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2024-10-23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共11篇)

1.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一

六年级实验教学计划

2011年上期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四个,其中,分组实验三个,分别是:第七课《钻木取火》,了解钻木取火的方法。第十课《无处不在的能量》中,观察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喜欢做实验,从上学期的实验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并能进行自主实验。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来进行实验。

三、实验目的1、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味实验的乐趣。

2、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

3、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观察核试验中,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

四、实验措施

1、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与观察和实验。

4、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改善实验条件。

2.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二

一、当前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层面问题。

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总体上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学生对科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验证,而探究性实验少,教师演示实验多而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少;二是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一般先由教师演示,学生“看热闹”后,再去做实验,只是简单地重复,动手不动脑;三是很多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未能很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知识、技能、情感的三维目标效果,这些问题都大大影响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2. 教师层面问题。

教师除了教学、批改作业外,还要准备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器材,有时器材不够或效果不好,教师还要动脑筋创新实验,这些都给教师增加了很多工作量。特别是九年级,面临中考压力,教学任务重,还要省出时间来复习。实验课时,学生比平时更活跃,课堂纪律更难以管理,如果辛苦准备的课效果还不好,就更加“得不偿失”了,上实验课的确给了科学老师较大的压力。

3. 课堂层面问题。

在实验课堂中,由于活动丰富,教师在讲台演示,不太容易关注到学生;或者学生分组实验,需要讨论交流,课堂纪律有时松散,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就很拖沓,导致低效。所以,我们提倡打造“紧张、愉悦”的学生实验活动课堂生态,必须要提高有效性。

二、应用策略

1. 通过删减实验,节约教学时间。

以九年级(浙教版)科学课本为例,统计发现,课本活动共计64个,学生实验有44个,演示实验13个,这么多实验内容,如果不调整优化,是很难完成的。通过删减部分实验内容,可以省出时间,使其他的实验活动开展更充分有效。

案例1:九上126页实验活动:

(1)取2只有盖的塑料瓶,分别倒入等量的水。

(2)取2块同等大小的方糖,弄碎其中1块。

(3)在1只瓶里放整块的方糖,另1只瓶里放入研碎的方糖。

(4)拧紧瓶盖,2只手各拿一瓶,一起轻轻摇动。

(5)观察2只瓶子里的方糖,那个溶解的快?分析原因。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相同类型的食物,形状、体积大小对消化速度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小学也做过这个实验,而且本实验的作用只是“打比方”,条件控制的准确度先不说,和实际消化道的情况很不一样,消化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溶解只是物理变化,这样模拟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误解,故删减。

2. 化零为整,避免实验活动的碎片化。

整合编排实验内容的目的是把有共性的实验集合在一起,即方便对比、记忆,又节约实验的时间,适合学习完小模块后的学生实验。

研究表明,这样的内容整合利于学生对比、分析,便于理解教学中如“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石灰石和硫酸反应,鉴别盐酸和硫酸不能用硝酸银”等难点。学生学习完“氢氧化钠”的性质后,建议把“氢氧化钠的个性、是否变质检验、完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检验”串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进行新旧知识链接。

3. 化整为零,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疑难点。

在学生实验中,有时碰到一个大的实验课题如果布置下去,学生完成的“节奏”有时很慢,往往一节课快下课了,有些小组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种“冗余”造成的低效我们建议“细分目标”,小步子,快节奏,有些小组实力不一定很强,遇到困难,我们可以一步步引导解决,这样实验活动就更顺利了,搭建好阶梯,目标细分递进学,通过“化整为零”,这样实验效果容易“一步一得,一动一得”。

案例2: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

我们把实验任务分成5个小目标:组内商量好实验原理和电路图。(8分钟)连接器材。(5分钟)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4分钟)小灯泡实际功率。(4分钟)讨论实验故障。(8分钟)帮助其他小组或考核。(5分钟)。可以看出,当目标变小时,学生更容易很快完成,课堂多余的时间可以展开讨论或帮助,或者老师考核某些小组。

4. 课外延伸,让实验活动更加多样化。

课外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课中的实验为根源,探索一些来自生活的创新实验来替代书本同类实验,可使实验生活化、趣味化、多样化。以拓宽实验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认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我把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课堂上,我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上台展示、交流,也可以提出问题,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形势下,学生不仅很快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而且还学会了实验探究的方法。统计九(上)课外实验有7个,有些适合个人家庭里完成,有些建议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可以把课外实验活动作为“回家作业”的一种形式,而报告单的汇报交流、展示可以作为小组或个人的成绩,这样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真正使学生受益。

三、优化评价体系,使矫正反馈更及时

1. 过程性评价让实验活动更加高效、有序。

学生不能明确实验任务,或者对实验兴趣不浓,导致少数同学不能认真完成实验,甚至不遵守实验制度。有些学生把器材弄坏了,导致后续实验无法完成等。这些现象严重导致实验效果低下,影响教学实效。鉴于此,利用小组合作的加减分机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我们把实验室的管理和小组合作考核结合在一起,效果很好,为了小组的荣誉,组员会相互提醒和帮助,这样一来,实验课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了。

2. 结果性评价使实验更有增量。

通过对实验当堂测试,学生每一节下来有了成绩,小组也有计分。学生下课时就清楚了解自己对于实验要求是否达成,这样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内增量就最大化了,而且教别人的学生增量更多。测试反馈:教师会“指挥”小组的组长去其他小组测试。如1组和5组、2组和6组、3组和7组、4组和8组是“对手组”,就相互检查。测试的打分标准老师会呈现在PPT上。过关有加分,不过关要重新补考。

四、结语

上述的改革实践,获得了三个层面上的成效: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改善了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局面;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也由“主体”变成“主导”,引导学生多做、多讨论、教师从“当局者迷”成“旁观者清”,从而对课堂更好更多的监控。三是打造“高效简洁”的实验课堂生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验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以提高学生实验活动有效性为突破口,以小组合作为平台,通过对当前九年级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优化实验内容”“优化活动实施”“优化活动评价”三条路径,提出解决策略,尝试探索紧张、愉悦的初中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从而打造“简洁高效”的实验课堂生态,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新气象。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活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军,李华.怎样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J].实验教学研究,2013,(05):10-11.

[2]王红.优化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效率[J].新课程,2012,(01):80-83.

[3]朱清时.《科学》实验教科书(7-9年级)[M].浙江教育出版社.

[4]季永强.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思路构建和分析[J].吉林教育,2015,(10):69-70.

