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火材料的概念和发展现状(共9篇)
1.耐火材料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篇一
函数概念的发展和教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黄样430079)
摘 要: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函数概念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贯穿古今、旷日持久、作用非凡。本文回顾了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并且回顾了函数概念不断被精炼、深化、丰富的历史过程,它不仅有助于中学生提高对函数概念来龙去脉认识的清晰度,而且更能帮助中学生领悟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
关键字:函数;概念;发展
函数这样一个重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在不同的阶段,从观点上和表示方法也不尽相同。回顾函数概念的定义以及演变历史,对加深函数概念的理解大有裨益。函数概念是全部数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纵观300年来函数概念的发展,众多数学家从集合、代数、直至对应、集合的角度不断赋予函数概念以新的思想,从而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但正是由于函数概念的抽象性与层次性,中学生往往不习惯用集合、对应的观点去解释函数关系,缺乏用函数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拟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发展与比较的研究,对函数概念的教学进行一些探索。函数概念的三种定义
在当代国内外教学教材中,关于函数概念有三种代表定义。(1)变量说
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期。变量说是函数的原始定义,它把函数定义为:依一定规律依赖于一个变量的另一个变量。
虽然这一定义简单粗糙,但人们对它的探索却是最漫长的。函数概念萌芽于17世纪时对方程个数时的不定方程的求解,例如对方程x+y=100写成y=100﹣x,则y值的变化取决于x的赋值,这就产生了变量概念及依存关系。
把“函数”一词最早用做数学术语的是莱布尼兹(G.W.Leibnitz)。在他1673年的一部手稿里用“函数”(function)一词来表示任何一个随着曲线上的点变动而变动的量,如切线、法线等的长度及纵坐标。而曲线本身则是由方程给出的。莱布尼兹还引用了“常量”、“变量”和“参变量”。直至1718年,约翰·伯努利给出了“解析的函数概念”:“函数是由任意变数和常数的任意形成所构成的量”,这是函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张。而后约翰·伯努利的学生欧拉(Leonard Euler)发展了这种函数“变量说”。1748年,欧拉将“解析表达式”定义为函数,他说:“变量的函数是一个解析表达式,它是由这个变量和一些常量组成以任何方式组成的。”并创用函数符号y=f(x),其中f解释为由变数与常数组成的解析表达式。这个定义是不完善的,它把函数这一广泛的概念与某个解析表达式混在一起,而把图形或其它方式给出的函数排除在外了。因而欧拉(L.Euler)为了适应积分需要,把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向“图象定义”推进。在1775年由欧拉精确化:如果某些变量以这样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之而变化,那么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他认为,任意画出的曲线表示所确定的x、y间的关系就是函数。并和达朗贝尔(Dalembert)在弦振动的研
究中首先采用了函数记号。但这个定义强调“随着变化”而缩小了函数概念的外延。
后来,由于积分运算式子以及分段函数等等都不符合一个解析式的定义,1821年,法国数学家柯西(Cauchy)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扩张,先后两次将函数定义为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某些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给定其中某一变量时,其它变量的值也随之确定,则称最初给定的变量为自变量,随之确定的量为函数。”此后,1837年,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P.G.Dirichlet)提出了函数的定义: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一或多个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y叫做x的函数。几乎同时,黎曼也给出了函数的定义:对于x的每一个值,如果y有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不论x、y所建立的对应方式如何,y都叫做x的函数。黎曼的定义已十分接近现在许多初中教科书所采用的定义。它出色地避免了函数定义中所有的关于依赖关系的描述,以清晰完美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这个定义也为19世纪数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1]。
(2)对应说与关系说
“对应说”是函数的近代定义,其内容是这样的:
给定两个集合A和B,如果按照某一确定的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内的每一个元素x有唯一的一个元素y∈B与它相对应,那么f就是确定在集合A上的函数,A称为函数的定义域,f(A)={y︱y=f(x),x∈A}称为函数的值域,显然f(A)包含于B。
自17世纪引入函数的“变量说”以来,人们发现它有很大的缺点。首先变量的意义是不清楚的。其次,“变量说”中函数已允许连续或不连续地取值了。但是,x一般能取的值是a≤x≤b,并且x总是被考虑为连续取值。于是人们就想,能否扩大x的取值范围,或干脆取消把变量限制在数中的条件。19世纪,椭圆函数、超椭圆函数和阿贝尔函数的产生,使代数函数论得到蓬勃发展,函数的概念由特殊函数扩大为一般函数。于是人们对函数概念的认识飞跃到一个新的阶段,函数的两个本质定义出现了。1834年的数学家给函数的定义是这样的:
X的函数是这样一个数,它被每一个x所给出,且与x一起变化,函数式可以用公式表达出来,也可以用某种条件给出,这种条件指出怎样把所有的数加以验算。函数关系可以存在而关系本身可以不知道。
这个定义叫做“列表定义”。因为从一个x值可以给出一个函数值y,就好像我们中学代数中列表表示函数值的方法一样,表中一栏是x值,和它对应的一栏就是y值。这里建立了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对函数概念的一个重要发展,因为“对应”是函数概念的一种本质属性与核心部分。1837年,人们给函数下了这样的定义:
如果对于任意x的值,相应地有完全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那么称y为x的函数。在此用什么方法建立对应是完全不重要的。
函数的这个定义的优点,是直截了当地强调与突出了“对应”关系,但它的缺点是,把生动的函数变化思想省略简化掉了。随着19世纪人类对各种函数类(连续函数、可微函数、解析函数)的进一步研究,以及集合论的问世,建立了函数的集合定义,也就是用“集合”与“对应”来叙述.以美国的维布伦为代表的数学家给出了函数的近代定义:在变量y的集合与另一个变量x的集合之间,如果存在着对于x的每一个值,y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样的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
在这个定义中的x、y,既可作为数,也可以作为点;既可以作为有形之物,也可以作为无形之物。再经后人加工,这一定义便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近代函数的定义。(高中阶段,基本上采用这一定义,只不过是把A、B限定为非空的数的集合。)由此前进,又定义了以集合的集合(称为类)为元素的集合函数。尽管如此,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深入,又出现了δ函数、广义函数论等。但函数的概念还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到了20世纪初,人们给出了函数的现代定义,即“关系说”,它把函数定义为满足条件“若(x1,y1)∈f,(x1,y2)∈f,则y1=y2”的二元关系f[1]。
在我国,函数一词是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年—1882年)最初使用的,他在1859年与英国学者伟烈亚力(1815年—1887年)合译的《代数学》一书中,将“function”一词译成“函数”。函数概念的教学研究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线,也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在中学教学中,函数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初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函数的传统定义以及函数的表示法,并讨论了一些常见函数,对函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高中,学生学习了集合、映射等有关概念之后,运用集合、对应的思想概括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实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函数概念与中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如: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方程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好函数的有关概念,是学好上述内容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研究函数性质及应用的基础。
