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2024-09-11

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精选8篇)

1.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篇一

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管理研究一体化的意义表现在()A.教育与管理研究的一体化 B.发展与改革的一体化 C.社会与教育的一体化 D.活动与观念的一体化 2.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是()A.合理用人 B.调动员工积极性 C.培养人 D.管理人 3.柔性管理艺术风靡于()A.20世纪初 B.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C.二十世纪中期 D.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4.西蒙在1960年提出了_____________的观点。()A.管理就是决策 B.管理就是服务 C.管理就是领导 D.管理就是控制

5.保证计划有效实行的灵魂所在是通过_____________促进组织任务的完成。(A.资源条件利用 B.组织教育 C.激励机制建立 D.严格的监督检查 6.正确运用_____________可以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管理功能。(A.观念管理原则 B.效能管理原则 C.能级管理原则 D.过程管理原则 7.园所管理工作的优劣以园所_____________达成度来衡量。()A.管理目标 B.工作计划 C.领导者设想 D.教育规划 8.园所组织形象设计的核心内容是()A.理念识别 B.行为识别 C.视觉识别 D.听觉识别 9.一个组织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是()A.组织文化 B.组织制度 C.组织机制 D.组织结构 10.园所教育工作管理的核心内容是()A.教务工作管理 B.体育卫生工作管理 C.教育活动管理 D.教研工作管理 11.教育行政管理的两重性特征即指()A.教育性和福利性 B.规范性和灵活性 C.政治性和专业性 D.目的性和民主性 12.我国教育单行法一般由_____________制定。()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中央人民政府 13.学前教育规划以_____________为前提。()A.学前教育决策 B.学前教育计划 C.学前教育目标 D.学前教育预测 14.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最早的国家是()))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中国 15.1929年_____________首次提出了教育评价概念。()A.泰勒 B.施奈德

C.布鲁姆 D.布朗兰德

二、多项选择题16.园所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有()A.培养人 B.使用人

C.发展人 D.管理人

E.调动人的积极性

17.园所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有()A.动态设置原则 B.效益原则

C.系统设置原则 D.人本原则

E.精兵简政原则

18.我国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有()A.宪法 B.教育法律

C.教育行政法规 D.地方性教育法规

E.教育规章

19.学前教育督导的原则有()A.方向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严肃性原则

E.促进性原则

20.幼儿园工作评价的内容有()A.幼儿园环境管理评价 B.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 C.幼儿园工作人员评价 D.幼儿园管理工作评价

E.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关系的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始于()的兴办学堂的教育行政措施的颁行与落实。A.洋务派

C.共和派

B.维新派

D.民主派

2.有一位学者拿出了美国20世纪初的一份试卷与20世纪90年代的试卷相比较,发现学生在基本考题方面成绩并无相差,这种做法是教育行政研究的()A.经验总结法

C.文献分析法

B.实验研究法

D.比较研究法

3.在教育行政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初创时期,其研究受()的影响最大,并在教育系统引进了企业管理方法。

A.目标管理思想

C.科学管理思想

B.层峰组织理论

D.权变理论

4.有统一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划,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加强集中管理,体现了()的教育行政体制格局。

A.从属制

C.分权制

B.合作制

D.集权制

5.1963-1966年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实行的是()。

A.军事接管体制

B.集中统一的教育行政体制 C.以地方分权为重的教育行政体制

D.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教育行政体制 6.下列哪一项职责归属于县级教育行政机构?()A.拟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B.起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草案

C.组织并指导教育经费的分配工作和教学仪器,电教设备的采购、供应和管理 D.统筹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高职教育、成人高教等工作 7.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终极目标是()。A.精简

C.立法

B.统一

D.效能

8.中间型学制开始出现是在()。A.19世纪2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初

D.20世纪80年代

9.学校教育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

B.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C.社会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D.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10.课程实施最关键的因素是()。A.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

B.课程的质量

C.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实施的组织

D.教师实施课程的态度和能力

11.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及各种教育资产的买卖、利用、保管、维护情况及经济效益的审查与评价是教育审计中的()。

A.教育预算审计

C.教育经济审计

B.教育财经法纪审计 D.教育财务薄据审计

12.()反映会计教育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是进行教育财政监督,审查教育预算收支执行状况,考查教育行政效率,总结教育财政经验教训的重要手段。A.教育预算制度

C.教育审计制度

B.教育决算制度

D.教育税收制度

13.教育税收制度是关于征收教育税的各种准则和规范,是国家专项税种制度,我国自()年开始征收。A.1949

B.1978

C.1984

政的()的功能。

D.1986 14.合理使用教育经费,杜绝铺张浪费,保障教育经费用得其所,发挥教育资源应有的效益,体现了教育财A.立法与执法

B.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 C.筹措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

D.监控教育经费的合法使用及其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15.学校教学用房建设中,应注意控制教室内噪音在()分贝以下,环境噪音在50分贝以下。A.40

C.75

B.65

D.80

B.制定规范

D.监督检查 16.下列哪一职能与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负的学校设备的使用及维修管理职能不一致?()A.筹集经费

C.调配协调

17.()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 导。

A.教育行政执法

C.教育行政评价

B.教育行政督导

D.教育行政规划

18.教育评价中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形式是()。A.自我评价

C.相对评价

B.他人评价

D.绝对评价

19.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近期与长远规划,体现了制定教育规划的()的原则。

A.贯彻改革精神

C.从实际出发

B.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 D.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20.教育评价的目的不在评价本身,而主要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的主要功能,即

()。A.诊断功能

C.鉴定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21.教育行政的目标是()。

A.管理各级各类学校行政事务

B.增强民族凝聚力 C.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推进科学研究的进程 E.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22.下列哪些是教育行政体制中央与地方合作制的特征?()A.中央与地方之间是“伙伴关系”

B.能把中央集权制的规范、协调、指导作用与地方分权制的主动、创造相结合 C.中央与地方的职权范围划分有难度,不易操作

B.改进功能

D.总结功能

D.国家直接干预地方办学与管学,必须遵循中央的方针政策 E.地方公共团体自主举办和管理教育事业

23.学校设备中课桌椅的设计要求是()。A.建立校舍档,实行分级管理

B.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桌面够大,邻桌间不相互干扰 C.坚固、安全、美观、实用、可任意搬动 D.适合就座学生的身材 E.一律使用型号相同的课桌椅

24.一份教育规划报告通常包括()等方面的内容。A.阐明教育发展的现状

B.确定规划参数,建立数学模型 C.阐述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D.描述规划周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政策 E.确立主要的战略措施,预算经费及筹资渠道

25.当前教育评价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如下哪些特点?()A.评价目的从选拔转向改进功能的发挥 B.评价对象从单纯学生成绩扩向所有教育领域 C.评价手段多样化,从纸笔发展到计算机测试 D.评价人员的专业化

E.评价原则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单项选择题

1.今日中国教育行政的主旨是()。A.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实施教育的权威管理 D.协调和统筹人、财、事、物 B.戴明和西蒙 D.达顿和斯内登 B.教育行政制度

D.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

B.精简行政机构领导的职数和工作人员的数量 D.精简财政开支与评价程序 B.课程管理 D.课堂管理 C.素质教育的方针和思路 A.泰勒和法约尔 C.道尔顿和杜威 2.美国的()是教育行政学的创始人。

3.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是()。A.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C.教育行政效率

4.下列哪一项不符合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精简原则?()A.精简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C.精简行政程序和办事环节 A.课程行政 C.教材管理 模式。

5.教育行政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审定与管理即为()。

6.当前我国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建立起了()三级课程管理

A.中央、省、地区 C.省、县、乡 本依据。A.教育工作计划 C.教学计划

B.国家、地方和学校 D.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

7.()是编制和审定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主要依据,也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和督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基

B.教育规划 D.教学目标

8.教育财政在各国教育发展中有特殊重要地位,其首要功能是()。A.通过教育立法行使教育财政立法职能 B.筹措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 C.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

D.监控教育经费的合法使用及其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9.我国教育决算制度采用()的体制,有利于增强各级政府教育责任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识。A.中央集中教育财政决算 C.独立教育财政决算 A.5

B.分级教育财政决算 D.双重教育财政审计 B.4.2 D.2.3

B.责任终身原则 D.竞争原则 B.地方分权制 D.综合制 B.代用制 D.聘用制 B.1978 D.1995

B.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D.社会与教育之间相适应的关系 B.社会需求法 D.国际比较法 10.按国家有关规定小学运动场人均不小于()平方米。C.3.3

11.学校校舍的新建、扩建、改建要坚持()的原则。A.公正、公开、公平原则 C.质量第一、坚固、节约原则 A.中央集权制 C.双轨制 A.派任制 C.委任制 A.1958 C.1986

12.教育行政的重心在地方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格局。

13.目前我国的教师任用制度采用的是()。

14.()年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提高国民的素质提供了法律保障。

15.教育规划中贯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就是要处理好()。A.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比例关系 C.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A.人力需求法 C.学校布局法

16.制定教育规划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方法是指()。

17.教育督导通过监督和检查的结果,帮助被督导单位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教育督导的()职能。A.监督 C.规范

B.控制 D.指导 B.实施阶段 18.教育督导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准备阶段

C.总结阶段

D.反馈阶段

19.领导视察完某校后作出的“印象不错”、“办学条件较好”、“办学质量高”、“教师队伍素质高”的评价应属于()。A.单项评价 C.宏观评价 A.教育评价 C.教育评比

二、多项选择题

21.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实施的准备阶段要做的具体工作有()。A.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前期动员 B.明确改革目标,确定机构的职责 C.制定定岗、定编、定员的“三定”方案 D.开辟多种渠道,安排岗位和分流人员

E.向上级教育行政机构汇报,迎接相关部门检查验收

22.我国教育经费使用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征收教育费附加,加重了国民的负担 B.教育审计使用双重审计体制加重了财政支出

C.教育经费预算计划的法律效力缺乏保障,挪用、截留、挤占教育经费现象多。D.教育经费使用尚未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制约机制缺乏,浪费严重。E.学校教职员队伍庞大,非教学人员过多挤占教育公用经费。23.在我国进行教育督导要遵循的原则是()。A.法治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 E.激励性原则

24.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的内容主要有()。A.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条件 C.教师管理与提高

E.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

25.定性评价是从人的主观感受中去理解教育问题来龙去脉,其评价抽样重在典型,主要的方法有()。A.极端抽样 C.普通抽样 E.滚雪球式抽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学前教育的表述正确的是()。A.学前教育只具有教育性,不具有福利性 B.学前教育只具有福利性,不具有教育性 C.学前教育管理具有非学校化管理的特点 D.学前教育管理具有学科化管理的特点

B.自我评价 D.综合评价 B.教育测量 D.教育评定 20.()是按照一定的法则,运用数学语言对教育现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过程。

B.客观性原则 D.效用性原则

B.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 D.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质量

B.整群抽样 D.配额抽样

2.园所管理系统主要包括()。A.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B.宏观系统和组织系统 C.组织系统和条例系统

