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2024-10-18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共13篇)

1.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篇一

关于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注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学方法:探究式、讲解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什么叫生物多样性?

2、研究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

二、学生讨论:

分组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什么叫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内容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内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样性,外在形式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研究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举例

间接使用价值:举例

潜在使用价值:举例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2.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篇二

一、课程目标及学生现状分析

(一) 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选取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知识、技能、态度、行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环境检测与评价、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等专业领域未来对应的职业岗位 (群) 任职相关要求, 结合自然保护区行业的反馈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确定的, 再根据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人的认知规律进行序化。

(二) 学生现状分析

1. 有利方面。

(1)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热门话题, 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2) 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或小城镇, 对当地的各种生物和地理气候知识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校园周边的树木、森林、池塘等资源也为现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场地。 (3)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中学习过初步的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地理等相关知识, 有一定的基础。

2. 不利方面。

(1)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学科, 涉及动物、植物、法律、社会伦理、自然保护区、国际合作、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学生没有系统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中感到对有些知识难于理解。 (2) 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习方式, 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较少, 缺乏对身边环境中的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能把所学知识技能付诸行动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 可及教学资源分析

一是学院处于昆明城郊, 与野生动物园、金殿公园、金殿水库、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所管辖的金殿林区毗临, 周边就有森林、湿地、动物园、野生植物收集圃等, 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 林业、农业、环保、NGO组织等都建设有丰富的网络资源, 涉及如野生动植物保护、NGO组织及其公益活动案例等, 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体或关系密切。三是学院2009年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学生社团, 建设有网站, 并与云南绿色发展基金会、七彩云南、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NGO组织有合作, 社团成员多次参与各种公益宣传活动。这些资源为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参与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践, 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实践条件。

二、课程开发设计

(一) 设计理念

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现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坚持“理论够用、实用”原则, 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 “任务”为载体, 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知识、技能、态度、行动”五个相关目标的培养目标, 以“理解、识别、应用”为原则, 任务为导向, 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锻炼技能, 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为其在后续学习、工作、生活中具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视角和行动能力奠定基础。

(二) 设计思路及结果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分析未来学习工作中应具备的该课程专业素质的基础上, 确定了学习任务和学习领域。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2]。因此, 在设计任务时, 要针对每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结合可及的教学资源,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设计出学生感兴趣、愿意做、能够做, 同时又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同时明确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过程性考核评价, 实践“学中做、做中学”, 多元能力评价标准, 认可多元的职业能力, 而不仅仅是所记住的知识, 不断反馈改进, 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模块为例加以说明 (见表1) 。

三、教学组织与实践

该教学设计方案在2009-2012四界四学期共12个班、约600多学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 涉及环境保护与评价、森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栽培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专业。

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各项任务中, 采用了案例分析、实地观察和调查、案例查询及汇报讨论、参加社会活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任务”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都以“任务”为载体,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引导,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做中学、学中做”,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拓展思路和视野, 锻炼语言表达、书写计算、团结协作等职业能力。在此, 以“保护方案初步设计”为例来说明 (见表2) 。

四、教学结果及分析

(一) 取得的效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中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 综合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感受,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也存在不足。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 课堂气氛也轻松活跃了, 也更容易开展因材施教,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给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 培养了职业综合素质。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完成每一项任务后带来的成就感,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及学会聆听其他组员的汇报, 培养了其合作精神;而准备课堂汇报的过程, 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材料收集及利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其他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3]。任务驱动法教学, 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开发其自身的多方面能力, 而不是传统教学的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2.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 学生是主体, 完成任务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 这种平等的地位, 促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放松思维, 发挥和表现其知识和能力, 尤其是在学生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更好的激发。而传统的授课形式, 由于教师“管”得太多,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学生多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 学习内容更为丰富, 思维更加开放, 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预设的、封闭的, 它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要求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后, 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问题, 而无预设和封闭, 这就使学习内容更为开放。此外, 它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统一, 这就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4. 更能实践因材施教和教书育人的教学要求。

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知识、思想的过程中, 教师容易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 其对知识的理解的正确性和深度、看问题的角度等, 教师因而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避免满堂灌的盲目。如课堂上, 在一次学生的交流讨论过程中, 一同学说“有石头的山就是喀斯特地貌”, 还有很多同学认为“是水葫芦污染了滇池的水”, 这些严重的错误知识不论是其以往断章取义学习的结果, 还是来自于其他的错误引导, 都是需要纠正的。只有在双向交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 才容易被教师发现, 进而鼓励大家讨论来辨析其真伪。

(二)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少数同学“浑水摸鱼”, 需要教师督促。

以小组的形式查资料、外业调查及报告编写过程中, 少数同学就只想挂名而不分担任务;出于“人情”关系, 其他组员也会有无奈, 但有的也会“包庇”。面对这样的学生, 需要教师格外关注此类学生, 多检查多督促, 迫使其主动参与。

