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解析(共7篇)
1.逍遥游解析 篇一
一、“怒而飞”
振翅奋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教材注释)
《辞海》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将“怒”注解为“形容气势强盛”,并直接引“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作为例句。而《汉语大字典》中将“怒”注解为“奋发;奋起”,也直接引“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作为例句。
经比较,教材将“怒”注释为“奋发”是正确的,可是将之直接解释为“鼓起翅膀”就显得牵强了。笔者认为,课下注释可延用《汉语大字典》的注解,调整为:“怒:奋起。怒而飞,即奋起而飞,意即振翅奋飞。”
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教材注释)
《汉语大字典》将“抟”注解为“回旋;盘旋”,并以“希鹏举以抟天,蹶青云而奋羽”(曹植《玄畅赋》)“湿庭凝坠露,抟风卷落槐”(庾信《晚秋》)为例。《辞海》将“抟”注解为“环绕;盘旋”,并引“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为例。
对原句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文中“上”名词活用为动词,即往上飞。“而”表修饰,“抟扶摇”表示动作的一种方式,显然将“抟”注释为“环旋着往上飞”是不可取的,应将“抟”注解为“盘旋;回旋”。对句意的注解也应取《辞海》中“意谓鹏鸟鼓动翅膀,结聚风力,乘风盘旋上飞九万里”之意。
三、“小年不及大年”
年,寿命。(教材注释)
“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之注解为“年龄;年岁”,《辞海》和《汉语大字典》均将之注解为“岁数;年纪”,均无“寿命”之意,
结合原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年”应指年纪小的(人),“年”注解为“年岁;年纪”较为恰当。
四、“以五百岁为春”
以五百岁为春,意即两千年为一年。(教材注释)
此处注释虽没有错,却不太妥当,可以注释为“把五百年当作春季”。当然,此处不作注解也不会影响对句意的理解。后文“以五百岁为秋,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对四季的理解有辅助作用。《广韵·谆韵》:“春,四时之首。”《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汉语大字典》)如要注解,只需对“春”作注解:“春:一年四季的第一季。”亦可增补《荀子·王制》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一常识。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了。
五、“绝云气”
绝,直上穿过。(教材注释)
《辞海》中将“绝”注解为“穿过;越过”,《汉语大字典》将“绝”注解为“横渡;穿越”。根据原文“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可知鹏鸟已上九万里高空,背负青天,穿过云气往南飞。将“绝”注释为“直上穿过”显得注释太窄,“直上”只表示鹏鸟上飞的一种方式,可以将“直上”删去,注释为“穿过”或“穿越”即可。
六、“知效一官”
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效,功效,这里是“胜任”的意思。(教材注释)
把“效”注解为“功效”似乎不准确,理解为“胜任”似乎也显得牵强,
查阅《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效”有“模仿;效法”之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将之注解为“模仿;效法”会更好,原句可译为“才智能使一方官员效法”。
七、“行比一乡”
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比,合。(教材注释)
“行”,《汉语大字典》注解为“行为、德行”;《辞海》注解为“行为、造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注解为“品行”,并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楚辞·九章·橘颂》)为例。故教材注释中将该字译为“善行”不当,应将其注解为“品行,德行”。
“比”,《辞海》注解中有“和顺”之意,并以“王此大邦,克顺克比(顺:使民顺从。比:使民亲附)”(《诗经·大雅·皇矣》)为例。《汉语大字典》中注解为“合;亲和”,并以“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陆德明释文:比,亲合也)”(《礼记·射義》)“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发遗”(《汉书·楚元王刘交傅附刘歆》)为例。
笔者认为,教材将“比”理解为“联合”,不太准确,原文“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属于对举,将其注解为“和顺”比较恰当。“行比一乡”即“品行、德行能使一乡之民和顺”。
八、“而征一国”
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征,信,这里是“取信”的意思。(教材注释)
《辞海》《汉语大字典》中对“征”的注解有以下几项:
(1)远行。(2)征伐;征战。(3)争夺;夺取。(4)赋税。(5)旧同“钲”。(6)姓。(7)“徵”的简化字。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六版中则增补了以下4个义项:
(1)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2)追究;追问。(3)应验。(4)求;取。
上述辞书中均没有“信”“取信”之意。
根据原文“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结合语意的递进关系看,笔者认为此处“征”作“征召”理解较为合理。课文下可以这样注释:“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原句可以这样理解:“所以,那些才智能使一方官员效法,品行、德行能使一乡之民和顺,德行能使一个君王满意,才能能够使一国之君召见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斥鴳一样。”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庄子在文中提出的“无己、无功、无名”思想就水到渠成了。
九、“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犹然,笑的样子。(教材注释)
此处将“犹然”注释为“笑的样子”显然是错误的。《汉语大字典》中对“犹”的注解是“犹,连词,尚且。多与‘况’配合使用,表示反问。《玉篇·犬部》:‘犹,尚也。’《史记·游侠列传序》:‘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根据原文“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可知此处“且”相当于“况”,从用法和语境不难看出,“犹”在此处是“尚且”之意。
摘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选编的《庄子·逍遥游》的课下注释很是详细,对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庄子的思想作用很大,但是个别词语的注释还有待斟酌。
2.《逍遥游》奥义 篇二
《逍遥游》共三章,首章十二节以鲲鹏、蜩鸠、尺等几则动物寓言阐明庄学义理,并把庄学义理抽象应用于人类社会,最后结以庄学至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个中究竟,可参阅笔者在《书屋》发表的有关“庄学”文章。次章则以四则人物寓言,把庄学义理具体应用于社会群体。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实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第十三节:“古代”的“尧让”寓言,阐明“至治不治”。奥义藏于尧言“天下治”、许言“不治”及尧、许重言之“尸”。
由于夭阏(坠落、停滞之意)大知津津乐道“尧舜禅让”传说,因此次章之始,就是针锋相对的解构性寓言“尧让许由”。
“日月”、“时雨”阐明至知至人领悟“造化”真道,“爝火”、“浸灌”揭示夭阏大知倡导“文化”伪道。
让唐尧自言面对至人许由“自视缺然”,是讽刺夭阏大知:奉尧舜为圣治明君的你们,为何竟无“自视缺然”之感?
