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艺术化

2024-11-12

校园环境艺术化(共9篇)

1.校园环境艺术化 篇一

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规划

(2010——2011)

新民学校

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规划

(2010——2011)

为了把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建设好,为了使学生在良好的、和谐的、优美的校园艺术氛围中学习、生活、工作,我校特制订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建设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我校以学风建设和良好人文环境的培育为重点,坚持“把学校办成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精神的圣殿、成才的摇篮”的办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高雅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健康的体魄。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二、总体目标

以培养学生养成教育,促进优良校容校貌为目标,我校师生全员参与,开展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营造赏心悦目的教学环境、创设独特优雅的校园氛围,铸就开拓创新的校园精神,弘扬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别具一格地建设校园,净化、绿化、美化、香化校园,达到环境教育化,校园艺术化,形成绿的世界、花的海洋,让学生们在愉悦中学习,在花园里成长。

三、具体规划

(一)、硬件设施规划

学校校园建设贯彻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国策,做到布局合理、环境幽美。

规划投资用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建设。具体建设项目有:新铺甬路、购买多套学生课桌凳,将全校学生课桌椅全部更新、改造28个蹲位的封闭厕所、添置了其它教育办公设施、修建围墙、大门,高雅大方,具有时代气息。建立起舞蹈室、美术室、音乐室,完成三室建设,按一流水平设计建造。在原校园西南角处,盖4600平方米的教学楼,铺设200米环形跑道塑胶田径运动场,硬化两个篮球场,修建园林花坛,配齐相关图书设备,完善校园环境建设。

(二)创设校园文化氛围

1、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1)走廊设计新颖、气派,具有时代精神,张挂名人画像、展板、画板上墙,充分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场所。

班级布局按排合理,活动园地由内容丰富新颖。课程表、组织表、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训、国旗各种规章制度布置合理、质量上档次。

开辟艺术长廊、阅报栏、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完善校刊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2)进一步设计和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从净化、绿化、美化、香花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做到环境教育化,装饰艺术化,四季花开香满园,校园充满绿色的生机,建立花园式学校。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意的课外文化活动,占领学生的课余生活阵地。

(1)各班利用班团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

(2)进一步完善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课外兴趣小组,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成立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坚持常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挥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发挥学生艺术才能,提高艺术素养。

(3)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大型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3、建设良好的校风。

(1)结合本校实际,继续营建校园文化,制定校徽、校训、校歌、学风、校风、班规等,弘扬班风、校风,形成自己的校风特色,构建新民学校学生“砺志、崇德、笃学、尚美”的精神风貌。

(2)注重学生养成教育,课堂常规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促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

(3)引导和积淀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诚实、守信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开展校园文化教育

1、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和原版优秀影视片;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每年组织“五四”、“12.9”纪念活动,同时新团员宣誓。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演讲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2、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制定规章制度,把学生的操行评定与评比优秀学生干部、团员、优秀学生等挂钩。用先进激励学生健康发展。同时注重法制教育,开设法律讲座,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通过开展学生值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养成自觉遵规守纪的良好行为。

3、着力于学生队伍的学风建设。要着力于培养“好学、乐学、善学、博学”的良好学风,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学生感受理想前途的教育、集体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的教育、公民道德的教育,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进取的信心,培养学生具有典型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新民学校

2010年9月

2.校园环境艺术化 篇二

一、空间的组合

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考虑如何将不同的空间组合在一起, 以使人们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感受。

1. 流动空间

在空间组合时, 还应注重各空间的关系, 讲究空间的起承转合, 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对于室外空间来说, 由于相对开敞, 空间的流动性较易表现。时而是疏林草地, 时而是曲径通幽, 时而是开阔的水面或广场, 使人们在游赏过程中取得丰富的心理感受。室内空间则相对封闭, 即便如此, 也依然能够创造出流动空间的效果, 这也是当今室内设计的一大趋势。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为此提供了典范。以苏州留园的入口处空间的处理为例, 其入口空间是一处50米长的狭长空间, 若不加处理, 必会使人感到呆板沉闷。而设计者在50米长的过道上, 充分运用艺术手段, 营造出了大小不同、开敞封闭相结合、充满光影变化的若干空间, 丝毫没有乏味之感, 彰显出流动空间的魅力。若将其空间组合手法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 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使空间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空间对比

空间处理的艺术性很多时候是通过多个空间的对比来体现的。如空间大小的对比、高矮的对比、明暗的对比、形状的对比、开合的对比、收放的对比、虚实的对比、闹静的对比等。不同种类的空间在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人们置身其中便会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例如狭小又封闭的空间与宽阔开敞的空间组合在一起, 便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将较暗的空间与明亮的空间组合在一起, 会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一般, 在入口处常用收的处理手法, 为之后的放埋下伏笔, 收与放的对比与写文章时的欲扬先抑是相吻合的。设计师通过灵活合理的运用这种对比手法便会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

