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2024-10-16

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1.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篇一

永清府发[2012]12号

永清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永清镇2012年农村中医工作发

展规划》的通知

永清镇中心卫生院、各社区、各村卫生站:

为了促进我镇的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保障辖区群众合法健康权益,降低就医成本,推动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将《永清镇2012年农村中医工作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永清镇2012年农村中医工作发展规划

二0一二年一月十日

主题词: 印发村卫生站考核实施方案通知 抄送:安岳县人民政府永清镇中心卫生院各村村卫生站永清镇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1月10日印

永清镇2012年农村中医工作

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四川省发展中医条例》及市、县有关部门关于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文件精神,巩固我市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成果,结合我镇及辖区中医工作开展实际,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基本现状

本辖区内有镇医疗机构一家(永清镇中心卫生院)、医院医药人员56人。2011年门诊103321人次,其中中医药服务人次达41803人次,占全部门诊人次的40.46%,医院内设中医科1个,针炙科1个,中药房1个,中医药人员19人(占全部医药人员的33%),中药饮片367种,中成药201种,辖区下属村卫生室有24家,共有工作人员24人,全部属中西结合专业。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发展中医条例》,继续深化卫生改革,努力振兴中医药事业,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人民医疗保健事业由所起的作用,加强医疗机构中中医药科室的内涵和质量建设,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人员,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坚持科技进步,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农村发展、农民健康服务。

三、发展目标

1、机构建设

(1)进一步提高中心卫生院中医管理科的行政管理效能,切实加强中医工作的内涵建设,正确引导全镇的中医药工作键康快速发展。

(2)不断推动中心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的业务建设,拓展科室设置和诊疗范围,全面指导全辖区中医药业务工作。

(3)加强永清镇中心卫生院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突出中医榜色,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医学。

2、人员

加快培养和充实中医药专业人员,切实提高中医药人是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要积极推进中医人才梯队的合理化配置,重点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加快中医专科特色建设进度。

3、中医治疗参与量

进一步拓展中医诊疗范围,加大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比重,快速有效提高中医诊疗水平。辖区卫生院争取到2012年12月中医治疗量占全部诊疗人次的45%以上,中药处方量占总处方的35%以上,中医处方、病历合格率达90%以上,中医治愈好转率95%以上。

4、村卫生室、个体诊所

镇中心卫生院全面负责对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中医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切实加大辖区内的中医防病治病的宣传力度。保持辖区内每个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都有1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乡村医生,80%以上的乡村医生达到中医中专以上学历,能熟练运用中医药防病治病,中医药治疗量达30%以上,同时配备不少于50种中成药。同

时积极推动辖区各村卫生站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工作。

(1)成立永清镇辖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以分管镇长为组长,中心卫生院全面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落实。

(2)制订永清镇辖区中医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分段进行细化,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充实和提高。

(3)切实加强各级有关部门的工作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全面具体落实各项工作。

2、严格科学管理,加强培训督查。

(1)制订中医工作的各项制度,完善创建所需的各种软件资料,坚决做到制度完备,资料健全,工作扎实。

(2)加强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提高,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诊疗水平。

(3)永清镇人民政府将协同有关部门对中心卫生院及辖区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进行定期督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整改。

3、增加中医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改善诊疗环境。

永清镇政府将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创建工作,着重改造中医诊疗保健设施和就医环境,鼓励中医药人才开拓创新,培养中医药拔尖人才。辖区卫生院应按照上级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软硬件条件,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和扶持,积极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踏实具体开展各项

工作。

二0一二年一月十日

2.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篇二

问:请介绍一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具体内容?

答:生物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能源、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 将最终解决世界粮食、能源、环境和海洋等影响21世纪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新医药产业以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新装备等的开发应用为特征, 是蕴含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小分子药物和医疗器械、生物试剂、医用材料等。

问: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省政府转发省科技厅编制的《江苏

要 (2009-2012年) 》有何战略意义。

答: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是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谋求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全省经济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创造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 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也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部署要求, 加快培育和迅速壮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促进全省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 江苏省制定这一规划纲要, 进一步明确了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问:请具体分析一下全省目前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方面有哪些优势?

答:经过多年的努力,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已形成良好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449.7亿元,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2%。其中, 生物技术产业 (包括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 销售收入1183.4亿元, 工业酶制剂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发酵工业规模占全国的1/6;医药产业 (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 实现销售收入1266.3亿元, 占全国的11.5%, 居全国第二。二是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盐城、扬州、常州的生物农药具有显著的品牌效应, 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已发展成为生物环保产业集中区。南京、苏州、泰州、连云港、苏州等地初步构建了医药研发和制造产业链。三是若干产品和技术全国领先。重组人胰岛素、血管内皮抑素等基因工程药物率先上市, 肿瘤化疗一线药物销售占全国的1/5, 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 转基因育种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基因芯片、抗体诊断等生物信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骨干企业实力较强。17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工业百强行列, 总数列全国第一, 扬子江药业位居全国第五。恒瑞、先声、康缘等一批本土企业的创新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 世界500强跨国制药公司中有8家落户江苏。五是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江苏省11所国家“985”和“211”高校均设有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专业, 每年毕业的博士生占全省的17%、硕士生占39%。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拥有14名两院院士, 建有13个国家级、10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还吸引了97名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

问:请问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目前,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 区域特色优势不够明显;企业规模偏小, 全省制药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不足2亿元, 生物工业企业平均规模仅为亿元左右;研发投入不足, 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仅为3%, 不到发达国家的1/5;医药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新药研发能力不强,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严重不足。

问:请介绍一下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答:根据《规划纲要》,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2009-2012年) 的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遵循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先导性与高风险性的成长规律, 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和生物工业产品为重点, 加快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 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 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品, 加强统筹, 聚焦资源, 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努力实现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企业规模更大、竞争实力更强, 推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态好、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使江苏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2009-2012年) 发展主要有四大目标: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至2012年, 泰州形成500亿元的产业规模, 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构建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 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要大幅提升竞争实力。重点发展以生物工业产品和生物技术药为先导的十大产品集群, 培育100个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 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重点产品, 至2012年, 形成年销售超10亿元的产品5个以上、超50亿元的企业1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三是要显著增强创新能力。建设100个创新支撑平台, 培养引进100名国际杰出科技人才, 打造十大产业技术联盟, 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初步建成人才引领、平台支撑、联盟协作、基地统筹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四是要迅速扩大产业规模。至2012年, 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至2015年,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江苏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问:请介绍一下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任务。

答:江苏省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2009-2012年) 的重点任务是:围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跨越发展, 大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 加快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产品集群, 建设产业基地, 加快技术创新, 大力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概括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壮大自主创新产品,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 三是发展医药外包和药品物流产业, 四是建设研发创新支撑平台。

问:请问江苏省在壮大自主创新产品方面有什么具体做法。

答:江苏主要是借鉴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的通行做法, 以生物技术药为突破口, 加快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品的自主创新, 攻克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发展十大高技术产品集群, 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以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引领新药产品集群大发展, 二是以共性技术突破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大发展。

问:请问江苏省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将达到什么样的产业规模?

答:江苏省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包括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江苏将大力发展这六大产品集群, 至2012年, 销售收入超过2700亿元。积极构建在关键环节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 成为医药强省。

生物技术药方面。重点发展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靶向性治疗药物, 开发形成一批防治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化学药替代新药;大力发展以重组疫苗为重点的新型疫苗, 努力研制一批防控烈性传染病的关键药品;加快发展核酸药物, 着力培育一批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创新药物;积极突破干细胞技术, 成为组织器官修复、难治性疾病治疗和生命质量改善的生物医药产业新增长点;充分利用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 加快海洋药物创制工作, 努力开发一批特色药物, 大力提升全省海洋生物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强符合国际医药市场准入规范的技术平台建设, 推动骨干医药企业扩大生物技术药产品份额, 扶持杰出科技人才创办的生物医药企业快速成长, 抢占我国生物技术药的制高点, 带动全省医药产业实现高端跨越。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350亿元。

现代中药方面。积极运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 充分发挥江苏传统中医药历史积淀深厚的优势, 围绕人民群众对“高效、质优、价廉”中医药的需求, 开展“孟河”“吴门”两大著名江苏医派名医名方的新药筛选, 加强六神丸、黄氏响声丸、排石冲剂等江苏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 创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 做大胃苏冲剂、脉络宁注射液、桂枝茯苓胶囊等名牌中药的市场规模, 大力提升江苏知名中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若干江苏名中药进入国际药品主流市场。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350亿元。

小分子药物方面。针对重大常见疾病的防治需求, 加强江苏省有优势的肿瘤一线治疗药物、心脑血管疾病处方药、抗感染药、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用药、神经退行性疾病用药等大品种药物的市场开发和规模扩大, 重点加快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相关的药物大品种改造, 加强小分子药物设计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等关键技术攻关, 突破药物合成、结晶纯化、剂型工艺等产业化技术, 推动全省列入全国医药工业百强的骨干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打造“江苏制药”品牌。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400亿元。