2.1 函数概念的教学思想构想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函数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函数概念深刻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与实际事物的量与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它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而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而函数概念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怎样教学函数概念呢?在“新数学”中,有过一个大胆的尝试,即企图按照集合与笛卡尔积去建立函数概念的形式定义:设A与B为两个集合,并记A*B为
A、B的笛卡尔积,则称A*B的一个子集f为一个函数。如果当(X1,Y1),(X2,Y2)是f的元素,且X1=X2时,就有Y1=Y2,然而,许多来自经验的事实表明,虽然这一定义是数学上一项优秀的基础,但它不可能是好的认知根源[2]。在此新构造中,必须使用新的集合论的定义去取代早期的与过程有关的定义,这一重新构造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极其困难。西厄平斯卡(Sierpinska)断言:在向年轻学生介绍函数时,使用久经揣摩而得的现代定义,这是教学法上的一个错误,是一个反教学法的颠倒。
在函数概念学习之前,基本上是常量数学,所学的数学概念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函数研究变量,变量的本质是辩证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即函数是一个辩证概念,函数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的确定,符号“f”(对应法则)表示的意义,学生最难理解,因为“f”具有“隐蔽性”,它的具体内容很难从符号上来想象,即使“f”所表示的对应法则是确定的,学生也缺乏足够的、为符号“f”建立起具体内容的经验基础。这样,一方面是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还处于很不成熟的时期,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形式逻辑思维的范畴,只能局部地、静止地、分割地、抽象地认识所学的事物,另一方面函数却是一个辩证概念,其特征是发展的、变化的、处于与其他概念相互联系之中。形成函数概念,必须要冲破形式逻辑思维的局限,进入到辩证思维的领域,这个矛盾构成了函数概念学习的认识障碍。函数的构成应当从映射入手。在一般关系的范围中,它是一个不确定的难以理解的运算。最重要的是函数关系的定义无论从内容还是从一记号上来讲,都没有运算价值。不少教学法专家认为,关系概念比函数概念更基础、更一般,主张教师在教学中用关系来定义函数。关系缺乏应用的原因是它具有类似于一览表那样的记录特征。科学的内容不是描述性的记录,而是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用关系,而是要用相互关联的程度来描述。引入函数概念可以不考虑关系。在学生接触了许多函数,己经能作出函数以后,再让他们去归结什么是函数,这才是数学活动的范例。
2.2 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实例运用
关于函数与函数值函数的统一记号是f(x)或y=f(x)或f(x,y)=0,学生常常搞不清哪个是哪个的函数。如果设函数的集合为A,那么f(x)∈A所表示的是函数值属于A,这种表示就错了。同样y=f(x)∈A或f(x,y)=0∈A也是错的。我们所指的函数是f,记号f∈A才是正确的。例:f(x)=2x+1,求f(x-1), f[f(x)],并说明f(x)与f(x-1)是否为同一函数。显然f(x)与f(x-1)不是同一函数,这里虽然定义域,值域都相同,但对于x来说,“对应法则”是完全不同的。
函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设计时,注意到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3]。
首先创造情境,从实例引入概念。然后通过几个实例的比较,抽象概括得出函数的概念。再进一步深入分析函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巩固函数的概念,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分析,学生主要经历了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即从具体事例或具体概念中抽象出了函数的一些关键特征,如变量是可以任意赋值以及可以不断变化数值的量,而常量则是无法变化数值的量,整个的心理过程是分化、抽象、概括。
3总结
函数概念是重要的。从函数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函数概念的内涵不断被挖掘、丰富和精确刻画的历史过程,同时看出,数学概念并非生来就有、一成不变的,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得到的,我们知道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所以还需要不断加以发展,以适应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M.克莱茵.古今数学思想(第三、四册)。
[2]张九彦高中阶段二次函数教学摭谈[J].青海教育,2006,(04)。
[3]吴兰珍高中数学函数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浅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2.耐火材料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篇二
电台的管理, 从大的方面来讲, 就是人、财、物的管理, 从工作性质方面来讲, 可以分为安全传输发射、人员管理、物资管理、安防监控、互动交流。
目前, 安全传输发射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线技术人员交流不方便, 设备监控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没有完善的互动技术交流平台。
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无法精准地确定工作人员的在岗情况和位置信息。
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物资的出入库管理及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统计不方便。
安防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设备关键位置没有完全设立安防监控, 虽然有安防监控, 我们也无法通过中控快速搜索找到所需的信息, 信息的采集端和接收端比较单一。
突发事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安保人员在进行台区巡视时, 如果出现突发事件, 无法迅速确认安保人员位置及事件状况。
互动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电台人员在进行电台信息交流时, 如果通过互联网, 可能存在泄密的问题, 最好有一个平台, 我们可以安全交流。
2 搭建智慧电台的几个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几个问题, 结合现在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概念及发展方向, 从提高效率、大数据及智慧化三个方面设计构思电台的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 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可行性的设想。
首先, 要搭建一个基于无线局内网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我们可以叫做“内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我们可以对安全传输发射、人员管理、物资管理、安防监控、突发事件、互动交流等个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交互。
其次, 为满足“内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需要, 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个人手持移动终端”, 通过权限管理, 共享“内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信息, 不同岗位的人员通过终端实现工作信息互通。
第三, 根据安全传输发射、人员管理、物资管理、安防监控、突发事件、互动交流等具体问题, 搭建相应的数据采集、传输及局部处理平台, 再把总的数据信息传输到“内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根据内网工作部门需要, 再把分类信息传输给相应的部门和人员, 以便集中进行管理和处理。如图1所示, 下面就各个具体方面的构思进行阐述。
2.1 智能安全传输发射管理系统
智能安全传输发射系统应包含发射系统的运行状态、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节目传输系统的运行状态、天馈线系统运行状态四大部分, 由于这几部分的工作性质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从备品/备件信息、固定资产信息、技术交流、人员管理、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安防及设备监控六个方面进行考虑, 设立统一的框架结构, 以满足智能管理系统的需要。
如图2所示, 智能安全传输发射系统的主要功能除了监控发射系统的运行状态、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节目传输系统的运行状态外, 还要有以下功能。
(1) 来自发射机的监测数据送入发射机自动化系统, 经过人工后台的判断处理, 经过大数据处理和积累, 形成一个不断自动智能升级的智慧程序, 实现故障的智能判断处理、主备的智能切换、监控数据的智慧整理汇errestrial Digital Televisio总;汇总后的信息再送入“内网+信息管理服务子平台”。
(2) 基于“内网+信息管理服务子平台”, 值机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 根据自己分属的部门, 通过局信息管理平台, 以语言、照片或视频的方式发布设备维护、故障处理中遇到的难题, 交流经验, 实现整个无线局同机型人员的交流服务平台, 实现“一人有难, 八方支援”, 快速处理设备维护中遇到的难题。
(3) 基于“内网+信息管理服务子平台”, 机房管理人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 扫描二维码, 实现备品/备件的出入库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 以及机房工具、设备的出借和归还记录管理。
