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活动课案例

2024-06-30

硬笔书法活动课案例(精选7篇)

1.硬笔书法活动课案例 篇一

设计意图:

书法的练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养成做事专心,持之以恒的良好行为习惯。本次活动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发展为主,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发现书法的魅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感官让幼儿感受书法的美,以视觉来让幼儿感受书法的环境,用听觉感受音乐带来的安静柔和的书法氛围。用动手书写让幼儿树立从小写好字的行为意识。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书法的由来。

2、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促进幼儿小肌肉的发展。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认识书法,了解书法。

2、活动难点: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活动准备

基本准备:

书法作品照片若干、文房四宝、艺术品照片若干、宣纸、图片、白纸、各种各种的汉字球。

其它准备:

轻音乐、古典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并进行书法作品欣赏。

1、教师: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谜语,大家开动自己的小脑袋来猜一猜吧。

谜语:一个矮矮人,穿的短短裙,走的弯弯路,说话细又明。(打一文具)

谜底:毛笔

对,是毛笔。所以啊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了解一下关于书法的故事。

2、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边听古典音乐边观看书法作品和艺术品。

二、出示王羲之作品、并展开讨论。

1、教师拿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片,并讲述王羲之的故事。并让幼儿自由讨论。说说对书法的初步认识,了解什么叫书法以及看到这些字的感受是什么?

王羲之是中国有名的书法家,他很厉害。从小就开始就进行书法练习,幼年的王羲之曾跟随书法家卫夫人学书,并且深得卫夫人真传。王羲之为了写好字每天都在门外面的缸洗毛笔最初水还是清的,后来水就变黑了。王羲之的书法也就写的越来越好。

2、让幼儿自由讨论。说说对书法的初步认识,了解什么叫书法以及看到这些字的感受是什么?并拿出文房四宝并简单讲解文房四宝的作用及正确使用方法。

三、分组活动、并进行毛笔练习。

1、练习写毛笔字,教师针对不同的小组教授不同的毛笔字写法。

①故事练习法:写字握笔的五个手指,就是五个用力推车上山的互帮互助兄弟,有的手指负责推车,有的手指负责拉车,剩下的手指负责扶住车,最小的手指则是负责在一旁鼓劲加油的,五个手指需要分工合作缺一不可,所以要想写好字,必须要让五个手指互相配合才行。

②游戏练习法:小手是小警察,指挥的方向正确了,毛笔就能听从你的指挥,我们来学做小警察:右边手臂弯曲于胸前,成小警察状,然后将毛笔当作指挥棒竖着交给小警察,让孩子用食指、中指、大拇指轻轻握笔并运笔。

③儿歌练习法:握笔要直、拿笔要紧、掌要竖起、手心需空、笔竿对直鼻子。

2、让幼儿利用毛笔在白纸上进行涂鸦,激发兴趣。

四、整理工具、分享交流经验。

1、教师介绍如何收拾整理工具,并让幼儿进行简单整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玩游戏:我会帮汉字宝宝找家(方法:分小组提供不同汉字球和行书、楷书盒子。让幼儿对比进行分类,对比汉字球身上的字有什么不同,让后放进相对应的盒子里面。)

2、经验分享。

让幼儿展示自己自己小组的涂涂写写,让幼儿看看自己小组写的字与其他小组有什么不同。

五、教师总结、展示作品。

1、伴随音乐结束让教师表演书法,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书法,了解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

2、教师帮助幼儿把今天所书写的作品粘贴在作品墙上。

六、作品分享。

1、让幼儿把今天学到的内容分享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基本了解了什么是书法、简单的知道了一些关于书法的小窍门,对书法的涂涂写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效的帮助幼儿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书法)。且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并积极配合老师。虽然在此次活动过程中幼儿会把墨水弄在自己手上,但在之后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注意一下提醒幼儿不要把墨水弄在自己的手上了。

2.硬笔书法活动课案例 篇二

一、学术背景:从北大到《新青年》

对于如何面对“书法”的问题,同样是拥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海外留学双重背景的“五四”一代学人分享着一些共同的思想与主张,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甚至相互对立的分歧。本文之截取钱玄同(1887-1939)为视角,除了因为他参与编辑的《新青年》杂志几乎是“五四”时期整个北大文科乃至整个新文化运动学术思路的代表,更是因为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钱玄同一方面提出“废灭汉文”的极端主张,另一方面,他本身则对以汉字为依托的书法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衷、创作与研习——从早年在杭州时期与沈尹默的交游,到北大时期对于北朝碑版、敦煌写经书法的研习与创作,都显示出他对于书法的执着和热爱。因此,钱玄同将如何面对自己在不遗余力地“疑古”甚至“汉字革命”的同时,在骨子里所保守的这浓厚的书法情结,自然成为20世纪书法思想史研究中一个饶有兴味的命题。只是谈论这一话题,需要把我们的语境回溯到蔡元培掌校之初的北京大学。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方针,此后,北京大学相继设立书法研究会、乐理研究会、画法研究会、新闻研究会等社团来实践“美育”的教育主张。在这些研究会中,蔡元培或亲自出任会长、参与演讲,或延聘陈师曾、徐悲鸿、萧友梅、邵飘萍等当时校内外著名艺术家、业界人士担任导师,在艺术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17年12月21日,北京大学设立“书法研究会”,聘任“三沈二马”中的沈尹默和另外一位北大文科教员、日后被聘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和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为导师,从而开启了中国书法进入高等教育的关键一步。在稍后的国立美术学校开学式的演说上,蔡元培甚至还最早提出了建设“书法专科”的希望,尽管其初衷是“助中国图画之发展”:

惟中国图画与书法为缘,故善画者,常善书,而画家尤注意于笔力风韵之属。西洋图画与雕刻为缘,故善画者,亦或善刻,而画家尤注意于体积光影之别,甚望兹校于经费扩张时,增设书法专科,以助中国图画之发展,并增设雕刻专科,以助西洋画之发展也。[1]

但是在笔者的观察中,对“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的历史及其定位,目前人们仍然语焉不详。一方面,人们在讨论中国大学书法教育的源头的时候,仍然是以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在院长潘天寿的主持下创办第一个书法本科专业算起,而对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的历史讳莫如深;另一方面,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流传下来可供研究的史料的确也付诸阙如,在笔者目前所见史料中,无论是蔡元培还是沈尹默、马衡本人都并没有专门的文章来专门谈论书法研究会始末,这种情形与画法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在今天的研究热潮大相迥异。

尽管如此,并不以书法见长的蔡元培把“书法”引入北大的努力,在现代中国书法学术和教育史上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这是因为至此,书法已不可避免与新式学堂发生一种“亲密接触”。而在“五四”时期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标志的新文化铺天盖地卷入中国新式学堂之时,如果不是书法研究会在北京大学的及时设置,那么书法在接下来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命运,恐怕就不仅仅是被驱逐出“艺术之宫”以外,而是很有可能像孔门礼教、桐城古文、旧戏剧等“国粹”一样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讥为“妖魔”、“妖孽”甚或“谬种”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书法”与“北大”的特殊关系,应该看做是我们讨论身为北大教授的钱玄同以及其他“五四”学人的书法思想时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

而讨论钱玄同与书法的关系时的另一学术背景,便是《新青年》杂志。长校后在沈尹默的建议下,蔡元培聘《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由此迁至北京。作为“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同人杂志之一,《新青年》以偏执的西化思想和极端的文风名称于世,钱玄同、傅斯年等许多作者更是以“废灭汉文”作为最终的指归,这一思路当然与“书法”格格不入。因此,除了陈独秀对于沈尹默“其俗在骨”的批评这段“公案”之外,《新青年》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进入到书法史研究者的视野。但是,尽管并没有亲自介入《新青年》的编务,但作为一位主要的作者和“文学革命”的支持者,蔡元培的思想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新青年》的某些学术主张,更重要的是,蔡元培对于“美学”和“美育”的重视,及其在老北大展开的对于“美术”教学的实践,有助于我们补充《新青年》极端的文风所遮蔽的某些重要侧面。

研究《新青年》思想史与书法史之间的互动关系,代替沈尹默编辑《新青年》的钱玄同便成了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关键人物。在《新青年》的七位编委中,钱玄同虽然没有陈独秀、胡适甚至周氏兄弟那样显赫的社会地位,但也足可算是风头甚劲的一位。从晚清时期追随乃师章太炎编辑《教育今语杂志》,到杜撰出《新青年》上的“王敬轩事件”;从批判“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到干脆用“疑古”的笔名参与古史辩论,甚至倡导汉字的简化、横行书写和现代标点,钱玄同都可谓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但是,钱玄同的激烈似乎在当时所造成的震荡和“破坏”,远远胜过他在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实际的影响,他的许多文章“半途而废”,而究其一生甚至并未出版过一册文集,这当然与钱玄同的英年早逝有关,但也与后人对他的偏激缺乏一种置身于时代背景之下的“理解之同情”有密切的关系,使得今天人们对他的思想特别是其书法活动缺乏足够的关注与研究。

更重要的则是研究对象本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以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为代表的《新青年》同人在文学革命、文字改良乃至政治主张等方面的共性,常常遮掩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五四”时期,钱玄同本人,乃至其他北大文科教授年纪大多在二三十岁,[2]许多思想还不成熟且急于表述,因此钱玄同本人思想在不同时期常常呈现出一种跳跃性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钱玄同本人是有所体察的,即在满清向民国转换的一二十年的时间内,也就是从他在日本留学并成为章太炎弟子,到返回北大任教的《新青年》时期,其思想经历了从“复古”到“疑古”的大转折,这记载在其日后撰写的《三十年来我对满清态度的变迁》一文中。对此,钱玄同本人其实恰恰并不是如其自拟的“王敬轩”致《新青年》同人的万言书中所讥讽的那样:“贵报诸子必多留学西洋,沐浴欧化,于祖国文学,本非所知”,相反,钱玄同对于传统古文经学学术训练的入手处——即文字、声韵、训诂所构成的“小学”——有系统的知识和师承,甚至我们可以接受当时《新青年》最主要的论敌《学衡》派的胡先骕所批评的:“又如钱玄同君,中国旧学者也,舍旧学外,不通欧西学术者也。”[3]是则也应该成为我们讨论钱玄同的书法情结和书法思想时不可忽视的前提。

