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4-10-18

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选7篇)

1.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一

以艺术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扩大优质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探索和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可选择的教育。

我校是一所高完中学校,位于泸州市中心,生源基础相对薄弱。我们认真分析学校实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适合自己的办学思路,在2016年8月,学校提出“艺体见长,走特色立校之路。”经学校行政会研究决定,作为我校高中办学的理念和目标。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开设了艺体特色课程,创建了艺体教育管理机制,取得了优异成绩。2016年至今,为各所高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艺体人才。多名学生先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名牌大学。

一、弘扬传统文化,非遗走进校园

传承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既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文明是由五千年的民间文化中的精华所组成的。它不仅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弘扬,更需要子孙后代的传承。

为弘扬传统文化,我校积极的把“非遗课程”引进校园。非遗课程进校园,能有效的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目标所向,是学校开展丰富教育活动的保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学校非遗课程的开设使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既让学生体会到了非遗项目绝佳的技艺,也传承了伟大神圣的民族精神,是德育、美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课程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内心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让他们学会了做人。

2009年,泸州一中首次把泸州地方美术资源分水油纸伞引入初中美术课,2011年一中美术教师陈敏执教的《桐香竹韵油纸伞》一课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展评中获得二等奖,2013年陈敏老师作为人美版美术教材四川部分分册编委采编了《泸州油纸伞》一课。

在泸州一中,非遗油纸伞逐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鉴赏拓展为体验、实践、创作。学校成立了油纸伞社团,面向全校高初中学生,为热爱这一项本土非遗项目的同学提供了研习的机会和条件。同学们的作品日渐精彩,成为学校交流访问赠送来宾的特色礼品。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活动。我校编导的四川清音节目《小放风筝》首次参加泸州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市级二等奖的成绩。目前已经与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达成协议建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河调清音”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在学生选修课堂中开设“非遗课程”,让学生了解非遗、走进非遗。下一步将深度挖掘我校校史,把红色文化融入到“中河调清音”原创作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调清音”走进学校,丰富学校内涵,创建学校艺术品牌。未来力争把我校“中河调清音”的学生团队作为我市优秀典型示范,对“非遗传承文化”起到宣传性作用。

二、艺术特色课程,提高育人成效

(一)艺术教育课程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近几年来我校在构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使学校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将音体美课程设置的规划如下: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以下音乐课程

初中可以利用四点半课堂开展以下项目:

四川清音、合唱、拉丁舞、经典红歌传唱、民族舞、播音主持

高中开展:合唱、街舞、经典红歌传唱、民族舞

美术可以选择以下课程:

国家非遗技艺——泸州油纸伞、美与自然——花草绘、珍珠版画——藏书票、中国画、油画、版画、摄影、手工

学校每学期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包含音乐、舞蹈、非遗文化等,教师自编校本教材,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3、建立社团、丰富校园生活

在艺术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创学生社团:音乐社、书画社、街舞社、朗诵社等等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校园文化生活。

4、以音体美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全面实行大课间活动制度。各校每天上午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学校必须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2)大力推行音体美“2+1”项目,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兴趣需要和学校教育资源,设立田径、球类(含毽球)、体操(含跳绳)、武术、书法、绘画、雕刻、摄影、工艺、声乐、器乐、曲艺、舞蹈等各种兴趣小组。

(3)抓好课余音体美训练。要在抓好体艺课教学和课外体艺活动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艺训练,加强体艺特长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艺术技能,并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活动。

(4)定期举办综合性、专项性音体美竞赛,并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活动。将根据计划安排,每举办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田径运动会和校园艺术节,举办音体美单项竞赛活动,如乒乓球、篮球、排球、大合唱、书法等。

2、力推素质教育的改革,初见成效

(1)美术方面:

美术教师蔡学伟多幅作品在中国西南地区绽放。蔡学伟老师的2018年作品《龙脑桥韵》入选四川省美协主办四川省美术教师双年展,2019年作品《赤水河畔》入选川黔2市5县写生精品联展,2019年作品《山水组画》入选泸州市政协丶市诗书画院庆新中国70周年优秀作品展,2019年作品《老屋》入选四川省政协诗书画院主办“酒城醉墨“作品展,2020年作品《塬之舞》入选云贵川五地市政协主办《磅礴乌蒙.奔康圆梦》精品联展,2020年作品《塬之云舞》入选川渝五地市政协主办《共建双层经济圈》精品联展。

周小川多幅画作参加高端美术作品展。课题组周小川老师六幅作品入选四川省“视觉在场——阿坝写生画集”。油画《羌寨阳光》入选川南五地市州“大美川南”书画联展。2018年油画作品《末秋》入选四川省美术教师作品双年展。2018年参加四川省文联组织的川台美术教育论坛暨当代图纪学术交流与美术作品展,油画作品《晚雪》被台湾艺术大学收藏。

美术教师陈敏多次参加海峡两岸跨省学术交流。陈敏老师近年在四川省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中承担讲座《初中美术课堂设计》,2019年在深圳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中承担示范课《桐香竹韵》,2019年在广州黄埔区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中承担同课异构《长信宫灯》,2020年在武汉华中师大生命科学院“卓越班主任成长计划”中承担讲座《主题班会设计》。2008年被泸州市政府授予“技能标兵”称号。2012年参与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四川省地方美术资源部分的编撰。

