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运用四》教案

2024-10-21

《积累与运用四》教案(共12篇)

1.《积累与运用四》教案 篇一

积累与运用

(五)教学目标:

1、自读词语,发现构词的特点。

2、自读、背三字经,感悟意思。

3、读懂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百步穿杨”的意思。

4、能大方、主动、有礼貌地与同学交流自己对他人的真诚谢意,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5、感受和体验生活中打动你我的感动事情,乐意把印象最深的变化写下来。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并理解“诚实比金钱更重要”这一道理。

一、温故知新

1、自读、互读词语,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悟悟这些词语的特点。

2、想一想:这些词有什么地方相同?

3、学生自由发言,从中点明教学内容:这些词中都包含有一组近义词。

4、学生再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感知构词的特点。

5、拓展练习:“你能再说几个有这种构词特点的词语吗?”

6、教师相机板书学生的举例,再读词语,加深理解。

二、语海拾贝

1、自读三字经,要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读,相互检查,并悟悟三字经这几句的大致意思。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不懂的,请求老师或其他组同学解释。教师注意引导和补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三字经。

5、拓展练习:“你能说说你还能背诵那几句三字经吗?”

6、比一比,哪一小组背诵的三字经又多又好。

三、点击成语

1、学生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复述成语故事,并说说读了成语故事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理解“百步穿杨”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讲讲身边这样的事例。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自主积累词语、成语。

第 二 课 时

一、口语交际

1、师讲一个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帮助理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说说、议议:“你们要向哪些人表达真诚的谢意?为什么?”

3、总结:现在来发表发表自己的言论。小组内互说自己的感受,边听边想想谁的感受对你有启发,说出来相互补充。

4、全班交流,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演说,大家评议谁的感受最令你满意。在小组中也评选出谁在交流时自然大方、有礼貌,谁听得最认真。

一、习作百花园

1、引导语:老婆婆真诚的微笑是生活中最好的礼物;哥哥的心愿是那么美好,令人感动;那只松鼠因为人们的呵护与关爱又回到了大自然……生活中让你我感动的事情真不少,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让你感动呢?

2、学生讲述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教师在学生讲的时候,帮助润色。

3、总结:让我们拿起笔来,记下这些暖人心脾的事情。待会比一比,谁写得精彩。

4、教师选择一两篇学生习作,在全班念,一边念,一边评改。

5、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改完后,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加上一个题目。

6、在小组里自由欣赏品读小组成员的佳作,并评议每位成员作文的优点、缺点,把这些意见批注在文后。

一、自主阅读园地

1、自由轻声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了解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3、勾画最喜欢的句子,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反复朗读。

4、交流读后收获,鼓励学生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2.《积累与运用四》教案 篇二

一、实用的例子:教材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 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更好的积累作文素材和运用这些素材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利用好教材:一是仿写课文练作文, 即是将课文中某些精彩的故事情节进行仿写。如学习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 我出了“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的作文题, 鼓励学生仿照作者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进行习作;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摆脱了“无话可说”的困惑。二是, 扩写课文。即是在课文的结尾处或重要情节处, 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使课文内容得以拓展延伸。如学习《羚羊木雕》一文, 我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我”并充分发挥想象, 扩写一段话, 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三是, 改写课文。即是从形式上提出一定的要求, 对课文的文体或叙述顺序进行改写。如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 我从改变文体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将这首诗改写为记叙文。如学习《最后一课》一文后, 我从改变人称的角度考虑, 让学生站在小弗郎士的位置上, 改第三人称的叙述口气为第一人称。

二、鲜活的例子:生活

学生如果仅通过课文内容设计的作文题来训练是远远不足以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要写好, 就必须贴近生活, 正如叶圣陶说过的那样:“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没有生活, 就没有文章, 不热爱生活, 就不会有佳作问世。这提示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 要挖掘鲜活的生活例子, 善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身上虽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感情, 却不轻易动感情, 更不轻易表达感情, 正如裹在地球内部的岩浆, 不到火山爆发时是不会喷涌而出的。怎样让学生写出立意深远、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文章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 我有目的寓观察于学生的活动中, 让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比如:一次班级参加拔河比赛, 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比赛的场面, 学生回来说, “今天的这场拔河比赛, 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含义”;一次平常的大扫除, 学生发现了劳动创造价值;班上的一位尽给班集体添麻烦的学生能主动整理教室的清洁工具, 这使班上的学生发现了这个同学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写作的材料。

其次要交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学生周围的客观事物, 有动静之分, 错综复杂, 但都有一定的顺序。在学生观察时, 我注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如:观察景物方面的作文, 我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 观察时又要引导学生分辨主次, 要引导学生从细处着眼, 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观察。如:写关于人物的作文, 就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人物身上具有的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语言、心理、动作或为人处世) 进行观察, 写出人物的不同之处, 展现人物的独特性。因此, 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 留心身边的事, 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 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作文。

