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写景状物》教学设计 篇一
多问一个“为什么”是语文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只有真正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采用相应的写法。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什么写法,它都是为了更加突出景物的特点,为了更加明确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情感。明白了这一点,好多写景状物类文章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很多文章中都喜欢用一些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呢?直接明白地写出来不行吗?不行。
古人说“一切景语即物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作家因为有感于人事、景物或某种情境,于是通过叙事状物来表达心意、抒发情怀。所以,景物的特点往往同人物的主观愿望和特定心境融合在一起,心情舒畅则天高云淡,花明水净,心情郁闷则风骤雨急,雾愁云浓。如《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一文,全文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持久拒虫的高贵之处,面对樟树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感到了由衷的喜爱、赞叹,由樟树具有拒虫的香气而能够永久保持的可贵内涵。
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人们情关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作者想到了故居的主人——宋庆龄。此时适当地补充一些相关宋庆龄的资料,增强学生对宋庆龄的感性认识,从中学生体会到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感受树即是人,人即是树的生命之长青、之精神品质的万古长存。以物喻人,物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彰显人物的情怀。
2.《写景状物》教学设计 篇二
1. 角度拆分法
这种方法即将某个描写对象按照某种角度,拆分成若干个并列的小类,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比如写“春天”,这是个比较大的对象,朱自清先生在自己的散文名篇《春》中将其拆分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个角度,这就便于入笔写作了。比如下面学生作文《风》的片断描写:
我喜欢风的舞蹈。她时而激扬,时而轻缓。时而舞进女孩的屋子,风铃便为她欢呼;时而舞过杨柳,树叶就为她鼓掌;时而舞过海洋,海浪不禁为她奏起乐章。她步态轻盈,让人倾心着迷;她气质优雅,让人神清气爽。
我喜欢风的色彩。她好像一个高妙的魔术师,到哪儿,颜色都变化无穷。吹过蓝天,她铺就宁静的海洋;吻过草原,她织就绿色的锦缎;抚过稻田,她成就丰收的希望……而她同样也是人们心情的调色板。当你高兴时,她呈现火红;当你忧郁时,她显现深蓝;当你压抑时,她又化作暗灰。她就像你心爱的人,时而为你喜悦,时而为你伤悲。她就是这样绚烂多彩,变化万千,正如生活的万花筒。
我爱风的生活。她自由,又无忧无虑;她平静,却又不乏张狂。她不用去顾忌别人的流言蜚语,没有压力,没有斥责,也没有竞争。而最重要的是,她虽飘无定所,却又是那么的真实,毫无虚伪,更没有尔虞我诈……
这位同学写“风”拟定了三个角度———“风的舞蹈”“风的色彩”“风的生活”,三个角度形成排比段,结构浑然一体,内容丰富,语句精妙。
2. 调动感官法
无论是观察,还是表达,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比如作家鲁彦《听潮》中的一个片断: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这段描写分别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多种感官角度入手,全面而充分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具体情景和感受。
借用感官角度来表现景物,就离不开通感的方法。“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打开我们写作思路的好方法。好多时候,当我们对景物进行描写,尝试从别人没有写过的新的感官角度打开思路,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比如,自然界的“风”,无形无色无味,很多同学在描写时,一定觉得可利用的感官角度非常有限,其实不然,比如前面所举的那位同学写“风”的作文片断,抓住风的舞蹈、风的颜色,既写出了形,又写出了色,角度新颖,内容丰富。又比如另外一位同学的片断作文《一朵花的香》:
那玫瑰的香味,热烈而醉人,像是眼前铺开了成片的大红大紫的锦缎;那牵牛花的香味,安静而祥和,恰似平静的的湖面上微微泛起的波澜;那百合花的香味,清新而淡雅,宛如身边轻轻飘过一位清纯素洁的少女;那丁香的香味,深沉而隽永,有如长袖飘带掩卷沉吟的闺阁少妇。
有些文章在题目上,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描写的独特角度,比如“听潮”“秋色赋”“听听那冷雨”,角度新颖,构思巧妙。
3. 侧面衬托法
景物的描写,除了正面描写,还可使用侧面描写。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侧面描写成功的范例。作者描写了自己假想中的一座山间小屋,借山上的其他景物,突出这“空中楼阁”宁静、独立的特点,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心志。再看下面的这个例子:
雨落大了,粗重的点子打在三把红油纸伞上,发出的热闹的繁密的脆响,跟小溪里、越口里的流水的哗声相应和。从伞下望,雨里的山边,映山红开得正旺,在青翠的茅草里,翠绿的小树边,这一丛丛茂盛的野花红得像火焰,背着北风的秧田里,稠密的秧苗像一铺编织均匀的深绿的绒毯,风一刮,把嫩秧子往一边翻倒,秧田又变成了浅绿色的颤颤波波的绸子了。
这一段描写真是绘声绘色,有动有静,深浅不同,疏密有致,既有听觉,又有视觉,还有远近、高低之分。作者通过“油纸伞”“流水”“映山红”“秧苗”等来写“雨”,又借“青翠的茅草”“翠绿的小树”来衬托“红得像火焰”的映山红,颜色的搭配颇具匠心;借“北风”来表现“稠密”“深绿”而富有动感的秧苗。整幅画面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春意盎然。
4. 顺序开拓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景物,是文章结构的必然要求,当然,也可以利用写作顺序拓展文章的内容。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时间顺序有晨、午、暮、夜之分,也有春、夏、秋、冬之分。空间顺序有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之分,也有定点定景(即作者站在一定的地点对一定的景物进行观察描写)、定点换景(即作者站在一定的地点对周围不同的景物进行观察描写)、换点定景(即作者变换不同的方位地点对同一景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描写)、换点换景(即作者变换自己的位置对不同的景物进行观察描写,也就是所谓的“走马观花”)之分。如:
站在亭台上,向南望去,只见那正阳门两侧,如同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的几十幢大厦,给这古城增添了崭新气派;向东望去,一切在阳光里更显得柔和透明;向西望去,那琼岛上的白塔,经历了地球震动的一场小小劫难,又昂首蓝天,而且素洁如玉;再回身向北看去,那鼓楼和它身后的钟楼,如今虽默默据守在那里,却难免让人联想到几百年间那晨钟暮鼓是怎样标志着古都每天的生活节奏的;而钟鼓楼背后,那横卧天际的燕山余脉,蓝莹莹的,宛如这古城的一带屏障。
作者立足于万春亭,运用“定点换景”的写法,向四方的观察方位的转换,十分清楚,其中用“望”“看”很有分寸地表示景物的远近。此外写钟鼓楼背后的燕山余脉,由远而近,景物的组合错落有致,层次清晰。
3.浅谈写景状物类课文的教学 篇三
一、抓住特点,找文眼
写景状物类文章一般写景精妙,景物特征鲜明,景物的特点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文章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弄清文章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特点。