3. 空间过渡与引导

同写文章一样, 不同的空间转换有时可以用到空间过渡的手法, 使得变化不那么突兀。对于一些重要空间, 到达之前, 常会设置一些引导空间, 使人们做好心理准备。例如, 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入口设计成水下长廊的形式, 使人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进入大剧院当中来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 仿佛是为到达另外一个世界做的引子。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的转换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过渡处理, 比较常用的手法是灰色空间的运用。灰空间是建筑内外的过渡空间, 如柱廊、檐廊等空间。它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室内空间或室外空间, 却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驻足其中, 宛如一处港湾, 既给人们以归属感, 又能满足人们眺望外部空间的需求。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这类空间非常常见, 邀三五友人, 在廊下喝茶闲聊, 或独自听雨赏花, 无不是一种高尚的享受。而现代商业空间也常利用这类空间, 设置座椅, 使消费者非常乐于停留其中。例如, 咖啡厅的设计就可以有意的创造或利用这类灰色空间, 使人们在这类空间中边喝咖啡, 边欣赏外部的风景。而在自然风光优美的风景区, 更应充分利用灰色空间营造充满魅力的人性化场所。

4. 空间序列

对于一些较为庄重、纪念性较强或有着厚重历史感的空间, 则应以一些特定的序列来组合空间。例如博物馆的设计一般会按照历史顺序来安排空间, 而一些纪念性的园林则会将所有的重要空间和建筑都组织在一条轴线上 (例如中山陵) 。罗斯福纪念公园虽没有明确的中轴线但也是以罗斯福总统在任的四个时期为依据将公园分为四个主要的空间。当然这种组合方式也并非平铺直叙, 它们有主次以及起承转合的变化, 以此来增强总体的艺术感染力。

二、空间的分隔

1. 运用多种分隔形式

在大空间中划分出若干个小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室内空间来说, 空间的分隔手段一般是通过墙体、家具、各种高度的隔断或屏风、室内绿化等来完成, 空间的分隔相对较明确。室外空间的分隔一般可通过地形的变化、各类建筑、植物、山石、景观设施、雕塑等实现, 空间分隔得更加灵活、通透。空间因分隔物的高度、材料不同, 可分为实隔和虚隔。实隔指实实在在的分隔, 既阻隔人们的视线, 又阻隔交通, 使人们无法通过隔断, 所分隔出的空间封闭性较强, 如各类封闭的房间、天井、密林围合的空间等。虚隔则更侧重心里感觉上的分隔, 有的只阻隔交通, 不阻隔视线, 如利用玻璃、漏窗、水面、绿篱、栏杆及各种低矮的隔断等来分隔空间, 有的只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分隔感, 如通过底界面或顶界面的变化、以及用柱子、疏林等进行空间的分隔。

2. 创造渗透空间

在进行空间分隔时, 为了增强设计的艺术性, 设计师要考虑到空间围与透的关系, 灵活的使用实隔和虚隔。例如, 密斯的经典作品——巴塞罗那展览馆就很好的处理了空间围与透的关系, 极具艺术性的进行了空间的分隔。通过自由设置的玻璃墙和延伸出的屋檐, 不着痕迹的划分出了室内外空间, 达到了室内外空间的融合与渗透。而内部空间则通过大理石墙面进行了自由划分, 创造出极富流动感的空间。人们置身其中, 变能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带来的趣味性。江南古典园林经常使用很多透空的门窗使分隔的各空间互相渗透, 进行对话。许多个相互渗透的空间在一起便会产生深远的感觉。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善于将室外空间引入室内, 强调视线的连续性, 使人们透过开敞的隔扇、漏窗或者柱廊而获得室外一景, 使室内外空间进行渗透, 创造出了丰富的层次感。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以及苏州博物馆新馆, 充分吸收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精髓, 在进行空间分割时使用了富有江南园林韵味的漏窗, 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是现代渗透空间设计的典范。