二、“废灭汉文”与“文字改良”之张力

总体来看,“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对待文字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在文学上,出于“言文一致”的需求而主张以白话文替代文言(钱玄同、胡适可谓在这一点上不遗余力的最先锋);其次才是由“文学”而“文字”。究其理由,无非是汉字在字形、字音诸方面皆不符合“进化”之理,为此,钱玄同还别有心裁地加上了一条:汉字已经成为古书之“妖言惑众”的帮凶。[4]

倘若说“五四”一代新派学人,特别是《新青年》同人在以上第一步,即以白话代替文言(以及相应的“左起横排”和句读标点的应用)方面并没有太大分歧的话,那么,在文字改革方面则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钱玄同、胡适、赵元任等提出的通过“草书楷化”或“通字方案”来实现“改良”的渐进的思路,另一个则是傅斯年等不经过此阶段而彻底拉丁化、世界语化的主张。我们或许可以据此认为,之所以提出前一种主张,是因为当事人对于汉字还保有某种程度的留恋,即便是承认汉字的“进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向,也宁可主张以“渐进”而不是“突变”的方式来结束汉字在中国的命运。但如上所述,即便是《新青年》时期主张欧化,甚至极端到提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钱玄同思想,仍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斥着内部各种的矛盾。虽然从表面上看钱玄同可与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属于同一阵营,但实际上,他有可能并没有自己所表述的那般极端,相反还时常显得有些相对保守。换言之,其实对于汉字如何革命这一问题,钱玄同始终是有所摇摆的。

在某种意义上,钱玄同并不缺乏一种将“古学”一分为二看待的态度。例如,即便是在章门所谓“复古”的时期,他也对帝制心存反感,[5]而遍观其在“五四”时期发表的诸篇檄文,其所颠覆的“国粹”,也仅仅是那些与“德先生”和“赛先生”不符的京剧、礼仪、灵异迷信等等而非全部中华文明。用钱玄同自己的话说,就是“遗老”们的“磕头,请安,打拱,除眼睛,拖辫子,裹小脚,拜祖宗,拜菩萨,拜孔丘,拜关羽,求仙,学佛,静坐,扶乩,做古文,用‘夏历’”。[6]其实,诸如“拖辫子,裹小脚”之类的很多做法在今天视作“糟粕”也并无异议,只不过在“五四”前后,钱玄同每每把这一切的罪过归咎于中国之文字,即“欲废孔学,欲剿灭道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之一法。何以故?因中国书籍,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是这两类书之故;中国文字,自来即专用于发挥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故”的做法,[7]其中的论证显然是不充分的。

这种论证上的不充分也在极大程度上造成了钱玄同的摇摆不定。我们看到,钱玄同在讨论“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之后应采取何种文字时,首先提出的方案是Esperanto (即世界语);但是,或许正是心里对于这种缺乏地域文化作为根基的表音文字究竟是否能够真正付诸国民的应用和普及心存犹疑,因此钱玄同同时又不得不提出了若干从“废汉文”到“实行Esperanto”之间的“过渡方案”:时而是英文,时而是法文,时而又是赵元任的“通字方案”。但这诸多方案中显然最有创造性的,则是他在不同场合提出的在书写中通过草书,并最终达到“减省汉字笔画”的简化字方案。思考到这一点,钱玄同是同样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印刷用楷体,书写用草体……草书在魏晋隋唐之间,极为通行。自张旭怀素以至祝允明王铎,喜作狂草,各式各样,信笔写法,以致草书专成美术,而不适于实用。今宜取《急救》、《月仪》、《出师颂》等等之章草,及《淳化阁帖》、《真草千文》、《书谱》等等之今草,择其书写简易,笔画分明者,写一定体,(其有未备,亦可兼取行书)以供实用。此事,弟数年前即拟为之,因循未果,今后得暇,当勉励成之。[8]

让人遗憾的是,如同他许多半途而废的论学文章一样,钱玄同终于没有完成这一奇想。我们看到钱玄同本人公开场合所擅长书体恰恰是楷书,以至于我们甚至无从知晓这种“新体”是否就是《钱玄同日记》中的那种潦草而非“匆匆不暇”的“草书”,及其与后来于右任所倡导的“标准草书”在多大程度上有相似性。但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确知的事实,是尽管有一种套用“进化论”从而使得“六经注我”的冲动,钱玄同至少对于书法史并不陌生:

中国文字,由大篆而小篆,而隶而草,(草亦兴于秦末)本为由繁趋简。故周用大篆,秦用小篆,汉魏用隶,晋唐用草,在应用上为极合轨道之进化。既用草矣,万无重事倒走之理。(草亦不能再进者,因照中国文字之形式,变至草书,已简至无可再减也。)[9]

