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措施

2024-07-09

武装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措施(通用12篇)

1.武装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措施 篇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哪些保障措施?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阶段农村发展的总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要求。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明确任务、扎实推进。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宣讲五中全会精神,使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家喻户晓,成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研究发展政策,细化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措施,落实发展项目,充分发挥农业部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工程项目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之中,自觉地把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目标要求、建设内容、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现有基础,努力创造条件,准确把握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发展内容、发展重点,提倡多元化,不搞一刀切,允许有先后,不搞齐步走。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及时发现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方法,注重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应。要扎实稳步推进,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不能刮风,力戒形式主义,确保实际效果。

(4)建立机制,保障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建立保障建设的有效机制。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检查监督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检查,确保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尊重客观规律,广泛发扬民主,加强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2.武装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措施 篇二

1 财政支持重点及取得的成效

1.1 支持现代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要问题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为此, 按照襄樊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 从支持现代农业入手, 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2004年以来, 累计投入7052万元资金, 用于支持县 (市、区) 小农水、多种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一是加强小农水基础设施建设。襄樊市财政专门辟出小农水专项资金, 从2004年起, 每年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对末级渠系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县 (市、区) 给予一次性奖励, 每年150万元, 5年累计奖励750万元。从而加强了排涝抗旱设施建设, 提高了综合防洪抗旱能力, 使旱涝保收面积逐年扩大。此外, 为了解决枣阳北部典型“旱包子”的灌溉条件, 2005年一次性解决300万元, 用于支持枣阳大岗坡泵站的维护改造工程, 使枣北“旱包子”的灌溉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二是加快多种经营发展。为了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调动县 (市、区) 发展多种经营积极性, 结合实施“一县一品”工程, 采取以奖代补办法, 每年对多种经营发展和“一县一品”工程实施成效显著的县 (市、区) 给予奖励。2004年以来每年奖励补助300万元, 累计奖励补助1500万元。三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实施“抓大带小、扶优培壮”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不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每年安排800万元, 采取补助、奖励、贴息贷款等政策, 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给予支持。2006年对成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投入1800万元资本金 (其中:投入资金800万元, 拨给1.73hm2土地质押折价资金1000万元) , 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信用担保, 缓解龙头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压力。此外, 还加大对乡镇农技推广补助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村劳动力素质。2004年以来, 襄樊市本级财政对非粮食主产区县 (市) 每年投入乡镇农技推广补助69万元, 5年累计345万元;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50万人次, 累计支出120多万元。

1.2 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近年来,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财政部门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比以往都要大、措施都要硬、效果也更明显、老百姓获得的实惠也更多。襄樊市财政部门在认真贯彻执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补贴各项政策的同时, 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好农村人口民生问题:一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从2006年起, 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50万元, 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 对实行“一建三改”的农户按每户33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引导农民广泛开展沼气池建设, 使用清洁能源, 降低能源消耗。2008年, 市财政投入150万元专款, 支持9个县 (市) 区成立沼气合作社, 配备东风沼气车21台;全市新建户用沼气4万口, 农村沼气池数量累计达到15万户。襄樊财政支持建设沼气服务体系的做法, 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2008年10月, 湖北省农业厅在谷城召开全省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体系暨大中型沼气建设现场会议, 总结推广襄樊的经验。2010年2月, 谷城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之一, 并获得了40万元的奖补资金。二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近年来, 我市财政部门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重点解决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血吸虫病疫区等饮用水不达标及局部地区饮水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的同时, 从2007年开始, 市级财政按饮水不安全群众人均15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 每年解决了4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004年以来, 市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 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 重点解决因灾因病返贫的农村赤贫人口的温饱问题, 并配合省扶贫开发工程, 实施整村推进计划;积极抓好产业化扶贫,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发展支柱产业;对南、保、谷三个山区县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和赤贫人口, 实施扶贫搬迁, 一部分农村特困人口逐步摆脱了贫困, 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

