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

2024-10-10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精选8篇)

1.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 篇一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金融改革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11年07月01日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宣传部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党,历来高度重视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对金融工作的正确领导活跃了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为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采取有力措施整顿和改造私营金融业,治理通货膨胀,真正实现了货币主权的完整和货币制度的统一,并不断探索金融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基本建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和监管体系,金融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党领导金融改革发展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在金融战线的成功实践。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推进金融改革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稳步推进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1985年9月,中共中央在“七五”计划建议明确了对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向。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四个目标: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特征的有力、灵活、分层次的金融控制和调节体系;建立以银行信用为主体,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信用工具筹集和融通资金的信用体系;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建立金融机构现代化管理体系。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协调外汇政策、货币政策。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全面推进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一是推进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为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创造条件。1994年,国家分离政策性金融业务,先后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8年,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发行国债充实资本金。二是从2003年开始,着力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并不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分别实行上下限管理,金融机构定价自主权不断扩大;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上建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一是金融机构体系多元化。由改革开放初期“大一统”国家银行体制,逐步发展为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机构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二是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建成了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市场交易量快速增长。资本市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走过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路程,先后建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得到发展,平稳解决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创业板、股指期货顺利推出。截至2010年底,共有2062家上市公司,1.3亿户投资者,股票总市值世界第二,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居世界第一位。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现代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2010年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1万亿元,是1980年的2421倍。三是金融法制建设成效显著。适应金融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金融立法、执法工作,以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为核心的基本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监管,有效保护了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切实履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金融开放的承诺,同时根据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积极主动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在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金融市场和业务准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实施了开放措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所有非审慎性限制。同时,我国金融机构境外发展也非常迅速。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了自由兑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正在逐步提高。五是我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我国在1980年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在2008年实现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的增资,份额排名从第八位上升至第六位。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主动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改革协调与国际金融标准制定。积极推动地区金融合作,维护地区金融稳定。

二、注重防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问题,始终把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高度重视我国金融安全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提高金融业经营管理水平,基本实现全国金融秩序的明显好转。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以治理整顿、防范金融风险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金融改革。

为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1997年12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金融工委和金融机构系统党委。这是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央金融工委和金融机构系统党委的成立,保证了金融机构垂直领导体制的建立,为金融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国家确立了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改革原则。1997年11月,证券经营机构划证监会统一监管。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1998年11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撤销省级分行,跨省区设置九家分行,以强化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通过向16家重点金融机构派驻监事会等措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从1998年至2001年,全面清理了2.8万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了近1700多家城市信用社,关闭海南发展银行、中农信等高风险金融机构。

2002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努力实现金融监管和调控高效有力”。2003年,为进一步强化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职能,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国家设立了专业的银行业监管机构,明确由人民银行负责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从而形成了“一行三会”金融管理框架。中央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管理、各监管机构负责行业监管的分工明确、密切合作的金融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通过向国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注资,在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成功化解了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稳妥撤销、关闭和处置了一批有严重问题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城乡信用社和证券公司,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通过中央银行资金支持和一系列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成功化解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包袱,加快推进了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变,维护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党中央不仅重视维护国内金融稳定,还注重在国际和地区金融稳定中发挥作用。1997年亚州金融危机发生后,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充实资本金,增强我国金融体系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同时,在亚洲其他国家货币大幅贬值30%-70%的背景下,坚持人民币汇率不贬值,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亚洲金融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的信号,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同时积极倡导国际合作,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扩大进口、提供资金援助,对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切实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党中央高度重视宏观调控在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更加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发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984年,我国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着手改革“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机制。1998年后,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形成了以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和利率等构成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这是金融宏观调控从以直接调控为主走向间接调控为主的一个重要转折。此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以及金融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日臻成熟,在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初至2007年,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偏多等苗头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定,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抑制了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2008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相互交织,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人民银行按照中央部署先后实行适度从紧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2008年9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不利影响逐渐显现并不断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明显缓解,党中央、国务院果断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4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中小企业灾后重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证明了党对金融工作领导的英明正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和部署,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2.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 篇二

一、引导农民多渠道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 农户承包经营, 农户享有自主经营权与独立财产权。如今, 越来越多的农户认识到现代农业需要产业化运作, 需要农户组织起来,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组织在帮助农民同企业进行商业谈判、协调解决双方日常纠纷和帮助农民筹集资金、物资等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中国农业改革深化的必由之路。政府要先鼓励农民成立各种农业经济组织, 鼓励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联系;再让农民了解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对内利益共享、风险同担, 对外作为独立市场主体, 领导农民闯市场,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进而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 多渠道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是单个农户发起成立合作社, 又可是某个经济组织发起成立合作社。发起成立合作社的单个农户可是种田大户、种田能手等当地农民眼中的农业经营“精明人”;发起成立合作社的经济组织可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等。

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

合作社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 体现在合作社章程中。章程中要明确产权构成、管理原则、合作内容与办法、利益分配办法等。合作社是农民的互助合作组织, 对内追求公平、合作和对外追求盈利、发展是其精髓。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良性发展, 必须做到: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通过内部制度的建设, 形成规范、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1. 合作社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合作社内各主体的权责, 实现合作共赢。

合作社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要保证每个社员都能参与到合作社管理中, 做到群策群力。重大决策社员大会定, 日常管理理事会负责。平时每个社员都能及时将自己意见反映到管理层。理事会理事长一定要选既懂生产, 又愿带大家发家致富之人;理事会其他成员的选举与聘用也应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理事会的运作要按其内部规定的权责进行, 以实现合作共赢。有条件的合作社可尝试公司化运作模式, 财务、技术、销售等部门各司其职, 引入经理人队伍, 用薪酬制度激励经营队伍, 进而做大做强合作社。

2. 合作社应建立规范、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 防范财务风险。

合作社应模拟现代公司运作, 平时如实记账、权责明确、照章办事, 事中、事后有监督、有审核。合作社会定期编财务报告、业务报告等, 社员可随时查看;财务审批上每个管理者有多大权限严格照章进行, 不可逾越;合作社应有较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对重大事件进行事中、事后监督、审核。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既可适当防范财务风险, 又可获得社员信任, 调动社员积极性, 促进合作社良性发展。

3. 合作社应建立合理盈余分配机制, 规范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

合作社要发展壮大, 盈余分配中就需考虑分红与积累关系, 一般做法是盈余先按5%~10%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 剩下的最终分给个人。合作社若是非股份制的, 剩余盈余直接按社员交易的产品数量与质量分配;合作社若是股份制的, 剩余盈余中社员直接按交易情况拿走60%~80%, 剩余部分暂归合作社。合作社将剩余部分的50%~60%按社员的交易量返还, 剩下的40%~50%按社员的出资额返还。当然, 联合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机制更复杂, 但一般适当向种植合作社倾斜, 保证非农合作社服务对象稳定、货源稳定, 再对外谋求更多的市场效益。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管理既是统一管理, 又是自我管理。

1. 合作社对农户实行统一管理。

比如, 福建三元区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的“技术、品牌、标准、销售、经营”的“五统一”经营模式。而某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养殖实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用统一的“供苗、供料、供药、防疫、销售”的服务管理模式。再如, 包头市华亿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绿色产品生产要求进行“五统一管理”———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2. 合作社自我管理, 自我监督, 赢得更多经济效益。

