙变成了环溪小学,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小学学习生活。那时的“龙王殿”已成了学校的“少年堂”,在此上大音乐课(两个年级四个班合上,李觉眠教音乐课)、集会、文艺演出……我们抬头看到匾,认识这四个繁体字(“觉”就是教音乐的李老师名字里的字),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不喜音乐课,常常仰头望着匾发呆:“觉路”,为什么要在路上睡觉呢?童年的我爱胡思乱想,一次,手里正在玩一张“醒狮牌”商标画儿,突然想:旧中国像“睡狮”躺在路上,受洋人欺侮。后来,睡狮觉醒了,推翻了三座大山。现在,雄狮站起来,要展开新中国的“宏图”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因为“破坏了课堂纪律”,我被音乐老师罚站了一节课。
1962年师范毕业后,我到刁铺薛李小学任教。学校也是一座庙,叫“圆觉庵”,也有一个“觉”。慢慢明白了,“觉”是佛教用语,“佛”的意译即觉,觉悟。佛教中的“觉”,有本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圆觉,指觉行圆满,达到“佛”的最高境界。觉路,觉悟之路,大德大慧之路。有一些庙宇门上的楹联即“觉路宏开登上界,迷津普渡入仙乡”。
,环溪小学八十周年校庆前夕,我在镇上采风时,一位老镇民告诉我,环溪小学创建初期,“龙王庙”(龙慧庵)的住持印谷法师曾捐赠一笔巨款(大约是“”大洋),学校用这笔款,在梓潼殿旧屋北侧,建了一排八间(4个教室)“人字梁”瓦屋。这是古镇教育历史上的一件大喜事,有了漂亮的新校舍,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称“县立环溪小学”。泰兴县教育局为了表彰印谷禅师热心教育、捐资助学的义举,特颁赠“觉路宏开”之匾。因字体和边框花纹均“镀金”,镇民皆称“金匾”。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县教育局赠匾原来另有含义。“觉路”,觉悟之路,文明之路,这也是教育领导和家乡父老期望少年儿童走上求学之路,成才之路,走上大展宏图的人生之路。
1988年,我在万菊生先生(原环溪小学教导主任、后任刁铺镇成人教育辅导员)的帮助下,根据老校友的回忆曾整理出环溪小学一首老校歌。老校歌是1942年,由李煦春写词,吉云翰(女,1915-,原环溪小学女教师)作曲。不少老校友至今还能唱上几句。校歌的前四句是“溪水萦绕,大道旁校。环境启予,宏我怀抱。”联系“觉路宏开”,我想,当年李老先生写歌词时,也许是看过这块匾的吧。“大道”不正是“觉路”吗?“宏我怀抱”,不正是“宏开”吗?教育界的老前辈,期望的都是“今日儿童兮他年英豪,建国为民兮一肩挑”(老校歌词)。
可惜的是,“觉路宏开”匾已消失了。大约是1964年,徐邦德校长将龙王庙大殿改建为“大办公室”,这块匾也改成了“新匾”,请镇上的大笔先生纪筱云(医生)写了四个大字“百年树人”。“”时期,新匾也消失了……半个世纪过去了,“觉路宏开”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丹桂飘香时,我站在环溪小学的主干道“东方大道”上,默默祝福:溪园大道,觉路宏开。老师们,努力吧,当好今日学子的领路人!学子们,努力吧,路在脚下,前程辉煌!
二、“进士”故地遥思北宋文昌
刁铺东南角有个潘家庄(拆迁后已消逝),庄上潘氏祠堂曾有一块大匾:“二世八进士”,这是潘氏家族,也是刁铺古镇份量最重的匾,它告诉世人:北宋时期,这里就是诗礼传家,显赫一方。
奇怪的是,多少年来,小村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进士摇篮”更是鲜为人知。,《高港文史》编委让我写一篇北宋名贤潘及甫的文章,我很为难,因为资料太少了,县志上只有短小的“简介”,且生卒年不详。我反复翻阅县志后,最感兴趣的是三点:潘及甫是泰兴“开科第一人”,北宋八位进士全出在潘家;潘及甫乃胡瑗得意子弟,又是其妹婿;潘及甫是高港人,其“死后葬口岸伏龙桥”。我在现口岸街道范围内,查不到相关线索,突然想起了刁铺“潘庄”。旧时,潘庄属“口岸区”,古时属“柴墟”。到潘庄,我认识了80多岁的退休老人潘茂旺,是他讲述了“二世八进士”之匾。潘老“开蒙”上私塾,是在潘氏祠堂的大厅里。开学第一天,十多个小孩先拜孔子,再拜先生。先生是大泗人,叫王振芝。王老先生指着匾说:“潘家的祖先,光荣啊!八位金榜题名,名扬天下。你们也要好好读书,将来蟾宫折桂,光宗耀祖,兰桂齐芳!”潘老从小就记住了这块大匾,红底金字,字字闪光。这块匾不知道在祠堂里悬挂了多少年。1957年10月,泰兴县撤区建乡,许庄要建“乡政府”……一个决定,将“潘氏宗祠”拆了,砖瓦、木料全部运往许庄,“二世八进士”之匾也随着宗祠一起消逝了。
我在退休教师潘宏鑫的帮助下,寻找到民国时期的荣阳堂《潘氏族谱》。在族谱中,我寻觅到“八进士”的印记。