许言是对“至境”三句的变文演绎:不窃“君”名,不居“治”功,不充“己”欲。“予无所用天下为”,揭露了君主与夭阏大知的用天下以自为。
尧言“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许言“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连接关钮是“尸”字。古人祭神,而神不可见,遂以活人象征性假借被祭之神,谓之“尸”。庄子暗示,造化大匠才是“真宰真君”,俗世君主实为“假宰假君”。
许言的字面显义是:“庖人”喻尧,“尸祝”喻己,表示至人不愿越俎代庖。许言的庄学奥义则是:“庖人”喻道,“尸祝”喻君,告诫俗世君主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造化治世,如同不治;庖丁解牛,如同不解。“不越俎代庖”,是对老聃名言“不代大匠(道)斫”的阐发。
次章之始,庄子就锋芒直指夭阏大知鼓吹的圣治明君尧舜,追溯君主专制缘起,批判把民众“整治”得服服帖帖的“天下大治”(大境),阐明庄学政见“至治不治”(至境)。尽管严酷的专制语境迫使庄子支离其言,但在恍兮惚兮的迷彩之下,庄子其实不迂不曲,非常直接。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汝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祈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纷纷然以物为事?”
第十四节:“近代”的“藐姑射神人”寓言,即“至知”寓言。奥义藏于“尘垢秕糠,陶铸尧舜”。
这是内、中、外三层的东方魔盒式寓言,每层均有寓意,绝非故弄玄虚。
内层是“藐姑射神人”寓言。直到本节,“至知”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但又是“志怪”,又不直言“至人”而变文为“神人”——直到《齐物论》才点明“至人神矣”。至人的品格可用八字概括:无待无蔽,逍遥无为。
中层是“接舆狂言”寓言。佯狂(装疯)抗议专制暴政的楚人接舆,与孔子同处春秋末年。关于接舆的唯一史实是面斥孔子之非(《论语·微子》),因此庄子借接舆之口讲述“至知”寓言意在暗示:战国时代的专制加剧,与大知孔子开创的儒学有莫大渊源——这一主旨贯穿“内七篇”。
外层是“肩吾问连叔”寓言。肩吾像芸芸小知那样,一方面盲从夭阏大知的“炎炎大言”,另一方面又鹦鹉学舌地仿效夭阏大知,把至人至言判为“狂”言(疯话),不予置信。连叔则痛斥其“知有聋盲”,并用重言“以物为事”、“以天下为事”否定了专制君主和夭阏大知;“其(至人)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阐明:不治天下的至知至人之尘垢秕糠,就足以陶塑铸造整治天下的俗君尧舜。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第十五节:“当代”的“章甫”寓言,即母邦寓言。奥义藏于“宋”。
落实到“当代”的第一则寓言,就矛头直指母邦宋国。庄子痛斥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正是残暴统治宋国长达五十二年、与庄子毕生共始终的宋国史唯一之王——宋康王。“内七篇”之所以支离其言、隐晦其旨,正是为了避免宋康王诛杀其身、剿灭其书。而“章甫”寓言则是“内七篇”主旨奥藏最深之处,也是旧庄学最感不知所云、莫名其妙之处。
其实“章甫”寓言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极其紧密:已被尧舜之类俗世君主整治得脱离天赋自由的宋人,不得不戴扭曲天性、符合“礼教”的束发冠;尚未被尧舜之类俗世君主整治得脱离天赋自由的越人,根本不需要扭曲天性、符合“礼教”的束发冠。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焉。
第十六节:“古代”的“尧治”寓言,阐明“大治”之弊。奥义藏于“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焉”。
庄子的批判矛头直指母邦又不限母邦,而是针对一切君主专制,因此第四则寓言再次回到专制源头尧舜,阐明“大治”之弊,对君主专制提出终极指控:即便是实行所谓“仁政”的圣治明君尧舜,也把民众整治得脱离了天赋自由,成了离开君主就无所适从的奴隶。因此一旦唐尧离开尧都汾阳,前往藐姑射岛拜见至人,已被“成功治理”的汾阳民众,就六神无主得如同天塌了。
倚待庙堂的儒生郭象难以容忍庄子对君主专制的终极指控,做了两处手脚:
一、故意将“汾水之阳”误属上读,把“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妄断为“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于是下句主语“汾水之阳(的民众)”,被移花接木地用于说明“藐姑射之山”的地理位置。
二、上句故意妄断,导致了下句“(尧)窅然丧其天”不通,就在“天”之后,又妄增“下”字。于是“汾水之阳(的民众)窅然丧其天焉”,变成了“(尧)窅然丧其天下焉”。
郭象捣鬼的铁证是:“藐姑射之山”不在“汾水之阳”,而在燕齐之东的海外。
《山海经·东山经》有“北姑射山”、“南姑射山”,《海内东经》有“列姑射”:“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列姑射在海河洲中,姑射国在海中。”称“岛”为“山”,是古人惯例,如“蓬莱仙山”,因此“姑射山”实为姑射岛,“列姑射”实为姑射列岛,“藐姑射之山”实为远离姑射列岛的海岛。内陆的“汾水之阳”,怎能说明外海的“藐姑射”之地理位置?
“藐姑射之山”的确切方位是“南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的大鹏(大知)尚未抵达“南溟”,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神人”(至知)则已跨海越洋抵达“南溟”。
被庄子贬斥的尧舜,经郭象妄断、增字、曲注后,成了被庄子褒扬的至人,与上文“其(至人)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无法兼容。整部《庄子》中,凡是庄子及其弟子后学批判儒家祖师孔子以及儒家圣君尧舜之处,郭象一律加以系统篡改和系统曲解。这仅仅是首例。
继次章把庄学义理具体应用于社会群体,阐明“至治不治”的社会哲学之后;末章再把庄学义理具体应用于人类个体,阐明“至用无用”的个体哲学。
末章两则寓言的主角都是庄子、惠施。宋人惠施游仕异邦,长期担任魏相,辅佐一代霸主魏惠王;“宋(康)王之贤惠子也,天下莫不闻”。宋人庄子终生不仕,峻拒楚威王聘相,私诋宋康王“猛过骊龙”,面斥魏惠王与惠施为“昏上乱相”,被司马迁誉为“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二人身份、立场尖锐对立,两则寓言都紧扣专制主题——尽管依然极其隐晦。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廓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摅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廓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第十七节:“大瓠”寓言,阐明“江湖”立场。奥义藏于“拙于用大”。
前魏相惠施极其自得地提及魏王,毫不掩饰地亮出“庙堂”立场,认为“大瓠”(隐喻至人)对“庙堂”无用,必须“为其无用而掊之”。“对君主无用就该死”的邪恶思想,被庄子死后六年才出生的韩非推向极致,成了最为可耻的中华“国粹”。
庄子针锋相对地提出对抗“庙堂”的“江湖”立场,认为惠施“拙于用大”,“大瓠”(至人)对“庙堂”无用,正可得其“大用”——“浮乎江湖”。庄、惠二人辩论“大瓠”有用无用,并非普通意义的有用无用,而专指对“庙堂”是否有用。用于“庙堂”还是用于“江湖”,庄子谓之“所用之异”。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遨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第十八节:“樗树”寓言,阐明“逍遥”义理。奥义藏于“樗”、“椿”的隐晦对应。
惠施把至人比做对庙堂“无用”的“大瓠”,被庄子以“拙于用大”、“浮乎江湖”挫败,不得不把立场从“庙堂”向“江湖”稍做位移,移向对“江湖”颇为有用的社会规范“绳墨”“规矩”,进而把至人比做“不中绳墨”“不中规矩”、对江湖民众也“无用”的“大樗”,嘲笑其“匠者不顾”,“众所同去”——与夭阏大知被“众人匹之”对比。