3. 虚空间的运用

虚空间无需依赖界面的围合产生, 更多的是通过暗示、虚拟等手法在人们的心理上营造一种空间感。例如, 不使用隔断, 可以通过地面图案或材料的变化, 也可以通过吊顶形式的变化等同样可以在人们心理上开辟出一处空间。镜子内部的空间也是一种典型的虚空间, 虽然这个空间不过是现实空间的镜像反映, 但在人们在心理上确实对空间进行了拓展, 使实际空间看上去刚大。若在风光良好的餐饮空间中使用玻璃墙, 则无须进行太过复杂的设计, 顾客便能享受到良好的餐饮环境, 边进食边观赏外部的风景, 这也属于虚空间的运用。在园林景观中, 借远处的景观来扩大本空间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例如拙政园借北寺塔影, 颐和园远眺西山, 寄畅园借惠山山景等。明月清风花香更是随处可借。远景如画般融入了本空间, 虽为虚空间却能起到实际的视觉效果, 人们在此空间, 却能感受到彼空间, 空间的意境由此而生。对于讲求诗情画意的园林来说, 意境还可通过匾额和楹联来体现, 人们从中感受到的则是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与古人对话, 而这些, 则是虚空间的极致了。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出版社.2000年12月

[2]傅立宪.环境艺术中空间与场所探析.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06)

[3]潘祖平.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中的空间观念.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 (03)

3.校园环境艺术化 篇三

伴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消费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尤其以环境生态问题为代表性从而引发了人们的一系列后现代的思潮,即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思,提出了对历史文脉、自然生态意识的思考,主张非理性态度,提倡人本主义,人情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关键词:环境设计;后现代;艺术化生存;色彩

一、后现代溯源

1.西方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思想最早出现于19 世纪30 年代的文学艺术领域,西班牙作家奥尼斯的《西班牙诗人文集》一书中,用它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所发生的种种逆动,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

2.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49 年由约瑟夫·赫德纳特撰写的《人类建筑和精神》一书中。

3.1977 年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中提出一种超脱现代建筑风格、基于折衷主义思想和通俗价值观取向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总结出6 点特征: 历史主义、直接复古主义、新地方风格、文脉主义、隐喻和玄想、后现代式空间。

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马克.第亚尼在非物质的社会一书提出“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正在出现,他的存在仅仅是因为一种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支撑它,是它成为可能。从一开始起,他就是一种产生于技术的现象——更准确地说是技术的一种附带现象。”后现代社会的设计正在突破传统的框架,形成一种非物质的社会存在,改变成与精神领域打交道的“艺术领域”接近。

后现代社会的思想已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亦或者是风格形式存在已经融入到当今城市的环境设计中,使设计师重新审视设计的存在和发展,重新构建起适应时代需求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二、后现代设计特征

1.祛除程式化,提倡反叛与个性,宣扬多元化

设计的独特美在于其崇尚创新和忌讳雷同、程式化,环境设计也是如此,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少即是多”和的“机器美学”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二的天际线,于是造成了乏味的相似性与雷同,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主张个性解放,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找事物的多样,崇尚“少则乏味”。

2.隐喻性和装饰性

后现代主义将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处理方法开创装饰的新阶段,这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包容性。

3.3R环境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

3R即减少资源消耗(Reduce)、增长资源的重复使用(Reuse)、资源的循环再生(Recycle)绿色设计的三个原则,这些原则正是在反对工业文明的后现代思潮的大背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设计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全球涌现出绿色设计的浪潮。

4.“以人为本”的设计

进入了消费社会和丰裕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开始追求自身精神层次的享受,在后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情感交互,所以设计需要为人服务,以人为中心,一切的想法从人的需求出发,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5.全球化设计与民族地方设计结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设计 如何在全球化设计和保留本民族特征的地域设计之间找到平衡是后现代设计关注的一个重点。我国在设计中将民间和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设计并且又做到与国际接轨又保持本土化。

三、设计的艺术化生存解决城市人的精神疾病

环境设计通过以下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能够关怀人性,激发人的兴致,具体通过:

1.建筑的解构主义

后现代建筑的手法是把建筑看成是面的组合,是片段构建的编织,在设计寻求艺术化生存的过程中应不再将建筑看作是具体的一个物体而是解构成一些部件来进行拼凑和夸张的结合以此来创造一种重生,使市民喜闻乐见,这种激进的折衷主义使艺术回潮到一种单纯的快乐,比枯燥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更能治愈人的心灵疾病。

2.景观设计中颜色的心理补偿

在一些人流量大的广场或人流密集的景观场所,后现代设计思潮中注重人文关怀的思想体现在一些色彩的运用上,色彩是一种符号,给人的视觉刺激是非常直接和迅速的,不同的色彩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色彩的指示性,使色彩定向化不同的色彩会使人感到兴奋或者冷静,将不同的色彩进行搭配组合,形成色彩知觉效应,从而使园林的使用者体验设计师表达的情操和内涵,治愈城市人的“精神疾病”诸如抑郁 、厌世等。

