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2024-10-18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共4篇)

1.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篇一

教育学重点知识归纳

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163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育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

4.1806——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1861——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家——斯宾塞——《教育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6.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有经验主义色彩。

7.西方教育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杜威(现代教育学)

8.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9.1963-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10.教育起源—一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11.教育的社会职能——将人从一个生物实体的人的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人。

12.教育的深化——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它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生长。

13.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它动物界是没有的。

14.教育本质: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

16.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学在宫府—主要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7.唐学制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特征—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崇文馆,弘文馆。

18.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9.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0.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

2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因素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2.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23.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大会对青年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原因: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们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5.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讲,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6.如何使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27.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8.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阶段

(2)教育是一种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9.教育的生产性原理——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到重要的作用。

30.教育优先于经济发展(相对的,有前提的)

31.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的发展所以要超前于竞技的发展,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中经济建设需要人才,必须提前培养;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知识是生产体系的心脏和大脑,没有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而科学人才的培养,基础是教育,因而经济要起飞,教育须先行。

3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c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4.教育独立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35.义务教育——即以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6.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7.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的结构核心部分。

38.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39.个人本位论者主张:

(1)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2)教育的目的再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40.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41.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1)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至的,而不是截然对立。

(2)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42.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建设者”;(2)需要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

43.教育的目的是不变的,但其价值取向由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44.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4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教育。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46.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7.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方应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48.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a层次增多b短期大学迅速发展c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d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和建立起多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

49.终身教育;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50.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施

1904年——葵卯学制——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51.中等教育——双重任务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52.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53.狭义的课程=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学科。

54.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

活动课程论——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们反对分科教学,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以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缝纫,表演,实验为教学内容。

55.学校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

56.我国课程的编订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级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57.教育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58.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9.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者是准层襄括又是相互联系的,三者都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60.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61.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利于学生的学习。

62.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

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63.“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与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自主的学习。

64.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得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65.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

66.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67.德——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由教师在课堂内围绕书本知识而进行。

美——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儿童在户外围绕活动而进行。

68.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尽可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69.美——布鲁纳的教学过程论。

70.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71.我国当前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7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73.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组织进行教学过程具有普通的指导意义: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74.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校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a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发展;

b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c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的发展的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a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b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c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生知识;

(4)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a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b按照教学需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a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b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c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见。

75.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依据——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

(2)基本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76.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依据——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2)基本要求: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D发扬教学民主。

(3)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7.循序渐进——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依据——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是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2)基本要求:A.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学记》“学不蹋等”“不陵节儿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78.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性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1)依据——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

(2)基本要求: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9.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A.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0.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施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1)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由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2)要求: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81.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

8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主要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

(3)本学科的具体内容及教学法特点;

(4)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里和认知感;

(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F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6)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

(7)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

83.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该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84.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85.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86.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87.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结构。

88.班级上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于知识成度编成固定的班集,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学生集体上课。

89.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90.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91.为什么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B以课为单位教学比较科学;

C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种知识;6

D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92.课的类型和结构:

根据教学任务(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根据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课、演讲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技能课: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作示范操作,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复习课: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小结,布置作业。

综合课: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93.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94.备好课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95.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科学型和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组织好教学活动、布置好课外作业。

96.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97.现代教育评价有显著的特点?

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测量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由评价者作评价,而且注意自我的评价作用;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98.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的发展。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总结性评价。

99.相对性评价是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会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100.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101.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志。

102.电化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属于现代教学论范畴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103.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104.电化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改革、扩大教学规模、促进教学改革。

105.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106.德育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07.德育的过程?

