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

2024-07-15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生问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能谈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吗?

(安慰与关怀,信心与力量,分享你的胜利和喜悦,并且帮你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所以为了表达深情厚谊,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即将远行的人。

一、揭示课题,感悟节奏

3、师: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儿,唐朝诗人王维(板书:王维)正在依依送别他的好友呢!看老师写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诗题:“送”和“使”用黄色,区别)

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课题中你知道王维送别谁吗?

不急,诗的下面有注释,看注释①,学会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①使:出使。可见送别的是谁?——元二(元二是王维的老朋友。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这也是好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

使——看注释①使:出使。能不能用“去”代替?使是奉命而去。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奉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不能不去,不去就是抗旨……

你还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带着我们的理解,能来读读课题吗?注意读出它的节奏,争取读得有板有眼。

节奏听出来了吗?听出他哪里停顿了吗?——划出停顿符号,这就叫有板有眼。(如学生读不好,就听老师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使”停顿不需太长)

再试着读一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齐读2遍。不错,读出古诗的节奏了。

二、巧读古诗,读出韵味

小诗人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读整首诗了吧,那就请你拿起课文纸,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词,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明白吗?开始吧!

指2生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读对了,评价:你太了不起了,读得字正腔

圆,这首诗中的2个多音字都读对了,老师想请教你:为什么这样读?);(如果读错了,就问:你们对他每个字的读音有意见吗?你认为该怎么读?谁还有补充?)

(伺机纠正:舍、朝、)“舍”的读音(客舍就是客栈,在字典中当它表示房屋的时候读第四声,齐读2遍)“舍“不仅是多音字,还是要求会写的字,伸出手跟老师书空,并把生字在田字格里写2个。

(评价: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端正,有好多的小书法家呢!)

你们认真的态度,给了老师自信和勇气,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读诗!既然是合作,就要学会互相学习。师生读2遍。(不仅声音悦耳,停顿也很自然,这就叫有节奏)

瞧,在我们的合作下,一遍比一遍有进步了,慢慢的有点小诗人的样子了,连起来再读一遍肯定能读出古诗的韵味,试试吧。

真好,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真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读出了它的味道。掌声送给自己。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了,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一)感知“景”

预设: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

评价:你真会读书,你已经大概知道整首诗的意思了。

你读出了送别的方式是备酒饯行,那你能读出送别的地点吗?

从第一、二句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渭城这里的空气——微雨润湿了那飞扬的尘土,空气是那样的清新香甜。

渭城这里的旅舍——青青的屋瓦,温暖的客舍。

渭城这里的柳色——碧绿、青翠欲滴

眼前飘洒着绵绵细雨,雨中是随风摆动的杨柳,王维为什么单单选了它们呢?他想通过“雨”和“柳”向我们传递他送别好友时怎样的情绪啊?

说得多好呀,雨带给人惆怅,凄凉,压抑,正像这2首诗中所写的:(屏幕显示):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凄凉、孤单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

而“柳”呢,在古人眼里那就更有含义了。课件出示: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与“留”音相近。赠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表达留恋和不舍之情。

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你们都是好学的孩子。

所以看到那绵绵春雨和随风摆动的杨柳,王维想表达怎样的情绪呢?——留恋和不舍,此时,他多么想把元二——挽留好友(板书:挽留)

用你的朗读来挽留他;谁更能读出王维的挽留之情?让我们一起挽留挽留元二吧!

师:一“雨”一“柳”,悄然传递了挽留之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

(二)感悟“情”

师:而这份离别情愁在喝饯行酒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浓烈

(1)请你读读并用心体会三、四两句。你感受到这份深情了吗?

指名1生读,伺机指导:更尽的意思

好一个“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味道。谁还想来读?孩子,请你来读,再请

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2)为什么王维的这种离别情会表现得这样强烈呢?同学们,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你看——这就是渭城,出了渭城一直往西走就到了阳关,西出阳关就意味着元二要担负起光荣的使命,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了。此时王维的心中除了挽留,对好友更多的是——祝福(板书:祝福)

带着深深的祝福来读读这两句吧!

这深深的祝福都化作了手中这一杯酒,举起手中的酒杯,王维会对元二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呢?