杨婷老师指导的高一18班的周鑫萤同学在泸州市第十届中小学艺体绘画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茶香春早》在泸州市第十届中小学艺体绘画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被市上选中送到省上参评!作者:罗婧露(初二)周鑫莹(高一)指导教师:杨婷、李春霖。

《习总书记寄语》在泸州市第十届中小学艺体绘画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被市上选中送到省上参评!作者:钟梦宇(初二)指导教师:李春霖。

《中国少年》在泸州市第十届中小学艺体绘画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被市上选中送到省上参评!作者:赖亦成 指导教师:陈敏

陈敏指导的学生侯逸轩的摄影作品《国旗国旗我爱你》陈姝宇的《卧倒!瞄准!》李鑫艺的《超越》赖亦成的《中国少年》在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摄影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省级课题“中学高品质艺术课堂与教师关键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圆满结题。

市级课题《将蒋兆和水墨人物画艺术思张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研究》于2021年3月2日成功立项,并在6月底顺利开题。

李春霖老师在2020年泸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活动中荣获普通高中组一等奖。

第五届教师书画摄影大赛选送作品获奖名单

序号

作品名称

作者姓名

项目

作者单位

获奖名次

《军民一家亲》

李春霖

绘画

泸州一中

一等奖

《冬之韵》

周小川

绘画

泸州一中

一等奖

《毕业典礼》

陈敏

摄影

泸州一中

一等奖

《忠犬》

陈敏

绘画

泸州一中

二等奖

《山茶物语》

杨婷

绘画

泸州一中

二等奖

(2)音乐方面:

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由田溪琳,张晓映老师指导的表演唱《小放风筝》获泸州市第二名。

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由李睿,范瑶瑶,胡俊贤指导的朗诵《我心中的党旗》获泸州市二等奖。

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由徐达容,彭莲,张晓映老师指导的大合唱红歌《我爱你中国》获泸州市二等奖。

熊艳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互动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分别获泸州市教育教学论文比赛获二等奖、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论文比赛二等奖,经常担任我校各种大型艺术活动的总指挥和具体负责人。

李睿老师获得泸州市音乐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欧洲易北河谷音乐节中国区邀请赛声乐组一等奖(2017年),泸州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18年),中华国际音乐艺术大赛四川分区赛一等奖(2018年)。撰写的论文《以声乐训练提升师生普通话语言的策略》获泸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论文比赛二等奖(2018年),出版37万字廉政历史小说《合江走出的李超琼》(2020年),2020年推荐为泸州市艺术教育专家库成员,2021年选拔为泸州市“祝云名师工作室”成员。

张晓映老师组织排练了共青团泸州市委、市教育局主办的“五月的花海·汇青春、智扶贫,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大型文艺晚会开幕节目,80名学生演员参与表演(2017)。排练歌舞剧《青春的颜》参加泸州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戏曲类一等奖(2018年)。

黄维老师辅导的节目《摘菜调》表演唱在泸州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芝术节声乐类中获二等奖(2018年)。在通俗唱法方面有深有心得,在泸州市委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中演唱歌曲《又唱红梅赞》(2019年),在九三学社参观泸州河川剧艺术馆活动中献唱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2020年),在九三学社赴古蔺精准扶贫演出活动中演唱歌曲《我爱你中国》(2020年)。辅导节目《蒙古人》表演唱在泸州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芝术节声乐类中获二等奖,田溪琳在2020年参加泸州市举行中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田溪琳老师参加泸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

历年的泸州市“忠山之秋”大型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学生音乐、美术、舞蹈、演讲等项目中,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在泸州市第十七届“忠山之秋” 大型艺术比赛中,我校学生张槟容、王一杰包揽歌手大赛前两名。在历年泸州市“五月的花海”、“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中,我校的大型学生团体节目多次荣获1等奖或第一名。

我校学生参加泸州市第32届科技节获青少年科技创新科普文艺节目比赛荣获二等奖、美术科幻画现场比赛团体一等奖。我校学生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人才大赛获得一等奖20人次、二等奖100人次。泸州市第七届中小学艺术节美术展览上有三人获得一等奖,七人获得二等奖,其中刘明兰的绘画《民族之舞》获得四川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美术作品一等奖、陈小红的绘画《心念》获得四川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美术作品二等奖。学生陈严臻创作的作品《情满火烈》、田慧的作品《传承》均获得泸州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美术作品二等奖。学生的国画《江清云渺》获泸州市第九届中学生艺术节书画比赛一等奖。

近五年,我校有数百名学生分别被北京服装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学院、复旦大学艺术学院、北京中华女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艺术学院录取。

2.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二

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须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经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进行。校本课程在本校实施后,学校应每学年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实施情况,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施情况作出是否继续实施的决定;校本课程原则上由学校独立开发,也可以联合高等院校、教科所、教研室等共同开发。

在推行校本课程的同时,青海省还将建立并实行以学校为基地,以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建立省级普通高中校本教研“校本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获得校本课程6个学分,共计108学时。高中阶段至少获得校本课程6学分108学时。