(1)德育的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性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能力的过程。

108.毛泽东早年《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

109.教师劳动的特点:强列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110.教师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明显的隐含性。

11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112.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责、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

113.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区别:

基本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习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困于狭小的天地,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步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系统。

114.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115.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活动。非智力活动:主要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116.教育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即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渐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8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要点归纳 篇二

【一】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及社会组织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P50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P162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P294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内容和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P392

思想政治教育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P324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的运行方式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有效调节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

【二】简答: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P91、按范畴性质分: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关系范畴

※2、按范畴作用分: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重点范畴、具体范畴

3、按范畴体系分:高层次范畴、中层范畴、低层次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P171、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2、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

3、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4、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P12

(一)特征:1、客观性

2、流动性

3、抽象性

4、阶级性

(二)功能:1、认识功能

2、方法功能

3、构建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P151、起点范畴:思想行为

2、中心范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3、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传和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

4、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5、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构建的原则:P241、实践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创新原则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P35

思想政治教育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为理论基础。

1、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

2、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征:P451、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P661、内涵与外延相结合2、渐进与飞跃相结合3、协调式与突破式相结合4、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回应:P71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

4、坚持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想政治的着力点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视发展:P831、领域发展:向宏观领域、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和“生活世界”发展

2、功能领域:向超越功能、多样功能和创新功能发展

3、形态领域:向主导型、交往式、网络式发展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P1151、实践性

2、阶级性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P127

(一)服从:1、受社会政治制约

2、受社会经济制约

3、受社会文化影响

(二)服务:1、为社会政治发展服务

2、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P1301、导向功能

2、保证功能

3、开发功能

4、育人功能

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P1361、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P1491、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2、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3、道德教育的基础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P166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目的性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规律性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必然性

※十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P1691、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

2、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

3、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4、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5、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P1731、引导政治方向

2、激发精神动力

3、塑造个体人格

4、规范调控行为

※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P1771、政治价值

2、经济价值

3、文化价值

4、生态价值

5、时代价值

十九、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和规律:P189

(一)途径:1、灌输途径

2、接受途径

(二)规律:1、神行统一规律

2、真善美统一规律

3、虚实转化规律

二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表现:P2021、对政治教育的主导

2、对思想教育的主导

3、对品德教育的主导

二十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客观基础:P2051、社会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基础

二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功能:P2071、规范功能

2、评价功能

3、控制功能

二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P2091、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2、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4、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

5、教育考评的多样性

※二十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P2131、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两者辩证发展

二十五、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价值:P2171、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对个体政治价值、信仰价值、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2、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对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

※二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P236(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

2、教育客体

3、教育介体

4、教育环体

二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分析:P241

(一)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

2、教育客体起主动作用

3、教育介体起纽带作用

4、教育环体起条件作用

(二)主客体的关系:

1、民主平等关系

2、双向互动关系

3、主导与主动关系

4、相互转化关系

(三)结构方式:

1、主体中心模式

2、客体中心模式

3、多元主体模式

4、等级结构模式

5、双向互动模式

二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P253

(一)个体目标:1、思想素质目标

2、政治素质目标

3、道德素质目标

4、心理素质目标

(二)社会目标:1、经济目标

2、政治目标

3、文化目标

※二十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P2611、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

2、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3、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

4、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三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类型:P2631、政治主导型

2、思想主导型

3、道德主导型

4、心理主导型

三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P264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核心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

三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与层次:P271

(一)构成:1、教育者主体性

2、受教育者主体性

3、教育活动主体性

(二)层次:1、独立自主性

2、积极主动性

3、开拓创新性

三十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互动模式构建:P2861、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2、教育伦理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教育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教育实践观:理论教育实践化

三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P2951、按影响范围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2、按性质分:良性环境、恶性环境

3、按状态分:开放环境、封闭环境

4、按内容分:社会物质化境、社会精神环境

三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和功能:P297

(一)特点:1、多维性

2、复杂性

3、开放性

(二)功能:1、强化功能

2、导向功能

3、感染功能

※三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方法、措施:P316

(一)原则:1、整体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二)方法:1、环境选择实验法

2、环境选择隔离法

(三)措施:1、优化传媒环境

2、优化单位环境

3、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

4、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三十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P3211、集体学习情境创设

2、认知情境创设

3、人文感化情境创设

三十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P327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内在机制?)