潘及甫,潘迴之三子,字宪臣,“宋庆历二年壬午举杨寘榜进士”“为楚王宫太学教授赐五品服改太常博士迁左朝散郎”。
“生于宋大中七年甲寅(1014)十月初二,殁于元祐八年癸酉(1093)十月廿七”。
“配胡氏”(即胡瑗之妹)“合葬遵化乡(今刁铺)伏龙原之先垅”。
潘希甫,潘迴之次子(与潘及甫同榜进士),“任处州军推官”。
潘晬,潘及甫次子,“熙宁三年庚戌举叶祖洽榜进士,左朝议郎”。
潘颖,潘及甫五子,“治平四年丁未举许安世榜进士,任建宁令”。
潘熙,潘吉甫(潘及甫长兄)之子,“元丰五年,壬戌举黄裳榜进士”。
潘顗(熙宁九年进士)、潘永页 、潘颉(兄弟同榜,元丰二年进士),均为潘及甫堂兄弟之子。
我特别兴奋的是老谱中收录了潘及甫和他父母的墓志铭,这些资料,为我写《北宋名贤潘及甫》提供了素材和依据。
在潘茂旺的帮助下,我又解开了“伏龙桥”之谜。在刁铺与江都交界处有一条河叫“龙儿河”,此河向北经二桥、庙湾往东与济川港相通,往西经扬桥、嘶马,通往长江。在西万庄与袁滩之间,有一座桥叫“伏龙桥”(此桥仍在,但已北移)。桥附近旧时有十多户人家,叫“花子街”。这里原属泰兴县刁铺,现属江都浦头镇。伏龙桥的东侧称为“龙地”,其中有潘氏祖先的大片墓地。潘茂旺先生小时候,每年清明都要随父母来扫墓,他记得有一座纪念潘及甫的牌坊,楹联是“兴华须有凌云志,报国应怀赤子心”。当时,牌坊已损坏,剩下两根石柱和一道横梁。1958年,平田整地时,墓地、牌坊俱已“平掉”。因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当地村民提及旧时的情景,嗟叹不已。
我和几位老人,站在“潘氏宗祠”遗址,交谈了好久。我在等记者前来摄影时,闭目凝神,仿佛穿越时空,见到了先哲们的身影,负笈赴湖、寒窗攻书、言辞倜傥、立学教人、孜孜不倦……我想起了范仲淹在泰州留下的诗句:“芝兰一相接,岂徒十步香。德星相聚会,千载有余光……”北宋的乡贤,群星灿烂,文坛闪光,至今令人心驰神往。
三、“佛国长春”历经岁月沧桑
前文中,我提到过薛李村的“圆觉庙”,庙中也有一块珍贵的匾:“佛国长春”,同样是红底金字。这是泰州南山寺常住纲领执事、圆觉庵第二任住持本昌(也有资料称“本苍”)和尚六旬寿辰时,泰州一位武官张克谟赠送的贺匾。
南山寺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名寺,清代光绪年间,南山寺住持明魁和尚和僧徒法正承担了复兴寺院的重任。圆觉庙中兴第一祖明慧和尚,为了实现明魁和尚大愿,乐任辅弼,舍圆觉庵为南山寺下院。后来,本昌和尚担任圆觉庵住持后,继承明慧衣钵,继续为南山寺的复兴作出了贡献。
本昌祖籍刁铺屠桥村,生于咸丰二年(1852)。他是一位大德高僧,为了弘扬佛法,不遗余力培养僧才,仅在刁铺地区就有僧徒17名。19,本昌和尚六十寿辰时,僧俗各界均为其祝寿。因为本昌已任南山寺要职,德高望重,当时贺匾应较多,主要贺匾存于南山寺,早已消失了。所幸的是分存于下院圆觉庵的“佛国长春”匾和紫竹庵的“俯宏六度”匾却幸存下来。紫竹庵位于观五村的东首,因主殿未损,匾尚挂在原处,落款是“泰兴县典史龙家驰”。
“佛国长春”匾却历尽艰险,能留存下来实为不易。
1945年,刁铺镇上的国民党驻军以“修筑军事设施”的名义,拆去“圆觉庵”,先拆去前排六间房屋,运走了砖瓦木料。后来因故停工,后排殿房保留下来,挂在正殿的“佛国长春”匾躲过了一劫。
1958年,刁铺公社决定在薛李村的圆觉庵中创办“农业中学”。大跃进年代,这是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的,雷厉风行,日夜奋战,进行改建。庙中的僧人全部安排在“一队”“二队”(圆觉庵所在地的生产队)村民家中。住持心涛和尚在僧徒的帮助下,趁忙乱之际将已卸下放在院墙边的“佛国长春”匾运送到村民李文龙家中。当时心涛和另三位僧人都安置在李文龙家的一间破屋中,心涛和尚将匾作为铺板,上面糊上旧报纸,再铺上稻草、褥单,谁也不知道其中奥妙。
笔者想到那一年“吃大食堂”,镇上好多古匾被砸后塞进了大灶的烈火之中……“佛国长春”匾又躲过了一劫。1961年,“农业中学”撤并后,圆觉庵又变成“薛李小学”的校舍。薛李大队将庙东边的几间厢屋留下来,其中两间做生产队仓库,两间安排“僧人”的住房。
心涛带着僧徒宗昆、宗仑和小沙弥惟清(俗名李文友),住入原庙东厢房。临走前,心涛和尚把度过了半个世纪的“佛国长春”匾藏入李文龙家放草的小屋中,藏得严严实实。心涛法师叮嘱文龙的母亲,要严守秘密。1964年,薛李小学迁址,圆觉庵殿屋全部拆毁;1966年,“”初期,厢屋中僧人屋中翻个“底朝天”,神像、经书、香案、箱担……全毁,僧人还俗参加农业劳动。村中草屋底下的“佛国长春”却安然无恙,再次躲过一劫。
,随着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不少寺庙修复了。这时,我才知道“佛国长春”匾尚在,屈指一算,整整“百岁”。
