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心理学》的阅读心得

2024-08-04

《教与学的心理学》的阅读心得(共14篇)

1.《教与学的心理学》的阅读心得 篇一

《教与学的秘密》学习心得

教师 刘荒燎

初次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解读的关于佐藤学先生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后有感而发所著的《教与学的秘密》后,使我感概万千。王晓春老师在充分解读了佐藤学先生的文章后,将自己(王晓春)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见解以“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向我们进行了展示,而且每个部分均从不同的角度向广大读者阐述了,他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理解,无疑给处在教育一线,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指明了今后为了祖国的未来所要努力的方向,让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在茫然不知所措。

在《教与学的秘密》中,王晓春老师所阐述的“主体性神话”中告诉我们“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的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告诉了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律的学习意识,又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通透解读灵活掌握教学技巧并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交流,才会充分发掘出孩子的学习潜能,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关于课堂改革的教学,王晓春老师在书中说到:“改革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改变课堂气氛(学习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地,放松的思考、发言、参与讨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教师要以尊重、鼓励和因人而异的态度对应每个学生的活动和发言。教师做出怎样的应对,就创造出怎样的课堂。”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正确引导孩子们学习便成为衡量教师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在谈及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时,王晓春老师告诉我们:合作学习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最后还要落到独立思考上来。合作学习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适合个人水平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成果(完成任务)是集体的,但完成任务并不是要紧的事,要紧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的品质得到了提高,而这种发展,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在现实的教学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无论是哪位专家的谈及的教学改革及个人关于教学改革所持的观点,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我们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的进行教学探讨,只有通过不断的摸索,才能探讨出一套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来。至于专家们的所说的有效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不可一味照搬,因为毕竟大家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所面对学生各不相同,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告诉我们,因人而异、分层教学才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之所在。

2.《教与学的心理学》的阅读心得 篇二

1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通常教师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快速阅读, 而快速阅读在教学中所占的时间也比较少, 在阅读时学生通常是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在阅读过后教师会要求学生做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学生根据阅读的信息给出答案,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有比较少的发言时间, 对语言的运用也不够充分, 这样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就不会轻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锻炼英语语言表达。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的一些课堂活动, 有时候会和学习的课文主体关系不够密切, 学生在学习时对语言就不能够充分的掌握,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降低。也由于我国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进行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 一般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学习, 比较被动地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题目进行相似的练习, 因此, 这样不利于扩张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上也不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英语教学的效果有着严重的影响。

2 批判性阅读思维的特点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批判性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极大的帮助, 而培养起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是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主观价值进行的反思, 有助于学生用清晰的思维看待世界, 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来改善提高自己。具体来说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有:

首先是具有相关性。相关性指的是在阅读时以遇到的问题为中心,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答案, 而对不相关的问题不进行作答, 对问题分析时善于利用逻辑思维, 不受主观情绪的影响。其次是公正宽容性。进行的批判阅读和培养的批判思维, 并不是单纯的贬低和否定他人的思维, 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是在公正、宽容的基础上客观公正的对待别人的思维。第三是清晰性。这指的是在思考问题是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如果在不同的层次上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 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并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具有一定的条理性, 另外还要注意准确清楚地使用语言和概念。

3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问题解决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学习的探究欲望。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而在实践教学中几乎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所以在新课改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其次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 也要相应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现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很快,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渗透密切, 在如此情况下, 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可以具有一定的甄选鉴别能力, 取长补短, 丰富自身的文化积累。而进行的批判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判断力, 让学生比较理性宽容地对他人的思维进行判读,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的发展, 从而构建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批判性阅读

4.1 批判性阅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要求学生根据阅读到的内容, 来对其中的观点内容进行分析思考, 并且还要大胆质疑, 对其中不正确的观点要及时给出纠正。通过批判阅读, 学生不仅要对作者表达的观点有明确的理解, 还需要经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来对作者的观点正误进行判断, 而此时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对阅读到的信息记忆力比较强。在教学中还要注意, 批判阅读和传统的阅读是不一样的, 在批判阅读时学生不仅要对阅读的文章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还可以接受文章内容, 并同时能够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观点, 提升学生的批判意识, 也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阅读能力。

4.2 做好阅读的任务设计

学习文章之前, 首先学生要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 做好学习的准备工作, 教师还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做好相关的课程设计, 给学生设置较好的文章阅读情境, 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里阅读。另外, 教师还要明确地让学生理解阅读的目的和学习目标, 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 教师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相应的阅读任务, 督促学生能够认真地阅读, 也调动其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高阅读的效率。

4.3 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批判阅读的创新思维

批判性阅读训练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来引导学生的思考问题, 从而扩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又让学生很好地学习了英语课程。在进行批判阅读时, 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 鼓励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之中互相交换思想, 还可以适当地吸收和借鉴别人的经验,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 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但是教师要注意, 在开始进行批判阅读时, 给学生要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并且在逐渐增多的训练以后, 留的思考时间可以适当的缩短。

4.4 要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时, 要创建积极的课堂活动, 利用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到课堂中来, 鼓励学生之间用英语进行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利用趣味性强的活动来提升教学课堂的活力, 教师要通过组织课前阅读来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话题“What will happen to you after 20 years?And what kind of do you want to be after twenty years?”等引入性话题来吸引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活跃课堂气氛, 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不仅有利于教学, 还有效地提升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4.5 鼓励学生的质疑, 善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进行英语阅读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批判精神,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 通过学生的质疑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 让教师在教学时更具有针对性, 所以, 在进行高中英语批判阅读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深刻的理解, 开阔学生的思维, 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5 总结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地引导鼓励学生, 尤其是在进行批判阅读教学时, 更要注意对学生批判思维方式的培养, 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英语阅读时掌握正确的方法, 培养批判阅读的思维能力, 也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中,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阅读。学生不仅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知识, 还通过阅读来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 由于我国的教学特点, 学生在学习中一般处于主动的接受状态, 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增加高中英语教学的批判性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还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与学,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基于批判性阅读的专业英语阅读教学实验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2) :67-73.