D.环境系统和微观系统 3.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在《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是()。A.管理就是决策

B.决策来自于接受

C.权威产生于决策

D.决策要追求最优化 4.下列关于“戴明环”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戴明把管理活动的过程归结为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B.戴明的管理过程理论不具有操作性

C.戴明认为P、D、C、A四个基本阶段构成了管理活动的一个周期

D.戴明把P、D、C、A四个阶段有序安排在圆环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5.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是()。A.彼德·圣吉

B.西蒙 C.法约尔

D.德鲁克 6.“经过精心培养逐步形成的并被组织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指的是(A.组织气氛

B.组织精神 C.组织文化

D.组织力量

7.儿童编班的两种方式是()。A.年龄编班和混龄编班

B.年龄编班和性别编班 C.性别编班和程度编班

D.年龄编班和程度编班

8.领导要素理论提出领导的三个要素是()。A.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体制

B.领导特质、领导行为、领导心理 C.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D.领导行为、领导技能、领导观念 9.在我国,幼儿教育在行政上确立独立地位始于()。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1955年新学制

D.壬寅学制

10.日本学者久下荣志郎在《现代教育行政学》一书中将教育行政作用划分为()。A.教育规划作用和教育督导作用 B.教育法治作用和教育服务作用 C.教育促进作用和教育发展作用

D.权力方面的限制作用和非权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11.我国解放后第一个幼儿教育中央领导机构建立于()。A.1949年

B.1950年 C.1978年

D.1985年 12.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A.精英化和国际化

B.社会化和社区化 C.早期化和系统化

D.综合化和政府化

13.我国教育法的效力等级有()。)。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前教育规划特点的是()。...A.民主性 C.客观性

B.导向性 D.预见性

15.下列关于教育督导的表述正确的是()。A.行政检查完全可以代替教育督导 B.督政和督学是割裂的,不相互联系的

C.教育督导机构要独立设置,以其权威性严格行政执法 D.我国现行督导制度是50年代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

16.“个人或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指的是()。A.决策 C.计划

B.指挥 D.控制

17.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机构,有托儿所、幼儿园、儿童乐园、儿童玩具图书馆、流动幼儿园、游戏小组、家庭托儿中心等各种类型,这一类型划分的依据是()。A.办学组织 C.办学形式

B.办学体制 D.办学主体 B.选人标准的偏差性 D.录用人选的绝对性 B.保育工作的规范化 D.保育工作的教育化 18.管理者在选拔教师时,一看外貌,二看弹、唱、跳、画的技能、技巧,这种情况体现了()。A.选人方法的片面性 C.录用人选的相对性 A.保育观念的科学化 C.保育观念的教育化 19.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科学化,其核心问题是()。

20.我国教育法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A.以文书形式表现的各种成文法 B.以书面形式表现的各种成文法 C.以口头形式表现的各种成文法 D.以书面和口头形式表现的各种成文法

21.国家管理本国教育事业的制度化途径是()。A.教育立法体制 C.教育行政体制

B.学校行政体制 D.教育监督体制

22.1999年3月31日全国召开了关于幼儿教育和青少年营养健康问题的会议,明确了幼儿教育的对象不仅限于3—6岁的儿童,而且还包括以下哪一年龄段的儿童?()A.0—3岁

C.1—3岁

A.1年

B.0—4岁 D.2—6岁 B.3年 D.20年 23.学前教育规划如按规划对象的时间来分,有长期、中期、短期规划。一般来说,长期规划通常为()。C.5年或10年

24.我国近代教育督导制度是哪一时期建立起来的?()A.国民党统治时期 C.清朝末年

B.北洋军阀时期 D.清朝初期

B.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的价值判断 D.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25.教育评价实质上是()。A.作出价值描述 C.作出事实判断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26.学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具有保育性、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7.适时控制主要是指控制的及时性,强调的是控制的___________。

28.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物化的精神。

29.绝对评价又称___________。30.教育规划又称___________。

31.领导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理论:支持关系理论、___________和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32.学前教育管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具体包括对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管理。33.园所管理过程是有阶段的___________。

34.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保育工作管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园所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包括精兵简政原则、动态设置原则和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______趋势决定了现代学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与合作化的特征。()A.国际化 C.科学化

B.多样化 D.整体化

2.从决策主体来划分将决策分为()A.组织决策与个人决策 C.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3.战术决策是解决()A.为什么干 C.怎样干

B.干什么 D.干得如何

B.阶段决策与过程决策 D.价值决策与事实决策

4.园所管理的总结阶段要以______为依据。()A.计划 C.研讨

B.检查 D.探索规律

5.在正常的管理活动中按一定的程序而经常不断地产生的信息是()A.原始信息 C.正式渠道信息

B.偶发信息 D.常规信息

6.管理过程是以不断的递进发展为()A.起点

B.形式

C.核心 D.宗旨

7.将某种职权加以分解之后分别授予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各子系统之间产生制约的关系,从而保证权力实施的整体功能的实现。叫做()A.充分授权 B.不充分授权 C.制约授权

D.主动授权

8.______是形象设计的核心内容。()A.理念识别 B.行为识别 C.视觉识别

D.听觉识别

9.经过精心培养逐步形成的并被组织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仪式叫做(A.形象文化 B.组织精神 C.组织文化

D.理念识别

10.园所家长工作管理的首要任务是()A.确立家长工作的管理目标 B.建立家长工作管理的组织系统 C.形成家长工作的管理制度 D.完善家长参与的管理对策

11.提供某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希望别人加以接受从而影响人的方法是()A.榜样 B.劝说 C.建议

D.强制

12.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理想型的领导方式是()A.(1、1)型 B.(1、9)型 C.(5、5)型

D.(9、9)型

13.______是教育法规的立法依据。()A.宪法 B.教育法律 C.教育政策

D.教育方针

14.我国教育法规中效力最高的是()A.宪法 B.教育法律 C.教育行政法规

D.地方性教育法规

15.教育督导活动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体现了教育督导的______原则。(A.方向性 B.可行性 C.科学性

D.促进性

二、多项选择题

16.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机构从办学体制来看有______等各种性质。()))

A.个体办 C.家庭办 E.国家办

B.集体办 D.单位办

17.管理者对员工的外部培训包括()A.上岗培训 C.专题培训 E.专题观摩

18.园所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A.精神文化 C.行为文化 E.形象文化

19.非权力影响力主要由______构成。()A.资历因素 C.知识因素 E.情感因素

20.制定学前教育规划要考虑的因素包括()A.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E.历史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第一部幼教行政法规是()A.194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章程》

B.195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条例》 B.人口因素 D.文化因素 B.品格因素 D.才能因素 B.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 B.在岗培训 D.教育科研培训

C.1979年颁布的《幼儿园体制改革决定》 D.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 2.建立园所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序是()A.目标确定—目标分解—目标承诺—目标体系化 B.初拟指标—筛选指标—分配权重—构成体系—试用完善 C.目标制定—目标执行—目标监控—目标反馈—自成体系 D.指标设计—指标分解—指标调控—指标评价 3.下列选项不属于教育督导主要形式的是()...A.综合性督导 C.专项督导

4.学前教育规划的特点是()

A.方向性、动态性、系统性、周期性、园本性

B.绩效督导 D.经常性督导

B.园本性、动态性、导向性、综合性、科学性 C.导向性、综合性、系统性、客观性、预见性 D.科学性、动态性、周期性、预见性、导向性

5.我国教育法分为五个效力等级,其中第四个效力等级是()A.教育单行法律 C.地方性教育法规

B.教育行政法规 D.教育规章

6.从当今世界各国教育行政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行政趋于()A.集权化 C.均权化

B.分权化 D.非政府化

7.下列关于理念识别系统的表述正确的是()A.理念识别系统的设计完全不受文化观念的影响 B.理念识别系统的表达方式应当是复杂、繁琐的

C.理念识别系统的具体表达方式有口号、标语、信条、取名、广告词等 D.理念识别系统的表达方式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

8.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A.学前教育管理机构与学前教育管理规范 B.学前教育组织与学前教育人员 C.学前教育机构与学前教育制度 D.学前教育管理体系与学前教育制度

9.在我国,幼儿教育在行政上确立独立地位始于()A.壬戌学制 C.1955年新学制

B.癸卯学制 D.壬寅学制

10.下列选项中不是非权力影响力构成要素的是()..A.品格因素 C.才能因素

B.知识因素 D.资历因素

11.在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中,(9、1)型管理又称为()A.无序管理 C.任务型管理

B.娱乐型管理 D.中间型管理

12.园所家长工作管理的组织基础是()A.社区 C.家园代表大会

B.居委会 D.家长委员会

13.园所教研工作基本组织单位是()A.教研组 C.教师委员会

B.年级组 D.教务组

14.下列关于园所组织文化构建的表述正确的是()A.精神文化的构建主要包括组织系统和组织价值观的构建 B.在组织精神的构建中,要防范形式化、雷同化倾向

C.物质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外表层次,而不是组织文化样式的基础 D.形象文化不能直接传递组织文化,无法有效地确立组织的知名度

15.在一般情况下,管理幅度大小的确定往往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即组织机构层次的高低、管理中解决问题的性质和()A.管理者年龄的大小 C.管理者性别的差异

B.管理者才能的高低 D.管理者人数的多少

16.学前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包括()A.国际化、多样化、科学化、整体化、规范化 B.国际化、单一化、科学化、整体化、规范化 C.国际化、单一化、信息化、整体化、规范化 D.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规模化、社会化

17.下列关于幼儿园管理与托儿所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A.幼儿园管理属于学前教育管理,托儿所管理不属于学前教育管理 B.幼儿园管理与托儿所管理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共同性 C.幼儿园管理与托儿所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性

D.幼儿园管理不属于学前教育管理,托儿所管理属于学前教育管理

18.“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各方面的工作实施有目的地干预,及时纠偏,把握管理方向,从而实施有效管理的过程”被称为()A.管理的计划职能 C.管理的协调职能

B.管理的指挥职能 D.管理的控制职能

19.任何组织结构的设计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复杂化原则 C.非协作关系原则

B.简单化原则 D.多样化原则

20.教育评价中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划分依据是()A.评价过程 C.评价主体

B.评价目的 D.评价标准

21.“整个评价工作的总体结构和工作计划”是指()A.评价方案 C.评价功能

B.评价过程 D.评价指标

22.我国教育行政体制中,教育行政机构既是决策机构又是执行机构,这种体制属于()A.议行合一制

B.议政统一制

C.议行统一制

23.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A.建立组织秩序 C.提升组织行为

D.议政分离制

B.加强组织管理 D.增强凝聚力

24.下列关于制度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制度文化,对制度的内容、作用和实施方法的理解与认识没有差异 B.组织的管理制度反映出组织的管理风格,同时也是组织文化的反映

C.管理中的“硬性制度”与“柔性制度”,仅仅是制度本身的差异,不能反映制度文化的差异 D.按照组织文化的理论,采用严密、复杂的规章制度来控制员工比对员工实行“软约束”效果要好 25.领导情景理论认为影响领导者成败的情景因素有很多,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可以统称为环境变数。环境变数有三类,下列选项不属于环境变数的是()...A.因果变数 C.输入变数