樗树与椿树同种,然而樗臭而椿香,因此樗树又名“臭椿”,椿树又名“香椿”。《逍遥游》首章“知年”四项即朝菌、蟪蛄、冥灵、大椿中,大椿隐喻至人。庄子让惠施在寓言中把至人贬为“臭椿”,是为了揭露专制制度的价值颠倒:在超越专制的道极视点下,至人是香椿;在囿于专制的人间视点下,至人却是臭椿。《大宗师》直接道破了这种价值颠倒:“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
惠施之言分为两部分:先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匠者不顾”;再以“今子之言”一转话锋,把“大而无用,众所同去”的庄子隐喻为“大樗”。由于“大樗”像“大椿”一样隐喻至人,因此惠施之言(实为庄子拟言)预设了陷阱:倘若庄子为自己辩护,就是自居“至人”,与庄子批判的夭阏大知一样。
为了不落入陷阱,庄子之言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狸狌”寓言。在专制语境下,庄子无法如此反驳惠施:在自由社会中,“绳墨”、“规矩”是为民造福的顺道工具;但在专制社会中,天下公器“绳墨”、“规矩”已蜕变为强化专制的悖道工具——朝令夕改的“章甫”。
庄子只能运用寓言婉转反击:把奔竞于“庙堂”的夭阏大知比做“卑身而伏,以候遨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的“狸狌”。不得君主所用,就惶惶如丧家之犬。即便暂得重用,也难免“中于机辟,死于网罟”。
第二部分是“斄牛”寓言。为了避开自居“至人”的陷阱,庄子先自比“能为大而不能执鼠”的“斄牛”,反驳惠施之言的后半部分“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形容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似乎夸张失度,其实是与“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相勾连,表明庄子认为自己仅是像大鹏一样超越“北溟”、趋近“南溟”的顺道大知。
第三部分是“无何有”卮言。庄子也一转话锋,再反驳惠施之言的前半部分“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匠者不顾”,由于是“惠施的大樗”,因此庄子没有自居“至人”的嫌疑。庄子认为,即使“大樗”(至人)对庙堂君主乃至江湖民众都“无用”,也不必“患其无用”,于是水到渠成地阐明“至用无用”的“逍遥”主题,从而结束了全篇。
最后点题语中,包含深藏奥义的两大名相:“无何有之乡”与“逍遥”。
“无何有”被旧庄学谬解为“什么也没有”,荒陋之至。“无”是动词,意为“致无”。“何”是名词,意为“一切物德”。“有”也是动词,意为“持有”。“无何有”就是站在道极视点上,致无(永不圆满的)一切物德之(自得性)持有。
“无何有”是一切分类名相之庄学至境的总括。庄学至境的标准式是“至×无×”,“×”涵盖“道”分施万物的一切“德(得)”,包括一切文化名相、伦理价值和哲学范畴。本篇所及的已有“至极无极”、“至待无待”、“至知无知”、“至己无己”、“至功无功”、“至名无名”、“至治无治”、“至用无用”等,后六篇尚有不胜枚举的无数应用。
“无何有之乡”像“藐姑射之山”一样是“南溟”的别名,共同象征可以通过不断超越而无限趋近,但永远不能完全抵达的道极。“无何有之乡”是庄子对“文化至境”不可移易的精确命名。
“逍遥”是庄学核心名相,因此冠名“内七篇”之首。除了《逍遥游》的“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仅有《大宗师》再次提及“逍遥”:“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两次都与“无为”并提,可知“逍遥”是老聃核心名相“无为”的别名。《外篇·天运》一语道破:“逍遥,无为也。”庄学承自老学,但才调思致旷古一人的庄子不愿蹈常袭故,常为老学名相另创别名,并且由此突破老学。“逍遥”对“无为”的重大突破,就是“无待”(蕴涵“无蔽”)。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逍遥”就是“自由”:心灵的自由,基于对“道”的体悟;身体的自由,则是对“道”的顺从。
综上所述,次章、末章的人物寓言及其寓意,与首章的动物寓言及其相关寓意一一对应。然而庄子既支离其言,又惜墨如金,不肯笨拙地一一点破,反而在精确对应中变文横生,新义迭出,导致《逍遥游》奥义难以窥破,尤其使次章、末章锋芒直指专制庙堂、夭阏大知的庄学奥义隐晦深藏,进而使郭象的篡改曲注容易得逞。
《逍遥游》绝非旧庄学眼中充满错简衍文、义理混乱矛盾的片断杂凑,而是层层推进、滴水不漏、结构严谨、妙绝古今的天地至文。似浅实深的《逍遥游》,已把庄学义理阐发殆尽,其余六篇只是其推演展开和落实应用。
3.逍遥游 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四、师生质疑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
2.教师以
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中。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物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辩:(自然界)(1)小知不及大知(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3)汤之问棘(4)斥鷃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4.逍遥游 篇四
【课例实录】
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对《逍遥游》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大致了解了文意。那么,今天让我们走入文本深处,一起来探寻,在这短短的三段文字中,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要解读其中的玄机,我认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也就是于全文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这意象是什么呢?
(生思索)
生1:大鹏吧!我们从一开篇就看到了它,作品讲的就是关于它的寓言故事。
师:聪明,正是这只大鹏带我们一起去探求庄子笔下的“逍遥”境界,这一意象就是全文的穴位所在!
那么庄子又是怎样描写这只大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迅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大鹏鸟特点的语句并大声地朗读出来,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看看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大鹏的什么特点。1分钟之后我们请同学来说说。
(生交流1分钟)
生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点出大鹏是从何物变化而来的,说明它变化神奇莫测的特点。
生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说明它形体硕大无比。
生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一句描写它奋起而飞时的气势,体现了它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壮美。
生5:“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它不仅奋飞时气势壮美,而且迁徙时也磅礴壮观。
师:好!现在让我们齐读一下开篇的三句话,再度领略一下这只来历不凡、一飞冲天的巨鸟飞翔的雄姿吧。
(生朗读“北冥有鱼„„其翼若垂天之云”)
师:读得不错,但如果感情再充沛些,就更能体现大鹏鸟展翅高飞的气势。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在表现大鹏的同时为何又要加入“蜩”与“学鸠”的一段描写?