2. 课程进度受影响。

采用学生课堂汇报和交流讨论, 虽然教师一直强调准备要充分, 并控制汇报时间, 但受学生思维速度、背景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时间控制能力、准备的充分程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预计的时间往往会不够, 而老师为了鼓励学生, 一般不打断学生的发言, 因此, 计划的教学内容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对此问题, 需要教师在强化教学组织的同时, 精简内容抓重点, 舍弃一些较深的理论、空洞的内容。

3. 受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 部分学生对此教学方式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当遇到语言功能或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发言或汇报时, 有些学生表现得不耐烦, 甚至讲小话, 缺乏理解和包容;二是为了鼓励学生, 教师一般不对学生的表现做批评, 以建议和指点为主, 有的学生因此认为老师不够严厉, 就不太重视老师的要求;三是因为大量鼓励学生讨论、资料汇报、相互提问, 内容扩展后, 会给学生留下知识不系统、不严谨的感觉。对此, 老师要注重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总结

任务驱动教学的本质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并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 成就感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一方面, “任务”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设计出学生愿意做、能做、循序渐进的任务;其次, 课堂组织和课堂气氛的营造也很关键, 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但不能过多地干预否则学生就无法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 教师还必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多鼓励少批评,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 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 从而真正培养其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将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环节中[4]。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 在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背景的基础上, 围绕高职教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目标, 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及其教学实践和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开发,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钟志贤, 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2) .

[2]陈百君.任务驱动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 (上) , 2011, (4) .

[3]安凤彩.高等职业教育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12 (3) :39-42.

3.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再认识 篇三

一、“传授—接受”教学

一般陈述性知识比较适合以直接的方式来教授概念、法则和技能,即“传授—接受”教学。教学前,教师要设计学习目标,建立与新知识内容、教学材料和学习活动等相适应的教学框架。具体教学过程虽然是常规顺序,但如果教师坚持教学时关注学生学习即时反应状态的立足点,“传授—接受”教学也具有新的意义。1.阐明学习目标,使学生适应课堂教学。2.复习先前知识,有的时候,教师通过简单提问或简短测查,了解学生先前习得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有针对性地完善先前知识的铺垫;也有的时候,要在教师引导性的阐述下,使学生回忆起已有的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系。3.呈现新内容,为了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水平,呈现结果要具有清晰的组织结构,并通过测查考察学生的接受状况。4.给学生提供独立练习机会,通过解数学题,巩固新学的知识,也有助于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5.通过非正式评价操作进行反馈,来检查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同时,评估结果也应该及时地提供给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时候是错的。

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地关注自己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经常错误地认为,如果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也表现出对课程的注意,那么教学就成功了。学生们也认为,如果自己用心地听了一节有趣的课,也就了解了所讲的内容。但实际上,假如教师不经常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知识上严重的误解或缺口。

例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1.明示教学目标。2.复习先前知识,教师需要弄清楚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作为先决条件的技能,如:乘法估算是试商的前提,乘法口算和借位或不借位减法计算是除法竖式计算必备的基础。让学生们通过口算练习熟悉算法,并形成技能为除法运算做准备。3.呈现新内容,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归纳出除法计算的步骤:试商定位、试商、检验、完成竖式,为学生指出一条明确的除法计算路径。由于试商是除法计算的突破口,通过分层,从易到难设计试商学习测查题,认识试商的实质,掌握“高位试、低位调”的试商方法。学习测查(1):让学生初步尝试试商,总结试商规律和方法;学习测查(2):通过对几道题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试商的实质;学习测查(3):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强化试商方法。4.提供独立练习。5.评估操作并提供反馈,核对独立练习答案,讨论学生答错原因,以帮助学生透彻地掌握除法运算规则。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传授—接受”教学方式并不是由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行为决定的。在传授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时调整自己讲授的进度、速度以及相关的知识结构,不但效率高、清楚明白,而且能简洁明确地讲授出知识的基本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形成认知结构,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同化,避免发生概念的歧义和不必要的误导。教师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利用,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

二、探究发现式教学

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应用数学,必须努力去解决问题,自主地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教师要通过给学生提供现实情境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机会,或者是给学生复杂的现实任务,使数学学习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学生自主地发现或应用某些概念,或者通过教学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将策略应用于学习中,达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但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引导性问题和对应学生活动进程的辅助性帮助,是使学生独立地通向更高层次理解的必不可缺的支架。对探究发现教学中教师辅助性作用的再认识,可以避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失控局面,提高教学的效果。探究发现教学的表现形式有课题学习,生活中的探究活动,用于交流的真实性任务等。

例如:“调查两个量的比”的探究活动,教师提供工具:茶碗、玻璃杯、100m1刻度杯,200ml刻度杯,对学生们提出一项任务,用牛奶和西红柿汁混合制作牛奶西红柿汁,学生们分别用不同的容器开展数学活动如下:

教师提问水平1:各种混合方法都有,其中有没有相似的混合方法呢?有没有同样味道的果汁呢?

