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课心得

2024-09-28

学术论文课心得(精选6篇)

1.学术论文课心得 篇一

一、单选题(满分)

1三线表是卡线表的一种,它由三条线组成。这种说法对吗?答案:B   A、正确 B、错误

2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对预防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答案:A    A、一个第三方的独立审查平台 B、隶属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 C、一个学术机构创办的

3在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中泄露秘密事项,不属于侵犯《保守国家秘密法》,这个观点是对还是错?答案:B   A、正确 B、错误

4孙同学将自已相同的研究成果进行改头换面发表,是“一稿多投”行为。此说法对吗?答案:A   A、正确 B、错误

5SCI是指()答案:B    A、中国科学引文索引 B、科学引文索引 C、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6在一种刊物上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期刊发表。这种行为()答案:C    A、属于剽窃 B、属于一稿多投 C、符合学术规范

7在文后参考文献中著录正文中根本没有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答案:A   A、是 B、否

8学术论文讨论的问题如果十分专深,可以不用阐述该问题在专业领域中的位置和背景。此说法对吗?答案:B   A、正确 B、错误

9我国参考文献的规范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该标准于2015年更新为《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此说法对吗?答案:A   A、正确 B、错误

10在呈现历史观点或公认“常识性”内容时要做引注。此说法对吗?答案:B   A、正确 B、错误 11()是指为进行某项科学研究而开展的全面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的活动。答案:C    A、田野调查 B、文献综述 C、文献调研

12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之间用()分开。答案:D     A、顿号 B、分号 C、空格 D、逗号

13引用未成文的口语实录,是否可以将作者不同时间多次的口语实录自行综合?答案:A    A、否 B、可以 C、无法判断

14只要是涉及国家机密的学位论文,()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更不能公开发表。答案:C    A、永远 B、未经学校同意 C、在规定期限内

15查新的核心就是考查提出查新申请的项目与现有成果相比是否具有技术进步与创新。该说法是否正确?答案:A   A、正确 B、错误 16《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规定,举报人或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高等学校提出异议或者复核申请。答案:A    A、30天 B、60天 C、365天

17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著作或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于()答案:C     A、结语 B、前言 C、文末 D、页脚

18学位论文答辩和呈交后等同于发表。此说法对吗?答案:A   A、正确 B、错误

19自然科学研究中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也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该说法是否正确?答案:A   A、正确 B、错误

20举报人或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提出异议或者复核申请,异议和复核不影响处理决定的执行。该说法是否正确?答案:A  A、正确  B、错误

21位论文是作为公开发表前评审用的学术论文,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答案:B   A、正确 B、错误

22()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答案:C     A、会议论文 B、科学技术报告 C、学位论文 D、学术论文

23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从作品完成之日起自动获得,不需要通过有关行政部门的登记。该说法是否正确?答案:A   A、正确 B、错误

24按照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修满课程学分,全部学位课程成绩合格,完成专业实践(或科学研究)工作,硕士学位论文已完成即获得学位论文答辩资格。此说法对吗?答案:B   A、正确 B、错误

25下列哪个序次语或编号后搭配的符号是错误的?答案:C   A、首先,B、一、  C、1、D、1.1.1 26在科研项目延期过程中,项目主持人是否可以申报相同类型的另一个项目课题?答案:A   A、不能 B、可以

27在人类受试中,()是一个基本的原则。答案:D     A、尊重决定 B、尊重人权 C、尊重生命 D、尊重人的自主性

28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一般应当以书面方式实名提出,以匿名方式举报,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是否应当视情况予以受理?答案:A   A、是 B、否

29以下关于“文献综述”有关规定的说法,错误的是()答案:A     A、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根据需要更改文献的主要内容 B、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C、注意引用文献的原创性、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D、综述中引用文献与其他科研论文一样,遵守“适当引用”的规范,防止抄袭

30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说:“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维护你发表意见的权利”。由此而论,我们在学术批评时应遵循()原则。答案:B    A、学术性 B、平等性 C、客观性