生物试剂方面。围绕重大疾病诊疗和食品安全检测需求, 加强生命科学、信息生物技术和现代制剂技术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合作, 大力开发低成本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生化诊断酶试剂、分子影像诊断试剂、高通量生物芯片等产品, 加快发展病源微生物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检测相关试剂, 突破我国在高端生物试剂产品与技术方面的瓶颈制约, 推动新型肿瘤标志物、毒理生物芯片、单克隆抗体试剂等自主产品尽快扩大规模, 支持跨国生物试剂企业在江苏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积极吸引海外生物试剂技术人才来苏创新创业, 加快现代生物试剂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

医用材料方面。重点围绕血液病、心脏病、神经修复、皮肤移植、组织工程材料等临床治疗和产业发展需要, 积极发展干细胞、器官再造、外科整形、生物替代材料等高技术医用生物产品, 加快开发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临床常用医用材料, 推动全省传统医用材料加快升级换代步伐, 扶持发展江苏省有优势的间充质干细胞、人工皮肤、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组织工程神经、高端医用包装材料和高档医学敷料等技术与产品。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

医疗器械方面。重点发展超声诊疗仪、数字化光学与微波医疗仪器、数字化高能射线治疗装置等先进实用医疗装备, 积极开发高场核磁共振成像仪、显微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仪等高技术产品, 加快发展适用于基层的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网络化、数字化医疗仪器, 突破生物标志物与功能分子筛选、基因与蛋白质阵列、单细胞探查检测、功能成像等共性关键技术, 鼓励落户江苏的跨国公司与江苏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加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 尽快形成规模优势。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

问:请问生物医药企业入驻江苏医药产业园有什么条件?

答:当前, 江苏省正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泰州中国医药城等几个主要产业园区都制定了一系列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入驻的优惠政策。简单说来, 研发型企业要符合国家GLP、GCP等新药研发的要求;生产型企业要具有GMP认证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行业准入要求, 产品符合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方向。

问:生物技术的前景非常好, 但学生物的大学生就业很难,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生物技术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战略性先导产业, 也是江苏省当前大力培育和发展的新兴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 特别是近年来有一大批海归人才回国创办成长型企业, 虽然不同的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但总体需求还是很大, 把目光对准这些企业应该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问:在以共性技术突破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大发展方面江苏省有什么具体做法?将达到的产业规模有多大?它对于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什么作用?

答:江苏省在此方面的工作是大力推进基因重组、蛋白质工程和生物制造等共性技术向工业与农业领域辐射转化, 引领全省生物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以生物工业为重点, 带动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产品集群发展, 至2012年, 销售收入超过2300亿元, 生物技术在实施节能减排、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成为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生物工业产品。围绕有效降低传统化工过程能耗和污染需求, 以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重点, 大力发展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关键酶制剂和高效生物催化剂重大产品, 迅速壮大L-乳酸、长链二元酸、手性氨基酸等高端发酵工程产品, 突破工业酶规模化表达、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优化等关键技术, 大力推行现代发酵工程的产业应用, 加快全省传统石化行业绿色制造和技术跨越步伐, 形成单体制备、高分子聚合、材料加工、产品应用等发酵工程产业链。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生物农业产品。加快转基因育种、动物克隆、农产品生物制造等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推动全省传统农业向高技术农业跨越。大力发展农作物高技术育种、试管苗以及基于胚胎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畜禽新品种繁育等现代种业, 积极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和动物新型疫苗、生物源新兽药和新制剂, 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配料和微生态制剂等高端食品生物技术产品, 加快推进现代微生物肥料、新型高效安全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的产业化, 努力培育新型海洋生物制品, 重点培育5家规模达50亿元的农业生物技术龙头企业, 打造2~3个规模超百亿元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加快建设农产品生物制造高技术园区和高技术育种与规模化繁育基地。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

生物环保产品。以生物治理和生态修复为重点, 大力发展新型高效厌氧、好氧和复合型生物反应器等水污染生物治理工程技术与重大产品, 开发超富集和抗重金属污染等功能型植物品种, 加强膜生物反应器、专用微生物制剂、生物强化调节剂等产品的规模产业化, 迅速壮大江苏省以生物治理技术为核心的环保骨干企业, 打造关键菌种、核心反应器、成套生物装置、环境工程应用等新型生物环保产业链。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

能源生物产品。加强适宜江苏省沿海滩涂非粮能源生物产品开发, 加快油葵、菊芋等能源作物种植加工产业化, 在盐城、南通、连云港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示范基地, 突破生物质气化液化、生物制氢、高效木质纤维代谢基因工程菌等产业化制备技术, 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固体燃料、气体燃料等新型生物能源系列产品, 重点扶持生物能源骨干企业发展, 形成以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丁醇、生物燃气等为主的生物能源制造产业链。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问:请问江苏省是如何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布局的?

答: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布局以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 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地区资源配置, 大力提升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 构建形成全省差异化竞争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发展布局。

一是大力建设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加速器。瞄准国际一流水平, 按照集聚产业、形成优势、接轨国际的原则, 开放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加快建设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研发技术大平台, 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医药人才、项目、机构和企业。加快建设生物疫苗、新型制剂、生物制药、数字医疗器械、中成药提取等五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全力推进中国疫苗工程中心的建设进程, 大力发展以蛋白质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为代表的新兴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建设研究孵化、生产制造、贸易物流、康健服务、综合配套等五大功能区, 积极打造药物研发、医药外包、细胞治疗、新药申报、标准制定等五大集聚中心, 构建药品生产基地和药业主题园, 形成医药贸易与物流中心和医药专业市场, 建立医疗服务与康健休闲基地。在国家创新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人才集聚模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引领全省医药产业的高端发展, 至2012年, 形成500亿元的产业规模。

二是加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特色发展, 形成一批重要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南京生物医药领域高校院所众多、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 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生物试剂、发酵工程等高技术产品群, 大力建设生物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平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 突破关键技术, 壮大骨干企业, 优化产业布局, 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生物技术产业综合基地。

三是充分调动多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尽快做大产业规模。苏州以发展接轨国际的生物技术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为重点, 加快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 连云港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抗肝病、抗病毒、现代中药复方等创新药物为重点, 无锡以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和高附加值生物技术产品为重点, 常州以医疗基本药物和酶工程产品为重点, 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 努力形成优势明显、差异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布局。

问:请介绍一下江苏在发展医药外包和药品物流产业方面有何具体做法?

答:加快生物医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专业孵化器建设, 组织推进与国际新药研发标准接轨的技术资质认证工作, 培育壮大药明康德、鼎业百泰等一批生物医药服务外包骨干企业, 积极吸引境内外医药服务外包企业入驻江苏, 鼓励企业与跨国制药公司密切合作, 重点发展新药临床前研发外包服务, 尽快形成规模和优势。积极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服务外包, 推动医药服务外包向高端化发展, 使江苏逐步融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链, 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医药外包基地。

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契机, 加快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药品流体系建设, 突破传感器网络、电子标签、追踪溯源等一批关键技术,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方式。做大做强江苏澳洋、南京医药等一批药品物流龙头企业, 积极打造第三方医药物流平台, 构建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手段先进、配送及时、规模集中的药品物流服务体系, 使江苏省成为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药品物流基地。

问:请问生物医药企业如何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医药企业享受怎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答:生物医药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应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的程序进行。

生物医药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在中国境内 (不含港、澳、台地区) 注册的企业, 近3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 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 对其主要产品 (服务) 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3) 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以下要求:一是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 000万元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6%;二是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 000万元~20 000万元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4%;三是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 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4) 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5) 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

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医药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问:生物与新医药企业上市、发行债券享有哪些金融政策支持?

答:生物与医药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江苏省一批风险投资, 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

问:江苏省在建设研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方面有什么构想?

答:江苏将充分发挥全省科教优势,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重点建设100个创新服务支撑平台, 若干平台力争与发达国家实现双边或多边互认, 全面支撑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在生物技术产业领域, 加快构建40个国家级和省级生物技术创新平台, 形成工业微生物、生物基化学品、高技术种业、污水生物处理等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催化与转化、工业酶制剂工程、生物发酵工程、微生物代谢工程、高效膜分离工程、生物基化学品中试工程、氨基酸工程、能源作物种植及综合利用工程、农作物品种分子设计、品质控制与品种创新工程、动物胚胎工程、食品酶制剂工程、生物农药、微生物有机肥料、主要污染物生物减排、环境生物修复工程、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创新支撑平台。

在新医药产业领域, 加快构建60个国家级和省级医药创新平台, 形成药物发现、新药筛选、药代动力学、安全性评价、药物制剂、中试制备与质量控制等新药创制平台体系, 重点建设符合新药创制的综合性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靶向药物筛选、药物制备工艺、新药临床试验、江苏省 (泰州) 新药研究院、干细胞和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生物试剂创新及产业化工程、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数字化医疗工程、超声医学工程、生物医用先进材料及技术、生物医学传感网及器件研发中心等创新支撑平台。

问:请介绍一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方面有哪些重点产品?