1.3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06年, 襄樊市出台了《襄樊市“十一五”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按照《意见》要求, 市财政从2006年开始每年安排36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经费, 并从各个方面对县 (市、区) 和农村建设工作给予补助和奖励。一是不断加大通村公路建设力度。从2004年起, 按照每1km补助1万元的标准, 当年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500万元, 到2008年, 5年累计投入8869万元, 累计改造、新修通村公路达8869km, 使村级公路延伸到全市乡村的各个角落, 大大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2004年以来, 市级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 5年累计安排了2000万元, 重点用于支持省际“口子镇” (如老河口市孟楼镇、襄阳区黄集镇、枣阳太平镇等) 以及重点中心集镇 (如樊城区太平店镇、谷城县石花镇等) 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 结合省实施“百镇千村”工程, 还重点支持了谷城县五山堰河村、樊城区韩洼村、襄城区贾洲村、襄阳区翟湾村、宜城市移民村等重点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村庄整治工作, 使示范村的面貌有了显著改善, 焕发出新农村的勃勃生机和气象。

1.4 支持县乡财政解困, 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襄樊市是一个农业大市, 农村税费改革以前, 全市农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0%, 县级财政的农业特征更为突出。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县级财政的财力锐减, 县乡财政捉襟见肘, 举步维艰, 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受到严重影响。为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在市级财政并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 多渠道筹集资金, 倾斜财力, 帮助县乡财政走出困境。一是加大对基层村干部的补助力度, 提高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从2005年起, 每年根据全市村级组织个数和村支部书记的人员名册, 对全市2600个行政村的村支部书记每人每月补助100元, 一年补助312万元, 4年累计1248万元, 减轻了镇财政的支出压力和负担。二是加大对乡镇在编在职干部的工资补助力度, 确保乡镇干部的工资兑现。在2005年对村干部工资补助的基础上, 为了全面减轻乡镇财政压力, 2006年又对乡镇机构改革后在编在职干部每人每月补助100元, 实行市、县两级财政分级负担办法, 市级财政2006年、2007两年每年补助510万元, 2008年补助244万元, 3年累计补助1264万元, 使乡镇干部的工资发放有了基本保障, 乡镇干部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三是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市级支农专项资金整合, 今年市级财政安排4500万元支农专项资金,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对发展又好又快的县 (市) 区进行奖励。

2 存在的问题

2.1 财政投入存在上进下退现象, 建设资金仍显不足

近几年, 中央、省、市三级财政逐年大幅增加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县级财政投入却出现下滑现象。据统计, 全市县级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和民生的支出2008年为27.9亿元, 2009年预算26.5亿元, 下降17.7%。少数县和乡镇财力紧张, 仅能维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很少有钱投入配套资金开展新农村建设。有些村已经开展了的基础建设, 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出现了举债建设的问题。以村村通公路为例, 每1km建设成本约15~17万元, 省、市每1km补贴11万元, 县 (市) 区每1km配套1~3万元不等, 每1km尚有3~5万元的资金缺口。据交通部门反映, 在近年新建的通村公路中, 有的村有可能形成了新的债务。

2.2 培植主导产业的力度不够, 农业生产结构仍比较单一

从目前情况看, 市、县各级财政投入农村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财力较多, 而用于发展生产、培植“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财力相对较少, 相应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据对南漳九集镇、襄城尹集乡的调查, 近年来, 两乡镇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从总体上看,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尚未展开, 仍未摆脱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模式, 为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带来很大困难。大多数农民种粮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自给自足, 其他经济作物以及水果生产由于品种、市场等原因, 形成不了品牌, 因此有不少果园任其自然发展或是改种其他。反季节蔬菜、菌类产品及大规模养殖等特色农业、高效农业难以形成规模, 与市场需求很不适应。绝大多数农户目前仍然是单家独户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仍多处于盲目的决策和被动应付状态。

2.3 农业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现象仍很突出

自农村税费改革后, 有效制止了乡村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不良现象, 并对使用义务工也作出硬性规定。从大的方向看, 无疑是减轻农民经济和劳务负担的一件大好事。但从另一方面看, 由于乡镇以及村集体经济薄弱有的甚至没有集体经济来源, 村组小型堰塘、渠道等年久失修, 功能严重老化, 很多水田不得不改种旱作物。又如通村公路建设, 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了巨资, 但如何维护、管理至今尚属空白, 出现了前建后损, 边建边弃的现象。如宜城市流水镇兴建的通村公路, 在使用不到一年的时间, 有三个村约10km的公路被拉西瓜的大车辗坏。