二、填空题

26.学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具有保育性、__________、综合性的特点。

27.园所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建立园所的__________,加强园所的__________,完善园所__________的管理。

28.从决策的主体来划分,可以将决策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9.园所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监督检查和总结提高。30.组织的目标按层次可分为总体目标、__________和个体目标。31.组织文化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

32.领导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理论:__________、管理方格理论和__________。33.教育行政是国家教育职能的表现形式,具有政治性和__________的特点。34.教育规划,又称__________。

35.从狭义的学前教育评价的范围来看,主要包括幼儿园评价、教师评价和__________等方面的内容。

B.干涉变数 D.产出变数

浙江省2007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是()A.优化组合 B.合理用人 C.合理选人 D.培养人员 2.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观点的是()A.西蒙 B.罗宾斯 C.巴纳德 D.德鲁克 3.巴纳德组织权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A.预先控制 B.管理效益 C.无差别圈 D.提炼定格 4.过程管理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

A.全面化

B.科学化

C.程序化

D.规范化 5.园长在实施分层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研究的问题是()A.评价

B.考核

C.计划

D.授权 6.组织文化及理论出现于()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7.组织价值观的作用是()A.总结作用 B.选拔作用 C.管理作用 D.评判作用 8.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的是()A.保育管理 B.教育管理 C.科研管理 D.安全管理

9._______是依靠其深层次的、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人的心理和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用,因而维持的时间也比较长久。()A.职务权力 B.非权力影响力 C.威信 D.权力影响力 10._______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A.西蒙 B.巴纳德 C.布莱克和莫顿 D.坦南鲍姆和斯米特 11.我国教育法规中效力最高的是()A.宪法 B.教育法律 C.教育行政法规 D.地方性教育法规 12._______是教育督导最本质、最核心的职能。()A.评价职能 B.监督职能 C.指导职能 D.反馈职能

13.学前教育规划工作是学前教育行政的一种职能活动,也是行政管理的()A.首要环节 B.基本环节 C.最后环节 D.总结环节

14.编制教育规划方案要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要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种朝前意识。这体现了教育规划_______的特点。()

A.导向型

B.前瞻性

C.客观性

D.预见性

15._______是指在教育活动或某项工作开始之前,某一决策方案出台之前所进行的摸底性、预测性评价。()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

16.学前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呈现_______的基本特征。()A.国际化 B.科学化 C.整体化 D.统一化 E.规范化 17.幼儿园内部培训有()A.学历培训 B.教育科研培训 C.上岗培训 D.案例分析培训 E.工作主题培训 18.学前教育督导的原则有()A.方向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层次性原则 E.促进性原则 19.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有()A.改良职能 B.监督职能 D.指导职能 E.反馈功能 20.幼儿园工作评价的内容有()A.幼儿园安全管理评价 B.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 C.幼儿园工作人员评价

D.幼儿园管理工作评价 E.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关系的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C.评价职能

1.决定学前教育管理的特点是一种非学校化管理的是()A.保育性

B.启蒙性

C.综合性

D.多样性

2.将组织中有限的人力资源盘活,管理者合理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A.录用人选

B.优化组合 C.用人策略

D.合理选人 3.管理的起点是()A.计划

B.组织

C.控制 D.决策

4.在正常的管理活动中按一定的程序而经常不断地产生的信息是()A.原始信息 B.有效信息

C.内在信息 D.常规信息 5.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观点的是()A.德鲁克

B.西蒙

C.罗宾斯 D.巴纳德 6.组织文化的核心是()A.人本文化 B.柔性管理

C.组织价值观

D.增强凝聚力

7.为儿童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组织平台的是()A.集体活动

B.分组活动 C.正规活动

D.户外活动 8.对部门系统与成员的控制就是()A.决策

B.计划

C.组织 D.评估 9.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理想的领导方式是()A.娱乐管理 B.团队管理

C.任务管理 D.中间型管理

10._________的制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实际推行的学制。()A.《奏定学堂章程》 B.壬戌学制 C.壬寅学制 D.癸卯学制

11.进一步明确“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管理体制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是()A.《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幼儿园管理条例》

D.《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 12.在制定学前教育规划时,不能只顾数量的增长,盲目追求机构数量,任意扩大规模,搞超常规发展,一步到位等,否则可能会因条件不具备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严重后果。这体现了学前教育规划编制的()A.学前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B.学前教育发展与国民教育整体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C.学前教育规模与质量相互协调的原则 D.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1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视学法规是()A.《视学官章程》 B.《视学规程》 C.《教育督导暂行规定》 D.《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 14._________是教育法规的立法依据。()A.教育方针

B.教育法律

C.教育政策

D.宪法

15.学前教育督导活动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体现了教育督导的_________原则。()A.方向性

B.科学性

C.民主性 D.促进性

二、多项选择题

16.从园所目标管理的现状来看,园长应该特别注意防范和协调()A.目标管理的形式化 B.目标管理的断裂化 C.目标管理的机械化 D.目标管理的冲突化 E.目标管理的多样化

17.幼儿园外部培训有()A.学历培训 B.教育科研培训 C.上岗培训 D.案例分析培训 E.工作主题培训

18.我国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有()A.宪法

B.教育法律

C.教育行政法规

D.地方性教育法规 E.教育规章

19.权力影响力主要由_________构成。()A.品格因素

B.才能因素

C.传统因素

D.职位因素

E.资历因素 20.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A.导向功能 B.鉴定功能 C.激励功能 D.反馈功能 E.研究与改进功能

一、单项选择题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体现了()A.合理用人 B.人力组合的优化 C.用人的认可度 D.用人的透明度 2.___________就是对园所管理目标的控制。()A.决策

B.计划

C.组织 D.评估 3.战略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A.怎样干

B.为什么干

C.干得如何 D.干什么 4.过程管理的系统化特点,必然带来过程管理的()A.科学化

B.全面化

C.网络化 D.多样化

5.提出“没有机构就没有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机构”的是()A.西蒙

B.罗宾斯

C.巴纳德 D.德鲁克 6.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A.柔性管理 B.组织价值观 C.增强凝聚力 D.人本文化 7.教研组的本质特征是()A.研究功能

B.教学功能 C.管理功能

D.保育功能 8.___________是督导工作的中心环节,主要解决怎样督导的问题。()

A.计划准备阶段 B.组织实施环节 C.总结处理环节 D.反馈环节

9.___________是在教育计划、教育工作方案实施过程中经常进行的评价。()A.诊断性评价 B.相对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0.美国教育家___________1929年首次提出教育评价的概念。()A.泰罗 B.泰勒

C.法约尔 D.巴纳德

11.教育督导活动必须依据一定的方针、政策、法规进行,要体现学前教育的宗旨,学前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这体现了教育督导的___________原则。()A.方向性 B.科学性 C.民主性 D.促进性

12.___________是对教育行政及教育机构的经常性工作予以面上的检查指导,及时了解教育工作的动态。()A.调研性督导 B.检查性督导 C.总结性督导 D.经常性督导

13.以某个既定目标为参照,判断被评价对象是否达到目标,称为()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14.预先确定的以集合标准为参照体系,评价中注意判断其他对象是否达到某标准所具备的特征及程度,称为()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15.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基础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体现了学前教育规划编制的()A.学前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B.学前教育发展与国民教育整体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C.学前教育规模与质量相互协调的原则 D.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6.影响组织决策的因素有()A.环境 B.决策者 C.地点 D.组织

E.时间

17.有效信息的特点有()A.事实性 B.透明性 C.滞后性 D.内部性 E.选择性

18.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有()A.国际化 B.标准化 C.科学化 D.多样化 E.系统化

19.教育行政作用划分为()A.政策决策作用 B.管理作用

C.指挥作用 D.权力限制作用 E.非权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20.学前教育规划编制原则是()A.学前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B.学前教育发展与国民教育整体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C.学前教育规模与质量相互协调的原则 D.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E.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浙江省2008年10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者完成某一阶段性工作后进行的评价”指的是()A.周期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D.自我评价

2.在构建教育督导机制时,要注意处理好()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督政与督学的关系

3.学前教育规划的前提是()A.学前教育预测 C.学前教育管理

B.学前教育设计 D.学前教育评价

B.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的关系 D.事前监督与事后督导的关系

4.加强学前教育法制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加强学前教育法规的普法力度;加强学前教育执法力度;加强学前教育执法的监督力度和()A.加强学前教育法律研究 C.加强学前教育立法研究

B.加强学前教育普法研究 D.加强学前教育法规研究

5.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设立的依据是()

A.196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根本原则 B.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D.1998年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6.费德勒和休斯认为“影响领导者成败的因素很多,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环境”。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是()A.领导行为理论 C.领导行为统一体理论

B.领导权变理论 D.领导情景理论

7.在园所的教育活动中,儿童的学习活动一般有两种,这两种活动是()A.动态的学习活动和静态的学习活动 B.正规的学习活动和非正视的学习活动 C.户内活动和户外活动

D.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

8.园所形象设计的核心内容是()A.理念识别设计 C.视觉识别设计

B.行为识别设计 D.听觉识别设计

9.“在长期的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同的和遵循的具有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指的是()A.组织行为 B.组织精神 C.组织理念

D.组织文化

10.下列关于分层管理与授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分层管理是通过有效授权来实现的 B.分层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授权的有效性 C.制约授权就是不充分授权

D.分层管理和有效授权是实施管理的基本方法

11.管理目标的分解可以在两个层面展开,这两个层面分别是()A.时间上的分解和空间上的分解 B.组织内分解和组织外分解 C.决策层分解和执行层分解 D.纵向分解和横向分解

12.管理效能等于()A.管理目标与管理效率的乘积 B.管理目标与管理效益的乘积 C.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乘积

D.管理幅度与管理跨度的乘积 13.“无差别圈”理论的提出者是()A.西蒙 B.巴纳德 C.戴明

D.德鲁克

14.在幼儿园中一旦发生了像食物中毒这样的紧急情况时,应采用的控制方法是()A.预先控制 B.现场控制 C.层次控制

D.反馈控制

15.下列关于园所人力资源的管理表述正确的是()A.人力资源只具有自然资源的特性 B.培养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 C.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观念管理

D.人力资源管理不需要调动员工积极性

16.学前教育管理的“非学校化管理”是由学前教育的哪一个特点决定的?()A.保育性 B.启蒙性 C.综合性

D.整体性

17.组织对未来活动的某个时期和某个方面的工作的活动方案所做出的选择与调整,这属于(A.事实决策 B.价值决策 C.阶段决策

D.过程决策)

18.下列关于操作性管理与决策性管理表述正确的是()A.操作性管理没有缺陷,可以完全放弃决策性管理 B.操作性管理是解决园所管理重大问题的管理方法 C.决策性管理是一种事务性的管理