有些课文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了景物的特点。如《黄果树瀑布》开头第一句话“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杰作”二字便是对黄果树瀑布特点最好的总结。又如《黄山奇松》课题中的“奇”字已概括出了黄山松的特点——“奇”,这“奇”字是课文的文眼,学生找准了课文的文眼后,然后再去进一步研究黄山松究竟“奇”在哪儿。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是如此,《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中樟树的特点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概括。我把对樟树特点的研读分成两个部分:在观察完樟树的枝干、叶子后,我请学生用一个词来总结一下樟树的外形特点,学生很快找到了“蓬蓬勃勃”,这个词语既表达了樟树外形特点,也向我们传递着它那勃勃的生机。在了解完樟树有着拒虫的香气后,我请学生在这一节中找一个词语来概括樟树的特点,学生找到了“可贵”。通过不同的方法去了解景物鲜明的特征,才能为下面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二、反复赏读,品语言
对于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我们要反复赏读,品味语言,让自己进入到文章中的意境中去。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首先要把握本质。清代学者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语道尽了写景类本质:所有写景的文章,实际上都在传达作者的一种情感,一种思想。品味语言的方法很多。可以认真诵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可以认真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可以圈点批注 “写读”的形式品赏精彩精美的散文语言。
三、体悟文意,感意境
多问一个“为什么”是语文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只有真正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采用相应的写法。古人说“一切景语即物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作家因为有感于人事、景物或某种情境,于是通过叙事状物来表达心意、抒发情怀。所以,景物的特点往往同人物的主观愿望和特定心境融合在一起,心情舒畅则天高云淡,花明水净,心情郁闷则风骤雨急,雾愁云浓。
《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一文,全文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持久拒虫的高贵之处,面对樟树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感到了由衷的喜爱、赞叹,由樟树具有拒虫的香气而能够永久保持的可贵内涵。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人们情关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作者想到了故居的主人——宋庆龄。此时适当地补充一些相关宋庆龄的资料,增强学生对宋庆龄的感性认识,从中学生体会到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感受树即是人,人即是树的生命之长青、之精神品质的万古长存。以物喻人,物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彰显人物的情怀。学生领悟到了这一点,便也体会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了。
又如《黄果树瀑布》中,作者多次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了直接的描写。“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品读这些语言文字,便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之情。
四、关注表达,悟写法
每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写法。在学生这类课文时,老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课文的表达。
如《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一文,如果说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樟树的外在美,那么第五节写的便是樟树的内在美—— 香气能永久保持,且可以拒虫。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一内在美的呢?不难发现,通过写石榴树的“容易招虫”和樟树的“永久拒虫”,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更加突出,给人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这种通对比、举例说明的写作方法,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学习。
又如《黄山奇松》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作者是如何选材的。在学习完介绍三大名松的句子后,我给学生看了许多其它的黄山松图片,如“黑虎松”“孔雀松”“卧龙松”……并且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也来描写一下这些松。然后我顺势提问:“如果老师把你们写的这些奇松也加入到第二节中去,好吗?”学生回答不好,因为太啰嗦了。我又接着问:“那么把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去掉,换成你们写的这些松,好吗?”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三大名松”是黄山最有名,最典型的松树,所以其它松不写都不要紧,但这三棵松树一定要写。
我想,我们在教学写景状物类课文时,如果能做到抓住特点、反复赏读、体悟文意、关注表达这四方面,那么学生定能有所得,有所悟,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提高。
4.写景状物类记叙文的教学模式初探 篇四
翻开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课本,你会发现许多文章都是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写景状物的散文,它们或描摹山川名胜,或抒写地域景致,或叙述特定事物,或游览参观,或寻踪探微,或借物喻人……这类文章一般具有这些特点: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的画面,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独特感受。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中的精彩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呢?基于此,我对写景状物类课文进行了课堂教学初步探究,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几篇写景状物的课文为例,谈谈自己从中揣摩到的一些关于这类课文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直观导入――激美趣
写景类的文章,作者多是运用诗意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幅如画的景致。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储备和知识储备有限,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课文所描绘的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课文。
如在新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运用幻灯片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并配以《春天在哪里》的欢快儿歌,带学生走进春,初步领略春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而唤起学生进一步感受春的欲望,为下一步深入文本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特点
1、检查预习
让学生带着初步的感性认识自由地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这是阅读的最低要求,也是最基础的要求。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从生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整篇课文的正确流利朗读三方面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便于做到以学定教。语言障碍解决了,这就为进一步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整体感知