生1:小红和小东的果汁中都是牛奶比西红柿汁多1碗;

生2:小红和小明的果汁中的西红柿汁都是一个量器的量;

生3:小红和小强的果汁牛奶都是西红柿汁的两倍。

在回答问题时,学生刚开始时的探究活动,发现的是具体的数量关系,但随着探索的深入,学生开始发现了规律,即有两个人的两种液体间有相同的倍数关系。这是认识上的突破。

教师提问水平2:牛奶西红柿汁混合方法有没有简单的表达方式呢?

引导性问题1:小东的果汁,把牛奶的量看作3时,西红柿汁的量是?

生4:牛奶和西红柿汁的比是3和2,呈现新知识1:比的表达方法记为3:2

巩固练习:小强的果汁,牛奶的量是4,西红柿汁的量是?比如何表示?

引导性问题2:操作活动,一盒牛奶是600ml,一盒西红柿汁是400ml,分別装入100ml刻度杯,牛奶和西红柿汁杯数比如何表示?

生5:牛奶6杯,西红柿汁4杯,比为6:4,装入200ml刻度杯,牛奶和西红柿汁杯数比如何表示?

生6:牛奶3杯,西红柿汁2杯,比为3:2,呈现新知识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6:4=3:2

练习:在上表中牛奶和西红柿汁的混合方法中。有没有比相等的式子?如何表示?

在探究发现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依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有层次的辅助性帮助,然后逐渐地将责任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当学生已经达到了比较稳定的概念化理解后,教师才呈现出有关数学方面的正式的、抽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性活动是主要的,但这些活动始终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框架下延续的,因此,这里的学生探究发现学习,同样蕴含着教师的引导作用。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如果学习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和后来的运用情境之间的相似程度的话,那么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大打折扣,在教授概念时,教师应该选择先运用相似的情境,直到学生真正理解为止,然后可提供不同情境的例子,提高学生将概念正确地应用于新情境中的可能性,进而迁移到真实生活中。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学反思 篇四

提出具体任务与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自主学习。

教师进一步引入:

5.《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反思 篇五

以风景区旅行的见闻引入,用我本人的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请两名同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

提出具体任务与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自主学习。

教师进一步引入:

许多同学会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然重要,但那是政府的事,自己无须操心,或者认为自己操不了心。我们的身边也没有砍伐珍稀植物、疯狂挖掘发菜、偷猎大熊猫之类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事件。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关注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6.《认识生物多样性》生物教案 篇六

课件展示画面: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背景音乐),

教师:刚才大家被美丽的画面所吸引,丰富多彩的生物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什么?它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课件出示新课课题――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二)授课过程

教师:自然界生物的种类到底有多少种?

学生:(随意地预测)教师:其实不仅我们不知道,科学家也众说纷纭,有的说有500万种,有的说有1000万种,更有的说有一亿种之多。总之,自然界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生物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第一层含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板书),

教师:虽然我们不知道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生物,但人类已经标识了其中的175万种。如果说世界上的生物是一桶水,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滴水,所以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的奥妙,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生物学还有许多的发展空间。

展示课件: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实际存在500万到1亿种之间。已识别约175万种

(1)自主学习

教师:1、(设疑)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又有什么特点呢?

2、下面我们通过分析资料,来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情况。

3、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先阅读资料,然后讨论资料上的思考题。学生分析资料1:课本第90页表格

思考题:1)表中生物类群从分类学上来说,又可以分为哪两类?

2)表中我国已知生物类群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3)为什么说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4)怎么计算表中我国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学生分组交流:

先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收获,要是有疑惑的问题一定要向同学请教?小组交流后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交流。

学生展示:

思考题:1)表中生物类群从分类学上来说,又可以分为哪两类?学生:动物和植物。

教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类群?

学生:细菌、真菌和病毒。

思考题2)表中我国已知生物类群哪种最多?哪种最少?学生:被子植物最多,裸子植物最少。

教师:思考题3)我国的裸子植物种类最少,为什么又被公认为裸子植物的故乡呢?

学生:因为我国裸子植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

学生:我国有许多世界上所特有的裸子植物,如银杏,水杉等。学生:她们在地球上出现年代非常久远。

教师:思考题4)怎样计算表中我国生物类群的总种数占世界的百分比?

学生:我国已知植物种类与世界已知植物种类的比值,再乘以100%。学生:约为14.96%

7.浅谈我对算法多样性的认识 篇七

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基本性质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是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它是针对计算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 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 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其实质是尊重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选择。让他们在计算中感受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为了追求算法的多样化, 而将算法形式化、教条化。