这里钱玄同对于书体演变停止的原因的概括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暂且存而不议,但引起我们兴趣的是,联想到“五四”一代学人讲话“宁讲十二分”的极端文风,我们或许可以如此认为:即钱玄同的这种“改良”而不是“革命”的主张,在当时也还是带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或者夸张。这似乎也可以解释钱玄同最擅长和喜用的字体恰恰是楷书而非更符合“简化”之要求的草书,相对而言,反而革命态度更坚决一些的陈独秀、傅斯年则用草书而不见“拼音化文字”的应用——双方都在实践中完成了“退一步”的妥协。说到底,《新青年》同人对于汉字情结以及对历代书法的喜爱与临摹,常常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自身的文化选择,而其中尤以钱玄同为甚。

其实,所谓草书,仅仅是汉字中间的一种字体,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字。因此,钱玄同“书写用草书”的方案,在逻辑上与其消灭儒教学说和道教妖言的理想之间并无任何干系。当然在日后的实践中,我们看到“草书楷化”之作为简化字方案之一种的确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对此不能不说是钱玄同在汉字简化及其具体的方案上提出了可行的第一步。三年后的1920年,钱玄同撰写《减省汉字笔画底提议》,明确表示“我以为拼音文字,不是旦暮之间就能够制造成功的,更不是粗心浮气、乱七八糟把音一拼就可以算完事的……所以这几年之内,只是拼音文字底制造时代,不是拼音文字底施行时代”,并将其“过渡方案”修正为“减省笔画”:“总而言之,抱定唯一的主张曰‘减省笔画’。所以无论古字、俗字、本字、借字、楷书,只要合于这个主张的,都可以采取。”[10]应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简化字方案,其实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践行了这种主张。采取“简化字”而最终没有废除汉字,并不能说没有钱玄同的贡献。

三、汉字革命之后,书法何为?

即便如此,还是让我们看到在整个文字革命的大潮中,钱玄同始终回避了的一个问题,就是汉字革命之后,书法何为?因为按照钱玄同的设想,不论通过使用草书还是简化字都只是一种最终过渡到实行世界语的必要阶段,到那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字土壤的书法,作为一门实用艺术之命运究竟若何?在文字革命期间这当然并非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毕竟是有人关注的,甚至是钱玄同化名的“王敬轩”之反对文字改革的逻辑中不可能绕开这一点。对此,钱玄同只是反复陈说“我们认定文字是要合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并提出“已经认过好多旧字的,可以就他原来‘习字科’底时间,改为认新字和练习写新字……以后便可以把‘习字科’废除”,[11]而终究没有正面言及“书法”之命运。

对于钱玄同所回避的这个问题,当时还是北大学生的傅斯年“挺身而出”,通过对于书法之艺术性的明确否认而加以辩驳:

但是文字的作用仅仅是器具,器具以外更没有丝毫的作用吗?我答道,是的,我实在想不出器具以外的作用……一般顽固党并不像我这回答。他们总要说,器具以外还含着美术的意味。哈哈!这真笑死我了,假使认汉字做美术物,保存起来,还须认中国妇女的缠足,西洋妇女的束腰,澳洲土人的文身做美术物,同样保存起来……凡是一种美术,须得有意义,有标准,有印象。请问书法有什么意义?使人生什么印象?什么是判断他的美恶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什么是他的美……谁不是一摊黑墨弄到白纸上,有什么意义?使人生什么印象?什么是判断他美恶的标准?任凭那些“神品”、“妙品”的等级,“龙骧”、“虎视”的比喻,“飞青丽白”的形容,还不是些怪秘的感想,不可理喻的嗜好,逐臭嗜痂的事体吗?所以主张书法和研究书法的人,都是吃饱饭,没事干,闲扯淡。[12]

尽管这里傅斯年所看到的中国古代书论语言表达“言不尽意”的现象,也意识到书法之为艺术缺乏可以量化的“标准”,但这种极端的文风还是凸显出《新青年》同人及“舆论家言”的一大特点——受不起这接二连三的发难,往往人们上来就难免在这其实有很多缺环的论证面前首先“气短”。傅斯年的这种立场,照理说也是符合“废除汉字”的逻辑的。只是类似的意思出现在对于书法并不十分热衷的傅斯年身上可谓顺理成章,可毕竟始终没有在钱玄同那里被正面触及。就钱玄同本身而言,我们所能够看到的现实,就是他所反对的“国粹”的列表中始终没有出现“书法”;不但如此,早年钱玄同在浙江期间,还曾一度受到沈尹默的影响,对于书法研究和临摹颇下了一番工夫。今天我们还能够通过钱玄同传世作品了解到他本人之擅长的楷书,特别是对于敦煌写经“经生体”的热衷和模仿,充分显示出他的书法功底和情结。