(4) 基于“内网+信息管理服务子平台”, 值机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 实时获取机房各种信息, 包括设备信息、安防监控视频信息、设备工作状态视频信息、备品/备件信息、人员信息、消防设施信息等。
2.2 智能物资管理系统
如图3所示, 在智能物资管理系统中, 首先要制作带有条形码、二维码和物品信息的电子标签, 该电子信息与智能物资管理系统相连。物品的出入库可以通过手持移动终端扫描办理出入库手续。
(1) 物品的领用
首先领用人使用认证的个人信息登录智能物资管理系统, 选择领用物资并提出领用申请, 通过智能物资管理系统提请相关领导审核, 通过后, 仓库管理人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扫描领用物资电子条码, 办理物资的出库手续, 系统自动将该物资分配给领用人所在部门, 并计算库存、提示库存量等, 如果需要, 可以迅速盘点物资及账目, 打印报表。
(2) 物品的查询
领用人可以通过手持移动终端扫描领用人的个人身份卡, 实现快速登录系统, 查看库存物资的情况, 并在手持移动终端选择物资, 也可以在线同时与库管员联系交流。
安全播出应急物资也可以通过台站间的“内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应急共享, 共同保障安全播出。
2.3 智能人员管理系统
如图4所示, 首先要采用新技术制作个人身份卡 (不带有个人的详细档案) , 该身份卡可以用于物资领用时的扫描、接受文件的确认扫描、进出房间或办公楼或台区门禁开关的解锁、用餐、值机或巡视路线扫描, 以及台区位置信息的扫描。个人档案信息的管理由人事部门进行统一录入和查询管理。
2.4 智能安防监控系统
如图5所示, 在台区边缘设立微基站, 播出设备关键位置、大门口、车库、仓库、办公楼、公寓楼、台区四角, 关键道路安装监控设施, 利用新型室内外无线定位系统解决方案, 根据个人或车辆身份卡精确定位人员、车辆位置, 并在定位基础上实现轨迹追踪、区域报警、摄像联动等, 对台区的设施、人员进行有效防控。
发生突发事件时, 手持移动终端人员在发出报警时, 中控值班人员能够迅速确认报警人员的位置信息, 根据报警人员发出的文字信息、语言信息、图像信息和视频信息, 迅速确认现场情况, 有助于处理突发事件, 并对可疑人员进行防控。
3 结束语
本文对未来智慧电台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框架构思, 所有的功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只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是基于“内网+”概念实现的智慧电台将会更加智能化地帮助台站的管理人员管理电台, 应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保障安全播出, 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通过台站之间的互联互通、技术交流、信息共享, 提高电台人员整体素质, 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广电。
摘要:本文基于“互联网+”概念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根据电台现有的条件, 依靠电台搭建的无线局内网系统, 构思和设计基于“内网+”概念未来电台的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 有效提高电台的管理效率, 跟上改革创新的步伐, 向智慧电台发展, 实现智慧广电。
3.催化剂概念的演变和发展 篇三
笔者认为上述提法是一种离开了科学发展的、过时了的观点。
一、催化和催化剂
“催化”顾名思义是催促化学反应,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催化”一词是1835年瑞典化学家J.J.Berzelius首先引用到化学学科中来的。
1902年德国化学家F.W.Ostwald将“催化”定义为:加速化学反应而不影响化学平衡的作用。
现代化学对于催化剂的正确表述为:“能显著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其自身的组成和数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称催化作用,它本质上是一种化学作用。”
催化剂为什么能加速化学反应进行呢?这是因为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至少有一种反应物与催化剂发生了某种形式的化学作用。由于催化剂的介入,化学反应改变了进行的途径,而新的途径需要的活化能较低。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就是催化得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例如,强酸可以催化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这是由于强酸电离的质子参与了酯化反应,使羧酸质子化,质子化了的羧酸更易与醇的羟基上的氧原子结合,生成中间体的能量降低,因而降低了活化能,加快了酯化反应的进行。而该强酸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二、负催化剂的提出和修正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发现了一些物质可以终止自由基反应,有的物质可以降低催化剂的催化效应,因此有人提出了“负催化剂”的概念。化学发展的事实表明这种提法是不妥的。可以终止自由基反应的物质,往往是一种可以跟自由基结合或本身变成稳定自由基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结构和性质都发生了改变,现在把它称为自由基的淬灭剂或抑制剂。
由催化剂带进反应而降低催化剂催化活性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现在称之为催化反应的抑制剂。若是由反应物带进催化反应而降低反应速率的物质,它能使催化剂中毒,现在称其为催化毒物,其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例如,硫化氢就是铂催化剂的毒物。因此,不可能找到既能提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其本身又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催化剂和催化反应也有如下表述:能增加反应速率而其本身并不消耗的物质。为降低化学反应的速率向反应中添加的另外物质称为抑制剂,这种作用称为抑制或阻滞作用,有时也称为负催化反应。
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科学界已经基本不再讨论“负催化剂”了。如果现在还有教科书提到“负催化剂”或把催化剂的概念讲成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那么就可能需要进行修改了。
综上所述,有些使反应减慢的物质曾被称为“负催化剂”,例如链反应中加入的抑制剂或催化反应中的毒物,研究表明,它们本身也发生了变化,故相应改称为抑制剂或催化毒物。
(收稿日期:2013-11-15)
4.木质材料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篇四
木质材料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摘 要]木材由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树木产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树木生长是一个复杂而协凋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光能利用二氧化碳、水分和矿物等使自身发育成一 个粗大的有机体,木材就是树木营养生长的主要产物。木材的形成是吸收二氧化碳、固碳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木材作为传统的材料,一直为人类所利用。随着自然资源和人类需求发生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木材利用方式从原始的原木逐渐发展到锯材、单板、刨花、纤维和化学成分的利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型木质材料家族,如腔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单板层积材、集成材、重组木、定向刨花板、重组装饰薄木等木质重组材料,以及石膏刨花板、水泥刨花板、木/塑复合材料、木材/金属复合材料、木质导电材料和木材陶瓷等木基复合材料。
木质材料在建筑、家具、包装、铁路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木材以其特有的固碳、可再生、可自然降解、美观和凋节室内环境等天然属性,以及强度-重量比高和加工能耗小等加工利用特性,将为社会的可恃续发展做出显著贡献。与其他材料相比,木材具有多孔性、各向异性、湿胀干缩性、燃烧性和生物降解性等独特性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特性和最大限度地限制其副作用,是木材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长期努力解决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林学家也积极参与木材科学研究,从树木的遗传学角度认识和改良木材的基本特性。
[关键词] 木质环境;居住性;木质材料 室内木质环境研究的发展现状
由于木材具有大自然赋予它的独特美感以及优越的材料特性,人类自古以来就喜欢用木
材装点室内环境,制作室内用家具,由此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这些已为人们的经验所熟 知。但是,由木材、木质环境的那些构造因子和材性参数,对人类生活的舒适性起什么样的 作用,目前尚未有科学而准确的定论,对此问题作出科学解答也是比较困难的。
随着木材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有关木质材料作为室内环境用材的研究随时代发
展应运而生,并随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与时俱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20 世 纪70 年代中期由日本学者首先开始了有关木材-人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及至80 年 代末期90 年代初期,这方面的研究逐渐被认可并发展壮大起来,最终形成木质环境学研究 领域。木质环境学的研究定位于探索木材、木质材料作为居住和装饰用材给予居住者的感觉 特性、心理作用以及健康影响,运用一些客观的物理量因子和主观的评价量表来反映这种影