三、辅助的例子:课外阅读

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文学欣赏水平, 光靠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我就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 首先推荐学生阅读名篇名著, 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作文教学中, 我向学生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等杂志, 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国四大名著及国外的一些名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 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书中的词汇、语言、写作技巧的影响,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次是写读书笔记, 增强学生的练笔能力。在作文教学中, 我注重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在学生阅读时, 要求学生必须准备好一本读书笔记本和一支笔, 在看到精彩处要记录下来, 引起自己心灵共鸣处要学会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笔者还尝试创办“班级月刊”, 定期把学生的读书笔记、优秀作文打印编排成册让学生交流共享。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阅读量大了, 知识积累也多了起来, 写作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

在作文教学中, 充分利用教材的实用价值、生活的鲜活性和课外阅读的辅助性, 来充实了学生作文的积累, 也增添作文教学的生命力, 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会有更大的突破。

3.行走在积累与运用之间 篇三

一、趣化“积累”

“日积月累”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不同的内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和积累的兴趣,促进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让学生日积月累的学习不再成为负担。

1.故事激趣。“日积月累”的内容往往只有几句话,或者一组词语,趣味性不强,不像课文那么吸引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用一些故事来引路,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是一些有趣的对联,我在教学时先搜集了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对联的来历。“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讲的是沈义甫八岁时与师父即兴对联的故事,教学导入时进行讲述,小小的故事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激趣。“日积月累”中很多都是优美的诗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学生对于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深入引导,往往只停留在诗句表面,没有几天学生很快就忘记了。学习这样的田园美景,我常常会用给诗配画的方式来诠释诗意,再加上一些轻柔的音乐,边欣赏画面边吟诵诗句,尽情享受诗句的意境美,并把这种意境和诗句深深印在脑海里。

3.媒体激趣。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会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是一首花名歌谣。诗的前半句是指花开放的时间,后半句是指花开放得怎样。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与诗句进行搭配,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有的描写花儿的盛开,有的描写花儿的颜色,有的展示花儿的姿态,有的描写花儿的生长环境……

二、丰富“积累”

1.巧用链接。“日积月累”中很多都只呈现了部分诗句或者知识,给了学生广阔的延伸空间。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把原文推荐给学生,鼓励他们去阅读相关内容。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安排了五句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仅让学生背诵就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而且对于一语双关的句子学生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一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于这句话的教学时,我先给学生看了鲁迅的《故乡》一文,并且讲解了当时鲁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其内在的真正含义,也能体会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这样当我们背诵鲁迅的这句名言时,便能想起《故乡》或者更多的,当背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会想起王维的《山居秋暝》;听到“高山流水”会想到《伯牙绝弦》……这样的链接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让积累不再停留在一句一词中。

2.温故知新。“日积月累”中的内容有些与本单元的主题有密切联系,而且不同年级不同册的内容也有一定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的时候,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复习巩固,不断丰富积累。例如,在学习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回文联和叠字联时可以结合复习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相关对联,加深对回文联和叠字联特点的认识。在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六句歇后语,其中四句是和《三国演义》有关,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第八册第八单元的歇后语中两句:“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多角度拓展。每册课文八个单元的“日积月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学生的积累变得厚实。如在教学节气歌时,可以让学生找找,在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既是节气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教学有关气象谚语时,还可以再查找有关其他气象谚语;在学习有关动物的成语时,也可以再说说有关植物的成语。再比如说日积月累的是一首古诗,可以拓展同主题或同作者的古诗进行比较诵读。在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毛泽东其他的词,大家在班级中掀起了一股“主席”热,好些学生都能背诵《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

三、运用“积累”

日积月累,厚积而薄发,贵在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所积累的内容有“用武之地”。

1.回归课本。大部分的“日积月累”中的内容都与单元学习主题相符,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日积月累”,这一单元写的中华儿女奋力抗战的历史。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用上其中一些词语来形容狼牙山五壮士,简单的一个问题,就能将掌握的词语运用到课本当中,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既高效而又扎实。

2.回归生活。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后,在生活中应该得到运用。在学习生活中,当班级里有学生荒废学业,同学们可以劝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暑假里,当看到西湖边满池的荷花时,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在乡村生活中,看到“天上鱼鳞斑”,我们的学生能想到爸妈刚收获的晚稻就能晒干进仓了。

3.回归习作。学以致用是积累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它与习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应用所积累的词句。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而本单元“日积月累”的词语是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四字词语。教学中,我结合这些词语让学生回忆自己要写人,哪些词可以形容这个人,通过对这些词语的交流,使学生对人物的特点能鲜明地表达出来。再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的主题是关于保护环境的,在习作中我们也可以有选择的用上本单元保护环境的标语。

“日积月累”的教学不可或缺,教师要给它注入新的活力,用心雕琢,让它真正发挥日积月累的功效。■

4.《积累与运用四》教案 篇四

1. 感受、认识排比修辞方法。

2. 积累成语;理解笑话故事,知道要正确使用成语。

3.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 能把活动中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具体、清楚地表达出来。

(一)温故知新

1. 出示课文中出现过的两个句子,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句子,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2. 交流感受。

3. 小结,用上排比句,我们的文章将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气势。

(二)语海拾贝

1. 学生自读成语。

2. 这些词语大概讲了哪方面的内容?

