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

2024-07-16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共9篇)

1.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 篇一

如何全面从严治党,与时俱进建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回答解决这一问题,要不断总结和运用我们党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同时也要借鉴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共产党作为历史上最先进、最能代表人类前进方向的政党,必须超越一般的“政党现代化”,探索自身建设规律以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规律。这是一条最重要的经验。马克思说过:“工人的政党不应当成为某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而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450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如何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同时又坚持“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策”,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呢?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

一、党的指导思想要不断丰富发展,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理论根基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政党的生命和灵魂,是政党制定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石。指导思想的理论根基和基本原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更改和替代,往往意味着政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真正先进的政党,必须在坚持其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以本国本民族的具体实践为着眼点,积极进行思想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党的指导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和民族特色。

纵观世界上一些政党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必须谨防和抵制以下两种倾向:

一是抛弃根基,改旗易帜。主要是从实用主义出发,迎合政治需要,随波逐流,抛弃党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搞折中主义和“去意识形态化”。西欧的一些共产党、社民党在指导思想及意识形态上的演变就是如此。这样做,由于与体制内右翼政党思想主张的趋同,使得这些左翼政党陷入严峻的身份特征危机,传统选民流失,无法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于是在政治竞争中纷纷落败。实践表明,放弃自己理论根基和基本原则的政党,最终必将因丧失自己的身份特征而日渐衰微。苏东剧变前后意大利共产党的“新道路”改革,法国共产党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所谓“新共产主义”改革,就使得这些原本很有政治影响力的政党,逐步沦为边缘化政党。

二是思想僵化,活力泯灭。主要是不能结合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进行理论创新,曾经正确的指导思想变成固守的教条,曾经先进有为的政党变成僵化保守的政党。这种情况,邓小平在30多年前就尖锐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先是犯僵化教条的错误,后来又犯了改旗易帜的错误,最终导致了这种“亡党亡国”的后果。

二、党的纲领要不断与时俱进,同时必须始终保证党纲党章不沦为“泛众条款”

党的纲领是政党的旗帜,是评判一个政党的基本依据。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第一,党纲必须清晰、明确。列宁强调:“党纲应当包括绝对不可反驳的和确凿无疑的东西。只有这样的党纲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党纲。”“确凿无疑的东西”就是党的性质、最终目标、根本任务、组织原则等内容。第二,党纲是最高纲领和阶段性纲领的统一。既应包括规定最终目标的最高纲领,也包括反映政党在一个历史时期的基本主张和主要任务的阶段性纲领。最高纲领规定着阶段性纲领的方向和原则,必须作为主线贯彻始终;阶段性纲领要适应一个时期的发展形势和运动水平,提出符合时代发展和实际需要的路线和政策,但不能偏离最高纲领规定的方向和目标。第三,党纲必须根据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完善。阶段性纲领必须与时俱进,应因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修改,使政党顺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制定切合实际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个成熟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党纲既要贯穿“确凿无疑”的、规定自己性质和方向的内容,又要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发展性。二者有机统一。失去前者,党纲就成为实用的“泛众条款”,政党必然遭遇“身份危机”,迷失方向;失去后者,党纲就成为无用的僵化教条,政党必然丧失生机,无所作为。

世界各国政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党纲党章的调整修改都是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西方包括社民党和共产党的一些左翼政党,刻意迎合“中间选民”,在理论纲领上呈现明显的“中间化”发展趋向,实际上向右翼政党靠拢,自身特色越来越弱,遭遇“身份危机”,在纲领上甚至与右翼政党别无二致,在实践中直接导致了选民的摇摆不定以及政党传统支持者的大量流失,一些原来很有实力的政党现在已经沦为边缘化的党派。相反,一些具有鲜明政治主张的激进政党,如法国国民阵线、意大利北方联盟、瑞典民主党、美国茶党等右翼平民主义政党,以及法国新的反资本主义党等激进左翼政党在政治舞台上迅速崛起,这也从另个侧面说明了政党理论纲领有自身特色的重要。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纲党章的性质和内容与其他政党有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上首先体现在党的纲领章程的先进上,是党的旗帜和鲜明标示,其党纲党章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而不能成为人云亦云的“泛众条款”。恩格斯就曾提出要保持党纲先进性的问题,认为不能把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运动长远发展的东西纳入党纲,不能盲目迎合某些党派、利益团体和个人。恩格斯指出,“为了迎合这些人而放弃任何党纲,是不能带领他们前进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402页)他还指出,工人阶级政党的纲领,“不管它最初具有什么形式,都必须朝着预先可以确定的方向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共有16次党纲党章的重要修改,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在修改过程中同时坚持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即“确凿无疑的东西”,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共产主义目标、民主集中制原则等,这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相区分的根本特征。

三、党的基础要不断巩固,同时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个政党要争取执政或实现长期执政,必须拥有广泛的社会支持。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政党,都努力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和社会空间,虽然具体做法不尽相同。总的看,努力适应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策略调整以拓展党的社会基础,寻求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是世界政党调整变革的普遍趋势。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一方面,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是保持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其拓展社会基础的目的、内容和方式,与其他类型的政党有实质性的区别。我们党应借鉴国外政党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妥善处理好阶级性和群众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一是要坚持和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以始终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为前提。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政党是阶级的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重要区别,就是不掩饰和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即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毛泽东曾指出:“要团结全党、全民,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倾向性。有些人说共产党是‘全民的党’,我们不这样看。我们的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战斗部队。” 历史和实践证明,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公开申明阶级性,不是损害而是有利于获得社会支持和群众基础,不是损害而是有利于推进党领导的事业。其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交融交织、密不可分。