3.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三

一、“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蕴

根据研究,“校本”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于是“特色校本课程”就是富有学校办学特色的,符合学生特色发展需要的,由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在专家指导之下研究开发的一种富有办学特色的课程,为培养有特长学生奠定基础。

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发展”是根本目的,它既指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在学校中指的是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校长、教师积极、系统的反思,对学校各种方案、环境、行动等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是学校不断提升水平的关键。

基于学校指的是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设计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彻底。任何学校外人员参与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应服务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需要,他们深入现场,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的实际工作过程,是为了找到解决学校存在问题的路径。

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的发展规律,体现教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特色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突出一个“特”字,即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育人特色等。“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定不移的抓住“本”字。一方面,要突出学校这个“本”,以学校特色创建为突破口,开发与利用校内外有利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 这个“本”,教师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突出教师这个“本”还有以下原因。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还是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在教学这一特殊的场合,教师是课程的决策者。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立足现实,立足学校特色建设,立足学生特色发展,发挥创新意识,大胆变革和实践,才能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发挥校本课程在学校发展中的特色作用。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目的是发展学生特长的需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和关心学生个体的自由、健康发展,是新课程的主要立足点和着眼点。对学生的了解莫过于教师,所以,教师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关注了学生个体本身的发展潜能,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小学生特色发展的愿望才能够实现。

——三级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由学校组织一线教师研究开发的。教师的创新与个性是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基础。学校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让教师在实施特色校本课程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在培养特色学生方面创出新路。

三、“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彰显一所学校个性发展的标志。学校在贯彻国脚教育方针,完成过交付于学校的教育任务的同时,为彰显办学个性,培养富有个性特点的人才,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课程。这就要求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富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主体性特点。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国家课程开发主要是专家决定的,专家决定的课程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忽视学校这一教育主体,容易把学校工场化,把教师工具化,把教育产品标准化,把复杂的教育情景简单化,把具体的教育对象抽象化。事实上,学校中的校长、教师,乃至于学生及其家长本来就应该是儿童到底需要学什么的决定者之一。如果学校中的校长和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主体,而不是开发主体,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意识到自身承担的课程责任,势必会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儿童也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实现特色发展。“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针对这种特点,重点要突出学校主体,突出教师主体,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二是人本性特点。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我国根据教育目的规划好课程计划框架,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出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程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确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就是在于调动地方、学校积极性。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能针对学生特色发展需要,凸现课程开发的人本性特点。

第三是独立性特点。就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决定权来看,具有独立性。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有三个层面:其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需要在已有教材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开发课程;其二,学校依据地方教育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决定校本特色课程科目的设计、开发与实施;其三,学校中的所有课程都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有学校组织实施的。作为学校、教师要有独立承担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这一责任,为培养下一代培养尽到责任。

长期以来,学校以校为本,始终坚持走“以科技教育活动为切入点,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办学之路,本着“科技点亮童心,科技创造幸福”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办学目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实践基础上,组织一线教师开发了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现了学生全面加特长的发展。

四、“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自主发展即主体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权利的能力得到发展。特色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课程开发单位,以教师为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践的一种课程。“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活动校本课程”即以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以科技教育为内容,以科技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能体现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主体性教育理论。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指人在同客体的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所说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依据小学生健康发展理论,通过课程实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主性教育理论。人的自主性是指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能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权力的能力。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理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让自己自主行使、支配自己权利的能力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理论。校本其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教育走向校本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走向之一。特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在教师实践基础上自主开发和实施的一种课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特长,展现办学特色,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对一所学校来说,特色校本课程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五、“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学校根据学生知识发展、智力发展、生活环境的不同,根据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态度的发展水平的不同,经多年的实践研究,组织开发了“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教育特色校本课程”。

“专题综合型”科技活动课程是师生全员参加的科技活动性课程,课程开发的依据是结合了我国民间的传统活动项目,结合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每学年,学校都能坚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风筝节、校园科技节、校园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知识宣传”四大专题活动。学校不断开发每一个专题活动的教育功能,活动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全面。

如,“校园风筝节”活动课程的做法是:

第一是学校为学生开菜单。如,制作一个风筝;参加一次风筝法非活动;读一篇关于风筝方面的文章;了解一位风筝达人;设计一个风筝;讲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写一篇风筝节活动中发生的故事等等共有二十多个菜单。其中有两项必做菜单。其余的是选做菜单,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做。这样实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共同发展。

第二是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开发与风筝有关的学科课程。这样就做到了活动与课堂的结合,实现了课堂内外学习的链接。

第三是家长参加活动。让学生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在大的教育背景下,与家长共同开展活动。如,08年,学校结合奥运会开展放飞理想教育,2010年结合上海世博会开展了飞向世界教育等。家长的参与让活动能够有效落实

“专项研究型”科技活动课程是指由红领巾少年科学院组织下,各个研究所组织部分学生开展的科技活动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注重培养特色人才。 “机器人”、“电子百拼”、“车模”、“航模”、“科学幻想画”、“创意”等十多个“专项研究型”活动项目。这就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学生不仅要参加活动,更要开展研究工作,特长能更好的发展。