生5:作者用“蜩”“学鸠”是为了反衬鲲鹏的志向高远、气质超凡,非蜩与学鸠这样的小动物所能理解!
师:你是根据哪句话得出上面的结论的呢?
众生:因为作者说“之二虫又何知”!
师:是啊,这确实是一个幻化神奇、志存高远、非一般动物所能比拟的神鸟啊!如果有可能,让你也变成这只大鹏鸟,你愿意吗?为什么?
生6:愿意。可以翱翔于九万里高空,那是怎样的惬意啊!
生7:愿意。一飞冲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多自由啊!
生8(犹疑状):我„„不,我不愿意。
师:不?很意外的答案。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鹏的就是这篇《庄子·逍遥游》。庄周用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笔调,写出了一只如此的巨鸟啊!在庄子的眼中,大鹏威武壮美,有着高远的理想,可见庄子对大鹏这一形象寄予的深情厚爱。你竟然说“不”,这是为什么呢?
生8:因为无论它多么神奇,它也只是一只鸟而已,作为一只鸟它并不是绝对自主的。
师:嗯,有意思,还有没有同学跟他观点一致?
(生低声交流)
生9:我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从行文来看,庄子认为大鹏根本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师:看来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他关注到文章的题目了。不过,大鹏南徙时可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气势是何等的磅礴,这一“击”一“抟”就是“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还不逍遥吗?
众生:不!它要靠巨风才飞得起来,没有巨风它寸步难行!
师:能引文为证吗?
生10:文中第一段说,“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海运”即海动,海动必有大风;“扶摇”是旋风,而“六月息”就是六月的大风。这些都说明没有风,大鹏就无法翱翔,就谈不上逍遥游。
师:那你们认为怎样才是“逍遥游”的境界呢?
(生仿佛有些犹豫,不知怎么作答)
师:看来我们还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逍遥”。
从语义学意义上说,“逍遥”是一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悠远舒长的意境。根据课文后的注释,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指的是优游自在的样子。因此“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根据这个词义,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什么鲲鹏无法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了吧?谁能结合文中的语句再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生11:文中说大鹏“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些都是说明大鹏虽然能在九万里高空翱翔,没有阻碍,看似自由自在,其实它还需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它寸步难行!
师:很好。那么庄子有没有在第二段中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呢?
众生:没有。第二段的内容是第一段的重复。
师:仅是简单的重复吗?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12:这一段所举的例子不仅有大鹏、蜩、学鸠,还新增了朝菌、蟪蛄、大椿等,进一步突出了小与大的区别。
生13:这一段不仅举了自然界的例子,还用普通人与彭祖进行对比,还是为了突出小大之别。
生14:这一段大鹏南飞的故事,是从“汤之问棘”的角度重复的。作者可能是想借古代圣贤之口来强调此事。师:同学们的眼光真敏锐,而且观照仔细全面。但是,我们还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这种对“小大之辩”的不厌其烦的重复,究竟要说明什么?
(众生小声议论)
生15:这一段中所写的事物,归结起来就是大和小两类。根据文意,庄子认为不管你是大是小,是长寿还是短命,都不可能摆脱外在的束缚而达到完全的自由。
师:你的意思是他们都没有做到真正的“逍遥”。看来,还是回到了那个初始命题——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现在我们来研读文章第三段,一起从中寻找答案吧。
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在文章第三段中筛选一下信息,看看庄子为我们写了几类人。
(生默读、勾画、筛选信息)
师:谁来展示一下筛选的结果?
生16:四类人,分别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7:我不同意。作者写道“宋荣子犹然笑之”,可见还有宋荣子。
师:也就是说,你不同意把宋荣子跟前面提到的四类人归为一类了。那你说说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生17:“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应该是官场上的风云人物吧。宋荣子应该是比较清高的那种人。
师:宋荣子“犹然笑之”,他笑什么?
生17:他应该笑他们太看重名利,为名所累,为利所困。
师:“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和文中所举的哪些例子相类似?
生17(看书,思考):应该是“蜩”“学鸠”“朝菌”“蟪蛄”等小生物,他们往往自视甚高,其实鼠目寸光。
师: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庄子就肯定了“宋荣子”这样的人?
众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议论纷纷)
师:大家来思考一下这句话:“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说明宋荣子这样的人心中还有什么观念存在?
生13:哦,我知道了,这说明宋荣子内心还是不忘记分清物与我,荣与辱。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忘却荣辱。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宋荣子之后庄子又写了谁。
众生:列子。
师:与宋荣子相比,列子道行如何?
众生:高多了,他能御风而行,来去自由。
师:真的自由吗?
众生(先是一愣,然后纷纷摇头):不,不,他还是要依赖于风。
师:对了,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犹有所待也”。宋荣子也好,列子也好,不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大椿、彭祖一样吗?虽比众小高一等,仍然“有所待”,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啊!
现在让我们请一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作品的最后两句话,为我们解开“逍遥游”的谜底吧。
(请一生朗读“若夫乘天地之正„„圣人无名”)
师:你读后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了吗?(朗读的学生怯生生地摇了摇头)那么谁来说说他的理解?
生11:庄子的“逍遥游”应该是指摆脱一切束缚,顺应六气变化,在宇宙间来去自如的境界吧。
师:哦,也就是遨游太空了。(众生笑)那最后一句“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又该怎样理解?
(众生思考)
生15:看来,庄子要告诉我们,他这里所说的“逍遥游”并不是遨游太空,而是提醒我们要抛开名利思想。
师:观点从何而来?
生15:庄子不是说了吗?“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就是忘记自己的人,“神人”就是抛弃功名的人,“圣人”就是无视荣辱的人。这就是“无己”“无功”“无名”吧。
师:漂亮!同学们的发言实在精彩。所以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是“至人”,无欲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是“神人”,隐姓埋名鄙视是非荣辱的是“圣人”。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庄子所谓的“有待”和“无待”,应该是说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束缚了人,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了。这样,中心论点便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对于庄子的思想,对于“逍遥游”,你们能接受吗?有怎样的看法?