合作社的目的是抱团经营, 谋求更高经济效益。合作社对农户的管理是自我管理, 社员间相互监督。许多合作社都建立了产品检测与追溯制度、生产检测制度。目前, 中国已有3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品可追溯。这既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 又获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进而一定程度上保证我们餐桌上的安全。合作社对农户的统一管理, 既实现了规模经营———产品数量、质量双提高, 又提高了市场话语权———在与银行、超市、加工厂等的合作中信誉好, 有更多议价权, 进而得到更多经济效益。

(三)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多渠道破解营销难题, 谋求自我发展。

1. 合作社应加强对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与绿色等方面质量认证。

比如, 河北经视资讯大篷车介绍的河北博野富硒苹果, 经过产品质量认证、媒体推荐, 在石家庄市的小区销售售价高、销量好。再如, 资讯大篷车介绍的某种经常吃金银花等一些药材长大的鸡可卖到100多元一只。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比较注重其营养价值, 那些品牌好、绿色无公害的有机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在生产中把控产品质量, 并加强品牌建设与绿色等方面质量认证。

2. 合作社应采取多种渠道销售农产品, 构建自己的营销网络。

合作社除了努力与一些超市、农品加工厂、批零市场等达成常年合作关系, 也应采取一些新型的营销方式, 诸如“农宅对接”、电子商务、媒体推介等。有的合作社其农产品网上销售数量也很可观, 比如北京绿菜园合作社近年网上售菜每年10多万斤, 客户达7, 000多人次。

3. 合作社应注重专门的营销人才的引进、培养。

据调查, 多数合作社“懂生产, 会经营”的人较短缺。这就需要一方面政府牵线搭桥帮助合作社与一些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采取“定期送出去, 时常请进来”等做法培养、培训生产、经营骨干;另一方面合作社也可招聘一些生产营销人才, 充实经营队伍。

4. 有条件的合作社应努力延伸产业链条, 谋求更高经济效益。

俗话讲“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个人挣钱一般如此, 合作社经营也是这样。所以, 有条件的合作社应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比如, 蔬菜合作社除种植蔬菜, 还应建立蔬菜简单加工车间, 销往大中城市超市的蔬菜应经过简单加工。这样既增加了合作社收入, 又更好满足了这类市场需求。

三、结语

目前,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让留在农村的农民融入其中。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当前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们的农村需要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

摘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当前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阐述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组建方式的基础上, 着重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粗浅认识, 期望引起业界关注, 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改革、发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利益分配机制,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雪.龙头企业在发展壮大[N].经济日报, 2012-12-20

3.发展之路始于改革 篇三

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是紧张而充实的。

企业调研,实践专家访谈会,形成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写、修改、完善工作页,开展试点教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小组横跨北京、天津、珠海、成都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今,一体化教学在这6所试点院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试点班中顺利推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013年冬,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小组暨试点院校代表,在北京举行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阶段性总结研讨会。回顾两年多来的探索,有挑战有成就,有汗水有笑容,有挫败有坚持,每一张工作页忠实地记录下一体化课改之路上的每一次探索与突破、每一步思考与实践。

探索之路:规程指引,规范推进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小组顺应企业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严格按照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开展工作,形成了人才培养层次包括中级、高级以及预备技师在内的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写了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的工作页,并对课程规范和工作页进行了审定、完善、修改,得到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方法专家的认可后在试点院校进行试点教学。

截至目前,试点班基本上完成了“电子产品组装”“电气布线”“电子设备安装”“模块电路装配与调试”“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5门一体化课程中“2.1声道有源音箱组装”“套房线路安装”“舞台灯光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等20多个学习任务的学习,部分试点校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完成了其中的大部分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是按照一体化教学要求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验收及评估6个步骤完成,通过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中。

为了保障一体化教学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试点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投入,确保试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学校教学和教师管理配套措施,适时进行一体化教学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加强一体化课程试点班日常教学的管理,通过内、外部质量督导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和督导。

改革如同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通过这些举措,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热力辐射到了试点学校全校上下,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逐渐成为这些学校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和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活力。

课改成效:教学相长,多方共赢

评估一体化课改的成效,是一体化课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小组6所试点院校也在一体化课改成效方面有了诸多发现。

一体化课改的第一受益人是学生。天津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在试点班与非试点班总体成绩对比分析中发现,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班级学生的成绩分布较均匀,而传统教学模式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情况严重,不利于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这一发现与人社部组织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相印证。在试点班学生整体成绩提高的背后,是学生学习状态的根本改变——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特别是极大地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和纪律较普通班有所改善;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成绩显著。

而与一体化课改进程同步成长的,就是教师。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适应并积极推进课改,并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过程。然而教师一旦突破了自身的教学定势,则会发现教学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参与一体化课改的教师都明显感觉到,通过学中教、教中学,自己的知识面明显扩大,教学把控能力显著增强,在材料整理和总结方面明显优于其他课程的教师。同时,参与一体化课改的教师也给试点院校的整个师资队伍带来了新鲜空气。试点院校电子教研组的一体化课改教研工作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教研组纷纷加入到一体化的研究和应用中,促进了全校教学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一体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也为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珠海市技师学院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人“云”结合、扩散式的教学方法,人“云”结合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的“云”化;二是指学生与人沟通的“云”化。

师生双方的转变,也使曾经让不少中职教师头疼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互动增强,教师通过课堂交流、课后座谈等多种方式,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待在一起,交心、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些教育教学层面的一点点变化汇聚起来,最终对试点院校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课改推动了各试点校一体化教学硬件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成果不断显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和示范校建设工作获得助力。同时,一体化教学吸引了企业与院校合作。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与航天电子和北京北广科技等7家企业合办定向培养班,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体化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标准、学习工作页、评价方案,建设学习工作站等,2013年该校定向班招生规模超过400人。

深入推进:改革在继续

这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小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阶段性总结研讨会,也是一场围绕课改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进行探讨的“头脑风暴”。

大家认为目前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中,还存在以下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由于地域和学校差异等原因,学生工作页并不能完全适应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教材知识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工作页有待修改及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以及教学设备还需完善,一体化教师还需多参加培训;教学成本较高,学生制作成果如何合理利用等问题还需要深入探究。endprint

针对课改中的难题与挑战,与会的教师们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对策与建议。例如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完善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有序衔接;加强校际交流,定期互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开展教研、教学观摩、共同备课等工作,学生之间开展技能竞赛与展示活动;从政策层面给予一体化教师以倾斜和支持等。

改革的道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参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的6所试点院校已经初尝改革的益处,纷纷表示,一体化课改为学校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深入开展一体化课改的决心和信心。

试点院校谈一体化课改

我们通过教学对比发现,一体化试点教学班的学生发展更均衡,在技能比赛中更有优势。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体化教学在学习任务讨论内容的时效、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任务实施时间的把握等三个方面存在困惑,需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兼职教师参与到一体化教学中来。

——天津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 李爱丽

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对学校教学促成了四个变化。一是教学组织形式由满堂灌输知识转换到启发式教学,教师由授课的主体转换为组织、引导的角色,学生由被动转化到主动实践来;二是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度由被动转为主动,增强了团队协作;三是教学手段和呈现方式增加了感性认识;四是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方 军

