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英语公开课反思

2024-08-16

七年级英语公开课反思(通用11篇)

1.七年级英语公开课反思 篇一

七年级英语公开课教案

王俊芳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

Section B 2b部分

教学目标:1.What do you eat/like for breakfast?句式;

2.同位语、宾语从句复习;

3.I like...,but I don’t like...句式运用。

教学过程:1.通过问题导入阅读主题:What is healthy food? What do you eat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Do you eat healthy food?

2.短语汇集:sports star 体育明星 volleyball star 排球明星eating habits 饮食习惯really adv.确实、真地one last question 最后一个问题 after dinner 晚饭后

want to 想要 want to be 想要变得

3.Sports Star Eats Well!

Sports Star Eats Well!means Sports star eats healthy food.4.David asks the volleyball star,Cindy Smith,about her eating habits.the volleyball star,Cindy Smith 同位语

about 介词 关于

Eating habits 饮食习惯

5.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你早餐喜欢什么?练习:1.breakfast/lunch/dinner 替换练习

2.like换为eat 练习

6.I love fruit.I think it’s healthy.我喜欢水果。我认为水果很健康。

I think+宾语从句

7.I don’t like bananas.But I like oranges and apples.我不喜欢香蕉,但是我喜欢橘子和苹果。

8.What about lunch?午餐呢?

相当于What do you like for lunch?

比较:what about与how about

10.I really like it.我很喜欢(沙拉)。

really 副词 强调程度。

I really hate English.我真的讨厌英语。

11.They are not healthy.它们不健康。

主系表结构。练习:我很健康。

12.I don’t want to be fat.我不想变胖。

want+动词不定式(to+动词原形)想要......练习:1.我想变胖。

2.我想变好。

2.七年级英语公开课反思 篇二

1 基本情况

1.1 课前准备阶段

调节好情绪, 保持适度的紧张;收集资料, 精心设计;以PPT为平台, 精心制作课件。

1.2 课堂教学阶段

依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该公开课从5个环节展开教学, 即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后回顾和布置作业。

(1) 组织教学环节:先检查学生出勤率, 然后用英语提出两个日常问题, 要求全班回答, 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 导入新课环节:先问题式导入, “Do you like to travel?Why?”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播放英文歌曲, 引导学生听到关键词“London”, 准备开始一次愉快的“伦敦之旅”。 (3) 讲授新课环节:第一步利用3幅图片对伦敦进行简单介绍。第二步播放视频, 引出第一个景点“The River Thames”, 同时播放文字部分的音频,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第三步呈现图片, 引出第二个景点“The Big Ben”。在“领略”了大本钟风光之后, 学生展示和用双语介绍自己设计的各类时钟, 以此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第四步讨论问题, 引入第三个景点“The Tower of London”,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引入词汇学习。介绍分类、联想的词汇记忆方法。第五步由段落中的长难句, 引出语法学习。要求学生找出句中的否定词, 总结出the double negative的语法功能。 (4) 课后回顾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中心思想、进行课文小结。 (5) 布置作业环节:要求学生完成本节课后的单选和阅读练习, 并尝试用语法点造句, 提高学生语言输出能力。

1.3 课后研讨阶段

公开课结束后, 由教务科组织教学评议。大家一致认为:教师精神饱满、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泼;对教材处理得当, 重点突出;教学设计连贯;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媒体应用得当;教学过程中, 注重及时鼓励学生并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 反思

教师在公开课后的自我分析和反思十分重要。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曾说:“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2]

2.1 反思“得”

达成了本节课预设的各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 重、难点较突出。通过层层铺垫、由易到难的设计, 帮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突显重点。重点学习了伦敦三大景点, 掌握了语法the double negative。能力目标中, 学生通过听录音, 用英语进行关于travel的讨论及介绍时钟的设计, 通过全班朗读课文、用重点词语造句等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学习策略中, 通过每6人一组的小组合作学习, 整理出观点、设计出图案, 对学生进行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尝试了用教学魅力去打动学生, 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真实的情境中, 调动学生的热情, 真诚的表扬与善意的批评并重。导入部分利用图片和问题的新颖性, 切合学生实际, 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生动的幻灯片使教学内容更直观,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本节公开课, 笔者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 尤其是在学生展示和用双语介绍自己设计的各类时钟时, 切实遵循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 指导学生通过个人回答、同伴配合、小组讨论等形式, 完成较难环节;借助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2.2 反思“失”