3.《教与学的心理学》的阅读心得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理解 策略

在初中英语的教与学中,阅读理解作为重要环节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有部分英语教师开始逐渐意识到英语阅读对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阅读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不会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英语升学考试中,阅读理解的比重占50%(泰州)。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值得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一教师的个人教学素质,其二学生的个人学习素质。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分别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各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阅读理解的能力。

1.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为阅读材料的讲解者,而部分教师往往忽略文章的文化背景,讲文章拆分为一段一段甚至一句一句,进而着重讲解文章中的词汇、语法、以及知识要点等。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讲解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理解,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这种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剥离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2.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从上面提及的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形式可以看出,这种教学形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英语阅读理解的学习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其兴趣缺乏,进而影响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

初中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方面速度缓慢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不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阅读速度不快。二是由于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在英语阅读技巧方面,不仅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部分学生由于欠缺根据英语文章中上下文进行推测句义或猜测词义的能力,泛读、快速阅读、略读等阅读技巧不足,从而阻碍了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与学的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必须解决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旨在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效率及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

第一,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说,兴趣是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原动力。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或事迹,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英语阅读的真实性,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第二,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在初中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多少以及掌握程度程度,与学生的英语阅读效率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一方面需要不断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反复的使用练习。在讲授新课时,教师提前把本课所遇到的新单词呈现给学生,学生在阅读中遇到新的单词就翻词汇表,我认为这是不好的习惯。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

第三,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首先,教师要教导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要不出声的默读,切忌边阅读边查字典、以及重复阅读、逐词阅读等。其次,在阅读训练中,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文章的标题,首段,末段,推测文章所谈论的话题。了解文章大意后,带着问题到文章中寻到答案,由篇到段到句,像GPS一样,在文中定位答案,而不是随心所欲的选择。

第四,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英语阅读课教学。教师在讲解英语阅读理解时,要善于借助课本、板书、挂图、录音机、幻灯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改进英语阅读课教学,其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感官来投入学习。

运动多媒体的好处在于:1.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对阅读中出现的生词和语句有直观情境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生词和语句;2.有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主旨有深度认识,加强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发掘,提高答题正确性,3.通过多媒体快速而大量的熟悉英美文化、风俗人情,准确把握英美作者思想,有利于学生接触到文章时能迅速抓住其主旨及作者的出发点,这点对于答题正确性有很大帮助。

第五,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英语阅读。除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外,学生每天都有阅读作业。对待每天的阅读任务,教师要有良好的讲解习惯,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我们必须从教师和学生这个两个方面着手。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阅读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运用恰当的阅读理解方法,使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惜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4.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心得 篇四

最近读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让我对学生和教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本书中作者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可以给教师展开教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扩大思维空间,另一方面,教师掌握了这种理论,就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本书中的一些例子和教学策略可以灵活性地运用到我们的小学教育中,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并与现在的教学改革相结合,取长补短,丰富学生的课程,让教育做到真正多元发展,它认为智力的培养不仅得益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得益于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对于教师而言,我们首先要确认孩子的智能强项,而且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智力发展的聪明环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心理学家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可以导致人的大脑结构以及功能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在学校的教育中,如果把学生放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乐趣并且营养丰富的环境中,那么其心智就能持续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我们的教室分成八个活动区域,每个区域对应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每一种智能,让学生课间或者课堂上进行自由选择活动,那么长此以往,学生自己擅长的智能肯定有所发展。

除了创设智能发展环境,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融入多元智能进行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只重视学生某一方面智能的发展,而把其它智力教育内容排除在外,这样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片面和狭窄。教师其实应该多给孩子打开几扇窗,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挖掘学生的智能强项,采用多元发展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对于成绩落后的同学教师要从多元发展的角度来引导他们找寻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其实要求教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接受孩子,了解孩子的独特性。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智能因素,课堂里要设计更多的智能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智力解决问题。智力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所在的文化环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能力才能被叫做真正的智力。班德纳非常重视情境教学里的项目学习,他认为只有这种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让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以一种更为广泛的方式运用智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并且是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会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转变,从而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到自由的发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学生发展内在智慧最本质的要求。

5.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心得体会 篇五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所需,教师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投身于网络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效率,提高学生兴趣,教养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想尽办法获得知识的意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

这对教师和学校中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校园网来应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将成为老师、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校园网上丰富的资源,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要敢干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更新观念,从过去那种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的单一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改革教学方式,掌握计算机,了解校园网应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是时代所需,也是工作需要。要想适应现代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行动的动力源泉。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互联网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它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知识的海洋”中进行真情体验。课本上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解释。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去品味、把握。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它创设的是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不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网络为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