3.景观的历史文脉主义

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延续。在历史动态演变过程中,延续历史可以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将新的内容通过设计与历史信息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英]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法]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梁亮 李静: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我国园林的设计方法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Passinm?ki, Pekka. Can the new cosmology, cosmogenesis, serve as a basis for a shared value system in architecture? On? Charles Jenck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4.校园环境艺术化 篇四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和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校进行了认真落实,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中三家小学,地处朝阳市喀左县最北疆----中三家镇中三家村,学校占地面积21400平方米,现在所使用的教学楼是2005年6月开始兴建,年底交付使用的,建筑面积 4300平方米,现有教师74人,教师平均年龄34岁,学生509人,是一所年轻的、发展中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两年来,投入170余万元资金,修建了院墙、大门、甬路、车棚、学生活动场地及楼内各类设施,使原来全市最偏远最薄弱的学校旧貌换新颜。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局面,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通过了省标准化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验收。我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骨干作用,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校风、优良的教风、和谐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家长及社会的认同与高度评价,2007年获得了调兵山市文明单位称号。

二、加强管理,把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建设摆在重要的地位1、2007年,我校制定了《校园环境艺术化五年发展规划》,对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工作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力求用五年时间完成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建设。

2、为了加强对校园艺术化工程的领导,在实施方案中确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环境艺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职责分工明确。

3、我校师生在五年来市举办的艺术评比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在市教育局举办的书法绘画比赛中,我校获得优秀单位。

4、校园环境艺术化规划布局合理,已经形成了中三家小学风格的校园布局。

5、学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配齐了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艺术学科教师,全面开设了美术和音乐课,开设心理健康课,建成了心理健康咨询室。通过艺术欣赏和心理健康课开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加强硬环境建设,打造艺术化、人文化的和谐校园

1、校内有多个标志性标语,为了使文化育人取得实效,楼外墙上还有学校的办学理念。宣传橱窗有教风、学风等内容。操场东侧有50米的艺术橱窗,这些标志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个性化风格。

2、学校大门、围墙、甬路、操场和教学楼设计统一、和谐完美。师生的学习环境达到了“五新”即:新桌、新凳、新讲台、新讲桌、新黑板,如今,教室更明亮了,办公室更温馨了。同时进行了绿化和美化。

3、教学楼内大厅有体现人文特点的标语等图版。在教学楼每层的楼梯墙壁上都设有环保、节能、习惯等方面的警语牌,这些墙壁文化,时时约束着师生遵守校规校纪,时时提醒学生按照行为准则去做,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品德和文化素养。整个教学楼内像一个艺术殿堂,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学校在校舍规划改造的同时,精心设计了学生活动室、美术室,教室里面的标语感染力强,用于学生作画和书法的需要,同时按标准经的要求配齐了美术器材。美术教室和美术器材满足了美术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要求。我们的音乐舞蹈教室,目前已按照标准化的要求配齐了音乐器材,并组建了学生口风琴队、舞蹈队、合唱队。所有设备满足了美术音乐教学的要求和课外活动的要求。

5、各班教室按统一要求与自主布置相结合,统一要求的项目有:班风、中小学生守则、图书角、眼保健操图表和班级板报。班风和班级板报各班可以自主布置,班级里还有学生自己布置的字画,这些都体现了教育性,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6、学校建立了校园广播站,中午和大课间学生利用这个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利用大课间播放世界名曲,使学生在优雅的视听环境中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高尚的品格和艺术修养,使校园成为欣赏高雅艺术的殿堂,愉悦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美的感染力和艺术素养。

7、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和美术小组等课外活动常年坚持。男、女排球队、田径队长年坚持训练。绘画、书法、科技小制作等活动长年开展。涉及范围广,而且常年不断。

8、学校根据校园的特点,每天按排班级的学生进行绿化维护和校园清洁工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亲手劳动建设校园、美化校园。

四、加强软环境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1、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尚德、博学、自主、创新”的校训、“文明 志远 勤奋 争先”的校风,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学习,也是我校师生不懈努力的内在因素。学生的行为规范合格率达100%,无犯罪行为。

2、学校建立了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工作中开展了创建和谐年级组、和谐班级的活动。把教师与环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和谐作为树立良好校风的切入点。真正做到了师生平等,彼此尊重,有效践行了新的教育理念。如今,全校师生人际关系单纯、和谐,健康、向上,我校形成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办学质量明显提高。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与审美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满意率达98%以上。

3、中三家小学的老师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具备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理论与观念”,具备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掌握运用的素质。可以说远程教育给我校教师带来了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为农村孩子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07年使用以来,我校有多名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获得省级以上优秀课。

4、教学过程全过程愉悦、全方位和谐。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过程与审美过程相统一。我校每位教师给学生表现才能的机会,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老师的一次点头、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母指,激励性的表扬、肯定的话语,会使学生感到成功、进步的喜悦,孩子们好的习惯就在老师的赞赏中得以强化。让学生从小充满自信,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快乐成长。