此次公开课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时间分配上:在备课时因为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导致时间上把握不够准确;口语速度略快导致部分平时比较依赖中文的学生理解不充分。教学环节上: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巧妙, 应让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自然、和谐。课堂用语上:不够简洁、高效, 应加强课堂用语的学习。要尊重学生, 赏识学生, 而不是一味地表扬学生, 应注重评价语的多样性, 引入分层次评价;学生出错时, 不应立即指出, 以免打断学生的英语思维, 应采用“延期纠错”法。

3 探讨

3.1 对公开课的看法

长久以来, 一些人对公开课持怀疑态度, 甚至对公开课深恶痛绝。他们认为, 公开课就是“造假课”:从教学对象看, 执教者多选择整体素质较高的班级和班级中发言较积极的学生;从教学内容看, 执教者多选择较浅显的内容;从教学设计看, 执教者必定反复推敲所有的问题;从教学手段看, 执教者多采用能增强课堂气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他们认为, 公开课违背了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先准备的基本规律, 违背了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规律。的确, 在当前的公开课中, 存在着许多让教师两难的问题, 作为教师, 造假不是本意, 但为了公开课的效果, 有些事又不得不做。最后导致的结果是, 很多教师不想上公开课, 甚至怕上公开课。笔者认为, 公开课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公开课的促进作用

3.2.1 公开课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公开课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智慧。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公开课一般都要经过备课、讲课、说课、评课和反思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教学、研究、交流和反思等重要的教学活动[3]。公开课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上完公开课, 教师往往会思考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哪些地方比较成功。这一反思过程有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 公开课也可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如果能把自己如何准备公开课以及授课的得与失总结出来, 并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 撰写成教学论文, 或进行课题研究, 无疑会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3.2.2 公开课能提高听课者的专业素质

公开课承载着示范和研讨的功能, 值得教师去听、研讨、学习。听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习的过程[4]。通过观摩, 和自己的课进行比较, 吸取精华, 改正不足。授课教师如何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 如何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如何处理教学的重点、难点等, 这些往往都是听课者特别关注的地方。互相听课, 课后反思, 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4 结语

短短40分钟的公开课尽显授课教师的知识底蕴、教育智慧和职业境界, 它是教师平日教学技能的浓缩。公开课需要多方面的反思, 在反思中探求一种更适合校情、学情的授课方式, 才能充分发挥其公开、观摩的效用。此次公开课, 笔者学会了在学习中寻找思路, 在备课中打磨教案, 在集体中寻找智慧, 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公开课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 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摘要:介绍一堂英语公开课的基本情况, 并进行深刻的反思, 探讨公开课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促进听课者提升专业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公开课,反思,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简编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郭华.公开课——日常教学的理想化及合法化[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6) :13-15.

[3]徐巧萍.对职高英语公开课《Weather》的总结与反思[J].中等职业教育, 2010 (6) :29-30.

3.英语公开课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英语 公开课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伴随新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以教学引路的形式,开展这些公开课,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帮助了广大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跳出英语公开课来反思,总觉得有若干问题存在,既值得重视,更需要改进。

一、写译型的英语公开课很少

众所周知,英语的基本技能有五项——听、说、读、写、译,“五技”应全面发展,绝不能重此轻彼。迄今为止,英语公开课大部分是听说课和阅读课,即教材中的热身(Warming-up),听力(Listening),口语(Speaking)和阅读(Reading)部分,写译型的课寥寥无几。

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写译型的课堂难调动气氛。上写作课,学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构思和拟稿,课堂就会出现长时间的安静,对公开课来讲,这就是冷场,是教师意识深处所避免的。上翻译课,师生必定要说中文,而说中文又违背了英语新课程全英文教学的教学理念。

二、当堂“表演” 新课内容的要求高

我国课程改革的导向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是英语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判断英语公开课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教师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就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运用、掌握英语,实际上是英语交际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为此,大部分教师误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一点情景表演,其课堂气氛就有所欠缺,就不能成为一堂好课。在英语公开课中,大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当堂表演,其教学时段安排在教完新对话后或简单地领读了几遍后。我认为,这是让学生为难。因为记忆力很好的学生,也难以把当堂课所学内容背诵下来,更何况还要当堂表演。当然,在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对话或课文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不当