第一杯:预设: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你再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第二杯:评价:好朋友,多关心啊;照顾得无微不至;

(3)第三杯,四目相对,无言沉默,王维的.心情难以名状。因为出了渭城,西出阳关到打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也要走半年多时间,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才能到达安西。

A、安西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B、课件播放——这就是安西。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指名3——5位)

是的,这就是安西,黄沙满天,人迹罕至,大风吹过,飞沙走石,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荒山野岭,这里的百姓,出行都要用纱布遮挡风沙。

C、而他们现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却是一派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此时王维心里感慨万千,走进王维的内心,把他所想的写下来:

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如今,渭城这儿有难舍难分的故人,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评价:说得多贴切啊,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走进了王维的心里。

D、王翰的《凉州词》中有这样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读2遍)

读着这样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吗?

评价:你想的,正是王维所想的,你就是王维的知己啊!

是啊,元二是去戍守边关的,难免会遇上战乱,生命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面对此情此景,遥想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情怎能不浓烈呢?所以,这第三杯酒中,除了挽留、祝福,还会有怎样的滋味呢?——担忧,不安(板书:担忧)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几多担忧,几多不安,担忧的是什么?不安的是什么?于是,王维把这些担忧、这些不安都化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一: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中,除了挽留、祝福、担忧,你还品出了哪些滋味啊?请你边读边品三、四两句。

1、(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边吟诵边纪念这份友谊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让我们一起来给元二壮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生吟诵完后,师:是啊,无故人

1、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也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和所有担忧都化作一句话─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师生举杯共饮,深情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配乐齐读)。

四、情感升华(配乐)

就这样,在王维的挽留,祝福和担忧下,元二踏上了他出使安西的征途。正如王维所祝福和期盼的那样,6年后,元二从安西凯旋而归。一回到故乡,元二最想见的故人是谁?——王维,可他却再也见不到了,因为王维已经去世了。曾经这样送别自己的真挚好友既然去世了,元二会有怎样的感受啊?——伤痛欲绝……此时,你觉得这还仅仅只是象征他们深厚友谊的送别诗吗?这还是一首怎样的诗啊!(3——5人说)——生离死别……

对好友的思念让元二再次来到了渭城,眼前杨柳依旧依依,春雨依旧绵绵,美酒依旧醇香,可他的好友王维却再也不在了。(预设:为什么你的眼眶红了,这是一个多么细腻、多么会读书的孩子啊!)当他来到王维的坟前,回想起渭城送别的一幕幕,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此时此刻,你就是元二,边背边吟诵吧!

①默写全诗

这样一首感人至深,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句,我们该把它写下来。请试着默写三、四句。

②这节课我们走进了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下课!

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二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送

元二

使

安西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

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

出示课件:停顿、节奏

(3)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

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

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出示詩句。

学生答。

请学生读。

2,我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欣喜,这满眼的春色呀,而王维和元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对怎样的朋友?这句诗歌里哪句看出他们聊了一个晚上?“朝”。

3.——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就要远行,去遥远的安西去了,这样的两句诗怎么读?

学生读。——《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我们还知道一个成语:依依不舍,古人是这般的含蓄,不舍不愿说出来。寄托在了这细细雨丝,依依杨柳中,板书:雨、柳。这就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读——。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元二,出使安西,离家这么远,元二此时的心情,只有王维知道。读——

(四)学习后两句。

1.过渡:尽管是满眼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出示诗句:劝君——

学生读。

2.——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要经过阳关,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才到达安西,出了阳关就完全离开了家乡了。

这就是阳关的遗址。出示图片。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出示图片)。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十日过沙漠,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吧。

3.——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上半年。而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假如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好朋友说吗?

出示课件:练习

我想对元二说:

4.请学生汇报,说一说,并读一读。

5.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一起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诗。

过渡: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朋友的面,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绝别的诗。

出示全诗,音乐。全班生读。

——喝下这杯酒了吗?板书:酒。你会怎么形容这酒?

学生答(这酒苦、包含思念……)

学生读全诗。

——他们这一对无话不说的朋友,能彻夜长谈的故人,却要依依惜别,除了阳关,还会有这青青的柳、纯纯的酒、亲亲的人吗?

学生读全诗。

——出了阳关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学生答:有情。

这深深的思念,汇成了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情就汇成了这首诗。——读。

所以苏轼给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唱诗。

过渡:元二已经走了,王维在那里读啊读,光读已经无法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唱了起来,请听。

出示课件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好,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篇三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歌曲“送别”。

谈话:同学们,当你听到这首歌曲里,你会想到什么?

