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特色(共7篇)
1.浅谈体育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特色 篇一
表扬要适时适度
中国有句古话“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词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 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表扬的魅力之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哪里有表扬,哪里就会有进步;哪里有进步,哪里就要有表扬......激励对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从古到今的教育家也都有共识。既如此,为何不多一分慷慨与宽容,多一句赞美与欣赏。运用恰当的激励方式,成就我们课堂的别样精彩,赏识每一个孩子,让每一朵花都开在灿烂的阳光下。
大量的现实和我在工作中的体会表明,表扬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手段,但是不能过度、不能失时、不能多目标、不能太片面。因此对学生进行表扬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能随便给予,要抓住时机、准确到位、入情入理、因人而异,从而充分发挥表扬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一、表扬有度
今年我担任九年级三班、四班的语文教学及四班的班主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在三班的激励、表扬幅度大一些,范围广一些,课堂要求松一些;而在四班严肃多了,连微笑的表情也少之又少,更何况对学生赏识的语言了。不是因为我太挑剔,不宽容,而是我一直把自己班的学生当做家人,要求过高、过严,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气氛截然不同,形成了三班开放、活跃,学生重语言表达;四班严谨、内敛,中文字表述的不同风格。
记得一次语文公开课,我在上课导入时,对三班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众所周知,咱们九年级三班同学个个是伶牙俐齿,头脑聪明,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比拼争先的学风让别的班级是望尘莫及,甚至是望而生畏、自信全无,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投你们所好,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完成《杨修之死》第二课时的任务,希望同学们尽情展示,大秀一把。”见于这段煽风点火式的导入,同学们一路争先恐后,你争我抢,以至在最后的辩论赛环节中,两队争得面红耳赤,几欲打起,根本超出了我的预料和掌控,有几次我不得不给出示两队黄牌警告。而在四班的课堂上,秩序井然,温文尔雅,学生大都不太爱说,于是我就注重对他们进行笔头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比三班高。一年以来,两班成绩不差上下。可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适度的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励其进取和自信,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
二、激励有时
我班上有位叫宁小娟的女同学,性格很内向寡言,只跟同桌交往,一年来,跟我的交流也只限于一问一答或者只听不答,我明白那不是她执拗,而是学习不好的自卑。两次质检成绩考试成绩依然很差,面临毕业的她的厌学情绪“日益高涨”,上课时经常趴在桌子上,作业也不好好完成,我跟她私下谈过好几次话都没有明显好转,我很恼火,试图放弃她之前最后一次再试试。于是装得漠不关心的样子,目光却时刻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寻找她的优点。不久机会来了,模拟考试的那一早晨到校后,其他同学都忙着读书,做考前准备,而只有她一个人在忙着扫教室的地面。第二天,我在班上充满感情地表扬了她“我欣赏每一位认真对待生活的学生,就像宁小娟一样,虽然她的学习成绩不出众,但我敢预言她以后的人生路会比你们在座的各位都宽广,就凭今天早上的表现。”我的表扬获得了一片掌声,从那天后,她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上课很认真的听课了,虽然我也预知她今年的中考成绩并不理想,但最起码她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会对她以后产生恒久的影响。
时机往往是事物发展连接和转化的关节点,抓住了时机也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教师在实施表扬时,必须有较强的时效观。抓住了时机后,还必须做到表扬的分寸适中适度,使表扬恰到好处。任何过度的失去的表扬都会适得其反。
三、夸奖多样 对学生表扬有多种形式:口头、书面,物质、精神等等,具体使用哪种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方式的因人而异是由对象的思想和心理水平不同以及气质、性格的有别而决定的。
1、语言表扬
口头表扬个人或集体。表扬个人时,有时联系事例点名表扬学生,有时只赞赏具体事例,不点学生姓名。表扬集体时,要根据实际灵活地确定“集体”:或表扬班级,或表扬小组,或表扬男生、女生、大组、同排,或表扬某分数段学生。口头表扬是表扬的基本方法,课堂内外、当面或背后都可以进行,易操作且最具及时性、灵活性。
2、文字表扬
利用“作业本、字条、板报”表扬。批改作业,要对学生予以表扬时,可在作业本写上表扬的语句,如“进步真大,老师相信你会写得更好”,“你对问题的看法有新意,见解独到”,“你的作文就像你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思维缜密、语言华美,让人感到兴奋”;出板报时,利用板报将学生先进事迹、荣誉、“闪光点”等予以公布。作业本表扬,几乎像口头表扬一样灵活,既不占用集体时间又不影响课堂教学;板报表扬,被表扬人数非常少,其所受的激励特别大。
3、体态表扬
用微笑、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表扬。学生发言或做一些活动时,教师或微笑看着学生投以赏识关爱的目光、或身体前倾表示聆听关注、或竖起大拇指表示满意祝贺、或很有分寸地轻轻拍拍学生肩膀表示亲近慰问。张口三分力,运用体态语不用说话、写字,最简单、实惠。
4、表扬家长
一方面通过家长表扬学生。通过家长会、家访和电话联系,老师将学生“闪光点”告之家长,有时家长将学生“闪光点”告之老师,并让学生知道家长、老师在表扬自己。与家长谈孩子的优点,家长最乐意,对学生这种“背后”形式的表扬,有时比当面表扬收效更大。另一方面表扬家长。告诉家长“你的教育方式很独特”“你的孩子很出色”“你有这样的孩子是你最大的荣耀” 让家长来学校将经验,以此为切入点,主动与家长在更多方面联手抓教育,定能取得突出成绩。
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不要忽略学生的不足之处,只有表扬与批评有机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掌握表扬的艺术,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多给学生一些温暖的空间,要把表扬恰当地表达给学生,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巨大效应。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今年四月份我陪孩子到潍坊一中参加了由山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六一”国际儿童节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山东赛区决赛”,参加大赛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三百多名中小学生。六岁的儿子能代表全县参加这次比赛我感到非常自豪。更可喜的是儿子荣获计算机网络基础赛学前组二等奖,因为他是我县唯一一位参赛选手,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而且年龄也是最小的,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已很高兴。当孩子坐在最前排上台领奖时,我告诉他得奖了,要发一个大荣誉证书和奖品时,他高兴极了。等到证书和奖品发到他手里,他双手捧着,认真看着荣誉证书上面的字会心的笑了。看到儿子的笑我顿时觉得孩子多么需要这份奖励,这也是一种激励。我想在孩子的教育中,应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动机加以激励,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使他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尊重与自我满足,实现自我。
激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德里克曾说过:“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作为班主任也是孩子的家长我认为我们要及时的给孩子以激励和奖励,那么该怎么做呢?在此我简单说说我在激励教育中的几点做法。
(一)关心激励
关心激励指真诚地爱护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尽力为他们排优解难,增进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老师家长的信任,并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轻视孩子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一味说教而不为孩子做实事,不仅无法激励孩子,反而会刺激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能够产生强烈激励作用的关心往往体现在一些日常细小的事情上,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最能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真诚,记得你的一片爱心,从而激发力量,奋勇前进。
(二)认可激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关于预测儿童未来发展的实验。他在一至六年级小学生中选取三个班级,告诉老师其中一些孩子有超常发展潜能(实际上是随机抽取的)。8个月后,这些孩子获得明显的进步。显然,教师对这些孩子形成一种先验的印象,觉得他们与众不同并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关注,从而促进了这些孩子的进步。可见,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影响。我们应遵循正面激励为主原则,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客观地加以评价和肯定,满足他们成功的需要。长此以往,增强了孩子的上进心,并自觉自愿按家长和教师所制定的规范和要求去做。
(三)宽容激励
宽容激励指理解、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使之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何况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的孩子犯了错却不承认,反而与老师家长顶撞。遇到这种情况,对原则性问题,我们应抓住不放,但要冷静处理;对于感情用事的行为则应宽容一些、大度一些,耐心地开导,细心地指导,做到以情感人。宽容常常会化做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