2.学术论文课心得 篇二

一、慕课对学术资源利用现状

当前国内上线的慕课平台众多,根据课程讲授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即提供初高中教育的慕课平台,如万门大学、天天象上、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等;提供高等教育课程的慕课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MOOC中国、好大学在线等;聚焦职业技能提升的慕课平台,如咪咕学堂、i春秋学院、慕课网、网易云课堂等。

为了解慕课对学术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学术资源的利用情况,我们选取国内关注度较高的4个慕课平台,即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华文慕课(顶你学堂和MOOC中国也是我国知名度较高的慕课平台,前者在2015年获得战略投资后逐步转向提供职业教育课程,后者是内容集成型平台,课程来源于其他慕课平台,因此对二者不予统计),对这4个平台中高校自主开设课程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数据统计说明:只统计由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除外,以下简称国内均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高校开设的慕课课程,只统计在课程介绍页明确位置出现的内容,对重复开课的课程和参考资料相同的系列课程进行去重处理,统计时间截至2016年7月20日。

(一)大多数授课团队重视学术资源标识

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学MOOC上线322门课程,其中83%的课程列出参考资料;学堂在线共开设236门课程,其中106门课程列出参考资料,占全部课程数的45%;好大学在线有129门课程,其中77门课程列出参考资料,占全部课程的60%;华文慕课是北京大学联手阿里集团基于顶你学堂源代码二次开发的慕课平台,北京大学既是华文慕课的主办单位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与该平台合作的内地高校。北京大学在华文慕课平台已有35门课程上线,包括此前录制完成并已在其他平台上线的课程,其中23门课程列出了参考资料,占所有上线课程数的66%。虽然不是所有课程授课团队都列出参考资料,但是授课团队主动标识学术资源的做法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大多数授课团队能有意识地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参考资料。

(二)学术资源的呈现形式多样化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在提供参考资料目录时,大多数课程严格按照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列出课程涉及参考资料的相关信息,如书名、著译者名、出版社、版本号等版本信息,但也不乏一些课程仅列出书名;少数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参考资料的购买方式,如附加购买超链接等;少数课程通过创建课程微信公众号、课程微博或教师微博、课程官方QQ群、课程贴吧、自建课程网站等形式为学习者获取资源提供便利;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门课程明确告知学习者免费获取参考资料的方式,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ython)》提供英文版下载地址且通过网盘提供自翻译版本。[1]

(三)课程提供的学术资源数量分布集中

分析课程提供的参考资料数量,我们发现大多数授课团队列出的参考资料都在1本以上,集中在1~5本。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华文慕课列出1~5本参考资料的课程,占所有列出参考资料课程的比例分别为74%、83%、70%、74%;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分别有16%和13%的课程列出6~10本参考资料,好大学在线和华文慕课则各为22%;各平台中列出10本以上参考资料的课程,占列出参考资料课程的比例均不足10%;单门课程列出最高的参考资料数量为46本。

(四)学术资源涉及的出版社分散,内容以教材为主

统计发现,慕课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目录,涵盖近300家出版社的2000多本(种)出版物。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4个平台中都占据较大份额,出现频率均位列前5,北京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也表现出不凡的出版实力。此外,由于大部分慕课课程是大学的专业基础课,如“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计算机教程”等,课程列出的参考资料大多是专业课程教材,以各专业的国家精品教材为主。

二、慕课学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慕课平台学术资源建设工作不规范

中国大学MOOC和华文慕课在课程介绍页设置了“参考资料”栏目,好大学在线设置了“教材教参”栏目,学堂在线未明确设置课程学术资源栏目,授课团队普遍采用在“常见问题”栏目展示课程所用参考资料。[2]统计结果显示,学堂在线平台上线课程中提供课程参考资料的比例(45%)明显少于中国大学MOOC(83%)、华文慕课(66%)和好大学在线(60%),说明设置相应的资源栏目对于提升授课团队提供参考资料的意识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授课团队规范建设课程学术资源意识不强