2.4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据对南漳九集镇、襄城尹集乡的调查, 由于受独特地质环境的制约, 除尹集乡绝大部分农户已适应集中供水付费的习惯外, 九集镇库区虽已实现了供水管网到村到组、但真正通到农户却遇到不少阻力, 如很多农户对此不理解、不支持, 仍习惯于自打水井而不愿自掏腰包接管网、付水费, 影响到集中改水事业的发展;保留的农村小学虽然实现了“两免一补”, 但缺乏校舍维修专项经费、添置教学实验仪器经费等, 使其发展受限;乡镇卫生院设施简陋, 医疗水平低, 相当一部分村缺乏规范的卫生室, 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村组图书室建设仍显滞后, 绝大多数村民小组甚至根本没有“农家书屋”。

3 几点思考及保障措施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 既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又要突出重点, 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 加快建立引导社会投入机制, 集中力量, 办好试点, 进而全面推进。按照公共财政要求, 结合襄樊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 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及保障措施建议:

3.1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近几年, 中央、省、市各级财政逐年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不断加大了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而且县级财力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因此, 县级财政要严格按照“三个高于”要求, 逐年增加本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严格按照规定, 切实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综合直补、粮食直补、油菜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落实到农民手中, 确保农民增收。据对南漳九集镇、襄城尹集乡的调查, 2008年两乡镇农民仅来自惠农补贴的收入人平395.3元, 户平782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增收了, 才能增强其自主建设新农村的财力保障, 调动其自主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3.2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吸引社会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有步骤的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要紧紧抓住中央、省惠农政策好戏连台的机遇, 各级财政要配合有关部门, 围绕党委、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决策部署, 一方面,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形成资金投入合力, 为提升新农村示范效应、促进全市农村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动真劲, 建奇功;另一方面, 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引导, 重点是发挥和引导社会资本和农民投入的积极性, 集中帮助农民建设一批新的水利工程、恢复一批已经闲置但仍能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维修一批正在使用但隐患重重的水利工程;通过政府引导, 对缺水以及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的村组, 在大多数农户自愿的前提下, 结合新村建设, 实现集中供水;在解决好村通公路之后, 应当将着力点放在通组或农户居住相对集中的道路建设上;以财政补助形式, 继续强力推进农村“一池三改” (建造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 工程, 促进农民节约能源, 改善环境, 同时达到减支增收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办法, 通过奖励补助方式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投资、投劳;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此外, 还要继续加大对公共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 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有一个大的改善。

3.3 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因此, 要通过财政扶持手段, 支持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担保业务, 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提档升级, 快速发展。要继续按照扶大做强的原则, 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对我市已具备一定规模的金华、万宝、梅园、雨润等十大产业化企业, 继续给予重点支持。对目前零星分散的食品加工企业, 要通过支持和引导按其行业予以整合, 实现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继续支持企业创建精品名牌, 努力使每一农业产业化集群都有自己的精品名牌;对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晋档升级, 当年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过10亿元的企业实行以奖代补;继续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展参会、出口创汇、产品创名牌进超市、新增“三品”标识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给予财政奖励补贴。同时要发挥优势, 积极支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或工业园区,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 凡是能带动农户、能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 都应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以及产业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引导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牵引力和拉动力, 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4 发挥政府引导功能, 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提高生产、销售和消费能力。因此, 各级财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 善于为党委、政府当参谋, 通过支持农村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平台, 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新农村示范建设区, 还是自主发展的其他区域, 都应从各地实际出发, 发挥乡镇政府引导、组织农民的功能, 借鉴发达国家或本地的成功实践, 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 鼓励、引导农村能人牵头成立包括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 各种类型的农民协作组织, 产品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或是股份合作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 鼓励农村服务性社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把农民由单纯自给自足的产品生产者引导为以出售商品为主的商品生产者, 切实解决农户单家独户小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脱节,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为订单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操作平台, 也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5 继续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 农民劳务负担得到实实在在减轻, 税费负担不仅为“零”, 还可得到国家多项惠农补贴。但由于绝大多数村级集体组织不仅缺乏经济收入来源, 相反还承担过去因办学、办企业以及农村基金会而欠下的巨额债务, 因村组集体缺乏资金来源, 义务工又限制在半月内/劳力, 由此带来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在当前情况下, 首要的是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 通过政府引导, 财政支持, 群众积极参与方式, 尤其是对需要投劳的农村公益服务事业, 应当允许在大多数农民自愿的原则下, 并以村组为单位, 义务工不应再受限制。在支持农村社会事业上, 重点应当是突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兴办农村幼教、村医务室、图书室或农村书屋、体育活动等公共活动场所;通村组硬化道路建设与日常维护, 从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3.6 整合有关财政惠农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当前财政管理体制下, 中央、省有关财政惠农资金的分配、使用依然是按部门、按专项分别下达。因此, 要根据不同专款性质, 以县市或乡镇为单位整合各有关部门惠农资金。建议在总结我市已对有关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整合的经验的基础上, 以实现有关专项资金与市、县预算资金的整合与科学使用。在整合方式上, 建议市、县政府成立涉农专项资金整合领导小组, 由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以利协调有关专项资金跟进新农村建设示范重点, 集中上级有关专项资金办大事。在资金使用方式上, 在坚持上级指定建设项目的前提下, 以乡镇为单位, 由乡镇财政设立专户, 融合使用。在资金监管方式上, 为避免多头监管、重复检查问题的发生, 建议组成由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资金监管小组, 对有关资金实行跟踪监管,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摘要:分析了公共财政支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及取得的成效,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吸引社会资金推动新农村建设等对策。