总之,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充分发挥激励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真诚的鼓励孩子的积极感受,发挥成人的爱心耐心,孩子自然会感受到父母和老师提供的信息,从而使孩子把握自己的责任心,走向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当然,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情感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浅谈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圭峰小学:曹丽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语言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通过语言来鼓励和激活的。适时、真切、慷慨地使用一些赞美、激励、启发性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刺激学生中枢神经,强化学生的行为,扩大和释放思维能量。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适时妙用激励性语言,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针对于此,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研究结果。
一、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我们龟峰小学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或单亲家庭。他们自小缺乏鼓励关爱,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多数没有目标,没有信仰,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比较差,课堂上不愿意展示,课下不愿意复习,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懈怠、懒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语言在改变大脑化学物质方面有巨大的影响,而且是非常个性化的影响。负面、否定性的语言能产生阻碍大脑有序思考和学习的化学物质,而积极、肯定的语言则能产生帮助脑细胞生长和加强左右半脑交流的有益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能让大脑做好准备,有效地处理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时刻注意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用积极的语言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建积极的氛围,使他们能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性循环的习惯与机制。
二、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形式
经过多次调研我校和外校老师的课堂,我总结出了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几种形式。
1.口头语言激励
这是课堂中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的鼓励、完成过程中的引导和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可以使用口头语言激励法。“不是聪明使人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人变得聪明”。在我的课堂上,我一般都会用口头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
只要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我便忽略孩子正在进行的错误现象,用稍带夸张的语言激励去调控,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证了课堂的高效率。
2.书面语言激励
这是口头激励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补充。无论是学生作业还是周记,一个“√”,一个笑脸,一个竖起的大拇指,或者是几行发自心底的赞扬与鼓励的文字,都能表达我们对学生的肯定。书面沟通有时候比口头教育的效果更好,特别是师生之间存在了误会或者学生比较固执的时候,心灵中流淌的文字更能架起信任的桥梁。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学生的心里。”教师用书面语言去激励孩子,只要发自内心,充满关心、信任和宽容,就能打动学生,产
生无与伦比的内驱力。
3.肢体语言激励
我们都习惯于口头和书面的激励,往往会忽略肢体激励的方法,忽视了肢体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你对学生的某个表现比较满意,可以竖竖大拇指,鼓两下掌;可以向他们点点头,笑一笑;还可以坐在他们的座位上,与他们同挤一条凳子,耐心地听学生的发言;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做个V形表胜利,用手比划个OK表赞许。作为女教师,给女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作为男教师,可以同男孩子用力击一下掌。学生们都能心领神会,默契的接受到老师表扬的信号。这些充满信任与肯定的肢体语言会让学生倍感荣耀。
激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获得知识;激励,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注意事项
1.激励学生必须建立在关爱、尊重、理解、宽容的基础之上。陶行知先生说:“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孩子不犯错是长不大的。”我们的学生每天犯的错误要比普通的孩子多,如果我们一直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们,可能就会觉得他们一无是处,更谈不上发现他们的优点并表扬了。而一直生活在批评声中的人是很难成长好的。给他们的比其他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尊重、理解和宽容更利于他们成长。
2.不同的学生激励的方式要不同。
孔夫子要求“因材施教”,激励也一样,应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激励方式和方法,应视其性别、性格、年龄等的不同而具体化、细致化,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捕捉细节,善于把握学生个性的细微差别。教师善于鉴别,方法灵活,因人而异,行使“激励”就会事半功倍。
3.激励要友善、及时而不做作。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所以,干巴巴的没有饱含真情与爱的表扬是换不回学生的乐学之心的。
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自内心地去赞美学生的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千万不要等到他们的下一个错误来到时才想起去表扬他们曾经的进步。
四、总结
通过这一年对激励性语言运用的探究与实践,我惊喜地发现,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悄悄地改变了我的教育思维习惯,让我有了更多的进步,让我真正地去努力做到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来看待,让我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的需求,点燃他们的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激励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撰
稿: 范玉昌
课题编号:DZ60009.1
【引言】 作为经济落后地区的一所办学水平相对滞后的县级学校来说,要改变现状,为国家、为地方培养出更多更为切合实际的优秀人才,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无论何种因由,时代不可逆转地赋予了林甸一中这一历史使命。于是,一个借助科研、点燃思想、扭转局面的大胆构想应运而生:给学校插上科研翅膀,开展全方位“激励教育”。
在这一思想的支撑下,2006年9月,我校立项并展开了大庆市“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激励教育研究”,这一关乎学校办学水准、教育教学、心因发展等一系列办学方向、操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课题研究工作。
如今,当我们再次品味一中人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时,我们十分欣慰。为广泛借鉴、深化研究,我们将三年所思、所获、所慰,向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市县教育科研部门及行政部门作以全面汇报。
【摘要】 落后的区域经济制约着学校办学思想的发展,改变思想才能改变面貌。为此,我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全面实施“激励教育研究”,力求实现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按其研究领域及相关内容可分为九个子课题,五大类:管理类、教育类、教学类、方法类、心因类。
为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收到更高信度、效度,研究中,我们探索构建了“‘激励教育’系列推进框架”,这一做法确保了该项研究的独特性和实效性。
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自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结束,历时三年时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关键词】 激励教育
激励框架
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级普通高中,贫困的区域经济状况突出地制约了学校办学思想的发展。因此,生源基础、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诸多办学条件还较差。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经全校教师认真讨论,认为:最可怕的贫困是思想的贫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管理,加强两支队伍建设(班子、教师),不断激发起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面貌首先要改变思想。于是,学校紧密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等一系列理论和操作要求,从激励的思想、激励的方式方法入手,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全面实施“激励教育”。