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与必然。其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如果恰当,可把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的动感内容,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纵观已有的英语公开课,大部分教师制作并使用了异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或展示单词图片,或拓展语法练习,或创设语言情境。很多老师从课堂开始的单词复习到新授内容以及练习巩固,都用课件来完成,学生时而看PowerPoint,时而看Flash,令人眼花缭乱。这也难免不给人造成错觉,认为英语公开课非有课件不可。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停电或电脑坏了,怎么办?不少教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公开课场面:在上课的过程中,电突然停了,课件不能用了,授课教师心慌意乱,其课前针对课件的充分备课,转眼间显得苍白无力!由此可见,我们不能让课件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它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而已。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讲究“辅助”二字,从而彰显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媒体”。

四、教学评价缺乏层次性与交互性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和赏识。在已有的英语公开课上,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不管难易程度的问题后,经授课教师倡导,教室里就响起了整齐划一的“Good, good, very good”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很少看到有小组间、同学间和师生间互评的其它语言。

授课教师不根据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随意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实际上是为了迎合学生,使评价失去了应有的的作用和意义。究其根本原因,是授课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还没有完全理解,对那些在学习上取得了明显进步的“学困生”,这种集体评价可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但对中等生还可追加“What?”,对优生还可追加“Why? ”等。

五、“探究性学习”理解高深化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然而,在英语公开课上,寥寥无几的教师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大部分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与事实等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以及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如拿来探究,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这类教师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其根本问题是误解了探究学习的方式,将探究性学习高深化了。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应用这些知识或信息去完成英语交际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什么新教学法,我国早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公开课是一种特殊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是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场地,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对其观摩、研讨与反思,能发现双方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对营造科研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本文只反思了英语公开课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藉此注意:要上好公开课,广大教师应抛开公开课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做法,从英语教学的实际、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情出发,踏实钻研,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把英语公开课真正上成“课堂高效”的教学示范课。

4.小学四年级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四

首先复习句型:

一、“have”的用法:

1、 I have a new pen. 2、 I have long hair.

3、 We have a new classroom. 4、 We have short hair.

二、“like” 的用法:

1、I like math. 2、 I like my new book.

3、We like our teacher. 4、 We like panda.

再出现新句子同时学习新单词:

一、“has” 的用法:

1、He(他) has(有) a new pen.

2、She(她) has(有) long hair.

3、He has a new story-book.

4、She has a new schoolbag.

5、He has short hair.

在这里讲解句子的主语“he 和 she ”是单数第三人称,再让学生比较“have 和 has”使用的区别。通过反复读句子,学生说出主语不同,使用的“有”也不同。

然后,教师更深一步地引导学生观察“have 和 has”在表示物主归属人外,还可以用来描写人物外形。

二、“likes” 的用法:

1、He likes math.

2、She likes story-book.

3、He likes panda.

4、She likes computer game.

5.七年级公开课教案范文 篇五

教学内容: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十三岁的际遇》第二教时 教学时间: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上午第一节课 教学地点:福泉学校七年级教室 执教老师:任玲玲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难点:

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感知。

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局部研读。

1、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

A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7岁的 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的 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的 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16岁的 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B指导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学生作示范,分别朗读7岁、10岁、13岁、16岁四个时段的内容。

C再选四个同学分别对四个角色朗读的同学作评价,指出其优缺点。

(2)课文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2、默读第二部分,摘录关键词句,全班交流。

北大的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悟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北大的人 学生 师长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肖像

品质

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著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3、勾画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

4、文章使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在课文内勾画出来,在全班交流。(课后“探究?练习”

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点拨:第一句:这是雄壮的誓言,这是自信的表现,从哪里可以看出? 点拨:第二句:风景------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河---------比喻前进的道理历程(90年)

船客------比喻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学子。

舵手与船工----比喻北大的导师和教师。

点拨:第三句:不系之舟-------不受环境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一种充分自信,充分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四、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

同学们本文作者是个早慧的人才,13岁就上大学,读初中时就向全国出版了自己的诗集,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美文,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成才的故事中吸取什么呢?那就是自强、执著、大量的阅读、思考、渴望创造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能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反复诵读,对重点语段,要熟读成诵。