3.武装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措施 篇三

本次郑州农机会共有14380家经销厂商参展,其中汽车厂商37家,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参观人数达13万人次,不论人数、规模、产品种类都堪称历届之最。此次参展的东风电视播放车在展会中格外引人注目,此款车在2006年武汉举办的行业评比中被评为“工程案例奖”,此外东风运鱼车、农药喷洒车、鲜活牲畜运输车、收割机运输车都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市场反映良好。据工作人员统计:本展会共发出宣传单2000份,117家经销商填写了加盟意向申请表,有6家经销商现场表示愿打款加盟。“东风裕隆”首次携东风新农村车系产品亮相农机会就收效颇丰。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国家一系列兴农政策的实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新农村建设将为中国汽车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带动汽车企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大势所趋,开发农用专用车,是市场赐给企业的机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要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积淀和专项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要让广大的农民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汽车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

4.武装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措施 篇四

今年以来,县劳动保障局立足部门职能,突出抓好农民工培训、转移、维权和农民养老四个重点,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针对农民工劳动技能比较低、市场就业能力比较弱的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储备式”和“订单式”培训,使农民工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今年以来,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6163人,有319人通过考核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取消了针对农民工就业设置的不合理政策和收费项目,为农民进城务工畅通渠道。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了全程就业服务机制,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抓住我县工业总量不断膨胀,就业需求量大的有利时机,调整工作思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放在就地转移上,控制县外输出数量,满足了县内用工需求。今年以来,全县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次,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权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加大《劳动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开通了农民工维权热线,通过专项检查、日常巡视和举报检查等手段,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净化劳动力市场,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稳妥推进农保工作,确保农民老有所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自愿投保和宣传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在巩固现有参保人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乡村医生、农村专业户等重点人群参保续保。目前,全县参保农民达到12.92万人,其中有13099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为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市劳动保障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从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出发,制定落实四项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劳动保障部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为宗旨,坚持统筹城乡劳动力管理的思路,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各单位各科室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在制定政策、安排工作、部署任务时,主动自觉地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功立业。

一、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是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把就业工作的重点由城镇就业为主向统筹城乡就业转移。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平等待遇,确保农民转得出、留得住、有保障、收入好。二是继续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市的一项产业来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中介服务网络、技能培训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开拓劳务输出市场,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加大有组织输出力度,倾力打造一个全新的“技能输出大市”。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结合加快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由劳务输出转向输出与就地转移并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资金的务工人员返乡到城镇和工业园区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把劳动保障服务向乡镇、村延伸,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部门所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务工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开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为务工农民提供代管档案、代缴保险、代办退休、代办争议处理、劳务派遣等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探讨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针对务工人员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针,采取“低标准进入、再逐步规范”的办法,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督促指导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农民工可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对在城镇用人单位稳定就业,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险待遇;对在城镇用人单位就业、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养老保险缴费模式,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补贴”的筹资机制。加大投保续保工作力度,特别是引导村干部、富裕户、计划生育户加入农村养老保险。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和待遇转移接续办法,做到“不论人在哪里干,社会保险接着算”