生18:我蛮佩服庄子的,他的想象非常大胆。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样的,好就是坏,是就是非,内就是外,荣就是辱,人不要去分辨它。但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就更佩服庄子了。
生12:我个人觉得这种“逍遥游”是难以实现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我认为那是太空、太虚的理想。
生13:我不这样认为。“逍遥游”,应该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作为人应该有的境界,是一种抛弃功名利禄、精神完全自由的最高境界,而且在充溢着物欲气息的当下,这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师:我来发表一下我的观点。俗语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庄子的思想,消极地看是消极避世、全身远害的养生之道;而积极地看,则是“判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至刚至柔的“人情化”的宇宙论,抛开物质的束缚,达到精神的自由,用他开阔的眼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他看来,不是人的物质条件束缚了人自身,恰恰相反,是人的思想束缚了人自身,因而无法达到“逍遥游”。他所追求的“逍遥游”并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精神的自由。
庄子生活在一个追名逐利的时代,其在《天下》篇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就借助于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表达自己无欲无求、保持恬淡宁静心境的思想。他所追求的“绝对自由”虽然充满理想主义,但其内蕴实质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非凡的启示。如果同学们能通过今天的课领悟到庄子精神境界之美并有所感悟,我想,我就已经满足了。
【执教感言】
该篇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然而庄子“逍遥游”的绝对境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混沌,不知所云;庄子的写作风格也会给人一种荒诞可笑、故弄玄虚的感觉。因此,课前我反复阅读文本,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产生误解的根源,并尝试寻找正确解读的钥匙。赛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本的字面意思,为本节课铺平了道路。
一开始,我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也很没底气,我一直纠结于我是否对文言知识的处理太过淡化。然而最终我还是坚持了最初的设想。我认为,教学生学习文言知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文言教学的唯一任务,甚至不是重要任务,重要的是如何在激发学生对文本思想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抽丝剥茧,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捕捉和领悟文本的内蕴,给他们以思想的启迪。新课标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更大程度地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我从一开始的导入着手,处处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找出赏析文中意境的钥匙。分析文本环节,我针对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设计了层层跟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找出文中生动的句子后说出自己的感想,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达到对庄子思想的正确感悟理解。
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文言的一个有效手段——诵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重点段落的诵读分析,自主探寻、归纳,得出结论。
从整堂课来看,学生活动的反响较好,学生有话说,并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个别同学的发言更是大胆质疑,精彩独到。这更让我感受到了新课标下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我也为此感到骄傲和庆幸。
(张 茗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550001)【名师观察】 茶需静品,香能通灵
有这样一句对当今语文课堂的评价之语:“很多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但没有走进文本。”张茗应该是我熟悉的为数不多的能走进文本的老师。
做教研员这几年来,下校听课让我感触颇多。“浅阅读化”倾向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解读文本时出现的最大问题,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师在上课前精心设计教法,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不是“教什么”,而是“怎样教”:先怎样教、再怎样教、后怎样教。这种现象也反映在观课中,观课者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教学方法,从教师的教学技巧等方面去评价一堂课的设计和执教是否精致、精彩。毋庸置疑,“怎样教”是必要且重要的,能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更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王荣生先生就曾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语文教学应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作为《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深邃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都给本文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庄子的文章正如他所追求的“精神绝对自由”一样,不拘一格,变幻无穷。如若把教学内容定位于文言知识的讲授和文意的疏通上,不仅费时难解,容易将飘逸洒脱、雄奇深邃的美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而且会疏远学生与“庄子”的距离。可以说,张茗抽到此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比赛前一天,张茗按大赛组委会安排跟学生作了一节课的互动交流。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本的字面意思,为赛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是而已。我始终认为,我们的文言教学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的讲授和题目的反复训练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主动探求每篇古文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上来。要使学生通过文言文去体认古人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思考当今的生活。
作为象征型文学作品,《逍遥游》具有三大特征:写作目的的暗示性,艺术形象的意象性,艺术手法的象征性。其教学的难点在于对附着于“象”之后的“意”的破解。张茗老师的这堂课首先就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重要意象——鹏,她谓之为解读本文的关键“穴位”,其实这何尝不是找准了突破象征型文学作品教学难点的“穴位”?——是为此课之“起”。接下来她引导学生去体认大鹏的幻化之神奇、奋飞之壮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出描写大鹏的原句,并说出句子表现了大鹏怎样的特点。接着,张老师轻点了一句作者在表现大鹏的同时为何又要加入“蜩”与“学鸠”的一段描写,貌似无意,实则要引导学生体会行文反衬的妙处——是为此课之“承”。我在观课时喜欢留意“转”的环节,一堂课“转”得好,往往会曲径通幽,翻出新意;“转”得不好,则常常难以为继,草草收场。张茗老师以“你是否愿意变成大鹏”的发问引出“不愿意”的感言,继而引发什么是真正的“逍遥”的探究,应该是本课的巧妙一“转”,引导学生去探究附着于“象”之后的“意”。不仅如此,这一“转”,还将教学的重心从自然领域转到社会领域,引出对文本第三段的研讨,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摆脱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也许很多教师的课上到此就结束了,但我却认为,如果止步于此,学生就会迷失于庄子的奇幻故事和超现实的理想人格之中,势必与庄子产生疏离之感,甚至质疑其精神境界在当今世界的适恰性。这就是很多执教这一课的教师失败的根本原因。如何从庄子消极遁世的外壳下挖掘出积极的意义,让学生收获增益其性情的养分,才是收束本课的关键,而这需要教师有更广泛的阅读积累,肯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文本。值得欣喜的是,张茗老师在本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大胆发表对庄子“逍遥游”的看法,于是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之下,在学生个人观点的相互碰撞中,学生终于领悟到文本的思想魅力,领悟到庄子的“逍遥游”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精神的自由。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是何等的可贵!至此,张老师完成了本课最后的漂亮的一“合”。
从张茗老师的课堂实录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不露斧凿痕迹的精巧预设,但这一切皆是为其深入解读文本后通过筛选而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服务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堂课无疑能给很多在“教什么”上还拿捏不定却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样教”的教师以有益启示。
5.逍遥游 教案 篇五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介绍专题学习要求,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进一步了解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即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他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
他生活极其贫困,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宋国是个小国,不做也罢了,可是楚国是个大国,楚王用重金求他出任楚国国相,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他也毫无兴趣,他究竟要干什么呢?其实答案就在他的《逍遥游》里,他要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之游的精神境界。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庖丁解牛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二、朗读课文