“班本化”科技活动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发的一项科技活动课程。这一课程已经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排入课表。学校每周五的下午,专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实施“班本化”科技活动课程。学校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开发了:一年级的捏油泥;二年级折纸;三年级变废为宝;四年级制作科技小报;五年级科学小实验;六年级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调查活动内容。于是,学生喜欢,教育性强。目前,学校已经将这一课程编撰成编写了《我实践,我成才》校本教材。

社区活动课程的开发是充分利用社区科技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的有效做法。学校在对社区科技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以“假日小队”形式,按照学生居住地的优势组合,结合社区的资源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这一举措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的支持,为学生的校外生活创造了良好氛围。

六、“特色校本课程”的教育效能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小学阶段形成一个良好的素养,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参加科技活动锻炼,形成勤于研究、勤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培养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实施特色校本课程,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可以不受书本知识的束缚,思维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其创造潜能也因此会得以充分发挥。

实施特色校本课程的关键不在于结果,而重在过程。重在引导小学生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从国际教育的比较来看,在科技教育上,我们大多数亚洲国家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西方国家则更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科学的过程,通过探索式学习,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科技教育下本课程的实施可以转变这一现象。

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科技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是学生通过一系列自主的行动去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获得各种学习的结果。研究发现,那些比较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往往是那些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并需要去解决在活动遇到各种难题的人。“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加科技活动的机会,提供了在实际活动中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学生通过一次次活动不仅锻炼了能力,发展了思维,而且培养了不畏困难、大胆、主动、灵活、自主等开发潜能十分有益的个性品质。

活动可以让学生突破书本的局限,在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中,对随处可见的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有利于潜能开发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主动探索的精神,敢于独创的勇气,对创造活动的热爱和渴望等。更能激发学生的人生主动发展。

“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活动中,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增多,说、做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走出校门次数多了,接触社会频繁,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学生加强了课外阅读,知识面变宽,嘴巴变得能说了;学生频频参加比赛,有胜利有失败,自信心和耐挫力增强;学生合作机会多了,言、行越来越文明,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了。这些变化带动了课堂,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4.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四

开发校本课程 实现特色发展

——在初中创建钢笔画特色教学的探索

李 中 文

(石龙第二中学,广东 东莞 523326)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和教师正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针对我校创建钢笔画校本特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从教学中总结经验,阐述从开发地方美术资源积累素材、联系实际创建校本特色、申报课题立项促进教研水平、开设博客平台展示成果、坚定奋斗目标五个方面对美术校本特色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关键词】钢笔画教学;校本特色;古镇文化资源;探索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前,我市美术教研会非常重视东莞地方特色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实验,为打造我市“学校艺术教育有特色,学生艺术学习有特长”的品牌。这些都成为我们弘扬本土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笔者遵循这一基本理念与导向,结合我校的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石龙古镇资源的钢笔画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研究》的探究,结合我校的实际利用钢笔画教学创建我校的校本特色,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初步的成绩。本文拟就如何创建校本特色的一些做法作初步的探索。

一、联系教学实际,创建校本特色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同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通过结合《纲要》要求,分析校情,我们经过思考、对比发现,早期我校的美术教学基本处于一种跟风状态,2011东莞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评比

别人搞什么,我们跟着搞什么,缺少美术教学特色。我们开展过版画教学、色彩教学,水墨画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使用工具的局限和繁琐,大部分学生只能欣赏、观摩作品,难以开展全校性的普及教学,只能在艺术小组中开展小范围的教学。能不能找到一种技法上容易让学生掌握的画种和工具来改变这种局限呢?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大量地实践,在画种众多、争芳斗艳的今天,我们选择了钢笔画作为特色教学。

钢笔画是外来画种,因其工具简单,篇幅较小而曾被人们认为是一朵小花。它的线条流畅,清晰明快,黑白对比强烈,明暗层次鲜明,和普通的素描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不少大师的素描名作都是使用钢笔或类似钢笔的工具来完成的,最重要的是易于入门,且容易出效果。无论在室内、室外,只要一支钢笔、一个本子、一块垫板就可作画,不但有利于开展普及性教学,而且也是初中生打好扎实美术基础的一个很好的绘画形式,所以深受中学生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寻找到特色教学与常规美术课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钢笔画基础,我们尝试将钢笔画教学融入进现行的岭南版美术教材,如:将初一的《校园风景写生》、《像画家学构图》、《汽车造型》等一些美术课,融入素描基础知识,透视原理、速写画法等美术技法理论,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同时再让学生收集石龙风景素材,进行创作和练习,收效甚好。在课堂训练中,教师采用示范教学,通过给学生临摹优秀作品、欣赏钢笔画创作视频等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速写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则。大量的练习,让学生能较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物象,并对所描绘的物象大胆进行艺术取舍与概括。通过概括、提炼,锻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其知识范围,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画好钢笔画的信心。

为了巩固理论知识,笔者还鼓励学生经常利用节假日进行一些户外的风景写生。在写生中,艰辛伴随着快乐,学生克服重重困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每一

2011东莞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评比

幅作品,既体现出学生们平时在课堂上所学的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又检验了学生作品是否艺术地再现生活。如画石龙老民居、老街建筑、公园老榕树、传统骑楼、江边老船等,这些作品能真实地、艺术地反映生活和地方风情。当一幅幅极具地方特色、富有灵气的学生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学生那份激动,那份喜悦,那份自豪,如同蜜糖一样注入心田,溢满幸福的味道。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反思与总结,积累了许多钢笔画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之余,我们广泛收集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画家的优秀钢笔画作品,并认真揣摩、临习并常常进行户外采风写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艺术素养及绘画基本功。