国外许多政党之所以掩盖或根本不再提自己是“阶级的党”,而声称自己是“超越阶级的党”、“全民的党”,这主要是为了赢得选举的实用之策、权宜之计。观其效果,有的政党获得暂时的或阶段性选举胜利从而上台执政,但难以跳出政党交替、成败轮回的“周期律”。比如,西方国家一些共产党等左翼政党,为了得到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接受,普遍提出“人民党”、“全民党”的口号,有的还在包括特权阶层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中谋求支持力量。一些本来有影响力的共产党组织,像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等,也在调整变革中放弃“先锋党”、“领导党”的身份,强调自己从阶级的党变化为“全民的党”,“每个人的党”,虽然也能在某次选举中增加些选票,但由于变得同其他政党别无二致,结果被逐渐边缘化而难有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后,欧洲社会民主党通过“第三条道路”、“全民党”化的变革而掀起了“左翼政党复兴潮”,到本世纪初则纷纷下台、风光难继。其中有些政党更是一蹶不振,逐渐边缘化。

可见,西方许多政党都是在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环境下,以选举上台为目的,力图扩大选民人数和社会支持率,刻意扮演“超阶级政党”的角色,将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而中国共产党是要永葆先进性和长期执政。为此,就必须在不断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的过程中,始终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属性,始终发挥“先锋队”和“领导党”的作用,并正确处理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

二是要做到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的有机结合,不可偏执或偏废一端。同志指出,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阶级基础是立党之基,群众基础是力量之源,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偏废。一方面,要在巩固阶级基础上有新的作为。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保证其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和提升。要正确认识由于时代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工人阶级变化及其新特点,比如工人阶级的构成成分、队伍规模、从业领域、工作生活方式等发生的新变化,以新的眼光、新的办法促进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先进性的保持、领导阶级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要在扩大群众基础上有新的作为。相信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党的代表性、广泛性和开放性。

要注意和克服三种错误倾向:一是狭隘的“关门主义”倾向。借口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而将各领域各行业许多优秀分子排斥在党外,这样会使党变成孤立封闭的宗派。二是肤浅的“人多势众”倾向。认为应降低入党条件和标准,只要党员数量多了,社会基础就广泛了,力量就增强了。这样会使党变为庞杂涣散的泛众团体。三是西方的“全民党”倾向。彻底否认党的阶级性,认为“现代政党”就是“全体国民的党”,必须超越“过时的阶级观点和偏见”等。以上错误倾向和做法,都会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遭到破坏,损害党的先进性和领导地位。

我们看看国外一些共产党的做法和变化。经过“欧洲共产主义”时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次调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工人阶级的认识和态度,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和阶级理论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少数党外,多数党的变革取向表现为弱化自身的工人阶级立场,淡化党的阶级意识形态色彩,逐渐在抛弃一些带有鲜明激进特征的观点和主张。这种“去阶级化”取向很大程度上是为党的议会斗争服务的。在当代西方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相关理论政策调整变革,是各国共产党在新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从整体上看,这种发展取向使共产党失去特点和特色,从而弱化自己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选民的流失,在实践中原本属于共产党的大量底层阶级选民转而倒戈投向更具激进特点的极左翼或极右翼政党。

四、党内民主建设要不断加强,同时必须始终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

当前在世界政党发展过程中,提倡和实践党的民主化,是政党组织运行机制建设的普遍趋向和潮流。一些国外政党在发展党内民主过程中,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过分泛化的公开和民主引发党内争论不休、分歧丛生、派别林立、内讧不断,造成党的分裂,严重破坏党的活动和力量。我们要从我们党自身的性质和宗旨出发,积极探索符合世情、国情、党情的党内民主建设内容和形式。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强调:

一是发展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辩证关系。要明确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团结和统一也是党的生命。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没有党的团结和统一,就不可能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党就会一事无成。

二是发展党内民主必须防止极端民主化倾向。极端民主化倾向的表现,比如有的认为党内民主就应是各个派别间无条件地自由辩论,就是国外一些政党内部的那种“争吵的自由”、“任何言论的自由”、“反对派的自由”;有的认为党内民主就是党内自由选举,结果应是国外一些政党那样是“一些人代替另一些人”,认为只有如此才达到了党内民主的目的,等等。这样的所谓“党内民主”,必然削弱党的领导和威信,必须加以抵制和反对。

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提高,同时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

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个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党,必然是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符合广大人民意愿的执政能力强的政党。离开执政能力来讲先进性和纯洁性,会陷入空想和侈谈;而一个执政能力强的政党,必然要实现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离开先进性和纯洁性来讲执政能力,会陷入实用主义和迷途。这是我们党将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同时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两大主线的根本原因。

国外一些政党之所以失去民心、执政失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训值得汲取:

一是经济发展滞后,造成执政危机。人们评判一个政党的成败得失,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其执政期间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搞不好,就失去了执政的物质基础,丧失执政信誉。我们党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执政,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无论如何,都要千方百计地发展经济,不断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物质基础。

二是社会公平失衡,导致社会基础不稳。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是一个执政党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重要保证。即使在执政期间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但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不能解决好公平公正问题,也不能完全保证执政地位的稳固。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执政党认同度的上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让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对于巩固执政地位更为关键。

三是腐败现象泛滥,侵蚀政党执政根基。腐败是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和危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腐败更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惩治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向腐败开战,是我们党必须要打赢的一场硬仗。

2.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 篇二

关键词:作风建设,基本经验,延安时期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内的作风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探讨,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党的政治方向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这一时期, 我党在理论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在此基础上, 延安作风形成。延安时期的大大作风建设形成了党的优良传统, 在我党取得的各项胜利当中, 我党的优良作风传统都是重要的基础内容。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 作为执政党的党风时刻关系着党的形象, 也影响着党的生死存亡。在新的历史关键时期, 我党更应该对延安时期的作风建设进行认真总结, 汲取其中优秀的历史经验。同时, 借鉴延安时期党风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进当下的党的作风建设工作, 从而提高新时期党风建设的有效性。

一、延安时期开展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背景

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下诞生和发展的, 它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使命。在政治方面, 延安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存在两种斗争形式: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此时, 中国共产党的两大主要任务是反抗日本侵略者、反对国民党的反共妥协和独裁统治;而此时党的两大目标是实现民族解放与民主自由。在经济方面, 这一时期延安仍处于经济困难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本就恶劣, 再加上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导致经济困加重。而延安时期正值抗战困难时期, 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对延安的经济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而国民党采用的封锁包围政策使得延安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正值经济方面的内容足以说明斗争形势的严峻, 随之凸显出来的还有党的作风问题。