和朋友分别后你会通过什么方式联系呢?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朋友总是那样让人留恋、牵挂。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写一些送别诗,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唐代三们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浓浓深情。

2、出示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能够熟读古诗了,谁来试试?(抽生读三首古诗)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课件)

二、新课教学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谈话:同学们,以前你们是怎样读懂古诗的呢?(查、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看插图……)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抽生:(通过课前预习知道安西在哪里?)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再说意思 从哪个字读出朋友要离别了? 理解“送”、“使”。

谁派遣谁?

好友要从渭城到安西,路途遥远,诗人会是什么心境?

抽生读课题。

要慢,如品茶一样,慢慢的读,读出不舍,伤感。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句的意思的?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想想你想前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闭着眼睛想一想,这里的景怎样?(美)再抽生读第一二句。谁再来说说一二句的意思?

面对这么美的景象,我们应该怎么读呢?抽生读一二句。齐读

我们常用离愁别怨来表达分别时的情景,可王维为什么却呈现给我们如此美好的画面呢?难道他没有不舍没有留恋?同学们有谁知道当时的安西是怎样一番情景?

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吗?(荒凉)

安西与故里对比,缺少什么?又多了什么?(少亲情,朋友,多荒凉,孤独)

此时我们再读后两句诗,你从这两行诗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感情?(不舍,伤感)现在你能说说王维为什么却呈现给我们如此美好的画面吗? 诗人用送别时的美景对比远行的荒凉,用故里的亲情对比远行的孤独,用有知己对比无故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之情。除了小雨,柳树,你还看到了谁在做什么?(喝酒)喝了多少/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 “更”

理解:劝、尽

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此时的酒是什么酒?(离别的酒)

酒里包含着什么?(他们的友情,他们的不舍)CAI:再看地图,并出示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谈话: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满的了一份(思念)吗?读:读出思念。

那时的新疆,是茺漠绝域,黄沙走石,飞沙满天,这酒中,还包含着对好友(牵挂,担忧,祝愿)

这是一杯牵挂的酒,难舍的酒,悲伤的酒……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们想一想,诗人可能和元二说些什么?(抽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小声读古诗。

酒逢知己千杯少,浓浓深情在其中。好友一别,相见无期,这份心痛,难过,留恋都浓缩在这四行诗中,感动着多少离别的人。唐人将这首诗谱成歌曲阳关三叠,又叫渭城曲,广为传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千古绝唱。在乐曲中再读古诗。

三、扩展

1、同学们课前还搜集到了哪些送别诗?

4.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虚实美 篇四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开始两句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首先,我们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是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清晰自然之美。其中“轻” 、“新”在诗句中表现出轻柔之感;在思维上,注重空间的转换,由“渭城”到“客舍”,由大到小,在纷纷细雨中,“柳色新”。这些都是实写,是我们能够从视角上感受到的。然而,实写处处蕴含着“虚的”情思意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中送客总是忧思不断,情意绵绵。诗人写“朝雨”,虽是环境描写,但为送友人增添了几分愁思意绪。情从中来。“柳色新”不但表明了雨后自然景物的清新,暗示了季节——初春,而且也表现依依不舍的情怀。因为,朋友远去,到那“春风不度玉门关”去。这里,诗人不但为朋友远去的生活而担忧,蕴含着淡淡忧思,而且顺理成章进入下文,从整体上由实到虚。有助于下文的情感表现。

后两句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友人的离开是不能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朋友的情感也是真挚。在无奈之下,诗人也只好“劝君更尽一杯酒”。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劝朋友再饮一杯酒,以表达对朋友真挚的感情,表达对朋友远去的一种想念与祝福。然而,诗人的眼光不是停留在眼前的送别,想到的是朋友远去后而再无朋友了,“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以说,这是诗歌情感的凝聚,是诗人对朋友到边塞后的无限关切和深切感慨。“无故人”,对朋友来说,到了边塞,就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对我来说,你走了,我这里也没有你这样的好朋友。在此,暗示着朋友远去,我们都将会孤独与孤单。其实,我们都是天涯游子,都感受着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在诗中,诗人没有描绘边塞,没有展示出边塞的恶劣环境和凄风苦雨般的生活,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让读者一下子想到唐代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却引发读者的思绪,让读者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那种离乡背井、孤独苦闷、存亡未卜的感伤之情也油然而生。这种情感的产生直到与诗歌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完全取决于诗人的虚实手法的运用,取决于虚实结合所产生的审美艺术境界。

5.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篇五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 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了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像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上一篇:治保部 工作计划,新下一篇:西游记读书笔记1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