1、注意读音
北冥(míng)
鲲鲲(kūnpãng)
抟(tuún)
坳堂(ào)
阏(â)
蜩(tiáo)
学鸠(jiū)
決(xuâ)
抢榆枋(qiāng yú
fāng)
舂(chōng)
小知(zhì)奚(xī)
蟪蛄(huùgū)
大椿(chūn)
棘(jí)
斥鴳(yàn)
蓬蒿(hāo)
沮(jǔ)
泠然(líng)数数然(shuî)
2、朗读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同“陲”,边际)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3)三餐而反(反,同“返”)
(4)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
(5)此大小之辩也(辩,同“辨”,分辨,分别)
(6)知效一官(知,同“智”)
(7)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犹,同“繇”,喜)
(8)而御六气之辩(辩,同“变”)
(9)旬有五日而后反(有,同“又”)
四、同学合作,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列词义(1、2段)
北冥——化而为鸟——鲲鹏——怒而飞——若垂天之云——海运——志怪——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以六月息者也——野马——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正色邪——无所至极——亦若是则已矣
(北海。化,变。鲲,传说中的大鱼;鹏,传说中的大鸟。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同“陲”,边际。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一说指大海运行,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志,记载;怪,怪异之类的事情。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抟,回旋而上;扶摇,一种旋风。以,凭借;息,气息,即风。野马,指浮游物。野马、尘埃等飘浮物,是生物用气息吹动而形成的。其,猜测性语气副词,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无法看到它的尽头。也像这样罢了,则已,而已。)
五、和同学互相翻译以上两段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第二教时
疏通3、4段
1、同学合作,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列词义(3、4段)
且夫——负大舟——坳堂——置杯焉则胶——而后乃今培风——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控于地——奚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宿舂粮——之二虫
(且夫,表示欲发议论,提起下文;“且”,连词;夫,句首语气助词。负,承载。堂中低凹处。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置,放;焉,于此;胶,粘住不动。然后才乘风而飞;培,凭借。莫,没有谁;夭,挫折;阏,遏制,阻止。然后才图谋飞向南方。蜩,蝉;学鸠,斑鸠之类的小鸟名。決起,疾速的样子。抢,着落;榆枋,两种树的名称,榆树,檀木。时则,时或。控,落下。何以;
“奚以„„为”,即“为何要„„呢”。适,去,往;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三餐,指一日;
反同“返”。果然,饱饱的样子。舂捣一宿的粮食。之,此,这;二虫,指蜩与学鸠。)
2、和同学互相翻译以上两段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五、背诵3、4段
六、疏通5、6段
1、同学合作,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列词义(5、6段)
小知——小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者——大椿者——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未有知其修者——背若太山——抟扶摇羊角——绝云气——斥鴳——不过数仞——此亦飞之至也——小大之辩
(知同“智”,智慧。年,寿命。怎么知道是这样的。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朔,一个月;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蟪蛄,寒蝉;春秋,指一年;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不能知晓一年四季。冥灵,大树名,一说为大龟名。大椿,传说中的大树名。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封于彭,活了约八百岁。如今因长寿而特别著名;乃今,而今。匹,比。悲,悲伤。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穷发,不毛之地;发,指草木植被;冥海,北海。修,长。太山,即泰山。羊角,一种旋风。绝,穿过。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泽。过,超过;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至,极点。小和大的区别;辩,同“辨”,分辨,区分。)
2、和同学互相翻译以上两段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第三教时
一、疏通第7段
1、朗读
2、同学合作,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列词义(第7段)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知,同“智”;效,效力,尽力。行为能够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比,合。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征,信。喜笑的样子;犹,同“繇”,喜。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加,更加,愈加;劝,勉
励。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丧;沮,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这里指能够肯定自我,否定外物;定,认识。辩,分清;境,界限。他也不过如此罢了。于世,对于处世;数数然,指急迫用世、谋求名利的样子。即使这样。仍有不曾树立的东西;指宋荣子只是肯定自我,否定外物,偏滞于内,达不到物我为一的逍遥境界。驾风而行。轻妙之极;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旬有五日,十五天。致福,求福。免除步行。待,依赖;指列子虽然能够乘风而行,不用走路,但还必须依赖于风这样的外物,所以也达不到逍遥的境界。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的法则,指顺应自然之道;若夫,至于。把握六气的变化;御,驾御,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同“变”。无穷,指宇宙。他还有什么要依赖呢?恶,何。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神人无功]神人没有要建立功业的偏见。神人,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树功业,指神人身上的奇特超凡之处都是他们的自然显现,并非有意要显露什么。圣人不求声名;指圣人以万物为一,不加分别,去除了对于名实的偏见。)
3、和同学互相翻译以上一段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二、探讨问题
1、作者用鲲鹏和蜩鸠的寓言故事想说明什么意思?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鲲鹏在逍遥游的境界上超过了蜩鸠;越是有大行动,越是要有所凭借。)
2、作者用斥鴳的寓言说明什么事理?
(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产生不同的结果。)
3、作者用宋荣子、列子的事例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他们虽然具有很高境界了,但是仍然有所待,最终还没完全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4、在作者看来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
(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至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① 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 自由无碍的心境,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
5、说说本文有怎样的风格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即时作业:
翻译: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奚以知其然也?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5、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⑧,圣人无名。
【字词积累】
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2.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3)泱起而飞(连词,表修饰)(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6.且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二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同“溟”)(2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同“陲”)(3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⑷此小大之辩也(辩,同“辨”)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同“又”,反,同“返”)(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犹,同“繇”)
(7)而御六气之辩(辩,同“变”)2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古义:吃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古义:—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指游气。今天:野生动物的一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古义:没有要建立功劳的偏见。今义:没有功劳)知句式
3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志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动词,立志。)《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
置
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形容词,尽。)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
4词类活用
(1)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4)而征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句式积累】