统计发现,大部分授课团队提供了学术资源的相关信息,但还存在建设不规范的现象。部分课程提供的学术资源不仅有本课程教材教参还有延伸学习的内容,内容庞杂且数量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部分课程不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只要求相关即可,而市面上相关的学术出版物版本多,同科目不同参考书之间内容结构、重难点有区别,由学习者自己甄别合适的教材教参有一定困难,影响学习效果。此外,部分课程不主动提供学术资源,课程讨论区又反复出现关于参考资料的问题,慕课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术资源,复制粘贴后在QQ、微信等群组进行分享,不利于知识的合法传播,暗藏侵权危险。

(三)慕课学术资源建设中配套教材教参的滞后性

统计发现,大部分慕课课程直接选用市面上既有的教材,而授课团队为了配合慕课课程要求,对既有教材的知识框架或多或少有所改动,传统教材的定位和内容设定标准化与慕课课程的关联性较弱,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3]学术资源建设作用不明显。另有部分课程面临市面上尚无单一出版的配套教材的情况。比如北京大学《软件包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课程就声明“本课程尚无适用的单一出版教材,以教师提供的电子版讲义为准”。[4]此外,不少课程配备即时测评,但是题量有限,学习者练习效果欠佳,而慕课参考资料以课程教材为主,配套练习册则明显匮乏。

三、慕课学术资源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慕课平台应规范课程栏目设置

慕课平台的资源栏目由授课团队自行选填,即使有相应资源栏目,他们也不一定列出参考资料目录,但是设置相应的资源栏目更显课程设置严谨规范。目前慕课平台还处在发展阶段,工作重点偏向吸引更多重点高校优质课程上线,在各慕课平台尚未对慕课课程制定规范化评估机制的情况下,平台应该首先将课程建设规范化、栏目设置合理化,鼓励授课团队主动列出学术资源,用规范的教材教参指导学习者学习。随着慕课平台课程数量逐渐增多,慕课平台还应充分发挥主动性,搜集学习者的学习反馈,了解学习者对学术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情况,逐步完善课程资源评估机制,保障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二)慕课授课团队要加强课程建设规范化意识

学术资源建设不仅是授课团队严谨治学的表现,还体现出授课团队对课程负责、对学习者负责的态度。慕课授课团队要重视并规范学术资源建设,列出参考资料书目,提供尽可能详尽的出版信息,在没有配套教材的情况下,通过对各本书目添加推荐指数、简述推荐理由等分析性语言,帮助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目。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分析》简要分析课程各本参考资料的重难点,针对不同读者群提供基础学习、进一步学习、优秀学生选读3种不同层次的参考资料。[5]授课团队应该严格管理用于课外交流的群组,规范群组内的学术资源分享形式,防止以资源共享名义侵犯相关著作权的现象发生,呼吁学习者在慕课讨论区发帖交流,以便授课教师分析掌握学习者学习情况,完善教学内容。此外,授课团队开课之初即主动说明参考资料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优化课程讨论区版面,让学习者及助教更多地关注具体的课程学习问题。

(三)学术出版社要重视慕课产品开发

学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参主要依赖高校订购,发行量有限,随着慕课推广应用的加深,慕课学习者数以万计且不断累积更新,蕴藏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学术出版社应该及时抓住这个发展机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联合慕课授课团队共同建设慕课学术资源。

首先,要盘活出版社的既有资源。学术出版社在长久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众多优质作者资源,出版社要充分考察本社出版的出版物在慕课中的应用情况,了解著书教师是否开设或即将开设慕课课程,及时与相关教师沟通,通过再版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科数学分析(第五版)》在第四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的慕课课程《高等数学习题课》配套的立体化教材。[6]