D.管理包括两个基本的管理层次,即具体层次的操作性管理和较高层次的决策性管理 19.构建组织文化的首要问题是()A.选择正确的组织价值观 C.关注文化差异

B.强化文化意识 D.提高文化修养

20.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管理、清洁卫生管理、安全工作管理和()A.保健工作管理 C.德育工作管理

B.教育工作管理 D.组织工作管理

21.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A.有利于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 B.有利于统筹全局、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

C.权力过于分散,导致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出现政令不统一 D.教育行政具有弹性

22.学前教育法规规范的主要内容除了包括幼儿园工作的规范、学前儿童的权利及其保障的规范,还包括()

A.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 C.学前教育活动的管理规范 23.教育规划又称()A.宏观教育发展规划 C.微观教育发展规划

B.中观教育发展规划 D.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B.学前保育工作管理的规范 D.学前教务工作的管理规范

24.下列关于学前教育督导的表述正确的是()

A.学前教育督导是对3—6岁入学前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 B.学前教育督导是教育督导的有机构成部分 C.学前教育督导不是基础教育督导的一部分 D.学前教育督导和基础教育督导完全无共同之处

25.下列关于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B.教育政策对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起指导作用 C.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定性化 D.教育政策比教育法规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二、填空题

26.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国际化、多样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从决策的内容和依据来划分,决策可以分为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28.园所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包括精兵简政原则、___________和系统设置原则。

29.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组织文化的结构可分为表层文化、___________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30.园所教育工作管理的三个基本环节为教务工作的管理、___________的管理和___________的管理。31.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品格因素、才能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教育行政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是国家对教育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和___________的总称。

33.我国的教育法分为五个效力等级,即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___________。

34.学前教育规划具有导向性、___________、客观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35.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主要有监督职能、评价职能、___________和反馈职能。

浙江省2009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

1.园所管理首先从______开始。()A.建立管理系统 B.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C.完善教育环境 D.建立规章制度 2.从决策主体来划分,将决策分为()A.阶段决策与过程决策 B.组织决策与个人决策 C.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D.价值决策与事实决策 3.______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A.环境因素 B.时间

C.组织 D.决策者 4.园所管理的总结阶段要以______为基础。()A.计划 B.研讨

C.检查 D.探索规律 5.管理过程是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边活动为()A.核心 B.形式 C.起点 D.宗旨

6.园所长把权力与职责在某段时间内全部授予某部门或负责人,让各个层面的组织及其成员能主动地开展工作,叫做()A.充分授权 B.不充分授权 C.制约授权 D.主动授权 7.______是组织文化的中心。()A.组织价值观 B.人本文化

C.柔性管理 D.增强凝聚力

8.与众不同、反映和适合园所组织个性特点的组织精神属于()A.理念识别 B.行为识别

C.视觉识别 D.形象识别

9.班级儿童的发展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班级工作管理要遵循______原则。()A.全面管理 B.安全管理

C.差异管理 D.效能管理 10.通过督促和诱导影响他人的方法是()A.说明 B.劝说

C.建议 D.强制 11.我国的教育督导以______为主。()A.督学 B.督人

C.督事 D.督政 12.______是教育行政的中心问题。()A.教育行政组织 B.教育行政人员

C.教育行政体制 D.教育行政机构 13.______是以集合标准为参照的评价。()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自我评价 D.他人评价 14.学前教育评价的______功能是评价的主要功能。()A.鉴定 B.激励

C.反馈 D.改进

15.对学前教育现象进行系统描述并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是(A.学前教育评价 B.学前教育督导 C.学前教育评估 D.学前教育规划

二、多项选择题

16.学前教育具有______的特点。()A.科学性 B.保育性 C.综合性 D.教育性 E.启蒙性

17.管理者对员工的内部培训包括()A.工作主题培训 B.在岗培训

C.专题培训 D.教育科研培训

E.专题观摩

18.有效信息具有______特征。()A.事实性 B.原始性 C.选择性 D.滞后性 E.客观性

19.组织文化的表现形态有()A.物化文化 B.制度文化

C.管理文化 D.生活文化

E.观念文化

20.权力影响力通过______起作用。()A.才能因素 B.品格因素

C.资历因素 D.传统因素

E.职位因素)

2.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篇二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督导督政制度

在教育行政部门所发布的文件中,教育督导主要是指按照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进行检查。其中我国教育督导的任务包括两种,其一是督政,其二是督学,无论哪一种类型,均是当前教育行政监督的主要手段,并且也是顺应我国国情以及教育改革实际发展需求的主要手段。一直以来,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主要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监督与调控得到淡化,积极看待督政工作,可以避免在决策、指挥以及管理中出现误差。换言之,督政同样是弥补教育行政管理缺陷的主要问题,因为在传统模式下,经常会出现“管不到,抓不了”的局面,通过教育督导,可以密切上下级部门行政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能够使政府部门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构建高素养教育行政管理团队

依据相关文件内容可知,在新形势下学校应积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依法治教,构建教育行政管理团队。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对教育采取宏观管理,比如立法、拨款、规划、评估、政策指导等。另外,作为主导部门,政府部门的职责是为教育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教育方针的有效实施,并且要从根本上保证每一所学校办学方向的明确,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办学行为加以规范,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实现对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权益的维护。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的探究,不断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以及民主化,不断培养新的人才,构建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团队,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如此一来,才能不断健全教育督导机构,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需具备综合素养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得到了创新发展,并且面临机遇与挑战,要想真正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就需要保证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素养,尤其是相关领导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政策水平,还要对工作方法有所了解,要对行政策略有所认识,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除此之外,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在调整人事制度之后集体领导备受关注,集体领导需要做到刚柔并济与协调互补,比如集体领导均为性格比较急躁之人,那么则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的不良局面,如果集体领导中稳重型领导者比较多,那么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左顾右盼现象的出现,甚至还会出现举棋不定的不良局面。所以在此发展趋势下,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加强专业技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四、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希望领导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形态,并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其管理效率。此外,领导艺术是教育行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除此之外,领导艺术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篇幅有限笔者仅从以下三点出发:

(1)在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时候,需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2)在积极贯彻民主参与理念中,不可固执己见,需要听取与采纳不同的意见。(3)需要积极调动全体成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还需要做到宽容,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平等对待,要做到泾渭分明,实现团队的团结。

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便是要弄清楚工作的范围,要制定相关的内容,还要不断强调领导艺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保证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笔者相信,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使教育行政管理取得良好的成绩,才能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

摘要: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在传统模式下运行与发展,陈旧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行政管理面临机遇,面对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教育行政管理职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依据实际的发展情况探索出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则成为重中之重。主要分析了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策略,并针对领导艺术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综合素养,艺术领导

参考文献

[1]闫静.如何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效率[J].中国外资,2011(16):250.

[2]程志.行政领导艺术的重要性与提高途径[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16,52.

3.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篇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行政管理 大学生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的关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的区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其主要职能在于充分发挥出教育者的引导作用,采用德育的方法,转变学生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错误思想意识,逐渐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从事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者,其主要职能在于充分发挥出管理者的管理服务作用,充分利用管理机关的权威性,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用命令性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的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行政管理之间,虽然存在着区别,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首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服务的对象是学校内的全体师生。其次,二者的组织机构是相互统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中科学的管理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途径。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行政管理的思想基础,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明确了方向。由此看来,二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互为补充。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式来看,主要是通过语言劝解以及思想方面的开导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属于一种“软管理”。高校行政管理需要使用规范化、程序化的“硬管理”的手段,将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落实在实际的工作中去,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之间的相互补充。

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结合的因素

1.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的职能方面,许多人仍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很多人认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者从事的是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属于一份党组织的工作,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许多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缺乏思想意识,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自身工作关系不大,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德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上来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要求下,德育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德育的评价往往需要客观事物来作为参照,因此,在评价学生思想素质高低的方面,始终没有一个定量,这也是德育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严重制约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行政管理的结合。

三.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措施

1.从本质与形式上实现结合。从本质上来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管理功能,高校行政管理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只有在管理中加入思想精神方面的内容,才能使我国高校的教育事业长期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在我国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者首先要明确自身从事的是一项服务性项目,一切的管理工作都是为在校师生所服务的,因此,学校必须使用自身的道德标准来实现新兴的管理秩序,这种秩序的构建,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秩序。而高校行政管理也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一切从情感出发,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

2.坚持二者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水平以及文化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高校的管理工作也逐渐趋向科学化,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如此一来,高校的管理者既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按照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律办事,责任十分重大。所以,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高校行政管理的执行力是否可以完成;在执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时,也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规律,促进二者的结合,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四.总结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看似区别很大。实际上,二者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解决高校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还可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淼.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2]秦中华.浅探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D].山西财经大学,2012.

4.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篇四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经过50-70年代的历史曲折之后,终于在80年代获得恢复和重建。在过去的20年间,它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紧密相关。如今中国又要进入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行政管理教育也正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大的发展。要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就需要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以弄清其来龙去脉,理清其未来发展的思路。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42所普通高等学校(注:具体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学院、苏州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湖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汕头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大学、湘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等。资料截止时间为2000年5月。)和一些专门行政学院的相关资料,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了有关普通高等学校的大量最新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门的行政学院主要从事的是公务员在职培训教育,而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往往更为规范和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虽然有时会涉及有关行政学院的教育问题,但主要探讨的则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和硕士层级的行政管理教育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中国自战国时代起就有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古训,它强调要肩负国家管理大任需从个性修养开始,并从治理好一个家庭入手。后来(隋唐至清末期间)由于科举考试在中国很是盛行,中国便更重视“治国平天下”(国家管理)方面的教育,甚至各种教育都以此为核心。应当说,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家管理教育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但它们毕竟都是为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封建皇权服务的,崇尚集权专制、追求特权地位,因而必然与崇尚民主、公正、自由等精神的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相去甚远。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教育基本上是从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3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高等院校就开始设立行政学课程(黄达强、刘怡昌,1988年,第17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曾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建立过行政学院,应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需要开设过行政学课程。但是总体上看,当时的行政学教育仅仅处于初始阶段(郭济,2000年,第3页)。

建国以后,我国的许多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都曾有行政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然而从1952年院校及学科调整以后的20多年间,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致使行政学和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一样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保留下来(注:60年代个别院校也曾经给予政治学等学科院系以短暂的恢复。如北京大学曾于1960-1963年间,恢复了政治学系,旋即被并入1964年新组建的国际政治系,成为下属的一个教研室。参见“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系况概览·历史沿革”,http://。中山大学曾在60年代初在哲学系设政治学专业。参见http://。)。这20多年的空白对我国的行政学及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直至1979年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1994年,第180-181页),这些学科包括行政学在内才得以重见天日,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从此经历了酝酿、恢复、壮大以及现今的转型等四个阶段。

1.酝酿阶段(1982-1985)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行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行政改革便被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政府机构改革;同时加强对行政学的研究和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开始酝酿开展行政管理教育。