20,我领着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泰州南山寺新任住持大初法师,到村民李文龙家去看“佛国长春”匾。宝匾因在草堆中50余年,多处蛀蚀损坏,好在字体完整,金字闪光,印鉴可辨……瞬时,我们肃然,默诵“阿弥陀佛”。李文龙是残疾人,他是我在薛李小学任教时的学生,他母亲年老力衰,见到我更是十分热情。不久,通过协商,母子俩爽快地答应,将宝匾归还南山寺……大初请宁波专业工匠对旧匾作了精心处理,百年古匾和南山古刹,再现辉煌,一起祝福佛国长春。
四、“圣手佛心”承载家族荣光
我在薛李村采风时,提到古匾,堂弟章庆广说当年章氏家中也有一块古匾,蓝底金字,他印象中是扬州官府或官员所赠,书“圣手佛心”四个大字。,我走访薛余茂、薛余来、詹海青等几位耄耋老人,他们都亲眼见过古匾,并给我讲述了传奇般的故事……
薛李村实际上是由薛家庄和东李庄组成的(西李庄隶属于大丰社区)。我的祖辈就居住在东李庄,现在东李庄(薛李三组)还有好几户章氏家庭。
我翻阅了章氏族谱(残本)得知,迁善铺(今刁铺)章氏原籍徽州(今安徽省绩溪),一世祖章起仁(1395-1462),字文彬,携家人先迁至和县,后居南京。第十一世祖章海鸾(1703-1755),字鹤侪,号友松,“邑庠生”,清代“雍正年间拔取第五名,入和州学。”明、清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安徽和县、乌江和江苏南京、江浦、江宁、京口(镇江)一带生活了300多年。章海鸾在和州办学授课,颇有名气,官府中一些官员将子弟送来入学,“都司裘公、粮道李公皆遣子受业。”一个偶然的场合,淮安城守李遇春经“裘公”“李公”引荐,认识了章海鸾,立即聘为淮安“署内教授”。数年后,李遇春“迁升他任”,我们的十一世祖海鸾公却丢了饭碗。也许是文人的自命清高,他改称“章鹤侪”,“游 学淮扬,售诗字行,堪占籍泰兴南城越街”。谱载:鹤侪公“纵情诗酒,工八分书,有鸾舞蛇惊之态”,章鹤侪(海鸾)成了章氏真正的迁泰始祖。
章海鸾之子章念祖(1739-1786),字大复,号云峰,乾隆年间人,登仕郎(小小的九品官),他将家定居于刁铺薛李村(当时称“北李庄”)。章念祖长子章坦,长孙章铭,曾孙章江,诗礼传家,三代俱为“太学生”“国学生”。章铭(1797-1845),字著常,号砚堂,终身从教。旧时称祖父的祖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章铭则是我的天祖,他在薛李及周边乡村中颇有名气。近两年我发现,薛李的薛氏、大丰社区的霍氏、庙湾的严氏……多家族谱上都有他撰写的“谱序”或“传记”,署名“砚堂章铭”。章铭之长子、我的高祖章江(1818-1860),家豫章,“太学生”,授泰兴城“医官”。他的医术高超,尤以治疗疑难杂症而闻名。有的传言,豫章先生自制药丸救治了一些生病的难民;有的传言,豫章先生用草药烧成汤药,降伏了春荒时流行的瘟疫;也有人说,豫章先生曾用秘方秘药,治好了一位扬州城里的官太太的重病……于是,扬州官府或城里官员赠送章家“圣手佛心”金字匾。
章氏家族,在薛李村从乾隆年间到咸丰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豫章公弟兄五人,他为长兄,称之“大房”。大房就有房屋前后四进,前三进均为四合院,院内有皂角树、桂花树。门厅、敞厅装饰讲究,“圣手佛心”匾高悬于敞厅之中。在村中,俨然是大户人家。到了我曾祖章权一辈,因时局**,加之近房家族纷争,家道式微。我的祖父和伯祖父、叔祖父一起,离开了薛李村,去镇上创业。
据堂弟章庆广讲,家中的古匾后来传到了一位近房的堂叔家,堂叔在泰州木器厂工作。也是大跃进年代,这块匾就消失了,因上一辈人俱已离世,“圣手佛心”匾谁也没有提过。这块已超过160年的古匾,如果能再现,那简直是奇迹了。
5.童年的风景随笔 篇五
一
我总是无法忘记他。
他是我的小学同桌,叫徐番。虽然当时年纪很小,但我还是察觉出了他与我们细微的不同。他生涩的普通话、旧而暗淡的文具、洗得发黄的白球鞋,还有土头土脑、起了毛边的书包……与我们“Hello Kitty”或是“迪斯尼”的名牌卡通系列相比,他的这一身行头显得特立独行,至少在我看来很有范儿。
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家在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一直寄居在城里的大伯家,只有逢年过节父母进城给大伯家送米送面时,他们才有机会匆匆见上一面。他说这一番话时神色很平静,幼稚的我也只把这当成一个奇特的故事去听,没什么特别的触动。下半学期,他的大伯来开家长会时,我发现他竟是个衣冠楚楚、生活优越的知识分子形象:尖头皮鞋、派克金笔、银框眼镜,连班主任老师都对这位教授级别的人物尊敬有加。小小的我想起徐番的寒酸,巨大的反差下,猛然间有些疑惑和难受。
徐番并未注意到我的心理变化,依然乐呵呵的。那时候,男生之间流行玩“拍手游戏”,每次他都玩得意犹未尽,脑袋上热气直冒。我常调侃,说旁边坐了个刚出笼的大馒头,他就露出一口白牙笑得很灿烂。曾经,我对他寄人篱下的生活充满了同情,但是不久就被他的快乐情绪感染,将那些小伤心全抛到了九霄云外。
二