从国内激励教育研究的开展来看,八十年代开始,先后有广东的中山市仙逸中学、广州市109中学、武汉市卓力中学、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初高中学校对激励教育进行了实验研究,但多数课题只做了单方面的内容研究。研究的课题有《激励教育与教育整体改革》、《激励教育的教学模式》、《构建集体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实施激励教育,创新办学模式研究》、《音乐教学中的激励教育方法研究》、《激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激励教育”引起了全国多数中小学的普遍重视,激励教育模式、激励教育思想、激励教育方法、激励教育过程等正逐渐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因此,围绕着激励教育将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教师、学科,展开更具实效、更易于复制操作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激励管理是学校管理心理学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激励思想、激励手段的恰当运用,对有效调控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着不同寻常的管理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激励教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营造一种蓬勃向上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激活惰性心理、重塑一个全新的学生群体。
实践证明,要改变经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的“矮化”状态与“矮化”心理,有效提升生源档次,取决于能否打造一个全新的思想观念。为此,“激励教育”的研究将是薄弱学校寻求突破困境的一个切入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搞好此项课题的研究,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进行学校管理、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有效改变农村学校的落后面貌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依据
(1)在研究过程中,为有效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主动性,要密切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责任、挑战性工作及发展机会;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展开系列化牵引拉动的“鲶鱼效应”活动。
(2)在规范师生行为、强化成功意识、塑造整体优势方面,研究人员要充分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以及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生存、安全、情感、尊重自我价值实现),以促成惯性意识、行为与优势的形成。
(3)在研究过程中,要借助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基本观点是:员工会同时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工作态度),特尔曼的“非智力因素理论”,以及现代“激励教育理论”等引领师生转变、促进学生发展。
四、目标内容
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进一步强化“不言败、不服输、永远争第一”的林甸一中精神,使全体教工在激励引导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乐于奉献;通过研究构建学校激励化、系列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研究,深入推进班集体建设,使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得到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呈现一个农村薄弱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思路与做法。
具体目标:
(1)通过实施激励管理和激励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实现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通过激励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习动机转化,使其自觉地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并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合作形成团队意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3)通过激励管理,使全校教职工具有“三性”、“五精神”。
三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精神:主人翁精神、铁人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4)通过激励教育,使学生具有“三性”、“六学会”。
三性:学习上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
六学会: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爱护、学会辨别、学会做人、学会负责。
内容划分: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按其研究领域及相关内容分为九个子课题,五大类:管理类一个: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教育类一个:“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研究”。教学类四个:“激励教育在艺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激励作用研究”、“信息技术教学中表扬的激励作用研究”,“激励教育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类一个:“主动性动机原则教学法研究”。心因类两个:“激励教育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动因的策略研究”。
五、方法措施
研究思路: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根据生源现状确定实验对象,明确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按照研究时间划分扎实开展研究。在学校管理上,分析教工现状、心理特点,恰当分解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目标,稳妥地展开相关研究。在教育教学上,要搞好实验前检测,承认差别,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而向全体因材施教,立足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信心,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强化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调控能力。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各子课题组及研究人员,要根据不同内容及研究对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以取得预期研究效果。主要方法包括:
(一)文献研究法。重点研究国内外新的激励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搭建本课题研究的高效度、高信度的理论框架,从而比对形成本课题独有的新观点、新体系。
(二)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法准确做好前测及阶段测试,为在各个研究阶段科学制定推进计划和行动计划提供实证前提。具体调查方法、内容、形式、类别等要结合主客体研究对象需要确定。
(三)案例分析法。在各个研究阶段都要运用好案例分析法,做到案例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科学有序,并借助由此而产生的理论思想恰当采取研究对策,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四)行动研究法。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确保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法及相关激励方法有效运用的基础上加以实施。对此要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力求巧设计、抓普遍、重个性、谋实效,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具体措施:
制定“量化激励评价标准”确保“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的实效性;制定系列激励教育框架,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系统性、互补性、独特性及其实际效果;推行“法度”调控,确保高效、务实地操控课题研究,形成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为此,要结合研究实际,修改并推行《林甸一中教育科研制度》、《林甸一中课题管理制度》、《林甸一中课题组成员责任制》、“周例会制、月汇报制”、《林甸一中教育科研课题组及实验教师动态管理规定(试行稿)》等一系列科研保障措施与制度。同时,继续推行学校关于“对教育科研工作成绩显著的领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将个人取得的科研成果成绩做为评模、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的政策;在课题管理方法与操作技术方面实行:(1)“树典型、带全面,巧引领、勤查验,重过程、活档案”(“活化”档案——普通档案及电子档案)的课题管理做法。(2)制定《林甸一中课题评估验收标准》,给课题研究一把衡量效度、信度的“卡尺”。(3)依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对课题组分理档案实行“立项卷”、“过程卷”、“成果卷”、“验收卷”等类别化管理要求。力求使档案的“时间性”、“类别性”、“可比性”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利于归档、利于检索,利于评估。(4)制定《林甸一中教育科研操作流程》。(5)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方法、操作技术、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为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将依据《林甸一中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预计投入研究资金20万元。
