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初三历史 教学工作总结

2024-07-08

北师大版 初三历史 教学工作总结(精选9篇)

1.北师大版 初三历史 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2009-2010学年度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马场九年一贯制学校:赵爱双

新学期开始了,还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初三的学生就要参加中考了,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考试,通过中考,学生们会为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去不断追求,这学期,学校安排我继续担任历史教学工作,这对于初次教毕业班的我来说,也是一次考验,这学期的历史教学仍然是十分的繁重,因为历史是一门在中考中所占分数相对低的科目,所以学生们不是很重视学习历史,但是我会认真钻研历史课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谦虚谨慎、努力工作,为了把本学期毕业班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课改理念,紧紧围绕中考考纲,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情况

本期我任教初三年级1—4班共4个班历史课。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我想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适当加快,以便中考前有充裕时间进行复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强化记忆中考考纲所要求的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材分析

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中国近代史下册前三单元中的部分内容和初三世界史上下册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1917—1945年是十月革命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②“一战”后建立的凡-华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1929—1933大危机的发生,又一次激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③德,意,日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二战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四、教学措施:

1、狠抓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重点有层次。

2、根据不同层次成绩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使学生共同进步。

3、指导学生如何搞好历史复习,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4、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5、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6、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7、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8、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9、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

10、加强课外辅导和晚自习指导,搞好考前的辅导。

11、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12、认真搞好中考历史复习,确保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13、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总之,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的学习情况,我会不断的加强业务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认真的研究近几年的历史中考试题,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相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有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今年的中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2010-3-1

2.北师大版 初三历史 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一、提出的问题要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随意实施的, 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解决和完成。通常情况下来说, 小组合作学习大都针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因此,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抓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不能偏废一隅。

【案例】:执教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的时候, 我提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问题:

(1) 合作学习找出夏商周三代建立的时间及其建立者、都城、朝代灭亡的时间, 并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2) 总结出夏商周三代灭亡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问题 (1) 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而问题 (2) 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1) 很快在各个小组的齐心协力之下顺利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内容, 其列表概括能力亦得到了有效提升。而针对问题 (2) 同学们更是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经过各个小组的激烈讨论和最后的师生讨论, 最终一致认为:统治者一定要勤于政事、爱护自己的子民, 而统治者所实施的政策也应该符合百姓的心愿;统治者在用人方面应做到唯才是举, 广纳谏言;而那些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定终将会被我们的人民所抛弃。

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有效抓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备课, 找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所在,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确保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才能真正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难易适度

对于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 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应该要尽量充满趣味性, 且需要做到难易适中。充满趣味性的、难易适中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兴趣。

【案例】:执教北师大版初中历史《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的时候, 在合作学习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呈现出十二生肖的甲骨文, 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各个小组的同学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 猜想以下甲骨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是什么字?任务布置下去之后, 各个小组的同学参与热情非常之高, 等到最终的回报环节的时候, 各个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虽然他们给出的答案不尽准确, 但是大家都愿意尝试。等到我最终公布答案的时候有的同学才恍然大悟。

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 我提出的问题不仅具有趣味性且难易适中, 充分抓住了同学们的兴趣点, 因此才会营造出如此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这次合作学习内容并不是课标所要求的内容, 但是却给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性与开放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 所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和开放性。那些无价值的且缺乏开放性的问题对于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非常不利的。

【案例】:执教北师大版初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第三个子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的时候,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合作学习问题:“台湾同胞, 我想对你说……。”这个问题对于不仅具有一定的价值性, 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就可以点燃同学们合作学习的兴奋点, 不用教师多说同学们就已经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由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在发言中有的同学表达出了祖国母亲急切盼望游子回归的心愿;有的同学斥责“台独”分子的丑恶嘴脸和卑劣行径。本次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解决, 不仅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可谓是一举两得。

因此, 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和开放性。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合作学习一定会得到质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提出一定要有目的性,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 要有趣味性, 难易适度, 要有一定的价值性与开放性。这也是我的一点浅见, 不足之处还请同行和相关专家批判斧正。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新课程背景下运用相对较多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意识, 激发初中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本文主要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提出策略展开论述, 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提出,策略

参考文献

[1]胥子明.合作学习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 (中学) , 2010 (03) .

[2]王俊芳.再论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08 (01) .

3.北师大版 初三历史 教学工作总结 篇三

历史教科书对于人们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籍。因为,教科书中的内容是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是学生、老师眼中的“金科玉律”而被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一旦出现错误信息、短视见解和刻意歪曲的内容,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延展会造成一定的偏差。只有真正的历史才能使人明智,而歪曲、自我粉饰的历史只会让人们厌倦甚至反感。最新的历史课标已经出来,带来的必然是教科书的更换,在教科书还没有更换的情况下,针对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几个问题不惮词费,略陈鄙见。

第一种问题,材料的人为选择。在教科书中往往为了证明或者说明一个观点而去找、用一个材料,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观点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材料可能存在人为的刻意歪曲,或者是材料带有片面性,容易误导别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没有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笔者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一课中,关于张元隆案的描述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书中这样描述:“康熙时上海有大商人张元隆曾经广买船只,往来于海上进行贸易,他还设想打造远洋帆船一百艘与外国商船竞争。但当时的江苏巡抚张伯行把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竟制造冤案,诬陷他结交海盗,罗织株连,严刑逼供,夹毙船夫十二人,拖延五年不结案。”这样片面的描述会给教师,特别是学生带来很大的误解,学生会简单地认为张元隆是“好人”,而张伯行是“坏人”,但是如果坚持“史由证来”的原则的话,认真研究一下这个案件,会发现这里的描述过于片面。

首先来说下张元隆,此人为上海县人,“声名甚著,家拥厚资,东西两洋,南北各省,倾财结纳……党援甚众”,是江浙沿海有名的大海商。张元隆常贿赂官员,向两江总督噶礼行贿数量特别大,噶礼甚至调用水师战船帮张元隆运大米。张元隆借用战船运米,避开海关盘查,顺利实现了卖米牟利的目的。后来引起了江苏巡抚张伯行的警觉,张伯行呈上奏折,弹劾噶礼受贿和纵容张元隆贩卖稻米出洋,很有资助海贼的可能,并下令逮捕张元隆及其属下船主,进行审查。然而,张元隆资助海贼的这些怀疑始终缺乏证据。张元隆不堪牢狱之苦,竟病死狱中,还有12名船主耐不住严刑拷打亦相继毙命。由此可见,张元隆其实是个奸商。所以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的描述过于片面,没有反映出真实的张元隆。