我们通过分析学生,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教学任务活用六步法、四步法组织教学,过程实施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微观教学法提高效果,采用Expert Choice 等软件优化教学评价;通过塑造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教学、引入6S 的管理要素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打造对接岗位的教学内容和实训环境,促使学生“零距离”上岗。

——珠海市技师学院 梁国均

我们每54学时实施一个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通过开展过程性考核、学习能力测评、企业实习评价形成完整的评价系统。通过组织教学,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强化,课堂秩序得到改善,教学方法得到改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加快了教学改革,推进了示范校建设,打造了优秀的师资队伍。

——成都市技师学院 冯 松

在一体化教学中,师资是重要的因素,对承担一体化教学的教师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老教师、新教师一般都不合适。学校经过开展一体教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意愿提高,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与传统教学相比,一体化教学效果呈现出明显优势。

——襄阳技师学院 朱周春

我们在开展教学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试点教学班成立后组织了宣讲,重视一体化教师培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教学氛围、环境,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融入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4.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 篇四

引言

必须重视中国特色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

民族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诸多方面,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批民族企业借助后发优势,打造出了一大批民族优秀品牌,发展成为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体现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正是在这些民族企业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工业改造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面向“十二五”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客观上要求民族企业主动承担责任,加快自身发展,推进改革创新,继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民族企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而发展、振兴民族企业,形成民族企业的中国特色,只能通过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民族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促进了民族企业中国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中华民族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增强了中华民族企业不断提升的竞争力,推动着中华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基业常青。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汹涌澎湃的大潮中,中华民族企业通过改革创新,正逐步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中国本土逐步走向世界的伟大跨越。

大商集团作为中国本土百货行业的领军企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探索前进,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年销售额从1992年的5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100亿元,步入中国千亿大公司的行列,成为中国百货商业第一家千亿级企业,也成为中国百货第一集团,走在了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实践的前沿。大商集团在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商模式。大商模式体现了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中国特色,包容着极为丰富的改革创新内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的民族大企业、促进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商模式凸显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新气象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民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企业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并继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大连商场发展起来的大商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零售业集团之一,是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大商股份有限公司、大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称。1992年以来,大商集团从一家公有制企业起步,通过内部股份制改造、上市、组建集团、合资合作、异地扩张等不断的改革创新,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百货商业集团、中国百强企业、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扶持大型商业流通集团之一。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实践,使得大商模式初步形成,凸显了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新气象。

(一)大商集团改革创新的发展历程

从公有制企业转变为多元持股的民营股份制企业。1992年,大连商场抓住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机遇,进行股份制改造,1993年发行公众股和法人股,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份制改造与成功上市,使大商在企业体制上走在了中国商业企业的前列。1995年,在大连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第二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商业储运总公司等6家企业组建成立大商集团。1996年,大商集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体制改革、经营改组”,使大商集团实现公司实体化。2004年10月起,大商集团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2009年,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整体改制,将集团有限公司国有资产向社会三家企业100%转让,同时组建大连大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增资改制公司,改制后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大商股份有限公司一定份额股票。这样,就形成了包括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大商股份有限公司、大商投资管理公司的大商集团,大商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改制后的大商集团就由国有独资公司转变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多元持股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从单体经营的商业企业发展成为集团化企业。作为大商集团前身的大连商场,是一个独立实体形态的商业企业。1993年,大连商场利用大连成为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首批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东北首家大型合资零售企业——大连国际商贸大厦,从此走上了合资合作之路。在大商集团组建之后,所属企业先后与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外资企业、境外企业合资兴办了麦凯乐大连商场、百盛购物中心、大连先施秋林大厦、瑞诗酒店等合资企业。与此同时,秋林公司、大连衬衫厂等先后加入大商集团,集团还通过收购、并购等多种方式,在旗下先后成立了大庆地区集团、抚顺地区集团、沈阳地区集团、佳木斯地区集团、阜新地区集团、哈尔滨地区集团、郑州地区集团、北京地区集团等。在集团化道路的发展中,大商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大型商业流通集团名列前茅的成员,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业集团翘楚。

从区域性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型企业。1998年起,大商集团走出大连,开启跨区域空间拓展之路。1998年一举收购抚顺、锦州、营口三市百货大楼,2001年收购了本溪商业大厦和牡丹江百货大楼,2002年整体收购了大庆百货大楼集团,开启了面向辽宁、面向东北、面向全国跨地区发展之路。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后,大商集团抓住机遇继续北上,相继并购鸡西、佳木斯、吉林三城五店,进而在东北先后成立了抚顺、大庆、沈阳、牡丹江、佳木斯、阜新、盘海营、哈尔滨等多个地区集团,为走向全国形成了坚实的“东北店网”。2001年,大商集团受让中国商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72%的股权,进入北京;2003年,收购北京天客隆超市集团92%的股权。2005年,兴建麦凯乐青岛总店,进入山东。2006年大商集团取得河南郑州“金博大”3年经营权,以此为契机,5年时间在郑州、开封、新乡、漯河、信阳等10个城市开设31家店,华北店网开始向纵深发展。2007年,大商集团加快向西部延伸,成都千盛、自贡千盛等四店相继开业,拉开“西部店网”建设序幕。2010年1月,西安新玛特开业,进入西北战略要地;同年3月,并购桂林微笑堂商厦,进入广西。大商集团店铺现已遍布半个中国,东北店网、华北店网、西部店网形成鼎足之势。

(二)大商集团改革创新的发展成效

改革创新带来了大商集团超常规的跨越发展,使大商集团成为中国商业版图中的耀眼明星,使大商集团成为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引领者。

进军千亿级俱乐部。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大商集团成为在全国12省60余个城市拥有170家大中型店铺、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员工总数22万人、供应商近10万家、全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中国百货商业第一个千亿级大公司,东北三省首个进入千亿俱乐部的本土企业,稳居中国企业百强。

空间版图不断拓展。大商集团已经形成了以东北店网、华北店网、西部店网为主体的空间店网分布格局,商业版图不断向纵深扩展,店铺网络扩展至大半个中国。

品牌集聚能力显著提升。2011年,大商集团已有400多个国际一流品牌、时尚品牌入驻,LV、DIOR、HERMES、SalvatoreFerragamo、ErmenegildoZegna等世界顶级品牌汇聚。国内优秀品牌比重大幅上升,商品经营显现旺盛活力和持久动力。

赢得业内一致好评。大商集团在经营中屡创中国百货商业新纪录,蝉联中国百货第一集团,成为中国百货商业发展的里程碑,被多家媒体和分析报告称为“中国零售业最具发展实力的无敌军团”。

(三)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大商模式

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实践,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商模式。对于大商模式,可以初步概括为:以振兴和发展民族企业为奋斗目标,以不懈改革创新为持久动力,以中国特色为特征体现,以多商号和多业态等为经营体系的中华民族大企业发展模式。

以振兴和发展民族企业为奋斗目标。大商集团将振兴与发展民族企业作为己任,在企业发展之初,便提出了以“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的、享誉世界的民族商业大公司”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大商集团又提出了“五步走”战略:要分步骤地实现大连第一、东北第一、中国一流、世界轻量级、世界中量级的目标,从而展示了中华民族企业战略视野和远大抱负。