( 一) 思想上存在“左”倾错误

在延安整风运动开展之前, 中国中产党内曾出现过多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其中, 以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影响最为重大, 破坏性最强。在1935 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 党内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被终结, 但在思想、政治路线方面, 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 “左”倾思想仍然在党内有着深厚的根基。随后, 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 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正确的领导, 此时进行作风建设意义尤为重要。

( 二) 作风上存在不良习气

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相比, 延安时期具有一定的优势, 例如: 拥有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局部掌管了政权等。但依然存在部分人员表现出意志力薄弱的一面, 他们背弃了艰苦奋斗的基本精神。加之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使得一些党员、干部沾染国民党的作风, 在部分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不良作风。一是官僚主义滋生、二是干部脱离群众、三是调查研究不够、四是有贪污腐化、铺张浪费倾向。在1948年的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讲话当中, 马文瑞对当时存在的作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并在讲话中列举出来: 贪污腐化严重; 非法搞钱、走私、做生意; 部分干部以出发到前方去带牲口为由谋私利; 娶老婆花大笔的钱; 浪费公款公粮等。

( 三) 形势上有客观要求

1941 年至1942 年是我党所经历的最困难的时期之一, 侵华日军将我党的根据地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日军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 对根据地的生存条件造成了较严重的破坏。而这一时期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也提高了反共活动的力度。当时极端困难的环境下, 整顿党风、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是促进我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上达到高度统一的有效方式。在这种研究的显示条线下, 我党迫切需要党的作风建设。

二、延安时期党的三大作风的系统形成

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 党中央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党内人士开展了教育活动, 这一时期所开展的主要党内教育内容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阶级与策略教育、党性教育。通过党内教育提高了党内人士的思想觉悟。在1942 年2月至1945 年间, 延安整风运动正式开展。这次整风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形式, 即通过整风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一时期的整风运动妥善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较为严重的思想作风问题, 成为了一项伟大的创举。

( 一) 三大作风的确立

我党的优良作风系统在延安时期得以形成。这一时期, 我党的革命实践逐渐深入, 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党风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在党风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结合下, 三大优良作风系统逐渐形成并得到发扬。延安时期毛泽东相继发表了多部有关党风建设的著作, 例如: 《反对自由主义》、《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为人民服务》等。同时, 还开创了加强党风建设的新形势, 及采用整风运动促进党风建设。这一时期, 众多重要的理论被提出和运用, 例如: 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 同时主张扩大党内民主, 全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民主作风得到发扬。在教育方法上, 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工作及领导方法上, 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以上多种理论都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党的优良作风就是在以上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延安整风取得显著的成效, 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 我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被概括为: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 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致此, 三大作风确立, 党风建设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阶段。

三、延安时期三大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的三大作风经理了历史实践的检验, 在三大作风的领导下, 我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延安时期的三大作风为以后我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 一) 要从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重视作风建设

党的三大作风建设是在我党艰苦的条件下形成的, 在凝聚党心民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党执政以后, 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中国共产党有条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 党脱离群众的风险也加大。党风直接反映了党的形象, 与党的生死存亡有密切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 党风建设需要围绕“三大作风”开展, 不断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同时, 需要在党的生死存亡方面, 加强党风建设, 将党风建设作为具有战略高度的重要问题进行解决。

( 二) 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来开展作风建设

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 是要推进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的贯彻。这是因为党的作风建设受到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的影响极大, 以往的历史经验表明, 将三者有效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重要方法, 也是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重要政治保障。

( 三) 要坚持以科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来推进作风建设

多年来, 中国中产当不断丰富自身的革命经验, 始终坚持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并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 不断丰富思想理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 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逐渐形成, 逐渐丰富了我党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在以上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我党获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并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重大的现实效果。由此可见, 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需要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并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促进政党先进性。

( 四) 围绕党群关系建设加强党风建设

党的作风问题反映了党与人民的关系, 党的作风也体现了我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在延安时期, 我党与人民之间是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这一时期的党民关系被历史实践证明是促进党风建设的有效方式。在我党的发展历程中, 这一密切的党民关系逐渐发展并得到传承, 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党执政后更应该对良好的党民关系进行继承和发扬, 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加强与建设良好党民关系为核心的作风建设。通过作风建设维护与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将党群关系作为最根本的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 五) 要坚持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来贯穿作风建设始终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既要重视党员的思想教育问题, 也要注重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健全, 更要注重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提供可靠保障, 实现真正用制度管人, 用制度管事, 为坚持、弘扬和发展党的“三大作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933.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3]刘少奇选集.上卷.克服困难, 准备反攻, 为战后建立新中国创造条件.人民出版, 1985.

3.延安十三年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篇三

关键词:延安精神;党的建设;基本经验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思想路线向来是党的一条生命线。在到达延安前,党在土地革命战争中遭受的挫折和损失,从根本上说,就是思想路线错误,简单地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教条化、神圣化,僵化地一切从本本出发而无视中国的具体情况。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始终坚持将解放思想寓于当时着重强调的实事求是之中,体现在破除教条主义禁锢的整风运动之中,体现在党的全部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摆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与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束缚,一切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和当时的斗争实际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找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全新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的思想路线最突出表现于立足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成功解决了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和夺取革命胜利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主义是“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不可能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诉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延安,党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中国化创新,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到达延安前,我党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一直不懂得或者不完全懂得这个道理,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险些葬送了革命事业。在延安的十三年,党中央始终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即用宽阔的眼光观察世界,又对自己的国情进行透彻分析,从而正确地解决了怎样解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这个根本问题。

新时期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党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是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重要保证,对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干部路线,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党的建设的正确道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共运中盛行着党的建设上的“唯成分论”,那些“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农村环境中,工人成分占极少数的中国共产党只能成为一个“农民党”,而不可能建设成工人阶级先锋队。在延安,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以是否同意党的纲领政策和是否愿意为党的主张而奋斗作为发展党员的主要标准,按照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要求,加强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运用整风方法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和作风上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真正从思想上入党。“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在延安期间,党从“干部问题是一个有决定作用的问题”的认识高度,以德才兼备为标准选拔和使用干部,竭尽心力培养和造就“不但能治党,而且能治国”的“最好的干部”。毛泽东同志曾向全党提出“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1]在延安的十三年,由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创办各类干部学校30余所,朱德、董必武等很多中央领导都在这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使大批青年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党员干部,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最重要的组织基础。