话说老妈曾雄心勃勃地想把我培养成一位大家闺秀、窈窕淑女,可惜天不遂人愿,我天生就喜欢说笑。而徐番又特能侃,我俩真是一对活宝。套用老妈的话:“摊上了这么个同桌,我对你的‘淑女培养计划’彻底宣告破产。”可不是,我们俩有说不完的话,他给我讲老家的葡萄园、柿子林、野鸭子,在他的描绘里,我仿佛看见了蔚蓝的天空下那个堆着金黄色麦垛、盖着红色砖房的小村庄。他说:“我奶奶做的煎饼、腌的白菜可爽口啦。”见我馋得口水直流,他忙补充道:“以后我肯定带些来给你尝尝。”我顿时激动得心花怒放,点头不迭。不久之后,他果然履行了诺言。
我不仅好说,而且好写。我很早就钟情于文学,算是个资深的文艺少年。当时,我就边玩边写完成了一篇长篇故事《塔萨和比萨》,后来又续了一篇《南希的学校生活》,徐番都是我的第一个“忠实读者”。很多时候,他一边读一边“嘿嘿”地傻笑:“嗯嗯,真好看,蛮有趣的嘛。”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句名人名言,大意是说“好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于是,他就常常从他大伯的书房里,抽出几本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给我,还大言不惭地说是“赐予你的精神食粮”。现在想来,他还是头一个热心支持我“写作事业”的同龄人呢。一段时间后,在我的不断鼓动下,他终于也爬起了格子,我们两个竟然每人一天轮流写,完成了一部《少年王小明历险记》。完稿后风靡全班,我们好好风光了一把。那几天,我都是边唱边跳着回家去的。
言归正传,徐番不仅热衷于“文学事业”(对于当年的我们,那可以被称为“事业”),他的理科思维也很强。我总怀疑他的脑袋里装了计算器,他解题的速度快得惊人,数学考个全班第一或第二,真是不费吹灰之力。我虽无天赋,但是小学数学只要稍下功夫,也绝不会差的。然而,每次考试成绩下来,他的分数总是比我高。我心里那个憋屈啊,低他几分就踩他几脚,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一解心头之恨。这时候,他就默不作声,从不还击,只是很无奈地低着头笑。蓦然回首,现在想起他的少年早熟,他的忍让包容,我不禁自惭形秽。
三
徐番留给我的回忆很多,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抗师事件”。那天班主任上课来迟了,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我拿出《小飞侠彼得·潘》在桌兜里偷看,徐番则在一旁做作业。我俩虽然闲话不少,但也仅在课间时分聊聊,本质上我们都是乖孩子。真是不巧,班主任一踏进门,全班立即“消声”,只有我正读到精彩处“扑哧”笑了起来。班主任正想杀鸡儆猴呢,于是高声点了我的大名,我只得诚惶诚恐地站了起来。“王菡,你一个小女生怎么那么厚脸皮,整天呱呱呱地讲个不停?”我有苦难言,只好低头不作声。不料,他旋即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静”字,不依不饶地说:“你,滚到门外去,在走廊上大声把这个字念30遍。让大家都记住你特别不安静。”顿时我只觉五雷轰顶,不知所措。“老师,她根本没讲话,她刚才很安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徐番挺身而出,声音洪亮地说。班主任显然没料到会有这一出,回击他的还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我清楚地记得班主任当时的表情。“那她笑什么?”愣了半晌,班主任总算想起了导火线。“她一句废话也没说。我保证。”徐番不紧不慢,气定神闲。这时,下课铃很识时务地响了。班主任大为恼火,觉得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了撼动,厉声要求我们俩第二天一早每人交500字的检讨。“我坚决不写,你也不许写。”徐番像个小大人,严肃地对我说。我惴惴不安,犹豫不决。“我们根本没错,你就那么没出息?”说完,他就大步流星地走了。此时的他和平日里温和的他判若两人。猛然间,我觉得他的背影坚定而高大。
意外的是,班主任再没找我们的麻烦。后来,我在读到古文里一句“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徐番,还有他那一脸稚气却严肃认真的神情。
四
在我最快乐、最难忘的回忆里,总会有徐番的影子:埋头算题的他,挠头傻笑的他,滔滔不绝的他,沉默包容的他,正气凛然的他……他的快乐、热情、乐观成了我整个金色童年里最美的风景。纵然后来我也拥有了许多新朋友、新同桌,但对他的思念和怀想,仍然那么纯粹、那么真切、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6.傻气的童年随笔 篇六
因为贫穷,从小我就痴痴傻傻的,闹过很多笑话,也挨过很多次批评,可就是不知道悔改!