5.武装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措施 篇五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关键词]:农业 农村 农民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与城镇投资相比,农村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

(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地理研究;2008年2期27卷

[2]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2005

6.武装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措施 篇六

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日—

日,本人参加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组织的特色小镇和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学习,认真听取了讲话精神》和主任所作的的专门辅导课,参加了苏州市委党校组织的“苏州城市建设与保护”“苏州高新区规划”“苏州最美乡村树山村”“苏州古城保护示范街平江路”等现场教学课学习,对苏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特色小镇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对“苏州精神——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了解,我认为确实是苏州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值得高度珍惜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苏州发展的基本经验——三大智慧:蓄势谋变、腾笼换鸟、以小博大;三大法宝:敢于争先、勇于突破、善于融合”,对我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通过学习参观,自己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较大的触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是必须抓好规划,并持之以恒坚持按规划执行。这次学习参观,先后参观了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高新区规划展示馆和树山村规划,详细听取了这些规划的建设过程,总体感觉苏州在做好整体规划、超前规划和功能区规划等方面,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特别是如何持之以恒坚持按规划建 设这方面的经验,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这是一个城市一个农村能否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资金浪费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一个地方不会出现“瞎折腾”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县正在广泛进行城市的扩容提质和新农村建设,如何做好一个详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是必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二是必须做好人文历史文化的传承工作。宋人范成大《吴郡志》一句谚语“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是中国各地风土谚语中流传最广的地方谚语了,一句话成就了千年的苏杭,说明了文化传承的极端重要性。我县也有着千年的客家文化,境内名人古迹、古民居众多,“汉乐、花环龙”更是非遗物质保护产品,如何传承这些古老的人文历史文化,打造客家香格里拉世界客都旅游区,苏州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学习。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篇七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 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着中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的历史篇章。

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但是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阻力和亟待摸索解决的难题。在此次专题中我们总结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就以来的经验, 共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 对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八大关系”给与关注和剖析, 以期更好地解决“三大软肋”及新农村建设中其他难点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我们抓住机遇, 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惠、受到农民欢迎, 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推进。

8.武装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措施 篇八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新农村基础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国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9.武装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措施 篇九

五新一好”的基础上,对塑造新风貌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明确六条标准,把握农村新风貌主要特征塑造农村新风貌,是意识形态的范畴。如何塑造好,必须有明确的标准。联系赣县实际,我们认为,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坚持六条标准:即:干部勤、民风正、邻里和、文体兴、村容美、村规明。干部勤,我们要求干部要当好“四员”:村庄规划的操作员、产业发展的技术员、发展生产的示范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民风正,具体来说就要达到“四无”标准:无封建迷信、无小偷小摸、无“黄赌毒”、无违法乱纪。邻里和,就是要按照“四有”的要求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保障,即贫困农户有人帮、村民大病有钱医、孤寡老人有人敬、小孩上学有保障。文体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在于农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匮乏,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到“四有”:有图书室、有健身场所、有文化活动、有信息网络。村容美,遵循“原生生态,自然和谐”的原则整治村容村貌,关键要做到“四化”:环境美化、路网硬化、用水净化、卫生洁化。村规明,即广泛收集民意,制定贴近实际、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

二、坚持四措并举,塑造农村新风貌

在塑造农村新风貌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乡风文明为支撑点,以民主管理为立足点,以和谐惠民为落脚点,着力塑造农村新风貌。

1、落实长效机制,保持村容整洁。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狠抓村容整治。一是落实资金来源,建好投入机制。主要采取上级争取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农民自身投入为主体的形式,落实资金,搞好村庄整治。在财政投入上,我们主要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实物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农民的长期投入。比如去年赣县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水泥的办法,用75万元资金采购水泥3000吨,共吸引群众投资投劳折人民币1210多万元,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二是抓好村庄规划,防止乱搭乱建。我们把规划作为村庄整治和建设的依据。去年全县完成了123个村2145个居民点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编制率达72.6,今年全县所有的村庄都将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区内的建设一律按规划执行,规划区外建房的一律不审批。三是落实卫生制度,防止时冷时热。一方面建立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了垃圾集中堆放、聘请保洁员管理卫生等制度,使卫生有人抓、有人管。四是公开办事制度,防止暗箱操作,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2、构建保障体系,提高幸福指数。我们注意完善农村的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老有所养。一方面建立了“五保”集中供养、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加大了乡镇敬老院的建设力度,使农村老人生活有保障,能安度晚年。另一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对农村老人进行生活补助。如梅林镇红金村,在村集体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50元生活费。二是贫有所帮。建立了农村低保、扶贫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对贫困户生活、灾民实施救助。如去年赣县湖江、古田等地发生洪涝灾害,受灾农民达几万人,我们及时给受灾户送去慰问金,还帮助灾民规划建立灾民新村,全倒户在春节前都搬进了新房。三是病有所医。我们通过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行业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所缓解。现在,我们又着手在一些村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四是学有所教。建立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生制度和助学基金,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学。特别是全面实施了“留守孩”关爱工程,组建“留守孩”托管中心28个,负责全县19642名“留守孩”的生活、学习、思想教育、课外辅导等。