以不懈改革创新为持久动力。大商集团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不懈改革创新的历程。通过体制创新,大商集团成为多元持股的、具有活力的股份制企业;通过制度创新,大商集团建立了科学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通过管理创新,大商集团普及运用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手段;通过经营创新,大商集团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多种经营方式。正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商集团才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走在了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前沿,成为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领跑者之一。

以中国特色为特征体现。大商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蕴涵着日益丰富的中国特色。在发展和经营的方向上,大商集团立足于中国实际;在发展和经营的取向上,大商集团面向中国的市场需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上,大商集团确保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在企业的确立;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大商集团注重坚定政治信念;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上,大商集团自觉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民生责任。作为中国的民族大企业,大商集团在发展和经营中体现着不断丰富、日益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多商号和多业态为经营体系。大商集团在改革发展中,始终坚持以百货作为主业,注重主业的做强做大,不断推进经营体制的改革创新。在不断的创新和变革中,大商集团构建了多商号、多业态的经营体系,拓展了企业存量发展与增量发展相结合的混合扩张路径,完成了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变。

大商模式彰示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

大商模式首先表明,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出成效,大商集团成长为我国一个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与此同时,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从一个更高层次的战略来分析,大商模式彰显了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大商模式表明了中华民族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走出了创建享誉世界的民族商业大公司的发展道路

民族企业的振兴与发展是提高一个国家国际形象与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需要发展中国自己的民族企业。固然,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企业对于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积极与其合作,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发展经验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国民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需要有自己的民族企业来把握国家的重要经济社会命脉,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大商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怀抱着振兴民族商业的理想与信念,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创建享誉世界的民族商业大公司”的企业发展基本宗旨,确立了为中国商业争取世界席位而奋斗的信念,把企业的命运融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大商集团在经营发展中,提升了中华民族商业的竞争力,促进了社会就业的扩大,提供了更多的税收。不仅如此,大商集团通过创新经营方式、服务理念、消费环境等,对于培育消费热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稳定流通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种高站位、大气魄赋予了大商集团跨越发展的坚实根基,使大商集团走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创建享誉世界的民族商业大公司的发展道路。大商集团的发展实践说明,我国的民族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充分发挥民族企业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大企业。

(二)大商模式体现了中华民族企业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有效探索,丰富了民族企业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内涵

中华民族企业的发展应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植根中国文化、符合民族企业实际的管理方法、模式和路径,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大商模式的形成,就是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企业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有效探索,丰富了民族企业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内涵。

仅以扩张发展战略为例。一些跨国企业在扩张发展中,或者选择绩效较好企业合作、或者直接投资进入。而大商集团在扩张发展中的一个做法,是把兼并各个城市的百货大楼、商业大厦等地方老店特别是一些效益不好的地方老店作为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切入点,同时将大商集团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入,并根据所在城市的市场消费特点和现代百货以及现代商品的组合规律和特点为其重新定位,来实现老店面貌的焕然一新。这种战略选择为大商集团低成本进入一个城市的核心商圈创造了平台和条件,也易于被所进入的地区接受。在扩张发展中,跨国企业往往是“空降”管理人员,甚至大量解聘原有企业职员。而大商集团则是异地并购本土化聘任,在跨区域并购中实行“收店先收人”的做法,所用各级管理人员均出自原企业,这种做法保证了所扩张企业的稳定,也有利于所进入地区的社会稳定,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当地人才对当地政治、经济的认识和掌控能力以及在人脉、渠道、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迅速在当地城市立稳脚跟、拓展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大商集团的实践表明,中华民族企业振兴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中国发展的需要;培育中华民族大企业的重要内容,是不断丰富、充实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内涵。

(三)大商模式展现了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振兴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提供了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典范

改革创新能够赋予企业更大的活力,是中华民族企业振兴和发展的动力之源。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我国民族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市场渠道建设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予以提升。组织结构的改革创新是民族企业振兴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其他领域改革创新的基础。大商集团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要领,在组织结构创新领域屡开先河,在商业企业股份制改造、零售业合资合作、集团化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列。这些改革创新清除了大商集团发展中的羁绊,为企业的跨区域扩张、超常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运营效率也是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任务。大商集团在管理模式方面积极改革创新,逐步确立了国际化、现代化大公司的总部模式,实行扁平化的母子公司二级管理体制,在170多家店铺与公司总部之间实现了直接对接,并在一些重点区域设置总部的派出机构——地区集团公司,强化对重点区域所辖店铺的管理,这种模式实现了总部对每一个店铺的实际进销存、销售毛利、费用等所有指标情况的追踪考核,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实现了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率。市场渠道建设是民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保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大商集团注重市场渠道拓展,一方面凭借先进管理运作模式大力拓展实体店,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在商品品种、品牌、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网上百货商城的建设,实现了虚实渠道的有机结合。

这种勇于改革创新、乐于改革创新、长于改革创新的大商模式,使得大商集团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大商集团成为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领跑者之一,也保证了大商集团在业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提供了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典范,将对中国特色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产生强大的引领示范作用。

大商模式提供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启示

大商模式是中华民族企业经由改革创新、立足于中国本土不断实现发展的有益探索,大商模式所展现的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实践,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一)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是确立企业推进科学发展、扩大内需的主体地位

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国内需求不断扩大,需要相关的经济主体发挥作用。大商集团把满足消费、引导消费、带动生产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跨区扩张、业态创新等各种方法构建了全景式的现代商业模式,开启了消费扩大、转型、升级之路,在城市、县域各个层面成为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力量,充分体现了扩大内需的主体地位。显然,民族企业数量大、产业范围广,民族企业的发展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创造更多的需求,提升消费支付能力,民族企业是推进科学发展、扩大内需的重要主体。只有真正确立民族企业的主体地位,保障民族企业经济主体的权益,才能促使民族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发挥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内需扩大的经济主体作用。

(二)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条件是政府必须提供引导和支持

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培育世界级的民族企业,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意义重大。在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实践中,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大连市委、市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商集团的组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关键环节,政府在集聚资源、排除阻力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为大商集团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和前提。由此可以看出,在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意愿的前提下,政府必须注重对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引导和扶持,为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撑,为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要注重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平衡,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注重为民族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服务,由此推动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

(三)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源泉是构建内在动力机制

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是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内在动力机制则是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力量之源。大商集团以效益原则为其“四大家规”(讲效益、主产业、低负债、一体化)之首,坚持以效益定上下、以效益定收入,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极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确立远大的企业理想和共同发展愿景,从而构造了自身持续发展的动力体系。这样的实践说明,民族企业要获得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注重改革创新,而坚持改革创新则必须构建并不断完善内在动力机制。只有在内在动力机制的推进下,民族企业才能通过改革创新保持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成长方向和稳定持续的成长过程,其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四)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商集团的改革创新历程正是企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从单一公有制企业转变为公众持股的民营多元化股份制企业,从单商号、单业态的经营方式转变为多商号、多业态的混合经营体系,从单体商业企业转变为跨地区集团化连锁经营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等等,大商集团不断推进着体制方式的转变、业态方式的转变、经营方式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服务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着整个企业的转型、优化、升级。大商集团的发展,实则是转型发展。这就说明,中华民族企业经由改革创新推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结合自身实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进转型发展,通过转变体制方式、业态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等,实现自身的振兴、发展并走向世界级大企业之巅。