答: (1) 生物技术药。

肿瘤血管内皮抑素、肝素、乙型脑炎纯化疫苗、甲型肝炎纯化疫苗、胰激肽原酶、小核酸药物、受体选择性淋巴毒素和高亲和力TNF受体75、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血栓及血型相关单克隆抗体、大规模si RNA及RNA单体等。

(2) 国家一类新药。

基因工程溶栓新药瑞替普酶、重组人胰岛素、聚乙二醇胸腺素a1、盐酸吡格列酮、埃他卡林、阿德福韦酯、异甘草酸镁、艾瑞昔布、硫酸依替米星、爱普列特、硝基咪唑类左旋奥硝唑、艾拉莫德片、尼群洛尔片、来氟米特等。

(3) 生物试剂和生物芯片。

癌标志物HAb18G/CD147、肝炎和肝癌快速诊断试剂盒、A型流感病毒流行毒株检测与分型基因芯片、肿瘤检测蛋白芯片、临床免疫监测试剂、癌症尿液筛查检测试剂等。

(4) 组织工程及医用材料。

人工皮肤、神经生长因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生物活性修复功能的钛合金骨科植入材料、药物涂层支架、组织工程神经等。

(5) 医疗器械。

大功率储能式数字X射线机、高动态范围压力控制无创呼吸机、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三维超声影像诊断系统、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生物和医药用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纯化装置、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和滤过器等。

(6) 生物工业和生物环保。

高效淀粉液化酶、高选择性脂肪酶生产地尔硫卓关键手性中间体、手性氨基酸、高能磷酰化合物、生物法生产四碳系列食用有机酸、生物酶法制备氨基多糖、功能性壳聚糖、木薯发酵生产丁醇、面粉深加工废水发酵生产丁醇、高效好氧生物反应器等。

(7) 生物农业。

超级杂交籼稻、优质高产粳稻和小麦、转基因棉花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高技术育种, 速生抗逆杨树柳树、特色多抗蔬菜、名贵花卉苗木等新品种, 国家一类新兽药“莱索菲TM”、兽用疫苗、禽流感灭活疫苗等家禽用新疫苗, 环保微生物灭杀剂IPBC等新型生物农药, 食品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功能食品配料等。

问:请问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有哪些关键技术?

答:通过科技攻关, 掌握重大战略产品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企业早期介入产业前沿技术、前瞻性技术研究与开发,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1) 新型疫苗、联合疫苗设计和制备技术。

(2) 基因工程药物制备技术。

(3) 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

(4) 多肽、蛋白质药物规模化制备技术。

(5) 核酸类药物关键中间体开发技术。

(6) 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制备技术。

(7) 药物大规模高效筛选、药效与安全性评价技术。

(8) 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生产工艺优化及质量控制技术。

(9) 药物缓、控、速释制剂技术。

(10) 现代中药分离纯化技术。

11高技术种苗快速繁殖和规模化生产技术。

12动物优良胚胎高效繁殖技术。

13动、植物重要检疫性疫病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

14食品纳米生物技术。

15膜法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问:请介绍一下全省目前有多少个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方面的科技平台, 到2012年能建多少个科技平台?

答:江苏省将依托科教优势和产业基础, 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加强产学研合作, 力争至2012年, 建设100个创新服务支撑平台, 全面支撑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已建重大科技平台有药品质量与安全预警服务平台、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神经再生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等16个, 在建的有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新药筛选核心技术规范化平台、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等23个平台, 另有61个待建平台。

问:请介绍一下外商在江苏省投资新医药产业的情况?

答:统计数据显示, 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成为江苏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截至2009年底, 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新医药产业项目1612个, 投资总额140.22亿美元。

问:怎么样才能保证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方面的有关政策的顺利实施?

答:《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由省政府领导牵头, 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按照职责分工, 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 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确保实现规划目标。各地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二是注重规划引导。切实加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 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创新产业基地发展定位, 引导企业向基地集中, 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科学规划创新支撑平台的功能布局,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制度, 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成立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三是严格目标考核。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结合实际, 抓紧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明确年度工作目标, 强化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 实行目标管理, 层层落实责任, 加强考核监督, 确保按期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四是加大政策支持。积极鼓励政府采购, 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品的制度。对自主创新医药产品, 优先列入江苏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划免疫制度过程中, 优先采购自主品牌药物;在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中, 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积极鼓励风险投资, 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组织高校院所与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建立产业技术联盟, 加快对重大瓶颈制约技术的突破及产业化。充分发挥全省科教和开放优势, 积极吸引海内外生物医药领军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五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全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 鼓励骨干规模企业采取并购、控股、注资等方式, 与成长性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整合, 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向江苏转移, 促进江苏省企业与国际接轨。加强生物医药国际规范与标准实施的分析指导, 促进与国际有关同业组织或技术机构的交流合作, 推动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

问:请介绍一下目前省科技厅在组织实施全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规划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为加快促进江苏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的发展, 使之尽快成为全省高科技发展的支柱产业, 省科技厅加强了全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规划的组织实施:一是将专门成立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推进会, 并整合设立专项资金, 组织精干力量, 用以支持和推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二是引导地方尤其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地区, 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 筹集资金手段, 省市集成联动, 共同推进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的大发展;三是重点建设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产业基地, 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10年, 江苏省将全力推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年销售超过2700亿元、增长30%以上目标任务的完成。

3.新医药:带动医药产业升级 篇三

新医改给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的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及新一轮投资热潮等众多有利因素将保证我国医药产业继续快速增长。2009-2011年我国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到各级医疗市场当中,预计2010年因医保扩容带来的医药市场增量将达到2000亿元。201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2500多亿元。另一方面,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传统药品价格走低,医药企业在流通环节获利的空间缩小,与整个工业相比,医药产业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态势正在发生变化,逐步转为平稳增长。此外,随着环保门槛的日益提高,作为重污染行业之一的制药业治污排污的成本不断上升,也影响了医药企业的平均利润。

综观当前的经济局势,国务院提出把发展“新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七个新兴战略产业之一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所谓“新医药”是指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与传统医药相比,新医药产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更为可观的利润空间。

在美国,新医药产业发展以生物医药及其产业化为主。目前,美国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医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医药专利。美国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额占全球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的90%以上,2006年全美生物医药的销售额达到720亿美元,是欧洲的6倍,是亚太地区的25倍;在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投入190亿美元,是欧洲的4倍,是亚太地区的60倍。可以说在生物医药方面,美国已经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迅速崛起昭示了一个道理:研发创新能力是医药产业升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反观我国,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注册的新药有6500多种,真正属于中国自主创新的只有19种,其中16种是中药,另外j种属于生物制药,注册的西药没有一种是自主创新的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医药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强医药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医药界对新药研发有“三个十”的形象说法,即一个新品种从研制到投入生產、使用,需要10年,需要10亿元的投资,需要“十里挑一”。以往我国医药企业为规避研发风险,往往采取研发外包形式。诚然,研发外包是医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但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外国企业研发的代工厂,而要打造企业价值链的最上游,提高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借国务院大力发展新医药产业政策的东风,当前我国亟需在资金投入、税收、价格、社会保障措施、政府招标以及新药审批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为新药研发、生产开绿灯。

首先,国家要对现有的制药企业进行重组和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在,我国制药企业存在散、小、多、软状况,与跨国制药企业相比,在企业结构、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市场网络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必须通过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将民族制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其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国家应有重点地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在税收、新药定价上,要体现鼓励政策,让企业研发新药有利可图,改变研制新药不如生产仿制药的局面。再次,针对新药审批等环节存在的周期长、审批手续繁琐等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缩短审批周期,简化审批手续。最后,在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招标采购等环节,应实行鼓励新药研发、生产和使用的政策,使新药能够进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加快新药的推广使用。

4.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篇四

中医药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促进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08—2012)>的通知》,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事业回顾

(一)基本情况

2007年,高新区启动了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前,全区面积87.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2.8万,辖5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乡镇卫生院3个,卫生技术人员226人。目前经区划调整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2.9万,辖6个街道,建成肖家河、芳草街、石羊、桂溪、合作、中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达413人,执业医师总数181名,配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72名(主治医师47人),占医师总数39.7%。高新区通过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构建起“政府建、街道管、三级考、社会评”的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区域社区卫生特色服务新突破。

(二)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融入社区“六位一体”功能中,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了中医的独特作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纳入医保定点单位,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形成了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著名专家教授,实行专家包片责任制,通过巡诊、坐诊、示教等方式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