六、步骤过程
本课题正式实验时间为三年。
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进行全校研究领域的调查研究,学习有关文件,学习有关激励教育理论,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成立课题组,撰写研究方案和阶段推进计划。
正式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9年9月),实行全员参与,子课题在总课题统领下,全方位开展实验。
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激励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基础上,探索总结激励管理新方法,班级激励新思路,完善民主管理,建立激励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机制与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激励管理运用到学校各项管理,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激励管理体系,制定系列激励框架。
2007年3月——2007年8月,研究挖掘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系列方式方法,以及教职工成长过程中激励思路与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等问题,推进学校激励性、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建设。此阶段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形成教师工作激励考核细则,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的探索性材料、后勤教辅人员激励考核细则、教学百花奖考核办法等。
2007年9月——2008年2月,各子课题的研究实验,要在充分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方案,总结阶段成果,形成较丰富的激励教育思路。把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动因的策略”、“赏识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激励作用”、“激励教育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激励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等课题中获得的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有序投放到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之中。
2008年3月——2008年8月,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在实行制度管理与激励管理的基础上,逐渐淡化制度约束,推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思想的初步形成,实现人本管理。
2008年9月——2009年9月,进一步对各课题进行深入实验,完善和再度投放实验成果,总结实验经验,真正使激励管理体现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实验将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部挖掘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有更大的发展。最终完成研究成果时间为2009年10月份。
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总课题组及子课题组要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对实验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各项实验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系统做好结题验收工作。
七、研究效度期望与动力同在,责任与发展并行。“十一·五”以来,在上级行政、科研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其深度、广度、信度、效度均得到了空前发展,也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
实践成果:
为确保各项研究工作的扎实有效,学校及科研部门把“十一·五”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定位在“以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为前提,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根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基础上。因此,总课题组以拓宽研究途径、服务学校大局为前提,深入推进子课题研究工作,实践效果十分显著。
(1)助推实效教学。学校结合“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推出了“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的实效教学思路,激发了广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斗志。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三性目标)不断增强。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成才。这一做法,使教学工作稳步发展,教学综合水平不断攀升,“十一·五”开局,教学工作再创佳绩,录入本科院校的考生高达400人之多。几年来,高考本科进段率一直保持在67.83%以上,2009年高考,我校在一类考生流失近70%的前提下,进入二表本科段以上的考生再次突破200人。
(2)动态班级管理。针对学生实际,在“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将“动态激励”纳入班级管理,并由此形成了班级管理的动态激励机制。这一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成才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时机,使诸多学生从“普通班”进入了“网络班”乃至“英才班”。
(3)激发特长发展。通过个别激励、类别管理,特长班的学生得到了专长发展,在2007年大庆市“奥林国际杯”万人长跑比赛中,学校有四名学生分别取得了进入前十二名的好成绩。更有田源、程莉、全莹、刘佳等十多名同学分别获得绘画国际大赛铜奖、国际十佳小画家提名奖,以及国家级金奖、银奖等荣誉称号。
(4)活跃社团组织。激励效果显著,合作成长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社团活动积极踊跃,先后有近百名学生加入“校园电视台”、“校园电台”主播以及“校园记者”行列,2008年在我校与县电视台联合主办的,以“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主题的教育类专题报道《永远激励》、《天生我才》、《互动空间》三个版块中很好地展示了我校“校园记者”采访、撰稿、主持等多项才能。时至今日,“雪帆文学社” 社员发展到二百余人、“中学生业余党校”学员已发展到3500名,其中有13名学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上述一系列激励活动的有效开展,我校学生基本达到了三性(学习上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六学会(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爱护、学会辨别、学会做人、学会负责)的目标要求。
(5)拓展成才空间。通过研究,广大学生的成才空间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强化。学生们在激励思想的感召下,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绿色温泉城”开发,新兴畜牧场、伊利乳业等众多项目、基地的考察,学生们写出了大量闪着智慧火花的感悟、建议及构想,从而推进了“激励强校、特色发展”思想的深入实施。(3)学生自管组织推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良好态势的形成。我校的学生会与“校园记者”站通过岗位交叉,实现了舆论监督与规范检查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学生自律能力、自律心理不断加强。
目前,我校通过激励管理和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已初步实现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实现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的激励教育研究目标。
(6)形成系列制度。我校在“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思想的贯彻过程中,随着“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的不断深化,学校各项制度措施日益完善并初步形成了激励化、系列化管理制度。在这一基础上,我校编辑出版了《林甸一中学校章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如:职责系列、制度系列、评价系列、发展系列(包括学生发展)等诸多内容体系。
不仅如此,通过具有激励作用的综合评价体系、师徒互励的“青蓝工程”等一系列做法的推行,广大青年教师得到了稳步提高,如勇于承担并较好完成班主任工作的肖蕾、张可佳等。涌现了王海山、王丽莉、佘洪英等大一批市教学能手、教学骨干。
(7)造就精神沃土。
不仅如此,通过激励框架的多层面、多角度深入,我校领导班子思想更加解放、广大教师信心百倍。他们以学校建设、学生发展为第一需要,经多方筹措资金、甚至掏出自家买房钱先后建起了4400多平方米的2号教学楼;建起了8700多平方米、市区一流的学生食堂、公寓;投资120万元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数字校园网系统;建起了可容纳650个座位的阶梯教室和2个现代化的多功能理化生实验室。目前,3500平方米的三号教学楼已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打造了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对民族未来的繁荣昌盛负责”的教育理念、“忠诚尽责、慎思笃行”的校训日益深入人心,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不言败、不服输、永远争第一”的思想,催生了我校敢于胜利、勇于拼搏的师生团队。
我们难以想象,以陈新、范玉昌、刘永波、冯冬、胡兴海等一大批为代表的一中人,为什么能在没有任何利益左右(包括金钱)的前提下,连续多次整夜不休息,努力完成常人无法与之看齐的工作呢!我们不会忘记以老教师徐志山为首的一批“老黄牛”似的奉献精神,也不会忘记以刘剑楠、谢艳波等为代表的教务、政教主管人员那种以校为家的思想,更要看到青年班主任教师贾永德、冷超那种拼搏进取、孜孜以求的典型代表,还有不愿意公开姓名的两位青年女教师,在临产的头一天还分别坚守在白课、晚课的讲台上。
对此,2008年调任一中校长的刘满昌同志曾深有感慨地说:“一中的老师真是好样的,他们的好多事让人很感动!”、“我们不能让那些有贡献、肯发展的人伤心!”