二、开发本土资源,积累特色素材

石龙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有着八百年的悠久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举重之乡、龙舟竞渡、金沙漾月、明清古街、欧仙遗风、竹器文化„„都彰显着古镇石龙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给我们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但是我们了解到很多同学在古镇生活了许多年,却很少去认知、了解和发现古镇独特的美。为了让学生了解古镇的文化内涵,广泛收集《石龙风情》钢笔画校本教材的第一手资料,笔者根据岭南版13册第三单元《科学、艺术考察活动的策划》一课,设计了一个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以石龙古镇为考察对象,设置不同的考察主题,如:石龙的中山老街(骑楼建筑)、家乡的船(老船与现代的船)、石龙的雕塑艺术(收集石龙的雕塑素材)、家乡巨变(新城区的变化)、石龙民间工艺(竹器街历史与故事)、传统的节日(端午节龙舟竞渡)、中山公园里的人们(老人操、游人、棋牌娱乐等)、欧仙遗风(古寺庙传说)等,让学生自由选择,然后自由组合,合作探究,以此增强学生对石龙历史文化的认识,从而感受家乡的美。在实地采风的活动中,在家长的互动配合及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走进古镇,走近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现状、民风民俗、古建筑及其背后的文化等等。他们多次穿梭在大街小巷,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拍下了许多极具特色的景致,积

2011东莞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评比

累了大量的素材,挖掘出了丰富的创作题材。通过调查走访,学生们了解到了之前所不曾了解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传说,唤起了他们对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家乡传说的神秘之感,同时促进了他们对勤劳、朴实的石龙人民的了解,增强了他们对自己家乡古迹和历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而这必然让他们手中的画笔更加绚烂多姿,画出更多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作品。

实践证明,经过合作、观察、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渐渐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并获取了审美感知,明白美就在身边。学生以作文、实物、摄影、绘画、采访、考察报告等形式广泛搜集资料,最终以PPT课件展示小组考察的成果。这样,在对古镇的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的同时,也为钢笔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素材。

三、申报课题立项,促进教研水平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成为长流不断的小溪。”要使教师们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获得专业上的更大发展,仅有管理者的重视、带头参与、全程负责与老师们的热情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清楚,教师们拥有更多的只是实践经验,更需要的是理论的指导和提升。课题研究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提升。

为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彰显地方资源优势,形成个性化的校本教学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2010年我们提出了《基于石龙古镇资源的钢笔画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并获得市教育科研组的立项确认。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不仅扩大了我们的专业知识面,而且还使我们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拓展钢笔画教学的内涵,打破教学的局限,推广钢笔画的普及程度,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了钢笔画兴趣小组的培训。我们已经开展了研究和探索,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教育理论学习,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的工作思路,通过理论学习与教学总结,发现在2011东莞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评比

早期的教学中,由于我们的教学过于注重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只能在有美术基础的艺术小组中开展,不能使多数的学生受益,钢笔画特色教学似乎只局限在少部分人中。所以在班级教学中,我们还精心设计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发动更多的学生去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行组织、自主开发、自主编制《石龙风情》钢笔画校本教材,并设计有关钢笔画教学的活动。

总之,课题的研究过程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学生的能力也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陶冶了情操,激发了情感,也让德育无形地渗透进教学活动,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四、开设博客平台,展示教学成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进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教师找到一种更便捷的途径进行学习和交流,于是诞生了教育博客。它作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不仅传播情绪,还包含大量的智慧、意见、思想和评论。

为了结合我校美术教研组的课题研究,我们建立了“情融笔尖,绘古镇遗韵”钢笔画教学博客。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博客中我们不断汇聚钢笔画领域的精粹,如:最优秀的网页,最好的书籍和媒体,最好的专家和学者介绍,还有教师的教育随笔、学生课程感言、师生美术作品和获奖作品等内容的不断融入充实。最重要的是我们收集了石龙古镇文化、历史、人文相关的网站、报道、资料、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与事迹等相关资源,收集在博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浏览博客内容自主学习,并对同学发表的博文进行评论与留言,慢慢形成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

实践证明,通过博客作为载体,学生对家乡石龙的文化历史有了深刻地了解。这样教学与博客的结合,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还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利用博客资源与周围的群体分享交流,促进科组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意识、反思意识和合作意识的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建设

2011东莞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评比

好一个优秀的博客,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不断积累和创新,不断充实和完善。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结合教学,尽可能多地融入教师和学生日常的创作作品、教学心得和学习心得,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积累更有效的教学经验,努力打造出一个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博客。