教学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而我国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灌,学生背,戏称“背多分”的局面不能说没有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就无所收获。教育要真正做到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及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知识是综合的,多样的。从时间上看,它上下五千年,贯穿古代、近代、现代;从空间上看,它纵横五洲四海,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它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

知识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极其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探究性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把现在的知识及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以相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小组、分专题进行。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备了初步的收集资料的能力,获得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的情感体验。

三、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进行讨论交流,以协作的方式学习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不敢当面提出问题,也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网络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人机对话,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应全放在机器上,而置学生于不顾,因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该停就停,该慢就慢,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状况。

四、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传统的教学,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以致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地建构的,在教学中,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网络环境加快了师生间信息量的流动,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五、正确认识教学模式的变化

网络环境的教学,作为新生事物,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还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启迪。其次,在当今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更新的时代,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具有绝对优势,教师需要有能力自觉地去学习、扩充、掌握新的知识信息,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才能跟上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六、网络环境下教学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1、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2、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听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在网络课堂上,时间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因为它跟上网速度、网络资源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起主宰作用,看起来似乎教师的工作变轻松了,其实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科有宏观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结合起来,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

6.《教与学的矛盾》读后感 篇六

如果我们把教定位是学的重要条件,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教师应该做什么了,那就是我们的一切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其实就两点,一是点燃学生的正确需要,让学生有一种迫切需要的感觉,我们的教学艺术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点燃方面。二是当他需要的时候,你又有能力给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但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学习,还要有能力点拨学生。所以点燃与点拨是教师的两大任务。

我们明确了教师的作用,我们就不应该犯两项错误,一是夸大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的学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然后我们就霸占课堂,一些好教师霸占课堂的倾向更严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内因,没有把学生当做教育的最大资源进行开发,更谈不到利用学生这个资源了。二是夸大学生的作用,而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说利用学生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技术,为什么不说依靠学生呢?利用是教师主导下的利用,而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如果不需要教师,那就叫依靠学生了。所以,主导是为主体服务的,主导的作用再大也必须提过主体发挥作用,没有主导,学生的学习就失去了重要的条件,教是学生学的最重要条件,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条件,任何夸大教的作用和否定教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主导和主体缺一不可,二者不可偏废。

7.构建教与学的和谐 篇七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边活动,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甚至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

(1) 教师需要换位思考, “自己当自己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准备得再充分, 自我感觉再好, 都需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 更需要从学生的眼中和内心去体会一堂课的好坏。在我们自身以及周围的同事中, 经常发现原先准备得很自信的一节课, 课后却窝了一肚子火。那么, 教师上课前有没有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学生, 换位思考呢?毕竟老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不一样, 不妨把自己当成学生, 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

(2)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人。课堂教学前, 可通过学案帮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课堂教学中, 要密切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教师所讲内容, 是否适应课堂教学节奏;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做好矫正和辅导工作。

(3) 高效互动, 学案先行。高效互动需要教师有精湛的教学技巧, 也需要学生方面积极主动地配合。课前学生对学习内容要有准备, 要有思考, 课堂上才能与教师形成互动, 进行双向交流。

二、改变教法, 实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

(1) 教学要求上要分类指导。面对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 应根据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方法, 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 分层推进, 分别指导。同时, 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个别辅导, 力争在课堂教学中能与其他学生同步。

(2) 改变观念, 教学相长。在信息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 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渠道多、能力快, 远远不是我们教师所能及的。因此, 作为教师不但要把学生作为自己心灵上的朋友, 还要和他们建立起知识上的朋友关系。例如, 在讨论铸铁的铸造方法时, 就有同学提出用冰模代替木模的创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彼此得以“相长”。

(3) 低难度、平坡度, 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 教学应用广泛的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时, 要让所有同学学会正确计算, 须做适量的练习;而斜齿圆柱齿轮、蜗轮蜗杆则作为较高要求进行教学, 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需要。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索,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4)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构不成和谐的双边活动, 教材知识也无法转化成学生的知识, 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习了不完全齿轮机构后, 让学生设计机械计数器;在学各种机构时, 在学生中开展作业作品竞赛;学生作业完成后, 要求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 然后当场进行评比。通过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 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吃透教材, 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和谐

机械基础学科知识结构往往隐藏于教材背后, 多数情况学生难以独自掌握。教师编写教案时, 应把重点放在教材的深入领悟、对有关资料全面的占有和筛选上, 结合学生的实际, 加工制作, 形成层次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达到教学内容设计最优化, 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1) 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生活中有很多机械知识, 比如在学习导杆机构时, 可以结合手摇抽水机, 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 来学习曲柄摇杆机构。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对轮系、轴系零件知识的理解掌握, 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如果安排学生进行一次车床的保养或减速器模型的拆装的现场观察, 教学效果会很好。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 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 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和插床的进给动作, 使学生发现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这样边参观边讲解, 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促进教师、学生及教材三者的和谐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 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 能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恰好能起到三者之间桥梁的作用。本学科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 就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而形象。例如, 用动画将抽象的渐开线形成过程表现出来, 演示给学生看, 再来讲渐开线的性质就非常简单了。为了形象地说明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液体的流动, 通过播放、暂停、重放等方式进行具体讲解, 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8.教与学的互动 篇八