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使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有所不同, 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所运用的计算方法也就有了多样性, 因此在解决数学计算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不同种类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 有的算法比较简便, 有的算法就相对来说比较麻烦;有些算法的思维水平较低, 有些算法层次就比较高, 因此就产生了算法优化的问题。我们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例如, 解决“15+6”这样的计算问题时, 学生提出各种算法后,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 也不要用一种算法去统一, 更不能算法“自由化”, 即想怎样算就怎样算。可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 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了解各种算法的特点, 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几种算法, 以此正确地理解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三、认识差异, 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因为学生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老师在课堂上就不能对他们的学习统一要求, 要让他们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对此, 教学过程中我把实物图呈现给学生后, 先让学生说一说, 图片里都涉及了哪些内容?你还发现了什么?在学生说出内容后, 再让学生根据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并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都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写出相应的算式;但是他们在认知上存在差异, 因而有的学生只提一些表面的问题写算式;有的学生不管能不能算出, 都写一写, 能算的就算出得数, 算不出来的就会产生疑问, 放到问题框里;有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不屑一顾, 专门找其他同学提不出的问题提, 别人写不出的算式写,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有差异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

8.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 篇八

一、重视生物课堂的体验,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

生物学科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堂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挖掘生活和生物学科之间的链接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学科的美,在生物学科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六大营养物质”之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观看营养品广告,结合书本的知识分析广告中所宣传的营养成分,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日常所吃食物的营养成分。

生活是生物学科知识的根源,生物学科的学习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在生物课堂中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能够让生物知识焕发生命活力,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热爱生命。

二、关注生物课堂中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个性成长

从学生的成长历程来看,初中生刚好处于长身体并且塑造自己个性的时期,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初中教学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在搭建课堂和生活的桥梁的基础上,要密切关注班级学生的性格,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例如,生物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的时候,要同时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反应,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三、结合生物课堂的教学事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1.身体健康教育

由于生物学科中有大量的内容和人体相关,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实例,对学生开展身体健康教育。例如,在讲授“饮食与健康”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完课本的食物营养成分等知识之后,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饮食习惯,引导学生注意饮食卫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合理地搭配食物,以避免由不健康饮食引起的肥胖等病症。在讲述“人体的生殖器官”时,教师在科学地讲解有关人体生殖器官的知识之余,应该引导学生理性地面对这些生理常识,以一种正确的态度面对青春期的成长,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观念。同时,结合初中生的身体生长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青春期的卫生,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锻炼身体,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身体健康教育之外,初中生物教学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初中阶段往往要面对青春期身体的发育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变化。男生往往会在这个阶段变得沉默寡言以及易于动怒,而女生则往往会由于自身生理的变化而变得异常敏感。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影响着学生的日常心情,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进行疏导,学生很有可能会逐渐陷入到青春期的困境中,从而对学生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生物学科不仅有关于生理的知识,同时也有很多涉及心理的内容。例如,在了解情绪和激素之间的关系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形成良好的情绪。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结合班级学生具体的心理状况,利用具体生物教学实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积极开展课堂合作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生物学科的教学宗旨之一是让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不仅针对自身,还包括他者。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对他者的关照中学会如何尊重别人,并且学会如何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例如,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时,生物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组成实验小组,然后由小组长带领着组员完成教师要求的实验。一般而言,在这个实验中,小组成员需要在通力合作之下控制实验的温度以及唾液、淀粉的分量。在这种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学会处理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发生摩擦的问题。通过这种合作性实验的训练,学生一般能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意义。·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具有意义。·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

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到生物多样性对于整个生命世界的重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25张A4纸;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

1.出示“为鸭子家庭让路”图片及文字(5月9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彼得伯勒的车道上,众多汽车在一名男子的指挥下纷纷停下,为匆匆赶往河中的鸭妈妈和她的小宝宝们让道)。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们和其他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数百万种生物物种它们彼此相依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好和谐的生命世界。为什么我们会和那么多的生物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呢?请看一段历史故事(播放视频:1941年9月,德国法西斯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外界的联系,企图以饥饿征服这座城市。在德国人围城的900天里,全俄瓦为洛夫植物研究所里有四个人被饿死,但没有一个人去动他们所采集的各种各样的种子,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科学家宁肯饿死也不动种子库里的一粒种子?

(利用大自然多种多样的基因培育对人类更有价值的物种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利益。)(板书课题。)

2.出示小资料: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生物圈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多样性。

(板书:人类)

3.植物除了给我们提供食物还有什么作用? 出示:植物的作用(书88页)。出示小资料:

一亩树林的作用

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49千克氧气,足够65个人呼吸之用。一亩树林,一个月可吸收4千克二氧化硫,相当于一台杀菌剂制造机。一亩树林,一年可吸附灰尘22~60吨,它是一台天然的吸尘器。

一亩松柏林,一昼夜能分泌出2千克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一亩阔叶林,一年可蒸发300多吨水。因此,森林多的地区,常常是风调雨顺。一亩防风林,可以保护100多亩农田免受风灾。

一亩树林比一亩无林地多蓄水20吨,等于一座地下水池。

如果世界上没有森林,地球上7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强60%~80%。

4.“森林是地球之肺”。森林与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息息相关。你知道楼兰古国吗?楼兰为什么会衰亡?请看“新疆考古所长伊弟利斯考察挖掘楼兰墓地”的视频。(楼兰衰亡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砍伐树木以及大量开垦种植不适合当地环境的作物如小麦,使得环境严重被破坏,让楼兰只剩下一片荒漠。)

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出示:人类是万物之灵,有特别发达的思维器官,能劳动,能制造工具„„但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是否有关系呢?人类是怎样起源和进化的呢?出示图片及文字:在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在东非还出现了长达8000km的断裂谷,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使世界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树草原所取代。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出示图片:古猿进化为现代人类的示意图。如果没有远古的动物会有现在的我们吗?