再看江苏巡抚张伯行,以“操守清廉”著称,在康熙时他享有“天下清官第一”的美誉。张元隆死后,康熙帝又派吏部尚书张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前往复审,张鹏翮也有清官之名,但“为噶礼所制”,康熙五十四年(1715)七月,张鹏翮奏陈张伯行诬陷良民、枉奏海贼、挟诈欺公,应处以斩监候(即死刑缓期执行)。康熙帝谕谓:“噶礼才有余,治事敏练,而性喜生事,屡疏劾伯行。朕以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手批不准。此议是非颠倒!”最后康熙帝怜惜张伯行廉洁清正,命其留任,噶礼则按议罢官。为了使江南官场不至于陷入混乱,他将张伯行调进京城,命南书房行走,署仓场侍郎。在他被革职的时候,苏州民众竖起黄旗,赴张鹏翮公馆,请求保留其巡抚之职。张伯行对张元隆的追查,体现了其国事至上的责任心。虽然他触犯了江南高官的利益,被江南官场孤立,但他为官清廉,声望很高。

但是这样描述,书中一点都没有涉及。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康熙年间张元隆案的全貌的话,不难看出编者只是片面地选用了与“闭关锁国”相对应的部分材料,而这种片面的描述更容易误导教师、学生对张元隆和张伯行的认识,不利于我们掌握真正的历史。

第二种问题,对部分历史知识描述不准确。比如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西欧所有国家。”这样把文艺复兴的范围说成是在西欧部分国家的观点显然是相当不准确的。文艺复兴发生在14到17世纪,在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同样在东欧也得到了传播和发展,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如,16世纪波兰哥白尼的巨著《天体运动论》的问世,是波兰文艺复兴在科学领域深入发展的体现。捷克的杰出教育家夸美尼斯(1592—1760)提出的教育学的重要原则,是文艺复兴在教育中的反映,被誉为“近代教育科学之父”。这些都说明了文艺复兴不仅仅局限在部分西欧国家,东欧部分国家也在其中。

这种教科书观点严重落后于学术界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中也有出现。笔者认为比较典型的是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中的这一观点“当时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元朝形成回族”这个观点很有商榷的必要。元史专家邱树森等认为“元代回回人……为回族民族共同体形成奠定了基础。”“明代是回族共同体的形成时期。”这个观点早在1996年就已经出现了。现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界一般认同以下说法:“元朝时更有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由此可见,元朝时回族开始形成,而教科书中将“开始形成”变成“形成”,这样的观点是严重滞后,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观点。

第三种问题,观点含糊不清。比较典型的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西藏和平解放”这一目的内容中有这样一句话:“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看完后就有个问题,“西藏和平解放的标志是什么?”是“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还是“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而配套教参上也没有给出明确答复。这样的描述会误导学生,很多同学都会选择后者,但真的是这样吗?在2001年第3期《中共党史研究》中有一篇阴法唐(解放西藏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五十二师副政委,后曾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回顾》,其中这样写道:“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西藏的和平解放。”什么是十七条协议呢?1951年5月23日签订的《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为十七条协议。现在一般认为西藏和平解放的标志是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显然教科书上的说法不够清楚。

第四种问题,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诸多历史描述的局限性。如,十年文革只有一课内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聊聊数段文字,也没有相关的补充材料,完全无法展现其真正的历史面貌。这主要是受限于长久以来形成的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主要线索的历史思维。这给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历史思维造成很大的阻碍,让老师、学生固守书本上面一些陈旧的思维,不能以更为开放的全面的新视野去回顾历史进程、去分析当下社会问题、去展望社会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阶级斗争史观有所淡化,其他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正在逐步进入中学历史教学中。人们对一些时间、人物的评价有很大的突破,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教科书上面确实有部分内容有待商榷,但是我们不能混淆了学术争鸣与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和功能指向。比如,在对李鸿章的评价上,过去我们说他是卖国贼,现在不少老师对他的评价,或者是在引导学生对他评价的时候,一下子就反过来了,成了不是卖国贼,说其有多少的无奈,赞其有多少的功绩。这其实是没有能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进行客观分析和阐释,陷入了矫枉过正这一极端,这是历史教师功力不足和思想浮躁的表现,这样的极端或者说是不客观的转变,长期下去会导致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

有些历史人物或者历史问题,在学术上争论是可以的,但是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是要慎重考虑的。因为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不当的教育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严重的还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作为教科书,价值取向应该趋向客观,使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和经历,使学生产生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所以,历史教科书既要在知识上注意恰当的广度和深度,又要意识到论点的相对性和开放性。以说真话而出名的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有这样一条微博:“教育部表示,要修改教材中关于张衡地动仪的描述,举双手赞成!其实,类似这种不严谨、不规范的描述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建议把能改的和敢改的都打包改了吧,为了孩子。”

参考文献:

[1]邱树森.回族史:上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117,329.

[2]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2.

4.北师大版 初三历史 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代】二府中书门下行政机构

枢密院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朝】

中书省行政机构

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

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5.北师大版 初三历史 教学工作总结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 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雅尔塔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有积极作用。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苏德战场的胜利,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反对战争、热 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指导示目标

1、导入新课: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使世界 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蒙受了战争的巨大灾难。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 国家和人民只有联合起来,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才能尽快打败和消灭法西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2、学习目标:

1、了解《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2、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3、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影响和历史启迪,树立正确认识战争和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关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二、合作探究释疑难 一)自主学习

阅读材料,了解《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树立正确认识战争和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关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 1.《联合国家宣言》

阅读教材,请同学们思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扩大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有什么变化?