3. 你对哪个词还不理解?交流解惑。

4. 学生记词。老师创设语境,学生用相应的成语来回答。

(三)开心一刻

1. 自由读。能说说你为什么笑吗?

2. 你能给小明提个醒吗?

3. 在自己的表达中用上成语或其他的好词都不错,但一定用得恰当,不然就会闹笑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 看看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与原来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2. 请大家把自己当做一名播音员正在解说这场比赛,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 交流感受。

(口语交际:应聘班级服务员)

(一)教学目标

1. 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的想法。

2. 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从中吸取别人的好的表述方法。

3. 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1. 自读题目,理清要求,激发兴趣。

(1)默读题目,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你觉得班级服务员其实就是什么?(小干部)

(3)所以争当班级服务员很光荣。

2. 小组活动,交流点拨。

(1)请根据自己的特长为自己设计一份班级工作计划,想想你将为大家做些什么。你将如何做好?

(2)在小组内交流,请同学上来交流。

(3)交流。适时点拨同学们在说的过程中的不足处。引导他们注意介绍自己要承担的工作时要落落大方,充满自信。

(三)总结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我们树立服务意识,发挥我们的特长,我们就能为集体分忧解难。

(习作百花园)

(一)教学目标

1. 能清楚明白地记下活动的过程。

2. 能不拘形式地展现活动经过。

3. 感受习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活动中的一些照片。

(三)教学过程

1. 读题,明确要求。

2. 引导大家回忆活动过程。

3. 重点点拨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进行选择的,把自己选择工作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写细腻。

4. 教师点拨写法。我们既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也可以像照相那样,选取你认为最值得写的镜头组合在一起,还可像写应聘书那样写……总之,形式是多样的。

5. 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6. 同桌交换习作,互相欣赏,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自我修改完善。

8. 互相赏析习作。

5.《积累与运用四》教案 篇五

1. 了解意思相反或相近的四字词语,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2. 读背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诗句,积累语言。

3. 阅读《夸父逐日》这则成语故事,培养喜爱成语的感情。

4.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关注周围的小伙伴,并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他人。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多发现别人的优点,会赞美别人,提高口语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5.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受;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一、温故知新

1. 复习旧知识我们便会有新的收获。今天,我们首先要到“温故知新”里去看一看。

2. 自读词语,发现规律。

3. 齐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词语和第二个词语的意思相近,而前两个词语的意思却和第三个词语的意思相反。)

4. 选你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5. 小组合作练习。“我说你对”记住这些词语。老师也可以再提供已学过的词语,让学生找近义词、反义词。

二、语海拾贝

1. 读名言,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讲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作解释。

2. 熟读成诵。

3. 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名句。

三、点击成语

1. 自己练读,读得正确。

2. 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3. 交流读后的体会。

四、口语交际

1.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接触得最多的,除了老师,就是自己周围的小伙伴啦!相信你身边的小伙伴们各有各的性格和爱好:有的内向害羞,不爱说话;有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有的心灵手巧,爱做手工;有的喜爱体育,爱打篮球……今天,就请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组的小伙伴。

2. 自主选择,小组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多注意别人性格、爱好中好的一面,用欣赏的语气介绍自己的小伙伴。

3. 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提示上台发言的学生说话时态度大方,语言清晰、流畅,对精彩生动的地方教师适时给以肯定;同时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4. 教师总结,肯定成绩。

五、习作百花园

1. 读题明意,让学生通过读题知道本次习作写什么。

2. 选材习作,引导学生选好材料,写出发生在家中的真实故事。

3. 交流欣赏,读给家人听,提出建议,再修改完善。读给伙伴听,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并提出修改意见(可以小组为单位)。

4. 独立修改,认真抄写。

5. 互评互改。引导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借助拼音自主阅读短文。

2. 从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3. 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诗词等,扩大阅读面。

参考资料

☆爱国名言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 白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 毅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 德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华罗庚

☆“语海拾贝”诗句的出处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积累与运用四》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

2: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有关词语,练习讲述故事.

3: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

4: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完成读读背背

1、接龙游戏,激发兴趣.

(1)同学们通过读书,积累了不少成语,我们来做一个成语接龙的游戏.

(2)师读一组成语,让学生发现他的特点.

2、读成语,背成语.

(1)自读.

(2)指明读成语.

(3)练习悲成语.

(4)合作学习,积累成语.

二、阅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1、导语激趣.