出示气泡图(书88页),请你说出人与动物的关系。

(如因为我们淮南的淮南虫等化石的发现,科学家得出新结论:动物生命的源头距今已有十亿年了!又如仿生建筑:模仿蛋壳的薄壳结构的屋顶。)

6.如果缺少了动物的多样性,人类生活会怎样?请看“澳大利亚蝗灾触目惊心”的新闻视频。澳大利亚为什么会发生蝗灾?(蝗虫没天敌,缺少百灵鸟和青蛙。)

(二)生物多样性对其他生物的意义

1.生物为我们提供的东西太多了,不仅我们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生物,就是生物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板书:其他生物)

2.蜜蜂和蝴蝶靠花蜜为生,但它也帮助植物传递花粉,使植物得到一代代的繁衍。出示图片:海葵为小丑鱼提供庇护,小丑鱼游动为海葵带来食物。大豆与根瘤菌互利,根瘤菌可以为大豆固氮。(根瘤菌可以把空气中的氮转变为植物所需营养。)

3.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出示:①苍耳有刺借助有皮毛的动物传播种子。②鳄鱼靠牙签鸟剔除牙缝里的残渣。③犀牛靠犀鸟来预警。④草原上因为有鹰控制兔的数量,草地才会保护的比较好。⑤在马来西亚,油棕种植业以前是靠手工传花粉。费时费力,而且收成不好。后来引进了天然的花粉传递者象鼻虫,收成立刻增加了50%,而且节省很多人力。⑥麻雀吃害虫但又受到天敌如猛禽等的控制。

三、生物多样性对维护地球环境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相连,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请看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兔子和狐狸都没有天敌的威胁,数量不断增加,兔子啃光牧草,狐狸猎食本地物种,破坏了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

(板书:维护地球环境)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

1.出示图片及文字:地球上实际存在的物种的总数从500万种到1亿种之间。有的奇特物种尚未被科学界认知就已经永远消失了。对大量的野生生物,我们目前还不清楚它们的使用价值,但是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也许今天的无名小草就会变成明天的克癌药。如广泛分布于广东各地山林中的三叉苦,过去一直被人们砍来作柴烧,使用价值很低。80年代科学家以它为主要原料生产出三九胃泰及999感冒灵等药品,使得三叉苦的身价一下子上升了几百倍。

2.出示:“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将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摘自《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

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使现在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高一千倍。

3.出示图片及文字:你知道藏羚羊吗?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毛柔软纤细,保暖性极强,被称为“软黄金”。青藏高原奇寒、缺氧,很多动物在这种环境中都无法生活。但藏羚羊却能在这里以每小时6万米的速度奔跑30分钟。它耐高寒,抗缺氧,对食料要求简单,它身上包括的优秀基因囊括了所有陆生动物的精华。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还培育不出如此优秀的动物。利用藏羚羊的优良品质做基因转移,将会使许多牲畜得到改良。

然而藏羚羊的栖息地正在变成一个屠宰场,昔日茫茫高原上数万只藏羚一起奔跑的壮观景象,如今再也见不到了。请看“打击盗猎犯罪,保护濒危动物”(藏羚羊)的宣传视频。

4.“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人类为自由坚持斗争的丰碑。而今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中却立下了动物灭绝年代顺序的石碑。请看“探访世界灭绝动物墓地”的视频。

在多米诺骨牌中,倒数第三块是人类,最后两块是鼠和昆虫。人类的多米诺骨牌会倒下吗?

事实告诉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出示图片:安徽省宣城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6.生物多样性带给我们无限惊奇,请看一段可喜的、难得一见的藏羚羊迁徙的场景(播放“百名藏羚羊成功穿越青藏铁路”的新闻视频)。

7.出示:每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是一个崇尚生命的日子。2010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2010年的主题是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2011年的主题是“森林生物多样性”。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海洋生物多样性”。

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来净化出清洁的水。如果没有许多植物的根、微生物和土壤配合起来帮我们净化自然降水,我们现在喝的水里面就会充满各种有害物质。物种越丰富就意味着越平衡。地球上真正丰富多彩的就是它的多样性,如果只剩下人了,人也生存不下去了。尽管各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地球生物物种还是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而环境污染也是儿童健康的杀手,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环境。

(板书:保护环境)

8.出示图片及文字: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出示“中国环境保护徽”图片及文字: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201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旨在推动人们思考如何让绿色经济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带来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良性转变,从而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出示图片及文字:“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标志,简称CITES。在1975年时正式执行的一份国际协约。这份协约的目的主要是透过对野生动植物出口与进口限制,确保野生动物与植物的国际交易行为不会危害到物种本身的延续。由于这份公约是在美国的华盛顿市签署的,因此又常被简单称呼为华盛顿公约。

9.出示图片及文字:最“香甜”的毁灭。你爱吃巧克力吗?小心,也许你正在“吃”掉热带雨林!棕榈油是几乎一半食品里添加的物质。全球对棕榈油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给油棕种植让地,就需要砍伐森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就有超过8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被毁灭!原本生活在雨林里的猩猩、云豹、太阳熊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10.思考:老鼠、蚊子、苍蝇等有害动物对人类有害,我们能把它们彻底消灭吗?