(五)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是高端战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

高端战略是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大商集团凭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谋划全国的大局意识,始终把对接世界顶级商品、迈向国际化水平、引领中国百货新高度作为核心战略目标。通过企业制度、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用人机制、空间布局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创新,实现了集团经营质量和销售业绩的显著提升,实现了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成长为中国百货业的领军企业。面向新发展时期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华民族企业要想在世界舞台上获取一席之地,就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对改革创新进行谋划,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改革创新,进而才能真正提升中国特色民族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六)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角度是国际化视野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舞台和国际事务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华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要求我们国家产生更多的世界级民族企业,参与全球经济格局的构建和经济竞争的角逐。作为民族企业的典型代表,大商集团在改革创新中,坚持国际标准,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在发展取向上以建设世界级民族商业大公司为奋斗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以世界零售业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为导向,注重对先进企业文化、各类商号、各种业态的资源整合和优势挖掘,注重各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实现了各种先进、高端资源的为我所用。国际化的视野使大商集团在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实践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我国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要在国际的视野下进行,要积极推动民族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资、合作、接轨,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七)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是党的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

大商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将党的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大商集团党委坚持“三同时”原则,做到新店开业的同时,建立党组织;调整经营单位(部门)的同时,调整党组织设置;配备业务行政管理干部的同时,配备党务干部,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覆盖。大商集团还注重从党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中汲取营养,承续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国际零售业的先进理念,进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商集团企业文化,建立了包括理想、理念、司旗、司歌、司识、干部誓词、干部纪律、员工守则、公司三十五项制度在内的企业文化体系。大商模式启示着人们,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对于中国特色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是一个重要保障。

(八)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是优秀的领军人物和人才团队

优秀的领军人物和人才团队是一个企业改革创新、引领发展的根本保障。优秀的领军人物不仅需要广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还要有敢于冒险的精神、团结大家形成向心力的领导气质,能够促进优秀人才团队的汇聚。大商集团正是在董事局主席牛钢和所汇聚的优秀人才团队的带领下,不断创造着改革创新的辉煌。中国特色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必须培育自己的领军人物,汇聚自己的人才团队,围绕着领军人物和人才团队才能形成强劲的外向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进而形成独具特色、极具激励的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使命感和企业价值观,支撑和促进民族企业的改革创新,推动民族企业不断地跨越一个又一个振兴与发展的高峰。

5.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 篇五

黄木生

一、古老的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之路, 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 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 经甘肃、新疆, 到中亚、西亚, 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中国是丝绸的故乡, 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 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影响最大。

19世纪下半期,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 丝绸之路, 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 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 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交汇的桥梁, 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二、伊犁地区在古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 新疆西部,总面积5.61万平方公里。西面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边境线长421公里。伊犁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北道要冲, 是向西开放的门户, 有塞外江南、瓜果之乡的美称。

欧亚大陆桥的贯通, 使伊犁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陆上通道,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是中国西北的屏障。

三、新丝绸之路的构想

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以后的1500年间联系欧、亚、非三大洲唯一的陆上国际商道, 一度辉煌无比, 曾成就了古代东西方文明和谐交流的佳话。而现在,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 这条古老的丝路有望复兴, 新丝绸之路呼之欲出, 重新构建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便捷通道。中国境内一号线路京疆经济道起于北京、天津;二号线路鲁疆经济道起于连云港、日照;三号线路沪疆经济道起于上海;四号线路广疆经济道0起于香港、深圳、广州;五号线路 川疆经济道0起于成都。以上五条经济道及其沿途城市, 由中国境内的铁路、公路、航路干线联通, 组成中国内陆新丝绸之路经济网, 经新疆西行穿越中亚、西亚地区, 连接欧洲的铁路网, 抵达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 形成/ 超级国际内陆经济道。新丝绸之路的崛起, 将为中国经济特别是陕、甘、宁、疆西部经济注入 新的活力, 并将把更多的实惠, 带给东、中、西部的百姓。

中亚地区是这条欧亚大动脉的枢纽, 而地处中亚腹地的新疆伊犁地区, 长期以来都与中亚五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和联系。因此, 我们提出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立足点, 以中央实现少数民族富民固边的思想为指导, 构筑改革开放时期的新丝绸之路, 振新民族经济发展, 推动西部大开发进程, 建设和谐社会。

(一)构筑新丝绸之路的意义

1.有利于深入进行西部大开发。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西部省区共同的优势, 也包括新疆, 但新疆真正无可替代的是有别于西部其他省区的、能够构建西出通道的区位优势。

而伊犁独特且重要的地理位置, 更是成为了西部开发中最具潜力的宝地, 必将在东西合作中, 成为祖国西北边疆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地区, 从而推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2.有利于实现本地区的双向辐射。

新疆在我国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战略地位, 而伊犁地区则是新疆战略地位体现的主要载体。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在欧、美、日等国际市场受到较大程度影响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与中亚、南亚、西亚经济有很大且长期的互补性, 有着广泛深入拓展的空间。中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短缺, 需要通过进口, 而这些短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恰恰是中亚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源。石油、天然气、铜、铅、锌等在中亚国家都蕴藏丰富。而中亚国家作为内陆国家, 在交通、资金和技术方面也需要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帮助。

构筑一条新发展时期的新丝绸之路, 能有效地实现以中亚为市场辐射的经济圈, 同时也可以直接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将沿海地区中对中亚地区的贸易产品生产基地设在伊犁, 直接出口中亚, 继而重新筑起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新丝绸之路。

3.有利于探索富民固边新模式, 建设和谐社会。

中蒙、中朝、中缅等边境状况的实践充分证明, 发展是长治久安、有效抵御分裂势力影响的基础, 少数民族 富民固边的新模式的实质就是以发展促稳定, 以稳定保发展。伊犁地区与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俄罗斯接壤, 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 坦、乌兹别克斯坦)历史联系密切, 经贸往来频繁。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居民语言相通、生活习俗相似、宗教信仰相同。经贸合作也能促进文化传播。融合是和谐的基础, 越深度融合, 繁荣发展, 互利双赢, 越能保证边境安宁稳定。

(二)新丝绸之路内容构想

1.形成以伊宁为中心的中亚物流中心。

伊犁地区沿边有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 特别是霍尔果斯口岸, 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城市, 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临近霍尔果斯、都拉塔、木扎尔特三个口岸, 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内地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咽喉和商贸集散地, 扼东西交通之要冲。1992年被中央确定为沿边开放城市, 是祖国西部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 是新亚欧大陆桥西部桥头堡和连接中亚的主要窗口。

目前, 乌鲁木齐已经成为辐射中亚的商贸中心, 这个地位是确定的。伊宁的更大优势在于建立面向中亚的物流中心, 这一优势是新疆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 甚至比乌鲁木齐更有优势。因为物流中心所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商贸业, 更重要的还在于产业基地, 主要是出口加工, 而伊宁市必然会成为新疆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国际商贸中心, 伊宁市的城市支撑不足, 但建立国际物流中心, 伊宁市已具备城市支撑的各项基础和条件。以建立进出口商品集散地为目标, 突出货物集散、配送和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形成高层次、规范化、适应货物流通快速发展要求的大物流区域。