6.七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六

1、掌握匿笑、祷告、嗅、摩、衍等字词,积累语言。

2、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初步体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初步理解诗歌意象及借物抒情的方法。

4、感受诗歌轻松愉悦的意境美,温馨圣洁的情感美,体验人间至真至纯的母子深情及诗人博爱的胸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教师以舒缓深沉的语气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xx年6月的《语文新圃》上刊载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所破旧的山村小学,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昏黄的灯光下,批改着学生的作文。作文题目是《我的愿望》。孩子们的愿望很多,也很美好:有的说长大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老师,有的说要当大老板……突然,一行字闯入老师的视线:“我的愿望是当一条狗。”老师又惊奇又好笑,接着往下看:“我爸爸不幸死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妈妈。山村的`夜很黑,听人家说黑夜里有鬼。我很怕鬼,妈妈也怕,只有爸爸不怕,可是爸爸已经不在了。还听人们说,家里有狗,鬼就不会来了,可我家连狗也没有。我多想变成一条狗,夜夜守在妈妈的门口,那样妈妈就不再害怕了。”读到这里,老师的眼睛湿润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①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以这个小故事导入,并适时提问,既开篇就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情感,又切入主题,一石二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出声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

2、指明个别朗读。(穿插识字环节:匿、嗅、祷、摩、衍等)

3、思考讨论: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把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成一幅画面,用一句话概况)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在通读中扫除文字障碍,落实字词教学。

(三)美读探究

师:诗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该如何读出这孩子的个性与情感。诗中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该怎样读出妈妈的心情?

1、小组合作品读,互相揣摩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指明个别朗读,读后点评。(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好,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不够好,请说出理由,并试着朗读。)

语言品味重点语句参考:

①“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句中妈妈的话语要读出焦急的心情。从“暗暗”、“匿笑”中体味孩子的调皮、可爱。

②……我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句中“突然”表现孩子调皮、可爱的个性,同时表现要给妈妈带来惊喜的心情。“求”表现孩子撒娇的天性和恋母、爱母的情感。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句中“坏”字读出母亲又惊喜又嗔怪的语气,贬词褒用,表现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关爱。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句中“不”字拉长读升调,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天真、得意的语气。)

3、听录音精彩片断朗读,对比再点评:录音读得好,还是学生自己读得好,说出理由。

(这环节有条件可尝试一下,鼓励学生说真话,敢于质疑专家,肯定自己。说不定学生的朗读更切近诗中孩子的真实情感。)

(四)助读感悟

师: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1、生自主讨论交流。

2、借助课文注解理解: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把儿童想象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既赞美了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母爱的光辉。

师:从文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生各抒己见,体会情感。

2、介入资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资料一、泰戈尔,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是他是一位不幸的人,幼年丧母,青年失去心爱的人,中年妻子病逝儿女夭折。但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他仍然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对生命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是何其博大!

资料二、“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泰戈尔

设计意图:此环节修改,介入资料一、二,①意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解读文本,更加深刻体会诗人内心情感。②让学生在体会世界伟人博大胸怀的同时,得到情感心灵的熏陶和陶冶,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五)拓展抒写

1、结合实际,谈谈感悟: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你想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2、真情表达,借物抒情:以“假如我 ”句式,写一句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体验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并水到渠成进行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母爱犹如春风细雨随时沐浴着我们的身心,只是平时缺乏感受。

②以“假如我_____________”句式写话,为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及时运用文中所学借物抒情的方法。

(六)作业延伸

1、学做诗人,请把课堂上所写的这句话,拓展成一首小诗,或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

2、积累知识,收集有关母子之爱的诗文、名言或典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诗人。

设计意图:

作业①:为了学以致用,落实巩固能力目标。

作业②③:学习语文功夫在课外,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拓展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7.七年级英语公开课反思 篇七

一、语音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的“五音不全”, 即语音关没过。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 语音识别能力影响词汇拼读能力, 词汇拼读能力又影响词汇学习效果, 词汇量又进而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语音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教学淡化。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地区小学时基本不教语音,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音教学也大都是“走走过场”, 或干脆放弃 (因为中考分值少, 人机对话考试时初三再集中朗读、背诵) , 教师把教学时间和精力大都放在考试的重点字、词、句等语言知识方面。