五、坚定奋斗目标,锲而不舍探索

我校历届领导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确定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每年我校举办大型艺术节、大型书画展已成为传统,这些都成为我们开展特色教学的有力条件和良好的展示平台。通过两年多地努力,在市美术教研会和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逐渐走上了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生活为本、以自然为本、以乡土为本的钢笔画特色教学之路,学生的艺术素养、综合能力有了普遍地提高。近三年,师生在全国、省、市绘画比赛中更是成绩显著,如:我校师生《石龙风情》钢笔画作品入选“东莞市初中美术特色教育项目成果展览”,并入编东莞市特色教育成果展系列丛书。辅导学生书法、绘画方面获全国奖5人次,省、市获奖者共约30人次,其中现场比赛一等奖3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6次。教师获奖情况也成绩喜人,教学案例、论文、绘画作品、公开课比赛,在省、市比赛中均有优异的成绩。

“魅力源于个性,特色引发活力。”实践证明,钢笔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我创建校本特色的一个新亮点,它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艺术课改实验的进程,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校钢笔画艺术特色教育之路必将是漫长的,然而我们认定了目标,就一定会持之以恒,坚持走下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行深化研究,加强理论武装,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加强科学的验证与评估,积累研究经验与成果。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为我校艺术教育事业增添绚丽的色彩。

2011东莞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评比

5.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五

论文关键词:校本课程 学生权利 课程权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同时关注的热点,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学校各主体在课程决策中地位的改变。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自然需要获得更多的课程权利。同时,校本课程又是学生课程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但是在实际中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很多课程权利得不到实现,本文拟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缺失的表现及成因进行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重视。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要探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首先就必须明确“学生权利”。然而,国内很多学者都把学生权利和学生权力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先对二者进行一下区分,本研究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本文首先对权利和权力的基本涵义作一个大致的介绍,为接下来对学生权利和学生权力的分析提供一个概念平台,以免引起混乱。

(一)权利和权力

1.权利。权利概念是西方文化下的产物,在法学界,对“权利”的界定存在着诸多分歧,主要流行有自由说、意志说、利益说、法律上之力说、尺度说、法律原则说等六种学说。本文采用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权利是“法律关系的内容之一,与义务相对应,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权利由法律确认、设定,并为法律所保护。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国家应依法施用强制手段予以恢复,或使享有权利者得到相应补偿。离开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无所谓法定权利的存在”。简言之权利是由法律规约的一种利益,或权益人有权获得的利益。

2.权力。权力的概念由来已久,但至今仍无定论。“权力”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ntorias“,指权威、法令和意志等。本文采用经过博采众家之长所形成的定义:权力是指某种强制力或影响力,这种强制力或影响力由力量、价值和权威构成,即权力主体拥有相对较大的某种力量、相对较多的某种社会价值或相对较高的权威,因而权力客体必须自愿或不自愿地对权力主体所发出的指令加以服从,如果权力客体违背权力主体的旨意,那么前者就有可能受到后者的惩罚。

(二)学生权利和学生权力

1,学生权利。当代学者对学生权利的认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把学生权利等同于公民权,要求给予学生同社会公民一样的两大类权利,一类是实体性权利如生命权、人格权、隐私权等,另一类是程序性权利如告知权、申辩权、起诉权等。另一种认为学生的身份是特殊的,学生除了拥有社会公民的一切权利外,还具有特殊身份的身份权,即学生权。笔者认为,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国家公民,另一方面,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本文所称的学生权利主要是指学生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法律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其基于其受教育者的身份在教育活动中应该享有的权利。

2.学生权力。从现有资料看,国内学者还没有给学生权力作过明确的界定。在少有的几篇专门论述学生权力的文章中,大都谈论给予学生权力的必要性和意义等,而且很多都把学生权利与学生权力相混淆,有的学者干脆认为学生权利就是学生权力,如“学生拥有的权力,也是学生享有的权利。在笔者看来,目前国内恐怕只有李福华教授的文章中涉及到学生权力的实质。该文章认为学生权力是基于自身资源、法律或学校组织体制的一种权力形式。除资源性权力外,学生权力只能通过法律或学校组织体制加以保障,而在现阶段,资源性权力是比较弱小和隐蔽的权力形式,这就是人们常常看不到学生权力甚至把学生权力当做学生权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

现阶段,对于学生而言,赋予一定的课程权利较为可行,而授予相应的课程权力则稍欠妥当。权力的基本特性表现为一种支配力量,其相对的是责任,而权利一般是指一种能力、资格、利益或自由,相对的是义务。就贯彻落实或操作性而言,享受权利要比获得作为“支配力量”的权力更为现实。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把文章题目界定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浅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可以界定为“学生对于校本课程(或学校教育内容)进行决策、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与资格”。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应然权利研究

新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严和价值,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价值就在于它“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其中,又以发展学生潜能的多样化为终极追求。只有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最大限度上让学生、教师、学校得到充分发展。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应环节,学生都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来积极参与。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在于:其一,如果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其二,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促进学校生活民主化,自主化的进程。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寻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同时,校本课程又是学生课程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因此,赋予“学生课程权利”便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亦是学生课程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