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一切奋斗和牺牲,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党为人民谋利益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才能形成并得到落实;党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进行的一切奋斗,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能取得胜利。坚持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是思想基础,依靠人民群众为实现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根本目的,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基本途径。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不仅从理论上深刻论述了群众路线,而且把群众路线溶化在了党的全部活动中。在延安,党时刻生存在人民群众之中,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组织群众的力量,集中群众的智慧,为群众排忧解难,为革命艰苦奋斗,开创了党群关系的最好时期,使革命斗争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党和人民群众的这种血肉联系,是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之本,是“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的奥秘所在。党在延安的十三年,形成和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使革命斗争有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继承和发扬党在延安时期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有利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源源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脚踏实地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一条定律。但是,如果不能制定和坚定不移地执行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还是不能解救中国。到达延安前,党在领导过程中出现的无视中国社会实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左”、右倾错误,几乎断送了革命事业。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牢牢把握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变化,确定了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坚定不移地走新民主主义道路,这个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历史必由之路”。毛泽东同志尖锐地指出,一切共产党人必须首先为现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决不能离开现实任务而空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现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扭曲和分化丝毫没有停止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才能成功掌控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确保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促进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 篇四

(一)、五个保证:

领导重视 组织保证 规划保证 教育保证 物质保证

(二)、三个结合与企业经营战略制定与实施相结合与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改革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三)、主要途径

要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员工队伍建设结合起来要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

(四)、注意事项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能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脱钩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增加投入

5.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 篇五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全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举措。县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突出“五个基本”建设这个重点,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有一个新的明显提高。

基本组织是依托。基

层组织建设成效如何,就要看基本党组织是否健全,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党的影响全覆盖。县针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实际,把非公企业党组织扩建作为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的重点。县共有非公经济企业600多家,其中已建立党组织123家,有参学党员586名。县委组织部向非公企业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21名,城关镇、开发区向非公企业派出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员38名,注重抓好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做到党组织“应建尽建”。据初步统计,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县新组建39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共吸纳“口袋党员”223名。

基本队伍是主体。以“抓班子、强队伍、增素质”为目标,深化和拓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党员议事制度、流动党员“双向带动”等建设;通过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党员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先后3批选拔178名村书记,参加安徽农业大学成教学院函授大专学习,每年坚持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请到党校,参加封闭式集中学习,今年,该县组织全县90名“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及10名选聘大学生村官赴江阴市委党校进行现场观摩学习,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切实加强对党员平时的跟踪教育和管理,对农村党员参加学习、联系农户、发展经济、结对率带等方面的情况,细化为百分制考核标准,按照自我测评、党员互评、支部核评、党委审评、公示结果五个环节,每半年组织一次全面考核。

基本活动是载体。在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两建三提”主题实践活动,即建立健全党建第一责任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提升党组织班子凝聚力、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党组织覆盖面。在全县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万家先锋”活动,即通过党员普遍联系农户制度,自觉运用先进思想教育群众,实际行动帮带服务群众,树立党员良好形象影响群众,从而使民意得到充分体现,民声得到充分集中、民怨得到及时化解、民心得到有效凝聚,切实提高农村社会组织化程度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科学化水平。

基本制度是根本。县委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确定103家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与111个村、28个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探索建立《村级党建工作规范流程》、机关党建、社区党建工作的互融、互通、互惠,促进资源的互动“双赢”;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岗位创五星”、“先锋模范岗”、“万家先锋”与机关党员干部进社区等活动,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引导基层党员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6.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 篇六

一、工作成绩突出

二、经验实用,特点鲜明

我州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特点,一年来取得的经验值得提炼推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一是关心、二是用心、三是创新,指定专门领导抓新农村建设工作,负责协调各涉农部门,注意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远景目标与自然村近期发展目标的关系、建设与农民受益的关系、建设与农民参与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等,制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务实又不乏超前意识,体现了务实、超前、服务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成为贯穿规划的一条红线。

二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部门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没有包办代替,更没有强迫命令,而是把动员和组织群众贯穿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注重抓好农民的培训工作,通过农村中的新生力量,特别是注重培训农村中的团员青年,以此带动和感染更多村民投身建设自己家园,改变了农民以往“要我建”的落后思想,形成了“我要建”的共识,产生了巨大的动力。我州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资金带动农民自筹资金建设以及吸引社会资

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等都充分说明了政府扮演的主导作用,以及农民发挥的主体作用。

三是科学切入,循序渐进。新农村建设内容繁杂,全州有2200多个自然村,数量多、范围广,底子薄、要求高,不可能一开始就全面铺开,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州委、州政府确立了典型示范,科学切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符合我州的实际。各试点村从农民看得见的项目入手,培植具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效果的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带动面上工作,在村容村貌的整治上,选择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五通”起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自觉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首先突出农村特色,不用城市的标准要求农村。比如,在编制规划时,普遍保持了农村传统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了我州的自然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与农民生产生活相配套,在绿化方面,提倡种树、种果、种菜。其次是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不搞一刀切,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比如,在村容村貌的整治上,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实行“一村一策”。

五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州农委办及各县(市)创新工作机制,2

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特别是涉农资金的整合成效显著,积极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基本形成了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格局。比如,勐海县发挥指导员和各方面的作用,整合“现有的,动员本地的,借助外面的”,多渠道寻求人力和物力支持。勐腊县、景洪市通过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投资新农村建设和捐资捐物,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六是齐心协力,营造氛围。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表现出的一个亮点是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合力,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特别是各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相关部门服从大局,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减少了不必要或者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许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企业主动垫资搞建设,如:中国华能水电集团为我州的新农村建设投资200万元,并认真制定了投资参与计划,工作态度非常认真。注重发挥我州农垦的优势,使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垦与地方和谐相处,营造了新农村建设的农厚氛围。