5、学校为更好的为家长服务特设家长开放日,当天课堂教学向全体家长开放,通过共同参与很好的将我校教师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家长。我校每年都召开全校型家长会,会上学校为家长传授育子方法,深受家长欢迎。为办真正让家长满意的学校,我校还经常征求家长意见,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控学校办学行为,最大限度让家长满意。

5.中学校园艺术化建设自查报告 篇五

一、指导思想

我校在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认真自查和评估,我校进一步认识到了校园环境校园艺术化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把校园环境校园艺术化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点来抓的学校发展战略,严格要求艺术学科教师要认真钻研学科理论,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时间,努力完成学科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积极协调好校园艺术化与德育、智育和体卫工作的关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

加强艺术课程建设,全面提高艺术活动和艺术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一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部开足开齐了音乐、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多变、灵活、富有情趣。艺术教学手段实现了多媒体化,教学效果明显改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艺术学科评价开始实施过程化评价和等级制评价,注重学生在校园艺术化活动中的表现。

三、课外校外校园艺术化活动

我校轻松、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受到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这种氛围的创建,应该说得益于多彩的学校校园艺术化活动的开展。为了使学校校园艺术化具有群众性、普及性,每名学生都有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年清明节、教师节、新年等节日都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内容包括校园歌手赛、舞蹈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绘画书法展、摄影作品展、演讲比赛,篮球赛,长跑接力赛等。通过各种比赛,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四、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我校修建了运动场跑道,栽植了树木,粉刷了墙壁,各个宣传橱窗定时更换,随处都可以看到醒目的标语,整个校园显得生机盎然。专用教室里设施齐全,学生可以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习。

五、组织管理

领导重视校园艺术化,切实保证投入,努力使校园环境达到标准化、艺术化、现代化。为了把我校的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的要义和目标落到实处,我校不断加大艺术化硬环境建设。进几年,在这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为软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要实施审美化教育。我校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工作中追求的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不但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美,而且追求教育效果的真善美。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盛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使学生成为一个能体验成功,有所创新,将来造福于他人和社会的具有较高审美情趣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

目前,我们无论从办学理念上,校风校纪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教育教学形式上,还是教学过程的艺术化设计上,教育结果的审美追求上,都在力争追求完美的统一。尽管我们还有差距,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而且我们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我校在校园校园艺术化中的软环境建设方面,正不断走向完善。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学校校园艺术化校本课程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到规范化、程序化、文本化。

(二)校园艺术化的全面性体现得还不够,应下力气探索与研究利用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新机制、新方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艺术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在进修与培训中应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学术水平。

(四)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各种器材尚需完善。

总之,校园艺术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校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前提。我校的校园艺术化与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虽然在我们的不懈追求与努力下,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的工作与社会对校园艺术化的总体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决心在龙城区教育局的指导与帮助下,取得更大的成绩,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6.环境艺术—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篇六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的迅速发展已经推动我们步入城市型社会。城市正在无节制地扩张着。当这股洪流渐渐缓慢下来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我们建设的一切——方正耸立的高楼、相仿的城市环境、围圈起来的小区当一个饥饿的人有饭吃的时候会无比满足,当食物充足的时候则开始讲究食物的色、香、味。我们的城市建设也是一样的,当功能被满足之后美化便成为新的需求。

环境的和谐能够推动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 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它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首先明确一点,公共设施艺术化绝不等同于多摆放些雕塑,但公共设施却包括雕塑。雕塑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生态观念的介入,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题材和新的方式,产生了一种新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雕塑——生态雕塑。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里以大连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加以说明。大连以广场多而著称,在广场上或广场周边都会有小议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公共设施艺术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每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而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质量。

星海广场百年城雕是市民及游客很喜爱去的休闲场所。百年城雕是一本翻开的书,寓意深刻。城雕前100双脚印揭示了大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百年。眼前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们不仅可以欣赏雕塑,还可以让自己与雕塑、与环境融为一体,参与其中。在和平广场正门对面有几个杂货亭。与常规的售货亭不同的是这几个售货亭被设计成彩蛋的样式,旁边摆放着几条长凳,既满足了坐人的功能又可以装点环境,当然同样也可以作为约会的地标。

公共艺术是属于城市的,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特别是古城、名城,都会被她充满传统文化和特色建筑的市容所打动。这其中,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成功营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著名的景点或构筑物已成了这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们是城市递交给观者的一张名片,而这种文化视觉构筑物随着时光的推移,便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很多时候,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进行重新设计。以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为例:垃圾桶仅仅满足功能很简单,如果想美化它则需从造型和材质上做文章。罗马街头的垃圾桶模仿罗马建筑中的柱式去设计,材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西班牙公园中的垃圾桶,采用现代材料制造,外围有绿色植物缠绕,既有现代感又与环境自然融合。则印证了“创意无处不在”这句话,打破常规将垃圾桶设计成日常生活用品的形状。