扫清语言障碍之后,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阅读感知。写景状物类文章一般写景精妙,景物特征鲜明,景物的特点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所以读写景状物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文章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特点。
如在教学《春》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我提出了两个问题“写春景,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请为每幅图画拟一个美丽的名称。”“通读全文,说一说本文的写作思路。”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课文结构有了个全景式的整体感知,从而初步感受到春天的美。
有些课文在开篇第一段就直接点明了景物的特点,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中心句,从而把握景物的主要特点。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第一段在与北平、伦敦、热带进行对比后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温晴”“宝地”两个词语便是对济南冬天的特点最好的概括。在教学此文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温晴”这个中心词后,再进一步提问“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的?”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结构有了整体感知。
3、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时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相应地为课堂精彩地生成而做好准备。
三、美读课文,品评赏析――品语言
写景状物类文章方方面面都彰显着它的美,美在它富有魅力的语言,美在它深远的意境,美在作者要传达的情感……要领略它的美,只有反复品读,把自己融入到语言文字所创造的美景中去。品味语言的方法很多,可以深情诵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可以认真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可以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在这里,我说说我上课时的具体做法:
1、批注阅读
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出要求,教以方法,引导学生批注阅读。
如《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语言洗练而灵动。我在教学生品评此文的语言时,先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为例,从用词的准确生动和修辞的角度入手,教给学生品评语言的方法(从用词、修辞、写法、感官、情感等角度品评),然后再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品评,并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批注在所选语句旁边。
2、品读欣赏
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再由小组派一名代表选择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汇报。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当点拨,并注意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入情入境,重点部分还可以配以??美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四、精读课文,探究主旨――悟情感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语也有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作家因为有感于人事、景物或某种情境,于是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心意、抒发情怀。所以,景物的特点往往同人物的主观愿望和特定心境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还应在品评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全文描写了紫藤萝如瀑布般灿烂辉煌。面对紫藤萝的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想到了自己因身患绝症而死的弟弟,想到了文革时期家门外的紫藤萝被拆掉的遭遇,原本焦虑悲痛的心深受启发和鼓舞,并在文章的最后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学此文时,我针对此设计了两个问题“面对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有如此变化?”“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地补充了一些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增强学生对作者的感性认识,从而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领悟到了这一点,便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意图――作者以花喻人,想告诉读者“我们不能陷入在个人的不幸中无法自拔,应该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再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写到“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语言文字无不渗透着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回归整体,评点总结――理写法
每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写法。在品读评析,欣赏过景物的美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把在学习交流中感悟到的作者的表达方法加以系统地梳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
六、读写结合,拓展练笔――抒写美
写景的文章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片段练笔,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及时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如学完《春》一文后,我让学生就“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中所描绘的雨的特点,用拟人的方法为这四种雨各写几句话进行片断练习。
再如学完《济南的冬天》一文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家乡秋天的景色,倾注对家乡的热爱,借鉴本文写法,以“ 的秋天”为题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
5.写景状物文章教案 篇五
【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一、知道写景状物文章的写作方法
二、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写文章。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定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矛盾白杨礼赞,了解了文章的美,我们今天也来写一篇这样的美文。
(二)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讨论白杨礼赞用怎样的方法来写的?
文章先总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然后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接着写白杨的外形特征及内在品质的不平凡,最后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章优美,内容丰富。
2、出示另一篇文章
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
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便呈现在我眼前。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啊!