1、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

2、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特点等。

3、受教育出生者和成长的家庭

4、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

5、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

6、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包括另据、朋友、熟人等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

7、现代大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记、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制品、网络等。

三十九、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P3381、搜集信息,发现问题

2、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目标

3、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4、优选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四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P3671、疏与导相结合2、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5、教育与自我教育

四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发展:P3731、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原则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棉线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3、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

四十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P3811、探索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咨询与辅导防范

2、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防范

3、推广符合民主法制要求的管理评估方法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

四十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P3861、针对性

2、综合性

3、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立的基本条件:P3931、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

2、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和控制

3、能够联系教育的注意和课题,并且能够促使两者之间发生互动

※四十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和功能:P394

(一)特征:1、承载性

2、中介性

3、可控性

4、目的性

5、阶级性

(二)功能:

1、信息的承载和传导功能

2、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功能

3、渗透教育内容的蕴含功能

4、导向与养成功能

四十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P3971、语言载体

2、行动载体

3、传统载体:谈话、开会、理论教育

4、现代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

※四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准则:P4221、方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4、长期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四十七、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征、基本要求、原则和方法:P427

(一)特征:1、弱结构性

2、价值倾向性

3、前瞻性

4、动态性

(二)基本要求:1、决策科学化

2、健全决策组织体系

3、培养素质优良的决策队伍

(三)原则:1、目的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4、预见性原则

5、可调性原则

(四)方法:1、专家研讨法

2、集体磋商法

3、经验谈判法

4、系统分析法

5、试点法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职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P4441、职业形象:强健的体魄、兼任的意志品格、良好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

2、职业理想

3、职业技能:调查研究能力、思想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P45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P458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

2、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

3.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篇三

♦推荐阅读

芜湖教师考试交流群:92091184

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辅导课程【面授】

安徽教师招聘名师辅导课程【网校】

教育目的一、概念: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二、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a.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b.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4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三)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的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人的本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更多内容请访问:安徽教师招聘网、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网、芜湖人事考试网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体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

(二)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二)素质教育

1.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意义(为什么开展素质教育)

a.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b.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

c.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3.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4.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更多内容请访问:安徽教师招聘网、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网、芜湖人事考试网

强化练习题

1.培养劳动者是(A)。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C)。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D)。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5.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D)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6.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A)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7.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

A.涂儿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贝尔

8.素质教育是以培养(D)为重点的教育。

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9.素质教育是促进(A)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10.培养学生的(D)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主体意识的实践能力 B.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篇四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七章 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以 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地是由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的。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一)诊断教学问题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 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提供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评 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 言,一般说来,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否定的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发现错误及其“症结”之所在.以便在 教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三)调控教学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 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如果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能够全面反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 求,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那么,教学评价发挥的导向作用就是积极的、有益的,就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否则,就有可能使教学活动偏离正确的方向。

(四)检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 验证。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尤其是某一课程或某一段教程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可以作为证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证据。同时,对于学 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评价在教学中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以查明学 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诊断 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 验。这种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促使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改进学生 的学习;(2)为学生的学习定步;(3)强化学生的学习;(4)给教师提供反馈。总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总结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2)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 到教学目标的程度;(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4)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5)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 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对性评价常以常模为参照点,把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与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在该班中 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他的学习成绩在该班中是属于“优”、“中”,还是“差”。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 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 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 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因为进行教学评价,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客观的价值判定。如果缺乏客观性,就会完全失去意义,还会提供虚假信息,导致错误的教学决策。

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这样才能如实地反 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并作为指导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这就要求要以科学可靠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为工具,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客观存在 的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肃地进行评定。

(二)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整体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树立全面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评定,防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

贯彻整体性原则,一是要评价标准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各项内容:二是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整体性不等于平均化,要抓住主要矛盾,从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及环节上进行评价:三是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

(四)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

贯彻指导性原则,一是要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信息反馈及时;三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起到及时矫正的作用;四是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

五、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在宏观范围,教育评价涉及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在中观层面,包括教育队伍、办学条件、学校各项工作。微观层面则关注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是最主要的评价活动。此外,诊断学校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评价教改实验,评估 学校的 总体表现也较为常见。

(一)学生发展评定

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评定学生要考虑许多方面。最基本的有学业成就、行为表现和身体状况三方面,即德育、智育和体育。学业成就不仅 包括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学习成绩,还包括技能和情感领域的学习表现。行为表现评价也就是操行评定,用以考察学生在道德品质行为处事上的优点与不足。操作评定 应考察学生在伦理道德、品德修养和性格特点三方面的特征和表现。身体状况评价包括体质、体力、精力、卫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进行授课评价时,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明确、具体、相对独立,要能够全面衡量教学的各个方面。实施授课质量标准一般有以下方面:(1)教 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客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还应当具体化。教师授课质量 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现代教育评价强调教师要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加强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多采用听课、评课的深入交流 形式评价授课质量。不是局限于固定的评价指标,要能够者合具体的情况分析教学的特色和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评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评课是教学常 规的一部分。