归纳出绥靖→中立→参战的过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法西斯已成为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了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消灭法西斯,被侵略国家日益走向联合。掌握《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目的、时间、参加国和主要内容。然后,进一步明确:《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这些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同盟各国在军事上协同作战,在政治上磋商求同,经济上相互援助。它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1942年,三大战场都发生了具有转折性的关键战役。

探究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苏胜德)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希特勒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军队。先后出动飞机十万架次,投掷炸弹100万枚,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但英勇的苏联军民坚持战斗。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为苏联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冬季,苏军展开强大的反攻。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德军遭到了它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2.中途岛之战(太平洋战场—一美胜日)

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6月,日军进攻美国的太平洋海军 基地中途岛。美国成功截获了日军的密码,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最后,美国以少胜多,日军损失惨重。从此,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3.阿拉曼之战(北非战场——英胜意)

英军在蒙哥马利将 军指挥下反攻,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北非战场形势。这三场战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巩固并发展了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瓦解,推动了整个战场形势的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之战以前,日本几乎没打过败仗,而以后日本没打过胜仗。阿拉曼战役以后,丘吉尔曾说: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战无不胜。以这些战役为代表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阶段。

探究三:“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1.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提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大家可以结合一战中德国的失败加以分析)

东西两线作战。利用多媒体演示:诺曼底登陆地图,登陆路线,登陆战斗的图片;东西夹击德国进军路线。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西线逼近德国。苏军也在东线发动猛攻。从此德国便陷入盟军东西夹攻之中。1945年初,两线军队相继攻入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为加快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

2.雅尔塔会议

阅读思考:雅尔塔会议内容包括哪几部分?有什么作用?内容包括三部分。这些决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为夺取最后胜利和建立战后和平作出贡献。

3.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溃灭,欧洲战事胜利结 束。在反法西斯力量打击下,9 月,日本签定投降书。这样,一场人类文明史规模空前的战争结束了。反法西斯同盟一方取得彻底胜利。三)教师释疑: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法西斯轴心国是以德国为核心的,希特勒的胜利是建立在进攻之上的,进攻一旦停止,它灭亡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此外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巩固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三、课堂训练兼拓展

(一)填空题 1、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标志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2、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在法国 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3、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尽快结束战争和建立战后新秩序的问题。4、1945年5月,苏军攻克,将红旗插上大德国国会大厦,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5、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在美国战舰 号上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二)绩优学案第22页——24页。

四、回顾目标谈体会:

附:板书设计 《正义的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3、胜利:A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加速意、德灭亡

B雅尔塔会议,确定战后分区占领德国,美苏共同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C柏林战役,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D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投降

4、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伟大的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5、结果: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使世界人民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6.初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六

1.正确认识什么是中心对称、对称中心,理解关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

2.能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图形.

重点

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

中心对称性质的推导及理解.

复习引入

问题:作出下图的两个图形绕点O旋转180°后的图案,并回答下列的问题:

1.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两个图形是否重合?

2.各对应点绕O旋转180°后,这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老师点评:可以发现,如图所示的两个图案绕O旋转180°后都是重合的,即甲图与乙图重合,△OAB与△COD重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探索新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分两种情况作两个图形:

(1)作△ABC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2)作关于一定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第一步,画出△ABC.

第二步,以△ABC的C点(或O点)为中心,旋转180°画出△A′B′C和△A′B′C′,如图(1)和图(2)所示.

从图(1)中可以得出△ABC与△A′B′C是全等三角形;

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点O在这些线段上且O平分这些线段.

下面,我们就以图(2)为例来证明这两个结论.

证明:(1)在△ABC和△A′B′C′中,OA=OA′,OB=OB′,∠AOB=∠A′OB′,∴△AOB≌△A′OB′,∴AB=A′B′,同理可证:AC=A′C′,BC=B′C′,∴△ABC≌△A′B′C′;

(2)点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即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在线段AA′上,且OA=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

同样地,点O也在线段BB′和CC′上,且OB=OB′,OC=OC′,即点O是BB′和CC′的中点.

因此,我们就得到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例题精讲

例1 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O旋转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

解:(1)连接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

(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

(3)顺次连接DE,EF,FD,则△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例2 (学生练习,老师点评)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只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及其它们的应用.

作业布置

7.北师大版 初三历史 教学工作总结 篇七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挑起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考点分析】

识记:(1)重庆谈判:时间:1945年8月,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签订《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3)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4)三大战役的名称、先后顺序及意义: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②淮海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③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名题荟萃】

一、单项选择题

1.(2005·十堰)2005年4月29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实现了跨越60年的握手。想一想,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曾在哪里举行会谈()A.延安B.南京C.北平D.重庆

2.(2005·南充)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签订了()A.《停战协定》B.《双十协定》 C.《和平建国纲领》D.《淞沪停战协定》

3.(2005·重庆)1947年,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领导人是()A.彭德怀、贺龙B.林彪、罗荣桓 C.刘伯承、邓小平D.陈毅、粟裕

用心

爱心

专心 1 4.(2006·惠州)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A.孟良崮战役开始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开始

5.(2006·宜昌)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渡江战役、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渡江战役

6.(2006·河北)三大战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B.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C.为渡江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D.为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7.(2006年·江西)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的特点的是()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8.(2005·重庆)1949年4月,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覆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人民解放军解放()

A.北平B.天津C.南京D.广州

9.(2006·常德)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八国联军侵华B.中华民国成立

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D.蒋家王朝覆灭

10.(2004·惠州)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国侵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A.美国B.日本C.英国D.俄国

二、材料解析题

11.(2006·湖北)阅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用心

爱心

专心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是指什么地方?

(2)“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

(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革命思想?

三、问答题

12.(2006·上饶)学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共产党何时诞生?到2008年她走过了多少年历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哪些革命活动?(至少举4例)

(3)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顾中国历史,你有何感想?

【拓展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中共领导人是()A.刘伯承、邓小平B.周恩来、刘伯承

用心

爱心

专心

C.周恩来、王若飞D.邓小平、王若飞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A.陕甘宁解放区B.中原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D.苏北解放区 3.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是 A.1945年8月B.1946年2月 C.1946年6月D.1947年3月

4.1947年,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进攻序幕的是()A.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向大别山进军 B.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

C.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向豫陕鄂边进军 D.华东解放军向鲁西南出击 5.三大战役开始于()A.1945年8月B.1946年6月 C.1948年9月D.1949年1月 6.发起辽沈战役的是()A.东北人民解放军B.西北人民解放军 C.华东人民解放军D.中原人民解放军

7.人民解放军为截断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先攻占了()A.长春B.沈阳C.锦州D.北平

8.淮海战役中国共双方军队作战围绕的中心是()A.济南B.北平C.徐州D.武汉

9.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10.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11.被陈毅元帅称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12.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国()A.20年B.22年C.24年D.28年

13.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用心

爱心

专心)A.上党地区B.中原解放区C.山东解放区D.陕甘宁边区 14.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北粉碎了敌人进攻的是()A.毛泽东、周恩来B.刘伯承、邓小平C.彭德怀、贺龙D.朱德、陈毅 15.下列城市中,在三大战役期间和平解放的是()A.锦州B.徐州C.天津D.北平

16.《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下列哪座城市的解放体现了上述策略?()A.南京B.北平C.天津D.沈阳

17.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两大战役的部队是()A.华东解放军B.东北解放军C.西北解放军D.华北解放军 18.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不包括()A.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B.人民的支持C.解放军的英勇作战D.我强敌弱

二、材料解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回答:

(1)这是谁发给毛泽东的电报?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2)文中的“陪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3)类似的电报他发过几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4)毛泽东为什么要去谈判?结果如何?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问答题

20.陈毅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回答:

(1)结合课本内容判断一下,陈毅这首诗记述的是哪一次战役?