7.校园环境艺术化 篇七

课程的单一性多指大多数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单元制”或“双元制”的教学模式, 课程之间联动性不大, 每个教师仅围绕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做研究, 课程之间多为平行结构, 学习的层次不明显、关系不紧密。

多课程、多元联动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之间可以互动、集体备课, 深入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多个老师教授一门课, 教师间集体备课, 分阶段教学;多个课程使用同一项目, 真题实做, 可以借助某一个实际项目来联动多课程, 形成多元化组合课程。这两种形式可以根据学校制式及课程学时的长短来选用, 但总体的目标都是让知识以结构化渐进式的形式增长。

专业多元立体化联动课程可以打破“单元制”或“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 让多门课程多元联动, 实施立体化、层次化教学。对学生而言, 在多元联动立体化课程中, 他们的学习思路不会因课程的变化而间断。项目的实施应用到每门课程, 作业量少而精, 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教师而言, 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教学阶段或教学课程, 这样既有利于其利用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深层次的备课, 又可以到企业锻炼和实践。

二、省内高职院校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现状

近几年, 通过与省内各高职院校交流与调研, 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情况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数职业院校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办学时间比较长的院校与地域特色的结合更加紧密, 在课程设置上更突出地域文化或者地区岗位需求。除了用基础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特性外, 在专业课程上会增加企业岗位技能锻炼, 还会相对增加课时数, 突出该课程的主体位置。有一些院校更注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比如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展开多角度校企合作, 使用校企共育共管、全程融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 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教”“学”“做”出发, 增加“用”“鉴”“拓”三个环节, 在课程层次上逐步让学生体验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 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替代校内课程作业, 注重于“用”的实践教学探索。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可行性分析

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教学空间”与“实践空间”合一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企业, 实现从基础到进阶、由进阶到创新技能的训练, 在知识结构上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再由面到空间的深化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整合。受学制的影响, 学生实际在校时间非常短, 只有两年的时间, 因此, 合理安排学生知识层次和结构以及岗位能力训练在多元立体化课程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一年中, 我系就采取多课程多知识结构联动的做法, 学习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的做法是每个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结构, 设定一个逐步提升岗位能力训练的企业真实环境或场景, 将这个真实案例作为本学期的主干课程主导项目, 其他课程的授课内容则作为这个课程知识结构的补充。这样一来, 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是逐步拓展的, 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学习空间也与实际工作氛围更贴近。当然, 这对于主导课程的指导教师的职业素质有了更高要求, 但这也是促使指导教师加深与企业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为了更好、更实际地将项目带入课堂, 不得不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 熟练掌握实用生产技术, 以便能随时解决学生在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也促进了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的实现路径

尽管当前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 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反思。同时通过校校交流、校企合作, 探索出适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多元立体化教学实践的几种途径。

(一) 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制定需因地制宜

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 它是以培养就业时能无缝对接和服务于企业的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学生如何能快速地找到就业单位, 这与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及能力培养有莫大的关联。所以, 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就不得不考虑当前职教环境及区位优势。现在国内办得比较好的几所高职, 在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基本都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比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专业、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皮具专业等。因此, 在课程内容开发上可以以实际项目为导向, 基于本地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来确定岗位需求的必备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 也需要考虑该岗位知识结构的深浅层次, 要做到在低年级时掌握的知识足以基本胜任该岗位工作, 高年级课程则需为学生考虑该岗位发展前景的潜在知识与能力,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快速胜任岗位工作。

(二) “真题实做”与“产学研用”的层次化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联动的实现路径还需要依靠在项目课程中真题实做。课程项目立足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职业岗位要求, 采用项目导向式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主体内容设定为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 授课过程要严格执行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规范。同时, 也可以将课程模块化, 一个模块若干个子项目, 以真题实做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工作岗位能力。高年级学生基本就可以实行与企业对接“产学研用”, 直接到企业参加实习, 由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指导。