(三)课程和教材评价

课程和教材是教育评价中容易忽略的部分。事实上,课程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基础,只有站在分析和评判教材的高度,才能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更为合理。如果不从 课程人手,教学改革很难深入。当我们评判学校教育重智轻能、批评教育质量不高时,可曾想到首先应该检讨的是课程和教材是否适当。在开展课程和教材评价时,教师的意见会备受重视,因为教师最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看法,以及教材处理上的困难所在。例如,在评价语文教材时,研究人员可以请教师就教材的内容、组织 编排、练习活动、辅助材料、外观等方面进行评议。具体到每个方面,应给出评价标准。如内容的评价标准为:标准化自测题能够配合教学重点,深浅配置适当,具 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开展微观的课程或教材评价。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当,是否考虑了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 性;语文教材对听、说、读、写的要求是否得当;处理教材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总之,教师学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评价的议题。

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评价的关键是建立评价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判断目标的达成情况。

(一)建立评价目标

现代教育评价的总目标可概括成以下类别。

1.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评价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包括理解、知识、思考、技能及生活实践能力等。

(2)情意目标。包括态度、鉴赏、兴趣、习惯、品德等。

2.与学业成就间接相关的评价目标(1)学生的智能、性格倾向等。

(2)学生的环境。包括家庭状况、交友情形、学校条件、学校管理、教师、课程、教材等。(3)身体的评价目标。包括身体和健康状况等。

在小学教育实际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在短期内,不一定要经常、正规地开展综合评定,不一定要具体测评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全面发展内涵 的正确把握。仍然会开阔教师的评价视野。实际的评价活动往往只针对总目标中的某个方面。如“学习态度”。在设计这一方面的评价指标时,首先要考虑学习态度 应当从哪几个角度去考察,然后再具体分析这些内容的行为表现。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态度设计了以下评价指标:“听”“想”“作业”。“听”可以从视线、神志、小动作三个方面去觉察;“想”从举手次数、发言质量、参加师生间和生生间讨论的时间三个方面去考察;“作业”从书写形式、完成任 务时间和结果质量三方面去检查。这样的指标具体、可测、有前瞻性。

(二)选择评价样本

在进行实地评价时,对象和场所的选择也是关键。比如要开展全国小学生身体状况的评价,如何选样呢?选农村还是选城市,选南方还是选北方,选二年级还是 六年级?这些问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首先涉及的是评价样本的选择问题。一般来说,样本的选择取决于评价的范围和目的。如果只是某个市或某个县的评价活动,就要在相应的总体范围内选择所有代表性的学校。选择了学校后,还要在每一所学校里抽取有代表性的学生样本,如男女生比例应该适当。样本的代表性强不强取决 于抽取方法,与样本量的大小并没有绝对关系。如果选择不得当,大样本并不一定好。如抽取了一个很大的小学生样本考察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其中主要是男生,则 样本代表性不强。选样时,要考虑各种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因素,让这些因素在样本中有所体现。抽样还要考虑可能性,必须在人力和财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评价。

(三)收集评价信息

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主要有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以下简要介绍教师经常要使用的几种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

1.观察,主要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以了解学生自然流露出的特点。成绩测验只能显示学习效果,但观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以及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信息。

2.检查作业,包括检查学生的笔记、作业、日记和作文等作品。检查作业可以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有没有抄作业、写作业是否认真等课外学习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检查作业则是考察高层次思

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3.考试。考试可以是口试或笔试,也可以是实践性测验。实践性测验有两大类。一种是完成实际课题,如语文课中的“采访”或写读书报告;另一种是现场表演或实际操作,用以考察音乐、体育、手工、珠算和劳动等方面的技能。

4.家访。通过家访形式,教师与家长和学生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学生课外学习环 境和学习状况的了解,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