3.中医药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中医药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医馆,设置中医科、名中医工作室、康复理疗室等科室,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加强了中医内涵建设,推广1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增强中医药应对“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一级科室设置中医科;57.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评为“成都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4.中医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蓬勃开展。通过中医药健康教育、文化理念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广泛开展了中医药科普宣传及周末名中医义诊活动。开展了“弘扬传统医学、服务大众健康——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大型宣传活动”、“高新区中医适宜技术大赛”等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中医药常识和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位于成都高新西区,面积5000平方米,展出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包括中药博物馆、医史博物馆、人体奥秘馆、校史馆和科技成果陈列馆。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已经省、市团委批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省、市科协批准成为科普知识教育基地。“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建设初具规模,为老百姓提供多种模式的中医药服务,受到国家和省、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大型媒体报道。

大力开展中医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提升了全区居民的健康素养,群众对中医药知晓率达到90%以上。

5.中医药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改革中医行政审批制度,实施中医坐堂医诊所审批制度。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中药房,健全药品管理制度,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提高中医药行业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突出表现在: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居民不能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临床专业骨干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不畅;中医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专科特色不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突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等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保持和发展中医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推动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把中医药和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政府扶持和主导原则,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原则,既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原则,城乡居民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与高新区发展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学术水平较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突出的医疗服务机构。

三、“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1.科学规划,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全区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实现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实现各级各类机构的功能互补、梯度支持,形成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2.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完成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设施、人才、管理、科研、服务一流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不断提高应用中医药诊疗手段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3.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传承中医“上工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治未病”中心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开展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进行健康指导。

4.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以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均具备开展按摩、推拿、足底反射疗法等中医特色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医药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有机融合。依托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强化共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提供人员、技术支持。

5.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总结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经验,继续组织中医

药诊疗适宜技术的筛选、整理与推广应用。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不少于20项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易于操作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社区常见病症、慢性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验方)的培训推广应用,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覆盖。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及三级医院中医科的合作,围绕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带动临床,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能自觉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的复合型中医药优秀人才。对副高级以上职称及急需特殊岗位的专业人才,在引进政策上予以支持。

2.强化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层次、覆盖面和内涵,重点强化中医药经典理论、诊疗护理技能的培训。建立中医药人员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制度。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护理队伍的专业培训。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家、市级中医技术培训,到全国知名的中医院校、中医医疗机构进修学习,聘请知名中医药专家、学者来高新区授课或指导临床。到2015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由中医类别高级职称人员担任,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3.加快培养社区中医药人才。实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计划,加强基层全科医师的中医培训和“西学中”工作。培养40名中医全科医师,并开展社区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全员培训,培养20名社区中医临床骨干。

(三)提升中药服务水平,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全面推广中药配方颗粒、小包装饮片和中医信息化、智能化给药工作,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构建完善的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中医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中药新药和中药自制制剂的研究应用。依托辖区制药企业和高校药学专业及实验室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继续开展对组方合理、疗效确切的中药自制制剂的筛选、研制开发。强化中药零售企业中药饮片调剂能力,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四)强化中医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中医基础研究。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前沿理论、方法及技术,依托高等院校的优良资源,对中医藏象、证候、经络、病因理论及方剂、药性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医药研究方法学、中西医比较、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表述的研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加快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形象建设和内涵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将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教育场所。各街道、社区和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设专栏,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加大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力度,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宣讲人才,提升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知晓程度,普及有中医特色的防病治病知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落实中医药相关政策

各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经贸发展局负责,优先安排对公立中医药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其他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价格措施,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支持中医药人才培训与引进工作,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扩大中医药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鼓励患者就诊中医,积极争取中医药报销比例的适当调整。科技局对区内中医药科研课题项目予以倾斜,扶持中医药科技发展。发展策划局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大中医药政策和中医药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投入和补偿机制

要逐年加大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落实对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及基本药物制度中药饮片的补助政策。建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各街道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设施设备、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人才培养、中医科研等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三)深化改革,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中医药行业要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大中医药在医改中的比重,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统筹设置中医药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独立的中医药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行业按照有关规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开放力度,支持和鼓励成都中医药大学来高新区举办医院和中医药科研机构。公立中医药机构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模式、分配体制、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既要体现政府创办的公益性,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与健康服务的需求。

(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内部管理,调整中医院诊疗服务结构,增加中医药特色服务,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加强中医药治疗疑难病、老年病及“治未病”、养生保健等特色优势建设。认真抓好中医药机构药剂室、名医馆等建设。支持有中医药特色、有创新、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提升全区中医药学术及科研水平。

主题词:卫生中医规划通知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抄送:市卫生局。

5.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篇五

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强调整体把握健康状态,注重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中医药健康服务是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主要包括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多元投资,加快市场培育,充分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实现两者协调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政策引导及行业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加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中医为体,弘扬特色。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方法,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快科技转化,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体制机制。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能力大幅提升。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基本适应全社会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以中医药学为主体,融合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丰富和发展服务技术。

——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品研发、制造与流通规模不断壮大。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和相关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企业和产品。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环境优化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政策基本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发挥自身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提供支持。

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规范和标准,推进各类机构根据规范和标准提供服务,形成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或指南(服务包)。建立中医健康状态评估方法,丰富中医健康体检服务。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开展药膳食疗。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引导,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更全面地认识健康,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加快制定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相关规范及标准。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健康体检机构规范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业务。

专栏1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建设项目

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

在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健康体检,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

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合作试点

建立健康管理组织与中医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机制,在社区开展试点,形成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家庭、个人多种形式的协调互动。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建设

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人员、技术、服务、产品等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建立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规范和推进中医师多点执业等措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院、疗养院和中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

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转变中医医院服务模式,推进多种方法综合干预,推动医疗服务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注重健康维护,发展治未病、康复等服务。支持中医医院输出管理、技术、标准和服务产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鼓励县级中医医院探索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

专栏2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建设

建立由国家、区域和基层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三个层次构成的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优化诊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发挥技术辐射作用。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规范中医诊疗设备配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非中医类医生、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针对部分基层常见病种,推广实施中药验方,规范中药饮片的使用和管理。

非营利性民营中医医院建设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肛肠、骨伤、妇科、儿科等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

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发展

支持发展民族医特色专科。支持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上藏、蒙、维、傣、朝、壮、哈萨克等民族自治地方设置本民族医医院。规范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推广应用。

(三)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各地根据康复服务资源配置需求,设立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疗养院,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

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与社区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在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群众就近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专栏3 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设

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加强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中医医院康复科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伤康复中心、民政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

(四)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

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

专栏4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试点项目

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

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探索形成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主要模式和内容。包括: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新机构,以改建转型和社会资本投入新建为主,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延伸提供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创新老年人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研究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发展养老服务新业态;培育中医药健康养老型人才,依托院校、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老年家政护理人员中医药相关技能培训。

(五)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

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发展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依据《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开展健康教育。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医孔子学院等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支持举办代表性强、发展潜力大、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展览和会议。

专栏5 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发展项目

中医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加强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与监管评估。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依托现有公园设施,引入中医药健康理念,推出一批融健康养生知识普及、养生保健体验、健康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园区。

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工程

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知识技能竞赛、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深入研究、挖掘、创作中医药文化艺术作品,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

发挥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内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养生保健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打造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六)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发展。

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鼓励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通过对接研发与使用需求,加强产学研医深度协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扩大中药材种植和贸易。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加快推动中药材优良品种筛选和无公害规范种植,健全中药材行业规范,加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保护,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打造精品中药材。开展中药资源出口贸易状况监测与调查,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开展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评估等服务,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认证、医疗管理服务认证等服务评价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检验检测体系。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和成果转化服务。发挥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作用,探索发展中医药电子商务。

专栏6 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重点项目

协同创新能力建设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研发创新平台,促进产品的研发及转化。

中医药健康产品开发

加强中医诊疗设备、中医健身产品、中药、保健食品研发,重点研发中医健康识别系统、智能中医体检系统、经络健康辨识仪等中医健康辨识、干预设备;探索发展用于中医诊疗的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

第三方平台建设

扶持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评估及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开展质量检测、服务认证、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支持中医药技术转移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建设

提供中药资源和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

(七)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

吸引境外来华消费。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中医医院成立国际医疗部或外宾服务部,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多样化服务模式,为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全面推进多层次的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临床实习。整合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为境外机构提供科研外包服务。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扶持优秀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中医药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境外营销网络。培育一批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中医药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中医药院校赴境外办学。鼓励援外项目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相结合。

专栏7 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

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

扶持一批市场优势明显、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建设一批特色突出、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机构),创建若干个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力突出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区域。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服务贸易,开发国际市场。

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遴选可持续发展项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

民族医药健康产业区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东盟(10+1)、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为平台,在边境地区建设民族医药产业区,提升民族医医疗、保健、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服务能力,提高民族医药及相关产品研发、制造能力。

三、完善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对于社会资本举办仅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传统中医诊所、门诊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只提供经核准的传统中医诊疗服务的传统中医诊所。

(二)加强用地保障。各地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统筹考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需要,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用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优先安排土地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的发展需求。按相关规定配置中医药健康服务场所和设施。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对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可根据规定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对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三)加大投融资引导力度。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统筹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发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新增项目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中医药企业通过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创业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企业。加大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外汇管理支持力度,促进海关通关便利化。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