3.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科学教学 实验活动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多动、多做,提倡“活动教学”,但是活动的过于频繁、低效、形式化,影响了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与新课改提倡的简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相违背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九年级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如何提高科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当前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层面问题。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总体上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学生对科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验证,而探究性实验少,教师演示实验多而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少;二是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一般先由教师演示,学生“看热闹”后,再去做实验,只是简单地重复,动手不动脑;三是很多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未能很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知识、技能、情感的三维目标效果,这些问题都大大影响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2.教师层面问题。教师除了教学、批改作业外,还要准备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器材,有时器材不够或效果不好,教师还要动脑筋创新实验,这些都给教师增加了很多工作量。特别是九年级,面临中考压力,教学任务重,还要省出时间来复习。实验课时,学生比平时更活跃,课堂纪律更难以管理,如果辛苦准备的课效果还不好,就更加“得不偿失”了,上实验课的确给了科学老师较大的压力。

3.课堂层面问题。在实验课堂中,由于活动丰富,教师在讲台演示,不太容易关注到学生;或者学生分组实验,需要讨论交流,课堂纪律有时松散,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就很拖沓,导致低效。所以,我们提倡打造“紧张、愉悦”的学生实验活动课堂生态,必须要提高有效性。

二、应用策略

1.通过删减实验,节约教学时间。以九年级(浙教版)科学课本为例,统计发现,课本活动共计64个,学生实验有44个,演示实验13个,这么多实验内容,如果不调整优化,是很难完成的。通过删减部分实验内容,可以省出时间,使其他的实验活动开展更充分有效。

案例1:九上126页实验活动:

(1)取2只有盖的塑料瓶,分别倒入等量的水。

(2)取2块同等大小的方糖,弄碎其中1块。

(3)在1只瓶里放整块的方糖,另1只瓶里放入研碎的方糖。

(4)拧紧瓶盖,2只手各拿一瓶,一起轻轻摇动。

(5)观察2只瓶子里的方糖,那个溶解的快?分析原因。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相同类型的食物,形状、体积大小对消化速度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小学也做过这个实验,而且本实验的作用只是“打比方”,条件控制的准确度先不说,和实际消化道的情况很不一样,消化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溶解只是物理变化,这样模拟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误解,故删减。

2.化零为整,避免实验活动的碎片化。整合编排实验内容的目的是把有共性的实验集合在一起,即方便对比、记忆,又节约实验的时间,适合学习完小模块后的学生实验。

研究表明,这样的内容整合利于学生对比、分析,便于理解教学中如“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石灰石和硫酸反应,鉴别盐酸和硫酸不能用硝酸银”等难点。学生学习完“氢氧化钠”的性质后,建议把“氢氧化钠的个性、是否变质检验、完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检验”串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进行新旧知识链接。

3.化整为零,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疑难点。在学生实验中,有时碰到一个大的实验课题如果布置下去,学生完成的“节奏”有时很慢,往往一节课快下课了,有些小组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种“冗余”造成的低效我们建议“细分目标”,小步子,快节奏,有些小组实力不一定很强,遇到困难,我们可以一步步引导解决,这样实验活动就更顺利了,搭建好阶梯,目标细分递进学,通过“化整为零”,这样实验效果容易“一步一得,一动一得”。

案例2: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

我们把实验任务分成5个小目标:组内商量好实验原理和电路图。(8分钟)连接器材。(5分钟)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4分钟)小灯泡实际功率。(4分钟)讨论实验故障。(8分钟)帮助其他小组或考核。(5分钟)。可以看出,当目标变小时,学生更容易很快完成,课堂多余的时间可以展开讨论或帮助,或者老师考核某些小组。

4.课外延伸,让实验活动更加多样化。课外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课中的实验为根源,探索一些来自生活的创新实验来替代书本同类实验,可使实验生活化、趣味化、多样化。以拓宽实验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认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我把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课堂上,我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上台展示、交流,也可以提出问题,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形势下,学生不仅很快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而且还学会了实验探究的方法。统计九(上)课外实验有7个,有些适合个人家庭里完成,有些建议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可以把课外实验活动作为“回家作业”的一种形式,而报告单的汇报交流、展示可以作为小组或个人的成绩,这样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真正使学生受益。

三、优化评价体系,使矫正反馈更及时

1.过程性评价让实验活动更加高效、有序。学生不能明确实验任务,或者对实验兴趣不浓,导致少数同学不能认真完成实验,甚至不遵守实验制度。有些学生把器材弄坏了,导致后续实验无法完成等。这些现象严重导致实验效果低下,影响教学实效。鉴于此,利用小组合作的加减分机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我们把实验室的管理和小组合作考核结合在一起,效果很好,为了小组的荣誉,组员会相互提醒和帮助,这样一来,实验课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了。

2.结果性评价使实验更有增量。通过对实验当堂测试,学生每一节下来有了成绩,小组也有计分。学生下课时就清楚了解自己对于实验要求是否达成,这样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内增量就最大化了,而且教别人的学生增量更多。测试反馈:教师会“指挥”小组的组长去其他小组测试。如1组和5组、2组和6组、3组和7组、4组和8组是“对手组”,就相互检查。测试的打分标准老师会呈现在PPT上。过关有加分,不过关要重新补考。

四、结语

上述的改革实践,获得了三个层面上的成效: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改善了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局面;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也由“主体”变成“主导”,引导学生多做、多讨论、教师从“当局者迷”成“旁观者清”,从而对课堂更好更多的监控。三是打造“高效简洁”的实验课堂生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验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军,李华.怎样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J].实验教学研究,2013,(05):10-11.

[2]王红.优化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效率[J].新课程,2012,(01):80-83.

[3]朱清时.《科学》实验教科书(7-9年级)[M].浙江教育出版社.

[4]季永强.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思路构建和分析[J].吉林教育,2015,(10):69-70.