《室内装饰设计》是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系统讲述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空间设计的基础训练,使学生了解设计过程、提高设计能力、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从而使学生的设计实践从单纯的为装饰而装饰或一般创造气氛提高到对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的追求及意境的创造。

经过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教法更贴近学生,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学法改革的重中之重。

教与学的互动,其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认真地完成老师安排的课题任务;教与学的互动,要求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并通过积极指导学生,以提高教学质量;教与学的互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以学生理论及技能学习的主动权;教与学的互动,还要求师生在各个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讲解、示范、模仿、训练、反馈、调整等几个环节,真正实现教学领域的全程互动。

现行的教材中,室内空间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居住空间、展示空间、餐饮空间、办公空间等,笔者下面就以餐饮空间设计为例,谈一下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和体会。

一、教与学互动的三阶段

(一)课程任务书确定阶段

在充分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把课题定为“餐厅设计的个性化”,“卫生间设计的人性化”。

课题确定以后,课程任务书由学生拟定,老师与学生交流、讨论任务书的合理性,最后确定课题任务书。为提高任务书的质量,在讨论时必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文字简洁,表述清楚,便于操作;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接受水平;切合专业实际,突出专业性,强调技能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方案设计阶段

1.课程操作步骤模拟设计公司的设计创造环境,由2-4个同学组成项目小组,组长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课程的主题、进度。

2.老师把握大局,组长和小组成员自己设定主题,并安排好自己的作业进度。

3.老师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老师提出一些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运用设计原理查阅设计规范、法规来解决设计难点。

(三)方案设计汇报、评审阶段

营造一个方案评审会的形式,进行角色转换。推选学生主持人、老师充当评委、学生充当观众和业主,各设计公司派设计师汇报方案,设计师要代表公司将作品展现给我们,围绕主题进行交流。

二、教与学互动的四个方面

(一)开创性

方案中,强调创新,让学生在设计时考虑餐饮空间的艺术性和个性化,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灵感,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情境,使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达到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的目的,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活动。例如,在餐饮建筑室内设计中,既可以用单个垂直面来围合空间、划分空 间,也可以用一个垂直面来作为入口界面,从造型上加以重点处理。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对媒体对着两种形式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讨论各自特点,还可以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就其中一种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分组归纳,再由教师集中剖析。

(三)实践性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一般比较差,他们反对空洞说教和繁琐的讲解,但对实践操作往往十分感兴趣,所以,在餐饮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创设条件,通过参观、观摩、实习、技能比赛等形式,更可能多地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另外,我们还要根据建筑装饰专业的特点,改革课程体系,以建筑装饰装中具体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课程,以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突出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将一系列技术活动项目由低到高,有简单到复杂,以实验(试验)、实习、实训、设计等方式进行安排,配以技术原理的掌握,开发能力的培养空间。

(四)综合性

1.建筑装饰专业增加《造型基础》课程,多增加电脑训练课程。学生充分利用 “AUTOCAD、PHOTOSHOP、3DMAX、CORELDRAW等软件并应用草图、理念图,作为指导,使设计取得良好的效果。

2.在方案设计中,不仅培养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为毕业以后进入单位做准备。

3.教学方案在工艺方面增加训练的同时,还要增加识图、绘图方面的能力训练,使学生练就过硬的应知(专业理论)、应会(实际动手能力)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使专业教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方案的表现力及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创造能力,从而使专业教学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9.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答案解析 篇九

1、《朝花夕拾》 绍兴 周树人 《狂人日记》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热风》 《坟》 《华盖集》 《野草》 《社戏》 《故乡》 《风筝》 《孔乙己》 2、郭沫若

3、茅盾 沈德鸿 雁冰 《子夜》 《忆冼星海》

4、《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随想录》

5、《骆驼祥子》 老舍

6、冰心 谢婉莹 《繁星》 《春水》 《寄小读者》 《笑》

7、朱自清 《背影》

8、叶圣陶 《苏州园林》

9、《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10、俄 契诃夫

1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12、印度 《吉檀迦利》 《园丁集》 《新月集》 《飞鸟集》 《图书馆》 《对岸》 《同情》 《仿佛》

13、俄 克雷洛夫

14、古希腊 伊索

15、美 海伦·凯勒

16、法 雨果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17、《鲁滨逊漂流记》

18、《格列夫游记》

19、美 马克·吐温 《竞选州长》

20、《最后一课》

21、莎士比亚 英 戏剧家

22、俄 《变色龙》 《凡卡》 《小职员之死》 《胖子和瘦子》 《跳来跳去的女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六病室》

23、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项链》 《羊脂球》 《两个朋友》 《米隆老爹》 《骑马》

24、欧·亨利 《贤人的礼物》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警察与赞美诗》 《二十年后》 《财神和爱神》 《红毛酋长的赎金》