响的好坏和程度,评价木质材料所营造环境空间的可居住性及对人类生活舒适性的贡献。因 此,如何评价迄今为止的木材科学研究,如何进行今后的木材科学工作,木质环境学特性的 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以来,木材一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建筑材料之一,也是构成室内环境的主要材料。由于木材重量轻强度高。保温隔热。吸音隔声。防震、吸收紫外线以及美观自然等,至今仍是最受人们青睬的一种居室内装饰材料和家具制造原材料。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人们主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一种返朴归真。接近于自然的高质量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用木材建造房屋,用木质材料装饰居室,以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生活环境。木材之所以能称为绿色建筑材料,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性:原料生产再生性。产品制造低能耗低污染性、产品使用节能性以及产品利用循环性。木材是一种籍太阳能可再生的天然材料,木质制品在制造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较之砖瓦材料低得多,且产生的废料、废气、废水量少,对环境污染小。木材及其制品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节省因取暖制冷而入量消耗的能源,并且在完成使用功能后可以进行循环再利用。正是因为木材具有上述特性,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尤其在建筑市场极具竞争力。
1.1 调温调湿特性
木材是一种多孔性材料,导热系数较小,是热的不良导体。木材或木质人造板作为墙体或装饰材料,对居室的温度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台湾研究人员对混凝上造房屋与木结构房屋进行了自然状态下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冬季混凝土结构的居室温度比木结构居室温度低1℃多。木材除了具有保温隔热。抵御外界大气环境对室内环境影响的功能外,还具有温暖、柔和、细腻的触觉和视觉效应,在寒冷的冬季可以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感觉,这是其它建筑材料所无法相比的。
1.2 隔声吸音特性
噪声经常占据公害的第一位,因而室内的声环境是设计师们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对于室内声环境,一是隔声性能要好:二是要求能够听到赏心悦耳的音响,即室内的音响特性要好,回音时间等要合适:三是要求吸音性要好,能够消除一些杂音。木材是多孔性材料,具有良好的吸声功能。据居室内谈话清晰程度的研究表明,在由木质材料装修的室内与混凝土造居 室内声音的回晌时间不同,在混凝上造居室内声音的回响时间约为0.4一0.6秒,而在木造居室内约为0.2一0.4秒。如果有两组以上的人在同一居室内谈话,则在混凝土造居室内谈话易被干扰的程度大于木造居室。这是因为木质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音性,而声波遇到坚硬的混凝土墙会发生反射导致回响,因而引起居室内不同声音的混杂,形成噪声影响人们的听觉感受。
通常,单层木质材料由于密度较低而导致隔声性能较差,一般不宜用单层木质材料作隔声墙,可采用双层亘台结构。通常面层材料采用密度较大的木质人造板,中间为空气层,以提高隔声性能。如木质材料用作地板,可采用弹性材料作面层,减弱撞击地面的能量(面层法):或木质地板下构筑龙青,形成浮筑地板(浮筑法):以及楼板下设吊顶,形成空气层(吊顶法)等,以减轻因撞击引起的噪声。
1.3 光学视觉特性
近年来,随着办公室自动化的快速普及,办公室的事务简化之余,却引起了工作人中员眼睛疲劳的症状。主要原因在于自动化所使用的电脑映像是由不连续的波状光线构成的,易使眼睛感到疲劳。人类的眼睛是很难配合着机械而改变其机能,然而高科技的机器今后还将渐渐地普及到每个家庭,因此,为了创造一个舒适的视觉环境人们喜爱用具有自然色泽、花纹、图案的木材装点室内环境和制作室内用具。木材相对其他材料具有视觉上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木材具有柔和的自然光泽。通过对木材视觉物理量与感觉特性的研究表明,木材颜色分布范围为:色相主要分布在2.5Y一9.0R(浅橙黄一灰褐色),以5YR一10YR(橙黄色)居多,明度主要集中在5一8之间;纯度主要位于3一6之间。其次,木材,具有吸收紫外线反射红外线的功能。虽然紫外线(380mm以下)和红外线(780mm以上)是肉眼看不见的,但对人体的影响不可忽视。木材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同时木材又能反射红外线,这与木材会给人带采温暖感有直接联系。木材是多孔性材料,表面会形成小的凹凸,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漫反射现象,或吸收部分光线,所以会使令人眩晕的光线变得柔和。因此,木制桌面。壁面对干工作人员的视觉神经刺激最小。室内木质环境研究的发展前景
木质材料研究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发展紧密相关,新的生长点和交叉点不断出现,并不断向其他相关学科延伸。这既促进了木质材料研究自身的发展,又丰富了森林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内涵。概括起来,木质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四个方面。
-是木材科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从传统的木材构造、物理、力学、化学、缺 陷和材质改进扩大到生物学、林学和加工利用学,研究对象扩展到竹材、藤材及其他禾本、草本植物和藻类植物,木材科学正向植物材料学方向发展。
二是木质材料研究与相关学科不断交叉、渗透,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出现。木材加工学与复合材料学相结合,向木基复合材料学和木质重组材料学方向发展;木材机械加工学与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向木制品先进制造技术学方向发展;木材加工学与生态环境材料学相结合,向木质生态环境材料学方向发展,木结构工程学与环境学相结合,向木结构环境工程学方向发展;木材化学与化学工程学相结合,向木材化学加工学方向发展。
三是木质材料研究注重应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分析仪器,不断加深对木质材料的认识。计算机仿真模拟、隧道扫描电子显微镜、固态与液态核磁共振仪、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技术、气质联用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原子表面力分析仪和模型化合物等的应用以及各类木质材料数学模型的建立,使研究木质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和性能的关系和研究木材化学成分与微生物、酶和其他材料的反应成为可能。
四是木质材料研究不但注重其基本性质的改进,还注重赋予其新的功能。木材的基本性质得到很大的改进,其易腐性、易燃性、尺寸不稳定性、各向异性、变异性得到很大改善;木材陶瓷被赋予新的硬度、摩擦性、磨耗性以及远红外线放射性和吸收性;木质导电材料被赋予新的导电性、电磁屏蔽性和体积电阻率。总结
木材是一种来自于可再生资源的传统材料,生态环境协调性最好,却时常被人忽视。木材工业是非常传统的工业,但也是现代林业和现代材料工业的重耍组成部分,担负着向社会提供木质材料及其制品、为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可恃续发展提供经济
可以说木质环境学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所 以,首先应立足于基础性的研究,而后再进行综合性的调查研究,以争取在这一崭新的研 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参 考 文 献]
[1] 山田正,《木质环境の科学》,日本:海青社出版,1987 [2] 刘一星,《木材视觉环境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3] 庄惟敏,SD 法与建筑空间环境评价,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4] 王松永.术材与生瀛1989.
[5] 王捂永.自然舒适的居住空间——原木量.1993. [6]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宮崎良文,自然環境要素が人の快適性に及ぼす影響,网刊,2001 [8] 陈戴永等.术质壁扳隔音性之研究(一)——声音透过损失之测定与分杯林产工业(台)-1996-14(1).
5.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展望 篇五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材料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其中尤以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最为突出。
先进复合材料(Advanced Composites, ACM)专指可用于加工主承力结构和次承力结构、其刚度和强度性能相当于或超过铝合金的复合材料。目前主要指有较高强度和模量的硼纤维、碳纤维、芳纶等增强的复合材料。ACM在航空航天等军事上的应用价值特别大。比如,军用飞机和卫星,要又轻又结实;军用舰船,要又耐高压又耐腐蚀。这些苛刻的要求,只有借助新材料技术才能解决。ACM具有质量轻,较高的比强度、比模量、较好的延展性、抗腐蚀、导热、隔热、隔音、减振、耐高(低)温,独特的耐烧蚀性、透电磁波,吸波隐蔽性、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制备的灵活性和易加工性等特点。
以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先进复合材料,已经成为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能源动力、体育休闲、电子信息、基础工程建设、武器装备等工业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近年来更是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本文将对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随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和其他工业领域应用的迅速发张,碳纤维的需求迅速增加。我国先进复合材料行业所用的碳纤维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碳纤维短缺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复合材料产业的增长,甚至制约了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极不相称。