(2)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3)这一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用心

爱心

8.北师大版 初三历史 教学工作总结 篇八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好!我们先做一个拼图游戏.这有两幅拼图,请同学在黑板上拼出来.(两名学生分别拼出司南、指南针)

师:同学们认识拼图上的物体吗?它们有什么用途呢? 生:是司南、指南针.它们能指示方向、指南北方向.师:是的.(指着讲桌上的大磁针)看前面的磁针,静止时指的方向就是南北.师:同学们再看,这两幅拼图在黑板上为什么不掉下来?(边调整拼图位置边说)来回移动也不会掉下来?

生:拼图后面有磁铁.磁铁有磁性,能吸引黑板.师:有吗?(拿下来一块拼图,让学生们看到后面)真有.根磁性有关的现象属于磁现象.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索有关“简单的磁现象”.板书:简单的磁现象 [讲授新课] 师:下面同学们充分利用桌面的磁铁和其它物品,自己动手去发现去探索,要求仔细观察,思考观察到的现象能说明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实验)生:自由谈.师:根据学生谈的情况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磁体能够吸引什么物质?

2.磁体上磁性强弱处处一样码?有什么特点? 3.磁体之间互相靠近,有何现象发生?

生:回答第1个问题.师:在物理学里,人们把像磁铁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吸引钢铁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在具有磁性的物体统称为磁体.其实,磁体也能吸引钴和镍等物质.(同时屏幕展示)

师:磁铁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生:回答第2个问题.师:(可追问)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磁性强弱的?

生:根据吸引曲别针的个数的多少,吸引的个数越多,说明磁性越强.师:(归纳)磁体两端吸引钢铁的能力最强,人们把这两个部位叫做磁极,也就是磁性最强的地方.师:请大家说说磁体与别的物体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 生:磁体可以吸钢或铁.师:对,还有什么重要特性吗? 生:能够指示方向.师:很好.根据磁体的指向性有何应用呢? 生:指南针.(屏幕展示图片)

师:是的,指南针正是因为能够指示南北方向而得名的.不光是指南针,别的磁体也有类似的特性.(演示:用细线把条形磁铁平挂悬空,使它自由转动后静止;再把它转动180度,它仍要回到原来静止的位置)

物理学里,把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引导学生观察条形、蹄形磁铁的两端的标记.)师:关于指南针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生:自由谈.师:(播放影象)指南针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它的发明是自 然磁现象的成功应用,开创了人类应用磁现象的历史.师:磁体之间互相靠近,有何现象发生? 生:回答.师: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当磁铁两极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的规律是:(同时屏幕展示: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师:这个故事反映的物理道理是什么?

生:用磁体做成的棋子,且应用了“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道理.师:我们利用磁铁的两极可以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手拿住两条形磁铁,同名磁极相对的感受.再把一个环形磁铁套在直立的铅笔上,用另一个同名磁极相对的环形磁体套在上面.观察现象.根据此现象有何应用?——磁悬浮列车(大屏幕出示磁悬浮列车图片)

想象一下乘坐一列不接触地面滑行的列车飞驶的情景,你感觉不到来自铁轨的振动,听不到车轮碰撞发出的噪声,在列车以每小时400千米的速度直奔旅程的终点时,你只要舒坦地坐着就可以了.这是在梦中吗?不,这不是梦!虽然你很可能没有乘过这样的列车,但这种悬浮在空中几厘米高度的高速列车在一些国家已正式进入商业运行,这被称为磁悬浮列车.是什么使得车厢悬浮起来呢?

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磁极间吸引和排斥力的高科技交通工具.简单地说,排斥力使列车排斥起来的.我国在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线,列车时速可达300Km,上海磁悬浮列车在2003年元旦前一天运行大获成功,这标志着我这在这个领域已达到了世界水平倍受世人瞩目.师:大家谈到了那么多的磁体,那你们可不可以给谈到的磁体作一个间单的分呢? 生:除了天然磁铁矿石外,其余的都是人造磁体.师:(大屏幕出示天然磁体图片)

天然磁体可以直接挖掘采集获得.据史学家考证,最早发现的天然铁矿是在春秋时期,主要成份是四氧化三铁.古代称磁铁矿为慈石,意思是铁的母亲,用慈爱来描述磁石吸铁的现象.那有没有同学知道人造磁体是怎样获得的呢?(大屏幕出示人造磁体图片)生:用磁化的方法获得.师:怎么描述你所说的磁化呢?下面同学们试一试:把没有磁性的钢针或铁钉你能不能设法把它们变成有磁性.(给学生时间做实验,教师可适当指导)

生:方法1,把钢针或铁钉靠近磁铁;

方法2,把钢针或铁钉在磁铁上沿一个方向摩擦.(描述看到的现象…)

师:磁铁还有“传染”的特性被吸过的铁钉也有吸引其它铁钉的能力.在物理学中把这种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和叫做磁化.(同时屏幕展示)师:还有没有别的发现.生:只有钢或铁能被磁化,而其它物质不能被磁化.师:我真为大家高兴!使我高兴的是同学们观察的仔细,考虑问题的全面,学习方法的得当.铁被磁化后,磁性很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性材料(引导学生据此现象可制造磁起重机).而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因此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永磁体.除了铁、钴、镍外,近几十年来,科学家还制出了具有软磁性、硬磁性或其它电磁特性的材料,它们大多数是含铁、钴、镍的合金或铁和其它金属的氧化物,统称为磁性材料.磁性材料已经在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课前大家提到的磁体的应用.目前研制新的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是现代高科技的一个重要方面.磁化现象都是有易的吗?