4.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四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实验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本学期在劳动实践教学中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学期在实验教学方面有如下打算: 具体要求:

5.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五

教学计划可以具体规定一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为此数学网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了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希望可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相互帮助和学习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爱学、会学、勤学、乐学、愿学、主动学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少数学生计算不过关,粗心大意,计算马虎;概念理解有偏差,对灵活情况不会灵活分析,学习较为呆板;在解答应用题中,理解不仔细不深刻,不能很好地去审题,变化一下数据、改变一下问题就不会解答了。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二)、圆柱和圆锥、比例、比例尺、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的数学内容的总复习。

教材在编写方面体现了以下特点:

1、在情境的创设方面注重突出数学情境。

2、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4、总复习的编写思路清晰、形式新颖。

三、教学重难点

圆柱和圆锥是本学期的重点,比例知识是本学期的知识难点。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意义,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认识表面积,学会正确计算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轴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给定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比例尺的意义,明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通过回顾整理,系统掌握统计图表、统计量及可能性等有关知识。

7、通过回顾整理,能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系统掌握所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6.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六

工作总结

任课教师:汪涛

一、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回顾

开学初,严格按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按实验目录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实验手册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不但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为了上好实验课,每上一节课实验老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仪器的保管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注意,对易损、易坏仪器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

二、实验教学的具体做法

1、实验教学完成情况

开学初,严格按实验目录,结合本校实验仪器配备情况,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理清实验教学思路,从而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顺利完成了本册教材中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进行了考核登记,评定了学生的实验成绩。

2、仪器的使用与保管

随着实验室的建成,实验仪器的保管有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更好的推动了实验教学开展,仪器开出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中,实验教师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对易碎的玻璃等仪器要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事项,因而降低了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基础差,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方法步骤没有很好的掌握,从而导致操作的失误。对实验的结果不能很好的归纳整理。

2、有部分实验由于缺乏器材,不能开展,而且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分组人数过多,因而影响实验效果。

总之,本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努力,不断改进。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

工作总结

7.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七

在大力倡导“轻负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今天,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习惯于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 存在着“重讲授, 轻实验”的偏向或利用多媒体实验课件替代演示实验, 有些教师的实验教学只是为了得到结论, 而不注重实验思路和实验过程, 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不是主动求知的探究者。以至学生的观察、设想、思维、动手创造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钱学森之问”更促使我们一线初中科学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在科学实验中如何变教师的主动为学生的主动?怎样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如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应用科学的原理、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科学实验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值得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随着“减负”的深入推进, 科学实验教学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教学魅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思维, 走进科学实验的“兴趣门”

1.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科学现象, 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 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如在《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中, 我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 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中。我顺势向学生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 小试管如何?”“当然会掉下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当在实验过程中看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 反而在水滴下的同时缓缓上升时, 同学们一片哗然……是什么原因使得小试管上升的呢?是大气压……一个有趣的实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堂课学生都精力旺盛, 注意力集中,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演示实验能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造能力。

演示实验要不断推陈出新, 不仅要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 而且还要不断变换相应的实验条件和形式, 使各个实验过程充满着新颖、新奇和新鲜感, 以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 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如做“帕斯卡实验”时, 一是受条件限制不能做;二是学生容易产生疑惑, 认为桶被压裂是由于加水造成的。作如下改进:取一薄塑料袋, 盛满水并提起, 让学生看到袋装满是不会被压裂的。将袋内水倒入一容器中。将袋的开口端用细线牢牢地扎在一短玻璃管上, 然后将2米长胶管接在玻璃管上, 通过漏斗将容器内的水慢慢倒入袋中。待到袋内水已满, 再加少量水, 水并没有比开始多, 而塑料袋却在水的压强作用下被压裂了。这一改, 实验效果显著, 充分证实了帕斯卡实验的正确性。

再如在做“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时, 我并没有采取书本上的演示装置, 而是改用一个大试管做实验。我先在大试管中装入几粒小的碘块, 然后用橡皮塞塞紧, 再用手捏住试管口, 用打火机加热, 同时不停地摇晃试管, 直到试管内没有响声, 这说明碘全部升华, 冷却片刻后, 在试管壁沾满了紫色的针状碘晶粒。这样改进后的演示实验, 操作方便, 同时由于打火机的火焰温度较低, 可以有效地防止碘熔化, 体现了“直接”两个字。实验后让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对比, 分析优劣, 并诱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改进方案。这样的创新演示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开拓学生思维, 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依托教材,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学情, 改进科学实验的手段与途径, 着力于打开学生求知的“兴趣门”, 学生才能快乐地畅泳科学的知识海洋, 乐此不疲。上述的三个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 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变得更为简约灵动, 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

二、实践给力、有的放矢, 夯实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门”

1.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

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 通常是边讲边演示。从逻辑上看, 这往往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演示时, 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 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 在讲“铵离子的检验”时, 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实验, 然后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为此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 要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 (讲铵盐性质时学过的) 。实验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 (氯化铵和硫酸铵) 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的试管口时, 试纸颜色的变化, 能闻到什么气味, 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 并由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 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识, 同时也是教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完成教学任务, 实施轻负高质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2.演示实验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演示实验能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 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 同时也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材料, 使学生学到逻辑概念、原因、结果、目的、意义、结论、推论等知识, 从而学会探求真理、发现真理的科学方法, 受益终生。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 我一边演示, 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 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 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进行氢气性质一节的教学时,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 如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等, 然后每做一个实验就帮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在“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时, 便与学生一起做实验, 做完后, 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 为今后学习科学夯实基础。

三、科学引领、适时点拨, 规范学生实验学习的“操作门”

演示实验的内容选择、构思设计、演示过程等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有重要意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目的, 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 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演示要操作规范。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教师一丝不苟地正确操作,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因此,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 应注意物品整洁, 排列有序, 装置整齐, 设计合理, 操作规范。

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 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 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2.演示准确适时。

演示实验要做得准确、适时, 对实验的讲解要精辟、简要。教师在讲解、指点仪器引导观察时应以学生便于观察、启发思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板画、板书要与实验相对应, 以免造成思维混乱。

演示实验要注意适当的时机, 以保证教学的效果。每一个演示实验该在什么时间就在什么时间演示, 不要提前。提前了, 学生被教具吸引了, 无心去注意正在学习的内容;也不能在相应的内容学习完毕后, 仍把教具放在那里让学生观看, 否则可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下一内容的学习。例如老师把未用到的小黑板、挂图等放在讲台下, 到需要时才挂上黑板, 看完了马上拿下来, 这就是适时。如果教具较大, 难以掩饰, 老师先放在讲台上, 等学生看完后又无法收起来。这样, 整堂课都使学生面对着稀奇的教具, 很难注意听教师讲课, 影响教学效果。

3.演示正确引导。

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演示实验, 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 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如在做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碳化的实验时, 学生往往只注意到蔗糖变黑这一现象, 则忽略烧杯壁发热及刺激性气体产生、黑色蓬松物 (也称黑色面包) 的出现, 遇到这种情况, 在做实验时就要引导学生触摸烧杯壁, 感受气体气味, 观察蔗糖变黑以后碳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总之, 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创造品质的重要过程。在科学教学中, 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假如我们科学教师创造条件优化实验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科学素养在实验活动中得到整合提高, 使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跨越兴趣激发、知识积累、动手操作“三重门”, 那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必将成为师生智慧迸发的动力驿站!