⑴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
(2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
(3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即“以奚知其然也”)
⑷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即“莫夭阏之”
(5)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即“彼且适奚也”)
(6)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即“之二虫又知何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即“彼且待恶乎哉”)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即“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语篇结构分析】
课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一6段):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大至鹏鸟,小至蜩鸠,都受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第二部分(第7段),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阐明逍遥澄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无需凭依,真正获得绝对自由,才是“逍遥游”。
【语篇脉络梳理】
鲲鹏
形体的变化
有所待
世间万物
野马、尘埃
有所待
皆有所待
大舟、草芥
有所待
蜩与学鸠
有所待
逍
遥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游
世间万物借有所待
而又有大小之辩
汤之问棘
斥鹊之语
“效”“比”“合”“征”四种人
真正的逍遥游是
宋荣子、列子
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不受外物的限制
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
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疑难问题探究】
(1)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综合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寓言说理。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来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本文巧设寓言,综合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论证的力量。对比论证贯穿全篇。如“大鹏”与“野马„„尘埃”、“大鹏”与“蜩„„ 学鸠”的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大小事物(万物)皆有所待。“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彭祖”之寿与“众人”之寿的对比,“鹏”与“斥鹅”的对比,都透彻地论证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说明了“小大之辩”。另外,“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也作了对比。运用比喻、举例论证。如用水浮舟的情形比喻说明大鹏“图南”必须依靠巨风。举出行者路途远近不同,准备粮食不同,来反驳“蜩”与“学鸠”的谬论等。这些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收到了极好的论证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3如何理解本文想像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
6.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篇六
《大鱼海棠》的上映同样带着这样一种淡淡的古风。从海报到预告,从画面到配乐,都是可以引人遐想,让人产生莫名好感的。一帧一画如古文的一词一句,都包含深远,引人想象,对中国古风奇幻的运用,我认为,《大鱼海棠》一定程度上是成功了的。
自上映以来,关于《大鱼海棠》的争议可谓甚嚣尘上,但抛开营销、炒作、情怀等等因素不谈,单就电影本身而言,它是近几年来非常出众的一部国产动漫电影,同样也是一部让我十分喜欢的电影,愿意在这里就《大鱼海棠》谈谈我自己的浅见。
首先,大鱼海棠的世界观设定很独特,构建起一个新的架空世界,人类的大海与这里的天空相接,所有的人类都是海里的一条大鱼,而生命就是一场跨越海洋的旅途。后来包括扩展出的逍遥游、山海经里的片段都透露着中国的味道,这些都是以前动画作品没有做到的。
宏大的世界观下,从故事到人物再到场景,《大鱼海棠》融合了无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总的来说,这个电影拍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很美的一面,可以启发一些人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功。
据说整部电影的剧情来自于导演的一场梦,我倒是非常倾向于这一点。梦的特点就是想象华丽天马行空,有一个说法“神话是整个社会的梦,梦是个人的神话。”而大鱼海棠正是这样一部天马行空的作品,虽然剧情的连贯性上有所欠缺,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留白手法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大鱼海棠的每个场景,拿出来都是顶级的:壮丽的云海,空中飞翔的大鱼;人间的繁华,土楼的烟火气息;海水倒灌毁天灭地,凤凰飞舞神树补天……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大鱼海棠在剧情的把控和故事的叙述上还略显稚嫩。宏大的世界观和大量杂糅的中国文化十分考验成长中的中国电影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把握,还没有到达精耕细作,信手拈来的水准。
虽然拥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但是这部片子是少有的有着非常浓重的文化烙印的国漫电影,也是一个全新类型的探索。它的画面,音乐,配音都毫无诟病之处,人设、世界观非常有想象力和东方魅力。但是这部片子剧情的设置及其所表达的价值观非常的不讨巧,它和我们国人的喜好和认知是有所区别的,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影片的片头,年迈的椿说了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一样,吃饭、睡觉、喝水,在集体中,我们都是一样的面目,一样的动作,一样溶解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最终泯然众人……
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区别于西方个体意识、注重个人选择、自己负责的思考方式,中国文化会在做决定中更多的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群体。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到不能说孰优孰劣,只能说是各有千秋。但是也同样是由于在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对群体性的过分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受到的教育总是试图让我们明白,我们是集体的一份子,因此,不能够有逾越规矩的动作,不能够有分外鲜明的个性,不能够有过分的要求,事事要顾及他人,不能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干扰甚至伤害别人……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面目一样的人,被规矩和纪律束缚,做着所有的人都在做的事情。
我们浸淫在过分解读的儒家思想里太久,被集体观念束缚太久,要从众,不要特立独行,一切要顾及社稷苍生,为了集体要把自己放在最小……而《大鱼》里的鲲鹏来自《逍遥游》,《逍遥游》所提倡的就是不累于外物的绝对自由,这种价值观是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说,被外界束缚的人、活在别人眼光地狱中的人,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根本,他认为:每个人有选择的自由。这也是道家的顺势而为,遵从内心,庄周的“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另一种中国传统的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只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才决定了我们的存在身份和我们与其他人的区别,才让我们不会泯然众人。
“国产动画的崛起”这个话题里,饱含着太多民族当自强的感情色彩。不过我在刚得知大鱼海棠诞生时的喜悦,倒不是中国人超日赶美,而是:终于有人拍我们这代人想看的动画了!众所周知,上一代人的成长环境里没有动画片的概念,我在十几岁看火影的时候,我妈甚至会说:“你都十几岁了,怎么还长不大?居然还看动画片?”这是上一代人对于动画片的理解,动画片是用来吸引小孩子,本质上是低智浅薄,需要承载光明的教育意义的。所以在80,90后真正步入社会之前,这个社会对动画的定义是如此的刻板苍白。
可是,我们是看着火影,银魂,柯南,宫崎骏长大的一代,我们是玩着电子游戏仙剑,轩辕剑长大的一代,我们消费娱乐化、成人化的动画产品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但市场上没有人拍这样的作品。在动画甚至电影产业中,我们自幼所观看的“优秀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舶来品,“梁园虽好,终非故乡”,哪怕看惯了梦工厂和迪士尼的精致背景,观众们心底毕竟还是希望在银幕上看到真正的中国元素,而非强制植入的“中国风”。这就是为什么当初《大圣归来》获得前所未有的追捧,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对《大鱼·海棠》抱以期待。我们终于走到了这么一天,中国人拍的动画电影,用中国化的世界观,讲述中国的故事,而且不是单单拍给孩子们看的。
终于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身为观众的我们,可以开始期待更多。
《大鱼海棠》不会是一部革命性的伟大作品。但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动画的从业人员,还在试图讲中国文化。我在片子里所看到的,就如同当年的水墨动画——它是独属于我们东方人的一种艺术。其实对于《大鱼海棠》,对于这样一部中国动画,有无法否认的进步,也有不必讳言的不足。但对于现在,对于成长中的中国动画,对于日渐成熟的影迷与我们,这样一部很好的综合了现代技术,展现出一段瑰丽国风传奇的匠心之作。呈现,即是一种价值。希望中国动画能够真正的如大鱼,出北冥,扶摇乘风。
摘要:随着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上映,关于其的讨论众多,观点各有千秋,说法各种各样。本文选择从一个普通观众、普通学生群体的角度,结合对影片及中国文化的理解,讨论了作者对于影片的感受,以及对于中国国产动漫发展的期待。
关键词:大鱼海棠,庄子,逍遥游,国产动漫
参考文献
[1]潘质洪,叶喜.现代实木家具研发创新思路分析[J].技与发展,
[2]李政,王述洋.多功能家具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J].开发与创新,2009,3.
[3]李快.传承与创新——浅析现代中式家具中陶瓷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2009,2.
[4]刘娜,孙伟男.传统实木家具榫卯结构创新设计与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4,6.