2.扩大中国对外贸易。

当前, 中亚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在全球传统出口市场一路下滑的大背景下,我国面向中亚的对外贸易不降反升。近几年, 伊犁自治州实施的外贸强州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外贸进出口屡创历史新高, 为自治州的十一五规划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8年, 伊犁州直对外贸易额首次位居全疆第一。

中亚五国每年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纺织品、轻工产品、食品、机电、音像制品等;中国需要从中亚国家进口的主要是钢铁、铜、铝、羊毛、皮革等原材料产品。我们要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扶持地方产品出口, 努力扩大外购产品出口规模, 坚持/ 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方针;同时要加快调整进口结构, 改变原来重出口、轻进口的观念, 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先进技术设备、国内紧缺的原材料及资源和环保产品的进口, 以促进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随着精伊霍铁路(精河-伊宁-霍尔果斯口岸)的建成运行, 依托伊宁火车站、伊宁航空港、国道218线形成的立体通商网络, 伊犁地区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凸现, 将成为新疆与中亚国家经贸往来重要的中心, 必将在中国西部形成一个资金、人才、商品、信息集聚的高地, 形成面向中亚,辐射西亚、南亚的商品集散中心、经贸信息中心、文化交流中心。

3.加快振兴本地经济。

(1)加工制造业的振兴。将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把生产基地设在本地区, 产品直接出口, 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如棉制品加工、水果产品加工等。国内已有不少大型企业将制造工厂直接设在了伊犁, 生产的产品直接出口中亚地区。如四川长虹集团就与新疆伊犁物源公司联袂, 在新疆伊犁地区霍尔果斯口岸建立长虹彩色电视机组装厂, 产品全部出口中亚国家。据长虹集团的负责人称, 电视机在中亚国家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且中亚市场对长虹品牌非常认可。在霍尔果斯口岸建立电视机生产基地, 是长虹的战略选择之一。

(2)旅游业的创新。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初, 就有欧美和日本、韩国等地游客提出, 希望新疆能够开通丝绸之路北道旅游线路。据自治区旅游部门的人士介绍, 丝绸之路中道的旅游开发已经很成熟, 南道基本荒芜, 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 而/ 丝绸之路旅游0又急需更新换代的产品, 因此, 古老的丝绸之路北道旅游开发势在必行。而伊犁作为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地区, 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旅游业也成为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来自伊犁州的统计显示, 2007 年, 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95万人次, 旅游收入6.8 亿元, 拉动相关行业收入增长29.2亿元。

1.合理规划地区内部旅游。素有塞外江南美称的伊犁, 既有雪山冰川、长河落日的雄浑, 又有桃红柳绿、渔舟晚歌的景象。巍巍天山作屏, 滔滔伊河为环, 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新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的桥头堡, 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大气磅礴的秀美山川本是亘古自然的造化, 一经同绚丽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灿烂悠久的历史人文相结合, 再引入精巧别致的现代气息, 必将游人络绎, 带来源源财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将以那拉提草原风情游为龙头, 以伊宁民俗风情游为核心, 以霍尔果斯口岸边境游为突破口, 大力开发/ 自然生态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冬季冰雪游、跨国边境游五大产品体系, 力争两年内将那拉提旅游景区建设成国家5A 级景区, 成为中国的旅游名州。

2.积极联合跨区域旅游。早在2006年, 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及文物管理部门人员就在新疆吐鲁番达成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丝绸之路联合申遗 是整个亚太地区第一个作为文化线路申报的世界遗产, 一旦申报成功, 将为丝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发展带来崭新的契机, 伊犁作为丝路上重要的必经之地,和相邻的其他中亚国家可以联合起来, 做大做强跨区域的国际旅游产业。

3.开发多元化旅游商品。伊犁传统的旅游商品主要有冬不拉、草原石人、哈萨克、维吾尔族服饰、民族餐饮用具, 全国知名的素有新疆茅台美誉的伊犁大曲和伊犁苹果, 还有哈萨克族的手工刺绣、木雕、羊角鞭, 锡伯族香袋、伊宁马鞍等旅游商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极富装饰性, 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4.加强民族间文化交流, 实现富民固边。伊犁的主体少数民族为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和塔吉克等民族, 与中亚五国的主体民族形成众多跨境而居的现象。他们语言文字相通, 风俗习惯相近, 宗教信仰一致, 行为方式近似, 这种历史造就的深厚的民族、宗教、文化情结和长期以来密切的不间断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 形成了向中亚开放独特的、深厚的人文资源优势。

地区间有计划地开展区域文化、学术、艺术交流, 策划和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单项或综合性体育比赛、运动会, 这些都能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稳定边境社会, 共建和谐环境。

5.打造中亚经济圈的桥头堡.2008年10月,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七次总理会议在与我国新疆伊犁大面积接壤的哈萨克斯坦举行。会议表现出成员国多种更务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需求,其多种需求给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新疆伊犁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温家宝总理在会上的讲话和四点建议, 更成为推动伊犁乃至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四、结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在党中央正确方针路线的指引下, 新疆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伊犁为桥头堡构筑起的新丝绸之路, 顺应时代的潮流, 在合作中求发展, 共同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 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大力推动下, 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这条/ 新丝绸之路0必将会迈向成功, 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 伊犁, 将以崭新的形象和无穷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 胡 炼)[ 作者简介]黄木生(1949-), 男, 长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6.发展劳务经济 开创富民之路 篇六

——关于桃江县劳务经济发展的调查

伍金辉

内容摘要:桃江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5%,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535元。如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县城经济的发展,建设小康、和谐农村,是摆在桃江县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近年来,桃江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文就桃江县在发展劳务经济中取得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建议等作个简单的论述,希望能给全国各地尤其是贫困县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有所启示。

关键词: 桃江县劳务经济发展障碍因素对策

桃江县位于湘中地区,资水中游流域,总面积4948平方千米,人口96万,有城乡劳动力48万,其中农村劳动力44万,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89%。由于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共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7万。近年来,桃江县委、县政府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城经济、加快小康步伐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至今年3月底,全县已累计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万人,年劳务收入达12亿。

一、桃江劳务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桃江县劳务输出已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输出转移人数也由最初的几千人增加到目前的20万人。在这二十多年中,最近的几年无疑是发展最快的,而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由盲目自发输出向有组织输出转变。

近年来,政府提高了对劳务输出的重视程度,并采取了一些好的办法。虽然目前桃江农民工转移输出仍以“亲带亲、友带友”的自发方式为主,但有组织输出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桃江县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首先是加强了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的建设,目前所有乡镇均建立了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并做好了“一图二表四帐”(“一图”:一站式服务业务流程图;“二表”:农村富余劳动力调查表和登记表;“四帐”:农村富余劳动力登记、培训、转移输出就业和回乡创业台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其次是加强劳务交流与合作,尝试劳务派遣。桃江县于1992年就成立了驻广州办事处,并开展了劳务派遣,形成了收集信息——考察用人单位——组织输出——跟踪服务管理的工作模式,仅2008年以来,办事处查访企业3300余家,收集有价值的用工信息8300多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7500个。马迹塘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在长沙设有劳务输出点,仅在湖南日报社的劳动输出就达100余人。