其次,通过策划慕课新教材、开发慕课配套练习册等,丰富出版物品种。学术出版社要转变以往的教材策划思路,联合授课团队以课程实际内容需求为导向策划出版选题,结合慕课课程专题形式架构知识体系的特点,在教材内容组织、出版物形态等方面创新,打造更契合慕课的教材。此外,还可以联合授课团队打造课程配套练习册,帮助学习者在实战中巩固提高,而针对教材教参普遍价格偏高这一点,数字题库的开发应用能减轻学习者的学习成本。

最后,要创新慕课产品营销思路,为慕课团队建设学术资源提供便利。学术出版社要充分利用慕课在教材教参营销上的天然优势,在慕课营销上发挥主动性并逐步完善服务意识。学术出版社与授课团队合作,尝试提供限时免费服务,吸引学习者购买。比如某一课程在某一学期开课阶段,所有注册的慕课学习者可以免费试读部分章节,且仅限于课程同步开放时段,一旦课程结束,免费服务也中止,但允许学习者以折扣价格获取纸质版。[7]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专业性强、开课学校少的课程,如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导弹总体设计导论》为在线课程教学配备了专门教材《导弹总体设计导论》,2016年待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在未出版之前,网上注册学习者可免费索要教材的PDF电子版。[8]

四、结语

慕课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学术资源的建设问题是其面临的挑战与难题之一,需要慕课平台、授课团队和学术出版社的共同协作,最终实现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服务,提升课程质量,推进慕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慕课平台对学术资源的利用情况,发现慕课设计者在为学习者构建知识框架时不提供或提供很少的学术资源,这种做法会抑制慕课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不利于课程及慕课学习者的长远发展。慕课学术资源的建设需要慕课平台、课程设计者和学术出版社三方共同维护,所以国内慕课平台应规范课程栏目设置、课程设计者应该重视标识学术资源、学术出版社则要改进现有学术出版模式,为慕课学术资源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慕课,学术资源,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车万翔,袁永峰,叶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ython)[EB/OL].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hit-9003#/info,2016-07-20.

[2]任婷,王克方,罗茜.从中国高校MOOC课程现状反观大学出版社发展之路[J].编辑之友,2016(4):9-15.

[3]王友富.MOOC背景下的教材形态与研发策略初探[J].中国编辑,2016(2):63-67.

[4]吕筠.软件包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EB/OL].http://www.chinesemooc.org/mooc/4405,2016-07-20.

[5]柴俊,庞学诚,吴畏,等.数学分析[EB/OL].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ecnu-449002#/info,2016-07-20.

[6]尹逊波,靳水林,张夏,等.高等数学习题课[EB/OL].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hit-431001#/info,2016-07-20.

[7]哈伯.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M].刘春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4-79.

3.讲“活”思政课的学术达人 篇三

学生不爱听,老师讲得累,思政课俨然成为了高校“最难讲”的必修课。

而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支“最年轻”的教学团队,平均年龄不过40出头,其中还有三成是“80后”。三尺讲台上,他们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热情,讲“活”了“最没劲”的课。

陈琳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座无虚席的《概论》课

陈琳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偌大的阶梯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鲜有学生看书做作业,更不见有人打瞌睡或是玩手机。

“电影《1942》里对特殊时期人性的展现,《星际穿越》那个为了求生而撒谎的星球探索者,以及《狼图腾》中作为‘神’的狼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性……”在《概论》课的开头,陈琳用三部电影大片举例,谈及人类内心中的“兽性”,课堂上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

话锋一转,陈琳说到了《概论》课的主旨:“我们这门课所关注的,就是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和文化的建设,让这个‘小动物’更多地展现‘文明’,而非‘兽性’;而它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大背景,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鲜活的当代中国。”

对于陈琳老师主讲的《概论》课,“有趣、紧贴实事、不墨守成规”是学生们最多的评价。

作为复旦大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钰民教授表示,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使学生对这门“没劲”的课程感兴趣:“陈琳博士通过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以学生熟悉的电影和阅读作为切入点,摆脱了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授课方式,自然受到学生的喜欢。”