参考文献

[1]张绪培.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王松泉、董百志.学科素质教育艺术论

[3]科学教学资源.浙江教育出版社

[4]初中探究型课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方红峰、王耀村、韩颖.新课标科学实验活动学习指导

8.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在省“四配套工程”的爱抚下,農村小学也配备了大量小学科学课急需的实验教学器材,这对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质量,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必须注意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尽管见识少了些,但同样有喜欢尝试好奇性强的特点,所以我认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器材,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

一、要巧妙指点,做好预设

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的探究不是教师帮学生预先设定好实验的步骤,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按照教师设定好的路线进行实验,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能自主探究。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往往面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多种假设,无所适从,盲目实验,这就出现了不肯钻研,满足于一知半解,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因思维偏离方向而出现准确率较低的现象。怎样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众多的表面现象中寻找事物的本质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探究。

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提出了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间碰撞、物体互相敲打、物体磨擦等原因产生的,当然,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些表象里面蕴含着物体振动这一实质性的原因,于是,我提出“不让物体互相碰撞敲打和磨擦时,观察有没有共同的现象”这一问题,学生经过进一步实验发现都没有振动现象,然后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声音的产生可能和什么有关,最后再放手让学生研究振动能否产生声音,解决了面对多种解释如何决策的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发现”的认识过程,在解决认知冲突中优化了思维品质,培养了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

二、要大胆地放手学生动手操作

在科学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激励与学生理解,又利于学生记忆。学生特别喜欢动手实验,虽然这种动手一开始并不是有目的、有成效的,但我们应允许学生动手,鼓励学生动手,激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促使他们将操作与思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无意操作变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定向实验。学生充分在参与与探究,在探究中动脑。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敲打、弹奏音叉、锣鼓、杨琴、皮筋等乐器与物体,使它们发出声音,并让学生边实验边寻找问题。学生在尽情地参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它们怎么会发出声音?”、“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怎样能发出好听的声音?”等等,学生兴致盎然,自觉参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就加强了。比如教学“滑轮”,要让学生动手去做,亲身去体验才能让学生去理解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的区别及各自的意义和作用。

三、要适当地拓展知识结构

《科学》学科的突出特点是与生活密切联系且实践性强。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思维意境和自主的探究空间,但学生的探究并不是像科学家一样有一定的结果。对于儿童来说,培养其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探究本身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索活动,只要他们的活动具有一定高度的探究性,其结果符不符合标准答案,并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述的严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等,不必过分强求,因此,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尊重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事实,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灵活地运用所学去探究、发现、创新。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后,我组织了一个“小乐队”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知识,自由组织乐队,比一比哪一组乐声最优美、最动听。结果学生创造出了多种乐器的组合,演奏出了一首首美妙的音乐。其中不乏有独到创新之处。这一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融会贯通,巩固了实验能力,又拓展了思维空间,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更增强了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

四、要利用课外活动充分培养学生兴趣

课外是课内的拓展,只有在课外充分去拓展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科学现象。比如对学生提出的科学问题“蜘蛛只吃活物吗?”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教师不必过多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亲身去做,去感受其中的奥妙。

课堂上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底是蜘蛛。这则谜语告诉我们,蜘蛛只捉活的东西。难道蜘蛛真的不吃死的东西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我笑着不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纷纷来了兴致。后来从学生的观察日记中看到:第一天,我从墙角捉了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盒子里,在盒子上扎几个小洞,上面盖上玻璃。我又捡来一只苍蝇放进盒子。第二天,我来到盒子前观察,我看到死苍蝇还在原地,而盒子的角落多了一张网,蜘蛛安静的趴在网中央。我想:死苍蝇没被吃掉是因为网上呢?于是,我将死苍蝇小心翼翼地拿起来放在蜘蛛网上,可蜘蛛置之不理,一动不动。接着,我又用笔轻轻的触动蜘蛛网。咦?蜘蛛有反应了,开始向笔触动的地方爬。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蜘蛛也停了下来,一会儿就掉头往回走。我又用笔尖触动死苍蝇的身体,使网颤动,蜘蛛又掉头向这边爬来,我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下来。噢,我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从而捕食的。为了证实蜘蛛是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决定做进一步的实验。我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颤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大,蜘蛛匆匆的赶来了。等蜘蛛碰到苍蝇时,我就将笔收回。不一会儿,苍蝇就只剩空壳了。

这个实验证明,蜘蛛是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从而捕食的。大自然中,只有活的昆虫能使蜘蛛网颤动,所以蜘蛛只会吃会“动”的昆虫。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放”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其中的快乐和牢固掌握知识。

9.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九

老师:

您好!

这星期,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作文--科学小实验,小品文。我写了两篇都没过关:因为老师觉得我写得太平直了,没什么趣味性。可我就是照着我做的小实验一步一步写的呀,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请您帮帮我,怎样把科学小实验写得更有趣呢?

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赵潇潇

范文引路

赵潇潇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来信,我觉得你的老师和你说的都没错:1、写科学小实验就应该照着小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写,把它写清楚;2、在写清楚的同时,也应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因为这些科学小实验都是在你们的生活中发生的,你不应该为写实验而去做实验。下面,我给你介绍一篇有趣的科学实验小品文,希望对你有启发。

《我揭开了硬币浮水的秘密》一次,我跟妈妈一起到武夷山去旅游。在名山古刹中,我看到有许多人把硬币轻轻的放到池水上,或是把一元钱的硬币贴到大佛的身上。听人说,只要这硬币能浮在水面上或能在佛身上粘住,你就是个有福的人。真的是这样吗?我很好奇,也拿了个硬币轻轻的放到水面上--不好,硬币沉下去了!唉,难道我就这么没福吗?我不甘心,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来……这次,硬币稳稳地浮在水面上了。哈!就这么一会儿,我就摇身一变,从“没福人”变成“有福人”了。这时,我心想:迷信一定是没有的,但科学道理呢?

我沉思着走到大佛旁,忽然,我看到落在大佛脚下的硬币都比较新,能粘在大佛身上的硬币都比较脏。我心里豁然开朗:这硬币的沉浮、粘合一定和这有关系!