2、自读故事,完成以下练习.

读正确流利,边读边想,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画出本文出现的成语,联系课文理解“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赞不绝口”“风雨交加”等成语的含义。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三、练习讲述故事

1提出要求

(1)时间、人物、地点不能说错。

(2)最好用上黑板上写的成语。

四布置课外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二、拓展思路,选择话题

1、谈话引入主题

在生活中,有许多行为让我们敬佩,如“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等,也有许多行为让我们看不惯,如“随地吐谈”等,今天,我们选一个话题进行演讲。

2、提出演讲要求

选一个你最想说的话题。想好理由,从哪几个方面,用那些事例把意思说清楚。

先在小组讲一讲,也可例个提纲。

三、学生演讲

小组内讲

选代表讲

四、讨论,评议。

7.《积累与运用四》教案 篇七

词汇是构成语言本体的基本单位,它不仅反映着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发展状况,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深度、广度的一种反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才能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对语文知识进行运用、对自身思想进行表达。而在很多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行为技巧、文章思想情感以及文本内容的分析方面,对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却产生了一定的忽视现象。如何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词汇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语文应用能力,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问题。

二、加强词汇理解

要想使学生更好地对词汇进行积累、表述,对词汇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是一切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含义理解的基础上逐渐积累、掌握以及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加强学生的词汇理解:

(一)替换法

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汇时,教师可以通过其他词汇的替换帮助学生理解新词汇。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学生不理解“孜孜不倦”这个词汇,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其他词汇来替换?”学生踊跃地提出上文学过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词语。接着,我安排学生将所提出的词汇带入文章之中,以新替换的词汇重新阅读,并独自体会词汇更改后的改变。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孜孜不倦”,也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文章阐述的道理。运用替换法,能够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精髓的同时也能够使其完成对旧词汇知识的复习,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二)表演法

表演也是小学语文中较好的教学方式,即通过生动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表演,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对新词汇的理解,大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如在《爱如茉莉》这堂课中,我通过师生共同表演的方式对课文中“一本正经”“蹑手蹑脚”以及“睡眼蒙!”等词汇进行表演,由男同学扮演“爸爸”,由女同学扮演“妈妈”,从动作、神态以及语言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这几个新词汇的含义,不仅能够获得词汇的较好积累,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文章中心思想以及内容的领悟。

(三)结合实际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也是经常应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后要求学生用“艰苦”和“燃眉之急”造句。我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两个词语相关的句子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看到、听到过“艰苦”和“燃眉之急”的情况呢?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讲到了解放前老百姓的生活,父母打工生活的艰苦;上学忘记带课文,考试时忘记带文具等。联系生活,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这两个词语,有了这些话题,学生造句就水到渠成了。

三、加强运用积累

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就是使用,而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语文词汇进行理解、掌握、积累,就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词汇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进行思考、观察,以验证自己对于新词汇的掌握情况。而在具体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则需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对词汇学、用的结合点进行积极寻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使用所积累的词汇写作、说话,将自身所学习到的词语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以进一步夯实词汇积累的效果。如在学习了《大江保卫战》这篇文章后,我安排学生总结归纳课文的写作方法:点面结合,既有个体的特写,也有群体的概述。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描写大扫除或升旗仪式的场面。

四、加强课外积累

要想更好的积累语文词汇,仅仅靠课内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课外阅读,进而实现词汇积累的广泛性,更好地获得自身语文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做好课堂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课外积累的目标。在具体指导中,教师要通过适当方式的应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词汇的积累。如教师可以每星期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同学生一起对一篇课外文章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其中好的词汇刻意的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对精华词汇进行积累。如“同学们看,这篇文章中具有较多的叠词,使我们阅读的更有流畅感”“这篇文章中,对于人物神态描写的词汇运用的非常好。”其次,是课外积累的方式。在阅读中,摘记是巩固语言材料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不同形式进行摘记,以此在获得语言积累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最后,是课外积累的运用。日记是学生运用所学词汇、提升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不仅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看过的、感受深刻的动画片、课外书感受等,逐渐形成良好的词汇运用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五、结语

词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对词汇教学引起充分的重视,以科学教学方式的应用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运用,进而获得综合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在本文中,将就小学高年级语文词语积累与有效运用相结合的途径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词语积累,有效运用,结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永莲.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优化策略分析[J].江西教育,2012(36).

[2]陈波.引领学生走进词语教学的新天地——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例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陆新宏.浅谈新课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J].吉林教育,2009(17).