5.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篇五

答:行政领导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行政领导权力的限制与约束。行政领导权力制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权力制约关系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权力才能形成,单独的权力无法形成制约。其次,权力制约关系是横向的,各种权力的地位是平等的或同层次的,而不存在隶属关系。最后,权力制约的关系是双向的,各种权力之间的限制与约束是双向的。领导权力制约的基本功能是对权力正常运行的肯定和保护,是对权力偏离轨道的防范与矫正,是对权力的补充与完善。行政领导权力制约机制有: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机制,以权利制约权力。

2、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第三章)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集权制与分权制,根据行政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将行政领导体制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2)一长制与委员会制,根据行政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将行政领导体制划分为一长制和委员会制。(3)完整制与分离制,根据上级行政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行政领导体制划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4)层级制与职能制,根据行政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行政领导体制划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这四对行政领导体制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应而存在,它们各自具有自身的优缺点,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别,在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3、请在分析中国行政领导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改革与完善的原则、内容和建议?(第三章)答: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主要弊端:(1)权力过分集中。(2)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3)行政领导法规的缺失。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1)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2)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3)效能与效率原则。(4)统一原则。(5)精简原则。(6)权责相称原则。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

(1)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清政府职能。(2)按照统一、精简的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精简机构。(3)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4)按照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建议:(1)实现行政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2)建立合理的政府组织机构,实现行政领导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法制化及其运行活动的程序化。(3)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政府公务员队伍。(4)实现行政领导行为方式、方法及手段的现代化。(5)努力树立良好的政府领导形象。

4、试述行政领导文化的功能。(第四章)

答:(1)内化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为个体行为提供了理性支持,提供了判断和选择行为方式的内在依据。第二,决定了个体行政活动的动机和热情。(2)维持功能,这种维持功能的主要表现包括:维持行政领导活动的行为强度。维持行政领导活动行为取向、保持在行政领导活动中同一行为个体参与不同行为的平衡性。(3)调试功能,行政领导文化可以在领导活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调适功能,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个体或组织控制失范或减弱失范带来的不良影响:第一,在行政领导活动中调节个体行为。第二,在行政领导活动中催发个体行为。第三,在行政领导活动中帮助个体克服挫折。

5、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第五章)

答:行政领导素质的内容:

1、政治素质,主要体现在:(1)政治理论。(2)政治知识。(3)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4)政治理想与政治信念。(5)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6)政治作风。

(7)法律修养。(8)政治阅历和政治经验。(9)政治技能与艺术。

2、道德素质,其内容包括:(1)事业心和使命感。(2)进取心。(3)胸怀宽阔。(4)公正。(5)自身廉洁。

3、能力素质,其内容包含:(1)政治能力。(2)科学决策能力。(3)选才用人能力。(4)计划规划能力。(5)组织协调能力。(6)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7)控制与自控能力。(8)应变与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9)开拓与创新能力。(10)学习能力。

4、知识素质,其内容包含:

(1)宽广的知识面。(2)熟悉现代管理知识。(3)一般的科学知识。(4)本职专业知识。

(5)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

5、心理素质,其内容包含:(1)乐观的情绪。(2)坚强的意志。

(3)广泛的兴趣。(4)开朗的性格。

6、行政领导关系中领导者的角色。(第六章)

答: l、导向性,领导角色的主要特征是率领和引导下属朝着一定目标前进,即发挥导向性作用。

2、服务性,领导角色的服务性特征,不仅要求领导者全心全意为本群体成员服务,而且要求领导者通过为下属完成任务创造有利条件来实施领导。

3、感染性,领导者的领导效力,不仅取决于权力的运用、才智的发挥,而且领导者的一些习惯、嗜好也会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领导角色的感染特征,一方面要求领导者必须敏于行、镇于行、善于行;另一方面也要求领导者时时努力提高自己的索质,借以形成自己的人格凝聚力、渗透力、组合力和向心力。

4、非我性,领导者要想胜任领导角色,必须首先完成自我的超越。领导角色要求他在才能、气质、作风等方面,都必须超过以往的“自我”,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对领导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做出科学的反应。

5、多重性,领导角色的本身,是一个“角色丛”:当他与下属成员发生联系时,他的角色是“领导”;当他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联系时,他的角色是“公民”;当他与上级发生联系时,他又成为“被领导者”。每种角色对领导者都有着为社会心理所接受的独特的规范要求。

7、请分析三种决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理性决策模型。(第七章)

答:理性决策模型的基本内容是:

1、决策者面临一个既定的问题;

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并且按重要性排序;

3、决策者能,寻找到所有的决策方案;决策者能准确预测每个方案的后果并按优劣排序;

4、决策行能正确地选择最优方案,从理想的角度来看,理性决策模型的确很科学,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受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理性决策模型并不能确保以纯理性的方式来进行决策,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限制决策的主要障碍,帮助决策者更为清晰地回应决策环境的限制。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在对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模型。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界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是多元性的,由于每一项决策的制定,都要受到决策者主观条件和特定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与限制,因此经常处于变动状态而且表现出冲突特征。西蒙认为,决策不可能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而只能在现实中追求有限理性,他提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佳原则,并认为决策研究不仅应注重结果,更应往重过程,并提出决策过程可分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四个阶段。

渐进决策模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针对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缺陷,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渐进决策模型,其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渐进主义,积小变为大变,稳中求变。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是:现实政治是渐进的,很难有大的变革;技术上的困难及现行政策的巨额成本决定决策是渐进的。林德布洛姆认为政府决策目标是逐渐明确的,是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决策过程中,把现有的方案同以往的政策进行比较,然后不断地对决策进行补充和修改。渐进决策的过程实际是不断地摸索和实验、不断地学习和反馈、不断地协调和调节的一个稳健的连续决策过程。渐进模型要求政府在制订政策的时候不要好大喜功,在决策目标尚未明确之前,先制定和实施与现实政策能够连续的大致方案,然后在摸索前进的实施过程中逐渐明确目标。这一模型一方面具有灵活性和现实可行性,但同时又失之于保守性,不适应剧烈变革的社会。

8、论述现代行政领导决策的程序及主要方法。(第七章)答:现代行政领导决策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发现问题。(2)确立目标。(3)拟定方案。(4)分析、评估与优选。(5)决策的实施与反馈。现代行政领导决策的主要方法有:

1、头脑风暴法:在会上可以自由畅想随心所欲地发言,不受限制;无批评原则,对他人的任何发言、见解和意见不做反驳和否定的判断;欢迎与会者杨所欲言,多提意见或建议,多多益善;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广开言路,以便集思广益;与会人员地位相同不分尊卑,有同等的发言权;禁止会上私下交谈,以防止受他人的意见相左,破坏个人独立性。

2、德尔斐法:有如下特点,(1)意见具有独立性。被邀请参加预测的专家彼此不见面,消除了相互之间的心理顾虑,排除了“随大流”、“从众”的倾向,保持了专家们的意见独立性。(2)匿名性。不公开群体成员的姓名,消除了人们对权威的敬畏心理;同时被邀的专家可以在后几轮的征询中修改自己的意见,而不必公开说明修改的理由,无损自己的威望。(3)多轮反馈沟通。德尔斐法在运用时,一般都要经过多轮的征询和反馈。小组要对每一轮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统计和汇总,将意见比较集中的间翅再反懊给各位专家.,供下一轮预测参考。一般讲,经过三或四轮调查后,专家们的意见将会比较集中,这时就可以把最后一轮的调查所得的结果作为专家小组的意见,作为决策者的决策方案。(4)预测结果的量化特征。德尔斐法对专家意见汇总和处理采取了统计方法,能够用定量方式表示预侧的结果,所以最终的结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3、鱼缸法:鱼缸法是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决策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时,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圈,通过某个中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因其形似鱼缸,故得名“鱼缸法”。这里所说的中心人物是指某个特定时间发布信息的人。他既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并坐在圈子的中间,只有他才可以讲话。他可以提出自己对所讨论间题的看法,或者附议别人已讲出的某项建议,并且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将所有会议参加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心人物身.上,而且还可避免插话干扰和不切题的讨论。

4、模拟决策法:模拟决策法是人们为取得对某种客观事物的准确认识,通过建立一个与所番要研究和领导的关系系统的结构、功能相似的模型,即同态模型,然后运行该模型,并对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模拟运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和优选,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5、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就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树状图一般由决策点(常用方块表示)、方案枝(常用细线表示,一个方案枝代表一个方案)、状态结点(常用圆点表示)、概率枝(常用细线表示,每条概率枝代表丫~种自然状态)、结果点(收益值或损失值)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9、领导用人的心理误区。(第八章)

答:

1、晕轮效应、投射效应:(1)晕轮效应也叫感认上的印象概推,指人们在判断别人时,容易产生一种倾向。(2)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当他不知道别人的情况时,就常常认为别人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2、相互回报心理、嫉妒心理:(1)想回回报心理,是指社会上的人往往有一种倾向:即喜欢那些他自认为喜欢他的人,讨厌那些自认为讨厌他的人。(2)嫉妒心理是人们在相互类比中产生出的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即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超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3、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偏见效应:(1)首因效应,指对人的看法过多地依赖第一印象,因此往往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2)近因效应,指过多地依赖最近的表现对人做出评价,而不考虑他的全部历史和一贯表现的一种现象。(3)偏见效应,指从某种错误的观念和偏见出发,纯主观的做出对人的判断的一种现象。

4、马太效应、戴维现象:(1)马太效应,是指对己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出名的人则往往忽视他们的成绩,或不承认或贬低其价值这样一种常见的不合理现象。(2)戴维现象,是伯乐由识别和培养千里马,转而处处限制和妨碍千里马奔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10、请述现代行政领导的行为方式的主要类型?(第九章)答:按照权力的控制程度来分:

1、集权式。其显著特点是:一切权力集中干领导集体或个体手中,下属没有任何权力。按照这种领导的行为方式,领导者必然事无大小,事必躬亲。必然使下属的工作陷于请示汇报之中,同时下属的积极性、创造性、责任感无法发挥。

2、分权式。其特点是:按照各个部门和岗位职责,把行政权力下放给各个部门和岗位,领导者只决定重大事情。按照这种领导的行为方式,领导者有精力考虑一些全局性、战略性的}司题,各个工作部门和人员由于做到了权责一致,易于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

3、均权式。其特点是:领导者掌握一些重大的权力,把一些处理事务的权力分权于下属,领导者与其下属都有明确的职责权限的划分。这种领导的行为方式,下属能够独立负责地处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而涉及到一些重大间题的处理,则必须集中于领导层口这种行为方式,既可以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又使重大问题的处理权得到有效控制。以上三种领导方式,均权式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分权式的领导方式虽然也可以使领导者具有大量精力考虑全局性、战略性的间题。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下属的素质要好,独立工作的能力要强。如果下属能力弱、素质低,过分分权于下属,则不能使权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可能导致下属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无法控制的现象。按照领导者所管理的重点来分:

1、重事式:其特点是:以事为中心进行领导,领导者关心的是组织的目标,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效率及质量。持这种理论的领导者,认为在管理上必须以金钱刺激劳动热情,以严厉的处罚对待消极怠工者,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政策,这样就会提高工作效率。实质上这种理论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管理理论,它告诉领导者,任何时候必须关心组织目标的实现。这种理论的间题在于,把人看成是天生懒惰,认为经济利益的需求才是人工作的唯一动力显然是片面的。

2、重人式:其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领导者关心的是如何建立和发展人际间的关系,如何给人们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主张采取以松弛柔和为主的领导方法,认为,作为领导者应关心下属,应着力建立和发展人际间的信赖、亲密关系,注意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并认为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比经济报酬和强制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持这种领导方式的领导者强调奖励手段,不主张轻易惩罚,这种领导方式的优点是,能够给人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和谐协调。

3、人事并重式。其特点是:既要重视人,也要重视工作,两者不可偏废。既要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部属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主动负责的精神;又要对工作严格要求,赏罚分明,使部属保质保量地完成行政工作计划,创造出最佳成绩。人事并重式领导行为方式是应该提倡的,只有关心人,才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只有关心工作,才可能使每个人有明确的责任和工作目标。按照领导者的领导作风来分:

1、专制式。这种领导方式强调指挥与服从,完全个人说了算,主要依靠其个人的能力、经验和判断来指挥组织的活动,领导者}各诀策权高度集中,独自做出诀策,部属只奉命执行口领导者严格控制诀策的执行过程,亲自或通过自己信赖的监督系统监督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这种专断独行的领导作风,只会导致下属,唯命是从、唯唯诺诺,逐渐失去了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严重制约了整体力量的发挥和利用,不适合现代组织的管理和领导。

2、民主式。这种领导方式注重下属的参与,强调民主作风,领导者在诀策过程中吸收被领导者参加,诀策的执行采取分权的方式进行。

6.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篇六

一、命令

(1)概念:简称令,是领导机关颁发的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指挥性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命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2)运用范围: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发布命令。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一般不单独使用“命令(令)”这一种文体。(3)主要特点:标题特点、签署特点、权威性、指挥性、强制性(4)类型:公布令、行政令、嘉奖令和惩戒令、任免令(5)命令与令的区别:命令应用广泛,内容没有明显限制,但其保密性较强,通常下达给某些特定的对象。令一般是通令,内容往往因其特定的专题有所限制,保密较命令差一点。注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名义发布的命令,其成文日期惯用阿拉伯数字。

二、决定 决议

(1)决定:是党政机关对重大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决策和安排的指导性公文。决议:是经领导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通过的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部署的指导性公文。《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决定适用于“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消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决定是各级党政机关普遍使用的一种下行公文。国家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及基层企事业单位运用。《公文处理条例》规定: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做出决策和安排。《公文处理条例》规定:决议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2)特点:决定:性质重要、政策性强、有约束力。决议:表达群体意志、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它通过的观点和对事物的评价有指导意义。(3)类型:决定:指挥型(指挥导向作用)、个案型(个人或某件事)、知照型(广而告知)。决议:决策部署型、结果公布型、重大问题总结型。(4)写作:决定:决定的标题(决定机关、决定事由、文种)、决定的正文(指挥型的决定、个案型的决定、知照型的决定)决定、决议的区别:《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对重要事项重大行动做出安排,用决定;经会议讨论通过并要求惯彻执行的事项,用决议。他们都是下行的指挥性公文。A形成程序不完全一样(决议:必须是表决通过形成文件以会议名发布; 决定:可以由会议作出,也可以有领导机构在职权范围内作出)B内容的范围不尽相同(决议:较重大有关全局的原则性问题;决定:解决全局性问题)C发布形式略有不同(决议:以会议名称发布;决定:多半以机关名称发布)D语言习惯上不同(决议:会议认为,会议指出;决定:特作如下决定)

三、指示 意见

(1)指示: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公文。意见: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发表的对工作有指导性质的文件。(2)运用范围:《公文处理条例》规定: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臵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3)指示和意见的特点:针对性、原则性、发文机关级别较高。(3)类型:指示分:全局性指示、局部性指示、布臵工作指示、阐明工作原则指示、规定政策要求指示和阐述重要问题指示等。意见分:直接指导型(领导直接对重要问题发表意见)、批转执行型(由只能部门提出)(4)写作:指示:标题(发文单位、事由、文种)、正文(指示根据、指示事项、执行要求)意见:标题(发文单位+事由+文种/批转时以通知下达将意见全文附在后面)、正文(有原则、具体、让下级知道该怎么做)、结尾(提出要求、号召,对应强化开头)。

四、批复:

批复是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指示性公文。《公文处理条例》:批复用于答复下家机关的请(1)特点:针对性、指导性、行文具有被动性。(2)类型:表态性批复、指示性批复。(3)写作:标题(批复机关、事项、文种)、主送机关(即来文请示的单位)、正文(开头、内容、结语)

五、公告 通告 公报

(1)公告:是机关、团体向公众宣布重要事项的告知性文件。通告:是机关、团体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事项的告知性文件。公报:是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的告知性文件。(2)运用范围:《公文处理办法》: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公报“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3)公告、通告的特点和差异 a.发布的公开性。内容都是公开的,目的都是为了大家知道和遵守。但是范围不同,公告范围广,通告范围稍小一点。b.事项的重要性。都强调重要性,但是公告比较重要,通告重要性次于公告。c.操作的严肃性。公告一般由国家各级政权发布,涉及地方法规的,由省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一般机构,不准随意发布。通告的严肃性稍差,但是机构也必须注意自己的职权范围。(4)类型:公告和通告按照内容和性质分为:涉及法定事项的公告、通告,和知照性公告、通告。公报分:会议公报、统计公报、外交公报。(5)写作:公告和通告:标题(完全式标题: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省去事由:发文机关+文种、文种)正文(依据+事项+结语)、落款和日期 公告和通告的写作应注意:a符合权限,一事一告,b内容明确语气庄重c注意格式

六、通知(下行或平行文):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公文处理办法》规定: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的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人员。(1)范围: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约告知性公文。(2)分类:发布性通知、批转性通知、转发性通知、指示性通知、任免性通知、事务性通知(会议通知、放假通知等)。(3)写作:标题(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事由+文种;如是批转或转发性通知应在标题中注明“批转或转发”)、正文(所通知工作的来由、内容和要求)、其他事项(正文左上角写受文机关,右下角写发文机关和发文日期)。

七、通报(属普发性下行文):

通报是在一定范围内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事项的告知性文件。《公文处理办法》规定: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1)特点:周直性、指导性、典型性、严肃性、实效性。(2)类型:表彰先进型通报、批评错误型通报和情况通报型(3)写作:(类似于通知)注意:要有针对性、善于抓准时机、事实要准确完整、要求和改进的措施要明确具体、语言要准确简明。(4)通报正文的区别写法: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通报各类正文的写法。a表彰性通报的正文包括三个层次: ① 介绍先进事迹和经验。这是通报的重要部分,具体地交代清楚先进入物及先进事迹的基本情况。② 写明先进事迹或典型经验所具有的意义。通过对先进事迹或典型经验的概括介绍,抓住其最本质的东西,予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出值得人们学习效法的主要内容。③ 决定通报表扬,号召学习先进。写作时既可以用点明,又可以根据先进事迹及其体现精神、针对现实需要习、宣传先进的途径和措施 b批评性通报的正文与表彰性通报在结构上基本相同,也有三个层次: ① 介绍事故或错误的基本情况.②评析事故或错误发生的原因

③提出措施与要求 c情况通报的正文一般包括两个层次: ① 叙述通报的情况或问题;撰写这部分内容可简要介绍背景情况.进而点明所要通报的问题或情况。② 指出应采取的对策。(5)无论是何种通报。在写作时都需要注意: a通报的内容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对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阶段中教育群众、指导现实、推动工作具有普遍的意义。b通报的材料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反复认真的核实,绝对准确可靠。决不能有丝毫差错,更不能弄虚作假。c遣词造句要严谨慎重,评议要讲究分寸。应使用说明与叙述的表达方式,通过乎实而具体的叙事与入情入理的分析,起到倡导和鉴戒的作用。d及时迅速,注意时效。

八、函(属平行文):

函数机关之间办理日常事务的交往性公文。《公文处理办法》: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1)特点:形式灵活,适应性强、务实性强、使用范围广。(2)类型:商洽函(商洽工作讨论问题)、问复函(提出询问和答复询问)、请准函(有隶属关系的当请求批准时用“请示”;没有隶属关系的不论级别高低当请求批准时用“函”)、知照函(把自己的事项告诉有关机构)。(3)写作:标题(事由+文种/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正文(原由、事项、结尾)、发函单位(盖公章)、发函日期(印章下方并写明年、月、日)。注意两点:一事一函,直陈其事;语言要平实、亲切、自然。

九、报告(上行文):

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情况的陈述性公文。《公文处理办法》规定:适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1)特点:汇报性、重陈述、有主见。(2)类型:按内容涉及的范围,报告可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照行文目的的不同报告可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3)写作要求:陈述事实要清楚惋要、表达观点要精练清晰、语言要简洁朴实。

十、请示(上行文):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指示或批准的报请性公文。《公文处理办法》规定: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1)特点:超前性、针对性、说明性、单一性、实效性。(2)类型:请求批准类、请求帮助类、请求批转类。(3)写作要求:要遵守行文规则(应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或用抄送形式但不可同时抄送给下级机关、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理由要充分,要求要合理、格式要正确,语言要得体。(4)请示结构:首部:标题(发文机关名称+事油+文种/事由+文种)和主送机关 正文:开头(请示的缘由)、主体(请求事项)、结语(应另起段写)尾部(落款):署名、成文时间(如标题写明发文机关可不写署名但需公章)

十一、会议纪要 议案(都属于机关法定公文)

(1)会议纪要:是记载会议情况和精神用以公布或传达的纪实性文件。《公文处理办法》规定: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议案:是有议案提出权的机构或人民代表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时所使用的公文。《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就国家行政机关系统而言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法定人