“80后”学术达人

陈琳生于河南省安阳市,2002年高考进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读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复旦大学攻读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在法国巴黎一大索邦经济学院参加“中法蔡元培交流合作项目”的博士生联合培养,2012春季获得西方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开始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公正与代际流动、家庭政策和女性主义。

陈琳师从复旦经济学院前院长袁志刚教授。还在读博时,她就连续两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经济篇一等奖,据介绍,这一论坛每年面向全国征稿数十篇,能够进入终审答辩的文章不过十多篇,而能获得一等奖的仅有一篇,是唯一的最高荣誉。她的博士论文题为《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经济机制与公共政策》,五份论文评审意见均为“A”,在答辩优秀率30%上限的规定下,她的答辩成绩超过90分。2012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她就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年,青年项目的批准数量仅占到申请数量的23.4%,而陈琳负责项目所在的管理科学部,批准率不到18%。此外,她也作为第一作者,发文于《世界经济》、《经济学家》等核心期刊。

陈琳专注于對中国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擅长采用经济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她看来,《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为主线,以讲解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公共政策为内容,尝试回答“通过怎样的制度和文化建设、让当代中国社会更可爱”这一问题。要回答好这个问题、讲好这门课程,就需要运用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和部分人文学科的知识,经济学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实证计量方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收入分配、代际流动和社会公正问题也是该课程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专业研究的讲述,一来是深入分析的必然选择,二来也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树立一种认识:公共政策的制定既要有价值立场和人文关怀,也离不开对社会问题、机制机理的严谨学术分析。

在复旦《概论》课的讲台上,陈琳与学生一次次分享着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思考,以自己的“心灵成长史”打破通常印象中高校思政课的死板样貌。《周易》、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杨绛的《我们仨》、葛兆光的《中国十大经典》、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琼·罗宾逊的《经济哲学》、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的资本论》……各时代、各领域的经典作品出现在陈琳老师的一次次课堂中,她带着自己的思考娓娓道来。

在陈琳看来,“思政课最重要的是联系实际,在学习、探讨中解答同学们的现实困惑”。

对话陈琳:让学术回归社会责任

《中华儿女》:您上的《概论》课能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是如何做到的?您的授课方式上有哪些创新,背后又做了哪些努力?

陈琳:我的前辈李冉老师说,《概论》是一本有关当代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我觉得这个概括特别好。同时,大学生正是这个社会中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我觉得这两点结合起来,就为这个课程的吸引力奠定了基础。但是确实,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思政课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同时也面临不可否认的、严峻的理论和实践挑战。我现在只是有一些尝试,远远谈不上创新,也还在努力,现在摸索的几个方向包括:

第一,在根本态度方面,秉持直面问题、坦诚交流、正面引导的态度,不回避问题、不掩盖矛盾;第二,在问题的引入方面,从大家的小生活出发,把教材和文件中的大问题和生活中的小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引起大家的兴趣、明确问题的现实意义;第三,在具体内容和讲述方法方面,采用学术研究的方法、以知识为载体,并落脚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关怀;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问,用问题串起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这里面最难的是第三点。《概论》课的“大百科全书”性质决定了对这门课的学术展开需要深厚的跨学科功底,我现在距离这一目标还差得很远。到目前为止,我和同学们感受都非常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我往往讲述地更为深刻和得心应手,而对于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更多其他专业问题的时侯,我更多的还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和讨论。就职这四年来,在教学需要的推动之下,我不断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经典到时评,从传记到专著,这三年多读的书加起来,可能比过去求学十年间都要多。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成长,但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应该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学习过程。

nlc202309081307

《中华儿女》: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您希望给自己的学生怎样的影响和引领?