8.小学语文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积累;运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时能够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与交往。随着加强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应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把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语言纳入教学目标之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只有对学生真正了解,才能利用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小学生一般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笔者就让学生每天放学后看十分钟的动画片,然后在第二天上课时把自己所看动画片的名称和故事情节讲述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由于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不会把它当作一项被动性的作业去完成。通过讲故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语言的“理解——记忆——表达”过程。

二、组织课前背诵和口头演讲

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每节语文课前的几分钟,为学生创造更多练习语言运用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五六个人左右,利用每节课前几分钟一次一组进行背诵或者演讲,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巩固和运用。

例如,上节课学过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之后,笔者在这一节课前五分钟选择一组或两组要求背诵,并且和其他学生一起评价哪个组背诵得比较流畅,哪一组背诵的整体效果比较好。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牢记并学会运用了课文知识点,同时加深了对语言结构运用的体会。在学习语文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在下一节上课之前对课文进行描述,不必局限于对课文一字一句的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利用课文中或已学过的词句加以修饰,只要讲得明白、流利就可以。

三、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语文这一学科主要以文字的形式描写人物或事件,每篇课文中都包含着这样那样的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感受和领会其中的情感,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或朗诵。学生只有真正领会了其中的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为了提高学生朗诵课文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促使他们主动练习和使用语言,教师在此期间扮演引导和纠正的角色。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爱你啊,祖国》这一课,本文主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讲述完文本大意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自由朗读,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出意见,学习抒发对祖国情感的语气语调,如激昂、热爱、感激等。接下来笔者依次选择几个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纠正学生阅读时的语气,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练习,能加深对课文情感的领悟。

四、利用多媒体调动课堂气氛

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拥有了更多高水平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媒体动静结合的技术特点,为语文课堂提供了大量直观丰富的内容,以各种各样的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画面,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技术优势,借助一些优秀的演讲或朗诵比赛等电视节目,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例如,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途径,笔者有计划地搜寻有关语言使用方面的视频如演讲、朗诵比赛等,并在课堂上播放,和学生一起赏析。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精彩的语言表达环节,并让学生做好记录。学生对少儿诗朗诵大赛视频中选手的表现赞叹不已,无形中激起了努力学习语言的渴望。

通过多媒体电教技术为学生播放优秀演讲视频,一方面拓宽了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言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五、重视课后作业的环节设计

在日常教学中,课后作业环节往往被教师忽视,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把教科书安排的课后练习完成就行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教师应根据教材大纲和课堂教学目标要求,认真设计课后作业环节,把课后作业纳入到教学的整体环节设计。课后作业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有效途径。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后作业,也就是说如果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需要特别加强巩固,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等设计课后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巩固知识点;另一种是为了让学生达到某种能力和水平而设计的长期课后作业,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课堂积累下来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并对学生所写日记中出现的语言运用不当问题进行引导和纠正。如此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不仅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及时练习和巩固了在语文课堂积累的语言,有效促进了学生言语积累和运用能力。

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时记录经典词句的习惯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和积累,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教材内容和课外阅读资料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但课外阅读资料浩繁复杂,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寻找一些相关的阅读资料,作为阅读典型材料让学生精读、细读,引导学生做好记录,便于在以后的社交或写作中运用。

例如,在课外阅读时笔者指导学生赏析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景色的句子:“宁静的夏夜月朗风清,总是能给我一种清逸娴静的感觉。明净清澈如柔水般的月色倾洒,清光流泻,意蕴宁融。月色柔和而透明,轻盈而飘逸。”如此优美的句子,很适合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句子所表达出的优美意境。之后笔者让学生把这一段话抄写在笔记本上,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语言素材。学生通过反复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好词好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总之,小学生语文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上采取有效策略,做到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语言积累和人际交往方面都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丽荣,王金富.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A].迈向新世纪[C].长春: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99.168-169.

[2]张声忠.应该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西宁: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99.110-120.

[3]李雨虹.回归语文教学本色——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误区解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南京: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256-258.

[4]白 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与实践[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长春: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1993.40-43.

[5]陈玉鸿.小学语文教学不变的是什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南京: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176-180.

9.四年级积累与运用三 篇九

(三)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成语,感受成语的趣味性。(2)积累广告语,增强环保意识。(3)喜欢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喻义。(4)完成本次习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理解成语的意思。(2)通过各种途径编写广告语。

(3)通过编写广告语,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4)通过习作,培养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读、背、记中形成积累词汇的习惯。(2)在说、听、评中形成口语表达训练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能清楚地写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养成修改和与人分享写作快乐的好习惯。

难点:进行写作能力训练。教学准备

1~3篇各具特色的例文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课时划分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感受成语的趣味性。

2、积累广告语,增强环保意识。

3、喜欢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喻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积累与运用

(三)”

二、温故知新

1、以前我们曾读过很多有趣的成语故事,有以数字开头的,有首字相同的„„今天我们要读的成语同样非常有趣,请大家一起到“积累与运用

(三)”的“温故知新”里去看一看。

2、学生自读成语,要求准确。

3、互相交流自己发现的这些成语故事的共同特点。

4、分组读成语。

5、你还能试着说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吗?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这些成语。

三、语海拾贝

1、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星球上,在地球妈妈的怀抱里,除了人类,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为了让这些朋友能和人类和睦相处,人们常常进行一些宣传,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各种广告牌上看到这样的语言—(出示三条广告语)

2、学生自由反复读句子。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一、二句广告语是我们一起动手栽树养花,美化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第三句是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水资源。)

4、这样的广告语有什么好处?