关于钱玄同这种“书法情结”,在皇皇十二卷《钱玄同日记》中有些许线索。在1919年1月1日的日记中,提及自己写日记的缘故,其中一条便是“1900年至1918年这19年里头,思想变迁自己也记不清楚……今后思想还不知道怎样的变迁,要是大大记日记,则变迁的痕迹,很可明白,而变迁的缘故,也可以记得了。”而同日日记中在回顾自己19年来的思想变化时这样说:“(1912-1913)思想:其时因为在浙江教育厅里,事务清闲,常和沈尹默、周佚生相见,见他们的字写得很好,于是又想来研究书法。因此临魏碑。”[13]查钱玄同1912年至1917年间的日记,的确可以看出他与沈尹默交游甚密,日记中出现最多的地点之一便是“尹默家”,常有借阅碑帖、观摩创作及讨论书法之乐事。

然而,1917年4月14日在“尹默家”的下面这次重要的经历,以及从是日开始尝试横排书写的日记,却似乎更像是钱玄同与书法的一次“告别宣言”:

次后,三人同至尹默家,幼渔(马裕藻——引者注)、逖先(朱希祖——引者注)相继而来,幼渔云:“独秀说玄同的字是写不好的了”,此是真情,我亦颇有自知之明,故年来绝不注意此事。尹默尝谓,玄同不肯悬腕,此是其作字之大病处,真可谓一语破的。我因于美术之学,无一与性相近,实于养性怡情之道大有欠缺。于是想到平日于写字一道虽不能,懂得颇愿厌恶恶札,故民国元二年之时,颇思写写字,因由一时之兴到,亦缘彼时,终日嬉游、不想做事之故,无如字是想写好的,苦是不肯吃的、偶一悬腕,辄以酸痛吃力而放下。故至今于书法一道、毫无进步……我既欲有事于其他,自无暇再注意于写字。近来方想改用钢笔书写汉字,以趋便利,恐书法一事,未必与我为缘矣![14]

无论如何,把书法、美术看做“养性怡情之道”,这当然不是“德先生”和“赛先生”面前之最紧迫之事。也许正是因此,我们终于没有能够看到钱玄同“研究书法”的学术成果。有意思的是,陈独秀在书法方面对于沈尹默和钱玄同分别的评价,都对二人与书法的关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只不过效果却大相径庭:“其俗在骨”的批评激将了沈尹默与书法大干一场的决心,而“写不好的了”之评价却加速了钱玄同与书法的诀别。

当然,钱玄同在中国文字的学术才华,毕竟创造性地体现在通过文字学对于书体演变历程的描述上,只不过这种叙述并非体现为“为研究而研究”的书法学术成果,而是通过进化论的逻辑,来论述其“简化汉字”,为其倡导的汉字革命而服务。在《汉字革命》一文中已经体现出钱玄同的这种努力,《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一文更是基丁自家的文字学知识梳理出宋元以来的八种文字简化方案。而在《中国字形变迁新论》一文的末尾,钱玄同的这番论述虽然与其“拼音化为汉字改革的最终目的”的主张颇显向背,但却将其“疑古”而终究没有废弃“文字”自身的学术立场表露无遗:

讲到字形的变迁,我以为这纯是任自然的趋势,逐渐改变的。改变的缘故,必定因为旧字有不适用的地方……但旧字虽因有不适用的地方而改变,而当变迁的时候,决不是把旧字完全改易,那平易适用的,还是因仍旧贯……[15]

在1922年9月14日的日记中,记载钱玄同与沈尹默的一次关于“小学生读写汉字,用毛笔与……的问题”,谈及沈尹默的反对,钱玄同说:“但我以为,今后写中国字但宜渐渐改用……以期便利,学校兼用毛笔墨汁则可。若作国文功课,必须用毛笔墨汁。”[16]是则应可看做是钱玄同的“书法情结”在文字革命的大纛下的最后一次明确表述。尽管我们无法坐实钱玄同“书法兴趣”与“文字存废”之间的必然联系,但这又不得不提示我们再次提出前文中的那个“大胆假设”:“汉字革命”中的钱玄同始终没有触及“书法是不是艺术”以及“废除汉字之后,书法何为”这一问题,以至于不惜招致“既废灭汉文,又何须改良”之讥,[17]会否正是基于其内心深处的“书法情结”呢?

结语

3.康熙帝书法活动背后的统治艺术 篇三

从小喜好书法

康熙帝从小就喜好书法,但真正开始练习时已是20多岁。康熙十年(1671年)开经筵日讲(汉唐以来,为给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以来,讲官熊赐履、傅达礼等按照“帝王之学”的要求安排讲授内容,只注重“四书”讲章中的治道蕴意,而不赞成皇帝将精力分散在学习写字上。十一年二月,康熙帝召傅达礼至懋勤殿说:“至于听政之暇,无间寒暑,惟有读书写字而已。”遂提笔写了一行令其观看。傅达礼观后奏曰:“皇上书法端楷,尽善尽美……但人君之学,与儒生不同。写字无甚关系,恐劳圣体。”康熙帝说:“人君之学,诚不在此。朕亦非专工书法,但暇时游情翰墨耳。尔言朕知之矣。”