其实,上面所提到的诸多人物不过是“一中人”这个优秀群体的代表而已。他们的做法、想法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中人已经和正在形成某种思想、某种精神境界。这正是我们的“激励教育研究”具体目标所要求的:通过激励管理,使全校教职工具有“三性”、“五精神”。三性是: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五精神是:主人翁精神、铁人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不能把一切都看成或说成是“激励教育”的结果,但一任又一任一中校长的激励理论、激励思想却为“激励教育”的深入研究营造了极佳的发展环境。我们已说不清是激励伴随着一中人还是一中人伴随着激励,但我们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激励和一中人在发展、在成长、在感动、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
理论成果:
(一)构建系列框架
为推动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顺利发展,在充分分析各地激励教育研究优缺点的基础上,时任一中校长、激励课题主持人的汪洋同志,从以校为本的思想出发,为学校激励教育构建了更为符合贫困地区学校经济结构、师资生源、配套设施等实际情况,利于操作研究和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收到更高信度、效度的“‘激励教育’ 系列推进框架”。首先,这一框架独具特点地抓住了激励教育的核心——“情”,做到了以情切入、以研提效;其次,这一框架的链式反应方式做到了为“情”铺“台”,以台相助、以台引领;再次,这一框架在铺“台”的基础上,达到了跨越式的搭建“维度”、实现“超越”。
“激励教育”系列推进框架
投入真挚感情(感人、温暖、融化)
情——以情切入——唤起持续热情(勤奋、热情、专注)
燃起高度激情(忘我、创新、创造)
↓
专业发展平台(传承、反思、展示)
台——以台相助——教育发展平台(呵护、引领、放飞)
自我发展平台(文化、经济、政治)
↓
搭建系统维度(二维、三维、多维)
度——以度定标——确立执行力度(刚性、柔性、弹性)
达到满意效度(实现、跨越、超越)
上述框架从办学思想、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和思想出发,牢牢抓住“激励教育”的核心“情”,有“情”方可铺“台”,铺“台”要循三度:维度、力度、效度(教育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燃情”要看“需要”(教育心理学理论),“需要”定辅之以“台”(办学思想),如此做法,教育者才能有效结合受教者的心理需要、能力需要,最终使“施加教育”和“自我教育”密切结合,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激励框架的制定成为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一大创新。
(二)形成系列文论
翻开一中科研史,其理论成果堪称多、也不乏“重大”,但“激励教育研究”却促使一中科研成果形成了相互促进、协同作用、系列呈现的趋势。同时,这些文章更从不同角度和领域体现了研究课题与研究目标的密切关联。主要表现为:(1)管理类:总课题组长汪洋结合“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写出并发表在2006年《黑龙江教育》的《教育需要接口》、《四维空间中的木桶理论》
等文章;08年调任校长的刘满昌同志撰写并发表在《黑龙江教育》的《学校和谐发展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及“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子课题组长侯金玲撰写的《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关键》,课题组成员姜全撰写的《校徽情结》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表述了学校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其重要意义。(2)教育类:子课题组长刘永波撰写了《加强中学生业余党校的实践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理论引领的促进作用。2009年2月,科研主任、课题组技术指导范玉昌撰写的《再解德育素质化》一文被国家级刊物《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等多家杂志、媒体转发。这篇文章为学校德育管理、德育途径、德育方式方法的尽快转换提供了理论前提。子课题组长贾永德、闫敬霞以及成员仲大伟、周晓娟等撰写的《用丹心育就桃李》、《班级工作中的激励》、《浅谈在班级管理中渗透激励机制》、《教育者要有赏识的眼光》等都为学校教育、班级管理工作作出了有益探索。(3)教学类:翻开《林甸一中激励教育成果选编》以及各课题组《成果卷》,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中的激励教育真的是硕果累累——论文、案例、经验文章等多达600余篇。如:实验教师刘永波撰写的《提升教师个人魅力,“赏识”培养学生自理》、《思想,阅历,知识,才情》、《固定结构,限定格式》、《“赏识教育”的教学激励作用》、《“言者无罪”的启示》以及《谈赏识教育与后进生转化》(陶冬梅)、《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赵晓芳)、《激励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现》(张明明)、《激励教育在教学中的体现》(张明明)、《不成功的教具导演的成功课堂》(王海山)、《赏析——黄河大合唱》(于铁健)、《浅谈体育课中如何调动女生的积极性》(闫建华)等等,不胜枚举。(4)方法类:提到方法,实验教师们总是谦虚地说,“没啥”。然而,我们仅仅从子课题组长臧艳玲、王爱民、闫敬霞撰写的《怎样合作学习才能高效有序》、《提升个人魅力,培养学生能力》、《探究式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尝试》、《学生错了,也可以用表扬解决问题》等四篇文章就已看出,他们正在探索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天地。(5)心因类:三年多的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让我们更加认清了把握被研究者的心因轨迹就把握了成功教育的前提。循着这一思想,研究者们撰写了一篇又一篇闪着“火花”的理论文章。如:《抓住学生兴趣的培养》(王爱民)、《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于铁健)、《成功蕴藏在你的肯定之中》(王爱民)、《真心的去欣赏每个学生》(王爱民)、《让火花重新燃起》(王海山、赵炫钢)等。
八、深化推广
存在问题:
(一)“激励”理论与学生实际,以及“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与学生基本知识的占有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些问题同时也给课题研究带来了生机、活力和成功的前景。对此,研究者们提出了“真实情景下如何有效运用激励理论”、“初中阶段相关知识的溃乏给激励方法的运用带来的先机”等课题中的“课题”。
(二)个别课题组深度研究不够,表现为有资料的收集、调查,但缺少分析、论证及相关措施。
改进措施:
(一)加强测试、析论工作,强化课题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二)强化课题组的自我检查、自我完善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研用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推进新课改的深层发展。
(四)通过“情——台——度”激励教育框架的进一步深层推进和有机结合,彰显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特色性、独到性。
(五)扩大现有成果的社会验证面,全面检验激励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激励教育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综上所述,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我校为期三年之久的“激励教育研究”一度动用上百次研究人员,实验对象涉及几千名学生、教职工,研究领域遍及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学生心因发展等诸多方面。
三年中,学校克服重重困难,投入研究资金近20万元。此间,虽然研究人员有掉队、有替补、有转出,但课题研究工作却在承接、延续、发展中日益唱响。总课题组及其各子课题组不但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也基本实现了启动激励教育、激发成长思想、改变学校面貌、实现跨越发展、再创一中辉煌的良好期盼和各项目标。
同时,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不仅撰写了大量有思想、有创见、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整体科研实力迅速提高并正在形成敢于并善于发展的优秀思想。
面对着总课题组及九个子课题组逾十四万字的研究报告,我们倍感自豪。我们深知,虽然这一研究的整体信度、效度较高,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个别课题组对研究对象的动态把握还有所欠缺,个别分析尚有以偏盖全的嫌疑。然而,大量探索与研究结果,却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研究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薄弱学校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发展意义、借鉴意义。
我们相信,随着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续展研究,我校的“激励教育”必将不断深化、升华。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的激励理论》著 罗伯特·W·麦克米金(美)译 武向荣
2.《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与实践研究》黄莹莹
网络文章
3.《激励教育理论简介》刘佳网络文章
4.《教育心理学》潘菽主编。
5.《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六版)》(美)约翰·肖内西,尤金·泽克迈斯特,珍妮·泽克迈斯特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6.《教育哲学》张栗原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7.网络相关信息。
2.浅谈体育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特色 篇二
一、适度激励, 树立自信
什么是激励性语言?它是教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运用赞美、激将、鼓励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教育语言, 是教师语言艺术形式中最富有激情、最具教育效果、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
什么是适时、适度的激励性语言?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的语言艺术形式。教师应该依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活动技能的难易程度等进行科学的激励。