(二)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在长沙某建筑工地打工的郭某,已在长沙的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五年,最初从事的工作是装模,辛苦不说,而且遇上雨天就没事干,工资低,后经过自己不断摸索学习,学会了绘图纸、看图纸,现在他不用天天干粗活了,只需放样、巡查,而且拿的是固定的每月3000元的工资,还有奖金。在桃江外出打工的人中,像郭某这样的事例在长沙的建筑行业有很多,在全国各地的很多工厂企业也有不少。桃江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自学,即在实践中增长经验技能,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仅2008年以来,桃江县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000人。去年年初至现在,更是抓住农民工返乡潮流抓紧培训,对全县90个贫困村的农民共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546期,培训近10000人次,输出6700人次,创收1145万元,贫困村农民人均增收250多元。今年桃江县确定了桃江技工学校等8家办学单位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进

1一步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今年前3个月培训3658人。同时,去年以来着力打造的“桃江保姆”品牌培训已取得成效,预计今年将培训桃江保姆1000名。通过电视台等媒体宣传了“桃江保姆”这个品牌,提高了桃江外出务工者在全国的知名度。为方便农民培训,去年,桃江就业服务中心建立了桃江就业服务信息网,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布培训、求职信息,并提供法律服务。

(三)由单一外出打工向外出打工与回乡创业并重转变。

桃江县桃花江镇的农民企业家仇祖元回乡投资400万元创办凉席厂容纳农民工100余名。像仇祖元这样通过在外打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后回乡创业的事例,近年来在桃江各乡镇出现了不少。他们的创业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并吸收了大量本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同时,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回乡创业,桃江县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对回乡创业人员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手续办理程序,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对返乡人员创办企业的信贷要求,金融部门优先保证;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享受与外来投资者同等的优惠政策;安排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数量的返乡人员创业的商贸和服务型企业,可享受国家税费减免等有关优惠政策。

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城镇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一,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据测算,非农劳动力比例每增加二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约增加600元,现在44万农村劳动力中,非农劳动力比重已达45%,据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桃江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其中贫困农民人平收入由1994年的不足400元增长到2007年的1401元,增长3.5倍,而劳务收入占大头。走进桃江广大农村,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充分显示了农民增收致富后的新景象。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输出一人,全家脱贫;输出一群,致富一村”的典型。第二,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外出务工农民,通过工业化的“实习”、城镇化的“融入”和现代化的“消化”过程,使他们完成了一次人生“思维和能力再造”的飞跃,成为农村社会进步群体和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再加上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重视,桃江农民的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第三,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桃江很多“打工仔”、“打工妹”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外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攒到了票子,带着发展家乡,回报社会的愿望,“凤还巢”回乡投资创业,为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要发展,必须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走产业化道路。

二、影响桃江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难度加大

据统计,桃江县农村劳动力的增长在近几年内将达到高峰,使富余劳动力的总量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青年农村劳动力,与之矛盾的是城镇劳动力中下岗人员、行政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就业形势严峻,使其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量有限,进而影响到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另外,桃江外出务工人员因素质不高,仍集中在竞争性小的如建筑、码头等技术要求低的繁重体力劳动岗位和环卫、餐饮、保姆等苦、累、脏岗位,全县高中文化程度的外出务工人员不足3万,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者不足4万。这种农民素质不相适应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对桃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影响是突出的,严重制约其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信息闭塞制约了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桃江是个山区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句话叫“望见屋,走得哭”,形容山高路远,条件艰苦。虽然县里有劳动力市场,但从偏远的村庄去一趟县城也不容易。虽有信息网站,但农民几家有电脑?几个会用电脑?由于市场信息不灵,不知道劳动力需求的地方、类型、特点、数量、质量等,往往处于盲目流动、盲目应聘之中,那种“带钱出去,空手回来”的现象并不鲜见。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脆弱,社会管理水平低,制约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很少有参加社会保险的。笔者调查,在长沙某建筑工地打工的300多名桃江民工,从事的是高危工作,但没一人参加工伤保险,至于医疗、养老保险更不用说了。用他们自己的话,现在还年轻,虽上有老,下有小,但还能维持,至于老了怎么办,他们一脸茫然。另外,他们最怕的是生大病,对他们的家庭来说那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另一方面,农村老人社会保障能力弱。在桃江农村,可以见到很多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还在地里劳作着。他们的养老靠土地,靠子女,而对于人均仅有0.5亩耕地的他们来说,靠土地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至于子女,因其自身负担重,一般也没有太多的钱给父母。这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很多日子是艰苦的,遇上天灾人祸也毫无保障,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的情况时有发生。更令人担忧的是,留在家里的老人因子女外出而倍感孤独,甚至有的因孤独而自杀(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精神需求等问题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小孩来说,很多是靠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看管,长期没与父母在一起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有的虽与父母外出,但因很难进入城市学校而荒废学业,成为城市流民。这“一老一小”问题与和谐农村要求不符,并制约着桃江农村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束缚着劳务经济的发展。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城市都在消除就业歧视,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但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使进城农民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往往得不到城市的吸纳,得不到公平的居民待遇和起码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歧视地位。现行的土地、户籍等政策让很多的农民往返于乡村和城市之间,成为“候鸟”,人为地引发“民工潮”。除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外,用工单位的侵权行为,使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也影响劳务经济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桃江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桃江劳务经济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喜中有忧,存在的问题绝不可小视。为保持桃江劳务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标本兼治,多措并举。

(一)完善管理服务,优化转移输出就业环境。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劳务经济的认识,完善各项管理和服务,为农民工有序流动提供各种帮助。要建立以县就业服务机构为中心,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基础的覆盖全县的农民工服务网络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信息、培训、维权等服务,让农民工拥有一个真正的靠山和“娘家”。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降低农民落户城镇的门槛,在土地所有权属国家的前提下,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自由流转土地,既减少土地对外出务工农民的牵绊,又使“下岗”返乡农民工不因无地可种而失去基本生活来源和保障。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民工居住、子女就学、计划生育管理、流动农民党员管理等方面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便利。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并严格执行,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加强农村社会化管理,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救助等保障机制。如以农民为主、政府引导协助建立村级养老院,实行社会化管理,既能改善独守在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又能让外出务工者安心工作,维护农村的稳定、和谐。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要整合教育资源,将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教育,劳动部门管理的技工教育,农业部门管理的“阳光工程”,扶贫、移民等部门培训工程及社会办学等培训资源统筹发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民工的培训,让未来的农民掌握从事非农产业或现代化农业的本领,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培训现有农民工,提高农民工技能,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各类职业培训要符合市场的需要,提倡多开展“定单”培训。

(三)大力开展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回乡创业。

近几年,桃江劳务输出的规模是庞大的,但随着新增劳动力、现有的还没输出的劳动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减员劳动力这三部分人的汇合,还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劳务输出大有潜力可挖。政府在加强引导和服务的同时,要多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拓展劳务输出领域,向国外输出桃江民工。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扩大就地转移就业规模。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益阳市政府[2008]3号文件

[2]成威,《乡镇工作的几点思考》《益阳通讯》2007年15期

[3]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4]《益阳新农村建设现状》《益阳日报》2009-3-30.[5]《十一五规划建设学习问答》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写作过程记录表

(此页由学生填写)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

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

7.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内涵式发展之路 篇七

一、科学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内涵是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要发展, 就要回归到抓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本位上来。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是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