我国碳纤维的研制已经历近30多年的漫长历程,其间亦曾想从国外引进原丝技术或与国外合作开发,但未有进展。我国科技工作者独立自主对原丝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形成了以1K、3K、6K小丝束的实验线,但由于存在杂质含量高(金属离子、机械杂质)、质量稳定性差、变异系数大、毛丝断头多、分纤性差以及油剂等问题,不能制得稳定的高性能碳纤维原丝,再加上众多基础科学问题、设备问题、管理和机制上的问题,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和T300相当的稳定供应的碳纤维。因此,加速国家碳纤维的产业化,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对先进复合材料行业和我国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和迫切。
碳纤维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860年J.Swon研制但未成功的试图用于灯泡的灯丝开始,1880年T.A.Edison成功研制出白炽碳丝灯泡,而真正有工业化意义的应该是从1959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CC)粘胶基碳纤维(CF)工业化,同年日本人A.Shindo发明了用PAN原丝制取CF的新方法并申请了专利算起。历时四十余年的风雨历程,碳纤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日、美为主的十余家生产企业和每年近5.2万余吨的产能(其中,PAN基占93%,沥青基占7%,并且该规模的前提是Zohek等公司能按计划在2000年达标),由于强度和模量的平衡性更好,因而目前的生产及其在碳纤维增强树脂(CFRP)中的应用更多地是以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为主。
在PAN基CF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金属离子含量及环境条件(如原料要进行严格净化处理,生产过程宜在超净化场所进行等)以制备出高纯度的PAN原丝是生产高品质碳纤维的首要条件。另外,原丝氧化和碳化工艺也是控制碳纤维性能的关键碳纤维最初是作为航空航天高技术产品没计而发展起来的。因此碳纤维的性能是其合适与否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性能优异的碳纤维在体育休闲用途(如钓鱼杆、高尔夫球杆、球拍、自行车、游艇等)和一般产业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80年代中期,碳纤维在体育用途方面的消耗量超过宇航用途,到1996年在一般产业用途的消耗量达到4480吨,占整个PAN基碳纤维消耗量的42%,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体育用途(41%)。当然,碳纤维在宇航以外的领域能否得到更大的发展,经济可承受性或者说碳纤维的价格将是最直接的因素。
碳纤维是由石墨层片维机体结构单元组成的乱层石墨结构,数十张层片组成石墨微晶,再由石墨微晶组成原纤,进而形成沿纤维轴择优取向的同质多晶结构碳纤维。由于在碳纤形成过程中,非碳原子的脱除会形成各种微小的缺陷,加之微晶的大小、取向程度等诸因素的影响使得最终纤维的强度及模量与理论值有较大差异,从另一方面说明发展高强高模碳纤维仍具有很大的潜力。
目前92%以上碳纤维是作为增强纤维用于复合材料。控制好碳纤维与基体(常用环氧类树脂)界面是获得具有理想界面剪切强度(τ)、层间剪切强度(ILSS)等特征或者好的应用性能复台材料的关键。未经表面处理的碳纤维表面呈惰性,缺乏与基体间高的化学键合或者物理结合因子(CF/环氧体系以化学结台对界面性能提高贡献为主,在CF/酚醛体系中以机械锲合为主),因此碳纤维常经过诸如表面氧化、表面涂层、表面沉积或者中子辐照、电聚合等等多种工艺处理,主要作用原理就是增加碳纤表面上能与基体间共价键台的活性官能团或者增加碳纤表面(微孔)粗糙度。当然影响界面粘合力的因子及其互相连动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而且碳纤表面处理程度也必须要与纤维强度协调起来。要大幅度提高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还可采用三维编织法或者复合处理法获得。如有的研究表明,在碳纤维电化学氧化表面处理后再与如对.对—二—氨基—二苯甲烷的胺处理可以获得比单纯由氧化提高一倍以上的界面剪切强度的效果。
从对复合材料性能上看,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强度还应该考虑到对材料冲击韧性下降的不利影响。
当前,先进复合材料以及增强纤维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贡献发展已开始不如一个崭新的阶段,ACM及其所用高性能纤维的研究、开发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也呈现出一个新的局面。
在国防、宇航等尖端工业领域,对高性能纤维的性能要求越来越苛刻,以适应更高层太空探索及国防需求,迫使高性能纤维研究亦向这个方向发展。
如东丽公司PAN基CF-T300拉伸强度1971年时为2500MPa,到1995年达3530MPa,以及后来的T800为5490MPa,T1000则高达7060MPa。最近东丽公司又开发出了强度高达7742MPa的PAN基CR。另外,高模量系列也是具有较高实用性的品种,如东丽公司1987年开发的高模高强PAN基CF系列M35J,拉伸强度为4700MPa,抗拉模量343GPa,在1989年开发出了模量高达580GPa的M60J品种,其未来目标是抗拉强度大于6000MPa,抗拉模量大于500GPa的高强高模CF。其他如PPTA、UHMWPE等亦有此发展趋向。
增强纤维的高能化发展是有可能的,因为目前实际的强度与其理论强度相比,由于生产工艺上的某些缺陷使其仍存在交大差异,如PPTA纤维的理论强度为30GPa,实际强度仅达3GPa左右。PE的理论强度可达32GPa范围。石墨晶须是由特别小的单晶组成,在晶界处彼此嵌合紧密,是分子级水平的接触,表面无暇,断裂源较小。但尽管如此,它的强度也仅为20GPa,使其理论强度的11%~20%。而碳纤维的强度与其理论值相比则更低,如T1000强度虽高达7.06GPA,仅为理论强度的3.92%。
复合材料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技术,但应用的实践中也发现复合材料的成本较高,特别是制造成本较高,形成了其进一步发展应用的主要障碍。有鉴于此,该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低成本的复合材料发展研究计划,并认真执行,现已取得了明显效果。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的低成本化乃是当今世界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
制造成本大约占复合材料之间总成本的80%左右,所以低成本复合材料技术的核心是低成本制造技术,其主要方面可有:
(1)自动化制造技术:发展已自动铺带(ATL)和纤维自动铺放(AFP)为核心的自动化制造技术。该技术可节省时间、老李,速度较手工铺层提高10倍,且节省原材料,提高之间精度、质量,有效的降低了成本。
(2)以固化/共胶接为核心的大面积整体成型技术:大面积整体成型课大大减少零件数目,减少紧固件数目,减轻结构质量,降低连接和装配成本,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总成本。
(3)以RTM,基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技术为核心的低成本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该项技术可不用预浸料、热压罐,有效地降低设备成本、成型成本。该项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在飞机工业、汽车工业、舰船工业等领域应用日广,并研究发展出RFI、VARTM、SCRIMP、SPRINT等多种分支,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4)罐外成型技术:热压罐法成型时目前航空航天制件最主要的成型工艺方法,但其设备成本高、生产周期长、能源消耗大,故其生产成本高。为降低制造成本,人们在努力寻求热压罐外成型方法。如采用电子束(Electronbeam)固化,其固化时间短、能耗少、模具简单、成本低,但尚有层剪强度低、压缩强度低、断裂韧性差等特点,故应用上有问题。此外尚有缠绕、拉挤等制造工艺的应用和推广。其中拉挤是成本最低的罐外成型自动化方法之一,最近日本的JAMCO公司发展了一种ADP(Advanced Pultrusion)技术,是一种创新的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其不同于常规的拉挤,拉进去的不是纤维束二十航空级的预浸料,中间有停顿进行固化和后固化。现该技术已用于生产A380上舱地板横梁,该梁长5.92m,I型截面,两端固支横穿整个机身,受载很大。
6.耐火材料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篇六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企业文化宣讲内容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外界普遍有许多不同的认知和表达。其实,企业文化指的是一个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它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在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上,企业文化的双混合,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所在。企业文化基本价值观和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
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这些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就好比每一个企业,都会有其独特的文化淀积,这是由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特色、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内外环境不同所决定的。同时,企业文化中的特征一项,也是相当重要、不可忽视的。那么,都有哪些特征呢?