出示:鼠、蚊、蝇等对人类和部分动物有害,但他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尽管这些动物对人类直接有害,但不应该完全消灭它们,而应该是控制其发展,使之维持在一定数量。

出示: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11.出示: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不可替代。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它们。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和它们一起营造我们共同的家园,让它们更好的造福于我们人类。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从我做起!

12.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你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写一份保护家乡生物多样性的倡议书。

其实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实际上都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贡献。(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出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倡议书 同学们:

面对已经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也许有人认为,这些离我们很遥远,而且凭一个人的力量也无法改变全世界的环境问题,可如果人人都不去做,那么,解决环境问题将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为此,我们向全体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如下倡议:

1.保护好学校的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刻乱画,不制造噪音。2.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爱护花草树木。3.节约用纸、用水、用电,节约各类资源。4.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5.回收废纸等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6.不捕捉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7.加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8.出示图片及文字:一个小女孩,把大象视为哥哥、和狒狒相伴、与鸵鸟共舞、小狮子吮吸着她的拇指睡得很香„„这不是童话,这是全球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充满野性爱心的书为我们讲述了法国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的真实故事。作者小蒂皮致书中国小朋友希望共同保护我们的星球。

推荐同学们阅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1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案例交 篇十

大同市第一中学 宋红

背景:

1、时间:2007年12月17日

2、地点:大同一中多媒体教室

3、人物:初257班全体学生、授课教师、学校领导、部分学校教师

目的:这是我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赛讲中的一节参赛课,虽然讲课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但自我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解决,所以在领导评课、课后与几位教师的探讨之后,完成这个案例,以求在此基础上更出色的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

一、教材分析

就第六单元知识整体来分析,前两章内容的学习是为本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习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本章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第一方面:教材用一些图片和数据说明一些动物灭绝的情况,并通过大量图片说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不容乐观,我国一些特有物种也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从“资料分析”中也能看到,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第二方面: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明确指出: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的重要场所。

最后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去。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上,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涉及到诸多因素,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还有限,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思路

生物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前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课堂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身边存在的事实,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本节课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课前组织好学生作好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如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分工合作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从本节课的题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入手,开门见山的提出探究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样在一开始就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为积极学习本课做好准备,而且这个问题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又引出了学生的第一个探究主题: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学习新课

第一部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第一个探究问题: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教师就应该顺藤摸瓜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在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灭绝动物图片、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图片、17世纪鸟类、哺乳类灭绝资料,学生通过观看心灵会受到触动,最终让他们明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通过以上信息的获取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

为了加深对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认识,教师继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我国特有的濒危动、植物图片,而它们也分别属于每个小组的关爱生物,课前小组成员都收集了大量小组关爱生物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资料)且进行了信息处理,而学生在收集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课上就由小组代表进行介绍,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查阅资料并由小组合作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加工,因此对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学生通过图片的认识和对我国特有部分动植物的现状分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也得到触动,真正感受到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第二部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通过第一个探究主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那么学生紧接着就会提出质疑:生物多样性为什么面临这么严重的威胁?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追究,从而引入第二个探究主题: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上的资料,并由小组讨论总结,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补充。(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

最终学生会意识到人类是多么愚蠢和冷酷,人类破坏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在给自己挖掘一座灭绝的坟墓,从而叨叨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使他们意识到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心,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通过教师设计的课堂环节,步步紧扣,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例、视频短片认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再次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

3、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摘自世界灭绝动物墓地中的保护自然的宣言,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使他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在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划分为八个小组,将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分别归属于这八个小组的“关爱生物”,课前让每个小组成员收集、整理有关自己小组关爱生物的资料,课堂上让小组代表分别介绍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这样让每为同学都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而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所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且在教学中能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2、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在我国特有珍稀动植物的现状学习及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上,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3、开发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4、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讨论、合作、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及原因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又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最后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不足之处:

1、信息多、容量大,教学时间有点紧张。

本节课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课前组织好学生作好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即使这样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好时间,尽量避免时间紧张,所以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应该注意改进。

2、教学过程中注意无用、重复信息的删减。

信息收集途径有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拜访有关人士等几种方法,因为方法有限,所以教师和学生收集的资料往往有重复之处,那么学生在介绍完收集的资料后,教师应适当加以补充,而不是重复相关信息,这样也能节省教学时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这一点。

3、继续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11.在生物教学中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 篇十一