(三) 实现课程联动和弹性化教学模式

课程联动主要是指在某个学期或某阶段借助一门核心课程开展实体项目, 其他课程为该课程做辅助与联动, 用主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弹性学习是以弹性、自治、学习者为基本概念, 以现代信息媒体技术为基础, 以弹性的、为个人设计的课程为基本内容, 以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选择为特点。课程联动和弹性化课程可同时进行, 且两者相辅相成。所以, 在实行课程联动和弹性化教学模式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上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授课方式; (2) 课程设置要有弹性与可选择性, 不同水平的学生可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模块; (3) 采用参与式、互动型教学方法, 进行启发式、小组讨论、团队协作式教学, 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 (4) 建立学分互认与资源共享机制, 允许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模块、专业、学校间进行选择, 并能获得资源的提供和相应学分; (5) 建立合理的、多样的、弹性的评价制度, 注重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及能力获得评价; (6) 引入工作室的学习方式, 建立学生、教师工作室, 模拟实际工作, 强化企业工作模式。课程联动和弹性化教学既可以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 又可集中训练学生的企业岗位能力, 还可以在主要项目课程外, 弹性化提供其他辅助课程及资源来培养该岗位应具备的其他能力。近两年, 我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方向实行的课程联动和弹性化, 针对核心课程, 如居住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酒店设计、环保建筑、环保景观课程等, 结合其他课程做联动教学。从学生平时作业展出及在专业比赛项目中获得的奖项来看, 我们的教学成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省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的调研, 根据个人工作过程, 归纳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必须要是层次化、多元化的, 并实证探索多元立体化课程的建设是可行的。但本文只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联动课程研究课题的初步探索, 研究还有待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及深入推进, 从而继续探寻适应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元立体化课程模型构建及价值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关宇霞, 张桂春.构建我国职业教育的弹性学习制度[J].教育与职业, 2005 (9) .

[2]梁成艾,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2.

[3]王辉静, 耿壮, 秦文, 刘君尧.“教、学、做、用、鉴、拓”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精品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6) .

8.环境的艺术 篇八

[关键词]死神哥特主体意识

电影除了艺术的再现生活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的主观愿望。所以说,电影可以算作人类寄托思想的渠道之一,其所反映的是人类自我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说,电影基本上是人类主观世界或者说主观认识的一种表达。

《死神的精度》这部电影就是人类这种思维的典型展现。以死神作为主题展开,本身已经包含了人类对死亡的畏惧与无奈。电影以金城武作为死神的扮演者。在开始的时候,就试图告诉人们。死神实际上并不可怕。这种艺术设计的基点很明显,是希望看到一个人类可以平等接触的“死神”。希望看到“死”和“生”有的时候是可以谈判的。这部电影在表达上非常注意环境的影响因素。可以说,环境对于电影主题的表达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以一个小女孩的教堂葬礼开始,采用哥特式风格的教堂。作为死神的出现环境,至少包含了两个内容:小女孩代表世间的纯洁。哥特式风格的教堂代表着死神的神秘。以及生与死的临界环境。两人谈话基本上都是以带有明显哥特建筑风格的玻璃窗为背景。仍然是为了烘托气氛的神秘。尤其是对于即将离开人间的女孩来说。哥特式建筑窄而向上的风格背景也更好的表现了即将进入天堂的前奏。纯真的孩子并没有博得死神的怜悯而复生。很明显,这种环境的安排是要告诉大家,这就是死神一直以来的工作态度。是从不犯错的严谨工作者,这正是我们的头脑中对于死神的印象。

死神千叶与女主角藤木一惠的第一次相见,被安排在一个夜晚的雨天,夜晚和雨象征着神秘和悲剧。的确。有谁愿意自己碰到死神呢?然而死神却并没有马上拿着镰刀走到女主角面前,而是在藤木一惠工作对面的音像店边听音乐边等候。因为人死之前有一个判定的程序,来决定是否可以放生。边听音乐边等候的场景这已经将死神的形象拉到了人类可以触及的位置。第二次的等候,依然是雨天的夜晚,两人的谈话环境以藤木一惠晕倒作为铺垫,将千叶死神与藤木一惠的正式谈话放在了一个有着暧昧气氛的餐厅,两人的谈话很轻松。环境的布局使得两人不像是在审判,更像是一种情人间的约会。约会之后藤木一惠遇险。死神相救。为了躲避歹徒,环境转变为死神拉着藤木一惠在街道上跑,闪烁的橱窗作为背景,依然是将感情因素融入千叶死神的身上,这是电影再进一步的将死神人格化。背景橱窗因为两人的奔跑而闪烁。所表达的情谊不言而喻。

奔跑之后的地点设在一座桥上,背景环境以灯光、桥和流水构成,对白所反映的完全是充满人间气氛的语言,死神的表现也出乎意料的和善。伴随着柔和的灯光设计,死神千叶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的人。这里。我们已经从环境中有了些许的感悟。桥是一种界限的标志,恰好又是藤木一惠处在生与死的界限之间,导演将环境与情节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背景灯光也由闪烁变为稳定而柔和的路灯。死神没有对女主角的生死做出明确的判断。但是环境的设计已经暗示了观众即将出现的答案。

镜头转向那个音像店,竟然出现了三个死神。其中一个走过来和千叶谈论关于死神审判工作的事情,将之作为一种职业,并且谈论的是那么漫不经心。音像店和雨,环境的设置超出了观众的想象。