陈琳:确实,作为直接从事思政课一线教学的高校青年教师,就职这几年来,我在面对学生、学者和社会的各种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几乎每天都没有办法停下来问自己: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讲台对青年学生和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我现在的初步想法是希望同学们通过在这个课堂上的学习,能够更为理智和富有建设性地看待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从而成长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也成长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伴随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同学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习安放好自己的小生活。其实,我觉得对我自己而言,这也是一个会一直都“正在进行”的过程。

《中华儿女》:在课余,学生和您的交流多吗?他们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陈琳:学生是复旦大学最珍贵的资源,也是复旦《概论》课改革的最基本条件。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复旦《概论》课的改革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复旦的学生们思维活跃、敏锐,视野开阔、多元。基本上每周课后都有同学通过邮件、面谈等方式来讨论问题,从感情、学业、家庭等个人小生活中的琐事,到对中国、世界、乃至人类命运的关注;从对基础知识性问题的咨询,到对很多我自己尚未能从学术专业角度进行完善解答的问题的讨论。我从中受益颇丰。现在课程中还会常常穿插以往同学提供的资料。

《中华儿女》:有学者认为,多年来中国具有的只有西方的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没有结合中国实际得到发展,因而中国缺少能解释中国经验的经济学,您怎么看?您认为在当下的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

陈琳:这个问题很复杂。国内目前有很多经济学领域内外的大学者对此有很深刻的讨论,比如我的导师袁志刚教授、我的同门师兄宋铮教授等等,我觉得由他们来回答这个问题肯定更为合适。当然,作为一个西方经济学专业出身的青年教师,我也无法避免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今天主要在聊《概论》这门课,我想,或许可以就从这门课所讲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这个角度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粗浅思考。

实事求是的核心是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经济学理论自然也适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我们考虑到所有理论其实都有一定的实践背景、考虑到生产理论的知识分子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就会发现,这里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上讲的是学术理论要落脚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共利益,我想当下中国最需要的经济学也应该与这个原则相一致。

依我浅见,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冲突、沟通和融合,既是经济学(或者也可以說是社会科学整体)理论和方法论演变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和社会剧变、转型的一部分。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们就要看到包括西经和马经在内的所有理论都有其特殊的时间和空间背景,都需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做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并不容易,因为思维本身具有很大的惯性,所以教条主义非常具有吸引力。而当理论成长为一个有重大影响力的话语体系的时侯,还会进一步受到学科偏见和现实利益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对话的缺乏,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有益讨论。从西方经济学专业走进一个有着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背景的学院,在和这些不同学科的前辈、同事的讨论中,我们常常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不同流派之间的高墙隔离,更感受到拆解这堵高墙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想,西经与马经之间、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社会科学与哲学和人文学科之间,是否可能打破固有的成见和偏见,把讨论统一到“当代中国社会公共利益”这个大目标上来?让学术回归社会责任,而不是走向话语权争夺的权力属性。这个过程可能离不开利益和观念的重塑、调整,也就是需要求真务实、突破藩篱。

《中华儿女》:您现在每天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如何安排授课与研究的时间?

陈琳:读书时候曾经开玩笑,觉得每天挤地铁上班很辛苦,所以想找一份“在家也能上班”的工作。现在算是实现了,只不过是“在家也得上班”。记得有位前辈曾经说,工作的时间就是计量回归里面的残差——在适当的娱乐、社交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剩下的时间都用于工作。这可能也是对自己工作状态的描述吧。学期中间的时侯,备课、授课会占用大多数时间,学术研究则会占据假期的主要时间。

责任编辑 张惠清

4.学术讲座心得 篇四

翟鸿燊教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国学应用大师、书道家、演讲家、国际TAT(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学术体系创始人。

我听了国学大师的精彩演讲,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大师所说的“醍醐灌顶”。翟鸿燊大师将国学中的精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应用于生活,贯穿于生活;给我们讲了许多我们本应熟悉的道理,可是说“一语点醒梦中人”。

比如说,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心性,修好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正确的利他思想和博爱胸怀才可能有大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能做到这样,那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翟鸿燊大师的一些话深深的震撼了我,“要学会赚钱而不是挣钱”,“花钱三不眨眼”,“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仁义礼智信”,“道字里有天地,有自我,还有行动”,“爱不能把心给简化了”。。。多么简单而又富有哲理的话阿!