回到旅馆,我就积极行动起来:我把洗手盆放满了水,然后把一个硬币涂满肥皂,甚至连花纹也涂平了。然后,我把它轻轻放到水面上--呀,成了,硬币浮在水面上了!接着,我用力把这枚硬币洗干净,凹凸不平的地方还用牙刷把它刷干净。这下,这枚硬币就像新的一样了。我在把它放到水面上--这次不行了,只一会儿功夫,硬币就沉下去了。

“啊,我揭开了硬币浮水的秘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妈妈看我这个样子,就笑着问:“你得了什么宝?这么高兴!”“妈妈,我知道硬币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了!”接着我头头是道地对妈妈说起来:“硬币在我们这些消费者手里传来传去,染上了不少污泥和油脂。当硬币放在水面上时,硬币不容易被水浸湿,那水面的张力就可以支持硬币浮在水面上……”乐得妈妈都合不拢嘴了。

这真是:“硬币沉浮自有因,怎知谁是有福人”!

潇潇,怎么样?你喜欢这篇习作吗?希望它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更希望你能和他一样掌握写科学小品文的“绝招”,写出生动、有趣的好文章来!

进步!

小眼睛老师

即日

为你支招

同学们,在你居住的院落里有没有正在忙碌的蚂蚁?如果发现有匆忙行进的蚂蚁,找来一个樟脑球,你的实验就可以进行了。请你用樟脑球在这只小蚂蚁前面轻轻地画一条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蚂蚁若是冲破了“防线”,你就在它们前面再画一道线,这下你会发现什么现象?等小蚂蚁跑累了,就在小蚂蚁周围画一个圈,这个圈要稍微大些,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将这个圆圈逐渐缩小,直到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小,这时,你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写“科学实验”这一类作文,你可以边实验观察边做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写下来。首先要写出自己心中的疑惑,然后再写出自己是怎样通过实践一步一步来证实它的,最后写上自己的受益。

当然,这里的要点就是要把实验过程或你的探究过程写清楚;还有探究后的结论应正确、完整,经得起考证,不能想当然。有的问题你想不明白,也可以求助于老师或电脑上查资料等。同学们,怎么样?大家动手动脑,行动起来吧!

晒场PK

小球吹大球

林子

“两个大小相同但还未充气的气球,把一个吹大些,好像足球那么大;一个吹小些,比苹果稍大些,分别用线扎住气球口(扎线时注意将气球的口部留长些)。然后,把两个气球留出的口分别套在一截短管的两端,也用线扎住,不使它松脱或漏气。用剪刀小心地剪断第一次扎口的细线,这样,两个气球就通过短管接通了。请预先判断一下,这两个气球的大小将会有什么变化?”

科学实验课上,李老师拿来了一把还没冲过气的气球和一些短管,笑眯眯地走进教室。气球是我们小朋友最爱玩的玩具之一,大家都用惊喜的目光看着老师。谁知老师一上讲台就给我们出了这么一道难题,课堂上就像水珠滴落油锅里似地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有的同学说:“两个气球一定会变得一样大!”更多的同学说:“当然是大的变小,小的变大啰!”……

老师微笑着没说话,让我们把前后两桌四人合成一组,然后把手里的气球、空心管和棉线分给每个组一份。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操作起来:吹气球的吹气球,套管子的套管子……“啊,通了!通了!”但实验结果竟然出乎同学们的意料之外--小气球变得更小,大气球变得更大了。同学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

“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问同学,同学们都无奈地摇摇头。老师笑着说:“别看大气球比小气球大,但内部的压力还是小气球大。两个气球连通以后,气体就从压力大的小气球通过短管跑到大气球里去了。所以我们这个实验又可以叫‘小球吹大球’。”

“哦!”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我们吹气球时,开始感到非常费劲,气球一旦吹大后,再继续吹就轻松多了,原来是压力在捣鬼啊!

这节科学实验课真带劲,既轻松活泼,又长知识,我们喜欢这样的实验课!

【小眼睛老师点评:这节科学实验课真的很有意思!说实话,要不是同学们经过实验得出这“小球吹大球”的结论,我也一定会以为要么“两个气球变得一样大!”要么“大的变小,小的变大”,决不相信会有“小气球变得更小,大气球变得更大了”的结果。正像同学们所说:这节科学实验课真带劲,既轻松活泼,又长知识。同学们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呢!】

[怎样把科学小实验写得更有趣 教学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 如何把英文简历写充实

★ 简历,你认为自己写得够好吗?

★ 充实造句

★ 我决定把你忘了

★ 校园,我把你追寻

★ 如何将简历写得更加丰满

★ 关于充实的作文

★ 英文简历写作的禁忌,你知道吗

★ 把你的双手给我散文

10.六年级科学实验题 篇十

上册

一、工具和机械

1、杠杆实验题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记录表。实验过程:

1)组装杠杆尺,左边代表阻力和阻力臂,中间的螺丝代表支点,右边代表用力和用力臂。2)左边的第二格挂两个钩码,右边的第一格挂四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平衡。3)左边的第二格挂两个钩码,右边的第二格挂两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平衡。4)左边的第二格挂两个钩码,右边的第四格挂一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5)左边的第二格挂两个钩码,右边的第一格挂一个钩码,第三格挂一个钩码,也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平衡。6)记录实验的结果。实验发现:

1)阻力臂小于用力臂,杠杆可以省力; 2)阻力臂大于用力臂,杠杆会费力;

3)阻力臂等于用力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要使杠杆尺平衡,左右必须:阻力X阻力臂=用力X用力臂,或者杠杆尺左右力与力臂乘积的和相等。

2、轮轴 省力轮轴

实验材料:支架、钩码、绳、轴1个、轮2个 实验过程:

1)组装轮轴装置。

2)在轴上挂2个钩码(阻力),轮上挂1个钩码(用力)可以保持平衡,记录实验数据。3)更换上大轮,轴不变,在轴上挂3个钩码(阻力),轮上挂1个钩码(用力)可以保持平衡,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果:

1)阻力在轴上,用力在轮上,轮轴可以省力; 2)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阻力X轴半径=用力X轮半径)

费力轮轴

实验材料:支架、钩码、绳、轴轮 实验过程:

1)组装轮轴装置。

2)在轴上挂2个钩码(用力),轮上挂1个钩码(阻力)可以保持平衡,记录实验数据。3)更换上大轮,轴不变,在轴上挂3个钩码(用力),轮上挂1个钩码(阻力)可以保持平衡,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果:

阻力在轮上,用力在轴上,轮轴会费力;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费力。

3、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实验过程:

1)组装定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1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匀速提起1个钩码,反复多做几次,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4)改变测力计拉动方向,反复多做几次,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结果: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实验过程:

1)组装动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1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匀速提起1个钩码,反复多做几次,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4)改变测力计拉动方向,反复多做几次,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结果: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4、滑轮组

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2个、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实验过程:

1)组装滑轮组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1个、2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匀速提起1个、2个钩码,反复多做几次,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4)改变测力计拉动方向,反复多做几次,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实验结论:

滑轮组不仅可以省力,还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4个、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实验过程:

1)组装动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2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匀速提起2个钩码,反复多做几次,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4)比较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和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拉力的变化。实验结论:

使用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可以省更多的力。

5、斜面 实验1 研究的问题:斜面可以省力吗?