5、记一记这三则广告语。

6、你能为校园的绿化写一则广告语吗?

7、全班交流,选出最富创意的广告语。可课后制作成广告牌放在校园绿化地带里。

四、点击成语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说一说“一鸣惊人”的意思,并试着造句。

(一鸣惊人:在全校科技大赛中,王蒙制作的航模获得了一等奖,真是一鸣惊人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用书面、口头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动物的体会、收获。

2、抓重点词句,自读自主阅读文章《喜鹊》。教学过程

一、综合性学习

〔交际指导〕

1、搜集资料,交流信息。

(1)选择合作伙伴,确定搜集的内容和方向。

(2)自主地通过各种渠道或不同方法搜集资料。

(3)与合作伙伴交流搜集的资料,探索充实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2、独立设想,合作构思。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设想参加主题展示会的形式是办小报,还是写一篇作文、日记或课件制作等。

(2)根据设想形式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

(3)寻找、邀请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构思方案,做好参加主题展示会的准备。

3、成果展示,主动探究。

(1)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并作相应的介绍,相互给予评价。

(2)小组推荐优秀者在全班展示成果,展示者可以汇报在搜集材料及准备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收获、体会。

(3)观察者可以质疑,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4)成果评比,重在激励。

4、拓展延伸,加强实践。

课外办一期以“奇妙的动物世界”为主题的黑板报,可以搜集小报、图片优秀作文、诗歌等。

〔交际例文〕略

二、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选合作伙伴阅读短文。

2、边读边想,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3、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释疑、交流体会。

4、勾画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语段,可以记号、旁批,记一记,背一背。

5、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表达喜爱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清楚地写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养成修改和人分享习作快乐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习作要求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娇小玲珑的蜂鸟能抗击体格庞大的鹰,真不愧是“空中霸王”的克星;小猴在联欢会上学到了知识,结识了新朋友„„快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动物写出来。注意写清楚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写完后读一读,改一改,再与同学交流交流,分享习作的快乐。

二、习作指导

1、选择材料。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比如聪明伶俐的猴子,笨拙的小猪,忠实的小狗„„同学们,快快拿起笔来,把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写下来,这就是写作的材料。

2、内容具体有条理,紧扣中心。

要围绕中心,具体、有条理地表达出你为什么喜欢这种动物。这是这次写作的难点,喜欢的东西很多,开头一句,告诉别人你喜欢什么,这句话好说也好写。你为什么喜欢呢?要详细、有主有次地写出你的理由。注意抓住最能打动自己心灵的典型细节加以描

写,以突出文章的中心。

3、评改修改,乐于交流。

与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换作品读一读,评一评(从两个方面评价:习作的闪电和不足之处),再次修改。

10.《积累与运用(三)》教案 篇十

(三)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有六个方面的练习。

“温故知新”是复习一组恰当运用反义词的句子。了解在一个句子中恰当运用反义词,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鲜明、集中。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语海拾贝”选编了《声律启蒙》中的两组对偶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能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对偶技巧和音韵格律美。

“互动平台”选取了三位同学与老师的对话,引导学生从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进行总结,体会到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能成为我们的习作材料,我们一定要多留意、细思考,积累习作素材。

“口语交际”由两兄弟竞聘的故事引出一个鲜活的话题,为学生参加讨论,提供了生动的情境。

“习作百花园”引导学生选取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用心感受真情并用记叙文表现出来。

“自主阅读园地”为学生介绍了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艰苦奋斗成为“治沙女杰”的真实而感人的事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谈体会。

教学目标

1.体会在一个句子里恰当运用反义词的效果。

2.能主动地积累《声律启蒙》中的对偶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韵格律美。

3.能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围绕主题大胆发表意见。

4.用心感受身边的凡人小事,体会蕴涵的真情,写一篇记叙文。

教学准备

1.课外阅读、了解《声律启蒙》。

2.留心观察身边的凡人小事,感受身边的真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读句子,深入体会句子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

3.再读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一读这两组对偶句。

2.在字数等方面感受对偶的规律,感受句子的节奏、声律美,鼓励学生积累。

3.教师介绍《声律启蒙》,展示这本书中的其他对偶句,激励学生课外阅读。

三、互动平台

1.默读互动平台中的对话,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2.集体讨论:从三位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你了解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回忆总结《在急流中》和《把耳朵叫醒》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勾画并再读老师的话:“很多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习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多留意、细思考,就不会为习作时找不到材料而犯愁了。”结合平时的写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口语交际:应该录取谁

--1--

1.活动目标。

(1)能围绕中心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有条理地讲述理由。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语文明。

(3)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能与人交流商讨。

2.教学准备。

(1)课前了解职场应聘的一些故事,为这次的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2)课前让学生准备口语交际中招聘故事的情境表演。

3.情境表演,引出课题。

(1)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口语交际中的应聘故事。

(2)引出口语交际的主题:应该录取谁?