数的人大代表及人大有关机构也可提出议案。(2)特点:会议纪要:纪要性、约束性、知照性、称谓的特殊性、备查性 议案:制作主体的法定性、内容的特定性和单一性、提出的实效性、议案建议的可行性 议案的作用:发扬民主作风、弥补会议不周、提高工作效率。(3)类型:会议纪要:决议性、协议性、研讨性 议案:从形成时间分:平日议案(日常工作中的)、会上议案(会上提出的)从提出者身份分:由职能机构提出的议案、由人民代表提出的议案(4)写作:会议纪要:a一般在会议结束后起草,经主管领导签字同意才能定稿,要以会议记录、会议报告和发言、会议决议为依据,不能加会议以外的东西及写作者个人的意见。b标题形式:会议名称+文种 c正文:会议概况(开会时间、会议名称、会议议题、出席者、主持者、会议过程)、会议内容(介绍会议讨论和决定的主要事项:综合归纳法、分项列举法、摘记式写法)、结束语(提出的希望和要求,重要的才写)d最后由会议主持机关撰写(机关名称和撰写日期)议案:标题(会议全称+议案+文种)、正文(开头提出目的/原因/事项,写明送达机关,另起行写明原因、目的、意义及具体内容:条文、方案、计划)、签署(写明提议人,日期为提出议案日期)。议案--注意问题:a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议案中所要求解决的问题,应当是从调查中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要对群众、对国家集体负责); b要注意提出的权限和时限(提出的议案内容必须在规定权限范围之内,提交议案必须在大会规定的截止日期以前,一般在预备会议期间);c应当重要且可行(即提出的问题重要且已具备解决的条件);d办理运作程序不同(一般由提议案人直接给会议专门机构负责将所有议案集中、分类、编号并填写审议表格:编号、案由、提议案人、议案内容、审议结果);e不能用报告代替议案(属于人大及常委会权限范围内的事项)重点: f议案与提案要分开:提案是提请机关或一定组织的会议讨论、处理意见或建议的文书,通常由出席会议的代表或法律、章程规定的有关机关或个人把下级组织、单位或群众的意见或建议用书面形式写出后提交给会议审议。是政协委员向政府部门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的专用公文。一般在各级政协会议和职工代表大会中使用。议案(属机关法定公文)是有议案提出权的机构或人民代表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时所使用的公文。

十二、条例 规定(都属于法定公文文种)

(1)条例:由党政领导机关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某一方面工作/活动/行为等的规范性公文。《公文处理办法》:条例适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规定:是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规范某方面工作的规章性公文。《公文处理办法》:规定适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指定具有约束力行为规范。(2)类型:条例:党的中央机关制定的条例(用于规范全党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条例(用于规范全国性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地方权利机关制定的条例(用于规范地方某一方面的工作)规定:党内规定(由党中央机关制定,用于对党内某一方面工作做出的规定)法规性规定(由有条件指定法规的机构制定,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或某个地方的某项工作做出的规定)一般性规定(机关团体对某些工作做出的规定,有规范作用不属法规性质)(3)特点:条例:内容全面系统、表达原则概括、法律约束力大。规定:内容的局部性、表达比较概括、法律效力比较大。条例与规定的异同:同属党的法定公文文种,在性质上两者一样,属于规范工作、活动、行为等的规章制度性的文种。条例规范的范围大,制定和发布条例的机构级别高;规定规范的范围小,能制定和发布规定的机构级别可高可低,可以是中央

一级的党政领导机关,也可是各级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规定比条例使用范围广,很多局部、具体的工作都可用“规定”来规范;条例规范的工作带有全局性,不涉及过于细小的工作。(4)写作:条例:标题(事由+文种)、题注(标题之下,写发布机关及日期)、正文(原由项+规范项+附则项。要求:内容完备、结构严谨、语言准确简洁 规定:标题(地区+事由+文种/事由+文种)、正文(总则+分则+附则)。条例与规定写作的总体要求: 总的来说,条理和规定都是法规性文种,写法基本上一样,条例要求比较全面系统,相对较复杂,而一些涉及范围较小的规定就比较简单,关于法规性文件的写作,《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明确规定综合为以下四点: A、草抑条例和规定要遵循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发、搞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符合宪法和法律,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B、起草条例和规定,应当对现行内容相同地法规进行清理,如果现行法规将被起草的法规所代替,必须在草案中写明予以废止;同时应当注意与其他有关法规的衔接和协调,如有不一致的地方,必须在上报草案时专门提出并说明情况和理由,如果法规涉及其他主管部门的业务或者与其他部门关系密切,应当与有关部门协商,以求取得一致意见,如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应在上报草案时专门提出并说明情况和理由。C、条例和规定的内容用条文表达,常见的有“章条式和条款式”两种,内容比较复杂的多用章条式;内容比较简单的多用条款式;条目安排和章条式相当。整个法规要结构严谨,条理清楚。D、语言要准确、严密。条例、规定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可做/不可做一定要解释清楚,文字要非常准确、严密使人无懈可击,无空子可砖。

1.规章类文书:

是规范工作、活动、行为等的法规、规章制度类文书,适用于党政系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类组织机构(规范性、强制性、程序性特点)。条例、规定、办法(规定性、单一性、具体性、约束力小等特点)、实施细则(规范性、补充性和辅助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等特点)、章程(法规性、规范性和约束力)、守则(约束性和规范性)、制度、公约等。其中条例、规定、办法同属行政法规;实施细则是从属性文件;章程是国家行政机关及职能部分不使用的;守则是特定范围的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

2.计划类文书:

计划、规划、安排、总结、调查报告(1)计划类文书:是机关团体对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任务,对目标达到、任务完成前特定时段工作设计和安排。(2)特点:目标的前瞻性(预期的目标计划)、操作的预想性(有步骤和措施)(3)类型:规划类(时限较长)、计划类(短期计划)、安排类(短时间段的计划)(4)写作要求:分析情况要认真细致、确定目标要实事求是、措施步骤要切实可行、条目要分明语言要简洁。计划:是为完成一顶时期的任务而事前对目标措施和步骤作出简要部署的事务文书。(预见性和可行性、指导性和可变性)规划:是对总体的、未来的行动作出全面筹划、宏观决策和战略部署。(战略决策性、宏观的预见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理想性和鼓动性、可变性)安排:是就某一内容单一的活动工作所制订的临时性的时间较短切比较具体切实的计划。(内容比较单

一、措施要求较具体、时间较短、简明婉要)总结:是机关团体在实施计划或完成任务后,对已做工作进行概括及评估的文书。(回顾性、经验性)调查报告:是针对现实中发生的较重要的问题做专门调查后,利用调查材料写成书面报告。(针对性强、纪实性强)

3.(1)讲话类文书:

讲话稿、开幕词(闭幕词)、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特点:口头性、直接性、针对性、情感性)“讲话/“发言/“演讲的区别:一般把领导人在会议上的发言称为“讲话” 把以群众身份在会议上的发言称为“发言” 把演讲活动中的连讲带演、声情并茂的发言称为“演讲”(2)记录类文书(公务文书):会议记录、电话记录、接待记录和大事记、会议纪要(机关法定公文(特点:内容的纪实性、材料的直接性、语言的实录性)

4.(1)简报类文书:

简讯、快讯、动态、信息、工作通讯、情况通报、内部参考、摘报。三个组成部分:一般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运转。特点(突出特点):简、快、新、专。类型:印刷时限分:定期简报和不定期简报 性质分:综合性简报和专题简报 发送方向分:上送简报、下发简报和平等交流简报 内容分:会议简报、工作简报、典型经验简报。写作要求:内容要真实确切、篇幅要短小、针对性指导性要强。(2)建议类文书:提案、建议、议案(机关法定公文)。提案的使用范围:在各级政协会议和职工代表大会中使用

5.(1)公文处理工作的定义:

从广义上--公文处理工作就是运用科学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机关公文的抑制、办理、管理及立卷归档所进行的一系列衔接有序的工作。从狭义上--指机关内文书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公文的收发、登记、催办、整理与保管等方面的具体工作。(2)公文处理工作的特点:政治性、时限性、机要性、规范性(3)公文处理工作的作用:助手作用、纽带作用、查考作用(4)公文处理工作的任务:文件的收发、登记和分送;抑办、批办、承办和催办;文件的撰写、校核、签发、缮印、校对和用印;会议、汇报、电话的记录和整理;文件材料的平时归卷、提供借阅与保管;系统整理、编目和归档工作;处理群众来信;为机关领导准备有关资料并完成机关领导人交办的其他文件工作的任务。(5)公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准确周密,确保质量;及时迅速,注重实效;安全可靠,确保机密;加强集中,统一管理;精简文件,深入实际;实事求是,遵规守纪。(6)公文基本含义: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他社会组织;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7).从不同角度划分公文的类别: A根据公文的地位可分为:法定公文和非法定公文 B根据公文的使用范围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 C根据公文的作用可分为:指挥类公文、知照类公文、报(提)请类公文、记录类公文 D根据行文方向可分为:上行公文、下行公文和平行公文 E根据行文关系可分为:内部文件、对外文件、收入文件、发出文件和公布文件 F根据内容繁简可分为:单一文件、综合文件 G根据制发机关的性质可分为:党内公文、行政公文、群众团体公文 H根据文件办理时间要求可分为:特急文件、紧急文件、常规文件 I根据文件机密程度可分为:绝密文件(绝密件)、机密文件(机密件)、秘密文件、普通件(8).公文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A领导与指导作用 B规范与联系作用 C凭证与备考作用(9).公文的特点:A法定性与政策性 B真实性与规范性 C实用性与时效性(10).公文主旨含义:就是一篇公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公文主旨作用:决定着材料的取舍、支配总结构的安排、限定语言的风格、制约着表达的运用(11).公文语言的特点:确切、庄重、平实、简练(12).公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13).公文的格式:文头(版头):份号、秘

密等级、紧急程度、文件名称、发文字号及签发人文腰: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印章、成文时间文尾: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印发时间和印发份数(14)公文结构特点:简单清楚明白、定型化、与内容密切 公文结构作用:使文章内容条理化、使文章整体化(15)公文写作步骤:明确发文主旨—收集有关材料—抑出写作提纲—认真起草正文—反复检查修改(16)公文材料种类: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主要及次要材料和典型材料(17)公文起草的主要形式(即拟稿的具体要求):由一人准备选取材料并构思布局直至抑写成文 由多人共同讨论、构思和准备材料,最后由一个执笔起草 由起草小组共同酝酿,多人分工执笔,一人统稿贯穿成文(18)公文写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熟悉业务和机关工作情况;有较宽的知识面;有较好的文字功底

6.公文办理程序=收文+发文

7.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篇七

一、高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中院校着急扩大办学规模而忽略办学特色

目前,我国许多高中的规模发生了很大发展,但这些高中在扩大规模时,并没有创立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这就导致了高中教育质量问题的出现。民办高中、综合高中、外延发展模式以及内涵发展模式等是我国目前普通高中所具有的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模式各有特色,其中,民办高中主要是将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从而创办区别于公办学校的独立高中;综合高中模式是指在高中教育中,不仅开设普通高中课程,还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在综合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也能直接就业;外延发展模式主要是指高中院校通过设立分校等模式扩大学院规模;内涵发展是指在高中教育中,对薄弱学校进行扶持,对优秀学校的教育规模进行发展扩大。这几种模式都注重教育规模的扩大,却忽视了教育质量,导致了高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的存在。

2、高中教育经费投资渠道单一且经费不足

高中经费的投入主要包括社会资金投入、学生负担以及政府投入,在这三方面主要资金投入渠道中,政府投入占的比重最大,这就导致高中教育资金不足。由于高中教育难以得到资金保障,教育设备难以得到教育满足,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

3、高中教育的复杂性

高中教育受到教育中各个要素的影响,由于高中教育要素不断变革更新,导致高中教育的复杂性成为高中教育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这种高中教育的复杂性并不是单方面形成,而是多方面因素的复杂性导致的。高中教育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高中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高中学生处于懵懂的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生理上,高中生身体发育迅速,进入从少年转为成年的阶段。在心理方面,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敏感,独立意识增强,情绪不稳定,心理发展出现“闭锁性”。这种心理状态导致教学过程中难以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无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育。