(四)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可以按规定获得财政补助,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可由同级政府给予支持。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引导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摆在重要位置,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医药局要发挥牵头作用,制定本规划实施方案,会同各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发展改革、财政、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文化、卫生计生、旅游等部门要各司其职,扎实推动落实本规划。各地区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细化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二)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行业组织,通过行政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宜行业组织行使的职责委托或转移给行业组织,强化服务监管。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标准和监管。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规范和标准制修订工作。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领域,制定并落实服务承诺、公约、规范。建立标准网上公告制度,发挥标准在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推行属地化管理,重点监管服务质量,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引导行业自律。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引入认证制度,通过发展规范化、专业化的第三方认证,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专栏8 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化项目

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制定

制定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人员、服务、技术产品标准,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体系。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国际化进程。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公告制度,加强监测信息定期报告、评价和发布。

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推广

依托中医药机构,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推广。发挥中医药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医药标准应用推广培训,推动中医药标准的有效实施。

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建设

制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统计方式和统计体系,完善统计信息报送和发布机制。

(四)加快人才培养。推动高校设立健康管理等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设置,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相关职业(工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着力培养中医临床紧缺人才和中医养生保健等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规范并加快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探索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科普宣传、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复合型人才,促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与落实就业创业相关扶持政策紧密衔接。

改革中医药健康服务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方式,推动行业协会、学会有序承接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认定具体工作,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专栏9 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力资源建设项目

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

依托现有中医药教育资源,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教育培训,培养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领域领军(后备)人才、骨干人才和师资。

中医药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建设

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型人才岗位设置,制定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培训职业技能标准,加强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培训,推动行业协会、学会有序承接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认定具体工作。

6.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篇六

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作用,拓展中医药服务新领域、新业态,加快推进川陕甘结合部中医药区域中心、“健康广元”和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按照《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广元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广元市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广元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精神,特制定本发展规划。规划以2015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机遇

(一)发展基础。

一是药材资源优势独特。我市拥有药材资源2500余种,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产业的生产原料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优势突出,全市现有中药材基地总面积达100余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是四川省重要的中药材基地之一。广元杜仲、柴胡、天麻、川明参、灵芝、茯苓、银杏、瓜蒌等道地药材优势产业带正逐步形成,麝香、僵蚕、雄蚕蛾等名贵动物药正逐步形成优势产品。

二是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全市已有30家生物医药企业建成投产,形成了新中方医药集团、亿明药业、康康医疗器械、德润通药业等一批优势企业,产品涵盖原料药、化学药、中药饮片、— 1 —

中药制剂、中药健康产品、医疗器械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达19家,其中,中西药品制剂6家、中药饮片3家、生物医药原料药3家、中药大健康相关产品3家。获得国家药品批文的品种143个,其中,国家新药5个、全国独家品种4个、全省独家品种15个、医疗器械获得国家注册证的品种6个、新医疗器械1个、保健品种1个。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盘龙医药工业园、剑阁剑门产业园建成并已形成一定规模,青川竹园塔坝生态医药园已具雏形,园区承载条件和能力明显增强。中药材品种数量丰富,其中符合国家标准的大宗品种357个,常用500个配方品种中有317个。建有中药材基地的乡镇达到80个,产量10万吨,产值14.2亿元。

三是医疗服务发展较好。截至2016年底,我市拥有中医医疗机构11所,县区均设公立中医医院,全市90%的综合医院设置有中医科室,全市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设立了中医科(室),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257个乡镇卫生院中均设立了中医科(室),2498个村卫生站中95%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量持续保持50%以上。全市中医药服务总体规模与实力居全省前列。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新中方医药集团、亿明生物科技、德润通药业、海天实业等企业相继建成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蓉成制药、春雨制药、— 2 —

申达实业、德润通药业、康康医疗器械等企业相继建立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亿明药业已完成研究和正在研发的化学原料药和制剂品种10余个。赤健中药、岚晟生物科技、太星药业、德润通药业等企业与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竞争优势不足。广元市中医药产业主要以中药和原料药粗品加工为主,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尚无知名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对全市中医药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二是政策措施乏力,吸引能力不足。招商引资的“软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推进机制还不够健全,项目引进和产业培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对规模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三是药材特色欠缺,品种开发不足。我市道地药材丰富,与相邻区域比较特色不明显,规范化不足,规模较小,没有国家GAP(中药材生产规范)认证的药材品种。优势品种产地精深加工企业少,综合开发利用不足,未形成产品链及产业链的药材大品种,产品的综合效益不明显。四是科技基础薄弱,专业人才不足。但同时作为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中医药科技支撑乏力,中药种植、栽培、研发、营销以及中药信息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

较少,缺乏高等院校、产业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支持。

(二)发展机遇。

国际、国内中医药健康消费需求增长态势良好、前景广阔。近年来医药保健产业和医疗健康服务实现了快速发展,2015年全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6885亿元,年均增长17.81%,比2010年翻了两倍多,其中中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867亿元,占比为35.95%,增速快于整个医药工业;国内保健品消费支出约为3500亿元;2015年全国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数58760个,同比增长2%,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达1.4亿人次,同比增长3.9%,在我国人口增长、老龄化、慢性疾病增多和全民医保体系更加完善的总体趋势下,医药健康需求还将不断扩大。同时,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程度的加快,各国对中医药的认知度正逐步提升,目前全球约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产品,年交易额近5000亿元,并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递增,国际医疗保健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国家政策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系列政策的相继实施,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从政策、监管、资金、要素等方面持续增强了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度。中医药产品是特殊产品,属于刚性需求,— 4 —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生活条件改善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医药卫生需求将持续上升,且呈现多元化。同时医保投入继续增加,也为医药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我市中医药产业探索发展新路、扩大开放合作提供了难得良机。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三)指导思想。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要求,始终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实施“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和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总体部署,按照新发展理念,以全面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和信息化发展;遵循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路径,坚持存量与增量并重、速度与质效并举,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推动产业成链发展、有序发展和协同发展,将我市建设为省内一流、川陕甘结合部区域现代中医药健康产业强市。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2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工业100亿元、医疗健康服务50亿元、医药贸易30亿元、药材种养殖20亿元。培育出有特色的药材大品种和大品

牌,成为重要的药材资源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产生一批龙头和特色企业,建成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中医药与“绿色生态、康养旅游” 深度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

中医药服务能力目标。到2020年,全市85%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标准,剑阁县、苍溪县中医院巩固建设三级乙等,旺苍县、利州区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基层中医药服务量稳定在50%以上,中医医院诊疗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比例达到28%以上。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人、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1.5张,其中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1.2张,0—36个月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实现从临床服务向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养老拓展,设立康复科、治未病科和老年病科,其余中医医院能提供治未病和(或)老年病服务。以中医药技术平台建设为载体,建成国家中医药重点专(学)科2个。

生物医药工业目标。培育发展以现代中药和中药大健康产品为主,兽药、医疗器械为特色的产业体系。计划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比重4.0%,占全市工业比重比“十二五”提高1.3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9.5%,实现利税6.8亿元,年均增长24.8%,其中中成药30亿元、化学原料药及制剂25亿元、兽药10亿元、医疗器械5亿元、中药大健康产品30亿元

特色产品发展目标。做强清脑复神液等具有竞争优势中成药品种3至5个、化学药品种1至2个和健康食品5至8个,实现销售额超5亿元的龙头产品1至2个、超1亿元的拳头产品3至5个、超0.5亿元的特色产品8至10个,新增医药健康新产品20个以上,培育中药配方颗粒以及银杏叶、淫羊藿提取物等一批新品种。

药材基地建设目标。围绕我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突出特色、打造优势。建设秦巴山区特色优势的规范化药材种植(养殖)基地10至15个,并成为全国重要的药材资源开发与保护示范区。重点做强天麻、柴胡、川明参、杜仲、茯苓、僵蚕、白及、淫羊藿、前胡、葛根、灵芝等优势品种;培育山葵、花椒、百合、黄精、重楼、金银花、麝香等特色品种,建成大宗药材品种的主要生产基地5至7个,实现药材栽培面积120万亩;新增道地药材品种3至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至5个和通过审定新品种2至3个。

医药贸易和医疗康养业目标。加快秦巴区域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医药物流中心城市,整合提升医药商贸物流企业,计划“十三五”末医药贸易额达30亿元。结合健康养生产业规划,大力发展医疗健康养生服务业,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收入50亿元。

三、发展路径与重点

(五)切实提升中药材生产种植数量与品质,全面夯实产业发展原料基础。

科学规划中药材种植区域。鼓励发挥区域优势,结合省、市 “精准扶贫”工程,建设可持续、多元化、特色化的中药材产区经济。青川重点发展天麻、银杏、麝香、油橄榄、重楼、大鲵等,剑阁县重点发展柴胡、石斛、金银花、葛根等,苍溪县重点发展川明参、僵蚕、白及、陈皮、黄精等,旺苍县重点发展杜仲、柴胡、淫羊藿、陈皮、大鲵等,昭化区重点发展茯苓、百合、花椒、银杏叶、葛根、前胡等,朝天区重点发展山葵、灵芝、天麻等,利州区重点发展天麻、山葵、灵芝、金银花等。