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洒满了宝石,又像千百万闪光的眼睛。啊!晶莹而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乳汁哺育、婴儿一样的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挣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的辛勤工作。它不像暴雨那样炫耀它的威力,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它给树木、庄稼……而对他们却无所苛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祖国花朵的敬爱的老师,伏在桌边灯下夜以继日的工作,把全部心血洒在我们的心田。
我爱露珠,它比珍珠更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我赞美它,在我心头闪动。
这两篇文章都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先写具体事物,再写事物的内在品质,然后写象征意义,点明主旨。
(三)明确要求
要求能写出具体事物,并能写出与具体事物的联系物,联想物。然后写出与具体事物联系的人,及事物的象征意义。具体详细。
(四)写作并互评
6.写景状物作文 篇六
清爽的空气飘动着菊淡淡的清香,不浓,却雅。似药香沁人心脾,更似一位美丽的少女羞纱遮面,品茗书房,凝脂般的纤纤玉手轻轻翻开书页,茶香、书香!
远远的天空红了,是凝固的火焰在枫林中燃烧。金色的风儿攀上树梢,曾在枝头轻吟的叶儿袅袅轻烟飞了起来,化作片片黄蝶,漫天飞舞;在风中旋着,舞着,停在屋顶上,落到地上。似一个风儿的世界。
嘘!悄悄过去,别惊飞它们。轻轻拾一片,从它精致的纹路里,你定能看见秋的衣裙上浅浅的褶皱。把它夹在书页里,便是最美的书签。每当打开书页,便能看到这片薄薄的秋天,聆听秋的私语,多美,多好!
你听见欢笑了吗?每一朵花儿都载着一个美好的梦但是只有在秋天才能看到她们孕育了一生的希望,播种了一年的色彩。红的、黄的、紫的、胖的、扁的、大的、小的、酸的、甜的、涩的,花儿的梦在枝头欢笑着,摇曳着,调皮着在农民指间滑来滑去,嘻嘻哈哈的滚进果筐里,农民的脸上也带着丰收的笑,红扑扑,喜滋滋的,额上的汗珠映着喜悦的阳光。果实们也得到了一丝安慰,都快乐的笑着。就连风儿也赶来凑热闹,沙沙地透过密密的树枝,摇落一地星星点点的阳光,轻撼着沉甸甸的丰收。听!这不是秋的笑声吗?
沐浴着灿烂的阳光,长吸一口新鲜空气,抬头仰望,好一片蔚蓝深远的天幕啊!高高的,远远的,像平静的湖面。几朵轻绵绵的白云懒懒的,漂在蓝色的湖上,悠悠自得。一只小鸟突然展翅冲天,不由的让人疑心天上的湖就要漾起圈圈涟漪,泛起阵阵微笑。
一个不从事耕耘的人不会拥有真正的秋天,因为秋的美在于收获的喜悦。驻足秋日,审视过去,憧憬未来,展望人生,若问自己得到了什么,答案也许是悔恨,也许是喜悦。生活是美好的、充实的。而美好的生活是在于人类跨越一个阶段时的动力。让我们携着动力,赏着美景,播种希望。
7.状物写景中的“移觉传神” 篇七
这里,画家正是把蛙声这一听觉形象巧妙地转化为视觉形象,再以之唤起人的听觉感受,从而完成了从听觉到视觉、又从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身之分,感官的感觉则依次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把某个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的感觉上,谓之移觉。所谓移觉传神,也就是以“移觉”为手段,通过“移觉”沟通联想、启发想象,最终达到“传神”即展现物象或景象的本质特征和精神风貌的目的,而不屑于对其外部特征作纤毫毕现的描摹。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见《朱自清文集》)中就有几处是运用“移觉传神”描写技巧的。例如文中对荷香的描写:
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香本是嗅觉可感的,妙在偏以听觉出之。作者以来自“远处高楼上”的若有若无、断续可听的“歌声”来启发读者感受荷香之不绝如缕、清淡可闻,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再如作者对荷塘上月色的描写: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又是把视觉转移到听觉,引导读者以统一中包含着对比、变化中又不失和谐的清新优美的小提琴名曲来感受“光与影”的美妙组合和明暗变化,其妙处更在“言传之外”。
由于人脑所接受的信息85%以上来自视觉,更由于视觉形象最具形象性和可感性,在各种移觉方式中,以非视觉向视觉的转移为最常见并最富审美价值。《月光曲》(节选自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傅雷译)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弹奏钢琴曲《月光奏鸣曲》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个异常精彩的音乐描写片段: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直接去描写非视觉形象的《月光奏鸣曲》,而是巧妙地把读者带进皮鞋匠的联想之境,诱导读者借助海面上月亮的升起运行与月光照射下海面景象的跌宕变幻,来想象和感受音乐从舒缓平稳到逐渐骚动加快再到忽然蜕变为高昂疾速而奔涌不息的全过程,从而把视觉不可感的音乐描写得绘声绘色、气势万千,酣畅淋漓地表达了音乐不分贫富贵贱,同属所有热爱音乐的人们这一动人心弦的“主旋律”,堪称音乐描写的经典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要有效地实现由一感官的感觉向另一感官的感觉转移,那么两种感觉形象之间必须要有某种内在的契合点,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使人如坠五里雾中。正因为荷香的不绝如缕、清淡可闻契合歌声的若有若无、断续可听,当朱自清完成从嗅觉向听觉的转移时,才会调动起读者的感觉经验积累,才会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才会产生美妙的艺术感染力。同样,《月光曲》的作者描写音乐时借助盲姑娘的哥哥皮鞋匠的联想而不直接借助盲姑娘,其“苦衷”也正在于盲姑娘不具备那样的视觉经验,因此对她来说,这种由听觉向视觉的转移并不存在契合点。
8.写景状物作文 篇八
我揉揉眼睛,再一看,不觉红了脸,原来是个水仙花的球茎啊!只不过形状颜色近乎相同,所以让我看错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洋葱闻起来辣,外面还有一层薄皮儿,水仙的球茎圆润光滑。如果说洋葱是个性格直爽大方的假小子,那么水仙就是个文静乖巧的小姑娘了。