10.武装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措施 篇十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地处××市中心城区,辖*个街道办事处和*个镇,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有***个行政村、**个居委会、****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万人,农村主要分布在华亭、常太、灵川、东海*个镇**个行政村,全区农村面积***平方公里,农业人口约**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万亩,果园面积**万亩,滩涂浅海面积*.**万亩,水产养殖面积*万余亩,林业用地**.*万亩,其中有林面积**.*万亩。

一、我区农业发展概况

区划调整以来,我区按照省、市的要求和部署,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这一主线,深入贯彻中央*号文件和省委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农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社会保持安定稳定。200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比增*.*%,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长**.*%,增幅创历史新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畜牧业、水果业和水产业三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到2005年已达**.*%。一镇一主业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常太是全国枇杷第一乡,华亭是全国优质龙眼生产基地,荔枝以含糖量高、味道鲜美而独领风骚,灵川下尾是全国花蛤苗生产基地。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成效。继续扶持壮大温氏集团、海源实业有限公司、龙升集团、华照养殖有限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企业+基地”等模式,带动灵川、东海、华亭、常太等周边地区畜牧、水产、果蔬业的发展。2005年,区级以上**家龙头企业总产值*.**亿元,比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万元,带动农户*****户,带动生产基地面积**.**万亩,增加农民收入****万元。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推进。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发动群众做好海堤、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整修农田灌溉和提水设施,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六千水利”工程落到实处,共有**个村完成通水工程并顺利通过联合验收,完成投资***万元,收益人口*.**万人,建成蓄水池**个****方。四是农村经济后劲得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实行**个机关科局与***个村挂钩、结对制度,适时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暨企业用工供需见面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改工作接近尾声。农村低保金发放工作稳步开展。五是农村创新工作机制蓬勃发展。充分发挥**名驻村干部作用,加大对后进村的帮扶力度,后进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一年来,全区**个下派村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名,发展新党员**名,预备党员转正**名;实行村务公开公布***期,试行民主听证会**场,听证内容**项。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一五”期间,我区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市委关于新农村建设**个具体目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力统筹城乡发展,认真实施新农村建设。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一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计划达**.*亿元,比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增*%。围绕“十一五”的奋斗目标及2006年的预期目标,我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㈠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重点做好水稻两优****、冈优***、花生泉花**号等粮油作物优良品种,晚熟优质龙眼松风本、立冬本,早熟优质枇杷早钟*号等水果良种和适用增产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快龙眼、枇杷高接换种步伐,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产品优质率和产量。加快橄榄园改造和地道药材枇杷叶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果树生产综合效益。加大国内外名优蔬菜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精细蔬菜、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提高蔬菜品质和效益。加强农业“九大体系”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立健全村民主理财、财务政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推行村集体财务委托镇代管的做法,使村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加大对村级财务的审计力度,采取审计与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村财务的审计面达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我区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均能按*%以上的幅度持续增长。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产品如龙眼、枇杷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枇杷协会、兴化桂元协会、养鸡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扶持发展民间营销组织和营销大户,通过中介组织来带动和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如通过“××枇杷推介会”开展枇杷促销活动,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常太”枇杷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按照“扶强、扶优、扶大”原则,巩固壮大××(广东)温氏集团、海源实业有限公司、龙升集团、华照养殖有限公司、置业果树有限公司等*个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扶持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妃枇杷酿酒有限公司、台富集团等区级龙头企业,2006年力争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我区水产、水果、畜禽、蔬菜等大宗农副产品的生产。积极推行“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㈢提高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其动力在于科技兴农。农业科技对于农村来说,具有文化先进性、受众广泛性、投入高效性、作用持久性的特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今后应把抓农业生产的重点转到抓农村的科技普及推广上来,致力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构建以乡镇基层农业服务站为龙头,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广泛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活动,使农民掌握一至两门适用生产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开展应急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村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实调整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技术开发与生产间的联合与协作,提高系统性、配套性的技术开发能力。继续实施“三大农业经济带”和“一镇一品、一村一业”行动计划,重点扶持龙眼保花保果、枇杷贮运保鲜、橄榄病虫害防治、名特优蔬菜品种引进、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食品、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动物疫病监管体系建设、特色水产养殖等课题。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壮大温氏家禽、海源实业、龙升集团、天妃枇杷酒、台富食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加强农业高科技项目在我区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不断进步。