听了这一次讲座,虽不是亲身临近,但也胜似身临其境。其中许多话,都引起了我的深深思索,让我从中受益颇多。

“色难”,相由心生。这是沟通的最基本的一件事:要时刻将微笑挂在脸上;因为相由心生,心中所想,是高兴还是苦闷,从我们的面部表情能反映得一览无余;“人际沟通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乘智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翟教授一直怀着强烈的民族心和使命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研究,在融会国际各种极具代表性的哲学主流、营销理论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针对管理科学、决策科学、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企业团队等方面提出一整套独到的解决方案,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翟鸿燊教授所研发的著名“TAT(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课程,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国家大学等知名院校的MBA、EMBA、DBA、卓越领导力项目等研修班中倍受欢迎。他把中国5000多年的儒家文化吃透了,用我们先人的智慧去认识当今的社会,可谓如鱼得水。可见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好东西是不会过时的。

这次讲座还让我明白的“改变”的力量,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变,从改变中提升自己,从改变中让自己得以成长。《易经》中讲“三易”:简易、变易、不易。其中就讲到了“变”的智慧和力量。这些理论可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业、修养、性情,以一种不愠不怒的平常心态对待自已的人生,在保持一种淡泊以致辞远的态度去积极探索美好人生。

5.学术素养概论心得 篇五

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 信息与通信工程

姓名

白童童

学号

2014201254

班号

14208-4

学期按照研究生课表安排,我们要学习《学术素养概论》 这门课。自己通过这个课程学习,获益匪浅。老师们用生动的案例、诙谐的语言,把这门课上的有声有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也听的兴趣盎然!接下来,我将从学术素养的内涵和研究生如何提高学术素养两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以及学习学术素养带来的收获。学术素养的内涵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学术素养是指进行学术研究时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人在学术研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由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以及学术伦理道德组成。研究生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人,其主要任务是掌握已有的专业理论和知识,而研究生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而继续接受教育的群体⋯,其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和创造新知识。因此,学术素养便成为研究生最应具备的素养之一。

1.1 学术意识

学术意识包括严谨务实、勇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不盲从权威的品格和对学术问题的敏感性,即问题意识。学术意识是学术素养的首要构成元素。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科研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即科研的意识与动机,是建立在研究生的自我发展基础之上的,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所必需的。在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中,研究生必须以质疑索解的态度审视学术问题,以客观理性的眼光看待专业知识,时刻保持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对学术研究要保持浓厚的兴趣。研究生只有对学术研究怀着浓厚的兴趣,才会时时刻刻在学习和研究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才能在学术发展的道路上以真诚的态度追求真理。

1.2 学术知识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得各种知识之间产生新的联系,从而便于形成新的思想与观念,同时思维也会随之越来越开阔。如果不知道哪些东西是前人已发现了的,哪些东西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人,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走不少弯路。所以说,学术研究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学术知识结构是研究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过程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学习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研究生的学术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方法论知识3个层面。

1.3 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是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关键元素,影响着学术活动的质量,是研究生在学术活动中建立心理能力与动作能力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的专业能力。由于学科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文、理、工三科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在具体排序方面呈现出细微差异。科研能力是学术能力的主要内核,学术能力的主要体现就是科研能力,两者是从属关系。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学术能力应该包括学术创新能力、专业选择与判断能力、学术资源获取能力、研究过程设计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五项基本能力。

1.4 学术道德规范

单纯的学术研究并不能形成道德,道德的主体是人,只有从事学术活动的人,才有可能在学术活动中与他人、社会等方面构成一定关系,需要一定的原则、规范来调节,这就形成了学术道德。” 从本质上说,学术道德规范是公民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遵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学术道德规范即是指学术研究者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共同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学术规范的总和,是每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研究生应学会用学术道德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这是学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是保持和谐学术关系、维护良好学术秩序的重要保障。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有义务保证学术的纯正性,避免因钱财或名利而放弃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要坚持学术公正。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策略