建立健全中药材保护体系。完成省中医药局下达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任务并促进成果转化,加快我市道地和特色优势药材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建成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升种子种苗的生产、科研、管理与服务水平。制订2至4个大宗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开展道地药材认证评价与认证标准示范研究,建设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完成1—2种道地药材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其基因资源库和信息数据库构建。规划青川县濒危珍稀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建设5种濒危稀缺道地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家种(养)培育基地,重点突破濒危药材资源野生繁育瓶颈。

调整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科学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 8 —

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有计划种植(养殖),解决品种短缺与过剩。鼓励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设中药材生态基地,支持和推广森林康养、林下种植(养殖)等多层次立体复合生态模式。重点推进10至20种道地和特色优势药材基地建设,新增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10个,辐射面积13万亩。整合重要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实现道地药材有序生产。建设县级单位工作站和信息站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和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市80%县区。鼓励市内外大型中药企业联合建设一批跨区域、跨市经营、以中药材规模化基地共建共享为依托的中药材产业集群。

(六)着力提高中药及健康衍生品生产规模与效益,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优化产业布局分工,以工业为主导,带动农业、康养及服务业发展。以“康养、药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支持各县区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和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积极支持建设秦巴区域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鼓励创建秦巴山区中医药产业联盟,形成区域合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增强中药工业优势。重点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小包装等产品做大做强,加快直服粉末饮片、中药煮散颗粒、定量压制饮片等新型中药饮片研发。加快推进基于古方、名方、验方和秘方的中药新药(院内制剂)以及中药独家、保护品种的研发与产业化,— 9 —

重点开展大品种品牌中成药二次开发。推动中药工业实现药材来源基地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检测手段科学化。

加快天然植物提取物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复方中药提取物、单味中药提取物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及其产品和植物提取粉剂、液体等剂型,有效解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探索开拓营养补充剂、生物农药、饲料等领域的使用市场,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加强生产质量控制,实现植物提取物产业多元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

壮大中医药衍生品产业。围绕中药有效成分,开发与培育有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辅助降血压、血脂、血糖等功能的中药保健品。重点发展抗氧化、肿瘤辅助治疗、防阿尔茨海默氏症、亚健康调理等中药养生食品(药膳)。大力发展具有美容、保健功效的中药功能型化妆品,以及采用中医药治疗理念、方法和模式的各种保健器材等。依托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低度中药养生保健白酒等药、酒、果、茶等相关联的中医药衍生品。依托我市饲料和畜牧产业的市场优势,探索发展改善畜产品品质的绿色环保中药饲料添加剂和兽药。

做强中药材大品种健康产业链。积极推动我市更多的道地药材进入国家药典和药食同源、新资源食品目录,有力促进适合我市种植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引种和产业化。选择1至2个符合药食同源要求的优势特色中药材,实施从规范化种植、提取物到药品 — 10 —

生产及其衍生品的全产业链开发。

做优产业发展载体。加强与国内大型知名中药企业合作,如国药集团、神威医药集团、以岭药业、同仁堂等,大力开展中药创新,加快中药新品种开发和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民间方、民族医方和医院制剂方的收集、筛选,开发一批中药新品种。

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广元特色中药饮片,加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如天麻、杜仲、柴胡、前胡、茯苓、僵蚕等;突破性发展直接口服饮片,如天麻冻干片、天麻粉、僵蚕粉、灵芝粉、灵芝孢子粉(破壁)、葛根粉、百合粉、白及粉、茯苓粉等;开展山葵及其制品的成分功效配方研究;发展柴胡、淫羊藿、前胡和灵芝等中药提取物。抓住配方颗粒放开机遇,建设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谋求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布局。

(七)充分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空间和领域,全面发挥产业需求拉动效应。

优化中医药健康服务空间布局。在保障基本健康服务全覆盖基础上,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新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按照“一县一主业”原则,医药产业按“一园多点”进行空间布局,医药深加工企业原则集中入驻医药工业园。医药产业工业企业重点向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盘龙医药工业园集中;在剑阁县、朝天区、旺苍县、苍溪县适度发展兽药、医疗器械、中药饮片等;

在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地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和健康养生产业,适度布局药材产地加工和提取物生产企业。

健全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公立医疗服务为主体,社会办中医服务为补充的覆盖市、县区、乡镇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市中心医院在康养示范产业园修建三甲综合医院发展医养及高端医疗、支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老院区发展医养结合及康复医疗,支持市中医医院在万源新区拓展高端医疗和医养结合服务。加强市中医医院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发挥市中医医院人才培养和院内制剂研发辐射作用,建成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以市县区中医医院为载体,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性质的中医医院,加快发展个体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诊所。大力发展社会办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及具备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置“治未病”科。建设1个以上县(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区,4个全市示范性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鼓励发展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多样化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支持以市、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康复科为基础建设市县级中医康复平台。三级中医医院均设置康复门诊、功能治疗区和独立病房,二级中医医院均设置康复科。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康养 — 12 —

机构。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建立各级中医医院与下级医院和基层社区康复机构帮扶和双向转诊机制。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康养协作机制,支持各级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健康养老服务中的特色优势,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拓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群提供居家式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疗养院。培育中医医养融合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基地。

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集中整理和编印《名医名方汇编》《名医名案汇编》,实施全市濒危中医诊疗、中药炮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与研究保护。抢救、挖掘和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运动健身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中医传统运动健身休闲产业。依托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示范片,加快养生产业园、药膳食疗馆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开展中医药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女性养生、禅道康养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和剑门关、天曌山、唐家河、曾家山等养生度假基地建设。鼓励有条

件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园区,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项目,促进中医药旅游商品创新开发,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交流合作。

完善中医药商贸服务体系。加快相关流通配送行业兼并重组,鼓励支持建立中药材流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推动物流现代化。鼓励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执业医师执业药师远程在线处方审方。探索我市与沃尔玛、九州通、好医生、神威药业等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我市中医药健康名牌产品进商场、进超市。加快发展面向中药及其衍生品制造的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八)实施产业触网支撑工程,实现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信息化。

推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信息化。发展中药材种植物联网模式,普及网络化环境监测系统,推行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种植。推广应用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中药大规模种植(养殖)信息化技术,配套建设市、县中药溯源信息平台。

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信息化。加快企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下同)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开展医药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促进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建设药理毒理试验检测信息化平台,鼓励产学研医发展网络协同研发、网络众包设计。支持生产企业开展网络精准营销和O2O(线 — 14 —

上到线下)体验式营销。

推进中医药商贸流通信息化。依托相关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企业,建设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中药材资源指数体系。鼓励开发和应用中药材电子交易规格标准,推动中药材质押评估和担保业务开展,建设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推动中药材仓储物流信息化能力建设,规范和加强中医药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管理。

推进中医药诊疗服务信息化。推进中医药大健康门户建设,重点建设中医药特色诊疗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广元市中医药信息中心。积极推进中医药云健康系统建设,实施医养结合、中医养生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家庭和医联体远程诊疗教育服务平台试点等工作。

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基础建设。建设市、县级中医药信息化网络节点,完善数据中心基础硬件建设。提升基层中医机构人员信息化终端的配置能力,逐步完善中医医疗数据安全规范和安全设施条件的配套。加强医疗信息化专业人员和中医药从业人员信息化能力培训。建立药理毒理试验检测信息化平台。

(九)实施技术创新支撑工程,实现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内驱化。

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方案的系统评价和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深入研究,以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理论的整理研究,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和医院制

剂方的收集、筛选,加快中药新品种开发和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围绕大宗食药同源药材,进行资源、物质基础、药理毒理及饮片、中成药、提取物、保健用品等全方位系统研究开发。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职务性医药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收益权和分配权制度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加快研发成果转化。

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突破并掌握野生濒危药材人工繁育技术和工厂孵化技术,加快发展中药饮片生产新技术,重点推进分离与纯化先进技术、在线检测、智能化管控和质量溯源等中成药生产新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应用。积极发展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大孔树脂吸附纯化等新一代天然植物提取技术,积极推动生物工程、微胶囊、组织化和重组技术等中药相关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应用。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贯穿整个产业链,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引导实施科研成果本地转化及产业化,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自创或引进,联合科研院所、发布我市技术创新指南。

以医药企业为主体,组建新药研发中心,建立中药材研究机构、中医药产业研究院、药食同源研究院及产品检测分析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建立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产学研联盟,提高医药新产品研制能力。积极对接国 — 16 —

家中医药科技计划并获得支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研发投入、收益和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政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