妈妈找来一个椭圆形的小花盆注满水,把水仙球茎放进去,又变戏法似的从身生掏出一把鹅卵石,依次放进花盆压住球茎的底部。尽管我家不是头一次种水仙,但看完妈妈这一连串的动作,还是有点不可思议。“这就种好了?”“没错,大功告成!”妈妈转身将水仙放在我的书桌上。
过了近一周时间,我发现小巧玲珑的球茎像花瓣一样微微张开,顶端还冒出了嫩嫩的绿芽,可把我高兴坏了!似乎满屋子都充斥着淡淡的花香,弥漫着生的欣喜。底部的根须如同一条条小蚯蚓。直至如今,又过了一周,嫩芽儿又长高了一大截,和葱管一般,但顶端却圆溜溜的,像一个姑娘的手指,更像一片葱郁茂密的小树林。
妈妈说,再过一些时间,水仙就会开花了。我于是盼望着水仙花的花季,水仙花的样子我早已记不清了,所以常在脑海中想象水仙花的样子。但有一点我记得很清楚:水仙花没有牡丹玫瑰名贵艳丽,却深受人们喜爱,因为水仙和兰花一样,朴素、纯洁,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和美感!
9.写景状物的作文 篇九
天下无人不爱花。尤其中国人,为各种花取了好听的名字:牡丹、芍药、月季、兰花、杜鹃等,并且还送给它们什么花王、花魁、花相、花后、花中君子、花中西施等雅号,并用它们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城市、街道小区:如花园城、牡丹街、杜鹃小区等。可见中国的花文化是多少光辉灿烂,深入人心。
由众人爱花说到个人爱花,那更是绿肥红瘦、兰黛黄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倘若有人问,冬天你爱什么花?我的回答是:白菜花!
谁都知道,冬天里的花当属梅花。“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但在五六十年前农村的冬天,是没有也见不到梅花的。那时农民的孩子爱花,最直接、最常见、最省钱的就是白菜花。
白菜花,就是我们大家冬天吃的大白菜的花。
说到白菜花,先说几句大白菜。前些年作为老百姓初冬存贮要吃一冬的大白菜,是中国的原产蔬菜。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提到过它,但一直叫“菘菜”。是宋代科学家苏颂将其改成了通俗形象的“白菜”。他在《在图本草》介绍:“杨州一种菘,叶圆而大……啖之无渣,绝胜他土者,所谓白菜。”
白菜花长得什么样?在几层淡绿色的叶片中,一根一尺多高的粗茎分出多根枝杈,枝杈上开满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小黄花有瓣有芯,有容有貌,犹如缩小版的油茶花,淡黄的小花,既不娇艳,也不媚柔。稚嫩的像孩子一样天真,朴实的像村妮儿一样无华。
我爱白菜花,是因为它是百姓的花,穷人的花,最经济的花。大约七八岁时,大冬天的想要花。母亲做饭切菜时,扔给我一个带根的大白菜疙瘩,“找个东西把它栽上,这就是花”。遵照母亲的要求,把它种进了一个小破瓦盆里。经常给它浇水,冬天的菜花怕冷,我就把它放在奶奶屋里的窗台上。一来可通过窗户吸收到阳光,二来奶奶屋的炕是连灶炕,三天三顿饭,炕头从早到晚都是热的,屋里始终是暖和的。就这样,不很长时间,你就会得到一盆淡黄的白菜花。
淡黄色的白菜花,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它带给人的是绿色的希望和盎然的生机。
淡黄色的白菜花,在风吼雪舞的腊月,它承载的是春天的信息。
淡黄色的白菜花,它虽然渺小,也算不上高端大气。但它有它着自己的芳香和魅力。
自从学会种白菜花后,每年冬天都会种上几颗。不仅学会有土栽培,还学会了无土栽培,即把白菜疙瘩泡在透明有着养分的水里。白菜花它能给你单调的生活增添一抹颜色,为你枯燥环境增加一点乐趣。
年年冬天年年种,时间一长成习惯。既使外出,也不会忘记。记得17岁那年早春,出民工到河间挖海河,在土窝棚式的工棚里我仍然不忘种上一颗白菜花。后来当兵驻在内蒙、雁北,那里黄沙漫天,很少见绿。在白毛乎乎经常刮,疾风割脸快如刀的冬天。仍不忘从伙房拣回几个白菜疙瘩,在宿舍里种上几颗白菜花。但那时种白菜花不仅仅是为了看到绿色和生机,更是为了记住一种乡愁。
后来转业回到故乡县城工作,生活条件比以住的农村大为改观。冬天家里有了暖气,养得花也多起来。尽管如此,白菜花仍是其中之一。
10.谈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技巧 篇十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然而,纵观初中语文各级考试,课外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偏低,这反映了学生对文章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解题能力都不太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在教材文本解读时过于功利性,紧扣教学参考书,细致琐碎,不注重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不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成为知识点的积累者,而非知识的运用者。当然,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考考查内容的变革上意识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已是教学首要任务。于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热门词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笔者结合九年级下册《雪》和2010年苏州市中考阅读《寂寞的月亮》谈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状物散文。
一、认识写景状物散文特点
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描绘优美的景物,刻画感人的景物形象,并以此为抒情的依托物,进而达到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之目的。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中,无论是描写自然界的景和物,还是描写人文的景和物,它们都是基于刻画这些景与物的外在形象,并以此为依托,进而来抒发作者的情思。其中刻画景与物的形象是抒情的手段和途径,而抒情则是作者创作欲达到的目的。