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 心理上的可塑性很大, 教师只有善于“长善救失”, 才能使学生积极上进。激励的作用主要是“长善”。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善于发现他们思想上的每一个进步、学业上的每一次成功, 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予以肯定和赞扬, 鼓励他们不断进取, 获得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是在不断激励、不断成功中树立起来的。例如, 在身体综合素质的协调性与柔韧性练习过程中, 有位学生在“原地高抬腿”和“原地小步跑”两个项目中由于上、下肢不协调, 完不成动作, 练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很多。笔者经过观察发现他缺乏持久的练习热情, 于是在他练习的时候, 我边指导边鼓励他说:“其实这个动作不难, 你可以做得更好的, 只不过有点不自信, 缺少点毅力。现在的你需要加强练习, 让上肢和下肢更加协调的配合, 就能够非常漂亮地完成动作。”接着, 我又给他做了几个示范动作, 对他说:“你可以比我做的好, 成功是属于有毅力而善于思考、学习的人, 我相信你一定能练好。”经过不失时机的鼓励和帮助, 这位学生增强了练习的决心和信心, 练习的动作一次比一次熟练协调。如果教师的语言倨傲使气、咄咄逼人, 或者刻薄挖苦、冷嘲热讽, 就只能造成学生感情上的对立, 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注意观察, 发现学生的优点就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应该充满情感, 富有诚意, 使学生觉得老师是由衷地为自己的优点而高兴, 为自己的进步而赞赏, 从而进一步地激起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二、亲近学生, 激发潜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充分发挥激励性语言的作用, 才能够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教师运用肢体语言, 还能帮助自己提高形象, 强化说话的感情色彩,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例如, 课上让学生练习的时候, 有的学生完不成练习动作, 如果教师这时候走到学生的跟前, 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 在练习几次, 很快会就会完成动作, 这个事情难不倒你。来, 跟着老师的动作再练习几次。”这样的语言形式, 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使他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 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三、合作探究, 提高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方式, 同时也是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 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过程。个体之间互帮互助,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形成统一意见, 才能获取最大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用激励性语言提一些合作探究性的问题, 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尝试练习、体会技术动作,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 在跨越式跳高 (利用跳绳) 练习中, 让学生自由结合 (三、四人一组) , 自由练习。教师应该仔细观察, 看看哪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动脑筋, 想动作, 能把自己想出的动作进行交流, 尝试练习。通过这种课堂练习活动能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 如何进行合作学习, 在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后, 对自身能起到什么作用等。这样的课堂活动方式不仅对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重要影响, 而且对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浅谈体育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特色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激励性语言;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小学教育中备受重视,而激励性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激励性语言十分有必要,学生能够快速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教师也能够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
一、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许的手势或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主动去学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经常使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去主动学习。小学语文教师使用合适的激励性语言能够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不再迷茫,看到希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小学语文教师恰当地使用激励性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能够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二、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励与表扬是完全不同的,表扬主要指的是对优秀学生的出色表示给予肯定,而激励则可以在学生还没有取得优秀成果之前进行,而且激励性语言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比较多,但是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励的过程要因人而异
在新课改要求下,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激励性语言也需如此。在小学时期,由于学生年龄小,个体差异化明显,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语言教学时,要注意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用不同的激励性语言。而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做好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从多方面、全方位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甚至可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准确地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激励性语言。
(二)有效使用口头激励语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成果,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赞许,同时使用一些恰当的批评性语言也属于激励性语言。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不能够包庇和袒护,要进行善意的指引和改正,使学生的学习思想或行为回归正途,能够好好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使用的激励性方法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激励性语言,有的时候课堂氛围不活跃,很多学生都知道正确答案,但是没有人愿意说,这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恰当地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让学生能够主动把正确答案分享给大家。当学生发言完毕之后,教师所采用的激励性语言应该对学生的观点给予尊重,无论对错,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进取精神。
(三)恰当使用书面激励语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的练习作业时,教师的批改结果也能够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所以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合理地使用激励性语言,就算是对学生的练习作业不满意,需要进行改正或完善的建议,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师与自己的交流和对自己的关怀,从而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提升学习兴趣。
(四)使用肢体性的激励语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有效地使用鼓励性的肢体语言,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环境更加和谐。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和蔼期待的目光投向学生,并且面带微笑,对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轻轻点头给予肯定和支持,而需要改正或完善的学生行为,教师则可以面带微笑地轻轻摇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如果直接点名批评的话,可能会影响课堂氛围,对学生自身也不好,教师应该走到学生跟前,使用眼神提醒学生,鼓励学生能够专心听讲。
三、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使用激励性语言,要有感情的准确去使用,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真诚地对待学生,不要经常使用“很好”“不错”“十分好”等语言,要使用和挖掘高水平的鼓励性语言。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好激励时机,让学生能够全心学习,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与兴趣点等,根据这些重点使用激励性语言。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时候,要感情丰富,不能够生硬地去使用,用情感来帮助学生学习。
四、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起到引导和协助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成绩。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地使用激励性语言教学,能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与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伟.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性语言运用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9).
[2]李美叶.试论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4(29).