三、找准问题

一是试点村基础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我州山坝区、民族、乡镇之间差别较大,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不平衡,建设新农村的难度加大,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克服工作中的急躁情绪。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目前我州还有21个村自然村未通路、410个自然村未通自来水、116个自然村未通电、1499个自然村未通广播电视、705个自然村未通固定电话,以道路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尤

其薄弱,农业水利设施不足。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增收难。粮胶糖茶是我州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仍处于原料初加工销售为主的低级阶段,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难度较大。

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州还有94个村委会、1190村民小组属于集体经济空壳村,无钱办事现象在我州农村较为突出。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政府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投入,这个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会逐渐显露出来。

五是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够明确,紧迫感不够强,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存在重建设、轻管理或无人管的现象,村寨“脏、乱、差”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六是干部引导农民群众建设自己家园的力度不够。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农民始终是建设的主体,工作队、指导员不可能一直派下去,说到底还是农民的事情,我们干部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她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激发农民群众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但目前,我们的干部还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建设新农村方面,无论是深度、广度、宽度都不够。

七是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力度不够。尽管有一些企业投入了一些资金、捐赠了一些物资,但参与的面并不大,特别是州内企业参与的并不多,缺少应有的沟通。

四、几点希望

州委书记江普生同志在视察结束后就如何加快推进我州的新农村建设作了重要讲话,州党代表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及奋斗在新农村建设战线的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江普生同志的讲话精神,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州的新农村建设。

(一)思想认识上要坚持“三个基本观点”。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西双版纳的重大举措;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市)、乡镇党委和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党的自身建设,都要把农村这个基础打牢。

(二)组织领导上要坚持“三条基本经验”。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坚持把中央“一号文件”与我州实际联系起来抓好贯彻落实;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进一步鼓舞斗志、凝聚力量,进一步挖掘潜能、发挥优势,进一步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精神。

(三)工作布局上要坚持重点抓好“六大工程”。继续抓好农村建设“六大工程”,即农民增收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社会事业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工程。

(四)试点工作要抓出成效。试点工作一定要起到试范作用,希望继续加大力度抓好“十一五”期间的试点工作,真正做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善于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发挥典型带动效应。

(五)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农民的问题,重要性讲得多,做得比较少,培训农民的工作,应该有操作性很强的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5

短期培训主要针对实用性,长远培养主要针对不同年龄结构的农民,通过大学、职业学院等途径为农村培养真正留得住的中专生、大学生。(六)点面协同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目的是为全州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符合我州实际的借鉴,起到试范的作用,从而推动面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同时,必须做好面上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实现“试点引路、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七)增加投入。积极主动向中央、省争取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项目、资金和改革试点指标,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拓展支农投入渠道,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用于解决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问题。

(八)充分发挥指导员的作用。我州农村的形势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今后我州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希望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各种制度,充分发挥指导员的智慧。

7.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 篇七

1“爱”学生

“爱学生”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给予师爱, 即给予关心、关注或关怀的教育实践行动。师爱是学风建设的起点和条件, 但并不是给予了师爱就形成了学风, 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 这种智慧主要体现在对爱之种子播种的时机掌握与对爱之幼苗的辛勤护理。

1.1 把握好“爱”的时机

“爱”是需要播种的, 教师的一声问候, 一个微笑, 一句关怀, 一杯开水, 都像一颗颗爱的种子, 播种在学生的心间;如果播种时机得当, 它们就容易生根、发芽, 并健康成长。“爱”的播种不可错过四个时机。

1.1.1 学生心理虚弱时

大学开学的开头几天, 新生们远离亲人, 来到了大学这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 这时是他们最孤独、最想家的时候, 是心理上最虚的时候。如果这时教师能主动地给予关心、关注或关怀, “乘虚而入”, 则容易把“爱”的种子顺利播种到学生的心间。

1.1.2 学生身体疲惫时

开学初期的军训时期是大一学生生活的“严酷期”。军训中体能需求的强度和军训纪律的严格, 使得受训学生的体力和精力大量消耗。这时, 教师如能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 递上一杯水、一个面包或一片水果, 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受到雪中送碳”的感动, 从而敞开心扉, 接受关爱。

1.1.3 学生遇到病痛、灾困时

离开家庭的温室环境, 身处大学这个人才大训练场, 学生难免会有生病、困难、挫折、痛苦之时。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一份理解、一句安慰、一个建议, 都有可能增加师生感情基础。如笔者班里有学生身体不适来请假时, 笔者不是简单地批以“同意”。而是加上一句“好好休息”、“要不要紧”、“需要帮忙吗?”之类的话语, 把爱的种子及时播种到学生心间。

1.1.4 学生将遇到“危险”时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将受到的“危险”, 并及时提醒。例如, 每年九月底后, 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我国, 这时笔者的一条条有关防止冷空气的温馨短信, 则似一片片温暖, 守护着学生。又如在N7H9禽流感笼罩时期, 笔者常常发出“为增强抗病能力, 要早睡早起”的信息。学生亦乐于听从这种建议, 因为根据行为心理学原理, 一个人处于危险时, 往往更乐于接受他人的关心。

1.2 做好“爱”的护理

学生的心间如同花园, 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师仅仅播下爱的种子而后不加以护理是不够的, 因为在爱的幼苗长成大树之前, 它很可能被杂草所窒息。教师必须及时拔掉学生心间出现的焦虑、恐惧等“杂草”, 主要途径有两条。

1.2.1 勤于近距离沟通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 学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焦虑、恐惧等“杂草”在他们心间会不时出现, 这时教师需要经常“蹲下来与学生谈话”, 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与学生的言语、思想互动中, 及时拔除其焦虑、恐惧等杂草。

1.2.2 时刻尊重学生

当今青年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强, 教师要把“时刻尊重学生”作为爱的重要护理手段, 教师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 但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2“为”学生

“为学生”就是教师的教育行动必须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切为了使学生的个人志向得以实现为宗旨。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 当低层次的需要 (例如吃饭、喝水) 有了保障时, 高层次的需要 (如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就会突现出来。[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笔者以为, 教师的教育行动必须先根据以下四“为”而展开。