就此而言,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有以下特征:突现景物鲜明的外在特征;蕴含景物人格化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作者高远的志趣,寄托作者美好的愿望。例如,鲁迅的《雪》,作者突现江南雪滋润美艳、朔方雪蓬勃纷飞的特点;蕴含江南雪的生机活力、朔方雪的旺盛执著的内在品质;抒发鲁迅对江南雪的喜爱赞美、对朔方雪的敬佩之情;表达他以笔代枪、永不妥协,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也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改造旧世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愿望。再如,《寂寞的月亮》,作者突现月亮寂寞的特点;刻画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对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表达他希望自己也具有这样无私孤傲的高尚品格,能够在寂寞中不屑于自己的寂寞;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在功名利禄的社会中能拥有像月亮一样无私大度孤傲的高尚品格。
二、指导学生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根据对散文特点的分析,散文阅读的思路非常清楚,笔者在数十载散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找景物——析特征——悟情感”阅读简单三步法,并行之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找景物
这是最简单的一步,主要通过这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明确写作对象,初步体味情感。
例如,《雪》一文,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在文中要勾画出描写对象: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通过第一步的阅读,学生可以初步体会两种雪的不同和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1至3节写江南的雪,4至6节写朔方的雪,由此激疑,作者为什么写两种雪呢?所以,第一步也是基础的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再如,指导学生迁移阅读《寂寞的月亮》,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明确歌咏对象:月亮。
(二)析特征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主要通过这一步让学生细读课文,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语言,分析景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深入体味情感。例如,《雪》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词句,江南雪景“滋润美艳”“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血红、隐青、深黄、冷绿”“忙碌、闹”“洁白、明艳、闪闪、目光灼灼”“拍手、点头、嬉笑”“消释、褪尽”等;朔方雪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品读江南的雪主要是扣住“滋润美艳”,赏析景物外在的美丽和内在的生机活力但同时又有软弱的特点,品读朔方的雪主要扣住“如粉如沙、蓬勃奋飞”,赏析景物外在的干燥纷飞和内在的旺盛执著。通过这一步的阅读,学生对景物的形神全面了解,对作者的情感体味会更加深入,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再如,指导学生迁移阅读《寂寞的月亮》,学生在文中勾画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词句。“月亮是寂寞的”“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学生在勾画的基础上品读出月亮是寂寞但又不甘于寂寞的特点,赏析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品质。作者对月亮的那份赞美敬佩之情也蕴涵在景物特征的描写之中,学生在这一步的阅读中对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到位。通过对景物特征的赏析,也便于理清行文思路,学生将月亮特征圈点勾画之后,不难发现文章1至4节描写月亮寂寞的特点,5至7节描写月亮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特点,也明白月亮的寂寞是衬托月亮的无私大度。
(三)悟感情
这是散文最重要的一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文中往往把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互相交融,达到山水有情,草木知意,散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品味作者的感情,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是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学生在中考课外大阅读中必须做到的,否则阅读题目很难准确把握。笔者将品悟情感分为两步,首先是品悟作者对景物的情感,鲁迅通过描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表达对江南雪的喜爱赞美之情,同时对江南雪的易融有着淡淡的哀愁和无奈;通过描写朔方雪的干燥纷飞,表达对朔方雪的敬佩赞美之情。《寂寞的月亮》作者描写月亮的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品质,表达对月亮这种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这一步是最容易的一步,学生在赏析景物特征的过程中就可以感悟出来。其次是品悟作者自我的情感。《周易》中说“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就是讲当作者无法用理性来阐释自身,就会借助物、景来表达、再现自身。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状物散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散文常用的方法:物我合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白“我”变为物,物亦变为“我”。