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让学生犯些错误是应该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学生学习中必然会犯错误,既然学生犯错误是一种普遍且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汲取建构主义对学生错误的认识,就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而否定则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如果没有了学生的错误。那么这种否定式的意义学习也就丧失了发生的基础。例如我们的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植物代谢知识了解甚多,但是当问及“将绿豆制成豆芽后有机物总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极高的错误率令人吃惊。究其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生活的直观感知重量增加了,这是对知识理解肤浅的典型表现。正是学生这样的错误,为我们设计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供了心理基础。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妨让他们观察一组实验:将绿豆称重等分成两等份,将其中的一份烘干称重;另一份浸水,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制成豆芽,烘干称重,最后比较两次干重。这种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心理震撼力,并由此使其对原有概念产生严重的心理不满足感,是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也为后面的解释说理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通过这一教学事例。我们可以明确这样的结论:为了使学生从事认知过程的自我调节,学生需要且不能缺少经历认知冲突和心理失衡的过程。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并把重新感知的真实结果同化到修正过的认知结构之中。

二、错误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秉持的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课程不是跑道,而应该是跑的过程本身,允许学生和教师在“互动”和“对话”中对课程进行“创生”和“动态生成”,而学生错误的知识、错误的认知方式和过程就是课程资源中鲜活的组成部分。同样,我们不能把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变成一种完全预设的、僵死的“教案剧”。教学应是一个个鲜活、流动的进程。一个个充满人的情感、富有个性魅力的“探险”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错误,又怎能有惊奇和意外?请看下面的教学实例:在学习遗传方式时学生常常出错,我就设计了一个故事:“有一男生在体检时被确认为色觉正常,回家告诉了父母,不料父母听后脸色大变,因为这母亲患有红绿色盲,由此一场家庭危机开始了。”讲完这个故事,学生讨论的热情顿时高涨。在复习了色盲遗传的方式和特点后,大家逐渐认识到这个家庭的道德危机。正当我为自己的设计洋洋得意时,不料有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这位男生的父母可能都是清白的,因为这个孩子有可能是在医院产房中被抱错了。”这一求异思维的出现,突然将大家的思维引入另外的角度,于是又一轮热烈的讨论展开了。最后大家又提出了“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父亲的两条性染色体没有分离而产生了染色体变异”等两种可能性,最后我在一种“后生可敬”的感慨和意外的喜悦中宣布下课。如果没有先前认识的偏颇,又怎能有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如果没有学生思维的碰撞,又怎能产生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创新高潮。错误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三、错误是一种发展评价的依据

在发展性学生评价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秉持“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评价。依据每位学生的发展而评价”的观念。为此,评价的多元性是必不可少的原则。那么,学生的错误也须成为发展性评价的参照物。因为学生每纠正一个错误,就意味着向前迈进了一步,这就是一种成功,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而且为了激发学生纠正下一个错误的勇气和自信,我们也必须给予确认和鼓励。即使在纠正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存在错误,这也未必代表徘徊或退步。例如,有这样一道问题:“外界的氧气被吸入人体后变成水,至少要通过几层生物膜?”有的学生开始认为“至少6层”,后来经过思考认为“至少8层”。其实这两个答案都是错误的。但是只要你听听他前后的思考过程。你就断定他在进步。“开始我这样计算的:氧气依次经过肺泡壁(1层)、肺泡外毛细血管壁(1层)、进入红细胞通过红细胞膜(1层)、从红细胞出来通过红细胞膜(1层)、组织处毛细血管壁(1层)、进入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1层)。后来。我发现错了,因为氧气变成水,要进入线粒体经过有氧呼吸过程。”由此看出,他已经从原来的两种类型错误减少为一种类型的错误。剩下的一种错误也是受课本中示意图的影响,因为示意图中都把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画成一条线,他误认为是一层膜,而没有理解成一层细胞。笔者提倡把错误列入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依据,这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能有效落实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因为学生之间的错误是个性化的,一旦将错误作为对照的标准,那么评价标准必然富有个性;二是能有效落实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因为通过学生之间各不相同的错误比较,可以反过来看出每位学生的特长,从而使学生评价的内容富有个性,进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依据。

四、错误是一种行动研究的内容

“行动研究”是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J·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科特·勒温(K··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此后,许多学者曾对行动研究下不同的定义,并从不同的角度作出阐述。尽管许多学者对行动研究所作的定义不同,但其中许多内涵却是相同的。如行动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行动研究是将研究人员与实践者结合起来的方法等等。总之,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其中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到底怎样的反思,才是有效的?笔者认为,研究学生的错误比研究教师的错误更有价值,研究学生的错误比研究学生的成功更有价值。因为一切教学研究活动的最终指向都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直接研究学生的错误就是抓住了问题的主体和根本;因为学生的成功往往存在着更多的相似,而学生的错误却各不相同,将学生的错误作为行动研究的内容,更加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的行动研究有无突出学生的错误?我们的反思性教学案例是否围绕学生的错误而展开?如此等等,都是我们在落实新课程标准过程中亟需回答的问题。