(十)实施交流合作支撑工程,实现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国际化。

推进外部优势资源本地转化。充分利用“九广合作”机制,依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重点围绕全国百强医药企业,全面开展产业招商;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谋划项目招商;依托现有企业产业上下游延伸,谋划包装项目招商;依托医疗资源、康养旅游资源,谋划包装项目招商;依托“市校合作”、产业创新联盟、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谋划包装产业化项目招商。通过招商项目落地,实现产业突破性发展。加强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三角经济带知名中医药健康企业合作,以神威药业、万达集团、绿城集团、国药集团、广药集团、三九集团、好医生集团、昆药集团等国内中医药健康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吸引来广设立中医药种植及精深加工一体化基地、设立药品研发及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我市中药材产业链。

推进本地优势产业外向发展。建立中医药健康贸易与服务平台,重点实现与国内外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医药保健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互联互通,推动本地优质产品“走出去”。重点引进以岭药业、神威药业、广药集团等百强企业在广元经济技术开发

区医药工业园新建药品生产基地;重点引进以生产银杏叶注射剂、柴胡注射剂、柴胡滴丸等为主的企业,与我市具有规模化种植(养殖)、品质优良的种植(养殖)企业(基地)强强联合,共建提取物生产线,并合作开发相关产品;重点支持招引神威药业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项目落户广元;支持康康医疗器械重组、开发新的医疗器械项目。

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举办中医药健康国际论坛、中医药健康养生论坛和高端医药学术会议,搭建一批交流合作与产业发展平台。加强全国各地在健康医药政策、法规、技术及市场研究等方面的交流,组织并支持市内企业、院所参加国内重大展会、开展对外合作研究与人才交流,构建携手北上广、面向全球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

(十一)实施质量品牌支撑工程,实现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优质化。

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增强商标品牌意识、发挥企业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鼓励医药产业园区创建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积极支持、组织优势潜力中医药企业争创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四川名牌,促进中药品牌集聚集约发展。坚持名企、名品、名标、名牌、名区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质量提升和品牌营销,引导中医药企业开展商标国内、国际注册,支持品牌中医药健康企业在制备工艺、临床用途及包装等多方面申请国内外专利。鼓励道 — 18 —

地药材申请地理标志和专用标志使用,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示范县、以道地药材为核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示范县。培养形成品牌优势产业和知名龙头企业,提升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建设优秀人才队伍。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以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省名中医、省名中药师等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打造广元市中医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团队1至2个,造就一大批在中医药健康重点领域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领军型人才。深入实施“广元名医工程”,培养、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大力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推进中医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中医药名家的传帮带作用,健全我市中医药师承制度,完善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药材生产种植和精深加工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通过开展在职继续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校企、院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流通使用的产业链人才体系。

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推进中药产品全过程追溯体系试点建设,完善部门监管、企业管理、公众查询三大平台,扩大全市中药质量监督抽验覆盖面。建设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与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采用国际标

准作为企业的内控标准。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建立药品质量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四、支持政策与措施

(十二)财政投入政策。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加大用于中医药特色品种、基地、工程、企业和项目等发展重要支撑的后补助与奖励。支持在中医药健康领域采取市场募集、政府引导的方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并积极引导社会各级各类相关投资基金投向于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点潜力项目。

(十三)研发创新奖励政策。鼓励中药健康产业制造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支持设立中药健康产业的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创新服务和综合类创新服务平台,以及企业技术(设计)中心。

(十四)投融资和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市内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和利率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提供贷款。

(十五)要素供应政策。鼓励采取划拨、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等多种方式扩大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用地供给。扩大直购电、天然气直供政策在中医药领域的适用范围,鼓励利用富余电量支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支持社会办中医医疗及健康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公立医疗机构执行相同的保供与价格政策。

(十六)市场推广使用激励政策。鼓励市内各级医疗机构加大道地药材、中成药品种的采购使用,并支持进入国家省、市级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药物目录。开放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探索制定市内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销售管理制度。

(十七)中药材生产领域专项政策。统筹涉农资金,积极推动农业企业以贫困县为重点开展的中药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及规范化种植。推进中药材GAP备案信息平台的使用。鼓励中药材生产企业实施中药材GAP自评或委托具有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和健全的制度,能独立开展中药材GAP评估工作的第三方单位进行评估。

(十八)中药及健康衍生品生产制造领域专项政策。加大中药健康产业制造企业来广投资扶持力度。支持获得国家中药新药、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及中医药医疗器械注册证等科技成果的企业实现成果在我市的有效转化及产业化。

(十九)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并实施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医疗机构管理、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等政策。简化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的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积极推动和完善中药制剂市内调剂使用制度。推行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支持到三江新区、大荣新区新建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特色街区、中医药旅游健康综合体、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园区)。

7.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篇七

1 编写原则

1.1 注重工具性

本教材将大学语文首先定位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语文工具课。中医药院校教材建设应充分体现中医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在中医药类专业学生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中,较强的沟通及表达能力是中医药从业者必须具备的,而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是检验表达能力优劣的关键因素。根据我们曾在本校学生中所作的语言基本功测试和大学语文课程问卷调查,近百分之三十的被测学生处在“差”的等级,即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均不理想。作为医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临床、科研或教学工作,都需要较高的语文水平,需要较强的汉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因此,教材将大学语文定性为工具课是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的。

1.2 重视审美性、趣味性

本教材在编写上不是侧重重复字词句的基础教学,而是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阅读文学名篇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但提高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不是通过说教,而是美文、趣文的感染熏陶,因此,本教材也将大学语文定位于文学修养课。此定位也符合大学语文的课程特质。

1.3 重视人文性

本教材重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特别强调其提高人文素质的功能。医乃仁术,医乃人学。作为医学生,除了掌握生理、病理、解剖知识外,还要特别了解人之为人的社会、心理、情感、文化因素,从而建立起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大学语文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医德教育课不同,它是以一系列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使人在审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启迪,从而更加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因此,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意义尤其重大。本教材在选篇上十分重视文中思想的先进性,既有中国儒道思想的精华,也包括带有现代普世价值观观的作品,希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起人文关怀的理念。这也是从医者最不应当缺失的。

2 编写体例

大学语文的选文原则与编排体例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在选篇上,或重人文精神,如徐中玉本《大学语文》(第九版)和夏中义本《大学新语文》[1];或重文学审美,如王步高本《大学语文》,按照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对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尽量不遗漏[2];或重思想文化,如温儒敏本《高等语文》,以文化学意义上的专题形式与中学基础教育拉开了层次[3];还有的主张“回归语文本位”,如陈洪本《大学语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经典的或优秀的汉语文文本。这些教材的编法优缺点都很明显,学界对此也讨论多年,在此不再赘述。

与上述各类教材不完全相同,本教材在编写上采取的是文选和通论分列的方法,上编分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现当代散文、议论文、诗词曲赋骈文、小说、书序游记、祭文碑铭家书演说、医学笔记小品等九个单元,下编分中国文学史概述、诗词曲格律常识、古代文论选导读、儒释道与中医学、古代文化常识等五章。文选部分选文60余篇,内容涉及散文、史传文学、议论文等十几种文体,重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展现各类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采;其中第九单元“医学笔记小品”,选取了与医学有关的、趣味性较强的医学小品文,旨在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始,在轻松自然之中了解中医知识,建立与中医学的良好关系。在对要学习的学科内容下编通论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脉络、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渊源、各个文学流派的不同主张,了解儒释道与文学作品和中医学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习俗和有关制度等,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为阅读文选打下一定基础。

编排体例是大学语文教材的纲,它体现了编者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构想。总体上看,本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此种编法更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3 选文原则

3.1 以古文为主

中医药院校教材既要反映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和共性,又要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就中医药类专业而言,学生要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就是扎实的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功底。因为中医院校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传统文化,古文的阅读欣赏对学习中医典籍更有帮助。适应该项素质培养的需要,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就必须以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为基本内容,并适当与现代人文教育相融合。本教材在选文上就采取了此种策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皆有所选,但以古文为主。在全部上编60余篇作品中,现当代作品仅有不到20篇,其中外国作品5篇,古文占了绝对的比例。

3.2 强调与中医结合

目前通行的一些有影响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多是选收一些文学性的范文,附加注释和简要导读。这些教材都是为各类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各科学生编写的通用教材,重在抓共性,故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学科的专业特点。除许敬生先生2006年主编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对中医药院校专业特点有所兼顾外,再无其他优秀的专供此类院校学生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本教材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行业特点,强调与中医结合。

教材选取了一部分与中医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涉及到中医药学的知识,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例如,教材选收了10篇古代医学小品文,虽然并非每篇都出自医家之手,但都与医学有一定的联系。其中《鉴药》通过作者自己服药不当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处理任何事情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尤其是注意“度”的把握,借此抒发了对唐王朝因循守旧、不图改革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是对中医学所主张的“度”与“和”的思想的生动的阐释;《医事笔记五则》虽非医学文献,但分别通过笔记杂著的形式记录了丰富的医学资料,洋溢着传统医学文化的信息。医话是中医著述载体之一,属于医学小品文,它随手笔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或夹叙夹议地说理,或扼要生动地述事,往往含义深刻、意味隽永;《医话二则》第一则《读医书四病》,选自清代《医经余论》,文中历陈读书之病,指出若读书不善,其弊甚于不读书,可谓至为允当;第二则选自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的《潜宅医话》,要求学医者既要博览群书,又不可泥于古书,明确提出才、学、识三者兼备,方可从事于医。