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母亲在生产队干活,一年到头,能从生产队拿回家钱过年,那就是烧高香了。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才会放开肚皮,美美的吃上香喷喷猪肉炖粉条和大米饭!副食,想都别想,最诱人的零食是母亲在房沿上晾晒的白薯干,那是我儿时的记忆里的唯一美食。可母亲也舍不得给我们吃,因为正餐还需要它填补。我们姐妹三人,我在小,从来就没有穿过新衣服,两个姐姐穿剩的衣服,就是我不战而胜的战利品,即便过年了,填件新衣服也是很难,不过旧衣服,也是被母亲洗的干干净净的,穿在身上,舒舒服服的。那时候,内心可能有过一点小小的欲望,可是转眼就消失。想想谁家穷的不是如此呢?
我曾经有过一个优秀的弟弟,那是我们家的掌上明珠!但是因为贫穷,弟弟也不能享受什么特殊的待遇。平日做饭,大家吃粗粮,弟弟能和爸爸一块分享一碗大米饭、或者一个煮鸡蛋。但终究不能随便吃。我清楚地记得,弟弟把掉在桌子上的大米粒用手都吃干净。“糟蹋粮食可耻”是我们从小就懂的道理。记得有一次,家里来客人了。我和弟弟兴奋的看着母亲做饭。因为只有家里来人,母亲才会像变戏法似的,端出白面,烙饼、烙盒子,熟了之后,切给像馋猫一样等着的弟弟一小块,然后弟弟就会高兴地外边玩去了。这次,弟弟心中又充满了期待。母亲烙完盒子,可能怕客人不够吃,就全都端上了饭桌。看着母亲把烙盒子都端走了,弟弟哇哇大哭起来,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都给他们端上去,我吃啥呀?”母亲赶紧让我领着弟弟去外边。我不情愿的看着母亲不动。弟弟被姐姐领走后,我的眼睛一直瞪着母亲,一边怨恨她不给弟弟吃盒子,一边祈祷着客人赶紧走,别都吃没了。其实看着弟弟撕心裂肺的哭声,母亲的眼睛也是红红的。本来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巧妇,谁家有事找厨子、谁家的孩子填新衣服、谁家的`鞋样不好看,都来求。母亲是有求必应的。可是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因为贫穷,我不知道弟弟伤心过多少回?也不知道母亲流过多少眼泪!
无论家里怎么困难,过年总是会吃上炖肉的。每到过年,最忙的是母亲,蒸馒头、磨豆腐、灌香肠、炸海带,炸元宵。我们小孩子也因为新年的到来格外高兴,屋里屋外的跑。一家人喜气洋洋,似乎平日的省吃俭用都是为了迎接这个日子的到来。饭桌上,摆满了平常素日很少吃到的菜肴,大家围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快乐。大人们喝点酒,唠唠叨叨的说着家长里短,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了,看着桌子上鲜红透亮的炖猪肉,我们的眼睛都直了,别的菜顾不得夹,只是对这个炖肉情有独钟!过去的猪肉,都是纯粮食野菜喂养的,炖出来的肉味,能窜出院子、飘到街上去。别提有多诱人!尤其是弟弟,夹住一大块肥瘦相间的肉,就往嘴里送,但是嘴巴太小,只能放进一半,他就仰着头,用半张着的嘴巴顶着肉,一边嚼着一边捣鼓着咽。奶奶、太太看着他那个贪婪的吃样,笑的眼泪都流出来。眼看大碗里的肉就要吃完了,弟弟赶紧夹住一大块放在自己的碗里,用米饭埋上。爸爸问他为啥不吃了?他歪着头天真的说:“等最后再吃,你们都没有了,我还有呢,嘿嘿”。看着弟弟,我诡异的一笑,把自己的那块肉也悄悄留下来。他瞟了我一样,我俩心照不宣,就等着最后在给他吃。弟弟长大后,对我最好,他老说“我三姐太傻了,谁要是欺负我三姐,我就和谁拼!”这句话,一直在我心里柔软的地方保存着。虽然现在想吃多少吃多少肉,想吃啥就吃啥,可是我亲爱的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了!往事如烟,而贫穷,让我们如此的怀念!