25、俄 《复活》 《战争与和平》

第二阶梯

1、华雄 六将 《三国演义》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寓言

4、法

5、《海底两万里》 法 凡尔纳

6、布丰 《自然史》

7、《文化眼光》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8、梁启超

9、《外婆的手纹》 《山中访友》

10、茨威格

11、《致橡树》 《在那颗星子下》

12、胡适

13、《晋祠》 《壶口瀑布》

14、《燕山夜话》 邓拓

15、《有的人》

16、艾青

17、余光中

18、王愿坚

19、陆蠡

20、史铁生

21、傅雷

22、《城南旧事》 林海音 《窃读记》

23、何其芳 《预言》 《画梦录》

24、美 惠特曼

25、闻一多 《红烛》 《死水》《最后一次演讲》

26、《青春万岁》 《夏衍的魅力》

27、苏雪林

28、《围城》 《谈艺录》 《管锥编》

29、《上海屋檐下》 《包身工》

第三阶梯

1、(1)牛郎织女 孟姜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2)莫泊桑(法) 契诃夫(俄) 欧·亨利(美)

2、(1)鲁提辖(鲁智深 鲁达)(2)刘备(3)孙悟空(孙行者 美猴王)(4)林黛玉

3、B

4、A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战争与和平安德烈 B 莎士比亚 英国 《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C 莫泊桑 法国 《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夫妇D 茨威格 奥地利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罗丹

10.从《弟子规》中悟教与学的方法 篇十

在《弟子规》总叙里有一句话是:“有余力,则学文”。这就是说古人是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基本德行的修习开始的。也就是说古人是从先修身,再修学的。这与我们现今推行的以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如今重学《弟子规》是有很深厚的现实意义的。

在《弟子规》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智育在孩子一生中的巨大作用。今天,我就《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中有关我们教与学的方法进行交流,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这句话是说: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读书方法。然而,我们很多的学生在读书时往往会心不在焉,结果造成收效甚微。于是,每当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时,都要让学生先诵读“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自觉地自我调节到最佳的读书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我们的读书效果。

二、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小学生读书往往会刚把课文读了一两遍就自以为全会了。于是,在老师讲课时就会心不在焉,甚至就会把书放在课桌上,而眼睛却在看后面未学的课文内容。因为他以为自己早就知道课文的内容了,学不学、听不听无所谓。以前,我总会在课堂上当众批评他一顿,使他下次再也不敢这样。可是,这个学生不这样做了,另一个同学还会涛声依旧,治标不治本免费论文网。为了更有效地制止这种不良习惯的蔓延。每当再出现这种现象时,我就会让学生诵读“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通过几次集体诵读,慢慢地学生不再看其它的课文了,读书、听讲都专心了。

三、宽为限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每当遇到需要背诵的课文时,我都会很发愁。因为班里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背诵下来。如果再增加一课时,时间往往又不允许。以至于造成“紧为限,宽用功”的后果。学了《弟子规》以后,我将背诵的任务进行了分解,每天利用学生站队前、吃饭后、等候排队的点滴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两遍,经过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不断反复背诵,学生就差不多背下来了,而且学生背得轻松、愉悦,效果又好。这样就真的做到了:“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了。

四、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也很广泛。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中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学会的质疑问难的能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中,我哪些地方不懂,或者哪个词,哪个字不知道什么意思,都要标出来,打上“?”。对于不懂的字词要鼓励学生查字词典解决;对于段落中的疑问,要通过多读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对于实在不明白的疑难,要留到第二课时解决。第二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同学们带者自己的疑问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直到彻底解决疑难。此外,对于平时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向自己的同学、老师询问解答,以求达到“知确义”的目的。

11.我对教与学的理解 篇十一

一、教与学的差异

听过两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5 Do you like soccer ball?一课,前者是教师教词,领读对话,然后做练习。后者的流程:先用动画片Do you have money? I don’t have money. I have a gun.激发兴趣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画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简笔画,几个学生分别教单词并介绍单词的学习及记忆方法,然后师生、生生互动,通过游戏猜,小组列表调查成员是否有球,创设借物、购物等情景学习及训练Do you like soccer ball?的听与说,整堂课是在学生主动学和学生活动中展开。两者比较,前者是教师领着学生认识并学习语言;后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会交流,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先输入再输出的规律。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的角色就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打个比方,前者就好像大人领着孩子来到了海边,孩子急切想跳进海里游泳,而家长紧紧抓住孩子的手不放,孩子不能挣脱家长的束缚,只能沮丧无趣地被家长牵着。后者孩子能尽情地在海里畅游,感受大海的亲肤与广阔。一个是教中心,一个是学中心,着力点是教师还是学生,一目了然。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为归宿,这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这是方式的差异,教师角色的差异,更是观念的差异。

二、教与学的要义

课堂是教与学的途径,如何实现效率的最高化,效果的最大化,效益的最优化,其实质是什么?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根据对人的学习能力及其本质的认识,把教的要义概括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我的理解:激发愿望,就是关注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提升能力就是分类教学知识点,采用不同方法策略分类、分别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课型积累提高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就是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要求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尽其才,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和激励者。听过的伊春六中李科老师借班上的七年级下Unit9的综合任务一节课,李老师是这样激励引领学生参与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