(引导学生谈磁化现象的利与弊——拓展到消磁)师:引导学生谈有关磁现象的应用.生:铅笔盒盖、书包盖子上、门吸(门碰)、门铃、磁性衣扣、高层擦玻璃的刷子、机场安检口、各种磁卡、软盘、磁盘、磁带、冰箱门上的密封条、磁化杯、磁疗、广播、收音

机、耳机、耳塞、电话、手机、电视机、计算机…

师:磁现象还广泛应用在电机、电声、玩具、仪器、仪表、家电领域等.下面我们继续做几有趣的小游戏!

[知识拓展](屏幕展示下列内容)[增进技能]

1、进行游戏活动:你能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一些好玩的磁铁性质游戏吗?汇报设计的游戏.并说一说设计中应用的磁铁性质.如:“听指挥的小车”规则:不许用嘴吹,不许用手推,让小车动起来.2、巧取硬币:水杯中有一硬币,手不能沾水,水不能倒掉,怎样把硬币取出来?

3、(1)出示用纸包着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各一块.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的两端分别是什么极?请讲出你的理由是什么?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来设计.生:演示一块磁铁的中央系一根线绳.师:请你把指北的一端的纸剥开.果然是北极.掌声.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用磁极已知的小磁针来鉴别.(2)一根钢棒不知是否有磁性,如何用小磁针鉴别? [科学与社会] 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来判断下列事物是真是假.1、手拿磁铁在河里吸废铁买钱,竟吸上来一个纯金项坠.2、出图书馆的人将书放在出纳台上,人从监测通道中间通过,在出纳台的 另一端取书,如果此人身上藏有图书,监测仪报警.3、贴在商品上看似一般的价格标签.它具有磁性,能提供商品标准型号、名称以及价格等.4、光盘和磁盘都是应用磁现象原理工作的.师: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有关磁现象,但是还有一些疑问,如:小磁针静止时为什么指南北.还有,(播放景象)鲨鱼能笔直不拐弯地在海洋中遨游很长的距离,但不知道鲨鱼何以有这样的技能.要想得到答案,请同学们期待着“磁场”的学习吗!

电流的磁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2.认识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类似于条形磁铁.3.会用右手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和螺线管的磁极.4.了解电磁铁的构 造.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状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乐于进行探究.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1.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证明了电能生磁.2.探究通电螺线管磁场分布状态.[教学难点] 判断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和螺线管的磁极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类比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电池,导线,小磁针.老师演示实验:磁针,条形磁铁,塑料盒,铝块,学生电源,螺线管,铁棒,玻璃杯,塑料棒,大头针,电磁铁,砖块.[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这里有两个纸包着的物体,一个是条形磁铁,一个是铝块.同学们能看得出哪个是条行磁铁,哪个是铝块吗?()如果老师提供一个小磁针(大的,投影),你能不能借助小磁针来加以判断呢?(停顿)谁想好了,请举手.请你上讲台来判断一下.告诉大家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演示:将物体靠近小磁针,他判断能使小磁针偏转得是磁体,不能的是铝块.(如果学生将小磁针拿来移动,则要求小磁针不能移动)

他判断得对不对呢?(拆开白纸验证)是对的.那么 条行磁铁能使小磁针偏转,是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什么呢?(磁场,课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种用小磁针判断磁场是否存在的重要方法.前面我们已经分别学习了简单的电现象和简单的磁现象,表面上看起来电与磁是两种毫不相干的现象,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什么联系呢?比如说电能不能生磁,磁能不能生电.很显然,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来加以探究.二、新课: 1.奥斯特实验

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电能不能生磁?也就是通电导线周围是否存在着磁场?(课件:提出问题)

有的同学认为存在,有的同学认为不存在,谁对,谁错呢?(课件:猜想与假设)必须用实验来验证.(课件:设计实验)

下面我们就一起设计实验.老师今天给每个小组提供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磁针.(课件:实验器材)这里的干电池和导线用来做什么?(电流)小磁针又用来做什么?(判断磁场)这个实验又该怎么做呢?针对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展开讨论.(课件:实验步骤)请一个小组派个代表来说一下你们的讨论的实验方案.他们的思路和方法都很好,老师再补充一下.总结:

(投影)将干电池和导线连通,可以使导线中形成电 流,小磁针可以判断导线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实验一共分为三步:第一步,将小磁针放在桌上,耐心等待小磁针指针静止.第二步,将导线拉直,平行放置于的小磁针上方.而且要注意:导线不能放得太高,要紧贴在塑料盒上(演示不平行的情况)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第三步,用导线上的两个铁夹接通电

源,再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实验中请每个小组同学相互配合,一个同学将导线拉直,平行放置于的小磁针上方,一个同学用铁夹接通电源,大家一起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由于实验中电流较大,所以观察到现象请同学们后立即切断电源.下面动手实验.实验现象分析:

课件请个同学来回答,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通电以后,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根据实验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我们把这个磁场称为电流的磁场,这就说明电能生磁.所以电和磁在本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电流能产生磁场的这个现象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7年前,即1820年第一个发现的.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揭示了电和磁的内在联系,从而揭开了物理学史的新纪元.因此我们把这个实验叫做奥斯特实验.2.螺线管

从奥斯特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小磁针偏转的角度很小,说明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还很弱.还是这节电池,还是这根导线,有没有办法使小磁针偏转的角度增大,即使磁场增强呢?

要求电池不变,导线不变,电流就不变,为了改变磁场,现在只能改变导线的形状.人们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将导线绕成这样的线圈,对于增强电流的磁场是最好的办法.我们来对比一下,它的磁场是不是增强 ?(投影)确实增强了,所以我们把导线绕成这样的线圈称为螺线管.接下来,我们就对螺线管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我们先来探究一下,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借助上一次课,利用细铁屑的方法,在通电通电螺线管周围,均匀的撒细铁屑.演示:

接通电源,轻敲玻璃板,就得到了通电螺线管周围细铁屑的分布情况.为了看清楚我们来看课本上的插图(课件)

注意观察,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细铁屑的分布情况跟上一节课讲过的什么磁体周围的细铁屑的分布情况很相似?(照片对比条形磁铁周围铁屑的分布情况)发现确实很相似.这就说明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和条形磁铁周围磁场很相似.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通电螺线管应该也有,条形磁铁的磁极在条形磁铁的两端,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在哪里呢?通电螺线管的两端.可以发现,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细铁屑分布最密,所以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那怎么判断哪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北极,哪