12.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篇十二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 探究性实验教学在以下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

1.激发求知欲, 培养浓厚的兴趣

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可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稳定、持久的兴趣, 同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与设计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提高。学生能从实验现象、生活经历入手, 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最后完成实验并得出相应结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唤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并使之自觉转化成为学习生物的动力。

2.发挥学生主体性, 提升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 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由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 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并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讨论与交流。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能够在实验教学中认真实验、主动观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开拓创新思维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自觉地遵守实验规则, 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当出现与预想不同的现象时, 认真分析原因, 尊重事实而不弄虚作假;通过实验来探究、解决问题, 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 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 逐步形成了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养成了尊重前人劳动成果,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探索。

二、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对老师的影响

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课题实践中, 教师研读了多本有关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 并查阅了很多国内外科学教育的资料, 不但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提高了有关科学教育研究的能力。而且, 在生物实验教学技能方面, 驾驭教材和课堂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教学思考也更具有前瞻性。在实验教学中, 逐步建立了新型的学生观, 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1.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应变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视实验教材为法宝, 不加取舍地传授给学生。教师不是将实验作为研究课题, 让学生去探究、去创造设计新的实验, 也不去加宽学生的知识面, 只要求学生按照大纲要求去做。在探究教学中, 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 综合分析, 判断反思, 再运用到实践中去。探究性实验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从而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 能驾驭实验中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及实验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改变理科教学重理论研究轻实验探究,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和深刻认识实验教学的多重教育教学功能。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 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意义, 明确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更新教学方法, 提倡探究精神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法, 在实验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 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方法的变化, 做好“提问”的示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授之以鱼”, 学生不会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 而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运用探究教学, 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在实验教学中,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 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教学观, 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 把学生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组织成主动参与探索科学问题过程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由于探究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的, 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究者, 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 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经过对比性实践研究, 表明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 增大探究性实验的数量, 减少验证性实验, 在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方法, 以及形成直觉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是可行的, 也是有效的。

摘要: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课题实践中, 教师研读了多本有关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 并查阅了很多国内外科学教育的资料, 不但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提高了有关科学教育研究的能力。而且, 在生物实验教学技能方面, 驾驭教材和课堂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教学思考也更具有前瞻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逐步建立了新型的学生观, 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13.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篇十三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学校:高陵县第三中学

教师:李 菠

时间:2012 年 12 月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了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们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这三个问题。本节导入从电影《后天》中精彩的片段引入,给予强大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自然顺利引入第一个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关注。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提出了些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这种编写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这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为题,描绘出人类美好的前景,在学生的憧憬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法分析

本节的教学可以从课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的话题,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启发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认同和接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还要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三、学法分析

可以通过先自学再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首先,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应从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两个方面分析,认真分析潜在价值,学习时还要注意把握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政策。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过程和方法:

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和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去的意识。

2、通过了解生物技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用,形成热爱生物学的情感。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难点: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六、课前准备

1、导学案

2、PPT课件

3、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并组织学生制成展示的课件,进行分享。

4、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提出环保倡议书。

七、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电影《后天》精彩片段相关片段,通过2004年的一部美国科幻电影,描述全球暖化和全球寒冷化后所带来的灾难,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由此,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的话题。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反思我们对地球做了什么?引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出示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带着目标学习。

(三)、学案反馈

表扬优秀小组、优秀个人、进步之星、提问之星、指出其中的闪光点和有待提高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检查自己的预习情况,使后面的学习有针对性;并像优秀的学生学习,吸取他们的优点,达到共同进步。

(四)、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对照答案。教师活动:教师适时的介入。

【设计意图】:通过对照自主学习的答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纠正。

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1、2、3、4、5、6、全球性气候问题 酸雨

生物多样性锐减 海洋污染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的破坏

结合图片,通过学生自学完成全球环境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环境岌岌可危以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紧急性。

(五)、合作探究

探究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

3、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和举例,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探究

二、思考与讨论

1、红树林的消失,将会影响多少生物的生存发展?

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及多种水鸟因为环 境改变而无法生存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

2、又将怎么样影响周边的其他生态系统?

红树林能维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探究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原地对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特点: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的保护。

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等。

3、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

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文件,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5、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6、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所有开发和利用。

【设计意图】在了解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并通过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价值。探究

4、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陕西境内的自然保护区。

林业部门获悉,截至2009年底,陕西省已建自然保护区46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9个、市县级6个,总面积达10.3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0%。我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多了解生物保护区的状况,形成从我做去的意识。通过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在课堂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收获。

(七)、学科班长发言

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同学的学习情况,评出展示之星和点评之星。并提出班级环保倡议书:

1、树立自觉关心环境状况。

2、不乱扔垃圾,果皮纸屑,爱护学校一草一木。

3、珍惜用水、节约用电。

4、生活节俭,不随意浪费粮食。

5、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

(八)、本节小结

1、全球气候问题。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九)、作业布置:课后第一、第二大题。

上一篇:农历八月十五晚作文下一篇:清华美术学院专业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