这是一节复习课,李老师创设情景、设计活动,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读译等任务后质疑,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李老师从师生问好开始,使学生情绪马上调整到高昂状态,在基本训练环节,老师能巧妙地把上一单元的外貌描写与让学生介绍老师外貌特征及口语训练融为一体,并在训练中采取不同问法降低难度,拉近距离,消除紧张情绪和陌生感,不时用幽默语言点拨引得学生开怀大笑。学生立即进入状态,并且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阅读训练时,一是词在句篇中学,二是创设听、做等情景激发学生乐学,从而达到会学。如Enjoy doing 的学习,师问生Do you like listening to an English song?同时播放手机中的英文歌曲,创设听的情景;问Do you like making a paper plane? 于是师生一起叠纸飞机,并让飞机在教室飞翔,创设了做的情景;又问Do you like playing games? 师生一起捉迷藏,创设了说和玩的情景。老师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学生enjoy doing 的结构以及用法,强化记忆,但通过游戏的形式一下子使课堂活跃起来,虽然游戏简单,但学生做得兴致盎然,看似随意但却是老师精心设计的,符合七年级学生爱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游戏轻松地理解了一个比较难懂的知识点,玩中学,乐中学,并引起了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达到有意学习的目的。综观整堂课,既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又有深入的理性思考;既有学生的动手实践,又有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一节枯燥的复习课,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引导学生学会、会学,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的要义——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

根据教的要义,我是这样理解学的要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无意学为有意学,并获得自我调控的学习能力。听了《陈太丘与友期》一节古文的讲读课,教师通过导学案导学,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字词,疏通文意等基础后,还对课外古文进行了拓展学习,教师只起到了点拨作用,整节课讲少学多,尤其对“入门不顾”的研讨,学生各持己见,讨论热烈,有的认为有礼,因为不足7岁,年龄尚小;有的认为无礼,虽7岁,但诚信礼貌要从小做起,这是先有礼,后无礼。答案已远远超过了教材对初中孩子可理解的解释。这时教师对学生敢于挑战教材的观点给予了激励,同时又鼓励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和理解,先做人,再做事。

三、教与学的层次

我把教与学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教师的讲。虽然教师的教离不开讲,但这个讲是教师一讲到底,满堂课的讲。一是青年教师刚刚走上讲台,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少关注学生,一讲到底;一是观念老旧的中老年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认为讲都不会,不讲更不会了,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教师讲了学生会了。相对应的就是学生被动地听,开始还能注意听,超过20分钟,教师反复的、不厌其烦的、不生动的讲,就不仅不吸引学生,而且学生还产生了厌听的行为,表现为趴桌子、睡觉、溜号或做别的小动作等,长此以往学生这样被动接受,厌学就顺其自然,不难理解了。第二层次是师问生答。这个“问”好像是师生的互动,但这是机械的、一问到底、满堂课的问。这个“问”虽然比讲高了一个层次,即内容问题化,学生略有思考,但问题没有层次,不论是对学习有关还是无关的问题,包括“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样的教师对教材分析理解不到位,抓不住重点、要点、考点,所以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良好地运用教材了。相对应,学生就是机械地应和着教师,表面有了师生的交流,但实质只是停留在肤浅问答的层面上,并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第三个层次就是师生对话。这是师生之间与教材文本的对话,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我就是教材中的一员,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材,从而一分为二地评价教材的人与事。如英语购物话题的情景、数学销售的问题设计情景等,这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教师以语言、情景为抓手,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情景品析逐步进入情感层面,再从情感的体验基础上垂直进入思想层面。有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这是比较高的层次,这样的教师既能很好地驾驭教材,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骨干教师为多数。相对应的学生不仅能思考教师的问题,还能沉浸在问题的研讨之中,深挖教材的思想智力因素,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第四个层面就是学生的讲。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展示陈述讲解,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概括汇报。对教师来说,不仅教会学生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口头、书面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研究型、智慧型教师的层面;对学生来说,不仅思考教师的问题,还要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深化和提升。这是讲的更高层次及境界,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积极主动地学,并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四、教与学的结合

要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教师角色要定位在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与引领者上,尤其引领者是最重要的角色,没有了教师的引领,就谈不上学生的学习。其次要明确讲什么、学什么,如何做好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我认为基于以下几点:一要看课型和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课型,如预习课、练习课、反馈课、会话课等,侧重能力培养的课型如阅读课、作文课、活动课,还以学生的学为主;侧重较难知识点的课,教材上没有的补充内容如新授课、讲评课、拓展训练课等,要以教师的讲为主。二要看学生的程度。学生不会,就要以教师的讲为主,如学生一点英语的基础都没有,字母都不认识,这就要发挥教师的讲的主导作用了;教材没有的,又比较抽象的知识,光靠自学学不会的,也要以教师的讲为主导;学生的基础很差,又没有方法的,也要先以教师的讲为主,逐步达到学会会学。经过学习与实践,我校运用“先学后导、导学结合”模式,采取了导学案方式,规定了“三讲六不讲”: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的学生不讲之前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这样就明确了讲与不讲、怎样讲、什么时候讲、讲多长时间等一系列问题,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12.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探讨 篇十二

1.把识字和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等阶段性目标有机融合, 自然渗透或者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新版的小学一年级课程改革教材, 配备了大量的彩色插图,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直观需要, 为教师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材内容多以儿歌的形式出现, 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接受、理解、记忆;教材中每课课后练习也改变了以往单一呆板的方式,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如何利用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特点, 使全体学生达到最佳受益程度呢?我觉得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种“大语言观”意识。体现在对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有一个统一的和整体的认识, 不应该把拼音、字、词、句、段、篇等割裂开来, 应该结合每课的内容灵活地进行教学。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为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了拼音、识字, 还极大地丰富了对词语的积累, 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潜能。