1. 制定方案, 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 我们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管理,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 就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责任制度、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教研部门、各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真正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做了详细的规定。把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主要精力引导到课堂教学管理上来。

2. 活动引领, 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

在贯彻落实《意见》的过程中, 开展了“葫芦岛市创设教学情境年”系列活动, 举办了校长论坛、教师论坛、教研员论坛。引导学校、教师重视研究课堂教学, 以此为突破口, 不断优化课堂, 大力促进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解决新课程实施的要点问题。多次召开“新课程课堂教学现场会”, 通过听课、点评、交流和总结的方式, 解决课程实施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召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现场会, 研究如何运用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邀请实验区学科优秀教师来我市现场作课, 采用“同课异构”等方式, 理清新课程课堂教学思路。

3. 指导检查, 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

为了落实《意见》, 我们采用视导检查、调研、召开拉练式现场会等形式, 结合“普九”验收, 对全市各县区进行“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督导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调研中发现由于结构性缺编, 有的农村小学不能按计划开英语课, 我们决定实行走校制, 即县域内或乡域内英语教师资源共享, 基本解决了个别学校英语课程不能开设问题。

检查指导有利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实施, 是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4. 课堂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呈现显著变化

《意见》的实施, 使课堂教学呈现新面貌。“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基本看不到了, 课改中出现的“浅层次讨论”、“虚假探究”基本杜绝了。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成为教学当中的自觉行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关注学生的情感, 教学方法切合学生实际, 问题设置得当, 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思维活跃, 敢于质疑提问,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交流问题时, 所涉及到的知识和理论具有一定深度, 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现代教育技术普遍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师制作了许多高水平的课件, 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运用知识的条件, 激活学习主体, 化解目标中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 增大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注重培训,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实施新课程以来, 我们始终把加强教师培训和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教育制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

1. 打造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

课程推进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跟不上课程改革推进的要求。基于此, 我市出台了《葫芦岛市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方案》。各学科教师全员参加, 分片培训, 分级递进。采取网上自学、学科部分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

组织教研员深入各学校, 采取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的方式, 与教师一起研讨。针对一些难点问题, 教研员与任课教师共同备课, 有时走上讲台亲自作示范课。我们探索和构建了“听课—评课—合作备课—课堂实践—分组反思—全校点评”的我市研训工作模式。

通过此项工程的实施, 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为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增强了自转能力。

2. 创新教材培训模式

聘请专家进行教材培训。几年来, 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出版社共同努力, 我市中小学教师教材的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并在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们采取更贴近教学实际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教材培训,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培训内容上, 因为教师已有通识培训基础, 我们要求培训者重点讲解教材设计的亮点、使用过程中需要规避的问题, 并结合课例讲解如何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如何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实际问题。在培训的组织上, 我们培训到县 (市、区) , 根据教师区域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请名师进行互动式研讨。如:2009年组织全市普通高中部分学科教师开展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活动。请山东省实验中学钟红军、张永花老师与我市教师进行成长对话、备课对话、课堂对话, 采用课堂教学观摩、课后相互交流等方式, 研究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问题。

培训工作不仅请进来, 而且走出去。组织学校领导参加省内外培训;组织部分学科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代表参加省“专题培训”和“考察培训”。这些人员走出去, 开阔了视野, 转变了观念, 提高了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

3. 在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们确认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市34所学校参加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不同学段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研究”、市教师进修学院及各县区教研部门参加的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大教研大培训模式构建”, 同时作为辽宁省30个参选课题, 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评选。目前各学校校本教研针对性得到加强, 在各级骨干教师的带领下, 传统的个人备课模式被组内分工合作模式所取代。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促使教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在思辨中提高自身素质, 为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保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转。

三、准确定位, 内涵式发展呈现良好效果

有管理就有质量, 加强课堂教学有效管理和对教师全面、深层次的培训, 抓住了教育管理的关键, 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发挥教师的潜能, 全方位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我市高考成绩在全省较以前位次前移, 实现自身历史性突破。义务教育也呈现新变化, 质量检测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内涵式发展定位, 促进了全面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市已全面通过“提高普九”验收, 龙港区已通过“双高普九”验收, 其他各县区也正在向“双高普九”迈进。我们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基础教育强县 (市、区) 建设工作意见》要求, 正在进行“农村标准化学校”、“城市现代化学校”标准的制定, 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做前期准备工作。

8.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篇八

中国的事情有点复杂。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已经从人人勒紧裤腰带、高喊着政治口号、整个国家陷入无休止阶级斗争的疯狂年代,进入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真正建设黄金发展期,人均GDP从全球垫底上升到中上游,GDP总值从全球20多位上升到第二位,年前有国外机构按购买力计算将中国列为全球第一位。这是多么震惊世界辉耀千古的伟大成绩!然而不知为什么,近来总能听到国内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和诽谤,甚至还怀念起了文革。

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确遇到了一些伴随着发展而来的问题:政治改革的滞后、民主法制的不健全、社会财富的差距、官僚腐败的滋生、民粹思潮的泛滥、资源能源的浪费、环境空气的污染……重叠交错,积重如山。但是,这些问题和困境能够跟35年前整个国家和人民一贫如洗、人人红着眼斗来斗去的文革浩劫时期相比么?不,不能!许多年轻人不了解历史,可以去问问60岁左右的人。

我们应该永远怀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父邓小平,中国应该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下去!再走个35年,再走个350年!

这两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下行的“新常态”。如何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提出创新驱动,要求以中关村为示范,发展绿色、集约、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

众所周知,中关村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芽伸枝成长起来的。1978年,邓小平在接见陈景润等中关村的科学家和教授时,提出了“科教兴邦”的战略国策,并打开国门,部署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政策,陆续派遣了几十万留学生,学成后基本都回到了国内,由此奠定了中关村和中国的发展根基。时至今日,中关村已经拥有联想、方正、百度、新浪、小米、京东等2万多家高新企业,海归人才创办的高新企业占全国近半数,201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3.5万亿元。

本期“封面故事”《首都“海聚”荟英才》一组文章,说的就是北京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故事。成立6年多的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在一位“老中关村”袁方主任的带领下,计划到2020年,聚集10个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开发团队,聚集50个左右由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高科技创业团队,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北京创新创业,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和吸引上千名具有真才实学和发展潜力的优秀留学人员来北京创新创业。如今,这项工程进展到哪一层?敬请读者关注。

“经济”版“财富人物”《玛丽莎·梅耶尔:改变雅虎的美女CEO》,在精英云集的硅谷地带,长袖善舞,技压群芳,抒写了精彩的智慧人生和商业墨迹。还是应该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他推开了闭关锁国几十年的中国大门,让我们领略到了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梅耶尔等美国知识英雄的风采和光辉。

“科技”版 《彭扬:让中国网民像用水用电一样用互联网》、《方正信产刘欲晓:智慧城市是“面子”更是“里子”》、《刘东元:打造科技创新企业“小航母”》、《用友优普:造就企业互联网时代的“富一代”》、《在科技之新中彰显人文之美》、《我眼中的互联网创业》,“文化”版《杨再春:让有限的生命更精彩》等文章,不管记人记企记事,核心还是人才。没有这些人才,没有改革开放,中关村和中国的任何一个村庄并无多大差别。

上一篇:农机校党支部2011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给排水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