我童年的时候,农村好像也没有幼儿园,我印象不深刻。那时候家里养了很多鸭子,我从小就喜欢小鸭子,每到夏天,我就会赶着那群可爱的鸭子去河边放。母亲怕自己家的鸭子和别人家混了,我分辨不清,总是用红色的油漆,刷在鸭子后背的羽毛上,这样,无论河边有多少只鸭子,我都会准确无误的把自己家的鸭子如数赶回家。母亲总让我找个伴,我答应的很好,可还是一个人独自坐在河边的石头上,甩着柳条,静静地看着清凉的河水、看着水下游来游去的小鱼小虾、看着两岸碧绿的水草、看着那群欢快的,自由自在的穿来穿去的嬉笑打闹的小鸭子,眼睛不时的追逐着背上那些红色的摇曳的身影,玩的怡然自乐。常常待到天黑了,也不知道回家,很多时候都是母亲收工了,出来找我时,我才会慢慢悠悠赶着鸭子往家里走。母亲气的经常掉着眼泪,一边牵着我的手走一边说:“你是不是傻孩子,咋就不知回家呢?”其实那时候,家里也没什么可玩的和吃的,弟弟若是不在家,唯有河边才是我最好的乐园。
因为贫穷,我们换取生活必需品都用鸡蛋。印象最深的有一次,大约也就4、5岁的样子,母亲让我拿鸡蛋去换酱油,那时候的商店叫合作社。离我家也不是很远。我怕忘了,边走边心里默念着:“酱油、酱油。”结果走到村里的井沿儿边,摔了个大马趴,鸡蛋飞出老远,摔得粉碎,我的膝盖和双手都搓的像锯条似的,鲜嫩的皮肤,往外冒着血。我抓着摔碎的鸡蛋,哭着回家向妈妈报告:“鸡蛋摔坏了,买不了醋了。”(把我摔傻了,愣把酱油还说成醋)母亲心疼的把我抱着我,赶紧用干净的水一边冲洗双腿和手上的泥土和污物,一边安慰我:“没事、没事,没把你摔坏,就阿弥陀佛了。”母亲看着我妈猴似的脸上,一道子一道子的泪水,无可奈何的说:“我的傻孩子呀!”
穷人的孩子懂事早。也就是刚刚要上学的年龄,奶奶住姑姑家了,爸爸妈妈下地干活,俩姐姐可能还没放学。懵懵懂懂的我在家看着弟弟,每日看着爸爸妈妈那么辛苦的干着农活,回家还要做饭,我多么盼着自己快快长大,早点出去挣钱,或者帮助母亲做饭。可是那时候,日子似乎总是很慢,自己总是长不大。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能做饭了。我看着母亲中午出工时候饮好的棒子面,就毫不犹豫的抱来了柴火(夏天,农村都在院子里搭的凉灶做饭,省的炕热,无法入睡)往锅里放了一点水,蹲在锅台上,学着母亲的样子,抓一把棒子面两只手抖了抖了,啪的一下,贴在锅上,等一圈大小不一饽饽贴满后,我赶紧盖上锅盖,蹦下锅台,抱来晒干的棒秸秆点火。那时候,太小了,火柴也划不利索,费劲巴拉的点着了,又灭了,我急的满头大汗,趴在地下,鼓足了腮帮子,学着母亲的样子,一边点一边使劲的吹,没吹几口,灶门就开始倒烟,一股一股的往外涌,呛得我咳嗽不止,其实蒲扇就在旁边放着,要不说傻呢,都不知道用,或者根本顾不得。好不容易把火吹着了,火苗又开始往外窜,突然一下子火舌就扑到了我的眼前,我躲闪不及,头发撩了一大片,焦味都出来了,弟弟吓得大哭起来。我让他站远一点等着。继续加柴火,想着只要火着了,饭就能做得了,母亲回家就会吃上现成的饭!一会儿,母亲收工回来了,看到满园子的烟雾,还以为家里着火了呢,赶紧扔下家伙就来找我和弟弟,弟弟看见母亲回来了,哭着扑向妈妈。母亲一回头看着还趴在地上,使劲吹风的我,流下了眼泪:“谁让你做饭的,看着你弟弟就行了,你怎么那么傻!”我一脸黢黑的站了起来,骄傲的说:“妈妈您看,我会做饭了!”“你会做、你会做,赶紧快去洗洗脸!”我洗完脸,看着母亲麻利的烧火,锅边慢慢升起腾腾的热气,二十分钟不到,母亲说可以揭锅了。我惊喜的等待着我的杰作出炉。由于我烧火耽误的时间太长,玉米饽饽全出溜到锅底了,聚在一起,分不开了。我很难过,可是母亲依然夸我:“做的多好呀。我闺女真棒!”那时的我只会含着泪和弟弟一起傻笑。
进入初中那年,由于嗓音比较甜润,我被当时乡府选中,去做广播员。那个年代,脱离农民,出去工作,是很多人农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看着爸爸妈妈殷切的目光,我惶恐不安的:我应该还是个孩子呢吧,在我眼里,成年人的世界,是如此的遥远和陌生!我还是做梦的年龄呢,我应该继续上学,无论将来如何,我也不会后悔!我拒接了乡里看中我那个阿姨的好意。她带着遗憾离开我家。我的决定令父母非常的失望,也让村里很多人不解。一句话:这孩子,真傻!