一、继承性
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企业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二是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三是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
二、相融性
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企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相融合。
三、人本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的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
四、整体性
企业文化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引导企业职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实现。
五、创新性
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企业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在继承中创新,随着企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而改革发展,引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
与上述起同样重要作用的,当属企业文化的功能。它们分别为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辐射功能等四项。这四项功能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会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我们都知道,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中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
7.耐火材料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篇七
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建设“书香社会”目标的提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我国许多城市产生了一种被称之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新型阅读场所。在温州称之为“城市书房”,在江阴称之为“三味书咖”,在张家港称之为“驿站”。在北京西城区,第一家公共阅读空间是2014年创办的“砖读空间”,此后又陆续发展了三十多家各具特色的公共阅读空间,有的称之为“书吧”、“书斋”,也有的称之为“驿站”。2015年,北京西城区文委将他们统称为“特色阅读空间”或“公共阅读空间”。西城区公共阅读空间是“在推进‘书香西城’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践和探索,一步一步打造出来的全新的公共文化产品”。2016年9月,北京西城区文委制定了《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考核指标体系》,首次对辖区内二十多家公共阅读空间进行了绩效考核。《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时期“书香西城”发展规划》中也明确使用了“公共阅读空间”概念。从目前可考的文字资料看,北京西城区在国内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性地使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这一概念。
国内学术界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研究大体上始于2015年。2015年之前,学者们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图书馆建设)、构建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书香社会”建设等展开了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如,王子舟(2009)提出“非政府的社会力量是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启动者”;许晔(2014)关于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梁立新(2014)认为“社会力量参与是应对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失灵’的有效手段”,提出采用多种运作模式如委托生产、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2014年~2015年间,在推进“书香社会”建设过程中,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条件下,我国许多地方城市出现“公共阅读空间”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李国新(2016)初步概括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基本特点,如这类阅读空间设计高端、形式新颖、环境优雅;体现了较高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等。2015年国务院《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37号)、国务院《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等重要文件颁布,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在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热潮,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被视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典型产物。如,杨丰全(2016)认为公共图书馆引入PPP模式具有可行性,并研究了公共图书馆引入PPP模式过程中民营企业利益保障、监督评价、合同管理、产权划分等问题。
但学术界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定义。笔者认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指社会组织在政府支持下,在一定的空间范围或区域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社会(区)公众提供公共阅读、流通借阅、艺术赏析等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开展阅读推广、艺术交流、教育培训等公共文化活动的新型场所。它是在政府的支持下,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由社会力量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它既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本身也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它不同于传统的图书馆,它提供或者综合性的、或者专题性的图书阅读服务;它既提供公共阅读,也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推广活动。
二、进一步明确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基本属性和发展定位
1. 基本属性
(1)公共性。公共阅读空间首当其冲的是其公共性特征,这种公共性一是体现在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公众,面向公众开放、为公众提供基本的阅读服务;二是体现在服务的内容上,即主要提供“公共阅读”。何为公共阅读?文化学者王晓渔归纳为“是一种与公民常识有关的阅读”,提倡公共阅读的意义在于唤醒现代人们的公民意识,引起人们对政治、社会等公共议题的高度关注及自我审视。阅读文献大多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学、法律、儿童、居家、生活等类型的图书,满足公众对自我修养、文化艺术追求、人文精神等基本文化生活的需求。
(2)公益性。公共阅读空间一般是免费开放,基本上实行零门槛。即使部分项目收费,也是成本价收费或低收费。公益性是公共阅读空间显著特性。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免费服务”。
(3)开放性。公共阅读空间一般实行长时开放,一般实行每周七天开放,每天开放时长都在8小时以上;甚至有的实行24小时免费开放,如北京燕翅楼书吧、三联韬奋书店等。
(4)现代性。公共阅读空间充满现代化气息,从经营理念到建筑设计、环境布设、管理控制等处处体现现代思维、现代科技。它大量采用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无线网络、二维码扫描下载、自助借还、手机终端远程控制等现代科技与公共阅读深度融合,打造为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公共阅读空间的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一般来说强调艺术氛围,形式新颖,格调高雅,环境优雅,满足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时尚需求。
2. 发展定位
考察北京和全国其他地方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情况,笔者认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图书馆,它们的发展定位要体现自己的鲜明特征,要寻求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服务管理、城市形象以及组织自我设计中的定位。
(1)“节点和支撑”———公共阅读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中的定位。在当前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势下,在各大中城市纷纷把“文化立市”、打造“文化强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条件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承担什么样的角色?笔者认为,公共阅读空间在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中应当居于“节点和支撑”位置。公共阅读空间是整个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它以贴近社区、贴近居民的区位优势,解决的是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它是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厦的基础环节。
(2)“体验和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在运营、服务和管理中的定位。公共阅读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图书馆,其中最重要的区别是它突出和强调读者、公众的体验和参与。在公共阅读空间里,读者不仅可以得到优质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同管理者或其他读者进行阅读分享和交流,获得阅读体验和参与的愉悦感。尤其在一些阅读主题特色鲜明的公共阅读空间,如诗歌朗诵会、戏剧剧本观摩会、国学经典读书会上,总是聚集着阅读兴趣相同、长期交往的一群读者。体验和参与感是他们在公共阅读空间中最大的获得感。
(3)“融入和提升”———公共阅读空间在城市形象中的定位。从目前北京和其他地方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看,都较好地做到了与城市形象的融入和提升,有的成为城市地标式的建筑,有的成为社区的公共文明传播中心,为城市增添了新的风情亮点和美景。比如,北京“砖读空间”经过改造,将古旧文物建筑打造成为集图书馆、博物馆和书店书吧为一体的公共阅读空间,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形象。
(4)“社群化架构”———公共阅读空间在完善自我组织设计中的定位。在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出现了社群化的趋势。在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社群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体现在读者层面,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里,读者的职业情况各异,来自不同行业,可能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却对阅读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彼此关心、互动、遵守共同相处的规则,形成一个阅读者社群,也可称之为阅读“共性人群”;另一方面,这种社群化的趋势还体现在公共阅读空间组织自身层面,公共阅读空间组织除了跟政府打交道,维护和管理好“共性人群”外,还要同街道、社区、出版社及社会上各种民间组织产生广泛的联系,自身组织也处在裂变、发展和重构过程中,也会有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阅读空间中来。因此,公共阅读空间组织架构社群化发展趋势将会非常明显。
三、完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运行机制
当前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正处于快速扩张时期,为保障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规范化发展,必须完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行机制。
1. 多元参与机制
要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从供给侧改善公共阅读空间的投入机制,变单一投入为多元投入,变单一主体为多元主体。从北京和其他城市的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情况看,还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还远未能覆盖基本社区和基本人群,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政府要竭力履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主体责任,但更要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投资建设和管理。
2. 购买服务机制
政府购买服务是当前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重要机制和手段,而当前购买服务主要采取以奖代补政策。但要注意把握好这一政策的基点,如,要遵循以奖代补的原则要求,要科学测算以奖代补的依据,要确保以奖代补资金的正确用途等,切实发挥财政资金补贴激励作用。
3. 合同管理机制
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都要适应和习惯合同管理方式。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筹建开始,政府要同社会组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经营管理合同。按照PPP合同管理要求,政府要向具备公共阅读空间运营资质的社会组织授予特许经营权,划分双方的责、权、利,明确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特许权经营期限,努力实现双赢。
4. 孵化校正机制
当前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过程中,项目的甄选和识别成为关键一步。好的项目并不是天成、自成的或一步到位的,需要进行引导、培育、孵化和试验。有一些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具备较强的公益意识和公益热忱,但缺乏经济实力;而有些社会资本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却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特点和规律的科学认识,单纯营利思想比较重。对这些问题或倾向要进行政策引导。对暂不具备条件的项目要进行培育、孵化和试验。即使是已经纳入公共阅读空间的项目也要建立校正机制,防止阅读空间发展出现方向性错误。
5.“互联网+”机制
现代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普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借阅。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带来的在线阅读、可视化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变革对传统阅读方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公共阅读空间同样面临实体书店发展的困境和瓶颈,面临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变化冲击。面对这种冲击,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要借助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机制,拓展和延伸公共阅读服务范围,提供数字资源服务,并适当地融入复印、咖啡馆、茶楼、快餐等多种服务业态。
摘要: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或区域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社会(区)公众提供公共阅读、流通借阅、艺术赏析等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开展阅读推广、艺术交流、教育培训等公共文化活动的新型场所。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现代性等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公共阅读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服务管理、城市形象以及组织自我设计中的定位。完善多元参与、购买服务、合同管理、孵化校正、“互联网+”等公共阅读空间运行机制,在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运维、监管等方面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关键词:公共阅读空间,发展定位,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国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新趋势[J].公共图书馆,2016,(3).
[2]孙劲松.多种模式建设公共阅读空间[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1-29.