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南极,可不可以也借助于小磁针来判断,(可以)怎么做?(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分别放一个小磁针)怎么判断?(今天用的小磁针,红色是它的N极,白色为它的S极)左端的小磁针N极被吸引,则左端为通电螺线管磁南极,右端的小磁针S极被吸引,则通电螺线管右端为通电螺线管磁北极.这样我们就用小磁针判断出了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磁北极,右端为磁南极.3.安培定则

还是这个螺线管,现在将接电源的两个夹子交换,则改变的是什么?(电流的方向)现在再来判断一下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左端的小磁针是S极被吸引,则左端现 在为通电螺线管磁北极,右端的小磁针N极被吸引 ,则右端现在为通电螺线管的磁南极.说明什么呢?说明通电螺线管磁极跟什么有关?(电流的方向)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电流的方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并且还给出了一种科学、巧 妙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方便地记忆和应用这些规律.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安培定则.(课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安培定则.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其它四指垂直,四指握住螺线管,要求四指的方向与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相同,则此时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北极.(现 在要怎么握)

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安培定则来解决以下问题.(练习)

可见,没有小磁针,我们也可以根据电流的方向来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三、板书设计:

电流的磁场

一、奥斯特实验

二、螺线管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创设情景引导思考,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进行得顺利,流畅,学生学有所获,按照“引、导、探、研”的指导思想教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设计上,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色:

1.以判断磁体和非磁体的小实验作为这节课的引入,得到用小磁针判断磁场的方法,既是生动,有趣 的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是为后面的教学设计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在接下来的奥斯特实验中,学生要利用在这个小实验中所学到的判断磁场的方法来设计实验.2.在知识,技能要求的范围内,合理调整教学的方式和先后顺序.第一个调整是将奥斯特实验作为了探究实验,让学生动手完成.第二个调整将对螺线管的探究作为老师的演示实验,并且是先学习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再学习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3.整体设计注意一环扣一环,上下衔接自然流畅,前后呼应,过渡内容设计使整个课堂的完整性得以充分体现.回顾这节课,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1.演示实验虽然课前已经多次验证,但课堂中还是有一个实验出现了失误,所以对于演示实验务必要小心再小心.2.最后的实验虽然生动,有趣,但若能让学生来动手亲自尝试,实验和教学的效果应该会更好.3.在营造课堂的氛围方面,要注意语速和语调,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处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方式.电流的磁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2.认识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类似于条形磁铁.3.会用右手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和螺线管的磁极.4.了解电磁铁的构 造.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状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乐于进行探究.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1.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证明了电能生磁.2.探究通电螺线管磁场分布状态.[教学难点] 判断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和螺线管的磁极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类比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电池,导线,小磁针.老师演示实验:磁针,条形磁铁,塑料盒,铝块,学生电源,螺线管,铁棒,玻璃杯,塑料棒,大头针,电磁铁,砖块.[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这里有两个纸包着的物体,一个是条形磁铁,一个是铝块.同学们能看得出哪个是条行磁铁,哪个是铝块吗?()如果老师提供一个小磁针(大的,投影),你能不能借助小磁针来加以判断呢?(停顿)谁想好了,请举手.请你上讲台来判断一下.告诉大家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演示:将物体靠近小磁针,他判断能使小磁针偏转得是磁体,不能的是铝块.(如果学生将小磁针拿来移动,则要求小磁针不能移动)

他判断得对不对呢?(拆开白纸验证)是对的.那么 条行磁铁能使小磁针偏转,是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什么呢?(磁场,课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种用小磁针判断磁场是否存在的重要方法.前面我们已经分别学习了简单的电现象和简单的磁现象,表面上看起来电与磁是两种毫不相干的现象,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什么联系呢?比如说电能不能生磁,磁能不能生电.很显然,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来加以探究.二、新课: 1.奥斯特实验

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电能不能生磁?也就是通电导线周围是否存在着磁场?(课件:

提出问题)

有的同学认为存在,有的同学认为不存在,谁对,谁错呢?(课件:猜想与假设)必须用实验来验证.(课件:设计实验)

下面我们就一起设计实验.老师今天给每个小组提供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磁针.(课件:实验器材)这里的干电池和导线用来做什么?(电流)小磁针又用来做什么?(判断磁场)这个实验又该怎么做呢?针对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展开讨论.(课件:实验步骤)请一个小组派个代表来说一下你们的讨论的实验方案.他们的思路和方法都很好,老师再补充一下.总结:

(投影)将干电池和导线连通,可以使导线中形成电 流,小磁针可以判断导线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实验一共分为三步:第一步,将小磁针放在桌上,耐心等待小磁针指针静止.第二步,将导线拉直,平行放置于的小磁针上方.而且要注意:导线不能放得太高,要紧贴在塑料盒上(演示不平行的情况)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第三步,用导线上的两个铁夹接通电源,再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实验中请每个小组同学相互配合,一个同学将导线拉直,平行放置于的小磁针上方,一个同学用铁夹接通电源,大家一起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由于实验中电流较大,所以观察到现象请同学们后立即切断电源.下面动手实验.实验现象分析:

课件请个同学来回答,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通电以后,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根据实验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我们把这个磁场称为电流的磁场,这就说明电能生磁.所以电和磁在本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电流能产生磁场的这个现象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7年前,即1820年第一个发现的.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揭示了电和磁的内在联系,从而揭开了物理学史的新纪元.因此我们把这个实验叫做奥斯特实验.2.螺线管

从奥斯特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小磁针偏转的角度很小,说明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还很弱.还是这节电池,还是这根导线,有没有办法使小磁针偏转的角度增大,即使磁场增强呢?