7.我的童年往事-随笔 篇七
童年时,有一件事使我至今念念不忘。那年我很小,妈妈说我再过一年就可以上学了。由于自然灾害,家里日子过的很紧,七口人,只有父亲一人工作,月收入也就五十几元。我家姊妹大排行,两个姐姐;两个弟弟,我老三,家里和外人都叫我小三子。
由于粮食紧张,国家每月供应的粮食份额很少,我们几个孩子都在成长期,特别能吃,缺口自然有了,单靠供应的那点粮食不够吃。父亲为了我们能吃得饱,在家东面的山坡上开了一块荒地,种了一些玉米和大豆,父亲每天上班早出晚归,也没有多少时间去地里侍弄,基本靠其自然生长,种的玉米和大豆长得七扭八歪。
秋天的一个周日,父亲用自行车驮着一袋玉米棒和一捆大豆回来,告诉我们这些就是全部收获。母亲把玉米收起来说是磨面粉,平时贴补家用,让我们几个把大豆角扒了,明天给我们煮盐豆吃。我们几个孩子高兴极了,七手八脚的扒起来,一会就扒完了。母亲把豆粒装在一个小盆里正好装满。当时自己年纪小,还不知道计量单位,现在估计也就三四斤豆子。
第二天我们几个早早起床,洗完脸后全都围坐在桌旁等着吃煮盐豆,这时厨房已飘出煮豆子的香气。一会,母亲把煮好的黄豆端进来,连汤带水一小盆,一看就知道善于持家的.母亲又在细水长流。母亲给我们每个人分了一小碗,我早已馋得不行,急忙把自己那碗拿过来,先把汤喝了,剩下的豆子用纸包起来揣在兜里,等玩的时候一个个吃。
吃完饭我刚要出去找小伙伴玩,这时听母亲对大姐说:大荣子,下个星期天到你大舅家去一趟,我给你大舅分出一碗豆子你送去,就说我们家自己种的让他们尝尝鲜。顺便看看你大舅和大舅妈,这长时间一直没有联系,也不知你大舅身体怎么样。我一听马上来了精神,急忙说:妈我也要去。大姐听了后向我一瞪眼说:你那么淘气带你去,到大舅家还不让我大舅妈笑话。母亲听大姐这么说知道大姐不愿带我去,就说:三子,你姐说的也对你就别去了。我一听急了,嚷着非去不可,因为到大舅家要坐很长时间有轨电车,这是最吸引我要去的原因,长这么大还没坐过一次。
无论我怎么说大姐就是不带我去,怎么办?我突然想起兜里那袋黄豆,情急之下急忙掏出来递到大姐面前,用哀求的口气说:姐你就带我去呗,我这些豆子不吃了都送给你。大姐被我的表现逗乐了,心也软了下来说:好吧我带你去,但你要保证到大舅家不能淘气。我马上答应一定让姐姐放心不淘气,怕大姐反悔急忙把那袋黄豆往大姐兜里揣。大姐象征性的拿了一点,再次嘱咐我不能淘气。
时间过得真慢,好不容易熬到星期天,那天我早早起来屋里屋外地溜。大姐正在梳头,看到我这样子噗噗的笑了,对我说:别转了,等我梳完头一定带你去。我也乐了,坐下来等大姐。一会大姐梳完头带着我出发了。在向车站走的时候我高兴的唱起了歌,当时唱的什么记不住了。在车站等了一会,车就来了,上车后车开动了,听着轮子与轨道磨擦发出的声音,看着车窗外移动的景物,我心里美极了。头一次坐车还有些害怕,紧紧地拽着大姐的手不放。
一会大姐告诉我下站我们下车,我心急,早早走到车门处,手把着车门边框,等着下车。那时的摩电车有售票员,车门是用手来回拉着开关的。到站后,售票员等车停稳拉开车门让乘客下车。我手一直把着车框,这一拉正好把我的大母指挤住了。当时痛得我大叫,把售票员吓坏了,急忙停下来,把我的手拿出来。好在车门有点旧滑动不好,手指没挤破只挤出一个大血泡。大姐也吓坏了,赶忙把我抱下车,心痛的用手不断地给我揉着拇指,哄着我把我一直背到大舅家。
到了大舅家,只有大舅妈在家。大舅是市电业局的科长,单位有事没在家。大舅妈见到我们很高兴,马上到厨房,一边家长里短的和大姐唠着家常,一边给我们做饭。这时我的手也不怎么痛了,想着来时答应大姐不淘气,一个人坐在里屋什么也不敢动,闷得真难受。由于来的时候太高兴了,早饭也没吃多少,经过这么一折腾,肚子早就咕咕叫了,直盼着舅妈早点把饭作好。“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肚子饿的发慌,还要上厕所,怕大舅妈笑话不敢说,一直憋着。又过了一段时间憋得快要尿裤子了,这才开门喊大姐,没敢大声喊,大姐没听见。我实在急了就走出去拉了大姐一下,大姐这才发现我,急忙问我什么事。大舅妈听我说要上厕所,马上领我到一个小房间说这就是厕所,让我进去后就把门关上了。我们家住小红房,一直用旱便。舅妈家住楼房用的是水冲的便池,我从来没见过。看着这么干净的房间不知道往那里便,在里面急的团团转。实在憋不住了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舅妈听到后马上开开门,急着问我怎么了?我哭着一说舅妈乐得不行,最后在舅妈帮助下我才知道怎么回事。
总算熬到吃饭了,饿的时间太长,一开饭我就大吃起来,为这大姐在桌下偷偷用巴掌打了我好几下,弄得我饭也没吃好。经过这一次折腾,以后无论谁到大舅家,我再也不敢跟着去了。
8.童年的记忆随笔诗歌 篇八
暮然回首童年之于所有人似乎都不太长,
却都在记忆里闪着耀眼的光。
童年是什么?