如指导学生阅读《雪》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雪的象征意义,这里的雪是鲁迅的化身,江南的雪是童年时代的鲁迅,朔方的雪是现在的鲁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仿佛那雪地里堆雪罗汉的七八个孩子中有鲁迅、有闰土……冬花烂漫的百草园里,鲁迅在折梅花、踏绿草……这样,学生不难品悟出作者借江南的雪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读朔方的雪,想象北京四合院外大雪纷飞,惟余莽莽,四合院内鲁迅在奋笔疾书、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战斗檄文…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虽然身处孤独却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读到这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能准确把握,鲁迅通过描写两种不同的雪,并进行对比,表达他不屈服黑暗、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改造旧世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愿望,正如朔方的雪“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初读课文时的疑问“为什么写两种不同的雪?”也就迎刃而解,作者用江南的雪衬托朔方的雪。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阅读《寂寞的月亮》,将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那轮月亮不仅是月亮,她是作者的化身。学生再读课文,透过文字背后,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寂寞的作者;他也许没有显赫的名声,也许没有过人的才华……但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他希望将全部的才华献给社会,他不与世俗同流、心静如水,他希望保持着世人很难再拥有的那份孤傲、清高……“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生志趣,批判世人身上无私大度孤傲品格的丧失,也呼吁世人能保持这些高尚的品格。
通过《雪》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技巧,再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快速读懂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写作意图。这样在分析考题时入手更容易,回答更全面。
综上所述,散文阅读三步法“找景物——析特征——悟感情”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对阅读有成效。特别是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让学生快速读懂课文,理清思路。当然散文的阅读不仅仅这么简单,作者精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巧妙的构思等需要学生一定的鉴赏能力。笔者所做的就是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写景状物散文的钥匙,让学生更好地在大门内丰富美妙的世界中畅游。
[参 考 文 献]
[1]巢宗祺.解读语文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冯晓丽.写景状物散文的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2010(1).
[3]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1.高一写景状物散文 篇十一
龙源湖是焦作市乃至河南省最大的开放式园林,占地约1700亩,人工湖面700余亩,是市民娱乐健身游园标志性场所。自建成投入以来,市民蜂拥而至,声名鹊起,享誉豫西北。一些独具慧眼的开发商,也瞄准了这棵梧桐树,纷纷筑巢引凤。几年间,龙源湖周围高楼林立,如雨后春笋,商业用地不断增值,龙源湖这块风水宝地炙手可热,俨然成了豪门望族。
每次到龙源湖散步,都会因季节变化而感受不同。初春时节在湖边悠闲漫步,但见随风摇曳的万千细柳,倒映水中婆娑起舞,顺手牵弄嫩绿初染的柳枝,握一缕淡绿在手。和煦的阳光洒在湖面,微风轻拂,荡起阵阵细碎的波纹,把龙源湖妆扮得金光闪闪。
湖边矗立的电视塔高238米,设计精巧,独具匠心,集“雄、险、奇、秀”于一身,是焦作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内设娱乐厅、会议厅、保龄球馆等,电梯可直达塔楼,焦作美景尽收眼底。塔前广场宽阔平坦,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醒目的“夸父追日”雕像,高大健硕,他那执着坚定、永不停息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仿佛仍在续写古老的神奇故事。看见这尊雕像,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夸父为了黎民百姓的疾苦,翻山越岭,不辞劳苦,逐日而亡,化作山脉的传说。
三公里健身步道是龙源湖又一特色,步道环湖而设,柏油路面平整洁净,为健身者提供了绝佳的运动场地。在步道行走可领略沿湖景色,青翠的树林、嫩绿的草坪、艳丽的花朵、别具一格的人工建筑,令人心旷神怡,乐此不疲。人们从早到晚来此健身,既养眼养心又锻炼了体魄。
秋天里的龙源湖另有一番情趣。成熟的枝头挂满了淡淡的浅黄,有的已是枫叶飘红。草儿也不甘示弱,舒展叶片张扬浓浓的深绿,收获秋天的丰韵。这时你若来到龙源湖,一定会体验到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别有洞天的一番景象。
12.写景状物的作文 篇十二
早上,一来到花园的门口,就闻到一股沁人心扉的清香。进了门,在左边就有一片火红的芍药,微风一吹,芍药们抖了抖自己的身子,像是一个新娘在跳舞。走进去看,一股醉人的清香扑鼻而来,火红的花朵向我展开了笑脸,就像那火红的太阳在天空升起。如果这是太阳,我想一定是刚升上蓝蓝的天空,又稍带羞涩的太阳吧!抚摸芍药的花瓣,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掉落下来一样。在芍药的旁边,有一株直挺着身子的百合花,虽然只有一株,但还是那么的惹人喜爱。金色的花瓣好像一颗闪亮无比的黄金,上面镶着几颗“黑宝石”。绿油油的叶子上有一滴很大的露珠,好像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躺在它“绿色小床”上。
中午,炽热的阳光如同利刃般刺在我身上,我被晒得大汗淋漓,我想这太阳可不要砸在我身上,否则不是被阳光刺了眼睛,就是烫了身子。在花园的一处黑暗的角落,几盆生机盎然的月季花骄傲的立在花盆里,像几个“贵妇人”在聊天似的。我连忙往后退,生怕撞疼了这几盆骄傲的“贵妇人”。
下午,阳光渐渐弱了下来,许多花儿都收起了“她们”娇嫩的花瓣。我在花园里转啊转啊,却一直没有看到我心爱的花。花园里还有许多花,有开的有没开的,如:玫瑰、三角梅、桃花、梅花...