8.耐火材料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篇八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大量农村农民流入城镇,成为城镇人口中的一员,他们的到来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人保工作作个发言。
一、带来的问题
1、就业不稳定,工作没保证
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化促使大量的农村农民演变成了农民工,他们的工作不稳定,一旦失业生存就成了问题。因此农民工换工作频率很高,其原因大致有五种:工作太累、收入太低、工作太危险、工作环境太差、受到不公正待遇,其中又以工作太累和收入太低为最。从表面看,变换工作不是单位的原因而主要是个人原因,其实根本原因是企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与农民工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尽管我局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不是太好,目前,我县大约有半数以上用人单位没有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没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在企业被认为是临时工,临时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与所谓的正式工有很大差别。有的单位把没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压得很低,工作脏、苦、累但收入维持不了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必须,只好辞职另找工作。对于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单位当临时人员看,农民工本人也没有长远打算,因此在技能培训方面,单位不愿意给他们更多的投入,本人也没有积极性。因此在城市就业中处于劣势。
2、社会保险不落实,公共服务难享受
目前,工业园区企业农民工参保率不超过20%,而且这个比率不是指办理了全部社会保险而是办理了一项保险就计算在其中,按办理全部保险计比率应更低。因此农民工更多地感到城市生活有危机感。而工伤保险参保率相对较高,是由于农民工多从事采矿、建筑等带有一定风险性的行业。企业不为农民工办理基本社会保险的原因主要是降低成本。也有农民工不愿办理的情况,这主要是农民工怕交了钱以后在异地无法转接,个人缴纳的钱打了水漂。其实农民工的顾虑完全可以打消,主要原因还是企业不愿缴纳。
3、维权制度不完善,合法权益没保障
一些企业长期不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比如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农民工办理有关社会保险、拖欠工资、让农民工长期在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条件下工作等。而人保部门由于工作力量有限,只能受理一些典型案件,大量的争议只能由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解决。
综上农民工遇到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险和权益保障问题,是影响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的障碍。在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工作问题,第二位是必需的社会保障,第三位是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和社会保障问题直接影响农民工的生存,而权益维护是关乎这一群体如何能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
二、对策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是强化就业再就业服务。加大免费职业介绍力度。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机制,深入开展职业介绍,努力提高职介成功率。经常性派出征集岗位小分队,主动登门上户组织用工信息岗位,千方百计搜集各类用工信息,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供求职者选择就业;经常性联络参加了就业部门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后推荐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员,介绍同社区、同乡、同村人员来企业或自留就业;经常性开展求职者与企业用工对接活动,加强企业特别是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广泛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建立完善企业用工需求、求职者就业需求信息互动机制,搞好供求对接,做到哪里有用工需求,哪里就有人保部门对求职者就业的对接服务。深入企业现场办公,为求职者就业牵线搭桥,取得企业与求职者双满意效果。2012年1—3月,全县免费提供职业介绍750人次,其中农村籍人员570人次。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按照“培训、就业、保障”一体化劳务派遣模式,广泛收集就业岗位信息,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加大输出、输入地对接合作力度,广泛联系上级人社部门建立的劳务基地,争取各基地企业更多用工订单。2012年1—3月,全县免费提供劳务输出服务输出人员19700 人次。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活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大力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送岗下乡”、“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援助活动,集中为求职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帮助更多求职者实现就业。2012年1—3月,全县先后开展系列专场就业招聘活动14次,搜集各类用工信息39 多条,提供就业岗位1771 多个,达成就业意向1023 多人。
二是强化技能和创业培训。加大工业园区定向技能培训力度。按照“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针对县工业园区企业招用的新员工,在六个月内开展为期1—6个月的短期培训,使新招用的员工达到初级技能,并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定向技能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重点以实际操作为主。2012年1—3月,全县免费培训县工业园区新招员工60人,其中农民工60人。强化创业培训力度。创业培训对象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实行SYB培训模式,使他们在创业前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提高创业成功率,2012年1—3月,全县免费培训创业人员120人。
三是强化创业扶持促进就业。进一步落实好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政策受惠面,把创业农民纳入小额贷款放贷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做到应贷尽贷、按需放贷,尽量使更多创业人员在政策范围内得到最大的政策扶助;进一步减化创业人员小额贷款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不断降低办贷门槛,创业农民享受与下岗失业人员一样的贷款政策,符合条件的全部给予贴息;进一步加大创业人员小额贷款扶持力度。放宽贷款项目,种植、养殖业创业项目纳入放贷项目;提高放贷额度,符合条件创业者每人申请小额贷款一般在5万元,对项目好、信誉好的放宽到10万元,妇女创业可提高到8万元;合伙经营创业项目,根据合伙人数、经营项目和还款能力,符合条件者可享受20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扶助;已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初次扶持,实现成功创业,规模得到扩大,带动就业人数5人以上的,信誉良好符合条件者可享受30万元以内的第二次小额担保贷款扶助;再就业基地、非正规就业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有发展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视其安置人数、经营状况、还贷能力等情况,符合条件者可享受200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资金扶持。2012年1—3月,全县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直接扶持100多人创业,带动就业300多人次。
2、建立适合不同类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属地管理。”首先应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譬如和用人单位建立两年以上事实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和登记城市户口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依法落实企业应承担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使登记城市户口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能够享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对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只签订短期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流动较为频繁或从事各种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实行过渡性社会保障,除工伤、失业保险按现行规定执行外,养老保险先建个人账户,不建社会统筹,实行过渡性的个人账户制度,将本人的社会保障权益直接记入个人账户。考虑到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给农民工办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应加大这方面的执法检查。