2.母语及方言的干扰。我们都知道, 婴儿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 当婴儿开始学说话时, 它主要是模仿周围成人的发音。在语音方面, 英语与汉语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物, 然而, 由于母语的强大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遇到与汉语发音有差异的音时, 发音器官肌肉运动习惯难以改变, 相当一部分学生会用中文注音来帮助记忆。这是造成发音不准的另一重要原因。另外, 方言的干扰也是发音不准的原因。

3.听辨练习少。人们学习口语交流并非始于说, 而是始于听, 听觉系统接受正确的语音信号刺激是正确发音的前提条件。可以说, 发音不准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听的问题, 如:对听力练习不重视;听力的练习量不够大, 重复次数不够多。另外部分教师自身语音语调不准, 示范声音低, 学生听不清。容易造成学生对语言内容的误解。

二、初中语音教学的建议

1.突出语音教学的重要性。语音是四会的基础。有效的英语教学对整个英语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中考、高考是教学指挥棒, 应该更加重视语音内容, 加大分值, 把语音教学质量与教师的考核结合起来。

2.整合教材, 实行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七年级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入门阶段, 是英语语音集中教学阶段。教师要把握好时机, 做到准备充分、计划周密、设计合理, 结合学生的差异, 采用灵活适宜的教法, 严格而又耐心地帮助学生集中学会英语语音、语调, 为学生早日学好英语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 要学会某个发音, 并能灵活运用音标去拼读单词, 仅靠几节课的语音教学还远远不够。集中教学与长期训练相结合英语语音教学绝不仅限于七年级入门阶段, 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初中乃至于高中英语教学全过程中。

3.教学方式多样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语音教学中, 适当的语音知识讲解和示范领读是必须的, 但是应该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与一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又能积极地学习模仿, 并对自己的发音进行及时地调节与纠正, 即变消极为积极, 盲目为有意识地学习。这才是语音教学的成功。初中学生天性爱玩, 爱动, 他们喜欢节奏鲜明的声音。我们必须要由使我们的课堂的形式多样, 节奏鲜明。比赛和游戏是比较好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举行小组竞赛, 开展听音举音标卡片、看音标找字母、按读音找伙伴等游戏, 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教英文歌曲, 看电影视频, 演英文话剧, 读绕口令都是不错的方法。

4.增加听辨练习训练。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教师或录音提供的标准语音语调, 而且要听清、听准、听熟后再进行模仿。对于学生感到困难的语调, 仅模仿还不够。必要时应辅以适当的规则讲解和对比, 如长元音与短元音的对比, 清辅音与浊辅音的对比, 发音易混淆的音素之间的对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发音和语调的要领。

5.重视语流教学。部分老师将语音教学纯粹理解为字母音标的教学, 理解为使学生根据发音规律拼读单词的能力, 而对语调语流则非常忽视。其表现为: (1) 对于教材中所出现的相关的语流语调教学内容, 教师往往是一带而过。让学生听一听, 然后模仿一下就结束。这样的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问题的关键是没有结合课文的教学进行语流语调的训练。即脱离开单项语流练习,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 什么重音、语调等语流现象很少受到师生的重视, 不能表情达意, 没有韵律节奏, 朗读背诵时差不多都一个强调。如果英语的语流语调掌握不好, 学生就不会真正感受到英语的语音美, 很难获得英语的语感, 就会使英语的学习永远停留浅层次上, 无法触及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底蕴, 这也就很难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2) 由于缺乏对语流语调教学的重视, 为学生日后获取听说读写的能力种下暗疾。可想而知, 一个习惯于以汉语的语流语调朗读英语的学生, 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与速度将直接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的结果要么听不懂别人讲的地道英语, 要么自己讲的英语别人听不懂, 并且阅读时还读不快。

语音教学的好坏是英语教学的成败的关键。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积极地进行教学研究, 要创造性地驾驭教材, 真正改变语音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才能把语音创新教学落到实处, 同时在英语音标教学中, 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得大多数学生达到具有灵活认读拼读单词的能力培养要求, 积极主动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的活动,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摘要: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的“五音不全”, 即语音关没过。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 语音识别能力影响词汇拼读能力, 词汇拼读能力又影响词汇学习效果, 词汇量又进而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由此可见, 语音教学是听说读写各方面发展的基础, 它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8.七年级英语公开课反思 篇八

英语语感 会话训练 背诵训练 听说训练 阅读训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按照能力水平划分为9个级别,其中,七年级为三级,要求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话题交换信息,读懂简单的书面材料,根据提示简要描述一件事,参与角色表演,等等。这些集合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与语感密切相关。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语音、语法、语义等直观感觉,可以有意识地判断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语感直接决定了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的英语语感呢?