2.1 为了学生的安全

学生来到大学报到后, 实际上已形成了学校提供服务与学生享受消费的关系。由于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而非无生命的商品, 故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大学第一次班会召开的主题应是安全教育, 教育内容要精心设计、科学并有创新, 以便学生乐于接受。

2.2 为了学生的安心

学期伊始, 学生坐在教室里会不时地回忆起高中时教师勤奋的身影。如果在大学的早晚自修课见不到教师的身影, 他们就会不安心, 这是心理惯性所起的作用。如果大一班主任老师在开学后头两周早、晚自修课都能跟班, 以公正的形象出现在班级, 他们就既可以使新生安心, 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在较短时间内取代在学生心里的高中班主任的角色。这对学生的中学与大学的心理衔接十分有利。[2]

2.3 为了学生的上进心

“上进心”是一种不断要求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 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上进心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一环。故在军训结束后, 笔者就对学生召开了人生目标设计主题班会, 收到良好效果, 班会当场笔者班里要求报读专升本函授人数就达46人。

2.4 为了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够达到成功的信心, 它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秘诀。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 开始感到自卑, 从而开始慢慢失去上进心。笔者以为, 在大一时期, 尤其是开学初期, 鼓舞士气, 增加学生自信心是学风建设的战略性问题。

3“给”学生

“给学生”就是给学生以环境、制度、思想及心理支持等形成学风所需要的物质或精神正能量。教师必须做到“先予后取”, 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 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只有做了这一方面的工作, 并确定有了成效之后, 我们去做第二方面的工作———向人民要东西的工作时, 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他们才会说, 我们要东西是应该的, 是正当的。”[3]

3.1 给予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环境

马斯洛 (Maslow) 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明确提出人具有社会需求, 而社会需求中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就是归属感, 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的校园, 他们大都从班级获得第一份归属感。[4]为此,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如下帮助:

3.1.1 指导教室环境美化

班徽、班训、班约、标语、心愿栏、公告栏、信息栏、荣誉榜、班歌词等是组成教室环境的基本元素。教室环境美化工作宜早不宜迟, 故笔者从开学初就着手指导布置。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 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班级舆论导向的”教室环境已基本形成。

3.1.2 帮助建立班委会

班委宜民主选举, 而不宜由教师指定。民主选举的班委争议性小, 他/她的指令被执行的可能性就更大。

3.1.3 指点制定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与既定《班规》有很大区别, 在班级公约成稿之前, 教师须根据不同时期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目标, 引导全体同学充分讨论, 让学生感受到“公约”是他们集体智慧的劳动成果, 为了捍卫该成果, “公约”则容易被遵守。

3.2 给予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环境

相对于教室这个大家庭, 寝室就是学生的小家庭, 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个性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1 指导寝室环境美化

构建文雅、舒适、美观、学习氛围浓厚的宿舍文化, 既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能磨炼学生的责任意志;寝室环境美化的主要内涵是宿舍文化的构建。

3.2.2 帮助制订寝室制度

寝室应民主选举室长一名, 以负责制度的执行。制度应由作息制度、待人迎客制度、财物安全制度、卫生制度等构成;寝室制度的执行是宿舍文化构建基本保证。

3.3 给予人生目标设计援助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特点, 帮助学生制订他/她能实现的短期、长期目标, 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这是学风形成的关键一步。根据笔者经验, 人生目标设计班会在学生报到后10—15天内召开效果最佳。有的教师在开学第一天就召开这种班会, 就如同“只知道向学生提要求 (如考级、读专升本) , 却不知道或不愿意‘先给学生一点东西’, 引起学生讨厌他们”, 班会效果不佳是可想而知的。人生目标设计主题班会应着重两个方面的目标。

3.3.1 品德目标

品德即社会主义道德, 这包括个人私德和良好公德。教师对学生的品德目标设计援助宜点到为止, 不可长篇大论, 以免引起逆反心理。

3.3.2 知识目标

以努力拿到计算机一级、外贸单证员、英语三级等证书为起始目标, 进而以读完函授专升本为较远目标的人生目标设计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这是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一环。

3.4 给予健康心理支持

社会转型加快, 国内外矛盾明显化和尖锐化, 学生心理问题多发, 负面影响多渠道, 这些已是被公认的事实。根据笔者学风建设经验, 应对以上问题, “给予健康心理支持”是较为有效的战术。为此, 教师应做到下列几点。

3.4.1 乐观心态教育

以学生成长为目标, 教师要传递学生“乐观心态”这一正能量, 鼓励学生学会拥有如“对其帮助过的人报以感恩、对他人的欣赏予以笑纳、对他人的憎恨表达歉意、对他人的优点表达赞美”等乐观心态。

3.4.2 诚信教育

大学生血气方刚, 好冲动, 判断是非能力普遍不强, 所以让学生分清江湖义气与信守承诺的区别是诚信教育的关键一环。教师应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许诺, 但一旦作出承诺, 如遵守纪律, 就要尽力做到;教师应教育学生对违反公德良心之事不作任何承诺。

3.4.3 社会规范教育

班级集体是个小社会, 教师要给予学生“懂得相互协作, 相互退让, 为他人着想, 自我克制, 服从集体利益等”社会规范所需求的精神正能量。

4“靠”学生

“靠学生”是指通过深入学生生活, 了解学生, 然后发动学生, 并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 去实现学生或我们要实现的目标。

4.1 深入学生生活

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 脱掉“权威面具”, 把下寝室走访, 与学生谈心和了解学生疾苦当成常规工作, 重点关注落后学生, 有的放矢地培养进步学生, 以带动落后学生。为“全面发动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4.2 了解学生

以“深入学生”为切入点, 利用“多看、多问、多帮助”的方式, 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讲真话, 最终了解学生情绪和思想动态, 以便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在学风建设中做到因材施用。

4.3 发动学生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和学习能力提高的途径之一, 但更主要的是说教要与活动相结合, 说教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 才能使他们印象深刻。因此, 教师必须以学风建设为平台, 发动学生参与活动, 使他/她们在众多活动之中得到亲身体验, 最后, 使学风建设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目标。