十六年二月,随着平定三藩的战事出现转机,康熙帝对治道治术有了新的想法,在崇尚理学的同时,公开提出要“修举文教”,以文学和书法来塑造自己的“儒雅”之气,于是命翰林官将“所作诗赋词章及真行草书”不时地呈上来,以便研修。当时,詹事府的詹事沈荃以善书著称,康熙帝便经常召他至懋勤殿切磋书法,并令其写大字、小字、草书《千字文》和《百家姓》进呈,以便于摹写,还令人传谕:“朕素好翰墨,以尔善于书法,故时令书写各体,备朕摹仿玩味。”这年十月,康熙帝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经反复酝酿,最终选定张英、高士奇二人入值南书房,陪侍左右,修习书法。为方便自己不时宣召,还下令在皇城内拨给他们房屋居住。

其作品带有明确的政治倾向

二十一年(1682年)以前,康熙帝基本处在描摹研习他人书帖的阶段,其后,他的书法渐趋成熟。在后来的40多年里,他书写不辍并频频颁赐亲书诗文、碑文、匾、榜、扇等给臣下或所经之地,这成为康熙帝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熙帝的书法作品,除岁时节庆和游览名胜时的应景之作外,大多数都带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意义。其一,鲜明地体现了崇儒重教的思想倾向。康熙帝对理学的尊崇在书法中有明显体现。例如,十六年五月二十日,赐讲官喇沙里、陈廷敬、叶方蔼、张英御笔楷书“清慎勤”大字、草书“格物”大字各一幅。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南巡至孔庙行礼,为大成殿书“万世师表”匾额,命大学士明珠、王熙等宣谕曰:“至圣之德与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广大,无可指称。朕向来研求经义,体思至道,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垂示将来。”

其二,大力表彰忠臣廉吏。通过御书碑文、匾额以及赐予手卷等方式表彰忠臣、奖掖廉吏是康熙帝的一贯做法。据载,他亲为忠贞不屈被“三藩”所害的范承谟、马雄镇书写碑文,并为福州范承谟祠书“忠贞炳日”匾额。通过书法褒扬清官廉吏的事例也很多。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赐江宁知府于成龙亲书手卷一轴,并传谕:“朕于京师,即闻尔知府于成龙居官廉洁。今临幸此地咨访,与前所闻无异,是用赐尔朕亲书手卷一轴。朕所书字非尔等职官应得者,特因嘉尔清操,以示旌扬。”

其三,密切“上下周浃”的君臣之谊。康熙帝认为“君为元首,大臣为心腹”,君臣应当“上下一心,志气感孚,罔不周浃”。早在摹写书帖阶段,他便从近臣对自己所书只字片语的珍视情形中觉察到书法在沟通君臣关系方面的独到作用,这也是他日后不断赐予大臣亲书匾榜、字幅、卷轴,并使此事渐渐成为其政治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如二十一年八月,大学士杜立德、冯溥先后告老还乡,康熙帝亲书御制诗、唐诗卷轴赐之,以昭“优礼眷顾之意”。康熙帝还曾将日常积累的大批书法作品拿出颁赐群臣。如四十一年五月,康熙帝传大学士、九卿、翰林、詹事、科道官140余员至保和殿,分别颁赐了御书字幅。

其四,体现对海外属国的怀柔思想。二十一年八月,清廷派翰林院检讨汪楫等前往琉球封赏该国国王。康熙帝一面叮嘱使臣“务持大体,待以宽和,以副朕怀柔远人之意”,一面挥毫书写“中山世土”四大字令其颁赐琉球国王,以广播文教于属国。次年四月,内阁侍读明图等前去安南封赏,康熙帝颁赐国王黎惟禛“忠孝守邦”四大字,日讲官们敬观御笔后奏言:“以此颁赐安南,使遐荒万里,仰瞻天藻,具见圣朝文德怀柔至意。”大臣之语虽有言过其实之嫌,却大体说出了康熙帝的赐书意图。

对“书”的巧妙运用 体现了其高明的统治艺术

康熙帝的书法活动并非一般文人间的相互酬答唱和,而是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成为其密切君臣关系、贯彻政治意图和统治思想的重要手段。

康熙帝的书法活动与其开“博学鸿儒科”以及“六下江南”一样,成功地笼络了汉族士人,改善了满汉关系,最大程度地赢得了汉人对皇帝本人和满族统治的认可。康熙帝亲政尤其是经历三藩之乱后,深刻地认识到除了大力推行崇儒重教政策外,最重要的是努力使自己掌握直至精通汉族的文化,从而接续汉人的道统与治统,在根本上解决满汉矛盾问题。于是,他决意塑造自己的“儒雅”之气,为此采取的最重要举措便是致力于研修文学和书法。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对文人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一个人字写得好坏,是其思想深度和格调高低的重要参考。康熙帝与汉族臣僚也在频繁的赏赐中建立起融洽和悦的君臣关系。依靠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康熙帝与汉族士人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点和沟通情感的桥梁,他很快赢得了汉族士人的普遍认可。

4.硬笔书法活动总结 篇四

姜 萍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为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发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对艺术的了解和热爱,现在将硬笔书法兴趣小组活动总结如下:

一、注重基本功——基本笔画的训练。

无论是书法尖子生,还是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新手,基本功是贯穿整个书法学习过程的必备条件。本学期从教学和复习基本笔画入手,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效果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效果非常好。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并在每次练习字前先写一写基本笔画,时刻不忘基本笔画的书写。学生的基本笔画书写得到了质的提升,为以后的书法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发挥书法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

充分合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帮教师对他们进行书写辅导。这学期,将书法优秀学员和其他学员进行结对,让他们坐在一起,在平时的练习和学习中,让他们监督和帮助新学员的书法学习,适时进行提醒和指导,在活动结束时评选最佳学员若干名。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把他们书写的作品其他学员欣赏,让新学员有个学习的榜样,促进其他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一措施,一些平时很随便又很懒的学员变得自觉而认真了,书写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加强书写方法和书写习惯的训练,提高学员书写的能力和习惯。

每次活动,认真准备,让课堂上的时间更有效的发挥。活动中,注重对学员分析、观察能力的训练。经常让学员进行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让学员仔细观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练习中也同样要求学员先对自己所写的字进行笔画、字形结构以及排列位置等方面的分析,书写完后要求学员自己检查或同桌检查,并进行修正。

在这样的熏陶下,逐渐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和错误的书写方法,慢慢学会了正确的书写方法,提升了自己的书写能力,也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利用课余时间,坚持不懈练习。

每星期的活动时间只能是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指正,但是要使学员的书写能力大大提高,就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每次活动完,我都会布置一些练习作业,让学员生在课后训练,并以单字过关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书写水平。

经过一学期的活动,总体上学员的书写能力有所上升,学习习惯也得到了强化。学员能从“认真、仔细、耐心”的学习态度上进行书法学习和练习,并能积极主动进行学习。

5.硬笔书法比赛活动方案 篇五

一、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引起广大教师对写字教学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把汉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让学生从小就练就一手好字,受益终生,故组织本次比赛。

二、参赛对象: 全体学生参加。

三、参赛要求:

1、比赛时间:10月19日 上午8:00--8:25

2、比赛地点:二楼教室

3、低年级用铅笔,高年级用黑色钢笔或水笔书写。

4、现场比赛用纸,纸张由学校统一提供。铅笔、钢笔等文具自备。

5、作品必须以规范、标准的楷体字书写。要求作品整洁、美观、大方,不得有错别字,不漏字添字,不涂改。

6、学生在参赛纸背面的右下方写好班级、姓名。

7、参赛内容由各年级组商议后自定,并把自定内容提前上交学校。

四、评比标准:

1.本次比赛以年级为单位,不得弄虚作假。

2.书写必须合乎规范,纸面整洁,不能有涂改的痕迹。3.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4.评分标准(100分制):规范端正(35分);大小适中(35分);卷面清洁(10分);标点符号(10分);没有错别字(10分)。

五、评选方法:

1、学校成立评委小组,对参赛作品进行认真评选,以总分高低评出名次。

2、分低、中、高年级组进行评比。

六、奖项设置:

1、评奖以年级单位,一等奖 3名;二等奖 6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名。获奖者均获得奖状和奖品。

2、优秀教师指导奖3名,颁发荣誉证书。

七、评委: 评委组长: 张健平

参评人员:钟小林 王莎莎 李小兰 符兰芳 杨登艳 蒲莉娜 周玉笛 徐晨升 王燕娥 刘双 黄大琛

八、作品展示:

11月份将对学生获奖作品进行展示。

6.硬笔书法活动计划 篇六

活动时间:每周三、五下午4:00——5:00

活动地点:书法室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培养一批硬笔书法特长生,争取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得理想成绩。

2、养成书写硬笔字良好的书写习惯。

3、学会硬笔书写基本用笔方法、结构规律和各种形式的作品章法。

4、学会临帖,能把帖中范字的用笔、结构特点临写到位,并能感受、表现其中意趣。

5、学习创作。根据临帖的不断深入,能够大致把字帖的特点结合到创作中。

二、教学方法和措施:

1、通过欣赏各种历代书法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传统书法的魅力所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兴趣。

2、辅导中讲授与示范相结合。注重示范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书写方法。

3、分解技法强化训练,学会用笔法、结构法。

4、注重个别辅导,逐步纠正学生不良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能力。

5、通过讲述书法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书法文化的`有关知识。

6、以创作作品为主,临帖为辅,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学生硬笔书法水平,积累一批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硬笔书法作品。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基本知识。

1、硬笔书写创作工具。

2、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运指练习)