4.合作学习,辩论交流。

(1)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2)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找观点相同的同学,丰富自己的认识。

5.集体学习,开展辩论。

(1)以“召开董事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辩论兴趣。

(2)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方,双方辩论。要求:大胆发言,声音响亮,有自己的观点,辩驳有理有据,用语文明。

(3)看看谁的支持者比较多。学生推举出的“董事长”进行总结,老师根据学情以“人力资源部顾问”的身份进行总结,总结时以幽默的语言肯定学生在辩论中的突出表现,指出不足之处。要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向辩论的态度、语言的组织等方面。对辩论双方都要有客观的评价。

6.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

五、习作百花园

与单元学习阅读教学重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转变成习作实践。

1.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身边最感人的真实故事。

3.由小组推荐学生全班集体交流。

4.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5.完成作文草稿,自己修改或相互修改。

6.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办“我身边的事”优秀习作展。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读短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2.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解决疑难的问题。

3.再读短文,体会文章情感。

4.能将这篇短文讲给别人听。

11.《积累与运用四》教案 篇十一

生活中一些个人化的情感体验,生活细节,更能感动人、震撼人。下面是我在新课改论文中看到的一篇文章,其中剪裁了一个生活细节,很感人,又饱含人生哲理。这样的细节应引导学生去捕捉,去描写。

走在父亲的身后

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把我举在肩头,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我喜欢坐在父亲的肩头,让他带着我在热闹的街市中行走。每当秋冬起风时,父亲会双手将我从肩头放下,然后用稍带命令的口吻对我说:“跟在爸爸身后走。”我乖乖地走在父亲的身后,抬起头,觉得父亲在身材好高好大,我几乎看不到他的肩头。

上初中后,父亲喜欢拉着我的手在街上行走,不论春夏还是秋冬。我喜欢把自己的小手放进父亲的大手,让他领着我在繁华的街头行走。和小时一样,每当冷风吹起时,父亲会松开手,然后用同样的口吻对我说:“跟在爸爸身后走。”我依旧乖乖地走在父亲的身后,抬起头,觉得父亲的身材少了几分高大,我可以轻松地看到他的肩头。

进入高中后,我很少有时间和父亲一起行走,往往我早上离家去学校时,父亲还没有起床,而当我完成作业时,在外工作了一天的父亲早已进入了梦乡。昨晚和父亲出去买东西,回家的路上刮起了风,父亲仍旧用命令的口吻对我说:“跟在爸爸身后走。”我愣住了,父亲啊,女儿已经长大,不再是当年仰起头看不到您的肩头的小孩子了,您的身材日渐苍老,但起风时您想到的还是在女儿前面走。我乖乖地,像小时候一样,走在父亲的身后,我不仅看到了父亲的肩头,还有那在寒风中的白头,不知怎的,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下。

人生路上,我不会觉得冷,因为我走在父亲的身后。

这篇文章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当时省吃俭用供我读书,一年四季就几件单衣,冬天都穿上,夏天只穿一件。我曾几次劝父亲置件新衣,可他嘴里嗯嗯地应着,过后就什么都忘了。那时我就暗暗立誓,等我工作了,一定让父亲每年都穿上新衣,让父亲幸福。

有几年我和父亲单独居住,父亲总默默陪我学习到深夜,微微烛光中他困得打盹儿。我让他去睡,他嘴里应着,却总不挪地方。等他困得实在受不了,上床睡了,如果我没睡,他就隔会儿呼唤一次:“孩儿,你快睡呀!”——我的父亲啊!

二、课本材料,学以致用。

课本中给我们提供了永恒的经典,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我们应该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的出自己的思考。以下是我高中时两篇课后随笔中的文段,表达的是自己学习课文后的点滴思索。

中国历史上,奢侈之人不少,俭朴之士也大有人在。在某些人看来,服饰华美,代表地位显贵;而事实上,奢华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浅陋的心,所以才穿华美之服,目的是掩饰自己的心。(读《训俭示康》)

生于这个世界,能有所追求,我便感到生活充满了意义。对我来说,出世与入世差别不大。入则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和约束他人,出则仍可用自己的纸笔擦亮人们的眼睛。不管如何,我心不变。也许,理性的银针会变成锈迹斑斑的铁钉,但如果银针不曾出示,又怎能看到那理性的神光?(读《荷蓧丈人》)

三、阅读经典,抓住片刻的灵光闪现。

经典文学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种种可贵的人生体验,要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去寻找自己的真切体会。