再次的见面依然是下着雨。在一个小餐厅,千叶说讨厌下雨。却在每次工作的时候都下雨。于是又一天,仍然是雨天的音像店,这次死神没有及时看到女主角的提早离开,于是出现了被人追击的现象,千叶赶到,原来是有人欣赏藤木一惠的声音。认为她的声音很适合从事音乐。这为将来死神的怜悯打下了基础,因为死神很喜欢音乐,工作时候的雨是死神工作的外环境,那是无法改变的,其内心对于音乐的喜好,则是脱离工作之外的。雨和音乐以及雨中几个人的对白。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是一种别样的感觉。

千叶作为死神不会只为藤木一惠一个人工作,于是千叶扮作情报人员与一个将受到审判的藤田接触,以判断其是否该死。当然,是在雨天,一个藏匿的秘密场所和一个流动的环境变换,这就是死神的审判过程,却在这个过程中插进了藤木一惠在电台的歌曲广播。对另一个人的审判伴随着女主角成功录制歌曲。这个场景被安排在死神和阿久津坐在车里,狭小的环境与意外的女主角歌曲广播形成显著对比。

死神的工作当然是永不停歇的。镜头变换到了一家理发店,将要接受审判的是一位70岁的老人。仍然是在雨天,雨天环境的重复已经传达给观众,让他们感觉到死神的工作环境永远都是阴沉而令人不快的。当70岁的老奶奶希望死神最后帮她实现愿望并称他是神的时候,死神却自语道自己并不是神。愿望也很奇怪,希望死神帮她拉些小孩子的客户理发。当然。他没有什么神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死神沮丧的回到老奶奶家中已是夜晚,在稍显昏暗的普通家庭环境对于死亡的提问,却被老奶奶所谓最后的请求打断了。死神无奈,第二天千叶在雨中又去了学校,夜晚依旧沮丧而归。环境设在理发店的两面镜子前。镜子里面的反射影像很明显是在寓意另一个世界。

结尾的环境变成了晴朗的天空下,老奶奶一声:“千叶”,终于道出了这个秘密。原来老奶奶就是藤木一惠,她本该已经死了。却在数年前被死神“放生”。

9.校园环境艺术化 篇九

关键词:数字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数字技术艺术设计

1.前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休闲的关系十分密切。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作为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必然随着技术的创新、时代的变革而发展。如果要问21世纪什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最大,那么答案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艺术的介入,它利用计算机的技术优势,用数字为中介取代了人类的大量劳动,提高了设计效率,改善了设计方式,丰富了设计内容。

2.数字艺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进入信息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大量与现代化科技有关的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也不断吸纳新的现代信息元素,使设计出的产品在产品本身和制造方面都带有了更智能化的因素。设计出来的新产品更具人性化、智能化,更具人情味,人们在科技包围的环境中不再感到陌生,这也成了现代设计的准则。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当今的社会在产品中注入了更多人类活动方式的因素,技术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创造出的产品更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使用者。对设计者来讲,这就越来越需要全面的社会知识结构力,特别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艺术对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渗透,使设计者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设计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掌握。环境艺术与设计,立足于解决社会人与社会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环境藝术设计有相对的界限,这界限可以涵盖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领域。数字技术的运用,多媒体网络的逐渐普及,使数字技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助手,使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更密切地结合,从而更好为人类社会生活服务。

3.数字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为特征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形式。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设计是需要的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变化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在科技高度社会化的今天,数字化对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设计工具的改变上。传统的环艺设计往往使用手工绘图,需要纸笔、尺规等工具及勾形、渲染等过程,更改设计,修改起来比较困难。用数字技术处理不但代替传统手工绘图的所有过程,而且可以高仿真模仿传统的艺术效果,也比传统方式节省时间,提高了效率。基于数字技术可以随意缩放,使设计更加精细,无需尺规等工具,比手工精确、规范。传统绘图需要较强的绘画功底,数字技术处理则更注重设计思想和修养,对绘画功夫要求不是很高。图1给出了分别基于数字技术及传统方式得到的广场效果图。由图可见,与传统的设计方式相比,数字艺术能够更为清晰、准确、客观反映出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此外,基于数字艺术设计师还可将其设计、规划方案及其设计理念三维地呈现出来,让投资方或审查者“身临其境”地进行多角度体验型观察,找出不理想之处当即加以改进,避免,了交付后特别是施工后再去更改设计的麻烦,极大的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设计成本。数字艺术解放了手工时代对思想的束缚,为创作提供了宽裕的自由发挥空间,使作品更完美。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艺术设计无法企及的效果。

4.结论

上一篇:创先争优个人自查自评下一篇:安全管理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