2.教师利用形象性的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进行课堂教学或者活动。教师教学语言固然需要感染力, 但是要达到对学生的最佳影响程度, 就不能不注意肢体语言与形象性语言的有机结合。

一年级教材内容具有生动、形象、易读、易记的特点, 为了使学生达到记忆、理解的最佳状态, 我的做法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然后教师示范读。教师示范读课文时要用优美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去感染学生;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用学生喜闻乐见、乐学的方法, 达到教师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率、质量的提高。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通过师生在“读”上的对比, 学生发现了不同, 找出了差距, 确定了目标, 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全身心参与”这种学习方式和习惯, 学生读书也从最初的模仿教师, 逐渐体会到用内心去感受学习内容;用动作和表情来强化自己内心的和学习对象的内涵;用感情去体会文章内容中的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经过短时间的训练, 学生读、说、写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3.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 把单纯的知识学习同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有机结合。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 教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知识的传授、活动的开展, 更应该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现实生活实际。教材上的知识属于间接经验, 学生从学习到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使学生学习过程“优化”, 如何把这个过程设计成为学生易于感知、乐于感知的过程, 与此同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了解不同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了解教材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与区别。教师要具备较高教育专业以及与教育相关学科的文化业务理论与知识。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除了关注教材内容以外, 尤其注重关注学生。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爱动、爱说、爱表现, 教师应该抓住这些特点,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在教学中, 我通过让学生自由分组和给学生设置“情境”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 通过这些灵活的方式,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 可以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可以几个人或者多人合作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 等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得各自的成功、乐趣、自信, 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事实证明,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和集体学习习惯, 他们知道了要学些什么, 要研究什么;知道了哪些知识是应该自己学习掌握的, 哪些是应该集体解决的, 哪些是需要联想、发挥的;他们敢于发问, 敢于质疑;他们能做到“尊师”而不“唯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适度参与, 适时点拨、引导、启发, 在学生需要提供必要的经验、资料时, 在学生信心毅力不足或者受到挫折时, 都能给予及时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教师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绝对不是教师放手不管, 学生学习简单讨论、发言,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熟悉和掌握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基础之上, 教师的教育教学及课堂改革应该基于学科, 又要超越学科, 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 又要走出课堂, 融入复杂社会。

13.《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读后感 篇十三

细读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一书,本书的宗旨在于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尽性地发展。本书是专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共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教授认为:一方面,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验密切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多元智能理论建议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好方法。所有的孩子在八项智能中有不同的倾向,所以任何一组特定的方法可能对某些孩子很成功,但对另一些孩子却不一定奏效。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随时变换教学方法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发展的,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在许多方面都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这就给了很多人希望,特别是那些在传统智力理论看来没有优势的人。加德纳关注的正是这些人。多元智能理论使老师看到了学生们的多种潜能,增强了我们对每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的信心。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这一理论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和改进教学的武器。我是教英语的,这一理论使我对英语学困生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也使我在转化英语学困生方面看到了希望。我应该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重新看待英语学困生的问题,并且以多元智能为理论依据,制定确实可行的方法指导帮助他们,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走出学习的低谷

多元智能理论在转化英语学困生方面是可行的。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英语教学也应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对于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每一位老师应该不要轻言‘放弃’。这一目标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多元智能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认识并接受每个人智能不均衡发展的事实,帮助每一位学生发挥他们的优势智能的同时,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我将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我对班级中的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习惯和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同时通过加德纳多元智能量表对他们进行检测,把学生测试的选项键入量表,统计每一位被测试者各种智能的得分数据,得分偏高的智能者被视为该智能倾向较强的学生。通过这项调查,找出每位学困生在八项智能中相对较强的智能,并记录下来。结合观察其在学校生活中的表现来验证其在多元智能量表的结果。以前我只把学习困难程度和心理特征等作为分类的标准来分析学困生,通过《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学习,按照学困生智能的分类,使我发现了每一个学生的天赋和优势,从而找到教育的切入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只有倾向不同和强弱的差别,而没有智商高低之分;谁都不应该因为学生某几项智能的暂时迟缓发展,就给这个学生定性为差生,给予他们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放弃对他们的帮助。在英语学科中,语言智能是占主导地位的,英语学科的学困生大部分语言智能不如其他智能发达。因此,英语老师要有宽广的胸怀,充分尊重学生在智能发展上的差异,对每一位学生都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他们寄予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他们。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只要我们能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为他们创设恰当的时机。认识到这一点,老师 1 就不会再以传统的唯一标准看待学困生,而是主动挖掘他们的优势潜能,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样就能够大大减少学困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挫败感。大部分学困生最后放弃学习的原因就是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老师给予他们的真实的欣赏和肯定会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重新学习的信心。只有老师的教育观转变了才能促使学困生在学习观念上的转变。

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不可能八项智能都全面发展,但他总会有他的特长。那作为教师就应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其潜能得到发展。对更多英语成绩落后的学生,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的嫌弃和冷淡,而是要倾注更多的热情和耐心;应该站在多元的角度观察学生,引导他们向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智能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针对不同的智能提供可能的学习机会,课堂设计要融合更多的智能活动,调动学生的智能兴奋点,发展优势智能,带动其弱势智能。无论在何处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发现至少一个强项并鼓励学生去探寻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对学生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追求不仅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也同样刺激了学生掌握学科内容和进行创造发明时所需要的坚持性和毅力。