我们的假设:斜面可以省力。因为我们发现,沿着盘山公路上山,比沿着直线上山省力。实验材料:一块光滑的木板、支撑物、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实验过程:

1)搭建一个简单斜面。

2)用测力计垂直匀速提起小车,读出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

3)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拉上去,读出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反复多做几次。4)比较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和沿着斜面拉上去拉力读数的变化。实验结论: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2 研究的问题:斜面省力多少与坡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的假设:斜面省力多少与坡度大小有关。

实验材料:一块光滑的木板、三个高低不同的支撑物、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实验过程:

1)搭建一个坡度较大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搭建一个坡度中等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3)搭建一个坡度较小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4)比较三次拉力读数的变化。

实验结论:斜面省力的多少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省力越多;坡度越大,省力越小。

二、形状和结构

1、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研究问题: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研究假设: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

不 变 量:纸的长、厚度和质地,纸梁的高度和跨度,垫圈的大小、摆放位置、摆放方法,弯曲的标准、记录表等。

量:纸的宽度

2厘米

4厘米

8厘米 实验过程:

1)在两个高度相同的木块之间放好2厘米宽的纸条,把垫圈轻轻放在纸条中间,直到纸条接触到桌面为止,清查垫圈数-1就是纸条的最大承重量,并记录下来。2)纸条换成4厘米宽的,其他条件不变,继续上面的实验。3)纸条换成8厘米宽的,其他条件不变,继续上面的实验。4)比较纸条的宽度和最大承重量的关系。

实验结论: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

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研究问题: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研究假设: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

不 变 量:纸的长、宽度和质地,纸梁的高度和跨度,垫圈的大小、摆放位置、摆放方法,弯曲的标准、记录表等。

量:纸的厚度

1层

2层

4层 实验过程:

1)在两个高度相同的木块之间放好1层的纸条,把垫圈轻轻放在纸条中间,直到纸条接触到桌面为止,清查垫圈数-1就是纸条的最大承重量,并记录下来。2)纸条换成2层的,其他条件不变,继续上面的实验。3)纸条换成4层的,其他条件不变,继续上面的实验。4)比较纸条的厚度度和最大承重量的关系。

实验结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3、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研究问题: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研究假设: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

不 变 量:纸的长、宽、厚和质地,纸梁的高度和跨度,垫圈的大小、摆放位置、摆放方法,弯曲的标准、记录表等。

量:纸的形状

━ □ 〇 ∟ ﹏ U 实验过程:

1)在两个高度相同的木块之间放好“━”的纸条,把垫圈轻轻放在纸条中间,直到纸条接触到桌面为止,清查垫圈数-1就是纸条的最大承重量,并记录下来。

2)纸条依次换成“ □ 〇 ∟ ﹏ U”的,其他条件不变,继续上面的实验。3)比较纸条的形状和最大承重量的关系。

实验结论:改变纸的形状,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

4、拱形的抗弯曲能力

研究问题:拱形的承重量与推力大小有关吗? 问题假设:推力越大,拱形的承重量越大。实验材料:拱形纸、垫圈若干、书两摞。实验过程:

1)把垫圈轻轻放在拱形纸的中间,直到纸条接触到桌面为止,清查垫圈数-1就是纸条的最大承重量,并记录下来。

2)用两本书抵住拱足,其他条件不变,继续上面的实验。3)用两摞书抵住拱足,其他条件不变,继续上面的实验。4)比较拱形纸的最大承重量。

实验结论:推力越大,拱形的承重量越大。

5、框架结构的性质

⑴用三根木棍扎成一个三角形框架,手推一下这个框架,感觉稳定而且形状不变。

⑵用四根木棍扎成一个四边形框架,手推一下这个框架,感觉不稳定而且形状发生改变。⑶在四边形框架中加一根斜杆,手推一下这个框架,感觉稳定而且形状不变。

6、抵消拉力的拱桥

模拟试验:竹片代表拱形,铁丝代表桥面。

实验过程:用竹片做成一个弓形,手可以感觉到拱形产生巨大的推力;两端用铁丝拉住,手拉一下铁丝,可以感觉铁丝有很大的拉力,拱形产生的推力被铁丝的拉力抵消,铁丝的拉力更强。

实验结论:拱上桥下的拱形桥面,不仅可以抵消拱的推力,而且可以使桥面的抗弯曲能力增强。

7、悬索桥的拉力

模拟试验:椅子靠背代表桥塔,长绳代表悬索桥的主缆,木板代表桥面 实验过程: 1)搭建模拟悬索桥装置。

2)用手拉起桥面,然后拉起更高一些。

实验结论:悬索桥的主缆拉起桥面需要巨大的拉力;桥面越高,拉力越大。

三、能量

1、电可以产生磁性

1)用导线连接电池、开关和小灯泡成为一个简单电路,导线和指南针的方向一致,在不干扰指南针的情况下,接通电流,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电可以产生磁性。)

2)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的上方,导线和指南针的方向一致,接通电流,指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强指针偏转的角度越大,最大不超过90度。(说明电流越大,产生磁性越强。)3)把指南针靠近线圈,线圈缠绕的方向和指针方向一致。接通电流,指针会发生偏转,越靠近中心,指针偏转的角度越大。最大偏转角度可以达到90度。(说明增加线圈圈数,可以进一步增加磁性。)

2、电磁铁的制作和性质

1)电磁铁的制作:用带绝缘层的导线,在铁钉上沿一个方向缠绕,与电池接触的两头要除去绝缘层。

2)电磁铁的性质:接通电源,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3、电磁铁的磁极变化

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电池的正负极改变了,或者线圈绕向改变了,都能使电磁铁的南、北极发生改变。如果电池的正负极和线圈绕向同时改变,那么磁极不会改变。不论是电池正负极改变,还是线圈绕向改变,其实都是电流的方向改变。