3、加大劳动执法力度
9.发展轻质材料和轻型结构 篇九
铝合金和工程塑料已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陆军武器构件。虽曾研究过用钛合金制造陆军武器受力构件,但因成本过高而未能得到应用,今后主要是发展低成本制造技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目前仍主要用于制造轻兵器及火箭导弹壳体等。为满足未来战场机动,尤其是空运空投、快速部署需要,将大力开发这类轻质材料的应用。2001年,美国将研究用钛合金代替钢制造装甲,减轻作战车辆质量,2004年M1坦克炮塔采用钛合金制造,可减轻质量5吨。2010年未来战场车辆、155毫米自行火炮和先进技术轻型榴弹炮(~2.3吨)、工程车辆的车体与炮架等重要受力件将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大大减轻质量,如采用复合材料车体使车辆减轻33%。今后十年内,将重点开发低成本的先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结构制造技术和连接技术。
与此同时,将发展减振降噪阻尼材料、密封材料及磨擦材料,改善兵器的工作环境。例如,研究埋有制动器和主动消音材料的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用于陆军车辆降噪防震;研究履带板橡胶失效机制,采用腈橡胶履带板,使履带寿命由1600公里提高到4800公里,质量减轻23%。
在坦克发动机方面,将研究单质陶瓷材料和增强陶瓷复合材料、陶瓷耐热涂层材料及隔热材料。研究单晶铸造γ相TiAl合金,使发动机质量减轻40%。
发展各种先进材料技术,提高武器的打击能力
在提高战场发射、推进能力方面,研究表明,钨合金弹芯侵彻均质装甲钢获得最大侵彻深度的最佳初速为2300~2500米/秒,侵彻反应装甲的最佳初速为3500米/秒。因此,亟需研究适应高初速大口径火炮动能的材料技术,使120毫米坦克炮的动能能达到140毫米火炮的性能水平,2005年动能弹能击毁未来反应装甲,并且满足身管长为54倍口径的21世纪155毫米先进野战榴弹炮系统提高初速、射速和增大射程的技术要求。2005~2010年开发大口径火炮身管耐烧蚀磨损材料技术(包括镀层材料和衬管材料),延长120毫米、155毫米火炮身管使用寿命,如溅射喷射金属钽,耐磨性能为当前的镀铬层的8或10倍。研究高性能轻质电炮用复合炮管材料,为电热化学炮、电磁炮在2010年前后用于坦克炮、两栖装甲车辆用中口径炮、大口径舰炮提供材料技术基础。
在战术火箭推进系统方面,将通过材料技术研究,提高有效载荷,增大飞行速度,增大射程。如美国提出2005年使有效载荷提高25%,2010年前后提高100%,为此,2005年将针对近程、中程防空用灵活推进系统研究低成本TVC复合材料壳体和喷管材料,中程和远程防空用远距离推进系统的高刚度、轻质量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2010年将研究低成本的纤维或织物隔热材料和耐烧蚀碳/碳喷管材料;2015年研究地面火力支援用高密度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研究火箭弹药发射/包装一体化材料。
在反坦克弹药方面,目前国外现装备的120毫米高密度穿甲弹的穿甲能力约为600毫米RHA(初速1700米/秒),而科研的水平已达850~900毫米RHA,但对付反应装甲的能力较差。针对未来反装甲需求,2005年,将开发大长细比(如L/D 40∶1)、高强韧(σb1600~1700兆帕、δ8~10%)的钨合金穿甲弹芯和轻质弹托与外套材料结构技术,同时研究具有绝热剪切效应的新型钨合金弹芯,以满足120毫米动能弹超高速发射和击毁未来反应复合装甲的要求。2010年研究包括未来加农口径电炮发射在内的超高速(2000米/秒以上)动能弹的结构/功能材料技术,以解决诸如安全发射、稳定飞行、消融等技术难题。2005年研究对付反舰导弹的超音速穿甲弹用高韧性钨合金(L/D小于8),解决多层靶多次冲击问题。现装备的破甲战斗部的侵彻能力约为800~1000毫米RHA,有的高达1300毫米RHA,为了提高破甲能力,2005年将在继续研究高密度钼、钨药型罩材料的同时,研究具有特殊性能的药型罩材料技术,以适当降低射流头部速度,减小射流前部的能量,增大射流后部的质量和能量,满足攻击特种非均质装甲的要求。爆炸成型战斗部,2005年将研究对付轻、重目标的药型罩材料技术,尤其是钽、钼药型罩和形成大长细比(如L/D~6)杵体的药型罩材料技术(提高侵彻顶装甲的能力,如侵彻深度≥200毫米RHA)、多罩共轴药型罩材料技术、单罩形成串联杵体材料技术。研究攻击超硬加固工事或深度地下目标超音速穿甲弹芯材料与技术。
在增程精确制导弹药方面,将研究结构功能材料,如透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压电/热电复合材料、结构/烧蚀材料、高效隔热/反阳光辐射材料、阻尼/减振材料、弹体隐身材料技术等。
开发各种先进功能材料,提高武器战场感知能力
为了提高陆军武器装备的战场感知能力,将大力开展光电功能材料(如缺陷工程技术、梯度指数光学材料、红外探测器材料、CBD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研究;将通过开发能够提高传感器灵敏度和选择性,改进数据采集、分析和传输系统性能的材料和材料概念及新工艺技术,研究大块外延生长半导体、超导铁电体、压电体和磁性材料,提高传感器性能。据预测,2000年红外电磁传感器的感知距离增加50%、目标识别能力提高一倍;2005年采用超导电磁传感器,提高探测能力提高50%;2010年研制出经济的能重复生产的在350~500度电子设备上使用的SiC材料。
与此同时,将通过在生物仿真、物理、材料科学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发展新型探测器功能材料,如2000年研究光调制器用生物衍生物材料,2005年研究改进型非致冷红外探测器新材料,2010年研究基于嗅觉功能的新型探测器材料。又如,研究生物激励技术制造智能红外焦平面,以在战斗云雾中发现坦克。2000年研究自适应光机系统材料,2005年热电基冷却系统材料,2010年研究宽带传感器保护材料,以满足捕捉目标的高要求,使得坦克测距、目标指示和识别能力大大提高,比如,2000年使捕获暴露目标的距离增加67%,部分暴露的目标的距离增加50%,捕获坦克的时间缩短60~80%。
还将研究红外导引头整流罩材料,开发低成本的高效金刚石沉积和抛光技术,2000年使超音速红外瞄准与跟踪传感器的耐雨耐雾能力提高200%。
发展先进装甲防护技术,提高武器战场生存能力
预计到2015年,美国M1一类的主战坦克还将继续使用并加以改进,与此同时,将发展各种轻型地面车辆和两栖车辆。为提高战场生存能力,需要开发新型防护技术。为使乘员和设备在车体装甲被击穿后免遭击毁损伤和防中子、核能力及抗破片侵彻二次效应,将开发抗弹/抗爆震/抗辐射/多功能高密度高聚物(如高密度聚乙烯/凯夫拉)复合内衬材料技术。2000年~2010年研究战斗车辆、十字军自行火炮用的隔仓材料、油箱抑爆材料。
目前主战坦克首上装甲能防穿甲能力为600毫米RHA的穿甲弹、侵彻能力为1300毫米的破甲战斗部。为避免车体装甲被新一代反坦克弹药击穿,2005年将继续研究应用高性能超轻装甲材料,包括硬度HB600~700的装甲钢,新型铝合金装甲(尤其是提高海水腐蚀抗力),低成本钛合金装甲材料及钛合金陶瓷复合装甲材料,高密度高模量纤维增强编织结构复合装甲材料(包括复合装甲中树脂转移模塑技术,传感器纤维编织集合制造技术等)。继续研究陶瓷装甲SiC、AlN、TiB2、B4C和复合陶瓷如TiB2-TiN-AlN、TiB2-AlN、TiN-TiB2、TiN-AlN、SiC-AlN等陶瓷材料的抗弹性能以及结构约束因素对抗弹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对速度大于2000米/秒的大口径穿甲弹的防御能力。
加强装甲防护材料基础研究,将开展梯度陶瓷装甲材料(如TiB-Ti/Ti)、超细晶粒陶瓷装甲材料、混合型纳米陶瓷装甲材料研究(2005年),甚至利用生物仿真技术研究具有极硬层、极软层的轻型复合装甲(2005年)。整体式复合反应装甲材料技术的质量有效防护系数,目前抗穿甲的为2,抗破甲的为4,为进一步提高其双防能力,特别是抗未来更大威力的120毫米动能弹的能力,将继续研究内装式反应复合装甲材料技术;研究顶部轻型反应装甲,以抗威力更大的爆炸成型弹。已开展电磁装甲、智能装甲材料和结构研究,预计这类装甲在2015~2020年得到应用。目前法国采用10毫米RHA/5毫米A1/15毫米厚扁平线圈/绝缘层/主装甲的电磁装甲,用L/D20的钨合金杆以1600米/秒速度的侵彻试验表明,质量有效系数Em为2,与10毫米RHA/2毫米太安炸药/3毫米钢/15毫米玻璃/主装甲构成的反应装甲相同。
从不被发现或被发现而不被击中出发,主要研究应用主动防护系统。现阶段采用的主动防护技术多为软杀伤主动对抗技术,如信号特征抑制材料与技术。美国2005年将研制辐射率/反辐射率可控的低可观测性涂料或隐身材料,2010年研制能对背景和威胁作出自动反应的自适应涂料,降低武器的可见光、红外、雷达等信号特征。雷达和热信号特征在2000年时降低50%,到2005年降低70%。较远期则发展硬杀伤主动对抗技术、硬杀伤对抗材料技术,如研究发射式电磁装甲、智能型反应装甲等。
与此同时,将进行发展先进装甲和反装甲系统用新材料所需要的力学和数学研究,具体领域包括固体有限变形、冲击和侵彻问题,2000年重点是金属侵彻分析技术,2005年重点是复合材料侵彻分析技术,2010年重点是侵彻的全面分析技术。
针对未来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的要求,将研究面密度小于2.5克/厘米2的人体防护用超轻抗弹材料,质量比目前使用的减轻40%;研究低成本透明尖晶石陶瓷、氮氧化铝和玻璃/聚合物透明装甲,质量和厚度降低30%,并提高可见光和近红外透射率及对12.7毫米穿甲弹和破片的抗弹能力及耐磨性。2000年研究防激光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别用于单兵、直瞄光学系统和传感装置。2005年前后研究能对抗低能光和射线威胁的防护材料。
结 论
在未来世界军事战略和现代军事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未来陆军武器将在机动与快速响应、终点毁伤效应、战场生存能力等获得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将具有信息化、智能化、远程化的特点。因此,未来陆军武器的高科技含量大大增加,高新陆军武器材料将获得大量使用。
【耐火材料的概念和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生产耐火材料的原材料08-20
耐火材料行业市场研究与预测报告11-06
建筑构件耐火性能研究11-06
粘土质耐火砖国家标准10-19
耐磨材料的发展趋势10-12
航空航天材料的发展09-05
日本在材料科技领域的发展08-16
稀土材料发展的新动向08-23
建筑材料的发展状况09-27
关于发展对象***同志的综合考察材料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