4.4 依靠学生

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足点都是学生, 学风建设最终要靠“已觉悟起来的、成熟起来的”学生自己去实现, 也就是说, “爱”学生、“为”学生、“给”学生, 都要在“靠”学生中得以体现。“靠”学生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5 结束语

群众路线之“爱”、“为”、“给”、“靠”四者之间, “爱”是基础, “为”是行动, “给”是归宿, “靠”是能力, 四者环环紧扣, 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它们是互相依存, 互为影响, 互为促进的四位一体。

群众路线四位一体的大一学风建设实践,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不断地“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使师生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这既能促进学生在行动中健康成长, 又能促使教师在行动中不断学习, 不断自我提高。教师的行动促成学生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推进了师生的互动。师生的共同行动构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这样循环往复, 浓郁的学风不但能早日形成, 而且将产生学风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5.

[2]陈山有.大一班风建设经验与案例分析[J].东南西北·教育观察, 2010, (12) :4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467-468.

[4]高凌风, 陈文亮.当代大学班级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02) :97.

8.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 篇八

以滨州学院为例,目前现校园占地1697.21亩,校舍总面积42.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19亿元。现有教职工1279人,其中教师933人。面向全国22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7403人。人员数量大,建筑多,成员结构复杂,平安校园建设是校园建设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滨州学院;校园;平安建设

一、平安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濱州学院是在原滨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改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99—2003年,滨州供销技校、滨州教育学院、滨州广播电视大学、惠民师范、博兴师范先后并入滨州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8月,整体搬迁到新校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校园的建筑组成、人员构成、服务功能等方面。

(一)建筑组成多样化增加安全管理隐患。高校校园的建筑必须满足大学教育所承担的各项功能,其组成除了必要的教学设施,滨州学院自搬迁新校区以来,已逐渐形成,教学区,宿舍区,学生服务区,食堂区、试验区等特定服务的建筑群。人流量大,建筑相对密集。近些年,学校开辟和建设新校区,不少校园在建设之中,学生穿梭于建筑工地。诸如此类现象,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

(二)人员构成日趋多样使安全隐患复杂化。滨州学院教师占现有在校教职工比例为73%,剩余均为管理服务型教职工。诸如各类服务机构的员工、校园的建设者以及其他身份难以确认的流动人口等,使得校园的人员构成日趋复杂。增加了校园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并使隐患排查难度增加。

(三)多元服务功能促使校园社会化。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机构和场所,同时各种服务行业为了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方便他们的生活,也逐渐渗透到校园之中。正是由于校园建筑多样化、人员组成复杂和多元服务功能的增强,给高校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二、平安校园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校园内部人防建设。人防是最基本、最传统的预防损失和犯罪的方法。高校聘请保安人员担当校门卫、校园巡逻和重点要害部门的守护等任务。滨州学院设有南、北门门禁。对进出入车辆严格管理。随时了解学生动向。学生宿舍内设有专职管理人员。全天候为同学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排忧解难。

(二)校园内部物防建设 。物防主要指在要害部门,如实验室、财务室、档案室等,及易发生案件的部门安装防盗门窗等各种防盗设施。以宿舍区为例,滨州学院在宿舍区域安装防盗门窗,监控器。在宿舍进出门区域安装监控器。对门户的状态包括门的打开关闭、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都被记录在电脑之中。

(三)校园内部技防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防范在安全防范体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滨州学院目前一个校区、两个出入口。各个入口对进出的机动车采用视频监控、紧急报警、有无线对讲等设备进行综合防范。对出入的人员采用视频监控、紧急报警、有无线对讲等进行综合防范。并配合身份登记。确保明确进出如校园人员身份。

(四)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防范。当代大学校园的规模一般都很大,居住人员多,校园周边出现了大量的饭店、歌厅、舞厅、网吧等餐饮、娱乐场所。滨州学院南门场所复杂,包括村落、大型娱乐场所、KTV、住宅区、餐饮、宾馆、网吧等。一方面加大学校管理力度,使学生出校门的机会增加。另一方面自身存在安全隐患,无论从消防、治保还是卫生许可各方面,都另人担忧。

我国目前对校园周边开设娱乐场所是进行严格限制的,目前,滨州学院已做到加强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等部门的联系,开展了校地、校区、校警共建工作,建立工作;联议、纠纷联调、治安联防、犯罪联打、周边联治、服务联动的“六联”工作机制。为构建平安和谐的文明校园打下基础。

三、平安校园建设创新展望

(一)建设智能化校园。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构建智能化校园应该成为校园安全防卫今后拓展和扩充的一个目标和方向。智能化校园应将校园的安全防范、物业管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办公与教学的智能化系统集成,为校园内的人群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和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

(二)加强高校保卫部门对人员流动性大的其他部门进行

人员监管。目前,很多高校的后勤、医院已经进行了社会化的改革。如滨州学院医院等服务部门社会化是将服务纳入市场经济之中,必然使高校服务面向全社会,使整个校园人员结构复杂化。校园管理体制也正在向社会化管理、动态管理和开放管理转变。与外界联系的增多使治安环境趋于复杂。

(三)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将对学生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贯穿到在校生教育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法制安全教育、保密教育和防火、防盗、防破坏、防治安灾害性事故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海文,栾威.模型模拟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9.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 篇九

近年来,绵阳市涪城区以党建示范带为抓手,整体提升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涪城“三区一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党建示范带建设是加强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需要

“5.12”灾后恢复重建,特别是“特殊党费”援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项目实施以来,全区基层党组织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全区基层党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涪城区多年探索总结的“三委五权”民主管理体系等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在市内外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为全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软实力;区委提出的“三圈推进、三化联动”总体发展思路,对全区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现实要求。基层党建工作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成为摆在涪城组工干部面前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课题。