要求电池不变,导线不变,电流就不变,为了改变磁场,现在只能改变导线的形状.人们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将导线绕成这样的线圈,对于增强电流的磁场是最好的办法.我们来对比一下,它的磁场是不是增强 ?(投影)确实增强了,所以我们把导线绕成这样的线

圈称为螺线管.接下来,我们就对螺线管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我们先来探究一下,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借助上一次课,利用细铁屑的方法,在通电通电螺线管周围,均匀的撒细铁屑.演示:

接通电源,轻敲玻璃板,就得到了通电螺线管周围细铁屑的分布情况.为了看清楚我们来看课本上的插图(课件)

注意观察,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细铁屑的分布情况跟上一节课讲过的什么磁体周围的细铁屑的分布情况很相似?(照片对比条形磁铁周围铁屑的分布情况)发现确实很相似.这就说明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和条形磁铁周围磁场很相似.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通电螺线管应该也有,条形磁铁的磁极在条形磁铁的两端,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在哪里呢?通电螺线管的两端.可以发现,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细铁屑分布最密,所以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那怎么判断哪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北极,哪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南极,可不可以也借助于小磁针来判断,(可以)怎么做?(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分别放一个小磁针)怎么判断?(今天用的小磁针,红色是它的N极,白色为它的S极)左端的小磁针N极被吸引,则左端为通电螺线管磁南极,右端的小磁针S极被吸引,则通电螺线管右端为通电螺线管磁北极.这样我们就用小磁针判断出了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磁北极,右端为磁南极.3.安培定则

还是这个螺线管,现在将接电源的两个夹子交换,则改变的是什么?(电流的方向)现在再来判断一下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左端的小磁针是S极被吸引,则左端现 在为通电螺线管磁北极,右端的小磁针N极被吸引 ,则右端现在为通电螺线管的磁南极.说明什么呢?说明通电螺线管磁极跟什么有关?(电流的方向)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电流的方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并且还给出了一种科学、巧 妙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方便地记忆和应用这些规律.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安培定则.(课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安培定则.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其它四指垂直,四指握住螺线管,要求四指的方向与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相同,则此时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北极.(现 在要怎么握)

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安培定则来解决以下问题.(练习)

可见,没有小磁针,我们也可以根据电流的方向来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三、板书设计:

电流的磁场

一、奥斯特实验

二、螺线管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创设情景引导思考,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进行得顺利,流畅,学生学有所获,按照“引、导、探、研”的指导思想教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设计上,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色:

1.以判断磁体和非磁体的小实验作为这节课的引入,得到用小磁针判断磁场的方法,既是生动,有趣 的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是为后面的教学设计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在接下来的奥斯特实验中,学生要利用在这个小实验中所学到的判断磁场的方法来设计实验.2.在知识,技能要求的范围内,合理调整教学的方式和先后顺序.第一个调整是将奥斯特实验作为了探究实验,让学生动手完成.第二个调整将对螺线管的探究作为老师的演示实验,并且是先学习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再学习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3.整体设计注意一环扣一环,上下衔接自然流畅,前后呼应,过渡内容设计使整个课堂的完整性得以充分体现.回顾这节课,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1.演示实验虽然课前已经多次验证,但课堂中还是有一个实验出现了失误,所以对于演示实验务必要小心再小心.2.最后的实验虽然生动,有趣,但若能让学生来动手亲自尝试,实验和教学的效果应该会更好.3.在营造课堂的氛围方面,要注意语速和语调,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处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方式.电磁铁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2、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磁继电器、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磁场、螺线管知识

二、导学达标:

1、电磁铁

出示螺线管,提问:要使螺线管的周围产生磁场,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给螺线管通电,它的周围就会产生磁场.)进一步提问:如果要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实验:先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再将铁棒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提问:小磁针的偏转程度哪个大?这表明什么?(插入铁棒后,小磁针的偏转程度增大,这表明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性大大增强.)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会增强呢?

学生讨论得出:铁心插入通电螺线管,铁心被磁化,也要产生磁场,于是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既有电流产生的磁场,又有磁铁产生的磁场,因而磁场大大增强了.教师指出: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铁心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能获得较强的磁场.我们把插入铁心的通电螺线管称为电磁铁.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有些什么特点呢? 进一步提问:怎样来做实验呢?其步骤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是由螺线管通入电流后获得的,由此,我们可以进行猜想:它的磁性与电流的大小有关;螺线管是由导线绕制成的,它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实验探索.学生实验:首先请同学们从盒子里拿出实验器材,放在桌上摆好,观察所用的器材,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这些实验器材应连接成怎样的电路?

(应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串联电路)用什么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学生将实验器材连接好,检查电路无误后进行实验:

①将开关合上或打开,观察通电、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情况,判断电磁铁磁性的有无.②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增大和减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示数),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③将开关合上,使电路中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实验小结:让学生归纳、概括实验结果后,教师板书:实验表明:

1、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2、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讨论电磁铁的优点

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它的这些特点与永磁体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3、介绍电磁铁的应用

提问:电磁铁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重要应用呢?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电磁起重机.(说明它能将钢材吊起的原理.)介绍两种常用的电磁起重机:一种是圆柱形电磁铁,一种是蹄形电磁铁.蹄形电磁铁的两个异性极在同一端面上,能同时吸住一块铁,因而磁性更强.1、电磁继电器:

(1)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 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2)结构:先观察构造图,再实物观察.(3)原理:对照结构图说明.(4)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分析、说明.(并总结作用、结构、原理)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9.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九

第四单元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撰稿人:建晓敏 审验人:席贯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并由此分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通过九一八事变,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明确聂耳及《义勇军进行曲》在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把握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最后和平解决这一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模拟表演,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感情。

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站在全民族立场上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的过程,感受他们强烈、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从而形成民族大义重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30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三、〖教学难点〗

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1.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2.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从影音像、模拟表演等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五、〖课时安排〗一节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影像资料:譬如,九一八事变及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相关的资料。

音乐资料:《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2.收集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资料。学生准备

1.排演历史滑稽剧、小品《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2.多渠道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教师设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脱离家乡”“流浪”?由此导入新课。(设计说明:①音乐的使用起到设置历史情境的作用,使学生在授课之初,进入特定的历史情景中。②承上启下。承上:曲调的旋律悲戚,很贴切地将本课内容的线索,主调体现出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认识,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启下:由此导出九一八事变,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很多,选用此曲的原因在于此曲通过前后对照的方式,将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后人民的生活变化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战争的侵略本质有初步的认识)

二、预习提示:

1.每年的9月18日晚,东北 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2.中国开始局部抗战的事件是。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命令东北边防军司令 把部队撤到。不到半年,、、三省全部沦陷敌手。4. 抗战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抗击侵略的精神。5.“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将侵略魔爪伸向 地区。6.人民音乐家,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7.简述西安事变的过程、影响 8.“ 西安事变 ”的解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 主张,蒋介石被迫接受、的主张。

三、讲授新课

具体操作建议:

(一)学生表演历史滑稽剧

剧情简介:一日,主人在家中看电视,突然邻居破门而入,将主人家的电视机举起砸坏,然后声称是主人将电视机砸坏,二话不说上前把主人打了一顿,把主人赶了出去,趁机霸占了主人的家。

(二)模拟案情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剧情内容,模拟警官进行案情分析。

主人在自己的家中即使砸了电视机,与邻居有没有关系?在什么情况下,邻居是有理由到主人家里质问的?(提示:主人跑到邻居家砸了邻居家的电视机)从案情的真相看,到底是谁砸了主人家的电视机,在此事件中经过一番预谋进行挑衅的案犯应该是谁?