今天又读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仿佛又经历一次生命的洗礼,感觉心境在沉淀中净化。故事结局都是令人悲伤的,却又都是两人重要的人生阶段;经历了这样一段爱情,他们都更加成熟。

可见,磨难是人生的课堂,大磨难是大课堂。有文字为证:

(孙少平)他之所以不愿和她联系。的确是因为两个人在生活中的处境差异很大。但这并不是说,他认为所走的道路就比大学低贱。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

(金波)直到在那远离故乡的地方发生过那场刻骨铭心的感情悲剧后,他才理解了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幸福又有多少苦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12.《积累与运用四》教案 篇十二

一、“重塑自我”, 不要简单罗列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就曾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无论是在每周的阅读活动中还是在每天的自主阅读中, 都会将广泛阅读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摘抄, 且好的句段要求背诵, 收上来的本子也多以花边修饰, 内容也极为丰富。然而, 学生的当堂作文还是一如既往地平淡无奇, 平时积累的词、句, 在她们的作文中却看不到只字片语, 甚至口语化严重。询问学生, 学生说只觉得自己所摘抄的句子很美, 用词很新颖, 但却不是很理解词语的意思。

由此, 我改变了以往对学生摘抄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急于求成的做法。要求学生不求多, 但求精。不仅通过工具书, 深刻领悟优美词句的含义, 还要能举一反三, 能联系课本上学过的与之类似的词语或段落, 谈谈自己的感想;甚至能用上新读到的词语生发联想, 编一段故事。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这样一来, 收效显著。学生不仅能在读中自学自悟, 还印象深刻, 能够巧妙运用。积少成多, 一学期下来, 学生的语言, 在遣词造句、语言逻辑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上的案例虽小, 也引发深思: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 囫囵吞枣, 或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入情感、深入思考, 让积累的东西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碰撞, 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 在或改变或深化或充实认知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重建与整合。反之, 如果一味强调背诵, 丝毫不顾理解、感悟、体验的重要性, 只能事倍功半。对此先哲早已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先哲同样也告诉我们, 学习应“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君子之学在于“入乎耳, 着乎心, 布乎四体, 行乎动静。端而言, 蝡而动, 一可以为法则。”深入的积累, 目的不仅在于提高自我认识, 提升自身素养, 也在于指导行动。我们经常说教育教学, 可见二者是一脉相承, 不可分的。但在实践中, 我们往往忽略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或枯燥的说教、或呆板的讲解, 急功近利之下, 却忘记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初衷是为了重塑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儿童, 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 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 并在这个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在阐述一个同样的道理, 我们的教育不能流于肤浅, 而应该深入内心。语言积累上也应如此, 语言积累是教育的一个环节, 服务于整体, 更在其中绽放光辉。

二、“读万卷书”, 还要“闻窗外事”

积累不能仅仅从书本上来, 还应走向社会, 走近生活。在生活中思考, 在社会中感悟, 在交流乃至争辩中提升。

对此我有深刻体会。五年级的一次习作, 写我所敬佩的人, 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已经被歌颂过无数遍而毫无新意的雷锋、焦裕禄、刘胡兰, 等等。这些人物离学生的时代较远, 且学生知之甚少, 写起来也是了无生趣, 除了大唱赞歌就是虚假的抒情。个别写自己的母亲的, 则都写的是母亲的群像, 没有生活的味道。正当我看得无比丧气时, 一篇习作映入眼帘, 他写的是公车让座。虽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却因为有了生活味道及对生活的思考而大不相同。小作者观察到, 一部分老年人坐公车, 确实因为年迈多病等原因, 在车身摇晃时, “如秋风中的残叶”, 小作者认为, 应该给这些老年人让座。但另一部分老年人却并非人们想象的那般年老体弱, 反而非常健壮。其中就有一对老年夫妻, 斜背着一大袋子菜, 为了第一个能上车占座, 竟然把一名小学生撞倒在地, 却不闻不问, 奋力上车后又东张西望地四处抢位子。这样的人不值得为其让座。但恰恰令他意外的是, 那个被撞倒的小学生, 却在几站后占到了一个座位, 并把座位让给了还在站着的且刚才撞倒他的那个老年人。不用多言, 这个小学生的形象立刻高大起来。令我更加惊讶的是, 很多同学都无物可写, 而这位同学却写得如此生动鲜活。生活是生灵万物创造奇迹的舞台, 放眼生活乃至文化, 在生活中留心观察, 积累生活中的点滴, 在生活中反复思考, 这样的孩子难道还会走向贫乏吗?

当然,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浅显的, 往往流于表面化, 或者以大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有自己的观点, 也往往会表现出偏激、狭隘或者片面。我们对学生积累的引导也不应该是一味地不加思考地接受, 更应该是综合的审视, 或批判或鼓励,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科学的文化精神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去激活并不断更新积累。

上一篇:pmc部总结下一篇:《名人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