在笔者看来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应该包含两种层级:首先是参与权;其次是个人话语权。参与权指学生要有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个人话语权是指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要有言说的权利,即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基于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校本课程各方面的理解和建议,并且他们的话语能够真正地被发出、被听到并被重视,最终发挥应有的作用。个人话语具有自由性和有效性,但应该注意到自由是在体验基础上产生的自由,有效要在具有可行性的前提下有效。在校本课程中,参与是学生权利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学生不能参与其中,个人话语就没有产生的空间;个人话语是学生权利的实质,参与其中,却个人话语“失声”,这样的“权利”充其量只能说是从形式上的“学生权利”。所以,参与权与个人话语权是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享有权利的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权利产生。就内容而言,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情权。即对校本课程和相关信息了解的权利。法律既然赋予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那么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对于要接受的校本课程中的教育当然也就有了解的权利。《教育法》第42条中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而要参加这些活动,首先就必须了解这些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性质。另外,作为缴费上学的消费者,学生也有权了解学校所能提供校本课程的的内容、质量及范围。

主张权(或要求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权利就是一种主张,也就是说即权利主体可以通过意思表达或某种行为,有效地去要求、去坚持拥有某种权利。是当其利益可能或已经受到他人干涉与侵犯时,可以寻求法律途径给予保护、提出终止侵害。学生对校本课程运作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拥有一定的主张权或要求权,如对校本课程开发及运作的建议权或话语权、对充足和优质校本课程资源的要求权等。

选择权。选择权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规定范围内对课程和任课教师选择的权利。权利就具有可选择性。也就是说,权利主体可以按照个人意志去行使或放弃该项权利而不受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预或威胁。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之一的学生,不仅应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而且应该有选择教师的自由。 课程设计权。本文所指的课程设计是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即在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范围基本确定后学生参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其编排顺序,课程形式的选择,教材的式样、类型、规格及各科内容的联系、配合和照应等的权利。

参与实施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学生而言,实施权不仅表现为学习权,也可以表现为教学权。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要实现这种建构,校本课程的实施就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更不能完全由教师决定,学生也应该有参与实施的权利。

评价权。即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的权利。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也应该享有课程评价的权利。学生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自身的评价。

三、学生校本课程权利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应该享有以上各种权利,然而,在实际中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很多课程权利都得不到实现。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面临严重缺失,这已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一)表现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缺失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对校本课程信息及相应的师资状况不了解。由于学校未能实行应有的公示制度及相关的设施条件滞后,导致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所开课程及任课教师缺乏应有的了解,从而影响他们学习计划的制订,并使得他们在选择课程与教师时具有盲目性与随意性。

2.选择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由于校本课程资源匾乏和选课制的不完善,致使学生一方面选择范围有限,另一方面在选择时束缚太多。学生的选择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兴趣、爱好和需要也难以得到满足。

3.课程设计权和参与权得不到满足。受传统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由学校和教师支配,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学生的声音很少出现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体现。而且实施中经常是“独白式”或“一言堂”,很难使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评价权不充分。虽然不少学校也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评价,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学生的评价结果很难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制约作用。

(二)原因

综上所述,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只享有部分的课程选择权和有限的教学参与权和评价权,甚至有时因为课程资源的匾乏和对学生评价结果的漠视,这些仅有的权利有时也难以落到实处。造成这种现状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这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权利得不到真正实现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权利的实现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主要体现在:首先,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过分重视书本知识强调智育而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式等,这一切并没有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而消失。其次,学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很多学校的管理者依然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这同样不利于我国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培养,从而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2.学生权利意识薄弱。随着教育法制和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课程权利意识有所增强,但对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究竟享有哪些权利、当权利受到侵犯时又应该如何维护却颇感困惑。尤其是对于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权利没有明确的意识,大多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国家、学校和教师的事,与学生无关,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可能也无能力享有或行使课程权利,从而导致社会不重视,学生自己也不主动主张或要求,其校本课程权利缺失也就不足为怪了。

3.课程开发能力缺乏。权利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为一种能力,即权利的行使必须以相应的能力为基础。学生之所以未被赋予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他们的能力缺乏信任,担心授权给他们也未必能够行使,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而学生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缺乏的现实又反过来佐证或加深了人们原有的判断。

4.相关法制法规不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很少对学生的校本课程权利进行具体可行的规定,大多是间接或原则性的表述,缺乏实际操作性。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又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而且很多制度尚不完善,如学分制、选课制等,从而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实现。

5.学校、教师未能履行应有的职责和义务。从现实来看,校本课程开发中中学生权利的缺失与学校和教师未能履行应有的职责和义务密切相关,如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保证充足、优质的课程资源,不能保证必备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条件,不能保证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不能保证采纳学生的话语。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中中学生权利的实现。

四、小结

6.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六

一、构建学校大课程体系

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我校在坚持依法依规办学、保证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的前提下, 将学生在校的一日活动课程化, 从德育的晨训、升旗、广播、信息交流到大课间体育活动, 再到素质拓展选修类课程等, 都纳入课程管理。

在课程的设置上, 突出以下三个特点:

1.大小课相结合, 突出“全面”。

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课程时间的分配上, 我们采取大小课相结合的方式, 德育校本课程每节课10 分钟, 学科课程每节课40 分钟, 选修的活动类课程每节课1 小时。

2.课内外相结合, 突出“自主”。

我校倡导学生实施个性化学习, 将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如课外的预习、自学与课上的质疑、合作相结合, 课内的学习文本与课外的拓展阅读 (由教师或学生推荐书目) 相结合, 课内教师就重难点知识讲解与学生课外针对自己情况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相结合……总之, 课内强调面向全体, 课外倡导个性化学习。