7.昆明逍遥游 篇七
俗务追赶间,祈求数天小休,但愿凝神养息,旅程由此而来;
想起云南,欲寻与世无争之地,朋友都说应当涌向丽江、大理,这回只求路程便捷,寄居离首府昆明不远的阳宗湖畔,航班降落以后,顷刻已是高山镜湖、春意盎然,逍遥游在这修习心性的好场地,随心任逍遥。
学会真正呼吸
距离昆明机场不到一小时的路程,已是这阳宗湖度假区,跟满载观光游客的团体车分道扬镳后,进入独占湖岸一隅、幅员足有五千亩的热带风情度假村,眼前湖景广阔得像汪洋,首先想做的,是要重拾已有一段日子没练习的瑜伽课。
还记得城市里那个窗外尽是商厦林立的练习室,冷气斗室之内要靠满墙壁镜子增添空间感带著过往练习瑜伽入门的记忆,更觉身处这湖岸旁的瑜伽馆开扬无边。这个自然采光的瑜伽馆,周遭是细意经营的鸟语花香,练习期间,和风从半开合的趟门送进来,吐纳、冥想,格外容易掌握。
环境清静无垢,跟随老师示范,五十分钟内练习各种平静心灵的式子(Asana,即瑜伽运动的姿势) 及基础调息(Pranayama),禅意的音乐中,纷扰思绪得以净化沉淀。
顿悟 在游刃之间
除了风光秀丽,昆明向以未受严重污染的春城美誉自居,南方一隅、阳宗湖旁,景色得天独厚,这儿每天早上开课的太极班,正在那伸向湖心的木栅散步道上进行,清晨的湖面添一阵雾气、对岸时清时朦,配合太极练习的亦刚亦柔,更可谓一绝!
度假村为学员提供阔太极衣衫,开始时,还担心自己与过分出尘的服饰格格不入,穿上后只觉质料轻盈和恰宜剪裁,人在湖边已是身心舒畅。太极导师擅长杨式太极拳,招式较别家缓柔,整套太极的呼吸可配合身体律动、较别家拳法更适合我这类度假中的初学者修行。难得同班学员都是早有练习的年轻人,跟著大家全神贯注学习套路(自我锻炼)和推手(相互切磋),前者有助自我锻炼审视自己的意识修为,后者容许检视自己及对方的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两者相辅相成,循环往复,从中是否领略升华,心神专注,最是关键。
披一身 流水行云
太极,早已不限是长者活动,普及之处,就是年轻一辈也渐感兴趣,除了由基础吐纳开始强身健体外,自然环境下上课,最能锻炼心无旁骛的集中力,平日生活诸多引诱,实在难得可以如此专注学习。至于各式太极动作,原来背后也有深意:1单鞭:此乃发劲时的动作,为收式作准备,右手要像钩、左手的手刀,则摆出如挥鞭的动作,因而得名。
2野马分鬃:摆势前的过渡动作,双手如在胸前抱著球体,蓄劲时吸气、再于发劲时呼气,运行气血的新陈代谢。
3单鞭下势:把身体向下蹲的动作,身向后退,低著身子,在推手中用以引诱对方之虚,正是以退为进。
巴厘化的中式意境
度假村除了瑜伽和太极课,别墅套房的住客,还提供以下精致配套:
沐浴园林中
温泉区是度假村的一大卖点,有面临阳宗湖的豪华套房,走出客房就是温泉池,湖光景色引进池中、房内,放怀舒畅。
别致餐饮
若入住这里的别墅,早餐由管家送到房中,分中西两款口味,都用传统餐盒运载,十分别致。
能喝的古董
他们是这样称呼普洱的:度假村旁的茶舍一室茶香,有收藏经年普洱茶饼,舌底鸣泉,场中还有琴韵伴奏。
源自四时五行的Spa
练过瑜伽、太极,便回到这叫作Brilliant(柏联)的酒店别墅区,这里自成一角,住客外其他人等均不能使用,较大的两房别墅及总统别墅更设独立按摩房,住客可任意选择足不出户在别墅内或在附近的水疗中心做Spa理疗。技师当中不少都曾经在港人挚爱的水疗名牌Banyan Tree工作过,其中三名更是泰国籍,手法传统正宗,如身心俱疲的话,不妨尝试其最拿手的皇家柏联套餐,四小时的疗程中首先以草药蒸汽浴扩张毛孔,然后根据五行进行身体护理,以取自河里的桂石加热后,再配上橄榄进行全身按摩,以便“气”从身体里缓缓贯通,并排除体内的毒素和压力,身心得到纾缓。最后来一个薰衣草沐浴,使用温泉水滋润全身肌肤。
柏联Spa 别墅
地址:昆明市阳宗湖畔
价格:四天三夜优惠套餐¥18,690
包括:1. 住宿泳池别墅;
2. 24小时别墅私人管家服务;
3. 机场接送服务;
4. 60分钟Spa理疗2人套餐;
5. 每日30分钟或以上瑜伽或太极
网址:www.brilliantspa.com
交通:度假村提供免费专车接送(约45分钟车程)
老城溯源一颗印
湖区度假村静修完毕,回到市内,独对昆明市的快速节奏,竟然感到无所适从,记得朋友曾提议,市中仍有秘店“一颗印”。名字的由来,其实源自云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模式,地盘方正、墙身高耸、窗洞极少,远看像印鉴,故名一颗印。如今市内几乎只余这一幢房子,转营食馆,建筑历史少说也有五百年,传统木椅上,连布也是云南独有的扎染,桌上是地道菜肴,骤眼竟有时光倒流的滋味、慢活的逸趣。
遇上北欧艺术家
素知云南少数民族聚居,万料不到北欧艺术家也在这里落户。说的是市内这个由瑞典艺术家成立的TCG Nordica,既是北欧人在昆明的聚脚地,亦是一个艺术展馆,内里陈设的展品亦充斥着中西合璧的风格,除了创意无限,还供应北欧式的点心下午茶!透过画框看北欧,看似虚无,但却是惊喜十足的意外收获。
昆明三天四夜行程建议
Day1&2:
乘坐飞机,到达昆明市为下午,然后乘坐专车,约45分钟后抵达柏联Spa 别墅,入住酒店后预约烧烤到会晚餐(¥350/位),请管家准备温泉池,泡过温泉后上床倒头大睡。
早上10:30参加每天都有安排的瑜伽班,然后在温泉区泡浸各式温泉池,包括花瓣池和森林瀑布池等,平静心境。
稍息后可享用spa,然后晚上留在别墅区的餐厅吃中式晚餐(380-580/位),睡前再泡温泉,然后进梦乡。
Day3:
吃过早餐后,依约在早上10:30去阳宗湖旁练一小时太极,有助身心的调理和新陈代谢
下午前往昆明的艺术创库区,重点推介前往北欧艺术家在昆明的聚脚地TCG Nordica,馆内中西合璧风格的展品教人眼界大开!
还可到当地野生菌著名食肆滇菌王,来一客菌王佛跳墙(¥260),饱尝最地道及原汁原味的地道菇菌。然后再回别墅休息。
Day4:
【逍遥游解析】推荐阅读:
庄子逍遥游07-02
逍遥游1教案07-11
庄子逍遥游教案07-16
逍遥游高考名句默写07-08
《逍遥游》一课一练07-22
《逍遥游》教材注释质疑11-04
广东版必修2:《逍遥游》教案06-21
山水魂魄任逍遥写景散文10-23
黑天鹅解析07-07
秋浦歌解析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