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涪城区提出了“以创先争优为载体,以党建示范带建设为抓手,以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目标”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新路径。涪城区党建示范带引领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全区“三圈推进、三化联动”的总体思路,坚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典型引领、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以创先争优为载体,积极打造以城郊金家林工业集中区为核心,北起龙门、青义、经金家林向新皂、石塘延伸,南连经开区的“工业港党建示范带”;以吴家镇和丰谷为代表的“城镇化党建示范带”;以金峰、杨家、玉皇、石洞、关帝为主体

1的“新农村党建示范带”。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在已有典型中探索规律性的、共同性的、可学可用的先进经验,分类制订基层组织建设标准,用2-3年的时间,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条件改善、软件升级、机制健全、工作规范,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整体提升全区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涪城区党建示范带引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涪城区按照“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做法,形成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创新各具特色、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突出的基层组织体制机制示范体系。

1、制订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在总结、提炼区内外基层党组织先进工作经验和工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涪城实际,编印了《涪城区创先争优.基层党建ABC》、《涪城区创先争优.基层民主ABC》等党建乡土指导教材。分别制定了创建“红旗党委”、“春风式模范新村”、“先锋社区”等区级党建示范点的具体标准,实行目标量化考核。全区首批选树了铁牛街社区、金峰镇莲花池村、西城集团、区民政局等55个区级党建示范点,根据全区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既符合规范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创建方案,有效推进党建示范带建设,成为全区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的标杆和样板。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塑造“老易讲党课”涪城区党建品牌,推出了“群众工作十法”、“基层干部十有”、“创先争优十要”等专题。邀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易德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谭春蓉等先进典型在全区巡回讲责任、讲创业、讲发展。

2、推行党领导的 “三委五权”、“四议两晒一单”村级民主自治

机制。建立完善“三委(支委会、村[居]委会、村[居]监委会)并行”运行机制,保障“五权”(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规范村民会议的决策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保证村民小组的议事权、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落实;推行“四议”(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策议事机制;公开晒出决议结果、晒出实施结果;公示“一单”,即:为民服务清单,列出村级组织为民权利、事项,包括村[社区]干部的职权,村[社区]财务审批、集体资产管理等服务项目。

3、构建完善农村“一定四有”和社区“四有一化”工作机制。在农村扎实推进以“定职责、立规范,工作有较好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较好保障、服务有较好条件”为主要内容的“一定四有”机制建设,制订完善村(社区)干部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村(社区)干部经济激励和政治关怀机制、离职干部生活保障机制;统一标准对村级阵地建设进行规范化建设,统一按照“两中心三站”模式进行阵地功能设置,清理和规范了村级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了干部轮流坐班制和集中办公制等工作制度。在社区全面推进以“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处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的“四有一化”机制建设,增配社区常职干部,使城市社区干部职数达到4-5名,多渠道增强社区造血功能,规范完善议事、理事制度,规范社区阵地建设,整合辖区资源,探索运行“大党委”工作模式。

4、“三分类三升级”推动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区委组织部制定了《涪城区村(社区)干部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对全区137个村级组织和46个城市社区班子和干部开展绩效管理,量化形成《软弱涣散党组织显性认定机制》,从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承诺事项、重点工作等7个方面。

按照常规工作与重点、创新工作,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考核“三结合”的原则,通过分级测评、群众座谈、实绩考核的程序,对村级组织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考核,确定先进、中间、后进三类党组织。要求先进高位求进、中间上档升级,后进奋力转化。

5、实施“星级工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坚持以“星级工程”为总揽,以党建责任工程、城乡党建统筹工程、基层党建素质工程、基层党建民主工程、党建富民惠民工程等子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以“推动发展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凝聚人心能力强、促进和谐能力强”为主要内容的“四强”党组织建设活动。不断激发党员活力,在党员中全面开展“党员评星”活动,按星级划分为1-5星级党员。根据党员分类管理原则,结合党员区域分布、职业类型等特点,分类推出“五级十星”创建活动。通过全面开展评星定级活动,树立党组织和党员先进典型,不断深化党员服务区、党员责任区、党群共建等载体活动,努力形成一种先进带动、典型引路、比学赶帮、不甘落后的争创局面。

涪城区通过党建示范带建设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和基层组织工作活力。一是基层党建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实施党建示范带后,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明晰了新时期基层党建发挥作用的目标,争当先进的方向。初步解决了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无亮点、抓点示范无样板、主题活动无特色等问题,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了基层组织运行模式和工作模式,形成了成体系的系列党建工作机制,工作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三是促进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党建示范带建设以来,进一步加大了一批基层党建工作典型培养、树立、宣传力度,老典型重焕光彩,新典型

层出不穷,发展壮大了先进典型群体,使全区各基层党组织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四是基层党组织服务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通过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集中打造了一大批分布于各产业带、居民集中区的集党建文化、廉政文化、传统文化、为民服务、文体娱乐等于一体的高标准的闪亮阵地,基层组织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五是实现党建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实施党建示范带后,促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把正确处理好抓党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摆在首位,做到了“双责双抓”,把“虚”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以党建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实现了互动双赢。

三、涪城区党建示范带引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启示

涪城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示范带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和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党建示范带建设,是整体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现实需要,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方法。

启示之一:推进党建示范带建设,是整体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基层党建工作要不断地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中心工作的调整,以新的手段和模式,推进基层党建的整体发展,及时总结前期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一套符合当地实际、适应时代要求、切实可行的基层党建标准,内容要具体、操作要简便,以使基层在抓党建工作时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虚”功“实”做,从而不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启示之二:推进党建示范带建设,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是重要方法。培育典型、示范引路、整体推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重要举措,是基层党建工作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成功经验。开展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活动,就是要按照树立典型、以点带线、连线成片的模式,通过示范点的建设,树立基层党建样板,打造基层党建的标志性工作、精品工程,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以创促建、以点促面。

启示之三:推进党建示范带建设,确定项目、丰富内容是重点环节。推进党建示范点建设,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把党的政策、上级的精神,落实到一项项的具体活动中。把党建工作内容通过项目化推进,突出重点、细化内容、分步实施。把党建工作的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活动,明确活动载体,确定阶段目标,把党建目标从书面文字绘成工程蓝图,从而让基层在推进党建工作中抓得住方向、找得准目标、干得出实效。

上一篇:时间如流水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学习上级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