线圈绕向变了,磁铁的南极、北极也改变了.电池的正负改变了,磁铁的南极、北极也改变了

4、电磁铁的磁力变化

1)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过程.(1)事实现象: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2)提出问题: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3)作出推测: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线圈圈数有关.(4)作出假设: 线圈多,磁力大;线圈少,磁力小.假设依据: 磁性是通电线圈产生的.(5)设计实验: 变

量----线圈圈数

10匝

20匝

40匝

80匝

不变量----电池节数

铁芯大小

连接方式

线圈材料 线圈绕向等.(6)实验验证: 将每种不同圈数的电磁铁连接到电路中,用电磁铁的两端吸大头针,清查大头针的个数.每种圈数做三次,求出平均数.(7)实验结论: 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

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电池节数的研究过程。

(1)事实现象: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2)提出问题: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3)作出推测: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电池节数有关.(4)作出假设: 电池多,磁力大;电池少,磁力小.假设依据;线圈的磁性是通电后产生的,也就是电能产生磁.(5)设计实验: 变

量----电池节数

1节

2节

3节

不变量----线圈圈数

铁芯大小

连接方式

线圈材料 线圈绕向等.(6)实验验证: 将不同的电池节数连接到电路中,用一个圈数固定的电磁铁的两端吸大头针,清查大头针的个数.每种电池节数做三次,求出平均数.(7)实验结论: 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电磁铁磁力大小和铁芯粗细关系的研究过程.(1)事实现象: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2)提出问题: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3)作出推测: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铁芯粗细有关.(4)作出假设:铁芯粗,磁力大.铁芯细,磁力小.假设依据;线圈是电磁铁的重要组成部分

(5)设计实验: 变

量-----长短相同而粗细不同的铁芯。

不变量-----电池节数

线圈圈数

铁芯长短

连接方式

线圈材料等.(6)实验验证: 将三种铁芯粗细不同的电磁铁分别连接到电路中,用电磁铁的两端吸大头针,清查大头针的个数.每种做三次,求出平均数.(7)实验结论: 我们的假设是错误的,因为试验的效果非常不明显.5、电动机的转速和方向 实验:转子转速的快慢

A 定子离转子近,转速快;定子离转子远,转速慢;太远,不转动。

B 定子在转子的一侧,转速慢;定子在转子的两侧,转速快。实验: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

A 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B同时改变两块定子的南北极方向。

6、电动机发电

(1)转动电动机的转子,线圈中的(2)转动电动机的转子,线路中的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

小电珠不会发光。

实验说明:电动机也能发电。

原因:可能是电量太小。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就应该叫它电动机了。

四、生物的多样性

模拟实验:生物体形大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实验过程:

⑴在3个容器内同时放入温度相同的热水。⑵用温度计测量容器内热水温度的变化。⑶记录、比较容器温度下降的快慢。

实验结果:大小烧瓶相比,小烧瓶温度下降得快;2个大烧瓶相比,长颈烧瓶温度下降得快。

下册

一、微小世界

1、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⑴观察对象不动,眼睛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放大镜在物体和眼睛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为止。

⑵眼睛和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到图像清楚为止。

2、制作晶体和大晶体

制作晶体:制作一杯浓的食盐、碱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上,待水分子自然蒸发后,玻璃片上就可以看见它们的晶体。

制作大晶体:

1)制作一杯浓食盐溶液;将这杯溶液过滤,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

2)在杯中悬一根细线,细线下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几天;

3)在玻璃杯底会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继续把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慢慢地生长。4)晶体的增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3、制作简易显微镜

实验材料:2各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纸筒、胶带 实验步骤:

⑴取2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⑵倍数大的在下面,倍数小的在上面,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直到图像最清楚为止。

⑶用纸筒和胶带固定下来。实验结果:做成的简易显微镜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

4、制作玻片标本:

洋葱上表皮细胞

a)在一个干净的载波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b)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波片的水滴中央,标本要展平,不能折叠; c)用盖波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中间不要有气泡;

d)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波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e)把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微生物

a)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

b)把水滴在载波片的中央,用盖波片盖好,中间不要有气泡; c)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分。

二、物质的变化

1、白糖加热

a)用长柄的金属勺子,中间加入1克白糖; b)勺子下面用蜡烛加热,观察白糖的变化。c)固体的白糖融化成液体的白糖; d)继续加热,液体的白糖产生气泡;

e)液体的白糖逐渐颜色加深,产生焦糊味; f)液体的白糖冒烟、燃烧,最终炭化。

2、淀粉消化实验

研究问题:米饭经过长时间咀嚼发生变化了吗? 问题假设:米饭经过长时间咀嚼发生变化。

量:未经咀嚼的米饭

经过长时间咀嚼的米饭 不 变 量:碘酒、培养皿、滴管。实验过程:

1)在培养皿的一边放一些未经咀嚼的米饭,用滴管取几滴碘酒;

2)在培养皿的另一边放一些经过长时间咀嚼的米饭,用滴管取几滴碘酒; 3)观察、比较碘酒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

1)含有淀粉的米饭遇到碘酒会变成蓝黑色。

2)经过长时间咀嚼的米饭,性质发生了变化,碘酒颜色不发生变化。

3、小苏打和白醋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蜡烛、火柴、药匙。实验过程:

1)取一只玻璃杯,倒入3匙白醋,再倒入1匙小苏打。

2)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说说有什么感觉?(有点儿凉)

3)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再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空玻璃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在空杯子中,木条可以继续燃烧;在有液体的杯子中,木条的火焰立刻熄灭了。)4)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到什么现象?(火焰熄灭了)实验结论: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并且比空气重。

4、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研究问题:铁生锈和空气有关吗? 做出假设:铁生锈和空气有关。

假设依据:钉入木板的铁钉没有生锈,而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了。设计实验:变

量-----铁钉接触空气的多少。

不变量-----3个相同的盘子,3枚相同的新铁钉,菜油。

实验验证:

⑴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入一半菜油和较多的菜油。

⑵把一枚铁钉装入空盘中,与空气完全接触;一枚铁钉一般浸在菜油中,一般暴露在空气里;还有一枚铁钉完全浸在菜油里。⑶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实验结果:空气能使铁生锈。