竟会如此难忘……
童年啊,
是神勇无敌的黑猫警长,
和花仙子的.新裙装。
是取经之路好像总是风雨无常。
童年啊,
是九色鹿的忧伤,
和蓝精灵的歌唱。
《卖火柴的小姑娘》是我最想改写的文章,
好让她幸福的活在这世上。
童年啊,
是白马王子和琼瑶剧的男主角,
都有温柔的眼睛与有力的臂膀。
让我头一回,
把深情细细品尝。
童年里总有些物什教人挂肚牵肠,
比如雪人冰糕的甜香。
比如七巧板的烧脑,
和最想要的变形金刚。
童年啊,
是笑与泪的交响。
偶尔一次的回望,
9.童年的友谊-日志随笔 篇九
当你发现自己很难找到新朋友时,有没有想过回去找你的旧朋友?
你可以去找你失散了多年的中学同学,甚至是小学同学,若你有办法找到幼儿园的同学,那也不错。
我是有的。我不大喜欢找大学时的同学,因为害怕比较。毕业后大家的际遇都不一样,聚在一起,反而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比如,大学时常和
我斗文斗武的一位男同学,现在干的活就是我最喜欢的广告业,在他面前,我总有一种受挫的感觉。
有人说,他最好的那位中学时的同学结婚的时候,没有请他,觉得很失落,有种大家不再是铁哥们的生疏感。也有人说,他已经很久没有参加中学同学的.聚会了,因为其中一个曾经跟他很要好的旧同学每次见面时总是问他现在赚多少钱,而不再是一句再平淡不过的“你现在过得还好吗?”
我也深有同感。于是,当我于某一天在街上偶然重遇一个小学同学时,差点高兴得跳了起来,最后我轻轻地拥抱了她。记得那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谈了许多许多,然后才依依惜别。我请她站在路边喝那廉价的珍珠奶茶而她却毫不介意地冲我哈哈大笑时,我终于发现,小学时的情谊,是最纯真的。
小学时,大家都天真未凿,不会比较,也不会恶性竞争。那段日子,也是人生中很甜美的一段时光。小学毕业后,各散东西,大家过着不一样的人生,根本也没法比较。某天,有缘重聚,即使际遇相差很远,也不会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两个人走在一起,谈得最多的不是现在的你贫我富,而是童年时那值得回味的往事。开场白通常是“记得那时你……”
多么温馨的一幕。
10.童年的印记随笔 篇十
其实优秀不是谁能改变的,而是自己的争取的。去年来到我们学校对我印象最深的家长要说庆钊妈妈,我感觉她不是学历最高,她也不是年龄最小的,但她却是为孩子改变最大的,同样,庆钊也发生了改变。这对母子从不交谈到经常交流的朋友,这不就是收获吗?人生何求,不求多少财富,只求子孝孙贤,前提是自己要教育好孩子。
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也接触了很多家长,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愿意付出,有的家长我已经把问题给他了,他还不觉醒,任何人都不能唤醒一个不用行动的人。渡人是善,我们不能做到全善,但我们必须做到尽善。还有一位妈妈就是祥恒妈妈,记得一天他说孩子现在不想写日记了等等,他发现孩子正在走向习惯的下坡路,我说你中午来学校找我一趟吧!其实,任何人都不会拒绝一个愿意成长的人,都愿意以帮助一个人的成长,因为只有愿意成长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一个人的未来是不顾估量的,只要他不断进取,也希望更多的人帮助愿意成长的人。祥恒妈妈来到我办公室之后,我们谈轮了将近半个小时,孩子不是调皮性的,从外表看属于内向的孩子,但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朝着孩子外向教育,互补教育能让孩子成为更完整的人。
公众号:富林永月
【童年的印记随笔】推荐阅读:
生日印记的散文10-26
清秋印记散文07-01
关于童年的随笔:陪读这件事09-26
印记五年级优秀作文07-13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学习心得09-11
童年趣事的作文:童年傻事10-05
关于童年的作文:难忘童年10-22
童年回忆故事:简单又复杂的童年08-17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划过指尖10-13
童年的点滴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