教师应该针对学困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中的困难环节进行方法指导。有很多学困生对英语词汇学习感到非常困难,我会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其智能优势,寻找记忆词汇的最佳方法。例如:李瑶同学视觉-空间智能较强,我和她一起分析和寻找适合的方法,最后决定采用制作个人词典的方法,把重点词汇写在本子上,并配上插图或图标,使记忆单词成为她的乐趣。张浩同学人际交往智能很强,我帮他找到了小组记忆单词的方式,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使他的词汇学习不再乏味。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老师应该用他们的爱心和多元智能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

多元智能所主张的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多元智能所欣赏的评价方法,将跨越物质条件的限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每一种智能的评价,都应该侧重这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评价活动时,应该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提供多元的方式,根据学困生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评价活动,打开他们通向成功之门。提供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困生不再认为语言的学习高不可攀,他们能依照自身的优势智能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完成任务,还会主动加深与其他同学间的交往,互相取长补短,发展优势智能的同时语言智能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14.对会计类双语课程教与学的思考 篇十四

自2001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在高等学校各专业开设一定比例双语课程之后,双语教学在我国各高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提高本科专业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一. 对双语课程的理解:

(一)双语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在加拿大,双语教学一般指在英语地区用法语授课的教学形式。在美国,双语教学一般指用西班牙语进行的学科教学。在澳大利亚,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英语)进行的部分学科教学。其目的大都是使这些拥有众多移民的国家能更好地体现其多元化的共融性。我国及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试验的双语教学,一般是指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因此,目前开始试验推广的双语教学的内涵也应属这一范畴。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在这里,第二种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教学的方法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沉浸式教学法(Immersion Model),即完全运用准确的汉语进行教学的课堂形式,汉语是课堂上主要或唯一的教学语言。这种模式适合于教师和学生汉语水平都比较高的教学活动;二是双语过渡式教学法(Transitional Bilingual Model),即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且自然地运用汉语口语进行教学,是一种汉语、英语自然结合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学生汉语水平处于中等层次的教学活动;三是维持母语教学法(Maintenance Model),即以母语为主,运用少量英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适合于学生汉语水平处于低层次的教学活动。

二.对会计类课程“教”的思考

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定位都是相当高的,双语教学对学校,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国情下更是如此。尽管“双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但从国内高校师资的情况来看,能真正使用双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就目前来看面临的问题有:

1、教师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中国目前培养的教师因为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且不说其它学科的教师,仅就校内英语教师而言,真正能在课堂上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教学的并不多,更何况其它学科的教师。英语

教师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而学科教师常因英语功底不深,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针对这种师资状态,我们必须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实行教师专、兼职结合,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倒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

2、教材的选择与应用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会计类课程更是如此。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学生水准,选择什么样的原版教材,这里面就大有讲究,而引进原版教材又涉及到版权的问题,其版权费之高绝不是一般中小学所能承担的。而现在国内来没有与之相应的教材。上海外国语大学仅从香港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就毫资40多万元。英语课上,学生有限的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双语教学,容易形成思维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差距;其它学科英语教材匮乏,各校自编自选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学校除执行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随便找一本市面上的英语书做教材,多加几节外语课,就称之为“双语教学”,显然是不科学的。

对于特色班同学来说,我们大二下学期采用的《西方财务会计》、《比较国际会计》都是原版书或是影印版,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理解。

3.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对于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学术界比较推荐的是“双向和谐式双语教学课堂控制方法”。这是一种定位于“以学生为本,和谐教与学”的课堂控制方法。这种方法重点在于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为出发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控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授课之中,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加强课堂控制和提高课堂效率,并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文原版教材的兴趣,使学生在一定的兴趣和压力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课堂上的双向交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制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于讲授过的知识,让学生提问题,而不是老师提问题;组织学生成立小组,互相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互相评判分数等等。通过培养“乐学”,让学生在平和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复习知识、掌握知识。通过培养学生“乐学”,在“乐学”中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效果。

三.对会计类课程“学”的思考

1.学生对双语课程的主观认识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主观认识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包括其对双语课程的认可程度、对双语课程的接受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花费在双语课程学习上的时间。同时,学生的认可程度决定了其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动力。如果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双语课程没有实际用途,认识不到其存在的重要性,对自己来说是浪费时间,从心理上不接受这些课程,也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花费的学习时间少,从而导

致学习效果较差;反之,如果教师在授课之前,将双语课程的重要性和用途通过多种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接受,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在讲授课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双语课程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则学习效果较好。

2.学生所具有的英语水平是保障双语教学效果的客观基础

双语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专业英语词汇对于双语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有重要影响,它们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专业内容的理解程度。这一影响因素是双语教学效果的基础条件,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学校给特色班同学开设外教《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课程的初衷。

另外,双语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本身就要比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要的复习和预习对于掌握课程内容、巩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西方财务会计》的学习中,许多会计科目的英文表述与中文有很大差异,一开始很不习惯,觉得特别棘手,所以必须要在课前进行预习才能跟进老师进度。只有通过克服一个个困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自己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这也是自己对待学习的一个态度。

四.总结

上一篇:大四大学生个人下一篇:优秀三好学生、学生干部评选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