研究问题:铁生锈和水有关吗? 做出假设:铁生锈和水有关。

假设依据:和水接触多的铁制品容易生锈,和水接触少的铁制品不容易生锈。设计实验:变

量-----铁钉接触水的多少。

不变量-----3个相同的试管,3枚相同的新铁钉,水,生石灰,塑料布。

实验验证:

⑴用3个同样大小的试管,其中一个装入生石灰;一个装入钉长一半的水;一个装满水。⑵把三枚铁钉分别装入三个试管中,管口用塑料布封闭。⑶每天观察记录一次。实验结果:水能使铁生锈。

研究问题:铁生锈和盐水有关吗? 做出假设:铁生锈和盐水有关。

假设依据:和盐水接触多的铁制品更容易生锈,和水接触的铁制品生锈慢一些。设计实验:变

量-----盐水、清水

不变量-----2个相同的试管,2枚相同的新铁钉,塑料布。

实验验证:

⑴用2个同样大小的试管,其中一个装入盐水;一个装入清水。⑵把两枚铁钉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管口用塑料布封闭。⑶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实验结果:盐水比清水更容易使铁生锈。

5、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实验材料:硫酸铜溶液、新铁钉、试管、镊子。实验过程:

1)在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再用镊子夹住新铁钉并将其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2)过一会儿,取出钉子,观察铁钉和溶液有什么变化? 实验发现:

1)铁钉表面浸入溶液的部分有红色的粉末状物质附着。2)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变浅。

6、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研究问题:铁生锈的速度可以控制吗? 研究假设:铁生锈的速度可以控制。

量:新铁钉、表面涂油、刷漆、包上塑料布、电镀的铁钉,不锈钢尺。不 变 量:盘子、湿布。实验过程:

1)在6个相同的盘子里放上相同大小的湿布。

2)把准备好钉子和不锈钢尺放在湿布上,保持布的湿润。3)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实验结果:只有新铁钉生锈了。证明铁生锈的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三、宇宙

1、模拟实验: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研究的问题:月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的假设: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可能和陨石撞击以及火山喷发有关。实验材料:滑石粉、大小不同的石子、细胶管、注射器。实验过程:

1)把大小不同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向滑石粉,观察滑石粉表面的现象。

2)把细胶管的一段埋入滑石粉,另一端连接到注射器,用力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滑石粉表面的现象。

模拟状态:滑石粉代表月亮表层的尘土,大小不同的石子代表陨石,连接注射器的细胶管喷出的气体代表火山喷发。

观察到的现象:无论是石子落下,还是注射器喷出气体,都会在滑石粉表面形成一个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坑”。

实验结论: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可能和陨石撞击以及火山喷发有关。

2、模拟实验:日食和月食

研究的问题: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的假设: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可能月球和地球的光线遮挡有关。实验材料:三球仪。实验过程:

1)打开三球仪的电灯开关。

2)转动三球仪,使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成一条直线。3)再转动三球仪,使地球转到太阳和月球中间,三个成一条直线。模拟状态:电灯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蓝色的小球代表地球。

观察到的现象:当三个排成一条直线时,中间的一个就会挡住另一个的光线。实验结论:

1)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成一条直线,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这时就会发生日食。

2)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球中间,三个成一条直线,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四、环境和我们

1、模拟实验:简易填埋垃圾

研究的问题:垃圾被简易填埋后还会污染环境吗? 我们的假设:垃圾被简易填埋后还会污染环境。实验材料:一个玻璃瓶、细石子、清水、镊子、浸过墨水的纸巾、喷壶。实验过程:

1)在玻璃瓶中放入洗净的细石子约5厘米,加入清水,使水位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2)用镊子往靠近瓶壁处放入一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再慢慢地向上面喷水。3)观察瓶底水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

模拟状态:细石子代表土层,清水代表地下水和地表水,浸过墨水的纸巾代表垃圾,喷水代表下雨,墨水渗出代表污染扩散。

观察到的现象:瓶子底部的水慢慢变浑,周围的细石子也有墨水的颜色。实验结论:说明垃圾被简易填埋后还会出现污染物的扩散。

2、过滤污水实验

研究问题:用过滤的方法能使浑浊的污水变清澈吗? 实验材料:截成两截的塑料瓶(瓶盖扎几个小孔)、洗净的沙子、污水2杯。实验过程:

1)把洗净的沙子放进有瓶盖的半截塑料瓶中,下面用另外半截接水。

1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六步法 篇十一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逐步转化为因果认识兴趣和概括性认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除借助于生动风趣的语言,有趣的神秘的物理现象、伟大的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上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积极动机和主动探索物理问题的习惯,以使学生长久地保持对物理的兴趣。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要求学生对比沸腾前后气泡的大小变化,并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水在沸腾前气泡先大后小,没到水面就消失了;而沸腾时气泡先小后大,到水面处破裂开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兴趣和能力。

二、细心观察是关键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万有引力规律的发现,就是牛顿对苹果落地的现象进行细心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如果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观察和思考,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对于学生观察到的奇怪现象,教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解释和鼓励,让学生不断地实验和探索。

三、能力培养是重点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读数、计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四、发散思维有策略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可根据实验所提供的信息,实验提出的器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从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来探究实验,寻找多种处理实验的方法。培养发散性思维可采取以下策略:

1.从基本原理出发,多方面、多途径地寻找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如:在研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何关系”的实验中,除利用填表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外,还可以用图象法分析,使实验结果更形象、直观,更易于理解。?

2.从新的角度出发,想他人所未想,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思考独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除采用“伏安法”测电阻外,还可以启发学生用“伏阻法”、“安阻法”等完成实验。

3.改变某些仪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电流表或电压表经过改装可以成为汽车上的油量表,无液气压计可以改装成测量高度的高度计等。

4.不断地改进常规实验,以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如:在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有很多学生会误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这时可取一个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分别让它平放、侧放和立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测量出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摩擦力,然后進行比较、分析和验证。

5.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制成教具,演示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如:在做“光的色散”实验时,如果没有三棱镜,可以在深盘中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6.引导学生一物多用,挖掘学生的实验潜力。如,利用鸡蛋可以做压强实验,大气压实验,物体的浮沉实验等。

五、课外实验是补充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模型制作、游戏及小实验活动中,不但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而且也发展了创造能力。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学生直观感知物理知识,印象深刻、牢固。如“不倒翁”、“纸锅烧水”等小实验,使学生在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驱使下,努力去思考完成,从而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六、探究式教法是保障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思维方式的最佳起点和最优角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以达到引导学生自取、自探物理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目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上一篇: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日本生态工业园规划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