[3]王春艳.小学语文课堂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浅谈体育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特色 篇四
一、激励性语言要把握时机
教师课堂激励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把握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激励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一般在如下几种情况下要及时激励。
1.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时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使我们感到惊讶的时候,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例如,我在教学《纸币》时,当提到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时,我问:“纸币的发行量和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会有几种关系?”一位学生站起来,流利地回答:“三种:大于、等于和小于。”“出现这三种情况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位学生稍作思考,联系到我前面讲到的商品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他们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学生分析后,我即刻表扬:“考虑得真全面,能从不同的经济主体分析,大家掌声鼓励。”教室里响起了鼓励的掌声,同学们也向她投去羡慕的目光。学生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使他感到很自豪,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时
学生对未学知识不可能了解得很透彻。出错是难免的,而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若此时教师能适时地激励他们,势必能帮助学生跨过思想上的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一次,在讲完企业的经营措施时,我问:“除了从经营战略,竞争优势,诚信经营这三个方面外,谁能从价值规律的角度说说企业走向成功有哪些措施?”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企业要立足市场需求,通过生产创新,为消费创造动力。”听完这位同学的回答,我没有及时否定,而是先表扬了他:“这位同学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正确答案。”接着及时引导,让学生抓住答题的角度,这位同学及时恍悟,从价值规律的角度说出: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这样,既保全了学生的颜面,又让他意识到了错误,学到了答题时注意角度,还最终说出了正确答案,效果相当不错。
3.学生质疑时
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当学生有疑问时,不要粗暴地打断他,也不要大声地训诉他,而要恰如其分地引导他,真心诚意地表扬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激励性教学语言时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便于学生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比如,在上课检查学生预习时,我这样启发学生:“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对某一问题要求学生解决时,我这样激励学生“谁敢试一试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你说得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解法)吗?”“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谁还想来说一说?”等。通过以上这些具有启发性的激励性语言,照顾了因为生活背景、基础、能力等不同的每个学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促进了不同学生的学习。
二、激励性语言要多样化
有的教师使用的激励性语言总是千篇 一律,没有创意。比如,“你说得很正确,很好。”经常重复使用几个词汇,学生得不到新意,兴奋会逐渐削弱,对于表扬也就无动于衷了,教师语言的激励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比如,针对学生的提问,我这样鼓励: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你的提问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在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我们学生的思想很有见解,观察敏锐,这些问题提得很好等。这样,对学生产生的质疑,都采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鼓励,营造了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
三、激励性语言要幽默
幽默含蓄是教学智慧的体现,也是教学的“利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语言,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能深入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讲到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时,我巧妙地引用了流行歌曲《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中的一句歌词,说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就应“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不失时机地紧追问一句:“为何要这样看?”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全面。”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分析全面就是要做到一分为二,要学会全面地认识自己、国家,甚至任何事物。学生意犹未尽,听得津津有味。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有效地运用好课堂激励性语言,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关定向,在合作探究中释疑解惑,不断激发其心灵潜质,促使其大胆探索。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扬自己教学语言之长,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能使自己的课堂激励语言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浅谈课堂鼓励性语言的运用2 篇五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每一次走进课堂,都应该善于发现孩子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进而用多种方式对孩子的言行进行鼓励,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个美的发现者,善于在平凡中捕捉细微的不平凡之处,恰当准确的地为孩子们鼓劲,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被认可的快乐。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化,鼓励性语言在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教师明确的语言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表态,点拨性的语言评价,是对学生思考的向导,鼓励性语言的评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并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们对老师的“好”、“很好”、“不错”“你真棒”“你真优秀”“你真聪明”不再在乎了,孩子们对于我们的表扬由最初的开心快乐变得无动于衷了,孩子们的那种积极状态消失了,刚萌发的自信心也稍纵即逝了„„我感到困惑,感到不解:难道是我们的表扬出了错?
反复思量一下,其实当课堂上“好”、“棒”这些表扬方式,简单而又笼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表扬公式”,当这些表扬方式习惯性地作用于孩子的大脑时,孩子们对于这种只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的表扬似乎产生了“抗体”,已经觉得满不在乎了,觉得无所谓了,也就自然打不起精神。久而久之,不仅不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致,反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成了随意应付!
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个美的发现者,善于在平凡中捕捉细微的不平凡之处,恰当地为孩子们鼓劲。那么应该如何准确有效的运用鼓励性语言呢?
一、尽量多地使用鼓励性语言
鼓励性语言要在适当的时候说出,准确无误的鼓励语言会让学生感到被认可,课堂上随时的鼓励性语言可以是一句激励的话语、也可以是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也可以是一个微小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微笑、还可以是一个充满关心的动作等等。
课堂上,当孩子的发言与众不同时,给予表扬,“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见你是个肯动脑筋思考的孩子!”若是孩子的问题与教学实际有所偏离或是错误时,不应该给予他难堪,试着以客观的评价话语鼓励他,“虽然你说的话题不在我们讨论的话题内,但你能大胆地站起来表达你的想法,可见你很有勇气!继续努力!相信你能行!”这种“加油”既点拨了孩子回答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又包含了老师对孩子的肯定和指导,并且赋予了老师真切的关爱。孩子如能长期地置身于这赞赏的氛围中,其积极的表现也将会越来越多,消极的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二、鼓励性语言要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地使用鼓励性语言。在鼓励学生时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要鼓励得准确,鼓励得有层次,夸到点子上,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在对待那些回答问题结果准确无误、声音响亮的学生时,我会毫不犹豫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做到更好,如“哎呀,你的见识可真广,懂得这么多的知识,老师和同学们都向你学习。”“你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孩子!你懂的比老师还多,继续努力啊!”如果遇到声音比较小的同学,我就说“你的声音真好听,老师很喜欢,你能大声读一遍吗?让大家一起来听听你洪亮的声音,好吗?”“如果你的声音大一些就更好更棒了。”此时学生一定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被认可了,并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当然,学生爱学习了,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三、正确使用鼓励性语言
鼓励性语言是教育的法宝,它们对于学生有着无穷的诱惑力,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但是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真正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不能毫无根据地大加评价。也就是说,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要准确无误,避免出现一些消极的影响。
四、鼓励性语言尽可能的照顾到大多数的学生
课堂上还有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总有一部分学生没机会或不愿意参与到回答问题或课堂表演等课堂活动中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鼓励性教学语言要照顾到大多数同学。也许有些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关注。
6.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 篇六
一、语言特色之内容准确与简洁
中学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 正确的知识获取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 不能忽略语言的准确性而只追求生动的表达, 因为所学到的这些知识将会是影响学生今后思想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中学生这个年纪, 他们如同正在茁壮成长的树苗, 在竭尽全力地汲取着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养分。学生大半时间都在与老师接触, 通过老师的语言传授获得大量信息, 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 老师若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文字所表达的准确涵义, 学生所获得的错误信息甚至将会伴随其一生。教师若能准确简洁地使用概念, 恰如其分地用词和描述, 一步步化繁为简, 学生才能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如果老师拖泥带水, 表达不清晰、不准确, 则会让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因此, 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简洁的表述是必不可少的。
二、语言特色之强烈吸引力