㈣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特别是交通、水利、教育和卫生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不懈地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布局,坚持集中连片,保证规模,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努力促使中低产田改造与发展优质粮食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到****年全区沿海海堤全面加固达标,全面完成加固小

(二)型以上水库和水闸。加快蓄水工程建设,提高对洪水的调控能力,规划新建小

(一)型水库*座,新建小

(二)水库*座,建成后新增蓄水库容***万方,达到调洪和蓄水的目的。加快实施节水灌溉工程,重点进行径桂水库灌区的节水改造,改善灌区灌溉条件,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计划到****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万亩,节约水量***万m*。加快我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到****年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KM*;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河道清水工程和“绿水”工程建设,对北渠及延寿溪全线进行清淤护坡,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安全的农村饮水体系,全面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继续推进“村村通水泥公路”工作,2006年要完成剩下的*个行政村(常太镇的内东坪村、汀洋村、外东坪村的外东坪村至城常线路段及华亭镇的郑庄村)路面硬化任务。努力实现“村村通客运班车”目标,今年计划建设*个(灵川、常太、东海)五级运管站。“十一五”期间所有乡镇通客车班车率达***%,实现凡是通等级公路的建制村,村村通班车;全区通客运班车的乡镇,基本建成五级以上的客运站,通客运班车的建制村建有一个以上候车亭,力争实现“每镇一站,每村一亭”。

11.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一

摘 要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本文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 三农 新农村建设

在十六届五中上,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这一高瞻性的决策,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一、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跨时代的历史意义: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是重中之重。和谐的农村社会的构建,必须与实际的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基本特征是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途径

在肯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的前提下,明确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非常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增强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素质

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确立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而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邓小平同志认为,要解决农村“三农”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是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较低。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一方面是面对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的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他们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必须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其次,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和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严重不足,农村的发展正遭遇瓶颈。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4.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盖几座新房子,铺几条新道路而已,要体现出现代农村的崭新面貌,就必须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1)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只有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題解决了,才能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调动起他们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加大科技文化投入,减轻教育负担。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看来,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有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功能。

5.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温家宝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锲而不舍的推进,不断加快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宝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乔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宝鸡日报.2008.

[2]记者徐和平.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湖北日报.2006.

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探 篇十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 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实现小康社会, 农村是薄弱环节, 必须加强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其中的“人”是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大人民群众, 而农民占了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绝大部分, 所以,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 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培育主导产业,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 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通过区域布局调整, 优化资源配量, 发挥资源优势, 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 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 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 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第三,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 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 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 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 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加快城镇化步伐, 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 逐步减少农民, 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 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 提高农业比较利益, 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稳定农业生产。同时, 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 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 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 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目前, 许多地区的农民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 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 今后一个时期, 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 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 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 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 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 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 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 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 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 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 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 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 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一是加强党的领导,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 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 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 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 以制治村,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的原则, 让群众自我教育, 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 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 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 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 维护农村社会, 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 共创共建, 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搞好农村综合治理, 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强化村民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 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 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 了解新信息, 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 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要有好政策, 但好政策必须要有好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来执行。在新形势下, 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 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 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 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 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 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 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 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 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 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并身体力行, 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

此外, 农村基层党支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 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

我坚信, 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 按照科学的发展战略, 扎实工作, 开拓创新, 我国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田晓景, 殷君伯.中国农村改革30年[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珍珠鸟教学实录下一篇: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扫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