3.校内外相结合, 突出“体验”。

为拓宽学生学习和体验的渠道, 根据天津市有关规定, 我校将学生学工、学农、春游、秋游等实践活动也纳入课程, 每学期开展一至两天。这些实践类课程, 让学生走近大自然, 接触社会, 动手实践……增强了体验, 拓宽了学习面,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科学规划学校课程结构

学校的课程结构应该是动态的, 应该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我校始建于1949 年, 有着66 年的办学历史, 在课程的规划、实施和研究上我们始终坚持传承、创新、发展的思路。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突出“校本化”。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 我校在“学习学”创始人郑秉洳先生的亲自指导下, 开发了以“学习学”研究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学习指导课》, 教材经过了三次大的修改, 逐渐形成专题体系。将学法指导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获得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近几年来, 我们深入研究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历史, 在专家的参与下认真研究现在学校课程改革的现实, 决定以构建“三学五步”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内涵发展的切入点。“三学”即“爱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会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优学———取得正面、高效、优质的学习效果”。“五步”即“自学质疑—释题定标—合作探究—巩固拓展—检验小结”。在这个主模式的基础上, 还总结出各学科的小模式, 并付诸大量实践。

2.多彩课程突出“个性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我校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 成立了小金鹰俱乐部, 下设新闻、艺术、科技、体育四个门类, 校级和年级两个级别的108 个社团供学生选修, 多年来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

我校开设的多彩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100%参与, 二是体现选择性, 三是体现个性化。如, 近年来成立的机器人俱乐部是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 越办越好, 目前最好成绩为全国机器人比赛天津赛区第一名, 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获得天津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3 年组建的ipad乐队是天津市首支学生ipad乐队, 2013 年底在河西区“艺彩河西”艺术教育博览节演出, 2015 年代表天津市赴青岛参加全国第二届教育信息化成果展演。

三、优化学校课程管理

1.采用“分布式领导”组建课程领导团队。

所谓课程领导力, 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进行课程规划、实施、评价和研究的能力, 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觉得特别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领导团队的课程领导力。就是说, 学校作为改革主体, 不能仅靠校长一个人, 而是要借鉴管理学上的“分布式领导”思想, 把骨干教师吸纳进入各层次的课程领导团队, 由此扩大学校的团队课程领导力, 特别是课程的实施能力。

我校的课程领导团队由学校领导、教学顾问 (督学) 、骨干教师三部分组成, 通过大量调研, 为学校课程的规划、实施和评价提供依据, 推动课程的改革, 优化课程的实施效果。

2.用“研究性教学”破解课程实施中的难题。

在推进我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采用“研究型”的推进方式, 用问题对策研究法和分头突破的方法来解决难题。

一是实施“问题”对策研究。针对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普遍问题和难题, 开展专题研究, 共同破解难题。比如我们开展的“微课堂”活动, 主题确定为“我的精彩环节”“我是如何组织自学、合作环节的”“我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研究高效课堂”等等。在大家普遍实践展示的基础上, 由学校的课程领导团队, 从中发现教师的典型经验和有效策略, 召开“微课堂”成果推介会, 及时进行推介。每个参与的教师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 自主选择他人的有效策略记录在自己的教研札记里, 并借鉴到自己的常态课教学中, 提高课堂效益。由教师个人推出的“讲练结合策略”“情境教学策略”“贴近生活策略”“善用媒体策略”“提纲导学策略”“错题再生策略”“追问式学习法”等等, 都有助于课堂的减负增效, 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应用。正如教师们所说的“这样的教研研究的是自我, 并学习了他人, 教研成果真正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二是采取“分头突破”的办法。如, 针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发动每一位教师思考和实践, 从中发现“好”的做法及时加以提炼和推广, 实现由“教师个体的创新”到“教师团队的创新”的转变, 提升课程实施的效果。

7.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七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特色性原则:充分体现我校“以美育美”的特色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色发展。

兴趣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课程,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有效。

协调性原则:课程的设置体现民主化和多样化,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首先,成立校本课程开发评审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组成。拟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对校本课程开发全程监管。

其次,全面动员,组织教师培训。倡导教师个人或群体根据自身爱好、兴趣特长,确定拟开设的课程,撰写所开设课程的可行性计划,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再次,展示与评审。校本课程开发者首先对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说明,之后由评审小组进行打分,90分以上通过,70~90分整改再评审,7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最后,评价与改进。每学期结束,组织学生座谈,征求学生选课意见,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方案。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流程

选课与志愿填报。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选课说明”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

排课与时间安排。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在公布课表的同时,公布授课教师和学习地点。

授课与班级建设。教师和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考核与成果展示。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可通过测试、实验、设计、竞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四、探索具有实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

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案的可操作性、课前准备、教学效果、资料留存等,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校领导检查评价等。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课堂观察、量化考核、教学研究等。

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学科特色评价三个方面。出勤评价:学生每学期出勤率达到90%为A,80%为B,70%为C,不足60%为D。课堂表现评价:教师根据每节课学生的表现(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创新精神)作出评价,确定等级,分ABCD四个等级。学科特色评价: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评价表和评价细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分ABCD四个等级。

上一篇:【精品】感谢老师感谢信集合下一篇:《下雨了》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