到了晚上,花园一片寂静。我来到外公养鱼的池塘,池塘中站着好几株睡莲,有一株开放的紫睡莲,在水中亭亭玉立,一点儿也不斜。睡莲旁有几片玲珑小巧的莲叶,莲叶紧贴着睡莲,像是它的忠实侍卫。
13.状物类说明文教学策略 篇十三
一、学生如何在状物类说明文阅读中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
按照事物的特点观察。观察顺序应该依照事物的特点进行,要想做好观察的记录,就要找好观察点。
按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观察。例如:低年级的《小蝌蚪找妈妈》,中年级的《飞向蓝天的恐龙》,都能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
按时间顺序观察。如观察日出,就要先观察日出前的景象,再观察日出时的景象,最后是日落后的景象。按照时间的顺序观察最典型的文章就是《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壮观场面,让读者如临其境。
按空间顺序观察:如介绍一间房屋,就要按照空间的顺序观察,以一个方位为起点,进行方位的转换观察,就能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按一定的角度观察:按照事物的特性去选择事物的观察角度,有的选择大小,有的选择形状,有的则是颜色,还可以是生长速度等等。在《形形色色的植物》中,就有这样的描写:“一场春雨过后,笋芽一天能蹿几尺高”。选择不同的角度用心观察,连续观察,学生就会写出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这也是“善于观察,表现特点”的着眼点。
二、学生如何在状物类说明文阅读中学习表达的方法
1.列数字。列数字就是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某个特点,这种事物的特征更明显,也让自己的说明更准确。学生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了解了作者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同时也能学会运用数字表达事物长短、高低、大小等特点,例如:《赵州桥》一文中,赵州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石拱桥,约建于605年,现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赵州桥全长50.82米,却仅由一个大拱构成,这在桥梁中是非常罕见的。大拱两肩上各有2个小拱,不但减轻了石料,还能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通过具体数字让学生对事物有了一个直观的清楚的认识。可以让人一目了然。
2.举例子。需要注意的是列举的例子,应该有代表性,比较常见的事物最好。例如:《赵州桥》一文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打比方。在修辞方法上,打比方也叫作比喻,都是把一个事物比拟成另一个不同的事物,从而形象地说明此事物的特点。在《形形色色的植物》中有这样的例子:这两片小叶就像贪玩儿的孩子,白天一刻不停地在“跳舞”,夜晚才会安静下来……课例中老师在处理这一说明方法时,还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表演了两篇小叶像“跳舞”的孩子一样的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在运用打比方这种方法时的准确性。打比方时,两个事物间要有一定的共性,而且所比拟的事物要是人们熟识和了解的事物,如果越比喻越抽象,那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了。
4.作比较。在《形形色色的植物》中有一组非常形象的作比较的句子:“高大的植物……微小的植物……有些植物的寿命很长……有些植物的寿命又极短……植物的生长速度也不一样,有的很快……有的植物长得又很慢……”
老师有意提出这样对比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就更准确地对比出“植物的大小,寿命的长短,生长速度的快慢”等不同的特性,而且在对比中,事物的特点就更加明显了。掌握了这四种基本的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恰当运用,你就会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非常清楚,观察所得,就会完美地展现出来。
三、读写结合在状物说明文中的作用不容轻视
通过和学生对话,我们明确了如何通过状物类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善于观察、表现特点”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状物说明文的学习活动中达到读、思、写融会贯通,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以上三个纬度的考量,我们发现在进行状物类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只要抓住“善于观察,表现特点”这个核心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准确把握状物说明文文体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学生就能够从状物说明文的课堂上了解作者是如何观察所描述的事物的同时,也逐渐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从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观察到的事物特点描写具体的同时,也能逐步习得表现事物特点的方法,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成效。
【《写景状物》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写景状物优美句子09-15
写景状物的小学作文08-13
写作基础:写景状物作文10-12
高中写景状物作文:白杨10-13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10-27
小学生写景状物的作文400字08-24
老屋状物散文06-17
闹钟状物作文08-17
手指状物作文10-09
鸬鹚状物作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