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标,需要学校、导师、研究生自身多方面努力,为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育提供全方位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科研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1 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培养研究生学术意识

良好的学术环境不仅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而且能够强化研究生的学术意识,使其养成认真严谨、不断进取、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品质。首先,加强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要多请本专业权威专家教授做一些学术讲座或报告,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其次,导师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意识。导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热点,启发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培养对本专业的感情。

2.2 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

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研究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生期间的学习要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跨学科知识的丰富性。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并不完善,对学术前沿和热点的不能很好把握,学校可通过为研究生开设系列讲座,扩展研究生的知识视野,使其了解所学专业在整个学术体系中的位置。另外,在研究生课程中应重视方法论知识的学习。学校可开设专门的科研方法课程,系统地向研究生讲授各类研究方法及其适用的条件,为进行学术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3 鼓励研究生参加科研。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术能力

课程学习能够使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但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不能代表学术能力的提高,学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广泛参加课题研究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了选择课题、设计研究过程、获取学术资源、选择研究方法和撰写学术论文等一系列过程,研究生只有参与了这些工作才能真正体会到学术研究的艰辛,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首先,培养机构要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实践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如资助学生进行自主立项,支持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参与导师主持的研究项M等。其次,导师不仅要将善于思考探索的学术意识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各项学术能力,包括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创新能力、研究过程设计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等。

2.4 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

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应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重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学校应把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并把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执行。教师应根据研究生实际需求,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学术欺骗、数据造假、抄袭剽窃等各种学术失范现象,教育研究生要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道德,承担起学术责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反对弄虚作假。其次,严于自律,提高自我修养。要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正确地看待功名与利禄,不能因为得到眼前的学位或职称去伪造实验数据、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学术欺骗可能会带来一些近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个人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6.学术报告心得 篇六

2011年11月4日我有幸参加了来自日本的Kohji Tashiro教授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聚集态结构和物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和研究领域的应用。在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教授概括性的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方向,综述了其在结晶结构分析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之后,主要介绍了聚合物材料结晶结构表征、结晶结构和物性的关系及结晶的生长过程三个方面。包括多种先进的结晶物分析仪器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包括X-射线衍射,FTIR(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等,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材料科学领域中,计算机和有计算机控制的精密仪器已经成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先进的仪器和创新的方法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Kohji Tashiro教授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日本丰田工业大学工学研究科主教授,现任Polymer期刊编委,日本高分子学会高分子学会奖评委,日本纤维学会理事,日本高辉度光科学研究中心(SPring-8)研究高度化推进委员会委员长,研究课题选定委员会分科会委员等职,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Kohji Tashiro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高聚物结晶结构的分析领域内有突出的研究成果。所进行的课题包括X-射线结构分析,结晶物构造分析等。

在Kohji Tashiro教授及其同事发表的学术论文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Poly(L-lactic Acid)α Form On the basis of the 2-Dimensional Wide-Angle Synchrotron X-ray and Neutron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①中,介绍了通过二维广角X-射线和中子散射的测量方法对α形式的聚L-乳酸进行结晶分析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结晶结构进行优化,获得在确定温度下可靠性系数最小的结晶结构。最终通过去除螺旋对称的分子链,获得了-150℃是可靠性系数为19.3%及25℃时可靠性系数为19.4%的最有结晶结构。

在听取报告和对教授生平履历及发表文献的阅读过程中,让我再一次的感受到科技发展的魅力。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理以及化学的发展,精密仪器的更新换代更是深刻的影响着材料科学的新发现。科研过程中对检测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先进的科学仪器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现代科学中,各领域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学科之间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各自独立的前进。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结合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学科,在理论研究中我们离不开各种检测仪器,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机械设备的有力支持。作为现代的科学工作者,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这样才能够让它们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踏实的掌握科学技术,为今后即将从事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某乡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包村干部防火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