5.轶事记录法,这一方法是观察法的延伸,是将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记录。轶事记录法所记录的情境是一些典型行为,从中能够反映出 学生的基本特点,特别是性格与品德方面的特点。方法是在卡片上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如果能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地做一些轶事记录.在评价学生时就有了生动的 素材。

(四)报告评价结果

重要的评价在工作结束阶段应写一个评价报告,内容可详可略。评价报告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内容:评价目标、时问、人员、方法、结果和建议。其实教师不一定 要经常写这样的报告.但每个学期班主任都要给学生写评语。有的教师很善于用评语概括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尤为重视让学生增强自信,克服不足。但对于缺乏经验 的教师,写评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例如,从哪些方面考查学生?考查的方法是什么?都需要用心考虑。为了写好评语,教师首先要弄清楚教育目标,其次要细心 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并把观察到的表现记录下来。观察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只有乐意观察才能收集到丰富的感性资料。一般来说,综合表现要包含下列内 容:(1)学业成绩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特点;(2)参加的课外活动以及个人兴趣及特长;(3)学业成绩以外的品质与技能。资料收集工作要围绕 这些方面进行。

七、当今教学评价的问题与发展

教学评价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再加上教育本身也存在那样的问题,致使教育评价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偏颇。

(一)现存问题

教学评价的应用以激励学生和改进教学为目标,但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往往用测验一个尺度.从学业成绩一个方面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样不仅会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对教学改革形成阻力。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

尽管从理念上看,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即使在小学阶段,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也很普遍。测验命题死纠知识的细枝末节,忽略了记忆以外高层能力的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风。其后果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了多元能力的发展.

2.片面追求分数

分数成为学习目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而激 发出的学习动机,比如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学习。内在动机是因为喜欢、有兴趣或活动本身的原因而激发起的学习热情。考试使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内在 求知动机的发展。仅仅用测验分数评价学生,也容易挫伤困难学生的积极

性。国外研究显示,那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在有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而那些学习比较慢的学生在不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更积极有效。在小学低年级,分数对差生的不良影响尤为明显。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业成绩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有些老师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当众批评学生,甚至羞辱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许多成年 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不能忘怀的是老师的一次表扬或一个意想不到的鼓励;同时久久不能遗忘的是老师的蔑视或嘲讽。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考了 高分,就被认为是好孩子,并获得奖励;而考得不好,就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难。考试压力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考试焦虑,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考 试竞争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还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的产生,如抄袭、说谎、攻击性过强等。

4.制约教学改革

由于测验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测验观念和测验内容及方法的变革都难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 想、好的教材和教法无法在实践中推行的事情时有所见。如学校开展“喻快学习”教学改革,但评价时仍然盯着学生在传统测验中的得分高低,则改革必然受阻。因 为改革意味着采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会对常规教学带来影响.不仅不能保证使学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时还会因追求一些素质发展使学生的某些分数下降。正是 因为这一原因,有一些学校不敢改革.也不愿改革。

(二)发展和改革对策

现代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2)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3)倡导自我评价;(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总 之,评价不仅是为了鉴定、分等,而更要考虑实际教育效果,使被评者在评价过程中得以提高。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和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测验观念、内 容和测验方法都要有相应的变革。近年来,我国小学采取了多种评价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了许多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

人类的才智是多方面的,绝对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所能反映的。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以测验成绩为主要或惟一的尺度,这样的评价模式就是一元评价。现代教育 评价倡导多元评价思想,也就是从多视角,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在多元评价思想下,教育关注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推行素质教育,在评价方法上就要求实现从 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的转变。

在进行多元评价时,要考虑学校是不是只注重考好分、能升学,而忽略了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不应该把小孩的头脑填得满满的,压得死死的,而要让孩 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有丰富的发展空间。因此,对小学生怎么教,怎么要求,怎么测验,怎么评价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应培 养小学生哪些素质和能力。从教育理想上看,未来的教育应当让所有儿童都有能力学习,并帮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教育评价应有助于这些目标的实现。

教师不仅要树立多元评价的思想。实践中还要注意下列问题:

(1)重视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考察。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应设计一些小课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如新闻调查、科技报告等。实践性强的课 题,能加强学生的以下能力: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 题、安排筹划、总结报告、尝试学习以及从错误中学习等。在小学高年级,这样的实践和锻炼机会更是必不可 少的。

(2)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要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把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自学、课堂提问、作业、单元测验等活动中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

(3)注重对各种活动表现的检测。收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如演讲、朗诵、书法、文体活动、智力竞赛中的表现等。

(4)用多种方法收集评价信息。采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如观察、家访、轶事记录法等.不要只着眼于测验。

当前在一些小学推行的“个人档案”。就是一种典型的多元评价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师生共同收集与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潜力有关的实际证据,比如学生的试卷、作品、小制作、活动表现、老师的观察记录等。这些信息帮助教师更全面地考察学生.学生也在此过程中提高了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意识。有的教师将“个人档案” 分成“光荣的足迹”和“避免再发生的”两部分,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我检查心理。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是评价观念的一大变革。总结性评价重在发挥鉴定和筛选功能,主要是为了衡量学生的好坏。相反,形成性评价所关心的是能不能指向提高——学校的发展、学生的进步等。如果不能实现这一功能,则是失败的评价。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已经是比较主流的评价方法,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与总结性评价没有本质区别。比如形成性的评价表格评定时间要包括平时、期中、期末,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同学问的互评等多项内容,但如果只是在期末填写这些内容,本质上就还是总结性评价。尽管评价者不会承认评价只是 为了总结,但实际上评价的形成性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评价应该贯穿整个过程.平时应收集信息,但实际情况是老师往往不注意这个问题,不注重分析和反馈,常常是等到上级官员来检查工作时。才匆忙补起来。事实上,教师已忘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为了真正实现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在收集评份资料后,还应进行深入 的分析,提供有效的反馈意见。比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除了解其学习状况以外,还应了解其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在了解过程中找到改进的办法。形成性评价最 后要落实到实际成效上,这些成效不仅是成绩的提高,还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测验所考查不到的进步。实施形成性评价还应当注意下列问题:

(1)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减少总结性考试次数,多开展形成性的单元测验。总结性考试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后继学习,妨碍了形成性测验功能的发挥,应尽量减少。反过来,要多进行“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形成性测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提高。

(2)评分与评语相结合。考试评分不能只给简单的一个分数,而应采用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法,用评语把分数反映不出来的问题提出来。评语要以鼓励为主,不能有刺激性语言。

(3)允许考第二次、第三次。考试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考得不好,可以适当采用暂不计分的方法,鼓励学生再做努力,最后取得好成绩。

(4)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定过程,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教师只有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评价才不会褊狭,评价的激励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为优点也就是学生发展的生长点。教育心理学中的“期望效应” 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期望会贯穿于言行之中.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些被教师期待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成绩果真颇佳;而那些被认为只能取得较低成绩 的学生,成绩也确实较低。由于学生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教师应坚持

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突出正面的鼓励性评价。上海市闸北八中推行的“成功教育”试验,其核心是创设成功机会,让学生尝 试成功,鼓励性评价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另外还要 考虑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不能对学生过于苛求。即使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取得了一点进步,也要给予表扬。当然,小学生因年龄小,有时候自我约束能力 不够强.教师适当的批评和指导还是必要的。学生喜欢既有赞赏又能巧用批判的评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拓宽兴趣,培养敢于求异的心理品质。对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并逐步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不管是对哪一类学生,评价都必须具体、中肯.特别是对差生的缺点评价更应 该注意实际效果,要尽量减少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负面评价。总的原则是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让他可以接受。

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加强评价的激励功能,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方法:

(1)将课程分成小的单元,在每一单元内考核。由于单元内容比较少,教学目标比较容易把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扩展评价的范围,如语文教学把说话、写字、课外阅读都列入评价范围.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

(3)记录学生学业以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对于学业成绩差的学生,这种方法尤其适用。比如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动手能力强,就应该安 排他们做一些操作性作业。有的学生成绩一般,但好奇心强,喜欢提问题,就要提供机会让他们探索一些问题。教师要挖掘学生的优点.用以激励学生。

(4)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让学生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上一篇:专武干部培训 学员讲话稿下一篇:小白兔失踪案小学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