3、书法五体知识,书法简史。

4、小楷书法欣赏,了解其基本艺术特色。

(二)用笔方法。

1、起笔法。

a、基本动作要领。(抬笔取势、借势落笔、驻笔蓄势、造势行笔、收势)

b、角度。

c、轻重。

7.硬笔书法活动课案例 篇七

1.学习书法的意义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较独特的文字体系,它以在象形基础上衍生出成千上万笔画不同、独立表意的方块字为基本特征。由于汉字数量繁多、变化万千,于是就产生了一门研究探索汉字书写法则、规律的学科——书法。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珍宝之一,今天仍生机勃勃。通过长期学习书法理论、经常临帖、创作会有以下功效: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可以受益一生,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增强学习、工作、生活的信心;可以修生养性,使人更专心、细心,更有耐心和毅力;可以陶冶情操,调整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人学习勤奋、态度严肃、学识丰富、为人诚恳;可以健身益寿,作书能养气、助气,能调节、修复肌体,使精神放松,还能抒胸中气、散心中郁、延缓脑萎缩,达到心理平衡、养心愈疾、畅达延年;书法家的作品有很高的价值,是艺术瑰宝、精神财富、珍藏佳品、能传承文明,有的一字千金,有的价值连城。

2.创建书法兴趣班很有必要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学校当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职学生大多数是中考落选的,但有一部分对书法有兴趣,并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为他们创造一个学习书法的平台,补充书法营养,增添乐趣,引导他们在书法艺术海洋里遨游,对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书法艺术,国之瑰宝,汉字书法艺术早已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和历代书法家在长期书写实践中,总结和探索出了一整套书写法则与艺术规律,为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遗产。因此,作为炎黄子孙,在引为自豪的同时,应当了解书法常识,学习一些书法技艺。了解书法常识,学习书法技艺,这对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有必要,绝非只是书法家的事。

3.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继续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兴趣是天生的,有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培养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六种:教他们保存作业,待练一段时间后,拿先练的跟后练的作对比,当他们发现有进步,便会产生进一步学习写好字的兴趣;讲清学习书法的意义和创建书法兴趣班的必要性,当他们认识学习书法有那么多的意义和创建书法兴趣班的必要性以及进之不易,便会珍惜机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教师作品展示,让他们觉得老师能写那么好的字,一定会教他们写好字,他们会产生期盼,产生兴趣;老师书赠作品给学生,让学生因感谢而学,产生兴趣;按时出习作专刊,让同学增强竞争意识,产生兴趣;认真落实教学方法及管理措施,让同学变压力为动力,产生兴趣。

汉字的特点。书法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大特点。书法具有实用性。首先,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要说话、写字,都要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其次,书法的实用性还表现在认字方面,多懂一些书法知识,在看友人书信、会议记录、公文草稿、店铺招牌、广告海报、名人题词或别人的文稿时,对其中的一些行书字、行草字就没有多大问题。书法具有艺术性。书法是中国所独有的艺术门类和审美对象,它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出千姿百态的形体姿态、气势力量、情感风韵,是一种“净化了的线条美”和中国特有的艺术美。

汉字书体的演变。从形体上看,大体是由繁至简,日趋方便,从书写技术来看,日趋美化,风格多样。分期分类都很复杂,通行的说法主要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个过程。篆书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为秦代的隶人(从事劳役的人或职位低微的吏役)为书写的便利和迅速,普遍使用的书体,又叫“佐书”和“八分书”。草书起源于秦末汉初,“草”是潦草的意思,笔画连绵的叫连绵草,笔画奔放自由的叫破体草,这种字体可分为“章草”和“今草”。楷书是改变隶书的笔势,加以简化而形成的,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便于书写,“楷书”又叫“正书”、“真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其中今草成分多的叫“行草”,楷书成分多的叫“行楷”,它书写方便,速度又快,流行最广,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就是因他的行书作品“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汉字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笔、墨、纸、砚一般叫做文房四宝,笔从性能上分,有软毫、硬毫和兼毫;按锋颖长短来分,有长锋、中锋和短锋;从适合写的大小来分,有小楷、中楷和大楷等。墨是用油或树枝烧出烟末调入胶和药材等制成的,好墨具有质细、胶轻、色黒、声清、味香等特点,现在市面上售的墨汁首推“一得阁”。纸是用植物纤维加工制成的,能附着墨色的物品,书画用纸最好的是宣纸。砚也称砚瓦、砚池,是用土、石等原材料加工后供研墨的物品,最好的是端砚和歙砚。

汉字书法的基础知识。汉字书写笔顺和二十八种笔画名称;书写的姿势;五指执笔法;运腕法;运笔法;摹写法、临写法;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草书的写法;怎样布白;怎样选帖;怎样欣赏书法;名家名帖简介。

4.教学方法及管理措施

直接传授教学内容(印发讲义或抄写笔记后讲解、示范);每周临写两篇作业(课外一篇大楷30~40字,课上一篇大楷40~50字,工具材料自备);每月出师生作品选刊一期,每学期四期,纸张学校提供,书体、字体、软笔、硬笔不限,内容积极健康;严格考勤,考勤和班级考勤挂钩;每年评奖一次,奖励比为百分之十,获奖者奖励奖金和证书;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星期日下午3~5点;适时带领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或碑刻;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劝令退班:缺席三次或缺交作业三次;不听讲和有其他违纪三次;打架一次;顶撞老师两次;不打扫卫生三次;学员应承担原班黑板报的书写工作。

上一篇:信访维稳领导干部责任制度下一篇:爱心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