一、教学方法

1.模仿录音原声,强化听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发现,学生在单词上标注汉语拼音,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单词发音以及英语语境的获得。因此,我们学生的英语发音总是僵硬地并且带有浓重的地方音,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学习单词初期,我尝试使用语音教学,在板书时使用彩色粉笔,把单词中字母和对应的音标用相同颜色表示,然后播放录音单词原声,让学生看黑板跟读单词。形、声相结合的语音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挂钩,提高每个字母发音的准确性,以此改掉学生用拼音标注发音的习惯。学生用准确的发音来记忆单词在口语表达时也必然能准确发音,因此我再把类似的听说练习运用到句子和段落中,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录音原声,熟练到听到录音就能反映到脑海并准确把句子默写出来,到了这个阶段效果显著,学生语感得到极大提高。

2.加强朗读背诵训练,体会语感

在众多语言练习中,朗读背诵练习,可能是短时间内体会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通过眼睛的视觉、嘴巴的朗读、耳朵的听觉和大脑的思考,可以刺激所有器官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活跃起来,使人的大脑思维更活跃,获得更好的语言技巧。背诵为阅读打下基础,它可以加深印象,使材料储存在自己脑海里,形成句子和语段的模式。虽然句子和语段无穷无尽,但是其表现形式却是大同小异,掌握一定的句子结构,增强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思维能力,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一些经典的句子结构通常都会出现在教材上的对话和文章里,所以我要求学生熟悉课本内容,多读多背。

3.加强话题写作、功能会话训练,形成语感

在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结构之后,学生进入运用语言的更高层次的训练阶段——在写作中表达自己想法。写作无疑能增强语感,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在每周四下午安排一节写作课,给学生话题或者一些提示,让他们在课堂上写作,然后相互传阅改错,并把写得最好的一篇作为范文抄在黑板上。每个单元学习完成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教材Language Goals部分编写功能对话,并按两人一组在课堂上表演出来,效果卓越。

4.重视阅读训练,发展巩固语感

阅读是输入语言信息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得到单词发音、意义和句子结构,这些都是感知对象,有利于知识的存储。因此,在阅读材料的挑选方面,我重视语言的有效输入和输出,选择《英语辅导报》“趣味阅读”版块中的文章,也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材趣味性原则。从学期初开始,我适当增加一些阅读材料,如对话,短文章。在阅读完成后,向学生提出几个关于材料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加深语言材料的理解。而因为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也适当提高材料的难度,让学生感受到理解的多层次,更加巩固语感。

5.创造英语学习氛围

新课标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我注重语言实践,最大程度地把英语教学实践化,每天课前5分钟进行Dialogue Show Time,并挑选一组上台表演。一开始,学生掌握的语言信息量很少,我让他们模仿正在学习单元的对话,如参考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ere is…from?He/She is from…随着时间过去,学生掌握了比较多的单词,我开始提高标准,要求他们自由选择话题。当这组表演结束,我会对其他同学提问相关问题,以此检测他们是否认真听讲以及是否理解对话内容。这样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英语给学生讲课。

二、教学成效

经过半个学期的实验和训练,现在我班学生的英语兴趣大大提高,朗读和背诵的速度较以前有明显提高,写作水平也比刚入学的时候好很多了。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音标读单词,按照意群独立读完一篇文章,每周也可以完成10句话的短文。还记得刚接受这个班的时候,学生几乎没有英语阅读和听力基础,甚至连单词的发音都得一个一个地领读很多遍才行,更谈不上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了。我经常得在课堂上领读对话和段落,并且为学生划分意群,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改善他们的英语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应用能力和应试能力,为学生未来高年级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Alex ander,L.G..Practice and progress. London:Longman,1967.

[2]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昊金华.外语习得与语感的形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6,1(28):94—96.