(三)剧中的事件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经过进行对比,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实质 1.事件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者。

2.历史假设:在什么情况下,日本军方攻击我方是有理由的?由此导出一种结论:如果我们去日本炸了铁路,双方是有开战的理由的。教师进一步设疑,这种假设有没有出现的可能?

3.揭示事实真相:到底是谁炸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由此导出是日本关东军炸毁了铁路。(多媒体展示)“日本关东军密令”。教师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有蓄谋的侵华战争。

(设计说明:鉴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考虑到此环节如果设置历史小品,困难较大,也很难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貌,因此进行了历史滑稽剧的设计,它虽然不是历史原貌的反映,但它的故事情节却深刻地蕴涵了九一八事变中日军攻击我方的无耻嘴脸,它以一种幽默诙谐的形式,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4.续演滑稽剧。

教师进一步假设、设疑:假设剧中的主人就是蒋介石,遇到“邻居”如此野蛮的对待时,他应该怎样做?而事实上他是怎样做的?由此导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为加深学生的形象认识,教师可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令》。

(设计说明:通过假设,使学生认识到“应该”与“事实”的差距,从而对“不抵抗政策”的卖国实质加以认识)

5.滑稽剧的结局。

剧情介绍:在被邻居打了一顿后,主人奉行不抵抗政策,从家中搬了出去。

由此导出,张学良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部队撤到山海关内。

6.教师提问:日本是在多长时间内吞并了东北三省的?假设:如果到东北三省旅游,在半年之内,能否将3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全部旅游完?日本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吞并整个东北三省。此设计在于突出表现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纵容下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7.教师进一步设疑。

(1)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那么此时蒋介石将政策的重心放在哪里?由此导出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围剿。此设计的目的是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

(2)东北沦陷后,谁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设计说明:承上,使学生再次体味《松花江上》歌曲意境。启下,导出东北抗日联军和未撤走的部队留下来继续抗日的史实,并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进行对比,同时为下一框题“不朽的民族战歌”中的抗日救亡运动做一简单的铺垫)

(3)张学良及其所属部队都是哪儿的人?他们面对东北的沦陷,会在心理上有什么反应?此设计的作用重在启下,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理原因做一事先的铺垫。

8.教师比喻:一只贪婪的恶狼得到一块肉后,它会不会就此满足?它会怎样做?由此导出日军在吞并东北三省后,入侵华北。多媒体展台出示《恶狼扑食图》(恶狼寓意日军,图中的恶狼在霸占了东北三省后,又贪婪地扑向了华北)

(设计说明:此图的设计在于形象直观地再现日本侵略者贪婪、无耻的嘴脸)

(四)音乐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做一前景展望:如果拿下了华北,这只“恶狼”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由此导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再次点题。联系东北三省人民自发组织的抗日联军,分析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爱国的民众会怎样做,由此导出“不朽的民族战歌”,教师指出“不朽的民族战歌”实际上是寓意双关,一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汇成了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二是聂耳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不朽的民族战歌,激励着一代热血青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一面抗日的旗帜。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说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简介作者聂耳。要求学生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观看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像剪辑资料。

(设计说明:学生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中,都会听到这首国歌,如果在课上仅仅是播放这首乐曲,很难再次引起学生的共鸣。剪辑资料的播放,实际上是起到设置特定情境的作用。影、音资料的双重使用,从视觉、听觉多角度强烈地烘托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加深了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五)情境再现

1.教师设疑: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在一个班级中多少会有一些男生想当兵,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部分学生,作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在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而此时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在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此设计的目的是试图从心理上把握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的线索,并从另一角度再次揭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实质上是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卖国政策)

教师分析: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

2.学生表演历史小品《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设计说明:小品的表演在于展现双方由于截然不同的立场引发的强烈的矛盾冲突必然是不可调和的,为张学良、杨虎城无奈下发动西安事变做了铺垫)

3.讨论:教师指出,西安事变发生后,震惊全国,不同个人、不同国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英、美、日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宋美龄与宋子文、国民党内亲日派何应钦四方力量,要求学生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分析、讨论四方力量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所能产生的反应、表现。

教师引导: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究竟哪一方的决定是站在全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考虑的?究竟西安事变应该怎样解决?由此导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小循环反馈。

讨论

1.西安事变爆发后,许多人主张杀死蒋介石,而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为什么?

2.有人认为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有人说“成也张学良,败也张学良”,甚至说他是“千古罪人”,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

(设计说明:通过这两个讨论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对西安事变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捍卫了自己爱国的信念,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他们都是爱国的。而在和平时代的今天,爱国可以包含哪些新的内容?我们又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五、课堂反馈

1.每年的9月18日晚,东北 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2.中国开始局部抗战的事件是。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命令东北边防军司令 把部队撤到。不到半年,、、三省全部沦陷敌手。4. 抗战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抗击侵略的精神。5.“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将侵略魔爪伸向 地区。6.人民音乐家,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7.简述西安事变的过程、影响 8.“ 西安事变 ”的解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 主张,蒋介石被迫接受、的主张。

9.西安事变爆发后,许多人主张杀死蒋介石,而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为什么?

10.有人认为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有人说“成也张学良,败也张学良”,甚至说他是“千古罪人”,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事件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者。

2.历史假设:在什么情况下,日本军方攻击我方是有理由的?由此导出一种结论:如果我们去日本炸了铁路,双方是有开战的理由的。教师进一步设疑,这种假设有没有出现的可能?

3.揭示事实真相:到底是谁炸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由此导出是日本关东军炸毁了铁路。(多媒体展示)“日本关东军密令”。教师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有蓄谋的侵华战争

4、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那么此时蒋介石将政策的重心放在哪里?由此导出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围剿。此设计的目的是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

5、东北沦陷后,谁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不朽的民族战

歌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说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简介作者聂耳。要求学生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观看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像剪辑资料。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爆发后,许多人主张杀死蒋介石,而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为什么?

上一篇:苏教版数学三年级除法下一篇:雅思作文写作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