中学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很多这样的情景:老师站在讲台上语调不紧不慢、照本宣科地念着书上的文章, 台下一个个学生无聊地打着哈欠, 毫无学习的欲望, 教学效果很差。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龄段, 要引起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 语言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引用一些与所表述内容相关的名著典故、历史典籍、名句、格言, 还可以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幽默小故事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 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吸引人。例如:在《一句话演讲》中,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是一对很善于思考、又刻苦钻研的兄弟, 但他们却是一对不善于交际的“难兄难弟”, 他们最讨厌的就是演讲。有一次在某个盛宴上, 酒过三巡, 主持者便请大莱特发表演说。“这一定是弄错了吧?”大莱特为难地说, “演说是归舍弟负责的。”主持人转向小莱特, 于是小莱特便站起来说道:“谢谢诸位, 家兄刚才已经演讲过了。”就这样推来推去, 人们还是不放过兄弟俩, 经各界人士再三邀请, 小莱特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据我所知, 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 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这只有一句话的演讲, 博得了人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大家也都会为小莱特的机智而鼓掌。这个哲理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只会空说大话, 而做得很少的人。这个故事讲完, 既活跃了气氛, 也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到了一些知识。
三、语言特色之鼓励话语
在一个班级里, 既有品学兼优的学生, 也有众人眼里的“坏孩子”, 但无一例外的, 他们每个人都渴望赞美而厌恶批评。合适的赞美可能会成就一个学生的成功, 而过分的批评也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要多用鼓励赞美的语言。大文豪苏格特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对当时的欧美文坛也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这样的一位成功者, 上学时的学习成绩却很差。由于他身染重病, 身体孱弱, 还几次差点丧命, 本来就有些自卑, 再加上成绩不如人, 便成了“学校怪胎”, 言行常常不礼貌, 每学期期末的评语都很糟。只有一位老师知道他虽然厌恶功课, 但对读书却充满兴趣而给予他鼓励, 而这也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成名后的苏格特曾回到小学的母校参观, 感触良多地问学校老师:“现在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是谁?”他学着当年看中他的那位贴心老师, 告诉那位红着脸的小朋友:“你是个好孩子, 我当年也跟你一样, 成绩很差, 不要灰心。”说完, 从口袋掏出一枚金币送他。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 这个孩子最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 当了职业律师。可见, 老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是要以鼓励温和的态度和语言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 让他们仍旧对自己充满希望, 并以积极的态度继续坚持下去。
四、结语
人们常说“言传身教”, 足见言传在育人的过程中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 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 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教学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一种工具, 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中学语文老师, 唯有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 才能打造出准确、简洁、有吸引力而又能激励学生的教学语言特色, 才能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生动的语言艺术,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换言之, 不一样的语言表达, 就会是在另一种程度上快速有效地传播知识。教师在语言上的创造性, 是其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中学语文教师要掌握这门艺术和这项基本技能, 首先要明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色,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尚瑞华.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7.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特色 篇七
关键词:历史课堂;语言教学;方法
G633.51
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要有历史特色:
历史教学语言所表述的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真实,教师的语言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具有时代特色。不恰当的类比,脱离历史的讲解都是不科学的。如把古代的“赋税”说成“交公粮”,把19世纪70年代前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说成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把沙皇时代的“俄国”说成是“苏联”等等,这都是不准确的教学语言,有损于历史的真实性。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文献,不仅可以渲染历史的时代特色,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代秦国变法的必要性和执政者变法的决心,教学中引用《史记·秦本记》:“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公元前316年,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改革,下令求贤。这不仅真实地反映了秦国变法前的状况,同时对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深刻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要做到语言直观,通俗易懂:
历史知识的具体性与系统性特点要求我们讲授历史一定要从历史发展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出发,根据其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系统地、条理清楚地讲授历史发展全过程,找出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历史规律,使学生准确、完整、科学地把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告诉我们,要“再现”历史,单靠对教材的平铺直叙,仅仅注意到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辅以直观教具,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较真实地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表象,进而上升到规律认识。通俗易懂,这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首先应该让学生听懂。如果教学语言用语只求文学修饰,哗众取宠,或刁钻晦涩,词不达意,学生就会越听越糊涂,对教学内容产生一种距离感,失去学习兴趣。历史教学用语通俗化与口语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书面词语,缩短历史与现今的距离,使学生对整个教学有一种亲切感,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语言环境。学生在此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去品味历史,接受知识。这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有宽广的知识面,教学中能脱离课本,超越课本,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描述时声情并茂。
三、精炼准确,具有科学性:
精炼准确指要言不繁,惜话如金,富有精确性。这是历史教学语言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因为历史教学内容博大,不把教材弄懂吃透,在叙述时用词就不可能干净洗炼,确切肯定,就会出现罗罗嗦嗦、多次重复、不得要领,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废话连篇,学生是最厌恶的。语言精炼还可腾出时间作为课内读、议、练、实验之用。有的老师对一些难点喜欢多讲,唯恐学生不懂。 其实有的难点特别的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讲得越多越糊涂。话不在多,关键是抓住要点,采用适当修辞,使用精辟语言,容易讲清问题。有的教师对此把握的很好。如将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概括为“民穷”、兵弱”、“国困”六个字。民、兵、国指出了危害的三个方面,穷、弱、困揭示了危害的三个后果,简明扼要,直观明了,可谓六字破的,字字落地有声。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教材的实质。有的教师讲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用“重”(赋税徭役)、“严”(刑法)、“残”(二世统治)三个字来概括,精炼准确。讲抗日战争的过程,借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划分方法,概括为战略“防御、相持、进攻”三个阶段,科学恰切。
四、应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已被普遍采用,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展他们的智能。反映了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启发式教学其首要条件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即言近旨远。教师用语言进行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主动随教师的语言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例如,我们讲西安事变中共对蒋介石的处理时,设疑提问:“杀蒋好还是放蒋好?”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自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到西安事变的近十年间,他们屠杀了千千万万革命者,罪大恶极。这次擒获了蒋,如从中共自身利益出发,可以讲把蒋千刀万剐也不解恨。但从民族利益考虑,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出发,杀蒋必然引起内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求之不得的,也是全中国人民不愿看到的。教师进而点拨,中共是一个伟大的党,她是把全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她不会以党派恩怨来影响到全民族利益,蒋介石只要抗日,中共可以不计前隙,从而使学生得出“放蒋”这个结论。对这个问题启发分析,不仅解决了教材中这个难点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正确性。
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來, 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上课时应随时接受学生情绪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机动地酌情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接受听讲的内容。教师在语言上要善于创造一个振奋学生精神,积极向上的教育情境,并能与学生的心理始终保持一致。如用轻松亲切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新颖的教具、提问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素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即对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生;知识渊博,且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学灵活,能根据班极差别、课堂变化,当机立断,灵活运用教学语言。或描绘,或概述;或通俗讲解,或进行文学修饰等。在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中达到这样一种美妙的意境:教师讲课的注意中心不再是教材的内容,而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我们的教学语言水平可谓达到了质的飞跃。
六、结语
诚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从以上五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加强锻炼,长期实践,形成符合历史教学语言要求的、自己的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刘玲.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特色[J].俪人:教师,2014(6):144.
【浅谈体育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特色】推荐阅读:
@@@---浅谈中学体育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06-2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选择论文06-17
浅谈体育教学中见习生的安排论文08-03
浅谈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8-10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09-02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10-27
浅谈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07-12
浅谈游戏在培智学校体育课堂中的运用07-20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教学论文06-26
浅谈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教学的联系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