其二,高中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复杂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高中教育的要求又更为严格,在高中教育中,不仅要增长学生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在高中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完成从基础教学到高等教学的跨越,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增强。高中阶段还要培养学生德育素质,通过在高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高中生。

其三,高中教育处境的复杂性。

高中教育处于初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要求高中教育进行一个完美的衔接,既要保障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衔接,也要保证高等教育对学生自身思想素质的要求。目前,许多高中学校为追求升学率的保障,为学生设置较重的学习负担,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教育的一大难题便是,高中教育不仅要很好地发挥中间作用,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其四,高中教育受关注的复杂性。

高中教育在受关注程度、强度、密度、广度方面比其他教育更受关注。就家庭的关注而言,一个高中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高中教育的变革必然受到家庭的关注;就政府的关注而言,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关注导致政府对高中教育的重视;就社会关注而言,高中教育受到广大公众的关注;就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关注而言,高中教育承上启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受关注的程度较高。

二、教育行政管理对策

1、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策划

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策划是整个教育行政管理组织设计得以保障的关键因素,它在整个教育行政领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策划不仅决定了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战略目标和任务,还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务、层次进行分管。因此,在高中教育中,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策划是保障教育行政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方式。通过估量机会、建立目标、确定计划前提、进行抉择方案的确定、择优并且评估各种方案、制定相应预算以及派生计划、进行计划的执行等流程实施行政管理的职能策划,通过加强各项流程,保障教育行政管理的只能策划得以加强。

2、建设起高素质教育行政管理的队伍

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是教育行政管理得以保障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中教育行政管理难以得到保障,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行政管理队伍素质不够高。为高中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政府部门通过有效途径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使高中教育的目标得以明确。不仅如此,还应当对教育行政管理队伍进行素质教育,使行政管理队伍的工作效果得到保障。完善教育的督导制度,健全教育体制。

3、整合教育资源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教育,应当整合教育资源,保障改革下的高中教育质量优良。在新课程下的高中教育,应当将教师培训作为一个重点,通过对教师的科学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途径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保障高中教育的实施。不仅如此,学校还应当针对其实际情况,在整合教育资源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教育机制,为实现规模办学奠定基础。

高中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的阶段,其有效实施对我国教育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在高中教育中,应当对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保障高中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只有通过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保障高中教育的质量,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

摘要:高中教育是学生一生中受教育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教育质量的保障决定学生将来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 高中教育受到一定影响, 加强高中教育这项工程任重而道远。本文就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行政管理的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中教育,问题,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海新, 方芳.高中阶段教育普度与发展:问题、路径及构想——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导手刊, 2011 (1) .

8.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篇八

(一)共建大学

教育部、地方省市政府共同建设重点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措施。做法是,投资渠道不变,实行中央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双重领导、共同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共建大学可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需要,行成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合力,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例如,比较典型的厦门大学(教育部、福建省、厦门市共建)、东北大学(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共建)、云南大学(教育部、云南省共建)等。近些年来,共建大学的方式逐渐增多,例如教育部和其它部委、各省市合作共建,国家部委与各省市共建,教育部、各部委、集团公司合作共建等。

(二)下放(划转)大学

下放大学就是把一些专业通用性强、地方建设急需的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转交给地方政府领导和管理的做法。实际上,就是高等教育管理权的下移。管理权下移,一方面可以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更好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家财力不足的问题。下放大学要求在保持大学已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调整其学科专业,扩大高校对社会的服务面。实践中,除了一些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划归地方管理外,还有一些各省业务厅局所属高校划给省教委管理。

(三)合并大学

合并大学,就是学科互补的高效进行联合办学,统一组织和领导,以便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规模效益,进而提高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合并大学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改革措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在研究和推行大学合并建校的政策。从1998年浙江大学的合并以来,我国高校合并从未间断过。表1是我国高校合并的基本情况:

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通过介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可以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政策的指导性有待加强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政策有: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校自主权,政府宏观调整、地方自主办学等等,但这些政策过于笼统,表述不够具体,导致实际中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情况不理想,政府的许多职能尚未完全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些高等教育事务存在该管没有管、管不了的事情还在管,许多可以放权、应该放权的地方还未放等问题。例如,高校招生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了高校招生的总体规模,以及高校招生的具体人数,即使在一些试点的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的人数也仅有计划的5%,权力很有限。所以,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有待扩大,针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可操作性的法规亟待制定。再如,即使我国颁布并实施了《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但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在具体的实施中却有一定的难度。

(二)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

由于政策价值观的缺失,导致公平与效率问题没有解决好,呈现出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教育现实。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要集中在几个地区,不够平衡,但尚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公平,因为当时各省之间的教育资源都是共享的。以地方为主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实施后,虽然有利于地方高等教育的统筹与管理,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问题。首先,高等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呈现出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与相对过剩并存的局面。高等教育行政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其实就是块块(各地方)为主,导致省际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共享,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就随之产生。其次,中央下放大学的出路陷入困境。一些部属院校下放地方以后,在全国的影响和优势逐渐降低,教育部对这些下放大学的关怀不再,逐渐就会被边缘化。

(三)未建立与市场经济配套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是刚刚转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脱胎于传统的中央集权式管理,在运用市场进行调节我国的高等教育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市场需求是变动的,这就难以保证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需要市场机制和国家行政调节相结合。市场解决不了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那么政府就应该进行调节,如高等教育的种类、层次、专业、地区等;还有贫困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一些高校、教育机构乱办班、乱收费、滥发毕业证问题等等,这些都必须由国家和政府通过法规制度等形式加以解决。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法规滞后,与市场经济配套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缓慢。

三深化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高等教育立法

高等教育立法就是指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活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高等教育立法,有利于规范法规的价值取向,提高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指导性。

1明确高等教育各关系主体的权力和义务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包括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举办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立法中应对以上五种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活动方式等进行明确规范,清晰地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职权范围和责任。为了体现科学、民主和社会参与的原则,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设立高等教育评估及审议的监督机构,在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分配、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中介作用。

2注重高等教育法规的实效

高等教育法规制定过程中,具体内容的确定是关键的一步,但内容构建完成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已经建立。高等教育法规能否发挥实效,还受到外界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执行者的认识与态度、执行力度等。所以,在高等教育法规制定的过程中,应注重高等教育法规的实效性问题,既要确保高等教育法规内容的完善,还要制定与之对应的高等教育法规执行与监督的制度、规范,形成监督体系;还要强化非制度化的法律监督形式,例如社会舆论、监督、举报等,使外在的强制与内在的要求结合起来,即短时效用与长时效用结合起来,才能确保高等教育法规的顺利执行。

(二)建立高等教育行政协调机制

1协调好学生和学校、就业市场之间的关系

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后,要走向社会、寻找合适单位就业。所以,学生和学校、就业市场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政府进行外部协调。政府可以科学利用投资导向、补偿机制、政策法规的约束来解决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第一,建立有效补偿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政府可以针对经济特困生建立经济补偿机制,解决大学生在求学期间的经济困难。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实行了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助学贷款制度,但是由于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政府可以考虑在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以后,建立与个人收入挂钩的贷款制度,将银行的管理职能由收贷合一改为收贷分离,由社会保障或税收机关代为回收商业银行的贷款,以降低拖欠率。

第二,建立对民办高校的资助制度。近年来,民办高校越来越多,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学生的负担较重。按照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政府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也应承担对民办教育的投资义务。

2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协调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学校由于制度、组织的缺陷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不能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所以,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优势,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首先,要协调好高等教育发展的学校布局。政府宏观调控从总体和全局的高度规定并调整高等教育的学校布局,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因高等教育供给不足而产生的高等教育需求不能满足的矛盾。政府可以协调高等教育的专业布局、学科设置,使高等教育的专业发展走向协调发展的健康轨道,关注那些意义深远的高等教育学科设置,重点资助和扶持弱势学科。其次,建立高校交流和信息服务的平台。对许多高校尤其是非重点高校来说,参加全国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交流、协作的机会比较少,而这些高校却迫切需要交流、协作和提高,针对此矛盾,政府可以组织开展区域高校协作,共享教育资源;对有条件的大学,政府应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宣传,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3协调地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要使这种稀缺资源的供给满足最多人的需求,就需要考虑资源受益群体、资源供给地域等多方面的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地方高校数量与学生人数不成正比,一些地方考生即使考分很高也会落榜;有些地方除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外,地方举办的高校过少,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有些地方的高校原本办学质量较好,但下放地方以后由于受地方经济、环境的影响,办学质量和声誉不断下降。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三)构建高等教育行政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对激励客体的某种符合激励主体希望的行为进行不断强化,保证激励主体目标的实现。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激励机制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激励机制可以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行政效率。政府是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激励主体,应重视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激励机制,并使其发挥作用,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1建立经济激励机制

我国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激励更多的是强调精神激励,忽视了高等教育的物质需求,经济支持乏力。我国政府的激励行为必须转到提高政府为高等教育事业服务的质量上来,按照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把高等教育分类,对不同高校给予不同的经济支持,并为高等教育融资创造机会与条件。

(1)建立高校经费竞争激励机制

高等教育经费是由政府提供的,供高校自身发展和建设用,具有专属性、不可挪用性等特点。政府对高等教育提供经济支持的目的,是弥补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但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拨款长久以来管得过死,缺乏变通。政府提供的高等教育经费并不能满足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这和政府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也有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利用政府经济行为为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经济支持,并把高等教育经费的获得推向市场,利用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才能满足高校对经费的需求。

(2)建立高校分层拨款机制

政府对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是否公平,直接关乎政府对高校经费的分配公平与否,会影响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政府对高校的经费要进行调控,对高校进行分层,对高水平大学应提高拨款额度,对没有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低下的高校,政府要利用经济杠杆激励他们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建立管理激励机制

政府适当放权,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不仅是尊重高校的体现,能激发高校的发展潜力,而且对优化政府决策、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有很大益处。

(1)加强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建设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应逐步交还高校或让渡给中介组织,实现政府部分权力的转移。由高校自己管理自己或由中介组织对高校的发展建设进行咨询,形成高校自我激励机制。我国目前正处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转轨时期,尽管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例如教育法规不全、监督体系不全等。所以,高等教育行政机制的运行会受到阻碍,效果不够理想。通过高等教育中介组织来管理高等教育事业,既可以给政府重新定位,也可以满足高校自主管理的需求,提高高校的发展积极性。

(2)加强政府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

教育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高等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结构,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高等学校应实行开放办学,而不是封闭办学。因此,只有在掌握大量、准确、丰富的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决策。资料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仅仅依靠高校自身力量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地利用教育信息平台提供相关的咨询和信息服务。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对各地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应及时总结并加以借鉴,这些都需要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把相关信息及时输送给学校,供进一步改革时参考。

参考文献

[1]史万兵.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杨泉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诚信计量市场主办方发言稿下一篇:《船长》教学教案设计