9.七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九

1.品位这三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三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投影放出作者简介

三.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品读三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成功的花

(1)、读完本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10.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公开课教案 篇十

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

(Section A, 2d–3d)

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Objects:

(1)Function: Describe people’s outlooking.(2)Target Language:--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

--She/He is …, and she/he has…

(3)Structure:① Yes/No questions and short answers.② Adjectives of general description.2.Ability Objects:

(1)The students can listen and understand what a person looks like.(2)The students can describe people’s appearance us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is unit.3.Moral Objects: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talking about people’s looks, the students can learn to respect and understand others and not to judge the person from their appearance.Teaching Key Pionts: 1.To use “is” and “has” correctly.2.To describe people’s looks.Teaching Difficult Pionts: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s” and “has”.Teaching procedure: 1.Warm-up and revision

(1)Greet the class.(2)Review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we learnt yestoday.(3)Show some pictures of pop stars,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m by using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we learnt.2.Teaching 2d: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1)Ask some students to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2)Teach the key points.(3)Give the students two minutes to recite the conversation,(4)Ask a pair of the students to act the conversation in front of the class.3.Grammar focus:

(1)Devide the students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ask and the other answer.(2)Give the students two minutes to review the sentences and check who has recited it.4.teaching 3a and 3b

(1)Teac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s” and “has”.:

(2)Finish 3a and 3b

(3)Check the answer 5.Play games: Guess who is she/he

Ask one of the students come to the platform and think about a person, give some description of the person to the class, the others try to guess who she/he is by asking specific questions.Attention: Try to use “is” and “has” correctly.6.Homework:

11.一堂公开课的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一堂课 思想品德课 反思

教师们都习惯了每天的上课,却不习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当前,实行新课程,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如我在上一堂公开课——《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节中,就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我选取了《千手观音》中的领舞人邵丽华作为材料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阅读邵丽华的生平经历后来谈一谈:“同学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哪些优良品质?”本想用《千手观音》这一幅很精彩的画面着重介绍邵丽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学生从邵丽华的生平经历中怎么也谈不出她的优良品质在何处,更谈不上坚强意志的四个表现了(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这显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于是我课后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的教学失误在哪儿呢?……”

一、选材不适当

千手观音虽然同学们都在年欢晚会上看过,但对邵丽华根本不了解,甚至他们并不知道千手观音是由聋哑人来完成的,当然就谈不上感受到什么?因此要想新课程拉近学生的距离,我们必须从学生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例,然后通过“再创造”活动引入课堂,既有利于学生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有利于学生的感受。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够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邵丽华材料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同桌相互讨论,或者同学们可以走动走动,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什么?时间过了好长一会儿,然而学生既不展开讨论,也不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学生对邵丽华不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太笼统,学生就感受不到问题的存在,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提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起?因此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基础的问题提出,然后逐步提出更深入更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的时候,老师要及时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勇于探索、创造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参与到问题中来。

三、尊重学生的回答,未做好学生的引导教学

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坚强意志品质的四个表现后,我让学生阅读书中的四个材料,让他们分析这四个材料的主人公主要有哪些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生1:中学生不怕吃苦、不怕累,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所以他读完了初中……

生2:下岗工人冷静、办事果断,说明他面对困难,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从而迎来了新天地……

生3:“我”被一句话“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得到了启示;发奋学习,给自己立下一个严格的规矩,保证自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最终成立一名博士生。说明有志气、有理想……

生4……

同学们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了四个材料,但他们的回答都比较单一,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不很全面。于是,我课后在想,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我没有及时的进行评价。虽然他们的分析、理解不是很理想、不很透彻,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达到了所要理解的地步了。至于如何来进一步引导到课文中的价值取向呢?作为教师就得进一步作引导、分析,从材料中去挖掘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得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又达到了课文的价值取向。这才是我们授课者的真正目的。

四、信息过量,控制了学生思维

迷信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依赖心理过强,误认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就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唯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比如:在这次公开课中,最开始我选取了张海迪的故事引入了课题,继续又有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杰出人物的画面,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些人物成功的背后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靠的是什么?紧接着又选取了邵丽华、爱迪生、毕玉玺等人物的经历来讲解。其结果内容都没有上完……。课后思考,如果将集中在一个材料上,比如张海迪,也许这堂课还上得比较成功。这就充分说明信息技术无限制地增加了知识传授的密度,教学的方式就由过去的“入灌”变成了“机灌”的过程。这似乎比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还要过分,这与当前的教学改革不是背道而驰吗?

上一篇:我的父亲作文小学生下一篇:坏习惯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