3.3 重视源文化

本教材第一单元选取了儒、道两家经典名篇共四十五则,旨在让学生从源头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了解中医理论形成之源。

《周易》、《老子》、《论语》、《礼记》等篇章不但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也是中国文化思想之源,是中医理(下转第65页)(上接第17页)论之源。中医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为中国所独有,因此它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例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医理与文化是一致的,都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点大多汲取了传统文化中道教的自然无为、佛教的静修、儒家的礼仁气等思想观念;中医众多流派也多衍生于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潮中,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论、自然辩证法、理义、巫神术等。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捏拿打等,无不蕴含着古代传统文化的理念。

中国古代经典不仅思想深刻、富于哲理,而且语言精炼、寓意深远。经典的魅力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形式上;不仅反映在思想方面,也反映在文字表述方面;不仅反映在它和时代的密切关系中,也反映在它与传统文化的不断交融中。传统经典所显示出的深邃的理性精神,不仅深深地吸引人、感动人,还在于启迪人、鼓舞人。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这些经典,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理论渊源,而且能够感受经典作品的语言文化魅力。因此,本教材将儒、道两家经典列在首单元是有深意的。

4 结语

本教材是依据行业人才需求和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而规划建设的,在编写上注入了新的理念,体现出一定的行业特色,是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使用的规划教材。教材在编排上未将语言基础知识、写作知识作为专章单列,一是篇制的限制,二是希望为教师授课留下更多的空间。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教材的编排是否科学最终要看它是否有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书虽然在课程定性、定位、目的任务、内容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但教学效果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对此我们将继续关注。S

摘要: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该教材课程定位明确,文选体裁丰富,重视传统经典,突出行业特点,强调与中医结合,无论在编写理念、编写内容以及编排体例上都体现了较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经典,中医特色

参考文献

[1]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步高.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8.我国医药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篇八

关键词:医药物流;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69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强调的是药品的特殊性、专营性以及国有主渠道作用,导致这一领域一直由国有企业垄断。和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年代的很多产业一样,医药流通同样经历着:供求关系从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经济形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因此它的历史依然有章可循。然而,它们又是有所差别的。极具特殊性的医药行业的改革开放还一直在迷雾中行走,在此大背景下的流通变革,作为“医药产业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壁垒”,自然也染上了浓厚的行业色彩。

一、 医药物流的界定

虽然我国医药物流兴起发展至今已有一段时日,但目前的医药物流更多的只是概念的炒作,缺乏对医药物流的真正理解和切实执行。很多“做医药物流”的人还没有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物流。这说明从投资或经营的观念上来看,人们对医药物流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三种:1、医药物流就是医药经营企业。这种观念认为,所谓的医药物流就是医药经营即医药流通企业,就是我国目前医药流通领域的医药商业企业。2、医药物流就是药品配送。这种观念,以偏概全地认为建几个仓库配备几十辆货运卡车就叫物流,医药物流工作就是药品的配送工作。3、有人认为医药物流就是要配备进口的设备、先进的系统。

医药物流的核心应该是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二、 我国医药物流与发达国家医药物流的简单对比

规模与市场集中度方面。当前,我国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我国名列前10位的流通批发企业的销售额之和占市场总额的20%左右。而美国的医药市场规模是我国的近十倍,但美国的前三大药品流通批发商却占据了其国内市场的95%。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集中度低,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中国医药流通商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低下,成为医药物流发展的瓶颈。在美国,许多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更倾向于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完全分离出来,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其中包括显性成本构成的物流活动,如运输、储存;也包括隐性成本构成的物流活动,如库存控制、信息处理等。相比之下,我国相当多的中小型医药经营企业仍然保留着“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从药品的采购到销售全过程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完全由企业自身独立承担,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理念。

体制支持与运作方面。医药物流是一个大市场,所有的医药物流都应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这是一种割不断的横向联结。但部门分割的政策管理体制却把这种联结纵向切断,跨部门的东西很难形成整合与整体效应。主要体现在工商政策与药监政策不配套和医药市场行政分割、地方保护严重,与现代物流业是相排斥的两个方面。

管理与核心竞争力方面。中国医药物流的基础设施与装备已初具规模,但大多为粗放经营,内在质量差,运作效率低。因此,目前医药流通业极为缺乏医药物流的管理,或者说目前的管理不能适应医药物流的发展。多数医药流通商业企业缺乏市场开发和市场服务能力,这阻碍了医药流通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现代流通企业必须通过业务的整合和流通配送环节的优化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技术支撑方面。信息化水平的落后以及医药生产企业、商业批发企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药品标准编码是我国医药物流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医药物流企业并没有运用物流信息系统,信息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远远没有达到物流运作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互不兼容的编码系统势必会造成信息处理和流通效率低下。

三、我国医药物流发展模式分析以及展望

早在2004年年初,业内就已经有观点认为医药物流投资过热,但全国各地企业投资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情很高,申报的项目少则投资数千万元,多则高达十几亿元,将医药物流的盘子越做越大,尤其北京、成都、上海、广州、武汉等地更是“虚火过旺,高烧不退。浙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有这样的担心:“医药流通早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巨额投资导致的后果将可能使企业血本无归。”两年前在武汉投资落成的号称“华中最大”的一家医药物流中心的无疾而终便是最有力的明证。

1、实力型国有企业凭借其几十年积累努力开拓

作为典型代表的国药集团物流中心项目已经初步取得成绩。国药物流目前已经建立了分别以上海、广州、天津、北京、沈阳、成都为中心的区域物流中心,下辖各城市配送中心和驳运中心,既可实现客户产品在几大区域就近存储,以及各区域物流中心之间的转仓,又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客户产品到医院、药房等终端客户的配送。

作为集中产品资源再分销的医药商业模式是符合现代市场营销产、销分工这一大趋势的,但传统医药商业企业依靠行政垄断产品资源的方式不可能再行得通了,所以医药商业企业要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从两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一是整合厂家高端产品资源使自己转变成为生产企业的经销商,为生产企业打理及经营市场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有销售力的产品资源从而提高经营品种的盈利能力,二是要确保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品种上的传统经营优势,针对这一项业务品种多、需求量大、涉及终端范围广的特点,医药流通企业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向第三方物流方向发展,从而发挥自己在药品配送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2、民营力量以其机智灵活的策略抢占区域市场

以九州通为代表的民营力量透出民营企业蓬勃的生命力。为了实现低价销售,九州通大刀阔斧采用现款进货、批量采购、推行大区总代理制等做法,以独家经营的形式赢得了供货商的全盘支持,同时也对国有医药流通企业传统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未来只有大型的商业企业才能有效实现集中批量采购、连锁配送、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这样才能使采购、物流、管理的成本大幅下降,从而取得品牌及价格竞争上的优势。因此大型医药商业企业要积极开展并购重组活动来壮大自己的企业规模。

3、合资企业近来风头日盛

以永裕新兴医药公司为代表的合资企业、近来风头日盛的行业外资本高盛集团、制药企业如太极集团等对医药物流领域的介入、新型物流业态如北京悦康源通(只负责仓储、货运)等,也是医药物流领域中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

医药流通领域全面开放以后,对产品资源和下游渠道的控制以及在零售终端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所以传统医药商业企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紧跟竞争形势的需要。

4、国家医疗改革重点推崇的“药房托管”模式

该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和国家卫生部的共同认可。英特集团在重组后顺利转变为医药类上市公司,作为浙江医药流通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斥资亿元打造药业产业基地。其中大型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是英特药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头戏”,据规划,公司将在产业基地内建设3万平方米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这一大型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将在具有储存、保管等功能的基础上,集成集运、养护、整理、分拣、配货、送货等一系列增值功能,进一步完善英特药业的销售、信息、配送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制造商、分销商、零销商和终端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在英特药业产业基地建成后,将可支持英特药业50亿元的销售物流保障,并最终提供100亿元销售的物流能力。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小刚.2006年医药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N] .中国医药报. 2006-12-26.

[2]我国医药物流产业商业发展趋势分析.江苏物流网. 2005-6-6.

[3]魏小刚.2007年制药企业发展前景展望[N]. 中国医药报. 2006-12-26.

[4]探析我国医药物流市场积弊与对策. 江苏物流网. 2005-3-4.

[5]黄挺. 医药商业:新医改背景下 面临发展机遇.新郎财经. 2007-01-08.

[6]魏端,朱昌蕙.我国医药物流良性发展的思路[J]. 中国药业,2005,14:25-28.

[7]倪婧妍.论医药物流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78-80.

[8]王高玲,汤少梁.医药企业提高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的策略研究[J]. 江苏商论,2005,11:96-98.

上一篇: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有哪些?下一篇:入托体检家长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